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

2024-10-12

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共5篇)

1.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 篇一

1.1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由于我国辽宁省的海岸线较长,并且拥有丰富的海上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六大巨头产业:例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旅游业等。目前为止,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了辽宁省发展国民经济的新指标,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也在逐年地增长。辽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方向。

1.2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

首先,海洋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为止,虽然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其他的沿海城市相比较,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大多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而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来说比较小。除此之外,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辽宁海洋产业中传统海洋产业比较多,而一些新兴产业较少,这不符合产业结构创新优化的理念。而渔业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化也是需要改进的重要问题。其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近几年来,渔业资源的发展严重地滞后,一些海洋珍贵物种也相继地灭绝。海洋赤潮现象也频繁地发生,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填海方式的不合理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的面积也减少了许多。海岸受到破坏、近岸海域的过度开发使用以及海岸线占用的不合理化也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海洋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尤其体现在近岸海域、局部海域当中污染最为严重。根据检测报告的结果显示,辽宁省还没有达到清洁标准的`海域面积范围大约有平方米,其中达到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最为广泛,轻度污染次之,中度污染的面积区域最小。这些不同程度上的污染不仅使得辽宁海洋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区、养殖区等海洋资源区的开发与发展。

2.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 篇二

循环经济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提出,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本文中,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1]。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物质要素循环利用关系为纽带的产业体系,是指若干具有物质循环利用关系的产业构成的整体。其中,物质循环利用是指人类对物质功能特性的多次利用,而且以经济活动形式进行的利用,不包括自然环境对物质的恢复活动。不同物质或同一种物质不同用途,其循环利用方式会有所不同,按物质流动范围可分为小、中、大循环[2]。

本文以下内容就是从微观层面来论述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

二、个体农户小循环

农业的主体大多数是农民,组织形式多为家庭、农户模式,主体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支撑。所以要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从这些微观主体着手,构建个体农户的循环形式。

个体农户小循环的建设有三个层次:

1. 农业产业内部层次物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达到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如种植业的立体种植,其中最典型为将果树、药材、经济作物间作。在果树幼龄期,间作花生、大豆、辣椒、药材等经济作物,既保水养土,又可以冬天保温、夏天降温,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效益倍增的目标。

2. 农业产业间的层次相互交换废弃物。

如种养殖业复合模式。种养殖业复合模式也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物质的代谢或循环过程;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表现为营养物的共享。

基塘复合模式。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以发现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虽然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不同,养在塘里的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是,物质的循环方式和原理则是一样的。这种模式根据基上种植的植物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桑基鱼塘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成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粮食,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蔗基鱼塘:这种结构系统简单,有一定的水陆相互作用,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在一些地方还有蔗基养猪,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物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此外,还有果基鱼塘、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

稻鸭(鱼)共生模式。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丰富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养鸭是一种人造的共生系统,它依照生态学原理,利用了动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充分利用了空间生态位以及鸭的生态学特征,并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共同生长,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稻田防病、治虫、施肥等目的。

农业产业间的层次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了农业污染,保护了生态系统,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层次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则属于这种。

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鸭、种植蔬菜,用人畜粪便做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做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

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解决西部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它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又增产增收增效。

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可以把种植业和畜牧业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复合的生态循环经济系统。这种复合型循环途径适宜面广,小可以到农户庭院,大可以到大型的养殖场、农场。

三、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国际公认的联合国环境署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 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 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发展生产必然造成环境污染,然后治理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清洁生产就是要扬弃末端治理的弊端,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削减污染。清洁生产不仅是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还包括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控制。

1.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

产品设计不仅要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还要进行生态效益分析。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和环境的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2. 企业在采购物资时,优先考虑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采购标准化的元件。

选用产品原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保持有一定比例来自于回收后的废弃物资源。

3. 生产上,企业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一切技术、设备。

对那些耗能高、污染大的设备技术,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更新,甚至舍得放弃,采用少废、无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生产设备。企业还应自主研发、创新先进技术,主要针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和废弃物回收。

4. 实行生态包装、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指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包装。大多数国家在绿色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包装材料:选择不含铅、汞、锡等有毒成分的包装材料,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选择可降解的包装材料,采用可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2)包装结构设计:采用零度包装,精简包装,采用可循环重用包装,采用可拆卸性包装结构。

5. 综合利用废弃物。

这里所说的废弃物不单是指生产系统最终产生的废弃物,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企业可以通过拓展产业链和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来综合利用废弃物。拓展产业链主要是为了解决中间物的问题,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仍具有经济价值。在结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拓展产业链,开发多产品联产系统,改变单一的生产路线,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包括几种情况:(1)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生产工艺之中;(2)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过程中;(3)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使用于企业内部的其它生产过程中。

四、绿色化服务企业

虽然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但是,服务企业也需要绿色化。首先,有一些服务会直接产生废物,直接影响到环境。如修理、印刷等会产生废弃物;交通工具会排放含有污染物的废气;旅游观光会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带来一定的损害等。其次,还有一些服务可能通过其决策对其他经济实体产生间接影响,如银行、财务、咨询、保险等。

服务业是通过服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来创造价值的。所以服务企业的绿色化要在服务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对环境直接与间接的影响[3]。

1. 服务主体。

员工是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执行者,服务企业的绿色化需要全体企业员工的参与。绿化企业员工是一个从上到下、普及的过程。

首先,企业经营者或者高层管理者应该有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化的理念,制定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其次,通过培训和教育,使普通员工树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绿色服务观念,培养绿色责任感和绿色创新能力,自觉地开展绿色服务活动。如教师下课后关闭日光灯,饭店的师傅在烹饪的过程中注意节约用水,银行的职员及时关闭闲置的电脑等。总之,只有在绿色服务的理念融入到经营理念中,绿色服务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将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时,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才有可能。

2.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是指服务的消费者,要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消费者就必须有绿色消费的观念,使绿色服务有生存的市场。诚然,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全社会素质的提高。但是,企业在直接面对消费者时,有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责任。

第一,企业需要制定消费者能够接受、认同的绿色产品价格。一般情况下,绿色服务由于绿色化的投入会导致成本上升,但它对顾客的满足程度也较高,其价格可以稍高于普通价格。面对我国居民平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企业在定价时要考虑顾客的环境意识、顾客愿意为环保付出的代价、成本和竞争,制定一个消费者有能力消费的价格。第二,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公关等营销手段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开发绿色品牌,取得绿色活动,培植绿色市场来引导消费者的绿色倾向。

3. 服务途径。

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一定的有形物质,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企业在最初选择设备或者物品时,就要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使用具有良好性能、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于回收处理的设备或材料。如医院采购使用副作用较小的绿色药品,银行购置使用低能耗、低辐射的绿色电脑,旅店使用无污染的客房装修材料,学校使用低能耗的日光灯等。企业在处理废弃品时,要遵循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废物化害为利,使之返回到企业内部服务的系统中,或者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使在服务系统没有作用的废弃物充当生产企业的原料。服务企业的这些绿色实践活动绿化了企业服务过程,达到了企业绿化行为的目的。

要想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真正实现循环经济,除了微观小循环的构建外,还需要加强中循环和大循环这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只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全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大力配合下,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涛, 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曹曼, 叶文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论纲[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3) :48-50.

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思路分析 篇三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1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国外的先进经验

2.1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

3我国存在的问题

3.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4.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层面分析 篇四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1.循环经济的实施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阶层的共同努力,长期奋斗 从丹麦卡普隆市推行循环经济到现在将近了,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规划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进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广西节能英文刊名:GUANGXI JIENENG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5.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有利因素分析 篇五

当前, 我省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以此为契机, 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 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选择产业进退和取舍领域, 已经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针对湖南工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传统产业据点比重较大, 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 经贸等部门正着重抓好重大技改项目和重点新产品的开发, 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 以先进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工业规模企业, 培植发展机电、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淘汰限制一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政府充分运用产业政策, 整合产业资源, 进一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 培育产业集群。尤其是培育和壮大了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支柱产业, 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传统产业, 并在政策上对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使我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业园区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的有利条件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实验区, 成为湖南工业及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 在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湖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产业园区是湖南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区。

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洼地效应”带来了产业集聚,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产业的规模上, 引进了上档次、上规模的大企业, 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LG飞利浦曙光、三一重工、劲霸光阳摩托、长丰猎豹等知名企业。在产业引进的类型上, 各产业园区利用其后发优势, 瞄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孵化培养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的产品。目前, 该区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主体的工程机械制造业, 形成了混凝土输送、隧道岩石、挖掘机、起重提升机等产品群;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整车制造业, 形成了大客车、货车、吉普车等系列产品群;以LG飞利浦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长沙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科技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群;株洲高新区形成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能源环保等三大产业群。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望城台商投资区、邵阳民营经济开发实验区等园区, 虽然建成时间不长, 但发展方向明确, 发展势头强劲。

(2) 产业园区是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动区。

全省产业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 坚持产业兴区与城市建设并举, 积极发展工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在当地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如长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阳高新、怀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凤凰园、岳阳城陵矶、郴州经济开发区等都己成为城市最具现代化的产业新区;邵东、嘉禾、平江、石门、泪罗、耒阳等一批县办产业园不仅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核心, 其规模都超过了老县城。产业园区的迅速崛起, 为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引导非农人口就近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和示范辐射效应。产业园区良好的产业结构, 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拓宽了新的路子, 竖立了典范。

三、“中部崛起”和创建“两型社会”的良好机遇

中部地区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 是全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枢纽, 这构成了中部地区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中部不崛起, 将严重影响全国发展的大局,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没有中部的崛起, 西部大开发难以成功。西部大开发一方面需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 而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的转移必须经过中部的传递;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中部的崛起, 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会受到制约。经过20多年的率先改革开放和政策倾斜, 东部沿海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了, 当地居民率先富裕起来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开始出现新的问题, 如土地、水其他资源等能源越来越紧张, 由于中部紧靠东部, 显然是中部而非西部应成为其向外转移的首选地。而且, 中部非西部更容易与东部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2007年12月, 长株潭正式获批为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实验区, 湖南省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 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获批, 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湖南要抓住“中部崛起”和创建“两型社会”这个机遇, 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的客观实际, 探索出一条适合湖南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逍路,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首先, 湖南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进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加盟, 使这些企业在湖南扎根、开花、生果, 这些企业的加盟, 不仅给湖南的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大量的资金, 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其次, 湖南抓住“中部崛起”契机, 大力发展湖南经济, 提升现有的产业水平, 促进湖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为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良好的机遇。第三, 湖南充分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 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些发展都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发展循环经济较低的社会成本

生态城市 (城镇) 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 湖南要在区域层次实施循环经济, 则城镇生态化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城市 (城镇)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最佳形式;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 (生态城市系统模型) 的创造力、生产力, 并促使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湖南城镇化水平达到37%, 但比全国仍然低6个百分点。相对来说,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这一新型经济, 原来的工业基础固然重要, 但很多的资源、设备用不上, 因此, 在工业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反而有优势:一方面, 原有的工业体系不需改造, 就有设备、设施不需处理, 避免了浪费, 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将大部分资金、人力、物力用来发展循环经济, 不必担心因发展循环经济而影响其他投入, 不必为处理太多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而过多费神。对湖南而言, 工业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 在发展循环经济时, 可以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 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发挥其后发优势, 同时更便于新型产业的聚集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 这对探索用循环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城镇是有利的, 这样我们比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工业园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的重新布局改造成本要低的多。

结论:因此, 湖南应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合理地行使国家的扶持政策;坚持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产业结构, 创建产业园区, 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湖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问题研究》 (编号08C028) 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光明日报, 2001-11-20.

[2]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5) :22-24.

[3]季尾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决策咨询, 2004, (7) :18-21.

[4]赵家荣.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经济管理, 2004, (8) :67-68.

上一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一篇:11月23日—2017年11月28日时事政治考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