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改教案

2024-07-22

新修改教案(共9篇)(共9篇)

1.新修改教案 篇一

一、洗衣服常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衣服洗涤标志,了解洗衣服常识。

2、学会洗衣服 重点、难点: 学会洗衣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的衣服脏了,谁帮你洗的?你会洗吗?”

2、生自由发言。

二、基本活动:、认识洗涤标志,了解含义。

2、你知道洗衣服的常识吗?

深浅分开、洗涤剂适量、羊毛衫要用专用洗涤剂学洗衣。清水浸湿、洗涤剂溶解、浸泡、揉搓、漂洗、挂晒

三、拓展活动: 判断正误,说出为什么。

四、探究活动: 尝试洗小件衣物。

五、评议

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收获,互相评议表现。

五、小结。

二、做荷花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做荷花。重点、难点: 学会做荷花。教学过程:

一、基本活动: 说一说:

1、你会做哪些纸制品?

2、你是怎么做的?

二、拓展活动

先自学课本第三页、第四页内容

三、探究活动 想一想:

1、做荷花需要哪些材料?

2、小组交流制作过程? 做一做:

1、五人一组合作。

2、全班交流制作过程。

3、展示,评议

四、小结

三、打绳结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打绳结。重点、难点: 学会打绳结。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课件或实物)。

2、生欣赏,并发表感受

3、师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任务:

学打绳结:端头结、单活结、双活结。塑料提袋结、晾衣绳结。

2、师或会的学生示范。

3、其他学生练习做一做。

4、展示、评价。

三、拓展活动:

1、用绳子捆一摞书。

2、向别人请教打绳结的方法。

四、小结。

四、炒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炒饭 重点、难点: 学会炒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会做饭吗?你会做什么饭?谁会炒饭?”

2、学生自由发言。

二、基本活动:

(一)学习炒米饭:

1、葱去皮洗净、切碎

2、搅匀鸡蛋

3、油加热、炒鸡蛋

4、加葱

5、加米饭翻炒、出锅

三、拓展活动:

比较鸡蛋炒饭和扬州炒饭的区别。

四、探究活动:

五、设计一种特色炒饭。

1、自己设计。

2、交流设计,班内评比。

六、小结

七、做沙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做沙拉 重点、难点: 学会做沙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吃过沙拉吗?你知道沙拉是怎么做的吗?”

2、生自由发言。

3、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什么是沙拉?

2、做沙拉需要什么东西呢?

3、做水果沙拉。

4、学生制作。

5、品尝。

6、评一评:谁做的最好吃?

三、拓展活动: 做蔬菜沙拉。

四、课堂小结。

五、制作红绿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红绿灯的作用。学会制作红绿灯,明白简单的电路原理。重点、难点: 学会做红绿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能说出红绿灯的工作原理吗?”

2、出示交通红绿灯(课件)

3、学生发表感受。

二、基本活动:

1、出示交通红绿灯(课件)。

2、师出示做红绿灯用的材料,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

3、学生自学课本第十页、第十一页内容,学习制作方法。

4、教师示范,六人一组合作。

5、展示,评议

三、拓展活动:

1、试做小台灯。

2、班内展示、交流、评议。

四、探究活动:

1、试着说出一些你知道的简单的电路原理。

2、展示、评议。

五、课堂小结

三、打绳结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打绳结。重点、难点: 学会打绳结。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课件或实物)。

2、生欣赏,并发表感受

3、师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任务:

学打绳结:端头结、单活结、双活结。塑料提袋结、晾衣绳结。

2、师或会的学生示范。

3、其他学生练习做一做。

4、展示、评价。

三、拓展活动:

1、用绳子捆一摞书。

2、向别人请教打绳结的方法。

四、小结。

六、彩线编饰物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彩线编织小饰品。重点、难点: 会用彩线编织小饰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彩绳小饰品。

2、学生欣赏,交流感受。

3、师导入:“同学们,漂亮吧?想不想学?”

二、基本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编好宝宝。

2、展示成果。

3、评议表现。

三、拓展活动:

1、自己看图编蜈蚣辫

2、展示成果,评议表现。

四、探究活动: 试着编一个小饰物。

五、课堂小结。

七、做沙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做沙拉 重点、难点: 学会做沙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吃过沙拉吗?你知道沙拉是怎么做的吗?”

2、生自由发言。

3、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什么是沙拉?

2、做沙拉需要什么东西呢?

3、做水果沙拉。

4、学生制作。

5、品尝。

6、评一评:谁做的最好吃?

三、拓展活动: 做蔬菜沙拉。

四、课堂小结。

八、纸模型飞机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制作一件纸模型飞机体验飞行的快乐。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一件纸模型飞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示各种飞机模型(实物或图片)。

2、学生欣赏,并发表建议。

3、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老师演示或会做的同学们演示——折飞机

2、其他学生试做飞机。

3、班内展示成果。

4、评议谁做得最好。

三、拓展活动: 试飞

1、特技飞行:筋斗、上升倒转、横滚

2、两人比赛飞行。

3、班内比赛飞行。

4、评议。

四、课堂小结。

九、洒画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制作洒画。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洒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洒画吗?”

2、出示洒画。

3、生欣赏洒画,交流感受。

4、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基本活动:

1、认识、了解制作洒画的工具:泡沫板、剪刀等

2、师简介制作方法,并示范。

3、学生学习制作洒画:绘制图样、据图选材、涂抹胶水、粘、滚压、吹、整理轮廓线、后期处理。

4、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拓展活动:

1、思考并讨论:可以用那些材料制作洒画?什么材料还可以做洒画的底板?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十、自制反冲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制作反冲船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反冲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做过船吗?你了解船的构造吗?”

2、生自己发言。

3、老师出示各种船,并简介。

4、老师:“知道什么是反冲船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反冲船。”

二、基本活动:

1、自己阅读文字,班内交流制作过程。挖孔、做排水管、加水、打开排水管、小船前进。

2、学生试着制作反冲船

3、试航。

三、拓展活动:

1、改进反冲船。

2、比赛。

四、拓展活动:

思考、讨论、交流:反冲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

五、小结。十一:网眼拉花 教学目标: 学习制作网眼拉花。教学重、难点: 掌握拉花制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出示拉花实物或图片,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

2、学生欣赏,并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拉花。

3、导入本课学习。

二、尝试制作

1、学生自己看图,了解制作过程。

2、交流制作材料及制作过程。

3、自己试着制作网眼拉花。

4、展示自己的作品。

5、班级评议谁做得最好。

三、拓展活动。

1、看图,观察网眼拉花灯笼,交流网眼拉花灯笼的制作方法。

2、试做网眼拉花灯笼(可小组合作制作)。

3、展示,评议。

四、课堂小结。十二:我与电视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看电视的经历,了解、知道过度看电视的危害。

2、知道怎样合理收看电视,制定相关的电视收看时间表。教学重、难点:

知道过度看电视的危害,并制定看电视时间表,有计划地看电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外活动时间你们喜欢做什么呀?喜欢看电视吗?”

二、交流

1、老师:“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为什么?”

2、老师:“你知道过度看电视有哪些危害吗?”损害视力、影响学习等。

3、老师:“我们看电视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三、制作看电视时间表。

1、学生制作看电视时间表,并在班里展示。

2、谁做得最合理?

四、探究活动:

你认为现在的电视有哪些缺点?未来的电视会是什么样子的?

五、课堂小结。

十三、学泡茶 教学目标:

1、了解茶叶,知道喝茶的好处。

2、学习泡茶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泡茶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茶吗?”

二、交流

1、师生交流以下问题:

你知道哪些茶叶?喝茶对人身体有什么好处?你会泡茶吗?

三、尝试制作

1、学生自己看图,了解泡茶过程。

2、交流泡茶所需要的工具及制作过程。

3、交流泡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自己试着泡茶。

5、品尝自己的成果。

四、探究活动。

1、搜集一些有关茶的故事、对联与谚语。

2、了解一两种不同茶的冲泡方法。

五、课堂小结。

十四、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了解用电常识。

2、知道一些安全用电常识。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平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生交流。

二、了解用电常识

1、认识一些基本用电物品。

2、了解一些用电常识。

三、拓展活动。

1、小组内交流:“我们平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2、班内交流。

四、判断正误

看图判断正误:图中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五、探究活动

办一期安全用电手抄报。

六、课堂小结。

十五:缺点发明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缺点法明器。

2、找缺点,改缺点,制作缺点发明器。教学重、难点:

找缺点,改缺点,制作缺点发明器。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他们身上也有许多缺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二、基本活动

1、找缺点

以小组为单位,找身边物品的缺点,并记录在表格里。

2、班内交流物品缺点。

3、改缺点:

“找到了缺点,该怎样改正呢?”学生思考改正缺点的方法,并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拓展活动:

讨论、交流缺点发明法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找生活中物品的缺点,并尝试改正。

2.新修改教案 篇二

一、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自1997年以来, 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6月建成运行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行的“大动脉”;2006年6月建成运行的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金额、大批量跨行支付清算业务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公共平台;2007年6月25日全国上线运行支票影像系统, 运用影像技术将实物支票转换为支票影像信息, 打破了支票的地域界限, 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结算。科技进步使市场交易等支付流程发生了变革, 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电子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实体账户与虚拟账户互为补充, 使支付更便利, 也对传统的支付结算法规提出了新挑战。

二、《支付结算办法》的存在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 支付结算制度与现行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不适应

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 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事实上, 自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人民银行分设后, 对于支付结算的检查、管理、监督、投诉受理、行政处罚等职责一直没有明确归属哪个部门, 基层央行在处理支付结算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可依。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会同银监等有关机构, 全面修订与现行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不相适应的支付结算制度, 为基层央行和银监机构开展结算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一是修订协调监管制度, 进一步明晰具体业务品种的管理权、清算环节的结算管理等, 只有明确职责权限, 才能避免出现监管真空。二是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应尽快会同辖区各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支付结算监管和协调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 就支付结算资料信息及时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形成合力, 依法监管, 共同维护辖区支付结算工作秩序的稳定。三是要指定专门负责结算业务的监督部门, 公布投诉电话, 及时解决商业银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结算业务纠纷以及在清算环节发现的结算问题。

(二) 过于狭隘的结算主体与支付结算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3条称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第6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上, 作为虚拟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虚拟电子商务目前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在产生实际物流的现实电子商务中, 目前出现的“网络虚拟货币”已不下10种之多, 如腾讯Q币、网易泡币、新浪U币、百度币、酷币、魔兽币等, 这些虚拟货币目前采取手机支付、充值卡支付、银行/邮政汇款支付、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方式, 结算主体有别于传统的“银行-客户”模式。面对这些经济社会新事物, 《支付结算办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者, 必须根据当前金融发展状况, 充分预计、顺应金融创新潮流, 借鉴国外相应立法, 加快建立我国电子支票等网络结算方式的制度规范, 把支付监管的领域扩大至电子货币、网络结算等新兴结算方式, 把除了银行之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纳入支付结算主体构成之中, 促进电子支付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 票据的区域性规定与票据流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26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仅限于出票人向本区域内的收款人出票, 银行本票和支票仅限于出票人向其票据交换区域内的收款人出票。”第27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仅限于在本区域内背书转让。银行本票、支票仅限于在其票据交换区域内背书转让。”第28条规定:“区域性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支票出票人向规定区域以外的收款人出票的, 背书人向规定区域以外的被背书人转让票据的, 区域外的银行不予受理, 但出票人、背书人仍应承担票据责任。”人为地设置区域性银行汇票, 将本票和支票的使用限定于固定的交换区域内, 是科技手段不够发达的表现,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也与票据的可流通性存在冲突。虽然第28条明确规定了跨区域出票、转让中出票人和背书人仍应承担票据责任, 但同时又规定了跨区域出票和转让票据的, 银行不应受理, 极大影响了此类票据的流通和使用。

随着经济、票据业务的开展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成功推广运行, 票据的流通已逐渐摆脱地域的限制, 建议应对上述条款进行修改, 将“票据交换区域”等此类限制票据流通的词语删除。

(四) 票据签章的规定与电子化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支付结算办法》第23条规定:“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该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个人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该个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支票的出票人和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在票据上的签章, 应为其预留银行的签章。”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在票据业务中的应用, 包括支付密码等在内的电子签名作为一种较先进而科学的验证方式已经获得普遍推广应用, 它对于保障出票人、持票人及银行的权益, 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支付结算办法》过分强调签章的形式性,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第14条“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规定, 建议修改《支付结算办法》中第23条、第114条等与签章相关的规定, 完善电子签名使用制度, 赋予电子签名与签名盖章等同的结算效果, 为电子票据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技术保障。

(五) 《支付结算办法》规定与结算现状不相适应的其他地方

随着业务和科技的发展, 现实中通过邮寄凭证完成资金汇划的方式已少用甚至停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已经停止代理兑付各商业银行的银行汇票;手工联行方式仅作为一种应急备用结算方式存在;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大额转汇的规定也已经取消;企业签发支票除了手工填写外, 也有采用支票打印机打印签发的;信用卡业务增长迅速, 单位或个人持信用卡消费习惯逐渐形成, 消费金额增大。

鉴于此, 建议取消《支付结算办法》第59条第2款“签发转账银行汇票, 不得填写代理付款人名称, 但由人民银行代理兑付银行汇票的商业银行, 向设有分支机构地区签发转账银行汇票的除外。”第208条“银行办理支付结算, 不准逃避向人民银行转汇大额汇划款项。”第246条“银行未按规定通过人民银行办理大额转汇的, 应按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建议将第120条“签发支票应使用碳素墨水或墨汁填写, 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改为“签发支票应使用碳素水笔填写或打印, 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第201条“委托收款结算款项的划回方式, 分邮寄和电报两种, 由收款人选用”改为“委托收款结算款项的划回方式, 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办理”;放宽对第153条“信用卡透支额, 金卡最高不得超过1万元, 普通卡最高不得超过5千元”的限制, 适当调高透支额度, 以满足和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对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5.

[2]孔繁强.对我国现行票据制度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 2005.

3.新修改教案 篇三

(1)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印刷企业应当定期向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出版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将年度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向社会公示。”

(2)第八条改为第九条,第一款中的“设立印刷企业”修改为“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第二款中的“审批设立印刷企业”修改为“审批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申请”。

(3)第九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设立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人经审核批准的,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并持印刷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企业申请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应当持营业执照向所在地设立的市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的,发给印刷经营许可证。”“个人不得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个人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依据本条例第十条提出的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申请的,应当发给印刷经营许可证;不批准申请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5)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印刷业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住所或者经营场所等主要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印刷经营活动,应当报原批准设立的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6)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或者擅自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由出版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定职权予以取缔,没收印刷品和违法所得以及进行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删去第四十三条。

(8)第四十六条修改为:“出版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批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取得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教案设计(修改) 篇四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1.2 生活中的政治权利

★新课标要求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着,应该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同学的发展需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同时针对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从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避免机械记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共享使同学能够准确了解辨别生活中政治权利。

2、使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如何理解自由和政治自由。

3、通过同学发言和老师引导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二)能力目标

1、让同学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和实证,逐步提高辩证分析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众多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通过老师授课讲解理论,引导学生再回归生活,促进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学生发言,思索探究知识的过程,锻炼其思维方式,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政治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又回归运用生活的授课理念,使学生意识到政治离自己并不遥远,培养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2、根据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在使他们正确的理解自由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的自由观念,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

3、通过学习体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践行。

二、分析教学内容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1、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

(1)情感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的,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以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探究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同学的发展需要。

(2)列举、举例法:用生活中身边的例子来讲解,便于理解和记忆,也能达到提高其积极参政的意识

(3)问题教学法:老师通过教学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着重锻炼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加深记忆,同时便于真正理解知识点。

(4)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知识,进一步探究高层次的问题,引发深思,促进学生培养更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2、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

首先建议同学们自主预习要讲的课本知识,并在上课前通过随机跟部分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目前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掌握的程度,并了解学生对自由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地学生的起点行为及课程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公民的政治权利。(2)教学难点

a,正确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政治自由。b,理性掌握公民政治权利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以发现教学为主,以讲授教学为辅)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公民是社会的主义国家的主人,那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的践行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展示,让同学说说他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在行使那些权利,履行那些义务?然后总结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知识点过渡: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国家赋予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法,让同学回答那些人可以(或不可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一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解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使用范围。

C,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被剥夺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国体领导的权利。

D,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2)政治自由

①知识点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对自由的理解,因考虑到中学生的成长状况和心理特点以及对政治自由的进一步理解,将对这一概念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补充。

②对自由概念的补充:

A,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常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据此,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自由就是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运动是遵循自己的意志的时候。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因为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着它自己的意志的。因而,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谈论:按照上段文字表述,自我的自由假定是按照自己意志行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一个民族的自由又是有法律来约束的,个人自由是否与民族自由相矛盾那?

讨论后老师补充: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政治自由就是人们在纪律,法律等行

为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自由和法律是的关系是自由矛盾统一的双方,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的条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受法律的限制,反过来,法律也要以自由为条件,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的纪律和法律,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在法律的范围内,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

B,讨论:美国到处是脱衣俱乐部,而同时在办公室说黄段子都可能被起诉,这里面关于自由的理解矛盾吗?

提问后老师补充:去脱衣俱乐部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社会的“自由”可能伤

害他人的“自由”时,他就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而且是“信息充分前提的同意”。自

由的真谛,恰恰在于这种“同意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所以自由的悖论恰恰在此,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

(3)监督权

①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②注意的知识点:监督的方向是怎样的?

③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文革”时期的监督所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提问那时公民是在正确行使监督权吗?应该怎样正确的行使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下节课的知识点点播:什么是和谐社会,只发出一种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文革时期监督权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可只是围绕这一种声音服务的,和谐应该是不同的声音汇成最美的和声,所谓有不同的声音才会有引发思索,一个会思考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因而公民应当饱含热情的去行使自己参政的权利,积极抓住机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或所代表团体的声音,当然就如所讲的自由是相对应的一样,行使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并不是想发什么声音就可以的,也应当履行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评估

对于本节课实施后的评估,应该注重其发展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因此采用质性评价和情景评价,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

(一)课堂短期评估

1、通过课堂学生的发言和知识点的互动状况,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

2、通过课堂习题的检测进一步确定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吸收状况。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一)课后长期评估

1、根据在长期生活中的观察,如学生的对班委选举的积极程度或认真态度判定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运用状况。

2、根据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等进一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

胡寿曼:

认真阅读了你的教案,总体感觉比较规范,基本上像一个完整的教案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你都注意到了,也注意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环节,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教案。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或不太明晰的地方。第一,你这个教案,在时间上是讲一节课呢还是比赛规定的15分钟,如果是15分钟,内容就太多了,根本讲不完。即使是一节课,也感觉亮点不突出,前半部分好一些,后半部分平淡得多,讲公民的义务几乎只是罗列出来,没讲清为什么公民必须尽政治义务,而且没有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很抽象。第二,错别字太多,有些语句不通,凡是我用红字标出的,都是不规范的,请修正。第三,这次参赛时间是只讲15分钟,因此,你只能在其中选取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概念来讲授,但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缺少,你看一看哪一个知识点最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或最贴近现实,你思考一下,只讲一个知识点,不能多不能散,否则时间根本不够用。是否可以选取“政治自由”这个知识点来讲?请你考虑一下。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揭臣相

5.修改教案 篇五

下马家学校

马彩红

教学内容:课本36页例1、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入

1、出示自觉要求(1)自学课本P36 例3(2)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3)你能举例说说吗?(举例)

二、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三、共同探究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四、随堂练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适当的数。(43+25)×2= × + × 8×47+8×53=(+)× 3×6+6×7=(+)×

8×(5+9)= × + ×

五、达标检测

1、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0行,每行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2、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26个,每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五、小结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下马家学校 马彩红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

4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㈠出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㈡ 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2×(6 + 5)= 2 × 6 + 5--〖

〗 ②(25 + 7)×4 = 25 ×4 ×7×4--〖

〗 ③ 35×9 + 35 = 35×(9 + 1)= 350---〖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15×

+ 15×

③ 78×20+22×20=(+)×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6.新疆教案修改版 篇六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知识目标】

1.了解新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重要性。【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和资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懂得珍爱自然、敬畏自然。2.通过了解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

“三山夹两盆”、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是本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形成本区高山、荒漠、山地牧场及绿洲等自然景观。西气东输工程。【教学难点】

如何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中获取新疆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及绿洲在干旱地区的作用,并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疆的特色水果比较熟悉,对新疆熟悉的还有沙漠、戈壁,但是并不熟悉新疆大尺度的农田景象和优美的湖泊、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和人文的风光,对新疆的经济状况基本没有概念,从新疆的美景逐步分析其自然景观的特征和原因,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超市和农贸市场产品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农产品深加工的问题。【教学方法】

地理图像、旅游导学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和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学法指导】

任务引领、自主读图、探究学习【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新疆自然、人文景观的资料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与内容】

[引入]播放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同时配新疆美景视频短片。

教师: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样的美景,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地方——新疆,新疆旅游这几年也开始被大家广泛关注,我自己也一直对新疆十分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新疆旅游的方案。

教师:作为旅游者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从我们的居住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方法。

教师出示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航班时刻表和列车时刻表,学生选择航班和车次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说明1085次的两个时间。

教师:从航班和列车运行时间、价格来看,新疆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可能的回答是距海遥远,位置比较偏僻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出示“亚心”图片,和几个“新疆之最”。学生读图——地图册p28页,找出与新疆接壤的邻国和相邻的省份。[教师小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境,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承转] 选好了赴新疆的交通方式,下来我们就要看看新疆有哪些美景值得我们欣赏,你知道去新疆可以看哪些美景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除了这些美景之外,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评选出中国最美的自然风景,新疆入选的美景最多,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展示选美中国入选项目,并加以简单介绍。

教师出示新疆美景分布图,学生观察新疆入选美景分别分布于哪些地形? 学生读图回答:略

教师出示新疆地形图,学生归纳新疆地形特点,并用一种常见的食品比喻。学生回答:略(可能是汉堡包,三明治)[承转] 选择好了交通,了解了新疆的美景,对于旅游者来说下一步该选择赴新疆旅游的时间和旅行用的衣物及其它用品的准备?

教师出示资料,学生阅读乌鲁木齐年内各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及与西安的对比数据资料,找出新疆气候方面的特征。(教师注重读图方法的引导)[学生活动] 分析新疆旅游的最佳时间和旅行准备的衣物及用品 学生回答:略 [承转] 交通、时间、准备的物品都确定了,下一步该设计一下到达新疆之后的旅行路线了。教师出示新疆旅游景点分布图,分小组设计本小组的旅行路线,强调有所取舍,发言、记录。

学生活动、讨论。学生分小组说明,展示。[教师提问] 从大家设计的路线来看,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小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地的环绕,因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因为有了周围高山冰雪融水的浇灌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新疆人口、城市和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交通线路也就将这一个个绿洲连接起来。[承转] 在旅游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品尝当地的美食,你知道新疆有哪些好吃的? 学生:略

教师:这些好吃的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联系?主要出产于什么样的地方呢?

学生:略

教师:介绍绿洲上古老的灌溉设施——坎儿井。

教师:除了这些好吃的,在新疆还有一些农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教师展示)教师:为什么新疆有这么多好东西呢?

学生:略(估计会提到昼夜温差、光照等原因。)[承转] 教师:我们出外旅行一般还会给家人带一些旅游纪念品,你认为有哪些物品可以选择?

学生回答:略(可能会提到干果、和田玉、肉干、民族工艺品等)

教师:和田玉是新疆著名的矿产,除了地上的好风景、好东西,在新疆,地下还有很多好宝贝,请你根据地图找一找。

学生读图查找新疆的主要矿产。教师出示资料 [教师引导]

新疆拥有众多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来说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因素? [学生分析]

7.新修改教案 篇七

一、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它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1]因此,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具体性”意味着学习目标的可操作与可达成;“准确性”决定着学习目标的价值性,即学习目标必须是学生“要学的”“愿学的”“学了之后能提高”的。学习目标的“具体性”需要依据目标分类学理论,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认知水平和核心概念;“准确性”则需要教师分析、把握教材及洞察、前瞻学情。具体来说,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

我们提倡“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主要是因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相比,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创造性加工教材。“教教材”把教材当作“知识”本身,不加分析地照本宣科,生吞活剥;“用教材教”则建立在分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当作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原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崔稿“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教科书中没有给出该公式,而是通过具体例题对这一概念加以诠释。对于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权”,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所以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重点,对每个数据的“权”的理解是难点。

分析:崔稿三言两语,句句点到教材要害。首先指出“平均数”所在教材中的地位,包括所在章节的位置、课时比重等;其次点明核心概念“加权平均数”教材内容特点及“权”的作用等,并据此具体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确立学习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原稿则以描述代替分析,主要陈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未对教材产生实质性的“分析和把握”,说明教师虽然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背景下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根本上还未摆脱“教材奴隶”的身份,在教材面前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论:分析与把握教材是制订学习目标的着力点,它既需要站在学段整体内容的高度将本节所学内容看成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点,分析其在知能网络中的关联作用,把握教学重点;也需要从学生接受或运用的角度分析所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把握教学难点。重、难点一经明了,教师就等于占领了教材内容的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就不再是“教材编写者”的教材,而是经教师创造性解读的“教师的教材”,是因地制宜的、适用的教学内容。受长期“教教材”习惯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分析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相当欠缺,只知沿用、照搬教材,唯教材是尊;不知教材仅是可用的一般教学资源,不敢或不会以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思维分析教材。

2.洞察与前瞻学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的角度很多,对于制订学习目标而言,主要是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把握了学习起点,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牛鼻子,学习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学习策略由此建立;而这一节课的终点就是下节课的起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起点,分层教学、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因而得以实现。

原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不能用语言规范地描述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我们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改进。

崔稿“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但学生在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平均数、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方面会有困难,尤其是基础薄弱的近1/3学生,所以在概念的描述过程中就需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至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学之后,会有4/5的学生能够独立计算。

分析:崔稿“学情分析”与其“教材分析”一脉相承,一语点出学生的前备知识和技能,进而分层明确学生在学习新知上存在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以及选取的教学策略等,学生面目清晰可见,根据学情分析就基本可以预见课堂教学的重心、思路和效果。原稿也点明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但未对学情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其一,教师心目中的学生一张面孔,没有学习层次之分;其二,忽略教材的核心内容,没有教学轻重之别;其三,有关学生合作能力的陈述指向不明,策略与内容脱节。

结论:要想带学生到某个地方(学习目标),必须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指的就是学生现有学情,它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更是学生达成新目标的前提、基础。一个对学情了如指掌的教师,深知学生前备知能及其在接受新知上的短板,就能够准确地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准确推断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因深知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别,也能够基本预测出目标达成程度,从而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虽然新课程强调生本教学思想,但教学实践中很难刹住“教师中心”的思维惯性,备课“凭主观”,教学“想当然”,学生是教师眼里“熟悉的陌生人”,分析学情自然成为教师能力中的重要盲区。

3.分解与整合课程标准的能力

“学生学的是不是有价值”这个问题除由“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之外,需要首先由课程标准做出回答。课程标准是学习目标的立足点,分解与整合课标是制订学习目标的前提。“分解”课标指的是运用目标分类学理论,将课标中的关键词(认知过程和核心概念)具体化;“整合”课标指将三维目标融合于学习目标之中,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原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崔稿“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3)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分析:关于“平均数(1)”章节教学,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其中的关键词词为为““理理解解””““计计算算””和和““加加权权平平均均数数””。。原原稿稿用用具具体体的的行行为为动动词词““用用自自己己的的语语言言描描述述””““解解决决””““求求””替替换换认认知知过程“理解”“计算”,目标表述具体、明确。崔稿肯定了原稿目标,只字未改,但是增加了第3条目标。这一条目标既是表现性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态度及学习数学的价值取向。

结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支撑,学习不会“走远”也不会“走好”,因此新课程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三维目标具有一定的伴随性和共生性,“过程与方法”是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必要策略和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积淀。但是,许多教师在制订目标上或是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是割裂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落到实处。

二、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大小,因此,能否有效刺激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

1.设置思考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引擎,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最好用问题来引发思考,用思考来催生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原稿“问题探究”:

归纳一: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x1,x2,…,xn,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均数的定义吗?

归纳二: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崔稿“释疑”:

何为算术平均数?

问题3:如果给出n个数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问题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吗?

何为加权平均数?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还是不够的,有时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还需要……

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问题6:对比课本例题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分析:崔稿将“问题探究”环节改为“释疑”,并将问题纳入三个层面之中:何为算术平均数?何为加权平均数?权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概念深入思考、实践,使课堂学习呈现一条清晰的“课脉”。同时,崔稿在学生得出结论后随机发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唤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反省、顿悟,体现出鲜明的生本意识。原稿则将核心问题与实践问题、思考与例题、教学与评价等混为一谈,教师处处站在教学设计者的角度“质询”学生,教学缺少一定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灵活性。

结论:设置问题首先要预设主导性问题,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何逐层展开等,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并有序编排,课堂教学才能因此成为有机的教学系统;其次是随机设置生成性问题,在学生若有所思之处、似有所得之处等,适时提出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质疑问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策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具备设置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将教学材料当作问题本身,满堂“碎问”将课堂拆解得七零八落,造成教学低效。

2.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设置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则还需要教师做出各种尝试与努力,亦即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指导要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还要让“学会”的学生学得更深入。

原稿“学习活动”:(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2)通过过自自学学课课本本,,小小组组交交流流,,能能说说出出权权的的意意义义,,并并会会解解决决实实际际问问题题。。

崔稿“提示”:(1)重点在第二、三两个问题上面;(2)注意自学指导;(3)请两个学生板演,由其他同学点评,并且给出评价标准;(4)对问题6的两种结果作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

分析:原稿在“学习过程”(上述“问题探究”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之后设置“学习活动”,表面上看就是学习目标的简略陈述,指出学生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但如何达成目标并不具体明确;尤其是将“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分开设置,表明教师对“学习”本身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崔稿将原稿的“学习活动”改为“提示”,表明“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提示”则是教师的活动,主要明确教学重点、注意事项及教师的主要作为等,在显示鲜明的生本意识的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适时指导学习的能力。

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迷途,使之在顿开茅塞的愉悦之中认识到思考的魅力与新知的重要,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这是教师将学习思维引向纵深的指导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学法指导的能力、指导学生互学的能力、指导差生学习的能力。崔稿在“提示”栏中强调“注意自学指导、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等就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许多教师长于“讲”却短于“指导”,或不知道如何指导,或不知道在何时指导,致使学生学习停留在原发状态。

三、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

课堂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适时实施监管、反馈的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设计与实施得当,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符合实际的反馈、解释和指导,就能够促进和完善学生学习表现。

原稿“检测”: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照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崔稿“提高”: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问题8: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欲招收一名职员,从学历、经验和撰写个人简历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评价,结果如下(略)。如果将学历、经验和态度按1∶2∶2的比例来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看看你会录用谁?评价标准如下:正确列出算式(4分),准确计算(4分),步骤规范(2分)

分析:崔稿将“检测”改为“提高”,与其他学习环节“生疑”“释疑”等形成一体,并用“四、加权平均数有何用处?”这个问题与“释疑”环节的三个问题融会贯通,教学思路开阔、明朗而不落俗套。在设计评价任务上,以“假如你是某公司经理”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同时发出邀约,激发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热情;而“看看你会录用谁?”的询问则具有挑战性,引导学生“一试身手”的心理预期;最后,从三个角度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学有规范,评有依据,这在“释疑”环节中也有体现,在“提示”中多次强调“给出评价标准”。原稿则以“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陈述任务,将学生主体与任务主体强行分开,同时也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给学生造成“学习与生活无关”的印象;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最好?”因为没有评价标准的具体描述,学生学习陷入自发、盲目状态。

结论(略)。

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是实现教学效益的三大着力点:学习目标规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与价值;教学策略决定着目标达成的效率与质量;课堂评价则验证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三者之间以接力互推的方式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将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目标导向的师生互动的磁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益。因此,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亟待明确与着力的专业发展方向。

摘要:通过一线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崔允漷教授在此基础上的修改稿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与专业发展的方向:一是制订与叙写学习目标的能力;二是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三是设置与实施课堂评价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抓手。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8.新修改教案 篇八

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今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面临的任务相当繁重。种种宏观经济运行迹象 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及时调控,让中 国经济巨轮平稳航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这给新一届政府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驗。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 ,分析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部署2004年的工作。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 委员围绕农民增收、就业和社会保障、区域发展、能源消耗等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 题进行“会诊”,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说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重要关口,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判断。从数字上看,2003年,中国 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从低收入 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又是制约我们 发展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信贷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 等新问题。这些现实情况,凸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实际工作的重要 意义。

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将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人们在“两会”期间,将愈发关 注政府如何确定妥当的经济发展速度目标,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驾驭 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与此同时,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老百 姓们希望通过代表委员反映土地征用、拆迁、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等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第四次修改现行宪法

“如果宪法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议修改,将赋予我们每一位公民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尚方 宝剑。”北京市民李继河对修改宪法充满着期盼。

不只是李继河,作为此次会议最受瞩目的议程之一,修宪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全国人 大常委会会议提请大会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维护公民权益摆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四条修改建议中,有多处涉及公民的具体权益,老 百姓倍加关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 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明确了“补偿”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关注。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不仅让越发富裕的中国老百姓们 吃上了“定心丸”,而且也将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民众安身立命的基础。“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社会保障制度”,这无疑会使城乡困难群体获益,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

除了关注民生,这些建议修改的内容,将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新 定位,处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吸纳了执政党中国共 产党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等内容,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 提出的新理念,都是根据这些年实践需要作出修改的内容。

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回首一年间,人们发现无论是在法制建设还是在政府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异 乎寻常地得到彰显。可以预计,“以人为本”将成为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中频繁出现的词汇 。

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立法宗旨鲜明 地体现在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当中。

规范公安行政执法程序、公检法联手全面清理超期羁押、推出系列便民措施、司法无偿 救助……一系列关乎民生、符合法治精神具体措施,使人们感受人文关怀、司法公正的温暖 。

战胜非典、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为农民工讨工钱……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成 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使人们感受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来的 深刻变化。

9.采薇 教案修改版 篇九

执教人:薛文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 载(zài)饥载渴 靡使归聘(pìn)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 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14)聘(pìn):问候的音信。★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19)启处:休整,休息。(20)孔:甚,很。(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 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25)君子:指将帅。(26)小人:指士兵。(27)戎车:兵车。(28)牡(mǔ):雄马。(29)业业:高大的样子。(30)定居:犹言安居。(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42)迟迟:迟缓的样子。(43)往:当初从军。★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 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并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常见形式:

①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②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

该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上一篇:教学设计片断下一篇:荷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