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春节的随笔

2024-06-12

过年春节的随笔(共10篇)(共10篇)

1.过年春节的随笔 篇一

儿时的过年,记忆最深的是小孩的放鞭炮以及大人的醉酒。

孩子放鞭炮的渴望是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的,因为在小年的晚上,在吃饺子之前,是要放鞭炮的。那时家境贫穷,放鞭炮不像别的富裕人家一长挂一长挂几千响上万响的,我家买的是小挂鞭,七分钱一挂的那种,一盒是十挂,买一盒足够燃放整个过年,甚至连三十上午上坟祭祀放的鞭也有了。

由于对鞭炮太过渴望,所以往往会偷偷地私藏一挂,然后躲在一个没人的地方,小心翼翼的将小挂鞭拆散了,成了一个个单一的小炮。找一个土坯墙缝或者枯树皮缝,放一个小炮在里面,然后擦一根火柴点燃小炮的引线,迅速躲开,捂着脑袋眼睛斜盯着引线呲呲的燃烧,最后砰的一声炸响。在小炮火药味还未散尽之前,急忙跑过去,查看被小炮炸崩的痕迹。放炮的过程很刺激的,当然也很享受整个过程。

燃放鞭炮对于小男孩来说无疑是一项勇敢的活动,整个过程要求心理素质绝对过硬,从点燃到爆炸,虽然时间很短,但绝对刺激,这也许是男孩子天生的一种爱冒险爱刺激的一种体现吧!至于最后“呯”的一声炸响,那是对整个刺激活动达到高潮的快感体验,那是一瞬间的享受。

胆子再大一点的,敢用手捏着鞭炮,点燃后迅速扔掉,这个不仅需要一定的胆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反应速度,稍微迟疑,就有可能还没扔出去就炸响了。这个危险系数太高,我不敢,也从未试过。

大年初一早上,作为一个男孩子,最急迫的是穿衣蹬鞋,跑向昨晚放鞭炮的邻居院子里,在一地红色的炮屑里,寻找那些还没炸响的仍然带着引线的小炮,还有那些引线着完了没有炸响的哑炮。

捡回的那些带引线的小炮,自然十分高兴,也十分珍惜。大部分引线都燃烧过,因此引线的长度就不是很长,燃放这些小炮需要更大的胆量,往往点着后刚转身就响了。那些没有引线的哑炮,则有多种玩法,一种是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的火药以及被黑色火药包围的若隐若现的引线,擦一根火柴点燃后,哑炮就会冒出一股黑烟,并伴随呲呲的火花,我们叫“呲花”;第二种玩法就有些情趣,还是将哑炮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的火药,然后拿一个带有引线的小炮,将引线卡在哑炮的折断处,然后再伸直哑炮,将露出的引线点燃,会先看到哑炮的呲花过程,接着就是“啪”的一声小炮的炸响。我们管这种玩法叫“老婆ML”,(后两个字土话发音实在是不雅,但比较形象,估计发明这种叫法的人想象力亦是十分丰富的。);还有一种玩法就比较冒险,还是将哑炮从中折断,露出黑色火药,点燃后,哑炮会呲花,然后迅速将正在呲花的哑炮对准表面较为平整的土墙,哑炮会炸响。我看别人玩过,没事,心里也痒痒,就尝试了一次,谁知哑炮的威力还是很大的,疼得我嗷嗷直叫,手指头由麻变疼,疼的呲牙咧嘴很长时间,这种锥心疼的教训让我再也没有第二次尝试的勇气。

燃放小炮的游戏有时也会做些恶作剧,比如把小炮插在一堆牛粪上,或者插在沟边里的淤泥里,点燃后迅速跑开,往往跑得最慢的那个就成了个倒霉蛋,衣服上难免会出现斑斑点点的牛粪或是泥点。但是,这期间的快乐要远远大于被家长大人训斥责骂所受的委屈。

谈到老家人的酒文化,那可是历史渊源。似乎在河南每到一个地方,都对酒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以至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亲戚走动、好友相聚等等都要整上几两。老家人喝酒特讲究,讲究从坐席分配就开始了,长辈或主要人员要坐“上霸位”(音shang ba wei),以示晚辈对长辈或者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二是还要请一个或者多个陪酒的,因为一个是主家怕酒量有限陪不了客人,二个是显得气氛更加隆重热烈;三是喝酒必弄一桌子菜,凉的热的素的荤的油炸的清蒸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长翅膀的长腿的满满一大桌子,还有什么几个盘子几个碗的。在如此隆重的酒场氛围下,想不喝多都很难,所以,不管酒量大与小,往往都是不醉不罢休,最后沉醉而归。

我家就在街南头的寨外,那里是平氏街通往湖北南山方向唯一通道,大过年初二开始,每天吃过午饭后半晌,不管是从平氏街到南山的还是南山到平氏街走亲戚的,都已是满肚酒菜。和煦的日光暖洋洋的照耀在南寨外的那条土路上,土路两边是田地,麦苗已是绿油油一片。那时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就是一辆二八自行车,很多人都是走路的,不管是从南往北的还是从北往南的,出现的身影大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时出现走着走着人仰车翻倒在路边的地沟里的。那个场景是很有趣也很壮观的,路旁地埂边东倒西歪的很多,不过这些醉酒的人,在躺地一会儿后(时间有长有短),待清醒之后,继续或骑车或推车或走路,踉踉跄跄歪歪扭扭一步三晃满身泥土,总能回到家的。

现在想想,那时人们喝的酒应该都是纯粮食酿造的酒,估计还没有发明出酒精勾兑这等“现代技术活”。

说起老家喝酒必整几个菜的隆重场景,这个和山西有着天壤之别。刚来山西那时,着实不太适应,皆因晋人喝酒不像河南人那么讲究,一碗白开水就代替了。三俩朋友小聚,一瓶汾酒,两碗白水,三个酒杯,哥俩好五魁首就开始了,三下五去二丁玲桄榔,一瓶干完。这种喝酒方式也确实能锻炼人的酒量,记得有一年回老家,照晋人喝酒方法和老同学绳老五等喝酒,竟然把他们吓得不行,半路有一哥们借上厕所之际溜跑了。

居住的城市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了往年的鞭炮齐鸣的喧嚣,自然也看不到燃放后的满地红纸屑,也闻不到鞭炮燃放后熟悉好闻的火药味(我喜欢闻两种特别的味道,汽油挥发的味道以及擦火柴或者燃放鞭炮的味道),感觉年味淡了很多。

古人说好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没有了“爆竹一声”;说好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没有了“火树银花”;说好的“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 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没有了“烟花火树”;更不要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灯火阑珊”了。城里人都说过年不如回农村老家,这话看来是对的,想必老家过年的味道要比这城市里浓的多吧!

随着年岁渐长,前些年纵横江湖练就的那一点小酒量,现在也发挥应用的少多了。一是因为经常开车,本着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则,自然很多场合也就免喝了;二是随着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本着对家人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原则,酒场也尽量控制。如此这般,酒量日复一日渐弱,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浅酌一杯即可,既满足喝酒的欲望,又达到了酒后的飘飘然之状态,这样也好!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2.春节过年的散文 篇二

里的第一次旅行,阳光透过车窗,洒满了整个身,暖暖的,车内的暖气也很热,额头上很快出了汗,直至侵蚀到我每一个毛孔。我们一家三口相伴无语望着窗外,火车从一个又一个城市中穿梭而过,广播里传来“义县车站到了,下车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我们本次旅行的终点站到了。女儿兴奋的叫了起来,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到了。

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就数春节了,超办年货,走亲访友,时间显得是如此的紧凑。忙忙碌碌的,虽说是碌碌无为,但也算充实。春节七天法定假期,三天在我家度过,三天在爱人家度过,剩下的一天在旅行的路上。

岳父和岳母知道我们要来,早早的就在家里等候,走出站台,我们打车直奔爱人家,女儿一进屋子就喊:“姥爷,姥姥过年好!过年好!”岳父岳母满脸笑容回应着:“过年好,过年好…等着,姥姥这就给你拿红包去。”女儿自然是很高兴,又跳又蹦的。我和爱人也行了拜年礼。屋内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年饭,我们边吃边聊,聊我和爱人一年来的经历,女儿的教育,老人们的身体…气氛很轻松,很幸福,一年中少有的惬意。

时间过得很快,朱自清先生曾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感叹时间飞逝。是呀!时间就是这样,在你还没有感受到它存在的时候,它已从你身边匆匆而过。我和爱人同龄,今年正好三十岁,而立年,我们自感欣慰,也许是因我们没有去奢望太多。生活,我们一直感到足矣!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里面充满欢乐和爱,还有一个懂得理解我们的老人和一个可爱的孩子。早晚我们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每逢休息我们全家,祖孙三代去逛街,去游乐场,晚上在做上几个爱吃的小菜儿,日子过的虽说平淡的不能在平淡,但我们知足。我们不祈求奢华的生活,只求能平淡平安幸福的过日子。

正月初五,财神爷的生日,我和爱人,孩子陪同岳母去县里的财神庙尽香,祈福家的小生意今年能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中午回到家里是一定要包饺子吃饺子的。包住好福气,吃到好运气。正月初五拜财神爷,包饺子吃饺子。让我和爱人都倍感亲切,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这绝对算的上是仅存不多的民俗年味了。

春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成了一种总结和人们相互间的攀比,变得再也没有那么重的.年味了。记得小时候过年,很开心,早早的就换上母亲给买的新衣服,在拿挂父亲给买的小洋鞭,约上同村的小伙伴们,到村口河泡子上拆了挂,一个一个的放。到了三十晚上,十二点整就将鞭炮全都拿出来放个精光。鞭炮一响我就把院子里的所有门都打开,抱上母亲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大鲤鱼往屋内跑,边跑边大声的喊:“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进了屋马上把所有的门都关好。寓意留住财神,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正月初一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爬出被窝给父母磕头拜年,要上几十元的压岁钱,去小卖店里在换些小洋鞭,省着放一直放到二月初二。时间速转,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对年的概念也有了改变,小时候的年就是有新的衣服穿,有平时父母舍不得为我购买的好吃的,有可以一直放到二月初二的小洋鞭。而现在的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童真,如今过年变成了我和爱人额头的皱纹,变成了父母鬓角的白发,变成了孩子身高递增的数字,变成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对新一段时间的祈福,畅想。

3.过年春节的随笔 篇三

过了腊月二十三,乡村里便忙活开了。手巧的媳妇,会蒸出各种年糕、寿桃、花卷、糖角、枣馍。他们能将人家扔出的葱根、菜叶捡摘加工做出可口的窝窝。看着一锅锅蒸好的年货,只有流口水的份,你得等,等那个慢悠悠、不懂孩子心理的“年”。只有过年了,才可以大口享用,那真是掰着指头熬日子,看着日头度时光。

最不能忘怀的是每年三十晚上,煮肉的时刻。那时,是否一年只吃一次肉,我不记得了,但大张旗鼓地煮就这一次。

草草地吃过晚饭后,母亲就仔细地刷干净大铁锅,小心谨慎地将买来的猪肉,从高高悬挂在屋梁上的篮子里拿出,放在锅中,盖上锅盖。灶膛里,添上最好烧的柴火,熊熊的火焰着起来的时候,围坐在一旁的我们,便也开始了梦想。随着香味的四溢,口水也便流了出来。被灶火映红了脸的母亲,此时,更显得亲切、慈祥,拉风箱的样子,送柴火的姿势,在我们眼里就是最美的舞蹈。最小的妹妹总是不停地问,“熟了吗?熟了吗?”在一遍遍童声稚语中,肉果真熟了。

掀开锅盖的瞬间,是最妙的时刻,我们全家都被充满了肉香的热气弥漫着,包围着。袅袅娜娜的雾气里,一切都朦朦胧胧,飘飘欲仙。多来几个深呼吸,没人会指责你是赚了便宜。大家都觉得无比的满足,无上的幸福。

接下来,母亲熟练地将肉切成一块块放到坛子里,撒上许多盐,以预备过年时待客用。我们兄妹享用的是骨头上的肉,可母亲却是撕了又撕,在大家眼巴巴的目光里,我们对她的尊重,也随着她撕肉的手上下翻飞而越撕越少。好不容易在期盼中,母亲停了手,骨头拿在手中时,早已是真真正正的骨头了。尽管啃下来的实在不多,那感觉仍然很好。只要有啃的机会,享受肉香的熏陶也知足了。

每当此刻,母亲看到我们龇牙咧嘴、大啃特啃的模样,总是怜爱地将已装入坛子的肉再小心地割一小块,一一分给我们,并不停地叨念,“明年,明年咱一定多买几斤,让你们吃个够。”我们也就在对明年的不停期盼中,慢慢长大,变老。现在就连小妹也到了而立之年,大哥大姐也都有了外孙。我们早已过上了有肉的生活,什么样的肉(能吃的)都尝过了,但最香,最让我们留恋回味的,还是当年大家围坐在一起争啃的骨头肉。

穿新衣,对爱美的小姑娘,极具诱惑力。每年,不管经济怎样紧张,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我们每人做一件新衣服。那都是母亲亲自纺织、印染、剪裁,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从棉花到成衣不知耗去了母亲多少个夜晚,多少的汗水。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忙完了一年所有的事情,母亲就把早早给我们做好的新衣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看还有没有忘记钉的纽扣,找找谁的新衣还需要再点缀一个小花。当翻来覆去确认一切都收拾停当后。就小心地将新衣服覆盖在我们身上,就等初一早晨起床,我们欢欣鼓舞地穿了。

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尽情享受新衣覆盖在我们身上的舒适、满足、幸福,想象着穿上新衣在春节的大街上奔跑、蹦跳的倩影,那感觉就像当了皇帝似的。当然,趁母亲不注意时,我们会偷偷地伸出手,轻轻地摩挲着、感受着。春节便在这想象与期待中来临了。

春节第二天,走亲访友就开始了。我们兄妹几个和叔叔家的姐弟,一行七八人,浩浩荡荡地上路了。每家装一个布包,里面盛着一年来最好的面食,间或也有点饼干点心类的。从初二到月末,我们几乎走遍所有的亲戚,但包却不见小,里面的东西也不见少多少,有的只是包里的东西不知换了多少遍,隶属过多少家。虽然那时都不富裕,但每家都乐意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也成全了我们,充当了亲朋好友间的信使,大人也因不必太浪费财物而放纵着我们。

大姐是我们的带头人,她计划着每天的行程,我们也乐于屁颠颠地跟着她东奔西走。好在亲戚家都隔得不太远,步行十几里那是小菜一碟。有时二十几里的路,在我们的欢歌笑语中,也不觉漫长,因为有亲人的期待,相聚的欢乐,更有一顿好饭在吸引着我们这些馋嘴猫。说实在的,那时即使过年,在家里也不能顿顿吃好饭,有点好饭那是待客的。所以,我们这些平时馋极了的孩子,也只有在每年的这个时节打打牙祭过过瘾,跑点路又算得了什么。

最让我难忘的,是大姑家之行。大姑的漂亮、温柔、善良在所有亲戚中是数得着的。每年十几里的土路,不管晴空丽日,还是风雪载途,我们都要用脚去丈量。每当我们一路风尘赶到村口时,她老人家总是早已站在那里,向我们招手。我曾悄悄地问过大姑,她是怎么知道我们这时会到,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她会算,一算就知道我们该来了。回家的路上,我们也讨论过,最后还是大姐做了总结,说这叫亲人间的心理感应。

我们的到来,给大姑带来了荣耀。乡邻们指着我们一个个夸赞,说大姑娘家人旺,个个出息。大姑本来漂亮的脸更是笑成一朵花。

午饭是所有亲戚中最丰盛的。每人一碗,那时一想就流口水的五花肉片炖白菜粉条。满满一大碗,再加一个大白馍,只吃得我们大汗淋漓,净想着明年还来。

现在好了,用母亲的话说,是天天过年,可我老是忘不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也总是想给孩子们讲讲那时的生活。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像听故事,天方夜谭般,家中讲给儿子听,他就说那是啥社会,这是啥年代,很明显是说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可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我总想将过去的日子说给后代听,让他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

作者:毕玉芝

4.春节过年吃饺子的寓意 篇四

“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说到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

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介绍说,饺子的发明经历了长期摸索,到三国时,《广雅》出现的“形如堰月(半月)”的“馄饨”就是饺子,唐代《西阳杂俎》中又叫“汤中牢丸”。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劝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赵之珩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劝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蜜枣、花生、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红枣的人,来年的日子甜甜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硬币的人财运亨通。

过年吃饺子配什么菜喜庆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要配些菜作为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

还有些地方过年吃饺子配粉丝和面条来煮。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配些菜作为副食以示吉利。

适宜吃饺子配的凉菜

凉拌五彩丝

原料:金针菇100克,香菇3个,香芹100克,红萝卜50克,红辣椒2个,仔姜、老酒、镇江香醋、糖、陴县豆瓣酱各适量。

做法:1.金针菇切指头长短的段,香菇切丝,芹菜也切段,红萝卜切细丝,两个红辣椒切细丝,仔姜切细丝。 2.油锅烧热,先下姜丝爆炒,加一点陴县豆瓣酱,一点镇江香醋,一点糖、盐,淋一点老酒调成酱汁,放入辣椒丝备用。 3.锅放水烧开,放金针菇、红萝卜丝、香菇丝、芹菜段下去灼熟,并捞起滴干水分。 4.酱汁放五彩丝中拌匀即可。

西芹花生米

原料:西芹300克,熟花生米(盐水煮熟)100克,花生油少许、麻油少许、盐少许。

做法:1.将西芹的叶子摘去,洗净。2.将锅内放上水、烧开,放入花生油,将西芹放入,无需煮太久,三四分钟即可。3.将西芹捞出,放入冷水中过冷河,再将西芹捞起,剥去老皮(煮过的西芹很好剥皮的),然后切段,装盘撒上食盐少许拌匀,最后放入花生米、香油,再拌匀即可。

菠菜香花生

原料:菠菜500克,琥珀花生(炒香或烘香的)100克,食盐、味精、蒜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1.菠菜洗净、切段。用沸水焯熟,待用。2.将食盐、味精、蒜粉、香油放入,一起搅拌均匀,最后撒上琥珀花生仁。即可上桌。

附:过年吃饺子配什么饮料

酸梅汤与饺子搭配最为适宜。酸梅汤是由乌梅、山楂等数种天然原料熬制而成,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其中富含的花表素更是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可以极为有效的帮助身体排出油腻。而且酸梅汤的味道虽酸,但它却属于地道的碱性饮品,肉类等酸性食物吃多了,摄取了过多的油脂,导致血液酸化。喝点酸梅汤还会有助于我们保持体内血液酸碱值的平衡。而且酸梅汤的味道酸甜可口,比起苦涩的茶水和甜腻的果汁更为适宜搭配菜肴饮用。

过年吃饺子配什么调料

5.过年的味道杂文随笔 篇五

去年春节,我在海南骑行,除夕夜,是在海南博鳌附近一个小村子里度过的,朋友的家中,热腾腾的火锅,海南味道的年夜饭,鞭炮声不绝于耳。第二天穿行在一个个村落中,看到到处都是春联、鞭炮的红屑,人们走动拜年,小孩子们看到骑行的我们,挥着手大叫新年好。很温馨的感觉。

我老家是山东,冬天一般不回北方,太冷,我拣最好的季节回去,和家人乐享天伦。身为时间管理者,我喜欢错季行动,这样,尽得自由、轻松,这是真正的幸福感,比加入春运大军强——在我的观念里。

我喜欢传统,也喜欢时代的进步。以前在家乡过年的时候,虽然的确年味越来越淡,不象小时候那样有着鲜明的年节特色,但是毕竟也有着其他时候不可比的气氛,我享受那种气氛,喜欢和家人一起置办年货的感觉,而现在,当我身处深圳,我同样喜欢到热带度假的选择。

我理解年节的实质在于团聚,一年辛苦到头,回乡与家人相守一段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如果能够抓住实质,也就会明白,未必一定要到年节,心意可以在平日里就多多体现出来,比如电话问候、QQ(现在主要是微信了)、平常休年假回去团聚等,而且,过年也未必一定在家乡,不过这个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传统观念,比如我劝我爸爸到深圳来过年,他就不愿意,其实这样多好啊,深圳的冬天比山东暖和多了。

职场人士可能一年到头总是繁忙,即使有年假也难休。我一直觉得:要想过好年,功夫在年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把工作做好,争取在合适的时间休假,不用非得等到春节,如果是带团队,其实这更重要,因为身为管理者而不放心自己休假期间的工作,那有可能表明管理不到位。我以前带团队时非常注意后备经理人的培养,我休年假,工作照常进行,领导不用担忧,员工也觉得被信任和得到了锻炼。

春节,和平常的每一天一样,都要开心地度过,我喜欢自己的度假方式,不用在路上奔波,不用和很多人拥挤,也不用害怕冰天雪地,因为和家里人有充分的沟通,所以他们也理解我——当然有时候要做有点小危险的事情就瞒一下,避免他们担心,我去海南骑行也没告诉我爸爸,不过惨的是除夕夜他打电话给我,听到周围的鞭炮,疑惑地问深圳不是不让放鞭炮么,只好告诉他在海南了,这事表明一个能降低环境噪音的电话相当重要:)。

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部分,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每个人过年的方式,有同,有异,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只是,不管选择哪种,我觉得,开心最重要,选择了,就开开心心地过,而不是“当境恨境,离境爱境”,在自己选择的方式里,仍然纠结、不开心。为了回家的热望,回程中的漫漫几十小时也是值得的,选择了远赴海外过年,就不必在意别人的非议。

6.沉浸在过年的记忆春节周记 篇六

唉,快过年了哈,哈哈,虽然我不知道今年会怎么过,但我却陷入以往的回忆。

每年的除夕我都是在城市度过的,和大家一样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而初一我就要到出去拜年,当然我也是满载而归。

初二时我会到大凌河滑一天的冰,回家时也会津津乐道的

初二晚上五点我就要收拾行李了,去姥姥家,姥姥家在美丽古朴的乡下,和城市是不一样的.,到姥姥家应该到7点了,吃会饭,然后安顿好,洗洗漱漱就睡下了。

每年我的小表妹美琦和小表弟浩轩都会在我家姥姥“等我”。我们会基本在初三时上午吃完早饭带上5袋子奶,爬山,小村的山没有很多装饰,不是精心的。确保留在心里的最深处。我们每次爬山都要克服很多困难。例如跳山,中间隔着1米,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崖底,不过我喜欢“极限”。

7.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篇七

一、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快过年了,一年又要到头了。时光飞速……真的好快啊,生活的一点一点。经历的积淀让我发现生活的"空白,平凡的记忆,我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会显的非常微不足道的,时间总是在一点点的流逝;

在寂寞中等待,但留给我的只是空虚,我受不住冬季的寒冷。在寒风中我转身离去,走了很远,我回头张望,却看见雪花在风中飞舞着,我躲在人群里,去寻找一点空隙。虽然有点落寞,一个人傻傻的生活了很久,不长不短,二十多年过去了,恐怕只能是能够让自己不断回忆自己所有的经历,不会觉得苦,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是有种莫名的伤感。这段路途里,我终于想明白那种莫名的伤感与自嘲的振奋源于什么,我不期望成功,亦不渴望拥有多少财富。能够建立自己的家,能过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就足以了。

再看那时的样子,竟或多或少觉出一丝历史尘味,虽不久远,却也有种不近然的莫名与陌生。那是自己么?那是自己什么样的一种状态?那时的内心世界是些什么样的微妙?……

有许多时侯,也有许多人,并不容易知晓自己的某些瞬间,印涵着什么样的史韵。或许,这样的生活记录,倒为这样的寻迹或寻味,更有着强内心世界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从未出现过的界域。

但我却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看清自己思虑念想、言行举止于这自然万象中延伸出去的好坏区别!

人生就是样,应该脚踏实地的活着: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我们有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所有的难处。路漫漫有时走得并不潇洒。人总是一个个体,最终是要自转的,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落于尘之中,嘈杂的人群里,总会结交不少的好友,来互帮互助的。我对自己或别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永远让自己爬起的次数比跌倒多一次。

没曾想起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心中有个洞,却无法弥补。以前错过的并不是一件坏事。错过的也许不会重新再来。

时间不断向前,其实平淡的日子才是最踏实的生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总之心里是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想说些什么!好了就写到这吧。

或许亦该为自己改换点更可深寻的字句了。

二、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过年是个永恒的话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仿佛是弹指间的事,又是一个年末岁首,不经意间又长了一岁。昔日的时光里不管你是喜悦是收获还是失败,一切都得再来。过年,是一双无形的手,把人生书卷的一页翻过去,新的一页摆在你面前,等待你写下新的人生履历。如今人至中年,“年”的感觉依然尚存,滋味没有往昔的耐人品咂,回味。儿时的“年”,之所以在记忆中是那般的深刻和隆重,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生的万般寄托。那时的日子,精神生活虽谈不上富有,但物质上的匮乏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异常的深刻。一般说来,父母都会在这个神圣的节日里,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让孩子们尽享节日所赐予的快乐和好运。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忙乎起来,置办年货。主要是食品、衣物、家中装饰品和节庆用品。为除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扫房,从住房到院落都要清扫整理一番。到了腊月二十三还要开始制作面饼、肉食、放鞭炮、烧香点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时,农村就要杀猪、宰羊、杀鸡,制作各种面食,如炸油果子、烧烧壳子,蒸大贡样,用来招待客人。

现在过年时,人来客往,走亲戚串朋友,饭食的味道更是讲究。不仅要鸡鱼肉蛋……品种齐全,还要葱姜油盐醋、花椒茴香等佐料一样不差,制作方法更是精细。这些过年食品几乎家家常备,天天都可以吃到,许多人家还增添了不少山珍海味,味道不但浓郁了许多,而且多样化了。

拜年是最普遍、也是年味最浓的一项重要活动。“拜年不隔门”这是农村的习俗,就是要挨门去拜,不能隔过任何一家。“一拜解千愁(仇)”,就是通过拜年,互相祝福,自然形成“你乐我乐他也乐,大家快快乐乐,共同奔小康。”即使谁和谁有点过节,自然而然就消除了。不仅体现出过年的味道,而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

或许在这平常的年味中觉察到了不平常,于是我们发现了社会的许多细节,发现了许多细节组成了社会。社会的广大精微悄然展开,以一种朴素的美展现朴素,以许多新方式展现着现在的生少,于是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生活,不尊重生活。

古人说:“万人丛中一握手,至今衣袖犹觉香。”“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缥缈着一种香气,并不断地被超凡脱俗的人格、道德所牵动、所提拔,人自然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生命的真香,这种味道才是真正可贵的。佛教把最高的境界称为“香界”:十方世界的中心——高高的须尔山上,有仙女散花,有拈花微笑,处处蔓延着氤氲祥和的天人之香。其实,香的“味道”只起到“引”的作用,真香的味道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

时光如流水,岁月之河负载着我们一路走来的足迹,悄然无声地匆匆流去。经历多了,阅历丰富了,宽裕的日子置身久了,“年”的味道便显得越来越淡,感觉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淡薄。岁月对每一个“年”的每一次提纯和发酵,收获也常常止步于聊胜于无的境地了,因为光阴皱起的一缕风,仅仅一缕,便可使刚刚转去身后的“年”的那份感觉,杳如黄鹤一般,几乎不着一丝痕迹地飘然而逝。现在有时候发现,童年的快乐,几乎已经没有了,却有点淡淡的感伤。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永远是过年的主题。过年,过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悠闲;过年,是一份团聚,更是一份幸福、一份甜蜜!

三、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儿时的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那心情,有点像猫儿爪子抓心似的,既痒痒,又痛快。因为过年,就可以玩了,有大肉骨头啃了,还有压岁钱呢!从记事起,只有伯父、母亲,还有干妈给过压岁钱,两角、伍角、一元、两元、伍元不等,到手的压岁钱,不要多长时间,还是被大人们收回去了。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钱相当值钱,一元钱能治多少事呢!伍元钱就可过一个年了。年龄稍许大一点时懂得钱的用堂了,自己却不知道存私房钱,记得当兵时身无分文的无奈。就是当了五年兵到退伍时,也是将平时积累的点钱,卖成了两子弹箱的书。

乡下的年味真浓。从腊月二十开始,家家户户忙着做馒头,杀猪、宰羊。整个空气里弥漫着年味。做馒头,需要蒸笼。可庄上只有一扇蒸笼,怎么办?各家各户就要向笼主预订时间,我家的馒头大致都在二十五夜做。发酵、和面、做馅、馒头成型、上笼、出笼、点红印,一整套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做的事,我们做不来,就点点红印吧,给馒头做记号,如甜味的馒头,用筷端圆头印,象征着团团圆圆;咸味的馒头,用花瓣印,象征着锦上添花。这天,是不煮饭的,因为每出一次笼,就品尝一次馒头,肚子还有不饱之理。在乡下,还有年饱之说,意思就是不吃不喝也感到饱饱的。其实未必,说年饱,是因为闻年味闻饱的。

除夕之夜,虽没有什么城市模样的灯红酒绿,但家家户户忙碌的姿态和情景不比城里差。按风俗,大年初一是不干活的,所有的活儿,如洗菜、淘米、煨汤、红烧鱼肉等活计,还有大扫除、贴对子、长喜钱,都得在除夕前做好。大年初一这一天,尤其是大清早,是不着将洗脸水倒在外面的。我小时候的目光里,全是洋火、煤油灯,家庭稍好一点的有罩子灯。整个庄上,我家算是好一点的人家了,还能用上罩子灯。父亲擦灯可讲究了,用手伸进罩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呵着气,擦拭着,不擦亮净不肯罢休。他把罩子灯擦亮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纸牌友们打纸牌时用得上、看得见。庄上的人除夕或正月初头打牌来点钱,也给过年增加了色彩。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一般人家,要先敬菩萨,再吃饭。我们家从文革那时起,就破了“四旧”,连敬菩萨的事也给破了,认为是迷信。年夜饭,就是团圆饭。一家老小,在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守岁,同欢乐,共贺年。乡下的年夜饭,并不复杂,庄户人家烧一大锅子的红烧肉。一到开饭的时候,就大盆大碗地铲上桌来,大家大筷大筷地夹着大块大块的肉往嘴里去,没吃几块也就有点够了,平时说到过年时要吃多少多少,其实不然,真让你吃的时候,就不想吃了。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用大人的话说是作嚎啕。有红烧鱼的人家,除夕年夜饭是不肯动筷子的,谐音叫连年有鱼(余)。年夜饭一结束,就是小孩向长辈要压岁钱了,这个节目是最精彩的。小孩在这之前,对准了会给压岁钱的长辈,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她),让他(她)欢喜,给的时候,往往大人们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崭新的钞票,托至手心,让小字辈去争去抢,气氛达到了高潮。像在我家,小字辈五个人,不一定每个人的压岁钱都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的份额也不一样,大孩子肯定比小孩多,小孩反正好骗好哄;男孩肯定比女孩多,重男轻女的意识决定了这样做。发压岁钱时,大人们都反复叮嘱正月初一要好好恭喜长辈。发了压岁钱后,就是分糖果了,人手一份,这叫甜甜蜜蜜。再就是“抢头响”了,正常的人家都要守岁,直到大年初一的钟声响过,才肯入睡。等着新年钟声的人们,一个个都想大年初一放第一个响炮仗,预示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对小朋友们来说,是最忙的时候。我们小字辈一早就起床给长辈们贺年,从西边的爷爷奶奶,到东头的伯父母、父母,一个一个地恭喜。之后,就是放炮仗了。吃过红枣茶、馒头后,我们和堂兄弟们一起,到北空处、南空处、东空处贺年恭喜人去了。贺年恭喜人是一家不拉的,一家一家地都要跑到位。而长辈们一般都坐在家里,等人家贺年恭喜,下午才可出去交流。那年,我们跑到南空处时,河西的蜡桂成冲着刘友昌家里没有人,大声喊叫:“生儿(刘友昌的小名)家里没得人噢!”成了一句笑话,流传至今。风俗说,大年初一是不着叫喊没有人的,这样,被喊叫的人家会倒霉的。时隔三、四十年之后,这户人家的母亲跳河自杀、父亲喝老鼠药走了,是不是蜡桂成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也是后来听说而已。写进来,也只是说一个故事消闲消闲罢了。

大年初一是小孩玩耍的最佳日子。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大操场,平时是供打粮收粮用的,到了过年,它就成了小孩玩耍的天堂,打响儿的、滚铁环的、捉迷藏的,就像小孩比赛的盛会,同天安门广场没有多少差别。做这些游戏,也可以来钱的。但我不肯来,原因很简单,一是大人们没有给赌本,二是我对来钱不感兴趣,三是谁输谁赢都可能生疏人意,四是更关键的是从小养成了不赌的习惯,否则就会贻误事业,断送自己的前程。因此,我从小对赌博就十分反感。大年初一,我要么与不爱赌的小孩一起玩,要么就翻翻学过的书,要么就陪爷爷说说话,拉拉家常。

过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年也就过去了十万八千里了。再往后,就是走亲戚、访朋友了。正月初五是个财神日子,仅次于正月初一。这一天放的炮仗,不一定比正月初一少。农家和商家一样,都有“抢财神”的风俗。正月初五的零点,就是“抢财神”的起跑线。再穷再苦的人家也会节衣缩食,买点炮仗回来放一放,以求财神光临。即使我家东边的哑婶,也会比划着,手捧着财神,笑微微地展示出她心灵的祈祷和愿望。

当人们喜迎财神之后,正月半闹元宵的时刻更加让人兴奋。乡俗称,正月半是小正月初一,乡下人把正月半当作初一过,气氛热烈。每逢正月半的早上,庄上的人吃过汤团圆之后,都纷纷来到我家秤体重,秤完之后,从小喊叫“国春大大”的人,就发动大家“把仁兰绑起来”,拉她到我家后园,闹着玩。仁兰是我的伯母,一生无后,因为我不懂,还用小手打过绑伯母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不是真绑,而是以此逗笑伯母这个“不会生蛋的母鸡”的。

放洋灯,是正月半的“保留节目”,也是大人小孩最喜欢的。洋灯,又称孔明灯,是智慧、吉祥、平安的象征。我十几岁时,看大林堂叔扎过洋灯。大一点的洋灯,要十几张白纸,小一点的洋灯,要四五张白纸。洋灯扎成像高帽子一样的形状,圆口、尖顶,在圆口的半径处扎上小钢丝,以挂油条用,油条是用卫生纸浸泡香油而成。放洋灯时,也是有讲究的。气候正常时,如晴天、阴天不能有雨,风不能太大,需看风向,在上风放,还要估算能飞多高多远、好接。草把要干,放之前,烧火的人要控制火头,火达到不旺不小,火旺了,会把洋灯烧着了,火小了,气上不去,洋灯鼓不起来。等洋灯气足了,扶洋灯者的手上就会慢慢地感到有一股往上飞的劲,这时候,你只要轻轻地往上一送,洋灯自然地飞上天空。接洋灯的人,就加快步伐往前冲去,逢沟过沟,逢港过港,直到接上洋灯为止。说是接洋灯,其实,十有八九是接不到的。洋灯上天,越飞越高,那星星点点的灯就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连着的是一片片放灯人的欢笑声、接灯的人喝彩声、看灯人的嘻闹声,热闹的气息里,充满了情趣、童趣和意趣。

四、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1快过年了,我又想起了慈爱的妈妈。

每逢过年,我总要提前几天备好年货,带上大包小包,带着妻子,牵着女儿,达乘班车,回家过年。天很冷,但心里暖和和的。

而今,妈妈走了,老家也就没了。过年回家,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2每到腊月,妈妈就开始盼望儿子过年回家。常常在半坡洼上搂柴的时侯,总要张望对面的山梁。

吱扭响的碾子,早巳碾好了黄米面,专等儿子回家过年炸油糕,吃油馍。老家的院子,也被爸爸清扫的干干净净。

可是过完正月初六,我就要离开老家上班。妈妈念叨说才住了几天,又要走了。我离开家门,妈妈总要瞭望到照不见我的背影。回头遥看风里依旧站立着的妈妈的身影,我由不得心头酸楚,满眼噙泪。

3回老家过年,虽然没有城里一样烟花满天,人声鼎沸,但宁静的乡村,依然充满了喜庆。

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窗花,红红的灯笼,凝聚起了老家过年时的吉庆,响亮的鞭炮声,打破了除夕夜的宁静。

年夜里,总要打上几柱香,祈求人寿年丰。炒几碟好菜,喝一壶老酒,与爸妈拉一阵家常。

初一早,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包饺子,吃饺子。妈妈说,谁能吃出包硬币的饺子,谁一年有钱花。一家人都吃的欢欢喜喜。

4而今,妈妈走了。带着她合眼时未见到儿子遗憾,带着她对尘世的留恋,走了。

去年正月,我跪在妈妈坟头,为妈妈焚烧冥国纸币,献上奠酒果品,含泪无语。妈妈,天堂的您不会再气喘胸闷了,也不会在吃饭时就胃酸肚疼了。

今年,又快过年了。我呆呆的拿起电话,想起您接电话时亲切熟悉的声音。妈妈,儿子好想您!可是,电话的那头,您能听到儿子叫妈妈的声音吗?泪水由不得模糊了我的眼睛。

5人们都说,娘在,家就在。妈妈走了,我才理解了这句让心流血的话。

每次回家,妈妈总要忙着搂柴为儿子做饭。儿子吃饱了,您也就高兴了。儿子站在老家干干净净的院子里,看那一排四孔砖窑,看那贴缀着十二生肖的门帘,看那家门口旺旺叫的狗儿,看那满院子跑的鸡儿,看那圈槽头吃草料的驴儿,看那热炕头呼呼大睡的猫儿,看那周围的果树桃树,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的老家。

可是,妈妈走了,老家的一切也就没了。家乡成为故乡。站在荒芜了的老家院子,心头阵阵凄凉,有老妈在时温暖的家在那里?我的妈妈!

6告别妈妈,背上行囊,出发。蹒跚在老家的小路,泪眼回望。

妈妈,您就含笑九泉吧。我们虽然阴阳两隔,但妈妈的脐带永远连着我的脐带。我是妈妈身上连着的婴儿吊下的肉。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儿子,报答妈妈未了情。

又是腊八年味香,可是我再也回不了老家。妈妈,如果在天有灵,您知道我在想您,在想家吗?好想再熟睡在老家的热炕头,听妈妈生火做饭的声音,等妈妈叫醒我起床吃饭,感受冬天满窑洞的热气腾腾。可是,这一切都成了妄想。

7让我再次焚香磕头,祈祝天堂的妈妈平安健康幸福!

让我再次告诉远走的妈妈,不要担心挂念您的娃娃,我们都生活的很好。

让我再次给妈妈说,也不要担心爸爸,我们会更加孝顺,让爸爸开心不孤独。

五、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前看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如今看来却包含了不同的人对其不同的理解,这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和心境有关。“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许就是很多的人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很多的人远去了……很多的人来了,很多的人走了……真的是有的人越走越近,有的人渐行渐远了……好一个“年年岁岁人不同”!

又要过年了,它或许有着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令人回味。走在大街上,看那一处处年货小摊,真的感受到了年的气息,渐渐有了年的味道。说不出的为什么,越是临近过年了,心情却是复杂了,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人到中年以后,心境与心情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意无意的就会想起许多,有用的没有的,过往的,未来的,都会翻腾起来!这也许与一路走来,历经的诸多人生风雨不无关系吧?!

记得童年时,一进腊月们,就开始盼望着盼望着过年,真的是一天天的数,一天天的盼,那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了!过年了,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还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尽情的浑洒童趣与童乐,真的好幸福,是那么的满足与快乐,年的味道永远是那么温馨。

8.2016春节晚会作文过年的滋味 篇八

过年的滋味

“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到来了,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迎新春,穿新衣、忙团圆、齐共餐、访亲友……一派盛世大联欢。在这喜洋洋的氛围中,我却感到“酸、甜、苦、辣、涩”五味齐全。酸——过年了,我多么想到外面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够增长许多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真是两全其美。但是,爸爸妈妈今年没有给我安排去外面旅游,让我大饱眼福。我心中总是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儿!甜——过年了,放假了,我终于可以暂时放下身上学习的重担。过年时,不但能走亲访友,而且还可以与弟弟妹妹们尽情地玩耍、嬉戏。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兄弟姐妹都团聚在一起。大年三十吃着丰盛佳肴,看着春节晚会,其乐无穷。真希望天天都是这样儿!苦——过年了,免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要喊大家聚聚。我们就四处奔波,虽然吃的饭菜好,心里甜,可天天东奔西跑地却把大伙儿跑苦了,累得我一回家就趴在了床上。有时,中午一家,晚上一家,刚到这里,又要到那里,忙得真是不可开交!这也许就是爸爸妈妈没安排去外面旅游的原因吧!辣——过年了,放假了,可作业却放不下。大家都欢天喜地迎新春,走亲访友拜大年,快活极了!虽然我也是成天笑嘻嘻、乐滋滋地,但是还得惦记着书桌上没做完的作业。没客人时,我就抓紧做;有客人时,只得停下来暂时收工,为客人端茶倒水,寒假太短了!作业就像四川的麻辣烫。想想,还是开学好。涩——过年了,大家都在欢度春节。在欢乐之余,我不禁想起那些在穷山沟里的大人们、小孩们。他们没有丰盛的晚饭、华丽的服装。我真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艰苦地生活的呀,捎去我们新春地祝福!我心中不禁涩涩的,泛起几丝凉意。愿祖国日渐昌盛,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永远生活在甜蜜中。

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现在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炮竹、拜年、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

新年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亲朋好友齐相聚,二是家家拜年喜洋洋,三也就是我最害怕的炮竹声声过大年了!

先来说说亲朋好友齐相聚吧!一到新年我家就会来许多客人,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但他们都会提很多东西来,而爸爸妈妈总会提着他们提来的东西和他们闹得偏偏起舞!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家里拜年的场景吧!每次过年后的初一到初六总是最忙的,我和爸爸妈妈经常要从家和商店两头跑!他们也会提前安排好日程,好让第二天不会太忙碌。

9.过年春节的随笔 篇九

腊月三十这天,我和爸爸忙着贴春联,贴年画,这寄托着辞旧迎新、纳福迎祥的新年愿望。爷爷在家里忙里忙外,早早地开始做年夜饭:红烧牛肉、黄焖羊肉、清汤排骨、辣子鸡、清蒸鱼……清蒸鱼寓意年年有余,厚厚的松针上摆满了一道道香喷喷的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我们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我给爷爷、奶奶拜了年,收到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不知不觉,20xx年的钟声敲响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了神州大地,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

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床,穿上了新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推开窗户眼前一亮,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我和妹妹高兴地大叫起来:“妈妈,下雪啦!”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冲进院子里,跳着、跑着、笑着,堆雪人,打雪仗,我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10.除夕过年的随笔 篇十

于是,你来我往的滚滚洪流里,在遥远的南北穿梭的劳累里,只为体会那瞬间的团圆的温暖。

无雪的冬日,尽是无尽的风沙和荒原,干燥的气息是死一般的静寂;

梦里,雪花翩翩,悄悄来临,滋润着被飞扬沙土窒息的麦田。这个无雪的年,虎走兔来,平常的如头顶掠过的浮云。因为平淡,才显苍白。日子流水,忧者愈忧,乐者愈欢。爆竹声声,彩灯辉映,世界因为人类而祥和,因为历史的久远而怀念, 因为饺子的飘香,才有了浓浓的年味。夜半除夕,盼天明,裹新衣,拆散的鞭炮,被手中香火头个个点燃,村庄的旮旯里,巷道里,爆玉米豆般的啪啪作响,碎纸片儿飞散。硝烟味里,扑鼻而来,童年的过年的画面,依稀可见。尽管时空那么遥远。

上一篇:单手剥桔子600字作文下一篇:室内设计师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