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2024-10-14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精选15篇)

1.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一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建议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道德,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近期陪同县关工委的老领导对城区中小学校及部分乡镇学校就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家长学校创建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校领导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特别对弱势、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当前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明礼城信,学习认真,关心集体,同学有困难能够予以帮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不强,是非观念混淆,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有些学生不懂得勤俭节约,认为浪费一张纸、浪费一滴水、浪费一度电都无所谓,这些情况与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式,与十七大的精神不相适应。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经商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有一部分学习习惯不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色。

二、情况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失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一些家庭中,对如何教养子女的问题显得很茫然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娇宠溺爱,要么打骂训斥,因而在教养子女方式上出现了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几种情况,使孩子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袭,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少数学生被影视、书刊、网络中一些不良的东西所诱惑,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一些精神垃圾、丑恶现象也乘虚而入,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集体和个人置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宣传封建迷信、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室、电脑网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温床。

3、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开发,在智育上化的力气比较多,而在德育上化的力气不够,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校和老师在升学率的

2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缺少一个丰富有效的德育课堂。

三、几点建议

1、学校宜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四有”教育,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积极开展多种活动,通过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特有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心,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应怎样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3、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

4、社会关爱,形成合力。搞好青少年的思想素质教育,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应综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提高教育者自身教育素质,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素质教育的现状。

2.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二

该调查报告包括七项主要内容, 分别是: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途径、调查结果分析、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12日~11月16日

二调查对象

景泰县第二小学五、六年级和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八、九三个年44个教学班的2433名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2346份。其中, 农村学生1022名, 占学生总人数的42%。另外, 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的孩子69人, 父母残疾的孩子21人, 残疾学生18人, 留守孩子132人, 孤儿2人。

三调查内容

主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 (包括个性心理、学习动机等) , 人际交往 (包括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间的关系等) , 心境状态 (包括情绪变化、青春期心理等) , 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题目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

四调查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组织学生集中采集信息,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就其中的焦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座谈, 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及学生自我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五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的心理现状

第一, 个性心理。 (1) 6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可以, 3.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 极少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没感觉。 (2) 72.3%的学生最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 36.1%的学生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 (3) 78.1%的学生对“穿名牌”和“相互攀比消费”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25.8%的学生无所谓, 0.5%的学生赞同。 (4) 76.2%的学生有信心改正自己的缺点, 27%的学生有一点信心, 极个别的学生对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全没有信心。 (5) 54.8%的学生遇到烦恼会向朋友诉说排解, 27.9%的学生会向家长诉说, 28.8%的学生会压在心底生闷气, 1.2%的学生会找老师。 (6) 66%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情绪最大的因素是学习成绩, 26.3%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 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校的管理制度。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满意的, 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且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与此同时, 青春期的学生闭锁心理表现得明显, 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倾吐, 可对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 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 学习动机。 (1) 57.6%的学生学习压力较适中, 32.4%的学生觉得压力较大, 不到11.8%的学生觉得压力小。 (2)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同伴的竞争, 22.7%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 15.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 (3) 调查结果还表明, 71.2%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点紧张, 29.8%的学生考试时很轻松能够从容应对, 4.1%的学生考试时很紧张、很焦虑。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有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负担, 这就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的心理疾病, 从而不会调整自己考前的心态, 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2. 学生的人际交往

调查结果: (1) 67.2%的学生喜欢与人交往, 3.5%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 (2) 45.8%的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 37.3%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 8.8%的学生从不与父母沟通。 (3) 63.7%的家长重视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 仍有22.3%的家长只过问学习, 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4) 50.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家庭是幸福的, 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气氛是较融洽的, 22.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较不融洽。 (5) 50.6%的学生理解但不提倡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 17.7%的学生认为两情相悦可以促进学习。 (6) 53.5%的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44.4%的学生很少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2.8%的学生能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7) 71.5%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叫家长, 42.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当众批评, 13.5%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罚站学生。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与人交往, 也能正确看待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而能够与父母经常沟通, 会让他们有幸福感, 同时他们觉得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这种现象说明多数学生有明显的闭锁心理。

3. 心境状态

调查结果: (1) 五年级:4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 12.8%的学生经常自卑, 9.5%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 2.5%的学生精神抑郁。六年级:49%的学生时常会焦虑, 17.8%的学生经常自卑, 11.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 4.8%的学生精神抑郁。七年级:58.6%的学生时常会焦虑, 22.8%的学生经常自卑, 13.9%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 5.3%的学生精神抑郁。八年级:32%的学生时常会焦虑, 3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九年级:27.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 14.5%的学生经常自卑, 42.8%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 16.3%的学生精神抑郁。 (2) 72.6%的学生偶尔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 12.6%的学生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 14.5%的学生从来没有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过。 (3) 83.4%的学生从无自杀的念头, 18.7%的学生偶尔或时有自杀的念头, 0.8%的学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的焦虑心理, 呈下降趋势, 学生独立意识增强的同时, 逆反心理却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了当今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 少数学生有自卑心理, 极少数学生会出现精神抑郁, 而这种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 当然, 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养育方式以及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

4. 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查结果:54%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 认为能够承受;23.8%的学生没有受过很大的挫折, 认为应该能承受;14.5%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 但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在面对挫折时都能够承受, 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面对。

5.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 (1) 82%的学生觉得心理健康发展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2) 6.5%的学生觉得很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 41.3%的学生觉得有一点点需要, 32.5%的学生觉得自己心理很健康, 不需要帮助, 其余学生认为无所谓。 (3) 35.8%的学生会去心理咨询点咨询, 20%的学生不会去咨询, 37%的学生会看情况。 (4) 33.9%的学生认为咨询时面对面交谈比较好, 27%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 18%的学生选择书信交流, 14.7%的学生认为电话较方便, 15%的学生选择了随便。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够、认识模糊, 对心理咨询抱一种观望和怀疑的心理, 但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持欢迎态度。

6. 其他方面

调查结果: (1) 3.3%的学生认为上网应适当指导, 19.5%的学生认为要严格控制上网。 (2) 55.6%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 26.8%的学生上网是学习需要, 18.5%的学生上网是因为无聊。 (3) 53.4%的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55.9%的学生上网听歌;49.4%的学生上网查资料;41.4%的学生上网看电影;21.5%的学生上网看新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学生对上网的兴趣浓厚, 但利用上网学习的很少, 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游戏、聊天和娱乐上, 而有网瘾的学生只占少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上网应给予适当指导。

六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 显得精神恍惚, 紧张不安。

2. 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青少年经历青春期, 心理上逐渐成熟和独立, 总幻想自己可以展翅高飞。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

3. 少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可能酿成离家出走、自杀, 甚至犯罪等。

4. 明显的闭锁心理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不愿向人倾诉, 由此引发的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排除, 日积月累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5. 个别学生精神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 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 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病, 有的会做出自伤或轻生行为。

6. 情绪不稳定性

这类学生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从心理学上讲, 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 表现为情绪反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 易激惹性增高。

7. 人际交往问题

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的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是其认识错误, 改正缺点,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能力的前提, 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 才可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七对策及建议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一,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多参阅相关书籍, 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 定期咨询相关心理导师, 避免心理问题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科学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 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 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 学校应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改善家庭环境, 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 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积极地给予关心和引导。只有了解了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 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地帮助他们。还应立足课堂,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 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工作。采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对症下药, 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真诚地关注学生, 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五, 关注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针对考试提一些建议, 介绍一些减压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前心理辅导。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此问题无疑需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 它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 唯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 对其时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有效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3.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调查

道德是做人之本,道德教育是教育之本。“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拥有了道德之本,爱党、爱国便成为主体自然、自觉的主动情感。但是,大学生道德状况、高校道德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为了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我们作了一次大学生道德及道德教育状况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方式,于2006年10月进行,共选取我省5所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乡医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7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94%。

二、大学生道德状况

(一)对道德一般问题的认识

1.对人本质的认识。有38.67%的大学生认为“人由环境决定,同时人也改造环境”,比例最高;认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比例是26.95%;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的比例为24.09%;另有8.72%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1.56%的大学生对人的本质说不清。这与我国儒家传统文化性善论的观点是有差别的,许多大学生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更多的大学生则更看重自身的作用,相信“人是由环境决定的,但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

关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调查表明,认为这一说法正确的大学生有62.60%,另有25.46%的大学生认为有时正确,只有5.25%的大学生认为是异想天开,3.11%的大学生说不清。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要求主体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唤醒了人们的主体观念、主体意识,而且使人的主体性、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从而使其能动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的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2.对道德本质的认识。67.77%的大学生赞同“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只有5.60%的大学生视道德是对人性的束缚或者是人们达到其目的的工具,这说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主流是好的。道德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并不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道德。在这一点上,26.53%的大学生认识是模糊的,他们赞同“道德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道德”。

3.对传统道德的认识。55.95%的大学生不同意“传统道德是束缚个性的枷锁”这一说法,远远高于15.61%的同意比例,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传统道德持认同、肯定的态度,但也不可忽视持肯定态度或模糊认识的学生也有四成以上,达44.05%,这也说明应对这部分学生加强传统道德教育。

但是,调查也显示,我省大学生并不固守传统道德,他们对道德的认识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具有现代性。例如:只有5.66%的学生还恪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94.34%的学生则表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又如,对待老师的态度,96.43%的学生不再无条件尊重,其中67.86%表示应互相尊重,28.57%表示是否尊重取决于老师的学识和人品。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求实精神是在不断增强的。

(二)关于社会公德

82.3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为集体做事,另有16.35%的大学生表示有时愿意、有时不愿意,只有1.3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对于保护环境,97.92%的学生认为人人有责,只有1.25%说与己无关;对于乱扔果皮纸屑的行为,96.21%的学生认为不文明。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在看待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51.70%的学生认为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哪个更重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7.95%认为同等重要,只有10.04%认为公共生活比私人生活重要,另有6.05%的学生认为私人生活比公共生活重要。对“个人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事再小也是大事”这种说法,只有32.25%表示同意,49.12%的学生认为谁大谁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13.09%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这与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先人后己的道德观念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功利性增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与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甚至是脱节的。96%的学生认为乱扔果皮纸屑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只有47.42%的学生“主动上前制止”(8.61%)或“捡起扔进垃圾箱”(38.81%),却有52.58%的学生“视而不见”(16.95%)或怕麻烦、怕别人说闲话而欲制止、欲捡又止(35.63%)。关于购票、乘车、食堂买饭时排队的调查显示,我省大学生有35.83%只是偶尔排队(22.44%)或者不得不排队时才排队(13.39%),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

(三)关于婚恋家庭道德

当问及对一个人同时与两个异性谈恋爱的态度时,我省有70.24%的大学生认为不道德,坚决反对,表明大学生在个人恋爱问题上的严肃态度。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识模糊、态度错误,11.1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中脚踏两只船“无可非议”,18.65%的大学生对此事“说不清”。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婚外情表现出了相当的开放和宽容态度。对待婚前性行为,排在第一位的态度是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比例为34.39%;排第二位的态度是认为不道德,坚决反对,比例为24.21%;17.20%的大学生认为是正常需要,与道德无关;10.45%的大学生认为与爱无关,只要两人需要且都同意,可以理解;还有13.7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对婚外情,有56.66%的大学生表示反对,反对意见排在第一位,22.74%的学生保持“中立”,而“同意”和“说不清”的学生分别为10.55%和10.05%。看来,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更宽容、更开放,而结婚以后性行为的态度则相对严肃、认真。

(四)关于生活道德

95.28%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4.3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4.54%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18.24%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这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2.78%;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2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7.43%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是不符的。

对处世原则,大学生选择“克己奉公”和“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利他原则的分别为10.58%和8.79%;更多的则选择了既利他又利己的现实原则,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有59.07%,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有15.80%。交往中极端利己者在大学生中占5.77%,他们表示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对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对待他人,首选“理解、同情、关心人”的大学生有45.21%,排在第二位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30.90%,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热心、独立、理智的鲜明时代个性。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带有自卫性的待人原则,19.43%的大学生表示同意,而信奉“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的待人方式的大学生只有1.89%。

对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义利观,59.58%的大学生表示赞同,表明多数大学生在义利观上仍然尊崇传统,把义看得比利重要。但是,20.99%的大学生“不同意”此观点,表示“说不清”的也有19.95%。可以看出,40%的大学生在义利观上存在矛盾心理甚至重利轻义的有违传统的思想。

(五)关于网络道德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网络道德“好”的大学生只有2.30%,而认为不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却有97.70%。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网络道德的现状不满,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对“从网上复制、抄袭文章道德吗”的调查显示,54.40%的大学生认为不道德,“说不清”的有38.05%,更有7.55%的大学生认为是道德的。说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可、接受网上复制、抄袭文章这种行为。“大学生在网络上会说真话、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吗”?26.19%的大学生表示会,25.3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48.46%的大学生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说明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诚信度是较低的。对于黄色网站,从总体上看,经常浏览的大学生比较少,只有2.59%;没有浏览过的占大多数,为70.34%;偶尔或无意间浏览过的大学生的比例为31.11%,说明我省大学生对网络色情内容还是有较强的抵抗和自我约束能力的。

三、高校道德教育状况

(一)大学生道德状况总体评价

我省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64%,71.3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7.06%的大学生则认为较差或者很差。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不高,说明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这正是改进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前提和动力。

(二)高校道德教育状况总体评价

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认为高校道德教育“务实,符合学生实际”的占33.71%;认为“虚,脱离学生实际”的有38.79%,比例最高;认为主要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有27.50%。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或应付上级检查的学生达到68.29%。14.9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道德教育“具有现代性”,48.74%认为“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而认为“保守、落后”的占36.30%。看来,高校道德教育虽有一定创新,但仍需在现代性上下工夫。对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29.61%的大学生认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0.36%认为“内容丰富,形式单一”,而认为“内容和形式均单一”的有40.03%,占第一位。可见,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仍然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重视不够,比例达56.95%,要么认识不到位,根本不重视;要么只是口头重视,行动不力,实际上还是不重视。第二位的问题是道德教育内容空乏,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第三位的问题是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过多地运用灌输法,不够灵活多样。

(四)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道德教育方式

调查表明,最受大学生欢迎(51.65%)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其次是通过环境熏陶、舆论宣传以及良好的师德、校风所进行的环境教育,占学生总数的31.17%,两项合计84%。可见,大学生喜欢的是亲身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活动方式。个别教育、课堂学习(宣讲、座谈、讨论)的学生欢迎度分别为9.67%、4.71%,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是加大对不道德行为处罚力度的反面教育方法。

4.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四

——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同学们,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做这份问卷,您的每一个答案都那么那么重要,就请写出您真实的看法吧!

1,你认为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如何?

A很好B一般,需要加强 C差,急需加强

2于小悦悦事件,你认对为那十八路人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多选 A社会风气B教育缺失C个人原因D道德缺少E其他

3,“郭美美事件”后,你还相信红十字会吗?

A会B视情况而定C不会D从不关注

4,从大学生的角度看,你觉得当今的道德现状需不需要人们反思 A很有必要B要C基本不需要

5您认为道德水平有什么决定?(多选)

A社会环境B家庭教育C经济发展D地区差异E个人因素 6您认为社会如此冷漠的原因(多选)

A社会环境B家庭教育C经济发展D地区差异E个人因素 7若出一本剖析当今社会道德现状的书,您会

A有兴趣,值得一看B无所谓C没兴趣

8您可接受的这本书的价格范围

A50~40B40~30C30~20D20~10

9如果社会道德丧失,您认为会导致什么

A犯罪率上升,社会秩序混乱B只是个人行为,不会有太大影响C社会缺乏人情味,变冷漠D中国国际形象后退

10,如果您遇到陌生的老人或小孩跌倒,你会去扶起吗?

5.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我们小组采用的调查方式是自填式问卷,问卷由我组成员分别到自习室、学生宿舍、室外分发到被调查者手中的,等被调查者填完问卷后由发卷者亲自去收回。在分发问卷过程中,大部分被调查者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表示没时间,拒绝做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29份,回收率为96.7%。同是也通过上网,短信等方式问及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在此份报告中数据并未一一列出,希望老师见谅)

本文就我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调查反馈信息作一次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参照提出几点加强与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表现的主要特点:

1、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同学在认知上肯定遵守校纪校规的必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因具体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遵守情况。

在同学们普遍知道在教室吃东西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只有25%的同学坚持不在教室吃东西。

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在校道上设置缓冲带和同学骑车经过缓冲带的反应时,回答情况如下:当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自身利益发生明显的冲突时,大约有一半的同学趋向于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做法,而放弃遵守法规。

2、在公德素质上,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许多人会弃公德素质于不顾。

对于排队买饭问题,占75%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排队,但只有60%的同学会坚持做到不插队,而剩下四成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会插队。而在占位问题上,则只有40%的同学从没占位,而占位的同学中大约有四成的同学认为,占位是由于教室位子太少造成的。

3、在诚信问题上,特别是考试诚信意识上,总体来说是有待提高的。

在问及如何看待作弊现象时,25%的学生鄙视这种行为,25%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而占25%的学生认为总比补考好。而剩下的25%的同学则表示不关心这类问题或者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从这一题的数据可以看出大约占75%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采取作弊行为的。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会暂时放弃诚信,只有三成左右的人会坚守诚信。但我们也看到了一点,关于诚信,大家在知、行方面还是大体一致的,且对不诚信现象表示理解。

4、在见义勇为这个问题上,调查情况如下:

就见义勇为这一问题,同样也是从知、行两方面来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待见义勇为这一问题上是较为理智的,一方面知道量力而行,以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又没有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而是知道采取一些较为机智的办法,这既有利于受害者脱离险境,又可以避免本人遭到施害者的报复。

二、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个人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明确,但是道德价值取向模糊,主观性强,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点意见: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学生工作的人性化,将纪律约束降到一定限度之内,重感染,少训责。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2、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杜绝不切实际的说教。

3、坚持采取主题教育的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适时的开展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活动,采取参观访问、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读书活动月”、“法律活动月”等,既可以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又可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

6.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问卷调查 篇六

1.请问你会在公共场所吐痰吗?(C)

A.经常B.偶尔C.从不

2.请问当你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吐痰时会不会觉得恶心?(A)

A.非常恶心B.有点恶心C.一点都不恶心

3.请问当你拿着一个垃圾到处找不到垃圾桶时会不会随意就丢弃了?(B)

A.会,而且毫不犹豫B.会,但会不安C.坚决不会

4.请问当你看到路边乞讨的老人时会不会满足他(她)的要求?(B)

A.会而且毫不犹豫B.会但会考虑一下C.不会

5.请问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迈的老人时会不会主动搀扶并让座?(A)

A.会B.会让座但不会搀扶C.完全不会理会

6.请问你认为你的道德素质很高吗?(B)

A.是的,我有非常好的道德素质B.还可以吧C.有所欠缺

7.请问如果你是当时小月月事件的目击者的话,你会做些什么?(A)

A.毫不犹豫地报警B.要求周围的人报警C.无视

8.请问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做?(A)

A.马上将其扶起B.立刻报警C.无视

9.请问如果你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而你刚好不知道怎么走,你会怎么做?(B)

A.直接说不知道B.努力为问路者寻找其他人的帮助C.无视

10.请问如果你是一个志愿者,你今天的任务是捡垃圾,那么你会怎么做?(A)

A.努力地捡垃圾B.随便捡一点C.直接不去

11.请问如果你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迷路的小孩,如果帮助他(她)的话你就会迟到,那么你会怎么做?(A)

A.毫不犹豫地帮助她B.报警然后走人C.无视

12.请问学校每次组织捐款时你是否都很乐意捐款?(A)

A.是的,每次都很乐意B.偶尔是乐意的C.从未乐意捐款过

13.请问你在家时是否很乐意帮助家人分担一些家务?(B)

A.非常乐意B.看心情C.从不乐意

14.请问如果你能拥有数不尽的金钱前提是你会变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你愿意吗?(C)

A.非常愿意B.可以考虑C.完全不能接受

15.请问你觉得一个丧失了道德的人可以获得成功吗?(C)

7.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村、居委会为单位, 整群随机抽取贵州省凯里市、贵阳市乌当区、龙里县、惠水县的0~18岁儿童青少年共1 439人, 其中0~2岁31人, 3~7岁336人, 8~14岁463人, 15~18岁609人;男童707名, 女童732名。

1.2 方法

对所有受检目标人群左手无名指进行严格消毒后, 采其末梢血20 μL, 使用进口的HemoCue血红蛋白测定仪进行检测。贫血评价标准采用WHO标准:0.5~6岁儿童Hb<110 g/L, 5~11岁Hb<115 g/L, 12~14岁Hb<120 g/L, >15岁女性Hb<120 g/L, 男性Hb<130 g/L。测定前工作人员经严格培训, 测定前及测定期间仪器用标准测试片进行校验和质量控制。

2 结果

在1 439名儿童青少年中, 共检出贫血者373名, 检出率为25.9%。各年龄组人群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267, P=0.000) , 低年龄组显著高于高年龄组;男生贫血率为23.2%, 女生为2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371, P=0.020)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贵州省儿童青少年贫血状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低年龄组儿童。导致贫血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为: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经济欠发达, 贫困人口较多, 加上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文化等因数影响, 居民营养知识匮乏、膳食结构不合理, 日常膳食铁营养供给不足;此外, 婴幼儿贫血还与家长营养知识水平、母乳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是否合理等有关。随着年龄增大, 贫血发生率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为随着年龄增大, 挑食、偏食的习惯有所改善, 尤其是学龄儿童及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 接受了许多卫生及营养知识, 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等。

8.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八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

网络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使它不仅成为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个思想阵地,对青少年的德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又该如何来进行青少年的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努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之法

网络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适应时代,规范网络行为。

(1)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网络素养。我们必须阻止学生“触网”的做法。唯有掌握了网络工具,与之共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必须做好网络道德的模范,保证对青少年的正面导向作用。

(2)向青少年推荐学习型、成长型网站。老师的引导对是非分辨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尤为重要。正如有些家长说的:“如果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浏览成人网站。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3)引导青少年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空间、制作网页或网站。通过青少年的主动学习和体验,培养信息采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坚持传统与时代结合,不断充实网络道德教育之内容

有人说,网络时代下课堂上的品德养成教育没那么重要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当下更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加强品德教育,并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使青少年从内心架构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何谓网络道德?说白了,就是人们日常的品行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终归是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网络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1)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充实认知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应该完全把青少年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因材施教。教育者需要摆正心态,从施教者转换成引导者,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和欣赏品位,加强法纪教育和网络责任感的培养。使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2)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网络道德教育终究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使他们能自学、自护、自辨、自制。

(3)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该整合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增加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

三、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之途径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育是来自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条件下的观察与体验。养成教育应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需要,设计开展体验活动,使体验活动更具感染力与活力。

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争创校园之星”体验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实践中,创设情境,强化体验环节,充分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达到情境交融,使之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以情养行,激发道德行为的心理自觉。

(1)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氛围。充分利用校讯通、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创星”活动的意义,明确其必要性,为实施体验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2)举行体验课题设计比赛。学生们人人设计课题,在家、在校、在社会、在网络、在自然界体验。我们要求每个人结合“创星”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题,自由设计。

(3)人人实践,不断体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大自然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培养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4)展示成果,表彰奖励。活动尾声,要求召开“创星”成果汇报会,各中队派代表汇报活动中的感想、成果和教训,展示其中的收获。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下,我们要主动变堵为导,刻苦学习网络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谭兰.《网络时代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周立新.《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3]陈海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4]张军.《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知网空间》

[5]林国腾.《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

9.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0.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报告 篇十

题目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系别:临床医学

班级: 12级临床五班 学 号:201215170502 学生姓名: 程斯凯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8月-9月 调查地点:网络以及本市部分网吧 调查对象:有上网经验的青少年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正式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几乎成了柴米油盐之后人们又一生活必需品,随处可见的网络产品,随处可听的网络见闻,随处可获得网络信息,都在说明这网络正在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次。这就意味着人类将从小就接触网络,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忧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好上网的尺度,是我们青少年必修课之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的权威报告《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同比增长8.7%,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9858万,占青少年网民的46.5%。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那么青少年上网的行为动向也将是决定了中国网络行为动向,所以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状况是我们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将根据调查问卷一一分析问题所在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年龄段在7-40岁的青少年,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发放到各个参与者QQ上。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65份。

在这次调查中,通过网络发布的形式参与调查的人数为65人,其中,男性占了57.81%,剩下的42.19%为女性。可以看得出,就目前的青少年上网人群中,男女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准,但还是以男性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那么为什么男性会占据人数上的优势呢? 一我们当然需要考虑的是人口问题了,由于中国在封建社会残留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社会仍然起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国在人口上面是男性占优,这也直接影响了上网人群的男女比例。

二网络游戏总是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年轻人得眼球,当在网络玩家当中,男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就就指出了网络游戏玩家中,男性占了惊人的9成,这一数字足以说明了上网人群的比例关系。

第二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这个上网群体中,年龄段在7-12的只是占据了3.13%,13-18,23-40分辨占据了4.69%和1.56%,而19-28却占到了90.63%。为什么在年龄段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我们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接触到网络这种东西。而在20世界90年代,中国才开始发展互联网科学技术,而在21世界才算是得到一个普及,而这个时期正是年龄在19-28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黄金学习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才是的上网人群年龄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在以前,由于网络的不普及以及计算机的高昂的价格,使得很多人都无法拥有自己的电脑,也使得上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青少年的上网场所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其中一项调查调查的是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出网吧已经不再是青少年主要的上网场所了,只占据了10.77%,而占据了66.15%的家庭也体现出了现代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程度,这让青少年更多更早更快的体验到了计算机网络时代的盛况,另外学校宿舍也是青少年经常上网的场所,特别是在大学,由于是内宿制,使得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学校宿舍上网。

既然提到了上网场所,自然不能忽略上网工具的调查。由于初期的技术落后,网络仅能在计算机上运行,但是在科技推进的今天,上网工具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其中手机就是其中一样。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学生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并且还是时尚手机。这就说明了青少年已经从小开始就在网络包围的环境中成长了,这反映出了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保证青少年中的少年一代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长大呢?如何去为少年一代制作合适成长的网络氛围呢?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去解决的问题。

在这份报告,有一项调查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调查青少年通宵上网的情况,令人惊奇的是,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是有偶尔或经常通宵上网的经历的,其中经常通宵上网的竟占到了30.77%。我们都知道通宵上网是健康的杀手,生命的终结者。无数的有关报道通宵上网而暴毙的新闻都无法惊醒那些还在为了游戏,电视剧而没日没夜上网的青少年网名们。结合另外一项有关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选项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是罪魁祸首!超过90.77%的青少年上网是为了网络游戏,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网络游戏适度是可以起到一个放松心情的作用。但是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则不单是损害健康,影响工作学习,更使得人意志消沉,精神错乱,做出有害社会的事。这非常值得我们的重视。

报告中还分别调查了青少年对上网的认知以及上网的外界干预,其中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条矩形问题,由浅入深地提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提问,分别为:你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你对网瘾的了解程度,你对网络犯罪的了解程度。这三个问题在回收答卷统计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三个选项中选了一般了解的占据了半数以上,分别为83.08%,73.85%,69.23%,而有20%的对网络犯罪停留在不了解的程度,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法律意识薄弱是犯罪的潜伏原因,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于热血青春的年龄段,往往容易被冲动影响了理性。

这份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去发现当前青少年上网状况的危险因素,因为网络正在逐步的渗透到生活中去,就连学习工作都可以完全在网络中独立完成,可以说网络就是另外一个生活的世界,那么就是意味着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如何去排除那些危险的因素,是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网络的利弊来分析:

网络的正面影响: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而且网上的东西丰富多彩,对我们青少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所查的内容很广泛,让我们有“足不出户,始于足下”的感觉,能让我们了解更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到的东西,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互联网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求知的平台;互联网为我们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满足了我们的需求;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因为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五项技能之一。

网络的负面影响: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面对以上所提到的所有,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保证青少年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们都应该如何行动呢,在阅读了有关资料以及网上材料,我们大致可以将保护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个人,家庭,团体,社会。接下来我们一一讲述。

1.青少年——最需自控的“防火墙”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网络热情又高,他们很容易被神秘而富于刺激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沉迷于网络。调查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生活不再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有三种青少年容易上网成瘾。

“第一种是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的好坏成为他们成就感的唯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他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少本来在班上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一旦升入某重点学校后,在班上无法保持原有位置,心里产生了失落感,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

“第三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青少年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青少年要从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尽量看一些和自己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内容。在上网之前,最好制定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青少年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青少年要自觉遵守互联网的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青少年要想健康上网,自身内因是很重要的。但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外因对于他们健康上网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家庭——最需升级的“防火墙”

有些家长经常这样说:“孩子早就上网了,可是做父母的却不会。我特想看看孩子整天上网做什么?等学会了电脑和上网,我就可以和孩子交流了。”现在有许多像这样的家长,他们不反对孩子上网,但却不能时时给孩子以必要的监督和正确的指导。还有一些家长“谈网色变”,一听说孩子上网就有一种恐惧心理,认为上网就会学坏,采取极端方法禁止或限制孩子上网,这都是因为家长对网络知识的匮乏。

作为家长要想健康引导孩子上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紧为自己“充电”,掌握网络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平时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他们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

(2)如果孩子在家上网,家长应该合理安排他们网络生活,做到内容要取舍,要给他们布置、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学习内容。(3)上网时间要适度,一般每次安排半小时左右。

(4)要指导他们注意网络安全,网络交友要谨慎。还可通过与孩子签订上机协议,从而对他们网络生活进行适度监控和合理安排,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父母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3.学校——最积极主动的“防火墙”

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对青少年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辅助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如座谈会、参观、辩论赛等,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对虚拟世界的心理防疫能力,从而以健康人格、健康心态区别对待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此外,学校还可着手准备开设网络道德方面的课程,通过校园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优势,大胆利用网上的实用信息,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积极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树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这样学生一旦明确了上网的健康途径,尝到了上网的真正甜头,就会淡化对网络游戏的诱惑力,使迷恋上网的学生陆续回到学校,回到课堂正规的教育学习中来。

4.社会——覆盖面最广的“防火墙”

2004年5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净化网络环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到了关系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高度。虽然现在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是健康、具有教育意义和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太少。因此,应当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给予更大的投入,多建设一些专门为他们服务的网站。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聊天交友、网上论坛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板块,与成年人的加以区分。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用主旋律和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凝聚他们,那么,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青少年就一定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另外舆论监督与导向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舆论宣传使青少年客观了解网络的利弊,避免偏激的宣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给他们一个健康平和的上网环境。

总结:从这次实践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上网健康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发挥网络的利处,另外要去除网络的弊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需要我们共同去引导和帮助,如果任之不管,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更是使得网络管理迫在眉睫。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集中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以提醒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大相关面的教育强度。我们希望,在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为我们青少年一代提供更好,更健康的网络生活环境。

11.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88-01

网络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到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普遍性,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网络以其特有的神秘性和丰富性冲击着青少年的好奇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体。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以引起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而青少年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现实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冷漠。

网络的盛行给青少年提供了各种网络交流工具,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倾诉心情、发泄情感。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敏感时期,很多时候他们宁愿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流也不愿与现实中的家人或者朋友吐露心声。另外,很多青少年花大把时间沉溺于网游和网络交际,从而造成他们的社会交往机会减少,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道德情感的冷漠。网络逐步造成了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形成“恋网成瘾症”等怪病。

(二)网络犯罪盛行,道德失范行为滋生。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很不完善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定性,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庞大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包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滋生。

另外,现实中一些非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的出现也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沉溺于网络导致青少年生物钟紊乱,反应迟缓,情绪不佳,严重者甚至会有一些轻生行为;还有现在青少年普遍近视、视力减退等现象,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使他们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再加上青少年一般处于“青春期”阶段,冲动、叛逆并且敢于冒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好奇心强却又缺乏自制力,对信息的选择以及判断能力差。

(二)网络具有复杂性使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青少年在网络上可以浏览信息同时也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它类似于一个双向交流的大舞台,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正是这种交互式的方式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势必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造成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网络的这种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也使的网络上不良行为一旦出现,教育工作者很容易被其左右,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网络具有虚拟性使道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在网络中,虚拟的世界使人们往往会撕去“人格面具”,在网络世界,青少年可以随心所欲,自己的相貌、性别、年龄等都可以随意篡改而不受拘束,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可以构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很容易沉溺于自己的封闭世界而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另外,虚拟网络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很容易对青少年的认知观造成冲击,而教育工作者很难确定他们的真正来源,造成教育工作的难操作。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规范与管理,提高校园网的质量。校园网、教育网等网站的设立在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下,设立一些学习交流、心理咨询、名人特色、热点关注等内容,同时更要体现时代的潮流,增设一些时尚、休闲、热点等特色内容。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色彩新颖、生动活泼的网络版面,做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相统一。

(二)设置网络道德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树立青少年网络道德观,一个非常必要的方法就是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现代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网络道德课程。借鉴国外一些经验,我国可以把开设网络道德课程作为渠道,将其融入到德育教学的内容之中,通过课程的设置向学生全面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增强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从而纠正一些不良网络的行为。

(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虽然我国一些网络管理条例中对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处以警告,但是我国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比较空缺,时代的发展推进网络的法制化,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也应该要加速进行。

除了要将有关网络法规提上日程之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还要重视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应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加强互联网外部环境的监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一些黑网吧的存在。对网络外部环境的净化就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充分发挥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作用,加大对互联网营业场所的管理力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网吧管理机制,强行规定网吧安装过滤软件,监控网吧经营行为。通过加强对网络外部环境的监管,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网络内部环境也要监管。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巨大的信息资源内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收容所,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了防止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就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的监管和制约,优化信息源,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依法取缔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做到从根源上杜绝不文明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文明的产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渐进的工程,是关乎青少年成长的大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要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使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戚万学等著.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2]臧翔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3]陶宏开.素质教育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J].中国德育,2010,(5)

12.试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十二

1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迷失人生观和价值观

许多消极厌世的世界观、人生观夹杂在网络文化之中, 造成青少年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 迷失生活理想和追求目标, 使他们道德意识弱化, 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期, 自律性与自制性较差, 如果过于沉醉于网络社会, 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 就会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不少青少年学生都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载体, 网上的人看不见自己, 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甚至可以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可以编造谎言……导致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乏。

1.3 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网络, 沉湎于网络之中, 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 学习时间无精打采, 成绩下降, 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或沉迷于网上游戏、聊天、网恋等等。个别学生受网上色情、暴力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出现偷窃、抢劫、打架斗殴、强奸等严重问题,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4 严重影响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

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不良状况, 有的甚至消极自杀。网络操纵时间失控, 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 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2“一网情深”的心理分析

2.1 舒缓压力, 倾诉情感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承受着严重的学习压力, 他们需要放松、需要倾诉, 以求得心理上的减压, 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工具和渠道。由于其匿名环境, 青少年学生可以在网上毫无戒备地倾泄心中的烦恼, 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 剖析自己的思想观念, 而不必管对方是谁, 只要他们愿意倾听。

2.2 摆脱孤独, 寻求伙伴

青少年学生进入青少年时期后, 心理会处于一种“断乳期”, 他们对本人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 对众多的社会现象感到迷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绪化、教师教育措施的不合规范, 以及与周围人群的不融洽等等, 都会让他们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 转而在网上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

2.3 寻找自我, 满足成就感

每个人的自我价值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但在现实生活中要获取别人的认可是不容易的, 于是在这股强烈的表现欲的推动下, 他们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他人分享, 借此增加对自我的关注, 提高自我形象, 而且也会深切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2.4 好奇与探险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尤为强烈。网络世界时刻充满着变数, 其无穷的魅力使青少年学生流连忘返;探险是青少年学生较为强烈的一种思维倾向, 他们思维活跃, 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 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在网络上, 他们摆脱了现实中那种被动, 得到一种展示自我的机会。

3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网络与现实之间具有互动性,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网络成为激励青少年学生追求美好理想的美好事物。

3.1 规范网络行为, 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特别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提倡网络文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 教给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 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 做一个网络文明青少年学生。

3.2 积极挖掘教育素材, 渗透良好道德品质

3.2.1 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多开展一些网络环境下的整合教学。结合课本, 及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良好道德情操。

3.3.2学校积极开辟网络道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利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 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地渗透到内容中去,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 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3.2.3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让青少年学生从网络中了解相关网络道德低下的真实案例, 让他们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 并在反省自已网络行为的同时, 促使他们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

3.2.4 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的作用, 加强网络道德资源库的建设。用良好道德的视频、校园的真实故事、图片、文章等丰富青少年学生获取教育的途径。

3.3 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 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有效加强对社会上各类网吧的监督管理, 坚决取缔违反规定的“黑网吧”;学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 要积极创建校园内的“学生安全放心网吧”, 净化网络经营环境;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 培养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 让网络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学习工具。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和对策, 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尽力做好的重要工作。

摘要: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及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并就如何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措施,对策

参考文献

13.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主要涉及生活、学习、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及心理品质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思想健康状况总体上情况比较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文学院学生具有一定人文素养,能秉承文人的气质,在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较好,而文理学院的学生较文学院表现相对较差,突出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及修业文明这两个方面。同时我们还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以致原有的道德判断标准,是非观念出现了动摇的倾向。

一、思想状况的现状及特点

(一)生活学习品质方面

1、生活习惯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有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网络文明,调查发现80%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 90%以上的同学在食堂,开水房能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的某些生活行为习惯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19%的同学有上网浏览不健康内容的经历,67%的同学为了赶时间而踩踏草坪,65%的同学有丢热水瓶的经历,这说明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不严,存在一定的缺陷。

2、学习品质

大学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特点,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给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了充裕的自我发展时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和问题。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觉,过多的课余时间使许多从严格管制的高中出来的学生们迷失了方向。关于学习品质的问题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有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自主学习情况、课外活动等。

调查显示文学院有81%的同学能按时上下课,其中文学院有7%的同学经常迟到早退,文理学院则只有67%的同学能按时作息;在课堂纪律方面,23%同学经常自己做自己的事或者打瞌睡,75%的同学偶尔也会,这说明,大学生中存在以消极对待学业的同学。

当问及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的频率时有47%的同学一周去3次,45%的同学都少于3次,这说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在“你对什么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兴趣”一题中,有69%的同学对文体活动感兴趣,37 %的同学对学术活动感兴趣,有14%的同学对科研活动感兴趣。 可以看出,文学院学生对文体活动及学术活动也有很高的热情。从总体上分析,文学院学生的自觉性普遍高于文理学院,而且两个院的大多数同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二)道德品质方面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调查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在“如果一件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有85%的人都做过,你会做吗?”一题中,有13%的`同学表示一定不会做,这可以反映出一部分学生能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为人处世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大部分学生没有正义感,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回答“见到认识的老师是你会?”的问题时,33%的同学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更多的同学择选了“视情况而定”,这可以看出,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很强,能做到尊敬师长。在问到“是否在学校上当受骗时”60%的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事后大多数人也是忍气吞声,这说明我院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少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对价值观的考察中涉及的问题有助人为乐、对身边不文明行为的评价,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以及对目前社会道德的认识等。

调查发现有46%的同学表示会乐于助人,7%的同学想助人但怕惹麻烦 ;在对“看到有人打架或者是在路上大骂时你的态度”的回答中,60%的同学认为自己会瞧不起这些人,觉得他们没素质,32%觉得这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公交车上看见有需要座位的人而身边的年轻人又不让座位时,你会?”95%的同学都选了“觉得年轻人应该让座,但只是在心里想”这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已较成熟,但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在对个人思想品德的认识中56%的同学认为个人思想品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很苍白,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

(三)心理品质

对心理方面的调查主要是从是否有心理问题和学习生活心态入手的。调查显示在大多数时间里, 60% 的同学的学习生活心态是很平常, 20%觉的无聊,生活没什么意思,18%积极向上,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从调查数据看,我院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还是积极的,立志成材,全面锻炼,争取有所作为是他们人生观的基本点。但是,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很平常,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些学生被动的学习心态。

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问卷中有一道直接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题,其中7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过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时间里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随意踩踏草坪,拿他人的热水瓶的行为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的小事不仅能真切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状况,还能判定这些大学生的思想立场不坚定。在涉及比较大的利害关系时,这部分同学有可能对自己要求不严而做出有损人利己事。

在学习的问题上,也存在以游戏化的心态对待的。在学习生活品质方面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生没有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自己,缺乏应有的自律,此外学术意识和科研意识不强。这与大学生在行为文明和修业文明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为以后在对大学生在语言文明、修业文明、等方面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的价值观是可以肯定的,但在价值观被高度浓缩的时代,很多同学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的判断标准出现了动摇,反映在问卷中则是有8%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大骂或斗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心理品质方面,多数学生有很大的心理波动,有偶尔的心理困惑,觉得当今社会压力太大。此外,浮躁和很强功利心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宣传引导不够

学校的教育不利于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所说,草坪上的“路”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周围的环境影响,加之潜意识中的不重视,学校又没有适当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许多日常行为方面出现了低素质化。在“你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看法”一题中只有15%的同学满意,77%的同学认为一般般。可以看出,学校在对学生思想行为健康方面的引导比较欠缺。

(三)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文明的负面影响

社会大环境没能给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里压缩了西方同等时期几百年才形成的价值观,社会上主流价值观的扭曲变形造成了大学生对到的力量的不信任。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汹涌而来,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作为吸收外来事物最迅速的学生也经历了从茫然无措到兼收并蓄的过程。

难免会感觉到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似乎每一个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人。学生们发现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是几代人的道德沦丧,这也才有了高达56%的同学认为道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很苍白的结果。调查中还发现有60%的同学有被骗的经历。大学生涉世未深,在他们作学生时从社会上得到的很可能在走上社会后回报给社会。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国之未来。扫除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让大学生自身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素有小社会之称,但教育大学生的主要职责依是在学校。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修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管理和宣传力度

包括在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加强课堂考勤,课堂纪律的管理,加大查课力度;其次要加强寝室管理,包括卫生、寝室活动等;提倡男女生文明交往;可以以倡议书、班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大学的特殊环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存在压力的,出现矛盾心理时适时的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心理辅导的范围应该扩大,不仅要面向自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自认为心理健康的学生。讲座、召开班会等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3、引导带领学生认识社会不公平现象

学生对当今社会不公等问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在这一点上学校主要应该从给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途径方面着手。学生的视野,看问题的前瞻性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引导是不能忽视的。

14.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篇十四

一、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

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意识淡化。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影响了青少年对民族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高科技优势,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许多青少年就是因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象西方发达国家才是真正自由的天堂,完全淡化了民族意识,把爱国情结和民族自豪感完全抛之脑后,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一些悖论,传播和制造一些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有严重冲击力的反动言论。网络负面信息的污染,严重影响青少年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第二,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是一个矛盾体,“人与机”交流的日益频繁带来1了“人与人”交往的冷漠。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网游”上,终日与虚拟网络打交道,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也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减少,感情日益淡薄,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第三,网络暴力倾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很薄弱,难以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里,按照自己偏听偏信的简单思维和逻辑,以自我快乐和个性满足为原则,以“正义舆论力量”自居,以“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语言暴力”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由于参与的网民数量众多,声势浩大,很容易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如“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以及“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

第四,网瘾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弱,长期沉浸在自由行为的时空中,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而,青少年一切失德、败坏、违法的网络行为越来越严重。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上涉及的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网络剽窃侵权、网络诈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等。

二、当代青少年出现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寻找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解决该问题的基本前提。网络道德问题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如前所述,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运行与生存的外部环境,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延伸。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冲击,青少年没有植根于心底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功利主义等现象。这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没有解决,到了网上也不会自行化解,甚至会更为严重。这是青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互联网的虚拟化,缺少共同的规范。在现实空间中,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和控制。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由于因特网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加上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因而非常自由,也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在不能有效自律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第三,青少年自律意识薄弱,缺少正确引导。青少年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出于心理调节的需要,他们势必要寻找一种心理宣泄的途径。互联网络以其虚拟性、自发性、无伤性、交互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宣泄和放松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那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系,而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加之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意识淡薄,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也缺少引导,因而容易出现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三、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对人精神、灵魂的内在的支撑力,对人的行为有着无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目前许多网络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构建,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第一,确立网络伦理构建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立足我国国情,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且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伦理思想,然而互联网是超地域、无国界的,因此,我们在网络伦理建设上,应该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第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环境的熏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必须净化社会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其次,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的网络法制制度,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青少年缺少法律的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立法应该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让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网络文化,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这一先进平台的作用,构建网络文明建设,制造和传播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先进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信息,丰富网络道德信息资源,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和庸俗以及国外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的散播,坚决取缔网络传播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或者进行反动宣传的网站。

第三,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提高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合力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之地,是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形式具有规范性,学生集中,便于组织,教育内容便于统一,教育的时间便于集中安排。而家庭对其子女的网络道德的教育同样是直接的、有效的,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政府各部门、民间社会团体、网络管理机构等社会机关应当积极宣扬和倡导网络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积极组织教育活动的实施,还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检查。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国家应加强对网站监督和管理,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灵魂和精神的内在支撑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导向作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7月2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建构[D].河南大学.2009.

[5]姚佳.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2008,(2).

15.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选取我国东北三江流域赫哲族居住地的6~15岁青少年27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的方式在赫哲族典型居住地的中小学选取, 作为实验组, 同时在相对应的学校随机选取汉族同龄儿童作为参照样本, 作为对照组, 每组15人。

1.2 方法

本研究使用瑞文推理测验 (SPM) [1]为智力发展水平调查工具, 对选定的样本和参照样本实施瑞文推理测验, 获取相关数据。在此过程中, 课题组首先进行了测量实施前的相关讨论分析, 认为6~7岁儿童可能存在团体测量应试基本能力障碍。因此, 首先进行了另外单独选取汉族6~8岁儿童 (选取汉族儿童是因赫哲族儿童人数有限) 小样本SPM的团体测量, 分析确定该年龄段儿童的团体测量应试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分析数据后, 确定6岁儿童进行个别测试, 7~15岁儿童进行团体测试的方式。并在严格筛选的专业主试指导下进行[2,3]。

2结果

赫哲族6~15岁儿童与汉族儿童的SPM平均分数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 说明儿童的智力发展与生理成熟度相关, 赫哲族儿童的心智发展符合这种趋势。

赫哲族6~15岁儿童的纵向年龄组SPM平均分比较, 7~8岁年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9~10岁、13~14岁两个年龄组存在差异 (P<0.05) ;其他年龄组无差异。说明赫哲族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水平基本呈均衡状态, 三个年龄段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与教育时机和青春期发育不平衡有关。

赫哲族与汉族6~15儿童横向比较7、12、13岁三个组存在差异, 其中7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赫哲族6~15岁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与同区域内汉族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关。12岁组的差异性表明赫哲族儿童的心智发展此阶段高于汉族儿童。

注:*P<0.05, **P<0.01。

3 讨论

3.1 心智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心智发展过程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是在生物因素 (主要是神经系统) 基础上, 经过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是物质环境为个体生理发展与成熟提供的物质条件;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个体心智发展与成熟提供的精神刺激。研究表明, 赫哲族6~15岁儿童的心智发展呈现连续状态, 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4,5], 说明赫哲族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成正常状态。这种状态表明赫哲族儿童的成长过程所需环境因素基本具备, 与同区域汉族儿童的相关条件无区别。

3.2 心智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智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智发展具有特殊性。每个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速度和质量会有相对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是个体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各个年龄组之间呈现的发展性差异应具有均衡性。研究表明, 赫哲族6~15岁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虽然总体呈均衡状态, 但是, 7~8岁段的发展呈现显著性差异。课题组为此进行了调研发现, 赫哲族儿童的小学入学年龄比汉族儿童的入学年龄平均低10个月, 显示绝大多数的赫哲族儿童入学年龄都在7岁以后。小学入学后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智发展产生影响。9~10岁、13~14岁年龄组间存在差异。经过调研发现, 9~10岁组儿童的差异与学生转校可能存在相关性。在农村一些地区, 小学三、四年级将要由原来的自然村或者联合村的学校, 转学到联合村或乡镇学习, 部分赫哲族儿童因此会转入城镇学校学习, 学习条件与环境的改变, 刺激了儿童的心智发展, 使之出现差异性;13~14岁年龄组儿童的差异性与汉族儿童的差异性相近, 与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个性发展快速期有关[6]。这一时期, 儿童普遍进入个性独立发展需求期 (俗称逆反期) , 快速成长的刺激导致年龄段之间的心智发展出现差异。

3.3 心智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心智发展呈现逐步成熟的过程, 这种成熟是持续的过程。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心智发展的不同方面存在发展的差异, 卡特尔将个体的心智结构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在40岁以后会有一个停滞和下降的过程, 晶体智力将会持续一生的发展。本项研究为6~15岁儿童。其心智发展的各方面应在持续发展阶段。研究表明, 赫哲族6~15岁儿童心智发展的整体状况与汉族儿童基本一致, 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儿童的心智发展与其他民族儿童的心智发展保持同步状态。7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儿童的心智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的影响。赫哲族儿童的入学年龄偏大, 可能导致了该年龄组儿童的心智发展相对落后;12岁组存在的差异性表明这一年龄段赫哲族儿童的心智发展快于汉族儿童。分析认为, 这一年龄时期, 环境的影响比较重要。汉族儿童接触到的媒体教育等环境比赫哲族儿童要相对好一些, 冲突与负面影响也相对较高可能是导致这一年龄段汉族儿童心智发展慢的主要原因。

4 对策

研究表明, 东北地区三江流域赫哲族6~15岁儿童与同区域汉族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呈一致状态, 说明赫哲族儿童身心发展与成熟的自然 (包括基因) 与环境条件与汉族儿童相同或相近;个别年龄组在纵向与横向方面的差异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和教育观念具有关联性。

4.1 针对7岁儿童的心智发展存在相对落后的状况, 提示教育及相关部门应投入积极关注, 提供可行的教育引导措施, 鼓励适龄的赫族儿童及时入学接受正规教育。早期赫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渔猎为主, 过着远离城乡居住地游牧生活, 环境教育的条件相对落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赫族人逐步开始定居生活, 并逐步融合到现代城乡生活之中。但是, 经年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的行为意识, 使赫族人完全融入现代城乡生活之中还有待时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与引导就非常重要。

4.2 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赫族儿童, 应提供全面、适宜的教育环境, 扩大该年龄段儿童接受广泛、有效、积极的社会发展信息, 提高其社会发展的成熟度和适应能力。目前, 赫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在乡镇。信息相对闭塞, 现代教育条件有限。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教育条件和保障措施, 是促进赫族儿童心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4.3 为了更好地促进赫族儿童的心智发展, 进一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应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本研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组织, 定期开展针对该民族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一体化的调研, 并根据调研的结果, 提供相应支持。在赫族人居住区域, 深入开展环境建设, 发展区域经济, 建立生理、教育、心理一体化的服务机构。提高赫族儿童的健康水平, 是保证赫哲族人口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本研究使用的SPM为北师大开发的心理测量与管理系统最新版本。

[2]刘凤林, 杨广柱, 耿希峰, 等.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 8

[3]胡佩诚主编.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1

[4]周东明, 谭红专, 李硕欣, 等.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5 (2) :144-146

[5]鲁燕霞, 刘萌, 潘芳, 等.济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47 (7) :117-121

上一篇:论广告语中的修辞现象下一篇:找回了什么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