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精选6篇)
1.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篇一
17、长城(第二课时)
设计人 勇往直前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004年7月,老师有幸登上长城,目睹了他的雄姿和壮美,忍不住拍下了许多照片,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收获。如果你自信,如果你认真,如果你善于思考,你就可以首先获得这份礼物。让我们赶紧走进长城吧!
二、直奔中心 质疑问难
[出示多媒体 组图] 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很美;很雄伟)
那作者又是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你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用笔划下这句话。
汇报:预设:你很用心。一下子找出了这句话。出示句子,谁能把作者的赞叹之情读出来?谁也想读?我们一起来读,用情地读。
[出示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读了这句话,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气魄雄伟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奇迹?)随之板书
三、感受气魄雄伟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请默读1 2小节,深入到字里行间找一找你从哪里体会出长城气魄雄伟,特别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灵感的,圈圈点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汇报:●第一自然段长城的长
[出示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汇报:学生读句子
2、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这是一条怎样的长龙?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长城长、大、弯)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板书:像长龙]
3、朗读:把长城比作一条巨龙是多么形象,你来试试。
4、师:一万三千多里,多么巨大的数目,多么真实的数据。出示课件[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 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换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们21000个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你每天跑学校操的10圈,得跑5、6年。
5、朗读指导 把你此时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每个字你都在用心地读。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
过渡: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还用具体数字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长城气势磅礴,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你们读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那这些作者是怎样观察到? [板书:远看]
●第二自然段长城的高大坚固
1、指生交流,读段落
2、还能从长城的哪个方面感受到它的气魄雄伟?
[出示句子: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互相呼应。]
长城很宽,宽得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并行什么意思?光垛子就2米多高,整个城墙8到10米呢,相当于3、4层楼那么高。师:长城不是用我们现在筑房子的那些砖头筑成,而是用那些巨大的条石与城砖构成的。[板书:高大坚固]
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也就是
[板书:近看]
四、感悟奇迹
过渡:我们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有各自的感慨呢!
[出示:长城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由伟大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法国前总统密特朗]
齐读,引读 听完这些题词,你的心情如何?(生1:我很骄傲。生2: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世界奇迹的建筑物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第3小节,从文中找一找线索,说明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汇报:[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你的体重大概多少?算60斤,那一块条石就当三千斤,那就相当于全班同学重量。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的手干得起了水泡,他们的肩膀有可能血肉模糊④山势陡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要是遇上大暴雨,他们走一步退两步,这一步一步,每一步都是这么地艰难呀!他们一不小心还会摔下去,何况还要拉这么大的条石上去就更加危险了。
读到这里你现在知道了长城是由什么筑成?
生:砖头和条石。
师:仅仅是砖头和条石吗?
生1:长城由鲜血和汗水筑成。生2:长城由劳动人民的智慧筑成。
生3:生命筑成。生4:劳动人民的肩膀和双手筑成的,当时没有现代的工具,说明很困难。
师:这正体现了长城是由生4:智慧组成的。[板书: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由此体会到当时劳动人民的确了不起,功不可没呀!把我们对劳动人民的这份敬佩、这份崇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比较句子: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才在这里就很好地说明了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所有这一些也是作者观察到的吗?{板书:联想}那是用哪句话把作者看到的想到的连接起来呢? [出示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 读
作者的联想就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
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是呀,长城的修筑需要几十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起如此雄伟的长城,所以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再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小练笔: 的确,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更是绝无仅有。难怪毛泽东主席会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出示:好汉证书]当你登上长城
我登到长城,看到,想到,不禁赞叹:。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千百年来,风沙侵蚀,战火硝烟,使长城不断受到伤害,而人为的破坏更让人心痛。有报道,有些年轻人在长城上聚会,乱扔垃圾;甚至有些人拿小刀在城墙上刻字留念,长城遍体鳞伤。这是真正的好汉所为吗?我们该怎样做呢?(我们要保护长城,爱惜长城,这样才不愧为龙的传人。)
在我国,像长城这样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去找资料来了解,可以上网查找,可以阅读书上的资料袋
板书设计:
17、长 城
气魄雄伟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篇二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3.《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长城》-文文字简洁,却气势不凡,构篇也极具特点。我采取紧扣中心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长城这一伟大奇迹,奇在何处。力图通过资料旁证、合理想象、情景营造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吟诵词作,激情导入 1.教师朗诵: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清甲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口长缨在手,何口缚住苍龙?”
2.词句哪句提到“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已被雕成石碑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处。这句话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的名句,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好汉”,到课文中去神游长城。
3.板书课题,提示注意“长”字笔顺。
二、紧扣重点,中心突破
1.引导:看到“花”,我们就会想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等词语,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哪些词呢?(气势磅礴、雄伟、高大、骄傲……)
2.课文中有一句赞美长城的话,找出来,大声朗读,全班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强调:这句话非常重要,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话。
3.体会: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叹之情,自豪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4.理解:什么叫“奇迹”?(罕见的,少有的。)
5.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把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紧扣“奇迹”,逐层推进
(一)理解一“奇”——长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长,有气魄)
据宇航员报告,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还有写长的句子吗?生读相关句子,体会一万三千多里是多长。
荆门——武汉有400多里,长城是这一距离的30多倍长。人步行要走270多天。所花的石料土方垒成一条2米厚、4米高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惊叹——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比较写法。同样是写长城的长,你发现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打比方、列数字) 4.过渡:长城远看是这样的壮观,气魄雄伟,近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理解二“奇”——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指名自由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长城特别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理解重点: “巨大的条石”,联系后文体会有多“巨大”——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全班同学的重量。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通过画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并探讨这些设计起什么作用?
“呼应”,补充古代靠狼烟传递信息等资料。
2.激情: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如此精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是啊,不光同学们敬佩不已,每一个到此旅游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理解三“奇”——人工建成
1.课文中还有能说明长城是奇迹的吗?(单看这数不清……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凄惨)
2.拓展:“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看建筑的土方,一定无法计算;看14米高的城墙,远比我们城池的城墙高大坚固;看成千上万的劳工,没口没夜的辛劳;看这崇山峻岭的险要环境,使建筑甲添无数困难……
3.面对这用生命垒砌的奇迹,作者感慨万千。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体会“多少”,表示无数的,很多的劳动人民。
体会“才”,表示不简单,不容易。
再读这一句,体会建筑的艰辛,百姓的不易。
四、赞我长城,颂我中华
4.17酸的和甜的 第一课时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猴”等生字的书写;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看图说话
1、出示葡萄图片。
师:这是什么?(葡萄,板书,拼读,指导注意读轻声)2.归纳艹的生字。
师:“葡萄”这两个字是什么部首?(艹)你还记得有哪些生字也是艹?(出示)这个部首的生字大部分和植物有关系。
3.引出课题,学习“酸”。(引出拼读“酸”字,表情记字。)4.指导感情朗读课题。(看图)
师:你能读出这些葡萄的味道吗?(齐读课题)二.认识9个生字。1.带读生词。
师:今天,小葡萄邀请我们一起去摘葡萄。你能把它们摘下来吗? 2.出示识字通的字谜,让学生去猜一猜。
师:小葡萄说,它有一些字谜,想让同学们猜一下,看看谁会? 3.进入“识字通”,自读其他的字谜。
师:识字通里还有更多的字谜和方法,同学们赶紧去看看吧。4.对比“猴”和“候”,完成练习。(出示PPT)
师:这两颗小葡萄的样子长得可真像!你能帮它们找到合适的句子吗?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熟字带新字的方法。5.强调读成轻声的生词,回忆还学过哪些轻声的词语。
师:除了“葡萄”,还有哪些生词也是读轻声的?(指名汇报,板书。)我们还学过哪些词语也是读成轻声的?(师生交流)6.齐读生字的课文句子。
三,初读课文,学写“狐、狸、猴”三个字。
1、自读课文,找出小动物们的名字。
师: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究竟来了哪些小动物想吃葡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划出想吃葡萄的小动物。学生汇报,师生点评。
2.你发现小动物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吗?(都有反犬旁,ppt点出“狐、狸、猴”三个字)
3.学写“犭”,和三个生字。
指导写好“犭”,与“扌”区分;“狐”右边是“瓜”,不是“爪”;“猴”与“候”区分。(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
4.学生自己写、自评、分小组评,老师用投影评。5.了解“反犬旁”的生字还有哪些?(出示PPT)四.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顺便整理小动物出现的顺序。
师:谁是第一个发现葡萄的?(狐狸)在第一自然段就写了狐狸想吃葡萄的样子。谁来读一读? 2.找出狐狸的动作。
师:想吃葡萄,就要先把葡萄从架上摘下来,狐狸是怎么去摘的呢?找出写它摘的词语来。(指名汇报。)3.学习多音字“转”,完成练习。
师:在这里,“转”读第四声。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读成第三声。(完成练习)4.对比学习句型“一会儿···一会儿···”。
1)师:看来狐狸真的太想吃这葡萄了,宁可这么辛苦也想摘到。不过,小葡萄偷偷地帮它把这个句子做了修改。看看,如果像小葡萄这样写,句子的意思还一样吗?
2)师生明确:“一边···一边···”和“一会儿···一会儿···”的不一样(板书)5.仿写句子。师:你能像课文一样,写出一个带有“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子吗?(用写话簿写)
6.展示学生写的句子并评讲。
7.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狐狸生气的语气。
师:狐狸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可是最后一颗葡萄也没有摘到。你能说说,它指着葡萄架说话时,会是怎么说的吗?(多找几个)8.同桌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扮演一下这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吗? 五.拓展阅读。1.自读《读一读》
师:小葡萄很聪明,把这个故事另外编成了两首儿歌,我们进入拓展资料,响亮地读一读吧!2.全班拍手唱。六.小结。
5.《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一、复习检查,合作互动。1.听写词语:
民族 谱写 绸带 连绵起伏 不朽的诗篇
对照课件,同桌互相检查,矫正反馈。(课件出示:听写的词语)2.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内容吗?
二、感受奇迹,长城运河。
过渡: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老师就带着大家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1.看长城: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第一节,想一想: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课件演示:诗歌第一节)
(1)看视频,结合课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指名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3)出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长城的评价: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课件出示:名言)
师: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4)指导理解“不朽”。先说说“朽”在字典里有哪些解释,学生选择判断。(课件展示:朽的解释)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
(5)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来朗读这值得我们骄傲的万里长城吧!2.游运河:
过渡: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自由读第2小节,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1)自由读文,画出描写运河奇异景象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句子)“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运河和绸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能把这样的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课件出示:地图)
(3)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4)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仿照写话。
1.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有哪些?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人间奇迹)
3.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你所知道的人间奇迹吗?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板书: 长城和运河
长城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人间奇迹(像巨龙)祖先创造
运河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教学反思】
6.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篇六
二、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2003年12月13日]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00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长城第一课时教案01-29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08
17长城的学案07-05
音乐二年级上册第17课时教案04-04
《假如》第一课时教案06-20
桥第一课时教案12-02
第17课时体育07-02
15、《猫》第一课时教案06-22
识字4第一课时教案07-26
《识字5》第一课时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