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4-06-1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篇)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一

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③目标明确,层次清楚。④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①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③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④开放度。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⑤掌握度。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上完这一节课,我知道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不少遗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后加以改正。

(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特别是写景美的欣赏,学生一下子还没想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呢,就给学生分析了,抢夺学生的思考。还有,品味“闲人”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不能充分的透彻的理解,我就帮忙分析了,不该!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如在学生思考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时,看到学生一下想不出来,我应该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逐层思考,水到渠成。

(3)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我应该在学生每次读完后都给予点评知道,甚至应该范读文章。

(4)知识的上下联系不够,没有和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这个知识点原先在哪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样?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来。

(5)缺乏脉络清楚的板书。

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二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抒情小品, 写于作者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 却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意境, 展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此文语言洗练而生动, 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 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要想深刻地领会苏轼这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内涵, 确实存在一些难度, 因此, 在本课教学之前, 我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网上预习活动,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朗读并背诵课文, 领会凝练含蓄、留有余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网络、Moodle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读, 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比喻在描写中的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及环境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准备:教师利用Moodle平台组织课前预习;学生借助网络、Moodle平台开展自学活动, 并进行互动交流, 具体内容包括:查阅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本文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本文的;疏通文意, 了解文章大意, 制作预习收获PPT;通过搜集下载优秀的示范朗读, 自己跟读, 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 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PPT出示问题:

猜猜他是谁?

他才华横溢, 诗、词、文、书俱佳, 21岁即中进士。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 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生 (抢答) :是苏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写景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2.整体感知

(1) 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搜集到的本文的经典朗诵, 全体学生尽情欣赏, 低声跟读。

(2) 教师请一名学生将他在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展示给大家, 师生评议。

评议标准: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

(3) 教师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预习PPT为大家串讲课文大意。

(4) 全班学生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原文, 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学生对诵读兴趣盎然时, 教师顺势进行点拨引导。

师:要想使朗诵具有感染力, 朗诵者必须对文章有深刻的领会, 完成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深入到作品之中, 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字传达出的优美意境及丰富的情感,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精读文章。

3.研读赏析

(1) 赏读。

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1) 小组讨论交流:全句没出现一个“月”字, 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描绘出美丽的月色?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2) 教师讲解:将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与翻译后的句子“庭下月色皎洁, 映出斑驳的树影”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先正面描写月色, “积水空明”是说月色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想见月色之明亮、清澈。然后写水中之物, 把月下竹柏之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横”, 侧面描写让读者推想当时月色之浓。作者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并运用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创设出异常美妙的境界。

(3) 比较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 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引导学生体会“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比单纯的比喻多了一层意思。月色很美, 作者陶醉其中, 描写的是一种幻觉, 一种想象。

(4) 横向迁移:引出李白的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李白诗中的月色描写与苏轼笔下的月色有何差别?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静夜思》中, 李白抓住了当时的错觉, 运用贴切的比喻, 将月光比作白霜, 真实可感地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本文中苏轼的“水中藻荇交横”将瞬间的错觉推进一层, 虚实的交错, 突出月色空明澄澈, 把人带入亦真亦幻、赏心悦目的境界。

小结写景手法:新奇的比喻、大胆的想象、虚实交错。

(5) 带着对作者创造的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的美好感受, 学生再读此段, 比一比, 看谁读出了优美的意境。

(2) 悟读。

苏轼描写了美妙的月色, 但他当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

(1) 教师用PPT出示问题, 请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解衣欲睡”却又“欣然起行”?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为何称自己和张怀民为“闲人”?

(2) 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他的预习PPT (介绍其上网搜索的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本文的写作背景等) , 然后由这名学生组织其他学生分别讨论上面的问题。

(3) 教师总结:文中“闲人”一词表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 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喜悦、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和自我的解嘲, 但主要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 出示全文主旨。

(5) 引导学生将此文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进行比较阅读, 充分体会苏轼的豁达性格。

(6) 带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体会苏轼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

4.朗诵竞赛

可以朗诵本文, 也可以朗诵苏轼的其他作品。

5.课后互动

(1) 利用网络继续搜集阅读苏轼的作品。

(2) 上网收集与月有关的诗词美文。

以上两个作业均发布到Moodle论坛上, 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语文小组将同学们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期名为《月下漫步》的电子报纸 (如下图) 。

●教学反思

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课后互动都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课前, 教师通过Moodle技术为学生搭建了网络自学的平台, 利用博客、论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资料, 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率, 又避免了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学生通过网上浏览, 与老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互动, 利用PPT制作预习课件, 既获取了大量相关资料, 提高了利用信息工具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有了课前的充分自学, 课堂教学的压力大大减轻, 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替代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教师进行适时地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课堂较以往更加高效, 充满了活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利用Moodle技术开展的课后互动活动, 很好地把课堂教学引向了深入。学生通过网上阅读、与师生的交流互动, 从纵向与横向上对本课的学习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扩大了课外阅读面, 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自学能力。Moodle技术提供的在线测试功能, 帮助教师及时高效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总之, 这堂课让我体验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 但由于处于尝试、探索阶段, 对Moodle技术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我将继续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使语文教学更加广阔, 更加富有活力。

点评

潘志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设计, 充分考虑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语文基础能力, 在细致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 制定出了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目标。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并且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识字和读书的特性要求。对于学习苏轼这篇精短的散文, 教师把重点和难点确定在“领会比喻在描写中的作用;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 教师利用网络、Moodle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搜索和交流展示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从预习阶段就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领会。这样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和需求而更具针对性。正如潘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有了课前的充分自学, 课堂教学的压力大大减轻, 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替代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教师进行适时地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课堂较以往更加高效, 充满了活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足的地方是Moodle平台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得不是很多。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平台中的博客或者论坛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是其他的媒体不能替代的, 也是这个平台的优势所在。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被选入各个版本的八年级语文教材。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鉴赏分析能力上还有很多欠缺。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体会文言名篇的语言意境美,又可以进一步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 ,积累字词,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揣摩赏析写景句,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

2.通过中心句的品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发挥学生想象力,进行扩写,仿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并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写景句,通过中心句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这节课老师先给你们出一条谜语,是老师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请你们猜猜他是谁?(幻灯片)

古有一人:

诗文书画皆练达,豪放词派成一家。平生仕途尽坎坷,乐观豁达谁及他?(苏轼)

谁能做出解释?为何说的是苏轼,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学生简介)

教师整理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成就辉煌而仕途坎坷。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作诗被冠以“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相当于被流放。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身在黄州,处于被贬谪的逆境中所写的一篇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听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先听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能感受到文章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安静,柔和,美妙……

朗读重要注意什么?

语速稍缓,语调轻柔,读出静与美的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单独朗读、全班齐读

2.通过预习,你积累了哪些文言字词,请一名同学加以总结

我们常说,读其文,通其意,此文表意十分简单,所以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要求你们它改写成诗歌、散文或者小品等形式,现在就来展示以下你改写的作品吧。

学生展示教师品评

(三)赏析写景句

我们同学改写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在改写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这篇仅80余字的短文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你能迅速找出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吗?

记叙、写景、议论、抒情,可见其语言的凝练。不过在整篇文章中最受后人称赞的要数写景的句子,你能迅速找出来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妙处吗?(学生简析)

这里老师把句子稍作改动,我们看一看,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减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调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夜空月色如水庭下如积水空明

第一组,用一个“盖”字(原来是),表现了作者由虚幻之景到现实之景的如梦初醒的欣喜之情。

第二组,原句先说喻体“水中藻荇交横”,与上句“庭下如积水空明”仅仅衔接,让我们感到庭下有水,水中有浮动的藻荇,再揭示本体“盖竹柏影也”,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亦真亦幻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如梦初醒的惊喜。改后则很平实。

第三组,原句只用一个“如”字暗示比喻月光,却很容易把读者一同带入想象的世界,改后直接揭示月色这一本体,失去了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总结:这一段月下小景的描写仅18字,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两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皎洁明亮,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样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被点染出来了。

(四)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理解“闲人”含义。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到呢?

作者和张怀民为何会发现?因为他们是“闲人”。

你能说说作者自称为“闲人”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吗?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幻灯片):“闲人”一词体现的情感微妙复杂。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说自己是闲人,是为自己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而自豪。结合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一贬再贬,他何尝愿做这样的闲人呢?所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都蕴含其中。“闲人”又是对二人无事可做的自嘲,赏月的自得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带感情再读全文,体会作者这种微妙的情感。

(五)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轮明月曾牵动无数古人的情肠,古典诗歌中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你能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幻灯片)

我欣赏 诗中 一句,他写出了月亮的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总结:同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描写,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可见任何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结束语:学过了今天这一课,在我们写月名句的知识宝典里又加了一笔,那就是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他身处逆境,却依然能在自然美景中自得其乐,为自己的闲情雅致而自豪,可见其怎样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不错,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就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请大家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透明,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仿写练习;请你用“ 如 , ,盖 也”作一个比喻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求先描写喻体,加以描述,再揭示本体。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4.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 篇四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敢!(跃跃欲试)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很好。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5.《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五

安丰三中 李娜娜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月夜下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作者知多少?(找生回答)

四,解题---蕴涵月情: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取那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

件,文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悟月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找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音和停顿并做出纠正。

3,师介绍写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虽遭贬心情郁闷但豁达乐观的感情)并范读。

(打开背景音乐)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说出朗读的感情和

语调,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1段:叙事(寻友赏月)平缓语气

2段:写景(庭中月色)轻快语气

3段:抒情(豁达乐观)前两句高昂,后一句读出不同的语调:悲凉,欣喜,悠闲,豁达等。

4、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再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关键句。(同桌互译后检查关键字和句子的翻译)

师:我们很快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背诵全文,当堂检查了解背诵情况。

七: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

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

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

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

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用散文般的语言描写画面拟小标题:庭下月色)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八、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七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 课《短文两篇》中的第2 篇, 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的作品, 短短84 个字, 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写出了一个谪居者贬而不伤的情感。

对于此文的解读, 我们应该扣住“闲”“闲吗”来理解。

闲, 是此短文的“文眼”, 紧扣“文眼”, 我们解读文章, 就了然于胸。表现在:

1.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2.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前“三闲”为叙事, 第四“闲”为写景, 第五“闲”为抒情议论。

第一闲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 , 虽然被贬, 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 所以“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 但这种喜悦, 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情雅致, 而是在经历了贬谪生活的大风大浪彻悟之后的一种平静。因此, 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

第二闲中, “寻张怀民”, 为什么?因为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似, 均是贬臣, 性格相似, 均心胸坦然, 喜山水,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品格清高超逸。结果, “怀民亦未寢”, 这当中有一层未道出的默契。

第三闲中,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自是当然。为什么“怀民亦未寝”, 二人境遇相同。

第四闲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极妙, 不止是眼前景, 更是心中境。经过生活的磨练而清高之志不坠, 有如清竹松柏, 经霜而愈加空明。这是两人对生活之领悟。

第五闲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者, 实是自嘲之语:身为贬臣, 不被重用;门庭冷落, 旁人有意规避;心中不以为苦, 了无挂碍。职闲、身闲、心闲, 此之谓“闲人”。自嘲之中, 又有清高孤傲在其中:月光之如积水空明, 唯有“闲人”眼睛方可看出。而这一份对于月光的欣赏领悟, 对于人生的坦荡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 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纵然如此, 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之人吗?非也。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 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 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 他极力反对, 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 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 (1079 年) ,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 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 (1083 年) , 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由此观之, 闲, 乃心胸旷达耳;不闲, 才为真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屏显: (生齐读)

苏“月”

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七夕》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洞仙歌·冰肌玉骨》

午夜风翻幔, 三更月到床———《南歌子·有感》

幸对清风皓月———《满庭芳·蜗角虚名》

明月如霜, 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

今夜里, 月婵娟———《江城子》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二、教与学

1.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排版不同)

学生自读、互读;学生自译、互译之后, 教师:

屏显:

读准两个字:荇、横

积累五个词:户、念、相与、空明、盖

2.赏一赏

【1】回答一个问题:这84 个字中, 有一个是“文眼”, 是哪一个字呢?

师生:闲。 (板书)

“闲”表现在文章中, 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1) 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2) 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 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 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的人吗?他真的有这种闲情雅致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学生回答后, 教师展示:介绍苏轼和展示写作背景的文字。

3.练一练

填空:在苏轼的这篇短文中, 闲中有______ (乐、悲、苦、感、叹、悟……)

三、结课, 再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记承天寺夜游》

四、作业:探究———苏“月”

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八

一、闲从何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时把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期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差一点就丢了性命。由于好友范镇、张方平等人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时苏轼获释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黄州,他是苏轼的好友,初到黄州时寓居在黄州的承天寺。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了相当于现在分区副司令员的职位。让文人担任武职,本就滑稽,但对文学家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正给了苏轼充裕的时间思考人生,他的很多经典作品都诞生于此。黄州的流浪式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并不是惩罚,或官方监禁,他十分享受这种生活,并写出了四篇生平最佳作品:《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写《记承天寺夜游》时,是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

二、闲之表现

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轼在黄州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闲”字表现如下:

1.无人打扰

一位闲官在黄州,没有饭局、无人打扰,所以才有“夜,解衣欲睡”。试想,如果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苦于应酬,到家中只能是倒头便睡,绝不会“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无与乐者

如果苏轼位高权重,趋附者就会很多。苏轼被贬之后,官场中人自会保持距离,就算朋友,也会疏远三分。除此之外,以苏轼的才学,能与之对话的人本就不多,才会有“无与乐者”的感慨。

3.悠游寺院

苏轼客居黄州时,喜欢去寺院,甚至寓居寺院,可借《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佐证。承天寺也是一所寺院,也许寺庙远离尘嚣、晨钟暮鼓能使人内心沉静淡定,易于品味人生百味。

4.月夜出行

在黄州时,苏轼喜欢月夜出行,两篇《赤壁赋》都是月夜泛舟的杰作。苏轼对月情有独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古今咏月第一佳句。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成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反映出古代文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正因为月夜出行,也才会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奇思妙想,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三、闲之真味

如果苏轼不是因为被贬黄州,他又何暇得闲?怎能欣赏到如此夜景?

作家刘燕敏在哲理散文《桂花为什么不香》一文中记述:任职8年的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卸职后住在寺庙的禅堂里,觉得庙内桂花很香,在白天,房内的夜来香也很香。总统跟住持说:“过去我家也有一盆夜来香,可白天从未闻到过香味。”住持答道:“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人们之所以闻不到,是因为白天心太焦躁了。”由此可见,惟其心如止水、心无挂碍,方能感受到物象的真趣和真味。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宁静欣悦的心境。于是,苏轼才会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神来之笔,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位才华横溢且满腔抱负的诗人被贬谪,闲中也许有无奈,但苏轼总能战胜自己,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灵的安宁。

苏轼既有佛家的出世思想,又有儒家的入世思想,两者难免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表现了词人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但他仍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行为。因为古代知识分子除了做官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报效国家的途径。

综上所述,“闲”字既有悠游自然的快乐,又有对忙于政务者辜负良辰美景的感叹,当然未尝没有“有志不能伸”的无奈,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苏轼大概未能完全释怀吧。

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10.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录 篇十

10.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11.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12.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3.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4. 你认为文中所说的“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

·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儋州:地名,属今海南省。 过:拜访。 过:苏轼的小儿子。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欣然从之( )(2)舍中掩关熟睡( )

16. 作者夜游见到了什么景象?[来源

:Z,xx,k.Com]

17. 从作者出游回家已经三更的细节中,你可以想象到 什么?

18. 归家后,作者为什么“放杖而笑”?

19. “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说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综合实践·

20.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 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 暗示着分离。给人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感觉。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多。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吟咏品味。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 读以入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评价。

4. 齐读课文。

三、 翻译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注意下列语句的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四、 品味鉴赏

齐读课文,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月夜图。

五、分析探究

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背景,说说作者的情绪。

五、 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12.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二

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Ppt播放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并配以歌词: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

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

高楼大厦 到处耸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

谁能告诉我

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一样的月光

一样的照着我和你

一样的笑容

一样的泪水

一样的日子

一样的我和你

师:孩子们,谁能告诉我?你们能告诉我!我们爱疯了的乔布斯乔帮主曰:“活着,就要——”

生:改变世界!

师:是的,改变世界!孩子们,作为成都人,你一定知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献给世界的厚重名片,那么,诗圣杜甫是不是古代文人里在后世拥有最多粉丝的人呢?

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那么,会不会是诗仙李白呢?

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非也!李白太飘逸了,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究竟会是谁呢?

生笑答:苏轼!(孩子们知道要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然也!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后世拥有粉丝最多呢?让我们一起游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解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

1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十三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寝(qǐn)相与(yǔ)藻(zǎo)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4.《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十四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上一篇:老师参与学生打架事件下一篇:心灵深处的梦想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