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2024-08-04

统计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共6篇)

1.统计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篇一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及题型

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

多项选择(4题×2分=8分)

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

简答题(2题×10分=20分)

计算题(3题,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和期中测验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第1页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第二部分 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第2页

组距 = 全距÷组数 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第3页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参数(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

8.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b的含义。

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

第八章 指数分析

第4页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第5页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

平均增长量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三部分 题型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在复习时首先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以教材为依据。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学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你复习的参照依据。

二、判断题的复习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蓝色小册子、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为复习的范围和样本。

三、简答题的复习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3.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及优越性

4.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5.什么是统计分布?包括哪两个要素?

6.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7.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8.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9.简述指数的作用

10.举例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

四、计算分析题的复习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

第6页

1.根据所给资料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

算术平均数.

2.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3.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根据要求进行平均数(成数)的区间估计。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5.计算总指数、数量指数及质量指数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平均数指数。

6.根据资料计算各种发展速度(环比、定基)及平均增长量指标;根据资料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公式计算期末水平。

第7页

2.统计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篇二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背景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它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理论讲授的角度来看,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 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且容易混淆。因此,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 可能会感觉有点难, 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原因是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高度抽象的课程, 其所揭示的具体核算方法在操作方面具有高度的技巧性, 同时还要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 单单从理论到理论, 就概念论概念, 势必会使初学者感到枯燥乏味, 进而影响到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把握。长期以来, 会计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技术手段落后, 很难使初学者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笔者多年教学一线的不断探索和反思, 结合该门课程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 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讲授过程中, 应注意强调培养学生学科理念的建立。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角度, 就提升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寻求新的突破点。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毕业后大都是从事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 参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系列活动。而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决策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会计信息。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曾说过“经济管理所需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来源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最主要的依据。基于上述的考虑, 经管类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课程, 因此, 加强该门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 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 忽视教学效果。

该门课程由于受自身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 惯用的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即“一个讲台、一本教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教学内容, 但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 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 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比如说,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章节重难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相应的特殊处理, 不能仅做一般性的讲解, 要有所侧重。另外, 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 仅适合进行复式记账原理知识的传授, 根本达不到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于一体, 以真正培养学生综合会计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仅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 而不注意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只会加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厌倦, 失去学习兴趣,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 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

在会计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一般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导致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和交流少之又少, 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上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不注重因材施教, 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因此, 只有将会计各知识点内容串联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才有利于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轻应用能力的培养, 缺乏会计教学的实训环节。

《会计学原理》虽是会计入门课程, 但更需注重培养学生实务动手能力。会计实训环节是构成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现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会计制度的讲解和记忆、会计专门核算方法的详细介绍, 忽视了会计凭证、账簿的实务教学环节, 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理论和实践脱节, 更不清楚会计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培养的未必都是会计专业人才, 但总体来说, 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实践意识的淡薄, 导致实践环节很少涉及或不涉及, 如实验耗材的购置几乎为零, 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到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作业, 进而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因此,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战演练十分有必要。

(四)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考核制度不完善。

总的来说, 现在一般高校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方法都是以笔试的形式, 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期末考试均采用百分制, 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内外作业、课堂发言和考勤组成, 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折合后的总成绩高于六十分评定为本门课程考核合格, 低于六十分者评定为本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而这种方式主要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 往往会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虽然易于操作, 但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相符合, 对于这种考核方式, 通常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侧重于教材的内容, 而忽视实际的动手能力, 使教学技能本末倒置。

三、改进《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思考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违背了会计自身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 根据《会计学原理》在整个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势在必行, 但不宜步子迈得过大。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应逐步探索, 大胆改革, 积累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综合探讨改革的具体方法, 并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如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会计学原理》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不必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 做到灵活处理。遵循内容的实用性优先于系统性的原则, 对会计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 重点抓住各专业人才培养最急需、岗位工作最实用的内容, 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 应灵活运用过程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 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讲授会计科目与账户、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等内容时可运用过程教学法。在涉及会计凭证的构成要素及账簿形式等相关章节中, 可运用实物引导法。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消除书本与实务之间的“断层”。在会计手工账的综合实训环节可运用合作教学法, 在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扮演会计、出纳、制单、审核等角色, 分小组进行专项实训,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以便共同完成实训内容。因此,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应充分、合理地做好教学设计, 选择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 构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构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显得很有必要。现如今网络课堂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远程教学、在线交流与答疑等多种学习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效果日益突出。学生即使远在异地也可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式的教与学, 已不拘泥于课堂进行的面对面教学形式, 为师生构建了新的学习平台。在教学学时不够的情况下, 适当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 鼓励和引导学生课下自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在课堂限时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收效明显。

(三) 突出会计角色意识, 将能力培养与人格教育培养相结合。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首先开展诚信专题教育, 确保学生既具备实践能力, 又具备角色意识。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 会计从业人员除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外, 更需要具有诚信、在利益面前不作假账等职业道德素养。譬如, 在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注意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强调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教学大纲中分别明确每一章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突出会计角色意识的培养, 在讲授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章节时强调业务分工、会计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性。

(四) 会计教学评价多元化,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学评价体系来衡量, 正确构建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是进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面, 不能仅仅是简单看学生最终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高低。在课程考核方案中, 理论教学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防止引导学生死记硬背, 而实践教学考核更是以实践技能的考核为主, 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可采用基于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态度。作为一门一体化课程,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态度是首要关键”的评价原则。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 采用“教师听课+学生打分+督导评价+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使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红梅, 李雪莲.会计学原理 (第二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容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6 (中旬刊) .

[3]鲁美娟, 刘春.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 2009.4.

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 篇三

一、辨析题

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劳动创造价值,付出劳动的产品必有其价值。

4、“有用就是真理”。

5、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了雇佣工人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实行等价交换,是天经地义的。

7、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8、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暴力革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9、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反之,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10、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反比,所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自己是不利的。

11、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核心,所以我国要永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3、因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重要。

14、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停地变革提升生产关系。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3、试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4、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论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并以此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9、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三、材料题

1、阅读材料《“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你以为如何?

(2)理由是什么?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在讲述了自己在工作、爱情、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后,潘晓最后这样写道: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 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2、阅读材料《“社会主义早产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2)理由是什么?

“社会主义早产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考茨基等曾以“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高度”为理由,反对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考茨基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他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 “ 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后来,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的事实面前,“ 早产论”销声匿迹了。然而,20世纪末,由于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有人又用“ 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来解释东欧、苏联政局动荡的原因和后果。这样,历史上这个曾经争论过的问题又重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3、阅读材料《专业协会的魅力》,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大量的农民专业经济协会?(2)农村经济关系从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分”,到今天专业协会的“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什么?

专业协会的魅力 在改革开放后的广大农村,农民专业协会崛起,养鸡的进“养鸡协会”,养鸭的进“养鸭协会”,养猪的进“养猪协会”。2005年12月1日《中国社会报》消息,我国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超过10万个,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多万个,辐射范围超过农村半数。

农民专业经济协会神通广大。比如,记者在安徽萧县黄口镇杨阁村的富民养猪协会看到,两辆挂着江苏牌照的货车正等着拉猪。村民王均权感慨地对记者说,专业协会确实比农民单个跑市场方便,协会的猪多半销往江苏、广东、深圳等地,不像原来农民一家一户养猪时只能在附近卖。养猪协会成立后,出面组织卖猪,价格比农民自己卖要高,销售的渠道也广得多,有的客户还会主动上门找协会收购。再比如,枞阳县铁铜乡蔬菜专业协会一成立,就积极奔走市场,着力解决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如今,铁铜乡与芜湖外贸冷冻厂、安庆大方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成为它们的供应基地。蔬菜协会还积极与专业批发市场联系,让铁铜乡蔬菜远销杭州、宁波、南京等市场。蔬菜专业协会对会员实行订单种植、技术指导、收购产品、销售和结算的“五个统一”。2002年,协会从外地拿回10多个订单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为农民增收320多万元。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的陈进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是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一种形式。山华集团董事长许节亮说,公司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经常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在市场变化面前,随着价格的波动,或是一些农户不能很好地履行合约,使企业遭受损失;或是企业置农民利益于不顾,让农民承担风险。走“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经营之路,协会就成为了帮助企业和农户避免这种尴尬境地的桥梁。

4、阅读材料《吉登斯论社会主义的兴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1)为什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当年能逐渐为“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接受”?

(2)你认同吉登斯对社会主义“衰落”原因的分析吗?

(3)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吉登斯论社会主义的兴衰

1998年,英国工党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曾对处于严重挫折中的社会主义做过如下分析:

社会主义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而出现的,只是在后来他才把重点放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让资本主义任意发展下去的话,他在经济上是缺乏效率的,在政治上是严重分裂的,而且,从长远看,资本主义无法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社会主义试图直面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以便使资本主义具有人性,或者完全推翻它。马克思的基本立场逐渐为其他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接受,不论他们在其他方面存在多大的分歧。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

社会主义曾经以非凡的方式创造过奇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5年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似乎普遍存在于东方和西方。在60年代,连续几届美国政府都对‘苏联将在未来30年内从经济上赶超美国’这样一种宣称严阵以待。

事后看来,我们终于明白了苏联为什么不仅未能赶超美国,反而远远落在了后面。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5、阅读邓小平的两段谈话,用矛盾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2)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对外开放二十来个城市,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不会改变它们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统计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篇四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4,5)*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三大理论提供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p2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何者是第一,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p2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这一定义继承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25)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7、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P25)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功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8、意识的本质及对物质的反作用。(P28,29)

*意识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变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两者互为前提。

10、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联系:(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

发展:(内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特征)具有过程性。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规律。

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0(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9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得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14、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4、68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辨证关系。P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75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17、真理的检验标准。P8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本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8、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P97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得运用和贯彻。

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0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作用)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P110 生产力:生产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个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21、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P111(1)劳动对象(2)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2、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40(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3)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P152 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2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P153(百度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2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8(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这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这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P155 货币的本质:实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局限性。P155 内容:(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实现)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局限:(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3)阻碍技术进步。

28、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依据及 其划分的意义。P175 资本的本质: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以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划分依据: 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得不同作用。

划分意义:(1)进一步结实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实质(2)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9、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P176 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0、资本有机构成及提高趋势的含义。P181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提高趋势的含义: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3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P183 阶段一:生产资料的购买与劳动力的购买

阶段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三: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

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3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P183(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3、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生产的实现条件: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所包含的阶段。P189 危机实质:生产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含的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35、利润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润: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额

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产生的的新价值中的利润。

其关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6、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90 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7、垄断及其形成的原因。P203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原因:

一、为了高额利润。

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38、金融资本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P205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二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自经济领域中得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然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作用。P207 是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

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二、国家和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四、宏观调节。

五、微观规制。

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促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5.统计学原理参考答案 篇五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C)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BD)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BCE)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A)

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4、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BE)。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ACD)。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四、简答题

1、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统计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的属性和特征,它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标志表现则是调查所得的结果。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2、如何认识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答: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大量性,同质变异性。总体单位是指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3、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统计报表同属于全面调查,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统计报表不可能象普查那样充满热情如此详尽的全面资料,与定期报表相比较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以及指标内容要广泛详细、规模宏大。解决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不可能经常进行。

4、调查对象、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具体单位。

5、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租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型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6、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确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确定组限

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⑤ 编制变量数列

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五、计算题

1、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

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 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 631 621 587 294 489 445 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1)分别编制等距及不等距的分配数列

(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1)解: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企业人数 频数 累计频数 300 3 3 200 3 30 400 5 8 300 5 27 500 9 17 400 9 22 600 7 24 500 7 13 700 3 27 600 3 6 800 3 30 700 3 3 合计 30 合计: 30(2)解: 等距分组:

企业人数 企业数 不等距分组:企业人数 企业数 200-300 3 300人以下 3 300-400 5 300-400 5 400-500 9 400-600 16 500-600 7 600以上 6 600-700 3 合计: 30 700-800 3 合计: 30

2、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分别为: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 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1)解:按成等级成绩分组 人数 频率% 60分以下 4 10 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100 3 7.5 合计 40 100(2)此题分组标志是“成绩”,其标志类型是“数量标志”; 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即正态分布),不及格和优秀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总数的7.5%和10%,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70-90之间,说明该班的统计学成绩总体良好。

作业二(第4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D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

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D)。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数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ADE)。

A、可以连续计数 B、与时期长短无关 C、只能间断计数 D、可以直接相加 E、与时期长短有关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

4、位置平均数是指(DE)。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5、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ED)。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6、中位数是(ADE)。

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 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

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 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ABCD)。

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 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 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BDE)。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 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 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

四、简答题

1、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变异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平均指标相同的讲师单位,也就是与各单位标志值的讲师单位相同。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V6=6/¯x3、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产品的合格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总体中各组比重之和等于100%。2).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的对比,是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指标分子、分母的计算范围应当一致。强度相对指标多用有名数表示,例如,人口密度、人均占有土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也可以用无名数表示,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3).动态相对指标(发展速度)

动态相对指标是两个时期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p87-92

五、计算题

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

(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解:(1)40名工人加工零件数次数分配表为:

按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x 工人数(频数)(人)f 比重(频率)(%)25——30 7 17.5 30——35 8 20.0 35——40 9 22.5 40——45 10 25.0 45——50 6 15.0 合计 40 100(2)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 方法

1、(x取组中值)(件)方法2(件)

答: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为37.5件

2、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商品规格 销售价格(元)各组商品销售量占

总销售量的比重(%)甲 20—30 20 乙 30—40 50 丙 40—50 30 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解:已知:(元)

答: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6元

3、某企业2003年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有关资料如下: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生产班组 生产工人数 50-60 3 150 60-70 5 100 70-80 8 70 80-90 2 30 90以上 2 50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解: 根据公式:(件/人)

答: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8.25件/人

5、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工人数(人)10-20 18 20-30 39 30-40 31 40-50 12 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已知:甲班: 乙班:(件)答:因为,所以甲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作业二(第4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D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

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

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D)。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数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ADE)。

A、可以连续计数 B、与时期长短无关 C、只能间断计数 D、可以直接相加 E、与时期长短有关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

4、位置平均数是指(DE)。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5、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ED)。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6、中位数是(ADE)。

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 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

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 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ABCD)。

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 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 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BDE)。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 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 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

四、简答题

1、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

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Vσ= σ/ x(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平均数)

3、请分别写出结构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总量÷总体总量,例如:1995年我国东部地区全年完成投资1218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2.7%。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例:我国的钢产量1990年为6635万吨,1991年为7100万吨,则钢产量的动态相对数=7100÷6635×100%。强度相对指标=某一现象的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如某市零售商业网点数/该市人口数,即为人均拥有商业网点数。

4、请分别写出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分别说明其应用条件。

答:简单算术平均数=∑x/n,适用于未分组资料。

加权算术平均数=∑xf/∑f,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加权调和平均数=∑m÷(∑m÷x),适用于缺乏总体单位数的分组统计资料。

五、计算题

1、答案见学习指导书332——333页第5题。

2、解:平均价格=f/∑f×x=20%×25+50%×35+30%×45=36(元)

3、答案见学习指导书334页计算题第8题。

4、答案见学习指导书336——337页第18题。

5、答案见学习指导书340页第25题。

统计学原理作业3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单项题

1、A

2、C

3、D

4、C

5、C

6、A

7、B

8、D

9、A

10、B

11、B

12、D

三、多选题

1、ABCD

2、ACD

3、ABC

4、ABCD

5、BDE

6、AD

7、ABCD

8、BCDE

9、ABD

10、AC

四、简答题

1、答:抽样推断是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是事先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2、答:抽样误差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引述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吃的差异成都、样本的单位数、抽样的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3、答:参数值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值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4、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一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即;二者的区别是:(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5、答题要点:二者的区别是:(1)相关分析仅能观察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但不能指出两变量间相关的具体形式。回归分析可以根据回归方程用自变量的数值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2)相关分析中两变量是对等的,都是随机变量,不区分自因变量。回归分析中两变量不是对等的,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且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是给定的量。

二者的联系: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是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的。

6、答题要点(1)拟合直线回归方程的要求是:两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必须显著;找到合适的参数a、b,式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达到使实际的y至于对应的理论值yc 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6.【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篇六

1.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示,如学生的性别、职工的文化程度等,品质标志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汇总综合才能形成统计指标即总体单位总量;数量标志则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来表示,即标志值,如学生的成绩、职工的工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数量标志值可直接汇总综合出数量指标。

2.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3.一个完整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5.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6.简述什么是普查及普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生产单位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这连续调查。(2)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7.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8.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重点调查方式。

9.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点和作用。

答:抽样调查的优点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抽样调查的作用表现为:

(1)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很难解决的问题;(2)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4)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10.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

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

11.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2.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时期的要求。

答:在综合指数中,无论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还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要求其作为同度量因素指标不变,即同一时期的。例如,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都是以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连带关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因为,只有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固定在同一时期,才能考察另一个指标的变动情况。

1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

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分)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14.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答: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不能相加;时期数列的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数列的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无直接关系。

15.什么是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报告期前一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表示现象的短期变动。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的对比的结果,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期内发展的总速度。两者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第一章

1.怎样理解统计的不同涵义?它们之间构成哪些关系?

参考答案:“统计”一词的涵义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1)数量性: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统计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数量,而是有特定内容的具体数量。统计是在质的规定性下研究与所研究现象内容性质密切联系的具体数量。

(2)总体性:统计是以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统计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3)变异性:总体各单位的标志特征由于复杂的随机因素而有不同的表现,它是统计研究的前提。⒊什么是标志和指标?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一个煤炭工业局(公司)的煤炭总产量,是从所属各煤炭工业企业的产量汇总出来的。

(2)指标与标志(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反之亦然。

(比如:如果调查研究各分支煤炭工业企业的产量情况,那么分支企业是总体指标,如果转为研究煤炭工业局的总产量情况,那么各分支公司就成了个体标志)

4、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者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其特点是指标数值随总体范围的扩大(缩小)而增大(减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对比关系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其特点是指标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变化而增减。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而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

5、为什么说有变异才有统计?

参考答案:统计中的标志与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称作变异。个体必须在某方面是同质的,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但在其他某些方面又必须是不相同的,即各个个体之间必须存在差异。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变异才有必要进行统计,变异是统计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差异,所要研究的内容都完全一样,那就不需要统计、不需要综合分析了。变异对统计以及具体的统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

1.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2.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

(2)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统一意义上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类似于抽样调查。

3.为什么说抽样调查是所有非全面调查中最科学的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特征)

参考答案: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样本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其估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存在估计误差,并可加以控制。

4.统计资料整理的作用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选择分组标志?

第三、四章

1.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

(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既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2.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而采用计量单位的指标为实物指标,实物指标能直接反映事物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但实物指标缺乏对不同类现象的综合性能。

用货币来度量现象计量单位的指标为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能和概括能力,用途广泛;但价值指标脱离了物质内容,比较抽象,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3.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都是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的综合指标。二者的区别是:时期指标主要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累计的总数量,并且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因此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累计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也不受时间间隔长短的制约。

4.简述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为什么要研究标志变异指标?什么是标志变动度?测定它的方法有几种?

参考答案:变异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第五章

1.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抽样推断是在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总体某一现象的数量性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判断。

抽样推断具有以下特点:

(1)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2)它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它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它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2.什么是随机原则?在抽样调查中为什么要坚持随机原则?

3.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

1.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有何区别与联系?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二者的区别是:(1)相关分析仅能观察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但不能指出两变量之间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可以根据回归方程用自变量的数值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2)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是对等的。都是随机变量,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回归分析中两变量不是对等的,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且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是给定的量。

二者的联系是: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应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3、什么是估计标准误差?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因变量各实际值与其估计值(回归值)之间的平均差异程度,表明其估计值对各实际值代表性的强弱;其值越小,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强,用回归方程估计或预测的结果越准确。

第七章

1.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及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参考答案:时间数列是由相互配对的两个数列构成的,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二是反映各个时间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编制原则:(1)时间长短应该前后一致,(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计算方法应该统一,(4)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2.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比较有什么特点?

3.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区别:① 两者所说明的问题不同:序时平均数是从动态上表明整个总体在不同时期内的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是从静态上表明总体内部各单位的一般水平;

②计算依据不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通常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③计算方法不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和时期的项数计算的;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期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计算的。

共同点: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差异抽象化。

4.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什么不同?

5.什么叫长期趋势?研究长期趋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第八章

1.简要说明指数的概念及作用

参考答案: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差异)程度的(特殊)相对数。

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通过指数数列,可以显示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2.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参考答案: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解决复杂总体不能同度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同。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的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2)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综合指数要求全面的资料,平均指数既可用于全面资料,也可用于非全面资料;(3)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不同。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加以应用的情况外,主要是用以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一般不用于因素分析,综合指数因用以对比的总量指标有明确的经济内容,因此在经济分析中,不仅用于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且用以因素分析,表明因素变动对结果变动影响的程度。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主要联系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之间有变形关系,平均指数可以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加以应用。

3.什么是指数体系?因素分析与指数分析的关系如何?因素分析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所组成的数学关系式叫做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只有借助于指数体系,才能来分析复杂现象变动中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的内容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相对数分析是指数体系间乘积关系分析,指数分析一般就是指这种分析;绝对数分析是指指数体系中分子与分母差额关系的分析。

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如何理解?

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从相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

从绝对量来看,总变动指数对应的绝对变动量等于各因素指数引起的绝对变动量之和

(2)(pqpq)1100

上一篇:心理学专家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前台个人工作总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