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一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焦东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兴刚)
焦东街道办事处下辖13个党支部,有党员485人。据初步调查,辖区现有20余名党员生活较为贫困。党的十七大把关注民生工作提高到了重要日程,作为基层服务机构如何把十七大的精神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平安和谐街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
最近,我们走访了辖区企业单位和贫困党员家庭,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设计了调查表,分别发到各单位,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辖区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大的偏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人。他们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有职现已失业下岗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故”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 1
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40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1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
二、导致党员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出现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无一技之长,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健全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非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十七大之
后,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辖区贫困和低收入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辖区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街道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街道党工委申报,党工委审批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
建库工作,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
5、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引导社会帮扶资源,积极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
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
2.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招生人数增加相对应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家庭困难毕业生也大量增加,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也与学院的办学、社会的安定有着密切联系。学院非常重视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学院领导的指示下,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各系(院)不断加大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充分就业,更要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一、多举措并举、多渠道实施,大力推进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一)提供经济支持,免除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1、依托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支持,学院设立了“全总励志奖学金”,针对贫困毕业生给予资金支持,每年有固定款项用于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各项工作,资金的归口更规范,使用也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一结合学院特点实施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帮扶工程,自2010年以来共惠及家庭困难毕业生133人,金额39.9万元,确保学院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
2、为帮助家庭困难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家庭困难毕业生能够顺利求职,学院为其发放求职交通补贴、就业困难补贴。对占2011届毕业生总数10%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约130人,人均200元,共计25000元;对占家庭困难毕业生数15%的特困生发放就业困难特殊补贴20人,人均500元,共计10000元。
3、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经本人提出申请,所在系(院)确认签署意见,由学院领导特批为其减免学费,2011年为18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毕业生减免学费共计63400元。
4、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回生源地就业,依据三方协议以及往返火车票,学院2011年为47名家庭困难毕业生发放签约补贴,共计11984元。
5、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自中工大厦处承接西服、衬衫等80余套,为家庭困难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供其面试及参加招聘会时使用,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条件。
(二)关注心理问题,给予家庭困难毕业生精神扶持
经济上的困难很容易导致心理上自卑,为克服家庭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无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为所有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并专门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辅导,为他们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二、创新务实,健全帮扶家庭困难毕业生的长效机制
(1)学院把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全院就业工作的重点,明确责任分工,由专人负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各系(院)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通过面谈、电话、电子邮件、QQ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力争做到一对一地服务家庭困难毕业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这项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2)在获取就业信息以及分类就业指导方面,适当向家庭困难毕业生倾斜,对于表现优异的家庭困难毕业生,学院可以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在学院以及各系(院)的就业实习基地中,每年都接受一定数量的家庭困难毕业生,由企业与学院共同承担这样一种责任,这不仅是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一种肯定和支持,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学院就業指导中心都对每一位毕业生家长发出《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北京市及学院本年度就业工作的政策与思路,寻求毕业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家庭困难毕业生学院更是和家长一起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定位,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克服困难,及时调整,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3.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三
针对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深入市直民政系统13个事业单位,采取走访调查、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就“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把建立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帮扶机制,切实改变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生活状况,尤其着重解决特殊困难老干部的燃眉之急,真正把党对离退休干部的关怀落到实处。
一、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现状
目前,市直民政系统共有离退休干部173人,其中离休干部21人,退休干部152人。按职级分:地厅级2人,县级35人,科级以下136人;按所在单位性质分:行政机关47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79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47人。离退休干部平均年龄71.5岁,最大的92岁,最小的55岁。同时,在市直民政系统离退休干部中,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61人,其中遗属37人。从单位分布上看,机关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4人,事业单位生活困难离退休干部及遗属57人;从生活来源上看,有退休金的离退休干部遗属4人,无工作、靠遗属补助费维持生活的33人;从居住地域上看,县城4人,城区57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12人,独居的49人。高龄、多病、自理生活能力减弱,成为生活困难离退休干部的三大难题。
近年来,民政部门认真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离退休干部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保证,但是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离退休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组织的看望关怀成为精神生活方面的最大需求;享受到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成为就医方面的突出需求;家庭养老仍然是日常生活照顾方面的倾向性需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成为改善他们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他们当中长年患病,而且患大病、重病的越来越多,长期卧床、不能外出参加活动的越来越多,身边无子女、无老伴的越来越多,原单位认识或熟悉他们的同志越来越少,老同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少,能发挥作用的也越来越少,这些情况都给离退休干部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质量,关系着老干部队伍的和谐稳定。
二、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出现生活困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固定收入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过低。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离退休干部遗属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希望将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调整到能够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目前,我市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仍然按照宜人函[2008]14号文件执行,文件规定,“遗属居住在城区的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215元。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副厅(含批准享受副厅级待遇的)以上干部和建国前参加工作并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死亡后,其配偶无固定收入的,居住在城区的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225元”。虽然全系统各单位都能够按标准发放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但是随着物价逐年上涨,水费、电
费、煤气费、医疗费等项支出逐年增大,造成部分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的生活质量不升反降。二是医保覆盖面不广,老有所医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老有所医是困扰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的最大问题。调查发现,已参加保险的离退休干部遗属7人,占遗属总数的18.9%,有单位的退休职工,参保形式享受待遇也并不完全统一。对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遗属来说,由于医疗保险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原单位经济条件稍好的,还可帮助解决部分医药费,如果单位、子女经济条件较差,老有所医根本无法保障,就会出现小病拖着、大病扛着的现象。
出现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生活困难的情况,既有部分离退休干部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无职务或职务偏低等个人因素,又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老干部自身原因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病”致贫。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年龄偏大,身体普遍较差。调查发现,部分有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自身或家人身患重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的老伴没有工作、无生活来源(或低收入者),离退休费大部分支出在治病、吃药上,经济负担重,生活日趋艰难。二是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致“难”。调查发现,由于国家计生政策的贯彻实施,社会家庭结构日趋“四二一”化,加之老同志子女迫于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同时有的离退休干部子女也逐渐迈入老年人行列,他们对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使得家庭帮扶养老功能日渐弱化,使老干部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因“养”致困。大部分老干部自身消费支出仅占其收入的
极小部分,有的老干部家庭子女下岗失业,由于年龄普遍较大,大多处于“4050”阶段,就业再就业比较困难,吃住父母全包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要负担第三代入学,老干部成了家庭经济收入的“顶梁柱”,生活压力加大。如有特殊困难的24个离退休干部中,子女下岗与父母共同生活,三代同堂靠离退休费维持生活的老干部5人,占总数的20.8%。
三、加快建立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机制
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是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都必须关心和重视的大事。
(一)深化思想认识,促进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经常化。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生活困难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的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的新方法、新途径。一是加大领导力度。要将建立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机制,纳入政府老龄事业发展统筹规划,认真推进,加强投入,包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费补助、服务补贴等。同时,要制定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的好风气,为做好困难老干部帮扶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认真宣传学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强化法律意识,用
法律来规范养老助老。要让全社会认识到有困难的离退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加大服务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业务学习,增强为老干部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服务工作能力。同时,要积极协调劳动、社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和所在单位,统一思想,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尽快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落实好帮扶措施,确保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建立帮扶机制,促进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规范化。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帮扶工作放在部门、单位的全局工作中,做到同考虑、同部署、同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主动与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交流情况、沟通思想,对帮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协调解决。二是继续巩固和完善“三个机制”。继续加强“三个机制”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采取切实措施,使“三个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加强与医疗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解决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就医过程中的问题,努力使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优质化。积极协调争取,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各项费用按时足额发放。三是逐步建立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和改革成果共享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特殊困难帮扶机制,对有
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给予关爱和救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和完善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生活待遇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改革发展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三)创新工作方法,促进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工作个性化。一是结对帮扶,切实解决生活困难离退休干部及遗属的实际困难。要与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建立帮扶对子,坚持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了解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身体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参加工作早、离退休早、离退休金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干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本着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的原则,给予重点帮助、救济。同时,拓宽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子女就业渠道,解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社区管理,实行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资源社会化。对年龄大、身体差、行走不便的老干部,在不改变原隶属关系和本人自愿的原则下,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社区管理,与老干部所在社区联合推行“四就近”服务,即就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就近参加老年文娱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对鳏寡孤独、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等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发动党员、团员、社区志愿者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扶等形式,做到重点服务对象全覆盖。同时,以社区老干部党支部为平台,建立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机制。三是提高质量,认真做好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服务工作。切实加强对老干部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力求做到思想上尊重老同志、感情上贴近老同志、行动上深入老同志,在工作中坚持服务细致化、服务个性
4.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 篇四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我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仍有一部分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的困难老干部,独自承受着生活的各种压力。为此,作为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机构,必须探索一条符合离退休老干部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帮扶制度或方法,使他们安然度过难关,达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目的。
看:老干部自身困难种种
行动难。高龄化的趋势必然伴随高龄老干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必将把老干部的失能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市老干部平均年龄达到80岁,最大年龄93岁,其中 65%的老干部患有不同的疾病。他们疾病缠身、身体衰弱,日常行动陷入停顿半停顿状态,起居、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助,看病、取药或参加活动明显受限。
特殊用药支付难。虽然老干部的基本医疗有保障,但对于一些无可替代的特殊药、进口药等“按规定实报实销”之外的医药费支出,仍然没有制度保障,基本依靠老干部个人和家庭解决。这些医药品或辅助器械虽然超出了规定的报销范围,但对于老同志疾病的治疗、健康的恢复至关重要。随着离休干部年龄的增长,疑难病和重症病患者随之增加,这种超出规定报销范围的医药费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影响老干部基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据了解,2007年,我市有50多名老干部患有疑难病和重症病,最多的个人承担医药费达30多万元。
护理难。经调查,目前,我市有2名老干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多名老干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分别占老干部总人数12%和30%,他们的照料需求将大量增加。与此相对应的,一是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养老院还未设立。二是居家养老的护理、照料问题愈显突出,小型化的家庭必将难以承受其中之重。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其配偶、子女扮演照料主力军的角色。据了解,80%的老干部配偶身体处于衰弱期,95%的城区子女忙于上班,他们很难全天候照料。三是有条件的老干部聘请“保姆”作为家政服务人员,而“保姆”虽然勤劳朴实,但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满足老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晚年生活的需要。同时,保姆的工资、住院的护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老干部的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
精神慰藉难。患有种种疾病,生活缺乏自理能力,或丧偶、子女不在身边、亲朋好友又关爱不足的“空巢老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情感问题,急需心理照顾和抚慰。由于老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他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逐渐衰弱,社会交往越来越少,生活日益孤独、寂寞,时常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绪,精神慰藉需求对这部分老同志愈显突出。
析:帮扶工作问题多多
——思想认识不清。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和个人认为国家给老干部的各项待遇政策的标准都很高,且各项待遇均已落实到位,不存在什么特殊困难,也不需要什么帮扶。二是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平时用在老干部身上的各种费用就很高,已成为单位的一大“包袱”,现在再花钱来帮扶困难老干部,更是一种负担。三是对困难老干部主动帮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对待老干部是“眼高手低”,平时把老干部作为宝贵财富来高眼看待,一旦老同志遇到实际困难需要帮助时就“手低”,不去主动帮助,存在“等、靠、要”思想。
——帮扶投入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对困难老干部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市级财政帮扶的多,乡级财政投入的少。在涉及困难老干部帮扶时,被认为是“上级部门的事”比较多,且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上级帮扶经费。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老干部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其他经常性帮扶开展的较少。
——工作效果不实。主要是缺乏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目前,我市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对象界定难。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老干部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作认真分析,对困难老干部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调查中,在问及“困难老干部如何确定时”,有30%的单位领导认为“不好说”。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单位无帮扶措施,更缺乏长效帮扶机制,临时行为较多。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一些单位除了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老干部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老干部实施帮扶时,仅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帮扶效果不明显。
思:健全工作机制切切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困难老干部帮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老干部,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困难老干部特殊“弱势群体”的存在。各级党组织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帮扶机制,使党对老干部的关爱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到关注关爱困难老干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生活上主动关心、关注、关爱困难老干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注、关爱老干部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一是制定帮扶目标。按照高龄多发病、患疑难病和重症病、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发生其他灾害以及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已故的老干部配偶等老干部群体的困难程度,分轻、重、缓、急,确定帮扶目标和措施,确保困难老干部登记归档率、政策落实率、帮扶覆盖率和工作满意率达到100%。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老干部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老干部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老干部个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申报,并将申报情况进行公示,然后由主管部门申报,财政、老干部局审批并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准确核定帮扶对象,为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三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四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老干部信息库,建立困难老干部信息台帐,对困难老干部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帮扶。
加大财政支持,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基金,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以解决老干部的特殊困难。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的救助基金,逐步实现帮扶工作的经常化、长期化。二是抓好保障体制的完善工作。要不断完善“两费”保障制度,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同老干部实际就医需求相适应的老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增长机制,适度放宽特殊药、进口药等医药费报销范围,提高“因病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老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着力解决困难老干部“看病难”、“养老难”、“护理难”等问题。三是对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已故的老干部配偶,要视其生活困难程度,实
行定期生活补助;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老干部,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老干部帮扶基金中给予资助或采取社会救助。
5.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五
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
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
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6.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为深化“五星育人、三名争创”工作,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强我镇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在倾心帮扶学生中不断增进师生联系与家长沟通,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组织的关爱。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的帮扶手段,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确保和努力让每一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二、帮扶人员:
全体教职工党员、干部。
三、帮扶对象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突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四、帮扶内容
全面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内容包括思想上解惑、心理上疏导、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等,进一步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品德与学习习惯,帮助贫困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1、思想上解惑: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生活上资助: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因而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帮扶计划
1、各党小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活动的相关档案,以便到时统一备查。
7.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七
情 况 汇 报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也给这些同志给予了各方面的帮扶,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让这些党员和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集体的关怀。
近年来,我们一直成立了由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挂帅的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支部和工会具体组织,每年的末和这些同志出现特殊困难的的时候都及时地看望慰问,既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与支持,也在物资、钱物上给予帮扶。2009至2011年帮扶对子情况如附表。
通过几年的帮扶,一些同志的家庭情况有所转变,如----同志,通过帮扶渡过了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如今孩子找到了工作,妻子病情有所好转,自己在2010年也主动提出愿意将有限的帮扶物资让给最困难的同志。最重要的是通过帮扶让这些同志看到了集体的关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成绩更加突出。
对于今后的帮扶工作,我们认为一是应该有一个困难群众的标准;二是帮扶的标准不能太高,特别是非重大疾病的困难同志帮扶标准最好不能高于本人一个工资的标准,否则就失去了帮扶的意义;三是还要进一步发挥帮扶的作用,应该让被帮扶同志感到集体的温暖,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努力工作和努力脱贫的;四是今后的帮扶学校也应该有这样的一笔专用资金。
8.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八
雷国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建立完善党内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党员新活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员相关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先争优环境,激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到相应的岗位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各村(居)、社区工作现状和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的原则,在经济发展、事务监督、公共事务、思想政治等方面按需设岗,采取党员自愿申报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上岗,对上岗党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上岗后进行轮岗交流,年终对成绩显著的党员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培训、农业特色项目试点等方面优先安排学习和扶持,不断激发无职党员的活力。二是认真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以鲜活的载体、多彩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好“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的激情与动力。三是建立健全村(居)激励机制。从村(居)干部月薪自然增长、村(居)干部养老保险、组织关爱村(居)干部、村(居)干部激励约束、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级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集党员服务与农村党员、农村发展与集体经济、农村党员群众激励与党组织建设于一体的科学长效机制,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农村党员的潜力。
二、在建立完善党内关怀服务机制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人文新关怀。
着眼构建“关爱党员聚党心”长效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县(市、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党内关怀服务,促进党内和谐。一是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员关怀服务网络。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在县(市、区)、乡(镇)、村(居)分别建立党务政务便民利民综合服务站(点),积极开展困难党员、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健全困难党员信息台账、流动党员信息库,定期更新台帐信息,并通过民主评议、党员推荐等形成,合理安排帮扶慰问对象。二是建立“党员帮困基金”机制。建立“党内帮扶专项基金”,并加强规范使用和管理。帮扶基金以“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启动资金、传授实用技术、联系就业岗位、落实脱贫项目”为主要内容,重大节假日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贫困党员大病医疗补助、救济救灾等。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党员制度。做到“六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或亡故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有思想情绪或意见建议必访、贫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及时给予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学习培训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以党校、职校、党员干部实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及各支部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多形式、分类别、有计划地抓好政策知识、技能培训、教育参观等工作,不断提高党员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注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服务管理,让他们离土离乡不离党,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三、在建立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和谐新党建。
把帮扶的重点放在“扶”上,在授“鱼”的同时侧重于授“渔”,变临时“输血”为自身“造血”,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一是建立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帮扶资金的作用,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采取“一对一”方式联合组建党支部,联建时间为3—5年,并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派人到联建对象单位担任支部副书记,统筹抓好城乡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促进城乡党建和谐发展。二是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实行“一帮一”的形式与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送政策信息、捐款捐物、争取项目、技能培训等方式切实给予困难党员群众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发展上关注。三是建立困难党员保健帮扶机制。对老弱病残的党员在身体检查、生病住院时按惠民病房的标准给予优惠,确保受助对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万山特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9.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中共xxx县委党校课题组
此调查问卷不署名,务请按照要求据实填写。请在您认可的项目序号上打勾。
问卷对象:
1、镇分管负责人、组委
2、村(社区)“两委”成员
3、党员代表
答卷者个人基本情况
1、现任职务及级别:
A、正科B、副科C、一般干部
2、年龄:
A、35岁以下B、36—45岁C、45岁以上
3、学历:
A、中专及其以下B、大专C、本科以上
4、工作部门:
A、党群部门B、政府部门C、村基层组织D、其它
一、单项选择题
1、您认为农村党员(包括村两委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流动党员、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建立情况是:
A、建立基本完整
B、建立一部分
C、没有建立
2、您认为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党费收支等重大党务公开状况是:
A、比较公开
B、不够公开
C、不公开
3、您认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场所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施配置状况,农村党员活动中心设施状况是:
A、比较健全,能正常办公
B、不够健全,亟待改善
C、比较陈旧,急需重建
4、您认为村干部调资情况,考核奖励机制情况,离职村干部待遇状况是:
A、比较理想,并在逐步提高
B、一般,增长幅度不大
C、不理想
5、您认为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活动情况,七
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谈心交流情况是:
A、定期开展,很有效果
B、偶尔开展,流于形式
C、不开展
6、您认为对农村老党员(建国前入党的党员,党龄达50年的党员)定额生活补助情况,对困难党员发放补助状况是:
A、定期发放,并有提高
B、偶尔发放,扣留情况时有发生
C、基本不发放
7、您对现行的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满意度是:
A、比较满意,但希望继续健全
B、任之随之,不满意也没办法
C、不满意,机制缺陷太多,还没有人重视
8、您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在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问题是:
A、县党委不够重视
B、激励关怀帮扶的覆盖面不够,党内激励措施不多,关怀途径偏少,帮扶投入不足、效果不明显。
C、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乏力,先进性不明显
9、您认为基层党员的权利发挥状况是:
A、享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权利,党内充分民主。
B、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的多,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少。
C、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实行不了民主。
10、您认为财政上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党员,扶助困难党员的现状是:
A、资金充裕,经常性的开展奖励、帮扶
B、活动资金少,帮扶投入不足。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奖励、帮扶较少。
C、不需要资金奖励、扶持
11、您认为评选党建示范点,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的作用是:
A、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有目标、学有榜样。
B、发挥作用不明显
C、没有发挥作用
12、您认为在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现代化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A、设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能依托远程教育网进行培训
B、虽然形式上设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但不能依托远程教育网进行培训
C、没有设置现代远程教育站点
13、您认为对农村党员干部实施帮扶的途径应当是:
A、建立结对帮扶、定点帮扶、困难党员重点帮扶的长效机制
B、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
C、思想帮扶
14、您认为在信贷上设立帮扶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专项扶持资金的必要性:
A、迫切需要,实际作用大
B、意义不大
C、不需要
15、您认为建立“党内关爱”经费来源是:
A、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
B、仅依靠党费
C、仅依靠财政拨款
二、问答题
10.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篇十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特困党员682名,约占党员总数的4%,其中农村特困党员320名,城市社区特困党员362名。按性别结构分析,男561名,占82.3%;女121名,占17.7%。按年龄结构分析,49岁及以下的83名,占12.2%;50岁至59岁的246名,占36.1%;60岁及以上353名,占51.7%。
二、特困原因分析
1、因病致贫。特困党员家庭有的因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医疗负担沉重,特别是城市特困党员,因病贫困比例较大,占45%以上。城南街道东湖巷社区有特困党员18名,其中有14名党员是因病致贫。
2、年老体弱。这类致贫的党员集中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农村特困党员总数的75%以上。农村党员中,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60岁以上的党员约占总数的70%以上。由于年老体弱,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
3、长期失业。“两个置换”改革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特别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党员,由于缺乏再就业技能,难以找到再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失去生活来源。这类党员约占城市特困党员总数的40%。
4、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下岗失业或未工作,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
5、突遇重大灾难。少数特困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自然灾害等,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限于贫困。
6、生产条件差。农村部分地方生产条件差,土地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芦山乡大观庙村、罗家岗村、李白溪村等,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水灾,土地翻砂鼓水,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有的特困党员家庭遭遇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急需予以救助。
三、对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建议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关注广大基层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基层特困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为建设富裕武陵、平安武陵、和谐**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原则
特困党员救助工作的目标是:以建立覆盖全市、措施得力、长期有效的党员救助体系为重点,保障基层特困党员基本生活,对因疾病、残疾、老弱、灾难、长期失业、子女就学等非主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党员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帮助特困党员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特困党员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救互助为主、党组织和社会救助为辅的原则;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③低标准起步、逐步扩展、分类施救的原则;④制度统一、管理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⑤属地管理的原则;⑥城乡区别对待的原则。
3、救助范围的确定及产生程序
11.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调研对象
全省县以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所属帮扶站点。
二、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的统计为2010,统计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
三、调研内容
1、帮扶中心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是工会独立建立独立运作?是以政府名义建立,工会组织运作?是在政府所建政务中心或劳动保障平台设立工会帮扶窗口?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帮扶中心基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情况、编办批复的编制性质和职数核定情况;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庭情况;设立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及建立职工维权公益律师志愿者和职工维权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等情况;人员配备及队伍素质情况;帮扶中心的工作经费保障及来源等情况。
3、帮扶中心资金筹集情况:包括上级工会拨付的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情况;本级财政配套并纳入预算情况;本级工会投入情况;社会募集等情况。
4、帮扶中心开设的帮扶项目情况:包括开设的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技能培训、法律援助、“12351热线”、信访接待、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情况;设立“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爱心学校”
等情况;项目化帮扶立项、运作、考核等情况。
5、帮扶效果情况:包括各类帮扶救助的人数及发放的资金、取得政策突破和推动政策落实情况、相关的宣传报道、社会影响
等情况。
6、本地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7、本地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8、对构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构想及建议:
包括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在国家帮扶制度中的职能定位、如何与国
家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会内外部资源整合及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完善、如何发挥帮扶中心的作用等。
四、承办部门:市总社会保障部。
附:困难职工长效机制建设调研统计表
附件:
困难职工长效机制建设调研统计表
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
1、你单位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名称:
2、共县级帮扶中心个;
县级以下基层工会帮扶工作站个;
所在地企业帮扶中心或帮扶站点个;
3、2010帮扶中心资金来源总额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拨款万元;
本级财政拨款万元;
本级财政拨款是否纳入财政预算?①是;②否。
本级工会拨款万元;
社会捐助万元;
其他收入万元。
4、本级帮扶中心是否经同级编委批复了编制?①是;②否。
如批复,编制性质是:;
核定的职数有个。
5、2010本级帮扶中心工作经费万元;
工作经费来源:①财政拨款;②工会拨款;③二者兼有。
6、本级帮扶中心是否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庭? ①是;②否。
7、本级帮扶中心是否设立职工法律援助中心?①是;②否。
如设立,专职律师人;建立职工维权公益律师志愿者
人;职工维权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人。
8、2010年本级帮扶中心帮扶困难职工(含农民工)人
次;
帮扶款物万元;其中:
生活救助人次,帮扶款物万元;
医疗救助人次,帮扶款物万元;
资助子女上学人次,帮扶款物万元;
职业介绍人次,帮扶金额万元;
就业培训人次,帮扶金额万元;
政策咨询人次,帮扶金额万元;
法律援助人次,帮扶金额万元;
其他帮扶人次,帮扶款物万元。
9、2010年帮扶中心共协调解决跨地区维权和帮扶案件件,涉及农民工人。开展心理咨询、疏导人次、10、2010年帮扶中心建立爱心医院个;
建立爱心药店个;
建立爱心超市个;
建立爱心学校个;
【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1-03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见的总09-14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11-16
关于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07-20
关于试点建立涉税争议前置处理机制的意见06-26
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意见10-19
关于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途径的思考10-12
镇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情况汇报06-22
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