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2024-07-19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精选12篇)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一

总结: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这么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更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各个阶段的要点,特别是对代码设计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道,将理论用在实际上。对于本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报告,我更加认识到编码的重要性,通过编码,我们可以建立统一的经济信息语言,有利于提高通用化水平,使资源共享,达到统一化,有利于采用集中化措施以节约人力,加快处理速度,更便于检索。这对于图书量以及信息量都甚为庞大的图书馆来说,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最后结果并不十分满意,但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收获,还有与人合作上的技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们收益非浅。

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二

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部分, MIS是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人员协同工作的统一体。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MIS的一部分, 培养对MIS正确的感性认识, 理解MIS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有着重要位置, 切实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提高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内容陈旧、难以得到及时更新

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目前, 从MIS教材来看, 虽然教材众多, 但质量良莠不齐, 很多教材内容陈旧【1】。依据笔者经验, 国内影响较大, 使用较多的教材有:薛华成教授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王要武教授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 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等。

这些教材普遍偏重理论, 教学内容虽然不断更新, 但依然相对陈旧落后。从实际内容上, 对当前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都介绍不足, 对现在软件业得到普遍应用的统一建模语言 (UML) 介绍较少。事实上,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和编程语言的结合更为紧密, 如果加强这方面的比重,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情况来看, 由于教学和科研压力普遍较大, 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偏少, 知识难以得到及时更新。这也导致教学内容难以跟上时代需求。

(2) 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从我校的教学实际来看, MIS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为8学时, 只占总学时的1/6, 学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在这么短的学时内很难掌握必备的开发工具和分析工具, 基本只能达到每种工具介绍了解的程度。同时, 由于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没有参与相关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不可能对实践教学作出较为合理的设计, 会使实践教学质量雪上加霜。

从笔者的实验教学经验来看, 作为教师在考虑试验设计时这二点必须要考虑到:一是, 无论是部署还是开发一个MIS, 其持续的时间跨度都较大, 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难以完成【2】, 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实验。部署一般比开发要简单, 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对MIS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比较适合的。而开发, 则适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二是需要注意实验的环境, 每一位学生的基础都不同, 掌握的语言也不同, 使用的操作系统甚至也不同, 必须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 配置好实验环境。由于机房的管理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教学手段落后

在MIS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涉及到大量的图标, 如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UML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等。在这里存在着二个困难。一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传统多媒体以计算机和投影仪组成, 在表现静态的图片, 图形方面具有较强的细节表现能力, 但涉及到专业软件的演示操作, 例如, 利用VISIO绘制用例图, 利用这种方式就满足不了需求。学生由于看不清楚软件操作细节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是在MIS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软件的使用, 而实际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无相应的资金投入去购买相应的软件, 教师往往在做无米之炊。

(4) 考核方式不合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丰富, 涵盖的知识面广、方法手段众多。一方面要求在讲授时, 教师要有所侧重, 另一方面要求通过考核进行适当引导, 所以, 考核方式需要慎重考虑。当前普遍的考核方式是实行笔试,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考试时就需要背一些概念, 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解决措施

3.1 选取恰当教材, 自主更新讲授内容

上文提到, 现今MIS教材无论是国外, 还是国内在教材内容的新颖性上很难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和企业实际的需求。并且, 国外的很多优秀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很多并不适合我国学生。所以,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上, 我们既要努力选取优秀的教材, 主要指内容框架结构好的教材, 又要自主更新相关内容。

据笔者的经验, 在MIS的讲授课程中, 选取薛华成所著管理信息系统, 但增加了关于面向对象内容、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工具、UML建模工具的讲授, 使得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对该课程相关能力的需求。

3.2 重视实验教学, 合理设置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 要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增强实验教学, 一是把平时课程讲授和演示性实验相结合, 多增加课堂相关软件的演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了C#的开源ERP、CRM软件, 并说明了这些软件在企业里的广泛应用,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 可以适当的布置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课外完成, 通过查资料、调查分析来完成整个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 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对经济管理内的学生, 我们一般开设 (1) 特定MIS系统分析和设计 (2) ERP部署实验 (3) 信息分析和处理实验, 主要利用Clemnetine进行简单数据挖掘实验。

3.3 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改善教学手段

电子教室软件是一个教学软件系统, 通过这一软件, 教师充分利用机房设备形成一个虚拟的教学课堂,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媒体进行更好的教学互动。目前已有一些电子教室类软件, 比较出名的有NetOp School电子教室、极域电子教室、广域电子教室等, 这类软件系统的功能已趋于成熟和完善, 功能差异较小, 基本都可满足需求。

这类软件一般都安装在一个局域网类, 也可跨网段连接。系统基本的功能是透过普通的局域网络或者甚至互联网, 把教师的电脑屏幕广播到所有学生的电脑上作示范实现教学的功能。软件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 分别安装在不同的机器上。以NetOp School电子教室为例, 教师端的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细节浏览、课堂浏览、记录浏览、测验浏览、应用程序控制、Internet连接控制、保持学生规则、记录屏幕行为、发送文件等。学生端的主要功能有:自动加入班级、浏览班级、可连接性列表、使用班级服务器、请求帮助、回放记录等。

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可以解决在课堂和实验课时进行软件操作演示时投影表现能力不足的缺点,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4 对学习内容全方位考核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检验是看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好坏的一个测量,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这种手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3】。

所以, 考核要同时考察学生的学风、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所以, 我们一般分三块, 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实验成绩。其中笔试采用开卷的方式、并且加大出题的灵活性, 同时加大实验的比重。三者的比例为20%、50%、30%。使得学生在任何一部分都不能马虎大意。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深入应用, 对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所以切实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自如的进行管理工作, 并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而这一切都要靠教师施行, 所以,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师资的投入, 也是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定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J]现代计算机, 2008.9

[2].贺盛瑜.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7

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市场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经济管理理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它能够处理分析数据,利用信息和模型辅助企业进行决策,控制企业的行为,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帮助其实现经营目标。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依旧延循脱离市场需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不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技能点”培训为切入点,强化学生阶段性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系统思想,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承担中小企事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新型零售业态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各类超市从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计算机业务操作;工商企业从事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等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走访不同行业的若干单位,征询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的技能标准;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契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二、以因“材”施教为抓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的相关课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以及管理学等课程知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知识。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用教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上课有充实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一本适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目前有许多经典教材和规划教材供选择。但选择一本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又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则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为不同专业的授课班级学生选择适用教材。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案例等为主,学生通过操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企业业务功能,从而掌握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推动教学“主客体”角色转变。高职院校亟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中“主客体”的转变,积极探求并推行“师退学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施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学,教师起指导的互动教学。为了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在过程中引导,在结果中总结,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围绕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的需求變化,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经过长期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对网络、平面媒体招聘信息的关注,以及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得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强调专业对口,着重技能水平”的现象。即:企业招聘强调人才专业对口的同时,着重衡量求职者的职位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虽然有时求职者专业符合岗位要求,但岗位技能不足,经常被招聘单位所拒。反之,也有专业不符,但经验能力较强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为先,人才适用”是目前企业理性用人的又一现象。这种现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得以印证。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这不仅是人才市场上“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的一种理性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场认可的体现,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3,加强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在于切实加强课程职业“技能点”的培训。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市场对两个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库存管理员、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低,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但是从反馈信息资料中我们分析发现,他们依旧凭借专业技能处理工作事务,只是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岗位职责范围更加宽泛。对此,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实训技能培养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实训,二是熟悉行业中具有标准化、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学习,同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大型超市、房地产中介、连锁商业企业、零售业、物流企业等行业中,从事业务服务、营销代表、文秘、基层管理等工作,专业对口率较高,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笔者在课程改革中,一是选择大型超市管理软件供学生实训,强化学生对采购、收银、理货、盘点等业务训练,使学生未出校门已经具有顶岗实习的技能;二是拓展连锁商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知识等,促进“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生阶段性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

4.信息管理系统课程重点总结 篇四

(3)计划功能 :指对各种具体工作合理的计划和安排。(4)控制功能:指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情况进行监测、协调、控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5)辅助决策功能:只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和做出最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MIS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信息学方法、系统学方法、管理行为方法、技术经济方法。MIS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一方面,Mis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环境、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组织的文化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课题。(1)从技术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的系统。正式的信息系统是指具有固定的和众人公认的数据定义和过程定义,系统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时遵守这些定义。(2)电子计算机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的,离开计算机技术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谈不上现代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采用何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是由管理需求决定的,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而使用新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的研究,而且是对管理信息的研究,这包括许多非技术性的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又区别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计算机、通讯、电子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是管理科学的延伸而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延伸。归根结底,管理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的系统,信息技术是用来为管理服务的工具。工作的中心仍然应该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因此,“为使用计算机而建立的系统”,“为信息化而建立的系统”都偏离了其宗旨。

Intranet即企业内部互联网,是企业或公司内部使用的网络,以达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的目的。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和扩展,它不限于企业内部成员,而是可以延伸到企业之外,把相互合作的企业的Intranet网络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包括那些想与之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和客户。Extranet是一种观念和模式,并不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

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网络,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或专线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而形成的一个专用网,以分享Intranet提供的信息,达到彼此的商业目的。数据库DB是数据组织与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被存储起来的数据及数据间逻辑关系的集合体。费用估算是对完成项目工作所需要的费用进行估计和计划,是项目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为完成项目各项工作所需经费确定一个近似估计值。投入预算是项目及的基准费用执行计划的形成过程。是把整个项目估算的费用分配到各项活动或各部分工作上,进而确定测量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费用基准。管理信息系统按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可以划分为开发成本、实施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按照成本费用类型划分,可以将成本分为四类: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直接相关成本和隐性成本。软件成本一般包括网络管理软件成本、计算机操作系统成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成本。隐形成本:隐形成本是指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施相关的但不是直接由企业付费的成本投入,这类成本不易计量或容易被忽略。1人力资源成本:企业从信息系统咨询开始,就有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企业必须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整个系统的工作,包括管理需求分析、工程计划安排、企业内部人员的调配等,同时企业本身还需要一定的IT人员协助开发,所有人力资源的投放及IT人员的聘用都成为人力资源成本的组成部分。2管理变革成本:企业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的问题。在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改造时,对企业内部人员与业务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解决人员的重新安置问题、新的业务流程建立与培训问题等,这些工作给企业运营带来较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往往无法用资金准确计量。3数据管理与转换成本:企业建立新系统时,数据处理工作量非常大。首先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编码,其中产品与原料编码的工作量最大,其次要对现在数据进行核准,包括库存数据、顾客和供应商记录,同时对产品设计进行规划等等。由于企业内部原材料种类多,这些数据要达到统一和准确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花费很多精力做这些工作。为此,在实施系统前期要做好数据收集整理的准备,加强数据管理,尽可能使数据完备,才能降低数据转换的成本。4系统测试成本:任何系统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试。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集成管理软件,包括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业务数据必须在各功能模块中一一穿过。为保证数据处理的逻辑正确,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测试,只有经过详细测试的系统软件才能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软件测试可以由软件开发商负责,企业人员一般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直接用真实数据测试并完成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测试成本常被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实际上这种测试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除上述成本外,还有数据分析成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很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但不是每一个分析都可以由系统来单独完成,有些分析需要与其他系统产生的数据相结合。这时应当考虑数据分析的量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预算之前掌握所有的数据分析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MIS成本管理特点:全员性、计划性、阶段性、例外性。MIS成本管理特点全员性、计划性、阶段性、例外性。MIS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

1、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库存费用下降;(2)采购费用下降;(3)管理费用降低;

(4)产品销量增加,营销费用降低。

2、增加了流动资金提高生产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3增加了产品销售量

4、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加了产品销售量。

5、增加了企业利润。管理效益分析MIS的应用所产生管理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深刻。管理效益直接反映企业的行为实践,它是由MIS直接带来的。它主要表现在:

1、数据集成度提高,数据统一,数据处理效率提高。

2、企业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精简。

3、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企业具备了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4、学习型的文化在企业内部得到加强。

5、提高了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社会效益分析

1、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

2、创造更多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机会。

3、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

4、加快了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外部竞争威胁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两个模型已被用于识别信息系统所

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经营领域。要使人员使用好MIS,必须首先了解不同人员的需求,用MIS尽量满足不同人员的需要,并让他们融入到MIS之中。使用MIS时,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用户的阻力和抵制。阻力可能是由于对用户的教育、培训、说明不当引发的,也可能是因为用户个人的原因。研究表明,无论新系统最后方案设计成什么样,在受到一部分人支持时,也常常会引起另一些人的反对。学者们提出了三种理论解释抵制产生的原因 :基于人的理论、基于系统的理论、交互理论 基于人的理论认为产生抵制的原因完全来自于用户本身,他们不能克服人的缺点。基于系统的理论的理论认为产生用户抵制的原因来自于系统设计不良。交互理论认为用户的抵制是系统因素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克服用户阻力的策略可以有如下几种:基于人的:对用户进行良好的培训、用行政手段干预、说服教育、鼓励用户参与基于系统的:对用户进行教育、改进人机界面、用户参与设计的改进、必要时对系统进行修改交互的:应用新系统前先解决好人的问题、重新设计用户的激励办法与制度、重新确定用户与设计者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鼓励用户参与实施。让人员接受MIS:作好用户的工作。处理好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信息资源观念与信息系统地位的建立,使企业组织结构向菱形结构发展。

2、信息与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3、基于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4、信息系统对企业变革的使能器作用,增加了企业流程重组及组织机构优化的成功率。MIS下的组织结构新形式:矩阵式结构、网络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业务流程重组BPR概念:以企业过程为对象,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BRP步骤:

1、拓展业务的视野,提出组织的目标。

2、确定再造或重组的业务过程。

3、理解并评价已有业务过程的执行效果。

4、找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5、建立新业务过程的原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support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系统;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协同管理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EC: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MIS开发的全过程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小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一步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开发过程所需要的人员有:用户、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程序员和操作员等

“开发MIS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是每个有经验的开发者的深切体会,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就等于无米之炊。实际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就是对数据的不断收集、传送、处理、存储,以及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对各种数据,尤其是基础数据的采集、代码化、结构化、录入、存储和共享是系统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系统开发的瓶颈。将基础数据理顺,是一项工作量大、繁琐单调,认真细致的艰巨任务,需要企业各部门的众多人员的协调配合和艰苦努力,花费时间较长,通常贯穿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数据为主的原则,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运转起来。

MIS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定义和确定信息系统投资的优先级别,在资源有限和系统互相约束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应用组合,获得期望收益,并实现最终期望的组织变革。整个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包含如下内容:确定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对组织目前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和应用现状进行评价、对信息技术发展作出预测、作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MIS全面管理的具体内容人员管理、数据管理、文档管理、安全管理

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格式》5 篇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不断的被提升,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水利方面也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关键字: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

一、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完整的MIS应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管理信息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网络,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MIS发展的时序和特点,可将MIS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

1、面向业务的EDPS

EDPS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代替人「操作的计算机系统,如资产结算、报表统计等。特点是面向操作层,以单项应用为土,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批处理方式为土。EDPS是较少涉及管理问题,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

2、面向管理的MIS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使MIS逐渐成熟起来。MIS的特点:(l)能够将组织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高度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2)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

3、面向决策的DSS

DSS以帮助高层次管理人员制定决策为目标,强调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引导,详细了解和分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从而在DSS系统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深入地透视问题,最终有效地作出决策,即通过人机互助完成最终决策。

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到了综合集成的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将朝着网络化、智能化、价值化、人本化、集成化等方向不断发展。

二、MIS对我国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如果成功实施,其效果是明显的,直接效益:包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缩短主生产计划编制时间、缩短采购计划编制时间、缩短新产品报价时间、提高产品按期完工率和缩短交货期、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减少废品率、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等。战略效益:使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业务流/信息流/物流、管理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优化,并带来十分深远影响。它是我国企业实现市场化、信息化、管理集约化的有效理念、技术与工具。它是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从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方式变革的有效切入点。

自从80年代初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我国MIS的应用与推广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数百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MIS系统,应用的领域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机械制造业,扩展到运输、电子与家电、航空航天等行业。经过了十几年的曲折发展,积累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有些企业应用实施以后,有效地降低了库存,减少了资源占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知

名度,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有些企业实施过程多次反复,最终结果与最初设想相去甚远;也有的企业勉强建成,但是很快系统就瘫痪,不能运行;有的甚至建设过程中就难以为继,骑虎难下,投资收不到回报,只是交了学费,买到了一些经验教训。也就是说成功失败各不相同,成功者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回报,失败者到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失去甚多。虽然MIS系统的引进使得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供了一个快速的途径。但是国内企业不能解决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上的问题,MIS也不能发挥其效益。

三、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项目管理方式,(1)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主要是借助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两种项目管理软件。(2)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3)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

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是:开放性好、易扩展移植;系统安全性高,保证数据安全可靠;能实时查询各种所需信息并产生各种所需的报表。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力发电厂之一,现代化运行程度很高,从机组运行到水情测报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其MIS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李家峡水力发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目标是:业务流程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安全具备容错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无误可靠传输,加强保密措施防止数据的丢失和对数据的越权访问及修改,加强设备管理掌握设备的完善和技术参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工程图档、文档查询系统,加强业务统计工作及对各种报表的管理准确、及时、快速的生成报表,与厂内其它系统的连接、数据传递,人机界面友好操作使用方便,系统易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简化了李家峡水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其管理层次、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最终达到了提高其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和梦龙管理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梦龙管理系统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还未形成,但是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步削掉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和应用基础薄弱。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方面,水利本身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地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共享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水利政务、防汛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些都是需要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供的。

四、结论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

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6)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及信息的安全。

通过水利枢纽工程数字化测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我们就可以利用较少的测量人员完成更多的测量任务,而且数据更准确、更完整,在业主监督、设计参考、监理过程、施工管理等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所需的测量资料,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管理信息系统的进步对于提高企业产能、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好地支援。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2] 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杨培岭.现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年

[4] 百度文库

[5]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刘屹.水利水电勘探设计与MIS《海河水利》2004年第4期

[7]贾玲, 尹明万,MIS在我国水利行业的应用综述《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第10期

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六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工作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为此,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此措施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于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的集成,ERP这种集成性和面向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虽然目前已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沙盘模拟、流程模拟等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ERP教学普遍存在割裂其系统性,以及教学案例与真实企业有差距的情况。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同时满足ERP应用型人才、ERP开发型人才和ERP高级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ERP是由GartnerGroup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当前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软件。在国内,大多数注册企业已经采用和购买了相关的ERP产品,而且在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国际上,全球ERP市场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来自于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Research)。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到这一数字已增至5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的ERP市场总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现在,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未来5年内,各种ERP人才缺口还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在ERP领域主要存在三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代理、咨询服务商,以及软件应用企业。综合三类企业的需求,ERP人才[1]分为三类: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

・ERP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代理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ERP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ERP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崭新的培养模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教学改革

现有的ERP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ERP市场对多样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ERP市场需求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ERP公司合作及共建实训基地,并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达到企业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

1.ERP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要[1]。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操作与开发、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如下层面。

(1)基本理论层面:介绍ERP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流程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一般采用讲解与实验穿插进行的方式,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大二进行。

(2)技术层面:介绍开发ERP软件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开发ERP系统大多采用的方案和流行ERP系统的二次开发的工具。

(3)实践层面:ERP实训,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是必修环节,通过给学生一个设计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模拟ERP的流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此部分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大约2周。开发实训是选修内容,此部分一般是面向毕业后从事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而设定的,采用学生到ERP软件公司培训的方式进行。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说明ERP的基本原理,能在同样的一节课内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

(2)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双语教学:考虑到此领域国外发展较快,以及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虚拟教学:在ERP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组织方式,根据ERP教学的需要,由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虚拟教研室,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

(5)案例教学:考虑到ERP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明白企业的内部流程。

(6)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当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7)讲座:资深ERP专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3.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合理开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在ERP实训课程的建设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独立的ERP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利弊。“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难免局限于个别厂商的个别产品,缺乏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自主开发模式由于教师的行业性质存在开发周期长等弊端。我们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兼顾自主开发的特色模式。

(1)同知名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建立ERP实验室(建立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使学生可以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大学生创业之星平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抗游戏获得知识)、开展教学培训认证,以及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

(2)借助于高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或省市级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ERP教学上的持续改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

4.多形式考核方式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ERP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采用考试的方式,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而参加ERP开发实训的成绩由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给出评价综合而定。

三、结语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ERP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选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宪奇.中国当前ERP人才需求的特点.首届高校ERP教学研讨会,.6.

[2]王海红.增设ERP训练课程提高管理实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7):38.

[3]姚安琪,方美琪.ERP教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7.《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七

转换过来, 整个系统设计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单片机的定势, 以为嵌入式系统就是单片机系统的一个简单升级, 在自主设计过程中, 无法很好地理解系统的复杂性, 特别是无法理解嵌入式系统软件层次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年的摸索,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紧紧突出系统的概念, 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 从而要求我们的总体设计方法也提升, 而不是为了嵌入式而嵌入式, 这对于许多同学都是有帮助的。

2.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分主题进行讨论, 可以最大程度地结合同学的科研实际工作, 另一方面是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面向主题的主动设计, 突出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既是本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 同时也是本专业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知识源之一。因此, 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强调研究生的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本身没有配套相关的实验环节, 但在分主题讨论过程中, 事实上研究生们都基本上在按照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分类, 在讨论过程中也往往把自己的实际科研成果进行介绍与分析, 而老师对这种设计过程进行互动式的深入分析, 同学们就都比较有共鸣感, 体会也比较深入。在本课程中, 设计了“导航与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测控系统”与“信息家电系统”四个主题, 选择这四个主题一方面是考虑到这四个领域均为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典型领域, 对于广大同学不少就是耳熟能详的, 没有任何的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四个领域也是本专业实验室科研工作的主要应用领域, 面向这四个领域每个实验室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 也恰恰是本专业研究生日常科研工作的重点。

3.在上课过程中,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并采用针对性问题分析方法,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共鸣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讨论, 达到了教学互动。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 许多都采用了PPT的演讲方式, 但在不少课程中, 研究生们往往是自己讲完就行。在本次课程过程实践中, 教师突出强调了讲演的启发式点评过程, 每个同学讲完后老师都进行针对性的点评, 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事实上, 不少问题都是共性问题, 一位同学的讲演上有, 其他同学也可能有同样的不足。而如果讲的问题太宽泛没有针对性, 同学们也没有办法引起共鸣。势的武器和资源,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 1998年教育部就把《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这门课程作为各高校工商管

在讨论过程中, 不仅只限于老师一人的点评, 还有不少同学参与了点评与讨论, 无论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与具体设计方法都进行了不少的引伸与拓展, 甚至主讲的同学自己也可以提问, 把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供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虽然每位同学自己只做了一个设计, 但相当于可以学习几十位同学的设计方案, 这对于大家的系统设计能力提升是十分有益的。

4.邀请了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进行了设计成果的评点与交流, 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路。作为一个专业老师, 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是有限的, 有些主题是目前正在从事的科研领域, 这样讨论起来会比较深入, 但也有些主题也没有真正实施过, 这样容易讲解不够深入。因此, 在主题讨论中, 课题组还邀请了领域的专业人士参加了课程讨论, 比如面对“智能交通系统”主题, 课题组就邀请了公安部门的交通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参加了讨论, 真正从实践角度讨论了系统的可行性, 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同学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会到了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在学生实践设计的成果基础上, 已经完成了设计案例库, 并完成了多次课程讲义的修订。每一次课程教学完成以后, 课题组就重新整理一下讲义, 对材料与内容进行补充与修改, 把每年同学们的好案例进行整理与补充。讲义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可以确保科研内容的日新性。

四、建设成效分析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 对于老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高的过程。如何提高同学们对课程的认可感, 课程内容如何与同学们实际科研工作进行结合, 这都是课程建设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课程建设课题组的努力, 目前本课程已经成为本专业与外专业交流的良好平台, 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于本学院外专业、信息学部外专业、工学部专业、甚至农学部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选课, 并与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进行讨论, 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当然, 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其建设标准在不断地提升, 只有不断地思考与总结, 才能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提升, 这也是本课程建设不断持续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晶、楚晓亮、李颖.《光纤通信》精品课建设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2 (2) .

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成为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然而,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 由于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架构的问题, 导致该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中的实际作用与课程的地位不相符, 因此,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对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 也是一门新兴学科, 其很大一部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 也是社会系统, 它涉及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同时它还包括数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1) 教材。目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多选用国内教材,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些都是优秀的教材, 并且采用率比较高。 (2) 理论教学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中, 内容大多分为四部分:一是基础和原理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其的结构等相关内容;二是基础技术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 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分, 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 也是今后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四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3) 实验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系统实施进行的。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此次设计, 让学生充分学习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 管理信息系统一门是很难教和很难学的课程。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 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迷茫, 难以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此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纵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 讲授了太多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仅仅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VF两门计算机课程, 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同时学生没有工作经验, 对信息系统实际应用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 教学内容涉及的系统的开发方法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以学习系统开发和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脱离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验环节效果不好。实验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与教师的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先修的计算机知识不够充分, 很多学生不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 另外有的团队成员什么也不干, 坐享其成, 个别成员承担全部工作, 因此造成实验环节效果不好, 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技术视角和管理视角。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对薄弱,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该更多的从管理视度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将来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 让学生对各种应用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运行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了解、掌握如何使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 提升企业的业绩服务, 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2.课程的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经历,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我们不应把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作为一个重点去讲授。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应该从管理视觉去构建: (1) 基础篇, 主要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性质、作用。通过此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当今如何改变企业, 信息系统对运营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评价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分析信息系统如何为获得竞争优势而支持企业战略;让学生了解由信息系统所产生的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和互联网给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 (2) 技术篇, 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其趋势。通过此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的各个阶段, 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提高企业业绩和帮助企业决策的数据库工具和科技有哪些;让学生了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关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基本防御措施, 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以及主要安全措施。 (3) 应用篇, 介绍信息系统的各种应用系统。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如何帮助企业运营卓越以及企业应用系统带来的挑战。 (4) 建设篇, 介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 了解规划阶段、需求采集和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 项目管理的至关重要性。

3. 课程的实验内容。

实验可以分两个环节:一是利用Project软件, 确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 并建立项目计划。二是利用Visio软件画出所选项目的业务流程图以及数据流程图。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4. 课程的考试环节。

笔者认为该课程应该进行考试改革, 取消以往的试卷考试,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和最后的大型作业两部分取得,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积累和消化,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会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转变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摘要: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系统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分析了当今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用面向管理的视觉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等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需要和社会上对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管理视觉,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9, (4) :43-45.

[2]郑峰.试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 2011, (1) :110-112.

[3]肯尼斯C劳顿.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 2011.

[4]侯赛因.比德格里.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 2010.

[5]叶赛.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4) :127-129.

[6]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1) :65-67.

8.《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的深入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纷纷提出了数字政府、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加大了信息化的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种组织从战略层、战术层,到作业层各层人员的得力助手。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运而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国内高校作为专业课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的有电气信息等;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医科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等;公选课中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很多。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经济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而且也逐渐成为工、农、医等学科的重要课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内容。目前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大都将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立为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和组织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是,就目前这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之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虽然对公司财务、现代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比较熟练,但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却不多,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流程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经管类学生对于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架构普遍反映很难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甚至在修完此课程之后对于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甚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发现,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没有适当的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往往以适用于所有行业的MIS开发理论为主,不像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具体行业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现在本科生的就业及企业的招聘来看,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業于专门的金融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比例较小,而作为中间力量就业于企业的比例比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面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国外优秀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情况研究,我们发现,国外高校在此课程的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管理学理论和思想方面极为重视;②善于采用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给学生以最贴近企业实际问题的直接分析和训练;③在教学上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内容与形式的设计;④善于用图和表等模型来说明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国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优势,结合该课程的实际特点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多模式分段教学转换。具体措施是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导入+情景模拟+上机验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案例导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讲理论知识,再作案例分析,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考虑彻底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来组织教学——首先导入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入基本理论知识;最后安排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加深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情景模拟:以虚拟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虚拟项目的设计开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针对实际问题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过程。教师则采用点拔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一个项目组由5~6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人员等角色。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项目情景和要求,虚拟项目可以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应该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启发性。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制订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分析,设计,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想办法、查资料、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管理协调能力。这门课程着重让学生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树立正确的注重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的信息化理念。上机验证:通过对一些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验证实验,让他们把前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实际操作与应用的理性认识,更好地促进了这门课程的教学。

通过实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同时,情景模拟环节对企业内部的流程的认识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来。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张惠丽.多媒体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9,(2):41-43.

[2]李武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项目式教改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52.

9.《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九

AO .8.20管理信息喜用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基于目前高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探讨如何进行高职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应用水平。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现代教育也同样要求讲求效率,提高效率,要求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知识量剧增这一客观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个重要方面。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教学效果。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突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角色投入,营造氛围

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参与者投入到角色中,才能激发其能动性。同理,任何一门学科也是如此。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角色投入,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场景氛围。

在课程的开始,任课教师采用菲利普斯 66 法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每 6 人一组的项目开发小组,学生可自由选择在项目开发小组中的角色,并给学生一个经典案例用于教学。

每节课学生为自己拟定当堂课的目标,通过目标案例激发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只有明确了自己要干什么,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学生在整节课中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每节课末,任课教师让学生自我评测,把结果和课程开始拟定的目标进行对比,看自己是否到达了要求。通过目标的拟定和评测,同学间对比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学生在学习时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二)方式灵活,强化效果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多种形声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这些都会导致感知、理解和记忆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看到所学事物的形象,听到所学事物的音响,接触到所学事物的实体,极大地增强了直观感。充分运用各类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在近似实践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做到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这是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必由途径。作为我国“技能锻造基地”、“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院校的需要与可能,按需优选,不要脱离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大、精、尖”,不要摆花架子。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有很大比重,注重培养第一线实际需要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因此,高职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尽量与第一线正在使用或近期将要使用的技术相匹配,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比较多地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特点,更适宜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式教学,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独特的个性化设计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强、更具竞争力。当然,电化教学手段只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的配置要与其他各种教学手段的配置综合权衡,取长补短,达到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

形象直观教学具有现实性和时间、空间的任意性。因此采用形象直观教学,可以弥补语言教学难以描述的内容,开阔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电化教学具有教材的形声化、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运用的灵活性等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要拘泥于“黑板教学”,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实训教学”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到实践中去“传、帮、带”,而不能坐在教室里进行“抽象思维想象”。要开辟多种教学途径,可以走出校门,走向生产实践,采取观摩学习、实训实习等多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资源教学,另一方面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密切联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切切实实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采用象限型教学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技能培养,就更加重要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首先要面临和解决好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怎么去学习这些内容,怎么运用已学习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采用象限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象限型教学法是由目标→知识→讨论→演示→练习→反馈→总结这 7 个部分及各部分所在象限中占的百分比权值组成。充分采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互动式教学,同时采用为象限型教学法编制的经典案例(在课程的开始已由任课教师向各项目小组给出),通过课程开始时任课教师给的经典案例的实例演示来带出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归纳出演示的案例核心,通过练习后的反馈掌握学生对案例认知的深浅,由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内容囊括在一个典型的案例中,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分解知识的原则进行案例子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案例子任务,进而完成案例。打破传统的章节划分,教师尽可能简约地围绕核心任务进行教材组织、课堂授意和模拟实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案例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需要注意和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处于突出地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其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实现上,而要达到这一要求,一般都是通过学习后期的综合练习、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分析、设计几个简单的实例,而是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终,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开发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复习和提高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模拟实际开发每人一题进行课程设计,强化答辩环节,改变评分方法。课程设计相当于一个小型毕业设计,要下任务书,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书写,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要写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结论、亮点或创新之处、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答辩。

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课程设计采取每人一题,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尽量将课程设计内容关联小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对于课程设计评分考核的办法是,每个学生要就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结题答辩,指导教师提出相关的 3-5 个问题,这部分占总成绩的60%,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 20%,小组团队成绩占20%。

小组团队成绩是学生所在小组所有人个人答辩总成绩的平均值,这样设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避免了以前课程设计中每个学生只了解自己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的局限性,起到了联帮带的作用。为了使小组团队整体分数提高,每个小组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答辩,相互提问,相互找差距,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结题答辩,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中查找出不足,增强学习的能动性,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项目开发、团队协作的经验,增加对学习和就业的信心。

四、结束语

10.《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十

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三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相关理论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掌握使用现行较为流行的数据库理论和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数据库管理操作(如用户界面的设计、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建立完整性约束,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更改等操作)的方法;具体应用方面,要求学生对SQL语言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数据库的管理(主要是安全性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设计的最终结果为学生设计和完成具有较完善功能和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后台)、以及部分(前台)功能,并提交设计报告。

二、课题设计的内容、步骤和要点

1.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包含两大部分内容:设计软件和设计报告。其中设计软件在题目验收时由指导教师检查,具体内容不同,系统要求不同,请参考本指导书第三点(供选题目);设计报告作为书面材料提交。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概述:包括项目背景、编写目的、软件定义、开发环境等内容。数据库

环境选择SQL server 2008中文版;前台编程语言或其它高级编程语言。

(2)需求分析:问题陈述、系统需完成的功能;完成部分数据流图或数据字

典。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即描述每一个功能所完成的任务情况。

(3)概念结构设计:完成系统E-R图,若图太大,可以用分E-R图形式完

成。

(4)逻辑结构设计:完成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分析关系模式是否符合一

定级别的范式要求,不符合的话需要进行模式分解。

(5)物理结构设计:确定数据存放位置、系统配置等。

(6)数据库实施:数据输入、程序设计与调试等、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数据

库安全性完整性的控制、数据库备份)。

(7)数据库中的表、视图、存储过程(如果使用)的结构和定义(可以用

SQL脚本提供);表间关系;用SQL建表(定义主键、外键及约束)、完成各种查询要求(运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方法);主要功能实现的程序段(代码)。

(8)结束语:写出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心得,有哪些收获,设计还需要在哪些

方面改进等;若有需要感谢的老师或同学,也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以体现。

(9)参考文献:列出设计中参考的数目或文章,写清楚书目名称、作者、出

版社和出版日期。

2.设计步骤和要点

本次课程设计的步骤可按照设计内容要求,在选择了设计题目之后,先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E-R图设计及相关文档的撰写;然后再进行关系模式转换和评价、数据库表的建立等;接下来进行系统功能的实现,即完成后台操作的代码编写,以及前台功能的代码编写;调试和测试可基本同步进行,最后完成对系统的评价(或得出结论)和心得体会等文档的撰写。

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各个文档的撰写和系统功能的具体实现。学生须以本指导书中对设计内容具体说明为设计依据,并根据不同系统的不同要求有侧重地完成任务。在语言上,须注意使用书面的、理论的语言,不要使用流行语、网络语、缩略语等非标准书面语。叙述注意前后的连贯性、逻辑性。图表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另外,如果在技术上或设计思路方面有亮点,也可以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供选的设计题目

题目一: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题目二:企业客户管理系统

题目三:车站售票管理系统

题目四:学生公寓管理系统

题目五:酒店客房信息管理系统

题目六: 仓库货品管理系统

题目七: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题目八:商品销售管理系统

题目九: 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

题目十:医药销售管理系统

题目十一:书店销售管理系统

题目十二 :光盘出租管理系统

题目十三:停车场管理系统

题目十四:旅行社资源管理系统

题目十五:餐饮服务管理系统

题目十六:机房信息管理系统

题目十七: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题目十八:驾校信息管理系统

题目十九:自拟题目

特别说明:以上的十九个题目,同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系统功能可参考网上文档资料、图书馆书籍、或自行设计。教学班中每个题目最多只能有3个同学选择,请同学们互相协调,请班长或教学(课代表)班长负责统计同学们的选题情况并制作成Excel表交给老师。但是,设计等需要每个同学自行完成,不得与他人合作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管理系统的理解,自行拟定设计一个题目,但需要与任课教师讨论,得到认可后方可进行设计。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和排版要求

1.电子文档中内容及顺序:任务书、课程设计报告正文、附录(若有)。

2.课程设计报告正文要包含设计题目、设计目的、需求分析、系统功能描述(或总体结构图)、系统E-R图、各数据库表的建立(代码)、系统各功能实现(代码)、系统功能评价等,这部分为报告的主要内容,最后写出本次课程设计的结论和心得体会。可参照本指导书第二点设计内容编写。

五. 课程设计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工作:同学复习课程相关内容;

2.课程设计第1周第1-2天,指导教师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确定设计题目、调研、书籍和资料的准备。

3.第1周第3天-第5天: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4.第2周第1天-第3天:数据库的实施、编程。

5.第2周第4天-第5天:完成详细设计。

6.第3周第1天-第3天:编程和测试,撰写设计报告。

7.第3周第4天-第5天:课程设计检查和答辩,提交设计报告及程序源文件(电子版)。

六.课程设计的考核及成绩评定标准

本次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是学生实际演示其设计完成的系统功能,并提交个人的设计报告及源文件文档;学生需简要叙述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设计思路及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答辩的具体情况随机提出问题,以每个同学的最后得分及其设计报告质量和完成系统的工作质量为评判标准。

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参考)

及格:基本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所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难度较易,无工作依赖性,工作态度一般,设计报告的内容不太完整,图表无原则性错误,条理欠清晰,格式较规范。

中: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所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设计方案基本正确,有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尚认真,设计报告的内容尚完整,但分析不够深入。

良: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所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较饱满;设计方案正确,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对某些问题有见解,工作态度较认真,设计报告的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图表清晰,但分析不够深入。

优: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任务,所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难度较大,工作量饱满;设计方案正确,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及一定的创造性,工作态度认真,设计报告内容充实,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图表清晰,分析透彻,格式规范。

不及格:没有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所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难度未达到要求,工作量不足;工作态度不认真,设计报告的内容不太完整,条理不清晰,或有明显的抄袭行为。

七.其他说明

1、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严禁抄袭他人成果或找人代做等行为,一经发现,其成绩按不及格计。

2、指导教师负责考勤,学生不得迟到、早退或旷课,因事或因病不能参加设计,应按手续事先请假或事后补假。

1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实践和考核要求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项目研究受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教科研项目(201446)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4-01

引言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及收费情况,决定了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公办学生要差。独立学院的学生头脑大部分都很聪明,思维都很活跃。但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身纪律约束观念淡薄、持之以恒的能力欠缺、学习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学习挫败感强烈。[1]

交通运输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现代运输管理思想,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点及学生培养要求,发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对课程存在错误认识,学习兴趣不高;(2)社会实践缺乏,学生自主创造性差。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革措施来增强教学效果。

1.改革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管理理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在学生学完计算机相关课程及管理学课程之后。

2.转变教学理念

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偏向管理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探讨运输过程中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在授课时注重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将以往的知识结构引入本课程,学会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与专业相关不大的知识点,补充专业特色相关内容,还应注意补充最新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内容,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2]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课程的可听性和可学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专业特色案例教学相结合、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分组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选择一本合理的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讨论和研究式的跨越,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潜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性强,深刻理解信息系统的各种概念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使学生能在具体应用环境下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和规则,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养成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应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实地参观调研;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信息系统负责人为学生讲授现实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还可以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科研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5.改革考试方式,达到检验真实水平的效果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常用工具,因此要改变传统考试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考核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比如具体一个案例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把各小组研究的系统开发的各过程讨论形成的文档以及最后的开发成果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能更好地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结

交通运输专业旨在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掌握运输系统知识的优秀人才,其课程的学习应当时刻遵循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文章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方法。笔者在这几年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尝试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有一定适用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萍,聂正英.关于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8).

1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十二

为优化课程体系, 反映时代变化的需要, 国内和国外的大学及相关协会开发了一系列用于信息系统本科课程的指引。这些指引构成了指导本科院校制订各具特色教学计划的基础和依据。研究国内外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指引所建议的设置目标和内容, 有助于相关院校在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基础上, 凸显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和专业特色。

1 国外和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 1967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项目, 随后, 信息系统学科在欧美高校中迅速兴起, 并得到广泛关注[1]。国外的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演进, 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不断改进完善, 最早的课程设置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ACM研究生信息系统专业计划 (ACM Graduate Professional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shen Hurst) ;1973年制订了ACM本科生信息系统专业计划。1997年David等人综合了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信息系统协会 (AIS) 和信息技术专业协会 (AITP) 的研究成果提出《信息系统97教程》;而ACM、AIS和AITP于2002年共同发布了信息系统学科的教学参考计划和课程设置报告《IS 2002》;随后ACM和AIS又推出了新版《IS2010》报告,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IS 2002中将课程体系分为分析思考能力、业务基础、技术、人际沟通和团队技能四个方面的能力[2], 这四个领域交叉构成了信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能力, 各部分关系如图1所示[3], 从中可以看出, 其课程设置主要是以掌握推动业务发展所需知识为目标, 体现了技术与业务管理并重的特点。而随着移动商务和云计算的发展, 基于信息的管理决策和资源竞争显示出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反映技术进步和管理演化的要素, 在新版《IS 2010》中, 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划分为7门核心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 为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并对每门课程提供了课程目标、建议的知识点主题, 具体课程如表1所示。

20世纪70年代末, 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首先由欧美国家引入到我国大陆, 1980年, 清华大学首次试办了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4]。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为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挑战,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中, 将原来的科技信息学、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统一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

国内目前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 (CANIS) 课题组共同编著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版 (CISC 2005) 以及在此基础上升级的2011版 (CISC 2011)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参考了教指委《基本要求》和专业规范原则精神、以及ACM/AIS推出的《IS 2010》。课程体系突出把握本科专业教学中“基础-主流-发展”关系, 关注知识更新和企业和应用以及实验环节。《CISC 2011》设计了12门课程, 包括6门核心课程和6门推荐课程, 体现了信息系统领域当前技术与管理并重的特征,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并强调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环境的建设。其层次关系如图2所示, 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见表2。

《CISC 2011》在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项目定位, 增加其他核心课程, 推荐课程通常为选修课程, 并可根据需要增设其他课程或者适当删减。

比较《IS 2010》和《CISC 2011》,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课程体系, 都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 注重塑造学生的技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环境的建设。但是, 课程体系给出的都是基本课程内容, 对于不同历史背景的学校, 该如何加强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并未给出指导性建议。另外, 从《IS 2010》中的选修课程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审计、控制和风险管理占了较大的比重, 而国内课程体系的推荐课程中, 对于信息系统控制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并不突出, 更多的是突出应用, 对于信息系统创新和新技术方面以及信息系统安全方面, 关注较少。体现出国内的课程体系更多关注于信息技术应用, 而国外则更多关注于信息技术的控制与管理的特点。

2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的定位和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 目前全国已经有六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本科专业[1], 并涌现出大量的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研究在国内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理工科背景学校为代表, 以计算机等相关工科专业为主, 专业建设侧重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二类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为代表, 以信息学为基础, 侧重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第三类则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 以系统应用为基础, 侧重于在经济管理领域方面的应用[5]。在不同学校, 该专业建设各具特色, 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各自特色。

《专业目录》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 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在国家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施角度来看, 也就是定位于培养能够具有数学和系统思想、能够用计算机工具解决经济管理中问题的信息化人才。

与理工科背景的院校不同, 多数财经类院校由于历史原因, 往往缺乏成熟优越的实验环境和开发技术团队的支持, 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往往力量不足甚至缺乏, 对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缺乏历史沉淀和经验积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财经类专业也并非优势专业。因此, 财经类院校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尤为重要。维纳在系统论中指出:“工业革命在于人脑的贬值, 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 但是, 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留下了熟练的木匠、熟练的机器匠、熟练的成衣匠一样,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会留下熟练科学家和熟练的行政人员”[6],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工作人员都会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 只掌握信息技术初级应用的人员也会非常普及。作为复合型人才, 信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或有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 否则会轻而易举地被其他领域的人才所代替[7]。因此,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有区别于非财经类院校的特色专业目标, 在符合基本专业要求的前提下, 强化和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应用能力, 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合格的毕业生, 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因此专业课程中要均衡地覆盖计算机、英语、经济管理类课程。

(2) 突出财经类专业特点。作为财经院校中的非核心专业, 要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注重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方向。

(3) 及时调整合理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重要保障, 财经院校的核心课程应该反映专业特色, 以特色为主线建设系列选修课程, 结合先进技术和应用, 将信息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突出基于经济管理目标的信息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4) 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应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注重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加以强化。

3 南京审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南京审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于2000年,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两门专业课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该专业师资承担了多个横向和纵向有关信息系统审计的课题和项目, 成果受到社会肯定, 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对该专业发展的探索中, 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以信息系统审计为特色, 发挥行业优势。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审计行业亟需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背景的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审计工作;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 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审计也成为各行业和部门亟需考虑的问题, 具有胜任能力的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社会上需求不断增加。南京审计学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确定了以信息系统审计为特色的发展方向。

(2) 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 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力和素质是检验专业的重要因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社会需求一方面需要紧密联系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热点, 设置反映需求的课程,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结构要求, 鼓励学生获得行业资格认证, 如CISA (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 , 通过学生的口碑和榜样的力量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竞争力体现专业的竞争力。

(3) 理论与实践结合, 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的效果最重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将理论研究结合实务操作, 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并可以直接反馈于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引导教师将研究成果形成理论成果, 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和实验资料, 有助于丰富专业建设的内容并形成特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 需要紧密结合和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根据自身优势发挥特色, 才能形成品牌, 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NAIS课题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H Topi, J S Valacich, R T Wright, et al.IS 2010: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26) .

[3]J T Gorgone, G B Davis, J S Valacich, et al.Model Curriculum and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R].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IS) ,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AITP) , 2002.

[4]何永刚, 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 (8) :128-131.

[5]唐志豪, 王衍, 齐峰, 等.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5) :112-114.

[6]维纳.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本寨小学图书室工作计划0506一下一篇:小学英语活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