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2024-07-24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精选11篇)

1.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一

【学习内容】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46---48页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判断大月小月的方法,能准确说出各月的天数。

学习流程:

1、复习

填空:(1)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2)1时=()分1分=()秒120秒=()分

2、夺宝培训站

(1)今天我们学习的时间单位是()、()、()

(2)请同学们预习课本第46页,观察书中的四幅图,说一说4幅图分别是什么内容,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吗?

(3)观察年历,我知道:

3月8日是()节、5月1日是()节、7月1日是()节

8月1日是()节、9月10日是()节、1月1日是()节

3、淘宝大擂台:例1:观察年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有()个月

(2)31天的月叫大月,有月、()月、()月、()月、()月、()月、()月,12月又叫腊月;30天的月叫小月,有()月、()月、()月、()月。

(3)如何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握拳查凹凸法

凸起的是()月,凹下的是()月,(二月除外)

方法二:口诀法

大家一起来背口诀:(),31天永不差

(3)20的2月有()天

(4)你知道年一共()天吗?说不出来不要紧,我们可以把它计算出来,请把你的奇思妙想展示在下面

方法一,列式:

方法二,列式:

课中

1、小组合作,组内自学交流

2、班级展示重点展示第2、4题。修正部分错题。

3、质疑探究

预设: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2月的天数确定吗,这些问题估计有些学生会提出来,计算一年有几天估计有些学生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4、自悟自得通过自学和讨论,你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5、达标测试:观察20的年历,回答问题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4)年一共有()天

2.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二

一、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问卷调查是收集客观数据的有效方式。基于此,为了调查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下:自主独立设计6%,多数独立,少数摘抄15%,基本摘抄65%,其他的4%。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确实让人担忧的局面:语文教师虽然是课前备了课,但形同虚设。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很少经过个人的思考,也甚少考虑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课堂中更多注重灌输学生各种知识,很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气氛沉闷,效果低下。个别教师偶尔上公开课才认真备备课,备课的形式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

导学案从字面理解为:“导”是引导,“学”是以学习为目的行动,“案”是设计的方案。它的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备课模式,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成为教师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但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万年牢》为例,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究导学案在自学课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切实提高自学课堂的效果。

1. 课前——明确学习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突显“导”的功能。

导学案设计最大的功能是“导”,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案。因此,在授课前,笔者充分预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引发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笔者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导学案的特性,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预设学生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巧妙地将隐形目标和显性的目标正确呈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如在《万年牢》的目标制定,笔者是这样制定的:(1)认识8个生字。(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这样笔者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在教学中充分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导和引导,塑造学生的全部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显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课中——精炼价值问题,鼓励自主交流,达到“学”的目的。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灵活地将学习目标穿插在各个问题当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万年牢》的教学目标,精炼课堂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层次化,不断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得。笔者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问题”、“同伴问题”、“群学问题”、“班级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内化。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先对个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继而笔者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班内交流,提高探究效率。这样通过同学思维的碰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3. 课后——注重疑难反馈,巧用评价机制,把握“案”的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问题答案是唯一,学生一般能在书本找到答案,往往把问题设计填空式、判断式、选择性的方式,缺乏开放性。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定式,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基于此,笔者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希望能够在同伴的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发散思维,如:笔者在教学中,会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了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或者你对文章某些句子还有个人的观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反馈个人的学习收获。虽教师是按“案”来上课,但从“案”走出来,注重学生生成,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的技巧固然能提高课堂的实效,但教学评价的实施也不可缺少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娒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对导学案的原则的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课前,进行学情的调查,了解课前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主要是通过即时性,鼓励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课后,通过批阅导学案中学生反馈的问题,进一步评价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使导学案做到真正的有效。

三、使用导学案的效果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对备课形式的调整,在教学中使用了导学案,课堂效果明显。笔者积极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热情高涨,课前明确学习任务,课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能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得到明显地提高,轻易完成教学目标,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工作的效率。

总之,导学案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途径,此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合理调控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三

设计者:凌红

学习内容 教材58页例一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乘法。

2、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3、能熟练正确地口算。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快速口算,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10×5100×530×2300×2

90×980×412×224×3

2、自学教材58页例一

交流合作

1、观察例1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平均每天送300份)

(1)列式:____________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300×10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2、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_(平均每天送60封)

(2)先口算再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

3、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1)列式:_________

(2)独立口算,展示结果,讲清自己的算理

4、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

(2)指名说口算过程

5、小结算法:

将其中一个因数先看作_____位数进行计算,再扩大相应的()数,或将两个因数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再扩大_____________.

展示提升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逐一完成,分组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人可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完成答题卡(一)

80×1060×2050×4024×10

700×2090×9040×8012×200

展示自己的口算结果与过程。

2、完成答题卡(二)

40×4090×50200×4022×30

50×6080×2012×3011×70

3、完成答题卡(三)

每组派一代表参加比赛

60×6060×30040×90

50×3080×7023×20

给优胜组发奖

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知道了哪些口算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二)

学校:美泉小学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凌日红

学习内容 教材59页例2,练习十四第4-12题

学习目标 1、学会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说清估算的思路。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正确地进行估算,提高估算的速度。

导学案

自主预习1、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69、22、74、87、99、18

2、估算各题的结果,说出估算过程:

18×453×789×5

22×837×371×6

3、自学教材59页例2。

交流合作

1、观察情境图。

从小朋友的话语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想知道350名同学是否够座,需要先求什么?

列式:22×18

2、你是怎样估算22×18的?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18≈2022≈20

20×20=______

方法二:18≈______

22×____=_____

方法三:22≈_____

_____×18=_____

3、比较结果:

_____、_____、_____都比350_____,所以,250个同学都_________.

4、分析结果:

三种结果哪一种最接近准确结果?

5、归纳方法:

估算乘法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接近它的______数,再计算。

6、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1)怎样求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你是怎么估算的,展示你的方法

(3)你还有更准确的估算方法吗?

(4)哪个数最接近准确值?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与过程,其它小组补充完善。

反馈测评

1、鲸每秒游11米,1分钟大约游多少米?

2、袋鼠每秒跳18米,30秒大约跳多少米?

3、豹子每秒跑31米,20秒大约跑多少米?

4、同学们种了3行树有93棵,12行大约共种多少棵树?

5、估一估(勇夺小红旗)

89×3032×4843×2235×19

24×3963×2971×8052×68

拓展延伸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会几种估算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三)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63页例1

学习目标 1、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知道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自主预习

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

3、自学教材第63页例1

交流合作

1、怎样计算应付的钱数,你会列式吗?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24×12=

(1)24×3×4=

(2)24×10+24×2=

(3)12×20+12×4=

3、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说出你的理由。

4、探究笔算的方法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24

×12

----

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

288

你发现了什么?

5、介绍自己的笔算方法。

6、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先从乘起,积的末位对;再从乘起,积的末位对;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完成答题卡一:

23×1341×2133×3132×1243×1222×1411×2521×34

2、完成答题卡二:

39×1131×3123×3322×2412×4121×32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评出优胜组)

拓展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四)

学校:美泉小学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凌日红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进位)教材65页例2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

2、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2、自学教材65页例2

交流合作

1.怎样才能算出棋盘上的交叉点数目,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展示自己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下来。

估算19×19

笔算19×19

19

×19

----

4.师生评议。

(1)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估算能得出准确值吗?

(3)重点评议笔算过程。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你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吗?你怎样才能不忘记加上进位的点?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及时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尝试练习。完成答题卡一: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答题卡二: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向全班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帮助菜农收南瓜。

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拓展延伸

1.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3.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学案(五)

学校:美泉小学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凌日红

学习内容 教材第6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2、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会总结归纳乘法计算方法。

导学案

自主预习1、看看教材第68页“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3、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合作

1、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2、你是做口算乘法的?

(1)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来算,再扩大()倍、()倍、()倍……。

(2)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3、估算乘法怎么算?

(1)估算时可以将一个或两个因数看作整()整()数来算。

(2)你能举一个估算乘法的例子吗?

4、笔算乘法怎么算?

(1)笔算不进位乘法

32

×13

---

□□﹍﹍32和()的积

□□﹍﹍32和()的积

---

□□□

(2)笔算进位乘法

78

×26

---

□□□﹍﹍()和()的积

□□□﹍﹍()和()的积

----

(3)你发现了什么?

5、阅读短文,猜一猜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1)算一算,说出你的方法

(2)()×()≈()

()×()≈()

()×()≈()

(3)你为什么这么算?说出你的依据。

(4)哪一个结果最接近准确值?

展示提升 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小组比赛:练习十七第1题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23×4938×6279×6842×51

3、笔算练习

24×3259×2732×2864×7545×6237×28

拓展延伸

4.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四

课题:

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执教人:刘茵

学    案 教    案

一、自学导航

课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图形,你最喜欢和印象深刻的图形有哪些。

二、探讨交流

活动一:

1、小组内交流介绍准备的有关知识。

2、选择2-3名同学全班介绍。

活动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找出图案中所包含的各种平面图形。

活动三:找一找、涂一涂

先小组内讨论,后学生独立完成。在各幅图中分别找出若干个给定的图形(见图的左上角给出的三角形、六边形、梯形、菱形),并把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组成图案。

活动四:想一想、画一画

用各种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

活动五:

拼一拼、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能力目标:

能从图案中找出图形,培养从复杂图形中辨认简单图形的能力。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认识各种平面图形。

2、利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组合图形。

3、创新拼图。

教学过程

1.欣赏图案,激发兴趣。

2.动手操作,快乐学习。

3.创新思维,开拓进取。

教学准备:课件

5.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 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 左边两只鸭 右边一只鹅(平衡)左边四只鸡 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 □ =91 △ + □ =63 ○ + △ =46 ○= ?△= ?□= ?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八、说教学反思

6.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六

数学广角——重复现象”是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教学设计上,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集合思想对3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因此,针对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7.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七

授课教师

******学校

***

第二课时 穿衣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2页的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维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吗?你知道吗,今天要召开羊羊运动会了,喜羊羊也要穿的漂漂亮亮去参见羊羊运动会了,可是她看着衣柜发呆了,不知道该穿什么好。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帮帮喜羊羊吧。

二、探索新知 1.有顺序的搭配。

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让学生在小组内猜想可以搭配的穿法。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搭配。(1)学生演示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录。

(3)比较得出只有先选定是按照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后,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引导学生画一画,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服装,再连线。

师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出示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早餐?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算式。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评议并订正,指名说说如何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

穿衣

只有按照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才能不

重复、不遗漏。

8.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今天能和三(2)班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我非常高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体育运动,现在我想做个调查,你能告诉大家自己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出示篮球图和足球图。)

2、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既喜欢又喜欢”来表达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

1、(看来,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锻炼,这儿也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锻炼,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朋友们排队出操,从前面数起小红是第5人,从后面数起小红是第3人,设问: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目的:引发问题矛盾冲突。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汇报不同的答案,发现小红同学重复数了。师::并把这个排队的情况用一幅图表示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谁的图又简单又科学。

2、反馈。展示学生画的图。○○○○●○○ 带领大家一起数:从左数起是5人,从右数起是3人。总数一共真是7人。

3、师:你能看着自己画的图,列出算式吗?生独立完成后先反馈4+3=7,4+1+2=7,5+2=7,并请学生在自己的图上圈一圈。重点反馈5+3-1=7,在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后再出示课件进行重点演示。左图表示什么?右图表示什么?中间表示?左大圆?右大圆?

活动二:

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刚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我对我们学校的三(1)班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调查。)喜欢篮球的人 喜欢足球的人 你能说出各阴影部分是表示什么意思吗?

2、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如:像这样的重复现象,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一个例吗?(如我们常说的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钓鱼。有几个人呢? 书上109页的会飞的和会游泳的,参加跑步的和参加跳远的等等)

三、练习。

①(是啊,可以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既会飞的也会游,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三(2)班参加兴趣组情况)语文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 从图上你能很快的看出哪些信息? 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吗?

②三(2)班的同学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啊。听你们老师说啊,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们也要挑选运动员参加的。学校运动会,三(2)班12人去报名参加田赛,15人去参加径赛。其中6人重复参加了这两个项目的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报名参加了运动会?

三、内化新知,拓展训练。三(2班参加书法兴趣组的有6人,参加围棋兴趣组的有5人。参加这两个兴趣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学设想: 说课: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数学广角

(一)”,这一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的编排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抓住知识起点,虽然今天是学生第1次学习重叠问题的知识,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简单重叠的知识,如队列中的重复现象。因此在这节课中从最简单的队列入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复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让学生自主地去画出重复的集合。※

二、读图训练,强化新知。出示集合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答。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图,进行每一块的分析。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图,找出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9.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九

1、精心观察,悉心感悟

杨梅,众生陌生之,要发给学生实物,精心观察,结合电教课件杨梅的图片和课文内容,准确掌握杨梅的形状、颜色,并亲口品尝味道,感悟杨梅味之美,将陌生物变为真爱物。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篇幅短小,语言亲切,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根据学生对实物的观察(眼看、手摸、嘴尝),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对话意识,彰显个性体验

杨梅和我们这里的沙棘相似,如何对比出杨梅与沙棘的异同,这就要教师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进而感受对家乡的爱。

4、巩固新知,提高习作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对杨梅的描写采取由表及里的写法,在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一写法,并根据身边的实物沙棘进行练习写作,这样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习一种描写事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4、学习作者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杨梅的可爱和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杨梅果的实物、录音、大屏幕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为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许多文章,如《泊船瓜州》、《静夜思》等,也有许多歌曲唱的是自己的家乡,你们想听吗?教师播放录音《故乡》,听完后教师随唱《天堂》。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达作者热爱家乡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结果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认为难记的字抄写两遍。

三、指导学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杨梅的可爱?(杨梅树、杨梅果)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师生合作板书:杨梅树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

杨梅果色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2、出示杨梅树的电脑课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边观察边结合课文进行讨论:第一自然段写什么?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写杨梅树的?“贪婪”“吮吸”“甘露”“细雨如丝”各是什么意思?杨梅树不是人,为什么说“贪婪地吮吸”?叶子不会发音,为什么说是“欢笑”?这里作者把杨梅树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这样写?体会句子的优美。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并补充板书。

“细雨如丝、如烟、如雾”这是春雨的特点,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把春雨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贪婪”是不知满足的意思;“吮吸”指杨梅吸收水分;“甘露”指春天的雨水。作者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贪婪”“吮吸”“伸展”“欢笑”等词把杨梅树写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补充板书:

枝伸展

杨梅树(四季常绿)

叶欢笑

4、指导用赞美、欢快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五、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2、教师把准备好的杨梅果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观察其形状、颜色,并指名学生说说其形状、颜色,再让同学们尝杨梅果的味道,并指名学生说出其味道。

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的杨梅果的形、色和尝到的味道与课文所写的一样吗?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文末为什么要写小时候的事?展开讨论。

4、教师出示杨梅果颜色变化的电脑课件,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再作观察。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并补充板书。

作者是以眼看、手摸和嘴尝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地进行描写,先写形状:圆,如同桂圆大小,遍身有小刺,这是眼看和手摸到的;再写颜色,作者注意到了颜色的变化“淡红深红几乎变黑”,还用嘴尝了它的汁水;最后写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说明作者品尝了熟透的杨梅果和没有熟透的杨梅果。文末写小时候的事,说明作者太爱吃杨梅,吃得太多,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六、小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七、拓展练习

1、教师提问:根据所学杨梅的知识,知道我们这里什么植物跟杨梅相似?(沙棘)

2、自由说说沙棘的形、色、味(教师强调说服的条理性)

3、布置作业:

根据《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学习,仿写一篇《我爱家乡的沙棘》,可利用书中的佳词美句,也可参照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枝伸展抓特点

杨梅树叶欢笑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圆,桂圆大小,小刺

杨梅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写具体

教后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以歌曲导入,吸引了众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时强调佳词美句,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的可爱和对家乡的爱;分析课文时重点抓住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通过观其色、见其形、品其味,使学生从实物中掌握了杨梅的特点,并以“观察讨论小结”的方式学习课文,强调讨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最后将杨梅同家乡的沙棘相比,比较出了沙棘的特点,进一步进行《我爱家乡的沙棘》的写作,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写作,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进行写作,而且会运用文章中的佳词美句,可见整堂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乐学中获取大量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教课件:

淡红(又酸又甜)颜色加深(酸中带甜)

深红(由酸变甜)几乎变黑(甜津津)

10.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1、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惊弓之鸟”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哦!)

二、自学生字生词。(温馨提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加油哦!)我会认真写一写:

容易写错的字是: 容易读错的词语是: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课文是一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射箭能手叫(),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只拉了一下(),就把大雁“射”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合作探究】

第一关:研读课文、品读句子

1、自读课文,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了什么?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3、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魏王看到这一切有什么表现?

4、更羸是依据什么分析、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第二关:句段练习。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1)“它”指的是。

(2)因为它,所以飞得慢;因为它,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害怕,所以就 ;因为它使劲往高处飞,伤口又裂开了,所以。

(3)从更羸说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3.用“一..............就................“造句。【课堂小结】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当堂检测】(智勇冲关我必胜!)

1.拼一拼,写一写。

lā ɡōnɡ shè jiàn dà yàn bēi cǎn()()()()yù hé wèi ɡuó ɡū dān pīn mìnɡ()()()()2.比一比,组成词语。

惨()愈()拼()魏()箭()渗()愉()瓶()巍()煎()

3、快乐连一连。

形容非常吃惊的样子。能手

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大吃一惊

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惊弓之鸟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孤单失群

4、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想想每一组成语都有什么特点。(1)()()之鸟()羊()牢()耳()铃

(2)()辕()辙

()久()长

争()恐()

(3)()上()下

()颜()色

11.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篇十一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 3

学科 语文 时  间 年 月  日   周 第3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  题 藤野先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贾延平 邸伟 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2.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核心贴士 本文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咀嚼,细细品析。

学习活动安排

一、 自学环节(10-15分)

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拓展性学习:

1.应该学习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为促进中日关系,你想对两国人民说些什么 ?

2.从鲁迅的弃医从文,你想到了什么?今后你的人生该如何确定 ?

二、展示环节(20-25)

1.研读课文的问题。

三、检测环节(5-10):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2题结合1-2自然段分析体会。

3题应抓住两个主要事件。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邸伟

上一篇: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下一篇: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