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2024-10-19

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精选14篇)

1.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一

赴青岛参观有感

2014年 5月 12-13日,在集团公司雷总带领下,我们一行17人赶赴青岛海尔、青岛港集团进行参观学习。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站是青岛海尔。我带着渴望和好奇走进了期望已久的海尔工业园。感觉自己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每个人都很忙碌,都那么井井有条。这里的环境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是走进了一个工厂,而是像公园一样,让人感觉很舒适也很轻松。

首先我们观看了介绍海尔集团发展史的影片,又参观了海尔文化馆。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么强大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有谁又能想到当初是个倒闭的小企业呢?这就是海尔带给我们的惊叹:海尔——不是传奇的传奇。

一、企业占有了市场才有出路。海尔即使在淡季也要创造神话。“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正是缘于它主动的市场观念占有了市场。海尔聘用大量高学历的营销人员以提高营销素质,给企业注入活力,使淡季不淡,永远立于市场之巅。

二、海尔视质量如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海尔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念在每个员工心中树起来,它的砸冰箱事件令人震撼。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乘风破浪,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优良的产品质量。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质量又何尝不是企业的生命呢?

三、不断创业、创新成就海尔的今天。“海尔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是这样说的:“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海尔的精神恰恰是这个时代与时俱进、与时俱变的最生动的写照。

四、人单合一的现代化模式造就今天的辉煌

从1998年开始,海尔开始实行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再造,并将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定位:“人单合一”。就是每个员工与竞争力的市场结合为一体,每个员工都成为创造市场的“大老板”,“人单合一”模式推进的目标,就是创海尔世界名牌。支撑“人单合一”的基础是信息化。海尔就是用“人单合一”这一差异化的管理模式,把每一位海尔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让海尔大跨步走向未来。海尔引入的OEC管理模式,管理目标非常明确。“日事日毕”就是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日清”就是当天的工作结束后,对当天的工作进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找出不足之处;“日高”就是在确认当天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后,明确第二天的工作目标,包括改善措施,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的提高1%。在“日清栏”上张贴着有关产品质量、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设备使用情况、物耗、生产目标、清理整顿和劳动纪律七项内容的记录表。专职检查员每隔两个小时在现场巡视一次,对作业现场的生产状况、发生的问题、相关责任、处理方法和结果等逐项进行检查,然后,将检查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另一方面,作业小组开始生产前,要开一个班组会,明确当天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作业结束后的还要进行三项工作,即“自清”(操作员自身进行检查)、“审查”(作业小组长进行审查验收)和“确认”(由小组长和操作员共同予以确认),当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其次我们参观了海尔大学。海尔大学是海尔集团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海尔大学的门槛为木质高门槛,好像庙堂,必须抬脚才能进入,意思是海尔大学的门槛很高。进门后就可以看见日新堂,正门上方写有“日新”二字,门前的楹联为“博学而日参乎己,知名而行无过失焉”,用此联来激励进入此门的海尔人,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绕过一个长长的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碧绿的水池,水池的对面是镂金堂,这个名字取自《学记》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勉励加入海尔的员工能够不断打磨自己,修炼自己,是自己从普通的金石原料磨练成精美的艺术品。回廊的东侧是粉色的墙壁,墙壁上和扬州的公园是一样中空的,从廊子的这边可以看见廊子的那边。走过长廊,就是曲水流觞,这是模仿醉仙翁亭前的曲水流觞建造而成,据说,开足水龙头,一个漂浮物从开始到终点需要3分钟,呼应着一般员工在海尔大学的三天学习周期。走过曲水流觞,就是海尔大学的另一个出口了。走出海尔大学,心潮澎湃,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培训机构,怎么会不拥有一流的员工,怎么会不造就一流的企业,这样的相辅相成又怎么会不成就一流的海尔?

最后参观了海尔洗衣机生产流水线,一台台洗衣机在流水线上慢慢移动,流水线上工人们忙碌着自己的工作,虽然他们有的只是拧几个螺丝,但他们都做得那么一丝不苟。是的,在那一瞬间,我想起的是“企业管理的精髓之一是要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台洗衣机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在海尔员工的眼里,它不过是拧紧几个螺丝,插好自己的那几个插头,做着自己所做的平凡的反复的工作,这方面都是专家,没有人能够做的比他们更好,尤其值得我们称道的是,每隔3-4个工序,都有一个质量管理员,在检查着每一个工序的质量。在参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海尔的“6S”大脚印。海尔每个班组的工作现场,都有一幅大脚印的图案,站在上面,能够看到一幅写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醒目标牌,因此被称为“6S大脚印”,即6S自检站。每天班后会上,车间班长站在“6S大脚印”上,总结当天的6S工作,批评表现较差的员工,表扬表现好的员工。优秀员工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共同提高。

第二站是青岛港;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青岛港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港,集装箱世界第八大港,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居世界第一。

青岛港20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只有企业牢牢把职工当主人,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青岛港构建和谐企业的先进经验,归根结底就是围绕一个字“人”做文章。青岛港在“发展方针、职工素质、激励机制、人文关怀”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全力打造亲情浓浓的和谐大家庭:始终坚持依靠员工;强化素质提升;健全激励机制;加强人文关怀。青岛港的“三个一代人”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新时代工人的骄傲: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

这次青岛学习之行的收获是很大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特性与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企业文化不能照搬,但建设经验却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一个企业的长远与发展是和他的文化和理念密不可分的,也和企业的每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向海尔那样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真正落地,如何才能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如何像青港集团那样,让员工以企业为家,以企业为生命;如何像这两家企业一样,把创新精神种植到每个员工的心中。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像张瑞敏经常对他的员工说这样的一句非常朴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这也应该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学习和思考的!多么简单多么实在的一句话啊,反思一下,自己能够做到吗?

我深刻的觉得在创新的同时,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以更积极、更热情的态度,更饱满的工作斗志充实自己的每一天,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

亿金 汪拉平2014年5月15日

2.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二

1 高职院校教师建设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是由普通教育的教师转岗而来, 高校毕业生和部分企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高职教师是从校门走进校门, 缺少社会实践和企业一线实践经验, 不了解社会和企业的新动态, 新经验。近年来, 高职院校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了一大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专业理论强, 但大部分是“出高校, 进高校”, 没有工作经历, 在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没有积累, 在专业实践方面也缺乏经验, 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教学中又缺少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 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 导致“学校教的企业用不上, 企业用的学校未学到”, 培养的人才不能与企业有效对接, 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助推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即使是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具有一定职称的教师, 也普遍存在专业实践技能薄弱, 知识和技术能力相脱节的问题。教师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验实训教学很难有效地开展, 导致学校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相比之下, 国外好的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技能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 中国高职教师技能欠缺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教师技能, 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 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 保障了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效果, 为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能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 身体力行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技能。深入企业, 能了解新动态, 洞察新需求, 必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切合时代要求。同时也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 有助于针对性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真正实现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企业与学院教师共成长、企业与学院同发展的良性运转。企业实践不仅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让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大量引用自己的亲身案例, 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引导。

3 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 有不少职业院校在落实教师去企业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有客观的困难, 也不乏主观的推托。教师与企业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 学校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打通这一环节, 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社会和关系找企业, 找单位, 困难重重。企业对教师进厂实习态度不冷不热, 甚至心存疑忌, 怕企业技术泄密, 怕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

3.1 学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学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高职院校进行教师挂职时出现的问题。学校在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疏于组织管理, 虽然学校和教师所在的部门对挂职锻炼提出了要求, 但要求笼统含糊, 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计划和安排。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挂职锻炼变成了个人行为, 如由教师自己去寻找挂职单位, 自己决定挂职的岗位, 挂职期间工作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缺乏有效的组织、监控和指导, 影响了挂职锻炼的效果。

3.2 挂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 由于对脱产挂职锻炼的目的和要求缺乏正确的理解, 使得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出现认识偏离。

高职院校教师压力大, 如教学任务重、科研任务重、职称评审难度大等, 挂职锻炼需要担任企业岗位职务, 无异于是到一个陌生领域, 又增添了新压力。另外, 大多数高职院校更主张在寒暑假进行挂职锻炼, 使得原本是教师教学期间压力缓冲释放的时间被新压力所挤占。而且教师挂职锻炼在评职定级方面并没有明确量化的指标, 教师挂职锻炼期间的津贴会因其不在岗而有所降低。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3.3 挂职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 企业在接收挂职锻炼教师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在使用挂职锻炼教师的过程中未按自身员工标准使用。尤其是一些教师挂职锻炼的岗位涉及企业的机密, 企业往往不会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还有一些企业把挂职教师当成“贵宾”看待, 给其安排有名无实或有职无岗的工作;还有些企业考虑到挂职教师的挂职时间短、工作能力和技能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不安排具体的工作, 只给教师安排一些协助性、配合性工作。有的企业总觉得挂职教师是客人, 碍于情面, 一些企业表面上不得不接受教师来挂职, 实际上挂职教师却很难得到真正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企业这样的一些做法, 导致了挂职锻炼对自己的要求放松, 使得其无法融入到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 挂职锻炼实效性差。

4 问题解决的对策

挂职锻炼是高职教育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使脱产挂职锻炼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 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

学校切实加强宣传, 统一思想认识, 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深入企业一线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 只有走进企业才能使自己的职业内涵得到延伸, 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激发教师强烈的求知欲和专业成长意识, 由外压转为内需。在学校制度层面加强规范, 给专业教师制定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任职要求, 在评优晋级直至奖金福利等激励措施上给予调控, 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在学校管理层面对全校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增强计划性, 并在课务安排、时间协调、人员对接等方面对教师给予关照、提供方便, 让教师能够真正有需求、有积极性地走进企业, 汲取营养和真知。

企业搭建好平台, 增强吸引力, 企业要认识到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对本企业员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要真诚为挂职教师提供实质性的岗位。

教师在挂职锻炼中首先要明确挂职锻炼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性等问题, 从思想上对挂职锻炼有明确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 教师要加强与学校、企业的沟通, 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 请求学校及时出面进行调节。最后, 教师要加强自身管理力度, 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锻炼是其职业内涵得到延伸, 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的有效的方式。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锻炼的意义着手, 对脱产挂职锻炼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脱产挂职锻炼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青岛交响乐团赴美过牛年 篇三

音乐会所经之地不是活跃开放的美国高校,就是有全球古典音乐试金石美誉的卡内基,为此青岛交响乐团做了长时间精心准备,精选了曾经在美国连续巡演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旅美作曲家、美国国家文化基金会委员陈怡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曲家叶小纲的《琵琶协奏曲》以及在美国享有声誉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的双簧管协奏曲《道情》。演出团队上,特邀青岛籍旅美指挥家胡咏言执棒,钢琴家殷承宗、现任美国纽约爱乐双簧管首席王亮、有国际美誉的琵琶皇后章红艳、新生代钢琴家陈萨也将助演。来自美国本土的纽约合唱团和华盛顿合唱团将集体加盟,与“青交”共同演绎美国著名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波基与贝丝》《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波恩斯坦的作品《西区故事》。

近日,章红艳、陈萨等独奏家抵达青岛与乐团进行了排练;1月17日晚“走向卡内基——青岛交响乐团赴美巡演汇报演出音乐会”在青岛市人民会堂成功举行。

4.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四

盐池三中

王琪东

为了深入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发展,积极探索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01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县教育局组织学习考察团一行48人,赴山东省青岛市学习考察。我们先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课堂听课、听讲座、参观校园等方式,对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高效课堂、课程整合等进行了认真考察和深入学习。在参观学习后,我个人感受颇深,思想深处也为之震撼,山东的学校教育让人耳目一新,高效课堂异彩纷呈,现将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反馈如下:

一、是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

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虽然建校仅三年的时间,以“仁爱尽责,追求卓越”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学校将“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国际化的全国名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以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一流的教学设施,鲜明的个性化办学特色,和谐而高效的教学方法,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独特育人模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优雅的校园环境展现校园文化。

我们看到的学校,环境干净整洁,校园绿树成荫,美丽的校舍与清新的绿化带交相辉映,碧绿如茵的草地、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出一片自然与和谐的巧妙搭配。

三、是用多彩的班级文化丰富校园文化。

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每层连廊都是文化长廊,都有特定的名称,由教师、学生亲手承办,组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校园百科全书”。各式各样的内容和图画让整个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同时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用全新的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进课堂听课之后,感受相当深刻,一是课堂组织形式十分新颖。学习小组的建立,每组6人,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之高,学生参与面之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有效发展时间之长,实现了将时间权还给学生,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将教学权送给学生;二是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将兵之才”。在课堂上,我们几乎很少看到老师的高谈阔论,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更多的是学生踊跃的回答和激烈的辩论,学生秩序看似混乱,但乱而有序,教师真正变成了课堂上的将兵之才。

5.教师赴外校学习体会 篇五

在紧张的4天全天学习培训中,在二中一中我听了3节历史、3节政治、2节生物、1节地理、1节物理、2节数学、2节语文、1节音乐多节展示课和晚自习课。5月9号上午听了xx二中副校长王建磊的《办有价值的教育》的主题报告,下午与二中的文综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5月10号上午听了《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小组建设》的报告,其与时间走进教室,听课学习。5月11上午在xx一中观看视频:《集体备课的具体环节》、下午听肖主任《整体推进翻转课堂: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专题报告,晚上观摩初一两节自主预习的自习课。5月12日观看视评《xx一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二段四步十环节》后,深入课堂听了初中生物、数学课。

几天学习过程中,不断对照我校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反思、交流、咨询、探讨,在对照比较中寻找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学习发现一中、二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和管理、活动亮点。几点总结如下:

一、xx二中的“271”课堂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71”模式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时间的划分,“2”是指课堂上老师讲不超过10分钟(课堂45分钟制),“7”指学生学习(包括自学,讨论,展示)30分钟,“1”指5分钟反刍过关。第二层含义指学生的划分,20%优秀生,70%中档学生,10%后进生,以此来分组合作。第三层含义指学习内容的划分,20%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通过讨论、巩固学会的,10%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我通过听课和观摩,感受了其“271”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校8000多学生,每个年级小40个教学班,每个学科的45分钟课堂都采用271的课堂时间结构分配,学生每节课活动长达30分钟,学生没有困倦和懈怠,课堂和班级的管理、评比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大大减少了教师管理的工作量,给教师教学备课腾出更多的时间和可能。

二、学校校园和班级非常重视学习和文化氛围的营建。走进xx二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各班教室外墙报和随处可见的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等,包括厕所里都有,还有楼道外的高中英语常见句型300句等等。每一条道路标牌的命名都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意义。重学习、重品质素质培养,每个学生都写得一笔漂亮的汉字,令我们这些教学多年的教师都自愧不如。xx二中的教育者们真的是匠心别具。学生们就是在不经意的抬头间,在上厕所的一瞬间,在教室外走廊上休息散步的一刹那间都可能记住一个英语句子,一个小小的英语知识点。这一份细心感动了我。学校除了整体的文化氛围的营建外,独具学科特点的文化学习氛围的营建和创造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65千米长走,意志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受益终生 学校除了初一年级以外,其余5个年级每年都组织一次全体师生65千米远足拉练课程。课程中,聆听校长讲话,进行远足宣誓“磨练意志,成长心灵,强壮精神,承担责任”,随后踏上征程。在之后长达13个小时的时间里,师生们徒步穿越,到达山东xx火山省级地质公园,再翻过乔山,最后返程回到学校,整个行程长达65千米。一路上,同学们挥洒青春,感受春天大自然的萌动;彼此鼓励,互相搀扶,靠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帮助走完全程;挑战极限,体验超越自己的喜悦,感悟人生的精彩。

回来之后,要写心得体会,感悟友情、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学会坚强、毅力,在行走中发现潜力。

四、根据我们育园中学的实际,从个人的角度提出几点粗浅教改设想:

1.学习借鉴“271高效课堂”模式,继续深入推进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但应该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汲取它的优点,当然还要有所创新。2.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271”模式,需要老师、学生、家长们的协同配合,我们的教学改革依然是需要齐心协力。3.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转变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要转变老师的备课观念,不能再以老师的讲为基准去备课了,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基准去备课,要考虑如何组织好课堂,怎样保证教学各环节的紧凑流畅,怎样能保证学生的激情投入,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4.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对学生的整体培训,加强学生观念和学习方法转变的教育;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团队的核心,培训好了小组长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培训,学科班长负责课堂评价,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每天的评价。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课堂上,老师和小组长的有效管理及学生讨论、点评、补充质疑的积极性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评价机制上,老师的积极性也是良好的评价机制调动起来的。6.搞好小组建设。小组是高效课堂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单元,学生合作探究的基本单元,小组的划分,小组的组训、组规、组徽、奋斗目标的制定,小组长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都特别重要。

6.赴南京学习教师培训发言 篇六

马家砭镇中心小学

王建东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县教育局组织安排的外出学习活动,通过几天忙碌的考察学习,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理论上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这次学习考察团是由教育局副局长张世忠带队,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彦和全县16所中小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等34人组成,共参观了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和宜兴市实验中学等三所学校。接下来我将对我几天来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一些情况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我会尽量多讲一些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少讲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各位老师听后能积极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联系我校实际讨论一下我们学校今后的办学方向。

一、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

我们14日到南京后直接到达溧水县东庐中学进行考察学习。在东庐中学的两个多小时中听了一节课和一个报告,初步了解到以下情况:

东庐中学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一所农村初中。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曾长期处于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和观念落后、手段落后、质量落后的“三差三后”状况。在几年前学校还没有轩昂的教学楼,连黑板都是老式的黑漆板,学校的电脑除了一部分是上级新给配置的,其余都是城市学校淘汰下来的„„当初,东庐中学也曾跟在别的学校后面苦苦地追求过升学率。但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东庐中学必然地每每败下阵来。在教育布局调整时,东庐中学一度成为撤并对象。在困境中,东庐中学积极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整体层次不高,但毕竟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东庐中学在摸索过程中,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然后拿出来经过集体讨论后大家共享,以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阶段性测试中,最早试行这一办法的数学、化学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此时,又有教师及时提出,这种供教师使用的文稿,可以略加变动后也发给学生一份,既可当作课堂 1 作业,也可当作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既可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于是,“讲学稿”诞生了。

从1999年起,东庐中学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讲学稿”草稿拿出;组长初审后提前两天发给全体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后交主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第二天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讲学稿”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从2000年起,东庐中学开齐开足课程,停止了初

一、初二的双休日补课,初三的周日补课以及寒暑假补课;教师在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上课前抽批部分“讲学稿”以了解学习情况的同时,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课内损失课外补”没了时间和空间。教师“穿新鞋”不能走老路就得改变思路,就得研究如何在课内做文章;给学生松了绑,许多课外活动得以全面开展起来。

要问东庐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客观地说,没有了家庭作业,但学生头天晚上要依据“讲学稿”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上课时释疑、巩固;课后复习、提高,的确也很紧张。可是,自主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并且自觉地刻苦学习。校方说,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主要是学生“动”了起来,而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因此,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就不会感觉到负担重。

正是东庐中学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六无”:一是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四是无不开课程;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南京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地、南京市和融教育项目研究中心、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国家教育改革特色学校、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 2 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听了东庐中学的老师,兼全国讲学稿研究会学科主管史正红的这样几句话,或许对大家是有启发的。

1、教师怪学生能力差,校长怪教师素质差,那都是无能的表现。

2、应试教育是个小概念,素质教育是个大概念。

3、阶段性的检查抄教案,平时上课无教案,两案结合。

4、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就说明老师落后了。

5、做“懒教师”,先交流预先情况,再指正、教,最后再交流检测。

6、表扬不是结论,而是一种策略,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

7、给学生信心,让学生考高分,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勾引”学生不可不学。

8、做永远的“周伯通”,和学生交朋友。

9、不做张飞做孔明。

10、不做子怡做艺谋。

11、以体罚惩戒和以保障的生活吸引学生学都是行不通的。

12、要把书交活了,而不是交死了。

13、只看教参和教材是呆子老师。

14、讲学稿教学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实用的,更好的。

15、把个人、学校的特色做强、做大,发扬光大。

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我们是15号早晨5点左右就乘车出发,坐了大概两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洋思中学。一走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洋思中学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道路两侧随处可见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标语、校训、名言;横梁正反两面,写满了古诗词、英语单词等主要学科要求背诵的内容。从中看出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独具匠心。

1、洋思中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洋思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创办于1980年(校址在农村),当时只有5个教学班,13名教职工(其中一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用2.4万元,盖了26间简易平房,设备几乎全无,课桌椅全是借的。经过20多年的努 力,洋思中学已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2000年起实行国有民营,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被评审为“中国名校”;2005年8月斥资1.3亿迁址进泰兴城。现有教学班65个,教职工382名,学生3800余名。目前,洋思中学已产生了惊人的办学效应,出现了“四多”现象:

(1)外来择校的学生多。洋思中学许多学生来自外地,遍及27个省市。这些学生的家长都是慕名而来的。

(2)宣传报道的媒体多。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报刊相继报道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洋思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后撰写了相关文章进行报道,轰动了教育界。

(3)参观学习的人数多。据洋思中学的领导介绍,来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者每天有几百人。有时一个教室内听课人超过百人,教室内容纳不下,听课者只能站在教室外走廊旁听。

(4)学校创收的经费多。由于外地学生多,学校收取的赞助费多,仅收取外来参观学习的门票费每天约1万元,一年要数百万。

2、洋思中学的基本经验

(1)坚守一种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学楼上醒目的大字更让人深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更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它让学生自信,让教师们感到责任重大。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时时关心、教育、帮助后进生,建立了层层责任制、承包制,千方百计地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采取一定措施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便于老师辅导,便于班级竞争,排座位时,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生同桌,做到生生相教。

洋思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4(2)坚持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上课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们可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扩展为: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

“后教”,不是教师漫天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洋思现在的“后教”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或将其教条化,而是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日渐逼近教学本质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现在,在洋思人的思想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每周初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已经会的就不教,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②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

到洋思听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讲座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 6 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既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

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③生生互学,师生互教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教学”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另外,洋思中学有一个特殊的观念,每堂课要从始考到终,以“考”促学,让学生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象高考那样对待每一节课。这样知识落实,反馈迅速,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兴奋积极,课堂效率高。

(3)实施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三清”活动

所谓“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 7 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宜兴实验中学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

我们是在17号的上午考察了宜兴实验中学,共考察一上午,听了一节和一个报告。宜兴实验中学创建于2000年8月,是由原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部迁址创办的一所公办民营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创立于1928年,由徐悲鸿创立。目前有60个教学班,大约3000多学生,教师平均年收入七八万。

其实宜兴实验中学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工具”

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概括化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指结构化了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这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也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课堂上能关注这样的方法程序,并能将之概括化、结构化,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地解决同一类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两类结构’,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学生就能自主地学习,独立地学习,高效地学习,最终实现教师少教或不教而学生能多学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最有效?” 概括为一句话:“三环二线一核心”。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是“明线”;而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是“暗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变得‘会学’和‘乐学’。”

7.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七

为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青岛市日前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 提出选派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

意见提出, 建立民办学校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机制,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方式举办民办教育。推出一批重点项目进入教育引资市场, 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优质学校, 打造成民办教育品牌。

为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意见提出, 一是开展民办非营利性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同等待遇试点, 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养老保险, 财政按比例补助学校。二是民办非营利性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经市编制部门批准, 可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

8.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八

然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对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而专业课教师因为得不到激励,缺乏赴企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动力。这也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市场和技术缺乏了解,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尤其是在面对产业领域出现新发展和新技术时,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并在实施中将激励措施落实到位,提高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科学编制工作流程,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现有专业课教师的配置情况、专业发展前景、办学规模等因素,根据教学进度,合理编制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学计划。要编制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的申请制度,按照学校的培训计划,明确实践的具体内容,学校、企业、教师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另外,要形成完善的反馈制度。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学习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与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的对接,对在企业实践期间的体会和想法形成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调整专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专业课教师要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要给予专业教师及时的支持,以确保教师赴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要制定激励和考核机制,并坚决落实到位。为激励专业课教师主动参加企业实践,实现由“被动安排”到“主动要求”的转变,加快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利益驱动来推动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报酬方面,可以将参加企业实践计入课时,纳入课时费的补贴范围,以保证赴企业实践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利益。可以在职称申报、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参加企业实践的专业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成果予以考察,考评方可以包括学校、企业、第三方鉴定机构等。例如,学校负责对教师专业课实践计划和实践报告的考评,企业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期间的考勤和技能学习进度进行考评,第三方机构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考评。

最后,对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给予课题的支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校企合作项目课题的申报,在立项上更多地考虑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有企业人才参与的课题,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这样,专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生产管理的一线,吸收来自企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后要完成一份调研报告甚至是课题报告,成果能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学校可据此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从而根据市场发展设专业、根据能力要求设课程、根据企业岗位教技术,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实际相对接。

9.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九

东北师大近六天的培训即将结束,在东北的每一天,我都被很多事情感动着。对我来说这份感动值得经常回味。回味才觉得弥加珍贵,值得铭记,同时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

关于城市。街道宽直、空气清新。徜徉在东北师大的校园内能感受到她的历史厚重感。同时银装素裹的城市,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让我体验到别样的新奇。

关于培训。其实培训是很累人的。所有的学员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要统一到东北师大聆听讲座,每天坐这么长时间不禁感叹自己的教育对象也真不容易。此外,回到宾馆之后,还要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上交,一路培训下来,也非易事。

关于印象至深的授课专家

(1)郑长龙是东北师化学学院的教授,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充分地与学员互动,授课引人入胜,起点高落点低,深入浅出;理论性强,听后收获大,受启发;

(2)周仕东是东北师化学学院的教授,所授科学探究教学的本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的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的知识为主,既没有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没有让他们深入理解为什么一直以来科学是成功认识世界的特殊途径。

(3)李艳梅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讲授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使我充分认识到,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理论和教师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可操作过程。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罗新春吉林松花江中学教师,她的讲解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容易产生依赖和惯性,似乎可以灵活应付日常的教学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们深刻地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观念?仅仅是明白了教学观念还是在指导教学实践?怎样才能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一定要改变吗?一定要进入引领式学习完成观念的转变。

(5)娄延果教育学博士,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团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 专家团首批成员,石家庄一中校长。他讲到只有基于真实背景的化学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率的教学。高效率的教学是学生身心都获得发展的教学。深刻认识基于真实背景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与技术、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基于真实背景的化学教学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呼吁老师们要相应地提高应变能力、学科素养和思想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感想与收获。

(1)培训之余,我们领略了白山黑水的无限风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东北的沧桑的历史加深了为人师者对使命感和责任感;

(2)感受到了东北师大专家、学者以及师大附中同仁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3)专家们对教育案例的阐述,深入浅出,破除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误解,或让我们对一些问题看得更透,较好地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4)有幸与同行的全区的骨干教师取得联系,交流思想,加深友谊。

(5)在专家、教授们的醍醐灌顶之下,在与同行们的交流之后,深刻地体会到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学以致用。重新确定了自己的努力目标,争做研究型,探究型教师。

10.赴北师大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聆听顶级盛宴 感受前沿理念

2016年7月24日至28日,在校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一行十几人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在这短暂的几天时间里,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学习结束,尽是满满的收获,在收获之余,也颇有感慨!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次培训学习机会,并在这次学习中切实受到了教育,很受启发,可以说,这次培训学习将终身难忘!下面将从两个个方面对我的外出学习进行总结:

一、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自我提升

这次培训的专家,谈到了一个共同话题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培养,不再是刚实行课改时那种形式上的关注,而是真正重视学生心理变化,理清知识脉络,找准思维起点,让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展开,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上得到发展。

在吴琼教授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和北京特级教师梁捷老师的《以发展学科素养为纲打造“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讲座中均讲述了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方法,及如何关注学生发展空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分析了当前教育现状:教师迷失了,在思想中,在评价中,根深蒂固的事什么?--依旧是成绩;总结出我们的教育要找到落点,落点是什么?--人。表明教育要以人和自由为出发点,教育要把人作为最根本点出发。只有关注人的心灵和理想,才能生发出健全、灵魂丰富的人。专家们纷纷通过实例说明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深度学习”的相互联系,以自己生动的教学案例讲述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李水平处长的 《基础教育形式与课程改革动态》,用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形式与课程改革新动态。专家曹培杰《未来学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给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示了国外的未来学校,为中国未来学校的构建和课程结构的整合提供了想象空间。

王佩霞教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生动的数学实例提出了提升教师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在此过程中并以教学案例《圆的面积》为例,同课异构,提出数学教学要求真、求实,要学会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人课合一才是最完美的课堂。要求在教学中要顺学生思维而道,读懂学生,关注学生,关注数学本质。

张彩云主任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鲍传友教授《做研究型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新时期的老师一要提高素质,二要提高专业,教育要分6步实施,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最后才可能教育小孩。他提出了课程整合,并用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的教学改革实例,说明了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索和实践,做时代的先锋。

二、培训学习反思:教育无止境,且思且进步

11.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赴企业,企业培训,高职教学

0引言

现在全国众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让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相似的问题。强化两者的相似程度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教学的软环境上看,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究其原因,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横亘在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教师赴企业锻炼入手,阐述了教师赴企业锻炼对于高职教学引入企业培训模式的重要性,藉此希望对解决高职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所裨益。

1目前高职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分析

目前,高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课堂、本科教学和更高层次的教学都在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又相比传统教学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手拈来,用案例引入教学的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案例只能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抽象与精简,案例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把所有的条件限制在了一定的前提里,只保留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教学目的很容易实现,但是也同时失去了部分的客观真实性。总来的说,案例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对于实现技能教学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成份,在高职教学中更为先进有效。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教学内容,还需要学生具有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法在近些年很快被广大高职院校广泛采用。但是,实践教学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用于实践的设备设施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同步,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无法与企业的真实环境无缝对接。其次,还需要能够匹配实践教学的软环境,即针对实践操作所设计的题目或者案例。这些题目和案例的设计,目前都是由第三方软件设计公司完成的,这类公司往往没有丰富的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经历,又没有高校教学的经验,因此设计的题目和案例往往是学校和企业都不满意,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

此外,还有诸如六步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它们都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情况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也都不能让人满意。于是,是不是应该引入一些企业内部的培训方法到高职教学中,成为了可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现在已经有很多院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在进行这方面实践之前,我们必须要看到高校教学和企业培训之间的差别。

2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师教学的区别

2.1教育对象定位不同

企业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是有社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高职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无社会生活经验的准成年人。因为定位不同,所以就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不同。

2.2教育环境不同

企业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或者是与企业相关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这种培训可以把培训内容和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一般是在学校和实训室进行,这样的培训有比较好的系统性、规范性,不容易受到非教学内容的其它因素影响。

2.3教育主导者不同

企业培训的主导者是培训师。培训师往往来自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培训机构,他们有比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培训经验,更看重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多为大学及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也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教育方面有优势。

2.4教育规范性不同

企业的培训一般以实际需求为主,除了培训的主体目标和主体框架固定不变之外,其他诸如培训环节、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临时更改。但是高职教育不一样。学校的教学需要严格遵从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授课内容也要符合教育部或其他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教育规范,不可以随意更改或增减。

3教师赴企业锻炼对高职引入企业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的种种差异,让我们感到增加高职教师对企业培训的理解,非常有必要。经过多年反复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凡是在企业锻炼过的教师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赴企业锻炼对高职引入企业培训模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可以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即使有人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但是经过多年的高校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已经退化不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实操训练,但多是在学校内部或者其它教育机构之内进行,与企业的实际状况都有差距。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赴企业锻炼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3.2可以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高职教师的优势,但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这些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而企业一线的锻炼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与客观的实际操作真正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3.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能够广泛接触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开阔眼界,对于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会有新的认识,这将极大地影响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可以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而极大地提升教育理念。

3.4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

教师赴企业锻炼可以看到和体验到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的发展方向等,这对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大有帮助。更新了知识,才能讲课受到学生欢迎,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赴企业锻炼能够使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更好地将企业的培训模式融入高职教学中,促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值得更多高职院校教师尝试。

参考文献

[1]叶龙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05):33-35.

[2]刘浩.论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的联系与区别[J].企业导报,2014(10):56-57.

12.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十二

2016年1月6日下午,牛角小学举行教师赴西南大学学习分享会。这次分享会由邓棉娣主任主持,她把牛角小学教师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共勉。

在12月18-12月23日,由阜沙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徐瑞钦、党委委员吴瑞琼、文体局局长林锐明带队,教指中心教研员、全镇七所公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学行政和镇名师、学科带头人及教学骨干教师共45人来到重庆西南大学研修学习,牛角小学的黄凤英校长、邓棉娣主任、蓝旭雯大队辅导员也参加了本次的学习。四天的学习,六个讲座,两次参观学习,学习收获满满。

西南大学陆林教授《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与组织形象设计》中指出:“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为全校师生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意识、基本信念和行为方式。”往小处说,学校环境的创建就是一门艺术,学校的隐形课堂。龚雄飞教授《学本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与管理创新》、王正青教授《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研修——主题选择与组织实施》、李大圣教授《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邓晖老师的《换一种媒体表达的方式》、白智宏教授《优质高效课堂创设——促进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生成的教学设计策略实施技艺》,既有方法的指导,在方法的指导更多的强调的是课堂的变革。

四天的文化盛宴,学员们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从而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真正转化成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新理念,转化成优化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13.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 篇十三

活动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2016〕8号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及省、市、县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经研究,婺源中学校园足球办公室决定举办2018婺源中学赴青岛泰山校园足球研学夏令营活动。

一、活动目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研学旅行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将来社会人才选拔增加筹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校学习的兴趣和求学欲望。

二、活动对象

一、初二年级部分学生。

三、活动时间

2018年7月24---29日。

四、活动的方式

(一)与社会优秀的教育资源联合举办研学旅行活动

(二)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全自愿参加

(三)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以集体出行、统一食宿、统一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

五、活动路线

7月24日(星期二),全天迎接夏令营营员;7月25日(星期三),举行开营仪式,分建团队小组,开启破冰活动;7月26日(星期四),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开班培训授课,课后足球嘉年华对抗赛;7月27日(星期五),参观五四广场,参观青岛极地海洋世界;7月28日(星期六),攀登泰山;举行闭营仪式,分享收获感言;7月29日(星期一),返程。

六、活动要求

1、遵时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准时参加各项活动,不擅自离队,不单独行动。

2、文明礼貌,公共场所不喧哗,将环保节能进行到底。

3、安全自护,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注意保管个人贵重物品,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

4、卫生健康,注意饮食卫生,不随意在外就餐。如果身体不适或突发事件,马上报告带队老师。

14.赴澳大利亚学习培训的收获与启示 篇十四

培训团在澳期间, 先后听了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土壤科学协会等单位专家的理论讲座9次, 实地考察了墨尔本和悉尼皇家植物园、墨尔本Hancock林业公司、布里斯班Bulimba流域协调委员会、Lesey家庭农场、Endeavor奶牛场、皇家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库和DNA实验室、布里斯班奥斯堡地区小流域治理和廷嘎坡湿地恢复现场等11处, 访问了昆士兰州科学、信息技术、创新与艺术部, 澳大利亚皇家植物研究所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土地和环境法院等3个政府机构。

通过理论学习、现场参观考察和交流访问等形式, 使笔者对澳大利亚防止土地退化、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长见识、更新知识、提升理念, 提高环境意识的同时, 也认识到了甘肃省在防止土地退化、环境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坚定了全团成员做好甘肃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与决心。此行收获颇丰, 启示深刻。

一、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 是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全国设6个州和两个领地, 人口2271.4万人 (2012年) , 其中农业人口约31万。澳大利亚国土辽阔, 物产丰富, 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全球第四大农业出口国, 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2012年, 全国GDP总值约1.54万亿美元。

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 平均海拔350米。沙漠和半沙漠占国土面积的35%。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是澳大利亚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470毫米, 仅相当于全球七大洲平均年降水量的五分之三。全国有36%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 有32%的地区年降水不足500毫米, 是全球除南极洲外降水最少的洲。农牧业用地约72亿亩, 约占国土面积的63%, 其中天然草场达66亿亩, 占到农用地的90%以上。耕地面积只有7.314亿亩, 其中灌溉面积仅占4%。全澳约有近13万家家庭式农场, 经营着国土面积60%的土地, 农场的平均规模为5.4万亩。

澳大利亚自然资源丰富, 农牧业发达, 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 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羊肉出口国, 羊毛、肉类的出口分别为世界第一、二位, 还是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 出口农产品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羊年存栏约1.3亿只, 80%是美利奴羊, 以毛细且韧而著称于世, 羊肉产量约68万吨, 羊毛产量约50万吨。肉牛和奶牛年存栏约2800万头, 牛肉产量约220万吨, 牛奶产量80亿升左右。肉牛有30多个品种, 海福特、安格斯等为主要饲养品种, 奶牛的主要品种是荷斯坦、佛里斯, 约占澳洲奶牛总数的7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小麦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 以质量高和出口量大而著称, 年播种面积约1.77亿亩, 产量约2300万吨。大麦是仅次于小麦的重要谷物, 年种植面积为0.555亿亩, 产量为640万吨。2010年, 澳大利亚农牧业产值274亿澳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2.1%, 其中小麦产值48亿澳元, 大麦14亿澳元, 羊毛19亿澳元。

澳洲森林覆盖率21%, 天然森林面积约24.45亿亩, 主要树种是桉树。渔业资源丰富, 捕鱼区面积比国土面积多16%, 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鱼区, 有3000多种海水和淡水鱼以及3000多种甲壳及软体类水产品, 其中已进行商业捕捞的约600种, 主要的水产品有对虾、龙虾、鲍鱼、金枪鱼、扇贝、牡蛎等。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 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学习, 也有现场考察;既有对政府部门的访问, 也有对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参观;既有国内的总体安排, 也有境外的阶段性小结;既有一般性的参观考察, 也有较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研讨。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和交流访问, 使全团同志的环境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在丰富知识、提升理念的同时, 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㈠丰富了知识

此次培训分别听取了澳大利亚有关方面专家就澳方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水土资源管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情况介绍, 使全团成员对澳洲环境保护的基本做法有了初步了解。

在澳洲, 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多达50多部。大到水污染、空气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土地开发及城市建设、野生动物保育、水土流失防治、原生植被保护等方面, 小到公园和保护区管理、汽车尾气排放、捕鱼垂钓、垃圾分类等都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甚至农牧民在自己的农场要砍一棵树或开垦一片荒地, 都有明确的法律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法律法规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使其更加具体明确、操作性更强, 处罚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澳洲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在澳洲所有土地都进行了评估分级, 开发必须要按照分级和规划进行。规划一般为10年, 每年根据变化的情况修订一次, 期限后延1年, 既保持了规划的连续性, 也体现了规划的灵活性和超前性。规划详细地划出了未来城市发展、住宅建设、公路管道建设用地, 矿山开发、工业建设用地以及公园和保护区用地等。无论是私人所有, 还是国家所有的土地, 规划一经确定, 都必须无条件服从规划。若公民或法人对出台的规划有意见, 可通过相应的渠道提出修改的建议或通过法律的形式上诉, 要求政府修改规划。

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方面, 澳洲奉行的是严格的植被保护政策。若一块土地上原生植物量超过50%则严禁开荒;若一块土地连续被种植作物10次以上, 即使地下有矿藏也不能开采;若开发商或个人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开矿建厂等项目建设方面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 或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及决策有失公允时, 开发商或个人可通过法律途径上诉到各洲土地与环境法院解决。若一个开发商或农场主违犯原生植被保护法, 未经许可清除1千公顷以上土地的原生植被用于非农业开发, 会被判罚最高40万澳元的罚款。在具体治理措施上, 他们根据不同区域土地的植被状况、降水量及径流量、坡度长度、土壤的属性等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通过沿河建坝拦蓄, 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肥力及结构、提高土地渗透力, 恢复表层植被、种植防护林带, 草场围栏、划区轮牧, 严禁开荒, 高茬收割、秸秆及残枝枯叶还田、少耕免耕等措施。这样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的努力,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澳大利亚的水土流失状况仅为每公顷每年4吨左右, 远低于我国和甘肃省的水平。

㈡提升了理念

学习考察期间, 笔者深深地感觉到澳大利亚人不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厚, 而且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强烈。这些理念和意识无处不在, 时刻撞击着笔者的心灵, 升华着笔者的理念和意识。

1. 环保意识。

澳洲人环境意识强烈, 人人都是环境保护者。无论你身在何处,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 大家都奉行一条原则, 那就是“除了脚印, 什么都别留下;除了垃圾, 什么都别带走”。澳洲矿产资源丰富, 涉足的企业和个人众多, 但矿山周围的环境如故, 原因是政府严格规定开矿者在开采前要首先充分论证采矿对周围动植物和人居环境的影响, 提交矿山开采后的治理计划并交纳一定的废矿恢复保证金, 确保开矿后矿山的植被能尽快得到恢复, 将开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澳大利亚大小的城市绿地随处可见, 草地上到处是休闲的人群, 海滩上晒日光浴的人群如织, 但走后都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公园里为游人设立的免费烤炉, 人们使用后都自觉地将垃圾带走, 将烤炉打扫得干干净净, 以便别人使用。所有垃圾必须严格分类, 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里。随意破坏植被或未经许可砍树开荒, 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全民良好的环境意识, 造就了澳大利亚美丽的环境。

2.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澳洲也深入人心, 大到化肥农药使用的控制, 小到休闲垂钓的标准, 无处不在体现。澳大利亚皇家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库建立于1816年, 保存着自澳大利亚1788年建立殖民地以来发现的7.7万多个植物标本, 其中最珍贵的是英国政府1850年移交给澳洲政府的802份1770年库克船长登陆澳洲大陆时采集的植物标本, 可供世界各国研究之用, 是澳洲的植物博物馆。这些植物都是澳洲的原生植物, 绝大多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对保持澳洲生物的多样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澳洲农作物和树木防病治虫大量使用生物、物理和农艺措施, 通过天敌灭虫或种植特殊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除草。草场每隔几年火烧一次, 既更新了草场, 也清除了木本杂草和害虫。农田大量使用植物的秸秆、树木的残枝枯叶树皮等农业废弃物高温发酵制成的有机堆肥, 城市花坛表层也是厚达十几厘米粉碎的树枝树皮的覆盖, 既肥田又保墒。人工林的砍伐严格按照树木生长的年限和标准进行, 且必须做到伐一棵种一棵。捕鱼垂钓有一定的规格标准, 捕钓到的小鱼必须放生, 否则会被检举罚款。许多公共建筑物都有屋面集雨系统, 接收雨水用于冲厕和浇灌花草。居民家庭若安装屋面集雨利用系统, 可给予一次性抵扣税款900元的奖励。这些看似简单甚至原始的举措, 澳洲人却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 确实难能可贵。

3. 质量意识。

澳洲人做事秉承了欧洲人的习惯, 虽然速度缓慢, 但质量却是一流。城市街道随处可见一些年代久远的欧式建筑被完好保存, 有的已超过200年, 今天依然在使用。高速公路建成几十年很少见到维修的“补丁”, 人行道基本都是沥青铺设, 虽然没有道板砖的华丽, 但非常通畅, 给人安全、方便、坚固的感觉。即使修建一个停车场的地坪, 也要布上钢筋网后再浇灌水泥, 并用震动器将水泥夯实。建设销售的商品房, 从建筑物的总体质量, 到建筑材料的选择、油漆及墙面涂料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要求顾客购买后十年内不得接到任何质量问题的投诉, 包括墙面起泡、管道漏水等看似很小的质量事故, 若被投诉, 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问题严重的会被吊销建房资格证书, 进入黑名单, 终生不得再从事建筑行业。食品药品监管更是十分严格, 若发生较大的质量事故, 也将终生不得再踏入本行业。

4. 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在澳洲也是无处不在体现。培训团所到之处, 无论是听取讲座, 还是参观访问, 接待方第一时间都是告知建筑物消防通道的位置, 要求大家在发生火灾或意外事故时, 不要慌乱, 跟着他有序地撤离。街上行走随处可见车让人的现象。游人嬉戏的海滩水域都设有安全警界标志, 在此区域内游泳冲浪一般是安全的, 且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安全观察哨, 驻有专业救生人员, 以防不测。高速公路车流大速度快, 却很少发生交通事故, 原因是大家都自觉地遵守交规。酒后驾车被查将吊销驾照并终生不得再次申领。为培训团服务的大巴司机, 上车第一件事也是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带, 不得在行车途中吃食品、开窗户、丢垃圾等, 而且自己要将每天的行车情况, 包括出发时间、到达时间、中途在何处休息、休息的时间、晚上在何处住宿, 第二天几点启程、前往何处等, 一一详细记录在案, 备交管部门检查, 行车记录还要完好保存至少5年不得销毁。这些细小的事情, 澳洲法律都有明文规定, 大家必须自觉遵守。

5. 健康意识。

澳洲人酷爱锻炼, 健康意识强烈。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刮风下雨, 无论是早晨晚上还是中午, 无论是年轻的少年学生还是年长的退休年老人, 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 马路上、公园里随处可见跑步、散步、踢球、骑自行车锻炼的人群, 海边沙滩到处是游泳、冲浪、晒日光浴的人。无论何时何地, 总有许多人在锻炼身体。正是澳洲人全民注重锻炼的原因, 使澳大利亚成为全球体育强国, 每年都有许多国际体育赛事固定在澳洲举办。

㈢坚定了信心

学习考察期间, 全团成员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学习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做好甘肃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澳大利亚与甘肃的自然生态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 农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都是水, 都面临着干旱和土地草场退化的威胁, 但澳大利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使澳洲成为全球环境最美的国家之一。这源于澳大利亚科学的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全民浓厚的环境意识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 这与其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也有直接的关系。澳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也坚定了全团成员的信心和决心。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位于黄河、长江上游, 紧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 在全国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由于干旱少雨, 植被稀疏, 自然灾害频发, 全省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 全省45%的国土面积荒漠化, 28%的国土面积沙化, 水土流失面积20.12万平方千米, 森林覆盖率仅13.4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且时空分布不均, 缺水问题尤其是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供需矛盾尖锐。每年自产水资源人均1100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的二分之一, 亩均367立方米, 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加之工矿企业较多, 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已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要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和经验,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抓住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 实施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力打造河西走廊生态建设与保护区、中东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南部江河水源涵养保护与建设功能区, 夯实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 努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集中力量搞好扶贫开发, 就一定能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 彻底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三、学习考察得到的几点启示

在澳大利亚学习培训期间, 培训团感触最深、议论最多的是澳大利亚良好的生态环境。笔者也想通过短暂的学习考察, 弄清澳洲为何能在如此干旱的条件下, 长期保持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环境。虽然由于时间关系, 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 不敢妄下结论, 但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基础

澳大利亚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是有其惨痛的历史教训的。1859年, 澳大利亚一农场主从英国引进了24只灰兔子, 与当地的野兔进行杂交, 产生了F1代, 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兔子的繁殖能力, 使澳洲的兔子成倍地增长, 到1950年, 全澳洲的兔子数量一度达到创纪录的6亿多只。如此众多的兔子, 对澳洲的草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使澳洲的草场严重退化, 出现了兔子与牛羊争草场的局面, 载畜量大幅度下降, 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澳洲政府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 才将兔子的危害控制住, 并逐步恢复了草场的生态环境。

“兔子事件”引发了澳大利亚国人的深入思考, 促进了澳大利亚国人环境意识的全面提升。惨痛的教训使澳洲人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政府因势利导, 提出了“人人保护环境, 打造绿色澳大利亚”的口号, 使全民的环境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澳大利亚还在全国开展环保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环保专家到学校和社区讲解环保知识法规, 学生和居民到社区做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和宣传者, 形成了良性互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是由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使全社会形成了人人重视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澳洲的“兔子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 任何物种的迁移或引进既有可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也有可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致命的危害, 关键是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维持生物链的平衡。为此, 建议甘肃省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生物物种引进的监管, 保护好本省原生动植物物种, 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 维持生物链的基本平衡。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环保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加强对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从娃娃抓起, 发挥“小手拉大手”效应, 努力打造人人重视和保护环保的社会氛围。

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

澳洲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且以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惩处力度大而著称。法律体系分两个层次, 联邦政府层面的法律, 主要是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条约的履行及国家环境总体战略方面的规定, 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大气污染防治、野生动物保育及原生植被保护、国家公园和海洋公园的管理等;各州政府层面的法律, 主要是各州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的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土地开发与草场保护、水土流失防治与小流域治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州级公园和保护区管理等。澳洲的法律体系还包括举报人制度的建立, 在澳洲每人都是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发现环境污染事件都可以举报, 且对举报人有保护措施和一定的奖励。大到管理者决策失误或开发商蓄意开发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小到高速公路上汽车尾气超标或乱丢垃圾、在停车场占用残疾人停车位等, 都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若举报不被受理或无处理结果, 有关部门也会受到处罚。正是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澳洲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都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比较而言, 甘肃虽然也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 但大多数比较笼统, 操作性不强, 处罚措施也没有力度, 导致违法成本较低, 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 应该借鉴澳大利亚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在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 进一步修改完善已出台的法律法规, 使其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使违法者不敢违法。同时, 积极探索建立全民举报制度,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是环境建设者和保护者, 人人都是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的举报者和监督者的良好风尚。

㈢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是关键

澳洲虽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而两大洋并没有给澳大利亚带来丰沛的降水, 除空气湿度比较大之外, 澳洲的降水几乎与甘肃相当, 但生态环境却比甘肃省好得多。除了人口与资源的优势, 对全团成员启发最大的是其科学的发展理念。在澳洲, 无论是私人农场或牧场的生产, 还是开矿开荒伐树及道路管道建设, 都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坚持以保护环境为重,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 确保生产或开发不以环境破坏为前提。同时坚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注重发挥民众及民间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 宁可项目晚实施或不实施, 也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充分修改论证建设方案, 力争把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培训团在Bulimba流域协调委员会考察时, 委员会主管迈克先生告诉培训团一件事, 使全团成员对澳洲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有了切身的体验。2004年, 昆士兰州政府计划修建的一条高速公路穿过Bulimba流域时, 需要截断一条小河建一个大坝, 当地居民竭力反对建坝修高速公路, 甚至上街游行, 流域协调委员会积极与政府沟通, 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当地民众的意愿和这样做对环境的影响, 后来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了民众和委员会的意见, 重新修改了建设方案, 将原来建设大坝的计划变为建高架公路, 虽然增加了财政支出, 却把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拥护。

与澳洲相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实现了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虽然我国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 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 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力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发展严重不足, 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急于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强烈, 在发展中就会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取得了经济发展一时的高速度, 最后却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此, 我们要借鉴澳大利亚科学发展的理念,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发展理念,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不能再走以单纯的GDP论英雄的老路, 无论是谋划地区发展或实施重大项目, 都要首先做好环境影响的评价, 在做决策前要尽量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力争使决策的程序更科学、更民主、更完善, 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㈣推广先进技术是支撑

澳大利亚在加强环境保护、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许多先进实用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昆士兰州科学、信息技术、创新与艺术部 (相当于国内省级科技厅) , Ken Day组长和张百森博士向培训团介绍了季节性气候预报、遥感和信息传送系统在昆士兰州草地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使全团成员受益匪浅。该系统与气象部门直接联网, 每天可以将气象局固定观察点的降水、蒸发、辐射、温度、气压等数据直接传输到科技厅, 科技厅再利用气象局的数据, 将未设立固定观察点的数据通过估算补充上去, 形成全澳洲的气候数据库, 提供给科研、教学和其他各州政府。通过该数据库可以查阅到澳大利亚全国从1900年建国到现在每天任何地点的气候资料数据。在此基础上, 他们开发出了季节性气候预报及草地和环境管理系统, 包括季节性降水预测、草地系统模型、遥感监测技术及信息传递4个支系统, 尤以季节性降水预测和草地系统模型最受欢迎。该系统不仅可以预报某一地区当前及短期、中期的气候情况, 还可以预测未来20年~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除气候数据库资料运用需要付费外, 其余所有资料、包括预测信息和模型都是免费服务的。

1. 季节性降水预测。

从每年4月1日开始, 到10月31日止, 每天预测并修正出各点当年11月到次年4月的降水趋势信息, 提供给各农场主, 作为他们决定当年载畜量的参考。

2. 草地系统模型。

将全国所有农牧场进行编号, 从水分、养分的循环, 光照、温度等因子的变化, 综合开发出点模型, 由点模型再开发出农场模型, 通过模型可计算出一个农场的牧草产量和适宜的载畜量, 供农场主增减牲畜饲养量时参考。在农场模型的基础上再开发区域模型, 通过区域模型可以预测一个较大的区域3个月的牧草产量及与历史同期的比较、地表的径流量、干旱程度和火灾发生的概率等。

3. 遥感监测技术。

可以对一个地区土地覆盖 (森林) 、地表覆盖 (草地) 、土地利用 (农田、耕地) 、火烧痕迹 (人为烧草地或森林火灾) 、水体 (河流、湖泊) 等变化情况, 通过遥感卫星资料的实时对比进行全面监控, 提供权威报告给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4. 信息传递系统。

实行双向网络传递, 十分便捷。区域预测信息和模型通过科技厅的中心网站发布, 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上网查阅;具体到某一个农场的预测信息及模型, 需要农场主将自己的农场编号、经纬度等信息通过邮件发送到中心网站, 中心根据相关数据做好预测模型及报告后, 再通过邮件发送给农场主。

季节性气候预报及草地和环境管理系统的运用, 极大地提高了澳大利亚草地和环境监测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除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外, 澳洲政府还积极推广实用的环保技术, 如鼓励农场主尽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 提倡施用有机堆肥和生物、物理、农艺措施防病灭虫, 种植豆科作物及绿肥肥田, 推广高茬收割、秸秆还田及滴灌、管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实行草场围栏、划区轮牧和禁止开荒砍树等可能破坏植被的制度等。这些简单又实用的技术, 在澳洲已经被农场主广泛接受并应用, 对防止土地和草场退化、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省是全国6大牧区之一, 草场面积达2.68亿亩, 但目前在草原管理方面的手段仍然比较落后, 特别在草场遥感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与澳大利亚差距较大。建议省上加大投入, 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协作, 借鉴澳大利亚经验, 尽快建立起甘肃气候信息预测、草地和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 大力推广保护环境与植被的实用技术, 为甘肃省草地与环境保护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㈤环境保护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做都不晚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培训时, Robert Edis教授的一个观点———“环境保护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做都不晚”, 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二十世纪中期澳洲发生“兔子事件”后, 澳大利亚人才真正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包括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和制度,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推行环境保护的先进实用技术等,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效。

上一篇:【2011年考研】制定考研复习全攻略下一篇:组织能力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