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共2篇)
1.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 篇一
宁波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名单
一、水稻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一)团队名单:
组长: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首席专家: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杨筠文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推广研究员
童相兵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朱佰明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成员:陈少杰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孙
健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苏柏元
镇海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魏章焕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张仁杰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陈忠泽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刘开贤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邬晓君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张建民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周红海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娄厉行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二)产品组名单: 1.连作稻组。
组
长: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成员:陈少杰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苏柏元
镇海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朱佰明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周红海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戚自荣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建民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吴龙根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张仁杰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邬晓君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喻巨荣
余姚市马渚镇农办
高级农艺师
卢方兴
鄞州区姜山联兴粮油专业合作社 社长
2.单季稻组。
组
长:陆惠斌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成员:陈少杰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孙
健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杨筠文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推广研究员
刘开贤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魏章焕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甘永刚
江北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童相兵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娄厉行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陈忠泽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许跃进
鄞州区洞桥南瑞粮机合作社 社长
应可省
宁海县越溪可省植保合作社 社长
二、旱粮油料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一)团队名单:
组
长:董家权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首席专家:吴早贵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旭伟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许开华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广研究员 成员:魏章焕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张建民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戚自荣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周红海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娄厉行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甘永刚 江北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邬晓君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孙志栋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二)产品组名单: 1.旱粮组。
组
长:王旭伟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成 员:吴早贵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魏章焕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张建民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戚自荣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周红海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娄厉行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2.油料组。
组
长:许开华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广研究员 成员:王旭伟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甘永刚 江北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娄厉行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周红海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邬晓君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孙志栋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三、蔬菜瓜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一)团队名单:
组
长: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首席专家: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王毓洪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许映君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广研究员
范雪莲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成员:郑华章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余庚戍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金伟兴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邱宏良 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陈燕华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艺师
姚红燕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凌建刚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薄永明 宁波市微萌种业有限公司 高级农艺师
王
巍 宁波市海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部长
(二)产品组名单: 1.西甜瓜组。
组
长:王毓洪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成员: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黄芸萍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金伟兴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应泉盛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邱宏良 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严蕾艳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裘建荣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张成义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薄永明 宁波市微萌种业有限公司 高级农艺师
2.加工和出口蔬菜组。
组
长:许映君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广研究员
成员: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郑华章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余庚戍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姚红燕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凌建刚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吴丹亚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齐
琳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陈燕华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艺师 王
巍 宁波市海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部长
秦伟杰 余姚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
社长
3.叶菜组。
组
长:范雪莲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成员: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郑华章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戎国增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姚红燕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薄永明 宁波市微萌种业有限公司 高级农艺师 任锡亮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农艺师
王明湖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徐佩娟 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艺师
郭焕茹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助理农艺师
李吉龙 奉化市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 社长
四、榨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团队名单:
组
长:郑华章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副 组 长: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首席专家: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许映君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推广研究员
刘青梅 浙江万里学院
教授 成员:孟秋峰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范雪莲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冯新军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陈余平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杨鸯鸯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艺师
姚建才 余姚市阿姚皇食品有限公司乡土专家
五、草莓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团队名单:
组
长:张松柏 宁波市植物检疫站
推广研究员 首席专家:张松柏 宁波市植物检疫站
推广研究员 成员: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吕鹏飞 奉化市绿珍草莓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姚红燕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高级农艺师
邱宏良 鄞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俞庚戍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裘建荣 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郑华章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李国雷 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级农艺师
范雪莲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农艺师
六、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一)团队名单:
组
长:孙泽祥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兽医师 首席专家:王伟国 鄞州区农林局
推广研究员
方维焕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动科院 教授 成 员:王建桥 慈溪市畜牧兽医站
高级畜牧师
王宗沛 宁海县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孙时军 鄞州区畜牧兽医站
高级畜牧师
顾祥国 江北区畜牧兽医站
高级畜牧师
项益锋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余晓华 宁波市畜禽屠宰管理所 兽医师
严竞天 浙江爱卡畜牧公司
高级畜牧师
闻尧祥 宁波市福宁种猪公司
畜牧师
傅鹏俊 鄞州市方兴屠宰公司 副总经理
陈家龙 宁波市润泽畜牧公司 总经理
翁士桥 宁波市三星药业
副经理
七、白鹅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一)团队名单:
组
长:陈维虎 象山县农林局
推广研究员 首席专家:陈维虎 象山县农林局
推广研究员 成员:潘道东 宁波大学
教授
赵阿勇 浙江农林大学
教授
沈军达 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王亚琴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推广研究员
陈淑芳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兽医师
卓少斐 奉化市畜牧兽医总站
高级畜牧师
陆新浩 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 高级兽医师
陈文杰 象山县文杰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乡土专家
李
玲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助理兽医师
(二)产品组名单: 1.良种选育组。
组
长:沈军达 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成员:赵
鑫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陈文杰 象山县文杰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乡土专家
吴声祥 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种鹅场
场长
王永成 宁波市郎德农牧有限公司
董事长
周海平象山县西周兴新种鹅场
场长
朱春云 宁海县长久大白鹅养殖场
场长 2.饲养管理组。
组
长:王亚琴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推广研究员 成员:陈淑芳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兽医师
陈晓青 余姚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卓少斐 奉化市畜牧兽医总站
高级畜牧师
陆新浩 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 高级兽医师
周浩 鄞州区畜牧兽医站
畜牧师
黄仁华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畜牧师
冯景松 宁海县动物防疫监督所
兽医师
周朝亮 镇海区绿翔畜禽养殖场
场长
蔡星福 象山县蔡星福种鹅场
场长 3.鹅产品加工组。
组
长:潘道东 宁波大学
教授 成员:曹锦轩 宁波大学
副教授
罗锦标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畜牧师
梅雪亮 象山县曙海大白鹅有限公司 董事长
汪方存 奉化市方存良种繁育场
场长
八、兔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团队名单:
组
长:曾宏杰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首席专家:陈忠法 浙江万里学院
副教授
吴信生 扬州大学
教授 成员:陈方德 宁波市兔业协会
高级畜牧师
王芬露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张宗才 四川大学
教授
陈晓青 余姚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程
毅 镇海区畜牧兽医站
马建胜 慈溪市畜牧兽医站
高级畜牧师
翁巧琴 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 畜牧师
王冬蕾 宁波市巨高兔业有限公司 畜牧师
九、禽类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团队名单:
组
长:鲍伟华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兽医师 首席专家:屠友金 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 副研究员
陈晓青 余姚市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成员:范益飞 慈溪市畜牧兽医站
高级兽医师
王宗沛 宁海县畜牧兽医局
高级畜牧师
陆新浩 余姚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
高级兽医师
陈淑芳 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兽医师
卓少斐 奉化市畜牧兽医总站
高级畜牧师
吴朝芳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兽医师
苑志朋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畜牧师
翁宇挺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
畜牧师
何华均 余姚市神农禽业公司
乡土专家
徐建宏 慈溪市益大禽业公司
乡土专家
范伟达 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合作社乡土专家
十、蔺草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团队名单:
组
长:孙
健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副 组 长:王
斌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首席专家:杨筠文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推广研究员
成员:张
庆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高级农艺师
陈银宝 鄞州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刘开贤 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
高级农艺师
吴海明 鄞州区集仕港镇农办
农艺师
方明法 鄞州区蔺草协会
会长
韩国良 宁波市新艺蔺草制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2.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 篇二
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两大潮流推动,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三个重要趋向:一是美欧发达国家掌控了产业高端竞争的主动权, 主导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向, 低端竞争的发展中国家产业依附性日益被强化;二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 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 主宰着一国一地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信息化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掌控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和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日益被边缘化, 甚至产业“空洞化”。因此,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概莫能外。
改革开放30年来, 广东产业经历了快速起步——加速发展——调整转型——优化升级四个发展阶段, 从主动承接港澳产业转移、以加工贸易起步并快速发展, 形成了轻型外向的产业结构;又经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调整转型, 至今已形成了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的产业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产业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2007年, 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6%,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2%和42.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突破1.3万亿,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呈现出高新技术化、适度重型化, 产业集聚化、支柱信息化、循环节能化等特征, 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上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相当差距, 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大的企业为数不少, 产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大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对外依赖性强。既面临国内外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 又遭遇着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因此,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有利于破解广东发展难题, 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和“广东服务”的转型, 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 提升广东在国内外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省委、省政府不断解放思想, 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高度重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工作, 把它作为实现广东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汪洋书记反复强调广东第一个要补的短就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最近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又进一步指出, “建设好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就能实现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历史性转变, 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 配套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目前广东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中具有五大创新与突破:
第一, 厘清了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模糊认识, 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定义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 是在国际产业发展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中应运而生的。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命题, 但未对现代产业体系定义作出明确表述, 迄今国内外理论学术界、各省份对此均无统一定义。省委在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 经过专题调研和反复论证, 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有自主创新性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 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 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 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这样的定义开了全国先河, 充分体现出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 从而较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 使全省各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有了现实指导性和明确的参照性, 为建设怎样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 打破了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
国际产业发展实践表明, 伴随工业化推进, 产业结构由第一、二、三产业排序发展为第三、二、一产业排序;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最终成为高端主导产业。而我们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则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扩张, 靠低价格和拼数量开拓产品市场, 参与国际低端竞争的粗放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是支撑广东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所在;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则是壮大现代服务业的强有力保障。因此, 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定位, 把它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路径依赖, 完全符合广东的实际。既体现了遵循国际产业发展大势与普遍规律的世界眼光, 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又传承了广东业已形成的制造中心地位、产业基础和特色, 是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按照正确的定位, 瞄准产业发展的国际水平, 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显著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就一定能快速推动广东产业走上“微笑典线”的高端,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
第三, 突出扬长补短, 构建优势集聚的主体产业群
建设现代产业不仅要发展新兴产业, 更要着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广东产业体系之“长”在于:门类齐全、规模相当;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传统产业优势突出, 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子信息产业独占国内鳌头。产业体系之“短”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 先进制造业不强, 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仍然薄弱。鉴此, 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 充分体现了扬长补短、狠抓关键的战略思维。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要补金融、物流、创意、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短板”;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要通过发展以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为主的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汽车、特种钢和炼化一体化等, 推动“中场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要突出发展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新兴产业, 并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弘扬“长处”;大力发展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短板”, 有助于根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这是产业建设中以“非均衡”发展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思路。
第四, 敢闯敢试敢创新, 打造“广东创造”的产业支撑系统
适应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新变化,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 走广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提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重要载体, 弘扬了“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 是广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创新成果, 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大力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数字广东、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 有利于广东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价值链, 参与国际高端竞争, 抢占战略制高点;大力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 有利于实现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缩小其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建设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 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贸易市场的风险和变化, 实现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 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新的贡献。建设这八大载体既考虑到发挥珠三角地区的龙头辐射带头作用, 又有利于推动东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既涵盖到全省, 又突出了新兴产业;既服务港澳, 又服务全国。把这些实实在在的“广东创造”落到实处, 抓出成效, 广东解放思想的重大举措就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 现代产业体系就有了强大的支撑。
第五, 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节地减排“硬约束”,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 正迈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一方面广东节能减排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下降的空间有限;另方面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还跟不上, 产业发展方式仍粗放, 节能减排的技术含量不高, 加上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所增加的结构性节能减排量, 广东必须完成的万元GDP能耗、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性指标远不止下降16%和15%, 形势不容乐观。鉴此, 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中, 省委、省政府不仅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资金、人才和组织领导方面的制度保障, 而且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围绕建设创新型广东, 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 集中力量完成一批产业关键技术专项, 提高广东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拥有量, 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 通过推行节能节地减排工作排名制度, 实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 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 推行“三旧”改造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等, 强化行政法律手段的约束力;通过加快建立资源产品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推行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等, 强化市场经济手段的约束力。多种方式“多管齐下”, 真正把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软约束”变成了“硬约束”。这必将有力推动广东形成节约型、清洁型的产业结构, 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推荐阅读:
关于申报2012年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技术改造项目11-26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06-23
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06-22
广东省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06-19
广东省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1-27
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教案12-14
广东节水农业的制度保障06-27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