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2024-09-26

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20篇)

1.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一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和推动我区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品质,3月28日下午,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召开了石景山区第十三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启动会。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教委主任李秀兰、副主任于秀云出席会议,区教育分院院长周玉华、党总支书记于志勇以及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教学干部、教育分院研修员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了活动。

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是一个紧密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主题,搭建教育研究、教育成果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自以来,我区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研讨月活动。促进了我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和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今年研讨月的主题为“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引导全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共分为“区级重点活动”、“区级一般活动”“学校研讨展示活动”、“带题授课”四个部分。区教育分院联合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设计并申报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共197场次,其中区级重点活动12次,区级一般活动26场,学校研讨展示活动94次,带题授课65次。

启动会上,区级重点活动负责人向全区中小学校做了活动推介,并颁发研讨月工作手册。活动特邀北京教育学院刘胡权博士做了专题报告。

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站稳教育发展的立足点与生长点;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全区学校提出了工作要求。石显富指出,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培育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优秀基层教师,引领良好从教风尚。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实实在在地在教育事业上下功夫,遵循“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法,着眼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结构性提升,真正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二

一、小学语文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学科优势

关于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指向,《意见》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因此,立德树人的基本取向可以归纳为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思想品德教育、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面向世界和呼应时代发展的国际理解教育。立德树人的这些基本价值取向和要求同小学语文的课程本质与教学内容有着内在的契合。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学科性质,那就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小学语文课的“工具性”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人文性”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个体身心与品行的健康发展。在阐明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后,《语文课程标准》进而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见,语文课促进理解与沟通的工具价值和促进个体人格完善、提高道德文化素养的人文主旨同立德树人所强调的培养个体优良品德、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小学教育是每个人的学业进步和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小学语文课同样应该强调在文化知识学习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以及面向世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当然,作为语文课程的基础学习阶段,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致力于帮助小学生实现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对世界和谐发展理念的初步认可与接纳,帮助小学生获得人和世界和谐相处与有效沟通的基本能力,为中学乃至大学的立德树人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在契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信息媒介。小学语文课程要发挥人文功能,实现立德育人的目标,必须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主题和内容,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特征。笔者以当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准,将六个年级12册书的基本主题单元进行总结分析(除一年级上册外,其余十一册教材皆按专题组织教学单元),发现小学语文教材在许多教学单元的主题设计和篇目选择方面呼应了立德树人所倡导的个体道德修养教育、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以及面向世界和呼应时代发展的国际理解教育。

《意见》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施环节中,提出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修订要考虑到“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来看,这三方面主题体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衔接递进过程。

从单元设计和篇目选择的数量来看,小学语文教材将以感恩和关爱的道德修养教育作为重点,基本贯穿了整套教材;传统文化教育也占较大比重,体现出爱国家、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中高年级的教材设计中开始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的普遍情感以及异国风土人情。这三方面呈现的比例与层次显然切合了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和立德树人教育的阶段性要求。

三、依据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性践行立德树人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了许多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应该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小学语文课中实践立德树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符合实际的应用。《意见》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编排得再出色,最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立体地展现。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同立德树人的内在主旨相关联的基础上,寻求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小学语文课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更加“生动、新颖、活泼”。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诚待人”的《中彩那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对于父亲神态的两次描写,当父亲开着中彩的汽车驶过人群时“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而当父亲将属于别人的奖品归还后,“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教师在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1)父亲神情严肃,是因为什么,他在心理上进行着怎样的斗争?(2)父亲显得特别高兴,是因为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同学们在生活中遇没遇到过这种诚实守信的考验,跟大家交流一下。这种立足于教材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帮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带给我们心灵的踏实与快乐”!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符合立德树人目标的单元和篇目设计也呈现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特点,这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优势,做好年级间的衔接与递进。如围绕“热爱祖国和传统文化”这一专题,教材分别设置了二年级上册“热爱祖国”、二年级下册“爱祖国、爱家乡”、三年级上册“壮丽的祖国山河”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四年级上册“我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上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六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这些题材看似相似,但内容逐渐递进的主题单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不断提高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逐步深入,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欣赏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愫和基本的道德修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促进和提升。

在具体教学中,也需要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如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选编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同时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如果还如同低年级教学,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欣赏读一读,画一画,未必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的实用性特点,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听一听收获”的方式,请去过这些地方的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的参观感受,请没去过的学生听一听他人的收获,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既锻炼了说的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通过相互促动与感染,激发大家的自豪感。

当然,有些学生在表述中也会指出一些破坏和损害文化遗产的不文明行为,告诫大家爱护和珍惜祖国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展示更多的“祖国文化遗产”,认识到伟大祖国不仅山川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悠久,从而更深刻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相应提高,教师更应该立足教材,在知行合一的指引下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六年级上册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是《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以祖国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是借助名人和普通人的爱国行动,歌颂他们对祖国的深切情感。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目标,通过“讲一讲和写一写”的方式,以“祖国———我用我的方式爱你”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促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升华到用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的爱国之情。

3.浅论中小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05-03

一、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样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探究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对德育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必须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把青少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同时,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义务教育已实现全覆盖,高中教育正在逐步普及,中小学教育的重心应适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提升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综合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新的形势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智轻德”、“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倾向必须纠正,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走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道路。

二、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是立德树人最核心的内容。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中小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

(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要以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重大使命。

(三)悉心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培育健全人格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品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四)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培养人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最起码要遵纪守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素质基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

德育工作是一项“软件”建设工作,它不完全等同于学科教学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而是对学生的精神、意识、价值观以及志趣、品质、修养等实现熏陶和提升,因此,德育不能灌输,也不能强迫,只能采用言传身教和有机渗透的方式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中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时期,可塑性、模仿性强。立德树人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极为重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素养、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都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息息相关,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应当成为教师必备的品德。教师人格修炼是一门隐性课程。只有师德建设好了,教育才能实现以教师高尚的人格精神感染学生,以教师科学、务实、创新的学风熏陶学生,以教师优良品质、高尚情操、优秀业务塑造学生。

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如,可以通过条理明确、字迹优美的板书,逻辑清晰、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通过创造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交流、参与、合作、协调能力,使其养成积极参与、与人交往和坦诚待人等生活态度和习惯。

(二)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

务必根除“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痼疾,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采取多种途径,发掘和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倡导趣味互动、自主创新、探究研讨等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和志趣。为学科特长或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突破陈规、大胆创新。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讨、实验以诸如学术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各种调查和课题研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调查分析、动手操作和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毅、冷静、果敢、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探究精神。

要在各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学习中渗透德育。比如,语文课可以通过颂扬祖国和家乡的美好、讴歌时代的楷模、展现人性光辉、揭露人性阴暗等不同课文,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崇尚高尚、唾弃丑陋的意识;数学课可以通过“勾股定理”、“九章算术”等知识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美术课亦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关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等。

总之,我们务必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四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

我们不仅要懂得去爱,更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爱。实验中学的柴茂珍老师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教育故事。年柴老师收到要担任西藏班班主任的消息,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西藏学生,在开学前的暑假她通过上了解西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上人情,通过朋友同事打听学生的性格特点,拿到学生档案后立即想办法找规律记忆背诵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由于柴老师提前对学生做好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去车站接他们的时候,学生都觉得特别亲切。有一位西藏班的学C生做了几天火车脚都肿了,柴老师亲自去医院带回草药帮他敷脚平时柴老师特别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给生病的学生煲汤,重大行日和孩子们一起过。她还经常邀请孩子们分批到家里做客,平时和他们一起去购物。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她总能给予他们最有效的帮助。因此,她又有44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佛山妈妈”。爱总是能创造奇迹的。年,她所带的西藏班名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

盐步中心小学的彭戈菲校长也说:“要把孩子放在学校的正,学校会因为爱而焕发光彩。”

二、教师要追求专业化成长

高明一中的李校长说,要想在职业里找到幸福感,就要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突破。

石湾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的`专业化成长历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多年来,她不断钻研,在专业化领域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篇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让孩子爱上键盘,爱上课堂。保老师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顺德区振华小学的李主任,美术老师。是理想信念的坚守者,被誉为“背着照相机的天使”。98他饱含热汨地为我们讲述了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从年起,李老师就开始了摄影教学的探索,让摄影进课堂,自编教材。他用光和影为孩子呈现了一个最美的世界。他的学生多次登上了国际9摄影大赛的舞台,他所在的学校也被评为“摄影特色学校”。年月,他响应广东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的号召,受顺德区教育局派遣,前往河源市龙川县赤光镇浮下小学支教。15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先后筹集了台数码照相机,在浮下小学首先成立了美术、摄影15兴趣小组,开创山区摄影教学探索。名摄影组成员坚持每天早晚进行训练,用照相机观察身边的生活,记录山村的美景。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李老师用执着的信念为山区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膝。

在追求专业化成长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坚持。是坚持成就了他们的梦想,是坚持让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上,顺畅地前行。

5.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五

在“两学一做”的基本要求中,有这样一点也值得我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在教学中,要把党的思想坚定的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

党规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更加严格的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身为一名党员教师不可或缺的就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感与政治觉悟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我一定要不忘初心,扎扎实实的做一名优秀的党员教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党员教师只有宠辱不惊,扎下身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事小而不谋,勿以事琐而不为,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能做出一番业绩来。一要对自己认得清,正确地认识自己,关键是要敢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能够经常地自省、自责,品德就会愈高尚,人格就愈显伟大,我们要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二要对工作干得实,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坚持干一件事情就要成功一件事情,养成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好习惯。三要对重担挑得起。要发扬老黄牛精神,经受住考验,勇于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俭为荣,以苦为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6.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六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中十分重要,体现在生活教育中的点点滴滴。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对幼儿的课程设置、班级布置、教师安排等都按照幼儿的特点进行。有的放失地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循循善诱,从生活、游戏、学习、运动四方面教育幼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逐步接纳老师,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二、为人师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行为练习;2、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3、加强在交往、游戏中的运用,不断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4、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

7.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既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又不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在合作探究中, 让学生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但现实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发挥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从自身出发, 建立相应的立德树人实现路径是笔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问题表现

(一) “立德”与“树人”未能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群体, 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灵魂的工程师”。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德育为先, 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指导下着力培育人才, 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但现实当中,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有机协调“立德”与“树人”二者关系,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德育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过多停留在教书匠的身份上, 思想引领作用弱化。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未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输出效果差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素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运用教材上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

部分教师在备课、上课期间, 仅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浅显介绍与讲解, 既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追本溯源和站在更高的立意点考察, 也不钻研学习、与时俱进以及更新知识储备。

2. 过分注重理论灌输, 缺少对内容的思辨。

部分教师上课变成一言堂, 教学的中心集中在理论上, 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缺乏思辨性。

3. 注重学习内容的内化, 忽略外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内化是前提, 外化是重要目标。学生通过该类课程就是要坚定正确的三观, 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现实中, 课程通过内化所要达到的外化效果却是大打折扣的。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待与时俱进

“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 它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的一个能动系统, 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理论内容在不断与时俱进, 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目前, 很多高校在思想理论课程改革上, 都认识到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或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或是把课程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但在现实中, 课程实践或流于形式, 或与课程的关联度不大。

此外, 信息时代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 但现实教学中, 真正通过多样化的新媒体进行育人工作, 又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这也是很多教师教学中的难点。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 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考核评价模式上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理论考核。思想政治类课程通过期末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这种考核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笔试考试。

2. 把平时分计入理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平时分既可以是学习上课回答问题或者发言的情况, 也可以是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价。

3. 获得学分。这种获得学分的方式除了理论考试外, 还可以是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即满足相应要求, 获得学分。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且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三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德树人实现路径

(一) 立师德,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 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 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观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真信的问题, 首先需要要求教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 必须秉持四个统一:

1.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 要把自己的角色上升为一名教育者。从教育者的高度进行教学、人才培养。

2.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作一种信仰去学习、坚守、传播和奉献, 不仅要在课堂上深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 更需要身体力行, 做出表率, 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

3.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教师要懂得自我学习与提升, 不仅要向师长、书本求教以及更新知识库, 更加要关注社会、与时俱进, 在真学的基础上, 做好真懂、真信, 最终能做到真用。

4.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教师除了教学外, 需提高科研能力以反哺教学。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做好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

(二) 抓关键,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工作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紧抓主渠道优势, 在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下功夫, 抓好课程整体工作链。

1. 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深度挖掘材料包括挖掘教材内容、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在内容上, 要对教学深耕细作, 打通知识点横纵向历史脉络。在对象上, 要清晰把握教育对象特点, 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在方法上, 要注重博采众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阐述各种学术思想流派, 包括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客观地介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比较和鉴别, 启发引导大学生分清真理和谬误, 确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 要充分利用灌输手段。

这方面要做好三个结合, 要与多学科知识内容相结合, 使灌输形式容易让学生接收。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把灌输形式隐蔽化。要与一些创新型的教育方法相结合, 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工作方法, 避免闭门造车。

3. 要加强学生思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灌输同时, 让学生全程参与进来, 通过一些道德判断的思考、对知识文献研究后的思考与对观看典型性案例后的想法等, 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来, 教师要进行引导, 力求达到高效的思辨过程。

4. 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要把实践环节贯穿于课程理论教学过程当中, 要把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师组织的实践以及学生进行的实践相统筹, 增强实践的效果。

(三) 重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互动学习的过程, 受教者是学习的主体, 良好的教育能使受教者自主学习, 实现自我教育。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方面需做好三个方面:

1. 尊重学生个性与自主发展。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自己的需求, 需要别人的信任、理解和帮助, 教师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基础上要抓住学生的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提高实效。

2. 研究学生特点, 提高教育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主要是本科低年级学生, 其刚步入社会、思想趋于成熟但还不稳定、对新鲜知识和事物的接收比较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等,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上针对学生特点, 进行教学, 提高教育针对性。

3.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渠道。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加速丰富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和载体。大数据时代, 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一些优质网站内容如“红色网站”“荷声藤影”等可以充分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还要积极打造第二课堂教学工作, 用丰富的育人活动来影响人、陶冶人以及塑造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6-12-08) [2016-12-25]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12/08/c_129396382.htm.

[2]周如东, 李淑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2) .

[3]骆郁廷, 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7) .

8.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八

一、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

一要创新德育课程。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把各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使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德育课要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指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播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乐、体育、美育课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体魄。

二要创新德育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加强法治教育,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依据。要通过《中小学生守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

三要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把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学校治理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管理科学、运转有序、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提高“三位一体”的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确定目标内容,进一步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衔接好环节。

一要协调智育与德育关系。德是立身之本。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都要健康身心、陶冶性情。要大力推动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坚决摒弃实际存在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观念,以此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推动人才培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从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转变;从封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系统地培养转变。

二要协调教书与育人关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建设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队伍。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德育规律,不光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光自身要“身正为范”,更要具备育人能力,跟得上时代发展,看得懂孩子世界,找到教育的钥匙,摒弃功利之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展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情怀,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要协调各个工作环节。协调做好有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实现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要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协调培养观念。要协调党建和业务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

四要推进协同育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德育格局,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小做起,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绿色教育。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参与环境保护宣传,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要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积极态度、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勇于创造的能力素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二要推动绿色成长。在互联网+的时代,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宣扬真善美,努力让每一名青少年都成为中国好网民。

三要开展绿色评价。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推动把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

四、贯彻开放发展理念,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举,交流互惠,提升德育水平。

一要引导学生走向实践。要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激发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

二要鼓励学校开门办学。要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要邀请劳动模范、心理专家、人民警察等行业能手走进校园,将教师不擅长,学生又需要的知识本领教给学生。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引进第三方评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用事实说话。

三要加强研究兼容并蓄。要努力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认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脉络、核心要素、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推动形成符合当地特色、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研究借鉴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效做法,兼容并蓄,谋求他山之石,借以攻玉。

五、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发展成果由学生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学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要鼓励试点先行。开展中小学德育实验区工作,鼓励部分地区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影视教育等方面试点先行,创造可行经验供全国参考推广。如重庆创新课程整合试点,增强课程适应性和教学吸引力,浙江采取“生活化+活动化”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福建厦门试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登记”,云南将民族音乐、舞蹈、刺绣、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黑龙江开展“绿丝带飘起来”环保实践活动,广东、河南、新疆等地中小学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常年刊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些做法要及时总结,加以推广。

二要共享品牌德育资源。用好教育部和各地精心设计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渠道,积小渠以成江海,共同丰富德育资源库。继续扩大《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的影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做好近年来全国评选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宣传示范,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特别是学习身边的“最美少年”,激励孩子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

三要全力统筹社会资源。要大力推进社会资源协同配合和免费开放工作,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要联合相关部门做好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活动项目,指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室)、科技活动站等资源开展校外、课外活动。逐步整合共享各类社会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城乡互动的协同共享机制。

9.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9月1日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种德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职业方位、事业方位和人生奋斗的方位,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注重自身政治观、业务观和师德观的培养塑造,始终坚持不懈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工作。

常葆“育人心”,培养正确“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通过思政课来解决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有效引导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信仰坚定、立场坚定,自觉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真正地“信马言马”“在党言党”。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实际工作中,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要勇于发声亮剑,敢于用真理为学生解惑。

常葆“敬业心”,培养正确“业务观”。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管任何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始终牢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仅是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政课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同时,思政课说到底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才能把一些道理将明白、讲透彻,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逐步探索、掌握思政课的授课艺术,真正把思政课的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为一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把思政课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并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良好效果。

10.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手不释卷地读起来。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穷无尽。例如有孔子、郭沫若、聂耳……让我最为诧异的是孔子连吃东西要按照五谷之类什么的。而我呢,管他什么礼仪啊。只要菜一上桌,我就朝我最爱吃的东西进攻,不一会儿菜就被我一扫而光,而妈妈则生气地盯着我。

当我读了《立德树人》之后,我的脸就像苹果一样红了。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能这么没礼仪了。还有当我读到冯玉祥挨饿买肉给父亲时,我的脸更红了。里面讲了:在冯玉祥父亲当官的时候,父亲因病被罢免,刚好在兵营的名额还差一个,父亲就让冯玉祥去当兵。众所周知当兵是十分辛苦的,每天都要高强度地训练。看着自己的儿子瘦削的身体,父亲心如刀割,于是凑了点钱让他去买点东西吃。但是冯玉祥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想退回给父亲又怕父亲骂;不退回去,又觉得不安心。于是他把钱存下,慢慢的把钱存够,他就请了两天假买了两斤肉回家。父亲碰巧不在,他就先把肉炖的香香的等父亲回来,想给父亲一个惊喜。

父亲回来后问他这肉从哪里来?冯玉祥不紧不慢地说:“这肉不偷不抢,您只要放心吃就行了。”父亲还是不肯吃,他只能把事实告诉父亲,父亲激动的抱住了他……

11.以德润生 立德树人 篇十一

全员德育,以德树人。学校全员德育的核心举措是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高中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多,有的生活习惯差,抗挫折能力不强;有的亲情缺失,情感淡薄;有的出现自闭倾向,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学校于2011年元月起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全校所有教职工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

为顺利推进全员德育,学校集思广益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导师考评方案》,本着“学习上指导,生活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的原则,要求教职工与所辅导的学生进行常态化的真诚沟通与交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成长进步。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学校特别成立了家长学校,并将家长会的召开确定为学校工作常规:每天晚上一个班级的走读生家长会;每学期一次年级走读生家长会;每年一次高一新生家长会,请家长进校观摩教学活动,到食堂与孩子共同进餐,全面感知学生校园生活;坚持开展暑期“课外访万家”活动,通过家访和家长会,深化“四个一”建设:送去《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讲孩子一个真实的成长案例,送一本《家校联教手册》,写一份家访心得体会。

活动德育,以德润身。学校注重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让活动过程变成德育过程,把“活动德育”贯穿于每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成长的快乐,让“德”字浸润其身,感化其心。学校德育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形式多样的校外德育活动基地,如三峡大坝、屈原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福利院敬老教育基地,消防、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其中,以走进大自然的远足采茶活动规模最为浩大。每年4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分三批开展“亲近自然、远足采茶”活动,让学生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在青青茶园中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自主德育,以德正身。学校信奉“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的理念,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管束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养成好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习惯成为美德,力求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谦谦君子、大家闺秀。

自主德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全体学生轮流参与的值周班工作。每周一个班利用课余时间承担学生管理工作。值周班有三大任务:榜样示范、信息反馈、日常保洁。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只要是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重点地段都有值周班学生的身影。值周班既展示了学生青春、文明、阳光的风采,又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加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值周班现已成为学校展示文明成果的窗口。

自主德育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文明示范寝室的创建。政教处通过寝室长培训、寝室文化评比、展示寝室幸福公式等活动,每月开展示范寝室、“十佳”寝室、“十佳”寝室长评选、表彰,形成健康、文明、进取的寝室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未来,学校将继续落实“让每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高举素质教育旗帜,走“德育为先办教育,特色引领促发展”的办学之路,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有活力、让校园更加美丽、让教育充满智慧、让师生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

12.“立德树人”三问 篇十二

一、什么是立德?什么是树人?

所谓德, 就是讲品行品德、伦理道德、德性德力。立德就是树立德力, 我认为“德”是一种意志力, 是首要的力量。教书育人, 应坚持德育为先, 要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滋养。儒家认为, “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 (敬) 、 (节) 俭、 (谦) 让等。《周易》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爱、正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 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孟子发展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原则;《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首先纲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德”已然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观点。正如《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不朽之中, “立德”是第一位的, 立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树人就是培养人才,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来塑造人、改善人、发展人。“树人”一语出自《管子》:“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在我看来, 这里强调了两层意思, 一是当教师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二是寓意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不能着眼于一时一地, 而是要关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

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 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阶段教育、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又包括大学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学生作为处于人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所以, 能不能让学生成为有用之人, 树人过程就显得尤为突出。

我有个基本观点与同行们交流, 我以为“树人”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时期:一是三岁左右, 俗话说, “三岁看老”, 三岁左右是形成性格、习惯和意志力最为重要的时期;二是小学阶段,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维方式大多是这个时期形成的。亡羊补牢, 最多在初中阶段还有可能, 到了高中要想发奋已经晚了点。我这里是讲学习的方法、习惯与性格的形成, 能力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情, 又当别论。

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时代不同, 立德树人的内涵也不同。在当代, 立德树人的内涵就是, 教育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培养道德高尚、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 根本目的是“人”, 根本任务是育“人”。立什么德, 树什么人, 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所在。

所谓立德, 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才, 先成人;要成人, 先立德。育人之道, 立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 既要立意高远, 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里面就包含了我们所提到的明德修德的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为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涵盖了现代中国人所公认的全部美德, 自然也就是我们要立的德。其中, 首要的是要讲诚信。人无信, 不得立。所谓树人, 就是要树立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一要“树”理念信念。理想是一盏明灯, 是奋力前行的向导, 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是强大意志力的凝聚, 使人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 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理想信念, 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国人民共同的“中国梦”中,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信念, 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二要“树”崇高道德。道德理想是个人自我完善、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把道德人格的“至善”, 作为道德教育的宗旨, 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品德。当今社会, 多元的价值观、海量信息包围等因素, 使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大力弘扬道德理想, 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 才能真正使道德理想内化为学生的人格, 从而培育出有崇高道德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后一代。

其三是要“树”全面发展之人。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和规律。就是要坚持“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 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并重, 自主性创新学习与权威性讲授并重, 教育生活实践化与课堂教学并重,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健康, 建构以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尺度, 体现精神、知识、身体、个性、能力等充分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使青少年儿童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之人。

三、如何立德树人?

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 援手合作、协同共育。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对教育机构及学校而言, 要重视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突出针对性, 增强吸引力, 提高实效性, 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搞空洞的说教, 而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加快构建各个学段有效衔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出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 积极拓展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文化育人, 深入挖掘校歌、校训的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以文化人。进一步推进典型引路, 在教育系统中培育和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是对广大教师而言, 就是既要重视言教更要以身传道, 发挥好表率作用。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之模范。知识或可言传, 德行需要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是青少年儿童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为先师, 树人先正己, 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 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只有在品德、修养和人格方面堪当表率, 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熏陶学生, 美化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对于教师来讲, 修身立德既是崇高的精神追求, 也是基本的职责要求。广大教师要注重修身立德,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坚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自觉规范自身的从教行为,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13.学习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三

“学术为本”。学高为师,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操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时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和我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激发科研的灵感,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我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些就是来自备课、上课、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讨论过程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才能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也是教师科研动力激发的过程,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几年参与我课题研究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和考研方向的选择也多受此影响。

“用爱点燃爱”。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14.关于“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爱”是教师行使教育职能的源泉,没有爱的教育,那只能是一潭激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

是呀,在现在的教育中,让教师头痛的大多是学生的不听话,是学生的捣乱,是家长的不配合,是领导的不理解,是社会的舆论。诸如种种,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用教师们的话来说,那真是无尽的辛酸,无穷的烦恼。可是,我们试问一下,我们的爱付给学生了吗?我们对每个学生的爱是平等的吗?

“老师好!”一声雅嫩的童音说出这句话,会让我们平静的心激动,会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的成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但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人就那么少呢?其实,仔细想来,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风和日丽,莺歌燕舞。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挫折和失败总是不断地踩痛我们的心。我们是把失意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还是收起此时内心的苦楚用微笑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想没有人愿意选择前者,因为你的心中有爱!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并能够用爱的眼睛和心灵面对每一个孩子,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小学儿童心理虐待现象”,文章中讲到XX小学的叔叔和老师发生口角后,老师把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还变相体罚了孩子,并说一些没有修养的话,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促使孩子再也不愿意上小学了。我的心被强烈的刺痛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居然因为自己的家人与老师的意见不一致就遭到这样的心灵重创,真是令人发指!文章中所提到的事例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它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中间。著名教育家马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离不开爱。孩子们走进小学,就像一条涓涓的小溪流进了欢乐的海洋,从此由家庭迈向了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此时,老师一声声亲切的话语,一下下温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目光或是一个微笑,都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授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们人生教育的启蒙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乃一生。所以我们要想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应他们学习、娱乐、成长的好环境,就必须从我们自己抓起、做起,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修养、良好道德,才能使孩子们养成诚实、勇敢、有礼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好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情绪、态度,分分秒秒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去面对所有的孩子。爱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却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因为爱,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才会对教育、对孩子充满爱的情感,孩子也才会回报你更多的爱。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孩子心灵窗户的烛光,孩子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孩子产生心灵的碰撞,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孩子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先用爱心播下花的种子,然后再用十倍爱心去浇水锄草,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15.坚持“三爱”教育,强化立德树人 篇十五

1.“三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爱”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提炼与凝结。“三爱”教育并不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也不是教育专业名词的贩卖, 而是具有深厚的教育传统, 是新中国德育工作思想的凝结、继承与发展。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年) 进一步指出:“学生的‘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情感, 文明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至此, “五爱”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部分。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号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习总书记将“五爱”凝结为“三爱”, 剔除抽象难懂的“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使德育的主体内容更加明晰, 更加具有操作性与执行力。可见, “三爱”教育由来以久, 是新中国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与深化。

“三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指向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密切契合,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体现的重要方式,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需要加强“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是社会形势的现实需要。新的历史时期, 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社会环境的变革,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普及与发展, 不良信息时刻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些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屑于从事简单的劳动, 对祖国没有充足的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情感日益淡薄, 这些已经演化为沉重的社会问题。因而, 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愈加重要, 而加强“三爱”教育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 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

2.“三爱”教育的重要内涵

爱学习。学习使人进步,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长远的人生储备必要的知识与能力。首先, “爱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爱学习”要求学生“会学习”, 不能只是死学, 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 提倡绿色学习、高效学习。再次, “爱学习”要求学生要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让丰富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爱劳动。应试教育的重要误区是培养一批脱离实践劳动的学生, 正如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是“人上人”, 是脱离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劳动创造财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而,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精神、能力与素质, 对于学生的成长, 对于社会的发展, 对于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劳动”教育, 需要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 以平和理性的心态对待劳动, 以敬畏之心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位劳动者。“爱劳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劳动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敏度。

爱祖国。一个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不仅决定着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上进力, 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对祖国的拥护, 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兴亡之基。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因而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与民族的精神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祖国教育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到中小学生的血液之中, 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3.“三爱”教育的实施策略

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阵地优势。坚持“三爱”教育, 课堂教育是关键, 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教育优势, 将“三爱”教育的实质与内涵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 自觉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各学科要充分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 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 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牢固把握“三爱”教育的要求, 将“三爱”教育具体化、明晰化。

开展主题活动, 逐步深化渗透。中小学校要广泛组织“三爱”教育宣讲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教育会议, 积极落实“三爱”教育, 强化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要通过文化墙、板报、校报、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 立体宣传“三爱”教育, 强化文化渲染, 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16.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篇十六

1.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部门一直在抓,这次为什么要出台一个专门的《意见》?

答:《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来,教育部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文件。先后召开10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召开了2次部党组会、8次部长办公会对《意见》进行专门研究和审议。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意见》。

2.记者:大家对立德树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答: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是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二是以统筹改革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大胆改革,重点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记者:立德树人工作涉及诸多方面,为什么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答: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记者: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五个统筹”,为什么这么强调“统筹”?

答: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强,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强。实践证明,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主要是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主要是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简单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主要是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主要是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6.记者:“五个统筹”涉及诸多环节,跨度又很大,对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请问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答:围绕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7.记者: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重大举措,请问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8.记者: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深化课改的又一个重点,我们已经有了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研制质量标准?

答: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二是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研制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9.记者:最近,中央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请问如何在深化课改中进一步落实?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一是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二是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四是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10.记者:《意见》出台后,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17.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一、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二、激发孩子的良好动机很重要,这是孩子好习惯形成的内在因素。

三、要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规范的行为,这样孩子好习惯的形成才有方向。

四、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身教重于言教。

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感受好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力。

18.小学教师心得体会立德树人 篇十八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政课”中不断汲取自信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成败。鲁迅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走过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战疫”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道路自信“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论是解放军、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跟病魔竞速,直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优势,也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道路。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善学者究其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以时代主题为底色、以中国国情为根据、以人民实践为素材的宏大历史巨著,这部巨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当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忘我,把墨汁当红糖,由此流传出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国国家制度之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善,已经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证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和完善”系统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钟南山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跟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深情地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以和为贵”“选贤任能”的宽广胸怀;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接续奋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受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故事的影响,“精忠报国”四个字一直记到现在,也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学好“思政课”中,确信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活力,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从骨子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9.浅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 篇十九

一、“立德树人”具体表述了德育在教育目的中的地位

1950年代,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1.“立德树人”体现了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德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教育。虽然德育有着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但其目标、内容、途径等与诸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不能将其单列出来。要有意识地将德育同诸育有机结合, 德育既要为诸育服务, 又要与诸育共同发展。

2.“立德树人”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学校德育需要积极建构与培育“四有”新人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3.“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德育优先, 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 并不是要把德育和智育分先后。从总体上看,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 教育是诸育的全面教育, 受教育者是诸育的全面发展。德育优先, 反映了教育内容的重点,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诸育必须相互渗透。

三、怎样坚持“立德树人”

1.“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做德育“示范者”。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

首先, 要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其次, “强师德、铸师魂”, 打造德教双馨的教师队伍。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明确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 形成争做师德标兵的良好风气。最后, 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立德树人”要求校园和谐。

校园文化会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价值观, 能反映学校精神和校风学风。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立德树人”要求发挥学生的内在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是成功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学校德育过程包括教师的施教过程和学生的受教过程。要正确处理好这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彰显出德育教育的效果。

20.点亮心灯 立德树人 篇二十

一、释放善意。能融化师生心灵的坚冰

要使师生心灵相通,教师必须对学生真诚地关心,充分地信任。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违反了课堂纪律,被罚站是常事,甚至会出现“绿领巾”等软暴力。记得那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后面有几个学生看我不注意就私下说话,互相丢纸团,影响了我的讲课。这时,我停了下来,一下子整个班都安静了,班长便对那几个捣蛋鬼说:“该死,前面罚站去。”我微笑着说:“是不是老师的课枯燥了?再过一会儿该讨论时你们几位再主动表现呀。”同学们听后都愣住了:“怎么,老师你不罚他们?那他们以后更加捣蛋怎么办?学校检查扣分怎么办?”我微笑着反问道:“为什么需要罚呢?上课学习紧张有时候会累的,此时开小差是可以理解的,但注意别影响我们的学习就可以了。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自己管好自己。”课余我专门请几位学生搬来鲜花占据了原本学生罚站的地方,那几个经常被罚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微笑了。从此,他们渐渐学会了自律,我们班的课堂纪律也因此好了很多。我深有体会,罚不是好办法,是善意的理解融化了师生心灵的坚冰,师生的心灵开始相通了。

二、掏出真心,方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孩子气。教师多一点孩子气,就和孩子相似一分,学生就越肯亲近你。最好的教师是能蹲下来和学生平等说话,而绝不是盛气凌人压制学生。

记得班上曾有几个淘气、散漫的学生,一度很让我头疼。有一天,我发现这几个学生非常喜欢踢足球。我想,要走近这些学生,就得懂足球。于是利用周末看了足球,还买来足球报“研究”。懂了点足球常识后,我找到这几个学生,一见面就说:“这几天没休息好,净看英超联赛了。”学生们兴奋起来:“老师,你也喜欢足球呀!”于是我与他们侃球,评论比赛,争论越位球,很激烈。很快,我和他们成了球迷朋友。聊到班里的纪律时,其中一个过去最淘气的学生小王说:“朋友之间还有什么难办的事,不就是让我们遵守纪律、用心学习吗?看我们的!”短短一个月不到,班里风气竟出奇地好。

我觉得,学生需要被尊重、被肯定、被理解和赞许。要爱学生,就必须拿出真诚,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教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这个信条。

2000年,我刚接一个班不久,学校要听公开课。学生七嘴八舌地建议我事先做准备,最好事先透露提问的问题,具体提问谁也都预定下来。我愣了一下,心想:学生何时竟学会弄虚作假了呢?我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人处事要诚实的道理。第二天,我专门为此召开了一次班会,我说:“同学们为了老师的公开课能成功,出了许多主意,老师感谢你们,但我不愿按大家说的那样做。我是你们的老师,我爱你们,所以我不能为了我个人的利益而伤害你们纯洁的心灵,我决不能欺骗你们。”学生很快听明白了我说的话,很多人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自己去查资料、出问题、找办法。

那一次的公开课上得十分成功,来听课的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然而,他们不知道,这次公开课对我班的学生来说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它对孩子们心灵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一生的发展,教师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为了考试时“一鸣惊人”,趁黄昏时跳进老师的办公室偷试卷。正当她寻找时,班主任进来了,她便抱着头“躲”到办公桌下。班主任见状,动情地说:“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只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儿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那学生点了点头。“这东西属于你的吗?”那学生摇了摇头。“不是我们的东西,不管自己如何喜欢,我们都不应该拿,对不对?”那学生点了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明天你来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好孩子。”

这是多么睿智的教育方式啊!师者语言的委婉与含蓄怎能不化为滋润学生心扉的丝丝甘露呢?那位学生在感动之余,又怎会不努力进取呢?是的,我们呼唤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智慧和掏心掏肺的真。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不靠面容的威严,也不靠言语的犀利,而是要心平一些,气和一些,动动脑子,选准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明是非、辨美丑。

三、点燃“差生”的心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盏灯,或明或灭,作为孩子心灵的导师,就要用爱的火种去点亮它,呵护它,去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对于好学生如此,对于一直被认作是“差生”的孩子亦是如此。

其实,我总想什么叫“差生”?所谓的“差生”不就是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吗?花不美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同样的花,为什么在他的手里养得枝繁叶茂,在你的手里就日渐枯萎?如果真有“差生”出现,做教师的能逃脱责任吗?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和集体”,我们动用的“武器”不是轻视和惩罚,而是尊重和宽容。

曾经接手的一个班,开学不久就转来了邻校一个男生,人还没到,关于他过去的表现大伙早已熟知。原因是这孩子经常打架,惹是生非。班主任对他进行了教育,可他左耳进右耳出,总管不住自己的手脚。第一次见面,这孩子一副桀骜的表情。见此状况,我微笑的把他叫到跟前,简单的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

来了不到一周,他就迟到了,只见他手上包扎着,脸上也有伤痕。我把他拉到角落里,仔细地查看他脸上的伤痕,从办公室药箱拿来消毒水给他擦洗,询问他手上伤得怎么样,“没什么,小事啦!”“为什么爱跟人打架?”我问。孩子就是不做声。“你看你到处是伤痕,看了真让人心疼!”。我想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以前一定有不少老师批评他、训斥他,这时候如果再来个暴风骤雨的批评,一定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我对他说:“根据我这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你是一个讲感情的学生,可是一定要交真正的朋友,临事要多冷静少冲动……”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于是我们慢慢聊开了。原来,这个孩子自幼就是单亲家庭,没有妈妈,爸爸早出晚归,偶尔也喝酒,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打骂他……

听完这些,我感到很心疼。很多孩子变“坏”了,究其根源都是家庭造成的,缺失了家庭的温暖和爱,缺乏了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你叫他怎么能健康成长呢?

我常常把他叫到跟前聊天,告诉他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慢慢地,我察觉到他身上发生了变化:开朗了许多,也和班里很多同学处得很好。我让他当上了体育委员。

从他的事例,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可挖,你认为他行,他就力争行;你认为他有问题,他就会出问题。”老师真诚的关爱有时真的会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学生的心灵,并且鼓舞他们走过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关隘,最终完善他们的人格,成就一段辉煌的人生。老师,请不要吝啬你会心的微笑,理解的眼神,尊重的心。

四、借助日记本。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他人交流、被他人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疑惑,都使他们更需要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

在我的班级里,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与老师进行心灵沟通的小日记本,学生不好意思当面给老师提意见,就把意见写在日记本上。老师当面批评怕学生接受不了,就把希望学生改正的地方写在本子上。所以,每带一个班,我都会叫学生买一本小小日记本,有了它,总能让我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我所教的班中有一名叫小敏的女孩,聪慧稳重,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开学后的数次测试,她都以优异成绩名列前茅。可我却发现,她很少因此而欣喜万分,相反,每次临近考试,我都能从她的眼光中看到些许焦虑与不安。她也经常在本子上问我:“老师,如果我下次考不了第一怎么办?”有时,我甚至觉得,在师长的期盼和同学的羡慕下,她的神经已经脆弱得经不起任何波折。可是这样下去,不仅会制约她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她身心的健康发展。那段时间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帮她学会开朗、学会豁达。

于是,在期中考试前夕,我在她的本子上写下了满满一页话:“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历练——感受成功也感受失败。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你应该坦然面对一切。成功了,就淡淡一笑吧,因为没有人能知道你曾经付出了多少;失败了,你也可以泰然处之,因为或许这次失利的教训可令你受益终生……花季的年龄,不应该有那么多的顾虑。而且,世上之事又怎有那么多的轻重呢?……所以,我愿我心中最可爱的女孩,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成败得失,都健康、快乐。”之后的时间里,虽然小敏的成绩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但她渐渐学会坦然地去面对,自信而刻苦地努力着。在成长的道路上,她顺利读完金山中学,跨进中山大学。我坚信,她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记得看过这么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老师要用心才能读懂他、读透他、读好他……

上一篇:浅析思想政治创新教育下一篇:班级文化环境布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