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024-08-05

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10篇)

1.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篇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的全部职能的有效实现,一方面要看能否正确地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看采取什么方法去达到目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对什么是教学方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教学工作方式的总和,也有的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的途径,有的说是教学内容的形式等等。一般地说,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工作方式,借助于这些工作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并可以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协调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它包括着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双方的活动,但教师在组织安排学生活动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所谓内部的,是指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这种认识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正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活动,才是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主要条件。所谓外部的,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继承,又是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教学任务,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等,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可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不但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且近代以来,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提供了使用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条件,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如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学生认识的独立性,从而使自学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所以我们在继承有效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予以完善并不断地有所提高。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任何方法都不能够永远同样地认为永恒不变,永远有益和永远生效的,这完全是自然的道理,教育学是辩证法的科学,绝对不允许有教条主义存在。”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所以必须区别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但教学的实质主要是在于教学是师生的相互作用,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没有教学,如果教师讲课不考察学生的条件和活动,那就谈不上教学。同样,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学,没有教师专门组织的活动,那也谈不上教学。因此,进行教学就必须有教师的活动(教),也还必须有按照教师的目的组织的学生活动(学)。如果教与学互不干涉或截然分开,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无法进行教学研究。学习方法决定于学习的对象和讲授方法,反过来,讲授的方法 必须要适合设计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弄清楚教和学的关系,才能分别对教和学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且始终要考虑到二者在教学方法中的连带关系。本章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着重论述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

方法,即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培养学生智力、能力、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学科目内容所表现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目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学论所谈教学方法的实质、特点,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就其教学过程来说,可以区分为感知理解教材的 方法以及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等,本章则着重论述感知理解教材的方法,至于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检查等,另有专章论述。

中学历史课堂讲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生动地、形象地、富有感染力地讲述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因而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具体性及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只有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学生才可能系统地了解完整的历史过程形成历史的表象,进而向概念的认识发展,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师讲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对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内容的讲述,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讲述法适用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上广为运用。

讲述法又可分为:

1.叙述。叙述是指历史教师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的具体讲授。这种方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历史教材,如主要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每一历史事件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来自于具体的情节,情节可以说是历史的血肉。而叙述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对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着生动、具体、形象的介绍和较为全面的交待。

叙述的内容来自一定的史料。而教师要把这些史料讲得既生动形象又有条有理,就必须对叙述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特别是要安排好叙述的层次和中心。历史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口头叙述的创造者,就需要在备课和讲课时,把讲课的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英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艺术家的道路以最明白、最确切的形式表现着基本上合乎理想地属于一切生活的道路。我们从此引出一个结论,即最好的教育道路是这一思想最有效地得到应用的道

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象文学作品通过叙事的结构来反映主题一样,进行有情节、有头尾、有起伏的安排。因此,叙述也称为“叙事性的叙述”或“故事性的叙述”。

我们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结构:①起点;②进展;③ 发展的最高潮;④后续;⑤结局。在具体叙述时,“起点”要交待清楚,并有吸引力;“进展”要有条理,展开矛盾;“高潮”要把矛盾斗争的顶点充分讲清;“后续”要简要交待矛盾的解决过程;“结局”要明确。

例如,讲授《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一课的“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 一段内容,是以1415年英军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再起为背景,把法国女英雄贞德抗击侵略、保卫国土的事迹作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主动英勇抗击英军入侵的突出代表。教师在运用叙述法讲授这一段历史时,先要以介绍贞德的生活时代为起点:

“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过着牧童生活。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从小就亲眼看到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听到过法国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使她萌发了爱国思想,经常考虑祖国的未来。”

这样,把贞德的出身放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交待,就比较简明地说出了贞德的爱国思想和行为的由来。而她又是怎样以自己的行动去拯救祖国的命运呢?这就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了。教师接着讲事情的发展: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奥尔良,企图灭亡法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困难当头的时刻,年仅16岁的贞德挺身而出,决心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于是她以宗教为号召,她宣传说,参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她的爱国热忱和宣传在农村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群众纷纷起来响应她的号召。1429年,17岁的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费了很大的周折见到了当时执政的王太子查理。处境十分危迫的查理,不得不听从爱国人民的代表贞德的意见,答应给她一支军队,让她去解救被围的奥尔良城。”

这样交待了贞德请缨提锐旅、为国赴沙场的过程,而后就进入高潮阶段,即解救奥尔良的战役:

“1429年4月,贞德女扮男装,披戴盔甲,腰悬宝剑,手执长矛,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率领7000名法军向奥尔良进军。5月初,战斗开始,贞德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全军将士士气大振,英勇冲杀。5月 8日,在法军内外夹击之下,围城的英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散,被围困了209天的奥尔良城终于解围了。奥尔良的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爱国女英雄贞德,并亲切地称贞德为„奥尔良姑娘‟。奥尔良的胜利扭转了战局,法国的抗英斗争开始走向胜利。此后,贞德又率军收复了北方的一些城镇,并向巴黎进军。”

接下来便转入事情的后续和结局,讲述由于贞德的胜利,引起法国封建主的惧怕,一心

要除掉她。在 1430年的一次战斗中,封建主们故意关闭城门截断贞德的后路,使她落入敌手。1431年5月底,贞德被活活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牺牲时年仅19岁。

以上的设计,使事情有头有尾,情节有张有弛,内容有主有次。这样来讲授这一段的史实,可以说是浓缩了历史(把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浓缩为以贞德为代表的斗争,把贞德的抗英事迹浓缩为解救奥尔良这一典型),又突出了历史(突出了法国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的伟大作用,突出了贞德的爱国主义事迹)。

历史教师在运用叙述的方式讲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史实要确凿、典型。教师所叙述的史实,应来自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可靠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如果以演义、小说等为材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例如有人讲“贞德抗英”时,以一些史话书为材料,在讲奥尔良战役时说:“法国士兵一看十来岁的少女贞德都如此英勇,我等堂堂须眉大丈夫,难道还不如她吗?所以都奋勇杀敌。” 这样讲,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不过是一种文学想象罢了。此外,还要注意要选用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即选用的材料,能够突出地反映整个事情的发 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问题。贞德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而应以奥尔良战役为重点,来突出贞德的抗英活动。

(2)叙述要有系统性。叙述的历史事件,要尽可能讲清来龙去脉,要注意讲清该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问题;也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叙述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有头有尾的,这样才完整。如讲贞德,从她的幼年一直讲到英勇牺牲,最后给予简单的评价。如果在讲述的中途,主要人物消失了,或者不交待问题的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到叙述的完整性。

(3)叙述要具体、形象、生动。所谓把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的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场面。比如讲到贞德遇难,如果只说:“贞德被俘后,被判处火刑,烧死在卢昂广场上。”就显得过于简单、平淡。如果这样讲:“英国侵略者把贞德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动用各种酷刑残酷地折磨她,迫使她投降。可是贞德英勇不屈,她义正辞严地说: „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后来,英国侵略者把她移交给教会法庭审判,教会法庭以„妖术惑众‟的罪名,判处她火刑。1431年 5月 30日,贞德被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骨灰投入塞纳河中。贞德牺牲时,年仅19岁。” 这样讲,就更加突出了贞德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历史感受。

(4)叙述时的感情要有感染力。教师在叙述过程中,讲清线索、层次和重点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以纯客观的态度去讲授,就不可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把自己鲜明的阶

级立场和是非观念,融于自己的叙述当中,以自己强烈的情感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讲贞德被俘后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义正辞严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教师的情感应是慷慨激昂的;讲到贞德的牺牲,教师的情感应是沉痛而悲愤的。鲜明的感情,能增强叙述史实的效果,并能加深对学生的感染,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除了上面应注意的问题外,叙述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乌申斯基说过:“高明的叙述者叙述事件时,不是把它们说成一种久已过去的事情,而是把它们说成仿佛是他们昨天才看见或听到的事情” ①。为了加强直观成份,就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注意运用直观教具。

2.描述。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历史教师还要对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描绘,这就是描述。描述与叙述的区别是:叙述侧重于讲过程和情节,描述着重于讲具体对象的特点。如果与电影相比的话,叙述象电影中一般场面的镜头,描述就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教学中的描述,可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他们对重要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感受得更为逼真。

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首先是选择好描述的具体对象。这些对象在叙述的过程中,须是有代表性的,须是能使学生通过教师对这些具体对象的描述,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过程和掌握历史的主要特征。可供描述的具体对象是很多的:①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外貌(容颜、服饰等)和内心情感、语言、行为进行描述。如讲《中法战争》镇南关之战,讲冯子材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时说“就在敌人猛烈攻击的危急时刻,只见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头裹方 ① 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集》第2 卷,第192 页。巾,身穿短衣,脚踏草鞋,双手紧握长矛,大呼一声跃出壕沟,率先冲入了敌阵”。②地理环境。对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和特点、城镇的规模和形状等等。如讲《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介绍平壤时说“平壤是朝鲜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它南濒大同江,北依牡丹台。城垣坚固,南北绵长10余里,城墙高达10公尺。可以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③战争场面。对重大战役中交战的双方人数、装备、阵形等情况进行描述。如《中日战争》的黄海之战,“丁汝昌下令迎战。北洋舰队十艘战舰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领先,其他八艘战船分列左右两翼,作人字雁行阵。日本舰队则排成单列纵队阵形,12艘战舰依次衔尾航进。到中午12点50分,海故开始,顿时„硝烟掩海,炮声震天‟……”。④科技成就。对一些科学发明和创造的成果进行描述,具体介绍它们的形状、结构功用等。如讲商代青铜器,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鼎重875公斤,连耳高133厘米,长是118厘米,宽78厘米。周身有兽面花纹为饰。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⑤生产劳动的场面和情景等也可以进行描述。此外,在展示和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画、图片、照片、模型等)时,也要运用描述的方式来说明。

描述法的要求和所应注意的问题,同叙述法是一样的。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须有一定的细节来充实描述的内容。

以上举例中,都对一些具体的情况加以说明。这些情况,要来自于具体的史料,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编造。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描述的对象,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象古书上介绍北宋的瓷器时,形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就很形象。

3.概述。概述是以简洁的语言,扼要地概括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以叙述和描述的方法来讲授。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是必须讲到的部分,就可以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配合重点问题的具体叙述和描述。概述法的特点是不必有情节,也不强调形象化,只是要求教师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扼要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合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常在以下情况时运用概述的方式:①为了叙述的清楚而对一些问题进行背景性的介绍,或联系旧知识以过渡到新知识时。如讲《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在开始时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就要进行概述性讲授。②教材中的非重点部分。如《中日战争》中重点是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而对日军攻占岫岩、海城、牛庄、营口和田庄台等就可用概述来交待。③一些一般性的介绍。如疆域区划等。④新知识讲授完毕,教师进行本课小结。

运用概述法,重要的是条理要分明,逻辑性要强;尽管简单扼要,也不应丢悼和删去应讲的内容。

叙述、描述、概述这三种方式,构成了讲述法,它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历史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而恰当地选择使用。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进行分析事实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 方法。其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具体讲述,学生了解了具体的历史知识,开始形成历史表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在深入理解历史本质这一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具体地分析、认识历史。同时,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讲授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制度,会议、条约的内容,历史事件的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教材。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很多方式,其中 主要的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比。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在历史的教学中,如果不对史实加以分析,就不可能掌握它们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不可能认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有分析而不进一步综合,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得出整体的认识,不可能最终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析和综合常采用以下的方式:

(1)先提出论点,然后对有关的史实进行讲述,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也称为“实例论证”。比如讲《世界历史》下册中《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一章,讲到“19世纪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这一子目时,可以先提出“19世纪时,沙俄对外的侵略扩张变本加厉,力图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样一个论点。然后具体讲述在这一时期,沙俄向北抢夺芬兰,向西攫取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向南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吞并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向东侵略并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最后总括:通过强取豪夺,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大帝国。这样用事实来证明开始时提出的论点。这种方式也适用于阐释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问题,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说明。

(2)先讲述整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然后依据其过程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概括,推出结论。这种方式也就是“逻辑论证”。如讲《五四爱国运动》,就先讲述“五四”运动的全过程,讲清运动爆发的背景,讲清运动的参加者以及运动中所倡导的思想。然后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参加,由于运动中大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然后就可以概括综合出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最后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把分析运用于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边讲述边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多用于对一些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措施、条约的讲授。如讲《鸦片战争》一章,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进行逐条的介绍和分析,综合其危害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 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不论采取以上哪种方式,都必须使具体的事实、实例与得出的概念、结论相统一,以便于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记忆。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史实相结合的统一。千万不能认为讲解法的重点在“解”,从而轻视对史实的介绍和联系。如果只重视“解”,即使教师讲的道理头头是道,那也不会有说服力。汉代学者王充说过:“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奠定于有证”。这种认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进行分析和综合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不能以自己能讲得顺理成章为满足。如果学生对教师所分析综合的史实、概念不明白,那么再精辟的讲解也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所以,在讲解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活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与对比。比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对照,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比,是把彼此相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加以对照,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间的区别。比较和对比都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 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比较和对比有利于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共同的和特殊的历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防止概念混淆、张冠李戴,有利于避免用单一的公式去代替具体的历史过程。

“有比较才能鉴别”。用比较的方法讲解历史教材中属于同类的历史问题,可以区别它们的特殊点,更好地认识它们的共同点。一般说来,可以比较的材料是依照历史的纵、横关系来进行的。一是不同时代中相类似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如果不进行一定的比较,就容易讲得雷同,使学生最后分不清各次战争的特点,只记得由于天灾人祸,农民忍无可忍,造起反来;结果是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这样一来,具体的历史发展就被装进一个公式化的框子中,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影响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以后学习同类问题时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我们在讲解各次农民起义在起因、规模、组织方式、纲领口号、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时,注意与前面讲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掌握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认识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在认识水平和组织程度上不断提高的状况。二是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现象。比如讲到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具体特征,使学生最后认识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共性,以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所形成的各自特点。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分辨,也为学

生在以后学习20世纪的历史时认识和理解各帝国主义国家所充当的角色打下了基础。

运用比较的方法时,不要轻易地把两件事情进行比拟,斯大林说:“历史的比拟总是冒险的” ①。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谓“相同” 是指相对而言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应注意到:①所比较的须是彼此有关联的现象。如对王小波、李顺起义同钟相、杨么起义所提出的口号进行比较,来认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革命要求。②比较是在同一属性、同一种关系上来进行的;不同属性的事情不宜比较。如果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主张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相比较,就不伦不类了。③应选择具有重要的、本质的属性来比较。如果想用比较两个国家的气候条件的不同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制度的不同,就不能揭示这两个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④比较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而不是混同和代替。简单的类比甚至乱套,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文革”时期出现过的借古论今、以今度古的学风,在认识方法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这个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教材中还有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及特征的。如果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能使学生获得更深的印象,掌握各自的本质特征。如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革命性质等问题的对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论点。再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同李鸿章、叶志超、方伯谦等投降派的丑恶行径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应该注意要在学生对所比较和对比的对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这就是逻辑学所要求的:概念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要与具体史实相联系。如果学生对史实不掌握,若明若暗,那么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效果就不会好。此外,在进行比较和对比时,要注意概念的准确,防止概念的混淆,象“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等概念,不能毫无区别地混为一谈,否则也达不到比较和对比的目的。

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对比是几种处理感性材料的逻辑方法,是在归纳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教学,最合适的方法是先使学生认识一系列历史事例,并对这些事例加以鉴别,然后指导学生作出结论。虽然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扩大了演绎传授知识的途径。但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归纳法仍是不可忽视的,应当找出一条在具体条件下采用或结合这两种方法的最好途径。马克思主义关于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原理,是大家都熟悉的。

(三)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这种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孔子的教学多是采用谈话法,《论语》一书便是孔子与学生的谈话集。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师与学生互相呼应和配合,共同积极完成教学任务。谈话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通过谈话获得的知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而得出来的,因而掌握得会更加牢固。谈话法还能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谈话法的运用,还有利于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了只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这种局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谈话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可以在多种情况下进行:

1.用于复习旧知识以便导入新课。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提问学生来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学习新课的前提。比如讲《中日战争》这节课,教师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回忆以前讲的《中法战争》的内容,并提问学生:“中法战争的结果如何呢?”当学生回答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由于清政府推行投降卖国的政策,从而助长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野心,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就在中法战争10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爆发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日战争》。”然后教师便转入新课的讲授。

2.用于讲授新知识时。在讲新课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新课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氏族公社》一章,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教师可以提问:“北京人时期用火的情况怎样?”学生通过回忆就可以答出:“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然后教师讲述人工取火技术的产生过程,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技术的作用:“人工取火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答出:人工取火的发明,比用天然火更方便、更有保证;可以扩大人类的生活领域和活动范围,等等。

3.用在讲授完新知识进行总结时。教师讲述了新知识后,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以得出恰当的结论时,可以用谈话法来进行。如讲完太平天国运动最后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参与对历史意义的探讨。教师可以提问:

“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具体成就是什么?”学生在分析了这些成就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综合:“这些具体的成就比以前历次农民战争有什么突出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联系比较,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用于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见本书有关复习和检查一章的具体论述)。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应当注意体现下列基本要求:

1.谈话的中心应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涉及教材的关键之处,要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师应当尽量避免提一些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对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帮助不大的问题。比如讲人工取火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你们谁知道怎么用火石打出火来?”提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在人工取火的问题上,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人工取火发明的时期及其意义,至于摩擦生火的方法可以由教师简单介绍就行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认真考虑需要谈话的内容,拟出谈话的提纲。此外,即使是课堂上的临时提问,也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

2.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这是历史课堂谈话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出:“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的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① 的评价的。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促使学生去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谈话法真正发挥出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虏怎样回答。如果问题提得笼统、模糊,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特别是提的问题不准确,还能使学生以错就错。例如一位教师讲《中法战争》时,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占了我国哪些地区?”教师的要求是让学生回答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但教师的提问中不用“侵略”或“侵犯”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了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是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但并未最终占领那些地区。提问要提得明确,还要做到适当。如有的教师在讲世界历史《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时,复习提问:“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分为哪几个阶段?兴起后的城市内部有哪些矛盾?”学生要答好就比较难,因为教师的所问在教科书上是四页篇幅中的内容。所以,问题提得过大,会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也会占用过长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4.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问“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就不大。提问时教师的话语要清楚,如果语速很快地发问或突如其来地发问,学生会感到紧张或一时不能领会,这都影响教学效果。

5.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的谈话是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的,故不要每次都只同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谈话,而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其实,对学习差的学生提些较易回答的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激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问不要先叫起学生再提问题,这样容易使被叫的学生来不及思考而紧张,而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就不去思考。应该是先提出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进行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如果被叫的学生答不上来,教师不必勉强,可以引导启发或转让别的学生回答。

6.教师对谈话中所提的问题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应表示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谈话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要作出小结,使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得到归纳和系统化,并对出现的错误作出纠正。

7.一般不要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谈话法。谈话法是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故不应单纯追求谈话的次数,更不能认为只有多提问才是启发式教学。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完全放弃正常的讲述,完全采用谈话,那么就影响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实践证明,满堂问和满堂灌一样,教学效果都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读法讲

读法是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阅读教科书,并加以教师的讲授。这种方法是加强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和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去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把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教科书上的内容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来进行预习、复习、练习等活动。在这些方面,运用讲读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读法,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一般是在以下这些内容上运用讲读法:

1.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文。教科书中选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

述,这是教材的编者所精选的。这些论述,是革命导师正确地分析、总结历史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学懂和掌握这些论述,不但能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具体论点,而且能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因此,教师对这些引文的认真讲读,是十分重要的。

2.讲读历史上的典章、法令、条约的内容。教科书中涉及政治经济的措施,法律内容和法令条文,条约的内容时,一般是简明扼要地列出数条。学生学习时要能领会掌握,必须把握住它们的要领和层次,弄懂具体的内容,克服难解的词句。而运用讲读法,按教科书中的内容依次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教科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一般都有总的评价。教师通过讲读法,使学生依据教科书中的论断去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同它们的历史意义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4.讲读教科书中难于理解的词句。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字词、概念甚至读音,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产生困难。对于难懂的词句,教师应读给学生听,并作适当的解释,为学生充分使用教科书而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5.讲读教科书中的插图。历史教科书中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图画、地图、照片等),有的是为了形象地反映历史情况的,有的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让学生看图,并配以讲解,使书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讲读法是一种讲和读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时要灵活多样。课文内容 不甚复杂,学生又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时就可以用“先读后讲”或“只读不讲”的方式。课文内容较深而且头绪又多,或在讲完新知识进行小结时,可用“先讲后读”的方式。对于法令、条约的条文,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内容,为使学生在内容上和理论上都能理解,可用“边读边讲”的方式。

讲读法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内学生来阅读教材和讲出含义。一般说来,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所读段落又不冗长,就可以由学生来读(领读或默读均可),然后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所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读与讲,教师应采取逐渐的有计划的步骤去培养、训练和提高。

教师在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备课时应当安排好,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临时即兴安排,把讲读法当作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是极不正确的作法。

2.教师在领读教科书时,语言应当准确、清晰、有节奏,要使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如果是由学生诵读,教师不要中途打断和随意插话,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再进行解释或纠正。

3.讲和读要有机地配合在一起,不应相互脱离。只讲不读和只读不讲,都容易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历史教科书是认识历史的工具,并不是历史本身,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或引导学生阅读,学生才能逐步认识客观的历史。

4.讲读法的运用不仅应能调动学生的眼和口,而且应调动学生的手。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出来;书中的重要段落,可以指导学生加上批注。这样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便于学生以后复习时自己使用教科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运用讲读法最忌讳通堂读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让学生一遍遍读书,自己至多解释几句话,或指令学生划书,而没有具体讲述历史的基本知识,没有深入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样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实际上取消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四)图解法

图解法是通过图解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课的内容有时是较难理解和记忆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图解的方法则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穿插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收到明显的积极的效果。如在讲授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时,就要讲到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边讲边画图表(或先画好图表再讲解),这样就在黑板上写出: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尉),乡 里 亭。

又如,讲到东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易记忆的。如采用下面的图示,就显得较为简明(略):

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采用这种方法就更为简明易记,如官渡之战(略): 讲完后可把以上图示再简化为(略):

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引进苏联萨塔洛夫“图文示意教学法”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把整本的历史教科书都用图示法绘制出来,并且仿效萨塔洛夫定出的堂堂用,各个教学环节都用的模式,以之立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独立方法。作为一种尝试,其精神是可贵的,对于教学的直观性亦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忽略了我国的历史教学实际和早已有之的流行于我国历史教学中的图解、图表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把其绝对化,就难免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教学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使用图解法一定要注意不脱离开具体、生动的讲述,不能使活生生的历史内容仅仅变为几种图示;要注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不能够仅仅以使学生记住历史线索为满足。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篇二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思考有重大意义。解数学题时, 首先要观察、分析、思考。思考往往能发现题目的特点, 找出解题的突破口、简便的解题方法。凡是真正学得好的同学, 都有勤于思考, 经常开动脑筋的习惯, 于是脑子越用越灵, 勤于思考变成了善于思考。

动手有助于消化学习过的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课下, 可以把老师讲过的公式进行推导, 推导时不要看书, 要默记。这样就能使自己对公式掌握得滚瓜烂熟, 可为公式变形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所谓创造, 就是想出新办法, 做出新成绩, 建立新理论。创造, 就要不局限于老师、课本讲的方法。平时,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 可以在听懂了老师讲的方法后, 自己再去找一找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这样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再比较几种解法的利弊, 使解题思维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编写预习提纲, 提高自学效率。

预习是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 熟悉所学内容, 并掌握重点和难点所在, 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学过的知识, 并对旧知识重新温习、回忆,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预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教师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 给出预习提纲, “强迫”学生进行预习。比如, 在学习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 (上) 中的“集合”这节内容时, 可提出如下提纲:

(1) 什么是集合? (2) 什么是元素? (3)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表示? (4)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教师要专门抽一定的时间, 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二、师生共同研讨预习提纲, 突破重点难点。

听课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对于如何组织教学, 内容的引入, 问题的提出等, 都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提纲,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切忌单纯灌输。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基础上, 可再提出一些引申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能力。把每节的内容有详有略地记录下来, 尤其是不明白的地方, 便于课后复习和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做笔记的方法, 教师要专门抽时间讲授如何做笔记, 并针对笔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讲评。

三、以指导解题为突破口, 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数学学习往往通过练习、作业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从而形成技能、技巧。解题是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要结合例题, 讲清审题、解题的步骤。首先是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认真读题, 仔细审题, 弄清已知和未知、本题所涉及的知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方法, 要开拓思维, 从所学知识中, 找出已知与未知的所有联系, 回忆与本题有关的基础知识, 例题、解过的题目, 从形式到内容, 从条件到结论, 看能否找到与该题类似的问题, 引导学生将条件分开, 通过变更、重新组合, 达到求解的目的。总之要通过联想、比较、模仿等, 使学生逐步学会解题的方法, 并形成技能、技巧。理清解题思路之后, 要着重规范解题的书写格式, 力求把解题的过程简单、明白、完整地写出来, 在书写中要做到每步推理和运算都有理有据。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类、记忆和推广, 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四、自觉地进行复习、预习, 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完成当天作业后, 将第二天要学的新知识简要地看一看, 再回忆一下老师已讲过的内容。睡觉时躺在床上, 脑海里像看电影一样将老师上课的过程“看”一遍, 如果有什么疑问, 立即爬起来看书, 直到搞懂为止。每个星期天都做一星期功课的小结复习、预习。这样对学数学有好处, 并掌握得牢固, 就不会忘记了。

在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之后, 再做一些拔高题。做这类题时, 尽可能自己独立思考, 努力找出隐藏的条件, 这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看一看参考书, 或请教师和同学。

3.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三教学;历史组题;复课;做题评估

G633.51

高三历史教学直接面对应考,所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组题工作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现实教学中,第一是限于教学工作量大和考试频度高的原因,一部分高三历史教师对组选题热情不高,很多人借助于“组卷网”等网站资源进行智能化选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快完成组卷任务,但是试卷质量特别是和学生学情之间的差异是存在较大问题的。第二缺乏对学生学力的准确分析与把握,组题难度与学生的高考复习要求差别较大。第三采用“题海训练”战术,有些教师让学生每天练习历史试题高达50道选择题和3至5道非选择题,这种题海战术有两个问题,一是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有较大幅提升,但总体成绩却出现倒退,二是一部分同学在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随意敷衍历史作业,课后练习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根本就不能达到。笔者前几年一直承担着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因所在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组卷工作也成为了日常备课中的重点。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和实践谈一谈高三历史教师组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紧扣课标和考纲,尊重学情选组合适之题

历史学科课标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历史教师备好复课的指导文件,那么组题工作就要严格针对具体的课标要求和考试大纲而制定出习题考查的主要目标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和不同学生的学力状况分层次确定习题组选的基本框架。例如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规定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细分课标和考纲,可以得到三个层次的出题目标,一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实施目的、内容、作用”第一级识记类的出题目标,二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早期政治秩序的维系方法与原则”为第二级理解类的出题目标,三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概括和体现”为第三级归纳运用的出题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环环相扣,学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第一、二层次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学力较高学生则必须真正熟练第三级目标。

通过对课标、考纲和学情的准确认识及细化,教师就可以基本确定每课、每单元以至于每个阶段的练习重点,这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准确理解基础知识和高考要求的契合度,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练真正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应试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优化题量和形式,重视效度提升学练质量

高三学生的学练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体谅其学业压力,学练要体现高效而非多量。各类模拟题数量非常大,但是质量确实层次不齐的,同时历史是一门重视思维凝练的学科,学练安排应该以强化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体会高考命题思路、考查要求为终极目标。各校高三历史课时普遍增加,但历史教师不能因为学时增加而盲目扩充题量和随意变更试题形式。高三中低学力学生每天保证12道历史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的题量即可,学力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安排一部分自选题,但也不宜过多。

选择题的形式要尽力紧靠高考真题,每一章节如有近五年高考真题应该有序安排测试练习,而且真题要反复练习。非选择题的形式建议最好以知识简答题和一道高考形式题为好。周测试题应该进行高考全仿真训练,另外加一道附加题,供学力较好的学生提升能力。这样的题量和形式,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全面调动知识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做题与评估,强化分层兼顾学优学困

高三平时的学与练属于检测性质,目的是为最终高考大目标而服务。所以日常练习并不是要把一部分同学卡在某条线之下,而应该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做题强化已掌握知识,提升解更高难题的能力。学力中下的学生在基础复习阶段,因为其做题障碍较大,单一的闭卷测试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这是可采用分组合作和相互讨论做题法,这可以杜绝随意做题行为,提升做题正答率;讨论过程中,现场解决部分疑问,提升评价效率。学力较好的学生应该采取快练快检的形式,学生自身可以较快明晰部分错题的错因,教师组卷时应该注意学力较好学生的标准答案和详解的需求。通过这种分层兼顾学优学困的做题和评估方式,让不同层次学生找到自己在学练活动中的真正所需,这才是学练活动的本质。

4.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 篇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反之,一旦你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你就会主动地找人去练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你英语的机会去提高你的英语水平。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你就把英语学会了。所以“兴趣”对学好英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尽管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有。

5.学好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篇五

学好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对知识的掌握侧重于理解和记忆,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做到“关键词化”、“事例化”、“对比联系化”、和“典型错误对应化”

1、“关键词化”: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的总结。

2、“事例化”: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作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空”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注意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3“对比联系化”: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快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好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4、“典型错误对应化”:对于比较重要的感念和原理,注意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关于“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关于“价值规律”的:不等价交换现象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关于“经济效益”的:利润、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高了,经济效益就高了等等。对应错的,就知道正确的了。典型错误,要注意从做练习中总结,也应该注意老师的总结。

二、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上要用基本思维方法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彼此联系起来,就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了,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红线”把知识“串”起来。(每框题、每节、每课和一本书)

1、运用“是什么、(性质、本质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意义或危害)、怎么做(手段和措施)、怎么体现的(在具体材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来联系知识。比如“国家的宏

跨越中高考,助推大学梦

缘 梦 辅 导

观调控”一框。就包括“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以及怎么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框则是按照“经济效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怎么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层次展开的。

2、经济常识教材的知识组合方法一般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个别——一般)与演绎(一般——个别)相结合的逻辑展开的。比如:先讲什么是”使用价值“、”价值“,再讲二者的干系,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先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三个方框就是按照”演绎法“展开的。

3、注意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运用。比如第一课第一节,先把商品一分为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然后具体分析二者的内涵,最后,确立“价值”应该是重点掌握的对象。第三课地二节“企业的经营者”,先一分为二地也就是全面地的分析企业的经营者有三个方面,然后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重点分析厂长(经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

4、经济常识的8课内容,前两课是基础理论,后6课是我国具体。后6 课是按照“生产(3、4课)、分配(5、7课)交换和消费(7课)以及对外经济关系(8课)的顺序展开的。

三、以本为本、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

看书应该作到四看:看目录(经常看)、看序言(总序言和每课的序言)、看内容(大小字、黑体、楷体都应该看)、看小结(课后知识小结是每课知识的浓缩)

看内容、看小结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看目录、看序言以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是关键。

6.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六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把学生分成2—6名组成的一个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其特点

1.正向的相互依赖

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同舟共济,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谋其利的。

2.个人表现及责任

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3.人际沟通技能

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学会如何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让其他组员接纳,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所以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4.面对面的互动

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而非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

5.总结提高

7.浅谈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那么,怎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如此丰富多采的中国历史知识呢?怎样才能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历史重托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历史教学的工作者务必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成功地掌握中国历史知识呢?如何才能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海洋中遨游呢?如何才能打开这座知识的宝库呢?我想要顺利的实现这一切,就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俗话说,“成功=勤奋+技巧”。由此可见,除了勤奋之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取得成功是何等的重要。为此,关于到底怎样才能学好中国历史知识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摸索出一些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我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作一个浅析,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基本方法。

关于基本方法,最根本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中国光辉的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具体方法。

关于具体方法,主要有课堂上认真听课,认真读书,认真做好笔记,讲究记忆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运用。

三、特殊方法。

上面两种方法都是我们普遍使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框架结构法”、“看图叙史法”、“谐音记忆法”、“时间等距法”、“特点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等。

框架记忆法,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首先应该在自己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的框架结构,这样可以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在建立起这种知识结构后,再去补充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时,就会面临着许多战争、不平等条约、起义和革命等十分复杂的知识点,为此,我首先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西方列强把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五次侵华史,以及每次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另一条就是中国军民反抗殖民侵略和封建压迫的过程,如书上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等等。建立这样的框架后,再将具体的知识点串在其线索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

看图叙史法,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内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一定要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以增强学习的地域和空间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完后,又要求学生看着地图册讲叙有关的历史事件,这样大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

谐音记忆法,中国历史中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时间比较多, 易记错, 但我们将有些历史知识赋予特殊的音或谐音去记就容易得多。比如:383年的淝水之战, 可将“383”读为“三把伞”;1898年的戊戌变法, 可读为“一八九八, 戊戌变法”等等。这样记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历史知识。

时间等距离法,在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相隔的时间成等距离,例如:

1、相隔一年的相关历史事件

(1)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 1935年10月,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

(3) 1936年10月,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2、相隔十年的历史事件

(1)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2) 1911年, 辛亥革命开始。

(3) 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4)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

(5) 1941年, 皖南事变。

(6)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有这样的特点, 一经概括出来, 学生很快就会记住这些历史事件。

特点记忆法, 其中有数字特点和文字特点等.比如以下两种情况: (一) 发生在05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605年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 1005年宋辽潭渊之盟, 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二) 文字特点, 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 最早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最多的是《中俄爱珲条约》, 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开设通商口岸最多的是《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文字或数字的特点从而在学生的记忆中产生较深的印象。

归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归纳概括在一起,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比如:讲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就将书上所讲的五次侵华战争和每次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归纳在一起,并进一步强调关键词。如:“开始沦为”,“加深”,“大大加深”,“进一步加深”,“完全沦为”这些关键词就将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展现得具体,深入。

8.合作学习的五种基本学习方法 篇八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指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合作学习强调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常用的五种基本方法是:

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中,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学习,使所有的学生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的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允许他们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学生们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记分,然后将小组成员的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

二、小组游戏竞赛法

这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设计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早的一种,它运用了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它以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了测验。在竞赛中,学生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在三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边进行竞赛,竞争对手是过去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学生。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使竞争趋于公平。

三、切块拼接法

这一方法,首先将学生安排在由6个人构成的小组中,学习事先就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然后将各个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至掌握。接着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轮流教给他们的组员。切块拼接法的优点表现在:每个学生除了自己已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取更多的知识,因而他们具有彼此支持的动机并表现出对彼此作业的兴趣。

斯莱文形成了它的修正型——小组切块拼接法。在这种方法中,与小组游戏竞赛法和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学生在5人或6人的小组中进行学习,代之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部分学习材料。但每个学生都要就某个部分学到精熟成为专家。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汇集在“专家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将其所学的教给他们的小组成员。然后各自参加测验,用小组成绩分工法的记分方法来计算小组得分,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获得认可。

四、共学式学习法

这是约翰兄弟研究开发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4人或5人的异质小组中学习指定的作业单。小组共交一份作业,依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和奖励。共学式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成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五、小组调查法

小组调查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莎伦夫妇创设的,是一种普通课堂教学组织计划。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展开学习活动。这一方法中,学习小组一般2~6人组成,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一个子课题之后,各个小组再将子课题分割成个人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并开展必需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做介绍或展览,以向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发现。

9.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篇九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如何学好初中的政治和历史?以上就是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一些简单而重要的方法。无论学什么都要先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初中政治和历史的学习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的爱好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减轻学习压力,对于知识点的拓展,新闻联播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看法。

初二历史学习三种方法

重在理解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

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化简记忆法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2)公式记忆法

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

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4)列表图示法

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5)联想法

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

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

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6)串字法

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7)口诀法

通过综合取舍,把一些零乱的内容整理成比较整齐的押韵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编成这样的口诀: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传入。

清朝内部有顽固,阻挠破坏搞洋务。

整个运动缺核心,几个总督和巡抚。

技术设备单纯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巧记人名、地名、年代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1)记人名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同学们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

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同学们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学习初中历史需要记住大大小小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人物.....背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混淆!

10.高一的历史学习方法 篇十

高一的历史学习方法

1、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阶段性,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是要重视知识的广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多读一些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来自课堂,高中生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想要提高历史成绩,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可以对历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历史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的时候可以把重点、难点都记录在笔记上,课后在根据课本和笔记进行复习。

3、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4、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点仅仅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是应该注重对历史史实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在以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发挥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有计划的去学习。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重视教材

想要学好历史,重视教材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历史试卷当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教材中的,出题者都是根据教材出题的,我们只有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去做一些相关的历史题目。我们在看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一定把教材看仔细,包括书中的小图,我们也要熟练的掌握清楚,因为有的历史出题者,就会出特别不起眼的题,但是我们在书中都能够找到。

学会总结

我们在高中复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老师的思路,看看老师是怎么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的,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够锻炼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各个章节联系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们在做题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

理解记忆

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理解记忆,这样我们在记忆历史的时候,我们才能记忆的更加深刻,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每一个事件的时间、原因、背景都是我们需要去知道的理解的,历史当中有很多的题型都是需要我们去一一的解答的。

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去思考,我们在复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对以前的知识加以理解,这样会增强我们的记忆,我们在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还可以想象一些某个事件的历史时间和地点。

怎么学好高一历史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上一篇:年度下学期高中学校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