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共12篇)(共12篇)
1.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一
2005年6月30日,全国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 从账户管理系统运行来看,形成了多层次的账户监管模式。但在近一年的运行中,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以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账户开立有困难。一是基层有些地区的预算单位账户清理核实有困难。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将预算类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存款账户统一上收,实行集中管理,只允许其开立专用存款账户等其他账户,不允许开立基本户,所以无法为该单位开立专用户,只能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基本户开立专户。而历来财政部门及各预算单位开立的各类专用存款账户名目繁多, 数量较大,这就加大了基层人民银行账户管理部门的难度。另外,一些预算单位账户余额较大,而财政部门又不允许开立基本户,预算单位和专业银行都不愿销户,使得一些预算单位的账户到目前还没有清理核实。二是财务核算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开户问题。由于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一些跨地区集团企业采用多级财务集中核算体制,下属公司不设基本账户,只设一些日常使用的专用存款账户或其他存款账户,但系统是以基本存款账户为“龙头账户”进行其他各类存款账户的开户业务处理,凡没有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一律无法开立其他类存款账户,给基层操作带来难度。三是国库单一账户的开设缺乏依据。随着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涉及到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的开设问题没有相应的规定,特别是财政零余额账户要求撤消存款人的基本账户,日常资金收付只使用财政零余额账户,与《办法》基本账户为存款人的主办账户不符,且该系统无法执行。
〈二)系统功能设计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系统不允许对账号进行变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账号有规律大批量变更是客观存在的,误操作造成个别账号录入有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开户许可证的打印号码不能重复使用,开户许可证副本为一张 A4 白纸,如打印时或打印机控件尚未安装或网络等原因引起出错,而许可证又没有使用,此许可证只有作废,造成风险隐患和资源浪费。三是系统对行业归属菜单选项不明确,操作中缺乏具体执行标准,随意性较大,操作难。四是选择存款人类别时,仅凭存款人提供的证明文件和批文对实行预算与非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实难区别,给核准此类账户带来存在诸多不便。另外存款人类别又不准变更,如输入有误,我们只能作销户处理,既加大了账户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违规账户得不到有效控制。目前账户管理系统并未与支付系统、同城清算系统连接,银行账户的开立使用依旧自成体系,违规账户得不到有效控制,各金融机构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未经人行核准仍然可以发生支付结算业务。同时个别金融机构对账户管理工作还是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到账户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账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不高。由于过去开立任何账户都由人民银行审核把关,长期以来给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养成了依赖人民银行的思想,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了解甚少,对账户的开立条件、使用范围、变更撤销处理流程等不清楚,对于客户提出的一些问题无法做出解答,既降低了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又对账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几点建议
(一)应加强宣传培训的力度。商业银行由于利益的驱动容易忽视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宣传培训工作。因此人民银行要积极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学习宣传力度。首先,各行应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要认真学习《办法》及实施细则,吃透《办法》精神,全面细致的理解《办法》中的每一个条款,特别是对存款账户的分类、账户的开户条件及管理手续、账户属地管理原则及账户变更、违规行为处罚等方面的内容,应做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营销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运用,规范人民币结算账户的管理。其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 各商业银行、信用社等营业机构要利用各营业网点和客户经理优势,全面进行宣传,使广大客户充分了解人民币结算账户开销户条件和管理手续,理解并配合商业银行的结算账户管理行为,自觉遵守《办法》规定,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二)建议继续完善《办法》。《办法》应对独立核算的附属机构、二级事业单位、财政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专户、公共事业单位收费专户的开设总行应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此类账户的开设。明确变更账户信息所须提供的材料,以便此项业务的开展。
(三)修改和完善系统功能。一是增加、修改系统的个别功能。如增加账号批量变更功能、商业银行查询、修改功能,细化存款人类别菜单,明细存款人行业归属内容,改进打印功能。二是尽快推进账户管理系统与大额支付、同城票据交换、信贷登记、现金管理等系统进行联接,实时检测各类账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掌握金融机构各类账户动态,有效预警和监控非法账户。根据信贷登记资料及时了解企业逃、废债情况,对企业的再开户进行监控。使现金管理充分利用账户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随时监控违规提现户,达到现金管理与账户审批制约化、规范化,二者得以有机统一。
(四)加大监督、检查、处罚力度,维护《办法》的严肃性。一方面,人民银行应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商业银行对账户管理工作的高度认识,每年定期开展对商业银行账户管理工作的现场检查,通过检查以点带面,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直接宣传到一线业务人员,让一线人员通过接受检查和现场指导,真正掌握账户管理的政策和账户系统的操作,使账户管理工作逐步深入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加大对违规账户开设的处罚力度,加大银行违规成本,杜绝银行以违规而获益的行为发生。
2.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二
一、财政预算拨款凭证使用不规范
财政预算拨款凭证是财政部门用于划拨国库资金的专用凭证, 这种凭证使用方便, 但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这种凭证是一般的付款凭证, 财政及国库部门对这种凭证的管理远不及对支票的管理严格, 不是按有价证券进行管理使用, 随意性很大, 这种现象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 潜在风险很大。二是对空白的预算拨款凭证没有纳入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范畴, 财政部门对作废的凭证随意丢弃也不收回, 也不做处理。国库部门也对拨款退回凭证和因要素有误而作废的凭证缺乏监督措施, 存在管理上的盲区。三是在途时间长, 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预算拨款 (代发工资) 的传递流程为财政—国库—商业银行—预算单位, 最终接收者是预算单位而不是资金的最终使用者, 这样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逃离了财政监督, 而且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较低。四是财政部门关心的是“账上还有多少钱”, 没有及时更新下载新的科目内容, 对于不能使用的科目继续使用, 曾经出现同一笔拨款凭证更换了四次的现象。
二、外来凭证的不规范和印章不清, 弱化了对外来凭证的审核监督
在日常工作发现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基本会计知识系统的学习不够, 他关心的是“还差多少完成任务”, 而对于基础的会计知识和预算科目的熟悉不深入、不详细,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税票印章不全或不清晰, 缴款书上税务部门缴款人印章漏盖;国库各经收处在受理缴款书后, 在办理转账时加盖的转讫章模糊不清, 日期无法看清, 从而使国库在审核税款发现压票迟解的现象增加了难度。
三、国库核算业务中使用的会计凭证审核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国库内部往来使用的凭证主要有5种即:国库资金汇划专用凭证 (借方) 、国库资金汇划专用凭证 (贷方) 、国库资金汇划专用凭证 (借方补充) 、国库资金汇划专用凭证 (贷方补充) 、国库内部往来查询查复书, 由于国库事后监督岗监督手段落后, 质量不高, 并不能真正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对于重要空白凭证的使用情况只从开具的表外凭证和使用的凭证份数进行核对, 核对一致即可, 而未及时核对“重要空白凭证”表外科目的账实情况。由于对国库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 特别是近年来国库核算软件频繁更新, 所以只能对凭证的要素等表面现象实施监督, 绝大多数事后监督注重的是凭证要素、金额、账务处理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 如是否缺章、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预算资金的收入、支拨、退库以及对账、国债兑付等方面, 由于事后监督员大多是一般人员担任, 未给予足够的权限, 在督办更正差错或严格按制度办理时, 常常难以处理, 小问题可以纠正, 大问题不利于其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不够完善
存地的问题就是从国家金库信息系统中打印出来的清单级次不分, 而传票是分级次的, 造成当日的传票与其附件不符。目前国库与财政部门的预算收支、对账、凭证的传递等都还使用着人工传递, 工作效率低, 劳动成本高。国库与税务机关、银行在各类预算收入的申报、税款的缴纳、划转等信息还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必须使用大量的凭证, 记账、复核录入业务在各部门重复, 给业务人员带来繁重的重复劳动, 同时也不便于国库、征收部门对税款从申报到入库全过程的监督。
针对国库会计凭证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外来凭证的审核力度
一是审核传递环节。国库要建立签收制度, 明确责任, 加强对外来凭证的审核力度, 对传递环节严格规范, 对客户或其他人传递的凭证, 一概不与受理;二是认真审核凭证要素。重点审核凭证是否按要求填写, 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预留印鉴是否相符等;三是审核各类缴款书限缴日期是否正常, 以此判断各国库经收处是否存在延压税款现象。预算拨款凭证等外来凭证当面交接签字确认, 明确双方责任, 确保拨款凭证能够安全地送达国库部门, 及时入账, 也便于国库经办人员及时核对金额, 当面审核凭证, 对不合理拨款及凭证要素错误或不全的凭证能当面退票, 也便于财税部门与国库部门对账。
二、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齐全
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 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 必须加盖本单位业务公章。
三、以凭证入手, 完善国库会计操作规程, 强化国库工作力度
要加强对要害岗位和重点环节的控制, 抓制度落实, 严密操作程序, 逐步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规范化水平, 形成一套互控互防体系。一是加强国库柜面监督, 严把会计核算关。临柜人员要做到“三严”, 严格审查外来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 加大凭证的审核力度和清退力度, 对于不合格的凭证坚决退回, 将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复核制度, 做到换人复核, 制止“一手清”和混岗操作现象;严格国库会计操作规程和核算流程, 坚决按制度办事, 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二是把好入库关和出库关。一方面对预算收入缴库凭证的真实性、要素的齐全性、科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 做好收入缴库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审核拨款、退库、更正凭证各要素, 坚持对大额拨款、退库更正的逐级审批制度, 并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三是完善对账制度, 实行“双人”对账制度, 加强与财税部门对账环节的事后监督工作, 并设置对账登记簿, 及时记载账务核对情况。
四、实行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 减少会计凭证的使用, 降低国库资金风险
3.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三
近二十年来,不断完善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和相应的统计申报系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监测分析和重大经济决策的数据信息重要来源,成为我国对跨境资金监测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涉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境交易笔数和金额猛增,新的交易形式、交易品种层出不穷,这都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汇兑统计申报的采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间接申报和汇兑业务统计申报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申报内容,是基层外汇局承担的两项最主要申报工作,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作为中国居民通过境内金融机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申报其跨境交易行为的申报体系,逐笔记录着我国跨境外汇资金流出入信息。
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的日常运行中,由于在申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外汇指定银行重视程度不高、申报业务不熟,申报主体申报行为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以及基层外汇局人员力量有限、核查效果不好等问题,导致了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漏申报、迟申报、错申报现象发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会造成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失真,削弱跨境外汇收支统计的分析效果,还会干扰外汇局对跨境外汇收支形势的判断,误导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出台。因此,正视现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中的申报质量问题,探索提升申报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方法,己成为摆在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外汇局面前的一项函待解决的课题。
一、国际收支申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单位基本情况表》不准确
填报《单位基本情况表》是机构申报主体办理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的前提,是对机构申报主体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其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了跨境外汇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的质量。但在外汇金融系统中,由于《单位基本情况表》大多数要素填报的准确与否并不对机构申报主体的申报行为产生实质影响,这就导致了部分机构申报主体对《单位基本情况表》信息不关心、不重视,《单位基本情况表》内容与机构申报主体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单位基本情况表》的申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目前《單位基本情况表》存在的质量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基本情况表》信息的不准确。由于很多企业营业执照中的经营范围涵盖多个领域,企业涉及多种经营,以及银行和企业经办人员对“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属性)不了解,造成对机构申报主体的经济类型、所属行业属性等归类不准确。二是《单位基本情况表》要素变更修改不及时。按规定,《单位基本情况表》关键要素发生变更的申报主体应及时通知其一家开户银行,并提交操作规程规定的材料。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机构申报主体的申报人员多不了解企业关键要素是否发生了变更,以及缺乏及时办理变更的意识,导致机构申报主体要素发生变更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系统中不能得到及时反映,造成外汇局依据过时的《单位基本情况表》信息作出的分析、预警失真。
2、申报数据质量不高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的规定,通过境内银行收到境内外款项或向境内外支付款项的非银行机构和个人(即申报主体),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境内银行应确保基础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督促和指导申报主体办理申报,并履行审核及发送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相关信息等职责。但实际工作中,申报主体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基础信息与申报信息的报送方面,还存在着漏申报、迟申报、错申报的现象,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的申报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导致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外汇指定银行方面,基层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意识薄弱,重视不够。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认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只起统计作用,与业务收入、利润没有关系,多报一点少报一点很正常,导致外汇业务人员在国际收支申报中易滋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出现各种各样不该发生的错申报、漏申报、迟申报。
2、外汇从业人员对外汇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不熟悉,执行制度不严。外汇指定银行主要从上级行和同级外汇管理局获取外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相关信息,然而有时并没有及时传达下发到基层网点和一线外汇业务人员,造成了外汇业务人员对相关政策制度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致使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3、外汇从业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生疏,外汇业务政策水平整体不高。由于基层外汇指定银行的业务种类多,人员数量少,加之各外汇指定银行对一线柜台人员都设置了一定年限必须强制轮岗的硬性要求,使得部分基层网点操作外汇业务的人员经常变动,流动性很强,而且外汇业务柜台人员不少是聘用人员或代办员,没有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业务操作当然不能得心应手,出现差错也就不足为奇。
4、培训不到位,外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外汇业务涉及的法规多,政策性强,加之相对于人民币业务来讲,外汇业务又属于基层网点的生僻业务,因此,外汇指定银行基层网点的柜台人员从人民币业务转而从事外币业务,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政策熟悉程度很难马上达到外汇局的要求。同时,外汇指定银行在业务人员发生变动时,一般没有条件而且也很少主动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外汇业务培训,使业务人员在对外汇业务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上岗操作,给自身外汇业务办理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执行风险。
5、申报主体方面,申报主体申报知识欠缺,主动依法合规办理国际收支申报的意识薄弱。从日常核查、检查中我们发现,申报企业和个人普遍存在申报知识欠缺、申报意识薄弱的问题。如一部分涉汇企业和个人认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是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或外汇指定银行的事情,和自身没有利益联系,导致其存在得过且过、敷衍应付的消极心态,甚至将申报行为推给了外汇指定银行,要求或指使银行柜台人员帮助其填写申报单,至于是否和真实交易性质一致则毫不关心。
6、申报主体中企业的申报人员多为兼职,难以确保申报信息的质量。企业申报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兼职,申报人员几乎未接受过涉外业务、法规的培训,主观上存在应付的心理。此外,企业申报人员与企业外贸人员多分属两个部门,他们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申报人员存在随意申报现象,严重影响了申报的准确性。同时,由于目前对申报主体缺乏具体有效的管理办法,企业的申报人员往往要求银行代替申报主体承担很多的申报责任,申报主体不尽职所导致的信息传递失真也使申报数据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改善措施
1、从上到下贯彻外汇指定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意识
各外汇指定银行应指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负责人,提高行长、外汇业务主管的申报意识。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质量作为银行考核项目之一。为了行之有效的执行法律法规,对成绩优异的银行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频繁发生错误的银行严格执行处罚原则,并开展银行间的学习,组织优秀银行向兄弟银行开展业务拓展的培训,开展奖罚分明、携手进步的模式促进统计数据质量提升。
2、定岗定员开展培训工作
为了避免频繁的人事调动,针对国际收支申报岗位设置专业申报员和专业复核人。专员实时参加国际收支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与时俱进,严肃执行最新法律法规,对于发生的申报失误问题及时纠正,立即改善。对于新人上岗,务必提前培训,新旧人员交接工作,需要必要的交接时间,以保证对国际收支申报工作的熟悉程度。
3、增加复核录入权限
4.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四
随着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银行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当今银行业业务发展的核心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信息科技在退推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信息科技风险亦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影响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信息科技环节出现风险,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巨大影响,甚至是造成银行业务停滞,影响百姓生活及社会稳定。笔者结合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对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一)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完善 以村镇银行为例,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还处在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有些村镇银行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但缺乏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同样也缺乏信息科技风险战略来指导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尚未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信息科技风险认识上不到位。在作为小银行的村镇银行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信息科技风险了解的不够细致,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薄弱,信息科技的风险管理缺乏业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甚至更高级管理层的有力支持。其次,信息科技管理体系不完善。大部分村镇银行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但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岗位设臵缺少整体的风险管理概念,缺少完整的信息科技安全管理体系。
(二)科技投入水平普遍较低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科技收入整体能力偏低。科技投入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费用、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科技人员成本、其他费用等项目。以村镇银行为例,很大数量的村镇银行尚未自行开发业务系统,多是租用发起行的业务系统。这部分村镇银行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发起行的一个支行,业务系统运维的重头戏一般都由发起行信息科技部来实施。同时村镇银行高级管理层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科技的投入占运营成本的比重较小,大多在2%以下,该资金份额难以完全满足业务系统运行的维护需要,导致村镇银行部分硬件投入不足,常用易损设备备份不足,一些重要设备达不到双机热备的要求,出现设备损坏无备用设备,无法及时更换,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问题。更有一部分硬件设备超寿命运行,做不到及时更换,给信息系统的后期维护带来较大的负担,在银行业务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大的信息科技风险。
(三)科技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人才储备不足
信息科技发展的核心是科技人才,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支持。据统计先进银行科技人员平均占银行总人数的比例为3%-4%。然而对于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而言,信息科技人员的配比却严重偏低,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存在着较大的人员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能力不足与信息科技人员不足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实的情况不免让人感到忧虑,无法满足科技管理的整体要求。
除了科技人员配备不足外,村镇银行的科技人员专业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由于人员不足和岗位设臵的不合理,存在着非全职科技人员,科技人员身兼它职,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了科技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无法专注于日常的信息科技工作管理,难以对一些新的技术知识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导致了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下降。
同时一些村镇银行还存在着科技人员职责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就村镇银行而言,科技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几点:一是对银行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运维保障。二是负责本行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调配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但由于部分村镇银行科技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科技人员成了“万能工”。只要是银行业务开展所需的设备出现问题,即使是超出科技人员职能之外,员工第一时间冒出的想法都是“找科技”。这种情况大大耗费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精力,导致对科技本职范畴内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钳制了科技工作的开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1、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切实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作为小银行的村镇银行虽“起步晚,底子薄”,信息化建设“先天不足”与先进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但一旦出现风险,造成的影响却并不比先进商业银行小。所以,村镇银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上应该像先进的商业银行看齐,强化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建立有效风险防控体系,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先进水平接轨,着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指导原则方面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贯穿于银行各个经营领域,做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掉队”。同时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逐步建立起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的日常化、流程化、持续化机制。
2、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体系。作为小银行的村镇银行应 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建立直接、高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体系,做到及时识别风险因素,排查隐患,彻查风险问题根源。要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前移,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将风险管控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加强跟踪控制。要有“剩余忧患,死于安乐”的风险意识,做到“常摸底,勤过脑”,要在准确了解自身信息科技实际情况,在充分分析信息科技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银行业务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风险分类分级制度,实施重点监控。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报告机制,加强信息科技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高级管理层以及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
3、强化运维体系建设,提升系统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运维管理流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配臵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安全、稳定的信息科技环境,提升信息科技运维保障能力。在高度上做好管理流程整合,在深度上做好业务流程分解,强化事件分级制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事件分级及响应机制,加强对业务连续性的管理,保障金融服务持续稳定。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信息科技发展水平
1、加大科技队伍建设投入。在科技人员需求缺口较大的情 4 况下,主动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及时充实现有的信息科技力量;积极组织针对科技人员的外部专业技术培训,或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科技人员进行必要的内部培训,使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做到在新技术、新知识面前不落伍,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掌握。
2、增加设备投入。对银行业务必须的一些常用易损设备进行充足冗余备份,如打印机、业务终端等,保证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及时修复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更换,确保业务办理持续进行。对机房内关键设备进行冗余备份,包括UPS、交换机、路由器等。机房是银行业务开展的核心,如果机房内设备放生故障,会导致业务系统终断,银行业务停滞。所以要做到机房内关键设备双机热备,确保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第一时间更换备份设备,最大程度上降低对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三)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人员履职能力。采取有效方式和途径,通过求助发起行或聘请其他外部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信息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2、引进专门人才。面向社会招聘能有效开展信息科技工作的专业人才,加强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解决由于现有信息科技人员匮乏出现的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问题。
3、开展内部培训。针对银行一线员工,集中开展关于银行 5 业务所需的相关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培训,使一线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相关设备耗材更换,灰尘清理等一些简单维护技能,这样一来既能缩短业务等待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又能节省科技人员的工作精力,使信息科技人员得以专注信息科技日常管理工作。
5.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二类疫苗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确立,二类疫苗管理模式基本跳出了传统的统一购销模式。然而二类疫苗在流通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二类疫苗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探讨了二类疫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二类疫苗;疫苗管理
2005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率先确立了第二类疫苗市场化流通经营模式,第二类疫苗的管理模式基本跳出了传统的统一购销模式。
一、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2005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
二、我国二类疫苗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二类疫苗监管法规:尚不完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虽然为疫苗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其对二类疫苗的管理过于粗放,如关于二类疫苗的销售渠道、冷链储存、运输等流通环节法律制度规范以及全程追溯制度尚不明确,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缺少全国性统一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基层单位在具体工作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二类疫苗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1、行政机构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未能充分掌握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环节的动态信息,往往在事件发生且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之后,才进行被动的监管和处置,监管行为陷于被动状态。且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预警系统,缺乏预见性,对相关事件的发现和处理仍停留在个案水平,而不能对全国范围内相似问题进行综合分析。[1]
2、问责机制不健全。《疫苗流通与监管条例》中追究行政主体法律责任的条文数量少,规定较为笼统,可执行性及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不足。这也导致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疫苗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一些疫苗违法行为纵容默许,出现问题后又隐瞒违法情况,这些都是问责机制不健全的后果。
(三)二类疫苗质量监管:尚不到位
1、采购流通渠道混乱。《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第二类疫苗由于价格因素、趋利行为的影响,呈现出多途径供应的复杂趋势,不再是省市县一级级的单一渠道,而是生产或经营企业和市、区级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之间形成多渠道的供应模式。另外,采购部门对各类疫苗采购量的统计和预测能力,也会造成疫苗数量过剩或不足以及管理上的困难,上述问题都将会制约疫苗的采购和管理,影响疫苗的质量安全。
2、冷链系统堪忧。(1)冷链系统不健全:冷链系统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差、适应能力低。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在数量与服务能力上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冷链药品的需求。冷链系统支持不足,很容易导致二类疫苗流通质量难以得到保障。(2)冷链系统投入不足: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成本高、效益低。而《疫苗流通与监管条例》规定,药品批发企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二类疫苗,并允许独立储存、运输疫苗。而因接种二类疫苗导致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则由疫苗生产企业来承担。这样的规定很容易造成疫苗批发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通过降低疫苗储存、运输的质量和费用,提高自己的利润。此次山东疫苗事件正是冷链保存环节出现的问题。
(四)二类疫苗价格管理:价格虚高
一类疫苗由于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招标采购的模式,行业基本处于垄断竞争的微利状态;二类疫苗供应体制变为市场供应后,自主定价的空间较大。由于二类疫苗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加之市场垄断、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市场对其价格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2]在这种简单市场化理念的指导下,部分疫苗接种单位为弥补财政经费不足,用提高二类疫苗价格的方式来创收盈利,造成二类疫苗价格虚高。
三、完善我国二类疫苗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监管法规
尽快完善疫苗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疫苗储存、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完善全程追溯制度。要严格疫苗批发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大对疫苗批发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同时,地方针对地区标准,对法规条目进行合理具体细化,使二类疫苗管理有法可循。
(二)完善监管体系
1、行政机关加强自主性。将第二类疫苗的管理纳入日常的监测工作。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建立疫苗监管动态系统和接种不良反应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更新信息,使相关部门对疫苗的整个流通过程做到全程实时监控,加强对二类疫苗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以便主动的做出反应。
2、完善问责追溯体系。问责机制是抑制疫苗管理违法行为的有力手段之一。健全问责追溯体系,完善对行政主体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重视事后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二类疫苗流通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置,有助于遏制寻租纵容违法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质量管理监管
1、采购流通渠道监管。和一类疫苗一样,统一二类疫苗的供应途径,由省级疾控中心统一采购、统一供应,充分保证第二类疫苗的质量安全。为防止逐级加价,可以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集中招标,招标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公众对招标过程的信任度。
2、冷链系统监管。(1)健全冷链物流系统:完善冷链系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疫苗存储、运输、使用等技术指标,规定各接口环节的操作参数和时间。[3]健全二类疫苗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二类疫苗冷藏的品质,为社会提供高效、标准的冷链物流服务,使冷链系统发展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对其的要求。(2)加强冷链系统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冷链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冷藏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补充更新。药监部门要经常开展疫苗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疾控中心要加强冷链系统设备使用的监测和技术指导。
(四)加大财政投入,合理控制价格,完善保障措施
1、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二类疫苗经费。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避免疾控机构基层预防接种单位等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单位出现利用第二类疫苗去创收盈利的现象。只有加大投入才不会出现接种点竞相推广二类苗代替一类苗,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政府形象的现象大量出现。
2、加强权利救济意识,做好及时的公共救助和赔偿。建立补偿机制,保证二类疫苗接种经费足额到位。各级政府应明确规定的政府职责,敦促财政落实好二类疫苗接种工作经费。[4]同时尽快出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确保公众在发生预防接种问题之后可以得到及时的赔偿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进行疫苗接种的救助问题,切实让公众受益。
总之,在管理二类疫苗时,应调适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引导社会的发展,管理二类疫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民健康权。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要明确对公众二类疫苗管理政策目标的取向;从中观层面看,政府要解决国家的财政结构和财政资金的承受能力、二类疫苗资源配置等;从微观层面来看,应解决公众二类疫苗费用承担方式等。诸如此类,这些都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依法推进二类疫苗管理的发展,真正做到管理责任到位。(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6.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六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 录
写作提纲............................................................1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绪论............................................................3
二、本论............................................................3
(一)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3(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4(三)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7
三、结论...........................................................11 参考文献...........................................................11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写作提纲
一、绪论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中,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对银行来说日益重要,银行有必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纳入衡量资本充足率的范围。有关操作风险的防范,正日益引起各金融机构的重视。虽然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转型期间的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更好地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迅速赶上其他商业银行步伐的重要保证。
二、本论
(一)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1.管理体制不顺畅 2.在风险理念上认识不到位 3.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4.内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5.计算机系统还不够完善 6.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三)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 1.要理顺管理体制 2.要营造风险控制文化 3.要实施“人才兴行”战略 4.要完善内控制度 5.要提高科技含量
6.要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7.要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
三、结论
邮政储蓄银行只要能不断地加快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对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就能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邮政储蓄银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延伸,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家转型期间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完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对其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邮储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 对策
商业银行在自身经营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强这三大风险的管理是保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内容。其中操作风险又是其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随着巴林银行倒闭、法国兴业银行倒闭等事件的发生,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索操作风险管理新技术也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监管当局的需要。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组成部分之一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强调了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操作风险的相关计量方法。作为一家转型期间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完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对其发展尤为重要。
一、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的诞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大的经营风险。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规模高达22000亿元,小额贷款规模达2000亿元,拥有覆盖城乡的36500个网点,服务近4亿名客户,业务规模迅速扩张,3 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案件发生的数量及损失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为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业务检查——合规管理——内部审计”三道防线组成的内控管理体系。业务检查部门是第一道防线,主要负责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辅导工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并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合规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主要负责向高管层提供合规建议,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审核评价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开展员工合规培训和教育,识别和评估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以及新业务方式的拓展等产生的合规风险,开展合规风险的监测和测试,保持与监管机构的日常联系等。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主要牵头负责内控管理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检查职责、检查的频次和内容等,协调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各项业务之间的问题,使各职能部门步调统一,齐抓共管,确保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并对各部门的履职情况、合规情况及风险情况进行评价。近几年尽管各级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但个别基层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操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章不循,监督制约乏力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部分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仍然存在漏洞,业务线路相互制约制衡不力,内部审计检查的有效性、独立性不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防范措施重外轻内,案件防范、处置的责任意识尚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银行未来的发展。
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顺畅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以邮政为主导的邮政金融管理体制,增加了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内控措施难以完善和落实,这是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难题。一是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归属不统一,难以“一杆子”管到底。邮政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分家时,对邮政储蓄银行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当地邮政公司是第一责任人,授权邮政储蓄银行负责邮政金融业务。同时将网点分为三类,除一类网点归属邮政储蓄银行外,二类网点和三类网点人员归属邮政公司,由当地邮政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二是邮政储蓄银行与当地邮政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当地邮政公司对二类、三类网点实施业务考核与激励,从而导致邮政储蓄银行的风险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难以贯彻落实。三是二类、三类网点固定资产及硬件设施改造审批权归邮政公司,从而导致二类、三类网点风险管理的硬件设施难以按照银行要求改善和提高。四是对二类、三类网点责任划分上邮政储蓄银行更多的是建议权而无处理权,致使风险管理措施执行不力。
(二)在风险理念上认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1)员工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的问题。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范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经营邮政储蓄的层面,对公司业务、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认识不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没有一套具有执行力的,严密的政策和程序。二是银行员工因缺乏诚信与审慎的道德标准而不愿或没有严格执行制度。据统计,近年国内外公布的银行案件中,后者占90%以上。(2)对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关系存在误区。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害怕承担责任,过分强调控制风险,丧失了业务发展的机会,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少通过沟通去消除文化上的差距,业务流程前台与后台的矛盾往往是被动解决,而不是通过沟通来消除这些差异,换位思考不够。同时,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到位,对业务发展理解不深,不能按照业务发展规律进行风险控制,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很普遍。
(三)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1、部分岗位人员配备不足。虽然在内控制度有岗位编制要求,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经营成本压力等原因,部分基层支行和业务岗位仍然存在缺员现象,造成普遍存在人员兼岗、分级授权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留下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
2、新员工比重过大。由于近两年来规模扩张带来了人员扩张,柜面人员和信贷人员的新工比重超过50%。这些新工从业经验较少,会计基础工作很不扎实,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随意性较强,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3、人员素质不高。总体人员综合素质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差距,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管理水平无法达到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要求。特别是在信贷、公司等新业务及法律方面缺乏专业人才。
4、学习制度不落实。各营业机构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业务学习制度或业务学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加以严格落实,学习成效不明显。
(四)内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监管部门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内控管理要求也改为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执行,这些变化必然促使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同时伴随着新业务产生的新内控制度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疏理和补充。一些新业务品种的开发,既缺乏对新业务的开办制度和运作流程的充分论证,又缺乏有效落实内控制度的保障措施,使得业务开拓与内控建设不同步,形成无章可循的空隙。
(五)计算机系统还不够完善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柜员日常办理业务需要分别登入七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一是各系统的账务是相对独立的,但实际业务中存在各系统中的资金调拨,需要进行调账处理,增加资金管理风险。要盘点柜员的现金需要同时对所有系统同步进行轧账,增加了检查难度。对于不常用的系统,柜员或检查人员可能会偷懒不轧账,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留下风险隐患。二是除了储蓄系统和公司业务系统是用指纹登入,其他系统是用密码登入,但登入各系统的密码是不一致的,为了便于记忆柜员常把密码抄在纸上或设置成简单的密码。三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监控各系统可疑交易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违规操作行为,从而有效控制风险。信贷、公司等业务系统是邮政储蓄银行新开发的,由于业务人员经验不足,系统研发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新业务系统存在不少漏洞,功能还要进一步完善。
(六)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操作风险管理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成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其次是风险评估、计量、监测管理技术较落后。邮政储蓄银行对风险管控的电子化手段缺乏,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少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多侧重于业务经营指标,而与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是出现了重大风险或已造成资金损失时才给予处
罚或者在考核时“一票否决"。由于对全行干部员工的内控管理水平缺乏耐心细致的考核,对个人业绩的评价缺少内控能力的硬约束,导致人们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必将形成隐患。
三、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要理顺管理体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起它就是一个法人主体,中国邮政可以代理邮政储蓄银行部分业务,当地邮政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是兄弟合作关系。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优势要依附于邮政网络系统和邮政资源,邮政代理的金融业务也要依托邮政储蓄银行的新业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正确处理好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双方发展的合力,发挥协同效应,才能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优势。但就风险管理而言,邮政储蓄银行是第一责任人,邮政储蓄银行要对包含一类、二类、三类的所有邮政储蓄网点安全负责。邮政公司应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付与邮政储蓄银行对风险管理的权利,建立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所有邮政代理的金融业务必须严格按照邮政储蓄银行的规章制度执行,邮政储蓄银行统一进行业务培训与辅导。二是邮政储蓄银行对邮政所代理的金融业务有检查、监督权,定期开展稽查、审计。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对邮政所代理的金融业务有处罚权,对检查发现的责任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整改并对其进行处罚。四是建立邮政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之间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对双方之间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调和化解,消除不利于双方之间发展的因素。
(二)要营造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邮政储蓄银行营造的风险控制文化应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于一体的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一是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二是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通过机制完善,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三)要实施“人才兴行”战略
企业的竞争最终要落实到人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加强邮政储蓄银行领导班子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抓住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一关键,紧紧围绕建立商业银行竞争要求的总体目标,加强人力资源规划。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邮政储蓄银行要始终把人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主体来抓。一是加大人员招收培养力度,确保各岗位人员充足,同时把好“进门关”,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发挥绩效管理在吸引、稳定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力做好风险管理人才方面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工作,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三是全面提升员工素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经营管理能力和风控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另一方面要实施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将考试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以及聘任、职位升迁等挂钩。
(四)要完善内控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应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涉及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清理、梳理、整合和优化,建立基于流程的岗责体系,形成以流程管理为基础的“一项业务一个流程、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本手册”的操作标准。对那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废止,并总结重大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以专业化和集中化操作为重点,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风险状况变动的跟踪流程,特事特办的例外流程和工作汇报流程等完整程序的风险管理流程,并确保所有风险管理节点与业务流程良好契合,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第三,不断增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尽快建立覆盖全业务、全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仅包括对已有的各种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设置操作风险控制点,更有助于总行对其星罗棋布的分支机构进行垂直的、扁平化的管理。第四,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防范道德风险:(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当然,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要提高科技含量
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研发研发能力,使用电子化科学技术运用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整合,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减少业务操作环节,避免账务差错。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
险防范管理。
(六)要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加强内外审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内外操作风险形势,制订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案,并负责监督实施。还应完善内外审计体制,应从职能设置和工作程序上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求对银行的损失估计进行外审。
2、建立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入手,识别各个业务条线和管理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类别及风险点是前提,对操作风险的评估是建立在有效的风险识别基础之上的。对于操作风险的全面评估,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应比照其他重大银行业风险的管理严格进行。银行应开发出一个管理操作风险的框架,框架应制定银行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释缓操作风险的政策。此外应建立操作风险有效的预警机制,设计操作风险的预警指标,如业务快速增长、员工流失、交易中断情况等对操作风险进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操作风险关键点,并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3、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由于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加强这3个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协调一致地搞好风险管理很有必要。此外,邮政储蓄银行还可根据本行实际,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完善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
4、建立风险转移机制。加强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通过风险转移的措施来缓解操作风险,减轻自己的损失。风险转移可以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七)要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
当前操作风险的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该处理的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到位,该退出的未退出。因此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对于因违规而引发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员工,一定要追究责任,严厉惩戒。
损失较为严重的除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应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让那些信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付出沉重代价。要用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章制度强化问责,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执行有力的问责与惩戒制度。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是增加违规操作成本与代价的一种有效的制度,有利于遏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总之,邮政储蓄银行只要能不断地加快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就能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建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2、徐学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8月
3、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
4、纪乃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与防范》,《.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4年第11期
5、刘新锋:《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6、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余萍,王红贵:《邮储银行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建议》,《武汉金融》,2009年2期
8、谢太峰:《邮政储蓄银行: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1期
9、高明华:《邮储银行宜定位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5期
10、蓝波:《邮储银行分设后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南方金融》,2008年4期
11、省分行审计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及其对策》,《福建邮政金融信息》,2009年3期
12、刘秋英:《加强邮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福建邮政金融信息》,2009年9期
13、张慧仪:《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期
14、李少华:《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7年11期
15、徐浩:《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商业时代》,2006年9期
7.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七
(一) 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客观上发生几率低, 绝大多数基层央行又多年未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使得个别领导干部和相当部分部门负责人思想麻痹, 缺乏必要的警醒概念, 敷衍应付思想严重要。目前, 大部分基层行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基本停留在制定文本文件和应付上级行检查阶段, 很少召开专门会议对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动员、宣讲, 也极少组织员工系统学习应急预案以及应急相关法律法规, 致使基层行员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 应急预案制定不规范, 且存在盲从性
按照规定, 应急预案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 定期评估突发事件风险, 形成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由各级应急预案领导机构根据突发实际风险评估报告, 研究确定本单位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应急预案的起草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基层行应急预案的制定过于草率, 未经过风险评估和讨论, 往往比照参考现成的预案简单地一一对应, 甚至照搬照抄, 匆忙确定预案内容。这样制定的预案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缺乏特质性, 与本地区实际连接不紧密, 不能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三) 应急培训开展不够深入, 预案演练有待加强
目前, 基层行对应急演练和培训普遍重视不足, 应急培训计划流于形式, 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加上应急演练涉及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积极性都不高。少数单位即使开展演练, 由于受到经费、人员、场地等因素影响, 往往也以应付为主, 只是本单位、本部门力量的简单摆布, 难以达到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的目的。而有些涉外的应急预案, 例如地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演练时需要政府机构、电信、电力、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沟通, 这些应急预案的演练根本没有开展。
(四) 应急物资保障不到位
大部分基层行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应急预案, 没有专门划拨应急处置专项资金, 也没有开辟专门场地存放应急物资, 应急工作开展缺乏必要的经费保证。
二、提升基层央行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健全组织机构, 明晰应急职责
各基层央行要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不但要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 还要在各相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 指定专人开展应急工作, 确保应急工作有机构抓、有专人管。同时, 要充分发挥应急处置指挥小组的作用, 不但要积极协调安排内部应急演练工作, 还要和地方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起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应急联络体系, 提高处置地方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二)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应急知识储备
各基层行每年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培训, 对员工开展灵活多样的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一是在内联网建立应急管理平台, 通过该平台在系统内部发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 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 适时发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 开展网上应急管理培训等;二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 普及危机处理知识, 进一步提高全员应急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三是针对业务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应急处置培训, 不断提高其熟练掌握处置程序和操作技巧的能力, 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灾害事件的损失。
(三) 积极开展演练, 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在积极配合上级行做好应急演练的基础上, 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自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一是要求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由应急管理办公室对全行的预案演练工作进行协调安排, 有效避免演练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冲突;二是严格按照部门申报、办公室审查、行领导签批、制定方案、分组分工、实施演练、开展评估、完善预案等演练程序开展, 演练要结合突发事件和预案, 精心设计接近于实战场景, 调动相当的人力、物力开展近似于实战的演练, 要做到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注重实效, 不走过场。演练结束后一定要有评价和总结,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并由此对预案进行修订。
(四) 加大资金投入, 尽快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在财务制度允许范围内, 将应急管理费用列入年度预算, 开设专户管理, 用于应急指挥体系和队伍建设、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应急预案的修订和评估、组织应急演练等。同时要建立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对各类应急资源统筹安排, 保证应急救援需要。
摘要:2003年以来, 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应急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 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初步形成了从总行到分支行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并通过突发事件演练为应急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切实提高了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及处置金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但是,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 发现目前基层央行的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基层央行,应急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程鹏, 胡建德.基层人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 2010 (11) .
[2]张博.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西部金融, 2009 (06) .
8.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八
关键词:基本操作;表达能力;实验操作
一、基本情况
(一)考查方法
1.考查工作以各校为单位具体实施,由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组织化学教师监考。
2.各校应对九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参加实验操作练习。本次实验操作考查,要求全体应届毕业生都必须参加,成绩合格作为初中毕业和参加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之一,对不合格的考生要另行组织补考。
各校抽考一组实验(每组4个实验),由考查组提前一天将各校抽查的组别通知该校准备好实验器材。
3.考查当日考生每16(20或24)人一组,在考前临时抽签确定考题,并到相应的实验台前做好准备。每个实验考试时间为10分钟,考生必须独立操作完成该实验;监考教师按实验成绩考查评分标准给每个学生评出“合格”或“不合格”等级。
(二)考查内容
按化学课程标准和《2014年南平市初中化学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的要求,结合我县初中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情况,将7个实验试题分成A、B两组。7个实验试题:
实验试题1:液体药品的取用和加热;
实验试题2:组装过滤装置并过滤粗食盐水;
实验试题3:组装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并进行验满;
实验试题4:鉴别硬水和软水;
实验试题5: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试题6:鉴别分别装有稀硫酸、食盐水、烧碱的三瓶未知溶液;
实验试题7:固体药品的取用和加热。
A组:试题1、3、4、5;B组:试题1、2、5、6;
试题突出初中化学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因此试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基本反映初中學生对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考查要求
考核时从仪器的检查和安装、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完成、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到实验结束后仪器的洗涤和整理,每一步都进行具体分解,将考核得分分解到每一个具体操作步骤上,实验考查主要从实验操作、实验习惯两个方面进行成绩评定,重点考查实验操作技能。
1.实验操作:指学生实验范围内的操作技能和观察技能,要求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记录。
2.实验习惯:指学生在实验中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态度认真、爱护仪器、操作规范、实事求是、桌面整洁等。
(四)全县实验操作考查成绩结果
从以上数据看,全县共有15所中学中的1801位学生应参加测试,但缺考人数就有78人,实际不合格人数只有19人。本年度的实验考查取得的成绩仍是令人满意的,这与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县初中化学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与全体九年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二、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近年我县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考试,强化了对实验教学的导向,有效地克服了单纯以理论知识考试来评价学生的不全面性,也促进了学校领导和师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使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本次考查,各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较往年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现象的能力、操作仪器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的能力都大大加强了(考查成绩不合格的多数是长期长期请假的学生)。
(二)存在不足
初中生在实验的设计、药品的使用、实验的规范操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基本操作有待提高
实验都离不开操作,正确的基本操作是学生完成实验活动的基础,因此,实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然而在实验考查具体动手操作时,那些常用的仪器药品的实验操作,如液体和固体的取用和加热、气体的收集、气密性的检验、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等都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基本操作给人的印象是机械、僵化和不协调,而且错误百出,离基本操作动作要灵活、准确、协调,明白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要求相去甚远,而只是为了实验考试而做实验,有的更是背实验。
2.实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试题4、5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根据自己的方案写出简要步骤、现象和结论。在考查中,发现能把整个实验过程简洁明了地叙述清楚的学生不多。有的颠三倒四,不按实验顺序写;有的把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有的只是背实验的结论,问其中的原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做标准化试题,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普遍较低,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3.学生实验习惯、实验心理素质仍有缺陷
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实验习惯,如药品用完没有及时归位、酒精灯灯帽乱扔、火柴梗没有放到废液缸中、反应完的药品倒入水槽等等。
(三)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实验一,“液体药品的取用和加热”:(1)液体量取得太多;(2)加热时试管倾斜角度太小或太大;(3)俯视读数;(4)用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内吸取过量液体;(5)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6)火柴乱扔、灯帽乱放等。
实验二,“组装过滤装置并过滤粗食盐水”:(1)漏斗没有调到一定的高度;(2)滤纸湿润不够,不能紧贴漏斗内壁致使气泡太多;(3)用手或滴管挤压气泡;(4)少数学生没有使用烧杯,直接拿着试剂瓶往过滤器里倒入粗食盐水;(5)滴管的使用方法没有掌握;(6)引流动作不大规范。
实验三,“组装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并进行验满”:这个实验是教学中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因而实验做得比较好。个别学生(1)根本不知道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不明确,双手用力紧握试管中部;(3)导气管没有伸入到近集气瓶底部;(4)直接用手接触药品(石灰石);(5)验满做的是假动作;(6)各种仪器没有拆好放回原处。
实验试题五“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1)各校方法不尽相同,有个别学校不合理;(2)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有待商榷;(3)使用石灰水太多,现象不明显。
实验四,“鉴别硬水和软水”和实验五“鉴别分别装有稀硫酸、食盐水、烧碱的三瓶未知溶液”:(1)实验前,试管未清洗;(2)所取试液量大多数偏多;(3)部分学生将多倒出来的溶液又倒回原瓶里;(4)胶头滴管使用不当,多数学生用两个指头捏橡胶头,使滴管持拿不稳,液滴外溅且滴伸入试管内壁,手拿试管的动作大多数的错的。
三、对实验操作考查的几点建议
(一)部分教师不够重视实验教学
九年级化学课时紧,况且做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做实验还不如讲述实验来得简单,既省事又有针对性。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上,把原本可以探究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的探究实验,也基本是放任式,忽视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不能按照课程标准处理实验
有些教师在实验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活动准备、问题和讨论、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的讨论与反思,没有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探究性实验技巧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和实验往往是最薄弱的。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生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最佳场所和机会。
9.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九
摘要:基层消防部队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一直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消防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加强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各项经费正确使用并发挥最大效益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基层消防部队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03-02
防部队经费来源广,既有上级拨款,也有地方财政拨款,更有自行组织带来的收入。不同来源的经费,用途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上级拨款主要是办公经费以及伙食费,针对的是部队人员基本的办公与生活支出;而地方财政拨款主要是专项训练经费,这也是建设部队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自行组织收入则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的情况,一般来自于罚款等。在管理上,上级拨款要按照上级部队的要求进行管理,而地方财政拨款则要遵照地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要求。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对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基层消防部队是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编制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不同的人来兼职,如来自于地方的兼职人员、消防部队现役的干部等。由于是兼职且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难以满足部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领导理财意识差
一些基层消防部队的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财务管理与其自身工作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更与自己未来的成长道路没有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财务管理工作未被纳入日常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也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后勤财务等,缺乏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数据,不能满足上级调查和地方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需要。
(二)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
造成经费管理不善、效益得不到最大发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规章制度不落实,相关人员不履行职责,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监督缺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带来查账与公布账目不按照规定执行,项目经费超支或超预算开支的现象。
(三)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从目前的现状看,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业务学习与培训,由于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经验不丰富,在办理业务时经常出现手续不全、错账漏账等现象;一些受过专业培训的财务人员,虽然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短,缺乏经验积累,实务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一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而那些跨行业的专兼职人员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不能够满足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坚持原则差
很多基层单位虽然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时不够认真,落实力度小,一些领导更是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办事,毫无计划性与原则性,导致经费开支随意,严重影响了基层消防部队官兵的生活与部队建设,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多种原因,一方面,一些财务人员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觉得单位身处基层,比较小,管理的经费少,自己说的话没有人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能够做到坚持财务工作管理原则;另一方面是相关领导缺乏理财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念。
二、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设立专门财务管理机构,理清各级财务管理关系
根据消防部队大队、中队的划分,在财务管理上,消防大队除了要管理好自身的财务工作外,还要对其所属中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负有监督管理之责,消防大队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分别管理部队行政经费以及地方消防业务经费,以确保消防大队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各中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接受来自大队的监督检查。
(二)做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保证财务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人才是治国之本,治军之本,更是政事之本。消防大队在选择财务管理司务长时要重视四大点,分别是选、训、用、管,也就是说选择的司务长要有正确的思想,知道如何进行管理工作,更懂得组织人员进行管理,责任心要强,作风更要正派。消防大队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接受支队财务部门的工作培训,适时更新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制度的变化和实务操作,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展开。大队的财务人员要持证上岗,同时为保证部队财务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财务管理人员的任期要三年以上。
(三)区分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
消防大队经费数量大,业务繁多,主要是因为其既是基层消防部队经费核算单位,也是地方财政经费预算管理的独立核算单位,为了满足不同单位的管理需要,要实行两种经费核算管理方法。一种是部队经费标准管理,还有一个就是地方经费预算管理。第一种管理方法就是不管是消防部队的行政管理费用还是人员的生活费用都要按照全军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开支,用于公用的经费一部分可以按照标准来计领,不过总开支一定不能够比计领经费还要多。地方消防业务经费则要按照地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要求来分配。不管是哪一种管理办法,对经费开支的使用范围一定要严格划分,防止使用重叠与挪用,经费的开支不能够超出预算。另外来自于农副产品生产的其他收益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的经费支出要全部纳入预算;农副业生产等其他收益预算支出不能够超出历年结余。
(四)严格遵循基层后勤管理条例以及建设纲要
后勤管理条例是基层消防部队行政管理的依据,大队军政领导,要带头学习,严格执行条例,对财务管理的意义与工作内容要充分了解,要把财务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更要以身作则,重视财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部队财务收支状况,每月了解一次部队经费的收支具体情况,每一个季度对经费各项开支进行一次规模以上的检查,半年进行一次财务分析,对一些比较大的经费开支要经过集体商议。
(五)公开财务,实行民主管理
经委会是对经费管理、计划进行监督的群众性组织,因此经委会能否正常开展工作对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十分关键。经委会要对经费月收支情况做出计划表,按月编制会计账表,同时还要检查相关凭证是否完整,如果发现其中出现问题要及时改正。财务人员更要定期公开账目,使经费收支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充分接受各方的监督。
(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消防大队要建立与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依法理财,按照制度要求办事,分工明确,人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各种财务违法行为。审计部门更要加强追踪,发挥其监督职能,从而让基层后勤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让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让各项经费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七)建立奖惩制度,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
奖惩制度是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建立奖惩制度就是对那些工作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不认真也要进行惩罚,以严明工作纪律。在不断的奖励与惩罚的竞争环境中激发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论
消防部队是救火抢险的前沿部队,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队之一,而且是保证国民经济增长与公民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消防部队的现代化水平,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充分的、现代化的后勤保障是基础,而财务管理工作是后勤保障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是解决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而让众多领导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关键,也是根本。J
参考文献:
10.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十
[摘 要]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要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充分有效地开展农机化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领导与支持,解决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更好的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服务。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着:原有的推广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民与市县农机推广部门信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但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合并、人员裁减,使农机推广力量消弱;农机推广的观念和技术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推广信息滞后,推广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推广的程序,从需要入手,机动灵活地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 基层 推广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4)04-0206-02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与农机科技在农村的全面推广工作密切相关。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农业机械化最直接、最具体、最具实效的工作;是实现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过程的重要举措。
一、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在基层政府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近年来,农业生产在基层政府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重心不在农业。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聚集区发展,地方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工作重点大都以工业或经济产业为主,把农业生产放到了次要位置。二是农机推广研制资金缺乏。由于地方财政比较紧张,财政资金大都用于工业企业和经济支柱企业的发展,用于农机推广研制经费逐年减少,有的市县基本没有推广研制资金。三是以前农机部门召开先进农机具现场会时,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并拨发一定的推广资金,以支持农机部门做好农机推广工作,而现在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支持农机资金也大不如以前。
2.原有的推广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过去,农机推广工作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为主体组织全面实施,对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全程机械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年来,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按照农业生产的要求,注重产前、产中的机械化,或产后粗加工的机械化,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只是在种前、收后粗加工(碾米)做到了全程机械化,但却忽略了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注重小农业的机械化,忽略了农机化的大农业观念,如农业工程机械化、农业环保机械化等。这种推广机制由农机部门单独操作,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速度和需要。笔者认为推广工作应随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而调整,推广观念应及时转变,打破原来的框框。因此,改变现有推广机制,势在必行。
3.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合并、人员裁减,使农机推广力量消弱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民与市县农机推广部门信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199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口五站所合一,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推广人员纳入乡镇政府统一调配,一般每个乡镇只有1~3人,甚至还有不少兼职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力量大大削弱,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造成乡镇承担农机推广工作的任务淡化,大量的农机推广工作只能靠市县农机部门来完成。基层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强。造成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年龄逐渐老化,新老交替缓慢,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人员的技术力量较弱。农机推广人员知识不足。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主要精力大都投到政府中心工作中,对农机工作的各种学习培训相对减少,农机推广意识淡薄。农机推广人员吃财政饭高枕无忧。农机推广部门大都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机推广人员的工资都有保证,农机推广工作又无硬性指标,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农机推广的观念和技术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
不少地方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观念还是肤浅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农机已不是狭义的农业机械,而是具有各种先进技术的科技前沿的产品,农业机械的推广还需要农业技术、食品技术、生物技术等等其他技术的辅佐和配套。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机推广工作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知识的匮乏,很难再承担起各项农机推广工作任务。因此,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农机推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5.推广信息滞后,推广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乡镇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来自乡镇一级农机推广部门的信息渠道已基本闭塞,市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农业机械需求信息,加上市县农机推广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供求信息掌握不足,致使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乡镇农机推广力量的削弱,使市县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仅凭市县农机推广部门掌握的信息和经验来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很难找到农机化发展的切入点。
二、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1.各干部群众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要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充分有效地开展农机化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领导与支持,解决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使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更好的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美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机化工作要持支持态度
政府要积极主动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推广先进实用的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充分利用当地生产条件,因地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
3.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技术培训力度
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有宽阔的视野和精湛的技术,不断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以适应农机推广工作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机械使用者的培训指导工作,使他们能够合理掌握和使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
4.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作风硬的农机专业队伍。要着力加强乡镇农机站建设,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和农机作业服务队等服务组织的发展。
5.锁定新技术与新机型的推广项目
锁定推广项目是推广工作的关键。首先必须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农艺要求、农民生活习惯、劳动力情况、农村经济收人水平,机手技术水平和农民需要什么机械等进行系统地调研,这是推广项目的前提和依据。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一定要技术成熟实用、机具质优价廉并通过相关鉴定。根据初步选出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了解所推广机械的性能、特点以及经济效益等,做好可行性分析论证,使购机者能够得到经济效益,这样推广工作才能被农民接受并受到欢迎。
三、结语
11.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 基层银行;反洗钱;存在问题;银行监管
洗钱行为使得银行信誉受损的同时,也侵犯了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使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使社会风气也日趋腐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与之抗衡的一大公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反洗钱工作切实落实到各个角落,对于所有的涉毒、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惩知法犯法的犯罪分子,政治社会上不好的风气,使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大力广泛宣传反洗钱知识,使反洗钱意识深入人心,维护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机构缺乏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很大一部分公民都觉得反洗钱工作是各银行机构的责任,缺乏反洗钱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很多银行机构担心反洗钱工作会影响自己银行的经济效益,从而对我国反洗钱工作的号召充耳不闻,或者只是走走过场,一点力度也没有,更不用说效果。如果是这种心态下,主动询问客户的个人信息都十分有难度,更不用说对客户进行深入调查,严重缺乏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担心对自身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损害,当银行管理者或者国家机构发布了反洗钱工作信息时,有很多基层商业银行都是应付了事,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工作中来,对于客户信息资料不仅不全面,甚至还有虚假的,导致自反洗钱工作开展以来至今,银行总部一份有问题的交易报告信息也没有收到。
3.反洗钱工作人员不足,组织机构形同虚设
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大部分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得不参与进来,设立了反洗钱机构,但是事实证明这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走个过场,做给别人看的,反洗钱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银行人员客串的,对于反洗钱工作的详细情况一问三不知,再加上平时繁重的工作负担,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对反洗钱知识进行学习,严总阻碍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4.反洗钱职能部门独立性不强
有很多基层银行是不存在专业的反洗钱部门机构的,甚至人民银行也不例外,所谓的反洗钱工作小组只是一个挂了一个招牌,连独立的办公环境都没有,很多都是挂在会计,或者营业部门。但现实是,反洗钱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各部门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各个部门、各项业务都必须要配合反洗钱工作的进度,仅仅只凭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的。
二、应对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自觉性
各金融机构都要明白,洗钱是一项危害社会安定和谐,危害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必须要时刻谨记以维护国家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维护金融行业的安全为己任,对于洗钱活动的危害有清楚的了解,正确处理反洗钱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断绝洗钱犯罪分子的后路。
2.健全机构,加强培训,造就一支专业化的反洗钱工作队伍
要想将反洗钱工作做好,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以及十分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反洗钱工作的工程中,必须有专业的反洗钱工作人员参与进来,不能只依靠临时的银行前台人员,相关的工作岗位和部门也要尽快建立完善,保证反洗钱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保证所有的反洗钱工作人员都能够熟充分掌握与反洗钱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熟练运用,定期开展培训班,使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责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律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使银行机构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
3.完善检测手段
各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就是支付交易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一系列有助于反洗钱工作开展的设施设备建设。在工作过程中,检测系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不仅检测结果清晰准确,而且对于一些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信息都能够及时检测并报告出来,使得反洗钱工作开展得更加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加强现金管理,大力推动转账结算
对于现金一定要规范管理,结算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方式上,避免客户在结算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现金。要加强对支付结算和宣传工具宣傳推广的工作力度,促进利用个人结算支付业务的实现。为了扩大反洗钱工作的影响范围,可以实行同城票据交换,使资金清算更快更高效,保证转账结算的安全,从而使的人们在交易支付时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得以改善,限制现金流通,不给洗钱活动提供机会。
总而言之,反洗钱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社会公众都要充分了解洗钱行为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危害,以及发洗钱工作进行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树立起杜绝洗钱行为的意识观念,也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认识到洗钱行为是一种犯罪,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打击洗钱犯罪成为共识,相关银行机构也要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章制度来执行,时刻谨记自身的职责所在,切实履行义务,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当前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浙江丽水市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调研[J]. 浙江金融, 2005(7):35-36.
[2] 朱晓明, 张志峰. 浅析基层银行机构反洗钱工作之对策[J]. 金融与经济, 2005(10):79-79.
[3] 贾萍. 基层银行反洗钱工作遇到的问题与建议[J]. 新疆金融, 2005(12):82-83.
12.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十二
但是, 目前一些单位和企业在支票的使用中, 依旧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 其可以大体归纳如下:
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 管理粗泛。这些企业一般是一些个体经营者, 他们为节约成本, 根本不想配备与其经济活动相适应的财务人员, 签发支票时仅凭老板粗略地对资金进出情况的估计就开具支票, 有时候凭以往的经验, 认为未达的账款第二天就到, 叫收款单位过一天或者过两天去进账, 但是, 对方人员在回去交接过程中, 忘记了交代, 在账户款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了进账, 结果出现透支。
二是支票的不规范使用。这些企业随意满足对方的无理要求, 开具无日期支票或者远期支票, 有的甚至直接不填写收款人, 让支票在同一市场的多个收款人中反复地周转使用, 有的是将长达半年以上, 早就超过了支票使用的期限。处罚中发现有的支票年初就给了收款人 (甲) , 几个月后支票在无数个收款人中间轮转过, 发生透支。
三是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没有法制意识。有的财务人员 (可能是老板的亲戚) ,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也可能是有意) , 明知账上款项不足, 但老板叫开支票, 也不敢坚持制度, 过后, 还找个原因帮着老板开拓责任, 知法违法, 没有坚持会计财务人员的职责, 甚至知法违法, 利用开空头支票或者开具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套取银行信用。
四是一些私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故意利用支票开出与进账到发生退票的时间差, 以空头支票进货, 出手后只要利润大于违法成本, 都愿意接受处罚罚款, 并且一再要求使用银行转账支票。
五是由于工作中偶然出现的疏忽大意或者是特殊的原因, 产生了存款不足, 或者盖错了预留印鉴。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认为, 要从制度上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消除, 同时, 营造法人和财务人员以遵纪守法为本的一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具体解决办法是:
一、各管理部门要在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和违法成本上下工夫
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应该结合对企业单位的年检或者是决算报表的审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年检、支付结算管理等时机, 加强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认知信用票据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同时把企业信义和财务人员的守法意识作为相关年检合格与否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 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违反信用票据法律行为的处罚力度。由此, 才能强化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 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促使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从源头上重视管理信用票据这项工作。如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配备必要的财务人员 (不论专职或兼职人员) , 不能在资金的核算环节上“盲目节约成本”。其实, 企业如果在资金的核算环节上“盲目节约成本”, 反而会加大其成本, 比如, 有一户个体工商户, 一次开出一张肆拾万的转账支票, 被处罚了贰万元, 在这笔生意上利润都没有贰万元, 这样一来, 这笔生意不就成了赔本的买卖。
二、企业和单位的法人及财务人员要自觉强化执行本单位财务规章制度和票据法律法规的意识
企业和单位的法人及财务人员,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认真照法规办事, 绝不能为了贪图小利而置信义不顾。要知道, 在不断完善的法制环境下, 靠一时的投机甚至违法操作, 经营活动是不可能长久得到发展的, 甚至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 在支票使用的过程中, 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严格按照票据法所规定的支票使用条款, 不开无期或远期的支票, 把支票规定的每一个要素规范填写清楚, 避免发生违规空头支票。
三、银行要发挥主动作用, 把一些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前
【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推荐阅读: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02
银行房贷执行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5
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7
基层消防部队管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6
关于当前基层管理工作存在突出问题12-23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4
当前基层部队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09-04
基层环保执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对策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