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精选18篇)
1.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一
赫哥黎《法官》阅读题及答案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E不给分。
2.手法:心理描写。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 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 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二
一、观其大略
仔细研读语段, 整体感知原文内容, 这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忽视不得, 省不得。读原文, 读懂原文, 则事半功倍;反之, 则易答偏、答漏、答反。研读阅读语段, 整体感知原文是因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 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阅读完语段, 就需“明确文体”, 若为记叙文, 要能明确主题及作者的爱憎感情;若为说明文, 要了解说明的对象及说明的特征, 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若为议论文, 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再看一看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此外, 还应根据思维的特点, 讲究研读过程的有序性。
二、掌握要素
文体不同, 其文体要素也截然不同。是记叙文, 要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是说明文, 要明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是议论文, 则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明确文体后则应迅速联想到该文体的“相关元素”, 比如, 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就要联想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就应联想到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有的同学在解答阅读题时, 文体也还能明确, 但各类文体对应的“相关元素”则不甚明了, 答题时往往出现“串调”的现象, 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如将“论证方式”误答为“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误答为“修辞方法”等。
三、语言赏析
对阅读语段的赏析, 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 可从赏修辞、赏词语、赏句式、赏意境等几个方面入手。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往往会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性较强的文章, 则动词形容词使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定然是其突出的特点。所以, 认真赏析词语在句意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如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修饰、限制还是强调?抑或是为了文章的生动形象?如果去掉或换掉, 句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般说来, 记叙性的文章赏析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与艺术性;言语平实的文章赏析的是词语的准确性、限制性、修饰性。
四、重点分析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 二是内容表达方面。首先要审清题目, 看题目要求从哪个角度作答, 是要求从一方面作答, 还是两方面作答等。结构方面, 要明确句子在不同文体中所处位置不同, 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 一般说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 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有的是文章的伏笔, 有的是为下文做铺垫, 有的是引出说明对象, 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 则是或强调突出, 或呼应上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 或承上启下;处在文章的结尾, 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 则可从修辞手法的功用方面作答, 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往往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或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等。有时, 还可联系关键语句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来全面阐述其表达作用。
五、问题还原
解答阅读题时, 应密切联系记叙文主旨、说明文说明的对象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答, 还应确定解答的有效“信息区”———解答的范围, 进行比较、筛选、推敲、提炼组织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 答题应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若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 则解答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自由发挥”都属于画蛇添足。解答结束还应将具体的问题和解答的内容还原到原文中, 看一看问题是从哪里提出来的, 是针对哪句、哪段提出来的, 是面向全文, 还是针对一句、一段或一部分提出的, 据此确定所答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3.亟待改革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 篇三
董老师对高考语文命题的不科学与不严谨现象多有列举与分析。我只就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原因谈谈看法。我认为,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主要原因是设题文字游戏化。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通常围绕文章中所介绍的相关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内涵、所揭示的前因后果等设置题目,着重考查考生“理解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能力。设题往往将原文的表达变换说法,在变换词语上设置陷阱,这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实则设题文字游戏化,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准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考试的效度与信度。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阅读材料是叶朗的《说意境》)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供考生在线估分的答案与命题中心给的“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答案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试题不严密、答案不唯一,对此,笔者已另外撰文分析,此处不再详谈。这里只引用命题中心余闻的“答案详解”(《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月刊》2011年第8期)来分析其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
第5题,将原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变为B选项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向,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变换了某些语序,变换了某些词语,添加了某些词语,用这样的办法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强加了因果,变换了关系,意思有变化,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再如第6题,将原文的“非常逼真、非常完美”变为A选项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将“完美”变为“漂亮”,暗设“漂亮”不等于“完美”的陷阱,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须知“漂亮”不等于“完美”,那是文学欣赏中的一条十分抽象而高深的理论啊!在日常交际和日常阅读中,我们不是将“漂亮”等于“美”甚至“完美”吗?何况,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境中,欠缺相关知识的考生有几个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再如第7题,C选项说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王维的诗比杜甫的诗档次高;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相反”一词暗设了陷阱,不是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是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考查考生对“相反”的准确把握,看似要求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要求考生不仅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判断,还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不能作出“王维诗‘工’”。的判断,这颇要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功夫。
这种文字游戏化的设题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纲要求,阅读应关注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阅读这篇叶朗的《说意境》,应主要关注“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关注我国古代近代对“意境”“意象”的不同理解,关注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文字游戏化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是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对细枝末节的关注。比如第5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可能对“而”与“因而”等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东西比较忽略,然而试题却在这里设置陷阱,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让考生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试想:关注“而”与“因而”的不同,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再如第6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可能对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没有关注(更主要的是欠缺相关知识),然而试题在这里设置陷阱。试想:关注“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有助于把握材料的主要信息吗?何况,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普遍欠缺文学欣赏理论修养的考生谁又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甚至可以说,用这样的文字游戏题考专攻文学欣赏理论的硕士博士,他们也未必能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景中正确作答!再如第7题C选项,常态阅读本该关注的是: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妙”的档次高于“工”,王维诗高于杜甫诗;而西方艺术家认为“工”比“妙”好,如果让他们来评价杜甫与王维的诗,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评价,“相反”即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然而,C选项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暗设了陷阱,“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这样设置陷阱,有几个不掉进去的?试想:用“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注意到“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阅读有必要思考得这么“深入”吗?这种忽视主要信息,关注细枝末节的阅读,简直是钻牛角尖!
由于设题文字游戏化,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经过专门训练就不能正确解答,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命题专家也难以正确解答。命题中心可以做做这方面的阅读测验,看看不同省市的命题专家做不是自己命制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情况是否会比高中生好。
那么,高中复习应考又是怎样“训练”的呢?那就是:训练学生比较选项说法与原文说法异同的能力,训练学生关注下列词语的能力——①概念词,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范围词,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是全部(“全”“凡”“任何”等)、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个别(“只”“唯有”等);③动态词,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⑤总领词,准确了解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和所管辖的内容范围;⑥总括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总结的结论;⑦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一句话,就是训练考生关注细枝末节的能力,就是训练学生关注“局部”的能力!
正因为只关注细枝末节,只关注局部而不关注全部,经过训练而熟悉了“答题规律”的考生,虽然一般也能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且答题思维看似深刻精准,但做题后并不清楚所读文章的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理论、社会科学类文章所阐述的人文道理;指导复习应考的老师也大都如此。这与以获取信息或学习知识为主的常态阅读大相径庭,岂不荒谬滑稽!因为解答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阅读完全不同于常态阅读,所以考生即便会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也并不表示他们具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如此考查阅读能力,岂不南辕北辙,有悖初衷?
上面以一套高考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为例分析其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似乎以偏概全。其实不然,因为几乎任何一套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都或多或少存在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对此,一线教师深有感受。设题文字游戏化不仅容易导致命题不科学,而且容易导致命题不严谨,因为文字游戏化设题会使命题者顾此失彼,导致命题不严密,答案不唯一,等等。
由于存在以上弊端,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可能是高考卷中最应改革甚至去除的题型。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好些,因为主观题的答案通常只是要点性质或思路性质的,有的开放性试题甚至“要点”“思路”性质的答案都不必提供,这不仅符合常态阅读实际,更具考查的效度与信度,而且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考生创造性阅读与创新性理解。
4.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篇四
现代文阅读。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啜泣 纳罕 恐惧
2、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5.绿叶颂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五
你不如鲜花那样香飘四溢,五彩斑斓,你不如比秋实那样硕大肥美,令人赞叹。但是,你却有金子一 样的高贵品德,有春天一样美好的心灵。你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你倾出自己的心血,为人类酿造甘甜;你不停地为世界编织锦缎。人们离开你,将无法生存;世界离开你,将一片荒芜。
早春,寒风依然刺骨,细碎的小雪花仍在飘飘洒洒,大地还没有苏醒,万物还在冬眠。是你,绿叶,率先爬上枝头,悄悄漫过庭院。当幼小的.蓓蕾刚刚伸个懒腰,睁开惺忪的睡眼,你像一位娇美的村姑,水 嫩,丰满,绿阴一片。
盛夏的夜晚,热浪袭人。你用倩影逗孩子玩耍,你用衣袖为老人舞扇,你用亲情给人以惬义,你用细 雨催宝宝入睡。
秋天的风越刮越大,要把你赶离大树,将你抛向地面,而你却没有半点怨言。你将自己的残躯,化作 肥料,无私地奉献给大地。
隆冬季节,满目萧瑟,就连勤劳的耕牛,也躲进了温暖的草棚,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冬闲。你,绿叶,却不动声色,养精蓄锐,待明年春风一唤,你便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奉献。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
A、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B、按总分顺序
(2)作者赞颂绿叶是因为( )。
A、绿叶有金子一样的高贵品德,有春天一样的美好心灵。
B、绿叶终日默默无语。
C、绿叶不怕寒风刺骨。
D、绿叶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
(3)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比 B、夸张 C、拟人 D、比喻
2、用“‖”给短文分段,并写出层意。
3、本文开头把绿叶跟 ——、——对比,突出绿叶 ——的高贵品质——的心灵。全文用第二人称叙述,像面对面的说话,感觉亲切自然。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绿叶——的精神。
参考答案:
《绿叶颂》
1.(1)B(2)A(3)C
2.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总写对绿叶的赞美。第二层(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四 个不同季节对绿叶进行赞美。
3.鲜花 秋实 金子一样 春天一样美好
4略
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语言表达及运用
6.我要一本书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六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有名的科学家。他是渔民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白天,他跟着父亲打鱼,晚上,躲在板棚里看书。
有一次,罗蒙诺索夫和父亲在海上捕鱼。忽然,一阵狂风,把他的帽子吹到了甲板上。不一会,海上掀起了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情况十分紧急。
罗蒙诺索夫不顾一切沿着摇晃的桅杆爬上去,很快地把吹落的帆篷扎牢了,渔船恢复了平稳。
狂风过去以后 父亲把他拉到身边 笑眯眯地说 孩子 我要奖赏你的勇敢 给你买件麂(jǐ)皮上衣 好吗
罗蒙诺索夫摇摇头。
“那你要什么呢?”
“我要一本书,爸爸,其他我什么都不要。”
“难道一件麂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
“爸爸,我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
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惊奇地睁圆了眼睛。
阅读题:
1.给短文第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你觉得罗蒙诺索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2.罗蒙诺索夫顶着狂风爬上桅杆把吹落的帆篷扎牢了。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麂皮上衣,他却只要一本书。
3.勇敢机智、勤奋好学。
阅读重点语句含义题型方法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阅读常考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7.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七
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切入
好的文章都是内容和结构的完美结合, 而作为“凤头”的开篇, 自然应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相当的考虑。好的开头在内容上会开门见山, 点明文章的主题;或是交代人物的活动背景或环境, 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或是提示文章的写作缘由等。在结构方面, 或是总领、引出下文, 为下文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或是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是与下文内容作对比等。而在作答的时候, 就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如2010年全国卷二第14小题:结合全文来看, 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本文的标题是《大河家》, 文章一开篇就点出了自己对大河家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开篇点题;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自己离开祖国两年后回国“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 “尚不能马上去看”大河家前, 就在纸上与他们神交, 点明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想要探究作者对大河家依恋的原因。再从结构上看, 下文对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的描述, 对住在大家河的人, 特别是对韩三十八的刻画都是由开篇的这种情感统领的。因此本题的答案可概述为: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对大河家的思念与依恋的主题;挑明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 “尚不能马上去看”大河家前, 就在纸上与他们神交的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 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当下的情感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二、注意具体的考查点
有的开头作用题会具体到某个点上, 如会具体到开头的引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的作用, 就要结合具体的内容, 联系全文来作答。如2011年北京卷第17小题: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 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古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行文中引用古诗一方面与文章内容契合, 另一方面能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因此就引用古诗发问, 就一定要从这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看, 作者借诗句“千山空皓雪, 万里尽黄沙”, 来描绘自己在去河西走廊前认为此地非常荒凉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与后文亲眼见到的“江南秀色”形成强烈对比。因此本题开头的作用可这样表述: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 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 在引起下文的同时, 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再如2011年江西卷第16小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本题虽然是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但更重要的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除了从文章开头的主要作用考虑外, 更应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去考虑。环境描写一般都有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背景, 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 衬托人物形象等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 与文章标题——晚秋, 相照应, 同时为下文绿衣女子发生车祸, 路人趁火打劫提供背景。而明媚的秋景也可以用来反衬瓦萨卡找工作时烦闷的心情及其凄凉的处境。
2012年新课标卷第11小题 (2) 则是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我们来看题目要求: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文对马裤先生的描写来看, 他“戴平光眼镜”, 上身穿“青缎子洋服”, 胸袋“插着小楷羊毫”, 足蹬“青绒快靴”, 其形象与众不同, 令人发笑。而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必定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急于了解下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下文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叙写了马裤先生对茶房的颐指气使, 刻画了他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不讲究卫生、缺乏公德的形象。因此本题的参考答案是: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从文体角度出发作答
现代文阅读考查涉及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 其中有些文体就开头作用提问, 除了上面的角度, 还应从文体的角度出发考虑。
如2012年山东高考卷第19小题: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本文是关于重水的科普文, 科普文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 探求客观真理, 让读者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 因此一定要做到严谨、科学, 而语言的严谨, 往往会使文章单调乏味, 所以好的科普文一般都会运用一定的技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在行文中或以各种修辞增强其艺术性, 或以生动的故事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就是以生动的故事开篇的,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因此回答这道题的答案可表述为:内容上, 用地方的普通却被间谍重视的对比, 写出重水的重要作用。结构上, 讲述故事,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引出对下文重水的介绍, 与第三段“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 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照应。
再如2007年山东卷第19小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新闻的开头属于导语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是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 同时启发、吸引读者阅读整篇新闻,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这篇新闻报道的是37岁老将奥蒂梦碎雅典的过程。从开篇“奥蒂又输了, 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惋惜。因此本题的答案可表述为: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涉及到小说开头的作用, 则一般有营造故事发生的背景, 塑造或烘托人物形象, 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16小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 有哪些作用?首先我们从内容的角度看, 小说开篇写了剧评家彭恩与编辑部的通话, 从通话内容来看, 彭恩的言辞刻薄, 批评不留余地;同时对编辑部的人有点颐指气使, 态度盛气凌人, 这与下文白胡子老头要枪杀他时的“战战兢兢”、“浑身乱颤”并“双手合十, 央求”时的懦弱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从结构的角度切入, 小说开篇就写到一个尖酸刻薄的剧评人对《蛙女》措辞激烈的短评, 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这种紧张的氛围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彭恩的尖酸刻薄, 又为下文“老头”要枪杀他的情节作铺垫, 因为他的尖酸刻薄的评论使得“老头”的“儿子”自杀, 这样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本题的参考答案如下: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开门见山, 营造氛围,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并推动情节发展;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 以剧评开始, 以剧评结束。
8.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篇八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现代文阅读题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从整体阅读,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写作思路、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表现手法,而后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观点用“圈画、勾、点”法做上标记,观点就水落石出了,抓住这些观点,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其次,审题要仔细,如有些题目要求从整体上概括,有些要求从内容上理解,还有些则要求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也有要求从正反两方面作答。看清了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切不可没完全读懂题就做题或者边阅读边做题,这样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如2004年北京高考第21题简答题:“(1)普希金‘独有的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2)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学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有普希金一人’”。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这篇文章写了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并且谈到东西方的区别,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普希金作画是在诗情之下激发出来的,是诗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托尔斯泰认为普希金“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根据这些内容可以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例如可以答“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意”,可以答“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可以答“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等。依据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理解可以回答第二问。总体说来,作者要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体现在阅读题上,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即借鉴和创新。准确地讲,借鉴就是借助原文语句来答题,这也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方法;创新就是答题中利用文本的信息来概括并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答题。
1.借鉴性回答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能对有用信息加以准确提炼很重要。信息既包括文段内容信息,也包括文体信息。提炼文段内容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答案都在原文中,看你会找不会找。但不是整句照搬,要灵活机智,在题目的上下寻找;找中心句一般来说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找;抓住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涉及主题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从而正确完整地表达意思,完成答题。
提炼文体信息,要求学生细心区分文体信息。在阅读训练时,学生要注意区分文体。如记叙文中人物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安排;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比如同是分析语言特点,记叙文侧重于分析细节描写、叠词运用、修辞手法等;议论文侧重于词语的意思、语言表达的严密;说明文侧重于表现语言的准确等。再比如,同是排比修辞,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议论的力度,文体不同,答法就不一样。
2.创新性回答
阅读题中有些探究类问题,这类题型是以考察鉴赏评价能力为主的,对文中提到的某个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不能只满足文段的原话,还要能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调用文外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来谈谈自己的感悟,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或简要分析,这类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试题的回答中去。
三、回顾过程,有利提高
现代文阅读比较难,不好把握,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方法,即在每一次解题活动暂告结束后,回顾一下自己解题过程中所走的路,想一下自己在答题中的心路历程,有何经验有何教训等等,这些都是反映多元认知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会答题回顾的策略,培养回顾答题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多元认知水平,有利于掌握有效的答题策略,有利于领悟文本的精髓,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9.泥活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泥活
房树民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镟一镟。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颌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两句话中的“亮点闪动”“亮光熄灭”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2)试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冯兰瑞的形象。
(3)这篇小说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冯兰瑞形象的?请结合具体材料加以分析。
(4)试从情节安排上说说捏泥活与最后毁泥活的关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爱的契约
(美)威尔·斯坦顿
我和玛吉结婚的时候,经济上很拮据,且不说买汽车和房子,就连玛吉的结婚戒指还是我分期付款购置的。可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人们结婚不但讲排场摆阔气,而且还聘请婚姻顾问,签订夫妇契约。听说有些学校还要开设什么婚姻指导课呢!
我想,签订一份契约也许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和玛吉谈谈。
“玛吉”,我说,“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可是我们结婚的时候……”
“你在胡扯些什么?”她不由得一愣。
我说:“这里有一份夫妇契约的样本,是由一对名叫莫里森和罗莎的夫妇签订的,它适用于任何夫妻。”
玛吉显然对这话题感兴趣,“讲下去。”她催促道。
我打开书念道:“第一,分析每对夫妇过去的生活——是否有遗传病史,是否有吸毒嗜好和犯罪历史,是否有……”
“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她失望地说,“只有傻瓜才会和这种人结婚。”
“当然,”我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莫里森和罗莎也有过这类事情。但是,了解情人的过去总要比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好得多。这样蜜月结束后,即使碰上令人难堪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
“怎么会为时过晚呢?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要是我们现在也签订一份契约的话……”
“签订什么?”玛吉吃惊地问。
“签订契——约。”我故意拖长了音调。
“为什么?”玛吉疑惑地问。
“因为契约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另外,它还能合理地分配我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我停顿了一下,建议说,“让我们也签订一份契约吧!比如每逢单年由你决定到哪儿去度假,双年则由我说了算。”
“要是轮到我做主时,正碰上手头没钱,那我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了吗?”她反问。
“不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我说,“另外,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酌情处理嘛。”
“如果契约可以随意改变,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玛吉反驳说。
“言之有理。”我说,“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如果你也懂得这些常识,就不会提出签订什么契约了。”
“要知道,女人经常喜欢谈论平等和自由。一张契约至少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辩解说。
“你不懂,亲爱的,”玛吉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激动地说,“平等对女人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男人是否值得她们爱。要是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就会做一切事情来使他快活。这绝不是那张该死的契约所起的作用,而是她自己情愿这样做。”说完便转身走进隔壁的厨房。
没想到玛吉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终于认输了。
“要喝咖啡吗,亲爱的?我刚煮了一壶。”玛吉探出半个身子温柔地问道。
“咖啡?太好了。”我转过身来看见她嘴里咀嚼着什么,“你在吃什么?”
“油煎饼,想尝尝吗?”她笑着问。
我的天啊!我和玛吉共同生活了十七年,难道她还不知道我讨厌油煎饼?她自己也是一看到油煎饼就会呕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玛吉,你喜欢吃油煎饼?”我不解地问。
“是啊,怎么啦?”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我给你要了杯咖啡,问你是否要油煎饼,你拒绝了,说你不喜欢。”
“是的,你记得不错。”她爽快地说,“可是当时你口袋里只有五角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可油煎饼只需要一角钱呀!”
“别打肿脸充胖子,那样你回家的车钱就没啦。”说着,她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坐在她身边,贪婪地吃着热腾腾的油煎饼,嘿,味道还真不错啊!
过了一会儿,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早晨我瞒着玛吉买的,递给她一只说:“我以前不吃油煎饼,但我可以从头学起!”(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全文,解释“爱的契约”的含义。
(3)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特征?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2.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3.(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可)
4.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5.形象特点: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培德、跟培德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的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6.(1)“亮点闪动”表现了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亮光熄灭”表现了对艺术纯洁的维护。
(2)①身怀绝技,技艺高超;②性格刚直,人格高尚。
(3)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举例略)
(4)这是一种“蓄势”(答成“铺垫”“烘云托月”亦可)的手法,“武松打虎”越精巧,越受到人们的称赞,毁之越可惜;毁之越可惜,也越说明冯兰瑞艺高德更高;最后的情节安排既让人深思,又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延伸。
7.(1)①结婚时的情形与社会风尚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新时尚的羡慕之情。②交代故事背景,为写要与妻子签订契约作铺垫。
(2)①表层含义:签订在纸上的分配夫妻责任与权利的契约。②深层含义:夫妻间相互体谅和关怀,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一切事情。
(3)①追逐时髦,对妻子缺乏理解,不懂得爱情的真谛。②“我”与妻子的形象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对爱情的深刻见解,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4)观点一: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的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②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
10.小交通员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十
我们在汉阳的龟山脚下安了家。地下党的县委机关就设在我们家里。孩 子们都没有上学。立安在家里,像影子一样,处处跟着我。他老是委屈地说: “妈妈,爸爸怎么不给我任务呢?”
交通员老赵被敌人抓走以后,孩子的爸爸派立安把两封要紧的信送到指 定的地点去。他机警地完成了任务。以后,立安就成了我们的交通员。
腊月里,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立安冒着风雪,把报纸和文件送到工人住 宅区,一天得跑十几里路。孩子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每所房子都进去过,跟每个工人都打过交道,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客人。每次回来,立安总要带回一好吃的东西:糖果啦,麻花啦……都是工人们送他的。他舍不得吃,带回来分给弟弟妹妹。只有一件礼物,他自己留下了,那是王叔叔送的一对褐色嘴巴、黄色眼睛的斑鸠。他把斑鸠装进竹笼里,挂在屋檐下。
可是,下次再去,王叔叔已经不在了。推开虚掩的房门,就听见有人吆喝::
“站住,干什么的?”
墙角里冲出一个人,用枪逼着他。孩子一下愣住了。不过他马上镇静下来。
“把豆腐钱给我吧!”
“出去! ”特务推搡着孩子,“谁欠你豆腐钱! ”
孩子哭着嚷开了 □你不讲理□我爹病了 □叫我来收18号的豆腐钱□你不 给□还推人□
□你看清楚了 □这是17号□再不出去□崩了你□孩子趁势退了出来□
他怕再遇见敌人,忙跑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烧了。随后,悄悄回到17号门前,在墙壁上画了个记号。
立安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称赞道:“做得好!遇见敌 人就得随机应变。万一落在敌人手里,就是死也不能说出实话!交通员就应 该这样!”
孩子全神贯注地听着父亲的教导,一字一句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1. 在“□”里加上恰当的标点。
3. 立安与《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 , , , ……” “ , ! , !” 。
2.示例:立安给我们留下了机警、镇定、随机应变等印象,但答题时不能仅仅写出几个词语,而是要写成简洁通顺的句子。
3.示例:相似之处除了文中表现的机智、镇静、勇敢等品质外,还可以说说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祖国而奉献,具有爱国的精神等。
小说阅读关于标题题型方法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__特点。
11.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十一
一、 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先通读全篇,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详细审题,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归纳答案。在阅读时要尽快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为答题做铺垫。其实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来自于文章本身,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就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顺序通常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高考中按照题目顺序进行答题即可,不要进行跳跃式答题,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丢题的现象。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考生要善于挖掘,这样对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 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中有一道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这是个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应在本义和象征义中寻找。“午”的本义是指看到荷花的时间是在午后,而象征义则指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所以在答题时要全面、准确,既要体现出欣赏荷花时间的本义,还要表达出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在作者心中永不凋谢。学生在答题时要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四、 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
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时要设法找到文章的主线,然后根据主线去弄清各段落的层次。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高中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做概括题型的思路是依据主旨句进行总括,把文章内容具体化;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频频出现,以“请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认真、仔细,语言要精炼、准确、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现代文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中有一道考题为: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要高度重视注释的作用,这篇报道发表于二战期间的1943年8月,曾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答题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得出答案要点: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爱的期盼。
总之,在实施了一轮课程改革以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题型和考查目标上做了改进和调整,开放性的探究题目逐渐成为了出题的重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考纲和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方法,从而为答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奠定基础。
12.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笔者曾对我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值进行分析, 发现其分值一般都为15—18 分, 占试卷总分约13%左右。也曾对学生的主观解答题情形进行过综合性的研究, 发现所参考学生答题失分者比较普遍, 失分率也相对比较高。 经过与相关城镇学校进行交流, 发现农村一般初中学生失分高于城镇学生,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纵观历年来中考试题, 发现现代文主观阅读题不仅仅就来自于现代文, 更为主要的是现代文都是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文本。 虽然所有的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 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价值取向, 寓涵人文精神的显而易见, 试题材料的部分材料为创新试题, 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作为阅读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则需要我们能够做出如此可行性的引领, 引领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关注周围生活。 形成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读文本, 而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读生活。 现代文本虽然大都写的是现代生活, 但仍然不是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目前生活;虽然大都生活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气息, 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时代特点;虽然有些就是现代社会之过去的热点, 却不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于是乎我们所应当做的, 也当应就是必须去极力追求的, 让一个个学生去读生活这个相当厚重的文本, 让学生去读社会这个博大的文本。 作为一般农村学生, 更应当让学生去读农村这个充满着自然和神奇的文本。 当学生真正读懂了现代生活, 读懂了当今社会, 那学生对现代文主观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那学生则会比较理想地在人生道路上去接纳社会, 拥抱社会, 改造和建设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二、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阅读方法
纵观我们一般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中考的现状, 他们在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上的失分, 其原因当是比较复杂的, 但答题时的审题不仔细, 答题草率;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分析不透彻;表达能力不强, 致使所表达的语句是那样的句子不通、意思不明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当是在平时现代文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不够关注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不仅仅就是我们学生, 就连我们教师也是那样的急功近利, 都不期望能做好读的基本性工作, 其感悟往往则显得是那样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农村一般初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更为糟糕。 为了急功近利, 学生总没有机会去直接介入文本, 也不是那样的能够整体介入文本, 好多的都是些比较断章取义的文本解读。 学生所能够感悟的都不是准确解读文本, 理清思路基础上的感悟。 所以,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虽然现代文比起文言文阅读要显得简单得多, 但学生也需要有读的时空, 更需要有读的功夫。 现代文主题观阅读能力, 并非就需要我们去做多么的方法上的指导, 其根本还应当就是学生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不争的现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实践还应当建立在对文本多阅读的基础上, 而且就是比较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则更应当让学生能够多读文本, 因为农村一般初中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 所阅读现代文的时空也比较少和小, 那就更应当让学生去读了。 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还不仅仅就是读教材以内, 还应当去读更为丰富的教材以外。 就是我们农村学生, 读的多了, 那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就完全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着。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习惯养成
以前已经对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做了一些方面的探析, 这里不加赘述。 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完全需要有一个学生习惯养成的关注问题。 譬如,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都显得比较马虎, 总以为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就是一目十行也是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又譬如一些学生在解答相关感悟之问题时, 连个简单的格式都不会用, 那就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了;对主观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术语方面的要求, 可学生就是在解答时不会运用相关的术语, 阅看其作业或试卷时显得比较麻烦, 还需要对其所说的进行着比较繁琐的强音, 才可以发现其所说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那样的不知所云。 针对这样的情形,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的培养, 完全有必要进行学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学生的习惯, 首先必须养成学生能够神游于现代文文本字里行间的良好习惯, 力求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文本进行有充足意义上的读, 力求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有感悟意义上的读。 对于初中学生的读, 应当多让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 我们不是多让学生去默读文本吗? 这正好让学生能够去边读边思考的。 学生在勤动笔墨前提下所进行的读书, 当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术语训练, 需要解答怎样的主观题, 就用上怎样的术语。 养成学生的习惯, 也还不应当就局限于教材文本, 只要学生是在阅读, 都应当让其以一定的规范进行阅读。 只有长此以往, 才可能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 也不尽然就是这样的肤浅和不够成熟。 作为农村一般语文老师, 在自己所耕耘的这份土地上保持着耕耘的辛勤, 也是完全可以能够获取着更为理想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翠勤.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 2014
[2]姜鸿翔.90年代全国中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1999
13.现代文《归 途》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三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归 途 金顺根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小题1: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4分)
小题3: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整体上运用先抑后扬和反衬的手法,体现了其构思的匠心独运。
B.老人的坚强与高尚,“我”的卑琐与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C.小说中,老人解释性的语言中,透露着悲伤,也透露着坚强。
D.老人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是对“我”无声的批评。
试题答案:
小题1:①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情节的开端;②与下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③创设灵魂迷失的典型环境。(一点1分)
小题2:是“我”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的.真实流露,在老人面前,“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小题3:A D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安排及其作用。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情节的开端,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这就与后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我”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想回家探亲,弄虚作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写出“我”和老人在“灵魂”上的差别。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的“我”心理情感的变化。一开始我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是因为“我”对老人有误解,认为老人是骗子。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是因为“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小题3:
14.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十四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在烧焦的尸体中有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其中唯一的烈士。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把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年龄对李佩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她在北大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经过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她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她和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三层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刚刚结束,人才匮乏。李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她请出山的许孟雄,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她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文陈述。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出——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在李佩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生文集》中文版。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在演着别人的故事。
“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还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那个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落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画的是她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她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狭小的客厅里灰色布沙发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都得坐小马扎,表明李佩平等待人、从不媚上的正直品格。
B.李佩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把丈夫所得515克重的勋章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又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捐30万,还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
C.李佩晚年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着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这一笔写出了她晚景的孤独和内心的悲凉。
D.文章从写李佩99岁起笔,以其高龄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追溯其一生坎坷而光辉的人生历程,结尾又回到晚年现实,首尾照应,浑圆一体。
2.李佩经受了哪些“湍流”而未被卷走?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5分)
3.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4分)
阅读答案
1.D(A项,这些材料与“平等待人、从不媚上”无关,是说明她与各色大人物相处融洽、和谐、亲密,表明她地位高、影响大,也说明简朴,没有豪华居室家具。B项,给学校捐款不属于一般公益活动,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也非乐善好施,是为了说明李佩“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C项,“晚景凄凉”“内心悲凉”都言之过当,老了,她眷恋朋友情谊,一生都在炽烈地工作生活,现在只能说是很正常地归于平静了)
2.李佩所经受的“湍流”:(1)丈夫为国殉职;(2)““””期间被定为“特务”;(3)唯一的女儿先于她逝世。(3分,每点1分)李佩的优秀品格:(1)热爱祖国;(2)忠于事业;(3)淡泊名利;(4)坚持真理,敢闯禁区;(2分,少一至两点扣1分)
3.她认为“能办出事,就是美”,(1分)“脑子里有好些事”就不孤独,(1分)这两个认识同出于一源,即把事业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她把全部精力付诸事业,全部情感寄托于事业,所以能劳动,能创造,就是最美的,快乐而不孤独。(2分)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①借助注释与工具书准确地进行诵读。
②翻译文言文内容。弄清古今异义字词的意思,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注意文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
③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讲了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题型答题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阅读答案
★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阅读答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 倒行不逆施阅读答案
★ 不回头阅读题及答案
★ 初中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 走 看云去阅读答案
★ 《浴着光辉的母亲》阅读答案
★ 打了辞职报告不走
15.现代文阅读修辞题答题方法指导 篇十五
一、现代文阅读中与修辞有关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2、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3、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1、基本特性: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2、语言风格: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3、修辞:基本八种,还有几种常见的,如双关、层递、引用等。
4、人物个性化语言。
三、常见修辞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四、答题思路
1、指出所用的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在把握这种手法的前提下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及效果。
如:例一2007年安徽题《乡村的风》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要举出原句如“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并指出所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再进行赏析,指出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2、贴近原文,分析修辞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刻画了什么内容(人、物、景);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或所描写物的;
(3)在形式上的作用。
如: 例二2007年福建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
(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作用,突出喻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解析:依据句中“像”一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可找到本、喻体,判断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分析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突出“母亲”这一形象的意义,二是抓住“却”一词,分析出我对母亲的情感,母亲为子女的一生幸福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如:例三2006年江西《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1分)。
(2)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的内容,2分)。
(3)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2分)。
(4)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1分)
3、指出局部所具有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象征义、叠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指出所描写景物、事物的角度,如形、声、色等。
如:例四2007年浙江《泰山之思》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道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的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5分)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
(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指出修辞),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写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用词特点)。
解析: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雾中楼台和泰山雾形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使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如:例五2007年江苏《麦天》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
(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1分);
(2)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描写角度2分);
(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
说明:意思对即可。第一点,如果直接用代表性的事物,如收割机、麦茬等,亦可;第二点,直接用色彩、声音等来表现视觉、听觉亦可;第三点,强调用比拟(拟人、拟物都可以),“吼个不停”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6.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十六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历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1.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处语序有问题,请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写出正确的语序,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1.总起上文,引出下文。
2.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意对即可)
3.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7.辛会妈妈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七
(1)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2)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3)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4)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 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
(5)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 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 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6)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7)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8)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 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9)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10)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11)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12)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13)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2.请仔细品读第(12)段中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感悟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要把手甩开, 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3.文章以幸会,妈妈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用。(4分)
4文中妈妈教女有方,请概括出你最佩服的两点,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深刻地表达了妈妈超乎寻常的爱女子情。
2妈妈的这一系列举止动作出人意料,这两个词写出了我的意外和惊讶
3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深深感激和敬佩之情。点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页第8页)
4(1)民主、平等。妈妈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女儿遇到的问题,如让收到情书的女儿轻松自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让叛逆期的女儿学会体谅他人。(2)言传与身教并重。女儿不到8岁时,就告诉她不要让男人和她太亲密。女儿30岁了,她不但主动认错,还给女儿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爸爸病逝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这些事例,既有言传,更是身教,给了女儿一生的启迪和积极的引领。
小说阅读怎么答题
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提升阅读速度之2-2-2练习法
同样,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然后用手指作为指引进行阅读。
两分钟后,标出你的阅读位置,这是第一步,假设这一步你读了三页。
第二步,还是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但这一次,你需要阅读包含第一步阅读内容在内两倍的内容,即六页。
第三步,同样两分钟,你需要阅读包含第二步阅读内容在内三倍的内容,即九页。
18.快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法刍议 篇十八
第一、 再现文体概念,理清文体知识,弄清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点。解题前再现大脑内储存的知识点、出题点是解答好这类问题的首要一步。七-九年级现代文体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文学体裁上讲有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一般说来,各种文体在阅读时所涉及的知识点、出题点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及复习时是会讲明的,譬如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层次结构、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等等。这样就为下一步判定文体、动笔解题做好了准备。
第二、通读全文,领会文意,仔细审题,开始解题。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命题的依据,通读选段或短文,理解所给材料总体上的内容和形式、中心句等,领会文意,再仔细阅读文下设计好的问题,便可以判定出文体的类型。之后就可以依据以往解题的经验,调动大脑储存的知识,并通过筛选、梳理、比较、辨析的思维过程,找到知识和试题的链接点,开始动笔解题。
第三、针对问题,精读全文,解决难题。现代文阅读题,题型灵活多样,繁难简易莫测,一般说来有选择、填空、分析、理解概述、仿写创造、联想想象等。无论问题难易,无论短文或文段,一定要看清问题,容易的如筛选比较型题,遇到较难的问题,如领会理解概述仿写型题,要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研读原文,认真揣摩,真正读懂原文并分析命题的角度和意图。要知道,不管多难的问题总是依据阅读材料而设计的,它与原文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从原文中追本求源,紧扣命题要求,便可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反之,就会出现差错或浪费时间。
第四、做完后,需要认真检查、验证、复校,尽量做到合情合理,不遗漏问题。
【妈妈的口味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星巴克咖啡口味介绍06-30
2022重口味社会空间签名说说06-23
《妈妈的树》阅读答案09-07
《妈妈的手》阅读答案琦君11-23
蒙氏阅读《妈妈的歌》教案08-26
关于妈妈的回忆:我的妈妈不算漂亮08-05
有关描写妈妈的亲情作文:妈妈,最好09-12
关于妈妈的作文:妈妈是个“吃货”09-12
介绍妈妈的作文500字:煎饼妈妈09-16
有关妈妈的小学作文:“糊涂虫”妈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