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024-12-0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精选20篇)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二

一、情感教育,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接送或看望时,就会产生孤独感,仿佛自己受到了冷落,久而久之,便会有一种自卑感,容易产生、“抑郁”、“沮丧”、“自暴自弃”的心理障碍。如果此时,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广泛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对他的温暖和关爱,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如在班里进行“父母在外我能行”、“做独立的小主人”等主题班会活动,甚至可以请留守儿童到自己或同学家里一起吃饭、过节、过生日等,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沟通彼此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用鼓励的语言, 特别要及时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开展活动,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合作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合作愿望,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以个人为单位的硬笔书法比赛、棋类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比赛等;或以小组为单位的智力题竞赛、拔河赛、接力跑比赛等。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特别地给予留守儿童以关照, 鼓励他们勇于参加,争取夺冠。赛后总结,一旦发现他们的亮点,热情地激励,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感,树立信心。

三、 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心理抗挫能力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一旦受到很小的挫折,表现的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应该怎样培养寄宿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呢。我以为: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 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如在班干部的任用方面我采取了“班干轮换制”,并设置多种“班官”职位,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有发挥领导和管理潜能的天地。如笔者班上原来的班长因为不能继续担任班长,变得闷闷不乐,甚至产生了转学的念头,为此我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与成绩, 然后讲明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别的同学也有机会得到锻炼,同时也让他看看别人是怎样当好班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领导与管理班集体的水平。渐渐地,他明白了我的用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渐渐能够坦然地对待各种得与失。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绝不是好事,有时还故意给孩子制造些小挫折,这对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信念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留守儿童毕竟是未成年人,具有可塑性,孩子正处在一种成长的困境中,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孩子的未来仍然是辉煌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往往只愿意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往往一陷入困境就觉得末日来临,感觉自己没有了前途,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尤其是对一些陷得比较深的孩子,我们必须在恰当的时机,给予贴心的帮助,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其树立信心,例如,给他们讲述名人成功的故事、分析名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还应结合思想品德课,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排除孩子心理上的疾病,矫正孩子不良的心理行为,培养他们对残酷现实的承受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坎坷,磨砺自己,锻炼意志,逐步树立“明天会更美好”的信念。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篇三

摘要: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本文就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几种表现作了较为深入的表述,同时对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各种原因作了深刻的探究。为了帮助留守儿童矫正不良心理倾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本文还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影响和暗示的“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模式。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加深,农业机械化的大量普及,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什么是“留守儿童”呢?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上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懒惰厌学、缺乏主动性

据本人对我校50名留守儿童在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孩子成绩优秀;48%的孩子成绩一般;35%的孩子较差;15%的孩子简直一团糟。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令人堪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由于他们的父母都出门在外外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关心他们的学习。即便有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管,但由于他们都已老龄化,缺乏文化科学知识,甚至大部分都是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只能是望而兴叹,束手无策。而大部分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孩子学习方面的关心也尤其不够。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就这样,这些孩子无形中就在一个缺乏关爱,缺乏监管,放任自流的环境中被动地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能端正吗?会富有学习激情吗?会拼搏奋进吗?答案是否定的。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扭曲,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厌世嫉俗,焦虑忧郁,不愿与人交往,孤僻自闭

据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道德品质败坏,价值观取向偏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1】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2】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三)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品质低下,行为习惯拙劣。除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适当的监管,缺乏父母有效的教育这方面的原因而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腐蚀着儿童幼小纯洁的心灵。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我认为是要如何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及时矫正其不良心理倾向,端正其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篇四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的留守农村的那些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学生的和谐心理健康发展,为这些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学校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一、认识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价值取向

该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怎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和系统放大效应,促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呢?笔者首先认为要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

1、留守学生状况调查。

2、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二、细致开展“留守儿童”调查并情况分析

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简报 篇五

政教处X老师通过丰富的事例讲解、观看短视频、知识问答等形式传达孩子们生命的重要性,促成孩子们树立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生活理念。X老师告诉在场的孩子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享受当下拥有的一切。

活动以趣味视频开头,以理论剖析为衔接,在意念绘画中结束,期间经过孩子们对生命尊重的铮铮誓言,对熟悉校园的静心思考。活动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现场气氛温馨活跃。

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简报 篇六

活动伊始,该校心理辅导教师XXX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开篇,引导同学们放松心情,帮助孩子们消除心里隔阂,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她围绕“留守儿童如何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等环节开展此次活动。当孩子们说起父母在外生活的情景时,既能说出父母在外打拼的生活状况,也能理解父母在外生活的不易。主讲教师还给孩子们带了一份特殊礼物——两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各自录制的一段短视频,当孩子看到视频时非常惊讶,也非常开心。一位女孩说:“很意外,也很开心,虽然内心很希望妈妈在身边,但也能理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除了满满的思念,更多的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活动最后,X老师结合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孩子们一些自我管理的建议,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自我管控,树立责任意识,理解父母,孝顺老人,文明上网,学会自我保护。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 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如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而“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 是学校和教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 而班主任又不可能面面俱到, 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 交友没有选择, 喜欢成群结伙, 打架斗殴, 花钱大手打脚, 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常和品行欠佳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参与偷盗, 迷恋上网, 有的甚至早恋等。

二、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在年龄较小时就离开父母, 致使亲情关爱严重缺失, 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 但毕竟与父母不同。当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再加上性格内向, 总把事憋在心里。长期下去, 这种自卑封闭, 极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 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而父母不在身边就好像失去了坚定的依靠和保护, 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感, 空落、寂寞、孤单, 时时困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时间一长会使他们的心理骚动、抑郁, 进而导致精神上的空虚, 甚至行为上的出格。

(四)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而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 有更强的逆反心理。

(五)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在年幼时, 父母就离开外出打工, 他们不理解父母, 认为家里穷, 父母没有能耐, 才外出打工, 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三、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 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 于是大多采取“物质 (金钱)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 偶尔打电话联系也只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而对于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致使子女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 摆阔气, 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 只要孩子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 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长此以往, 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担心。

(二) 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 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被拐卖, 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 要注重引导, 要给予他们集体的温暖, 尤其应该重视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

1. 帮助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1) 要关爱孩子, 但不要溺爱。代理监护人不能因为孩子小, 父母又不在身边, 就对他们加倍的溺爱, 而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 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但要避免过分唠叨。

(2) 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代理监护人要正确引导孩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不能简单地加以限制、否定。不能满足孩子的应加以解释, 做通孩子的思想, 消除误会, 防止产生代沟。

(3) 遇到困难, 及时帮助解决。代理监护人应替孩子想办法, 出主意,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 可以通过电话请教教师或别人。总之, 在孩子眼里, 要做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家长”, 只有这样, 孩子才不会因此心烦, 更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2. 加强学校联系。

(1) 通过家访, 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 帮助代理监护人分析留守学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平时, 学校还可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让教师向学生公布电话号码, 当学生求助而代理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 可以通过联系卡或电话取得联系。

(2) 教师时时与学生父母保持联系。教师是代理监护人, 是学生和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 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 教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的父母, 根据孩子的特点, 重新选择寄居家庭, 尽一切可能减少寄居学生的心理障碍, 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父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 应多与他们沟通, 常进行耐心的询问、了解, 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二) 学校主动出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 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

档案要详细记载这些孩子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 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等, 以便跟踪教育。

2. 给予集体的温暖。

孩子远离父母, 时常会有孤独感, 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 会有伤心时的热泪, 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各班可建立留守儿童的生日档案, 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 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 班主任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些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爱, 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3. 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教导处可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 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4. 丰富课余生活。

学校可利用假日举办文艺演出或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 如小制作、参观、实验活动等。

5. 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 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 除老师热心辅导外, 班级也应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采用“兵教兵”策略,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三) 关注后进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 不少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 尤其学校中的一些“双差生”, 更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各负责老师应深入后进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 开展定期谈话, 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 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后进留守儿童的转化工作。

8.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八

【关键词】农村 教育 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07-01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现在老师总体感觉自己所教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总体素质都在下滑,不知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得好。

细细分析,找找差别,发现有父母带的学生和没有父母带的学生差别特别明显,没有父母带的那些学生就是留守儿童,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试从以下方面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决定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成败。我们看到好些小学生的智力很一般,在学习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她具有良好的心态,对自己不悲观,不沮丧,一直默默地学习,劳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最后结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上了初中、高中最后高考成绩还上了一本的都有。这充分说明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态度决定命运,在不同阶段心理总会有变化,往往需要个人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让学生学会调控和稳定情绪、陶冶性情、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形成健康心理十分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1.利用班队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热爱劳动,爱惜物品,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要诚实信用,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不随便占用别人的东西;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遵守交通规则不翻越围栏,不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游戏打闹。2.讲励志故事;3.学习名人名言;4.成立留守儿童小组,每人讲一件最高兴的事给大家听,特别是农村寄宿学校可以充分考虑留守儿童住校,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分享快乐,交流父母工作的地方,生活环境,父母给自己寄的礼物等。5.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集体。举办各种有益于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各种活动如:体育竞赛、读书报告会等寓教育与活动之中,让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的认识环境、接触外部世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谈近期学生在校、在家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促使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二、关注留守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给留守儿童每人准备一个秘密口袋,让留守儿童们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写在秘密口袋里面。秘密口袋为老师提供每个儿童的生活信息,心理感受,让老师对留守儿童制订的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生存自理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长教育,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身体受到伤害又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日积月累留守儿童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受到伤害。曾报道多起学生群殴致死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幫助孩子们?面对危险怎样自我保护?面对自然灾害怎样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应对策略:

1.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积极参加大量的体育活动、团队游戏、奔跑等力量型运动。2.如何安全的使用火、电,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救和获得帮助以脱离危险。开展模拟演练,办板报,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用火用电安全常识。遇到身体突发疾病学会拨打120急救电话,遇到火灾学会先远离火源再求救呼喊并拨打119救援,遇到拦截或者群殴事件要及时稳住对方寻机拨打老师电话或110报警。强调在求救时要先说遇到什么事再说清地点,切忌慌乱说话模糊不清。记得一次深夜时大家都在熟睡,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哭喊舅舅快来…..舅舅快来……舅舅快来,同时还有玻璃碎了的声音,周围邻居听见还以为是家里两口子打架把小孩子吓哭了,大家都被吵醒了也没有人去看看,后来听见大人在打电话说家里发生火灾了,这时大家才赶紧起来去帮忙。这时已经迟了,原来玻璃不是打碎的是火烧爆了的。还好人没有受伤,可是家里的东西都烧得差不多了。消防队的人来火都要熄了。3.让孩子学到生活的知识,学会生存的技能。在家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自己做饭,洗衣。手工、木工、园艺、建筑、绘画、乐器演奏等活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遇到新的问题要发扬我们的奉献精神、尽业精神,要尽量多地给留守儿童一些倾诉的机会,多找他们谈谈心,了解他们的须要,给他们温暖,多给一些耐心,尽最大努力填补他们心灵缺失的东西,及时发现问题,争取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不为别的只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参考文献:

[1]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

9.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九

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六、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设立职能处室,加强统一管理

设定心理咨询室为关爱留守儿童的职能处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及联系卡制度

借助班主任的力量,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优秀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采取学生与学生结对、“手拉手”的办法,开展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留守儿童同桌,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帮助改进学习方法。随时随地对受辅导的学生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不良行为的监督与矫正,并将辅导进程与效果反馈于教师,让受导学生得到更多的亲情化的学习辅导机会。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将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建立完善班级考核和教师考评制度

为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核,年终评出留守工作先进班及先进教师。

真情关爱,开展“六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设在心理咨询室),室内布置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存放本校留守儿童的档案袋。

2、开展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各班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成绩测试和身心调查,让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当“小老师”,帮扶一名潜能生学习,使他有成就感。给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安排一名小伙伴——学习上是好帮手、生活上是知心朋友,上课时提醒、督促其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时帮他完成作业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快乐时和他聊天,为他排忧解难。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3、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开展多姿多彩的人文关爱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4、组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拓展训练

学校不仅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爱护,而且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进行团体辅导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5、搭建一个阳光舞台

各班要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至少参加一项)。学校搭建舞台,定期举办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课间等各种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

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督促家长用信函、电话形式经常与子女联系,共同关心和教育“留守学生”。

活动要求

1、各位成员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必须全身心投入这项活 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10.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

(一)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情况

1.将关爱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订20xx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案情况。

2.全面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更新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做到“五个清楚”情况。

3.责任书签订情况。

4.家校联系、家长培训情况。

(二)学校开学情况

1.学校、幼儿园学生到校及教师到岗情况。

2.课程开设情况。

3.学校收费情况。

4.特教工作情况。

5.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

(三)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情况

1.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和师生安全教育开展情况。

2.校园安全防范、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

3.校园消防安全情况。

4.食品卫生安全情况。

5.校车安全管理情况。

6.校园环境及卫生情况。

7.“岁末年初”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二、检查方法

按照检查内容,检查组重点检查乡镇、村、社区,检查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学校2所、高中阶段学校2所。一是听取各地开学工作情况汇报(师生到校、课程开设、教学准备、教材到位、教师备课、学校收费和收费公示制度落实等);二是查看校容校貌和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消防通道、学生食堂、宿舍、厕所、建设工程施工场所等设施是否安全,校园安全软硬件建设及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安全教育、检查和隐患排查是否落实。

三、检查工作要求

(一)各检查小组负责收集整理检查资料,将相关材料及有关数据表格分别交基础教育科和职成教育科汇总。

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篇十一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2.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 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 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

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改变自己的角色, 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 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 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 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 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 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 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 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 掌握孩子的动态, 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 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 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倾听子女的心声, 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 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 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 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 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构建学校监护网。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 切实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 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 以师爱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 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 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 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 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 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让其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

2. 建立教师代管制。 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 教师代行家长职责, 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 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 义务代管, 代管到人。“代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 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 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 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 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3. 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父母的外出使得家庭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 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时往往显得胆怯, 他们苦于无人倾诉、无人帮助, 更不知怎样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倾听是获得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作为老师, 想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成功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学会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动态, 知道他们中间又在流行什么, 最近又有什么高兴的事, 有什么忧愁的事, 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有什么困惑, 是方法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上述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之后,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并且不会错失教育的好时机。在了解留守儿童的过程中, 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 走进学生的生活, 和蔼可亲, 增加老师的亲和力, 学生只有先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作为老师要认清这一顺序, 不盲目做功。

只有学会倾听和沟通, 才能够深入地了解问题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怀之后, 他们才会选择把自己的想法、烦恼、困惑、愿望告诉老师。这时的沟通才是发自内心的, 是他们真实的心理需要, 他们渴望人们的尊重和关心, 渴望老师的宽容和理解, 更加渴望老师的帮助和解释。此时的交流, 才是心与心的交流, 更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1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十三

我留守,我快乐,我平安,我成功

二、活动理念:

通过专业团体辅导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留守儿童们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体验责任与成功,体验自我价值,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信任、理解、宽容与友爱,形成积极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三、活动专业团队:

组长:徐园园(心理咨询员)

组员:孟昭娟姜丽梅张丽娟徐春林

四、具体活动安排

(详细方案见相应附件)

(一)安全知识竞赛(建议活动时间:四月份活动主持人:王军)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个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明白“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的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这个道理。懂得遇到危险时的一些逃生技巧,让生命之舟远行。

(二)考前心理辅导(建议活动时间:10月份活动主持人:王军)

期末、小升初即将到来,同学们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大的抉择,心理负担加重。他们对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与心理状态有着迫切的要求。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特别是启发、帮助同学们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更好地调节身心,有效缓解考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时间紧迫、学业紧张导致的不良反应,有效化解考前焦虑,以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心态、饱满的情绪、宽松的氛围迎考备考。

(三)亲子教育互动(建议活动时间:长假期间活动主持人:王军)

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让父母学会感受孩子;使孩子学会独立,学着成长,增强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四)主题辅导:学会与人沟通(建议活动时间:暑期末活动主持人:刘小妮)

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十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搞活,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也致使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慢慢吞噬着农村孩子的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及照顾,使得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失措。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必须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人生导师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工程师的重任。

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称“心育”)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正确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

再者,“心育”是德育的切入点,是德育的主要内容,要把“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心育,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拓宽德育的渠道,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以下我校结合工作浅谈一下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关爱、教育、培养学生从心开始

心育更要求教师用心教育“有人就有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发展,认识活动都有差别,每个人的习惯、个性等等都不相同。正是人们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才构成了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

“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或双亲中一方分隔,缺少比较健全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性格品德和行为缺陷。我班曾有一位学生,母亲残疾,父亲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一难得回来一次。由于母亲的身体原因,他作为老大,每天回家除了学习就要忙家务,父亲常年在外,心里的苦恼无法倾诉,寻求不到关爱和引导,在心理上产生极重的负担。时间一长,他结交了一群社会上的朋友,开始旷课、逃学、打架、打游戏,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时,自尊心强,爱面子,极易激动,发脾气,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于顶撞老师。但在与他接触后,我发觉他只是一只迷路的羔羊,于是,我时常找他聊天,从他的生活谈到他的学习,谈他的理想,并且告诉他我很愿意做他的倾听者,一切从心出发,让他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我对他的关心和爱。慢慢的,我和他成为了知心友,他不再逃课,不随意发脾气,闹事了,只要有问题他就会想到找我诉说和帮他解决。

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择友标准,要想和他们成为朋友,我们就应该理解、尊重他们,让他们从心中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我们成为知心友。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从“心”出发……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热爱,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鼓舞力量,引起情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这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而才能更激发学生完成老师提出的严格要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爱育爱

“师德”的精粹在于“师爱”,要用心温暖、感化、引导学生,学生在成长中的基本需要时同情、理解、尊重、宽容、爱心。而以爱育爱,则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爱育出学生的爱,让学生体验爱、理解爱,并学会付出爱。通过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观,言传身教,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去呵护孩子们纯真而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不断追求各自的幸福人生。

和平小学

1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十五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1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0.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在学习上、交往上、情绪上【1】。导致留守儿童发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一般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完成作业较差,缺乏主动性学习。而且缺乏自信心、进取心,以及出现厌学不良情绪。由于成绩较差产生的自卑心理,甚至使他们走向辍学。因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1.1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关系。儿童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候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关爱,使儿童性格胆小、孤僻,同时出现消极、自卑的心理问题,导致出现社交恐惧症。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另外,在学习方面,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也加重了,学习压力也加大了,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习不好将无法面对家长,这时就导致他们的情绪变得更焦虑。

1.2学校与社会教育缺失

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上与其他孩子有着差异,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想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需要通过学校教师、集体来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2】。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较差、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受到一定限制,很少开设了心理课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这就导致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2.1构建和谐校园氛围,给儿童一些温暖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占有主导位置,留守儿童除了在家里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在学校里,有教师与小伙伴,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教育缺失,希望能在学校得到一些弥补,通过与老师的和睦相处,和同伴相互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因此,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专门组建留守儿童团队,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带来的关爱。

2.2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多一些关爱

亲子之间的感情是关系到孩子良好发展关键因素,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此外,由于监护人是接触留守儿童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合理的安排较好的监护人,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同时应常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及学生情况。总而言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3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给儿童爱的力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在成长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3】。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通常都是由爷爷奶奶对儿童进行监管,但是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和方法,这就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交流合作,使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教师要定期去留守儿童家中家访,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

2.4加强社区教育,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来自家庭与学习,社会也有着一定的责任【4】。在农村社区中,家庭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一般家庭如果出现什么事,其它家庭都会乐于帮助,这时候就要发挥农村社区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帮助留守儿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这就需要社区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通过交流与互动,更好的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留守孩子。发挥出团体的作用,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如: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等辅导等。

3.结语

总而言之,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各个方面相互合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要真正解决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构建和谐校园氛围,给儿童温暖;父母要多多关心孩子,给儿童关爱;社会要多多帮助儿童,促进童健康发展。只通过这种形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的力量,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苗苗,李慧,李军,李林贵,王翠丽,Stephen Nicholas,孟庆跃.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1:60-63.

[2]胡义秋,朱翠英. 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15,01:105-110.

[3]张国举,王彬竹.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131-134.

17.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活动 篇十七

用心灵感受温暖,让生活充满阳光。10月10-12日,桃园小学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活动。

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消除“留守儿童”远离家长造成的孤寂、失落、焦虑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姚春燕给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并作了《点燃希望之灯》的报告,报告活动将以现场讲座为主,结合交流、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留守儿童释放负面情绪、接纳现状、改变自身心态,健康快乐成长。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感恩,学会自我宣泄,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18.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八

一年来,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现准备用一段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在全体学生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工作内容:

1、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体验心理健康常识——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健康保健——帮助他们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培养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与求助意识。

2、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分阶段内容:

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小学一年级的留守儿童: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学会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不良习惯,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留守儿童: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学习和做事时学会动脑、认真、仔细。

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儿童:勤奋学习,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要求进步;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锻炼抗挫能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小学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合作能力,勇于负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中学生活。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二)工作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以全体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民主、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只有坚持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愿意亲近教师,愿意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留守儿童作为小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有它的独特差异,他们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多样性原则是由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

4、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他们的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

(三)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一年来学校共用4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四)主要做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旨在发展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各项活动,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名说“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晨间谈话等可有机结合,通过游戏、唱歌、遐想、讨论、辩析、观察、表演等方式为中介使“课”活动化,达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2、举办“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较它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10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参与的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这个目标组织沙龙活动。

3、成立“心语小屋”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创办心语小屋。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为的是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4、设立心理信箱

针对留守儿童,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心理信箱。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师生间个别心灵的沟通,努力获得他们对教师的信任,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卫,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二是对心理教育中一些带共同的方面展开讨论,并为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提供丰富的素材。

5、开展“心育雏鹰行动”

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举行心育雏鹰行动。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侧重开展如品德践行,社会实践、送温暖等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留守儿童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

6、开通“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心连心的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代理家长结对、家长、代理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多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发展的“心育”。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7、鼓励写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留守儿童记“心语日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浏览写“心语日记”,搭通学生的“脉博”,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8、互写“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留守儿童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设置“心语赠言”卡,并鼓励学生相互间写赠言。“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留守儿童生日、毕业升学、表扬获奖时,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

“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留守儿童,能在他们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灿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五)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缺少专家引领。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尚未有效建立。班主任、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3、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程的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流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的留守农村的那些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学生的和谐心理健康发展,为这些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学校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一、认识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价值取向

该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怎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和系统放大效应,促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呢?笔者首先认为要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

1、留守学生状况调查。

2、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留守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二、细致开展“留守儿童”调查并情况分析

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另还有外来民工子弟。这些孩子们在学业、行为、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业方面,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社会实践、阅读等需要家长参与引导的作业完成很难;学习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帮助;作业无人监管,成绩滑坡;学习自觉性低,学习习惯较差等。行为方面,课堂纪律松懈;卫生习惯较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玩耍到很晚;迷恋游戏;长时间看电视;和同学冲突,说脏话;不懂尊重他人,行为散漫等。心理方面,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孤僻内向,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当前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开展活动更多的关爱、呵护,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让每个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3

一、正确认识留守儿童的父母

要正确的看待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全面的看待。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发展的需要,舍小家为大家,背井离乡、弃儿丢女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干一些当地人不愿干的工作。正是他们促进了我们国家向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是伟大的。而当前我们教师队伍中有许多人对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正确的看待,总是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负责任,生下孩子孩子不抚养、不教育。他们偶然到学校来,总是有点意见,希望他们能回来。试想一下若是农民工都回到自己家乡,我们的北京上海会怎么样?我们的吉首会怎样?城市将陷入瘫痪,处处垃圾,生活必须品匮乏,是人间地狱。如果农民工都回家,工业会有灭顶之灾,经济会崩溃。显然,当前社会发展离不开农民工。他们是英雄。我们应坦然面对留守,为英雄的儿女倾注更多的关爱,回报我们的英雄。

二、正确对待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肩负着让每一个儿童都应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理所当然地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温暖。那么,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呢?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常使他们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将合理调整其心理状态,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以爱打动留守儿童,每个学生都有长处,不过这种天赋能否被挖掘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取决于学校丰富多样精神生活的创设。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教师必须亲近留守学生,用爱去打开动他们,同时,在处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是多包容,不要贴标签。

19.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篇十九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是身体发育、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劳动力大迁移导致了大批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缺位, 这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家庭、学校、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正待研究解决的社会问题[1]。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行为和学业三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 长期的“留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特质和社会交往方面。

1、人格特质方面: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 亲子关系相对疏远, 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 缺乏情感交流, 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 长期积累, 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的性格倾向[1]。

2、社会交往方面:

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人际关系和自信心。首先, 求助对象上值得注意的是, 农村儿童在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上他们平时都很少得到父母的帮助。在遇到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时, 非留守儿童更少向父母求助, 而留守儿童则更多地想到向父母求助, 并将这种求助做为一种情感安慰。其次, 非留守儿童的自信显著高于留守儿童。相对而言, 更加自信地参加各种活动。最后, 人际关系方面, 留守儿童不愿更多地与人接触, 性格相对孤僻, 因而影响其人际关系[4]。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

当前的研究大多从负面探讨了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正面研究报告很少[5]。其实, “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1、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心理影响。

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 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 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 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相对而言, 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更成熟。高中生也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 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4]。

2、性别差异。

关于留守儿童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 女生比男生焦虑更高, 而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留守女生在躯体、抑郁、焦虑、恐怖4项因子上的分值显著高于男生[5]。

3、地域差异。

关于留守儿童地域差异的研究发现, 农村留守女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言行偏差, 年龄较大的内地留守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 而沿海留守女生更多出现情感饥渴和厌学、厌世倾向。另外, 内地农村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沿海农村留守女生[5]。

4、在留守儿童内部也存在分化现象。

处于同样的环境中, 有些留守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优良、心理健康, 甚至比父母在家的儿童发展更好, 这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弹性现象。研究表明, 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 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 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 学习自觉上进, 表现良好[4]。与父母分离增强了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他们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比一般儿童更快、更高[1]。

5、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

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 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非留守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 “留守”现象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4]。

三、引发的思考

1、过度的关注和标签所带来的新问题

由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留守儿童已经从其他儿童群体当中被彻底区分出来, 其弱势群体的地位已成定论, 也被贴上了妇孺皆知的“标签”。任运昌的田野调查发现, 因其负面特征被人为扩大, 一些留守儿童自尊、自信水平显著下降, 出现了自暴自弃的现象。因此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已经进入启动状态, 并完全有可能蔓延恶化[6]。

2、可能产生的后果

首先, 将导致教师、留守儿童家长、代理监护人丧失教育信心, 给广大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带来毁灭性打击[6]。

其次, 留守儿童污名化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师、家长等群体之间出现巨大的心理鸿沟, 他们与同伴的互助成长、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与老师的心灵沟通将出现不必要的障碍, 其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重要资源也将更加难以获取, 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 进而陷入“孤岛效应”一样严重的发展困境之中[6]。

再次, 污名化也将导致留守儿童群体之中各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改变。一种可能是, 留守儿童之间易于失去那些本能或传统的互信、互助、互惠关系, 个体之间的排斥与防范增加, 彼此都陷入社会认同感、归属感模糊的发展困境。另一种可能是, 留守儿童非正常小团体越来越多, 团体内部不健康思想逐渐滋生, 所谓彼此“臭味相投”的越轨行为难以避免。有研究者发现, 当前众多留守儿童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处于启动状态的污名化直接相关[6]。

四、促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建议

1、淡化标签,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和人际氛围

针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危险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教师及研究者应淡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概念, 切忌人为强化其弱势群体意识, 而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奋进与责任意识。农村就有许多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 如对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无意识, 无论是村民还是老师同学都是平等地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这种环境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保护这种环境, 不需要去做各种宣传来强调留守儿童的特殊性[7]。

2、加强情感联系, 正确看待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利与弊。

父母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来加强与孩子的联系, 以弥补他们不能在孩子身边教育的缺憾。学校则需要充分挖掘留守儿童教育优势与资源, 根据年龄、地域、性别等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对策, 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参考文献

[1]常青、黄福康。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初探。教育学术月刊, 2008, 2

[2]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 2005, 28 (4)

[3]叶敬忠、詹姆斯。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

[4]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总第187期)

[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河南科技, 2008年1月

[6]任运昌, 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20.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篇二十

一、指导训练“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指定专业教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日常的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结合实际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德育课程,比如,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文明礼仪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还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灵倾诉信箱”“亲情视频室”“亲情专线话吧”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要多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监护人及时联系、定期沟通。班主任老师也要更关注留守儿童,组织他们多参与文体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健康成长。

二、溺爱型“留守儿童”的引导策略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生活在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身边,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得到了更多的疼爱。在生活上,他们衣食无忧,大手大脚,随意性很强;在性格上,散漫骄傲,自以为是,从不把别人放在心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上,怕吃苦,不思上进。这样的孩子被“宠”坏了,虽然会经常做错事,但总会被老人们以各种理由原谅,结果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偏激、不服管教。对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留守儿童”,我的引导策略就是严格要求,绝不放纵,让他们懂得独立、懂得奉献,不要只做温室里的花朵,要能经受风雨,禁得起挫折,有“甘苦”意识。

三、自卑型“留守儿童”的主攻方向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寄居在亲属家或邻居家里,甚至被“长期托管”了,这样的孩子缺少亲人的关注,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生活上,他们很被动,处处受人牵制,听别人的安排,很多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因心情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造成了自卑、敏感、抑郁、易怒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上,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经常精神不振,这样的孩子心理防线最为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也很难抵抗外来诱惑,是最容易出事故的一类“留守儿童”。对这些身处逆境的“留守儿童”,我的主攻方向就是“师爱+友爱”,根据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开导他们,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我还鼓励其他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性格开朗起来,在团队生活中感受温情和友情,弥补家庭环境的缺憾。

四、堕落型“留守儿童”的教育航向

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因远离父母,无人关爱,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从而自甘堕落,同一些不良少年交往,沉迷网络,甚至于干一些非法勾当。在生活上,他们无人问津,缺少规律,很随便;在性格上,暴躁易冲动,经常伤害他人,有些不可理喻;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有厌学情绪,害怕学习,还对他人的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孩子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极强,对老师的管教有抵触情绪,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对这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我们的教育导向是走进他们的心灵,找出造成他们堕落的原因,同他们一起面对。我对他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朋友”,第二句话是“我相信你”。这两句话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金钥匙,因为这些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卑心同时存在,最渴望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真诚的沟通之后,他们会感受到我最无私的爱、最宽容的心,在“爱心+信心+恒心”的攻势下,心灵受到震撼,一步步走出心灵的误区,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勇气和心理准备,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着,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舒适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是我们教育者可以完成的工作,也是可以做好的工作,让我们用最好的心态去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使他们拥有一颗纯洁、健康、充满阳光的心灵,寻找回遗失的美好童年。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抗菌药物季度分析下一篇:最新《叩问初心》观后优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