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精选13篇)
1.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一
作者:丛松日 邱正福 曲新英 金淑兰
[摘要]思想 政治 理论课体现社会主义高等 教育 的特点和优点,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 现代 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一般是通过 考试 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它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 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状况。文章就此提出考核方案。[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作用
(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上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 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 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我国大学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国家和高校直接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本方式,是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点,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实质上是高等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怎样坚持办学方向的问题。我们的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既要合格又要可靠,既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上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和较量的需要。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的重点群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极力兜售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最终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政治目的。同时,由于受国际风云变幻和复杂政治气候的影响,难免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状况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和尖锐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 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江泽民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才能够做到用正确的思想凝聚人心,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的思想观念的比较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又是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各种风浪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将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现行做法及难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主要方法及点评。第一,目标评价法。一是宏观目标,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以及每门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微观目标,是指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宏观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而制定的具体目标。例如在一定期限内,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规定大学生的考试测验合格率和优秀率、知行统一率和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率等都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相比,应该以宏观目标即培养什么人为重点和目的。如果离开宏观目标,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失去自身的思想性、政治性,而等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第二,总结 评价法。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开展的教学评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前面的教学。例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中、期末考试;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测评等,都是总结评价的形式。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取的是笔试的方法,比较适合对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师生的评价,不适宜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总结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笔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第三,过程评价法。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的教学评估。过程评价法,既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之前通过测试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弱点、关注点和需求点,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应该提倡。第四,标准评价法。目前有些高校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中,确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以上为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等做法就属于这类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借鉴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方法,侧重对基本理论的测验,不适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状况的考核评价。
第五,传统评价法。是指学校常用的纸、笔测验法,它是一种最悠久、最广泛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测验的同样只是知识,无法有效地测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法测验他们的理想、信念等思想状况。不适合测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六,统一评价法。是指对大学生“知、行”统一与“德、智、体、美、劳”统一状态的综合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掌握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行为上的优化状况;不仅显现在德育方面,而且也渗透到智、体、美、劳诸要素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既要看课堂教学考试的成绩,又要看平时的实际表现。
总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一般就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进行的。其评价指标往往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考核,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辨别是非等思想状况的考核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树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难点和重点。教学效果这一指标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确定、不易实施的。一般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的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教师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及测量便可以基本实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则要复杂得多。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和评价要做到科学、具体、公正有一定难度,因而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具体性、可测性、可操作性。
2.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高校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 这一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否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还要取决于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切实研究和具体把握。本文试以“效果”为切入点, 首先从宏观上论证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再从微观上分析如何把握具体教学环节以提高“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 最后再从客观上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产生的外在环境支持。
一、案例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强的特点, 一直以来, 高校“思政课”被贴上讲政治宣传、重理论灌输, 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大的标签。有些授课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应该严肃认真, 于是自觉不自觉走向生动有效的对立面, 甚至板起面孔来说教。似乎要保证思想性、政治性就必然失去生动性、有效性, 这当然是对“思政课”的曲解。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来看,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 而应表现在世界观、方法论上, 是要落实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上的。而“思政课”对社会现实关顾不够, 则必然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 从而导致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思政课”一定不是板起面孔进行理论说教和政治宣传能解决问题的, 而应当立足方法论, 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
提高“思政课”效果, 是伴随“思政课”教学始终的话题。而现今社会,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现实的商业化、物质化、功利化倾向,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 他们追求差异、强调个性,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并趋于功利化、现实化, 这些使得“思政课”面临更大挑战。在重视度、关注度不够的情况下, 提高实效性确实很难。面对现实, 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要解决的迫切问题。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从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对原有的高校“两课”教育教学都作出了重大调整。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出台和实施, 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新方案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尝试科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创新和改进, 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所作的大量而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 案例教学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思政课”的实效性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决定的, 现实中, 课堂教学仍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探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成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突破口, 其中教学方法改革甚至被“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1]。目前在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 案例教学法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及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增强教学情境的凝聚力、提升学生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促进学生沟通合作, 提升群体智能开发方面的作用显著。它立足于方法论, 提供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机会, 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减少了理论灌输的枯燥沉闷,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可以弥补注入式教学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的缺陷, 因而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相关研究也表明案例教学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互相协作、互相尊重, 不仅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强化了凝聚力, 提高了其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2];它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 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其主体意识, 使其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3];同时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 “思政课”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但要真正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又不是简单易行的事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法律教育和商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 首先应明确, 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某种专门的技术性能力, 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去认识世界、感悟人生, 提高他们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组织过程也有不同, 前者尤其是在商业管理课程中, 是以案例为主, 案例贯穿始终。而“思政课”则是案例与理论结合, 案例点缀其中, 学生以讨论交流形式参与案例教学之中, 这一环节是“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讨论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案例”这一教学形式成败的关键。但在现实中, 由于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研究不够, 对案例教学投入不够, 导致案例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 但课堂教学生动有余、实效不足。所以要克服现实中案例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 真正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同时切实投入到案例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际中, 具体探索“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认真把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教学效果, 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从教学过程探寻“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斯科思在1989年就指出, 案例教学是非常困难的, 它是教学材料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者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 内部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教师不能因为现在有了先进的媒介手段, 就认为案例教学变成简单的事情了。“思政课”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它的实际效果的获得, 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具体来说可以从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来探究“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组织。
(一) 案例呈现
案例教学活动, 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案例。至于呈现什么, 何时呈现, 何种方式呈现, 都是值得推敲的。首先, 呈现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要强, 否则案例呈现 (特别是视频案例) 纯粹成为吸引学生眼球, 活跃课堂气氛的环节, 而对教学效果意义不大。所以案件的搜集、整理就很关键, 那些在社会上影响力大的案例固然有其积极意义, 但更应重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 尤其是他们同龄人、周围人身上发生的, 这样的案例最具有影响力、说服力, 不能忽视。其次,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课堂反应情况, 决定在何时呈现最佳。案例的作用, 有时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有时是为了增加理论的感染力、说服力;有时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分析。所以案例呈现时机不合适, 则发挥不了预期效果,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最后, 关于呈现方式, 言辞和画面 (动态、静态) 是两种普遍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在课堂教学中又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动态画面, 尤其是视频播放成了案例教学的普遍方式, 视频以其直观性、感染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当然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 以视频方式呈现案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否则以形式的追求取代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无疑是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的。
(二) 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后, 通过课堂发言, 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相互检验和修正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是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和表达出来同大家分享, 可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听取别人的发言, 则可以了解更多的观点, 能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个环节,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情绪, 将学生带到案例情境中, 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甚至辩论,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才能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的作用很关键, 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 否则学生积极性不高, 参与不够, 或者无话可说, 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又不能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就任其发挥, 教师适时介入、正确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让学生讨论“青年学生应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 有学生慷慨陈词, 表现出仇视他国的心态, 其激情演说博得班级同学阵阵喝彩。这时作为教师不必立即阻断学生的演说, 但一定要在他演说结束时作引导性评说, 告诉学生真正的爱国不是情绪化表达, 而是理性的行为。另外, 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关注不良信息的影响。如被称为网络病毒第一案的“熊猫烧香”案, 是几个年轻人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 被判刑的案件。这一案例, 能让学生对于文明合法参与网络行为认识和思考。而案例中, 辩护人几次提到有单位高薪邀请案件当事人刑满后到其单位任网络监管。这一情节虽然不是案例的重点, 但也有必要提请学生展开讨论。否则学生错误接受这一信息, 认为正常途径不能实现的目的, 可以通过非正当途径来达成。总之, 讨论环节, 学生是演员, 教师则是导演加总监, 不可懈怠。
(三) 案例总结
案例呈现、讨论交流之后, 总结分析十分必要, 一是对此次案例教学中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 起到纠偏、升华和激励的作用, 课内完成。二是课后对此次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 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为以后案例教学提供帮助。这个环节看似无关紧要, 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是案例教学不断完善、长效进行的保证, 也是对教师责任心的考验。
三、寻求“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外在条件支持
教育本身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成效, 都与运用这一方法的主体所具有的素质类型关系密切。案例教学不是提供案例就能产生效果的, 它还是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 不断研究教学规律,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思政课”案例教学来说, 其效果的产生肯定不是仅依赖教师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教学能力即可的。从前面对教学过程的分析看,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更要求教师具备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人格魅力。当然除了教师之外, 案例教学效果也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分不开。
可见,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投入, 这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驱力的生成和保持, 仅仅依赖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生秉承勤奋好学精神是不够的。从人性角度看, 激活需求是人的内在驱动力生成和保持的关键。因此, 要从内在需要满足的角度, 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努力从整体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 能够调动学生努力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 对教师而言。目前大多学校的评价、考核指标中, 偏重于科研, 而对于教研关注不够。由于在教学研究上的同样付出与在学术研究上的同样付出, 回报是极不对等的, 所以教师宁愿把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 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教研活动中。虽然“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注重科研, 这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教育管理部门不能采用厚此薄彼的方式, 把教师的精力推向科研。忽视了教学研究, 则是放弃了教育的根本。所以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 学校应在政策导向上作出调整, 能够让教师在教研上的回报与科研相同。其次, 是对学生而言。学校的教学管理, 还是偏重于期末总结性考核, 而对平时考核重视不够。学生自然把精力放到应付期末考核上, 对于平时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为随意。这是应付考试式的学习而非提高素质型的学习, 是教育改革一直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考核指标中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的权重, 就会引导学生自然地注重对平时学习的参与, 因为教育方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即调动教育对象自身的接受能动性、自觉性, “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4]。这样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就会持续不断, 因为这个过程提供给学生发挥自己优势、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投入、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总之, 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支持是关系到“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而这一因素作用的发挥, 需要学校管理部门转变观念, 从机制上激励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贵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九八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8) .
[2]邓晖.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 2007, (4) .
[3]蒋桂萍.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3.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探寻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应解决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必须把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首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帮助大学生在青年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江泽民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提高课堂效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作用,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接触网络的便捷性引发的多元思想如何引导;教师教学内容、体系过于陈旧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而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教案长期不更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吸引、感染学生;部分教师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学习不足,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够;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过大导致教师教学管理压力增大,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关泛的交流等等。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能一定程度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特殊群体。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做为我们的教学对象的时候,要给学生一瓢水的知识,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拥有至少一桶水,你才能给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一江春水。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政治理论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学习。时事在变,时过境迁,不断学习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把中央最新的理论、方针、政策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
(二)创新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媒空前发达,大学生个性日益突出,思想也更加活跃。传统的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包打天下”的填鸭式教学恐难再取得效果。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都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在尊重大学生思维主体的活跃性同时,积极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影音视频、网络等,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的活跃性。
(三)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
充分重视和发挥实践课堂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沟通,引入多种教学实践机制如: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教育大格局,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他们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使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四)教学计划因应社会热点灵活变通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优秀的政治理论课老师一定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因势利导,以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三个代表的时候,笔者就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许多党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甚至舍弃小家救大家,抗震救灾的感人事件做为案例充实到电子课件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改革开放一章的时候,笔者在课件和教学中将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内容加入其中,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强大、民族在富强。至于讲授国际战略、外交等章节的时候,则更需要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以通过找出这些复杂问题背后的历史渊源来分析现实成因。
(五)互动式教学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
受传统思维与就业压力等现实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对政治理论水平高低不予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例如可以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法,主题演讲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争论、讨论形成思想碰撞的火花。例如笔者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就安排过三个主题演讲的题目: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三大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不是法宝、先富究竟能不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祖国能不能实现和平统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最后进行评论总结。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其他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影响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还有一些潜在的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例如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政治理论教师不仅应该是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他们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每一位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老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努力带动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小结
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重大“课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要把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坚定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64-02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和思政育人方面承载重要职能。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和教师学科的认同感不高等问题,如何增强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成为本课程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一、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研究具体教学法的基础是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性质。思政课首先是育人教育,思政育人需要达到最低标准,追求最高目标,思政育人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塑造和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把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健全人格与完美人格教育二者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回归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由于思政课的目标重点在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因而思想性要引领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由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分化的状态,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利益得失和价值认同表现为更加多样化、碎片化的状态,比如团体取向、先赋取向(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及社会关系)、特殊性标准;个人利益取向、普遍性标准、成就取向等因素的文化价值冲突成为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高校教育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是最强有力的手段。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缺乏相应的观念自觉,需要抓住大学教育这段关键时期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回归(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大学生被过度角色化
在我校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如何上?”的调查问卷中,有20%的同学对“是否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学习态度模糊,15%的同学对政治理论的论断、灌输式说教,缺乏兴趣。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感性视域中成了高大上的政治说教,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生觉得自身发展未被满足反而“被过度角色化”。社会将青年顺应角色规范视为压倒一切的内容,从社会心理、情感、性格、权利意识等观念方面和制度方面的现代化转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格发展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压力的显性化(竞争、就业),疏解渠道的形式化。“革命青年”的教化式教育制度的失效,“公民”教育制度的缺失。
(二)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
大学生在社会评价选择上的灵活性。为了获得可能的社会良性评价,他们会不断否定、审视自身的愿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顺应支配者和评价者(国家、社会、学校、家族)的意志。在考核中没有突出是否学会了把个人追求、个人抱负和个人的想法放在国家、学校、公众利益之后。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结果的应用方面权重不高。
(三)课堂教学手段碎片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技信息爆炸时代,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与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为此,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使主动探索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实施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上课只注重操作课件对学生进行“机灌”,不重视师生与人机的互补和交流,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思维的拓展。
(四)课堂教育目的偏失
教师在教学中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引导功能。课堂变成单纯的知识灌输基地,同时教学内容在小学、中学、大学中的重复性较高,应试教育和压缩饼干式的教材普遍存在。没有及时吸收社会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义务教育,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无法采集鲜活案例,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飘忽离地的现象,通“人气”、接“地气”不足,没有形成高校、社会力量和社会正能量人员现身说法的鲜活性,从而来形成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目的是为了把课程的准度和深度透彻和灵活体现出来,从而整体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念的“拨正”,释放正能量
在经济环境的激烈冲击下,可以用“风险社会”来定位当前世界,这种风险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而减弱,而有可能恰恰相反。现代社会的有些人会被物质力量打倒了精神力量,亟待倡导价值引导功能作用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归到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并要联系实际回答现实问题,使信仰观念意识适应当前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和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需要得到高校的各级领导的重视,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教师为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真心教,学生在学习中完善自我真心学。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通“人气”、接“地气”
主动通“人气”: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的教师和吸收“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及政府的高管人员融合在一起来共同教课,“经验丰富的社会教员”是与我们学校主导专业有紧密联系的各有关行业成功和先进代表人物(即吸收的社会力量方面具有正能量的人投身义务教育),政府高管人员(城市、地区的最高领导)。高校以请进来的方式,让这些社会教员讲授理论政策落实中的实践故事,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做实,这是通“人气”。主动接“地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采集鲜活案例,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更深更透,并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实现校地双赢的目标,这是接“地气”。
(三)以“问题式”为教学方法研究进路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式导入,专题讲解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教师设计最佳的问题情境,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的适当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级的感知向高级的认知发展,完成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获新知。同时,综合创设“思政课”氛围。充分开展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培养、学术活动月等社会多因素联动,让理论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向上向善的理想信念,释放正能量。
(四)夯实教师跨学科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再创造,把知识体系改造为教育体系。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真正信、真心学和真心讲。其次,队伍建设上需要有一支知识面宽、学养较好的教师队伍,拓展视角,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又有联系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宽度,还要了解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再次,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学养素质,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理论立场,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教师讲授方式应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激情,运用哲学的思辨灵气开拓学生的智慧。最后,教师应在学术研究上下苦功,应以科研促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微时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比如清华大学的全视频慕课、北师大的多元一体化团队协同联动、东北师大的多渠道互融、南京师大的网络思政课创新等。从网络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再到微课、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等,涵盖了课堂教学视频、课件素材、教学设计、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环节,其背后所隐含的重大价值,是引发了世界名校之间一场极其深刻激烈的文化教育博弈。这也是大学走出工业化、步入信息化必须要经历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使得各种思想的藩篱和牢笼在思想交锋中破除。
5.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五
一、本科高校组获奖名单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3名):余群英(江西农业大学)、杨汇智(南昌大学)、韩柱(南昌航空大学);
二等奖(5名):王经北(江西理工大学)、蓝春娣(江西师范大学)、余淮海(华东交通大学)、梅甲祥(赣南师范学院)、曹和修(东华理工大学);
三等奖(7名):葛维春(宜春学院)、欧阳素华(江西财经大学)、陈安杰(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冷小丰(南昌大学)、赵美岚(江西农业大学)、邹平林(井冈山大学)、江葱茵(南昌航空大学)。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6名):毛丹(井冈山大学)、张蕾(南昌大学)、吴琦(华东交通大学)、陈杰(九江学院)、王萍(南昌大学)、汪乐(江西财经大学);
二等奖(9名):刘国和(江西理工大学)、刘向丽(江西教育学院)、廖萍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叶林菊(江西财经大学)、胡伟菊(江西中医学院)、徐燕峰(华东交通大学)、王樱霏(上饶师范学院)、郑青(赣南师范学院)、刘建华(南昌航空大学);
三等奖(15名):袁玲红(江西农业大学)、洪萍(江西师范大学)、杨艳(南昌工程学院)、刘高岚(江西警察学院)、胡硕利(南昌理工学院)、文竹(东华理工大学)、陈淑文(宜春学院)、支娜娜(江西服装学院)、董明利(景德镇陶瓷学院)、肖接增(江西师范大学)、张美琴(赣南师范学院)、肖秀娟(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于华珍(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彭猛奇(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古维娟(九江学院)。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刘涛(南昌大学)、徐杰玲(华东交通大学)、闵桂林(南昌大学)、骆江玲(江西师范大学)、李祖平(赣南师范学院);
二等奖(8名):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吴娜(江西警察学院)、李寒(江西师范大学)、朱平(赣南师范学院)、蒲丽娟(南昌工程学院)、肖海鹰(井冈山大学)、于静(南昌航空大学)、李明文(景德镇陶瓷学院);
三等奖(10名):甘黎黎(华东交通大学)、刘晓根(江西财经大学)、张志芳(江西蓝天学院)、邱隆云(江西农业大学)、何茹(江西警察学院)、邓显超(江西理工大学)、任旺(南昌工程学院)、万绍红(江西财经大学)、陈匡明(赣南医学院)、刘辉(南昌理工学院)。
4、《中国近现史纲要》教学比赛获将名单
一等奖(4名):涂雪峰(江西中医学院)、淦家辉(江西师范大学)、姜文有(上饶师范学院)、徐卫东(南昌大学);
二等奖(6名):张在兴(江西中医学院)、张昭国(华东交通大学)、傅琼(江西农业大学)、曾芳莲(赣南医学院)、唐春波(赣南师范学院)、王栋(江西教育学院);
三等奖(8名):雷结斌(南昌大学)、任云仙(南昌航空大学)、姚建平(九江学院)、张玉莲(井冈山大学)、谭振义(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薛春梅(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韩锡玲(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邹金成(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二、高职高专组获奖名单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刘锋(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熊淑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徐艳兵(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黄亮(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蔡宏(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二等奖(9名):付小青(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陈文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邓伟蓉(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宗彦(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聂慧芝(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戴彩云(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陈灵明(江西渝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邓菊云(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刘勤(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奖(13名):卢六清(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晏功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曹来义(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刘丽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段毅军(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熊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程艳(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李小金(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廖轶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赵慧星(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冬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梁海琴(南昌职业学院)、甘娜(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2名):刘慧(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段建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等奖(4名):周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钟凌云(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李绍燕(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冯亚平(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6.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六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就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面临的问题,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评价制度,不断强化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践性
当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与以往不同,他们具备了许多以往大学生所没有的新特点、新需要、新心理特征。这些特点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整合教育资源,尽力开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眼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着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评价制度,不断强化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未引起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不少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思想中存在误区,片面认为那只是专业课的事情,或只是口头重视但在教学中却与实践性教学失之交臂。事实上 ,这种观点或做法都很片面。
(一)实践性教学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洪流之中,将所学的理论与鲜活的实际结合起来。这里的 “实际”, 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又有社会和个人的实际。社会是一个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大课堂,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亟需了解的课题,大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才能深入破解这些课题。
(二)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虽然是一种思想理论教育 ,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精神,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因此,信息社会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再是封闭的象牙塔教育,必须面向鲜活的社会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变革时期或丑或美的种种社会现象,关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 正确认识社会 ,提高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社会中了解国情民俗,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奉献祖国、为民尽责的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社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有的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正常的工作制度和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无章可依,无法可循。校内外实践性教学资源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缺乏长效经费投入机制,无法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教学内容手段滞后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许多与社会脱节之处: 传统的教学大纲仍然是以基础理论为主,以现实问题为辅,没有确立现实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教材的内容体系相对滞后, 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总结、概括和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缺乏关注,没有及时研究和探讨,知识结构老化。由于教学内容空洞贫乏,教学理论成为无源之水,毫无说服力。教学手段单一,基本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评价方法不完善
由于评价机制落后, 缺乏激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有的高校仅凭学生的社会实践“履历表”或“登记表”就判定实践合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真正投入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采用多方面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增强社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
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具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在教学中高举实践的大旗,逐步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一)整合实践资源
首先,要以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中心,以各院系、教务处、宣传部、团委、计财处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汇报情况,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院系及团委的学生实践活动,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互相配合。其次,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再次,学校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 以实现双赢为目的,采取双方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的办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只有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和教育力量,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才能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人员和教学时间不足等难题。
(二)革新教育内容手段
新时期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不适应教学需要,实践教学缺乏广泛性,对大多数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从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入手,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努力强化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是指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为了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充当课堂主角的热情。如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正面或负面的事件和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 精心设计论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形成自己的独到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辩论等。主持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和点评、总结。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名人、校友,针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等做专题讲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同时,为了大力推进优秀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用现代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上传到QQ、微信、邮箱等平台,让学生观看、交流和学习。
2.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使灰色的理论长出了绿色的翅膀。它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究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赴本地或附近地区参观访问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利用周末、节日或寒暑假安排学生搞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去感受贫苦群众的生活,了解致贫的原因,试着提出脱贫建议;到经济开发区去了解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体会新时代的巨大进步等等。学生在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农村调查和实践后,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现场察看,通过问卷、电话、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实习实训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实践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要在选题确定、提纲拟定、调查步骤、报告格式等方面提供指导。[1]还可以让学生走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或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
(三)规范评价方法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评价体系。高校教务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要改变以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任老师分别组织安排社会实践、各自评价学生实践情况的做法,设置全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统一的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通过完整的社会实践时间、课表以及明确的学时学分,统一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1.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与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大学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评价标准,把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小事入手,养成良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表现等进行记录评价。
2.通过专业外出实习对学生进行评价
高校专业外出实习实训比较多,而且实习基地也都经过长期磨合,关系稳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得的社会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专业课实习同时进行,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都带着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深入调研,实习结束时则带着翔实的调查报告回来。这样就有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与专业课实习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 我们应该做好学生外出实践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记录实习情况,在社会实践后撰写实习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实习记录和总结报告,对学生综合考核,实事求是地给出成绩[2]。对合格者按规定给予学分,对成绩优异者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还可以将他们的总结报告汇编成集;对不合格者,可要求在下一年重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若有条件,思想政治教师也可以亲自带队实习,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
3.通过假日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是通过寒暑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可以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假期进行。放假前集中对准备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假期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与学生经常保持联系,督促学生分阶段完成社会实践;开学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课堂总结交流,教师对每名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且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了评价的范围。二是利用利用周末、节日 , 组织学生们分批深入城镇农村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短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反复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进行比照,使他们能主动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融合,还培养他们坚忍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在社会实践前,教师也应在社会实践的目的、选题指导、时间安排、步骤要求、典型案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为了便于学生学习领悟,还可以编印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南手册,作为辅助教材。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出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1]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
7.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七
一、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 外在环境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 人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我们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 社会的个别领域和个别地方道德失范, 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时有发生。可以说, 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 学生因素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极易形成功利主义思想, 甚至以是否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 最终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价值不太”的错误结论。这样的误解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甚至会使学生带有抵触情绪, 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最终直接影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
(三) 教师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对承担的日常教学工作消极懈怠, 对待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条死板, 应付问题, 应付学生。个别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 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缺乏爱岗意识、缺乏奉献精神, 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部分教师仅仅将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对待教学工作应付了事, 对待学生存在的思想和学习困惑, 漠不关心, 躲闪逃避, 缺少认真的工作态度, 缺少积极的工作热情。
另外, 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 授课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可程度、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决定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可接受性。然而, 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 教师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对于相关基本理论的分析与说明, 不能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解答论证;不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剖析相关理论问题, 甚至一个教案一个事例几年不变, 几学期不改, 缺少新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因缺少针对性、时代性、可接受性, 自然会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厌烦情绪。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在这些因素中,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教师则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切实解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 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师德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这样才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 还要在喜爱“教师”这个普通职业的基础上, 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一特殊教师岗位。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 忠于教育、热爱学生、钻研教学。其中, 刻苦钻研, 精心准备教学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教材编写详实教案, 深究教案体系的完整性和细节的完善性;根据教学制作精致课件, 注重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和形式的可观性。
(二)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真正地有所认识、有所触动, 甚至有所改变, 这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破的难题。
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对于特定章节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了讨论、演讲等课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 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既能相互启发, 相互教育, 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通过互动式教学,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有所认识, 有所改变, 使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 思政课教师要加倍关爱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不仅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 而且还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教育和影响学生, 关心和爱护学生, 这样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只有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热爱, 才能取得教与学的良好效果。关爱学生主要体现在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思想和实际困扰。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 要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 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因难, 要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样, 学生会更加信任老师, 甚至会主动把学习、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向老师倾诉, 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
总之, 教师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切实解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8) ,
[2]何玉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J].消费导刊, 2008, (6) ,
[3]陈志兴, 董伟武.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J], 2011 (5) .
8.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90-02
控制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复杂的系统的控制都不是单一力量所能实现的,而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教育动机、教育思想、情感因素等。一般意义而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求异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各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区别使用,又可以交叉使用。
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是指每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内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学单元内的教学任务有所不同,必须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依据教学内容。应该依据课程及教材的特点来考虑运用何种教学方法。第三,依据学生实际。由于学生具有不同专业的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所差异,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各有不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第四,依据教师实际能力。教师有技能、文化修养、年龄等方面差异,有所长亦有所短,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特长。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史论结合教学法
所谓史论结合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对某一理论或思想观点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内容进行历史透视,并结合当今面临的现实环境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出理论产生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某一理论或思想观点的理解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客观真实,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二是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三是有针对性和时代感,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四是有归纳综合,有分析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背景透视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重点性原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理论观点都进行深入的透视这就需要选择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探究。第二,启迪性原则。我们在对某一理论问题进行透视时,必须考虑到它是否具有现实性、针对性,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第三,灵活性原则。要考虑到如何引入主题、如何引起学生共鸣,可以借旧引新,可以质疑解惑,还可以寓教于乐。总之,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可以使理论更鲜活。
二、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就是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政治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精”就是要突出基本观点,“管用”就是要提高针对性,切实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专题教学有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细想性欲知识性的关系。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做好教学设计。专题的设计应从3个方面综合考虑:第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教材中理论要点;第二,关注热点、抓住兴奋点,选择和提炼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第三,解析疑点、着眼渗透点,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专题教学给教师提出的挑战在于必须不断吸收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必须时刻跟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新不是猎奇,而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讲授内容。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展开教学过程,因此必须精心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案例。案例必须要来源于现实,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便于从各个侧面分析问题,帮助学员看清是非,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由波音飞机的制造情况这一正面案例和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这一反面案例使学生明白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问题集中明了,在思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入,极大地锻炼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三、热点教学法
热点问题是政治课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学生期望了解的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热点问题虽然只是某一种问题在时间上的凸显,但其中蕴含丰富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热点问题是不断产生发展的,包含着深刻的背景,是多种矛盾交织的必然反映。利用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总统选举、地区武装冲突、重要国际会议、社会突发事件,这些热点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国内大事的渠道,能使学生及时知晓相关信息,既可以丰富政治课的内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又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四、数字教学法
数字是对事物的统计。在教学中,以数字说明问题具有其它讲述方法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运用准确详细的数据,问题就一目了然。比如讲授经济形势,总是离不开各种数据。很多情况下,我们将数据列成表格,甚至不需更多语言就能够说明问题。数字是晴雨表,是事实,也是形势。运用大量的数据,学生对于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各种简单或复杂的数据引用中,保证了教学的可信度。
五、多媒体教学法
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密切相关,有着丰富的图片、音像等历史资料,将这些资料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能够极大地增进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按照教师讲课风格特点的不同,精心设计课件中资料展示的时机、方式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不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而且极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思想的高度。
9.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九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社会化 模式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常常因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式“本本”化等原因遭到高校学生的抵触和被动放弃,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此,学界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试创新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教学方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如何构建相应的教学社会化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进行现实思考和回答。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教育社会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22年汪懋祖先生撰写的《近代教育上社会运动之发展》一文中。对于教育社会化,将它定义为国家的社会教育发展的标准、教育的原则和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手段都不够确切。笔者认为,教育社会化是指为了契合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国家通过整合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逐步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向社会大众普及,从与社会隔离到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转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有人认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人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作用下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强调建构综合育人的机制。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学生为主导,通过整合社会教学资源,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生活基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社会化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有其现实必要性:
(一)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口号宣讲,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二)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
10.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十
摘要:如何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思政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探讨的是将PDCA循环这一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中,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PDCA循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79-02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一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树立科学价值观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但这一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就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可以适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本研究就是探讨这一管理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如何应用,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
一、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由戴明博士提出并开发普及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文的简写形式:P指的是计划(Plan);D指的是实施(Do);C指的是检查(Check);A指的是处理(Action)。其实质就是让这四个阶段按照P-D-C-A的顺序在质量管理中循环进行,不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纠正,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优化。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八个步骤,具体如下: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具体包括明确质量管理任务,设立质量管理标准,查找质量问题,制定计划措施。这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四个步骤:①分析管理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指实施第一阶段所制定的计划措施,同时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和现象进行反馈。这也可以看作是第五个步骤,即⑤实施计划。
3.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是指对计划措施实施后产生的效果进行检查,并与实施前进行比对,来确定实施新的措施计划后是否有效果,质量是否有所改善与提高。这就是PDCA循环的第六个步骤,即⑥计划实施效果的检查。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对前三个环节实际操作情况的分析和总结,总结PDCA循环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并把成功的经验纳入到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当中;将失败的教训总结到规范化管理中,以避免在以后的管理中重犯类似的错误。这一阶段包括PDCA循环的第七和第八两个步骤,即⑦经验教训的总结;⑧对遗留问题进行整理,将其转入PDCA循环中的下一次循环。
从以上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到PDCA循环不是单一的一次性循环,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循环,这个循环不间断地进行,每一次的循环都以前一次的循环为基础,每一次的循环都会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从而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课程安排上不合理,班容量过大,有的一个教学班能超过100多人,甚至超过150人,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其次有些任课教师认为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备课中不够认真,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收集新信息和进行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第三,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和实际生活都不会有什么帮助,因此要么上课不听、要么逃课翘课。
2.当前所使用的思政教材体系过于僵化,理论性太强并存在滞后性
目前思政课所使用的教材一般理论性很强,存在滞后性,体系僵化,加之教师再不重视,不能把课外知识与课本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将理论与社会实例结合起来,学生没有学习兴致,课堂气氛也是死气沉沉。
3.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单一,理论讲授多,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另外教学手段过于简单,虽然现在思政老师也多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盲目地追求其声光电的效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失去了教学应用的效果。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虽都包含实践内容,但方法简单,也不够重视。
4.测评考核方式单一
现在大多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考核方式都是一卷定成绩,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完全靠最后考试的一张纸,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学不学都一样,只要背一背,通过很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5.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探究性差
学生本身就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再加之没有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参与性活动教学的安排,没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PDCA循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1.P(Plan):计划
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原因的分析,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在计划中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准确地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围绕目标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比如互联网,从而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版块,设计成不同的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起来,比如针对不同的版块任务可以采用讨论、撰写小论文、实践报告、现实模拟、演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考核,最后依据事先制定的考核标准综合得出成绩;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
2.D(Do):实施
实施就是执行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必须按照制定的计划完成其授课的内容,教学手段可以多样;②学生必须了解教学计划,尤其是对激励机制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③教师要对每一个版块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知识讲授要清楚,另外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对任务的完成;④尽量将大班改为小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⑤落实好教师的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达到对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监控,比如可以通过报告(口头、书面)、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完成任务的情况、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3.C(Check):检查
检查就是将实施计划的结果与当初制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对,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了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与教学计划相符;②通过事先确定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③检查完成计划进度情况;④通过座谈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来获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⑤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教来了解教学效果。总之通过检查环节能够比较全面而真实地知道新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的情况,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A(Action):处理
处理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PDCA循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应用情况的总结和对教学计划执行效果的评价。经过检查,对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纳入标准,对不适合的做法进行归纳,作为教训总结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中,从而完善标准;同时,把在循环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将这些问题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继续解决。
PDCA循环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如果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好的加以运用,必能带来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基金项目:2014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403035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喜珍.PDCA循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11.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生成一种文化氛围,传播先进的社会文化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传播人类文化与塑造个体精神,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深受知识论的影响,致力于把思想政治理论看作是知识的传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其上课对象为各专业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参照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来讲课,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这些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问题。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师生在课堂里进行某种“文化活动”,进行着某种“文化熏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它的内容应该“概括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1]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源泉是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知识的传播和文化养成关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超越现实、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过去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出路在于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成一种文化氛围,从传输知识论向传播文化论转变,通过传播先进的社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力量去塑造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实践空间。[2]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为大学生带来了自由竞争的机会,激活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欲望。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也在影响着他们,重功利目标、轻人文素养的社会现状也在腐蚀着他们的责任感、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现状,缺乏深刻思考和分辨选择能力的青年学生渴望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理论的帮助,我们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课堂上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阐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二是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去建构积极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师生的多边活动去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和人生境界。
二、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育在实践上是生活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和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因此,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走出传统的偏重“教化”取向,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重要一环,是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重塑其课堂教学文化。
第一,把握时代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关注,是对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应该包含着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时代内容”和“理论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过程,既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反映,也体现着对这一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评价、赞同或贬抑,它的生命力就在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时候对大学生施加正确、积极、稳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时代生活内容的把握,紧跟时代步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与时事政治有机结合起来,填充时政空白,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使课本理论知识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思想文化知识载体,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与现象中弘扬“主旋律”。
第二,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生活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量的多少和接受的程度,这种教学内容的理论化、教学观念的概念化状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创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教学、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对话与讨论,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将社会生活过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起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从书面语言向教学口语转化,使学生通过与老师、课本的对话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水平,改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学习态度。[5]
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播、衍生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传播学上有一个“3i”原则,第一是information,代表信息量充足;第二是interesting,代表趣味点活跃;第三是impact,即要有足够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只有那种符合“3i”的信息传播才是最有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向大学生传播的主渠道,其课堂教学也是一种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借鉴传播学上的理论观念,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使教材的理论性融合在可读性之中,增加教材的趣味点和影响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一,突破教材思路,做到由浅入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其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遵循着“知、情、意、行”的认识顺序,也是一个“教人发现真理”的过程。但是,思政课各门教材的思路正相反,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理论体系。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应该突破教材思路,把课本思路倒过来,走出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认识误区,把知识纳入到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去。对于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做的事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现象去阐释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避免从定义、概念或学科理论体系出发,用生硬的“原理加事例”的直观讲解方法,而是要以专题讲授为主进行研究性教学,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问题意识”,把深刻的理论包含在生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与思想疑点之中,做到由浅入深。
第二,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来看,大都是偏向传统教材的理论性方面,可读性不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他们的理论功底参差不齐,对党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支撑,尤其是他们对照本宣科的道理灌输更为厌倦,表现出“听不懂又不愿听,学不深又不愿学”的倾向。[6]因而,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借鉴传播学的观念把“教材”转换为“学材”,增加教材的趣味点和影响力,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把教材编成大学生易于学习的具有丰富现实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根据现实的社会材料去探求未知的人类社会,成为社会理论的探索者和政治思想的思考者,让大学生在课堂文化氛围中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也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85.
[2]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高教研究,2007(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4]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5]陈立刚.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生活化.2008-11-8,http://blog.cersp.com/index/1003556.jspx.
12.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十二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4门主干课程之一, 内容上涵盖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内容, 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性强, 内容丰富, 目的是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大问题。虽然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思辨性, 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仍需要在以下内容上辅之以实践教学, 以增强教学效果。
(1) 可以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包括网上博物馆) 的方式,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的物质性和唯物史观等教育。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实物和形象化的展示图景, 这种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能起到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参观博物馆里地球及地球上各种生物的进化乃至宇宙的演化, 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到,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从而加深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进化的实物展示,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人类存在和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认识。同样, 通过参观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展览, 可以加深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论断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参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演示, 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只有认识和把握好这个规律, 才能更自觉和更好地加以利用, 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2)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实况的实地考察和分析, 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了解并加以比较, 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例, 通过对我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冲击实况的亲身考察, 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教材。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理论, 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起因, 说明它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 说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也从价值的角度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取的、应遭到否定的制度。具体说来, 这次经济危机对帮助大学生学习以下知识点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所取代, 等等。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及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 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 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 选定调研的总课题及个人负责的子课题, 完成设计方案, 撰写调研计划, 实施调研, 以后再补充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 教师择其优秀者组织课堂交流。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能够深入基层, 详细了解、深入接触社会实际, 既锻炼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在总的学分上分出一定比例作为社会实践用的学分,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考评, 并给出分数。此外,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 让学生有固定的定期的实践场所。此外, “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概论”课学习效果的教学和活动形式。通过这种活动, 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考, 整理归纳, 写出调研报告, 从而激发他们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和决心。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实践的教学方式, 比仅仅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效。
在选择实践场所时, 应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时间脉络。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内容时, 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 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 让学生对当时的国情有深切的感受, 对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有真切体会, 对这一理论指导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胜利加深理解。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学习时, 更多的可以选取实地场景,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和魅力。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纲要”课是“05”方案中新增加的课程, 旨在通过对史实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其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 目的在于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 创设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情景,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 引导学生形成朴实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提升其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纲要”课兼有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 因而在实践教学上有很多生动、具体的历史资源可利用。如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名人及当代伟人的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和成就的现实案例、生动直观真实的展览等, 这些宏大的历史场景, 从多方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事件, 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和创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展现出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理论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
“基础”课的特点就是特别需要与实际结合。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只有通过道德和法律实践的鲜活案例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离不开对知、情、意、行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配合课堂教学,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认知而开展的认识性实践, 如参观、访问、展览、征文等活动;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信念和情感而开展的体验活动。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及竞赛活动、重大纪念性节日等活动形式,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三是开展“道德法庭”、“大学生形象设计”、“‘两难’道德行为选择”、“模拟法庭”乃至直接旁听法院开庭等活动, 培养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根据“基础”课教学目的的要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 如开展学雷锋月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做文明大学生、创文明班级”活动, 以及抵制校园不文明行为活动等,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养成和法制习惯。需要指出的是, 在新的“05”方案的“基础”课教学中, 社会实践课特别要结合网络伦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点来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境[J].理论界, 2009 (8) .
[2]傅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 .
13.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 篇十三
一、2012级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可以按自然班分4-5个小组(每小组7_8人)联合撰写,由任课老师批改,作为评定社会实践成绩的依据。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参照选题各完成1篇调查报告或论文(每个小组总共要提交两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以下几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
1、搜集并阅读东莞或家乡等地地方志等文史资料,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走访并搜集各地的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献资料等资源,撰写考察、调查报告或观后感。
2、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爱国人士、国际友人以及人民群众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
3、走访、调查、整理并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撰写有关红色记忆的历史论文,题目自拟。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题
1、联系东江纵队的事迹谈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联系东江纵队的事迹谈谈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结合历史事实论述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
四、每篇调查报告(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可附照片、图片等。A4纸 打印。
五、调查报告(论文)必须为原创,严禁抄袭。若经发现抄袭,实践教学成绩以零分计算。
六、调查报告(论文)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装订成册,在第十五周星期三统一上交到社科部301办公室
广东医学院社科部
【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08-2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10-0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06-23
高校政治处处长述职报告08-25
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07-01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10-1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建设队伍11-13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