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精选19篇)
1.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一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帮助动画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助人的乐趣,愿意积极克服数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学着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从前,有个非常老的木匠。他的木工活动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没有孩子。他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就用木头做了一个木偶,可是木偶没有头脑,也没有心,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有一天,小木偶遇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它只要能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会有头脑,只要学会了帮助身边的人就会有一颗真正的心。小木偶听了马上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你们想知道它到哪去了吗?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问题,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木偶一起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小木偶先来到了游乐园,它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出示例1主题图)。它在这找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猜猜看它发现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板书问题: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然后汇报)
学生回答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
22+13-6=29(人)
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
22-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学生在汇报不同的算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列出综合算式。
2、教学例2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木偶终于有了真正的头脑。于是它又出发去寻找一颗真正的心。这次它来到了面包房(出示例2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板书:面包房的师傅做了54个面包,左边的小朋友买走了22个,右边的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多少个?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54-8=46(个) 46-22=24(个)
54-8-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 54-30=24(个)
师:第二种算法怎样改写成综合算式呢?大家在练习本上试试看。
学生可能会将方法二的算式改写成:54-8+22,还可能会将算式改写成8+22-54,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行不行?
师:我们必须将54放到前面,而又要先算8+22该怎么办呢?你们需要帮助吗?
师:小木偶终于找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它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它里面的算式。那我们应该列出一个怎样的综合算式呢?
(板书:54-(8+22)=24(个),让学生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小结:我们和小木偶一起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在小木偶的帮助下认识了小括号。谁能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三、知识应用
师:小木偶很感激大家的帮助,它希望同学们变得和自己一样聪明。于是它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让大家解决它,变得和自己一样。
(出示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通过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帮助小木偶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既然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么大,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学好数学,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2.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二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 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 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 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 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 这个过程几乎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 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 建立表象;二读题目, 明确问题;三读题目, 找出关键, 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 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 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迈出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 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 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 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 并且通过背景的变换, 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 决不能就题论题, 要教方法、教思想, 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 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它是一种数学意识, 属于思维的范畴, 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概括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如对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行程问题, 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解决问题以后,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后不思等于不收”, “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 。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 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 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 概括的层次越高, 迁移的半径就越大) ,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 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 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 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 并将它们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1. 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 允许学生交流意见, 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自我评价, 检验成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 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是形成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 也是传统教学疏忽的一环。如果说前面所讲的尚是指向问题的解决与答案, 那么现在的反思评价则是学习者自身内涵的充实。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评价要求不宜过高, 要踏实地进行。如: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做的?评价其合理性———这样做对吗?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想到的、怎样使用的?评价其多样性———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在反思与评价时, 要珍惜学生的点滴成功与进步, 评出自信与喜悦, 这些虽然属于情感与态度方面, 但对策略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支持。
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 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 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 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 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弄清算理, 加以辨析, 从而形成知识链, 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 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等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策略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 如:画线段绘图策略, 联想相关问题策略, 还有关系、传递与反传递、归纳、剩余等推理策略, 利用模型绘制策略, 排除策略, 等等。
3.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决二次函数问题关键思路
在初中的数学里,二次函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对于二次函数还延伸到了高中的教学中。二次函数最为主要的是应用在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数学模型等方面上,这样就使得二次函数成了一个相对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大部分初中生对于二次函数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在学习中没有较好地认识二次函数并抓住其关键点。在解答二次函数有关问题中,解题的思路才是关键。
1.二次函数的学习要点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
(2)、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以及对称轴的方程
(3)、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计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灵活的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
2.数值代入法
在初中的数学中,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数值代入是比较常见的方法,通常题中会告诉某个二次函数或者是抛物线所经过的某些坐标点,只需要把坐标的数值代入函数的解析式中,进行等量关系处理即可。
例:已知二次函数y = ax2 + bx +c 的图像经过A(- 1,- 1),B(0,2),C(1,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这是比较基础性的题目,学生们要通过已知将题中的横、纵坐标代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形成等式并要将等式联立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进行计算,把问题转入到解方程组上,计算出来有关的未知参数,就是得出的解析式。
例1.(2013山东泰安,19,3分)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m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A.y1>y2>y3B. y1 >y3>y2C. y3>y2 >y1D. y2> y1>y3
【答案】A
【解析】方法一:把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x+1)2+m,得y1=-1+m,y2=-4+m,y3=-9+m,所以y1>y2>y3.
方法二:∵函数的解析式是y=﹣(x+1)2 +a,如图,∴对称轴是x=﹣1,∴点A关于对称轴的点A是(0,y1),那么点A、B、C都在对称轴的右边,而对称轴右边y随x的增大而减小,于是y1>y2>y3.所以选A
【点评】代入法是比较函数值大小的一种常用方法;数形结合法,当抛物线开口向下的时候离对称轴越近,对应的函数值越大,当抛物线开口向上的时候离对称轴越近,对应的函数值越小。
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上述求解析式的问题是最基本的,坐标数值代入法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数值代入法是解决初中二次函数有关问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描述是函数以及其对应的自变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 数形结合法
学生们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学习函数的性质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二次函数的图像能够直接地影响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同学们任意一个如y = ax2 + bx +c(a≠0)的函数,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们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形,对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形,其开口的方向和顶点所在的位置以及坐标,还有图形的对称轴等各种问题都会有所了解的,这样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方式为解决具体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们可以从复杂的关系或者图形中抓住主要的特征,并且能够根据不同考察目的,从而选择出对问题观察的不同角度,由此达到轻松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目的。
例2.与抛物线y=-5x2-1顶点相同,形状也相同,并且开口方向相反的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
A.y=-5x2-1 B.y=5x2-1C.y=-5x2+1D.y=5x2+1
【答案】B
【分析】由题目可以知道,y=-5x2-1的顶点是(0,-1),开口向下,后推断与顶点相同,形状也相同,但是开口方向是相反的。所以y=5x2-1是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小题,涉及到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一些难度。
这道例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们必须要善于思考,将二次函数的几种形式所包的意义完全的理解,知道二次函数与图形以及解析式之间的联系。学生们要重点掌握数形结合的精髓,即顶点形式 顶点式:y=a(x-h)^2;+k,这是反映二次函数图形一个重要的信息工具,灵活地运用顶点坐标公式:h =(-b/2a),以及k =(4ac-b^2)/4a,这个顶点坐标公式也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一些几何图形的特点,同学们也要学会利用,常常要解答的就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轴对称性质,它也是由解析式的数值来决定图形形状的。
数学是从实例中抽象出一类学科也是结构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初中数学课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对学生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打好基础,促使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结构系统化。老师要对二次函数知识做系统的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并突出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应用,对疑难问题要做出灵活的解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程复习氛围。
综上所述,初中二次函数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二次函数无限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在不断的总结规律的同时还会对二次函数解题方法进行创新。希望数学老师可以积极的有效的去引导学生们,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和总结二次函数的知识,灵活的掌握,解决有关二次函数问题的关键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旭军、谢华、董爱国初中数学函数知识教学模式探析[J]. 中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参考,2012,26
[2]路秀梅,浅析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起学生的函数观点[J].新课程,2013,(4)
4.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四
1、兔妈妈种了4排树,每排5棵,送给孩子们15颗,还剩多少颗?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2、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0人,每6人一个组,可以分成几组?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3、二年级有5个班,每班选出8人加田径队,4个小朋友分一组进行训练,要分成几个小组?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4、15元可以买3个水杯,买7个水杯要多少钱?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5、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共用了21元。每支钢笔12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分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5.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试题 篇五
○+○=○○ ○=( )
2、小明从一楼到二楼要3分钟,他从一楼到六楼要多少分钟?
3、有一堆糖,比40块多,比50块少,要分给几个小朋友,人数和每人的块数同样多,一共有( )个小朋友,有( )块糖。
4、□□=○○○○ ○=☆☆☆
□+○=( )个○ □□+○=( )个☆
□□○○=( )个☆
5、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最多可以画几条?
6、把一根18米长的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2分钟,一共要( )分钟。
7、一只青蛙掉到井里,井深12米,它白天爬3米,夜里滑下2米,它爬到井口要用( )天。
8、17颗糖分成数量不等的5堆,数量最多的一堆有( )颗糖。
6.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六
1、商店原有饮料48瓶,卖出48瓶后又进了40瓶,商店现有饮料多少瓶?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2、猴妈妈一共摘了50颗花生,分给哥哥22颗,分给弟弟18颗,猴妈妈自己还剩下多少颗花生?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3、草地上有小白免12只,小灰兔比小白兔多8只,草地上一共有兔子多少只?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4、公园里有7颗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颗,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分步列式:
7.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七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其他许多学科都与数学紧密相关。马克思曾说过,数学是各门学科得以完善的前提。身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擅长数教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第一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精心收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做成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许多需要他们运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性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家电、医学还是宇航工程、气象预测学等,无不需要用到数学。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数学实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班上的零用钱情况,分别进行收集、描述与分析,并绘制统计图。教师再将每组学生的零用钱情况与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等。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到教学大纲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用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会解决问题,不一定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分析与详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例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记录家里洗衣粉、味精或零食的重量。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师再给予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不同克数的实物,让他们分别再次体验不同物体的重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物体的重量有个初步的印象,还使他们每当拿起一个物品的时候不禁衡量它的重量,实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实现全体参与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独立操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解题的方法与结果,尤其注意应让学生解释解题过程,并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弄清楚解题步骤间的逻辑关联。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题方法间的差异,了解各方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找到便捷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亲身体验解题过程,并写结果。
3.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系统检验。检验过程即为学生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的重要补充。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学生的自身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的要求应适当,反思的问题可以是:这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教师应重视学生每一点进步以及小许成功,通过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信。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问题,教师教学时,可将这些问题抽象化,作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房屋的装修面积、地砖铺地面积、树木种植面积与数量、车轮为圆形的原理等。给学生提供充足接触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懂得知识源自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学,还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协调学与用的关系。
本文主要讲述了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动力;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交流的形式找到快捷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自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自信。总而言之,协调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摘要:从提高学生对数学认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
8.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13-01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接受和分析能力往往比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呢?现笔者结合多年从教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见解。
一、三读问题,初步了解题意
低年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对问题有表像的理解。而要求学生认真读,大声读,多读,也是很多名师常用的手段。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可以感悟题意。鉴于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学生的读提出要求,并让学生读后画出题目给出的数量,然后说说它代表的意思,确定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也要像语文教学那样,先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读题后理解这两个数学信息:“有15个气球”就是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就是从15个气球里面拿走了9个。再有一个数学问题:“还有几个?”就是剩下的意思,这时气球就没有原来这么多了,所以用“15-9”进行列式计算。这样综合题意,学生回答起来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答非所问。学生从中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的。
二、借图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接触的、可以描绘的数学题,学生如能做到结合图形解题,化繁为简领悟题意,就能使解题过程更加直观,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借助图形建构数学模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妈妈买了12个苹果和8个雪梨,苹果比雪梨多多少个?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画12个苹果,在苹果相对应的下面画8个雪梨,从而明显地对比出苹果比雪梨多出4个,示意图如下: 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和比较,在数量关系中找出差别,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
三、求助问题信息,确定解题方法
抓住问题所告知的信息,理解关联之意,是解题的重中之重。数学课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深入理解问题的关联信息,方能不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关键信息,加强加、减法的应用,从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例如:小明的爸爸养了3只小猫、5只小狗,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明送了两只小狗给别人,还剩下多少只小狗?在学生读了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共”这一关键词,理解这是把它们的数量合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还剩多少只?”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说比原来的数量少了,所以用减法。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做适当的改编,举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促使学生都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各显其能,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分析和总结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能结合问题特点灵活运用。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个数学案例为例: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个书包用去30元,一个笔盒用去8元,他付给售货员50元,还找回多少元?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用去30元”“用去8元”“付给50元”“找回多少元”等问题信息,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第一种方法:用去30元,再用去8元,可以根据题意理解成从50里面减少30再减少8,用减法列式计算:50-30-8=12(元);第二种方法:把用去的钱先合起来算,再算找回的钱,列式计算为50-(30+8)=12(元);第三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理解相同,只是顺序变了,结果一样,列式计算为50-8-30=12(元)。通过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愉悦地感受到数学的解题方法不单单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科学地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特点,采取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解”来提高解题能力。
9.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九
35-7= 28+11= 25+14= 38-12= 25+12= 11+27= 23-11= 45+23= 56-43=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并掌握独立列综合算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了解画面上的信息。根据画面上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4、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 3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从这幅画面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我知道原来有22人在看戏,现在走了6人。学生乙:我发现又有13人来看木偶戏。师:从这些信息中,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互相说说计算的步骤。(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汇报:
学生甲:我想原来有22人,走了6人,就先减去6人,22-6=16人。后来又来了13人,就在加上13人,16+13=29人。所以现在看戏的有29人。
学生乙: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22人,来了13人,就先加上13人,22+13=35人。后来又走了6人,就再减去6人,35-6=29人,所以现在看戏的有29人。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6=16(人)16+13=29(人)方法
二、22+13=35(人)35-6=29(人)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师:上面的两种方法解答的都是29人,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师:这两种解答方法分别都能用一个算式解答吗?算式应该怎样写呢?
(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 3
板书:(1)22-6+13(2)22+13-6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练习一中的第1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了解信息和问题。并分别指名说一说。
师:怎样计算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接力赛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然后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四、目标检测
1、学校体育室有24个排球,18个足球,二(2)班上体育课借走了15个球,体育室还剩下多少个球?
2、公交车里有乘客36人,到幸福街站下车8人,又上来1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五:作业布置:数学书第7页第4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获取了那些知识?你能用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会列出正确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例1: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2-6=16(人)22+13=35(人)16+13=29(人)35-6=29(人)综合算式:
22-6+13=29(人)22+13-6=29(人)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教学反思:
10.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规律问题
教学内容:二下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每生红黄两种颜色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再过一些日子,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想起这一天,你开心吗?我们班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设计布置教室了,看,这是他们已经设计好的彩旗。漂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一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小旗图)发现规律。
2.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旗的颜色有规律的出现)什么规律?谁重复一下?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
这些问题都提的很好,我们先选一个来研究,好吗?(出示)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3.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先要读懂题目,看一看知道了什么?(小旗按黄红红3面一组反复出现)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问题是------?
怎样解答呢?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轻声与同桌交流一下。
4.交流方法(展示学生写在纸上的思路,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1)预设一:画图解决(学生用水彩笔按规律接着画)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师:你怎么想的?(题中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接着往后画3面)
老师也画了一幅,(课件展示16面小旗)一样吗?
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
按规律接着画的方法能我们一眼看出颜色,很直接。
如果现在要求第100面是什么颜色,你还会这样画吗?
(2)预设二:符号标注
黄 红红
黄红 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
师:3、6、9等这些数表示什么?(一组一组的小旗,一组3面,两组6面,三组9面)
小结:把图转化成文字或数来思考也是不错的选择。
(3)预设三:列式计算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师:对不对呢?哇,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能用刚学会的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问题。
咦,看不到小旗,这样列式计算怎么能知道小旗的颜色?这个算式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大家想知道吗?老师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来研究。(写横式)
请这位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解答大家的疑问,好吗?
学生提问,小老师答疑。
小老师的回答你满意吗?掌声鼓励一下。
师:听明白了吗?我来考考你,为什么用除法解决?(16里面有几个3?)
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5后面的单位是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1后面的单位是-(随着学生的解释课件出示一个一个的圈)余数是1,说明第16面小旗是下一组里的第一面。也就是第几组第几个?什么颜色?除了第16
面,还有其他黄旗吗,观察一下,黄旗在每组的第几个,也就是每组的第一个是黄旗。
5、猜想
余1
每组第一面,大胆猜一猜,小旗的颜色可能和算式的哪一部分有关?这个猜想有待验证。
6、深化
你能讲讲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吗?轻轻地说给同桌听。
7.检验结果
解答正确吗?如何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倒过来想)
3×5+1=16,你怎么想的。(画5个圈,加1面旗)
结果正确,一起口答,板书答语。
8.揭示课题
像这样,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和规律有关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9.小结
我们刚解决了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10.梳理优化
师:刚才我们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用除法来解决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好?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第23面是什么颜色。
(二)探究二------探究颜色与式子中的哪个数有关
1..提出问题
第23面是什么颜色呢?你是怎么想的?出示算式23÷3=7(组)……2(面)
余2表示什么?(下一组第二面)你怎么知道下一组的第二面是红色?
每组的第2面是什么颜色?(课件闪烁)刚才的猜想成立吗?我们初步验证了猜想。
有没有画画求出小旗颜色的?
你觉得哪个方法方便?为什么?
小结:其实画图也好,用符号表示也好,都是来帮助思考的,但要一一列举比较费时间。用除法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第27面呢?算一算,什么颜色?为什么?没有余数表示刚分完,就表示这组的最后一面。每组的最后一面颜色相同吗?(课件闪烁)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求出的都是红色,这两个红色意义相同吗?
2.探究关系
这三道算式,哪一部分相同,(除以3),为什么要除以3?如果小旗4面一组呢?5面一组呢?余数相同吗?小旗的颜色会与算式的哪一部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再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猜想成立吗?能不能举出反例来证明猜想不成立?举不出反例,说明猜想成立。
3.小结
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余数是几,颜色对应每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因为每一组的排列顺序相同,我们只要看第一组就行了。
三、巩固运用
(一)基本练习
我们来试试学到的本领。
1、第19面是什么颜色?第24面呢?
2、(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我班的小朋友还打算穿点珠子做门帘。
(出示课本练习)看,这是珠子的一部分
(1)知道了什么?打开课本P69,第4题,圈出第一组。问题是什么?
(2)怎样解答。
(3)质疑:为什么除以5?(珠子是5个一组,反复出现)怎么判断珠子的颜色?所以,要想知道珠子的颜色,关键是看余数。
(4)解答正确吗?
(二)综合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还有小朋友想在要演出的舞台周围摆些花,看知道了什么?课本P70把第一组圈起来。问题是-----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有奖竞答
教室外的走廊上要挂一些彩色的气球,气球按“3个红、2个黄、1个绿”的规律排列,老师提问,能又对又快说出气球颜色的,就奖一个气球,好不好?
(1)第39个是什么颜色的?第20个?第29个?第42个?
(2)接下的问题有点难,答对的每人奖两个气球
假如气球共有32个,红球,黄球,绿球分别有几个?
生竞答,答对有奖。
课上到这儿,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大家自己能解决了吗?还有不懂的下课请教同学或老师,好吗?
四、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与规律有关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先要看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决好了再检查解答是否正确。还知道了颜色与余数的关系,余1对应每组的第一个,余2对应每组的第二个,余几就对应每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对应每组的最后一个。
生活中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附:板书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怎样解答?
16÷3=5(组)……1(面)
解答正确吗?
3×5+1=16(面)
11.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一
本课题组成员对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分析,六年级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是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一、存在的困惑
(一)数学概念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归纳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 孤立地学习概念。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
3. 概念与应用脱节。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其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对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相应概念。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
(二)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概念意义混淆、受多标准量、思维定式、解题模式、数量关系等因素的干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2. 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得不好。教材中的不少问题解决,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3. 问题解决心理障碍。有些问题解决在情节叙述中,条件叙述较为婉转含蓄,就会造成一种掩盖本质的假象,使非本质的信号对大脑皮层刺激过强,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
4. 对问题解决不感兴趣,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等原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 引申出适合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概念。
2. 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3. 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
4.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
5. 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6. 归纳整理概念,形成系统。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二)问题解决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与计算相结合的解决问题。从学生初步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课本上就出现了以各类计算为主的解决问题。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中加、减、乘、除意义的充分理解来进行,而不能单纯作为巩固计算的题目。
2. 以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问题解决的内容,指导他们解题时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在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
3. 利用数学思想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学策略的切入口,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列表的策略。这个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条件,发现解题方法。
(2)画图的策略。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3)一一列举的策略。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假设、替换的策略。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解答的问题,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
(5)转化的策略。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将概念和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用多种形式引出概念,激活学生概念建构的兴趣。
2. 在概念的建构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3.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拓展概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数学概念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基础,是问题解决的钥匙,在概念教学中渗透问题解决可以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在问题解决中,利用好数学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陶文中.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 小学数学教师,2011(3).
[2] 杨勇.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 学周刊,2015(2).
12.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二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 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 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了创新精神, 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 小鸟飞行需要翅膀, 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 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 第一长处, 第一智慧, 第一本源, 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恩泽. ”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 并加以验证, 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 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因此,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那么,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呢? 笔者将会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模块内容中来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情境, 启动“问题”, 揭示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引发思维的动因. 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 然而,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不受学生的喜爱, 那么只有创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去创新和归纳, 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创造数学问题情景, 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为以后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了思想空间. 如: 我校余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 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小朋友, 《爸爸去哪儿》你们看过吗?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参加. 欢迎小朋友到 《爸爸去哪儿》, 我是村长, 我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看! 羊儿们来了! 原来有6 只羊, 走了3 只, 还剩多少只? 又回来了2只, 现在有多少只?从而引导学生写出6 - 3 = 3 (只) 和3 + 2 = 5 (只) 两个分部的算式. 余老师从小朋友喜欢的 《 喜洋洋和灰太狼》入手,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解决两道一步简单的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过渡, 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创造出这样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学生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火焰,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启引, 理清思路, 确定步骤———架起创新起点
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教程中, 然后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从而架起创新支点, 为今后的学习奠基铺路. 在一年级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时候, 学生要学会有条理理清“思路”.首先第一步:想一想. 学生应结合图文并茂的题意, 思考两条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并掌握用数量关系式的方法表示, 即:已知条件o已知条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议一议. 根据“数量关系式”, 经历“个体思考———同桌互议———全班交流”的过程:思考并议懂要求出要解的问题, 实际就是求什么, 然后结合加减乘数的含义, 正确选择算法.
如:笔者在教授一年级《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中,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确定步骤, 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究和创新出新的算法. 先简单回顾“吃了的桃子个数+剩下的桃子个数= 一共的桃子数”和“一共的桃子数-吃了的桃子个数= 剩下的桃子个数”, 然后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共的桃子数- 剩下的桃子个数= 吃了的桃子个数”. 要求学生将整个数学问题呈现:一共摘了13 个桃子, 剩下5 个, 吃了多少个? 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 一共的桃子数-剩下的桃子个数= 吃了的桃子个数. 让学生明确一共桃子个数是13 个, 剩下的个数是5 个, 要求吃了多少个, 就是从13 里面去掉5 个. 从而抽象出算式:13 - 5 = 8 (个) .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 确定下来思路, 学生今后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那么, 今后学生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这时候在原有解决思路上再创新和归纳出新的解题思路, 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和缜密.
三、“思路”训练, 运用“思路”, 解决“问题”———调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 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路训练时, 要让学生多去思考, 多去探究, 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会数学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 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好每一类型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正确步骤和解题思路时, 脑中才会迸发出一些创新的意识, 可能在未来哪个模块的学习中得到共鸣, 从而有效的进行创新活动.
在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时, 呈现了很多情景给学生进行解决问题, 同时也呈现出了许多数量关系式. “一共的桃子数- 剩下的桃子个数= 吃了的桃子个数”、“一共船的只数- 剩下的船只数= 划走的船只数”、“一共有的皮球数- 剩下的皮球数= 借走的皮球数”等数量关系式, 让学生体会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特点. , 问题是求去掉的部分是多少. 解决时要从一共的数里去掉还剩下的个数, 要用减法计算. 在学习活动中, 小朋友还体会到, 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找出数量间的联系, 看要求的问题是要把两个数量合起来, 还是从一共的数量里去掉一部分, 就可以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观察和归纳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练习题及操作手段, 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练在当堂, 达成“目标”———提供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也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归纳出一些规律和解题的思路,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在教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 教师设计了三道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同情景的例题. 教师在课堂尾声, 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类问题该如何应对的方案.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 像这种求谁比谁多多少, 或者少多少的问题, 就叫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大的数减去小的数, 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总结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逻辑, 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13.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三
一(2)班
姓名:
1、二年级(1)班有12人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有17人参加手工兴趣小组。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男生有4人,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多少人?
2、书店里有18本漫画书和11本科技书,卖出5本科技书,科技书还剩几本?
3、停车场有16辆汽车。小轿车5辆。还剩几辆汽车?
4、我们班有20个女生,有13个男生,其中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7人,还剩几个男生?
5、红花8朵,黄花14朵,红花比黄花少几朵?
6、男生18人,女生9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7、小丽今年15岁,小月今年8岁,小丽比小月大几岁?
8、白兔12只,黑兔8只,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9、动物园有兔子15只,羊8只,牛6只。
1)羊和牛一共有多少只?
2)其中白兔有5只,黑兔有多少只?
10、一共有12个气球。
14.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四
(一)——解决问题
严建国
教学内容:教材P63页 例7及练习十四的习题
教学目标: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重点:区别用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看图列式计算
(1)△△
△△
△△
△△
(2)□□□□□
□□
————————
——————————
2、根据算式的含义画图
3×4
2+5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7
1、课件出示情景图。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 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 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 的意思一样嘛?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 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4个5相加。)用什么 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5×4=20或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4+5=9(张)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画图的对不对,在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的表示图的意思。生自行检查。师生共同交流,说说看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5×4=20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面)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和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所以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64页的练习十四1、2题
2、教材P64页的练习十四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解决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几个不同的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五、作业
15.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五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大家经常会提到分层教学策略, 成立互助小组来解决学生之间水平差异的问题。关于分组教学, 一种观点是水平高低不同的一组, 能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另一种观点是高手一组, 水平差的一组, 老师多关心低水平小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觉得都可行, 而且也切实地实施过, 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对分组的热情不会燃烧多久, 最后就变成几名同学代替全组完成任务。如何在分层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长久延续呢?需要从以下几点思考问题。
1. 关注三“心”
(1) 自信心。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决心, 教师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和行动让学生确立起不会输给他人的决心。我一般会在第一节课激励学生, 让他们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对他们以后人生发展的帮助, 而不是在机房数落着一条又一条不能违反的机房规矩。
(2) 自卑心。自卑常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刚工作的时候, 我太过于关注一些主动发言的积极分子, 而忽视了很多低头学习的学生。有一天我讲完课, 几名学生离开较晚, 我顺口问了一句:“怎么样, 能当堂掌握知识吗?”他们憋了好久冒出一句:“老师能重新分组吗?我们几个水平差, 总影响小组的成绩。”我一下哑然, 随后笑着说:“大家刚进入高中, 现在的水平不代表最终结果, 老师这几节课发现你们一直在很认真地学习, 以后不会就直接问老师。”虽然我撒谎了, 因为我压根就没有去真正关注过他们, 但是这个善意的谎言却给学生带来了变化, 事后由于我经常提问他们, 也经常点评他们的作品, 这些学生变得自信多了。
(3) 虚荣心。很多教师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虚荣心特别强, 特别是班干部。他们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能为班级出力。但是每次换届落选都会受到一定的心理伤害。虚荣心的产生及其强弱都和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保护学生心底的好强与自尊, 需要老师精心呵护并巧妙设计分组。
教师如果能处理好了“三心”, 很多教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何应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 也能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演奏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2.注重二“异”
(1) 男女生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这种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 因为女生的动手能力比男生差, 在分层教学中, 就要特别注意不同性别群体的组合。
(2) 住校生和走读生的差异。我们学校有很多住校生, 他们一周回家一次, 所以不像走读生那样有机会接触更多外界信息。学校虽然安装了多媒体, 而且为每个班级订阅了报纸, 但是依然需要重视这个差异。所以针对住校的孩子, 我一般会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 让全体学生在信息技术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当教师不断钻研课堂教学, 让课堂“活”起来, 吸引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 学生能寻找差异并逐步去弥补时, 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心”二“艺”去对待个性
当代高中生个性十足, 他们的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以及正确的舆论引导。俗话说:有才无德要坏事, 德才兼备方成事。作为学校的主要施教者教师, 就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这些独立个性的学生“斗智斗勇”。“斗”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内容。
1.必备三“心”
大家都知道, 教师必备三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如何把这三心“同化”给学生很重要。当教师能把学生心中的爱心和责任心激发出来, 这些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和教师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特别是对于个性极强的学生, 一旦用团队荣誉感征服他, 那么, 他的自我个性就会淡化, 或者转移成对团队有利的驱动力,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巧用二“艺”
(1) 语言的艺术。美国实业巨子雅科尔的人事管理诀窍是:“表扬一个人, 最好用公文;批评一个人, 尽量用电话。”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这招很好用。他们的信息渠道很多, 所以了解的事情也很多。不可能再用一些单一的教育手段来对待他们, 有的时候不经意的话语就能感化他们, 有时看似无关的话语也能伤害他们。一旦出现问题教师不要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 而要学会用教学的睿智和教育机智化解课堂风波。
(2) 行为的艺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教师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杆秤, 那么学生的个性倾向就会以教师为榜样。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学行为规范。其次,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还有就是注意自己的小举动。我喜欢在教室内走动讲课, 手里拿着花名册, 时不时拍拍瞌睡者的脑袋, 敲敲走神者的课桌, 也会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探讨刚讲过的话题。这样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16.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六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而有效提高人才质量的主要途径即教育。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大脑思维开启的最佳工具,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解决的教学。但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均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学生角度考虑不足,导致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虽符合问题却收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仍旧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因此而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教学时,通常教师使用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进而造成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较为单一。当遇到无法运用已有解题思路解题的时候,学生便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对问题进行灵活变通的解决。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目前,小学数学新教材的题材范围相对较广,涉及代数、空间、概率、数、图形及统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教学,由于受到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薄弱的影响,其还不具备较强的时间观念。以“计算到公园玩耍的时间”为例,出发时间为8:00,到家时间为10:30,那么,在公园玩了多久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可先让其感受时间形成的过程,体会时间的发展变化,即可使其轻松掌握时间计算法则。为此,教师不妨事先准备一只时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拿出时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进而算出玩耍时间为2小时30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性,需要通过观察归纳等过程获取集体的描述性结论,最终形成初步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问题诞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对生活还处在初步接触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只要教师合理结合学生的问题与生活实际,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贯穿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及知识。例如,年月日等时间类计算问题,要实现学生对月份中时间记忆的有效锻炼,教师不妨通过联系学生生日的方式来开展,先让学生用笔记本登记彼此的生日,再根据学生的生日提出问题:1月12日为小西的生日,而3月2日为小东的生日,请问,两人生日相差天数为多少?众所周知,对于“生日”这个话题学生都较为敏感和感兴趣,故能快速进入计算的状态。但教师应注意一点,若学生疏于思考,忽略两个月份的天数,其所得结果必然有误,这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晰学生的出错点,使其重新回到计算月份天数的过程中,进而加深记忆,优化知识结构。
3.构建有效问题情境
学源自思,思起自疑,求知欲的开始往往都是问题,而数学中问题则是心脏,可以说,问题及其解才是数学的真正构成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就是构建问题情境的根本所在。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的特征和特点,构建一个有利其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迸发强烈思维火花,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的发现探索,达到在学中问、问中学的目的。以“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讲解为例,教师不妨直接套用学生感兴趣的购物场景,如:“小明与小红上周末去超市购物,买了4个棒棒糖,共花了2元钱,而这次要买4元的东西……”根据这个场景,同学们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又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及生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其积极动脑的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
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与数学息息相关,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则与解决问题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数学解题及学习的能力增强,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通过化归思想的运用,加强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其全方位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17.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七
云台小学
冯继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54页例4,和练习十二的习题。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 出解释。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梳理学生已有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师应注重帮助学 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教材上提供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以调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3、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色条图的帮助下,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搜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任务:
1、学生在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补充色条图。
2、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借助色条图,列式计算。
3、通过习题补充问题,寻找有效条件,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木偶剧场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一起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呢?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2)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抽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1、探究活动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出合作要求:回忆昨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想想怎么解决这道题?
(2)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并
板书算式:
第一种方法:
54-8=46(个)46—22=24(个)
综合算式:54-8-22=24(个)。
第二种方法:
8+22=30(个)54—30=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并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求还剩下多少个?用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总数里面连续减去两次买走的面包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共买走多少个面包,再用原总数减去买走的总个数。
3、老师介绍小括号的作用
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54—(8+22)=24(个)
1、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结合出的两个未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未知条件,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2、重点说一说小括号的作用,及如何运用小括号
1、让学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图画。
教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
让学生从画面中了解信息。要求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应当怎样想呢?你可以怎样解答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解答出来。
18.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八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看一看
师:你看到这副画,想说什么?
生:一和同样多。
师:你怎么知道是同样多?
生1:有5个,也有5个。
生2:和一个一个可以相对的。
师:小朋友都回答的非常好,给你们小组各加一颗五角星。(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该小组加五角星。)
2、摆一摆
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7个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数学问题。
生1:比少几个?
生2:比多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进一步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师:今天森林里在召开动物们的运动会,老虎大王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当裁判,大家想不想去,好!那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比赛哪些项目?
1、跳绳比赛
小白兔和小猫在比赛跳绳,我们看看谁能赢?
小白兔比小猫多跳了下?
小猫比小白兔少跳了下?
2、采松果
两只松鼠在比赛采松果,哪只松鼠采的更多呢?
3、钓鱼比赛
三只小猫每人拿了一只水桶,一根鱼竿,你猜它们在比赛什么?
对在比赛钓鱼,它们可认真了?我们赶紧去看看!
看着这幅钓鱼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比赛,哪一组问题提的多,答的好,就能获“星级小组”!
小组讨论汇报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三、自评总结
现在我们来看看各小组得到了多少五角星,哪一组最少,哪一组最多?
你根据各小组的五角星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生:第一组比第二组少1个;第四组比第三组多个,比第1组多2个……
四、课堂作业
19.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十九
一、数学联想, 让联想飞翔
数学联想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 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周长》, 当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周长= (长+宽) ×2后出示: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 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让学生明确“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再思考“长方形周长怎么求”、“求长方形周长应知道什么”, 最后出示信息“长50米、宽20米”, 学生就能自主解决问题。
二、数量分析, 让分析助推
数量分析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 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如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先出示旧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 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 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学生认为:因为增加几吨=二月份几吨×25%, 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 (1+25%) =8400× (1+25%) 。再出示新问题:水泥厂二月份生产水泥8400吨, 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25%, 三月份生产水泥几吨?让学生说说两类问题有什么异同, 因为这两类问题有着本质的联系, 所以教师只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 学生就能用迁移的方法自主解决新问题, 他们认为:因为减少几吨=二月份几吨×25%, 所以三月份几吨=二月份几吨× (1-25%) =8400× (1-25%) 。
三、统计列表, 让列表示意
统计列表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 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 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时, 为了研究烙饼个数与烙饼时间的关系就可采用统计列表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 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 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感受函数关系。
四、画图表达, 让表达直观
表达画图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 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 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搭配问题》时, 为了能更直观、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就可采用画图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 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 学会方法; (2) 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 (3) 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五、逐一列举, 让列举奠基
逐个列举适用于解决“用列式解答比较困难”的问题, 它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 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 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 为了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可采用列举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 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 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 (3) 要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与交流。
六、等量替换, 让替换精彩
等量替换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 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等量代换》时, 为了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就可采用替换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 把握替换的思路, 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2) 掌握替换的方法, 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 (3) 抓住替换的关键, 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七、问题转化, 让转换顺解
问题转化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 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 为了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新问题就可采用转化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 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 精心选择数学问题; (2) 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 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熟悉的、常规的且能够解决的问题; (3) 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 提高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假设推理, 让推理验证
假设推理主要运用于解决“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问题, 它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 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 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策略。如学习《鸡兔同笼》时, “头100个, 脚360只, 鸡兔各有几只?”假设全是鸡, 共有脚200只, 可它有360只少了360-200=160只, 因为1只鸡比一只兔少两只脚, 兔:160/2=80只, 鸡:100-80=20只。
九、验证逆推, 让逆推顺畅
验证逆推主要运用于解决“已知‘最后的结果、到达最终结果时每一步的具体过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数量’这三个条件”的问题, 它是“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地进行逆向推理, 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推荐阅读:
解决问题数学五年级下09-15
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解决问题)08-2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10-07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06-1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24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16
组合数学解决问题论文10-04
三年级数学搭配问题06-28
二年级数学期末下册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