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2024-11-09

语文中的质疑能力(共17篇)

1.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一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认为通过营造提问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质疑力.

作 者:徐梅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质疑 质疑能力 主动学习语文教学

2.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二

一、正面引导, 结合课文进行发散式质疑

心理学理论认为, “内驱力”是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 主要表现为探究欲望、成就欲望和交流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设置一些新异、有趣的问题, 引发争论, 启发思维, 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 设疑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要将这个疑问设在该节内容的重难点上, 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水平自然延伸, 从而启迪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鲸》一文时, 教师设疑:“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 那么“鲸”是属于鱼类吗?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

如果提问没有启发作用, 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其结果可能与“满堂灌”一样。因此, 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 在发散式质疑上注意集中式解疑。例如, 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 司马光用石头砸破了缸才救出了小朋友, 而那时, 他自己也是个孩子, 想到这办法, 了不起。据此,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同学们纷纷议论, 各抒己见。在这基础上, 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法与司马光的进行比较。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缸, 使水流出, 这个方法巧妙而且实用。这样, 既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发散式质疑的兴趣。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当学生齐读完课题后, 我提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们有的说:“谁借箭, 借多少?”有的说:“怎样借?”有的说:“有没有借到?”有的说:“借什么箭?”面对这么多疑问, 我就抓住契机, 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 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白, 如“怎样借?”这个问题提得好, 因为文章主要介绍借箭过程。同时一些关键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 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如学完课文后, 我针对学生没提出的问题这样设问:课题为何不用《草船骗箭》而用《草船借箭》?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进一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反向激活, 利用存在的内容假设式质疑

思维是一种隐性活动, 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通过科学的可控程序。传统教学法偏重于同向、单一的思维方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假设式质疑中, 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合理“假设”, 多层面、多角度地创设问题情境, 从反方向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个过程以教材为依托, 以激趣为起点, 以问题为导向, 以设疑、质疑、解疑为路径, 把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多种方法并用的主体思维过程。

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时, 课文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这三方面写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这部分描写表面看似乎和飞夺泸定桥没有关系, 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由此, 我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第五自然段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课文内容删去, 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 好不好?学生马上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讨论。这些假设, 大都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该倍加爱护, 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 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 和学生交换意见。采用“假设”的方法, 在生动活泼的思索中, 学生加深了理解。

假设式质疑的具体方法还有角色假设、换位假设、改变条件和原因的假设、从历史的偶然性中提出假设。与一般性提问相比, 假设式提问能够明确地提示思维活动的方向, 有助于优化思维方法, 有助于内化思维创新。

三、双主作用, 运用合作的方法探究式质疑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双主作用”效果的具体表现。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 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通过预习学生都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 却主要描写的是邱少云战友的心理活动。于是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写邱少云而是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遇到这种情况, 要用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教师适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解决问题。结果有的学生说“:这样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深切怀念。”有的说“:这样更体现了他‘严守纪律, 勇于献身’的精神。”

如果课堂只有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学生不能解决或者解释不清楚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得为学生释疑, 也就是教师点拔了。当学生提供的问题与教材无关, 甚至刁钻古怪, 教师一时难以解答时, 绝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粗暴的态度, 更不能把错误的东西随意地塞给学生, 可以留下悬念, 下回分解。

培养语文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培养语文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从发散到集中, 从求异到求同, 在动态生成中, 慢慢深化的认识过程。

摘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三个策略:正面引导, 结合课文进行发散式质疑;反向激活, 利用存在的内容假设式质疑;双主作用, 运用合作的方法探究式质疑。

3.强化语文训练培养质疑能力 篇三

(一)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問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4.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四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由于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故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的顾虑心理,让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就会想问、敢问,不由自主进入“滔滔不绝”的情境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教师必须主动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热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学生犯错时少批评少指责,抱着宽容的爱心对待稚嫩的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走进课堂时,教师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适时运用幽默的话语来活跃氛围,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时,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耐心倾听,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以敢问、能问、善问为荣,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从而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对于不主动寻疑、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无疑者须教之有疑,有疑者须教善疑,要使学生乐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1.在预习中质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地方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记下来,待跟同学探讨或是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来共同探究。如,学生在预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天堂”是什么意思?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不到鸟?第二天早上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到那么多鸟?怎么理解“应接不暇”?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又没有?……这样,学生带疑而学会逐步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形成质疑的能力,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2.从课题处诱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出示课题后,一句“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些什么?他们用什么来作画?……当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后,我及时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爱动脑筋,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一样爱提问题,善于从课题处提出不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合作探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品读交流,于你一言我一语中不难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从中懂得了于课题处质疑的方法,对此产生释疑的冲动,促使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学得积极主动。

3.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针对重点词句段、标点进行质疑

课文中关键语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有效质疑。如,教学《长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最后一段“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入手,让学生进行质疑,当学生读完这一段时便提出了以下问题:“这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工程?从哪可看出长城气魄雄伟?什么是“奇迹”?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奇迹”?长城有哪些特点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的重点句“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真理找到没有?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乐于质疑、勤学善思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寻疑、解疑的过程中,学有所悟,悟有所得,质疑问难的兴趣和能力随之向着新的高度攀升。

其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远不只这些。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结构、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利用课文中的提示语、插图进行质疑,对老师或同学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 篇五

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加强阅读,无论初、高中,课内外的阅读无疑是语文教学重点.新课标还分别为初、高中生开出了“推荐书目”,号召学生走近“经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的局面仍没有大的改观.这里面有应试教育牵制的原因,也有网络、影视占据学生业余时间的原因,但笔者以为,这和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不当也有某种关系,而这些不当方法的出现同某些似是而非的论点有关.

作 者:李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0 刊 名:中学语文教学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3 关键词: 

6.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篇六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行”“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学生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1)疑概念(2)疑结论(3)疑方法(4)疑重点(5)疑难点

(6)疑易错点(7)疑关键点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要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4.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疑问最终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对某些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

5.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7.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七

人们说知识丰富的人有“学问”, 从这个词语即可看出, 知识的学习既包含“学”又包含“问”, 问的过程即是“疑”的过程。清代学者刘开说过:“君子之学, 必好问,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可见学与疑的关系之密切。明朝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纵观目前的课堂, 学生质疑的缺失还是随处可见,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教师质疑代替学生的疑问, 二是以教材的疑问代替学生的疑问, 三是不给学生质疑的空间, 四是不尊重学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重视初读新鲜感

初读一篇文章时, 对文章有很大的新鲜感, 在这种新鲜感下, 一切都是陌生的, 一切知识都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 这时候学生的疑问最多。我在设置前置作业时, 一般都会在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读完本文, 你有什么疑问。”比如我在讲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时, 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老师, 我见过一本书, 它的名字是《鲁滨逊漂流记》, 它和今天学的是一本书吗?为什么主人公的名字有的写成‘鲁滨孙’有的写成‘鲁滨逊’呢?”这位同学就是在初读本文时提出的疑问, 如果是对本文已经学得很熟悉了, 他有可能已经习惯了本文的名字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就不会再提出疑问了。

二、重视课堂留空间

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 教师一般的讲课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 似乎讲得太少, 学生就会没有收获。殊不知, 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间“切磋”的过程, 所谓:“切磋琢磨, 乃成宝器”。 (汉·王充《论衡》) 学生在自己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得来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要牢固。所以, 我在课堂上, 逐渐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 每讲完一个环节, 我都会让学生看几分钟, 提出自己的问题, 再解决问题。学生不断提问的过程正是他们深入思考的过程, 也正是他们不断消化的过程。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 我在课堂上不断的让学生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问:“小女孩的妈妈哪里去了?”有的学生问:“小女孩死后真的可以幸福吗?她能在天堂找到她的奶奶吗?”这些问题, 有的学生当时就能很好的回答, 有的是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了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尽量抛给学生自己解决,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有的学生回答出了别人的疑问, 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热情教方法

学生的提问热情被激发之后, 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很多学生都会去试着提出问题, 但这样也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提的很多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 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没有太大的帮助, 甚至会分散课堂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的进度。针对这个问题, 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比如我会教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问, 一是根据课题提问题, 二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提问, 三是利用文中的标点符号提问, 四是小组讨论后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提问, 其他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重视评价多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后, 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 学生会觉得教师在应付自己, 学生质疑的热情就会减弱, 学生质疑的能力也得不到持续的提高。所以对学生的问题梳理后, 选出好的问题, 再选出提好问题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表扬, 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热情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良性的刺激。因此对学生前置作业中提出的问题, 我都仔细批阅, 并且写上批语, 对问题比较好的学生, 在班上点名表扬, 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多赞扬、肯定和勉励,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激起提问的兴趣。

8.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八

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善于质疑,不愿意质疑,甚至根本就没有疑惑。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为了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成了追求标准化答案的教学,答案的标准化唯一性,扼杀了学生质疑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习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迷信“权威”,迷信教师,丧失质疑能力。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关键。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1.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疑问,就会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获取新的知识。学习中通过质疑问难,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产生独到的感悟体会,并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在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自觉去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大胆的质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的经验,大胆地进行质疑,从而提出新的看法。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3.培养质疑能力,符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成功的教育它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学生的长期学习和长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转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质疑释疑的过程。“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研究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思考探讨中,就会敢想敢问。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疑虑依赖心理,依据阅读文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情境。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应该是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首先要具有质疑的精神,能大胆地对传统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并把这种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能起到榜样作用。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提问,做到:(1)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讥笑,应该肯定其大胆的质疑精神。(2)学生提问时表达上缺少条理性,应该帮助学生疏理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来提问。(3)一些古怪复杂的问题,教师即使回答不了,也要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总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应该接纳,并且鼓励一起进行探索。教师对待学生质疑提问的正确态度,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方法。

1.从阅读过程角度质疑

(1)读前质疑

读前质疑指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时,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自己给文章罗列出一个题纲,然后再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互相对照,比同辩异。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以下均同),由题目展开推测: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如何去拿来?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观点?阅读前的质疑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一篇命题作文的构思过程。通过这样的质疑训练,在阅读时学生会更留心作者的行文构思,而且会与自己的构思进行不断地比较,取长补短,对课文的写作特点的理解会更深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读中质疑

①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质疑

阅读文章通常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然后将各个部分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不理解,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课文重点词语句子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思路: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要质疑: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要质疑。比如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准确去理解“有”、“无”的内涵,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对重点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二要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望文生义。

②对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质疑

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一些表现手法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就可以展开质疑。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文章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出现了四次: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捐门槛后被剥夺祭祀时,沦为乞丐。描写眼睛,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描写衣着,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描写脸色,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描写空碗,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总起来看,这四次肖像描写先后写出了祥林嫂的变化过程,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是多余的,作者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该否定的却持赞赏的态度,这些不合常规的写法往往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可以就此展开质疑。比如杜甫晚年之作《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又是夜里,作者的孤独伤感可想而知。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而且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这与诗的哀伤主题显得格格不入。细细推敲,正是诗人这种以“乐景”来衬“哀情”的手法,使“天地的广阔”与“诗人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示出诗人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现象。找出文章的矛盾之处,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显得清新明朗美丽。作者这样来描写环境的用意是什么?诗意的环境描写会不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个大矛盾去解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对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

9.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

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10月—12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2013年1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月—6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10.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篇十

初中数学;质疑能力;策略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没有质疑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质疑,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开始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不敢质疑,质疑能力缺乏,老师不愿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屡见不鲜.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质疑能力现状分析

1. 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向传授知识,个别教师压制了学生的质疑欲望,学生丧失了质疑的勇气.

2. 部分教师业务能力不强,搞“一言堂”,对学生的质疑感到紧张,害怕失去“面子”,甚至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以致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

3. 当前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不敢也不想进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实践,一旦学生有质疑,就会招致同学的起哄和教师的讽刺挖苦.

二、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1. 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学生的质疑取决于教学的良好氛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告别,积极创设营造和谐融洽的质疑氛围,有意识地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做到想质疑、敢质疑、能质疑、会质疑,从而圆满地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辅导书中的一些不足、错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故意出错,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进行质疑. 也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情境,激发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开展探究.

2. 激发兴趣――让学生愿质疑

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兴趣教师首先要运用多种趣味无穷的课堂教学形式,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内容教“活”、讲“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对教师、学生、文本产生质疑.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这样问学生:“当你知道一个圆是轴对称图形之后,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它的对称轴是线段还是直线呢?”“它有多少条对称轴呢?”等等. 其次就是通过质疑、释疑等环节,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挑战体验质疑的快乐,使学生爱质疑,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此时教师在评价中一定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的质疑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师不能不管不顾,一定要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一面,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质疑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解决;对于学生的质疑有争议,就要组织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相互交流,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

3. 给质疑留余地――让学生能质疑

质疑余地就是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老师给学生自由度,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能找出问题,能问出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首先教师明确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导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其次教师要指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便学生能围绕重点拓展思维. 最后就是教师到位的、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点拨、解释,并加以指导,让学生解惑,得以求知. 这样通过课堂的留空白让课堂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提问中进行质疑探究,通过质疑空间的创设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意识,来接受学生对自身观点的质疑.

4. 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善质疑

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要依托学生好问的求知天性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通过给学生介绍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哪里提问题,在哪里提有价值的问题来“会问”,培养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进行有价值的质疑.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明确质疑的方向,以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建立相应的质疑方法;其次在教学时做好示范提问,教给学生质疑的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再次让学生学会迁移,尝试质疑方法,最后让学生勤于反思,培养质疑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讲“平行线的性质”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三线八角”,然后让学生探究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质疑、分析、实践中得出结论,体会角与角、线与线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结合图形,用符合逻辑推理的语言,让学生说出推理步骤;最后,准确规范地写出推理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质疑就能更深入的认识知识点的外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哪怕质疑的问题价值不大,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对于质疑跑题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及时调控,不放任自流,让学生逐渐学会质疑.

总之,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慢慢来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积极性,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浅析[J].新课程学习,.5.

11.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质疑;途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备好课,在教案中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答,通过学生解疑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但真正的学习是离不开疑问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人们说知识丰富的人有“学问”,从这个词语即可看出,知识的学习既包含“学”又包含“问”,问的过程即是“疑”的过程。清代学者刘开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见学与疑的关系之密切。明朝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纵观目前的课堂,学生质疑的缺失还是随处可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教师质疑代替学生的疑问,二是以教材的疑问代替学生的疑问,三是不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四是不尊重学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重视初读新鲜感

初读一篇文章时,对文章有很大的新鲜感,在这种新鲜感下,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知识都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这时候学生的疑问最多。我在设置前置作业时,一般都会在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读完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比如我在讲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时,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老师,我见过一本书,它的名字是《鲁滨逊漂流记》,它和今天学的是一本书吗?为什么主人公的名字有的写成‘鲁滨孙有的写成‘鲁滨逊呢?”这位同学就是在初读本文时提出的疑问,如果是对本文已经学得很熟悉了,他有可能已经习惯了本文的名字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就不会再提出疑问了。

二、重视课堂留空间

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一般的讲课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上,似乎讲得太少,学生就会没有收获。殊不知,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间“切磋”的过程,所谓:“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汉·王充《论衡》)学生在自己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得来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要牢固。所以,我在课堂上,逐渐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每讲完一个环节,我都会让学生看几分钟,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解决问题。学生不断提问的过程正是他们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他们不断消化的过程。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堂上不断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小女孩的妈妈哪里去了?”有的学生问:“小女孩死后真的可以幸福吗?她能在天堂找到她的奶奶吗?”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当时就能很好的回答,有的是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了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尽量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的学生回答出了别人的疑问,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热情教方法

学生的提问热情被激发之后,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很多学生都会去试着提出问题,但这样也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提的很多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会分散课堂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进度。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比如我会教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问,一是根据课题提问题,二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提问,三是利用文中的标点符号提问,四是小组讨论后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其他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重视评价多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学生会觉得教师在应付自己,学生质疑的热情就会减弱,学生质疑的能力也得不到持续的提高。所以对学生的问题梳理后,选出好的问题,再选出提好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热情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良性的刺激。因此对学生前置作业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并且写上批语,对问题比较好的学生,在班上点名表扬,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总之,质疑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由学生提问来自己解决,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学会质疑,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12.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二

首先,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质疑的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 就表现出好问、好看、好学、好做的突出特点, 就容易获得成功。

1.创设情境, 激学导思。我在课堂上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好的配乐 朗诵, 用录像机 展示课文 中的诗情 画意, 用投影片分层 剖析课文 的内在含 义。教学过程 有形、有音、有情、有境、有动, 学生就会 觉得很新 奇, 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中国石拱桥》之前, 从网上事先下载了一系列赵州桥的图片制成幻灯片, 上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比较这组图片和书上的内容。学生立即被这一新颖的形式吸引住了, 都觉得很好奇, 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纷纷举手发问……另外, 一个精心设计的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戏剧性的开端, 常常使学生在45分钟里兴趣盎然。如以 故事、名言、谜语 等导入,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例如《看云识天气》有一些概 括云和天 气关系的 谚语,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谈他们知道的这类谚语并解释意思, 学课文时就很轻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类创造性的因素, 并通过课内的启发, 延伸到课外。教师的 点拨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假做困惑, 或给出一些荒谬的解释, 或设置悬念, 使学生对知识有创新的发现, 从而培养质疑能力。

2.变换角度, 新旧贯穿。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不新颖。因此, 教学内容要刻意求新。但这个“新”不是脱离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全新”, 而是要突出那些学生似曾相识而又与原有知识很不相符的内容。当学生对教师讲的新课感到过于陌生而不能接受时, 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从而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既相识又新又陌生的新鲜感。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 我就问他们, 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写的哪些文章?他是个什 么样的人?学生争相 回答:“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小说《社戏》。”“他在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很快乐。”“我们小学时学过关于鲁迅读书时在桌上写‘早’的文章, 他家境突变, 经常往返于当铺和学校之间。”“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一个 角度思考问题, 让他们觉得旧问题又有了新趣味。如每当学完新课后, 总要布置作业, 复习当天教学的内容。教师 可以变换出题的方式, 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觉得还有课上没讲到的地方, 留待自己去发现、探索, 以形成他们对知识内部结构的兴趣, 维持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 多读、多思、多议, 是培养学 生质疑能 力的根本。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爱读 书, 会读书, 靠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 自己动脑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消除学生的依赖性, 使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基础上, 把教师让学生学, 变学生自己要学, 把教师上课提问, 学生答, 变成学生问, 学生答或 教师答。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多想、多议。

1.多读

初读课文, 可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 可以逐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回到整体, 再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读的形式 也很多, 个别读、齐读、分 角色朗读、选读……学生可以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在多读的基础上多想

在想象中, 学生可以对静物作动态想象, 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对抽象词作具体形象想象, 对物作拟人想象, 对无色的事物作有色的想象, 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等。这样, 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3.多议, 多商量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评论性思维, 其中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讨论方式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当“裁判员”, 不越俎代庖, 而要引导学生摆观点, 讲道理,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重视讨论的过程, 而不仅是问题的答案。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发挥群体优势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本课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相互补充, 弄清了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 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讨论表达中又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整理, 深化了思维训练, 锻炼了归纳概括能力。

13.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三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习中的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也格外投入。学生只有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才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教师应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产生疑问。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1.抓住“文眼”。“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揣摩人物内心。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此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揣摩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出可能出现的原因。

3.填补空白。有些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遐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

三、让学生懂得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有的指向于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写作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带有品味性、鉴赏性。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14.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篇十四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

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主动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15.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五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首先, 语文教师需要创设质疑的学习课堂。一开始学生可能害怕在课堂上发言, 不敢提问题, 再者是害怕提的问题引起他人的嘲笑, 这时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 在适当的教学时间, 允许学生提出困惑之处和自己的一些见解。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错误, 提出的问题有点幼稚, 我们也不要立即打击他们, 而是要赞赏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再让班级的学生一起加入讨论的队伍, 找出问题的答案, 及时帮助他们解答。而且教师要给予他们自主提问的空间, 不要阻碍学生质疑的思路, 影响他们创新思维。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他们制造舒适的质疑环境。

二、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导, 因此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 态度要和蔼, 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地制宜地找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语文教师是情感的传递者, 因此维系师生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课堂上, 教师要及时洞察学生学习的进程, 适时地更改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勇于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由于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 而学生不能真正地解决所提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在课后与学生多交流,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

三、培养初中生的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 文章的题目是质疑的首要之处

一篇文章的主题一般是通过题目彰显出来的, 所以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剖析, 提出疑问。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根据这个题目, 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是谁的背影呢?接着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发现文章中有四处写到父亲的背影, 每次都表露出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亲情之浓, 学生就会困惑为什么不直接以父亲为题呢, 这样不是更直接明了吗?通过多次的阅读, 学生就会慢慢找出答案, 这样的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 对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子进行质疑

对文章的剖析需要一定的技巧, 尤其是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为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 都会有一定的总结性的话语, 这样不仅能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也利于读者的理解。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学生在细读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济南冬于“温晴”这一特点的句子和词语。于是学生在细读后, 就会慢慢寻着作者写作的思路, 体会济南冬天的特色, 仿佛身临济南, 感受济南冬天的那份温晴。这种学生自主品读语句的方式比教师直接灌输更有效。

(三) 对于难点的句子质疑

除了关键字、词和句子,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找出难点的句子。虽然他们还是初中生, 他们的语文基础可能还不够稳固, 但是要从现在训练他们对难点的句子进行质疑、分析, 找出剖析句子的方法。鲁迅的《社戏》中, 有这么一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学生读到这不禁会产生困惑, 为什么山要用“踊跃的”、“铁的”来形容呢?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融入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思考。学生在受到提醒之后, 忽然想到作者当时在船上, 所以看到的山是动态的, 因此作者用了“踊跃”一词;当时天很黑, 所以看到的山是“铁”一样的颜色。在慢慢疏导中, 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主地学会质疑难点, 语文学习也变得更轻松。

(四) 对文章的体裁和结构质疑

浏览文章后, 学生会辨析文章的体裁。比如:《背影》是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散文, 等等。为什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呢?这对质疑有何用处呢?学生在知道文章的体裁后, 就会对文章的结构有所质疑, 对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有所质疑, 这样才会深入研究, 激发学习的兴趣。《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 学生根据作者的亲身经验, 会产生疑问:济南的冬天有什么景物?与自己看到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去描绘景物特点呢?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呢?学生带着问题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济南的旅行, 接触了大自然。

(五) 学会解决质疑的问题

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铺路石, 不过只有问题而不懂得寻求答案, 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完善, 因此学生要学会解答疑问, 自主寻找答案。首先, 学生对文章刚开始产生疑问可能是来源于对文章的不理解, 对文章的宗旨不清楚, 所以学生需要多读几遍, 感受其中的意思;其次, 初中生的语文基础还不扎实, 很多概念、写作手法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 因此学生需要平时多读读文章, 多了解一些文学知识;最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互相提问, 互相探讨, 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 能够更好地发挥自我学习的本领。

总而言之,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是开启学生质疑问题的一扇大门, 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使学生在问题中得到思维的启迪, 在问题中找到自我学习的最佳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学生没有问题为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轻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 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关心学生是否有不懂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提倡学生多提问题, 多思考问题, 积极地解决问题, 从问题中发现语文的神奇之处, 探索语文的奥秘,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提问题的意识, 认清学习的目的 是培养自身的能力, 不能盲目地追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能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

16.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质疑能力 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培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一课书读一两篇,大致了解了内容,就读不下去了。这种不良习惯不纠正,就会严重影响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就是要指导学生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读书,一边读一边想,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细读《难忘的一课》,就要引导学生发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1)年轻的台湾教师为什么要教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作者“崇高的敬意”是什么? (3)走进教室后孩子们本来发现了“我”,他们为什么没有感到意外? (4)课题是《难忘的一课》,为什么课文第三段写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呢?

指导学生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要培养仔细读的习惯,要使学生既能坐得住,又能读得进去。要指导学生逐词、逐句地细读,不放过一个疑点;二要指导他们学会仔细想,学习从字、词、句、段、标点等各个要素中发现问题;三要培养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尝试解决,实在弄不懂再质疑的习惯。坚持在细读中质疑,既能克服学生读书时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能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更准确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控“最近发展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授课时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

质疑的途径很多,课文题目、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反复、过渡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例如,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如以人命题的课文可问:文章写他(他们)什么,为什么写?以中心事件命题的课文,可问:“谁去做什么事,时间地点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又如,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因为语文总是通过语言词句表达思想内容的。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如学习《古井》一文,有的学生提出:“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为什么说它‘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而不像秋雨、冬雨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多读课文,然后让他们思考文章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提问。如学习《李时珍》这篇课文时,提出:李时珍到各地去采药,怎样不怕苦和累?并告诉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与体会李时珍崇高品质有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样提问的原因。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渐渐学会这种方法,能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总之,教師在教学上要始终把质疑这环节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乐学善问的学习习惯,养成这一良好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银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0,(03)

[2]曲继红. 创新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河南教育, 2005,(11)

[3]张晓玉.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 新西部, 2007,(03)

17.语文中的质疑能力 篇十七

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 孟丽芳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改换角度思考,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开发,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终生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都是要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是点燃创造的火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为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进行了尝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作为训练的切入点,力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对此,我首先做的是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提问,使学生由问题的解答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我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以此激发学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智慧的萌芽,从而使学生由开始的不敢问变成大胆问,由原来的不会问变成能提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质量较高的问题来。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提问,多角度地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预习环节,针对字词提问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并熟读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是从不理解的的字词开始质疑,逐渐过渡到经过思考后提出更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兴趣和能力都大大提高。如,对于《罗盛教》、《东郭先生和狼》、《小迪波》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罗盛教、东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便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又如,对于《捞铁牛》、《戚继光怒责舅舅》、《苏武牧羊》等以事件为题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3.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

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比如,教《捞铁牛》一课时,在朗读第三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先说一说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为什么要把两只大船并排栓紧后把木架跨在两船上?为什么要带很粗的绳子?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奇思妙想,使思维更加活跃。

4.重视课后延伸,针对拓展提问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整体地看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有什么疑惑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质疑的空间,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拾遗补阙,开阔思维。如《捞铁牛》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了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黄河水已经很浑浊了,再往里面倒沙子不利于环保,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多么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深表赞同,大家议论纷纷,顿时就提出了多种方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力开展问题教学,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生在读书时富有深度思考,既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进而把握文章的细节和易于忽视的地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善于思考和质疑的习惯。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上一篇:游戏让童年更精彩下一篇:强化监狱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监狱企业经济效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