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2024-12-09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4篇)

1.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说的有机安排,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审美素养。

2.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3.培养学生从造型表现的角度对中外美术作品作简单评述,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的讲解是教学重点。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造型基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是教学难点。

三.电教设计

将所需的文字、概念、绘画作品等通过电脑制作成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课件,大致为:

1.按教学过程的顺序设计课件结构,包括板书、各类型美术作品图片、主要概念、课上要交流讨论的问题、作业等。

2.选取的美术图片有:国画作品任伯年的《荷花》、吴冠中的《春如线》、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履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八大山人的《蕉蝉图》、以及、陈洪绶、齐白石、吴冠中等国画名家的作品和黑绘陶作品。外国绘画名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伦勃朗的《自画像》三幅、《浪子回头》、《夜巡》、《呢商同业公会理事》,印象主义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持阳伞的女人》、《睡莲》,后印象主义的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静物》、《红衣少年》、《向日葵》、《星空》、《邮差卢南》、《白马》,“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小提琴》、《三个乐师》、《梦》等。

3.在图片展示时按美术作品风格的特点,选取与之感觉最协调的几段音乐作为赏析作品时的背景音乐。(主要选取了中国古典音乐、轻音乐、现代音乐等几段曲风不同的音乐)

本课件可运用Microsoft PowerPoint、Microsoft Word、Adobe Photoshop 、Macromedia 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用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老师先以一则故事开端:

有关达芬奇历经四年,精心创作不朽名作《蒙娜丽莎》的故事。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讲述的是哪一位画家的哪一幅作品吗?

学生回答

展示《蒙娜丽莎》图片

提问:1.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懂得欣赏这幅世界名作吗?

学生回答

导入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将教给大家如何去解读绘画的语言,有目的地欣赏、感受美术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美和它的内涵。

(说明:古人说:“情动而辞发。”课的开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通过一则故事引入,学生易凭添一种急于知道的好奇心,引起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下面内容的讲授。)

(二)讲授新课

课件显示课题: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展示作品2幅:儿童水粉画《蔬菜》、法国画家杜飞的《静物》。

提问:撇开画面的具体内容,找找这两幅作品共同包含着哪些东西?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着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课件显示学习内容: (一)绘画创作的造型要素

线条、色彩、形状、明暗

通过多媒体的音像功能,配乐展示几幅作品。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等。

1.荷花 (中国画,纨扇) (清)任伯年

2.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对奕 (古希腊黑绘式花瓶局部)

介绍黑绘陶的来历

3.春如线 (墨彩画)吴冠中

提问:这几幅作品在造型表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老师提示:从造型要素的几方面看这几幅画中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的使用。

学生回答(线的运用)

拓展:再细看每一幅作品中的主要造型特点。

学生讨论2分钟后交流,每位同学可选择其中一幅讲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老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

《荷花》中线的运用,柔和、起伏,体现花的幽雅、妩媚、动感。用笔轻快、活泼,设色淡丽、秀雅。《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对奕》作品中人物的姿态和器形柔润的曲线相一致,和谐美。人物既对称又有变化,人物姿态严肃而又使人感到亲切,暗红色的画面与黑色的器身形成鲜明对比(平面装饰性)。而《春如线》中往返游动的曲线,表现了一种奔驰的情感,轻快而富动感。体现了中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课件显示文字: (二)绘画创作的表现方式

1、线描方法

过渡语:这就是绘画创作的第一种表现形式线描法,即作品中的造型主要以线来表现。

提问:体会一下,不同的线给人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线的平折、粗细、浓淡、虚实、齐乱等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展示另外几幅线描为主、情感表达不同的作品,继续欣赏,加深理解。主要有郭熙的《早春图》、

范宽的《溪山行履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八大山人的《蕉蝉图》、以及陈洪绶、齐白石、等国画名家的作品和黑绘陶作品。

引申:

联系画面,思考分析:其中线的造型表现与变化特点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1. 可简单介绍作者等有关情况,帮助欣赏。

陈洪绶(陈老年)作品古朴工丽,以焉艳衬雅,富有装饰性,雅俗共赏,流传甚广。

2.朱耷(八大山人) 作品山水意境荒率凄凉,花鸟怪诞冷漠,愤世嫉俗,墨点无多泪点多。伤心鸟,绝望鸟。

3.齐白石 作品潦潦几笔,笔断意连,形神兼备。趣味性强,体现悠闲自得,愉悦轻松的心境。

同学欣赏后交流自己对线的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课件显示文字、定义

线条既可以具体得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说明:由几幅用线典型的作品展示、启发、拓展到使学生对线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再欣赏各具特色的更多的作品,使学生对线的表现由不知到略知,由知之较少到有了较为丰富的认知,层层递进,逐渐丰富了感性知识。另外,这一内容的学习不是只由老师独自讲解,而是穿插了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多媒体展示几幅以图绘方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书上的三幅作品)

老师提议:分组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要求每组同学汇报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中这一方面表现的最深印象。

四个方面即:线条、色彩、明暗、感官效果

学生看后分别交流、汇报。

老师归纳小结:这几幅作品线条模糊,色彩丰富,明暗对比强烈,感官逼真、立体。

让学生看书,找出“图绘方法”的定义,请同学大声朗读。

课件同时显示定义内容:

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突现物象的表现形式,称为“图绘方法“。

老师提议:用2分钟时间看书上3幅作品的介绍,请学生讲述作品的特点及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说明:分组分别观察其中一方面内容比较有针对性,使原本较为复杂的内容难度减低,而且学生容易寻找到答案,这是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可以确保学生始终持续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营造和谐、竞争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另外,采用学生自学、学生讲解的办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会产生新鲜感。)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重点分析几幅作品,感受名作的艺术魅力。

1.蒙娜丽莎 (意大利) 达芬奇

介绍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社会背景——文艺复兴时期……

展示同时代另一幅作品《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画面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 表现较为平面。

提问:你对这两幅作品的印象?

介绍达芬奇的绘画艺术——“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蒙娜丽莎刹那间神秘的,实质上是极其含蓄的微笑的表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不仅是出色地表现一个美丽的女性,而是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精神的美,是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的展现。之所以说她是个谜,因为她的微笑是一种永恒的、象征性的表情,又富有母亲的温柔、仁爱……

2.自画像 (荷兰) 伦勃朗

提问:作品表现的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用了什么方法?

老师归纳:伦勃朗绘画的最大特点——光线、色彩的处理,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笔法—简约苍劲,笔触有力地突出形象最重要的部分。

3.宫娥 西班牙 (委拉斯开兹)

简单介绍画家:宫廷画家,具有非凡的把握对象个性的能力,描写宫廷生活的有趣画面,这幅类似相机抓拍下来的图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了画家苦心经营的匠心。

提问:你能感受到画家在人物安排上的匠心所在吗?

光线运用非常奇妙,门洞里透出的光线和前景光线将人物安排在几个不同区域,主要人物公主衣服上的迷人光泽。

多媒体配乐展示多幅图绘为主的名作,加深理解。

主要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夜巡》、《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等作品。

三.讨论交流

1. 中外美术作品运用线条的异同。

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最基本的手段,如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等。一方面体现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是画家个性情趣的流露。西方绘画则从力学、精神力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线条的纯粹语意进行多方面的表现尝试,运用线的各种不同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或质感,把线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泛领域。

2. 蒙娜丽莎的微笑和伦勃朗的饱经沧桑哪一个更吸引你?为什么?

多媒体配乐展示几幅作品,主要是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选择较为现代的、活泼的背景音乐)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持阳伞的女人》、《睡莲》等。

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静物》、《红衣少年》、《向日葵》、《星空》、《邮差卢南》、《白马》等。

“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小提琴》、《三个乐师》、《梦》等。

提问:这些作品与前面所见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点吗?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讨论1-2分钟)提示(图绘方法中侧重于造型的哪一方面的表现)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小结:明亮的色彩、模糊的轮廓、动感的笔触、对自然的纯真描绘、不可思议的夸张、变形….

这些就是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图绘表现的特点,但更侧重于对光、色、形态的某些特殊表现,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及派别。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走进的艺术世界。

(说明:艺术是相通的,用音乐配合风格不同的画面的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感受作品的意境、特点、魅力,也是视、听、说的有机结合。另外,本节课主要是从造型表现形式上的介绍,不同的表现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这部分内容的点到为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主要画派作准备。)

(四)作业布置

1. 能否从造型表现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鉴赏自己喜欢的一幅美术作品(写一篇评述文章)。

2. 分五组课后分别收集五个影响较大的画派的作品及代表画家的有关资料,为下一节课上课交流作准备(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野兽主义)

总体说明:“欣赏.评述”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欣赏水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想在有限的几节课中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美术课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能产生学生愿意课外继续探索、自学的延续性效果。基于这些,我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做法:

首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视、听、说的交流活动中来,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和目的,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跟随老师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对艺术作品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美术创作的理性的认识。围绕这一目的,采用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的办法,在知识的传授中,既有老师的讲解、思考和提问,又有学生的自学、自教、讨论、评述,多种方法结合,使一堂课充实而不单调,教学方法的变化又产生了新鲜感,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另外在问题的提出上尽可能角度各异,如在图绘方法讲述中,对三幅作品(《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的欣赏后从三个不同侧面的提问,即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选择学生有感可发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例如《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的解析、对伦勃朗多幅自画像的类比欣赏感受画家的坎坷艺术人生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参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采用多角度欣赏的办法,来加深学生对美术造型语言的理解。如,从美术语言的色彩、明暗、线条等的引导、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多方位的表象美;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画家用笔、用色的特点。如对朱耷的愤世嫉俗、伦勃朗的坎坷沧桑等的背景介绍;还用了画作对比的方法加深对作品的感性理解和认识,如对《蒙娜丽莎》的欣赏,选取了同时代另一幅作品《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与之相比较,来显示达芬奇绘画水平技高一筹以及对他首创的“明暗转移法”的领会。

另外,作品的选取和安排也很重要,在选取作品时注意中外结合,穿插展示,尽可能给学生以丰富的饱满的信息传递。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欣赏、理解作品,在讲解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特殊功能,设计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在音乐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符合画面风格,以最美的艺术氛围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新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应多关注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丰富和更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新教材的灵活运用;对新型师生协作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研究……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为之不懈探索。

2.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二

( 一)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大量的听说练习, 不断操练, 反复刺激, 从而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中每章的Section A部分都设有许多对话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两两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由浅入深, 逐渐增加对话的长度和难度,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 二)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这套教材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书中学生的操练部分明显比教师讲授的部分多, 且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经历, 将语言知识分为各个功能进行学习, 如讨论过去的事情、问路、对将来的打算等, 这些都符合学生的需求, 便于未来学生将所学内容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 三) 教学内容情景化

教材中无论是听力部分、对话部分还是阅读部分都给学生设置了语言的情景, 便于学生理解, 而且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中操练语言, 能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语言成功的进行交流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在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编写了本套教材, 竭力使其满足地方学生们的需求。这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 每一章都以某一特定的话题为主线, 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学会运用英语与人交流。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 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这本教材以话题为核心, 以功能为主线,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话题、功能和结构紧密相连, 交织在一起。教材明显的进步就在于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 它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 掌握技能, 学生应当在用中学。每一单元的设计都试图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形式, 设置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 如学习了相关的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学生用英语制作节日贺卡, 就某个话题向笔友发出邮件, 制作蔬菜色拉并写出制作的步;学习了有关摇滚乐队的语言材料后, 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喜爱的歌手, 并写一篇小短文, 上网搜寻有关某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的信息并写出报道等等。此外, 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活动, 如角色扮演、信息交流、解题、猜谜游戏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运用英语的语言情景,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会不同情景中的表达方式, 如问候、道歉、建议、邀请、描述人物和行为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这一类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 能够感受到成功运用语言的愉悦。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 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合作学习,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一层面上,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们的潜能.

( 二) 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切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本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取材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符合生活实际, 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形式多样, 对学生极有吸引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且复现率高,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跟上教师的思路。

( 三) 教材配套, 方便教学

教材系列化不仅利于教师的教, 也利于学生的学。有了视听教材的配合能够在多种感官上刺激学生, 使他们能够看到、听到、学到地道的英语。单单使用一本教材已经难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了, 需要用成套的教学包, 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辅助读物, 配套习题册, 音像, 视频, 配套的课件等。因此这本教材配有齐全的师生用书, 练习册, 试听材料甚至是做好的幻灯片。这些都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也能够节省很多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

( 四) 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套教材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帮助师生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 设计了很多交际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较充分地动员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这本教科书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们也普遍反映, 使用新教材,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后,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和说能力显著提高, 减少了以往学生们只会答题, 却不擅长听说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四、总结

《新目标英语》的编写者力图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现象。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加强英语学习活动的情景性, 强调英语的交际性。这套教材确实有许多优点, 但这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 它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不应该将它视为圣经, 照本宣科, 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适当的修改、删减教材, 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将弊端减到最小,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大、最全面的发展。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一套供7-9年级学生使全套教材。本文分别从教材的理念、编写思路、教材的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八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三

A.1 B.2 C.3 D.6

图1 图2

2.如图2,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 )米.

A.6 B.■ C.15 D.■

3.如图3,在△ABC中,∠A=50°,AD为∠A的平分线,DE⊥AB,DF⊥AC,则∠DEF=( ).

A.15° B.25° C.35° D.20°

图3 图4

4.已知a+■=3,则代数式a2+■的值 为( ).

A.6 B.7 C.8 D.9

5.如图4,在△ABC 中,AD=DE,AB=BE,∠A=110°,则∠DEC= .

6.如图5,已知y=ax+b和y=kx的图象交于点P,根据图象可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y+b=0kx-y=0的解是 .

图5

7.在△ABC中,AB=15,BC=10,CA=20,点O是△ABC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则△ABO,△BCO,△CAO的面积比是 .

8.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1与■<5的解相同,则a的值为 .

9.完成下列运算

(1)先化简: ■÷(a+■),当b= -1时,请你为a任选一个适当的数代入求值;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1,y=3.

10.如图6,在△ABC中,AB=AC,∠A= 3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2)△BCD的周长是a,BC=b,求△ACD的周长(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图6

11.小鹏的家距离学校1600米,一天小鹏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了拿,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学校门口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小鹏速度的2倍,求小鹏的速度. (答案见本期)

4.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四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4:《用画笔触摸细节》教案

备课人 :xxx 备课时间2013年9月13日课 题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授课时间

11月4日~11月8日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第1课时 授课班级

初二1~8班

总第 8课时

内 容 设 计学习

知 识 与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静物线的美感。

方 法 与 过程目标

学习写生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

情 感 与 态度目标

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观察习惯。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掌握抓住物象的特征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的方法。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物象的特征。

教 具 学具准 备

教具:教材,静物图片。学具:教材、2b铅笔。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媒 体 运 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分析列宾的油画《查波罗什人复信给苏丹王》,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解释素描、速写、线描画的关系。

2、板书课题《用画笔触摸细节》。

媒体课件播放《查波罗什人复信给苏丹王》第22页课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学 活 动 设 置

媒 体 运 用

二、讲授新课:

三、学生作业:

四、小结:

1、再次欣赏《西藏女孩》:

堂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的线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感情? 板书:构图丰满 线条丰富 刻画精细

2、欣赏精细的描写其他作品:

(1)通过这些精细地描写,你注意到那些细节?(2)回忆:在用线条作画时,应该注意什么?(3)这些细节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

为什么用这样的线条呢?你能给它换另一种形式的线条吗?

(4)你认为,用什么样的线条,如何组织,才能更精细的表现物象?

(5)教师示范两种线条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再画出几种。(6)能否对物体的细节使用想象中的线条?

3、引导学生欣赏《血衣》,分析画面的细节描写?

4、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分析人物动态、环境、道具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写一篇鉴赏短文。小组合作,写出《西藏女孩》的鉴赏短文。

布置作业:提示学生画的大一些。注意线的疏密变化。媒体课件播放《西藏女孩》媒体课件媒体课件第 23页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线条有秩序又有变化,表现出对象的特征。画面构图方法及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表现出物体特点,注意线条的变化与精细的描写。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板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构图丰满 线条丰富 刻画精细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教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画得很精细,线条丰富,有多样的线条,线条有粗细轻重的变化。重在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 24页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备课人 :赵成伟 备课时间2013年9月13日课 题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授课时间

11月11日~11月15日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第2课时

授课班级

初二1~8班

总第 9课时

内 容 设 计教

知 识 与 能力目标

尝试用铅笔淡彩(素描)的方法画一幅静物画。

方 法 与 过程目标

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

情 感 与 态度目标

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构图和改画的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 点: 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方法画一幅静物画。

难 点: 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

教 具 学具准 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媒 体 运 用

第二课时

一、优秀作业展评: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上节课优秀作品。

1、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构图和改画的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

2、根据上节课草图,借助静物画作品的参照,尝试用铅笔淡彩的方法画一幅静物画。

3、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第25页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学 活 动 设 置

媒 体 运 用

三、用交谈的方式导入:

四、小试牛刀:

五、展示、评价:

a、你准备画一幅什么样的静物,用什么样的构图、色彩表现主题? b、你打算怎样画这幅静物?

回顾上一课时的有关内容。

画法建议:以草图上的物品为主体,参照图片上的背景、衬布的画法;以铅笔为主,浅色水彩辅助。

画法建议:以草图上的物品为主体,参照图片上的背景、衬布的画法;以铅笔为主,浅色水彩辅助。教师巡回辅导,后教师总结。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媒体课件演示媒体课件 第26页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选择一个主题物,参照图片上的背景、衬布的画法,以铅笔为主,浅色水彩辅助,画一幅完整的静物画。注意构图、色彩、表现主题。板 书

4、用画笔触摸细节 构图 色彩 表现主题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学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教 反

5.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也来学画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2、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勾线法两种表现方式。

二、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几点:

1、作画时强调用笔的变化,用线不宜僵死,不宜用铅笔起稿,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用笔的尝试,体验笔墨的情趣,即使不像所临摹的对象,但只要能表现出树木及云水的基本特征,就应鼓励。

2、教师发给学生一些自制的小课稿,让学生自由选择临摹,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改变树石的形状,再组合等。展示学生作品,点评技法运用。小结

6.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六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学生主体动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 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形成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英语教材文本,既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又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呢?本文拟建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导、 展、导、演”模式,并阐述模式的结构内涵、实践应用及操作要领。

一、“导”——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兴趣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导”,即“导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 知识,完成预习任务。这需要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有效地导学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补充,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兴趣点 是一堂课 各层次学 生主体参 与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 则。在义务教 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Friend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我抓住“一个好朋友的品质有哪些?”,启发学生主体参与为我找朋友,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我想交怎 样的好朋 友?”要求学生每人都要说出至少一个句子。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积极为我寻找人文素养高的人作为我的朋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并运用了helpful,honest,polite,interesting等形容词,还理解了You must trust them because they never tell lies.等重要的句子。 在在师师生互动和生生用英语交流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展”——课堂文本教学中竞争积累语句提高人文素养

“展”即当堂展示,学生通过自学后展示自己学懂的内容,供其他同学和老师评估。课堂教学中让竞争参与进来,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下积极提高自己。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Do it yourself第一课时,我设计竞争展示对话的环节,全班两两一组表演大PK。展示时必 须声音洪 亮,有感情,注意语音 语调,学生在表演中 找到语言 表达的技 巧和语言 的内在美,对You’d better get some tools.It says ,“Do it yourself.”When you do DIY,you make,repair or decorate things yourself instead of paying someone to do it.和I enjoy making something new.That’s fun.等句子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人人参与,尊重个性差异,又在竞争 中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语言美的认识。

三、“导”——小组活动设计体现互帮互组的活动形式

“导”即“导引”。启发学生探究英语 学习技巧。教师合理安排教 学内容和 步骤,组织多种 形式的课 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设计以4 -6人为一组,在教学中我们主要是给定任务,分组活动完成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小组里学有所得,提高兴趣,尽其所能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实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 学习自信 心,并慢慢形 成学习的 迁移,将他们的长项也慢慢向现在的语言发展。在小组活动设计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要有互帮互组环节,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才能 完成。如在教学义 务教育教 科书 《英语 》八年级上 册Unit 2 School life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第一 课时时,我把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分为探讨Eddie和Hobo谈论学校的样子、英美在学习用品上的不同、身边街区的不同和季节假日等方面的不同。用以上任务让学生分组选择在英美不同国家时进行对话表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小组合作中讨论用词的不同,互相在学习的氛围中得到发展,提高对英美文化差异的认识,在表演中 一言一行 体现人文 素养的提 高。

四、“演”——评价体现分层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演”即表演,学生根据一节课所学内容进 行表演。 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石,评价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这样,学生才能在评价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以义务教 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 册Unit 8第二课时Taiwan Earthquake为例。在启发学生学完课本内容后,教师让小组合作表演采访。以小组长为幸存者Timmy,其他同学对他进行采访。采访设计如下。

1.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标准, 引导师生共同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全班欣赏

教师将小组按抽签的顺序排 号,每小组有90秒表演时间。教师再适当点评优缺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素养表现是否到位,欣赏小组精彩之处,认识到表演上的不足。

3.课后作业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表演,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表演,将评价和修正过程迁移到课后的时间里。

第1和第2步骤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 讨论和展 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表演时针对评价标准,既明白了自己的高于别人之处,也看到了别人的不足,他们在不自觉中内化自己小组合作表演标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第3步骤是对学生表演能力的迁移, 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与课外文化相结合的延伸,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7.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七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8.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八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诗书画印欣赏图片、诗书画印知识资料、范例作品等。学生:收集诗书画印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交流互动,进入主题 同学们对中国画了解多少?谈一谈。

同学们还记得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的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副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的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

除了装裱形式的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 小结: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呈现形式。诗、书、画、印各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们的完美结合又使中国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审美享受。诗与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结合。一般来说,绘画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进行表现,因此,具有静态、直观、具体的特点。而诗词是语言艺术,具有动态、抽象的特点,更容易引导人的思维超越具体形象进行自由的联想。

活动2【活动】对比欣赏,分析作品

1、在两组画的对比中,感受东西方绘画的异同。

“书画同源”,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笔意古已有之。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典型特征。

绘画与诗词、书法、篆刻之间有什么密切关联?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它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我们来通过欣赏作品的方式,了解祖国的艺术形式。

2、欣赏作品:江干雪霁图卷(中国画)王维唐代。

教学引导:唐代王维的《江干雪霁图卷》可称诗与画相结合的渊源,宋代的苏轼赞誉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看着这件作品,你能不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尝试作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作品意境的了解? 学生自由创作。尝试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赏析潇湘竹石图(中国画)苏轼?北宋。

苏轼的作品因为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被誉为“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赏析赵孟頫,元代,二羊图(中国画)。

据说《二羊图》是开题款先河的作品,画家在画上题道“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把为什么要画和画给谁说得一清二楚,而又幽默有趣。

教师示范提款的几种形式。

中国画的题款常见的有横题、直题、多题、随形题、穿插题、满题等。题款的长短与字数的多少,应符合构图及主题的需要。文字内容随画面的需要可长可短,但是必须与画面有内在联系,能让欣赏者依此感悟。

题款知识:中国画的题款常见的有横题、直题、多题、随形题、穿插题、满题等。题款的形式多样,如:长款、短款、穷款、双款等。

印章知识:印章一般分三种:即姓名章、斋馆章、闲章。活动3【活动】学生分组,主题讨论

1、出示作品:齐白石《不倒翁》。

思考:诗、书、画、印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看看,诗文如下: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学生讨论:请你想一想,思考并交流,诗、书、画、印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2、赏析:《荷花水鸟图》(朱耷清代)。体验: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题目:为画题诗。二组题目:为诗作画。“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活动4【讲授】小结

9.八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篇九

温浏中学八年级

何永文

一、学生现状分析:

针对初二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学习环境都已经熟悉了。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对美术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在过去一年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知识的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起步慢,我在课中着重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技术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本分析

本学期拟定二十课时的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是这个古代雕塑和外国雕塑的对比,两个主题内容,属于欣赏课,;第二单是美术与环境;第三单元设计与生活;第四单元红色记忆;第五单元传统的魅力;第六单元主题策划;第七单元现代雕塑的欣赏。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中国画、版画、素描、淡彩画等绘画知识。设计主要是以工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主。(2)、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属于欣赏与评述,欣赏、鉴赏、讨论、评述课。

第二单元是造型与表现即绘画创作课。

第三单元是设计与应用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如:学会认识雕塑设 计,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剑的设计等。

第四单元是版画创作设计,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版画的绘画变现手法表现出自己心中的记忆,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了解画种的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第五单元是以手工设计为主题编织巧手,让学生知道美术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第六单元是主题策划,要就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为学校的主题活动进行策划和设计。

第七单元是古今中外雕塑的欣赏。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二、三、四单元为重难点,第四单元的知识是第一次接触,使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第三单元的内容以设计为主。

四、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即兴临摹,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使学生对在现行美术作品和表现行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3、进一步认识设计艺术及其几个主要类别,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4、能运用美术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宣传自己、宣传集体、宣 传学校;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技巧策划、筹备,集体布置一个美术展览。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实际的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

1、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对美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美术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水平有所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的理念。使学生在德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美育方面的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3、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能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并能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支持下对所学知识做到更深层的理解和顿悟。

4、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然以及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六、工作安排

本学期一共有十个主题内容,用16周来完成本学期的美术教学内容,还有国庆其中各用一周,还有两周就是期末复习和考试。

分别是:

一、课题:《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2个课时

二、课题:《现实与理想》两课时2个课时

三、课题:《绿来自我们的手》1个课时

四、课题:《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2个课时

五、课题:《捏塑造型》2个课时

六、课题:

七、课题:

八、课题:

九、课题:

10.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十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11.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十一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 作为教师, 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让本节课成为同学活动充分, 思维活跃, 快乐合作, 课堂高效, 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代表课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读图完成黄河基本知识整理; (2) 能分析理解黄河对我们的贡献; (3) 能读图分析出黄河之患的由来; (4) 能设计一两条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案。

地理能力目标: (1) 可以徒手绘制黄河简图; (2) 学会使用黄河水系及地形图。

德育目标:激发同学们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情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长久以来仍把地理学习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应付, 学习不积极, 兴趣不太浓厚, 被动学习状态比较明显, 地图的使用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鲜活、趣味性的图片, 刺激他们的直观体验;通过反复地读图、用图练习, 利用地图串联知识, 以图带练, 轻松掌握黄河知识。同时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 满足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会实用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先播放黄河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组织同学们吟诵黄河诗词, 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唤起在我们心中都深藏着的那一份浓浓的黄河情、中国心!

1. 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出示黄河水系图, 利用导学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 完成黄河基本知识的自学整理总结, 通过学生活动, 基本了解黄河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整理、讨论、归纳总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 养成用图、析图的良好习惯, 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2.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 利用导学案关于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引导, 总结出不同河段特征, 认识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增强自信心。

3. 师生小游戏

(1) 徒手一笔绘黄河 (利用稿纸和电子白板小组合练, 先描画, 再以手指代笔, 快速描绘, 做到心中有图) 。

(2) 快报黄河站名 (主要的水电站和地名) (3—4位同学上台指图、大家模拟黄河旅行报站名, 老师加大梯度和难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读图、绘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 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建立脑海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 以图记忆。

保留一份同学们绘制的最佳干流示意图, 为后面的游戏做素材。

4. 讲解黄河之功:发电、灌溉、塑造、旅游

小活动:请你来当小老师!同学上台讲解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充分让同学展示,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互动的舞台。

5. 黄河的忧患、产生原因及治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得出黄河的主要灾患, 并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 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 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等) 。引导同学们通过合作、研究, 提出对黄河治理合理科学的建议, 拓展知识容量和深度, 理解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断流, 同学们也提出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发展节水农业, 节约用水等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顺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6. 我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黄河已是伤痕累累, 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把小组的最佳方案以小标签的形式贴在黄河干流示意图上, 让母亲河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

五、课后反思

12.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时时刻刻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服从领导,能够以大局为重,服从分配,出满勤,干满点,美满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具体总结以下:

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我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同党中心保持高度的一致。虔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酷爱学生,吃苦在前,奉献在先,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

在平时工作中,还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的大脑,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实课堂,特别是勇于应用新课改的先进观念、创新性应用到课堂中去,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资源,大胆重组教学课程,让学生去组织、创新,教师起到指导作用。

1、备课: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然后根据要求,提早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特别是用电子教案以后,就更方便,从查阅资料、组织教学各个环节、教师和学生配合等都能到达很默契、出效果。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组老师研究,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他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预备、制作教具,使美术课更直观、有趣、有效。

2、上课: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就把新教材和同学一起研究,重点、目标让每个同学明确。每节课前从学生的实际动身,根据教材知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开场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惟,通过声、色、音、型等美术的特点,培养、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爱好,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学生的眼界,进步学生的欣赏、评述、动手各种能力。总之,这一学期,我掌控好了操纵课、欣赏课之间,新课、旧课之间,专业课和普及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其特点。特别是有关绘画专业知识,是这学期的重点,由于有的学生明年要考美术专业,所以给学生做好知识铺垫。

3、作业辅导: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次的作业精心肠设计,尽可能当堂完成,不但有益于我了解学生确当时创作的灵感,并且能够及时的顺着学生的灵感思路,是创作表现更加到位。这样非常有益学生能力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所以今年学生们创作的蜡染画作业效果很好,并选送省里参加邮票大赛。

4、学科渗: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题目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一学期下来,应当是两年了,我带这一届学生有两年了,对他们、各班都比较了解,上课时确切碰到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我就会把我看到的、学到的、听到的方法、技能特别是相干心理调剂、学习态度、思想波动的方法,在我碰到“困难”是我就搬出来,这一年里,我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坚持”,相信坚持,只要你坚持了,肯定有收获。

13.八年级上册美术学案第三课 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学习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纸杯、其他废旧物品、可以利用的替代品或自制的材料,抓住龙的基本特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进行立体的制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材料,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创作和装饰龙的造型,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简单学习有关“龙”的人文知识,了解龙的造型特点、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学会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工艺龙。

2、技能性目标:结合已学过的剪刻、粘贴等方法,进行插接、重复构成的练习,并将知识技能外延到不同的制作材料,创意并制作富有个性变化的中国龙的形象。

3、情感性目标:探究中华民族与龙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龙的造型与结构特点,设计并制作工艺龙。

难点: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头和龙身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并能体现整条龙的气势和精神面貌。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1)播放乐曲《龙的传人》学生聆听欣赏。(2)以问题引导学生来揭示本课。

2、讲解。

(1)讲解龙的起源与图腾,利用图片课件演播介绍龙的演变和有关的活动以及一些艺术品。(2)讲解具体内容与方法。讨论分析龙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材料的选择运用等。

3、分组竞赛。

(1)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龙。(2)启发学生在制作中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色。(3)教师巡回辅导,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并提供指导。

4、展示评价。(1)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做的龙。(2)教师组织讨论,评价各组的作品。

(3)评价建议:对龙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喜爱?是否积极参与龙的制作活动?

5、课堂扩展。

(1)请同学们自愿到台前来排成一队,后面的同学把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并随着前面的同学慢慢蹲下再慢慢站起,大家共同组成一条长长的中国龙。(2)组织大家合唱《龙的传人》这首歌。

6、课后拓展。

14.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十四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故选择C。

例2 (2010·汕头)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通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B选项说的是曾纪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回伊犁;C选项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皇帝带领下取得的;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所以D选项不正确;左宗棠带领三路大军进入新疆,打败阿古柏伪政权,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10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逝世160周年,他曾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几百万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曾在被贬途中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林则徐

2.晓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他要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他应该选择()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上海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近代使上海蒙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晓雯的曾祖父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B.《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5.电影《圆明园》借助西洋牧师朗世宁的视角客观回顾了圆明园的成园过程,再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探讨了清王朝的兴衰。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瓦德西B.戈登C.华尔D.西摩尔

7.两次鸦片战争都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使之逐渐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9.光绪皇帝曾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下列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林则徐》 B.《太平天国》 C.《甲午风云》 D.《末代皇帝》

10.梁启超、林缵统等八十余人在《呈文》中指出:“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形象描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阿蛮为了养家糊口,进了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做童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寫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5.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中国近代史上,堂堂的大清帝国是列强眼中的“一只羊羔”,可以任意宰割。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列强有()

A.英法美 B.英美日 C.英日俄 D.法美俄

17.晓强的曾祖父一生坎坷,饱经沧桑,老人生于1848年,卒于1940年,他一生可能经历()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2日起在虎门镇举行,数十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交流和展示鸦片战争学术研究的成果。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名称与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怎样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國《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中国面临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3)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2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多风雨,所以我们懂得国必兴旺。”这段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的渴望。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处境。请你依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一 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图二 鸦片战争

图三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图四 八国联军在北京挨家抢劫

(1)根据图一分析闭关锁国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三描绘的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4)读图四,你认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5)从后三幅图中,你认为中国近代的斗争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B 5.B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二、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妥协。(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与完整,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5)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但结合题干分析,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这说明在洋务运动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2 【2010·东莞】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A、B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860年,曾国藩就上奏咸丰皇帝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2.解放军东海舰队于2010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对于自身海上实力的自信,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回顾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充满坎坷。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等新式海军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

A.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6.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B.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变法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7.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所名牌大学,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戊戌变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塘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民生”是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好民生问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世纪初,一位伟人将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位伟人是()

A.曾国藩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0.皇帝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于2010年8月在长春电影节举行开机仪式,阵容堪比《建国大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做斗争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分不开()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民主义 ②民主,科学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C.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分别指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提到“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这些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1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兴华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1)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为推动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将A、B、C、D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填在右面的横线上。

(2)请写出A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措施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中国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二、17.(1)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西化”是指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2)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3)特点: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上一篇:一年级入队须知下一篇:深圳元宵节活动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