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2024-06-25

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共8篇)

1.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一

机插水稻流水线播种及其配套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机插水稻流水线播种在富阳市洞桥镇示范,表现出播种省工省本、播种均匀、机插漏插率低、增产明显等特点.技术措施包括选购合适播种机械、制订播种和机插计划,备好秧盘播种细土,备好种子、秧盘和秧田准备、秧田肥水管理,大田适施基肥、适龄机插移栽,湿润灌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等.

作 者:朱满庭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农技站,311404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5关键词:机插水稻 流水线播种 配套技术 经济效益

2.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水稻,种子选择,秧床准备,播种,培育壮苗,起苗

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软盘育秧、双膜育秧都是在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简化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不仅成本较低, 而且在操作上更为简便, 是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主要机插育秧方式[1,2]。

1 品种选择

综合考虑不同品种的茬口、品种特性及安全齐穗期的时间不同, 可选择与当地土壤及气候条件相适合的高产、优质、稳产、分蘖力中等、抗性好的穗粒并重型优良品种进行播种[3]。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 应选择具有较短生育期的品种为佳。一般常用的品种有徐稻4号、徐稻5好、徐稻6号、阳光200等, 杂交稻以两优084、两优明86为主。

2 种子处理

选择高质量的种子是苗好、苗壮的前提。种子要饱满度好, 发芽率高, 发芽势好, 纯度、净度达国际以上, 最好选用包衣种子, 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播前晒种2~3 d,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稻种常自身带有病菌, 导致病害, 常见的有恶苗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由苗期灰飞虱传播而引起) , 为了有效地防止这些病害的发生, 应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浸种。浸种时可选择吡虫啉10 g+咪鲜胺或使百克2 m L (1支) 对水5 kg浸种子3~4 kg。根据坏境中的温度条件决定浸种时间的长短, 对于粳稻来说, 一般需浸足2 d左右, 对于杂交稻, 则需要浸种1 d左右, 露白即可落谷, 不可催芽, 浸种时要用遮阳物遮盖, 防止阳光直接照射药液[4]。

3 秧床准备

适宜作床土的为土层深厚、松软肥沃、爽水透气的土壤。根据该指标, 首先是菜园土, 其次是耕作熟化的旱地土, 最后经过秋耕风冻的稻田表层土。大面积取土方法:用免耕机旋耕2~3遍, 然后取上面8 cm表土层即可。营养土为疏松的微砂土质, 忌用重黏土或纯砂土。一般1 hm2秧田的营养细土应准备约150 m3, 另外, 还应准备未培肥的过筛细60 m3作为盖籽土。现在一般用基质, 但仅用基质的效果不太理想, 极易散, 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基质与营养土的配比为6∶4为宜。如选择菜园地中疏松肥沃的土壤, 在对其进行过筛后可直接作为床土使用。选择其他适宜作床土的土壤应在冬季完成取土, 在取土前应进行培肥, 一般均匀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粪26 250~30 00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经过反复耕耙, 上下翻捣, 使肥土均匀拌合, 这样为机插秧生长创造一个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 如在冬季前未进行培肥, 提倡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性状的壮秧剂代替无机肥, 在对床土进行过筛加工过程中, 每100 kg细土均匀拌合0.8 kg~1.0 kg旱秧壮秧剂。在床土过筛结束后, 应用农膜进行覆盖, 并集中进行堆闷, 以促进肥土的充分腐熟。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作为秧田, 按照秧田与大田1∶90做足秧田, 并留足5%作基备秧, 秧田在秋季种蒜前留好, 做畦应在播种前7~10 d进行, 上水耙田耕地, 开沟做秧板, 畦面的宽度为1.5 m, 秧沟的宽度为25 cm, 做好的畦面要保证实、平、光、直, 秧板做好后应及时做好排水晾板工作[5]。

4 软盘制作

在排盘前在秧田中撒敌百虫75 kg/hm2, 以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在摆盘时, 若是杂交稻, 一般1 hm2大田准备240~270张软盘, 常规稻准备375~360张, 拉线摆盘, 横排成2行, 依次紧密整齐地将盘平铺在床面上, 保证盘与盘之间的飞边重叠排放, 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 盘边距墒边20 cm, 兼作取盘泥和通道用。铺撒准备好的床土, 过筛营养土至盘高的2/3, 并刮平, 做到厚薄均匀, 土面平整。

5 播种

不同的品种, 播种量有所不同, 对于杂交稻来说, 大田用种量应为18.75~22.50 kg/hm2, 对于常规粳稻, 则播种量为52.5~60.0 kg/hm2。若选择双膜育秧的方式, 在起秧栽插时要切块除边, 因此与软盘育秧方式相比, 其用种量略有提高。由于机插秧播种密度高、秧龄弹性小, 必须按茬口安排轮作模式。宿羊山镇常年是蒜稻轮作模式, 茬口早, 因此秧龄应为30~35 d, 倒推播期, 育秧一般以5月6日为宜,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如发现旺长, 用水或多效唑药剂来控制苗高, 延长秧龄至35 d左右。若机插的面积大, 插秧的进度要在对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及机手在技术上的熟练程度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予以确定。浸种应选择合理的时间分批进行, 顺次播种, 以确保在移栽时有足够的适龄秧苗。播种时, 要做到精量播种, 先称10张盘的播种量试播, 再按标准播种, 一般常规粳稻每盘均匀播破胸露白芽谷180 g, 杂交稻播110 g。可以分3~4次细播, 遵循先四周后中间的原则, 力求匀播, 播后轻压种子, 使之与底土密切接触。

6 播后管理

播种后均匀覆盖少量的盖种土, 厚度以隐约可见种子为宜, 覆土中不能带有草籽和大块硬物, 然后刮平。覆土后应及时地封膜, 以保护土壤中的墒情。覆土后在秧沟内灌水上板, 灌水量以不超过秧盘的高度为佳, 在窨水充分浸透土壤后再将秧沟中的水排干。为了防止农膜与秧盘产生粘结, 封膜前应在秧盘上每隔60~70 cm的距离放置几根稻草。然后覆盖1层地膜或无纺布, 四周要封压严实, 以利于保温保湿齐苗, 如温度过高, 仅覆地膜的表面再覆盖1层稻草或草帘, 覆盖厚度以不透光为宜, 以防高温灼伤秧苗。播种后5~7 d在秧苗的高度达到2 cm左右、第1完全叶抽出0.8~1.0 cm时揭膜炼苗, 而对无纺布来说, 一般播后15 d以后再揭膜,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 秧田期的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螟虫、灰飞虱、稻蓟马等, 应及时选择合适的药剂做好病虫害及杂草的防除工作。

7 肥水运筹

肥分管理上, 一是追施断奶肥。一般在播后7~8 d用尿素75 kg/hm2左右, 对水7 500 kg于下午浇施;床土肥沃的可不施肥。二是适施送嫁肥、送嫁药。移栽前1~2 d, 用40%毒死蜱3 kg+宁南霉素3 L+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g对水750 kg喷雾。如瘦弱发黄的秧苗, 结合病虫防治, 叶面喷施壮秧宝、磷酸二氢钾等促使秧苗转化。在水分管理上, 秧苗三叶期以前, 一般保留1/2沟水, 做到以不干为主。达到以水调肥、温、气的护苗目的。正常情况下, 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不发白即可。若晴天中午出现卷叶要灌水补湿护苗, 雨天则要放干秧沟的水;如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 要灌拦腰水保温护苗。移栽前2~3 d排水, 控湿炼苗, 促进秧苗盘根, 增加秧块拉力, 便于卷秧与机插。

8 起苗运苗

秧苗3.5~4.0叶龄、苗龄30 d可以移栽, 移栽前1天撤水炼苗, 移栽前2~4 h取苗放置于遮阴处。保持秧盘泥湿润, 秧盘土与软盘能分离, 提起不散, 可以卷成形如毯状标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 防止秧苗搁盘时间过长或曝晒失水枯萎, 秧盘泥失水变硬, 形成机械损伤。装载高度尽量不超过6层, 一般4层为宜。

参考文献

[1]唐晓庆.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49.

[2]刘蓉蓉, 李世峰, 周宇.水稻机插秧标准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9) :59-60.

[3]杨秀林.沿淮地区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插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969.

[4]孙春梅, 陈宗明, 杨彩云, 等.机插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 :381-382.

3.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技术 ;海南

分类号 S511

世界上发达国家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插秧和机械直播。这两种机械化种植技术各有优势、特点和限制因子。机械插秧能解决水稻生产季节与品种生育期的矛盾,植株抗倒性好,适应性较广,但对育秧环节要求较高[1-4]。

1 国外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

日本和韩国水稻种植方式主要以机械化插秧为主,其水稻生产的主要特点是,水稻品种多为粳型常规稻,种植制度为单季稻。这两个国家由于水稻生长季节比较紧张,水稻栽培前期温度比较低,不宜采用机械直播技术。

1.1 日本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

日本的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从插秧机的发展开始就始终伴随其中,20世纪50年代是沿用传统的田间育秧→人工拔起→洗净根泥→整齐摆放到插秧机的秧箱中的操作工序,这种工序由于插秧机取秧量大,伤秧率高、漏秧率大,使得插秧机均未实现实用化。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研制带土小苗的栽植技术,相应的水稻插秧机也随之出现。1962年,开口正夫研制出人力一行带状带土小苗插秧机,使得带土毯状秧与插秧机正式结合,一起完成机插秧作业;后来出现了盘式带土小秧苗,以长方形的一张秧毯,再供给插秧机栽插。这种毯状秧最终被确定为机插秧苗的形式[5]。1966年,日本成功研制出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有效解决了盘育毯状苗育秧播种前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到了1970年,毯壮苗育秧、插秧方式完全取代了洗根苗育秧插秧方式。使得日本水稻插秧机械化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一个高速发展。到了1980年,机插秧面积已达到日本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完全实现了水稻插秧机械化[5-6]。

日本机插秧秧苗,根据秧龄的大小分为,乳苗、小苗和中苗。乳苗比小苗小,叶龄只有1~2叶,育秧时间7~10 d,苗高5~8 cm。其乳苗移栽的优点:育苗时间短,为小苗和中苗的1/3~1/2;秧苗成本低,与小苗及中苗相比,育苗成本分别下降了33%和42%;乳苗胚乳残存率高达35%~65%,移栽后缓苗快,低位分蘖、抗低温,产量与小苗大体相同,并与乳苗插秧机结合,在田间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推广面积[5]。

目前,日本的机插秧育秧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规模公共育秧设备,另一种是面向单个农户的简易播种生产流水线。大规模公共育秧设备有育秧温室、发芽室、作业舍等,并备有能进行秧箱装土、喷水、播种和覆土的高效播种生产流水线;面向单个农户的简易播种生产流水线,相配备的发芽设备规模较小,为发芽箱,发芽后转入塑料大棚或自然田间摆放在育秧田间[7-8]。

1980年后,日本的水稻机插秧育秧形式基本定型,即通过一整套的技术和设备将水稻种子培育成毯状秧苗供插秧机使用,后期主要是完善和改进,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实现现代化。近10年来,日本开发全自动秧盘堆装机和秧箱定位机,减轻了装卸秧盘的劳动强度及秧苗重量[9]。

1.2 韩国机插育秧技术发展趋势

韩国机插育秧苗目前主要采用带土盘育秧毯壮苗,按机插秧机的秧龄大小可分为乳苗、小苗和中苗,不同类型的秧龄、苗高、叶龄、胚乳剩余量和适宜播种量不同。随秧苗变大,秧龄、叶龄增加,苗高增加,适宜播种量下降[10]。

20世纪80年代,为了降低水稻机插秧成本和提高水稻机插秧作业效益,韩国开始研究小苗、乳苗机插。研究表明,小苗机插后秧苗的成活率高,伤秧轻,抗低温能力强。然而,小苗和乳苗机插对本田平整作业要求高,且会相对推迟抽穗期、延长本田生长时间,因此,小苗和乳苗插秧在当时的水稻生产技术条件下未得到大面积推广。随机插秧配套农艺措施的进步,小苗机插技术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优势也日渐突显,近年,小苗插秧已占韩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4%[10]。

韩国机插秧主要有以下几种育秧方式。按照秧田水分状况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按照秧苗生长期间保温方法可分为多层薄膜育秧、无纺布育秧和工厂化育秧。层薄膜育秧和无纺布育秧适于小苗和中苗育秧机插育秧;工厂化育秧采用控光控温温室育秧,温室内采用多苗床育秧,搁层可多达9层,以充分利用温室空间,提高育秧效率[10]。

2 海南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海南省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及其他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水稻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已十分突出,水稻插秧季节日用工费很高,多数地区每公顷手插秧用工费用为900~1 500元,且插秧质量得不到保证。当前海南省主要以水稻手插为主,严重影响了水稻种植季节的保障和产量的稳定。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水稻生产效益低,而发展机械插秧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水稻生产效益低的重要途径,将是海南省粮食生产实现机械化的又一重大革命。

2.1 海南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优势

近几年来,我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取得了较大进展。海南省从2007年开始在昌江、琼海、海口、三亚、琼中、定安等市县大范围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形势喜人,得到广大农民及农机合作组织的普遍欢迎和市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 效率优势

一台步行式插秧机每小时可插秧0.13~0.2 hm2,可代替15~20个插秧手的作业量。一台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每小时可插秧0.27~0.4 hm2,相当于30~40个插秧手的插秧面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民田间劳动强度。特别在雇工紧张的情况下,优势更为明显。

2.1.2 高产优势

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水稻返青快、分蘖多,根系比较发达,不易倒伏,且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不易发生,使用农药化肥少,籽粒饱满,能实现高产、稳产、优产。据2007年在琼海市、昌江县实践,机插稻产量较稳定,都在9 t/hm2左右,高产田甚至达9.75 t/hm2以上。

2.1.3 节本增效优势明显

在琼海市万泉镇文台洋进行机插秧、人工插秧、人工抛秧的对比实验,并在同样管理条件下进行产量的对比:机插秧田比手插秧田增产1.32 t/hm2,平均增收1 500元/hm2以上,可节省化肥约240 kg/hm2,可节省农药1.875 kg/hm2,机插成本比雇工移栽节省300~450元。

2.1.4 生态质量优势

机插秧能实现宽行、窄株、定穴、定苗栽插,符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机插秧有序,行距、株距均匀,通风透气好,能充分利用光能,且插植深度适中,从而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产生抗倒性好,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化肥少,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提升稻谷品质,还有利于台风季节抗灾防灾的效果。

2.2 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育适于机插秧要求的秧苗是机械插秧成功的关键。近几年来,我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海南机插秧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育秧技术多样而没有统一的标准,育成的秧苗存在较大程度上不适合机插,严重影响了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2.1 育秧营养土单一

海南水稻机插育秧所用的营养土,主要是砖红壤,砖红壤主要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层的强酸性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pH 4.5~5.5,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等特点,对水稻秧苗根系活力有一定的影响,而发达国家已进行了营养液育苗及基质育苗的研究,机插秧苗根系发达、质量和体积是带土秧苗的1/5,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及降低插秧机作业成本,而海南目前还没有进行秧苗营养土的研究,为此水稻秧苗营养土有待开发。

2.2.2 秧苗整齐度不够,影响机插质量

机插育秧常出现出苗不整齐和秧盘内秧苗分布不均匀、形成大小苗等现象,从而影响机插质量,严重时甚至无法机插。出苗差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是由种子播种前未进行选择,种子质量差、种子发芽力低、秧盘土处理不当及种子催芽时水分、温度及湿度的管理不一致,盖土厚薄不匀,多土的地方易造成闷种,导致局部出苗慢,生长滞后,后期肥水管理不一致和壮秧剂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但是目前海南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迫切需要解决。

2.2.3 杂交稻机插成本高,技术不成熟

现有机插秧技术在杂交稻上的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① 秧苗素质差,4~5叶秧苗没有分蘖,秧苗细长;② 每穴本数过大,大多数为4~6本;③ 插秧质量差,主要表现为每穴本数不均匀,插秧后返青慢;④ 用种量大,种子成本高。这些问题导致了杂交水稻机插秧的增产增效不明显,限制了杂交水稻机插秧的推广。

另外,杂交水稻要求单本稀植、漏秧率低和伤秧率低,要求机插定位准确。虽然生产上也有部分杂交稻采用机插秧,但技术尚不成熟。因此,机插秧苗大部分都是常规品种。

2.2.4 秧苗秧龄弹性小,不适应生产上的灵活调节

海南晚稻的机插秧秧苗一般秧龄12~15 d,叶龄3~4叶,适宜苗高12~18 cm,秧龄太小时机插质量受到影响,太高则机插时伤秧严重,影响秧苗返青,生产上常常由于按照计划育秧,但适宜移栽时稻田整理速度慢,人为造成超秧龄秧苗;或天气持续干旱造成水荒,不能及时移栽,或一次连片育秧面积过大,插秧机来不及移栽等原因造成了超高和超龄的秧苗,影响机插质量,增加伤秧率。因此,采用调节剂、肥水调节等育苗栽培手段,研究探讨延长秧龄的弹性意义重大[11]。

2.2.5 病虫害造成病苗、死苗影响机插秧苗技术的推广

4.水稻简易工厂化育秧技术初探 篇四

水稻简易工厂化育秧技术初探

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镇新海村进行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尝试,并获得成功.经几年努力,全镇机插稻面积从300亩发展到近万亩,目前已拥有高速插秧机13台、手扶式插秧机5台.通过多年实践证明,要搞好机插稻,培育壮秧是关键.由于机插稻秧龄弹性小,栽插时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即使育好秧也不能插好田.因此只有改变自然条件,增加抗灾能力,培育优质壮秧,才能大面积推广机插稻.笔者在新海村进行了水稻大棚(简易工厂化)育秧试验,采用钢架大棚、塑盘育苗、机械播种的方法,获得成功.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作 者:陆永良 姚雪球 倪雪荣 王志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农技站,215427 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5 关键词: 

5.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五

一、机械化基质育秧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浙江省桐庐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 桐庐县水稻机械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推广面积逐年增加, 水稻育秧流水线不断引进, 导致育秧用土量增加。经过几年的水稻育秧流水线机械作业, 农田表层泥、塘泥、山体植被土都被大量采挖, 造成泥土资源十分紧张, 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处理好机械化育秧用土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无疑给我们农机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水稻机械化育秧用基质代替营养土来解决这一矛盾, 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这项研究已迫在眉睫。

二、基质育秧的技术试验

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壮秧分蘖多、活棵快, 抗植伤力强, 易获得足穗、大穗。尤其是机插秧, 壮秧更为重要, 可谓是“七分育三分插”。开展水稻机械化基质育秧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 彻底解决机械化基质育秧难题, 是关乎粮食生产取得高产、节本、环保的重中之重。合理运用好种子药剂浸种、机械化催芽、播种和苗期的管理方法, 才能最终达到省土省种、省工省本、省秧省肥省农药, 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为此对机械化基质育秧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进行了试验与研究。

该试验中应用的基质为江苏省淮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淮农牌水稻育秧有机基质, 每袋15 kg, 价格为13元/袋。这类水稻育秧基质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理化性状是:有机物总量质量分数≥28%, 氮、磷、钾总含量质量分数≥2%;还富含微量元素和其他活性促根物质, 养分全面;p H5.8~7.5, 缓冲性能好。

1. 种子处理

浸种前择晴晒种1~2 d。种子经风选、筛选和清水漂浮后, 进行药剂浸种。浸种药剂可选用“浸种灵”等药剂, 一般5~6 kg种子用质量分数为10%的浸种灵2 ml对水10 kg, 搅拌均匀后, 杂交种子一般浸12 h, 常规稻一般48 h。药液需高出种子层面10 cm, 在室内浸种, 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

2. 催芽

浸种后用清水淋去药液, 把种子发芽机调节到适合种子发芽的温度进行催芽。大约15 h后, 待催芽的种子破胸露白时摊晾待播。

3. 播种

在育秧流水线上完成。

(1) 装盘:将蓬松后的有机基质装入秧盘并由机械刮平, 铺放2~2.5 cm厚度, 不需镇压。

(2) 播种:粳稻每盘播干种120~150 g (湿种180 g左右) 播种均匀;或者在育秧流水线上调节播种量至每cm2不少于3粒种子为宜。

(3) 覆盖基质:播种后再用基质盖好种子, 机械刮平并去除多余基质, 基质覆盖厚度0.5 cm。

(4) 浇水消毒:用质量分数为65%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稀释至600倍, 结合浇底水对秧盘苗床进行全面消毒, 但水以不流出盘底孔为原则。不可用人工大水冲刷, 以免冲跑种子、淋失基质中的养分, 造成出苗不齐和秧苗长势不均。

(5) 摆盘上苗床:摆秧盘时注意把秧盘的短边向外, 朝排水沟方向摆放, 摆正、摆齐、摆紧, 有利于今后的机器插秧。

(6) 覆膜或搭建小拱棚:在秧盘表面覆盖一层地膜或无纺布保温、保湿, 有条件的可在苗床搭建小拱棚, 以便保温、防暴雨和遮阳。如仅覆地膜的, 晴天应再在地膜表面覆盖一层稻草或草帘, 以防高温灼伤秧苗。基质育秧采用大棚育苗效果更佳。

4. 苗期管理

(1) 温度管理:出苗前白天维持基质表面温度在25~30℃, 晚上不低于15℃。出苗后温度维持适温的低限, 特别是夜间温度, 以控制幼苗徒长。

(2) 肥水管理:出苗前当基质表面干燥时, 应及时补水。正常情况下, 底水够出苗所用。出苗、顶土后, 适当控制水分。整个苗期均应保持基质湿润, 切不可过度控水导致根系受伤;也不宜水太足, 不利于秧苗盘根。在栽插前2~3 d施好送嫁肥, 每667 m2撒施尿素5 kg, 施后用少量清水淋洒一遍。

(3) 揭膜:当出苗50%时, 及时揭掉地膜等覆盖物, 晾干覆盖层基质, 并用笤帚轻扫, 使基质散落到秧苗根部, 并适当浇水冲去叶面基质。

(4) 光照管理:出苗前, 尽量遮光以防高温烧苗;出苗后在不影响温度的情况下, 尽可能让秧苗多见光。控制幼苗徒长的关键措施是:低温、强光、适度水分。

(5) 病虫害防治:基质育秧, 主要防治好灰飞虱、稻蓟马、稻象甲、螟虫等病虫害。揭膜后及时架上20目防虫网, 阻止灰飞虱等害虫侵入, 秧苗期全程覆盖, 机插前2d左右揭开防虫网炼苗, 并施用送嫁肥药;不用防虫网覆盖的秧田, 每667 hm2可用质量分数为25%的“吡蚜酮”20 ml, 或质量分数为40%的“毒死蜱”100 ml等药剂对水40~50 kg交替使用, 于傍晚前对准秧苗均匀喷雾, 以减轻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危害。在移栽前2~3 d, 所有秧田要用一次肥药, 做到带药带肥下田。

5. 起苗运苗

基质秧苗根系发达, 当秧苗达3.5叶龄左右时, 根系可盘结成紧实的根毡, 取苗时可直接把秧苗从秧盘中用手拎出, 放在运苗车上进行运输。为了便于取苗, 尽量在移栽前1 d浇一次水, 取苗当天浇水不利于取苗、运苗。秧盘可直接重叠起来, 或者秧苗从秧盘取出后重叠装车运输, 装载高度尽量不超过6层。

三、试验结果

目前国内先进、专业化的水稻育秧基质, 含有水稻苗期所需的全部营养, 可直接使用。试验表明:每袋基质要加3~4 kg左右的水, 搅拌蓬松后, 即可直接上育秧流水线装盘使用。一般667 m2大田机插面积需用25~27盘秧, 基质用量在2.4袋左右。

专用水稻育秧基质具有持久肥力和良好保水通气性, 育出的秧苗具有发根力强、盘根好、适合机插等优点。移栽后比常规营养土育秧的机插水稻返青早、生长快、病虫害少。机械化基质育秧的优点集中表现为:一是秧苗素质好, 抗逆性较强。苗期无立枯、青枯等病害发生, 秧苗矮壮。较营养土育秧平均株高降低15%, 基茎宽增加0.12cm, 叶片宽大, 色泽亮绿, 秧苗的适栽期较营养土育秧长5 d以上。二是基质秧苗移栽后无缓苗期。秧苗根系发达盘根力强, 与营养土育秧相比, 每株秧苗白根增加4.03条, 盘根力增强25%, 移栽植伤轻, 发根力强, 早期发苗快, 有利于本田化学除草。三是与机插秧技术兼容性强。基质密度较小, 每盘基质质量1.5~1.7 kg, 仅为等体积土壤的1/4~1/6, 插秧机负荷小, 对机械磨损轻, 栽插速度较营养土育秧提高20%, 且缺株率显著降低。四是基质育秧技术简单, 成本低廉, 成功率高, 用户省工。基质育秧较常规营养土育秧, 每667 m2大田综合成本节约8~15元。

6.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六

生产实践证明, 机插秧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 有利于控制适宜的密度和协调个群体矛盾, 确保合理的苗情动态, 还有利于减轻病虫和倒伏风险, 所以, 通常情况下机插秧产量要高于常规移栽水稻和直播稻。但目前生产上机插秧普遍存在秧苗质量差、移栽不及时及栽插基本苗不足等突出问题, 造成有效穗数偏少, 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针对存在问题, 采用无纺布秧盘育秧, 狠抓准备、播种、管理和移栽等环节, 提高秧苗素质, 保证栽插质量, 促进早发稳长, 为高产奠定了基础。2013年无纺布秧盘育秧机插示范田的水稻单产达到9 484 kg/hm2, 比手工栽秧的田块增产6.7%, 比直播稻增产14.2%。

1 育秧准备

1.1 秧田准备

秧田选择在靠近大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方便灌水的地方, 可方便管理, 减少搬运秧苗的时间和工作量。为使秧苗个体有良好的营养空间, 要按照秧田和大田比1∶80~100的标准留足秧田。秧板要精做。播前15~20 d精做秧板。为使板面平整, 可以先上水进行平整, 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畦面宽度为140 cm, 畦床高度为15~20 cm, 长度视需要和地块的大小来确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 cm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床面要达到实、平、光、直的要求, 即秧板沉实不陷脚, 板面平整无高低, 板面无残茬杂物, 秧板整齐沟边垂直。

1.2 床土培肥

采用育秧基质或细土作床土, 按照每1 hm2大田准备基质1.5 m3或营养细土1 500 kg, 也可选用肥沃疏松的菜园土。床土过筛后, 每100 kg细土拌壮秧剂0.5~0.8 kg配制营养土。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堆置, 并用农膜覆盖, 集中堆闷培肥30 d。另备未培肥的过筛细土作盖籽土, 每1 hm2大田用量300 kg。

1.3 秧盘摆放

每1 hm2大田备足58 cm×28 cm软盘450~600片。秧盘要摆好。播种前将秧盘纵向横排2排在畦面依次平铺, 盘与盘飞边要重叠排放, 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盘面铺营养土2.0~2.5 cm, 厚薄均匀。秧盘的营养土太薄不利于盘根和保持水分。

1.4 秧板制作

苗床要耕整。对留做秧田的田块要进行耕翻、耙细、整平。

2 品种选择及处理

应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熟期偏早的中熟中粳品种, 以确保安全齐穗、顺利灌浆、正常成熟。一般适宜的品种为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5号和镇稻99等。

浸种前要晒种1~2 d, 保证出芽整齐。浸种时用50%咪酰胺2 g+10%吡虫啉10 g对水6~7 kg浸种5 kg, 药液高出种子10 cm, 浸种时间一般不低于48 h, 可防治主要由稻种带菌所致的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浸种后, 采用“日浸夜露”的办法促进自然出芽, 待80%左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3 播种

3.1 确定播期

适期播种是保证秧苗生长与季节同步, 有效利用温光资源, 确保适龄栽插的重要手段,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 以免引起栽后僵苗不发。要严格按照预定栽插时间定育秧时间, 做到以栽定播。机插秧龄宜在20~25 d。

3.2 精量匀播

播种的均匀度直接影响今后大田栽植的均匀度和质量, 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机插秧苗播种密度过小, 易散, 盘根效果差, 密度过大, 秧苗素质差[1]。每1 hm2大田用种45.0~52.5 kg。可采用流水线或人工播种, 为确保均匀播种, 提倡使用流水线播种。流水线播种要调整好播量, 人工播种则要按盘数称种、分次均匀播种, 可4~6盘为一组播种, 平均每盘播破胸露白芽谷150~160 g或干籽100~110 g。

3.3 盖无纺布

播种结束, 在稻种秧盘表面均匀覆盖0.3~0.5 cm厚的细土盖籽, 厚度以不露种为宜。盖土后立即使用1.6 m宽的无纺布覆盖, 四周封严。无纺布作为水稻育苗的保温覆盖材料, 不会因温度和光照而影响育苗, 同时, 无纺布育苗昼夜温度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农膜育苗, 增强了秧苗的素质和抗逆能力[2]。

4 秧田管理

“秧好半熟稻”, 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是夺取机插水稻高产的基础。通过及时有效的管理, 要使机插秧苗达到如下标准:叶龄3~4叶, 苗高15~20 cm, 苗挺叶绿, 基部粗扁有弹性, 秧苗整齐, 无病虫危害。单株白根数10条以上, 根部盘结牢固, 提起不散, 盘根带土厚度为2.0~2.5 cm, 厚薄要求一致。

4.1 科学管水

播种后, 苗床沟内要灌满水, 水面淹至畦面盘底为宜, 保持苗床湿润, 防止出现盘土干裂, 影响秧苗正常生长或死苗。播种后2 d内下大雨应及时补盖籽土。揭布后水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 灌满沟水, 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如遇低温应灌水护苗, 天气转好后排水透气, 促苗盘根、快长。切勿长时间灌水或一直旱管, 以免影响秧苗发根和正常生长[3]。育苗后期, 特别是在移栽前1~2 d, 应把畦沟内水放干, 只要保持苗床湿润不干, 不至在移栽时苗床土过湿, 影响育秧质量。

4.2 揭布炼苗

盖无纺布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在秧苗出土2 cm左右、1叶1心时揭无纺布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布原则是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 遇寒流低温推迟揭。

4.3 看苗施肥

根据秧苗长势情况酌情施用断奶肥。床土培肥的可不施断奶肥, 床土没培肥及苗瘦的秧苗, 于1叶1心用1%尿素溶液和1.5%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 施后要用少量清水淋洒1遍, 以防肥害烧苗。移栽前2~3 d不能施尿素, 否则会造成秧苗弹性变软不方便卷运。

4.4 防病治虫

在育苗全过程, 注意病虫害防治, 如苗瘟、立枯病、烂秧等。若病虫害发生, 应及时对症用药防治。移栽前2~3 d, 所有秧田要用一次药, 做到带药下田。

5 栽插

5.1 坚持及时抢栽

根据天气变化、茬口衔接情况, 及时调整秧龄弹性, 提高栽插质量。一般掌握3叶1心移栽, 秧龄掌握在20~25 d, 防止超秧龄。超秧龄后秧苗素质显著变差, 器官发育不良, 表现为栽后返青活棵慢, 分蘖迟。目前生产上机插品种不配套, 插秧机负载量过大, 成熟期明显推迟, 成为水稻生产突出问题。因此要根据移栽时间和机械情况, 通过分期分批播种, 确保适龄移栽[4,5]。

5.2 减少运秧损伤

采用塑盘育秧, 移栽时直接卷起秧块运到移栽的大田。若移栽时下雨、苗床土过湿或育出的秧苗弹性差, 最好不要卷运, 易造成伤秧。卷运秧块不能叠放层数过多, 防止损坏秧苗。宜随起秧随栽, 防止秧苗过夜或放置时间过长, 影响秧苗质量。

5.3 保证栽插密度

机插秧植伤重, 缓苗期长, 分蘖发生推迟, 要插足基本苗。行距采用30 cm, 株距控制在12 cm以内, 机栽密度掌握26万~28万穴/hm2[6]。由于受育秧质量、机械和整地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机插秧会存在漏插、漂秧等问题, 因此, 要留有部分秧苗, 机插后及时进行人工补缺, 以减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匀度, 确保栽足基本苗。

摘要:根据水稻机插秧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育秧准备、品种选择及处理、播种、秧田管理、栽插等方面提高秧苗素质, 促进早发稳长, 以利于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关键词:机插秧,秧盘,无纺布,栽插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茂柏, 曹黎明, 顾玉龙, 等.上海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 2011, 17 (3) :19-21.

[2]卓亚男, 张玉森, 柴书宝.水稻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壮秧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5) :53-55.

[3]鲁守强.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分析与探讨[J].北方水稻, 2011 (4) :45-46.

[4]李振宏.淮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规范[J].北方水稻, 2012 (4) :42-46.

[5]王和平, 居会军, 祝开华, 苏伟, 徐舒.杂交籼稻软盘育秧机插秧技术操作要点[J].江苏农机化, 2013 (3) :23-26.

7.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年5月在武进区郑陆镇进行,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号。育秧基质由江苏科力农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提供。菜园土为未培肥的菜园土壤 (取自市郊蔬菜生产基地) 。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4个基质处理, 分别为:有机基质、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菜园土、营养土。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用硬质塑料育秧盘 (58 cm×28 cm×3 cm) , 每个秧盘放置有机基质厚度为2.0 cm, 芽谷播量为180 g/盘。采用半旱育秧方式进行育秧即播前浇透水, 出苗前保持湿润, 出苗后基质出现发白前不浇水[1,2]。同时设计不同有机基质厚度试验, 设1.0、1.5、2.0、2.5 cm等4个处理, 观测其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为了探讨基质料育秧对栽插后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金坛市水稻万亩示范片设置了基质料育出的秧苗与营养土育秧苗的对比试验。栽后管理与当地常规水稻高产田一致[3,4]。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秧苗三叶期时取样测定:每株不定根数、最长不定根长、根色泽、根系吸收面积 (甲烯蓝法) 、根系活力 (TTC法) 、可溶性糖含量 (蒽酮法) 、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 (乙醇提取法) 、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苗高、茎基宽度、根系盘结力、发根情况等[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育秧对机插秧苗地上部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单株叶面积以有机基质育秧最大, 且与其他3种基质育秧差异明显;秧苗地上部鲜重、苗高表现为有机基质育秧大于其他3种基质育秧, 而且处理间的地上部鲜重差异极显著。这说明有机基质育秧秧苗在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快, 物质生产多, 利于移栽后的活棵。

各处理叶绿素含量为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育秧>有机基质育秧>菜园土育秧>营养土育秧, 叶绿素a/b为营养土育秧>菜园土育秧>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育秧>有机基质育秧。这说明在同等条件下有机基质和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育秧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强, 并且其叶绿素a/b的比值中, 叶绿素b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叶片可以吸收漫射光中的蓝紫光, 从而增强光合能力, 这可能与育秧的温室光照条件不足有关, 这也说明了有机基质育秧秧苗更能适应环境。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另据观察, 不同基质育秧对叶片的形态发育存在显著的影响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4种不同基质处理的叶片第1叶的长与宽没有显著差异, 有机基质与菜园土第2叶长度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机基质第3叶与菜园土与营养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有机基质在叶片的生长上与菜园土之间也具有视觉差异, 长而宽的优势非常明显。

2.2 不同基质育秧对秧苗根系基本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有机基质育出的秧苗不定根数多于其他处理, 其最长根长、白根率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 根鲜重和干重也较高, 这充分说明了有机基质育秧的秧苗根系基本性状较好。4种育秧基质的秧块均具有一定盘结力, 可以形成秧块, 但处理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 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的根系盘结力要小于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菜园土和营养土育秧的秧苗。造成根系盘结力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机基质较松散, 无论是在湿润还是在干燥状态下本身的黏结力很小, 而菜园土和营养土在湿润状态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黏结力。因此, 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的根系生长较好而根系盘结力不一定最强, 虽然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的盘结力并不强, 但由于有机基质容重小, 形成的秧块重量轻, 据测定有机基质育秧的秧块只有营养土秧块重量的1/3左右, 相对盘根力较大。整盘秧苗从秧盘中取出仍能保持不散, 符合机插秧苗的要求。

(cm)

2.3 不同基质育秧对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的影响

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是秧苗根系代谢活性的重要参数, 对4种育秧基质所育秧苗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进行显著性测验的结果表明, 总吸收面积以有机基质最大, 其次是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 这2种基质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而与菜园土、营养土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4) 。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也以有机基质最大。其次是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 菜园土的根系活力最差, 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充分说明了有机基质育秧有利于根系的发育, 这样的秧苗在移栽后成活率高, 爆发力强。

发根力的大小是决定秧苗能否迅速返青和分蘖的关键。三叶期将秧苗的根系全部剪掉, 进行发根力测定的结果表明:有机基质的次生根数最多, 其次是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 最差的是营养土, 有机基质与其他3种基质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而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与菜园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表4) 。白根率的趋势与次生根数一致。说明应用有机基质育出的秧苗茎节上根原基的数目较多而且植株的营养状况较好。

2.4 不同基质育秧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是水稻秧苗素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对于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有机基质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有机基质处理的平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的次之, 营养土处理最低, 营养土、菜园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有机基质、1/2有机基质+1/2菜园土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这与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说明光合作用强的有机基质处理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 而较弱的营养土处理则聚集了很少的糖分。

2.5 不同基质育秧对秧块重量的影响

在水稻机械过程中, 每盘秧块重量的高低有2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工厂化集中育秧来说每盘秧块重量越轻, 秧苗运输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 在栽插过程中每次装载的秧块数量增加, 既减少了栽插过程中装秧次数, 提高栽插效率, 又减轻了插秧机的负荷, 延长了插秧机的使用寿命。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基质育秧, 秧块的重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表4) 。菜园土由于土壤密度很大, 秧块的重量最大, 而有机基质则是因为它的材料轻巧育成的秧块重量最低。菜园土处理的重量几乎是有机基质重量的2倍以上。经统计测验有机基质与其他3种处理的秧块重量有极显著差异, 这正是有机基质的显著优点之一。从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角度来看, 有机基质有显著的经济优势, 不管长短距离都容易携带, 能够节约费用, 符合生产需要, 适合大面积工厂化集中育秧选用。

2.6 有机基质厚度对秧苗植株形状的影响

对基质的不同使用厚度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覆盖的基质包括在内, 不同的基质厚度对秧苗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表6) 。从表6可以看出, 株高、根系、叶面积和地上部以2.5 cm的处理最好, 2.0 cm的各项数值与2.5 cm的数值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的数值不理想, 根据株高、根系、叶面积及育秧成本等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基质的厚度在2.0~2.5 cm时对秧苗的生长发育较适宜, 厚度过薄不利于秧苗的发育, 过多会增加育秧成本。

2.7 有机基质育秧对水稻移栽后群体发育的影响

采用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素质比营养土育秧的秧苗要好, 因此, 移栽到大田后对群体茎蘖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基质育出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分蘖的发生要比营养土育出的秧苗速度快, 群体的总茎蘖数始终比营养土要多, 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 最终的成穗数以有机基质育秧的处理要略多。

据武进区前黄镇在水稻收获前取样对穗部性状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基质育秧的处理穗部性状略优于营养土 (表7) 。有机基质育秧比营养土育秧增产2.9%, 差异不显著。而金坛市指前镇试验基质育秧比营养土育秧增产14.32%。

3 结论

研究了有机基质、菜园土及有机基质+菜园土、营养土等4种基质育秧及其不同基质厚度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快, 其叶面积较大、苗高近15 cm、茎基部较宽、叶绿素含量也较高;不定根数、最长根长、根鲜重等根系指标要好于营养土育秧, 且白根率高, 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也高于营养土育秧;其根系盘结力强, 盘重是营养土的重量的1/2, 比营养土育秧更符合机插秧苗的要求。综合比较以基质厚度为2.0~2.5 cm时秧苗的素质最好。

参考文献

[1]李布, 费士敏, 陈雅娟, 等.机插稻基质育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6) :41-42.

[2]钟飞, 彭光清.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8 (3) :48-49.

[3]陈新兵, 钟飞.机插稻秧苗素质与育秧基质关系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52.

[4]张珍, 顾春军, 王依明.浦东新区机插稻育秧基质配比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3) :38-39.

[5]王光俊, 高云峰, 蒋祖明, 等.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 :31-32.

8.机插水稻育秧分析的论文 篇八

1 用基质代替营养土

将水稻下扬与水稻加工副产品稻壳混合粉碎, 添加一定量有机肥, 再通过生物发酵, 配制成水稻育秧基质, 以减少传统取土育秧对耕地的破坏, 提高秧苗素质, 降低劳动力成本, 减轻插秧机和秧苗的伤害, 实现培育壮秧的目的。

在生产实践中要特别注意2个方面:一是落谷后铺硬盘前的暗化期间, 基质持水时间长, 出苗快, 室外暗化时易高温烧苗, 所以不需塑料薄膜密封, 只需用旧油布覆盖即可。二是基质要培肥到位。基质用有机肥充分培肥, 比秧池追施化肥秧苗更老壮, 也从根本上减少无纺布育秧的揭布次数, 节约用工, 减少虫害入侵机会。

2 无纺布隔离代替塑料薄膜覆盖

(1) 水稻无纺布育苗的优点。一是实现“四防”。防虫害, 能有效遏制秧田期由灰飞虱侵染传毒而引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防稻蓟马效果好, 由于整个育苗阶段不揭布, 切断了飞虱和稻蓟马危害传毒途径;防渍害, 无纺布通透性好, 有效避免育秧期间雨后盘膜表层积水而造成的渍害死苗现象;防热害, 白色无纺布采光性好、散热快, 不用通风炼苗, 省工省力, 从根本上避免了薄膜覆盖下的高温烧苗。二是优化栽培。实现旱育或者半旱育, 基质育秧时, 秧盘灌溉后3~5d可不再上水, 浇水方便, 次数少, 浇水时不用揭布, 直接在布上浇洒即可, 方便省事。三是实现壮秧。农膜覆盖, 通风不好, 易高温伤苗, 采用无纺布覆盖, 旱育秧或半旱育, 秧苗整齐和大田成秧率高, 分蘖多, 长势强、茎秆粗壮, 根多, 根系活力强, 能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养分;水分利用率高, 移栽后返青快, 分蘖早, 发根力强, 为高产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四是节本增产。秧好半季稻, 培育壮秧为高产打下基础。同时, 减少揭盖膜用工、农药支出和施药用工以及灌溉用水和秧池进排水用工, 能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效益。五是保护环境。水稻育苗专用特制无纺布使用寿命一般不低于3年, 与农膜相当。但因为它是由聚丙烯基质喷丝热压而成, 在阳光照射等物理作用下比农膜易于降解。而且本身透气、透水, 既使部分残片进入土壤, 也不会导致类似农膜阻隔土壤水分、养分传导的负面影响, 因而对环境的污染远低于塑料农膜。

(2) 无纺布的选择。用于水稻育苗时必须选用专用特制无纺布, 即符合FZ/T 64004-1993规定, 以聚丙烯纤维基切片为原料, 采用纺粘法喷丝热压制成, 质量18g/m2, 幅宽2m, 并经防老化处理的长丝无纺布。切不可将一般工业用无纺布等同于水稻育苗专用无纺布。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适度的透光性、保温性, 耐腐蚀、耐酸碱、耐虫蛀, 在低温下不变硬, 可水洗, 方便回收、贮存,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3年以上。

(3) 无纺布覆盖育苗。苗床制作宽度以包沟2m, 畦面1.7m为宜, 铺盘宽度1.2m, 沟宽30cm, 沟深25~30cm, 爽水快, 有利于根系生长。秧畦和长度因田而异。铺盘后即覆盖无纺布, 不要拱棚, 四周压实, 不必网绳索固定。基质制备过程保证了秧苗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肥, 如果肥力还不足, 仍然可以追施速效化肥。

3 注意事项

(1) 施工时不小心会造成无纺布破损, 要及时补洞, 保证覆盖效果。

(2) 由于无纺布是全程覆盖隔离, 在5月下旬和6月初, 遇到高温天气, 加上基质营养充足, 秧苗生长很快。因此, 在制订浸种落谷计划时, 要将机插秧龄由常规的18~20d缩短为13~18d。

(3) 基质育秧, 由于基质持水能力强, 为实现旱育或半旱育, 保证秧苗盘根质量, 下透雨或上足水排干后, 一般3~

5 d不能上水, 遭遇长期连续阴雨, 最好盖膜遮雨, 减少秧板上过多的水分。

(4) 从操作实践看, 无纺布覆盖不必拱棚, 但覆盖时布要松。出苗时, 为防止秧尖钻布眼, 需将布扯一下, 给秧苗自然托布的空间。

(5) 在苏中沿海地区, 5月1日后浸种的, 铺盘时盖无纺布, 不需要加盖塑料薄膜。如遭遇温度连续低于12℃, 可盖塑料薄膜保温。

摘要:大面积生产上基质育秧要注意暗化期间高温烧苗和要培肥到位。无纺布和基质育秧要特别注意及时补洞, 保证覆盖效果;将机插秧龄设计在13~18d;遭遇长期连续阴雨, 尽量采取覆盖措施;防止秧尖钻布眼;遭遇连续低于12℃, 可盖塑料薄膜保温, 从而实行简约栽培, 达到培育壮秧、实现增产1成的效果。

关键词:水稻基质,无纺布,育秧技术,大中农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生法律观后感下一篇:上海退工证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