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2024-10-22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精选11篇)

1.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一

1 我国南方农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1.1 我国南方农作制度的演进过程

农作制度作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种植制度的拓展和延伸,优化现代农作制度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实现途径。合理与优化的农作制度强调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及系统的经济高效管理,其必须以具体的耕作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种和轮作等)为核心,以土壤管理制度(土壤耕作、施肥、排灌和防除杂草等)为保证,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为原则,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求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在人类活动中,农业活动主要通过改变其地表植被、生物种类、土壤成分和性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影响环境演变。其中农作制度是农业改变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就南方山区开发而言,根据历史演变进程农作制度大概可以划分为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和集约制4个阶段[4],在农作制度演进的各个不同阶段,由于耕作方式、技术手段的不同,而导致农业对环境演变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尽相同。(1)撂荒制,由于采用完全依靠土壤自然肥力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一段时间后会因为地力的耗竭而无法继续使用。虽对水文、大气基本无影响,但降低了植被覆盖度。由于驯化野生物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2)休闲制,它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化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土地经过2-3年的休闲期后土壤肥力可以自然恢复。由于使用了铁制工具、人工培肥、借助畜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强。(3)轮作制,由于土地频繁的耕种,作物不断的轮换种植,对耕种技术、粪肥使用技术和作物种类的选择有了相对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土壤、水文和物种等环境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更高。(4)集约制,它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传统集约制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和多熟种植两方面,在生产实践中通常依赖品种选育、间作套种、促早熟栽培技术以及工具的革新等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工业革命的全面兴起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其采用作物间混套种、复种的空间集约型耕作方式,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大量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拓宽了人类改变自然的范围。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改变土壤深层构造和土壤成分,土壤三化严重;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水文生态系统、化肥农药引起水环境恶化;三是CO2、SO2、粉尘等改变了大气组成;四是草地退化、森林减少,植被覆盖度大幅度下降;五是现代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出新品种,丰富特种资源,大量物种由于环境的改变而灭绝,物种多样性降低。

1.2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现代农作制

循环农业理念来源于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又称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且实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整体视角看待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阀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综合效益的起点出发,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为目标,把现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有序回流来有效地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体系[5]。这对于转变我国农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的增长方式以及缓解资源相对紧缺与人们需求增长的矛盾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可以避免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多发等一系列问题的扩展与漫延,以求有效地统筹协调农业与资源、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很显然,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方式,其核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条延伸的理念,重点要在“节约、保护、利用、拓展”4个环节上下功夫,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式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在发展理念上,要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确立乡村农业循环经济的新理念。用循环经济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优化配置乡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2 我国南方的集约型农作模式

2.1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

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及其影响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推动区域性循环农业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建设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技术途径,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并且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就南方稻区以及山区流域农田而言,新型农作制度正在深入探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个模式。

(1)“稻—鸭”共作模式。“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的多生物共生模式,即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技术极大地发挥了稻田的生产功能、养殖功能、生态功能,它充分发挥了水禽许多未被认识和利用的潜在功能,其实际成效不仅起到增收的作用,而且生产过程符合环保农业的要求。研究已表明:“稻—鸭”共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应[6,7,8]。近几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进一步发展出“稻—鸭—薯”的耕作方式,即鸭子上市、水稻收获后进行稻草全程覆盖免耕栽种马铃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稻田的复种指数及稻田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使种地与养地在优化农作制中得以统一。

(2)“稻—萍—鱼”共生模式。自1982年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并建立了“稻—萍—鱼”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共生体系,其采用垄栽水稻的方式把传统的稻田养萍和稻田养鱼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结构以达到“鱼吃萍除草、鱼排泄物肥稻、稻护鱼肥鱼、萍肥田助稻”的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间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已先后在浙江、湖南、四川等省广泛应用[9]。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对复合生态体系的耕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稻一萍一鱼”立体种养技术的新思路也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比从前传统稻鱼共生模式更胜一筹。

(3)“粮—经”轮作模式。南方双季稻区的“烟一稻一菜”耕作制度也是一种粮、经兼顾,水旱轮作的循环种植模式,同时又避开了不利的气候因子,解决了过去连年种双季稻致使土壤潜育化严重的问题,从而确保粮食增收。采用此种生产模式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早秋季制种比大面积晚稻生产提早25-30d收割,从制种农户全年的整体效益来看,每公顷产值比双季水稻生产增加4.1万元以上,纯收入增加3.6万元以上[10]。不仅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生产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稻田的经济效益[11]。

2.2 秸秆菌业循环模式

稻、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我国每年农业生产都将伴随产生大量的秸秆废料,其绝大部分被焚烧,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近年来,在传统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将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料,形成一条“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有机肥一还田”的生态产业循环链。不仅解决了目前食用菌栽培原料紧缺问题,而且具有极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12,13]。秸秆菌业循环模式充分挖掘作物秸秆的价值,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作物秸秆,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又提高了土壤生产力,既可培肥地力,又能促进农、畜、菌、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4]。实践表明:优化农作制度,就是要着力解决提高单位面积农业生产力的问题,使农田或耕地生产更多的优质绿色产品。优化农作制度,就是要着力解决减少单位面积外来投入品的问题,使农田或耕地产生更少的生产废弃物质。实际上,优化农作制度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2.3 山地生态果园模式

福建省近年来的红壤山地生态果园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作方式正在广泛推广,山地生态果园建设的重点就是依据循环经济核心理念,突出“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耕作原则。以发展山地果业为龙头,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设计要点,建立以“果一草一牧一菌一沼”依序有效链接的山地生态经济系统,其模式框架与循环途径展现了多因素参与以及多层次利用的特点(图1),其有效的运作对于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加快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系统受损,经济效益低下等现状,通过合理套种多品种牧草,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将直立型禾本科牧草南非马唐种于梯埂边,并将匍匐型禾本科牧草百喜草撒播于梯埂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达57%-76%[15]。另外,牧草覆盖形成的小生态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天敌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16]。事实上,生态果园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农作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系统管理,克服传统农业以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增加丘陵山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

3 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几点启示

3.1 建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体系

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是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两大动向[17],优化农作制度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倡导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节约资源、环境友好、高产优质与满足供求是现代农业的主导方向。建立与完善资源节约型农作体系是使农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切情创立循环利用型农作模式,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遏制环境恶化,实现和谐共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环保型生态农业,开发并有效推广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现代高度集约化的农作制度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必须重视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协调用养矛盾,处理好降低消耗、培肥地力、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饲料化和肥料化。

3.2 建立并完善以山地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

南方山地由于地形、气候以及土质等特有的不利因素,水土流失严重,作物生长不良,不但使产量减少,品质受到影响,还会间接造成环境污染,水质劣化,洪水及泥沙灾害。植被恢复是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18],实践证明: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山地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扭曲了生态系统结构,引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生态链的短缩与断链,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山地受损果园的本质是生态元之间的链接断裂或弱化,使系统网络结构破碎化,使生态链断裂,引起生态系统功能衰退[19]。因此,山地的综合开发,必须贯彻落实整体协调等循环再生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加强山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灾害重发区和多发季节,健全减灾避灾型保育框系,通过选择抗性品种,合理搭配品种和种植茬口安排,搞好山区林农牧业的区划布局,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提高农业避灾抗灾与种养结合管理能力。

3.3 建立并完善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

建构新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关键在于优化建构新的农业物质循环通道或链条体系[20]。为此,需要充分把握住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重点与对策。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与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21],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主要途径,生物质能产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4 建立并完善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核心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

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22]。农产品质量的高低和优劣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现代农业应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在保证数量安全的前提下,适应消费多元化、优质化、层次化的需求,以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同时,通过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全过程控制,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地膜等),并利用GIS等新技术提高其有效利用率[23],降低农业生产及其它产品的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以更有效且更持续地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

4 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在全国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求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当前我国农作制度建设的成功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对传统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作制度建设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国内农作制度的资源利用、经营效益进行一些定量化评估和改进,优化现代农作制度,实现农村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浅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篇二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3-01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来,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紧了循环经济的研究。本文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如何构筑旅游循环经济进行浅论,促进旅游业持续性大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旅游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当今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旅游法规的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缺乏国家性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立法水平和步伐参差不齐。从调整范围上看,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很多重要领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三部法律作为旅游管理的典型法规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国旅游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从长远看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循环经济立法也应当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作出相应地调整,而不是仅仅制定偏重于那一方面的政策法,从我国的法治状况看,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现实需要出发,应当制定出一部旅游与经济法叉的专项法规,这样更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偏远的旅游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这些地区多数为还未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其旅游价值不可小觑,只是因为未经申报审批而未划入特殊区域来进行特别保护。但这些区域恰恰是更应予以重点保护的。由于调整范围的狭窄,使得很多可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却无法寻求救济。

(二)旅游业盲目开发,只强调收益,很大程度上忽视风险的存在。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多数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拥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即做到旅游开发,又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是少数。由此看来,那种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一)对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我国現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第三产业越发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科学选择。我国总体上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代表性旅游资源非常短缺。为了能更好的缓解资源约束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旅游资源难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是加快旅游业循环发展的科学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旅游发发达城市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旅游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景点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27.

[4]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5]曲福田.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刘天齐.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如何共进发展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实现“零”排放,化害为利,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自2000年始,阜康冶炼厂针对废气、废水、废渣,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了多个环节治理、产品回收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对阜康冶炼厂而言,就是通过改善生产过程管理,减少用电、用水,提高产品成品率,减少“三废”排放,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等;推行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替换和更新导致严重污染、落后的生产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出清洁产品。阜康冶炼厂从2002年正式开始推行清洁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环保高投入。多年来,清洁生产累计资金投入8500万元,建成废水沉淀池、泵站、氧化溏废水处理装置、工业污水处理厂等,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建立了麻石除尘器、电除尘器以及烟气脱硫装置和氯气回收系统各1套;建立了固体废弃物防渗处理场2个;分别投入2800万元和4800万元进行链条炉排锅炉设备淘汰,取而代之用一台45t/h和一台751/h循环硫化床锅炉,节约燃煤1.6万吨/a,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6.92吨/a(S02排放速率13.5Kg/h)。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企业采用先进的湿法冶金新技术,回收废渣中的铜及贵金属。实施从原料提取有价金属产品、最终废渣(铁渣)返回原料矿的循环工艺生产流程,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

三是环境效益明显;在环境保护上,加强废气的治理必须达标排放,加强厂污水处理站和氧化塘管理,综合治理循环水,工业污水实现“零”排放。在资源利用方面,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阜康冶炼厂从长远打算,长期规划,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镍为源头产出电解镍、阴极铜、电钻、金、银、铂、钯、硫等产品,实现八大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的初级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无“三废”排放。充分利用废渣、废气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阜康冶炼厂1999年开始实施尾渣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2002年建设成年产阴极铜5000吨,采用焙烧、浸出、电积工艺生产阴极铜,副产硫酸、硫酸镍。2005年建成电钻回收车间,建设规模为年产电钻150吨,采用萃取分离镍、钴工艺,综合回收了钴和镍,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含钴尾渣生产电钻新工艺经过自治区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水平,并获阜康市科技一等奖。综合回收方面,原料高冰镍中的铜、镍、钴、硫及贵金属金、银、铂、钯得到了全部回收,成为全疆第一家,全国第二家能直接从矿石原料中全部回收NI、Cu、Co、S、Au、Ag、Pt、Pd八大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企业。使企业在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提高了资源的回收率。

节约就是效益,节能减排工作,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出效益的有效办法,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为持续发展、减少坏境污染,阜康冶炼厂积极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之路。

长期以来,阜康冶炼厂积极响应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节约型经济,走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之路的号召,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促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大幅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废渣、废气排放;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强化节能系统综合改造,加大对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地区环保、节能、降耗、增效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大,污染排放强度大,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持续改进的发展过程,任重道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减排,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来源:中研智业集团

4.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四

A、产品营销模式 B、市场营销模式 C、绿色营销模式

D、持续营销模式

2.(A)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3.(B)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A、保护环境

B、人口众多 C、发展科技 D、计划生育

4.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是(B)

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外资

5.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A)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

6.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和保障的是(A)

A、外在动力 B、内在动力 C、附加动力 D、源动力

7.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

A、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失衡与悖逆 B、过度开发 C、人口太多 D、污染严重

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全国900多个气象站测算,陆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A)地区 √ A、北部 B、中部 C、南部 D、东部

9.中国于(A)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0.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遵循路径不正确的是(C)

A、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B、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C、仅发展经济

D、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1.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B)选择 √ A、形式

B、对象 C、地点 D、时间

12.低碳经济的实质(A)

A、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B、能源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A)即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14.低碳经济的实质是(A)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机制 B、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15.臭氧(C)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

√ A、O1 B、O2 C、O3 D、O4 16.(D)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 √

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技术进步与创新 D、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17.可再生能源不包括(A)

√ A、石油 B、太阳能 C、风力能 D、水力能

18.刘贵富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为(B)

A、“1+3”模式 B、“1+5”模式 C、“2+3”模式 D、“2+4”模式

19.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不包括(B)√

A、复杂性

B、不可积累性 C、广泛性 D、潜在性

20.(D)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 A、东极

B、西极 C、南极 D、北极

21.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是(C)

A、二氧化氯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22.(D)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23.(A),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的原则声明”√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24.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B)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环保消费

25.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中的指标是(C)

A、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B、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 C、金属再生利用率

D、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6.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是指(A)√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27.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指(D)√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28.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C)√

A、10%-20% B、20%-30% 7 C、40%-50% D、70%-80% 29.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起步、发展完善、成熟的复杂过程是指(C)

A、系统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顺应发展趋势原则 D、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30.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包括(A)

A、人生哲理 B、生态伦理 C、生态经济 D、循环经济

31.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C)个。

√ A、100 B、200 C、300 D、400 32.技术创新行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

A、创造性 B、天生性 C、逻辑性和偶然性 D、阶段性和层次性

33.低碳经济的特征不包括(C)

A、经济性 B、技术性 C、可行性 D、目标性

34.气候变化是由(D)的变化引起的

A、生态系统 B、环境系统 C、水系统 D、气候系统

35.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

A、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B、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C、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D、只需政府,企业做好就行了

36.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C)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37.以(A)为代表的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

A、太阳能光伏发电 B、风能发电 C、水能发电 D、核能发电

38.(C)即低碳消费方式的可操作性

A、认知性 B、可行性

C、可操作性 D、可承受性

39.(B)是指利用太阳能加热工作介质,产生过热蒸汽或高温高压空气,驱动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发电。√

A、太阳能光发电

B、太阳能热发电 C、光伏发电 D、风能发电

40.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D)美元

A、110亿 B、120亿 C、130亿 D、140亿

41.(B)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42.以美国杜邦公司为典范的是(A)

A、小循环 B、中循环 C、大循环 D、超大循环

43.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

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技术进步与创新 D、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44.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D)√

A、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有关 B、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不能通过交易使供需双方都获得利益 C、排污权交易不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的最典型应用

D、只要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交易开始时将产权赋予哪一方,市场均衡的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45.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指的是(C)√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环保消费

46.(C),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47.预计到(A),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48.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 B、煤替代技术 C、煤净化技术 D、煤转变技术

49.人类用水量中,25%的消费被用于工业,(C)以上则用于农场和牧场。

√ A、50% B、60% C、70% D、80% 50.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B)毫升水

√ A、2100 B、2200 C、2300 D、2400 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0 题)30 分

1.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BC)

A、生产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消费的低碳化 D、投资的低碳化

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ABCD)

A、低能耗,资源节约 B、低污染,环境保护 C、低排放性 D、清洁生产

3.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气 D、氢气

4.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

A、恒温消费 B、安全消费 C、可持续消费 D、经济消费

5.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

√ A、风能

B、太阳能 C、地热能 D、核能

6.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有(ABCD)

A、积极拓展国内应用市场 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 C、调整光伏产业内部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D、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突破

7.荒漠化是指在(ABCD)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 A、干旱 B、半干旱 C、半湿润 D、湿润

8.传统的发展方式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的客观原因有(AB)

A、现代化建设进程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B、在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国家重点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C、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D、计划生育国策

9.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

A、物价补贴

B、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补贴 C、税前还贷 D、加速折旧

10.温室气体(ABC)

√ A、水汽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气

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20 题)20 分

1.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正确 错误

2.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

×正确 错误

3.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全世界的聚集

×

正确 错误

4.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

正确 错误

5.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

正确 错误

6.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产力的提高的动力源自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其低碳产业集群 √

正确 错误

7.1982年4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正确 错误

8.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

正确 错误

9.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或生活行为所导致

正确 错误

10.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1.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开始减低

×

正确 错误

12.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阿尔赫尼斯就对石油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了预测。

× 正确 错误

13.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

正确 错误

14.低碳消费不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

正确 错误

15.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 √

正确 错误

16.“市场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正确 错误

17.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

正确 错误

18.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创新。

×

正确 错误

19.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08万亿千瓦时/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6,平均功率为6.94亿千瓦 √

正确 错误

20.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5.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五

1.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ABCD)。A气溶胶B制冷剂C发泡剂C发泡剂

2.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氧气D氢气

3.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ABCD)。

A土地B森林C水资源D能源和物种资源

4.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错误)。

5.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错误)

6.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

7.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

8.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9.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D)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D低碳技术创新

10.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属于(A)

A降碳技术B零碳技术C消碳技术D高碳技术

11、循环经济的特征不包括(D)

A观念先行性B技术先导性C物质循环性D主体单一性

1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2、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3、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1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多选)P71-7

2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A稳定温室气体浓度B生态系统能适应气候变化C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D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 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多选)P196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4、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对)

5、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对)

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错误)

7、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错误)

8、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C)。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调整能源结构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9、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B)比重偏高。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第三产业

10、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11、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B煤替代技术C煤净化技术D煤转变技术

12、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简答)

P177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有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5、优化油价政策。

13、.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动 造成。

14、全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填空)P9215、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1、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D)。(单选)P9

2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全消费D、环保消费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多选)P230

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

3、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D)。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等系统运动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判断)P87(正确)

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

6、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C)。(单选)P320

A、单位GDP能耗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是(A)。(单选)P32

4A、产品营销模式B、市场营销模式C、绿色营销模式D、持续营销模式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简答)P101-10

2答: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

3、遏制奢侈浪费;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效益障碍等方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5)

1、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多选)P1

2A、植树造林B、采用固碳技术C、减少人口D、大量消费汽车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ABCD)。P232-23

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D、以上都对

3、关于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探索包括(ABCD)

A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B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C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D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错误)

5、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错误)

6、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

7、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8、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消费全D可持续消费

9、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A)。(单选)P3

31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0、1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C)。(单选)P

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

12、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简答)P171-17

3答:

1、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2、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3、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1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14、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6.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六

关键词:循环经济,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 大理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上了台阶, 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获缺的重要力量。然而, 在发展的过程中, 大理旅游业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如旅游资源的破坏, 经济效益的上升缓慢等。在探寻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 循环经济的理念被提出并加以应用。本文即从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入手, 结合大理旅游业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具体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1 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要研究循环经济下大理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首先应当了解循环经济以及它其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力争利用资源的可再生和可再次利用性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长期相互和谐, 即保证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又使之对经济的发展起长远的辅助作用。应当说, 循环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具备新的系统、价值、经济、生产、消费观, 可称其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1.2 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旅游业作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而资源与环境又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将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协调进行统筹发展的经济形式, 既充分考虑到了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 也考虑到了生态、环境、资源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有着不可回避的契合点, 既有利于对旅游业发展当中由于经济效益脱节、经济收益降低所带来的困境进行解决, 又有利于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源源不断的促进元素。换句话说, 循环经济有助于旅游业审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提出有效的促进其发展的各项对策。

2 大理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2.1 大理旅游业概况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 坐落于云南省西北部, 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曾是唐南诏、宋大理国的都邑, 以历史悠久、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 自然山水风光秀丽多姿, 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浓郁著称。正是由于上述特点, 大理的旅游业较为发达, 这也成为了大理乃至云南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具体来说, 大理的旅游以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 包括深具历史渊源的古城、气势雄伟的苍山、历经风霜的崇圣寺三塔、碧波帆影的洱海以及奇异秀美的蝴蝶泉等, 除此之外, 与自然环境相应的民俗风情和重大民族节日, 也成为大理旅游的重要砝码。

2.2 当前大理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大理旅游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 然而随着西部开发, 云南作为重点经济发展对象, 来大理旅游的游客剧增, 这虽然在短期从经济上对大理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不可避免带来并凸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耗的脱节以及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改造

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业的发展给大理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让大理成为云南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应当说, 大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族人文气息, 然而一直以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呈反向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更有相脱节的趋势。具体来说, 大理的自然旅游资源随着游客的增多正在面临着消耗乃至“透支”的压力, 这必然需要用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来进行维护、保养, 可是在当前, 真正重视此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却鲜有, 这使得客观上经济的发展与旅游消耗的存在愈加脱节, 为大理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困境。

除了旅游消耗与经济的脱节, 对经济发展的忽视还造成了大理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改造。应当说, 盲目改造的目的还是经济效益, 但是正是对经济效益的正确理解以及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够重视使得旅游资源的拥有者乃至商户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浅利益盲目的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现代化”、“方便化”的改造, 这种改造许多是建立在破坏旅游景观的自然性基础上的, 这务必对大理原生态的旅游特色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长远看来不利于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2.2.2 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眼光短浅, 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 长期以来, 大理积淀起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并以此带来了旅游业的早起步, 从而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应当说这些良好的基础, 完全可以成为大理旅游深度发展的不竭动力, 然而由于相关主管部门以及领导人员的小富即安心理以及狭窄的视野, 再加以怕背负担的心理作祟, 他们任由大理的旅游业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而毫不考虑市场对政府规范行为的需要, 从而造成相关管理部门与人员的“缺位”、“失位”和“错位”, 使官本位成为妨碍大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

2.2.3 开发空间狭小, 丰富的旅游资源未形成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 大理的旅游开发一直立足于地理空间上的“苍洱地区”, 导致游客对大理旅游的印象也基本上就集中在“苍山洱海游”, 这正从侧面暴露了大理旅游业开发水平低下, 产业形态单一以及开放空间还比较狭小的弱点。这样就造成了以下局面:首先, 大大降低了大理旅游业的吸引力, 很难让旅游者长时间地停留进行深度的旅游活动, 其旅游状态只能停留在中转、顺道观光, 也很难为大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 尽管游客源源不断, 大理的交通条件也有所改善, 但是想形成可持续的旅游系统, 使游客多次慕不同的名而来, 难度还是很大的。

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大理旅游业持续发展对策

正是由于大理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愈加突显, 循环经济的作用渐渐显现,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对大理旅游业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

3.1 树立大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 各方面都应当了解循环经济与大理旅游业的不可分割性

大理作为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大多数的居民都应当了解旅游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应当从此方面入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 包括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宣传, 在居民尤其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商家中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 使其自始至终都了解大力旅游资源与长远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从而能够在思想上树立节约能源、关爱环境, 以可持续的形式保证旅游业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 从而以思想带行动, 确保大理旅游业的基本发展。

3.1.2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从自身做起, 树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人民群众的引路人, 应当从自身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人员主动学习经济及旅游业的相关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实践调研, 在掌握了大理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则及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 准确地发挥其舆论导向和监督、普及知识的功能, 积极引导旅游业相关管理人员转变发展理念,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上而下的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从实践上做到将循环经济理念渗入大理旅游业发展

3.2.1 从整体上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双赢”。将其应用于旅游业当中, 就是要构建一种整体性的旅游循环经济, 具体到大理, 就是既要正确对待大理自然环境保护, 同时又要在此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益的正常提升, 重视营销作用, 树立“大理全境旅游一盘棋”的思想, 切实将“大理游”从“大理自然景观游”变为“大理生态经济全境游”, 综合能够体现大理自然环境特色与社会历史民族文化风貌的全部因素, 构建出一个整体的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和谐的大理旅游。

3.2.2 设置具有大理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

(1) 住宿条件。以往大理旅游的住宿条件与其他城市的并无二致, 都是按照现代化标准型的条件进行设置的, 对于到大理寻找独特风情的游客来说, 这无疑是影响其性质的一个因素, 同时, 有的商家为了构筑所谓的高标准, 甚至在外部装修方面会影响到大理古城所应有的“古风”。事实上,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大理旅游住宿条件应该是较多保留本地风韵的, 因为这不仅保留了当地本身的风情, 不易破坏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地区整体和谐性, 更容易使游客从各方面都感觉到大理的独特气息, 使其旅游具有各方面的完整性。

(2) 交通状况。应当说, 大理的交通在长时间对旅游业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有了极大的改善, 路、空交通设施都已经较为完备。然而与住宿条件相似的是, 除了适宜步行的地方, 游客们游览大理还是主要借助于私家车、出租等。作为一个民族性较强的旅游胜地, 大理的交通也应当与本地的资源、环境所适应, 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势必会对大理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 同时也与循环经济要求下对大理“本来面目”的维护起到反向作用。因此, 在交通方面, 大理也应当更多的借助于与本地风情相应的马车, 尤其是改进之后的马车等作为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 以使其得到真实的大理生活感受。

(3) 新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即注重循环体系的构建。循环经济理念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元素, 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就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前面讲过, 大理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完全发掘, 还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 在对大理新旅游资源的发掘进程中, 必须重视循环体系构建, 本着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保护环境的原则, 采用节能降耗技术,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 并将这些可再生能源变为旅游源动力, 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人量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使新资源从规划到应用实行都成为循环经济的产物, 力争在节能减排并具有让游客容易接受的前提下为大理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在旅游活动期倡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绿色消费

大理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化特点较强的城市, 因此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这一特点定会被注重且发挥到极致。在旅游区内, 相关部门应当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并结合相应的处罚手段, 以引导游客进行生态化的旅游行为, 不乱丢垃圾, 不破坏公物, 不乱涂乱画;此外, 生态旅游倡导旅游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消费品, 在运用旅游资源乃至小到洗漱、饮食用具方面也尽量使用一次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降低了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的动力, 促进大理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大理旅游业发展不仅能够使其正确面对其本身所具有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更为其发展方向提出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对策,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在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更深入、广泛的应用下, 大理的旅游业发展必将更加完整、和谐, 更具吸引力与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贾英.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4, (4) .

7.试论循环经济 篇七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3.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3.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6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8.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八

摘 要:循环经济旅游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旅游管理模式。它按照“3R”原则,遵循少投入,高产出;延长使用周期;废物再利用的管理办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一方面,它给传统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现代旅游经济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管理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行业的大量兴起。然而,在传统的理念中发展而来的旅游经济模式往往只是采用了单向的发展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以所以享受和挥霍的。久而久之,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旅游资源稀缺现象日益严峻。这和起初发展旅游业作为无污染、少消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的初衷是相互违背。其中,主要表现在满足顾客的吃、住、行、游、购物和娱乐等方面的不合理消耗。在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只是一时的利益而不能长远;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不能可持续发展;只能将旅游文化转变成商业化的市场产物。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灰蒙蒙的天空,终年积雪的雪山遍布着随处可见的垃圾和逐渐沙化的草原湿地。因此,为了防止旅游资源的继续恶化,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管理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施行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总的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物质消耗和废气、废物排放。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以下就旅游行业中的旅游开发、酒店、餐饮、商店、旅行社等方面,采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管理的主要几点内容进行探析:

一、旅游开发中的循环经济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开发,另一个是人文精神的宣传。前者是旅游行业的主要吸引资源,引力大小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原始的自然环境开发中,有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将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对其进行了掠夺性开发、改变资源分布、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甚至导致生态灾害频发,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据相关报道,我国开放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存在公害垃圾,和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和水质的污染。 甚至有些政府部门,为了地区GDP能有客观的增长,没有全面规划,也完全不顾专家意见,在景区大兴土木,破坏生态遗产格局。如泰山的缆车、张家界的电梯事件都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在人文方面,大量游客的涌入,打断了原本淳朴、平静的村民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当地特色的文化将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价值观赏的改变也大家有目共睹的。可见,旅游业需要发展,上述的短见现象就要收到根本的遏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不能将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对景区申请的项目严格审批,定期检查施工项目是否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景区管理部门少建甚至不建人工建筑,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旅游交通方面,尽可能采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并对交通网的设计要符合生态设计。在人流较多的时候,要考虑景区生态的接待能力。让旅游环境自身有个自我调控功能,实现良性循环运作。即外部的干扰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在景区内部做好垃圾筒和厕所的规划,并在明显处张贴环保标语和宣传海报。最后,游客自身要做到洁身自好。不乱丢垃圾,提高节约用水和不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那些强买强卖现象,绝不纵容。

二、旅游行业中的酒店、餐饮、商店经济发展。在过去单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景区的酒店越建越高档、豪华,一味追求国际化。很少考虑就地取材,增加了经营成本。在宾馆里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往往都是难以降解,不能循环使用的。这样的产品较一般的环保产品价格低廉,更受经营者的喜爱。接待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和生活垃圾得不很好的处理,结果产生河水污浊,还有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一次性泡沫饭盒。在旅游市场化的今天,不论是旅游行业的主体供应商们,还是作为消费群里的游客都应该以身作则,发展旅游业的循环经济。一方面,供应商们应多开发些绿色参观餐馆、酒店。就地取材,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碗筷、餐具和生活用品。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开展能源利用,变废为宝的专业回收处理技术。如在客房配备当地的植物;利用沼气发电;电池回收;废水利用等。另一方面,作为游客,要入乡随俗。在购买当地特色商品时,尽量选择土特产类的初级加工产品。提倡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应该是注重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这样既可以增加手工因素又可以饱含艺术文化价值。

三、旅行社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领军主力,更应该带头做好发展旅游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中,存在许多只顾招揽生意,带领更多的游客谋取利益的现象。从而忽视了游客人数过度,对景区和当地社会环境造成的冲击。在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旅行社起着主要作用。其工作人员长期带团进入景区,应发挥导游的主体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导游客注重循环经济,并阻止游客的非理性行为。在接待过程中,宣传和讲解循环经济的重要的性,发挥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

总之,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全体社会共同参与,提倡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立捷.《循环经济:旅游发展新动力》[J].《经济》,2007,(08)

[2] 何智能.《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 CBI教学理念在航海英语教学中应用

★ 循环经济理念的规范与应用

★ 循环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市政规划与循环经济探索论文

★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9.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九

(一) 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 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 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 K - cup 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 5 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

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

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 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

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

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

年 5 月 19 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发布,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 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2.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

虽然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碍,但中国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企业渴望创新,期望通过创新企业得以高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小规模修饰或简单的改进,不能进行有突破性的产品创新。

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产品开发流程,或者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没有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设计开发,往往是主观臆断或一家之言,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不了解用户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研发上,却鲜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种偶然。

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流程来进行,必须要有设计评价程序和机制来监测和减少创新的风险,在企业的组织成员中要有设计管理岗位和人员,必须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设计相关知识,协同创新。企业内部适合设立扁平化的组织方式,方便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保障。

3. 设计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变

柳冠中先生对工业设计的本质做了更深入的阐释: “工业设计是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业机制进行创新,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发展,”.基于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的解决问案。“事理学”是一种系统认识事物、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重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引导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具体的“物”转为研究“事”的思维方法的转变。

“可持续设计”是循环经济在设计上的体现,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及生态学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方针的设计方法。生态或“绿色”意识的传播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国家,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不再是消费水平,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不要购买违反道德的产品。

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意识到广大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责任。英国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 以上的英国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赠,65%以上英国人曾在慈善商店购物。慈善商店是二手杂货店,里面的货物由捐赠得来,五花八门非常齐全,所得的资金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截至 年底,全英共有 9,500 家以上的二手商店,伦敦有数百家。近20 年总量持续增长, 年是1992 年的 2. 72 倍。大机构如 Oxfam,British HeartFoundation,Cancer Research,Age Concern,这些商店的货物 87%来自公众捐赠,少量自行购入(主要是公平贸易产品、慈善组织自制纪念品) ,超过90% 的英国人认为处理旧衣物的最好途径是捐给慈善商店,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装饰品、厨具、影碟、CD、床上用品、电器、家具等等。

如英国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乐施会(Oxfam) ,还设立了二手改造工厂(Oxfam Wastesaver) ,Wastesaver是乐施会专用织物回收工厂。这些织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销售的纺织品、二手服装和鞋,分拣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垫公司和屋顶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厂进行改造。有三类改造途径: 一是如 SE-QUEL、著名设计师 Katie Shillingford 等热心环保的设计师; 二是如 NoLoGo 团队,是 Oxfam 自己的设计师志愿考察团队,改造后的衣物在 Oxfam 的二手商店销售; 三是和当地大学合作,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做课程设计。经过改造后的衣物重新变得时尚,而且价格实惠。

在北欧,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和品牌都会强调环境和社会责任。无论是用户体验,材料选择还是生产流程控制,北欧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并且在全社会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业大小,几乎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商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在公司网站的主菜单里总要一项,叫环境政策,CSR 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执行得当,就会产生更有自豪感的员工,满意度更高的用户,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最大幅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产品设计师在不断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和耐用性,使设计消费产品的过程从对环境有破坏性倾向转到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尽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绿色”的主题,将自然状态对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具体产品的简洁抽象的形态传达给使用者,让他们在对产品的感知中享受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乐趣。

10.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篇十

[关键词]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立法技术支撑公众参与

随着人类的高度产业化,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循环经济受到重视,它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尚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自1979年以来,我国就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总量来说,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立法在各自领域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无专门立法,立法零散不完整、不彻底。如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规范中均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但从法律性质及定位来看,还不能称其为循环经济立法,只是暗合了循环经济的部分要求。

第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三分之二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二十八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第三,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第四,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業、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首先要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治理、资源再生产业给予各种可能的政策支持,对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和产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涉及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其次要管理创新。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还必须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绿色GDP核算体系,为管理部门制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对某些地方决策者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起到警示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政绩监督考核体系,把是否增加资源、节约资源的指标列入考核内容。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轨道,以立法形式将循环经济这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确立下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回收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在条件成熟时,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逐步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首先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其次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再次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把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专款专用。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推动企业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改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第五,推动公众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要依法推动,另一方面社会参与不可或缺。循环经济要求每个消费者将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清理、分类,以满足下一阶段生产活动对原料的需求,只有负责任的清理、分类,才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引导方面,政府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引导企业和民众进行“绿色采购和消费”。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活动,选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池等产品进行试点,推动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常纪文: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红旗文稿,2004年第8期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2)

[3]邓聿文:建立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经济日报,2004-06-07

[4]李健: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天津大学学报,2002,(9)

[5]唐荣智于杨曜刘金祥:论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6]邱秋:论循环经济立法.统计与决策,2003(4)

[7]诸大建:循环经济的崛起与上海的应对思路.社会科学,1998(10)

11.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十一

1引言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旅游市场的培育开拓,是一种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海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产品生态设计、旅游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绿色旅游消费等融为一体的旅游循环经济,运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从而解决旅游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尖锐矛盾,是个越来越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2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海南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传统的旅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南目前没有旅游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与国际上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成熟的滨海度假岛屿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

2.1多数市县都有初步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行动

海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生态立省,并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海南很多市县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都提出了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公交系统率先使用节能电动汽车和气电混合动力车,并着力打造低碳生态小城镇。三亚市也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循环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儋州市指出要逐步建设成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琼海市提出,以博鳌为试点,打造低碳生产生活示范区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等。

2.2循环经济技术在旅游业中得以快速应用

在海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循环经济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旅游行业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生态环保方面、新能源及节能方面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其中生态环保方面有污水处理、环保厕所、垃圾处理等;新能源及节能方面有高效节能混光路灯等;资源保护方面如通过应用高科技手段监控监测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监控景观环境等。

3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总量相对偏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相关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单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靠政府的雄厚资金支持。海南省国民经济收入在全国省市中一直排名靠后,经济总体实力一般,财政支出也相对困难,这些现实情况制约了政府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总量相对偏低,使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3.2破坏生态资源的野蛮旅游开发行为屡见不鲜

由于政府监控不力和开发商利益驱使,海南旅游开发中经常出现糟蹋和破坏环境的野蛮开发行为。如毁掉大面积的森林来建设高尔夫球场,填平湿地来建旅游设施,毁掉海防林发展滨海度假项目,大量挖河沙来建造楼宅发展旅游地产,这些过度开发行为使生态被破坏得满目疮痍。

3.3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

近些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海南的旅游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如宾馆饭店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了水体和土壤,地表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全省的河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浅海海域受到污染的区域不断扩大,各种有毒污染物排入海洋,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物种资源受到威胁,海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减少,贝类、海草、海藻等骤减或消失。潜水等旅游项目的大面积开发,使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乱砍乱伐和全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大兴土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气温升高。滥杀滥捕野生动物,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等等。

4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4.1缺乏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价值的战略认知

从理论上来说,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长远上不仅能够带给实施企业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其增值并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在价值创造中减少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应该大力支持的。但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是用GDP来衡量的,政府领导为了在任期间的政绩表现,往往容易忽视长远发展,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行为。而旅游企业多数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带来长期丰厚回报的这种前瞻性眼光。各相关主体急于求成,对循环经济及其实践价值的认识,仅局限于生态价值和环境保护,而对其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缺乏认知。

4.2缺乏保障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尽管海南目前也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定》、《三亚市水上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但是,现有的旅游相关政策主要仍是服务于传统粗放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而海南旅游产业要想提档升级,急需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循环经济制度法规。海南至今仍没有针对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的行政法规,只在《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条文中提及生态旅游,没有对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使海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了问题无法可循。

4.3缺乏保障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奖惩机制

旅游相关企业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而资源和环境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当建立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与其短期利益相违背时,他们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上就很难自觉主动,容易打擦边球,出现相关工作推行不到位的现象。因此,政府很有必要对旅游相关企业实施相关的市场奖惩措施,来保障旅游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目前,海南缺乏不同主体排放标准要求的政策法令,以及激励和约束他们排放行为的市场奖惩机制。

5海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5.1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涉及旅行社、景区、宾馆、酒店、饮食、娱乐、交通、通信、会展、金融、房产、环保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众多行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因此,以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国际旅游岛是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系统设计包括旅游企业的循环模式、旅游产业链的中观循环和社会大循环。

5.1.1旅游企业的循环模式

旅游相关企业如酒店、饭店、景区、旅游交通企业以及旅行社等,都应该建立自身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应该在企业的规划、建立、资源利用和回收等方面建立各自的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5.1.2旅游产业链的中观循环

海南旅游产业的中观循环,要避免旅游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联盟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社会化分工,增强企业关联度,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旅游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

5.1.3社会大循环

海南应探索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社区等,最终将海南岛建设成循环型社会。

5.2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供动力因素

5.2.1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推动

目前我国与旅游循环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较少,要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海南地方政府、旅游相关主管部门以及环保部门应联合起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利用中央赋予的特区立法权优势,学习借鉴现有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制定一些针对促进海南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条例,使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由当地政府强制要求各相关主体执行,使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

5.2.2奖惩分明的经济措施带来利益驱动

要想让旅游相关企业积极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走循环发展模式,海南地方政府需要创造各种环境条件,让旅游相关企业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发展机遇。这些条件中,奖惩分明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效果最佳,如税收,收费,投资,融资,财政补贴等政策。减免积极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和产品消费税等税收;对污染严重的相关企业征收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和垃圾污染税等排污税;对开展旅游循环经济企业和机构给予优惠利率的贷款,而对于高污染、破坏型的企业控制其贷款数量;对于典型的旅游循环经济企业和旅游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重点项目进行财政补贴。

5.3居民和游客的生态教育与宣传

5.3.1游客教育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等,应对游客开展旅游教育活动。如制作环境宣传教育的公益广告和各种标识牌,投放到各景区和交通要道,来规范和引导游客行为;在春节前后旅游旺季时,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月,鼓励游客自带垃圾袋,节约资源,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减少垃圾废弃物四处乱扔的不良习惯等;鼓励旅游者用无动力车或步行等低碳的出游方式;鼓励游客选择入住节能环保型酒店并积极配合酒店的循环经济活动等。

5.3.2居民生活习惯培养

对于当地居民,政府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方式,对全民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当地居民的循环经济意识,使居民在生活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循环经济活动中来。另外,还应该让环境保护知识和绿色消费理念进青少年学生的讲堂,进社区居民的宣传报栏等,对积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居民给予奖励,宣传先进,曝光落后,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推动节能、节水、节粮,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

6总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所有旅游资源中最宝贵和得天独厚的,但却有易损特征,极易受外界破坏而降低自身质量,从而降低旅游者体验。因此,在海南旅游开发中,尤其要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中,率先使用循环技术和管理,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庆雷,明庆忠,马继刚.旅游循环经济视野下餐饮业的运营与管理[J].生态经济,2007,(10).

[2]王佩良.论湖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4).

[3]朱孔山.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4).

上一篇:朝鲜核问题论文下一篇: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