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2024-06-29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13篇)

1.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一

农业产业园规划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字体: 大 中 小】 概念:

农业生态园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 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今农业生态园面临的问题:1)园区 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与核心竞争力,对旅客吸引力不强;2)农业生态化不强,很多园区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盈利,很难实现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3)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园区功能不明确、产品单

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范围:

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招商引资

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培训 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 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 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 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 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 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 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 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 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 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 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 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 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 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案例:海南太阳能农业生态园项目

背景介绍:该项目属于光伏综合农业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4亿元,占地1000亩。

解决办法:中金产业经过多次考察,提出充分利用海南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等天然优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一地两用”的开发模式,场地上架设 光伏组件发电,在光伏组件下及间隔处种植农作物,同步发展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达到既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又提供清洁能源的目的,是新的生产方式上的突 破和创新,也是一个集光伏发电、大棚种植、露地种植、科研、教育培训等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园区。

2.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二

东西湖物流发展主要方向

未来东西湖物流业的发展将着眼于推进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并进一步提升为地区分拨中心, 突出保税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进一步拓展保税物流中心的保税功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快空港物流的发展, 实现保税物流与天河机场、武汉新港和武汉开发区的联动、物流产业与区域相关产业的联动协同。

谋划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着重提升发展。根据《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计划》等规划方案, 加强领导与合作, 编制相应的道路、仓储、加工等物流业专项规划, 尽快制定出台《东西湖区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2020) 》, 完成现代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总部基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为全面推进东西湖中部物流总部基地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尽快出台财政、税收、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拓展保税物流中心功能, 推进国际化发展。完善和提升东西湖区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进口商品保税、出口商品退税等功能, 加快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的转换及联运, 铁道货运编组站;使保税物流中心在武汉市成为一大窗口和门户, 将保税物流区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管理最先进的国际贸易仓储、物资加工和配送、信息管理和物资展示交易基地, 全国最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之一。

提升物流业集聚辐射功能, 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东西湖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综合功能优势, 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加快舵落口综合物流园区的改造提升和汇通物流园区的西迁, 依托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高标准规划建设包括保税物流中心、万国汽配市场、吴家山货运中心在内的华中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 强化区域性物流枢纽功能, 积极推进湖北电子口岸、惠安大道、物流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 促进专业化发展。发挥优质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整合和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着力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 打造武汉物流服务外包示范区, 推进全区物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完善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强化网络化发展。加强物流道路规划建设, 逐步完善全区运输网络布局, 加快铁水公空的衔接和配套,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推进全区物流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完善公共信息平台, 加快构建武汉 (东西湖) 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全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鼓励多元投资, 大力引进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国知名物流企业, 提高现代物流专业化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建设, 提升联动式发展。以产业服务为中心, 重点推进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等九大制造产业集群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物流集散中心和市区时效性物流配送中心, 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战略实施方案

近期实施方案 (2012~20 15年) :实现对东西湖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区、中部物流总部基地、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的土地资源配置和交通规划。编制物流业和重点物流节点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各类物流节点;加快重点物流节点内部及周边道路、同心、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设立东西湖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沿京港澳高速和G107高速附近的物流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兼并重组给予财政支持补贴,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现有小型快递公司升级改造, 整合小型和民营快递业资源, 向高端物流业过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入驻总部经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积极构建物流业发展金融平台, 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完成东西湖主通道的建设, 打通惠安大道—慈惠大道快速物流通道, 以配合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与运营。重点发展以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 推进东西湖区口岸经济的发展;加快建立电商物流总部基地的建立, 引进当当电子商务企业, 推进东西湖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打造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以顺丰快递为中心, 逐渐缩小传统物流的规模, 鼓励传统物流向快递行业、第三方物流转变, 提升规模, 引进5个城市快递企业, 推进快递企业的集聚化和多式联运功能;扩大保税物流中心的规模, 向面向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综合物流中心过渡。

积极推进物流战略性合作工作, 积极融入全市综合保税区, 促进联动发展。加强与东西湖开发区、阳逻港等物流园的合作, 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1~2个, 促进东西湖区物流和武汉市物流协调发展。

深入开展物流招商工作, 培育和引进100万吨以上大型快递企业5家, 投资3亿元的中通速递华中总部基地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安排年产值10亿左右的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3~4家入驻, 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产值538亿元, 引领物流产业。引进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2~3家左右;京东启动5亿元投资华中区总部建设, 继续安排3~4家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建成并投产华中大区总部的京东华中电子商务港。

组织编写东西湖物流管理政策和法规, 规范东西湖物流市场的管理, 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提高物流行业形象, 加快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完善交通管理体制, 加强对公路货运市场、危化货物运输市场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 加快发展保税经济区公铁水联运。

中期实施方案 (2016年~2020年) :依托保税物流中心、集装箱中心站, 启动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建设, 扩大电子商务聚集区, 加快现代物流聚集区、国际商贸展示区、商业商务配套区的配套建设。以医药物流中心、生资物流中心、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为主, 向青锋港、朱家台站、集装箱中心站方向发展多式联运、中小企业聚集园区, 至2020年形成“一带四片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逐步完善重要物流通道和节点建设, 利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实现保税物流中心的通关与铁路口岸的通关无缝对接;通过公路货运集散点与公路集装箱中心站, 建立公路货运班车模式, 将普通货代向集约化公路运输方向发展。强化保税物流中心与空港的联动, 引入以公路与航空快运为主的分拨与配送物流企业总部, 沿规划的四环快速路与柏银路交叉口建立东西湖区临空物流园, 打通金山大道/惠安大道四环线, 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G4/G42、G4201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通道等机场通道。

加强对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与改造小型物流业态的整合, 降低传统物流业态比重, 充分发挥东西湖综合物流区的物流服务功能,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至2020年, 引进大型快递企业10家,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5~10家;引进产值在10亿元以上大型电商企业10家左右。

3.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三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當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2]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Z].2015-11-25.

4.XXX镇农业产业规划 篇四

我镇农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努力建成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农业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划如下:

1、XX村:2、3、4、5、6、7、11社主导产业为枇杷,3、4、5、6社积极发展稻鳅和商品鱼养殖。

2、XX村:10—22社主导产业为冬菜,2、3、4、5、6以手工石雕产业为主。

3、XX村:全村主导产业为枇杷,3、4、6、8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主。

4、XX村:3、4、5、6、社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7—16社以巨桉产业为主。

5、XX村:12、14、15、16、17社主导产业为笋竹,3、4、5、7、9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主。

6、XX村:1—

3、7—

9、10—14社主导产业为巨桉,3、10社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为主。

5.新蒲新区农业产业规划(一) 篇五

规 划

一、基本情况

1.新区基本情况。新区辖两个镇,总人口11.8万人,20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有耕地101690亩,其中:田64029亩,土37598亩,共有林地147513亩,森林覆盖率33.27%。

二、现状认识 2.1规划背景

新舟镇位于北纬27°~27°,东经107°~107°,国土面积168km2,距遵义市中心城区54公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为一体的沙滩文化。遵义机场坐落在新舟镇境内,经中央军委和国家发改委批准,遵义机场为军民共用,预计在2012年可以通航。新蒲镇属遵义市城郊,距遵义市中心15公理,是典型的城郊时令蔬菜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较快,具有潜在的发展基础。2.2自然条件

2.21两镇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土地肥额,雨量充沛,交通便利。2.2.2气象气候

6.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六

园区规划背景:

玉田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玉田毗邻四大港口,102国道、京哈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市场资源优势明显,玉田县地处独特的环渤海、环京津“两环”地区,京津唐“金三角”中心地带。西距北京市117公里,西南距天津市110公里,东南距唐山市55公里,处于京津1小时、唐山半小时经济圈。

在政策上,2009年,玉田县被确定为河北省环京津卫星城市、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县。2010年8月,玉田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2月被农业部、中国银监会等四部门批复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2012年4月被科技部确定为第四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另外,玉田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到130.1万亩,单产404.4公斤,总产52.6万吨,是唐山市唯一的粮食总产超10亿斤的粮食生产基地县。

主导产业:瘦肉型猪、奶牛、蔬菜、林果、中药材、中华鳖六大特色。

园区规划策略:建设“一园四区四基地”,“一园”即农产品加工园、“四区”是生态养猪示范区、奶牛养殖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区及甲鱼养殖示范区,“四基地”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果品生产示范基地、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园林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产业规划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河北唐山玉田县农业科技园规划图

服务内容:

前瞻产业研究院立足玉田县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紧紧把握地区发展方向,为该项目做出了以下服务:园区定位、园区规划、产业链规划、配套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招商引资策略制定等。

说明:

前瞻产业研究院展示本文案例仅供您参考,关于您的产业规划相关问题,更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请与我们的咨询顾问联络,我院产业规划咨询顾问将与您一起来深入分析项目,并为您制定针对性的项目解决方案。

7.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七

2 0 0 9年2月1 1日, 广受关注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 从广东省有关部门了解到, 对应国家所编制的产业振兴规划, 广东省也正在对包括船舶、汽车、电子信息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制订振兴规划。

事实上, 珠三角地区船舶工业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已经逐渐展开。前不久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8—2 0 2 0) 》, 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 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更是早已明确的实操项目。

广东省经贸委主任杨建初分析指出, 虽然目前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影响, 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 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和强国的趋势不可逆转,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本身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广州市经贸局负责人指出, 广州最新的产业规划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船舶工业是重中之重。

8.庙城镇:规划先行产业铺路 篇八

自2006年以来,庙城镇争创科技创新型多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根据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紧临城区的庙城镇,重点发展休闲产业。城市功能区产业,物流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规划先行

庙城镇紧紧围绕城南板块的功能定位,做出了科学规划为先导、搭建发展新平台的重大决策。镇党委投资200余万元,聘请国内外3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制定出台了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在内的庙城镇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描绘出了庙城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尤其是针对创新型乡镇建设,庙城镇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对全镇一产。二产,三产分别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根据全镇具体情况对今后五年科技发展做出了规划。科技规划整体发展思路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

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庙城镇确立了北部怀河文化休闲带、中心区城市功能产业带、南部工业物流带的“一心、两极、三带、四区”产业总体规划,重点打造酒文化公园、时尚岛、汽车物流园等4大新兴产业和汽车、食品、印刷,建材等8个主导型产业。

在对全镇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庙城镇通过组织村干部实地考察,使各村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村级产业发展路子,按照《庙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怀河产业带、工业园区、日村改造、物流仓储等新的投资增长点为龙头,18个村分别制定了具有庙城特色的村级发展产业规划。

庙城镇领导表示,庙城镇要整合内外资源,加强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产业,进~步完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主导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围绕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培育和支持几家具有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以科技项目促产业

庙城镇发挥地理区位以及自然资源优势,积极与首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新技术、新项目和农业新品种科学实验,并及时引进和推广实验成功的新技术和新品种。

为发展设施农业,庙城镇按照市、区有关设施农业的文件精神和本镇的实际情况,在三山地区建设千亩绿色蔬菜基地,打造怀柔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结合园区实际的科技需求,在北京市科委和怀柔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庙城镇积极与北京农科院、林业大学,农学院等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本镇设施农业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长远规划。通过庙城镇千亩绿色蔬菜基地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园、抓好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和经营模式研究。

近年来,庙城镇积极做好科学试验。先后完成了白萝卜新品种引进试验、优质梨品种——晚秀引种试验、嵩绿谷子和嵩黑谷子引种试验,磨盘南瓜引种试验,玉米新品种京科183引种试验等八项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庙城镇先后成功推广了,食用甜玉米,多年生药材牡丹、中华葱王、高油玉米等,为全镇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此外,庙城镇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先后引进了北京同仁堂鸿日药业有限公司,北京磁源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丹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第一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广盛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怡百信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引进,为庙城镇经济实力的壮大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为庙城镇承担更多更大的科技项目有了载体。

目前,庙城镇先后承担了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的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项目,牛奶抗生素检测试剂盒开发生产项目(市级),国家级星火计划——信息化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市级)等十余项科技项目。

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庙城镇通过建设一批面向北京旅游度假休闲市场的具有京郊特色的都市型“农游”农业,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观光、采摘,度假、体验参与,亲近自然等生活方式的活动场所的同时,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服务品牌”。在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上发展10个农业观光园,在三山地区建立千亩设施农业园,打造一批以蔬菜,药材,花卉,果品为内容的观光项目,重点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观光采摘园,使之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和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都市型农业观光园。

在创新型乡镇建设的过程中,庙城镇的科技协调员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本着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要求,庙城镇已建立了50多人的科技协调员队伍,通过对这些协调员进行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

协调员的发展也促进了爱农驿站的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庙城镇共建立爱农驿站站点9个,协调员与爱农驿站紧密联系,针对全镇农民的科技需求,及时给予解答和解决,切实发挥科技协调员作用。

近年来,庙城镇还建立了北京市庙城益佳益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北京市史山来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北京市庙城家逵奶牛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其中协会8家,合作社9家。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分别分布在种植,养殖、信息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行各业,形成具有农民合作组织特色的自然科技服务体系。

北京市庙城益佳益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龙头企业+果农+市场”的方式。2008年合作社收购本镇果农水果99.25吨,其中梨20.25吨,杏79吨,收购菜农樱桃西红柿146.1吨。目前合作社已有固定社员106户。合作社在为社员解决销路的同时还积极组织社员定期培训,针对社员反映的情况,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为社员填补技术空白深受广大社员的好评。

9.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九

一、项目背景

1、区域概况

早在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政府就提出了“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概念,将昆明和曲靖的16个县市区连片建成绿色经济示范带,引领全省绿色经济和高原特色农业大发展。2013年,滇中产业新区正式成立,马龙县抓住列入滇中产业新区(东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科学规划,主动融入,努力建设成为昆曲绿色经济带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中康体休闲度假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园、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临空物流园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区域图

2、产业概况

近年来,马龙县步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过渡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启动建设旧县和马过河片区、巩固提升小寨和东光片区、强势推进轻工产业园区和仓储物流园区”的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项目所在地位于马过河生物资源片区,交通便利,与凤龙湾及野花沟两大旅游风景区相邻,随着片区旅游度假产业及绿色农业的兴起,重型工业逐渐被取代,轻型工业、绿色农业成为片区发展的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马龙县产业布局

二、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云南马龙县马过河镇,面积1336.52亩,其中生产区建设用地241.72余亩,项目地块原为国营机械厂用地,1997年搬迁后土地一直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由于以前为国有军工企业用地,已经过成熟开发,地块处于熟地状态,并且在废弃之后遗存大量生产用房,具备良好的工业开发条件。项目投资公司收购该地块1198亩后,依据曲靖市及马龙县的发展规划,并整合周边相关旅游度假资源,计划建设本项目,通过集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充分推进片区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区域规划

三、项目亮点

1、生态资源丰富

项目所在地马龙县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04%,全县共有大小河流7条,水资源总量达7.67亿立方米。特别是项目所在地马过河生物资源片区土地肥沃、面积广阔、地表水丰富、地下水纯净、地势结构合理,并且与与凤龙湾旅游度假区相邻,整个区域空气清新,植被茂盛,有利于发展各类农业产业项目。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区域植被

2、产业基础良好

马龙县是昆曲地区传统工业强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0年,规划修编面积7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为“一园四片”,即:小寨循环经济片区、东光冶金机械片区、旧县建材物流片区、马过河生物资源片区。周边工业配套已趋齐全,适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马龙县被纳入滇中产业新区后,着力引进国际国内农产品加工的大集团、大企业,推进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实施,全力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大力提升农业开发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马龙小寨工业园区

3、科研合作广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投资公司历年来主营绿色食品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在旗下项目中与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农业产业方面合作了众多项目,推动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升了全区农业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园区的建立,也必将为彼此多领域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和平台。

云南农业大学

四、项目定位

项目以“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为驱动引擎,带动“农业种植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体验”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展,同时以“现代农业”为主题,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研发”、“怀旧旅游体验”、“农产品深加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五、产业链规划

1、上游产业链

项目以“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为驱动引擎,带动“农业种植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体验”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展,同时以“现代农业”为主题,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研发”、“怀旧旅游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于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特色农业之茶园

特色农业之黄西红柿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2、下游产业链

在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下,在园区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升级中,大量的产能需求将被释放,除园区实现自己的三产业联动外,园区年加工30万吨的产能,更有利于刺激周边旧县物流仓储片区,小寨循环经济片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片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物流仓储区

3、产业链补充:第三产业

依托于马过河旅游片区的大量客流,园区以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和怀旧旅游体验形成景区的有效补充,为游客创造一个全新的、主题化的游憩场所,不仅为园期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马过河旅游业的重要补充。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

六、项目功能布局

结合食品产业园的发展诉求和当地的地方特色、基础产业等,规划形成“一体六翼”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体:农业科技旅游综合体 六翼:

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业科技为基础打造大型绿色农业示范园;产品深加工示范区--以绿色食品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科技孵化园--增强园区高科技含量,为园区农业技术科研基地;创意示范区--利用老旧厂房改造为LOFT创意空间,为园区拓展产业;生态旅游区--以农业生态为主体,集成公园和酒店的休憩片区;配套服务区--以满足园区生活配套功能为主,形成服务生活社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项目功能布局图

七、项目规划(一)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园区门户位置,是由农业示范园和农庄度假园组成的综合型生产区,同时对游客形成农业观光度假体验服务,是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科技主题示范区。建设项目包括:农业科技主题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种植园和养殖园。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科技主题馆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民专业合作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生态农庄

种植示范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养殖示范区

(二)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

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是整个园区唯一的轻型工业区,从事绿色食品、纯天然生物制品的加工、包装,包括加工区和展销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规划图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花果香精产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医疗保健产业

(三)创意示范区

创意示范区,让老旧厂房焕发创意新活力。建设项目包括创意工厂,餐饮、商业,画廊和剧院等。

创意示范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创意工厂

餐饮区

(四)科技孵化区

科技孵化区既与生产区稍有隔离,是园区软实力核心所在。建设项目包括专家楼,教育培训中心,产品认证中心和研发中心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科技孵化区规划图

专家楼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研发中心

(五)生态旅游区

生态旅游区以生态公园为主体,以旅游接待功能为主,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建设项目包括生态采摘园,休闲花海和接待中心。

生态旅游区规划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草莓采摘园

休闲花海

(六)配套服务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配套服务区为人口凝聚区,提供园区所需的生活、居住配套。建设项目包括多层住宅、餐厅和活动中心。

配套服务区规划图

多层住宅居住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活动中心

八、投资计划

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两期建设。

首期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老旧厂房改造,及公园内道路修葺、草坪铺设、以及各类雕塑和灯光景观的建设,预计2017年前完成。

二期投入10亿元:主要用于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引进、新建设施和设备建造等,预计2020年前完成。

九、前瞻服务

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深度访问、实地调研及与项目运营主体公司的深度配合,在对项目区域概况及产业概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项目亮点,进行项目的总体定位、产业链设计、园区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功能区及重点项目的策划、投资建设规划等。

10.福华集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 篇十

种业产业发展研讨会

一、主办单位:乐山市政府

二、主持人:杨跃平副秘书长

三、会议议程:

1、来宾介绍;

2、乐山市方为加常委致辞;

3、夹江县领导讲话;

4、福华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现状及农业发展设想;

5、川农大专家介绍福华农业发展总体构想及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

6、专家发言;

7、专家意见汇总小结;

四、参会人员:

1、市政府领导;

2、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农科院专家、川农大、省种子站的负责人;

3、市农业局、市农科院专家、市经信委、市种子站的负责人;

五、会议地点:乐山 夹江 威尼大酒店

六、会议时间:2012年3月12日上午9:00时

福华集团公司农化产业和现代种业发展设想

一、福华集团简介:

四川福华农科投资集团经十年发展,现已形成以氯碱化工、农药、种业、造纸、硅材料五大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目前,已达到12万吨草甘膦、2万亩制种基地、20万吨烧碱和3.7KW热电,以及

6.8万吨制浆纸能力;一个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的以农用化学品生产为特色的福华农化循环经济园区已初具规模。公司集农化产品和农作物种子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资连锁”渠道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通过走“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之路,快速推进现代化生态农化及种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福华集团是四川省农化、种业生产重点企业和中国农药企业100强前10强企业。公司草甘膦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被列人四川省大集团培育企业和出口创汇重点企业。

公司农化产品远销全球,已形成较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和渠道体系,特别是在南北美洲、澳洲、东南亚成为草甘膦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在省内设立县级直营店100余家、乡镇加盟店、经销网点1000余家,采取农资产品直营、加盟等连锁方式,将公司生产的农化产品及种子等农资以优惠的价位提供给农户,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种植投入和费用负担,使百余万农户获益,同时公司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下属种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已同8000户农户签订了农作物种子委托生产购销合同,形成稳定制种面积20000余亩,其中水稻玉米制种面积15000亩,蔬菜制种面积5000亩。现有基地:夹江1万亩,西昌、云南5000亩,其它地区5000亩,形成年销售收入近1亿元的种子产业规模。

二、种业发展设想

公司在“农化、种子”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其具备了发展成为国际化农业产业服务商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参照国际农化巨头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公司发展战略设想。

(1)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农化发展种业,打造中国一流农化、种业公司,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服务。

产业发展目标:农化以除草剂为核心,两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实现销售收入50亿;种业以两杂为主,蔬菜为辅,五年内成为四川前

三、全国前二十,十年内为中国前

十、全球知名的现代农化、种业公司。

(2)科研发展战略:合作引进、精心积累、构建体系、自主发展。科研发展目标:2015年前建成①一流四所三(示范)园;②建成10位育种专家引领的自主研发队伍。

(3)渠道建设战略:巩固完善全球农化、种子营销渠道,使公司产品走向世界。构建“百(直营)千(加盟)万(经销)”农资连锁体系,成为全国一流农技、农资服务连锁店。

渠道建设目标:五年内完成公司掌控的全球农化、种业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完成西部百千万体系建设,实现销售收入50亿。

(4)基地建设战略:立足川、辐射西部、走向世界、通过流转“农司+农户”方式,形成稳定规范的生态制种基地。

基地建设目标:5年内通过流转、“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形式,完成5万亩基地建设。2020年完成10万亩稳定合作制种基地建设,分布于云、贵、川、渝、桂、陕、甘等省区及相关国家。

(5)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面向成、渝两大都市,打造鲜活、绿色农副产品进超市、入社区、到居民的现代化冷链物流营销体系。冷链物流发展目标:2015年前,建成农副产品加工检测仓储中心,配置齐全现代化冷藏车辆及成渝两市中转分销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

15亿元。

三、具体措施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精心选择和引进一批既适合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农化产品和种业品种。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使福华农业紧密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科学组装现代农业产业功能,集生产、示范、多功能开发于一体,多层次、多角度展示福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2)加强协作,提高福华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主动加强与大学、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积极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模式;鼓励科技人员采用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积极投身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去,要引入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科技人员施展才能的舞台。

(3)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分销渠道为扁平式分销渠道,以诚信、销量和网面覆盖率为综合指标科学选择经销商,建立合理的差价梯级,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流量把农化、种子产品销往终端用户。

11.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十一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

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

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药物的合同研究和委托加工。

专栏2创新药物专项

以提高我国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力争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等)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方面取得突破,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大企业。

3.现代中药。大力加强中医药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快速发展。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库;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加快濒危中药材和关键中药材的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饮片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

专栏3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4.生物医学工程。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力争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开发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涂层人工关节、牙种植体、经皮植入器件、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积极发展新型人工心瓣膜和血管支架、人造血管;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重点,开发低生理负荷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和装置。重点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的量大面广的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实现部分医疗器械自给并出口。

专栏4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建设若干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自主创新,在一批关键技术或部件上实现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提升和稳定量大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初步改变高端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专利产品并进入国内外市场;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重点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品种的选育。促进野生稻、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加速牛、猪、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禽类新品种,扩大父母代种鸡饲养规模和孵化能力。

专栏5生物育种专项

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100—15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30—50个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花卉、竹藤)企业(集团),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2.林业新品种。推进优良林木、竹藤等产业化,加大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专栏6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

开发并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15个左右,开发并推广应用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40-50种;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国生物能源产业。

1.能源植物。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专栏7生物能源专项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速生高产、高含油和高热值能源植物品种,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开展以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10万吨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建设年产万吨级植物纤维燃料乙醇示范线;利用多种农林油料等建设10万吨级连续化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以秸秆、木屑等农林业废弃物以及沙生灌木为原料,建立年处理10万吨级以上生物质的气化固化示范发电厂;实施若干工业沼气产业化示范工程。

2.燃料乙醇。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3.生物柴油。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4.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5.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四)生物制造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专栏8生物基材料专项

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降低成本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规模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2010年,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达到年产20万吨级规模,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糖工程产品和炭质吸附材料达到年产万吨级规模;木基工程材料达到年产10万吨级规模,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的大型生物基材料企业集团。

2.微生物制造。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专栏9微生物制造专项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国生物资源情况。实施全国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的建设。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流失查验技术平台,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支撑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筛选关键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优势生物产业。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原则,加快建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技术等技术标准体系、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生物参考测量标准物质库。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生物产业认证认可体系。

四、保障措施

我国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国家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

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国外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加强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生物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国家生物科研机构的技术负责人逐步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四)多渠道增加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经营范围内积极为生物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的发展。

(五)实施有利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税收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

(六)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需求。通过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民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生物能源发展的扶持等措施,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发展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物流体系。

完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限制。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加强生物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对生物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制品的管理制度。健全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加强生物产业国际合作。推动有竞争力的生物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支持行业中介组织设立境外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和营销指导中心。以医带药,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积极推进种业、疫苗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走出去”,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建立生物产品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

12.三大IT产业规划亮相 篇十二

在宽带网络科技方面, 《国家宽带网络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 面向2020年100 Mbps宽带接入的重大需求, 预计将直接形成1 000亿以上的规模产业, 初步建立2个公共技术创新、试验平台, 并形成10个左右的示范和试验应用。

另外, 《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作出规划, 亦提出形成1 000亿以上的规模产业, 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

而在促进云科技方面, 《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 将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核心企业, 支撑一批典型应用示范, 推动云计算产业链发展。同时, 该《规划》称, 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

事实上, 今年上半年, 电子信息产业并不景气, 企业亏损面逐渐扩大。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 今年前7个月, 尽管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万亿元, 同比增长8.9%, 但利润总额却缩水12.3%。

13.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篇十三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新起点新发展(一)发展成就(二)面临形势(三)总体思路(四)发展目标

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

(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

(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

(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

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一)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壮大产业资本规模(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五、保障规划实施(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二)强化产业准入标准(三)保障产业空间需求(四)优化政策服务环境

(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序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努力打造“五个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阶段。为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首都现代产业体系,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规划纲要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各产业和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突出了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提出了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打造“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多层次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首都现代产业发展的八大战略举措。本规划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充分考虑首都资源能源约束瓶颈和生态承载力,统筹规划首都现代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在产业选择方面,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产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最大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着眼于引导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做强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培育高端产业新区,提升专业集聚区,实现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强调内涵式增长路径,并提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服务,着力缓解首都资源能源及环境压力。

本规划是指导本市各级政府及部门推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制订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新起点新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更趋稳固。

(一)发展成就。

首都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GDP总量由6969.3亿元增长至14113.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4%,超出“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人均GDP提前一年突破1万美元。

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29.1:69.6调整为2010年的0.9:24:75.1,服务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实现翻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2%。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2.3%和19.5%,新兴业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累计超过20万件和10万件,均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签订技术合同25.6万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422.8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4%和2.8倍。第三代移动通信、等离子刻蚀机、高性能计算机、闪联标准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标志性突破。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由919.2亿元增长至2353.9亿元,实现翻番。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6.5%,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1全市万元GDP水耗下降39.5%。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十一五“时期,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和16%的能源消耗,集聚了全市四成以上的资产,实现了四成多的利润和税金,创造了四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市一半以上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七成以上的现代制造业、九成以上的高技术产业集中在六大功能区。中关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占到区域增加值的60%。金融街金融业占到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70%。

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颁布实施了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服务业、建筑业、高技术产业、工业、中小企业等11个专项规划。发布落实了促进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 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实施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都市工业、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振兴规划。

同时,首都经济服务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辐射半径有待延伸。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活力及文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全市经济带动辐射作用有待增强,其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特征需进一步强化。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竞争性行业实力不强、垄断性行业活力不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整体产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并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取得先机,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首都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竞争,提升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首都经济圈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凸显了首都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都应抓住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强化首都经济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部署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提升首都整体功能和产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首都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因素的约束。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三)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大品牌,突出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率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以“六高四新”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群,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相协调,将北京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杆,实现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企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全市GDP年均增长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制造业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8件,技术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1万亿元,最终消费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5%,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国际品牌企业,形成若干围绕核心业务,具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跨行业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增加、领域拓宽、排名前移。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150家,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加速提升。

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形成3个万亿元级收入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和若干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特色街区和服务业综合体。

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实现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美元。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推动设立1至2个保税物流中心。

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根据首都经济内涵和资源特色,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彰显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集聚高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等方式,进一步做强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五大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将北京打造成为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完善首都金融服务功能。巩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地位,强化总部金融、特色金融的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金融制度创新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基金管理、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交易所等新兴机构落户。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创投、基金管理等业务发展,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强化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扩大技术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全国影响力,培育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培育离岸金融、券商直投、信托租赁等新业态,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兴金融创新发展。

强化信息服务业领先优势。推进通信、互联网技术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应用技术的融合与突破,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发展能力。做大做强软件业,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通用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以及各类专用基础软件,加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强化国家互联网中心地位。巩固IT服务外包产业和软件出口领域全国领先地位,依托总部资源和媒体资源,进一步提升首都信息集聚和发布功能,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枢纽城市。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抓住全球研发外包服务转移和国内研发服务市场壮大的机遇,发展第三方研发服务,壮大合同研发组织群体。发挥国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密集优势,大力发展检测认证服务,吸引全球知名检测服务企业落户。面向矿山、石油、煤炭、钢铁、建筑等国家支柱性行业,发展地质勘查、环境评估等专业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北京技术市场与知识产权服务,做强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国家技术交易中心,搭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支持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有效对接国际先进经验和运营模式,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打造成为全球性商务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鼓励国内外企业总部的运营中心、结算中心以及国际 组织落户本市。引导法律服务、广告等优势行业并购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城区现有楼宇资源,建设吸引中小专业服务企业、外埠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的专业商务楼宇。在会计、审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力度,引导培育档案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商旅管理等新兴业态。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协作,举办有影响力的重大会展活动,吸引国际一流的大型会展机构落户,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综合会展设施,加快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发展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会展之都。进一步推进总部商务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京西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通州侨资总部集聚区、旅游总部集聚区、民营企业总部基地等新兴总部商务集聚区,加快昌平科技商务区建设发展,提升丰台总部基地、东二环总部商务区、望京研发总部基地等集聚区服务功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培育密云绿色低碳高端商务区、平谷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基地等。

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金融服务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把北京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商贸中心。加快交通枢纽、大型物流节点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批发业和物流业的营运控制功能。鼓励商业流通企业采取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模式,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壮大一批物流口岸,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口岸,完善提升天竺综合保税区功能,大力建设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加快建设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和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北京新机场临空型产业群发展。推进商贸集聚区发展,提升王府井、西单、CBD等综合性商圈,发展专业性商圈,在重点新城引导培育新兴商圈。

(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

积极贯彻实施《北京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瞄准国际创新前沿,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设和示范应用培育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深化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商业化应用,在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布局。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驻地网建设。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积极培育三维立体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兴显示产业。攻克物联网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以及核心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推进超级计算和云计算融合发展,建设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完善和强化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

实现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坚持生物高端制造与医药研发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作物、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等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服务,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的产业集聚作用。

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核能技术、核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提高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工程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核科技园。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普及运用。发展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产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领域的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动设备维护、监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等服务发展。大力培育 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商。积极提升环保园,培育发展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区。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及部分关键配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及充电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加大纯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力度。

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适应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形成半导体材料、金属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永丰产业基地等一批集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和集散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打造以发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的航空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等空间信息服务。

优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积极发展一批成套设备,大幅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加速建设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丰台轨道交通装备示范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和传统制造业升级。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动现代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密集优势,重点在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快高端制造业专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园、北京现代汽车生产基地、北京航空产业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三一重工北京制造中心等专业集聚区。

(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

着眼于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首都文化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传播和运营中心。

加快广播影视业高端化发展。构建广播影视节目营销网络,加强国际影视传播平台建设。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加大对精品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创作开发力度。全面推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工程,加快北京卫视全频道高清化建设和城市高清交互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和影院数字化进程,打造东方影视之都。重点打造S“;国际现代传媒产业功能区,怀柔影视会展与旅游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提升文艺演出业影响力。充分利用首都演出资源和市场中心地位,统筹规划场馆设施,继续推动国有经营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打造一批经典演艺品牌,提升文艺演出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集创作、制作、演出、出版、发行、交易为一体的首都核心演艺区,实施北京国际艺术节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提高首都文艺演出的国际影响力。规划建设北京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推进2929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北京音乐创意产业园、天桥演艺园区、中国乐谷等特色集聚区发展。

强化新闻出版业辐射力。实施出版精品战略,鼓励出版单位进行资本合作与联合重组。支持北京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打造国家级版权产业要素市场,加快版权交易、版权贸易、版权综合业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完善版权产业融资和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打造全国出版创意和传播中心。着力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

提升艺术品交易专业化水平。鼓励艺术品交易经营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发展,繁荣艺术品交易产业。加快建立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等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北京美术中心区。探索文物商店管理模式,构建艺术品产业交易平台。

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原创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促进移动电视、手机电影、网络视听节目等新媒体建设,争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北京,推进宽带无线多媒体专网示范工程。完善集研发、产品孵化、展示销售、体验等为一体的动漫游戏链条,鼓励和扶植动漫游戏原创,支持企业开发优秀动漫游戏产品,加快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重点打造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功能区、中关村创新创意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加速创意设计产业品牌建设。实施“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支撑“北京创造”品牌发展,努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提升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国际化水平,推动建设专业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设计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和设计博物馆,成立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的结合,积极推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北京体育业的现有基础,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体育休闲设施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推动北京文化体育休闲和消费市场的升级。

(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

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整合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康体保健、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增强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多元化、多层次供给,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培育壮大旅游业。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链条、优化旅游品种、拓展旅游市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开发完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积极推进密云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八达岭印象长城、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园博会等一批重点旅游集聚区建设。

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交快速通勤网络、改善公交换乘条件,实现居民便捷出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再生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供热网和城市电网,提升水电气热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社区公共体系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提升消费服务水平。着眼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优化生活服务环境,扩大消费服务。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业态。提升餐饮、酒店业发展水平,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新手机报、手机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通信增值业务,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完善就业推介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保健、家政、托幼、养老、修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合理引导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业,扩大租房消费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培育新兴消费服务。着眼于国际人才之都建设,增强高端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引进专业化、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机构,鼓励医院与外资或民营资本联合成立健康管理机构。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发展留学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高端职业培训服务。发展公司制家政服务业,提供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 级管家等高端服务。举办文化交流会议、高端商务沙龙,加快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国际社区,满足国际文化交流需求。

(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

发展与首都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满足首都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

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就业增收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资本化、规模化、园区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强食品安全、质量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推进食品饮料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推进服装家纺业向以研发设计为先导的高端业态发展,加快北京“时尚之都”建设。研发高品质、数字化、环保轻型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印刷包装业高端化发展。以满足首都特大型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为目的,推动工艺美术、家具家装、文体用品等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培育壮大品牌。

(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按照“绿色北京”发展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在京发展,加快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整体搬迁,制定石化、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低端业态的规范管理。

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

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坚持内优外拓、梯度布局、专业集聚、区域协同,推进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功能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产业新区,引导产业对外辐射发展,构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以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的公共设施为基础,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央企和民企总部集聚,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主品牌和自主发展,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率先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

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发展需求适度扩大空间规划范围和调整空间布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2015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市级统筹和决策。依托“1+6”系列新政策,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等试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计划”,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质量。发挥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优势,有序推进区域拓展,建设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首都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形成数字电视产业园、星网工业园、移动硅谷产业园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引进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引导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务从生产制造环节中分离。强化开发区资源能源保障,严格供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强化金融街的辐射带动功能。注重功能完善与服务提升,推进南北连片和核心区的适度拓展,建设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和金融总部功能主要承载区。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结算、信息中心的优势,强化总部金融功能,大力吸引国际一流的法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商务中介机构入驻。重点提升金融标准制订、金融产品研发和金融信息聚散等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全面实施金融街地下交通系统工程,实现金融街内外路网与城市主干路网的有机衔接。完善电力、通讯、会议、餐饮、娱乐等服务配套,高标准打造街区人文景观。

彰显商务中心区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核心区,全面启动东扩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拓展,建设成为双向国际化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务中心。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显著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高层级总部,服务其本土化发展。发挥传媒巨头和国际商务品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楼宇,形成各类特色楼宇。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教育资源质量和公共文化设施品质,加大国际化社区建设力度。

完善和丰富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充分利用好现有奥运场馆设施,发展博物馆经济,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体育商务中心和大型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发挥场馆群的规模化效应,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壮大以文化、体育、会展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艺术品交易等新兴业态。深度开发奥运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奥运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做好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工作,继续完善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文化展示交流功能。积极探索文化体育设施产业化、经营化途径。

增强临空经济区发展承载力。充分利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增强临空服务功能,建设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枢纽空港。着力吸引航空公司以及与航空业发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做强航空物流、特色金融、专业服务等航空型服务业,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大力支持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司入驻,培育新的国际会展品牌。

(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

着眼于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战略谋划城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空间,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积极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逐步积聚实力、形成规模、完善功能,到2015年,力争打造2-3个千亿级收入的高端产业新区。

服务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新城建设,加快发展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依托新城开发,以疏解首都中心城区功能、承载世界城市高端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成为彰显国际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务服务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康体医疗、文化传媒、会展培训等服务产业,积极吸引侨资总部落户。适应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间产业要素的转移与流动。

立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统筹规划首钢主厂区及周边石景山、门城地区发展,加快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 级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支持首钢、北重等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延伸扩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业务,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综合性企业集团转型。

突出新兴金融业态和要素交易功能,加快发展丽泽金融商务区。吸引新兴金融及商务总部等机构集聚,建设成为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产业。鼓励开展金融创新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设立各类金融创新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创新生态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依托国家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接中央高端资源,探索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实践试验区。以雁栖湖生态示范区、中科院科教产业园、中影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会展业、科技研发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休闲会展产业园、影视文化产业园、科技研发产业园、商贸服务产业园等产业功能园区,逐步形成以产业功能园区为支撑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

支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总部、金融、旅游会展、物流、现代制造业等一批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品牌特色街区,继续提升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V琉璃厂、马连道等特色街区功能,引导科技、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商贸等功能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研发、办公、商贸、展示、交流、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百亿元级收入服务业综合体,引导总部商务、文化休闲、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探索商务地产持续经营的模式。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改造和功能提升,在金融、文化、商务、旅游、信息等领域,在城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三级税收过亿元的品牌商务楼宇。结合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升级与农民就业增收相协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浅山区及重点沟域,重点打造北京农业生态谷、妙峰山中芬生态谷、十八湾沟域经济带等生态休闲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发展休闲度假、总部商务、文化博览、会议会展、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的生态型服务经济。

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

强化自主创新,强化北京品牌建设,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发中央资源、国外资源、民营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加速产业和资本的对接,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与发展,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首都科教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以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为先导,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实施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科学中心。积极承接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掌握一批集成技术、共性技术。

加快转化一批创新成果。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的市区联动机制,支持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对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通过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引导国有资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引导民营、外资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围绕城市应急、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在电动汽车、物联网应用等领域实施100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在自主产权芯片、绿色印刷、激光显示等领域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和培育市场环境并重转变。扩大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和范围,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搭建中央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平台,完善部市会商机制。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完善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动机制、融合机制。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及高技术创业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源头作用,强化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对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广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现代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六位一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

全面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突出龙头企业对品牌发展的主体作用,提高六大高端功能区对品牌发展的承载力,发挥品牌活动的桥梁作用,全面深化“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品牌内涵,提升北京品牌国际影响力。

壮大一批品牌企业。完善并推广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品牌建设的支持模式,认定并支持一批品牌企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水平。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及改制上市,提高自主品牌资产价值,重点打造资本市场北京文化创意、高技术、旅游等板块。加大政府采购及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及国际化发展水平。

打造品牌发展服务联盟、企业国际化商务平台,完善品牌创意设计、广告宣传、国际营销、体系认证、品牌评价等服务。鼓励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广和宣传北京企业品牌。

打造一批品牌区域。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高端产业功能新区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专业特色集聚区和特色功能载体发展,形成一批百亿级的专业功能区、特色街区以及十亿级的品牌楼宇、品牌沟谷,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依托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设立中关村创新指数、CBD商务指数、金融街金融指数、奥林匹克文体指数等,构建“北京指数”体系。充分利用金融街、CBD金融中心及总部机构集聚的优势,以天然气、电力、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为目标要素,建立国际化的期货交易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整合知识产权交易、文化产权交易、碳交易、林权交易、存量房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权益类的要素交易平台资源,扩大要素市场影响力。

举办一批品牌活动。搭建集展示、展览、交易、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举办好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暨交易会(简称“服交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等服务品牌活动,努力打造两大服务品牌活动,力争在北京形成“春有京交会,秋有服交会”的格局。提升文博会、科博会、金博会、国际电影季、世界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整合“中关村发展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CBD国际商务节”等平台资源,举办或承办一系列性国际高端峰会及重大会议。围绕科技创新、奥运城市、传统文化、影视艺术、体育赛事、旅游会展、时装表演、都市休闲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活动节。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

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依托产业价值链融合与分解,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在专业化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融合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引导传统产业实现服务增值。围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产品,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向生物育种、加工配送、定向直送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以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大 对农产品的创意开发,发展花卉租赁、特色农产品展示和交易等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双向延伸产业链,增强大规模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鼓励设备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承包商方向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制造业建立直销体系,运用金融、物流等手段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作用。发挥金融服务资源优势,增强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本化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强化研发、检测、勘查、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发挥商务服务业在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打造企业品牌、保障企业核心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借助专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高产品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创意设计、数字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向传统行业渗透,提升传统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计算机、手机、网络等电子信息业与影视、动漫、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和发展实力。

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组织。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跨行业整合资源,不断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及运营模式,强化资本运作与战略投资方式,围绕产业链的整合再造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培育新兴业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的作用,大力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虚拟经营等方式,提高对关键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整合、管理和分配能力。

(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依托和服务好中央资源,集聚和利用好国外资源,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地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设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对接和服务好中央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主动增强为国家机关及在京中央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服务的能力。以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全国布局为契机,重点促进产业带动性大的产业化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京落地,强化央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国家深化出版、广电、艺术等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承接中央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可经营性领域产业化、市场化,提高供给能力和经营活力,在服务中央资源中实现更好发展。

吸引和利用好国外资源。更加重视引入高端资源和国际先进理念,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促进“引资”和“引智”相结合。继续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北京,重点促进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开展实体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并购以及境外设立研发、营销等机构,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中关村、CBD等功能区与其他知名区域异地互建“合作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园”等模式,加强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外贸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文化产业等领域。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在产业功能区购置、租赁经营性房产,实现自主创业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体。

推进地方国有经济优化发展。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重组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做专做精核心业务,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改组改制。围绕重要子企业,推进重点产业的分拆式重组,整合不同企业同类资源,完善重点产业链条。继续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调整和劣势企业整体退出。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 上市,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资源,通过定向增发、优质资产注入等方式,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

(五)壮大产业资本规模。

强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金融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基金群,设立以高端产业功能区、新城、品牌行业、产业要素为核心的系列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学安排市政府5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用好市政府已有的文化创意、旅游、体育等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和支持力度。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报价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类创新型企业改制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争取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京设立,发挥本市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和投资能力的天使投资者队伍。建立支持产业投资基金从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服务到项目对接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面向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机构在京设立和发展。支持银行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信贷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完善“信保贷”、“投保贷”联动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发行集合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进行融资。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支持银行创新绿色信贷融资模式和信贷产品,开展能效融资项目合作,提供环保专项优惠贷款。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担保代偿损失制度。

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积极探索以土地储备贷款、保险资金投入、委托贷款、股权投资信托、收益权质押贷款、发行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土地一级开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积极引导和利用公积金贷款、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信托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进行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拓宽商业办公地产开发融资渠道,鼓励运用银行信贷、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为商业办公地产项目进行融资。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新功能区建设等方面,鼓励运用BT、BOT模式、准市政债券模式和信托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进行融资。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以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为核心,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

培养和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以及“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围绕首都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和聚集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引领新兴学科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产业组织者等创业服务团队。

培养和聚集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支持大型骨干企 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实验室,开展应用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央地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训工程,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一大批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突出企业人才培训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在资本运作、项目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有杰出才能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法律、会计、咨询、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人才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落户北京的政策渠道,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改进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各类用人单位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落户需求。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居留和出入境等配套政策。

(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强化“改革促进发展、品牌引领升级”的理念,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高起点谋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逐步完善适宜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机制与制度环境,推动服务业“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成化”发展。全力推进石景山、中关村两大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市级特色试点区的改革实践。

全力打造石景山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支持厂区联动共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新兴功能载体。加大土地、投融资、价格、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产业资本规模,构建支撑转型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健全央地合作与服务对接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等科技金融创新,强化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应用创新,推进新兴服务领域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加快实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八大主导行业改革试点,提高首都优势资源转化效率,拓展国内外高端服务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各区县选择功能区试点行业,按照“从实改革、重在培育、多点支撑、特色发展”的思路,开展特色服务业改革试点探索,先期重点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临空经济区等特色服务业试点区改革实践,建立中央、市和区县三级联动对接机制,制定投融资支持、人才引进、市场开放与标准化等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围绕产业价值链分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配置资源,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及国内其他区域的协作,引导产业价值链条的部分环节区际转移,共同推动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

推动首都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各区县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互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市区丰富的科技、产业资源向郊区县辐射,带动郊区县经济发展,改善郊区县生活条件。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及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推动首都经济圈建设。增强首都科技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一般制造业向市外转移。按照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需要,积极引导产业沿京津唐、京保石、京唐秦等发展轴向外辐射。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周边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促进科技成果到周边转化,加快首都经济圈高科技园区、开发区协同发展。依托北京新机场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会展、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加强能源、水资源、大气、生态环境建设、劳动力输出等领域的协作。

加强首都与其他省市的跨区域合作。鼓励首都高端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与其他省市集聚区合作设立投资区、共建产业园。支持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产业和技术联盟,促进合作区域内企业兼并重组。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在全国合作设立分园。鼓励在京企业、高校院所与其他省市联合兴办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研究。支持总部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和项目输出,扶持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五、保障规划实施

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产业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

强化区县和功能区在做大做强产业方面的职责,积极争取国家级重要资源、项目和活动落户,市级部门将项目审批、行政管理等权限适度下放。市级综合部门主要围绕重大项目、活动、资源等要素落地,从规划、土地、投资、人才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推行主要行业“一业一策”、重点企业“一企一议”的政策和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行业自律、品牌整合、标准制订以及对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和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实现各行业协会的转型,加强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联络、信息服务功能。

(二)强化产业准入标准。

实施“一松一紧”的导向性政策,鼓励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加快淘汰低端产业。强化产业准入标准,明确不同类型区域单位产值能耗和水耗、单位面积产出等标准,对新落地的项目从投入产出、投资强度、资源能源消耗、吸纳当地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制定并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目录,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强化产业退出标准和产品设备淘汰目录约束作用。实施差异化资源价格,引导“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业退出。按照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五规衔接”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各类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及配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三)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研究制定建成区土地资源挖潜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加大土地储备计划中产业用地储备比例,建立产业用地储备长效机制。在全市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四大高端产业新区的用地需求。建立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动态评估和考核制度。提高标志性、功能性重大服务项目周边产业用地配套比例。

(四)优化政策服务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构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委托授权机制,加强政府与各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的定期沟通和不定期交流。充分发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完善各类产业功能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建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扩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范围,研究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信用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提升信用中介服务质量,推广企业信用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上一篇:老师的目光中学作文700字下一篇:宪法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