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黄山奇松教案

2024-10-23

苏教版黄山奇松教案(共10篇)

1.苏教版黄山奇松教案 篇一

16、《黄山奇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黄山松树的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轻松点,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 师: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们就去黄山看看(出示)黄山

我们班有没有人去过黄山?黄山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黄山的奇松。(出示课题)黄山奇松——齐读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黄山松为什么奇?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生字词检查

过渡:不过要想去看黄山奇松,就必须过好字词关。这些字词你会读了吗?自由读读看。(出示)誉为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 师: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1、师:非常好!“卧”这个字没有组词,谁来给它组个词?(或卧,卧薪尝胆,卧室,卧倒)

那你会写吗?(指导卧的笔顺)

2、你有没有想要提醒大家的字词呢? 结合学生交流,提醒“屹”的书写。

3、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生齐读“玉屏楼”)

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念(出示)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当然是„„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

师:谁能通过这个句子了解玉屏楼?——黄山绝胜处→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

很好,当我们遇到了不懂的词语时,可以联系文章认真去读,这样词语你就能自己理解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要去看黄山奇松了。我请三名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去看,请这三位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你们并没有找到黄山松最奇的地方,到哪去找,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一起读——(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四、精读第二小节,感悟黄山松的“奇”

师: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开始——学生自读。

师:让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看黄山奇松,谁带我们去看?(指名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

(一)迎客松

师:下面我建议大家一棵松一棵松去仔细看,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请你们自由再读,这有个问题,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松?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填进去吗?(出示)这是一棵()迎客松。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共同的努力,我们把书上能用来形容迎客松的词语都找到了。(出示答案)那看第一句,你能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生答 师:恩,那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迎客松图片)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于——,来读(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老师:请你来读让我们感受迎客松的姿态优美。(指名读)姿态优美,我想知道除了姿态优美还有没有? 郁郁苍苍→大家看看图,看看是什么颜色啊?→绿。→那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我们来体会(指名读)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师: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谁课前查字典了?请你说说从哪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形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苦难)

是呀,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你觉得它有多大年岁了? 老师这里有首诗,你们读完就知道了。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想一想,一千多年,可能经历过哪些困难和危险呢?

(暴雪、狂风、暴雨、火灾、烈日炎炎„„)→这就叫饱经风霜。

师:黄山松的生长过程会经历这么多的艰险,那么它生长下来,大家都会觉得奇不奇?

这是它的生命力奇呀。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充满生机

那么迎客松饱经风霜且姿态优美,所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出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二)陪客松

过渡: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指名读)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

(出示)这是一棵()的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齐读

(三)送客松

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 师:你来填:(出示)这是一棵()的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 枝干盘曲

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出示图片)师:所以,还有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是人工的把?那为什么要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呢? 师:从这儿能不能感受到送客松的奇呢?

(四)总结写法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自然段作者怎样写的?作者先总结在玉屏楼能看到三大名松,然后分别介绍了三大名松。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总分

师: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迎客松写得多。师: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呢?——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我们在玉屏楼上欣赏了三大名松的奇特风采。黄山是不是只有这三大名松呢?

生齐:不是。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黄山上其他名松的风景。

(出示图片)

2.黄山奇松教案 篇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 “千姿百态”、“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屹立”等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围绕景物特点、虚实结合写具体的方法,感受黄山奇松之美。3.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难点: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黄山奇松的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黄山奇松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认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旅游胜地远近闻名,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泉城济南、四川九寨沟、荷兰的田园。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会带领我们欣赏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的?(聚焦“奇”字)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课文又是如何抓住“奇”的特点来写的呢?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词语之间音断意...

连的技巧。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句子初步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枝干蟠曲”的意思。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短句朗读要读出节奏感、变化感、跳跃感。教师可做范读,再让学生练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思考: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们对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看到这两个“奇”字,你最想了解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奇松”的?(引导学生聚焦“闻名于世”“更是”“情有独钟”“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初步理解意思,体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感受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让学生带着理解和体会再读这一段。

(2)浏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概括主要内容。)先找四位同学朗读本段,分别读“第一、二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然后引导学生划分本段的层次,从而体会总分结构的段落清晰明了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找中心句”和“抓重点词”的方法,把意思概括得更全面: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3.你能把这三个自然段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从结构上看,课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明确这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常用的方式。)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完成填空:

(课件:课文采用 的方法,通过重点描写,表达了人们。)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默读感悟,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奇美

1.先研究“奇”字,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奇”。然后想想:通过初读课文,黄山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黄山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圈画批注。

2.交流汇报:请你结合文中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①三大名松“名”在哪里?“奇” 在哪里?(初步默读批注,学生大多关注黄山松姿态优美独特,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

②三大名松仅仅“奇”在姿态美吗?(引导学生体会三大名松的“奇”不仅是因为姿态优美独特,还因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位置都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与游客游览的路程一致,仿佛浑然天成)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的“奇”。4.小结。

(四)精读感悟,感受黄山松奇美,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1.同学们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读过的文章比较有什么特点?是呀,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用词凝练,但是简练而不简单,一词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品读“迎客松”,感受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我们先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①写景的文章一般从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方面来写,“所见、所闻”是写实,“所感、所想”是写虚,这叫“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默读这几句话,看看哪些词句是写实,哪些词句是写虚?(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读一读。)

②作者写看到的迎客松,用了哪些词句?(聚焦关键词“枝干遒劲”“青翠”“郁郁苍苍”,说说意思,体会这些新鲜词语的用法之准确精妙)作者写想象的迎客松又用了哪些词句?(聚焦“饱经风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等词句:结合资料体会“饱经风霜”形容迎客松的顽强、奇特之恰当凝练,指导运用“饱经风霜”造句;让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迎客松的热情。)

③如果把想象的部分去掉可以吗?(课件出示原句和去掉想象词句的句子)品读比较,迎客松真的会迎接客人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黄山松寄予的美好情感,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④“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迎客松,它代表的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还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甚至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在人民大会堂,迎客松作为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早已蜚声中外。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你能饱含着这种自豪、赞叹的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3.自主合作学习“陪客松”、“送客松”,体悟虚实结合写法的妙处

(1)运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主学习。(课件出示:学法引航:先自己读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作者写实和写虚的词句,再和同桌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①指生读写实和写虚的词句,作者把陪客松想象成了绿色的巨人,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出示陪客松的图片)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

赏美丽的黄山风光。真是一棵奇松!(齐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指生读写实和写虚的词句,(看送客松插图)作者的想象中哪些词句写出了送客松的特点?引导抓住“伸出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地告别”等词句想象体会送客松的独特奇美。进一步体悟虚实结合写法的妙处。学生齐读,读出送客松跟游客的依依不舍。

4.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三棵松树的位置能否调换?这样按照“热情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来背诵,既清晰有顺序又记忆深刻。(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5.想象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虚实结合实践

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齐读第三自然段)

(1)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呢?(重点抓住“屹立”一词,理解意思,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上“屹立”和其他新鲜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松树会是什么的,还可以给这棵松树起个名字。)

(2)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有的)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但是,“或”字能换成“有的”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原句,体会作者用词的简练、精妙。)

(3)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省略号表示还没说完,这里用了省略号说明黄山松真的是千姿百态。环节

三、总结——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五)积累拓展,总结写法。

同学们纵观全文,作者运用“总—分—总”的写法描写了黄山奇松,第二、三自然段同样是写黄山松的姿态奇特,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想法,然后教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抓住典型,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具体写三大名松,第三自然段运用简洁、短句式的语言表现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叫有详有略。(板书:有详有略)

(六)学习方法,读写训练。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虚实结合的方法,选择一种松的姿态,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写一棵松树。(幻灯片出示黄山松树的图片,配上音乐,学生练写)

六、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象征

陪客松 虚实结合

送客松 有详有略

千姿百态

(峄城区实验小学

3.《黄山奇松》教案,说课(范文) 篇三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学情分析

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而他们对于黄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简笔画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课前准备: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

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4.《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篇四

16《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一看。

(出示录像)它在安徽省南部,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最美丽的一座山。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山之秀丽于一身。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天上之仙翁,亦山中之圣品,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作。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黄山)

对,黄山!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它的其中一绝。(板书:16黄山奇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小组互查课文; 3.教师抽查 4.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表现了黄山松树的奇特之处。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反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单写体会。

2.合作探究

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

1.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4-1的顺序,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3.师生研讨

(1)迎客松“奇”在哪里?

生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我觉得它很奇特。

师:你知道它经历了多少年的磨难吗? 生:大约400多年吧„„

指导朗读:不是400,是800多年来,一个简单的词饱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啊,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艰辛。

学生齐读。

生2:我给他补充一下,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可它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说明了它生命力非常顽强,这也是它的奇特之处。

指导朗读:是啊,不知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郁郁苍苍,精神令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这句话。

学生再读。

生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觉得它的姿态非常奇特,因为它像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显得它更加热情。

师: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它独特的姿态。

生4: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黄山那么多松树,只有它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还是整个黄山的象征,我觉得这

也是它的奇特之处。

指导朗读:三句描写迎客松的话都着重表现了迎客松的奇特,自己再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奇特。(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2)陪客松“奇”在哪里?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突出的它高大的身姿,非常独特。

师: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陪客松的奇特,这点值得我们学习。(3)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1: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说明它姿态奇特。

生2: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盆景”是非常美丽的,而且它是“天然盆景”未经过人工雕琢,可见它美得出奇。

指导朗读:它是如此的美丽,自己读一读,读出它的美。(男女赛读)(4)练习背诵

师:这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奇特,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如果能全背下来就更好了。

①学生练习背诵; ②指名背; ③按屏幕提示齐背。(5)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像这样的奇松,黄山还有许许多多,正如第三自然段的描述,自己再认真第三自然段,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黄山松千姿百态,非常奇特。

生2: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姿态没有讲出来,也说明了黄山奇松非常的美丽。

(课件出示图片)师:是啊,多美的黄山奇松啊,多美的文字啊,让我们一起看看屏幕。

指导朗读: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让我们再来一起美美第读一读。(配乐朗读)

(6)小结

课文到这我们就全部学完了,全文通篇都在介绍黄山松的奇特,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黄山松,黄山松虽饱经风霜,却仍然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秀美,所以课文的题目才叫“黄山奇松”,所以人们才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四、拓展阅读

朗读要求:

(1)认真朗读;(2)读完后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文中的奇石。

黄山怪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怪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五、课后提升

1.当一次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搜集黄山“云海”“温泉”的图片、资料,再与同学交流。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饱经风霜

陪客松 绿色巨人

5.《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五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会用“屹立”、“郁郁苍苍”等词造句。

这节课我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敢说话,有话可说,勇于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一、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松知道的很少,很难真切的体会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黄山松树有个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产生探究欲望。在学习理解课文时,我也努力创设情境,比如学生都知道迎客松伸出手臂是在迎接客人,可这样理解太平淡了,怎样调动学生的感受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对前来参观的客人说些什么?接着我让全班同学交流。通过这一形式,学生离迎客松就近了,对迎客松的奇特感受就更深了。

二、提炼主线:“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课程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个关键问题,抓住字、词、句感悟黄山松的神奇秀美,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尝到了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三、点拔提高,以“奇”制胜

6.黄山奇松作文 篇六

咦,那边好像有一个人在云雾中捞着什么。走进一看,原来是棵“探海松”。这么多年来,它一直都没有捞上来什么东西,可还是坚持不懈地捞呀捞呀!

走着走着、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玉屏楼。走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停下来休息休息,喝些水吧!嘿,那位游客,不要站在悬崖上,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走近一看,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迎客松”吗?从“少年”时期到现在的“老年”时期,它一直屹立在那里,无论清晨还是黑夜,它都是那么友好地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如今,这位“老人”已经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了,无论是谁,路过的时候,总要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或者仅仅是多逗留一会儿。然而,它并没有引以为傲,还是做着那么平凡的工作——迎接客人。

7.黄山奇松作文 篇七

课文主要赞美了黄山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写了下无寸土,迎客松只能扎根于岩缝之中;置身于1700多米的悬崖上,饱经风吹雨打,只能丛雨后的空气、腐烂的花草树叶中,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营养;一棵小树就要生长几十年,何况,迎客松早已经历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对于迎客松来说,这些却算不了什么,虽然大雪不断,但是它仍然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加想不到的是,还这么地潇洒、挺秀。你说,这松树难道还不能称它为“奇松”吗?陪客松就像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玉屏楼旁和游客一同在观赏黄山的美丽风光。送客松如同一个“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一只长长的,粗粗的的“手臂”,仿佛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呢!

8.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八

狗街镇华兴小学 潘永宏

我认为教学《黄山奇松》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松树的“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就要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可是,我们经常会忽略插图的存在,而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这是非常可惜的。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再做做迎客松伸出手臂欢迎宾客的样子。

2、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区分老师手中的两张图片哪张是陪客

3、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假如你就是陪客松,会向大家介绍黄山的哪些风光。

5、最后,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写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写话,先学句子,还是先看图,在不同的课文中,就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每一篇课文的插图都有其利用价值,它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资源,上课时巧妙利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备课的时候不妨也把它当作其中一项内容认真对待。松,哪张是送客松,并用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4、对照图说一说,热情的送客松对离去的游人会说些什么。

9.《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0.黄山奇松反思 篇十

陈晓丽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通过对黄山奇松的描绘,赞美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黄山奇松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从不同角度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因此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如通过课本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黄山松千姿百态;通过朗读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通过词语体会,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通过句子体会,如“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体会送客松的奇以及它对游人的“依依不舍”和它对游人的热情。对于黄山其它松奇的解读,我是首先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像黄山奇松还有哪些姿态,然后通过看、说、写,让学生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样可以给文本的省略号补充空白,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上一篇:旅游网站合同下一篇:村书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