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秋老虎有多少天

2024-06-11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秋老虎有多少天(2篇)

1.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秋老虎有多少天 篇一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秋老虎在我国的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而且在中午也不会有热得难受的感觉了。

▼秋老虎形成的原因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但只要注意饮食,“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

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此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秋老虎的寓意

秋老虎的出现,意味着夏季还未真正介绍,只是秋天刚刚开始,有了一点的凉意。这种特殊的气候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民间认为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该节气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24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而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

▼秋老虎的俗语

1、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2、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3、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4、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5、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6、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7、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8、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9、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10、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11、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12、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2.今年立秋后有秋老虎吗 篇二

立秋将至,再过几天就要立秋了,今年立秋时间在公历8月7日。进入立秋节气,大趋势将是气温、雨水逐渐回落,而立秋将也将成为一年里能量转移的转折点,万物将从旺盛生长转为萧条成熟。听村里老人讲,立秋早晚、公母关系到秋粮收成。这主要基于老辈人在长期农耕生活中总结出的几句俗语所作出的预测,目的是告诉人们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尽量降低相关损失。一、“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主要意思是:早立秋可能粮食欠收,晚立秋则粮食丰收,不早不晚立秋正好赶上中伏最热的时候。水稻、玉米等作物当前正值生长发育关键期,水稻处于灌浆期、玉米处于花粒期,它们能否顺利增产丰收基本上就指望此时了。

对于水稻、玉米而言,当前高温、高湿、长日照的生长环境是有助于它们颗粒饱满增收的。若提早立秋了,气温、降雨、日照等会相应发生变化,反倒不利于玉米、水稻成熟,有可能造成减产。不早不晚立秋,一般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只不过中伏期间立秋气温较高,庄稼户、耕牛都不愿意下地干活。二、“公秋爽,母秋凶”立秋不仅有早晚之分,还有公母之别,即“公秋”、“母秋”。老辈人认为,立秋后虽然不会马上凉快,依然要热上一阵子,即所谓“秋老虎”,但持续的时间有长短之分,有些年份热几天就开始转凉,而有些年份则热得比较久一些。因此,老辈人便将秋后短热称为公秋,秋后长热则为母秋。

或许每年都希望是公秋,这样立秋后很快就会转凉,但对于庄稼来说,或许母秋更利用粮食丰收,毕竟立秋后还的一段时间,水稻、玉米才能成熟,而过早降温不利于果实成熟饱满。立秋后,农户应该注意什么?每年立秋时间并不固定,最早可在农历六月中旬,最晚可出现在农历七月中旬。之所以时间跨度会这多长,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年份里存在“闰月”,比如除了有农历四月,还有有个闰四月。

翻阅黄历得知,按照老辈人的说法看,20立秋算是早秋、公秋,似乎预示着粮食可能会减产。因此,立秋后农户朋友应该及时进行田间管理,适当追施肥水,促进水稻、玉米等作物在气温、日照、降雨回落前尽早成熟,从而保障粮食产量。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

立秋并非秋天的开始

秋的原意指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而古人认为立秋节气表示秋天开始。按照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因此,除常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才开始秋风送爽。

依据天象变化划分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根据天象变化来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秋季是以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135°)为始点,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与人为无涉。《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后,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季节转换,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

依据气温变化划分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近代学者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据此,候平均温度从10℃以下稳定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作为秋季开始。这是近代从气温变化角度来划分四季的方法。

立秋吃什么?

吃茄子。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中医上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

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在立秋当日吃下。

而山东莱西地区是流行立秋吃“渣”,指的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又叫“懒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杭州地区,立秋流行吃桃子。立秋时每个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桃子把桃核留着。待到除夕夜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江苏地区立秋吃西瓜,称为啃秋。立秋这一天,是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日子,人们觉得立秋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了。

上一篇:八班一日常规 检查评分细则下一篇: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