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2024-10-18

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共10篇)

1.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篇一

谁动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论文摘要:医生冷漠患者,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表现。现代人很多都有病,不只是躯体上的病,心理上也有病。医患问题,不仅仅体现的是医患间的矛盾,也体现了社会的矛盾,畸形的社会,病态的人们。关键词:医患,沟通,矛盾,社会

正文: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急剧激化,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然而,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却却并不成正比。这反映了技术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在六七十年代,在吃不饱,穿不暖,在自然灾害严重,在国家贫穷,落后的时候,我们几乎找不到医疗纠纷,也几乎没有医患矛盾的体现,更别说激化了!然而到了现在,我们物资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却随处可见病人打伤医生,医生冷漠病人的事件,这种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矛盾的激化让我们难以适从,我们到底怎么了,是谁动了我们和谐的医疗关系,让我们本该站成一线共同对付疾病的医生患者却站在了对立面上?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国人要求医院提供与西方接轨的医疗待遇,国家却只支付了“世界倒数第四”的医疗投入,剩余费用全部由患者和医院买单;中国媒体却把一切都归咎于医德沦丧,与此同时,相关法律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潜规则则更是火上浇油。

医改把“国家出钱为老百姓免费看病”变成“自己掏腰包”时,医疗纠纷的急剧恶化就已经在开始酝酿了。国家既然节省了资金,必然要从百姓腰包补出来,这可是一笔占GDP 4-5%的天文数字啊,百姓看病怎么能不贵?把医院变成“靠从百姓腰包赚钱生存”的商店,又不给医院充足的经费,医院医生怎能不“向钱看”? 医生工作强度大,收入却远不成比例,有时工资还要与开提成药、个人或科室“营业额”挂钩,在如此情形,医生怎能不开提成药,怎能不开各项不必要的检查单呢?医院没有资金购置先进医疗器械及药品,没有资本吸纳人才,没有资金发放工资还要维持一个庞大机构的正常运转,不靠提高治疗费用,不靠“以药养医”还有别的什么法子?医院要增收,必然要多收治病人;病人越多,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越短,和冰冷的医疗器械相处的时间远大于医生,如何不让病人感到人情冷漠?

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然而在我国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却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医生的收入在10名以后;而在美国,排名前8位都是医生(不同专业)。医生收入长期低迷,无法体现工作价值,这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回扣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造成医生在大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偏见;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相当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条件好的大医院;而且大医院(三甲)和小医院的收费档次没有拉开,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导致医院级别越高,医生工作负荷越大。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治30~40位病人,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医生往往疲于应付,无暇回答患者方面提出的疑问和必要说明,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矛盾。医生收入低,工作量大,风险高,加上社会负面舆论较多。部分医生心情压抑,工作抱打工心态,对待病人只是机械性地照章办事,难免缺乏关爱之心,较少发扬“医者父母心”的精神。

由于医疗存在的未知性与风险性,即使在医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疾病诊断困难,治愈无望,有些疾病还有较高误诊率。我国医疗机构的误诊率和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然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却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是造成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一些患者自认为我花钱看病,就是“上帝”,而忽视医疗行业的高风险、难度大、复杂等特点,稍有不如意便不满,求全责备,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双方权利的泛化和义务的弱化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医患双方医学信息的不对称、地位的不对等,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在现实中失落就会产生心里不平衡,在审视诊疗过程中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不遵医嘱和拒绝治疗合作的情况增加,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再加上某些媒体所谓关注 “弱势群体”炒作有余,理性分析不足,这也加剧了医患间的戒备和对峙;随着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诊疗设备代替了医生的诊疗活动,仪器的检测结果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患者的倾诉,医者与患者的直接交流似乎显得无关紧要。患者失去了主体性进而也失去了倾诉的机会,医患情感逐渐淡漠。加之职业的风险压力、医疗技术的日益复杂、医疗文书的日益繁琐以及有关医疗事故恐惧的“告诫”,使医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淡漠,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刻板、冷漠和非人性化。

医生治病救人,就算得不到尊敬和赞扬,也不至无辜遭到诋毁和辱骂,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少数“无冕之王”。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媒体为了维持和增加本媒体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治安、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以医疗问题涉及面最广,受众面最宽,炒作医疗问题所产生的政治风险最小而成为媒体报导的首选对象。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要想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权益,实际上仍是件很难的事情。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以上是我通过医学伦理课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在我查阅的80%的资料中,医患关系紧张的矛头都指向医德沦丧,对此我深感不平,所以将自己的看法写下。至于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果仅仅靠医院的改革就可以解决,何至于医患关系紧张至今根深蒂固?

因此,我个人认为,医改的不合理,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2.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篇二

“媒体不应鼓励仇恨”———新闻人对杀医案的反思

3·23事件中, 哈医大实习医生王浩无辜惨死, 另外三名医生不同程度受伤。此前不到半年, 则有北京同仁医院女医生徐文被患者砍成重伤, 面对这一系列涉医血案, 在全社会的震惊、呼吁和反思中, 新闻媒体也自发地展开了深刻的新闻职业伦理反思。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勇敢地承认, “杀医案:我们可能也是‘凶手’!”在3月26日晚上的“新闻1+1”节目中, 白岩松深切检讨了媒体自身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自身也要反思, 我们传媒人恐怕也有责任, 在过去很多的事件当中, 我们应该就事论事, 哪儿有问题就批评什么, 而不是在报道当中去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确立一种仇恨, 甚至在鼓励一种仇恨, 我觉得从此之后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显然, 这不是白岩松一个人的忏悔, 而是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的良知回归。至少应该是面对惨案后, 中国所有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应该固守的一个职业行为底线:媒体再不能鼓励仇恨!

3月30日, 《人民日报》也刊出一篇访谈形式的长文, 检讨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责任和未来应有的做法。该文坦陈:在过去一些年中, 媒体的相关报道对于持续恶化的医患关系, 一定程度上属于“火上浇油”: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 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这些做法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 “缝肛门”、“八毛门”等, 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如此坦诚的反省和自责, 也再一次证明了央视和白岩松所确定的行为底线的必要性, 即“媒体不能鼓励仇恨”。而且, 《人民日报》的文章在认同这些“底线”和“禁区”的同时, 还指出了下一步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应该恪守的报道原则, 也就是媒体对于社会和谐、对于医患关系改善所应负的道义责任:“多传递温暖和希望, 少传递冷漠和绝望”。具体地说, 就是在对待类似医患关系等敏感话题时, “更应该以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报道取向的依据,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不能看人下菜碟儿, 人为地偏向于任何利益相关方。作为有社会责任的媒体, 应该准确、全面、客观报道事实, 不去人为夸大。”

综上所述, 实习医生王浩的无辜惨死以及白医天使们的愤怒呐喊, 让新闻界陷入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这些思考达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 新闻媒体不能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和吸引眼球, 就去煽动仇恨和对立;

第二,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公平地对待各方利益诉求,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第三, 善待社会, 应该“多传递温暖和希望, 少传递冷漠和绝望”。

其中第一点属于新闻界的“底线伦理”, 是禁止性的要求。违背这一点不仅会受到舆论的指责, 还要接受法律或纪律的处理。比如针对央视披露的个别媒体报道深圳“缝肛门”事件存在失实的问题, 署名“怡然”的作者即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 要求对莫须有的“缝肛门”报道进行责任追究, 并且严肃指出, “对‘缝肛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须开展一个全面调查, 寻找根源, 分清责任, 引出教训, 否则真对不起虚假新闻的受害者, 也对不起公众和舆论。”[1]第二点属于新闻业务规范, 是新闻能够取信于社会, 新闻界能够自立于社会的根本前提, 当然它也应该成为新闻人的道德追求。第三点共识, 则是要求回归于正面报道的原则。即多传播优点和成绩, 少报道消极面或者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上述反思及成果难能可贵, 但是否从此媒体就能以此自律, 一改以往的积弊呢?显然还无法确定, 所以首先要将反思继续深入, 要看到罔顾公益无视社会责任才是当下媒体的根本问题, 其次要力争从体制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确保媒体将践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这样, 由杀医案引发的反思才能真正汲取教训, 使危机变为新闻业的转机。

责任意识缺失———当下媒体问题的根本症结

以央视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新闻伦理反思, 已经意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问题。其实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正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包括炒作医患关系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闻操作中的不理智、不客观现象及危害, 其根源都在于此。媒体的反思只有由此深入, 才可能有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应该明确, 新闻不仅要坚持客观报道和正面报道, 更要重的是负责任地报道, 即从有利于社会的角度去报道。

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 美国学者们就提出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理论”, 其针对的恰是美国媒体实践中长期存在和积聚的问题。当时美国报刊已经走过了近250年的历史, 其间先是在建国初的五十年里, 媒体成为政党间相互攻讦的工具, 沦为“新闻史上的黑暗时期”。1830年代走市场化路线的“便士报”曾一扫积弊, 使信息提供和娱乐消遣成为报刊的主要内容。但市场化经营运作很快就使媒介走上了耸人听闻一味逐利的道路,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年流行的这类黄色新闻, 被指为“没有灵魂的新闻”, 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像普利策和享利·雷蒙德等报人都在那个世纪之交, 即开始倡导对社会尽责服务公众的新闻业, 强调报刊“不能污染早餐桌布”。

社会责任理论则将普利策的理想系统化了。在新闻自由委员会形成的著名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 一方面坚持维护美国新闻自由的传统理念, 要求报刊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另一方面是当时急于强化的方面, 即新闻界要对全社会负责, 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 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报刊还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并且应该能够“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社会责任理论问世后, 很快赢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普遍认同, 而且随后便风行西方各国媒体, 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2]。这种理论扼制了传媒张狂的逐利冲动, 缓和了媒体和社会之间的张力,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此同时, 也锻造了一批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流价值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

反观中国的新闻媒体, 在抵抗外敌和建立新国家的各个历史时期, 均能感应责任与使命, 发挥过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 其信息产业属性得到了认同, 媒体自此成为政治引领、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全方位提供者, 社会价值进一步彰显。

但由于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 媒体公益服务和自身赢利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 以至于封口费、低俗化、假新闻和误导受众价值观等问题不断涌现, 由此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以医患关系的报道为例, 在缝肛门事件报道中, 媒体屡次三番置医生解释和专家鉴定结论于不顾, 一味地迎合社会刻板印象, 偏执地炒作新闻, 最后弄得当事的医患双方两败俱伤, 留下一声叹息。同样地, 在“八毛门”事件中, 媒体偏听偏信, 视医生的科学诊断为谋财借口, 以猜疑和想像为依据进行选择性报道, 妖魔化医院和医生, 并以此吸引眼球, 以正义之名而行自己之私。

凡此种种弊端, 均可视为争一己之虚利浮名、罔顾事实真相与社会责任的行为, 都应认真借鉴社会责任理论之细致要求。要心存敬畏, 强化认识, 付之实践, 并持之以恒。如此方能回归媒体公益本位, 以期大有为于社会与民生。

公共利益:媒体行为选择的根本指针

社会责任, 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 可能表现为互不相同的使命与任务。比如致力于思想启蒙、进行反侵略动员和组织经济建设等。但抛开具体形式, 社会责任又总是要求媒体站在多数人利益方面, 感应时代趋势的召唤, 而展开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一句话, 媒体的责任, 就是发挥其公益性质, 始终维护公共利益。这一点, 恰是媒体各种具体新闻报道活动的行为指针, 是在复杂的利益冲突和话语争斗中最需要恪守的底线。

“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 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3]离开了这一条, 其他漂亮的修辞和决心, 都可能成为一种形式, 甚至是遮掩。

比如“多传递温暖和希望, 少传递冷漠和绝望”的愿望, 完全可能导致媒体从此回避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 而只选择积极的正面事件进行报道和宣传, 像医生医术精湛关心患者, 患者深怀感恩全家致谢等等。如此一来, 媒体也就失去了守望社会的职责, 而大量的矛盾则被放任和无视, 这当然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坚持舆论引导和客观报道, 这本身就是媒体面对的一对冲突性义务。但这两者统一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属性。客观报道是负责任的媒体题中应有之义, 但立场鲜明地引导舆论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因为其出发点是维护公共利益。是客观报道还是积极引导舆论, 完全应以公共利益为转移。在捍卫公共利益时便无须再顾虑所谓“偏袒一方”的指责。正如在反对强拆的多数居民和肆意枉为的开发商之间, 媒体选择旗帜鲜明地站在百姓一边一样, 立场分明才是守望正义。

即使新闻报道一定要遵循客观平衡原则, 但是媒体还可以以评论的形式来公开支持冲突的一方而批评另一方, 只要它言之有据就无可厚非, 当然前提是它早已站在了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上。

所以在面对医患纠纷类敏感事件时, 新闻不仅要坚持客观报道, 更重要的是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 进行负责任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原则, 但新闻业反对的只是昧于私利或者哗众取宠的不客观和不公平, 而不是反对不客观和不公平本身, 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不客观不公平不仅不应反对, 甚至应该大力提倡。只是此时它不应再称为不公平不客观, 而应看做是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正义, 或者是为弱势群体仗义直言, 也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公共性公益性不仅是媒介特权的依据, 还是衡量其一切行为正当与否的指针。明乎此, 在面对医患关系这一敏感话题时, 就不能仅止于一般的客观报道, 我们完全可以以捍卫公众利益作为出发点, 凡是有利于医患关系改善的措施, 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办法, 有利于医生专心行医的行动, 媒体就应大力报道, “多传递温暖和希望”。反之, 任何损害医患关系, 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的体制、加重医生患者负担的现象, 媒体均应不避艰险大力挞伐, 直至促成其最终改善。哪怕这一过程中向少数个人或机构“传递了绝望”也绝不罢休。因为只有这样, 媒体才能全方位地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怡然:《莫须有的“缝肛门”亦应追责》, 《新民晚报》2012.2.29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第三版)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8

3.中医文化中的医患伦理初探 篇三

【摘要】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在医患精神境界、道德素养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财富。文中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医学特色,从医患双方的素养入手,浅述笔者对医患之道的理解。

【关键词】医患关系;伦理;中医文化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54-02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医疗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根到底,医疗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即医生和患者还是决定医患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二者之中医生占据主导地位,医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影响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患者的就医心理和行为方式也直接参与医生的决策和影响着治疗结果。现代医患关系僵化,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赢,医患双方的道德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中医药因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现试述之。

1 笃志守一,率性修道

名医张介宾说:“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治病救人是神圣的,是与天地之德相应的,是高尚而纯粹的行业,不能以名利为目的。“所以医人,不得持自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千金要方》然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巨大压力使医者失去了理智,把行医看成是以挣钱为目的,颠倒主次,可以说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不尊,而且也会受到自身良知的谴责。因为但凡能为医者,大都是以治病救人为初衷,大都具有仁爱的本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赋予的天命本性无法抗拒,顺着本性做人行事便是遵循天道的体现。医者违背天性本心,束缚于世俗的物质利益,在对待病人时往往便不能尽性尽心,贻误病人束缚自己,更使得医疗行业变质变味,恶性循环。只有笃持至善仁心的信念来救人,才不会在功利的面前患得患失。只有笃守仁善,才可以在“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过程中人物各得其所,正所谓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1]。中医诊病的功用是医患双向的,相比现代西医依靠仪器检查及数据指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更个体化、人性化,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患者诊病对医者来说何尝不是修炼身心的过程。中医在诊病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综合全面,“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千金要方》就要求医者摒除浮躁,定心专一。正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得,这是求知求真的思维过程,也是医者在不断提高自身境界和素养的过程。

2 仁心功利,圆融通达

孫思邈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2]”本意要求医家爱惜病人的生命,不能顾虑自身得失。但这毕竟是在道德理想的层面上而言,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盲目和过分执着是不可取的。古代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扁鹊为齐桓公诊病,桓公疾在腠理﹑在血脉﹑在肠胃、居骨髓,扁鹊三诊三拒,桓侯遂死;而战国名医文挚不顾安危以怒治愈齐王,最后落得被烹的下场。上述两位名医在面对威严而固执的君王时,取舍是不同的。正面来说,扁鹊兼顾了原则性和灵活性,文挚舍生取义殉医道,反面也可说扁鹊见死不救,文挚愚仁丧命。虽说是非曲直没有定论,但不能就此定性二者不是好医生。

现代社会,诊疗活动不再是简单的医患双方个体行为,医患的心理、行为选择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医生面临多重诱惑和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中,部分医生会以功利来权衡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在这样的压力下,医者要以仁心为本,灵活变通,正所谓“君子而时中”。如《尚书·大禹漠》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还有名医扁鹊提出的“六不治原则”,东汉医家郭玉提出的“贵人四难”,更有孙思邈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便是坚守仁心并灵活变通的具体体现。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出,医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有心无力的境地,在特殊情况下圆融通达、保全自身就是智慧的体现,并不与仁心相违背。

3 择医慎,用医专

对于患者,择医似乎自古以来就是患者的大难题,现代社会中病人为保障救治效果,非名医名院不看,而且对医生都持怀疑态度,这固然与医疗环境中的不良风气有关,但就病人而言,诸多的自身因素如对实际医疗需要的盲目、对医疗服务方信息了解的匮乏等所导致择医不慎、用医不专也是重要原因[3]。

不管何种制约因素,对病人来说,追根究底都可以归责于对疾病的盲目和对医疗的无知。虽然医学是专业性很高的行业,但现代信息发达,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汇集到个体。病人完全可以做到对自己疾病的初步判断。如对自己疾病不了解,不辨轻重;对医疗信息不了解,盲目投医,以致于浪费人力财力,且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在足够把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择医。其次,择医只需把握两条原则:一是对病,二是对人,二者缺一不可。对病是从专业技术层面讲,要求专业过硬,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对人是从人情态度上讲,做人正直仁爱,态度谦恭。一如李梴则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医生就必须给与足够的理解和信任,正如古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别是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病,病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求速效,否则影响医者的判断,变证丛生[4]。

4 顺应天命,修心养身

对于疾病,包括医生在内,每个人一生多少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和折磨,养生防病甚至追求佛家的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是人们常谈的话题。有人说人的一生会得三种病:生理病、冤业病、业障病,生理病医学已不能尽治,其他更是力不能及。现代患者普遍具有看病就要治好的心理,对治病痊愈的期望值过高,殊不知好多疾病医生能做的只是缓解病理上的症状,并不能消除病因和祛除病根。有的患者甚至完全依赖医生的救治,而对于自己在疾病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心态却不予重视。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指出“病家十要”,从起居、饮食、情志等各方面论述应该注意的事项,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疾病更多的责任在于患者自己。

对于疾病,防重于治。《丹溪心法》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无知、盲目的患者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半个世纪生活阅历积累后的开悟,但对于生命机体而言,是不能等病已成而在去挽救的,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一旦形成目前都是不可逆的。“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养生保健,其意义不仅是单纯让生命延续(活着),而且还希冀获得生命终结的良好结局(寿终)。[5]”所以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规律,顺应天命,养身修心。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能乐观的接受,而不是在恣意耗竭生命能量后,寄希望于医疗。

综上,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都是改善整个医疗环境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有不同于古代社会医患关系的新形势,新变化,医患之间更需要智慧来调和,患者越是浮躁,医者越是要安心定志,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生活越富裕,选择越多,患者越是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要什么。面对疾病,对医患来说都是考验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傅景华.中华医道对人类文明新思维的指示性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5(1):13-16.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

[3]周业勤.论合理择医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1,14(4):52-54.

[4]王敏.择医之弊与择医之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43-45.

[5]徐宗良.传统生死观与中医养生保健[J].医古文知识,1997,3:8-11.

4.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四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患关系,趋势,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使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在走向富裕和文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上层建筑一般来说要相对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给医患双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是巨大的。此时,我国医疗保障机制又尚未完善,医患矛盾骤然凸现,全国医患纠纷普遍大幅增加,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天然盟友”般的医患关系解体,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本文试图论证重建中国市场经济下的医患关系。

1,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 1.1,新经济社会环境下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医者和患者在思想观念方面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医务工作者已经感受到、意识到心理、预防、保健、康复等对现代医学的重大影响,但几百年来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惯性,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认病不认人”的陈旧观念还普遍存在于医者的头脑中。对患者而言,虽然为高科技而创造的医学奇迹而欣慰,但又为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而忧虑。“看病归国家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观念,但广大患者,尤其是低收入的患者今天仍紧紧固守不放。所以,“医院只认钱不认人”的偏执观点就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之一。

1.2,国民整体人文素质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忽视了国民素质教育。所以,尽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他们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却显得先天不足。一部分医务人员被金钱和利益所左右,从而出现了乱收费、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谋取“药品回扣”等不良医疗行为。在患者中,人文素质相对欠缺的主要是以贫困农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失业或无业人员及被社会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等。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当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时,他们的心理极易不平衡,在他们中间发生医患矛盾的比例也较大,冲突性也最大。

1.3,医患沟通不够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增长迅猛,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双方就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增进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最佳途径之一。

1,4有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缺陷。由于我国至今未建立系统、科学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患矛盾缺少有效的缓冲地带和风险消化机制,致使医患关系处于紧张状况。

1.5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国开始以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尽管国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使得医疗保障体系至今不能完整建立,中国现代的卫生工作目标也暂时难以有效实现。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还普遍存在,这始终是制约医患关系改善的“瓶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2.1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高科技医学的发展使诊疗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敏感,精确,迅速的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人性化的先进诊疗手段越来越多的替代传统的物理诊断方式。医生通过高科技设备获得病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病理数据,为自己的诊断提供依据。这样,使医患之间的交流往来减少,已往,一医一患的情况发生转变,加重了医生对高精尖设备的依赖,致使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

2.2医患交往的经济化趋势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偏远地区和农村卫生资源不足和城市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形成较大反差,无论是缺医少药的农村,还是医疗消费过度膨胀的城市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始出现医院服务商品化倾向(点名就医,优质优价,特殊服务等),在医患交往上也必然出现经济化趋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逐步渗透到医患关系中。因医疗活动中的钱权交易引发医疗纠纷的不乏其例。

2.3医患要求的利益化趋势,在医疗活动中,为满足医患双方各自需要而产生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消耗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得到一定的补偿(工资,奖金),同时,因医疗服务解除了患者的病痛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由此而获得了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这种符合医德规范的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应予肯定。同样,患者和亲属的利益体现在交付了医疗费用而满足了解除病痛,恢复身心健康并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健康利益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之间上述原本正常的利益关系,由于受,经济化的影响,节外生枝地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利益关系。医护人员由于工作量大,风险高,理应高回报,但实际明收入偏低,为获得补偿,采取了不当收入。个别患者及亲属在恩赐观点等不正确社会思潮的趋使下,总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把自己摆在不合适的消费者位置上,一旦上帝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医患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就会毫不留情地被打破,造成矛盾激化的严重后果。

2.4医患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病人及亲属对医院的服务需求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最基本的核心服务已不能满足病人需求的物质或服务的利益。形式服务(技术水平,设备),附加服务(服务承诺,病房条件)的不断延伸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经营思想。与此同时,医院各种服务活动的发生也依赖患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交互作用,医务人员要求病人在尊重他们劳动价值的前提下,要主动配合诊治,成为医务人员的重要协作者。

2.5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 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已往主要依靠伦理道德,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加强,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必然上升到法制化建设上来,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不仅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更新,而且给各种卫生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3 新型医患关系的原则和本质 3.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保健、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直接体现。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认识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

3.2确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原则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卫生环境、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维护、保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健康素质.更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维护生命健康的需要。

3.3 利于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撑下,易导致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只关心“故障”在哪里,忽视人的心理、思想、感情以及社会因素.导致一些疾病无法治愈.没有患者的积极合作.较高风险性的医学实践就难以实施.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3.4利益共享是新型医患关系的本质 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经济化倾向反而是一种有利于构建医患平等关系的平台.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为医院的医疗市场完全依靠群众的就医.优质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是医院立足和发展的关键.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惠顾”.就丢失了医疗市场。医患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共享、和谐共赢。重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对策与措施

4,1,以政策和制度建设为基础平台,(1)尽快制定新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应加大医疗卫生保障投入,并尽快制定出适合群众不同需求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特别要重点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切实维护医疗行业的公益性质。(2)全面强制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面对更高风险的医疗工作,国家应制订相关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规定医院和医生必须投保医疗责任险。保险公司必须以较优惠的费用来大力拓展此项业务。(3)加快医院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医院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真正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新型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4,2,以法律法规建设为根本保证,(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2)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4.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持行业反腐败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出现了一些医德医风滑坡现象,但这并不是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必须要坚持经常不懈的思想教育,强化制度规范建设,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克服和扭转医患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的,经济化,趋势,这是深化医院改革,保证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4,4以医患沟通为主要途径

医务工作者必须与患者进行全面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是在医疗服务的层面上,更多则是观念、心理、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等层面上的沟通。医患沟通如何构建呢?(1)更新医院的宗旨。从“以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宗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仍然不够准确,应确立医院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院的核心理念应面向所有人,应体现出爱护人、救助人、服务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5.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篇五

作为一名医学生,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未到临床工作,可是关于当前医疗制度改革还是会经常关注,而且也时不时从老师那里获得对当前医疗环境的一线体会和感悟。然而,除了对各种病例案例的兴趣和对临床实战技术的向往之外,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当前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

总结下国内医患关系的情况,医患之间是极度的不信任关系,甚至于有时候水火不容,互为敌对。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或者在身边听说某某医院又出了什么医疗事故,被患者索赔,某某医生又被患者家属殴打、砍伤,甚至其他更严重的暴力事件都有发生。且不说,这种恶性事件发生的比率,就是课堂上临床老师的亲身体会也似乎在提醒我们:目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普遍存在,医生已经是一个被社会舆论推至风口浪尖的角色。网上有些调查甚至显示: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医生都表示不希望他们的后代再去学医,再去从医。而医学生刚进大学时候,老师也会普遍给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现在做医生的,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所以在病人面前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不要说错话,提防病人抓住把柄云云。同时病人在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生自身利益可能受损,也会极度敏感和激动,拼命擦亮眼睛来寻找医生的过失。

作为一名医学生,每天充斥在这样的信息包围之中,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但至少是乐观的。在最近听到的很多医患纠纷中,发现医生总是处在一个被动而不利的地位,这让我身边的准医生同学们似乎不是有些悲观泄气,就是对媒体片面而不负责任的报道义愤填膺,有对患者的同情和哀怨,也有对唯恐天下不乱的医闹的深恶痛绝。对此,我是怎么看的呢?我也曾经生过病,住过院,对病人这一角色的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体会。人生病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痛苦的,面对一个笑容谦和,对病人关切有加的医生和面对一个满脸冷漠,对病人严肃生硬的医生,你心理的想法会很不同,前者你更愿意配合,而后者却不怎么愿意主动交流。每日清单上的医药费都不是小数目,而治疗的效果不甚满意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质疑医生的水平或技术。当然,我所说的只是作为患者可能会有的一些心理,当你对医生这个职业和医生的现实处境有所了解,对医学知识有些许了解的话,你对医生可能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另一方面,做为医学生,也许我还看不到全局,但至少可以试着站在医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相对普通群众和大多数病人,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是掌握有更多专业医学知识技术的一方,而在医患纠纷关系中,是相对理性的一方。但是面对患者和社会的不理解,甚至是敌对和仇视,他们能说什么呢?沉默和自卫可能是最好的吧,相对弱势的患者,他们似乎一直占主导地位。然而实际上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远高于患者,患者可以捍卫自己的权益,但是医生却不能激化矛盾。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生之所系,命之所托,故责任不可谓不重大。另外,一名医生的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可以说是相当长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医生面对的职业风险和现实压力又是巨大的,如果社会上普遍不尊重,不理解,只知一味地针对医疗市场存在的个别不良现象单方面苛求医生,责怪医生,不仅对医生不公,最终伤害的还是患者利益,也不利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化医患矛盾决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从各方面努力加强医患信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之所以说心情复杂,但还算乐观,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虽说当前医患之间,关系不可谓不和谐,矛盾不可谓不剧烈,但是主观上我一直相信医患关系总体上还是比较和谐的,因为一些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从个案的性质,在被一些媒体的夸大渲染下而扩大了影响的,有些甚至是失实报道。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在努力提升技术业务水平,以病人利益为重,兢兢业业,广大医学生还是立志救死扶伤,从不懈怠地刻苦学习。而客观上我也看到每当大灾面前,危急时刻,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和解放军一样都第一时间冲到前线,不怕危险,不怕艰辛,只为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谁能说白衣天使不是白衣战士?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有很多的病人看病就医,也有很多病人康复。我们迎来了无数的新生命,也送出了很多临终关怀。从大局来看,我们的医患关系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其次,随着人们对当前医患矛盾产生根源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医患关系的紧张不是某个单一方面的因素,更不能简单说是医生或患者的过错,而是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的叠加效应,我们只有站在一个高度上,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才会找出标本兼治的解决之道。

医患关系究竟为什么愈演愈烈呢?只有先经过理性的思考,我们才能理性的对待。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不仅是政府和相关决策及管理部门的职责,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下面谈一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是医方因素:从医患关系来说,医患双方事实上是不平等关系,最终的受害者往往会是是患者。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使得医方对病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医院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的情况,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的情况。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一些消极情况。另外,一些医务工作者常常忽视病人心理感受,忽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加上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加重了患者的费用负担等都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患方因素 :既有患者对医疗工作不了解和医学知识欠缺的客观事实,也存在个别患者或其家属的道德素质问题。前者使得患者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但不了解医学 科学 的局限性、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认为医生收了钱就必须包治百病治不好就一定是医院有过错,从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后者则常见于医患纠纷中一些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理取闹事件,甚至还包括专门策划患方闹事的“医托”,这些对医生的正常工作环境和对医院的秩序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社会因素:总的来说,医患矛盾的产生是因为当前医疗服务 发展 水平落后于而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但社会因素是个更复杂的因素,往往包含很多方面,又影响很多方面,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法律的缺位。规范医患关系的法制建设滞后,无法可依。解决医患纠纷的 法律 法规不健全,理解上的偏差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二,制度方面的因素。患者抱怨看病贵、看病难,普遍质疑医生的灰色收入,而医生不满工作压力大,社会待遇低,不受尊重和理解,其实根源都在于制度存在着不合理。首先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医院和城市,而广大乡村和小医院所占医疗卫生资源过于稀少。这种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诱因。另外,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监管制度不健全;医疗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第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失之偏颇,推波助澜。媒体对患者具有同情心而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其立场倾斜于患方,其报道偏重于患者,再加上某些媒体只追求新闻效应,不当炒作,过分渲染医院的黑暗面引起社会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第四: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也多了;医疗技术更加先进了,但医生的人文精神却有待提高了;病人维权的意识增加了,但有时却出现维权过度,甚至开始不相信或不合理地干涉医生的诊疗过程,这些都给医患的沟通带来一定的难题。

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改善实际上需要的是全社会多方位的努力,有赖于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医疗改革加快、财政补偿合理、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普及提高、媒体理性传播、社会大众道德控制水平提升等等各方面。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狠抓医学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技术技能,同时要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为了以后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培养自己作为医生的人文情怀,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还要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学习法律知识。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还要学会尊重患者的尊严、人格和隐私。要了解到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 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

6.医患关系的新闻 篇六

男子握碎酒瓶劫持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特警扮医生解救2011年10月10日,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北楼二层,一名男子用破损的酒瓶作为凶器,劫持了值班室内的一名女护士。协和医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嫌疑人非病人或家属,有既往精神病史。

武汉协和医院爆严重医患冲突,网友称数十人带刀棍

2011年09月21日,入院3天的血管内科病人70岁的陈秀兰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归罪于死前一晚的15分钟停电而爆发冲突,多人受伤。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事件调查

22009年06月27日,因“呼吸困难原因待查”新生儿死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李某为躲避家属围殴从5楼跳下。

医生遭遇“黑色六月”,五起医闹事件血溅白衣

6月01日,河南省武陟县一产妇在县妇幼保健院正常生产时,因产中发生羊水栓塞,不幸身亡。

6月08日,浙江临海市白水洋国土分局局长之女金怡彤,在杭州市第一医院门诊公共场所自行坠楼。

6月11日,武汉江夏区疾控中心一名护士上班时,被一名男子在接种室内持刀割喉而死。6月16日,北大第一医院某医生因拒绝为肾病病人开虚假证明,被病人家属连刺五刀,身陷血泊。

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一位“肾积水并尿毒症”的重症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6月26日,一名7岁男孩在医院不治身亡,其父母怀疑是医院治疗不力,纠集近百人围堵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闹事者怀疑为聘请的专业“医闹”,后经警方介入平息。

有关医患关系的例子,我挑过了可以再从中选几个典型:

2009年02月17日,眼科主任柯根杰,因眼疾术后其眼睛和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归罪于医生,被砍9刀。

2008-02-22,武汉一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因脑梗塞病故,不满院方的处理而作出劫持举动。

2005-08-12,福建中医学院院附属的“国医堂”医院,因前列腺炎久治不愈,福建名医戴春福被杀。

——2003年8月25日9时55分,武汉市汉口区同济来福康门诊部发生了一起凶杀案,31岁的患者杨克爽持刀连杀6名医务人员后自杀死亡。其中60岁的副主任医师梅某和另一余姓医生经抢救无效死亡。杨克爽因患前列腺炎于2001年起在该院治疗多次,一直未能痊愈。2003年8月24日8时30分来门诊部以“我已治疗多次,仍未痊愈”为由,要求免费治疗。因协商未果,便起了杀心。

——2003年7月24日下午,67岁的金道礼在凤阳第一人民医

院作前列腺摘除手术时,因麻醉意外,患者心跳骤停,医院全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仍回天乏力。于是本应出现在殡仪馆的花圈、纸幡等,却在凤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整整挂了3天。事发当天,患者家属将麻酉卒师进行殴打后拖进手术室,让他在死者面前默立了整整8个小时。第二天,死者的家属纠集了100多人,涌进医院,找到院长,声称不进行医学鉴定,要医院赔偿74万元。院长无法答应,就被家属连推带搡地从楼上拖到医院的大院里。五六名上前拉架的医院职工,当场被打。有4名医生受伤,儿科的主治大夫曹凤光被打得腰椎骨折。

——2002年5月11日0时30分,湖南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值班的袁小平医师接诊了一名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发绀,似诊重症肺炎并心衰的患儿,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父亲打电话叫来约20人对袁医生进行拳打脚踢。袁医生鞋子被打掉了,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身上白大褂尽是泥、水和血迹,眼镜不见了,一青年手持铁链,猛击袁的后颈部„„接着逼袁抱着尸体游街示众,边走边喊:“这孩子是我一针打死的„„”后经查袁小平颅底骨折,颈椎间盘膨出,稍有不慎,便有致高位截瘫可能。

——2002年9月9日14时45分,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患者的父亲,持刀冲进内三科对正在配药房工作的护士熊福英疯狂砍杀,熊福英被砍成血人。护士长彭玲云听到呼救声,冲进配药房救熊福英时,被歹徒一刀砍中颈动脉,因大出

血当场死亡。熊福英被砍40余刀。经警方调查,其杀人的动机竟然是其患有脑膜炎的儿子在该医院治

后留有脑膜炎后遗症,于是产生了报复医生的念头。

——2001年4月17日16时50分左右,病人何海军于去年2月在四川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作鼻息肉手术后,因一直感到鼻腔内有异味,于是将为其主刀的医师王恺砍了13刀,构成重伤。现年仅35岁的王恺医师已双目失明。据悉,近5年来仅华西医大一附院就发生了50余起殴打侮辱医务人员的事件。

——2001年7月25日上午8时,患有巨大脑垂体瘤的患者高某,因术后出现下丘脑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死亡。其家属以找X光片为由来医院吵闹。为了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我国著名脑外科专家王任直教授请他说话小点声,死者的儿子从护士台上抓起玻璃镜就向王教授砸去,粉碎的玻璃扎进了王教授的左臂,血流如注,造成左前圆肌断裂1/2,正中神经主干外膜裂开,左正中神经支配的屈肌群肌完全断裂,左肘内静脉断裂„„现王教授最为担心的是今后是否还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

——2001年12月26日12时许,郑州康复中心医院二楼郭振峰大夫和两名护士正准备吃盒饭,进来一用帽子蒙着脸的男子,问他干啥也不答话,他突然拿出一个炸药包和一根导火索,右手拿着打火机做点燃状,将3人逼到一小套间死角,随后拿出绳子命护士将郭捆起来。趁歹徒点火之机3人冲上去将歹徒制服。后经审讯,其炸医院的理由竟然是医院未能将其病治好。

新闻的评论;

医疗救治是一门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医生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就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看法,继而引发医患纠纷,不足为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发生医疗损害赔偿争议,医患双方的解决途径有协商、调解、诉讼。但遗憾的是,许多患者不知如何诉诸法律或者不愿意诉诸法律,而是采取过激行为甚至实施暴力侵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今社会逐利盛行,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信用严重缺失,医患关系建立伊始,双方就已缺乏信任,互存戒心,唯恐遭遇不测,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就很难沟通了;二是出现医患纠纷后,政府的个别职能部门不是积极调查处理,而是一团和气,在医患之间和稀泥,寄希望于“花钱买太平”,往往在未经查实、不辨是非的情况下,就责成医院赔款了事,这不仅无助于化解纠纷,反而是给患者家属火上浇油;三是医院出于社会形象、上级考核、维护专业权威等方面的考虑,不是积极沟通,切实维护患者的知情权,而是单纯依靠金钱摆平纠纷,让患者家属疑虑重重;四是

在实践中,患者为医疗纠纷所需付出的维权成本确实过高,难以承受鉴定费、律师费、诉讼费等。

7.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篇七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去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有100例左右, 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左右, 在北京一年可能达到40多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20例左右, 到法院诉讼的有3例左右, 而赔偿的数额三级甲等医院一年一般在100万元左右。而且现在的赔偿额度越来越高。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有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 威胁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有61.48%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去世后, 患者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

近日, 出现的“职业医闹”, 出现了医师上班请保安护送, 医院开门请警察驻点等现象, 使本该融洽与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 竟然紧张到如此地步, 以至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时, 一些委员呼吁, 这部法律应该将医院治安管理等单列出来, 专门作出规定。

2 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 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 和谐是主流, 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 有医疗资源不足,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 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 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政府方面的因素

2.1.1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财政投入占医院当年支出的比重, 省级以上医院在5%, 市县医院一般在1%, 乡镇卫生院在1%~5%。据报道, 2003年, 医疗总费用6600亿元, 政府只负担17%, 2/3以上的中国人口要靠自己支付医疗费用, 占卫生总支出的56%, 政府预算支出在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已从1978年的1/3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17%, 而居民卫生支出则从1978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0%以上。2004年12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我国医疗服务成为居民第三大消费。而欧共体为80%~90%, 美国为45.6% (老人、穷人、残疾人全免费) , 泰国为56%。众多国家如印度、古巴、朝鲜、苏丹、缅甸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2.1.2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 大部分患者都是以自费方式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预期效果有较高的期望, 而绝大多数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期望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 即使医师尽心尽力去治疗每一个患者, 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花费了高额医疗费用的患者, 如果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在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发达, 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和国家政府来承担, 不需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 患者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这种现实。因此,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初建、不完善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承受能力较低等情况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

2.1.3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医疗服务由于其本身的行业特征, 决定了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尤其是某些先进的、高风险的医疗技术的, 尽管医务人员尽心尽力, 也不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因此, 为医疗行为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尤为必要。美国是一个医疗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 同样也会发生患者状告医师的情况, 但通常不会出现围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的事件, 因为医患双方有共同投保的医疗责任保险。如果由于医疗差错, 法院判决需要赔偿的, 也由保险公司支付;如果要打官司, 也由保险公司支付律师费。日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有了医疗风险保险的保障, 大多数医师心里也就有底了。更重要的是, 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 患者及其家属不会直接找医院、找医师个人, 他们只需要请律师同法院和保险公司交涉即可, 有效地避免了医患双方冲突的产生。医院和医师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疾病的和治疗中去。如果因为医疗事故或事件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额增高, 对医师的直接后果可能是下一个缴费周期所缴纳的保费上涨, 或者是保险公司不再给其承保, 以致这位医师失业。显然, 这样的分担关系也构成了对医生医疗质量的一种有力监督。

2.1.4 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

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比之前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较大的进步, 但几年来的实施情况显示: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不便于操作, 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比如“医疗事故”的概念, 目前在医疗系统和法院之间仍有严重的理解歧义。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中, 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实行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 因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医疗机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 不必由受害人举证。最高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对医疗机构赋予的责任过重, 扩大了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目前对是否应该实行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仍有争议。以上医患纠纷处理法规的分歧和争议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2.2 医院方面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院方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入, 医院将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往往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以至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与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价格虚高;一些违规操作, 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 层层加价, 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师回扣、提成等, 增加药品和医用器材的销售量, 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 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 医师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目前, 从医疗行业整体来看, 医疗设备越来越精, 医疗技术越来越高, 但是,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没有同步跟上, 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2.3 医师方面因素

一项调查显示, 只有27%的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基本满意, 级别越高, 对执业环境不满意的医师所占的比例呈增高趋势。在中高级职称医师中, 近七成医师对当前执业环境评价不高, 48.6%的医师没有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很多医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医。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 行风建设措施未落实, 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 医患之间潜在的危机随着沟通不良升级, 演变成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2.4 患者方面因素

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据调查所连续4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对近6000名居民的调查表明, 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 有94%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 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对疾病和早期诊疗更加重视, 由此对疾病的效果预期更高。医学突飞猛进的, 分子医学、基因医学、克隆技术等接踵而来, 但新的未知的疾病也不断出现, 医疗领域中充满着未知数和变数, 加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也存在差异, 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 各种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70%~80%, 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 甚至有较高的误诊率、治疗无望, 这是医学的无奈, 任何医院和医师都不可能包治百病, 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 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医学的特殊性和无奈, 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 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医学的无奈。再有, 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增强, 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 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 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 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 加强沟通, 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 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 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 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3.1 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应该看到, 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该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而医患关系不和谐, 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 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尽管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 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 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 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收入, 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就必须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 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 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

3.2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 医护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 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其次, 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因为求医的过程比较艰难, 这期间, 患者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再有, 要学会和患者沟通。医患之间发生误解与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导致的。第四, 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医院的环境, 医务人员的仪表形象, 能给患者产生第一印象, 优美的环境给患者增加舒适感。医务人员对患者合适的称呼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开放、真诚、幽默、可信、忠诚、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往往讨厌虚伪、不尊重人、自私、嫉妒、固执、骄傲、冷酷的医务人员。

坚持社会效益准则, 打造诚信医院。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 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 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 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 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 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 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 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3.3 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 涉及医患双方, 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患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一些患者以为进了医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认为既然医院是治病的, 那么治不好病, 当然就是医院和医师的错。其实, 医师不是万能的, 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 对一些疑难杂症, 在某种情况下, 医师也是有心无力。因此, 有些时候, 医师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少患者看待医院、医师, 常常是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 尤其是缺乏承担风险的意识, 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 甚至超出了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 不少医疗纠纷就是因此而起的。其实,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 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 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与医师的医术和责任心无关。患者对此缺乏认识, 就会和医师产生矛盾。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 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 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3.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 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 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 坚持正确对待、举一反三, 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要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 学会与媒体沟通, 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要真诚地希望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 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 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常抓不懈, 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 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减轻患者心身痛苦, 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 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 提高效果的需要。

8.不该异化的医患关系 篇八

因此,医生与患者仿佛鱼儿与水,最是亲密无间。可如今的医患关系却背离了这种事实。有患者家属在医院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与此同出一辙的影视剧里,也大有霸道与骄横的例子,曾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里,沈眉庄产后大出血,情同姐妹的甄嬛痛不欲生,对束手无策的太医们威胁到:治不好,本宫要你们陪葬!

前者是患者把自己定性为赤赤裸裸的消费行为,而后者则是独有的霸道与骄横,医患关系自古至今,恐怕只有在以卫生保健为核心的公费医疗体系的建国初期,才有过“蜜月期”。但随着医改弊端的出现,医患关系中的不信任成为“死结”和“瓶颈”,而患者把所有的矛头指向医生,实在过于偏颇,更有失公允。

不论医改如何改,也不论某些省市将医疗服务纳入“消法”调整范围的举措是否得当,医者与患者也都应该明白:从先是信任,继而将生命托付;到仁心仁术,不付生命之托,这之间实在不应该被异化,理解和尊重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这一期的本刊策划《从医生到患者有多远 善解之间》,我们希望多一个角度看医改进程中,医生面临的苦恼、挣扎和坚持。

9.医患关系的调查问卷 篇九

性别:男 / 女(打钩)

1.在您看来,目前的医患关系怎样?

A.很紧张41B.有点紧张12C.很和谐18D.比较和谐

2.您在就医时,对医护人员的服务 态度满意吗

A.7非常满意 49B.比较满意13C.一般2D.不太满意 3.看病就医时,您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可多选)

A.5医护人员水平不高29B.挂号太难12C.医护人员态度不好,很难沟通

5D.医院环境不好E.不尊重患者的隐私F.索要红包

17G.患者该知道的东西也不告诉患者13H.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

I.其他

4.您认为 看病难看病贵 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吗?

A.21是35B.不是15C.不清楚

5.在就医过程中,您是否信任医生?

9A.不信任,但生病了没办法43B.信任,但有时会提出质疑19C.完全信任

6.您认为媒体报道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A.17 报道时常片面,不利于医患关系

B.41 报到时较真实,但容易引起大众对医疗工作者群体的误解

C.报道不科学,夸大医疗事故

D.13 报道客观真实,有助于增加医疗纠纷的解决

7.在您看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17部分医生水平不高,造成误诊34B.现在的医疗体制不合理

C.11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好14D.挂号太难

5E.部分医生拿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29F.患者的期望太高,难以满足

21G.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18H.看病太贵

I.4治疗效果不好J.其他

8.您认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2态度恶劣20B 难以沟通,不愿详细为病人讲解病情24C.问诊草率,使人难以放心

D.技术不过关,延误治疗28E.就诊手续太繁琐,医护人员不愿细心引导

11F.我对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很满意G.其他

9.当您遇到医疗纠纷时,会怎么处理?

A.8向新闻媒体曝光32B.向院方或有关单位投诉12C.只向亲友说说抱怨一下

9D.与医生当事人协商解决E.会考虑暴力解决10F.寻求法律帮助

10.您对社会上医闹事件怎么看:

A.59应该通过医检,确定双方责任。6B.对方就是胡闹,想要医院赔钱。

C.2医生治不好病人,就是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4疾病不可预知,医院无责,但处于人道同情应该给予补偿

11.您认为解决看病难这一问题,最迫切的需要是:

A.14扩建或增建省市级大型医院41B.推广社区医疗,增建社区医疗机构

C.16简化就诊手续D.其他12.您认为解决看病贵这一问题,最迫切的需要是:

A.26降低医疗费自负比例25B.限制药品价格虚高

8C.降低手术费等药品以外的花费2D.整顿医生收受红包回扣的行为

10E.整顿过度医疗现象

13.如果您家附近有社区医院,您会优先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吗?

A31.会,看病更方便40B.不会,大医院医疗水平更有保障

14.您定期体检吗?

A48.是23B.不是 15.您认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哪些方面会比较吸引您前往就医?(可多选)

A.46距离近22B.服务态度好C.40 是定点医保单位

D.31费用合理35E.有基本的医疗设备F.24可以进行基本的医疗和急救

G2.能够体检和疾病预防11H.能提供健康咨询服务4I.与医护人员是邻里相互熟识

10.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篇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1-26 14:26:00 ] 作者:岳付琼 编辑:studa20 【关键词】 医患关系;沟通作用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难点,时常困扰着医务人员,有时甚至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据医疗投诉资料分析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1]。如何寻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质量已成为医院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和谐医患关系,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服务宗旨,笔者从分析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与成因等方面,论述加强医患沟通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报道,患方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2]。另据报道,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其中致伤、致残90人[3]。此类事件如此之多,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更是值得探索和研究。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2.1 患方因素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其成因很复杂,其实医患双方都有问题,同时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从患者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大部分患者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有不少患者认为,到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医院有义务、更应该有能力治好自己的疾病。究其根本原因是患方对医疗行业、对医学科学的认知不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现代医学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2)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患方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患方中不少患者对医方存有戒备心理,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

2.2 从医务人员方面看,存在以下一些因素

(1)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自身的责任大、压力大,然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2)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差,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3)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仪器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无意中把患者“物化”。

2.3 社会因素

(1)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现在因医疗体制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更多,心中有怨气,医务人员可能就成了“出气筒”。(2)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没有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3.1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方面,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享受自己的权利。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呼吁全社会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病人的需要,是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极好的方法之一。

3.2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是主体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语言艺术能力。首先要求医生“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患者主诉时,尽管有许多不切主题的语言,医生不能不耐烦,要善于引导病人回答问题,描述症状,使患者感觉在听他诉说,是在关心他(她),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亲切、可信。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患者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

3.3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

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既“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去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自己的上述义务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保证如实地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

3.4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可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医患沟通的技巧

4.1 沟通态度

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尽管患者因疾病的折磨而造成形体的扭曲、情绪的低落甚至精神的恍惚或是神志的丧失,但医患双方的人格仍然是平等的。体现良好沟通态度的关键之一是医务人员情感适时恰当的“输出”。情感是有回报的,同样,态度也是有回报的。真诚、和蔼、关切的态度,回报的是对医者的信任。因此,医务人员的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

4.2 倾听艺术

医务人员要善于倾听,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倾听时应该注意:一是要主动倾听,需要倾注感情,充分运用目光、语调、姿势、手势等方式融洽和影响患者,同时注意寻找患者语言文字和情感上的含义;二是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叙说,只是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患者一般都迫切希望在第一时间段内被医生理解、同情;三是在与患者沟通时应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以免被患者误认为医生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四是注意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的表述,“兼听则明”;五是跟踪和观察患者的“视线”所在,了解患者的感受、需求和“额外”的服务需要,寻找真实含义;六是适时、恰当地给予患者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4.3 谈话艺术

由于医学知识所限,以及对医疗活动的不可知性和对医疗结果的难预测性,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弱势,情感处于低潮。因而医务人员与患者交谈应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讲究方式和技巧。交谈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患者的生命,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二是要同情患者的处境,理解他(她)的内心感受,关注情感差异,个性化的处理谈话方式和交谈内容结构;三是关注患者的生存状态,用平易亲切的语言、呵护的情态“探讨”医疗问题,内容明确,表达准确,并始终流露和充满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和体恤;四是在谈话中尽可能不用或是少用医学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对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应反复讲解,充分应用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各种形象的例子或是比喻,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4.4 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

沟通时,医务人员的体态语言是配合言谈进行的,体态语言包含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外表等,这些体态表现都含有特定的涵义。微小的体态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时的体态语言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人员的交谈信息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注意患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使交谈更富有生气和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4.5 沟通的实效性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期望以及在医疗活动不同时期的情绪反应,疾病治疗的轻、重、缓、急,有效地把握好沟通时间,或及时或暂缓,或分层次逐渐深入,或先突出重点再兼顾全面,围绕医疗活动的进程,注意把握沟通的时效性和沟通效果,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感和关怀。医患沟通的作用

(1)医患沟通是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疗过程是一个密切协作的过程,除医护之间的合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对某些重要的手术、特殊的检查、某个诊疗方案的确定等,都要及时、有效地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详细说明情况,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医患沟通是让患者对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增多,这样可增大医生治疗疾病的信心。(3)医患沟通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患者到医院看病很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痛苦,早日康复。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采取换位思考方法,按照“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思路,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耐心、细致、热情、周到,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4]。全国文明单位——鲁甸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医院,近些年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患者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从本院的实践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1)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患者在就医的时候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将是现代化医院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医院应就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本院开展“优质服务明星护士”评选活动及“感动病员服务”活动,效果显著。(2)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我院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效果良好。(3)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为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机构要对患者的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即:“一个要求”,就是医务人员要有诚信的理念,对患者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就是要多听患者的询问,多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患者社会心理;“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患者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患才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本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的投诉,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本院住院患者对医院的七项综合满意度达97%。(4)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医生对患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患者着想,诚心实意为患者服务,把为患者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本院按照卫生部的要求,认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开展“病历处方管理月”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切实提高服务质量。(5)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医学是一个尚未完全被人类认知的科学,还有一些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一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本院严格“新项目、新技术”的准入,严格审批制度,严格把关,确保医疗安全。(6)建立医疗告知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要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患者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诊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本院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及电子触摸屏,为患者提供查询方便。(7)牢固树立忠实为群众、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同。7 体会

加强医患沟通时要让患者“看到”和“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学会尊重患者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医患沟通是自身利益的需求,医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医患沟通这种实践,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综合素质,减少或避免包括社会矛盾交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医患矛盾,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良医,还将成为一个成功社会人士。

总之,从法律意识、知识结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关系的角度,来广泛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进一步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上一篇:回到我的村庄散文诗下一篇: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