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2024-07-14

改革开放思想汇报(14篇)

1.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保持全党全国人民良好精神状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无数历史事实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它就是形象、就是意志、就是力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

改革开放,强调的是把握路径和增强动力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全方位、各领域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等等。开放也是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党在新时期的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是动力,是兴国、强国之路。3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和最鲜明的特点。

当前,我们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要破解难题必须继续依靠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舍此别无选择、别无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的部署,保持改革开放的良好精神状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进一步扩大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17

2.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二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的表现

1、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为一体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有时候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 文化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能动作用, 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情况下, 中外文化的交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不能单就文化而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 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摩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全球经济战略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 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 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市场面临文化困扰。因为文化造成的摩擦难以通过经济策略来克服, 文化造成的偏差只能通过调整文化来纠正。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国力强盛的中国文化直到19世纪早期都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 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 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正统文化, 西方列强以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向中国输出地不仅仅是工业品, 还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 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 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于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的性质的文化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 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 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肯德基、麦当劳视为家常, 美国文化已经深深渗入中国这片土地。

3、思维习惯与价值取向存在文化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 经常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的行为合理性, 由于双方的行为存在误差, 那就容易产生文化冲击, 产生误解。在西方文化体系中, 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 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采用辩证的眼光, 西方文化也在时刻变化, 与我国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在新时代还会有新的表现。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 根据它可以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生存形态。在东方文化中, 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 追求随遇而安, 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 抹掉个人锋芒,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平等、自由、个人, 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 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双方的文化交流必然产生冲击。

二、面对中外思想文化冲击采取的适应策略

1、以积极的心态学习

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 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而易见的一种策略了。我们在适应外国文化的融入时要抱有积极的心态, 学习它、了解它、征服它,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在文化冲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中, 英语教育受到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在社会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开始重视语言的学习。另外, 还可以通过旅游观光、阅读英文书籍、上网、收看外国节目等方式来了解西方世界, 并从这些外在信息中来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实在当代, 这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多, 比如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在中国上映, 受到很大部分中国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 还有网络交流日趋频繁, 近几年, 美国的连续剧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 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积极学习的表现。

2、充满自信,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过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文化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 中国文化开始重新影响世界。在当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中,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而应努力奋斗, 振兴中华文化。跨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向西方社会传输文化的力度正在加强, 而且取得了优秀成果。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举办, 不仅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 针对热爱汉族文化的外国人开设的“孔子学院”更是如雨后春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召开, 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当然,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并非是去主宰别人, 而是要对世界的文化创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地证明了, 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文化的精神面貌, 在今后的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中, 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当代中国要面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冲击, 对于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既十分迫切又任重道远。如果人民未能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科学和民主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当我们在与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泛滥的世界交流时就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差异, 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影响。当人民主体在探索新文化发展道路中,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创新问题, 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冲击中, 要运用现代的观念来创新文化精神, 解决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这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 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面对新时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给我国这30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但是在此过程中,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 其具有的包容性、凝聚性让现代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大熔炉。在这个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面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应该怎样面对, 采取什么策略, 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直孜孜不倦、认真探索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认识会越来越成熟, 中国文化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5]5..金怡邬文兵.中外战略联盟中的企业文化冲突及管理策略.[J].科技与管理.2006年03期

3.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切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我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目标。同时他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体现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坚持对极少数反社会主义分子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同时,需要在人民内部广泛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民主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片面的。民主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化,而是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发扬起来的民主。如何既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又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要坚持民主和法制两手抓。1979年6月28日,邓小平同志提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这一论述创造性的回答了我国民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民主不是单纯的放任,我国的民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主制度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约束才能形成真正有序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邓小平同志把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联系起来,创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方法。

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个改革对于建国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权力过分集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明确指导下邓小平同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又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围绕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又确立了三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即:“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既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又具有时代特征,创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道路,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实现创造了强大动力。

4.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四

敬爱的党组织:

我出生在80年代末期,用上一代人的话说,我们这些孩子是在蜜罐中长大的没吃过苦没挨过饿。的确,与上一代人比起来我们是幸福的,一出生就赶上了改革开放,我们的成长很顺利,没有下过乡,也没有插过队,更没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对父母所讲的那个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我有时甚至觉得那很可笑。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逐渐成熟,我一点点该觉到那笑中似乎还应加点无奈和苦涩。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果没有票你有再多的钱也也会被饿死。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痛苦与彷徨。我只想说,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甚至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等到了一个人。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1978年世纪伟人邓小平凭借他的睿智与魄力开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万象之门,中国由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封闭了多年的国门被打开,禁锢已久的思想得以解放。

在改革开放后的时间里,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大工程都创下了世界之最。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战洪水、抗非典,神舟飞船接连升空,嫦娥一号环绕月球。世界惊呼“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在世界的惊呼声中我们迎来了2008改革开放的第30周年。而今年对于中国来书似乎注定是惊天动地的一年,天灾人祸亲历,酸甜苦辣俱全,喜怒哀乐遍尝。就在所有人都在为奥运年感到兴奋之时,暴风雪、西藏**、火炬遭抢、列车出轨、四川地震一次次的灾难、事故刺痛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撼动了整个华夏大地!但是经历了三十年的苦苦探索、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后的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只在十年**中迷茫的雄狮。面对这些天灾人祸,这只东方雄狮发出了怒吼。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众志成城; 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当强烈的撼动撕裂大地,我们开山劈路。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所表现出的沉着、冷静,所采取的迅速、有效的应对措施令世界赞赏,而13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更是让世界折服。

5.12地震后,国际上有着种种对北京奥运会不利的传言,但是就是在这些国外媒体的怀疑声中,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震撼人心的开幕式,完备齐全的现代设施,以及志愿者们真诚的笑容让一切流言蜚语全都灰飞湮灭。在这届奥运会中,我们的运动员们凭借着甚称完美的表现,让中国第一次登上了金牌榜的榜首。那一刻,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两个字 中国。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迈开了跨越性的第一步,三十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一段曲折而又充满喜悦的历史,当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生活中事物巨细的变化,我们都不禁为祖国三十年前做出的这一睿智的抉择而高声喝彩。

短短的三十年里,中国所取得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它铁铮铮地摆在我们面前,让世界为之震惊。我想,这个时刻,我们是可以骄傲地说出,昔日的那东方睡狮早已清醒,我们在奋发,我们在拼搏,我们在崛起。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地去做下去。30年……50年……也许还需要100年……焦虑和惊喜会始终伴随我们。始终坚信,一直以来,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好的领军者。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考验我!

5.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热潮。三十年前那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迈开了跨越性的第一步;三十年后今天,改革开放硕果累累,我们不禁为祖国这一睿智的抉择而喝彩。

一、改革开放给予了我们富足的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衣着朴素单调,不分男女样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曾被一位漫画家形象地描绘“人人一身蓝”。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多变,服饰急速变化,我们个个色彩丰富,个性时尚。饮食上,以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为数不多糕点糖果、干货果品。但如今我们不仅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追求绿色食品。谈到住行,大部分样式统一单调砖瓦平房改建成质量高、环境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楼房社区,随着生活的进一步改善,风格多样的装修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交通工具变得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内安有空调、移动电视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出行。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全新时代。

二、改革开放给予了我们完善的教育体制。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在教育内部看来似乎是平常事,但在当时它却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上新的轨道。高考制度恢复之初,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毕业生数持续增长,目前大学毕业人数已突破700万,30年间增长了二十几倍。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出校门,带着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责任和梦想走向社会,走出国门,给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改革开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重视教育,发展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对教育感受很深。从小我们就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我们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及先进科学的学习设备。在学校里,我不但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各方面的内容,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领域,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一些演讲、诗歌朗诵、各学科竞赛等,它们既给我们的学习增添了兴趣,又推动我们在多方面不断提高。进入大学后,作为工科生,实际操作实验是我们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在实验室里,我们自己进行实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一步一步进行直到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尤其是本学期的有机实验让我很有体会。做实验前,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制备的有机物的一些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熔沸点等;实验中,我们必须更加谨慎使用仪器,小心操作,严格把握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些实验虽然仍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些都得归功于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试想,没有如今开放化、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我们就不能通过自己的操作不断思考和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断进步;我们就只能停留在课本的理论层面上,我们即使把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也只是一味的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很好地应用出来。

无论是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是我们的教育,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都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大有转变。人们跳出传统封建的枷锁,思想上开放自主,追求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对我而言,“改革开放”启发我在生活学习中:

1、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经常去关注一些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新闻动态,使自己的视野跳出学校的圈子,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展开自己的知识网。

2、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摒弃个人主义,把自己对外开放,虚心向别人请教,有选择性的接受建议,全面认识自己,扬长补短。

3、积极接受外来事物,取之精华,补己之不足。例如,对一些语言日语、俄语、英语的学习,要提高积极性。特别是英语,我面临着明年的四级考试,所以更要加强学习,在口语、写作、听力等强化训练,提高自己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变化的一些感受与思考,请党组织给予我批评与帮助。

6.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加入中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进入大学后,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严格要求自己。在本学期,我有幸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一员。在此后的时间里,借助学校课程安排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过上课认真听讲、课下独立思考以及与同学的讨论,我在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许多收获,尤其是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改革与开放紧密相连,***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30多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考验。

汇报人:党团范文网

2011年9月3日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入党思想汇报之铁的纪律 自觉遵守

7.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七

一、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深刻认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意义和作用比第一次革命更伟大、更深远。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以真理标准讨论为起点,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拨乱反正的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对和清算改革的杂音从未间断。每当改革的关键时期,党内改革的反对派包括所谓的经济专家都会跳出来,大挑改革开放的毛病,指责和清算改革,大有复辟计划经济、反攻倒算市场经济的势头。

三十年来,关于改革的大争论至少经历了三次之多: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82-1984年,争论的焦点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人打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旗号,否定改革的市场取向,死抱着计划经济的僵尸,反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只能在争论中初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第二次争论是1990—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改革向何处去。这次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还要不要改革,向何处改?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反和平演变教育还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最后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拨正了航向,推动党的十四大开始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轨。第三次争论发生在2005—2006年,面对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等诸多不和谐现象。一派人清算改革,把这些账记在改革的身上,提出要放慢改革,反思改革,甚至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另一派则认为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负效应,而恰恰是改革不到位而积累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深化改革。

这种争论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前后仍然没有停止过,一些清算改革派变着招法制造杂音,传播谣言暗流涌动,妄图开历史的倒车。这部分人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为:一是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今不如昔,留恋计划经济,指责市场经济搞早了、搞快了、搞过了,甚至有人变相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翻案。二是有几个计划经济豢养出的所谓经济学家,打着为民请愿的旗号,举着穷人经济学的招牌,笼络人心,哗众取宠,大肆贩卖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思想,否定改革开放,与十七大精神唱对台戏。三是打着批判“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旗号,污蔑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华盛顿共识”,全盘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以此扰乱人心,动摇改革。

由此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树欲静而风不止,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暗流涌动,礁石遍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认清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坚定信心,来一次解放思想的再宣传再教育,推动深水区改革的新突破。邓小平生前曾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时刻警惕左”,笔者体会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们脱胎于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历史的惯性决定了我们防范的主要危险不是复辟资本主义,而是要防范复辟封建主义和复辟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动摇,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不能逆转,只能像国歌中唱到的那样“前进、前进、向前进……”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好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一)弱化官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对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国家机关推行大部制的新思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实行大部制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头戏。

1.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机构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从5.1万人减为3万人。第二次是1988年,国家各部委从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为44个,人员编制减少19.2%,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第三次是1998年,也是最大的一次,国务院各部门从40个减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职能二百多项,人员减了一半,新组建了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4个部委。第四次是2003年,明确了政府的四个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设立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局、安监局等。

2. 我国机构设置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之比较

我国国务院管理机构历经多次改革,到目前为止,国务院组成部门仍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一百多个议事协调机构。与国外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仍显机构偏大、部门偏多,行政审批色彩偏重。如:美国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与我们同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中央机构也只有20个部委。

3. 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削弱行政机构,减少行政成本和吃皇粮的人数,减少审批层次和微观干预,减少基层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雷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减少机构,削减审批,改变政出多门、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如:用国土建设部整合原有的区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用大交通部整合原有的交通、铁道、航空、公路、水运等部门;用大能源部整合原有的发改委、国资委、国土部、水利部、电监委等相当职能,统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电网。三是将过去多头管理的职能,归口统一管理。如事关人命的食品安全工作,过去有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多头管理,都管又都不管,有利可图的事各部门都争相不让,无利可图的事相互踢皮球,没完没了的公文旅行,导致了低缓的工作效率,让基层叫苦不迭。

4. 大部制改革要注重在削减和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力戒“三种倾向”

一是这次大部制改革,将冲击不少部门的既得利益,削减一大批部长和司局长指数,阻力肯定不小,所以要加大改革力度,动真的、来实的,力戒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二是这次机构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不能只是简单地合并机构,要重在削弱和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不能再搞万能强势大政府。政府要退出微观经济,减少行政审批,真正建成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力戒改革后回潮,重新陷入过去改革中曾出现的膨胀——精减——再膨胀的怪圈。三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重新设计国家机构的权力格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分权制衡、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干部靠觉悟靠不住,只能靠制度,分权制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决策准确和政治清明。

(二)反垄断是我国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国社会中的大量垄断现象是计划经济的顽固表现,是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堡垒,也是官商勾结引发腐败的总祸根。在当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垄断现象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广大民众也对垄断行为深恶痛绝,并在现实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垄断不除,通胀难免,无公平正义可谈,而破除垄断,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要再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1. 垄断现象

一是垄断权力。着重表现为政治上的集权制,在权力格局设计上重集权、轻分权,疏于制衡和监督,相当一部分监督机构形同虚设,民主制度不健全,增长了权力的寻租性,导致腐败案高发、频发。

二是垄断资源。政府占有并垄断山林、土地、矿山等一切自然资源,向国有垄断企业提供低价原材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法则。这也是企业高消耗、高污染的体制性根源,降低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由于国家垄断资源,生产要素中原材料长期低价位,难以反映市场上真实的供求关系,阻碍全国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形成,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是垄断产业。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力和资源,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电力、石油、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高成本、低服务,排斥竞争,独霸天下,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四是垄断市场。国资委今年决定把全国中直国有企业三年内全部推向资本市场上融资,这些企业上市发股无非是向股民圈钱,解决自己的改革转制成本,也是政府不负责任向社会甩包袱的过程。

五是垄断利润。政府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价格形成垄断利润,冲击干扰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法则,变相掠夺和占有了大量民众财富。

2. 垄断引发的后果

行业垄断引发了不公平竞争,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垄断企业利润狂增,其势头有增无减,其中多是消耗国家的低价资源转化而来的。利润狂增的势头带来五个后果:一是政府分红多得了;二是企业利润增高,多发工资和奖金,加大了行业间分配差距,助长了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三是企业练内功、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小了;四是企业存款将随之增高;五是加大了资金流动性过剩,助推物价上涨,增大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

三、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为载体,再掀“解放思想”的新高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改革

黑龙江省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之一,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在这里根深蒂固,成为全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和体制瓶颈。党的十七大对解放思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个契机,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开展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共同查摆全省上下思想不够解放的各种表现及原因,共同探讨全省解放思想的切入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要不失时机地对全省干部群众进行一次这方面的轮训和教育,以此推动黑龙江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缩小与南方发达省份的差距,促进黑龙江省的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有更大的突破。

(二)组织专题理论研讨会,指导改革

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进深层次研究,选择并确定黑龙江省今后改革开放的突破点,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理论研讨,官产学结合,共同为黑龙江经济把脉,为深化改革谏言献策。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会,探索改革的最佳路径,解决改革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推动黑龙江省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举办改革开放成果展,弘扬改革

通过集中展览和展示,浓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盘点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弘扬宣传先进典型。通过专题展示活动,对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成果的形象化教育,极大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热情。同时,还要组织开展以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和系列丛书出版活动,大力宣传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浓化改革开放的氛围,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抓住重点予以突破,推进改革

在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科学筹划体制和机构改革,集中精力,确定重点,配套推进改革工作。比如说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引进竞争活力,减少财政负担;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保体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两极分化,维护正义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经济基础。总之,要借助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东风,抓住重点,进行改革,予以突破,让2008年成为全国综合改革的突破年。

摘要: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鉴此,我们要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深刻认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构建服务型政府,打破行业垄断,提倡公平竞争。同时,要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浓化改革开放氛围,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8.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八

改革开放后陈云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思想探析

● 姜长青

改革开放后不久,陈云针对党内存在的干部老化现象提出了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共历史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改革开放初期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和新的历史任务的积极应对,更是从党组织建设方面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重大举措,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陈云;改革开放;中青年干部

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就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度提出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现实和历史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思想的因素分析

(一)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延安时期,陈云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对于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标做了很多工作,并有着自己的思考。如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德才兼备”这一标准的理解上,陈云就认为,“使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大力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和党建目标进行党的建设,我们党才能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建立起一个能熟练运用“三大法宝”对敌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时期党建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其中大量发展和提拔中青年干部是重要的一条。陈云后来指出:“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我们这些老干部还不是二三十岁就已经担负了重要工作?老干部都是经过青年时期的锻炼,才逐渐成为成熟的中年干部、老年干部。才干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2]

(二)大力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文革”结束后的当务之急。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领导干部都年轻,干部老化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党中央曾提出培养接班人问题,但没能很好解决。“文革”中干部年轻化工作受到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党的干部建设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拨乱反正工作,一大批在“文革”中被提拔的造反起家的干部被撤换,大批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干部恢复工作。但这样一来,干部老化现象就比较突出了。当时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普遍比“文革”前增加 5岁至20岁,比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得更多。

陈云是“文革”结束后较早注意到干部老化问题的领导人。 979年3月,陈云担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在他主持召开的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云看着与会人员很有感慨,他指出:“30年来,变来变去,还是这些老人。”他还以自己为例提出“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四十五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长时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向‘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我看是要有一些‘后排议员’,这些人参与讨论问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的事。培养这样的人,我看很有必要。”[3]

对于当时党的各级主要负责干部的状况, 98 年5月陈云写的一篇文稿指出:“现在省委、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干部,其中不少还是七十岁以上的干部,政府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大体也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干部。”[4]他很严肃地指出:“这些干部身负重任,都在党政军第一线工作,日夜操劳。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近十亿人口大国的繁重的领导工作。”因为“他们已经不能持久地工作,并且常常带病工作,时常因病住进医院。因积劳成疾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开追悼会的消息几乎每天都有”[5]。党的各级主要负责干部的这种状态,对于国家正在进行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等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要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有些老干部想不通,阻力不小。 98 年3月,陈云在给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的一封信中这样认为:“如不在这一两年中提拔一批青年干部,则将是极大危险。”但他也估计到提拔中青年干部,“现在阻力很大,即使先进后出,也进不去”。[6]

正是由于看到干部老化问题的严重性和此项工作的复杂性,陈云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 98 年5月,陈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又作了《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讲话,大声疾呼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并强调这是老干部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责任。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需要有大批的“四化”干部服务于这一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提拔大批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中青年干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 980年成立中央书记处之初陈云就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这些被选进的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这样才能搞四化。”[7]这个时期陈云提出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还有为党的事业选拔接班人的考虑, 98 年3月,他在给陆定一的信中说:“但如果现在不提拔四十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在各种级别的岗位上参加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经验,则接班问题就要成大问题。”[8]

二、陈云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云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思想非常丰富和全面,从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教育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一)关于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标准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陈云高度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既看重干部的才,更看重干部的德。经过新中国各种运动和事件的考验,陈云对干部选拔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陈云对中青年干部的提拔更加强调政治标准,他指出:“现在我们所要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绝对不是要提拔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9]他还进一步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陈云在中共十二大发言着重强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 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 0]“除了这‘三种人’以外,还有两种人也不能提拔,这就是反对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路线的人,以及在经济领域内和其他方面严重违法乱纪的人。”[ ]他在发言中也指出:“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2]并强调“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 3]陈云认为一个干部光有德还远不够,有德无才的干部,政治虽可以信赖,但不能提拔,更不能委以重任,否则,也会误国误民。陈云强调要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并且把提拔使用这种德才兼备的干部制度化。

(二)提拔中青年干部要成千上万,注意五湖四海。党的干部队伍必须保持合理的结构,否则党的事业就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陈云多次强调:“为什么要成千上万?一条理由,二十几个省区市,加上中央各部委,提一两百个人够用吗?不够用。成千上万,这是工作的需要。再一条理由,只有成千上万地提拔经过选择的好的中青年干部,才能使我们的干部交接班稳定地进行。还有一条理由,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成千上万的好干部坐镇在那里,只有几个人在那里捣乱,搞不了大乱子。”[ 4]

对中青年干部的提拔要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倾向,要注意提拔干部工作中的五湖四海。 987年 月 6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时指出,“提拔干部要注意五湖四海。我新到一个地方工作,经常是不带什么干部的。解放初,从东北进关以后,我是就地取材。姚依林、吴波同志都是华北的。我们用干部,要五湖四海,平常不熟悉的干部也要用。就地取材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五湖四海,再加一个德才兼备,这是我们提拔干部的大方针。”[ 5]

(三)对于选拔上来的中青年干部要进行教育培养。陈云在阐述选拔培养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同时,还就中青年干部的培养方法和选拔途径提出了几条具体意见。

一是要提倡广大干部学习哲学与历史,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陈云认为,要把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对头。他多次讲,他 942年在延安养病的时候曾仔细研究了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电,感到贯穿在里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他自己总结出了一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唯物辩证法,一生受益匪浅。他认为,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98 年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他说:“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 6]陈云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个字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具体化。此外,陈云认为青年干部也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是不行的。

二是搞好对中青年干部的培训教育。 983年2月25日,陈云专门致信中共中央党校负责人,指出:“很好地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是党校的迫切任务。希望这次会议着重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党校学员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此作为主课,又要学习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7]

三是组织系统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服务中青年干部。为了搞好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陈云还建议中共中央组织部成立青年干部局和技术干部局,“组织部要专门设一个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这个机构十分重要。各级组织部门里,中央也好,省区市也好,地县也好,都要有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 8]

(四)设立辅助性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长期考察训练和选拔中青年干部。干部的选拔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陈云提出:“为了避免提错人,为了在工作中考察中青年干部,各级党政军民组织都应该自上而下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如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等等,如书记助理、副秘书长、部长助理、帮办等等(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办理),上下对口,让中青年干部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给他们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随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凡属向党委提出的问题或方案,先由上下各级的这些辅助机构中的中青年干部经过研究,提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办法,提供党委参考。”[ 9]他还提议:“这种上下对口,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这不仅是为了弥补十年内乱后的需要,而且应该作为长期训练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20]979年陈云主持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工作时,他就提出:“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的,四十岁到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要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人数也不要多。这些人不是当秘书的,而是在我们这里当‘后排议员’。”

陈云还特别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培养党内的秀才,“培养执笔的、写文章的中青年,选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特别谨慎。一是必须培养能写文章的人,党内没有能写文章的人不行;二是必须培养既能写,又有德,德才兼备的人。”[2 ]另外,要加大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的力度, 980年8月 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转述了陈云的意见,认为:“这些意见讲得好。许多同志除了不注意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外,对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也很不重视。这也是过去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的一种恶果。”[22]

(五)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台阶论,一定时候要放到负责岗位上去锻炼。对于干部的提拔使用,陈云认为要讲台阶论,逐级提拔。所谓台阶,就是一级一级上来。这样培养提拔上来的干部,更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局面的考验,领导才能更为突出。当然,台阶论也不是绝对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越级,但越级提拔的只能是少数,是那些经过考验特别优秀的人才。

陈云强调,中青年干部必须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以增加经验和能力,让中青年干部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98 年5月陈云的一篇文稿指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老干部对他们实行传帮带,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应该努力去做。”[23]党的十二大上他又强调指出:“把中青年干部放到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锻炼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他们就一定可以取得经验,逐步成熟。”[24]

三、陈云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思想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陈云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在实践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善了党的领导干部年龄结构,保障了党内活力。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当时书记处的平均年龄约65岁,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约62岁。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中50岁以下的仅占总数的 5%。从文化程度上看,在全国两千多万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从专业结构上看,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

陈云提出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被党中央采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干部队伍的状况有所好转,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不到4年时间中,全国共提拔了5万名年轻干部进县以上领导班子。 983年始,只用2年多时间,全国就建立了一支省部级 000多人、地厅级2万多人、县处级 4万多人的后备干部队伍,初步改变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保障了党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二)保障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长期坚持下去,必须选拔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政治可靠、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干部,这是关系到党的改革开放事业成败、党自身兴旺发达的根本性问题。然而,经过长达十年“文革”的破坏和摧残,党的干部队伍实际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等突出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陈云提出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被采纳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被提拔上来并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对于干部自身发展,对于正在兴起的改革开放事业都有深远的意义。

(三)苏东剧变前后,中青年干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力捍卫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存在70年之后走向了解体。关于苏联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领导干部老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勃列日涅夫推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政策,在其带动之下,苏联领导层的职务终身制越来越普遍,职务变动越来越少,领导干部老化问题严重。到 98 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时,政治局成员平均年龄上升为70岁,书记处上升为68岁。而勃列日涅夫的领导核心平均年龄达到75岁。这种年龄结构导致主要领导干部对实际情况了解越来越少,自以为是的东西越来越多,思想保守僵化的东西增多,对改革缺乏思路,也没有动力,这导致了苏联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最终走向了解体。

陈云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大力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即使在遇到外部很大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以进行。在国际的大气候和国内的小气候的共同影响作用下,中国也曾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和现象,但中国最终克服了困难,社会主义在中国始终站得住。这里面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和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邓小平指出:“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好的、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还是有的。选人不完全是从党的系统里面选,视野要开阔一点。总之,要有些年轻的人,否则难以为继。”[25]江泽民也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6]

[1]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2][3][4][5][7][9][10][11][12][14][15][16][17][18][19][20][21][23][2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258. 258. 292. 270. 293-294. 316. 317.302-303. 359. 285. 322. 303. 295. 295. 302. 293. 316.

[6][8][13] 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6. 486. 498.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26.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5.

[2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4.

D262

A

009-928X(20 3)06-0005-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9.中央重视深化改革思想汇报 篇九

“摸着石头过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提出的改革名言。改革开放30余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深化改革铺路架桥,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30余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谆谆教导,始终没有放弃对深化改革的不懈追求。走到今天,蓦然回首,改革已经走过了35年的辉煌历程。渐行渐远中我们发现,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不适应市场规律的体制机制已经成为阻碍改革的巨大障碍,一些在改革进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改革攻坚。

改革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试验性。在浅水区的时候,我们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在摸索中前进,实践也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但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我们就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顶层设计”本来是一个工程学术语,它的本义是统筹考虑,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改革上的“顶层设计”实质上就是要在“深水区”上为改革“铺路架桥”。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后,必须有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顶层设计,改革才会一往无前,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今天我们再单纯地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能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复杂问题和各种深层次矛盾。要想渡过急流险滩,打赢改革的攻坚战,除了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之外,离开“铺路架桥”是不行的。“铺路架桥”并不是要放弃“摸着石头过河”。水深到一定程度要架桥,桥架好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依然要“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不怕走弯路,但要尽量少走弯路和不走弯路。这就像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不怕犯错误,但当他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之后,就尽量不要犯错误,因为这时犯错误的成本和代价都将是高昂的。今天,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新一轮的改革要更加系统、整体、协同,更加综合、全面、深化,这些都必须由顶层设计来完成。因此新一轮改革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修修补补,而是有全面、科学的制度安排。正在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一轮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前所未有。我们深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架起了一道瑰丽的“虹桥”,有了这道“虹桥”,我们就可以在新的改革结点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挺进,破冰前行,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汇报人:xiexiebang

10.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思想宣传精选 篇十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40年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生动体现,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坐而论道,而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因此必须充分贯彻其实践性。4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法宝。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得的伟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推动、完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进一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1.解放思想与出版改革 篇十一

解放思想是全行业的事,但关键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来说,上上下下都需要解放思想,一般的编辑出版人员,要解放思想拓宽选题范围,创新营销方式,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管理模式等等。编辑出版人员思想解放了,出版单位的选题就活了,出版单位负责人员的思想解放了,单位的经营就活了。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要想使整个出版行业活起来,关键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解放思想。总体讲我国的改革是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是政府调控型的,出版业尤其如此。出版业要大发展,首要的是各级新闻出版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思想要大解放。对于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创举,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

解放思想就要解决问题,要落到行动上、落实到观念中。解放思想讲比较容易,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要难得多。但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不能仅仅落实在口头上,不能述而不作,而是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要把解放了的思想变成行动的指针。谈解放思想不能大而化之,必須与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泛谈解放思想比较容易,联系实际工作比较难,联系别人的工作比较容易,联系自己的工作比较难。解放思想不仅要体现在处理一般具体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养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观念和方法,在一个具体问题上解放思想容易做到,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比较难。思想不解放,工作就放不开,改革难以到位,就习惯于用旧的思路和框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如果只是大谈解放思想,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一套行事,那不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从基层反映最直接的、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而不能只解决次要的问题,只谈枝节的问题,却回避主要的问题、主干的问题。目前,制约出版业发展的问题很多,比如融资方面的问题,最近有所松动,但是限于少数出版单位,并且只有上市才能吸纳社会资本,一般出版单位吸纳社会资金的渠道不通;比如跨媒体问题,提了好多年,但是出版社想在出书的同时出刊、出音像电子出版物,出报,其难度仍然很大,甚至是不能的,反之也一样,期刊社想出书只有买书号等等。解放思想就要解决具体的问题。

12.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篇十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研究人学的学科,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核心。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主体, 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目标服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 它包含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外在价值。如果把两者孤立起来, 就会产生个人主义或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更多的是强调以社会为主体, 形成社会本位论, 把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 而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下, 教师片面要求学生服从国家、社会及学校的管理, 则会减少学生的兴趣、个性与理想, 学生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受到削弱。

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多数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教育者和学生之前双方地位不平等, 有较大隔阂, 学生十分被动式的接受知识。教师只有与学生沟通, 师生之前身心交融,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受到尊重, 才会主动活跃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来, 自我完善。因此, 高校思政政治课堂要重视教育者和学生这个连接点, 二者实现互动, 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情理交融的良好氛围。在交流中, 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了思想政治的熏陶, 身心从根本上受到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到升华。

二、高校开放性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目标

在哲学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个视角融合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视角融合是指思政领域这个主流的意识形态里的主要传授者和主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形成一个视角并交汇在一起。两者在交汇的过程中, 生成一个两者以外的视角, 这个视角包含了教师, 学生以及异于两者的新客体, 例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教育技术的发展等。这种教育过程不是对原有的教育者的知识、思想和学问的原本复制, 也不是教育者出于主观个性的自由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 主体性之间的对话形成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一方面,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者本身存在整体性、正义性、合理性和自身个性、号召力和自身魅力, 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主体教育者的传播与影响, 使自身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也会折射出内心所需, 而迫使教育者不断改良和发展进步, 其中涵盖了一个时代所需要的意义。由此可见, 思政政治教育课堂的改革目标, 必须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平等地位、沟通交流、完成双向构建、双向发展, 并且与异于二者的新视角相融合, 实现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交流过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有效开放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内容

( 一) 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的方法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融入开放课程, 鼓励学生学习尊重自我个性和爱好, 投其所好, 例如有的学生偏好数学, 有的偏爱哲学, 有的学生偏好法律, 有的学生偏好伦理道德, 有的学生偏好国家政策, 党政文稿, 国际赛事和领导人活动讲话等, 尊重学生个性与喜好, 任其选择,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次, 引导学生对学习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不盲目跟从, 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 打造优质的知识网络平台为学生服务。教会学生学会甄别, 带着质疑的精神去接触新知识,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网络知识的真伪, 开发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逻辑能力。

再次, 激发学生思想政治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利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互联网, 依托网络优质有效资源, 吸引学生融入思想政治课堂, 以图文并茂, 声色俱全的立体教学模式促进现代式教学, 使教学方式新颖独特, 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同时, 完全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 二) 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的内容

第一, 重视计算机的使用及其网络知识的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是建立在网络空间基础上的, 这就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传播, 与国家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一致。如今, 慕课已经逐渐在高校逐渐被采纳, 学生已经逐渐走进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当中, 计算机网络是实现开放性思想政治课堂的硬件。

第二, 合理使用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部门的媒体信息及网站资源, 例如收集一些中央领导成员的重要讲话, 重要活动及重要指示。教师要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政策方针路线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指引学生坚定不移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三, 中国共产党及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政策, 措施, 方针, 路线。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一定要严格学习党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规范大学生的思想纪律, 引导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社会文明新人。大学生认真领会国家政策, 法规, 方针,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利于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四, 利用正确合理的社会舆论、宣传、公益活动及媒体等路径进行有效指引。重视正确舆论的名人演讲及宣传活动, 为大学生积极传递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开放课程充分重视社会有效知识引入课堂, 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活跃因素和色彩, 还能准确快捷的快递正能量, 打造成为一个活跃开放型的思想政治课堂。同时, 将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理性的做出正确选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到正确指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1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 篇十三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进行改革。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规范、效率不高和资金沉淀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缺乏约束,这些与预算透明度不够、监督检查乏力是分不开的。要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一要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更要公开。除公共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也要逐步公开透明。二要细化公开内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完善政府收支预算科目体系,明确公开项目,做到科目粗细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让老百姓能看懂、社会能监督。三要强化预算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和约束,使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阳光,使财政资金使用更有绩效,减少寻租腐败的机会。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营改增。这项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考虑,营改增还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继续实行营改增扩大范围;第二步,2015年基本实现营改增全覆盖;第三步,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第五步,实行增值税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经确定的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行营改增外,还要将电信业等纳入进来。同时,要清费立税,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税等立法进程,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总体看,中央政府部门管了不少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启动了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央政府在“三农”方面的审批权下放,各项涉农资金全部直接下拨到省,由地方统筹使用。这项改革取得经验后,不仅要在全国推广,其他方面也要借鉴其做法,把一些不适合中央部门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下放。当然,中央该加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要加强。要通过改革,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使中央与地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上下协同,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汇报人:xiexiebang

14.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 篇十四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共产党人在本质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共产党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就是她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必须时时处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中找出事物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并用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

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必须从思想源头解决问题,必须从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思想入手。在如何认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9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则被写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这就为有效克服当时存在于党内的“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等错误思想倾向,进而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同志“南巡”,主要针对思想理论领域“左”的干扰,重申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又一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过发展的激流险滩,继而成功迈进新世纪。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40年风雨兼程、40年接力以进,在邓小平理论之后,相继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将这些本身可以独立成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竖立其上的共同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是与贯穿始终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是出自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论述。从党史上看,毛泽东同志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矛盾论》,已经为后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则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在延安整风中,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最终确立下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劈波斩浪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就业主体、思想观念等日趋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重点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毅然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前提下,面对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深刻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和观察当代中国国情,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把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着力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开辟了新境界、树立了新典范。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邓小平同志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灵?就在于它对事物自身运动变化规律的真正尊重,在于它从实践的高度要求人们对待各项工作的求真务实精神,更在于它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代表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字句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党的宗旨和使命,还有为此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并切实履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一是自觉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九大在新修订的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本身既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锐利武器。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须臾不可或缺,根本在于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屡屡加以强调,针对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扎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狠抓落实。重在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不仅是确保中央各项战略部署“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客观要求,也是验证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阐明了我们对于形势的基本判断,表达了我们应对各项挑战的基本立场,开具了一系列趋利避害、化险为夷的科学举措,为确保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十九大开局之年的诸项工作描绘了蓝图、夯实了定力、指明了方向,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将中央的战略决策与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否创造性地予以推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了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周密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这一发展奇迹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通过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讨重大改革问题、指明改革方向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举措与路线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一步步向前推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会议《公报》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1979年起,改革进一步推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试行企业扩大自主权,国有企业开始具有一定活力;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随后,农村集市贸易陆续恢复,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供应状况迅速好转。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这一《决定》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市场化改革随后迅速启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此后,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基本框架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回应了来自改革实践的呼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定后,我国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并于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运行初步实现由计划主导型转为市场主导型。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大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决定》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11个方面作出周密部署,提出具体措施。

20以后,改革继续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如起,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之前几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都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同,这一《决定》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改革需要从主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20多年来沿用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提法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要作这种发展呢?第一,新提法更加确切和鲜明地反映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第二,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交给市场。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促使各个市场主体遵从市场规则开展公平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使价值规律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而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克难、啃硬骨头阶段。这就不仅要有改革的顶层设计,还要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是我国到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证。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引下,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等等,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想宣传范文】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清醒和自觉,坚毅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坚定地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

40年来,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从实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需要正确认知三对关系,即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两个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间天堂,但它也不可能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它不可能迅速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改革不能停顿,开放不能止步,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决不允许后发展国家与其并驾齐驱。这些年一路走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遏制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之乱”的根源不是别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出了问题。他们始终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挑战,并把矛头引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两条道路、两种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个过程的始终。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的认识问题。中国共产党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所准备好了的物质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也有新的认识,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5来,从空想走向科学、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虽充满曲折,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认知,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许多代人、经历许多阶段不断奋斗的悠远的历程。在理想实现的路途中,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阶段。同时,还要认识到,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都不会平坦而笔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总览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个一步一步在实现着的、具体且内容愈益丰富而深刻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虽然遥远,但它同样也是一步一步正在实现着的愿景。因此,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定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与成果。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与科学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创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意味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手的那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永远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还彰显着“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升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同时告诉我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继续扩大开放,既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又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就此而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宣言。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站在21世纪的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回望,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发展,在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必然是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书写者。实现中国梦,既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作为,把自身的发展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圆梦征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又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视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及其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续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项大政方针”“两个毫不动摇”,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表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彰显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而且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的优越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出互补和合作共生等效应。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功能性分工和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效应。又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平等竞争的效应。再如,在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所形成的“共生”与“融合”效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举措。事实表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不断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不但不会动摇,而且会更加稳固。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充分就业。要实现这个目标,也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摒弃所有制歧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企业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具有门槛较低、机制较活等特点,成为人们获得发展机会、展示创新能力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

“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要如期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当然也离不开敢于冒险、勇于担当、长于创新和善于组织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家精神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现实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面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任务,急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大、机遇更多。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民营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既能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也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眼未来,随着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将全面展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必须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内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要重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越要激发企业家精神。这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冒险精神和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磨炼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这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以“创新”这一法宝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重视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型政商关系、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进一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无论是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商”。自然,建立良好政商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双方厘清边界、各司其职和鼎力协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二字,形象地道出了两者相处“亲密”而不失“分寸”的良好状态。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上主动作为,既“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又能做到“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掏真心、用真力、谋真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不仅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而且“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通过双方携手共建交往有道、公私分明、廉洁互信、相敬如宾、各尽其责、共谋发展的良好政商关系,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其次,积极营造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保护产权不仅包括保护物权、债权、股权,也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这无疑给非公有制经济吃了“定心丸”。要加快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坚决铲除乱收费、乱摊派、乱评比、乱作为现象,进而为非公有制经济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长期预期”。

其三,积极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营造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

其四,要积极营造尊重和激励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要对企业家给予更多包容和鼓励,完善企业家的容错机制和帮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宣传,加快构建诚信制度体系,培育尊重合法致富的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守法诚信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价值追求。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地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现了GDP年均9.5%、人均GDP年均8.5%的增长,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今天,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实践,不是为了简单地彰显过去,而是为了实现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以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与国内稳定发展的主动。

(一)

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得益于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得益于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

以产权保护为重点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和支持。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这种状况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应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重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过去40年,“中国制造”依托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今天“中国制造”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中国制造”要重塑新的综合成本优势,关键在于通过系统的制度变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着力大幅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社保费用负担,以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二是着力解决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着力破除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垄断格局和利益藩篱,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激活创新要素为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向服务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迫切需要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和世界第二的研发投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人才规模和研发投入规模优势还难以充分转化为自主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就迫切需要把提高科技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科研领域不断深化改革;迫切需要采取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激励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激励机制;迫切需要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以科研为中心的创新管理新体制和激励创新的新机制;迫切需要推动教育改革,推动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二)

我国进入消费升级新时期,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关键在于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增强改革普惠性,实现了从短缺经济社会到消费升级新时期的历史性提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并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全社会服务型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把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产业变革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规模将由20的37万亿元左右增长到50万亿元左右。我国日益扩大的巨大消费潜力是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由于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较为突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关键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新红利。特别要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推动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价格的新机制。

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公共服务领域要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教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型消费都是消费升级的热点领域,都带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消费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些服务领域的市场放开后,可以创造巨大的细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为此,要在突出强调政府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尽快、尽量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环节,引入竞争性供给主体,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多元主体竞争的新格局;改革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尽快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加快利益结构调整。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要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为此,要把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形成推进改革的行动路线。比如,尽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实行规范的员工持股,让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员工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管理获得财产性收入,并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收益,使部分农民和农民工逐步成为“扩中”的生力军,等等。

(三)

我国开始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需要坚定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今天,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突出优势。立足近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保持战略定力,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高难度的改革,我国就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建立与主动扩大进口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以往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进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脱节,进口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现实需求的状况较为突出。比如,有报告指出,我国进口总额中,消费品比重不足10%。伴随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渐强烈,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相关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几年,如果消费品进口比重达到20%的水平,不仅会给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市场条件,而且每年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约4000亿美元的出口机会。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从实践看,以金融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较为滞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服务贸易合作,提升产能合作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服务业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区域的独特优势出发,重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以教育、健康、医疗、旅游、文化、金融、会展为重点的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试点。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比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促进国内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大范围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着力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体制无缝对接的突破;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为引领,着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探索形成海南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新高地。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100字下一篇:高一新生军训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