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的范文(8篇)
1.pdca的范文 篇一
关键词:PDCA循环,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
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企业应用ERP系统后,ERP系统实现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使得业务处理能够跨职能部门进行处理,由生产部门开始,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承载着企业几乎全部的关键业务,涵盖了企业最为关键和最为敏感的信息资源; 与此同时,ERP系统中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大量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高度电子化、无纸化,这些数据等都保存在磁性存储介质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集成的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数据仓库。
在ERP系统下,通过职责分工赋予不同人员不同的权限,他们能在各自的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有关操作活动,而这种途径也很容易出现访问密码泄露,使得舞弊人员通过ERP系统可以快速的访问、窃取企业的客户资源、企业产能、销售渠道、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组成等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并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在此情况下,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企业的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数据都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手工账簿,转向对存储在ERP系统底层数据库的电子数据的审计,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也从单纯的财务数据,扩展到海量的存储在ERP系统底层数据库的电子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审计人员面对的是一个无纸化的审计轨迹,传统的审计线索因ERP系统的使用在形式上变得更加隐蔽,传统手工上的舞弊操作变成了不留任何痕迹的计算机操作,这些都增加了审计的难度,降低了审计线索的可追溯性。因此,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海量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ERP系统数据中获取有用的审计数据,如何从被审计单位的海量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中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并对这些审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查找问题线索和审计疑点,是审计数据分析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如果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加强对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提出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对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模型分析。
一、相关研究
《数据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3号》指出: 数据分析适用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过程,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历史积累数据,以及数据准备阶段形成的基础表,采用适当的组织方式、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高效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发现问题线索、得出审计结论。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的数据分析是广义的概念,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为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避审计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数据分析的研究。
目前,有关审计数据分析的研究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冯国富等( 2009) 在论述审计分析模型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及其审计工作指南,并提供了一种实际的审计案例,用以演示其工作过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莉等( 2011)[1]提出在审计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负债表时,依据资产负债表的取数逻辑,采用平行模拟法设计单体公司报表程序,利用关联规则对比分析报表差异项目,结合审计经验,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异常数据,快速锁定不同公司的疑点科目,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可快速发现多家公司的审计线索,降低了因取数滞后造成的审计误受风险; 施永香( 2010)[2]分析了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基于Benford法则的数值分析方法; 赵辉等( 2010)[3]针对非结构化的审计数据问题,提出了关键字检索分析方法在非结构化审计数据分析中的运用,并运用实例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阐明; 王莘等( 2007)[4]在FP - growth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适用于安全审计数据分析的挖掘频繁模式算法,与FP - growth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在挖掘频繁模式时不生成条件FP - 树,挖掘速度提高了1 倍以上,所需的存储空间减少了一半; 吕新民等( 2007) 针对传统审计数据分析技术的不足,提出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于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挖掘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应用数据挖掘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 岳烈骧( 2008)[5]设计了一种基于社保审计专业知网和社保审计专业分词字典的异构数据语义分析系统,围绕异构社保数据分析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库的构建,对社保专业知识的收集和组织,以及社保审计字段的理解,相似数据项的查找,基于社保审计专业知网的词义消岐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但大多都是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方法、技术以及工具进行的研究,而对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的研究尚不多见。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按 “P ( 计划) ———D ( 实施) ———C ( 检查) ———A ( 总结与处理) ” 的顺序,用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向前的方式,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PDCA每循环一次就要对本次循环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目标,把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次PDCA循环,PDCA的每一次循环都会促进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PDCA循环的应用已从企业质量管理扩展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如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6]、生产工艺安全[7]、高校教学管理[8]、服务绩效管理[9]等各方面。鉴于此,本文将PDCA循环应用于审计数据分析问题,研究如何应用PDCA循环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根据PDCA循环理论以及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的特点,对PDCA循环应用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设计出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并确立合适的审计数据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
二、审计数据分析PDCA循环模型
1. PDCA循环理论用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可行性。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Edwards Deming) 博士提出的。经典的PDCA循环过程由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总结与处理( Action) 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计划环节( P) 主要是通过对问题现状的调查,分析现状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活动的方针和目标,进行活动计划方案的制定; 实施环节( D) 主要是活动计划方案的具体执行,这一环节是组织完成活动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检查环节( C) 主要是对计划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检查,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总结与处理环节( A) 主要是对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以便执行和推广,对失败的教训要进行总结,以免问题重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轮PDCA循环。因此,可以把任何一项活动都按PDCA循环划分为“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总结与处理( A) ”四个环节,通过PDCA循环把活动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循环往复向前转动; 同时,PDCA循环又是一个递归的体系,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又可再细分为另一个PDCA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不停地滚动前进的螺旋上升体系,如图1 所示。每一次PDCA循环都会把活动的目标或标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如此往复不断循环,活动的目标或标准将会不断得到提升[9]。
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围绕审计项目展开,对存储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底层数据库中的海量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找出问题,获取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疑点。在审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或者没有采用必要的控制措施,都会对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以及审计结论的产生。针对审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审计数据分析。有效的审计数据分析是产生可靠、准确的审计结论的前提,而可靠、准确的审计结论又需要有效的审计数据分析。因此,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分析过程是[10]:
首先,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 包括采购流程、产品制造流程、商品销售流程等) 、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部署和电子数据的详细情况,以及企业业务流程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反映,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以及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数据分析方案。
其次,根据审计数据分析方案来采集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清理和转换,搭建分析环境,按照预定的审计目标展开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或者存在的薄弱环节,发现审计线索。
第三,对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审核,编写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审计方法,对未达到审计目标的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在下一个审计项目中进行改进。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达到不断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
由此可见审计数据分析过程在逻辑上与PDCA循环理论存在着一致性,都是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促进过程整体水平或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PDCA循环理论用于解决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是可行的。
2. 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递归模型。 依据PDCA循环理论,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分为P、D、C、A四个环节: ( 1) 计划环节主要是编写数据分析方案。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的业务流程,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部署和被审计单位主要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反映,以及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电子数据基本情况,如数据处理流程、数据类型、数据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内控薄弱环节,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制定审计数据分析措施计划,确定审计数据分析方案。( 2)实施环节主要是根据编制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案,对审计项目开展数据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和创建审计中间表等系列数据准备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准备工作,根据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并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对发现的线索进行延伸,调查取证,核实问题。 ( 3) 检查环节主要是检查审计数据分析方案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编写审计底稿。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数据分析方案是否全面完成,数据选择的是否准确、可靠,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4) 总结与处理环节主要是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将成功的审计方法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中,以便以后的推广; 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薄弱环节和未能达到审计目标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解决措施,交给下一次PDCA循环,在下一个审计项目中予以改进。
如图2 所示描述了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循环向前转动、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状态的闭环系统。审计数据分析按 “P- D - C - A” 的顺序进行数据分析活动,并且周而复始地向前进行,一次PDCA循环结束都要对本次循环进行总结,将成功的审计方法进行制度化、标准化,加以执行和推广,并提出新的目标,然后制定下一次PDCA循环。一般来说,上一次PDCA循环是下一次PDCA循环的依据,而下一次PDCA循环又是上一次PDCA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将会得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图2 描述的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由于PDCA循环是一个递归体系,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中的P、D、C、A每一环节又可以再细分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即可以用PDCA循环对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模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建模描述,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小环套更小的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由于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模型的实施( D) 环节涉及面比较广,可以利用PDCA循环的递归特性进一步对实施( D) 环节进行递归建模描述,具体环节内容如表1 所示。
由此可见审计数据分析PDCA模型是一个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又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即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循环是D阶段的PDCA循环的母体和依据,而D阶段的PDCA循环又是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循环的分解和保证。各个小环都紧紧围绕着审计数据分析的预定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滚动,推动着大环不断向前滚动循环,通过PDCA循环把审计数据分析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审计数据分析技术的确立
对审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在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审计分析模型,而构建审计分析模型需要采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技术主要有SQL查询语言、多维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去提取符合条件的数据并获取相应的审计线索。但是,由于现代舞弊手段不断提高,这些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无法获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审计线索。数据挖掘与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不同,数据挖掘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它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1]。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利用分类分析、聚簇分析、关联分析以及序列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企业ERP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与采购、生产、销售等有关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蕴含的数据模式和规律的过程,并获取相应的审计线索。因此,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图3 描述了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审计需求。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主要业务流程、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以及业务流程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等具体情况,根据审计数据分析方案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的规定进行审计需求分析,明确审计需求,并将审计需求转化为数据挖掘具体问题。
2. 数据采集与清理,此阶段是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数据挖掘问题,从被审计单位的ERP系统中采集与审计需求相关的电子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并进行适当的格式转换。当采集的源数据存在值缺失、空值、冗余、错误、数据规范性差等问题时,审计人员必须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清理工作,如重复行数据、列中冗余数据等的识别与处理、空值的处理、字段值缺失数据的处理、数据类型、数据格式的转换、不规范数据的处理等,从而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唯一性以及有效性。通过对数据的一系列转换和清理工作提高了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建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3. 数据挖掘建模分析,此阶段是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核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审计需求,根据被审计单位各业务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如分类分析、聚簇分析、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并进行相应数据挖掘算法的设计及挖掘参数的设定,从而建立不同的数据挖掘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如运用聚类技术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相似数据的分组,发现分布模式与数据属性间的关系。
4. 结果评价。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的审计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根据可用性、正确性、可理解性等评价指标对审计知识进行评价。
5. 总结及发布。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根据审计人员的要求,将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的审计知识呈现给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所发现的审计知识进行取证分析,获取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疑点。
以上步骤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如果数据挖掘结果不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将过程回退到之前的某个步骤,如重新选择数据、设定不同的挖掘参数值等。因此,有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并提高,以期达到预定目标,这与PDCA循环理论在逻辑上存在着一致性,如图4所示。因此,通过引进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可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由图4 所示,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将应用数据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按PDCA循环划分为 “P、D、C、A” 四个环节,通过PDCA循环把审计数据分析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于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某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图4 的每一环节又可再分解为一个更小的PDCA循环,这样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是一个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小环里又套更小的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在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中,小环是大环的分解,而大环又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各个小环都围绕着预定的目标朝着同一方向滚动,推动着大环不断向前滚动,从而保证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统一、有序地进行。每一次循环都会使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提高一步,最终达到审计数据分析工作预定的目标。
四、结论
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本文运用经典的PDCA循环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流程,并确立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审计数据分析是一种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工作模式,目的在于通过对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的计划、实施、检查及总结与处理环节的PDCA循环建模,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PDCA的战术实操要领 篇二
战术篇
站在年末,回首年初的规划和方案以及之间过程中的各种心酸和惊心动魄,过往的烟云要为我们的销售业绩和品牌资产沉淀留下有用的战术价值。
PDCA的精髓不是刻板的照章办事,而是其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动态循环中的不断优化。PDCA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循环,同时,在每一个循环中又暗含着小的PDCA环节,可谓环环相扣。企业的发展正是通过这个工具逐渐地由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此循环宛如一个不断上升的飞轮,每循环一圈就将企业带上一个台阶,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Plan:让营销人做正确的事 营销无定式,这是营销的魅力和挑战所在。很多奇思妙想和创意性的动作可能在瞬间改变销售现状,实现销量猛增,所以说规划这件事本身对于营销组织来说实乃头等大事,属于“未战而先虑”的部分。规划好了,为整个团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规划失误,会形成贻误三军的悲剧。尽管它是如此重要,但仍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其一,盲目开发新品的规划。当前很多企业的所谓战略性跨越发展,往往都是老板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直觉来下达今年的销售任务,职业经理人在“将令如山”的压力下,实现计划的手段首选开发新品或者上新项目,盲目开发新品只会毁伤企业自身。其二,竭泽而渔式的规划。做营销规划,不仅仅是完成当年的销量,更要考虑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性,否则可能会对市场形成致命的伤害,大伤元气。其三,忽视新市场培育的规划。很多企业的业务团队精力都集中在老市场数据中,没有人愿意将考核导向为去新兴市场投入,毕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四,“大跃进式”的规划。这种策划方式比较容易理解,毕竟谁都想做大,但“广告一响,黄金万两”的模式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上述四个误区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现象,非常普遍。要想很好地解决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通过PDCA逐步规范,从第一环节开始对策划案给予精准的调研和分析,最终形成实操的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三年以来的销售数据,找出主要驱动因素。 第二步:分析区域市场的库存尤其是零售店库存,找出区域增长逻辑。 第三步:分析最终客户群的使用细分指标,重点关注其年龄、收入、性别、购买理由等要素。 第四步:对潜在客户进行拜访并调研,找出其潜在需求。 第五步:分析竞争对手的复合增长率以及主要驱动要素并和自己企业进行对标。 第六步:经过SWOT分析,为企业找到一条基于现有资源基础上的优势路径。 Do:让理想变成现实 规划完成后,随之而来的即为营销执行。当前国内极大多数企业都在高喊“执行力”,其实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缺什么补什么”的逻辑判断。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像机器人那样言听计从,可是有的时候,盲目的执行和执行不到位的结果是一样的,弄不好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更大的破坏。当企业在具体执行这些营销战术的时候,要考虑如下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强调区域执行时的差异性,切忌全国一刀切。战术源自战略指导,当策划方案一旦形成,大多数企业采取的策略大多是形成一个标准文件,全国统一下发。这其中的本意是期望通过这种标准化的文案内容来指导下级层面的具体操作。可是这些标准化的方案容易犯的错误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错综复杂和区域差异,这种标准化的方案并不可能适用所有市场,一旦真的按此方案执行势必造成劳而无功的局面。而若能适当地授权,给予下属以调整方案的权利,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第二,执行的过程要有监控,切忌“放羊”和“大撒把”。不知何时,“别跟我找理由和借口,我只看结果……”这句时髦语成了各大营销高层的口头禅。这句话道理很深刻,但很多职业经理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光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把控。只关注结果极有可能使得结果变得更加具有风险性,营销和别的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其时间的紧迫性和不可追溯性。建议销售管理部门制订月计划、月总结,甚至要做到周计划和周总结。要求管理者能做到知道、监督下属的行为和结果,不要等那盘令人心酸的“黄花菜”端上来后才一声叹息。 第三,培育组织的力量,计划实施都是人做出来的。同样的方案在不同的企业里执行,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倘若缺乏组织和团队的认同,再完美的策划方案都将是纸上谈兵。有些企业即便打了广告也不能如其所愿提升销量,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营销队伍。只有把营销队伍培育起来并让他们主动地开发客户、维护市场,这个区域的销量才能逐渐增长。所以,当企业发现“执行力”不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企业距离“有组织”的运营还差得很远。 Check:亡羊补牢犹未晚 无论前期我们制订出再完美的规划,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大。PDCA戴明环在强调计划和执行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求通过自我检查来实现自我调整和对环境的适应,这也是戴明环之所以能享誉全球并为日本众多企业所推崇的主要原因。戴明环这种动态自我调整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在遇到外界环境变化时,通过修改举措来完成对原始方案的重新调整。 卖点策略的检查。卖点是指产品的原始定位,是产品价值的基点。其主要核心点是围绕企业自身的产品来展开的,是企业试图向社会表达我是谁的基本表述。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卖点倘若出现漂移或者不清晰,极容易造成消费者认知上的困惑。所以,无论是新品上市还是老品的动销,当营销组织在市场中发现先前制定的计划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下,应及时通过体系向总部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比如科明照明,创业初期遭到销售困局,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认为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定位边界模糊不清,后来以一句响亮并押韵的广告语来阐释这个定位——“厂房照明找科明”。果然,调整后的卖点很快获得了市场的反应和认可。 售点策略的检查。售点是渠道体系对于该产品的理解和认知,如果经销商团队对于售点的理解不到位,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售点的利益需求,没有售点支撑的产品又怎么能卖得好。比如奥普浴霸,起初仅将产品在传统大卖场或五金店销售,后来发现购买的消费者一般都经常到建材市场中去采购,而且业主受家装公司设计师和水暖电工的影响力非常大。基于此,企业决定尝试性在建材市场中建立浴霸店中店,通过良好的形象和专业的介绍来为业主和采购相关利益者进行针对性推荐。试水后效果很好,由此开始,这个品牌逐渐成为浴霸这个细分市场的第一品牌。 焦点体系的检查。营销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更是期望引起目标群体的价值共鸣,通过这种共鸣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从而转化为销售行为。营销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消费者注意并形成需求的初级形态,并通过这些表达来向消费者宣告我是谁的价值主张,这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成为企业销量的倍增器,利用不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记得三年前,一家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在其主要干路的4S店门头上挂了一块醒目的大横幅“清明时节雨纷纷,驾驶A3免惊魂”。一时间成为网络媒体的热点话题,尽管其言辞是“免惊魂”,但消费者大呼“太惊魂”。 买点体系的检查。定位学说的一个核心观点为不要试图去改变消费者固有认知,因为这种事情是早已约定俗成并根深蒂固的,哪怕你花再多的钱去教育消费者也没有意义。买点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认知模式中的产品观点和评价,这是存在于消费者大脑中的反应,和产品、渠道、价格、终端陈列、促销手段等要素很有关联。所以,当企业的卖点和买点形成冲突后,消费者会产生怀疑,继而对产品抵触,哪怕有需求也会尽量规避之,而倘若能有效地顺应消费者认知并在其心目中构建起品牌卖点和买点的统一,那么这个产品必将横扫天下。 Action:在前进中调整自己 戴明环的强大在于强调纠偏的及时性,当企业发现实际情况和原始假设并不一致时,随后的纠偏动作都会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应性调整。是要按照原定Plan继续,还是对现行的Plan做修正和调整,还是彻底否认原定Plan,重启新的PDCA环。无论最终向哪个方向演化,都有三个重要的内容在本环节要注意。 首先,通过“巡检”方法建立上下有效互动机制。这种沟通机制不仅仅是上情下达,也是下情能及时上达的保证和关键。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内部员工论坛沟通机制也有汇报体系,但往往并不能发现真情,有效的方法是领导要定时巡检各个区域,通过在区域中拜访客户,走访终端以及团队会议的讨论发现问题并现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倘若发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在各地均有发生时,那么就不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了,而是要彻底地否定并另外制定新的PDCA规划。 其次,对问题要及时总结,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企业前进过程中不怕犯错误,而是怕这种类似的错误月月犯,年年犯。倘如此,那么这种代价也就太大了。只要心存警戒,步行稳健,我们可能没有经验,也可能没有想全,但因为我们当前所处的竞争环境是如此恶劣,大多数企业在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已经开始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局面了。我们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一种前进中的哲学。 最后,对于肯定了的部分要进行标准化规范。这点乃是我们当前大多数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想到了这种方法,也通过实践验证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却没有形成广泛的传播和了解。成功仅仅是局部的成功,而不是整体性的成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对一些优秀或被认可的战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当它成为一种规范的要求和明确的动作后,那么才能在其他部门或区域进行有意义的复制,否则,尽管方法名字一致,最终可能会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窘况。那时候,企业又为此承担了无数的无效费用,最可怕的是耽误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机会。 (高春利:和君咨询合伙人、资深咨询师)
3.PDCA循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了在本科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31.5岁。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士11名。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
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 并及时解决日常护理中的不足。定期召开护士和护士长座谈会,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的现状,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配置、护理方式的选择、护理人员的合理排班以及业绩考核等。成立了护理质量监督小组, 聘请医院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20名, 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和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估。
1.2.2 执行阶段
对全科护士进行定期培训, 使护理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疾病的诱发原因和处理措施。①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分级护理标准、岗位责任制等。②要不断加强基础护理培训。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倡导主动服务, 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 同时责任护士还要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等。护理监管人员还要加强对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对护理学术、护理期刊、对外交流、危重病管理、临床教学、静脉输液管理、护理职业安全、伤口造口管理、健康促进等进行探讨, 从而完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3 检查阶段
每周科护士长要带领护理人员对本科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专项检查要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给予高度重视, 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在对护理质量进行培训、监督的过程中, 要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为提高全员护理质量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护理质量监督小组要到临床科室现场培训, 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 从而达到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目的。
1.2.4 处理阶段
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每个季度都要对护理质量、护理操作、夜查房、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公示, 同时要求科室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 对一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要制定改进措施, 并制定下一步监督的重点。同时要委派专业人员对改进质量进行监督, 评价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1.3 评级标准
对PDCA护理前后的科室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质量评价:主要是对科室护理质量所得分值为标准, 具体主要包括分级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基础护理质量、夜查房质量、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技术操作等6项。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查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自从实施PDCA循环护理之后, 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PDCA循环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数据见表1。
注:实施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3.1 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自开展PDCA循环护理之后, 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PDCA循环护理不仅能促使护士对临床护理现状有清楚的认识, 而且还能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使护理质量更加的系统化。通过PDCA循环护理的采纳, 加强了对护理质量的培训、监督、指导以及信息反馈, 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护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成效明显[1]。
3.2 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PDCA循环护理促使护理人员对各类疾病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转变已有的护理理念, 让患者亲身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细心、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PDCA循环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医院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2], 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宋丽萍, 程燕, 马静.PDCA循环理论在护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1) :66-67, 73.
4.pdca的范文 篇四
摘要:工程变更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实践的意义上极大地影响着建设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和质量,因此加强工程变更管理是工程项目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运用PDCA的管理方法,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费用占合同约定价款的比重,降低设计变更所造成的工程管理的控制难度,希望文章对工程变更管理的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程变更;过程控制;PDCA;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151-02
工程变更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工程变更管理现状的分析,归纳目前工程变更管理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工程变更处理的程序急需完善与改进,项目实施阶段工程变更管理组织责任不够明确,对变更价款缺乏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合同条款有待完善。变更对工程具有灾难性的影响或变更是导致项目超投资的一个大的潜在原因。
工程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项目施工动态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影响大。在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等前期阶段,基本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预测到在施工过程中所可能引起变化的各种条件,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发生工程变更的工程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必然贯穿于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引起工程变更有多方面的原因:(1)修改工艺技术,包括设备的改变;(2)增减工程内容;(3)改变使用功能;(4)设计错误、遗漏;(5)提高合理化建议;(6)施工中产生错误;(7)使用的材料品种的改变;(8)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不准确而引起的修改,如基础加深;(9)不可抗力。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是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率先提出的,它是所有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djust(调整)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1 工程变更管理现状分析
工程变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处理不好会给工程目标的实现带来重大的影响。工程变更会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合同履行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会延长工程的竣工时间、投资成本及工程质量,甚至会给建设单位带来更多索赔的机会。
1.1 影响工程进度
建筑工程产品是特殊的产品,各个施工阶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紧密的工艺关联,如果某一程序发生了变更,必然会影响到相邻工作的施工计划。如果施工阶段某一工序发生了变更,必然将打乱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的连贯性,会导致施工现场所用的人工、材料、设备机械的准备工作急促和紧张,导致施工现场某一工作项目处于不能连续作业或暂停的状态,降低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热情,施工操作层的劳动生产率受工程变更的影响程度较大,进而影响施工进度计划的完成。
1.2 造成资金的浪费
如果需要选用其他材料,极有可能重新设计施工措施,替换的设备材料还需要重新定价,但此时的定价的方法大多不会再采用招标投标等竞价方式,只能通过市场询价、双方协商来处理,这样会导致最终价格偏高。有些有经验的施工单位,经常会利用变更的这一点,获取超额的利润,使施工管理企业造成资金的浪费。尤其是对一些不合理、无必要的变更,更使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1.3 影响工程质量
尤其是在项目施工的后期,发生在建筑结构部位的变更,会影响建构物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直接造成工程质量下降,降低建构物的整体安全性。除此之外,此类变更会使建构物的使用功能同样受到影响,给正常使用带来
不便。
1.4 引发合同纠纷
引发合同纠纷的工程变更一旦发生便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造价,相关利益方为了自身利益,很难达成相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索赔,严重者会进而升华为仲裁、诉讼等纠纷,非常不利于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2 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变更管理
2.1 工程变更与索赔
由于工程自身的特点,工程变更具有必然性,伴随着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工程的索赔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索赔具有广泛的含义,不仅包括施工单位的索赔也包括建设单位的索赔,施工单位的索赔则是工程索赔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变更产生索赔的主要原因有:
2.1.1 当事人违约。通常包括管理单位的违约和监理单位违约。管理单位的违约一般表现为没有遵守合同约定的条款,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付款等。监理单位违约通常表现为未能及时发布变更、未依据合同约定的条款来完成工作。
2.1.2 工程变更。工程变更(如设计变更、施工方案变更)是造成索赔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数据,变更索赔占据索赔原因40%以上的比例。
2.1.3 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他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可抗力、合同缺陷和其他第三方原因等方面引起的索赔。如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因素,如地震、地质灾害等;另外国家的政策、规范、标准等其他第三方原因引起的变更。
施工单位的索赔和反索赔成为了在索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任务。管理单位或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需在以下十点提出质疑,包括:(1)索赔的事项究竟属于管理单位或监理工程师的责任还是其他第三方的原因;(2)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如果共同负有责任,施工单位在索赔时应该将双方的责任划分清楚;(3)索赔事实的依据不足;(4)索赔时所依据的合同条款不对;(5)施工单位索赔的程序是否满足合同的约定;(6)依据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否免除了管理单位的赔偿责任;(7)施工单位是否已经通过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放弃了索赔;(8)施工单位是否采取了适当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增加;(9)施工单位的索赔依据是否够充分,是否还需补充依据;(10)施工单位所计算的索赔损失是否存在过分夸大。
2.2 项目实施阶段的变更管理原则
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变更管理主要涉及对变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遵循“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而且要对变更项目的工程量、商议价款及相关费用做审查、控制和确定。变更管理的处理原则:
2.2.1 如果有必须要变更的情况,应当及时做出变更。变更既然肯定发生,不论是否要继续施工,都必然会给项目整体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损失增加。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形式比较常见:施工单位为了等待变更指令而停止或延缓施工,如果等待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期限(通常规定为14天),施工单位便可提出索赔请求;施工现场未见变更指令仍继续施工,这样会造成很大的返工损失。
2.2.2 工程的变更指令做出后,应及时开始实施。若施工单位未能按要求及时落实变更指令的话,施工单位需承担由此所造成的额外损失。
2.2.3 需要注意变更处理的时效问题。变更发生后,施工单位应在14天的时间内将相关的手续落实到位。施工单位自签领了工程变更单时间起14天后,对其递交的工程变更价款报告,监理工程师可不再受理。如果给建设单位造成的损失,则由施工单位自己负责。
2.2.4 工程变更对项目任务目标的影响分析。需评估工程变更对项目整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3 PDCA方法在工程变更管理上的应用
3.1 Plan
一是找出项目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寻找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三是找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四是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做出设计变更。
3.2 Do
贯彻和执行变更的设计措施,即按变更规定的目标和方法去实施。
3.3 Check
检查执行变更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查看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3.4 Action
(1)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2)对未能解决的问题,反馈到其他项目并在今后所有的项目中加以改正。
虽然PDCA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但是因为变更是无法提前预先防备的,只能通过第3.4条,不断地总结,尤其是信息的反馈。很多项目不注重这些经验的反馈,导致每个项目都要出现很多重复的变更,并未在设计源头上处理掉,而且项目群内部并未互相提醒,导致投入资金增加,工期紧张。在人才培养方面,关于变更的管理培训并未引起重视,无论从费用所占的比重,还是对项目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人才的培养,不能扔到项目上,去不断犯错误才得到实际的经验。其他项目的反馈经验的培训也必须加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4 结语
本文全面分析了工程变更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实施阶段的变更管理原则,并通过结合PDCA的管理方法探究出比较先进的工程变更管理方法。同国外同行及国内建筑业相比,我国工程变更管理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如何改造传统的工程变更方法和流程,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方法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目前国内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4):50-51.
[2] 吴书安.工程变更管理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
[3] FH. Griffs and Fred M.Butler.Case for Cost-plus Contracting[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ASCE.
[4] 孟庆钧.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J].安装,2005,(2):14-16.
[5] 张海英.房地产集团管控下多项目群工程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
[6] Hester W.T. and Kuprenas J.A..Construction Change and Change orders:their magnitude
andImpact[J].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source Document 66,Austin,Tex,1991.
[7] 罗友兵,薛梅.浅议施工方案在工程变更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5,(2):18-19.
[8] 李启明,等.工程建设合同与索赔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pdca的范文 篇五
摘 要:通过应用管理学PDCA方法,对医学生创新教育方式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教育的良性进展。
关键词:创新;PDCA;医学生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知识更新一日千里,因而需要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需具备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能力。美国、日本、芬兰等对创新教育与培养的高度重视,造就了其科技领域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教育则相对滞后,造成与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相比,我国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因此,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是当前医学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为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简称。PDCA循环是按照顺序不断循环管理的科学程序。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和8个步骤。
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
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在于:(1)整个执行保证体系构成一个大的管理循环,而各级、各部门的管理又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一环扣一环,推动大循环;(2)每完成一次循环就提高一步。管理循环如同爬扶梯,逐级升高,不停转动,需要执行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就能达到新的水平;(3)“处理”阶段为关键部分,需要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完善。
PDCA是通过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PDCA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多种其他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报道PDCA模式已被用于医疗环境的评估、医疗行为的监测以及医学方案的执行,但在国内,这一管理学方法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较少,尚未有研究报道将其与医学创新教育相结合。若能这一管理领域十分行之有效的成果,融入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执行中,可能有助于促进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确保该体系执行的效率,帮助改善我国医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不足。
总之,创新已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21世纪的人才必须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医疗人才,将PDCA法结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院校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望成为新的尝试,促进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Seorn K.A Causal Model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for the health science area. J Med Assoc Thai. 2005(10).
[2]Siebens H,Randall P.The patient care notebook: from pilot phase to successful hospitalwide dissemination. 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 2005(7):398-405.
附注:本研究由第二军医大学教学基金“PDCA在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资助。
6.pdca的范文 篇六
技工院校名教师 (下称名师) 评审制度从1999年实施至今, 激励着技工院校的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名师条件为目标, 不断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发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朝着名师的目标奋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和内因对名师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外因是学校应实施名师工程战略, 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名师评比办法》的激励机制, 设立名师、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和津贴。根据按需设岗、严格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 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核, 竞争上岗, 五年一聘, 实行动态管理, 采取“能者上, 庸者让, 无能者下”的管理机制。内因是由于名师评审条件高, 既要名副其实———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丰硕的教研成果, 又要知名度高, 真正起到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现名师这一目标, 并非短期之功可得, 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8~10年的磨砺或较长时间的勤奋努力和拼搏。为实现这一目标, 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名师培养模式。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简介
采用科学先进的PDCA循环法培养名师, 将更加有序、高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使他们尽快迈入名师之列。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运用科学的PDCA循环法建立名师培养模式, 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不断持续改进。 (2) 以打造“名师”为目标, 将名师的各项评审条件和要求作为子目标, 并视为重要成果项目, 完成重要成果项目也就实现了子目标, 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采用系统化、规范化且操作简便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培养名师PDCA循环模式的过程设计
根据PDCA循环法则, 名师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 (P) 、实施 (D) 、检查 (C) 、改进 (A) 四部分, 形成逐步朝更高目标循环的过程。主要内容设计如下:
(一) 名师培养计划的策划 (P阶段)
子目标的设计设计子目标 (即重要成果项目) 是名师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具有促进“向前推进并提升”的作用, 能带来“达成干劲、导向重点、集中精力”的效果, 能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 有培养“能干的人”的功能, 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实力。设计子目标就是编制《名师目标的实施表》 (如表1所示) , 编制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突出业绩成果与考评指标。表1中最左端“重要成果项目”, 填入期望达成的成果并作为建立的一项子目标。表1第二列为“现有情况”, 教师本人应考虑目前的情况如何, 自己应达到什么水平, 设定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表1第三列为“考评指标”, 包括时间、数量、质量等指标。第四列“完成时间”, 是明确目标实现的期限并为制定学年个人目标实施计划提供依据。第五列“目标实现综合评价”, 是对重要成果项目实施结果的检查和确认。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制定子目标学年实施计划制定学年实施计划就是编制《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 (如表2所示) , 要对应表1的“重要成果项目”, 围绕每个重要成果项目实现的期限分段实施, 详细、合理地逐件列出本学年内计划做的事情。计划表的设计一般包括“重要成果项目”、“实施项目/内容”、“实施手段”、“进度”及学年“效果评价”五项。其中“效果评价”应按照“实施项目/内容”标明的“进度”, 到期实现后随即做出评价。
(二) 名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D阶段)
计划实施过程是名师的条件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关键, 是培养模式中直接起增值作用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执行实施计划有计划不实施, 计划书就如废纸。因此, 应以行动为焦点, 自觉做好实施计划中的每一件事。在各子项目实施过程中, 按照表2“实施项目/内容”的“进度”, 会出现同一时段内应完成多个事项的矛盾, 应结合具体实际, 合理安排各实施项目的进程, 均衡有序地实现目标。
对实践行动进行“效率自查”为确保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应推动自己投入到行动中去, 以实际行动追求效率。为对实施计划的行动做到有效自查、约束、警示、控制, 须编制《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 如表3所示。
做好计划实施的翔实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每天花点时间对当天计划实施的情况做好翔实记录, 有利于提醒自己, 继续朝原先设定的目标前进;有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记录检查计划实施过程, 分析计划的实施效果。应依据《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并对照《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进行相关内容的记录, 以下四个项目应列入必要内容进行记录: (1) 做对了的事和开心事, (2) 应完成而未完成的事, (3) 做不到和做差的事, (4) 明天要做的重点事。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编制人:×××编制日期:年月日
(三) 名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 (C阶段)
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是名师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 目的是检查名师培养目标各项计划执行的效果如何, 各项实践行动是否紧紧围绕着设定的重要成果项目来执行。
检查的方式:一是按照《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每学年末进行“效果评价”, 结合相应的记录, 将实施项目逐一分析审查, 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自我检查;二是在《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的“效果评价”栏中打“√”进行“优、良、中、差”自评。
检查方式的另一项工作是对学年实施计划的“效果评价”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将评价结果为“优与良”的事项, 作为工作实绩, 用红色符号记录起来, 作为“名师实力的增长”, 进行自我激励, 培养成就感。次年又接着记录新一轮评价;对评价为“中与差”的事项, 应认真分析, 把存在应改进的问题列入整改范围, 将应改进的事项作为改进过程 (A) 的输入。
(四) 名师培养计划的改进 (A阶段)
改进是确保实现名师培养目标, 持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名师实力的重要环节。
改进的方式, 一是日常整改, 即对个人记录存在的问题, 认真反思, 及时改进, 确保实践行动有利于目标计划的实现。二是对学年末检查结果评价为“中与差”效果的输入事项, 视为不符合名师条件和要求, 应进行认真分析和分类:对可以列入马上整改的事项、应重视及时纠正;对需要继续增加实施时间的事项, 以及本人无能力做到的事项, 列为下年《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的输入, 在制定计划时进行调整;对需要同事帮助才能实现的事项, 要主动联系, 寻求帮助。检查“中与差”事项的改进是否有效, 主要看成为名师的各“重点成果项目”能否如期实现。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
根据PDCA方法对名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PDCA设计的各管理环节, 具有互相促进的特点, 有利于个人不断进步。为此,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如图1所示。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图有以下要点: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由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过程组成;这四个过程彼此相连, 最后通过持续改进增强名师实力;在这四个过程中, 实施过程是基本过程, 它直接产生增值作用, 其他过程是支持性过程, 只能通过基本过程产生增值作用;以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作为实施过程的输入, 实施过程的输出是个人的“素质提高”;应依据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策划个人目标和学年实施计划, 同时应根据评价改进的需要适时调整个人的目标和实施计划;通过学年实施效果检查、评价、汇总个人成果、实力, 不断增强成为名师的恒心, 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体现了PDCA循环的特色和优势。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照名师的评审要求, 条件虽高, 但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如能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勇于挑战自我, 按照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积极行动, 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用聚沙成塔的心态, 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名师, 从而更好地为技工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义雄.ISO9000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北大清华学得到》编写组.追求效率的赢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
[3]杰佛瑞J梅尔 (美国) .天天都是丰收日新时代成功7法[M].华经,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尹秀艳.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黄金夫.内部审核策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7.pdca的范文 篇七
1.1 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瓦特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后来通过美国管理学大师爱德华·戴明博士得到广泛传播,俗称戴明环。PDCA的含义如下:P(Plan)代表计划;D(Do)代表执行;C(Check)代表检查;A(Action)代表行动。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是说做一切工作,干任何事都必须经过4个阶段:1)计划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制定的计划,即按照制定的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地去执行,实施中如发现新的问题或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修改相关计划。3)检查阶段——这个阶段只有一个步骤:检查效果。4)处理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两个步骤: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b.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PDCA的特点主要是:环环相套,相互促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PDCA循环理论的4个阶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同一个转动着的车轮,每转动一圈就前进一步,不停地转动,不断地前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也好像是上楼梯逐步在提高。每次循环都应有新的目标和内容,随着不停地转动,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和提高。
1.2 PDCA循环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 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采取正确的环境行为,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活动。它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在自己的环境方针中明确规定环境行为的主旨和方向,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和人类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组织的行为,并且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其他管理的运行模式相似,遵守PDCA循环。由于PDCA循环具有滚动上升的特点,使得环境管理体系具有持续改进的特征。任何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按照体系的这种运行模式可以使组织内的环境要素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做到持续的改进,不断提升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效果。
2 宜居城市建设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这一概念提出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很多城市开始把宜居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中将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宜居城市”。随后,“宜居城市”这一概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升温。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宜居城市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众多研究中,对宜居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相应的对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张文忠[2]认为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它应该具有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同时还应具有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李丽萍[3]认为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董黎明认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3个方面:1)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2)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3)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本文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根据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包括了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5个子系统,同时可以划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和建筑5个层次进行研究。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层面,同样也包括了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宜居城市是在城市范围内,人居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结合,在宜居城市中生活的人拥有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和谐包括环境要素之间的和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具有和谐的社会关系。这里的和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完善推进的概念,其内涵与标准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PDCA循环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3.1 宜居城市应该是动态的持续改进的城市
戴明环的精髓在于通过貌似周而复始的进程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即戴明环将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在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时有必要借鉴戴明环的思想,即宜居城市的内涵也将是持续改进的。
宜居城市是动态的开放城市,PDCA的运行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C(Check)过程与P(Plan)过程的对比,确定D(Do)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A(Action)过程中改进,使得管理对象通过一个完整的戴明环后能够得到改进与提高。随后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P(Plan)过程,进入下一个循环。宜居城市的内涵也应该是这样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现阶段的人类文明程度决定了人们对宜居城市的认识水平,而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文明度的提高,未来宜居城市的建设会包含新的内涵,而新的内涵必将是对现阶段认识的扬弃,这正是PDCA循环的实质,也是它对宜居城市内涵发展的启示。
3.2 宜居城市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关注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成果,又关注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和发展能力,即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内涵实质上是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DCA循环为宜居城市可持续性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模式。每一次针对具体目标的循环为宜居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证。每一个循环中目标的实现与反馈调整,都会使得城市的宜居性得到加强,从而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见图1。
3.3 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应该体现持续改进的思想
关于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比较权威的有2007年5月建设部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评价标准体系包括三级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居住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张文忠认为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应该选取能够反映对居住环境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评价体系,基本都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城市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各评价体系中基本采用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式。
建设部的科学评价标准出台后,有些专家学者撰文对此提出疑议。刘效仁撰文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不是静止的,因此是不可以量化的,所以只宜做定性分析,不宜做定量的评估。有些专家担心科学标准的出台可能导致宜居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本文认为宜居城市的评价需要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一个仅由若干个客观的指标和若干问卷调查组成的固定标准,而应该是一个能够体现持续改进思想的标准体系。借鉴PDCA循环在ISO环境标准体系中的运用,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
1)根据城市的特征识别不同城市在宜居建设中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中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客观指标,同时包括体现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群对城市的感受等方面的主观指标。当然还应该包括城市发展能力方面的要素。
2)根据识别出的关键要素,结合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风俗人情等客观情况,设定评价标准。
3)根据对关键要素的评价情况,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这就是对关键要素的控制过程。
4)评价体系是开放的动态体系。整个体系的运行遵循PDCA循环。正是由于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它的评价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通过不断的要素识别,设定目标,规划建设,评价对比等达到城市环境持续改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宜居性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4 结语
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发展的目标,建设宜居城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PDCA循环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宜居城市内涵的理解,评价及可持续性建设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尽管目前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博采众长,不断创新的宜居城市建设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文忠.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可续文献出版社,2006:6.
[3]李丽萍.宜居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5.
[4]张颢瀚.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评价[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5.
[5]尹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宜居城市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0):76-77.
[6]赵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46-48.
8.pdca的范文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 PDCA模式 自主互助批改 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8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些理念,我们不仅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方面,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
在以往的习作批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费时费力地批改习作,收效甚微,学生拿到作文本也只是粗粗看上一眼作文等级,并没有好好审视教师为什么这么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修改水平往往只停留在平常修改病句的层面上。所学不能致用,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鉴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学生经过三、四年级习作的初步学习后,五年级便可以开始引导他们自主互助批改习作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PDCA模式是提高学生自主互助修改习作能力的有效办法。它不仅能就地取材,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个模式中的P、D、C、A即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具体实施流程见下表。
那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模式进行习作自主互改的训练呢?
一、策划(PLAN):选择目标、小组讨论
计划是这个模式的重要部分。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策划。一个优秀的策划会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
(一)选择目标,科学有效
习作要发下去让学生互改,但由谁来改谁的呢?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让作文好的改作文差的,让作文差的改作文好的,中等生交叉批改。这么做的目的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习作能力强,修改能力也强,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习作往往毛病百出,这正好给了好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以便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习作能力差的学生,修改习作自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让他们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的习作,就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欣赏一下优秀习作,顺便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一来,既互改了习作,锻炼了学生批改习作的能力,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学生对习作的认识,也降低了学生畏惧写作的情绪。
(二)小组讨论,评价要素
目标选定后,习作下发前,就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本次习作的类型,评价习作优劣的标准有哪些?除了考虑习作过渡合理与否,句子流畅与否,用词准确与否,字形与使用标点正确与否外,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篇习作呢?
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节约用水建议书》,那评价这次习作的优劣,除了包含建议书的格式外,还要考虑建议书的内容方面是否写清了建议节水的理由(水资源的匮乏及浪费用水现象的严重等)及节约用水的措施(措施是否可行、具体、丰富)。这两块的内容,是否详略有别,最后的号召是否有力等。
再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文章读后感》,那评价习作优劣就包含了下面几个要素:读后感概括主要内容是否简洁,提出的主要感点是什么,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他的感点,这几个事例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去说明感点的,有没有遵循有详有略的策略,作者是如何总结感点的。
当然,这些评价要素,不是教师灌输下去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发现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集中反馈,教师梳理后进行板书,供学生批改时参考。在这些要素的发现过程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自主的习作指导。
二、实施(DO)——自主互助,初改习作
在学生习作分发下去后,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实行自主批改,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互助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请求教师帮助。这样,习作批改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也提升了作文批改的乐趣。
批改完习作后,最为关键的是评语的撰写。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片段写作的练笔。基本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来写评语——先写优点,再用诚恳委婉的语气写缺点。但在具体的习作批改中,必要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一段评语,抛砖引玉,供学生参考借鉴。然后,我让学生先把自己的评语写在草稿纸上,修改润色后再抄到同学的作文本上,并要求在评语后签上批改者的姓名,以便教师考核、奖励及辅导。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认真拟写评语的习惯。
三、检查(CHECK)——教师再改,评价初改
习作经过学生初改后,在字词句的斟酌上,教师可以少花很多的时间。教师此轮批改首先要再次对习作进行篇章结构上的审视、批阅;其次,在批改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批改情况。对批改非常认真准确的,我往往会在评改学生的后面写上“好”,在讲评课上对他们所在的小组进行加分并给予肯定;如果评改的观点跟教师的出入较大,说明学生对习作的优劣把握还存在困难,应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抄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做个辅导,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对初改的评价应作为教师再改的重点。
四、处理(ACTION)——交流反思,有效循环
自己的习作在学生的初改和教师的再改过程中能否被认可,他们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期待这个结果。于是,我再次把习作发给作者本人,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审视、反思。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习作的修改中获得的启发。以小组集中反馈和个人特别反馈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做到点面结合,把握全局。
同样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也都批改了别人的习作,他们都对自己的批改评价是否获得教师的认同充满好奇。为了更大的优化学生的习作互改过程,在第二轮的习作互改环节中,被改者与批改者不变。这样,批改的同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对上一个单元习作的批改评价与教师对这篇习作的评价有没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差距在哪里,产生分歧的原因自己能不能找出来,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通过这些环节的磨砺,不仅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习作批改的效果也得到了彰显;不仅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也更好地利用了教育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PDCA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它每循环一次,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它将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这个大循环系统中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这样才能建立起语文教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