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布局结构(12篇)
1.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一
各中学、学区、幼儿园、县直教育单位: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专项调研的通知》(张教发【2013】2号)安排,在本学期放假前将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深入摸底调查,为了避免在寒假期间造成工作反复,要求各校理清表间逻辑关系,准确填报如下表册,并将所有表册于1月11日前上报相关股室,同时上报电子稿,现将表格的填报要求说明如下:
一、附件1填报与计财股高全国联系,报计财股。
二、附件2-4填报与基教股联系,报基教股,具体要求为:
1.学生情况调查表(附件2),由每个学校填报(一校一表),表中寄宿条件一栏具体填学生人数,学区将表集中收交基教股(本表上报一式两份)。
2.学生情况汇总表(附件3),各校都要填报,各学区汇总本学区所有学校情况(一个学校占一行),表中的数据要保持与附件2一致。
3.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一览表(附件4),仅学区填报,其他学校不填(只有1年级、2年级学生的学校按教学点填报),此表报基教股。
4.附件2-4中幼儿数不做统计。
三、附件5-7填报与项目办联系。此表报项目办。
具体要求为:
1.根据2009年《校安工程鉴定报告》,完成表5中的C、K、M、P列。学校类别填“高中”、“初中”、“小学”或“教学点”。其它内容请不要改动。(教学点由合并学校填报)
2.表
6、表7以学校为单位,按单体建筑逐栋填报,一校一表。这两张表中要真实反映2009年以来进行了重建,拆除、停用、维修加固等情况。重建学校的在备注中写上“重建”字样。监测员填校长。学区按表5中的学校顺序汇总上报。
3.撤并中学由现寄宿制小学负责。
2.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二
——卢化栋
2010年5月12日,教育部编发了一则题为《甘肃省庆阳市因地制宜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简报,向全国推广庆阳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经验。而在此之前,庆阳市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庆阳市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引起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
为什么调——城乡孩子“上好学”的愿望空前强烈,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前,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自从2006年全市最后一个县一—环县‘两基’达标后,这个矛盾就开始转变了,解决‘上好学难’的问题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城乡群众渴望孩子‘上好学’的愿望空前强烈。”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在谈到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时说道,“农村‘空壳’学校的出现、城镇学校学生爆满等现状表明,以前的中小学布局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庆阳市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就日益凸显出来。
卢化栋说:“从2001年起,庆阳市小学入学人数出现了拐点。”当年小学一年级入学77981人,而2008年下降到36817人,平均每年减少5800人。
与此同时,2008年全市初中转入城镇学校的学生达到4826人。西峰区学生以每年2000人以上的速度递增。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班额只有28人,百人以下学生的学校竟有30所。
城乡教育一头庞大臃肿而不堪重负,一头瘦小羸弱而营养不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城镇,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渴望解决的“民生”大事。
卢化栋表示,城区学校教育设备完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教育教学水平较高,而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较差,教学硬件设备不足,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农村孩子想进入城市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致使来自农村的“教育移民”越来越多,而农村的“空壳学校”逐渐增加。
最初,庆阳市在中小学布局方面做过探索。
卢化栋介绍说,“十五”期间,全市共撤并学校1168所,行政村学校由村均2.32所下降到1.52所。
但是教育改革的步伐似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也赶不上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城乡教育中的突出矛盾日益尖锐。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步子能不能再大点?胆子能不能再大点?一场力度更大的调整在调查的基础上正式启动。
“从2006年开始,我们首先作了大量调查,听取意见。”卢化栋这样说道,“最终,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了布局调整‘规模调大、差距调小、结构调优、质量调高’的基本思路。”
正是从那一年起,庆阳市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思路也变活了。
到2007年,在两年时间里,庆阳市撤并中小学及教学点321所,建办32所寄宿制学校。2008年,结合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庆阳市提出“新一轮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走‘高中阶段向县城(市区)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的规模化办学路子”。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大会,对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和动力。”卢化栋介绍说,庆阳市将所有涉及教育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布局调整学校倾斜。近4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9亿元,生均校舍面积由2005年的4.3平方米提高到6.9平方米。
怎么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先建后撤、示范引导,群众自愿、有序推进
教育是头等民生大事,涉及千家万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在撤点并校初期,很多家长质疑,把家门口的学校撤掉,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脱离了父母监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行?
卢化栋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合水县固城乡原有8所村小,在布局调整中,县上决定把这8所村小全部并入固城乡中心小学。这个消息传开后,立即遭到一些家长的强烈反对。新城教学点只有7名学生,1名教师,这几名学生的家长反对声非常强烈,几次找到乡教委“理论”。
为了不造成矛盾,县、乡教育部门商议暂不撤掉新城教学点,随后多次到这几户人家走访谈心,接孩子到中心小学听课、参观宿舍,了解学校管理情况,家长们看到了差距,思想上转过了弯。第二年春季,他们主动把孩子送到中心小学上学,村小才顺利撤掉。
为了做好撤并学校区域内的群众工作,庆阳市把工作做得可以说是慎而又慎。对此,卢化栋感触很大,他说,先按乡镇制定规划,提交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随后制定县(区)规划,公开征求社会和家长的意见,经县(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送请政协听取意见,上报人大表决通过后,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上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审批。
他还说,市上也明确规定:撤并学校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先建后撤、典型引导,如果有一户群众不同意,都要留教师继续办学,直至家长自愿把子女送到并入学校就读后,方可撤并。
做好了群众的工作,这只是布局调整的第一步。调整后怎样提高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怎样让学生受益,这才是大事,也是难事。
“环县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学校布点分散。以前,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很多家长陪孩子到县城、中心乡镇上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陪读族’。”
卢化栋所讲的这一事例,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及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下产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需要从中小学布局结构人手。因此,环县以县城为中心,先后无偿划拨土地364亩,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3000人以上规模的中小学4所,全县一半以上学生集中到了县城。
而庆阳市西峰区却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生源锐减、城区学生旺增的局面。为此,西峰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提出了“教育城市化”的工作思路。
卢化栋介绍说,西峰区从2009年起,在两年时间里新建、改扩建20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撤并119所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生全部进入城区,实现全区教育城镇化的目标。另外打算从2010年起,再用5年时间,最终撤并城市规划区外的4所农村学校,学生全部进入城区就读,完全实现“教育城市化”目标。
起初,一些家长带着怀疑的心态,到学校“旁听”,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他们发现这里的老师比村小里老师教得好,以前在村小没条件开的课程,在这里都有专业老师教,放学后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功课,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孩子普遍讲卫生了、懂礼貌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革改出了活力,调整调出了质量。说到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摸索出的经验,卢化栋认为,庆阳市已经形成了四种较好的模式:一是寄宿式;二是陪读式,主要在环县最为典型;三是接送式,每个村建立一个接送点,由学校每天早晚或每周统一接送学生上学、回家;四是捆绑式,就是把质量好、规模大的中心乡镇与规模小、效益不高的农村学校捆绑管理,被捆绑的学校在条件成熟时并入中心学校。
调到什么程度——学校总数减少一半、一半以上学生在县城、县城一半人口是学生。大力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
布局调整,调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调到什么程度才算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这是一个最需考虑的问题。
“总体目标是‘三个一半’。”卢化栋这样解释道,“学校总数减少一半、一半以上学生在县城、县城一半人口是学生。”
近4年来,庆阳市先后撤并布点不合理、学生数量少的中小学及教学点801所,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68所,近6万名学生告别了不规范的“麻雀”学校,到规模较大的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城镇学生数量达到24万人,占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城镇人口的34.2%。
卢化栋说,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一方面,撤并农村规模较小、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的教学点(50人以下)和小学(100人以下),消除农村“小小班”和“复式班”。另一方面,在市区、县城和中心镇扩建、新建初中和寄宿制小学,使农村学校布点更加合理,城镇学校数量和规模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庆阳市将庆阳师范改制成独立高中,新建了庆阳六中,增加高中学生容纳量5000名。
各县区也创造条件,把老城区改造腾出的土地优先让给学校,新城区规划优先留足教育用地。如,西峰区扩建市区8所学校,并将调整合并后的3所职业学校改建为初中和小学,基本实现了城区学校班额均衡化。
庆城县投资1000多万元,把企业移交的驿马石油技校改建成一所能容纳2000多名学生的标准化寄宿制初中,撤并附近6所规模小、条件差的初中。
3.布局:让分析结构文脉贯通 篇三
结构完整,要素齐全
例1:《××镇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情况简析》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现四增一降
××镇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的××万元增加了××万元,同比增长××%。除渔业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产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技法提示:知晓结构要素,务求完整齐全。开头、正文、结尾,是文章最起码的结构要素,再深一步说,还有层次、段落、过渡、照应。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一定要知晓文章的结构要素有哪些,不能结构失项,特别是开头、结尾,一样都不能少。
上例在标题之后直切正文,这是典型的“无头”之作:您这篇分析报告的主题是什么?围绕几个方面讨论?全文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核心视点是什么?没有任何交代和铺垫。请您纠正一个误区:标题是分析主题(核心内容)的载体,但不能替代开篇,也替代不了开篇。还有的分析报告没有结尾、没有过渡、没有照应,这是行文质量的原则毛病,需要认真纠正。
“身段”和谐,布局得体
技法提示:把握结构功能,力求布局得体。欲求布局得体,须知结构功能。也就是每一个结构单元的作用、任务、使命是什么。每个层次布设什么文字内容,每个单元安排多大文字容量,要根据突出主题的需要、分析说理的思路、表达效果的预期来精心“组装”。以“开篇”为例,开篇的核心任务是宣示主题,铺垫正文。也就是说,除了概说全文、浓缩主题、引伸正文外,其他文字是不能写入开篇板块的。如果结构单元的功能混乱、文意交叉,虽有序号在做标识,布局失态的效果在所难免。
标识规范,格式有序
例2:《××区农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添活力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农业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三是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四是地方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少且小,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本段容量800余字)
技法提示:规范序号标识,注意结构格式。分析报告的层次布局、结构安置是否有序、得体、和谐,既有内在的析说节奏、文字内涵让人心领神会,更靠外在的序号标识、格式规范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文字内容层序可分,但序号标识使用混乱,会让既定的结构用意失去初衷,还会使文面效果意散序乱。例2的既定序号并无大碍,但结构布设出现了问题:在第五个分析板块之后,800余字的“问题和不足”没有被设计为独立的“第六个”结构层次,布局身段严重失形。
科学构段,层次清晰
例3:2009年1~5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元,同比增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长×%;经营性收入××元,同比增长×%;转移性收入××元,同比下降×%;财产性收入××元,同比下降×%。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①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②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只有×%,但是它却是家庭收入各项中最有发展潜力的……(③、④略)
修改建议:2009年1~5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元,同比增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长×%;经营性收入××元,同比增长×%;转移性收入××元,同比下降×%;财产性收入××元,同比下降×%。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①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它的增降直接影响着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增降,因此工资收入的多少是反映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②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只有×%,但是它却是家庭收入各项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将会成为城镇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③、④略)
技法提示:科学划分段落,板块容量得体。所谓科学划分段落,就是按照逻辑关系、文意变化、层次需求来划分自然段落。要避免该划段时不划段,表述效果“沉闷”,或不该划段时任意划段,显得支离破碎。整篇分析文稿,如果只解决了大的层次安排,而自然段落划分不得要领,分合失度的话,同样会现出结构思路不清,说理层序含混,布局意涵低浅之状。因此,您在撰写分析文稿时,务必要把自然段落划分得体。例3既没有考虑到文意变化,也没有顾及层次划分效果,造成段落沉闷,视觉疲劳,结构失态。
恰当过渡,贯通文脉
技法提示:设置过渡段、句,意在承上启下。过渡,是表述段落层次、析说意涵变异之间的连接和转换,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联通文脉,就像唱腔句段之间的“间奏”一样。如果没有必要的过渡,会使分析报告文脉不畅,结构不严,节奏生涩。最佳的过渡效果应是承转天衣无缝、连接严密无痕。具体的过渡方式是在内容开合处、文意转折点、图表插入时、表达变更区安排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语。例4在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运行成果“拉动全县,效果如何”之后,用一个过渡段落,把报告引入“存在问题,不容忽视”的表述板块当中,起到了由此到彼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达到文脉相贯、承转严密的效果。
巧妙照应,意蕴相关
技法提示1:标题词义连串,文面源流相关。照应,就是行文过程中的伏笔与呼应,意谓前源后流,使文章意蕴血脉相贯。照应技法使用得当,不仅使分析主题脉目相连,穿越全篇,还会让读者感受到文远意近之美。例5是很特殊的照应之法,就是在设计标题的时候,让分析主题的关键词(制造业)贯穿在主标题和分标题当中,修辞效果为“排比”句式,表达内涵为文面照应,让读者通过字面符号感受到环环相应的主题轨迹。
技法提示2:伏设“主题单词”,行文首尾相应。照应是通过文意要素的前伏后应来实现的,一般有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文中照应三种方式。例6把分析主题的关键词“希望的田野”分置于题、头、尾当中,让它们遥相呼应。同时把“元宝”这个与主题相依相关的单词,也做了头尾相顾的照应。通过这种照应之笔,让主题血脉相连,意蕴隐在文中。
4.议论文结构——跟着学布局 篇四
(一)层进式结构
一、导入教学
之前石老师布置大家写了一篇作文《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从批改的情况来看,情况还不错,不少同学材料选择很有针对性,论证也很到位,很有文科班学生的功底,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读文科的缘故,所以不少同学感性有余,结构条理相对不足。文章没有一定的布局,没有先后缓急,信笔由心,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那么,有问题就得解决。而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优秀的考场作文的几个标准:
1、立意准确;
2、结构清晰;
3、内容充实;
4、语言优美;
5、卷面整洁。我们看到结构正是提高考场作文分数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考场作文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反复琢磨修改,因此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作为依托,安排内容,表现中心,从而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获得相对较好的分数。
事实上,文章结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安排,就拿议论文来说,常见结构不外乎两种: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一般是指层进式结构,横式结构一般包括并列式和正反对照式两种。
这几种结构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谓长盛不衰,上至古代先贤,下至当今学者,很多人都运用过,比如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劝学》、《六国论》、《拿来主义》等文章就都是运用的这几种结构,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范文学习第一种结构——纵式层进结构。
递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种结构的布局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这种结构的典范作品就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经典范文的结构布局
1、、《拿来主义》
我们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要阐述的主旨是奉行“拿来主义”。但在文章前四段,鲁迅并没有直接阐述“拿来主义”,而是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这是不是偏离主旨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说有“破”才有“立”,只有弄清楚了另外两种主义的弊端之后,才能突显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这就是“立”。实际上,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五段,鲁迅阐释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实际上解决了“什么是拿来主义”的问题。第六段到第九段,鲁迅详细论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要占有,挑选。实际上是在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文章最后一段,鲁迅展望了奉行拿来主义之后的情形,也就是展望了拿来主义的结果。我们发现,从“为什么”到“是什么”再到“怎么做”最后“会怎样”,文章逐步深入,说理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得透彻淋漓。完全扣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这是第一种布局,层次非常清晰。而第二种布局往往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形成递进。比如我们手头拿到的范文2《感受诗意》,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斜体加黑部分。
2、《感受诗意》
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诗意”。那么这些诗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首先,你要擦亮眼睛去寻找,去发现,从身边的细微小事中发现诗意的存在。光擦亮眼睛还不够,还要在寻找到诗意之后,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最后,我们不仅要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创造诗意。从发现,到享受,到创造,文章渐行渐深韵味渐无穷。这就是递进式的另一种布局之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人入胜。类似于这样的布局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等等
好了,范例文章我们就分析到这里,现在我们知道了,程度由浅入深,范围由小到大等层进式结构方式是议论文写作的一条捷径。
三、课堂练习
1、列出提纲《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
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假如让大家重新再写《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那么,你能不能考虑用层进式结构写出一篇典范议论文来呢?现在,请大家就围绕这个主题,列好一个能体现层进式结构的提纲。五分钟后,我们找同学来展示一下。
好了,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列出的提纲。2、修改文章
嗯,几位同学的提纲列的都还不错,有模有样了哈。那现在我们加大难度,将我们所学到的方法用于修改别人的文章,我们看看可不可以。请大家把课前发下去的这篇文章拿出来。
这篇文章主题非常明确——开卷有益,我们发现这位作者在文笔,选材,论述等方面的能力都很不错,语言干净流畅,选材很有针对性,对材料的分析也很到位,美中不足的就是文章的思路略显混乱。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动动手将这篇文章改成一篇层进式典范文章呢?给大家一些时间。
大家可以大胆的改,增减句子,增删事例,调整段落顺序等等,一个人改不来,可以自助拉队友请外援,大家商量着改,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我只要看到大家改动之后的结果是否符合层进式结构要求。
四、课堂小结
5.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五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课题目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知识产业结构的外向型、生态、有机结合的演变过程集成,并从城市空间的扩张、新的发展、城市的变化,逐步演变城市功能体系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城市响应理论支撑。从武汉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分析了针对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的制约因素,未来的产业结构长春市响应和趋势分析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建设都市区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区域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应该对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的未来武汉市审判体制的战略重点。通过城市副核的培育与壮大,增强城市分区核心的聚合能力,促进城市、产业与职能在城市各分区的重新组合,真正分流成城市的要素、产业与职能,促使城市消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结构布局;
课题意义: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复杂关系的特定地区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空间结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之间的城市是生产、贸易关系、生活喜好和信息技术条件,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或多或少,这样的城市的形成是长期的,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现代城市是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主体的空间利用行为的产物。城市人力资本的集中诱导因素是经济、技术、文化和信息在空间和区域系统中的集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农业的生产和加工是非常简单的、小的、缓慢的、自足的交易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换,由于交通的限制、经济活动、小范围的空间格局,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局限于满足生产单位的各种需求。随着现代工业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抑制,规模经济被突显出来。由于土地资源供应是有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在铅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负面影响,大量社会财富造成的损失、浪费资源和能源。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顺利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产业的健康发展。寻找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已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那么,为什么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趋向于聚集到城市?这种趋势是什么动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城市发展的数量上,都把重点放在城市经济的数量与质量与城市规模效应的关系上。因此,研究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经济集聚效应。
主要任务:
1.搜集有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的相关资料
2.了解产业结构的模式,以及空间布局的方式
3.分析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较成功的地方及模式
4.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何创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
5.新常态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模式创新的思考
面临问题:
1.对论文的题目内涵了解不够深刻,很难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2.搜集资料的范围太窄,特别是不能全面地对武汉市投融资模式进行深入的了解
3.思想陷入了误区,不能很好的打开思路
4.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不能很好的驾驭
5.知识面不够广泛,使信息来源很有限
解决方法:
1.找相关的书籍对题目的意义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2.多看看相关方面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
3.拜访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了解,使自己的思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联系导师,听取导师的建议使自己对论文的结构和框架能够很好的把握
5.利用现在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来获取资源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态度的改变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变化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和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规模实现绝对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界框架的模糊扩展,城市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城市群的城市区,宏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资源、环境退化、空气污染、失业率提高,社会不稳定等“城市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它是在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也是“城市病”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人口迁移和经济集聚从两个角度对城市空间经济研究,一个经济地理学科融合、区域经济学、人口学、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法,聚集维数模型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动态变化和趋势的发展现状发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希望能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现实提供有益的参考。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互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方面,从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区调整结构、产业结构和对城市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长春市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未来互动趋势。
关键字: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形态;武汉
正文大纲: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互动机制
2.1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
2.2
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
2.3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
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互动过程
3.1城市产业发育与城市空间雏形形成阶段
3.2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地域形成阶段
3.3
城市工业地位确立与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阶段
3.4
城市产业聚集与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阶段
3.5
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新区建设阶段
3.6
城市产业扩散与城市地域结构完善阶段
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演变的互动趋势及实现路径
4.1产业结构整合化与大都市地域发育
4.2产业结构知识化与城市功能地域优化
4.3
产业结构服务化与城市核心区功能升级
4.4
产业结构国际化与城市外向型地域建设
4.5
产业结构生态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构建
对武汉市创新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5.1探索更加均衡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
5.2
建立适合武汉市情且可制作性强的投融资平台
5.3鼓励社会资本全面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根据党校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
2017年10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作开题报告、完成毕业论文提纲;
2017年11月1日—2月29日前初稿交指导教师(文章不少于2万字)进行初审和修改;
2018年2月29日—4月30日完善论文,修改格式,论文成稿,至少3次与指导教师见面,报告自己论文修改情况,将导师的指导意见填写在《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联系手册》上,并根据每次导师指导及时修改完善;
2018年4月30日—5月15日,等待论文二审结果,熟悉答辩流程,进行论文答辩准备;
2018年5月15日—6月30日,论文答辩。
导师意见:
签名:
6.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六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
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
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
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
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2000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
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
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
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
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
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
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04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7.西安市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篇七
(一) 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选择理论是最为古老的产业布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 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 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区位, 进行区位决策。[1]往往有四类区位因素影响到经济主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即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环境指向等因素。对区位决策单位来说, 区位的优劣则主要取决于该区位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状况。[2,3]正是多种多样的决策主体在不同的区位指向下, 相互竞争和协调, 共同决定了经济空间各区位单位的空间布局状况。
(二) 聚集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的创始人韦伯认为, 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 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成本的节约。确切的说, 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一方面, 聚集的外部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聚集。[4]由于各种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聚集, 基础设施的共享, 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以及竞争-淘汰的自反馈机制将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另一方面, 产业的集聚和集中促使产业链不断延长。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促使企业必然将一些生产环节转包出去, 这些转包出去的部门逐步发展为许多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众多中间部门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结成的投入产出链条, 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表现出来的, 从而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这种组织一旦出现, 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 众多企业进入该区。这种聚集主要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空间成本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聚集过程。[5]
可见, 综合考虑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既要从区位环境的优劣上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也要遵循产业集聚原则, 考虑同一类型企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考虑通过大型工业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延深, 和周围中小型企业间形成的合作共生集聚关系。
二、西安市工业布局的现状
(一) 西安市工业布局成就。
一是西安市已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南郊形成了以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研究、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电子城和航天城;北郊和阎良形成了以飞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为主的飞机城;东郊称为纺织城;东郊的韩森寨工业区形成了以常规兵器工业为主的常规兵器工业制造区;西郊则是以高压输变电设备及中低压电器制造为主的电工城。二是西安市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增长明显快于轻纺工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工业核心和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3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0%, 远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工业经济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 西安地区有工科院校26所, 机电类专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规模;综合科技实力特别是高尖端技术实力强。可见西安已经具备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二) 西安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区内工业企业分布不合理。
西安市二环以内现有工业企业229户, 主要分布于城东区和城西区, 占地面积9130.67亩, 在职职工52, 247人, 退休职工49, 164人。其中, 城区内企业43户, 分布情况无明显规律, 占地208.67亩。市区内工业企业厂区和生活区交错, 造成城区人口相对集中, 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部分企业排放的的废气、废水、废渣, 严重影响了城区生态建设和市政建设。
2.工业企业分散, 专业化配套水平差。
西安是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企业当年大多布局在离城市比较远的山区。由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 给企业相互间的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回迁, 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未列入回迁改造的计划。回迁企业依然存在选址上的随意性, 未纳入西安市整个的工业布局规划中;此外这些企业与选址区域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差, 企业间的集群效应不能发挥。
3.工业园区起点较低, 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 各工业 (科技) 园区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 缺乏科学论证, 在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主导产业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有些已规划或挂牌的工业园区, 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没有落实;有些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起点经济规模。此外, 各工业园区在引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 重数量轻质量, 造成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园区功能缺乏特色、聚集效益差、生产成本高, 不利于专业化园区和产业聚集地的形成。
总之, 西安市的工业布局依然存在选址混乱、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层次低等不尽合理之处, 严重制约着西安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时期西安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和原则, 设计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方案, 从而实现西安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三、调整西安工业布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制定工业布局规划时, 既要充分考虑区域各种资源优势的发挥, 也要尊重企业在选址上的倾向性, 最大程度满足符合企业特征的最优区位。根据西安市的具体情况, 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工业布局优化的各种因素。
(一) 级差地租。
中心市区基础设施最为齐备、社会服务最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 土地价格最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 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不断减小, 土地价格也不断下降。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逐步建立, 中心市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工业企业土地置换的压力空前增加。而市郊区由于土地价格低廉, 对占地面积大、土地产出效率较低的工业企业吸引力逐渐增大。考虑到级差地租的影响, 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应逐步向近郊、远郊布局。
(二) 劳动就业。
在特定情况下, 劳动力就业需求甚至比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价格)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更大。由于城市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逐渐递减的规律,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城市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考虑, 在市中心应该布局劳动力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 在市郊应该布局非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减少通勤距离, 降低劳动生产成本, 保障社会稳定。而在远郊地区, 则应布局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增加当地的就业。
(三) 交通运输。
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技术进步, 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企业具有承担更高运输费用的能力, 而对商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快慢愈来愈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生产原料输入、产品输出的速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
(四) 企业集群。
在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今天, 企业集聚是影响产业区位的愈来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 实现市场信息共建和共享、改善技术联合开发和引进条件、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针对性是发挥西安市同类企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 一方面, 减少工业区数量、明确各工业区产业分工、大幅度扩大重点工业区规模, 提升现有各县区集群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 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潜在优势,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延伸产业链, 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基地, 将是西安市工业布局优化的主导方向。
(五) 可持续发展。
工业布局规划是中长期规划, 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考虑工业聚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治污能力的要求, 考虑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效应, 例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工业企业运营所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等。
四、西安市工业布局结构优化设计
(一) 突出中心市区综合服务功能, 实施“退二进三”, 实施城区工业搬迁计划, 提升产业特色。第一, 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所有工业企业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 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以及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 主要门类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二, 城区工业搬迁的同时, 要与区县建设规划和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区。新厂选址必须符合布局调整规划, 充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 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对于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无污染企业可实行就地改造发展都市型工业。第三, 产业特色上要发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快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飞飞机起落架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 在近郊城区依托两大开发区, 构筑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工业园区。距中心城区10~50公里的区域内, 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是现阶段工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区域内, 可根据现有工业布局状况和产业结构,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产业链条和资本链条为纽带, 以专业化和配套协作为基础, 进一步定位和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现其二次创业;并以两大开发区为依托, 构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色工业园区。
(三) 充分利用远郊区县资源优势, 发展适合地方特色以及能够和近郊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距中心城区50~100公里这一区域, 属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合理布局这一区域的工业产业, 将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区工业配套产生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
1.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 它不仅有利于优化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提高其竞争力, 也是接纳就业的理想场所。中场产业历史上曾经是西安的优势, 但是目前西安中场产业非常薄弱, 原有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一些零部件厂、配件厂在“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中相继倒闭、破产, 相关产业链断裂。中场产业的薄弱为西安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整机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 更愿意就近采购配套元器件。也就是说, 只要核心企业发展前景明朗, 很容易刺激中小配套企业在其周围集群发展。因此, 依托陕鼓、陕汽等大型企业, 利用郊县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发展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以适用性技术为主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材料加工业等中场产业, 是远郊工业布局的重点。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的和西安大中型企业与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等生产, 从而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如泾河工业园以发展汽车零配件、印刷包装为主的产业集群。
2.发展发挥地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区县劳动、土地和资源的低廉优势, 重点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如食品饮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这类工业将带动本地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郝寿义,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吕玉印著.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蔡福顺.集群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机理分析[J].思想理论, 2003, 4
[4].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 2004, 28 (4) :25~30
8.浅析如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 篇八
关键词:城乡用地;结构;布局
一、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结构与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用地规模扩大迅速,造成耕地大量被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不够,一般走外延扩展式的发展道路,导致郊区大面积良田、菜地被占用。
2、县城和乡镇规模偏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由于玉屏侗族自治县地处于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主要乡镇规模偏小。受此制约,这些主要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
3、农村居民点超标用地与闲置并存,集约利用不足。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相应地城镇建设用地应大幅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减少。目前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相应减少,反而呈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二、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思路
1、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调整设想。一是制定有效利用土地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二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空闲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和“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就算是村民利用村内空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要符合规划;三是农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废弃地:四是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制定激励措施,凡村内有空闲地、未利用的老宅基地,不准批准占用耕地,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
2、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设想。一是在用地规划调整时要充分配合城市建设需求和未来发展:二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城市建设发展,充分认识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三是要合理分配土地指标,严格做到保护耕地,科学的做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四是要搞好后勤保障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持城市建设;五是正确对待城市建设用地拆迁中的“钉子户”问题。
三、优化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措施
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是对新增加的城乡建设用地,应引导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用地方式,制定合理政策,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立体利用土地空间,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
2、提高土地利用率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一是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对居民点内部各项用地做出近期和远期具体规划和总体布局,从而合理确定布局用地规模;二要完善农村宅基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采用科学的估价方法,完善包括出让底价、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在内的地价体系,逐步提高拍卖、招标供给建设用地的比重,确保土地等价交换,全面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
3、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健全土地市场体系。一是要集中有序供给建设用地,改革工业用地供给方式,从而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出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的途径。二是要显化土地资源成本,严格限制划拔用地比例,完善科学的征地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正常化城乡土地流转。
四、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发展之调查
为了进—步增强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调整产业的布局,根据城乡的性质和职能。笔者作了如下调查。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9.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九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布局、森林资源、策略
林业产业是以经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系统产业,主要包括林木种植业、经济林培育业、花卉培育业、木竹采运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浆造纸业、林产化学加工业、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林业的产业发展由小到大,形成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多种产品的复合产业群体。近些年的发展,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重大的作用。
1、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纵观整个“十一五”,我国林业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了21.91%。2006年-2010年,中国林业产业实现了从1万亿元到2011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跨越,我国成为林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大国。随着林业的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2010年我国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9:52:9,到了2011年调整为36:54:10,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同时,花卉产业、竹藤产业、森林旅游等林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相关产业的衍生产品不断更新,林业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林业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生物酒精和生物发电等生物质能源利用已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木材复合材、竹纤维等生物质材料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已成为部分地区带动农民致富、拉动区域增长的支柱产业。
2、我国林业产业的特点
2.1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2010 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 万亿元大关,达到2.28万亿元。同时,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个林业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
2.2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稳定增高
我国林业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重逐年提高,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二产业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两个产业。
2.3传统产业持续发展,新兴产业增长强劲。
传统林业产业在持续发展中,林业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为产业亮点。
2.4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截止到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70亿美元,同比增长24.1%,林业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日渐增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加大。
3、林业产业与森林资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林业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大国和进出口贸易大国,但我国林业产业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第一产业基础不牢、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林业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过低;以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装备水平也普遍较低,我国的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慢。
3.2森林资源培育的问题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基础支撑能力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活立木蓄积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72立方米的1/8。森林质量低,全国林分平均蓄积为每公顷78立方米,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68.5%。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4、林业结构、森林资源培育的策略
在新的发展时期,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与森林资源培育策略要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升级为主线,以建设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巩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业素质,做精做强林业产业,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4.1以提高林地产出率,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为重点
加大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本粮油、生物能源林、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利用林地资源从事林地立体生态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以鼓励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加大木竹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林业机械制造水平,强化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木本油料加工和林业生物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鼓励“次小薪”材加工利用、木竹化学利用。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扶优扶强,促进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4.3以发展森林旅游业为重点
加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服务功能,使森林旅游业真正成为传播生态文明重要载体。
4.4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
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注重“次小薪”材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的培育;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南方木材加工区的形成和壮大。
4.5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制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建立预测预警信息系统,规避市场风险;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培育壮大产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毕华.关于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3.19
[2]孙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林业经济.2008.01
[3]蒋敏元,刘家顺.论新时期林业产业的概念和范围[J].中国林业产业,2005.03
10.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十
论西气东输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多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带动天然气下游产业开发,促进东部地区及沿线省区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产业布局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 者:刘丽萍 沙景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6(2)分类号:F407.22关键词:西气东输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布局 天然气
11.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十一
关键词:龙港区 城乡用地 结构 布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交通拥堵,为改善交通条件,增加住房面积,势必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人地矛盾,推动城市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决定功能,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能够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龙港区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82.66%提高到2005年的86.01%。建设用地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龙港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龙港区城乡发展概况
龙港区是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位于渤海北部海滨,辽东湾岸的一座半岛上。于秦皇岛、锦州港之间。2007年全区总面积近138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多。龙港区全区十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全区总人口为17.33万,人口密度1257.64人/km2。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以及国家对重工业的长期投资建设,龙港区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依托港口,建设具有内贸和外贸、商业港和工业港、公用码头与货运码头、通用泊位与专用泊位、港口与临港经济相结合、水陆多式联运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港口。矿产采选业、能源工业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造船、建材等行业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构。全区经济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特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在全区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龙港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11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3元。
二、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分析
(一)龙港区土地利用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005年龙港区的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06697.1公顷,其中农用地68121.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96%。农用地中耕地43375.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0.99%;园地3692.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9%;林地8923.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2%;牧草地5262.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5%;其他农用地为6867.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2%。
2005年龙港区建设用地88454.8公顷,占区市土地总面积的42.79%。包括居民点和独立工矿、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系统面积结构比为: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最多,面积为84943.2公顷,占区市土地总面积的4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3153.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7.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17%。
2005年龙港区未利用地50120.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4.25%,其中未利用土地14313.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2%;其他土地35807.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32%。
龙港区在城乡用地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程度偏低,土地利用率仅为75.7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點和独立工矿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比例最大,为41.1%,这种现象是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不甚发达所致。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水利设施用地仅为0.17%;未利用地所占比例较大,超过20%。说明龙港区土地利用率还有待提高。
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从全区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来看,建设用地分布比较多,其中以北港街道、葫芦岛街道、玉皇街道和连湾街道分布面积较大,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7%以上。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连湾街道、北港街道、玉皇街道和葫芦岛街道,其他几个街道分布比较平均。中北港街道未利用地比较多,说明北港街道的土地利用率还有待提高。
(二)龙港区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分析
1.城乡用地结构分析。2005年龙港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862.21公顷,其中城市用地2032.87公顷,占全区城乡建设用地的71.02%;建制镇用地229.5公顷,占全区城乡建设用地的8.02%;农村居民点用地445.21公顷,占全区城乡建设用地的15.55%;独立工矿用地154.63公顷,占全区城乡建设用地的5.4%。其中城市用地所占比例最大,而建制镇和独立工矿所占比例小。
2.城乡用地结构的时间演变分析。龙港区城乡用地总体规模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从1997年的2579.7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2862.21公顷,8年增加了282.51公顷,年均增长35.31公顷,平均增长率为1.31%。从龙港区城乡用地结构来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在城乡用地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19.75%降到2005年的15.55%;城镇用地在城乡用地中所占比例上升,城镇用地的比例上升19.23个百分点,从1997年-2004年独立工矿的比例上升1.72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独立工矿比例下降了16.76%。1997年-2005年龙港区城镇用地不断增加,从2044.01公顷增加到2262.37公顷,平均增长率为4.87%,相对于城乡总用地的平均增长率来说,增长速度比较快。
从1997年-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了64.35公顷,这说明龙港区的农村宅基地在逐渐减少。独立工矿用地从1997年-2005年变化幅度较大。农村居民点的减少,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这跟龙港区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有关。从城市化水平看,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将会向城镇迅速集聚,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3.城乡用地空间分布状况。从龙港区各街道来看,城乡用地规模最大的是葫芦岛街道,其次是北港街、玉皇街道,三者占总城乡用地的47.44%,东街道、龙湾街道和望海寺街道的城乡用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15.72%。
从城乡用地结构看,龙港区城市用地主要分布在葫芦岛街道和北港街道,占全区用地总规模的23.14%,这两个街道本身是作为城区中心发展起来的,因此用地规模比较大,而东街道和龙湾街道城市用地较少,建制镇用地主要分布在北港街道。全区独立工矿用地分布比较平均,其中葫芦岛街道分布面积最大,西街道分布面积最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北港街道、连湾街道、双龙街道。
三、城乡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尽合理。全区耕地多,未利用土地多,林地少,土地利用效益低。全区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17%,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但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4.16%,大于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全市未利用地占了土地总面积的19.65%,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
2.存量土地潜力大,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从农村居民点方面看,2005年龙港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445.21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83.61 m2/人,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 m2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大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3.城乡用地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龙港区城乡用地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干扰了城乡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比如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优质耕地多,但是沿海城镇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的用地需求也较大,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四、措施及建议
12.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篇十二
关键词:台州府城墙,沿革,布局,功能结构
1994年1月4日, 临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从三国吴大帝时设县,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 而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证人就是古城墙, 她的存在也是临海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原因。临海在唐武德四年 (621) 置台州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都是州治所在地, 所以古城墙称台州府城墙。台州府城墙位于临海市老城区, 是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城墙,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
一、沿革
临海的古城墙最早出现在东晋, 为太守辛景所筑。《嘉定赤城志·山水门》载:“晋隆安末, 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 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之。”《词源》“临海”条也载:“东晋太守辛景于临海大固山筑子城以拒孙恩。”可见, 一直到隋朝临海的城墙都局限于今北固山一带, 规模只相当于“子城”。
全国各地大修州一级城池始于唐, 台州也不例外。
台城建自唐武德年间, 形势北倚龙顾、西南环绕灵江……惟东平原广衍, 难以防御, 遂凿湖浚壕, 直与江合。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交礼桥》)
1995年对古城进行修复时, 在古城墙体内发现唐代夯土 (1) 。此外, 临海民间也有尉迟敬德和杜伏威修“鹿城”的传说 (2) 。综上所述, 唐朝时开始修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台州府城墙, 而且城墙的基本布局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五代时属吴越, 为钱氏属地。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 , 吴越钱俶献城归宋。钱俶为了向宋太宗赵匡义表明心迹, 命吴越国境内“隳其城不设备”, 拆除境内所有城垛, 台州府城墙也不例外, 最终“所存惟缭墙”。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 当地官府按旧城基加以重建。庆历五年 (1045) , 城墙被洪水冲毁, 宋朝廷诏命太常博士彭思永到台州督修新城, 集合各属县的力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修复城墙。次年, 太守元绛到任后, 首次用增砌砖石的办法对新城进行加固, 且在每道城门上都修建了城门楼。
乃因新城, 出帑金以购材募工, 砻石累甋, 环周表里, 外内九门, 饰之楼观。缒木于门, 牝牡相函, 外水方悍, 以御其怒。 (元绛《台州杂记》)
至和元年 (1054) 、嘉祐六年 (1061) , 太守孙砺、石亿分别对新城加以增筑加固。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将东城墙往西缩进一里多, 并修筑瓮城。
按古基, 东至小鉴湖, 循清心岭而南, 萦抱旧放生池, 直接城山岭古通越门土地庙处, 盖今湖昔地皆闉阇中物也。后乃徙而之西, 缩入里馀。 (《嘉定赤城志·卷二·城郭》)
宣和年间 (1119—1125) , 仙居吕师囊农民起义军三围台城, 造成城墙多处毁坏。再者, 城池北面靠山, 当时并没有修筑城堞等防御设施, 因此, 为加强防卫, 乡绅黄袭明向政府提出由私人出资修缮城墙并加筑北面城墙的垛口。
宣和中寇乱, 城多圮, 其北倚山, 无闉堞, 众议修葺, 邑人黄袭明白诸守令, 出私财以为。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县城》)
宋淳熙二年 (1175) 、淳熙三年 (1176) , 太守赵汝愚、尤袤分别对城墙加以修筑。绍定三年 (1230) , 浙东提举叶棠到台督修城墙, 将城墙增高二尺、加厚三尺, 城外加筑捍城, 城内增筑高台, 并堵塞了括苍、丰泰两道城门以防洪水灌城。
元代由于帝国疆域辽阔、国力鼎盛, 各地城池不再有防御外敌的必要, 朝廷命令全国各地拆除城墙。但台州府城墙兼有防洪的重要功能, 城墙主体得以保全。至正十八年 (1358) , 方国珍割据台州, 对城墙进行了修筑加固。明洪武 (1368—1398) 初年, 对城墙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筑。嘉靖三十二年 (1553) , 为了防御倭寇, 大修城池。清顺治十五年 (1658) , 惧郑成功攻台, 摄兵道胡文烨、署台州知府王阶整修城池, 将城墙增高三尺、垛口 (雉堞) 并三为一, 增修城墙北固山敌台。康熙五十一年 (1712) , 知府张联元增修了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的瓮城。雍正七年 (1729) 、嘉庆年间 (1796—1820) 、道光二十年 (1840) 、同治四年 (1865) 、光绪二十年 (1894) , 郡守江承玠、县令萧元桂、乡绅侯服、郡守刘璈、赵亮熙先后主持了五次城池整修。1958年, 东面城墙及城门被全部拆毁, 原址改建成东湖路和大桥路, 部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北面城墙新中国成立后破坏比较严重, 1962年, 临海县政府把北固山东段 (长100米, 宽5米) 城墙空地提供给军分区高炮营建停炮坪, 当时北面城墙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损毁。南面和西面城墙由于城市防洪需要得以基本保全。1995年, 以临海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 市委、市政府号召发起“我为名城献一砖, 万人修复古城墙”活动, 政府出资和社会集资8000多万元, 历经四年, 按明代城墙的形制完成了对古城墙的全面修复工作。
二、布局
台州府城墙依山形地势, 西南两面沿灵江平地而建, 北面盘踞大固山, 东面接北固山段从揽胜门开始, 往南沿东湖路、大桥路东侧到灵江岸与南城墙对接, 周长6286.63米。1998年修复后的古城墙东起揽胜门, 沿大固山山脊蜿蜒至烟霞阁, 一直往南延伸至巾山西麓, 全长4671.63米 (瓮城296.5米) 。共有城门七道———朝天、兴善、镇宁、靖越四门及其瓮城和望江门, 新辟揽胜门和北固门;楼阁四座, 从东往西依次是顾景楼、白云楼、烟霞阁及平海楼;双层空心敌台6座, 上层为平台, 周围有齿状垛口和箭孔, 下层为驻兵和储存武器的空屋;平台17座。
府城原有城门7道, 东面一, 西南两面六, 每道城门上都修建了城门楼。从东往西是东崇和门, 城楼名“惠风”, 另附有瓮城;西北朝天门, 楼名“兴公”;西括苍门, 楼“集仙”;西南丰泰门, 楼“霞标”;南镇宁门, 楼“神秀”、兴善门, 楼“超然”;东南靖越门, 楼“靖越”。七门中, 因防洪的需要, 绍定三年 (1230) , 封堵丰泰 (康熙五十七年 (1718) 重开) 、括苍两门。太平天国占领临海时, 城门楼悉数被毁, 光绪二十年 (1894) 重修。现存朝天、兴善、镇宁、靖越四门及其瓮城, 城楼均毁坏未修。1984年在西面城墙中段 (原括苍门旁) 新辟望江门, 但规模较小, 准确地说是“门洞”而不是雄壮的城门, 更没有城楼, 1998年时按照明代城门的样式修建成现今的望江门和五间二层的城楼“平海”楼。1997年, 为方便交通, 在兴善门旁另开一门。1998年在城墙东端和大固山增辟了揽胜门和北固门, 揽胜门城楼名“顾景”, 并在揽胜门前树“雄震东南”牌坊和198级台阶, 寓意1998年修城。2002年, 在旧址上重修崇和门及城楼“惠风”楼。
府城城墙在宋代以前是用夯土累砌而成, 是夯土墙。宋庆历六年 (1046) , 太守元绛才用砖石包城把土墙加固成砖墙, 明代修城时在宋砖墙的基础上再砌一层砖石, 清朝时则将城墙增高三尺, 即一米左右, 府城城墙就是按照明清时期城墙的形制和规格进行修复的 (3) 。城墙由城基、墙身、垛口三部分组成, 城墙先用条石平铺堆砌, 再用大砖和小砖垒砌而成。整个墙身呈梯形, 上窄下宽, 墙高在5~7米之间, 墙顶宽度在3.5~4.5米之间, 墙顶用石板铺成地面。垛口上有箭孔, 下方有排水口。
三、功能结构
临海历代战事不断, 屡有攻城毁城的记录。此外, 临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洪灾多发, 经常致使城毁人亡, 洪水实是临海人民所需防御的更凶猛的敌人, 古时就有“台固水国、倚城以为命”的说法。因此, 台州府城墙的修建不仅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 而且出于防洪的需要。防御与防洪相结合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城墙的形制和结构中。
(一) 瓮城
城门外的护门小城, 别称月城。台州府城墙修筑最早的瓮城是崇和门外的月城。崇和门瓮城是北宋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修东城墙时所建, 1958年被拆毁。康熙五十一年 (1712) , 知府张联元在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外增修瓮城, 保存至今。
瓮城城墙与城门城墙等高连成一体, 为增强府城的防御作用, 在墙顶也修筑了垛口和箭孔。同时为了加强府城的防洪功能, 现存的四座瓮城都是沿江而建, 做成圆形, 依水势两边各开城门, 以最大限度抵消洪水对城墙的冲力。如镇宁门瓮城西南角正门朝南、东南角偏门朝东。
崇和门初筑时即有月城, 其门南向, 以受山水趋朝之
WENJIAOZILIAO
势。至镇宁、兴善、靖越、朝天诸门向无月城, 皆张守增筑也。 (《民国临海县志·卷五·县城》)
门洞两侧安装石闸, 洪汛或战时放下闸板, 加强重门的抵挡作用。
(二) 马面
城墙中向外突出的墩台。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 消除城下死角, 顶部建有垛口与城墙连成一体从而可以自上而下三面攻击敌人。台州府城墙马面现存六个, 都沿江而建, 分布在镇宁门到朝天门一带, 间距在56.3米~223.5米, 始筑时间已不可考。出于防洪需要, 马面修成实体且为了减少洪水的阻力, 临江的一面都刻意修成斜面或弧形, 其中一个甚至两面都修成斜面。
(三) 城门“天窗”
府城城门采用拱劵型, 内门洞要高于外门洞, 外门洞中间均设闸槽, 遇洪水或敌军攻城时可以启放闸板, 加强防御。同时城门楼也就是城门启闭范围的上面开一扇“天窗”, 装活络地板。平日里与普通地板无异, 当洪水或敌军来时, 就开启“天窗”, 往下放木板、石板等加强城门的抵御作用。
(四) 斗门
沿城在城脚按一定距离修筑的水闸, 用来排泄城内的积水, 也称“水门”、“窦窗”。斗门是太守元绛于庆历五年 (1045) 修城时所创, 为了疏通城内的积水, 元绛在东、南、西三面城墙挖了十道“斗门”, 并以括苍门为起点, 在城内凿通三支水渠, 把积水从城西引向城东, 从东面的三道水门排出。这样, 斗门和水渠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效的排水体系, 使临海避免在雨季来临时成为泽国。
作十窦窗, 裁以密石, 内水方淹, 以疏其恶。又凿渠贯城, 厮为三支, 达壅渟清, 馀波距川…… (元绛《台州杂记》)
熙宁四年 (1071) , 太守钱暄将这个城市排水体系进一步扩大完善。钱暄将东城墙往西缩进一里并修建一座瓮城, 从而把东湖拦在城外减少了湖溃没城的风险, 并且湖南沿城挖了一条河沟通往灵江用以分洪, 同时也作护城河用来防御。后来, 城内河道逐渐淤塞, 斗门荒废。乾道五年 (1169) , 太守向洵重通河渠, 并创制城闉 (瓮城重门) 斗门, 并且在旧东城墙斗门旧址上做了三道水闸通灵江, 到清朝, 东湖闸仅存一。
浚城中之水沟, 创城闉之斗门, 覆以亭屋, 以引左右之水, 以达怀义桥 (崇和门吊桥, 1952年拆) 之南, 北又即湖东故城之址旧斗门筑三闸, 以通西江。总为斗门者六, 为亭者一。 (王廉清《修东湖记》)
康熙五十八年 (1719) , 郡守张联元根据地势, 在城东筑坝挖渠, 使东北部通明桥溪水往南流入东湖, 合流灵江, 同时使“城壕水深、便於防御”。同治三年 (1764) , 郡守刘璈浚湖挖壕, 使壕深丈余、宽四丈余, 加大护城河的分洪和防御作用。时至今日, 斗门和城内水渠均已不复存在, 但护城河依然与灵江相通, 只是因修路被封, 寻常看不见而已。
注释:
(1) (3) 采访黄大树所得, 黄系古城墙修复工程承包单位临海古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荐阅读: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10-17
高等教育研究10-28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06-25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10-26
高等教育创新活动11-10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12-12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08-16
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08-24
《高等教育》阅读及答案06-12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