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精选6篇)
1.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篇一
管理外包员工要以共赢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通过委托外部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特别是由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践证明,如果要让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把一些外部服务商做得更好的事情,毫不迟疑地外包出去。这样,企业便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极大地提
升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范域的竞争能力。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2001年以来,一批大学毕业生与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签约。“他们工作在摩托罗拉,薪酬和管理在亚太兰特。”显然,这批大学毕业生就是以外包人员的身份进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并且,除摩托罗拉自己的员工外,与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在同一场所内工作的人员,还有另一家外包服务提供商——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
不过,亚太兰特外包员工的薪水,要略高于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2004年12月,摩托罗拉发给亚太兰特一封邮件,称有关派遣17名工程师的外包服务合同不再延长。2005年1月11日,摩托罗拉又召开会议,要求这17名员工必须与亚太兰特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将停止其在摩托罗拉的一切工作。
对于此举,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揣测道:“可能是想让我们中的一些人与汇通签约,从而继续为摩托罗拉工作。”结果也正如这些外包员工所揣度的那样,1月14日,17名员工找到亚太兰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当然,亚太兰特是不会吃这个哑巴亏的。这样,又经过一番波折,直到3月25日之后,才如摩托罗拉所愿,原亚太兰特的员工与汇通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是不甘受辱的亚太兰特,祭起了法律的武器,将摩托罗拉推上了被告席。于是,2005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才有了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一案的发生。
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称,它与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期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摩托罗拉终止了与亚太兰特公司的合作,却将其派去的17名工程师全部留在公司工作。亚太兰特公司认为,摩托罗拉是在明知工程师们与亚太兰特存有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亚太兰特的员工为其工作,侵犯了亚太兰特的用工权和企业经营权。
假如这个媒体报道基本属实,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17位工程师的合同还没有到期,并且,这些工程师并没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在法律的框架下,与亚太兰特达成解除合同的共识,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却强行将他们留用,肯定是非法的行为。因为,只有当这些工程师与亚太兰特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情合理地解除劳动合同后,摩托罗拉才能聘用他们,否则是不能聘用的,更何况还是明知对方合同尚未到期。
姑且不论亚太兰特与摩托罗拉孰是孰非,但是,由该案例中引致的外包员工管理,确实让人深思。根据媒体报道,从上班第一天起,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就发现自己胸前的厂牌是绿色,而摩托罗拉自己员工戴的却是白色的。更由于亚太兰特对外包员工管理的失位,又没有就此与摩托罗拉进行管理沟通,或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外包员工进行相关课题的培训。
这样一来,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将摩托罗拉的做法视为歧视,当在情理之中。所以,每次在食堂吃饭,员工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派:白牌一派、绿牌一派。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如是地说道:“除了和上司在维修工作中的接触外,白牌绿牌都各自活动,没什么交叉。”
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每天都在摩托罗拉工作,但是,来自于摩托罗拉的各种暖人心活动,却无法惠及到这些外包员工。可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产生如此严重的员工隔阂,摩托罗拉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竟然会声称,对外包人员管理的职责主要在于一线经理,对此她不了解,不便发言。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年会上,Galeparker主席就已经明确地指出:“人力资源部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传播人力管理技术,担当员工群体的沟通、宣传和倡议者角色,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竭的源泉是人才。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无论是朝向经度还是朝向纬度,都愈演愈烈。为了应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随着人才战的愈演愈烈,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任何一个组织要拥有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必须永续不竭地开发组织所拥有及可能拥有的一切人力资源。那种关于将“人力资源外包”,理解为“既然外包出去了,就将一切都撒手不管”等诸如此类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而事实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者将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实行外包管理业务的组织,企业的人事行政机构更应该要重新界定好自己的角色,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投组织所拥有的一切员工之所好。
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设法以组织所拥有的良性企业文化去凝聚企业员工与外包员工,携手朝向企业所
拥有的共同愿景一道成长。还要特别注意,在外包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担当员工群体沟通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要大力强化起来。因为在外包活动中,要牵涉到发包方与受包方两个对等的行为主体,并且人际交往又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后,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双方沟通与互动,来管理外包员工。只有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并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成为决策层重要的智囊团,人力资源外包后的优势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才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是大势所趋,若要获得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毕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更多牵涉到的是人,而不是物。并且,人才的概念并不是静态的、固化的。所以,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运营时,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
考虑到员工不仅需要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而且也需要得到提升自我与发展自我的充分表现。这样,在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做出更多的思考和理性的规划。
倘若要深究起来,亚太兰特诉摩托罗拉案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不能平缓自己的心态,立足于双方都能做强做大、共赢发展的正确理念。以前,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大多都是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受此引致,流行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业务,泛盖到人事代理、员工招聘、培训教育、薪酬管理、职业规划、社会保险、福利、津贴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亚太兰特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一案的发生,业内将会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慎地看待人力资源外包这一西方舶来的管理创新品。并且,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企业的管理部门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不能由组织的“权力中心(PowerCenter)”,变迁为组织的“服务中心(ServiceCenter)”,正在成为问题的关键。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格局,也正在得以重整。传统观点认为,组织应选择那些不涉及企业机密的繁琐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外部专业运营商。而对于那些涉及到组织秘密的管理业务仍然由企业内部组织去处理。但是,随着组织与外部服务商双方共赢格局的建立,外包业务将渗透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制度规划、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薪资及方案设计、教育训练、员工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
2.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篇二
一、非读, 无以培养语感
学语文, 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 养成了语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便都容易提高了。但我们的学生, 从小学到初中, 学语文花的时间不算少了, 可写起文章来还是文不通句不顺, 读张报纸常常结结巴巴, 上台讲话憋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从搞应试教育以来, 从小学到中学, 从老师到学生, 都只重视解题, 不重视“读书”。课堂上, 老师围绕着可考因素讲, 课后, 学生一本一本习题集地做, 根本没时间让学生“读”。学生对语言没有语感, 于是才出现了上述现象。如果注重“读”, 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 顺畅如流地读, 通过读, 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 不出三五年, 就能基本形成语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基本形成了。因此, “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非“读”, 无以激发美感
让学生懂得美, 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 增强文学素养, 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美感, 不是靠听老师讲就能培养起来的, 重要的是靠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反复吟咏中体味出来。著名语文教育家顾寅初先生说:“用眼睛看, 听老师讲, 固然可以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 然而, 要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 却非要口来读不可。”文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有人豪情满怀, 有人郁郁满腹, 有人喜悦非常, 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得节奏快一点, 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 朗读就要缓慢低沉。《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的嬉戏, 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纸船》表达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泪眼婆娑中对母亲的思念。我们读《金色花》就要读得欢快, 读《纸船》就要读得哀婉。不同的课文, 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 句子短小, 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文言文抑扬顿挫鲜明, 宜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 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散文感情浓烈, 朗读时要饱含深情;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调分明, 要揣摩到人物的心理, 准确表达;议论文、说明文或以理服人, 或介绍事物事理, 朗读时可如行云流水, 娓娓道来。同一篇课文, 每个句子在重音、断句上也各有侧重,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 尽现其音韵美。
三、非“读”, 难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好的文章, 常常充溢着不容置辩的思辨力量,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等, 都写得有理有利有节, 充溢着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些文章中的思辨力量, 光靠讲授, 光靠给它们贴标签, , 纵使他们能正确地说出文章所用的种种方法, 也难以转化为能力。若让学生熟读, 读出语气语调, 读出轻重缓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所用的方法加以归纳, 学生自会感受到如何写才能使说话写文章具备逻辑力量;受这些文章的潜移默化, 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比喻、类比等说理方法和整散结合的句式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作文中去。
此外, 提倡以“读”为本, 对于当前,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目前, 语文课堂上讲风过甚。老师唯恐学生不懂, 唯恐考不好, 常常不厌其烦地讲, 力求讲深讲透讲全面, 从背景、作者、字词、分段, 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篇课文, 两节三节课, 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完的,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记, 合上书本, 往往一无所得。若每位老师都明白“读”的重要性, 都注重在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读, 自然也就只能少讲、精讲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明确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 就该研讨怎么“读”了。
显然, 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行;无论长文短文, 都采取一样的读法不行;不作指导, 完全放手让学生读也是不行的。我们知道,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生接收的知识多, 信息量大, 不可能让学生像旧私塾里那样篇篇都熟读背诵;但又不能不让它们熟读背诵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读法。大体说来, 应分如下四种:
1. 那些篇幅不长的传统名篇, 应以诵读为主。
其方法是:老师在对文章的背景、难点做些必要的疏通之后, 便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直到背诵。以诵读为主的文章, 切忌讲得过多、过细, 许多东西应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领悟, 有些甚至是在学生背熟之后, 才慢慢揣摩出来的。但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对记忆的技巧作适当点拨启发, 如层次的划分、句式的特点等;可要求学生以特定姿势 (如摇头晃脑等) 助读, 以帮助自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领悟;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轻重缓急, 读出语气语调。教师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如范读、领读、小型的朗诵比赛、小组赛、接力赛等。
2. 对那些篇幅较长的名篇, 可采取“通读+诵读”的方法。
如《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山中访友》、《天上的街市》等,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要求学生诵读重要段落。《天上的街市》中, “远远的街灯明了”中的“明”和“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表达的意思相同, 但用词不同, 避免了重复, 使人思路开阔。《山中访友》中“哼几段小曲, 踏一条幽径”, “哼”、“踏”动词用得生动, “德高望重”修饰老桥, 说明老桥的古朴, 形容词用得形象。
3. 在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 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文是想象的基础, 在朗读中理解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 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 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如学了《天上的街市》一位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美丽的天街上,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里面摆满了人间没有的奇珍异宝, 一些小摊贩的叫声此起彼伏, 街上人来人往, 牛郎织女一个牵着牛儿, 一个手提灯笼, 剩下的那只手彼此拉着, 东瞧瞧, 西望望, 在悠闲地逛街。多么美的意境啊!没有熟练的朗读, 没有深入的理解, 是很难想象出来的。学《皇帝的新装》, 通过听读录音、自读、分角色读, 学生对人物、情节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之后的情节, 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下令搜捕骗子, 处予他们极刑, 相关的官员, 同贬三级, 皇帝自己也幡然醒悟, 从此勤政爱民, 终成一代明君;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抓到骗子后, 不但没有杀他们, 反而大大地奖赏了他们, 因为他们的欺骗行为使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从此潜心治理国家, 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有的想象出皇帝遍搜骗子不得, 痛定思痛, 痛改前非, 把自己的好多衣服赏给穷人, 并且和人民一起劳动, 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君王;有的想象出皇帝如梦初醒, 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重赏了那个说真话的孩子, 在全国各地选拔来一些敢说敢做的官员, 从此吏治清明, 国家富强……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想象的情节都生动有致, 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美的创造。
4. 对于文字较浅显、篇幅又较长的文章, 则应采用速读法。
前面讲过,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生必须学会以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 既要采取多种措施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一些典范的文章, 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又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因而, 教给学生一些速读的技巧, 利用典型材料 (尤其是课本) , 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速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指导速读时, 一要授之以法, 如找中心句法、找重要信息法等;二要规定时间和任务, 或要求几分钟读完, 回答几个问题;或要求写内容提要、写结构提纲等。
以上几种方法, 当然不是孤立的使用, 应配合着使用, 如用“诵读法”读文章, 应先用速读了解大意, 再熟读成诵, 对文中重要问题也可采用研读法讨论, 每篇文章只需确立一个重点, 不必面面俱到。
3.民歌创作要以“民”为本 篇三
一、民歌创作素材要取之于“民”。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生活进行创作就是舍本逐末。民歌本身就来源于民间,民歌创作就更要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并从中广泛吸取营养,否则就难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歌的内容、体裁、风格等丰富多样。在内容上,有反映生产劳动、生活乐趣、爱情婚姻、名胜古迹等方面的。从体裁来看,则有号子、山歌、小调、舞歌、风俗仪式等。而风格则是千差万别,如同样是山歌,北方山歌跳进性非常明显,南方山歌大多以级进为主,黄土高坡的民歌以粗犷豪放的大跳为主,而江南民歌则以温柔委婉级进的较多。曲式结构有上下句对应式,如湖南的《茶歌》、内蒙的《爬山调》;有启承转合方整型的四句式,如《孟姜女》;有四句加底句的五句式,如四川山歌《齐坝腔》;有二上一下的三句式,如陕北的《三十里铺》等等。这些构成了我国民歌的丰富宝藏,是民歌创作取之不尽、尽之不竭的源泉,民歌创作者只有充分予以吸收和借鉴,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优秀民歌作品。如《东方红》采用的就是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该调四句为一段,各句的尾音分别固定在“2、2、2、5”这四个音上,通过把“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歌词填上,并将速度较快的山歌体改成速度较慢的颂歌体,给人以宏伟庄严之感,塑造出毛泽东这一千古伟人的光辉形象,成为民歌绝唱。
二、民歌创作要体现民族个性。
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寓于中国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类别民歌的不同表现形式、演唱风格和音乐语言之中,并呈现出个性化的多样性。像湖南民歌花鼓戏风味就特别浓,这与“以湘中六声语言调值与中州韵相结合”的长沙方言有密切关系,故湖南民歌常采用“G宫”调式,如《天上太阳红彤彤》。善于运用北京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姚明在创作《故乡是北京》和《前门情思大碗茶》时就采用了两种不同唱法,前者是运用京剧“高拨子”作为音乐素材,后者采用的则是单弦、琴书等北京说唱艺术手法。中国民歌的语言如风格衬字是充满民族个性的,并且因各地“口头禅”“习惯用语”等不同,风格衬字的运用也存在明显区别,如云南的“小乖乖”与东北的“恩啊哎嗨哟”就风格各异。民歌作者在创作时要根据不同的创作题材和内容,充分彰显不同类别民歌的基本特性,只有个性鲜明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抒情歌曲《茉莉花》在我国各地有多种小调流传,但以江苏民歌《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该歌是五声徵调式,四分之二拍,采用单乐段的分节歌形式,曲调优美婉转,富有江南特色。将一个姑娘在花园的复杂心理和细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叙事歌曲《回娘家》则是典型的东北民歌风格,该歌以“5、i、6、3”为核心音、大调、小调、主音、属音交织变化,在旋律进行中又巧妙地运用了象声词“唰啦啦”“哗啦啦”和衬词“衣呀衣得儿喂”,把一个农村大姑娘探望娘家的生动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全歌充满活泼、幽默色彩。
三、民歌创作要在创新中保持本色。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民歌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我国民歌从“五四”时期起,就尝试把传统民歌技法与西洋音乐唱法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新民歌,有人称之为“民美”,开创了民歌创作的新纪元。而近年来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调创作的通俗歌曲被称之为“民通”,更是深受群众喜爱。如《一无所有》、《中华民谣》、《甜蜜蜜》等歌曲就是带有明显西北高原民歌风味的典型的“民通”作品。对一些旧民歌的改编,创作者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新手法,如《挑担茶叶上北京》,原曲是传统的湘中羽调式民歌《采茶》,作者在改编时将原曲的单乐段改为ABA三段式,并注入新的音乐语汇,使人听后感到虽有《采茶》余韵,却又是新的“茶歌”。在民歌创作中同时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既然是民歌就得保持民歌的本色。尤其是新民歌创作要力求从曲式结构到音乐语言等方面注入民歌元素,体现民歌的基本特性。如《洞庭渔米乡》就吸取了《还香歌》一节作为动机乐句,全曲遵循了一般民歌节奏规整、节律明显和以乐段为单位,乐句结构功能清晰等原则。《辣妹子》这首歌,总给人一种“不曾有过,似曾听过”的感觉,“不曾有过”是因为它并没采用哪首具体民歌作为音乐素材。“似曾听过”是因为它采用五声羽调式进行写作,音调非常熟悉,歌曲开头又是典型的上下句结构,给人的印象非常鲜明。
四、民歌作品要让群众易学乐唱
4.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篇四
徐教授讲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结果,而是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是教研的重点。提供给学生适合的课程是教师的责任,这并不是增加教师的负担,而是为了促进教学。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正如孙宽宁教授所说:只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就会成功。
有人说我们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各项基础条件都很落后,甚至还存在很多代课教师,把正常的教学搞好就不错了,还搞什么花样,穷折腾。的确课程开发对我们来说是个大课题。但我认为动起来总比原地踏步走要强,学校里总有几个积极分子愿意去尝试。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要立足学校的问题
孙宽宁教授长期深入基层研究课程建设,她深入浅出地总结出来,近几年来各地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乱象及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投入与产出失衡。盲目追求学校课程的外铄特色,过分形塑学校课程的完美体系,正在悄然抹杀学校的课程,不但没有促进学校的教学,反而阻碍了正常的学科课程的进行。所以学校课程的建设应该是学校教师对学校的育人需求或问题,而对学校课程进行持续改进的专业活动,它是为学科课程服务的。要以育人为目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专业为依托的常态建设。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要弘扬优势,顺势而为,继往开来。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个校长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目标。
二、管理要精细化
从青岛浮山路小学的报告,西营镇参观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他们之所以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成绩,与他们的精细管理,领导的担当是密不可分的。浮山路小学各项管理都有标准,有节奏。任何活动都有团队,有计划目标,有检查反馈,有延时追踪,有展示,有总结。任何活动都环环相扣,有始有终。比如读书活动:他们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习惯”理念,制定详尽读书计划,每年一届的大型主题读书活动,辩论赛,静读日,情景剧表演,读书节节徽,藏书章等已经成为课程的框架。西营镇多种特色课程的开发都是从计划、实施、成果、评价、总结等都做到细致的建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业课程,他们把统一的作业变成多元化、分层设置,从无序到有序,规定作业的数量、批改要求,有作业批改的简单判断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科探究性作业从无到百花齐放。
三、评价合理反馈及时
活动计划制定了,也实施了不能总结一写了事。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及时评价,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干的如何,如何改进使活动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付海伦教授指出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比如对高效课堂的评价:教师方面:要从教师的准备状态评价,教学实施评价,教学效益的评价。学生方面:要对学习的状态评价,学习心理评价等。
5.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篇五
1.化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抓手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涵着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青少年素质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哪个国家能培养出大量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哪个国家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因此化学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对基础化学教育来说,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个性素质。与此相对应,基础化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应该包括下列方面。
1.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化学科学知识的初步架构;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认识它们对社会经济及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科学应具备的实践精神、怀疑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本精神,了解化学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化学科学观念、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来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对跟化学有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1.2提高学生的心理个性素质;使学生热爱化学,崇尚科学,有学好化学的兴趣、热情、意志和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1.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尊重别人、协作共事等科学伦理道德的观念、体验和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化学教育除了具有跟其他学科相似的一般教育功能之外,还有一些无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化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化学社会化、社会化学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化学教育能够帮助未来的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化学化的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跟化学有关的问题,帮助他们对如何应用化学做出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减少或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在21世纪,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些最起码的化学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化学还能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化学探索以个别性见长,需要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创造性,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一方面化学研究物质宏观的组成、性质、变化、需要应用实验和观察手段,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人工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另一方面,化学研究物质微观的结构和反应历程,需要进行推理、类比、微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确定分子中的原子是如何结合、相互影响和变化、运动的,确定分子的精细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化学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年轻一代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化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根据社会需求提出的。是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提高,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的“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可见,学生发展的内涵跟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本。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排他性的儿童中心主义,它并不排斥按照某种体系进行学科教学。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主义提出的,因为当前的学科本位主义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过于强调学科的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体现在课程的整体构思上,还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具体编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配套措施等方面,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实施中,要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智力品质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关系)。要把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作为当前课程实施中的关注重点。
6.合格教育要以儿童心理为本 篇六
微博上有一篇转载率很高的文章,是作家刘继荣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章以自己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女儿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无论家长如何努力、无论孩子如何用功,成绩永远处于中等的女孩形象。这个女孩相貌平平,也无才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会织围巾,会讲笑话,会在大家聚餐后默默收拾,会想办法帮助闹矛盾的同学解围,就是这么一个被传统思想贴上“不务正业”“平庸普通”标签的女生却成为全班一致公认最受欢迎的同学。她的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提起曾听老师讲过的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不想成为英雄,她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转载的读者无不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所感动。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成为佼佼者,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文章的结尾是这么说的: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和教师,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令人欣慰的是,文中的老师和父母欣然接纳并认可了这个平凡女孩成绩虽一般、人却很优秀的事实,让孩子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地生长,而不是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把他们驱赶到功利战场上毫无乐趣生机地拼搏。
如何界定孩子的优秀,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优秀?多少家长、教师孜孜以求,渴望获得一把开锁的金钥匙。这就需要领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作为家长、教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从儿童心理出发,折射最好教育的本质
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长”是其核心命题,他指出教育应尊重儿童,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的教育理论所阐述的教育的本质说明了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品质按自然的方式发展,不是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在儿童自愿关心某些事,并对这些事感兴趣时,将这些问题同他们认真交谈,给他们以积极行动的机会,儿童的理想就能建立起来。人的一切成功、进步,都是靠人的内心力量。构建了理想,拥有了内心力量,才能获得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智育上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体现在德育上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体现在美育上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可见,孩子优秀与否与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更多是精神灵魂的健康丰富。让儿童完善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
二、从儿童心理出发的缺失,成为了现实教育的短板
了解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思想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人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借着爱的名义采取违背从儿童心理出发的行为比比皆是。成人甚至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浑然不觉、习以为常,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不满周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才上幼儿园就忙着参加各类培训补习班,低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各类学科竞赛……如今,希望子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求早早挖掘潜能。殊不知,过早地逼迫孩子学习过多的技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甚至有可能扼杀孩子的潜能。并且,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就会失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男孩打了架,一通劈头盖脸的呵斥、惩罚,或是将体罚的戒尺名正言顺地交给家长,目的只是为了压制住孩子,让他们乖乖听话。殊不知,所有立竿见影的压制教育都是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孩子或是逆反,与人为敌,或是成为木偶,变得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对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殊不知,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能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儿童的挫败感恰恰来自于成人的态度。
以上种种都是没有真正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行为,它真实而又普遍地存在于教育过程中。基于从儿童心理出发,教育者应该是儿童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的园丁,了解每一株花草树木不同的习性,据此浇水、施肥、光照,无需扭曲枝叶摆出令人愉悦的造型,无需幻想每一朵花都如牡丹一样引人注目,更无需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教育者是为儿童天性本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左右他们思想灵魂的主人。
三、从儿童心理出发的实现离不开爱和等待
小学生课外读本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小妖怪迷上换东西,淘气的她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去交换,换来一堆稀奇古怪甚至还有些危险的东西,给妈妈惹了不少麻烦闯了不少祸。每次妈妈都平静地看着她,没有讲大道理,等着小妖怪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承担,并不时提醒自己“要做懂孩子心思的好妈妈”,最后小妖怪居然去换身体器官——鼻子、耳朵、牙齿……给妈妈带来更大的麻烦,妈妈终于忍无可忍控制不住要呵斥她的时候,却听到了小妖怪在梦中说的一句话:“不行,只有妈妈不可以换,因为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妖怪妈妈再次欣慰地提醒自己要做懂孩子心思的好妈妈。
童话故事也能给成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妖怪妈妈的教育无声胜有声,站在小妖怪的立场,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和需求,让孩子在个人体验中深刻感受母爱、感恩母爱,一个纯真的灵魂在健康地成长,从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更能将爱施予他人。
妖怪妈妈始终用心灵和孩子对话,能看到孩子的渴求,知道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情,感知孩子的苦难,这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爱和等待。
爱是什么?爱是尊重,尊重儿童的人格、隐私、兴趣、爱好,即便对行为不当的“问题孩子”也不要挖苦讽刺,因为他们内心的“尊重需要”更强烈,他们也是要面子的;爱是信任,获得信任的儿童才能敞开心扉,敞开心扉的儿童是阳光的;爱是理解,陶行知说得好:“孩子如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会有被法西斯追打的恐怖;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母亲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爱是等待,需要放慢脚步,创造机会等待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教育没有起跑线,教育不存在输赢,人生旅途漫漫,教育需要慢慢浇灌。
有一首小诗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叫做《和蜗牛一起去散步》,诗文用感性动情的语言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从儿童心理出发,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空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让我们从儿童心理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爱去等待,去发现教书育人真正的快乐和成就。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宜昌,443001)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师德演讲稿:师爱为根,师德为本10-12
2009.9.4日温家宝总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06-21
教师对学生综合评语-教师评语10-26
教师学生评语08-04
教师要善待学生06-12
教师辅导学生总结09-17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07-03
教师与学生谈心谈话08-06
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制度09-04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