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

2025-01-03

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11篇)

1.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 篇一

一、白板让语言活动“互动”起来

传统的语言活动,教师往往只是从简单的问与答、操作等方面与幼儿进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定的互动效果,但本质上很难使幼儿真正地与教师同步。而白板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设计的互动理念,能更好地促进师幼、生生、人机的互动。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白板课件这个“半成品”的使用,使幼儿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预设好的内容,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孩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步。例如大班语言《小男孩抓熊》中,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请幼儿来归纳小男孩走过的路线图。我先在白板上展示一个开放式的场景:用箭头绘出空的路线图,接着利用白板的拖放功能,将故事中出现的场景以图片的形式随意呈现在下面。然后请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将相应的场景图片移动到对应的路线图位置上。这时孩子们就开始合作:边商量边操作,先走过什么地方,再走过什么地方。再接着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现场的演示。演示的孩子认真极了,合作的孩子也积极配合。转眼间,一张完整的小男孩抓熊的线路图就出现在眼前。当听到“你真棒!”的音乐声时,孩子们沸腾了!这种全方位的参与,让孩子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他们轻松地归纳出了小男孩抓熊的线路图,真正达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

二、白板让语言活动“趣味”起来

相对于以往的“黑板 + 粉笔”的教学模式,白板的拖拉、隐藏、放大、旋转、拼接、拆分等强大的教学功能,能紧紧地吸引住幼儿的眼球,使幼儿在拖放、旋转等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既强化了幼儿的学习实践,又让幼儿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及时的展现,大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如在小班语言《乐乐熊的小花伞》中,我利用白板的旋转和拖放、组合、翻页的功能,向幼儿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乐乐熊撑着小花伞高兴地走呀走,来到了小河边,小河挡住了乐乐熊的去路。这时,可请幼儿帮助乐乐熊想一个过河的好方法。幼儿们积极讨论,纷纷讲述了自己的好办法。接着我引导幼儿观看乐乐熊是怎么过河的,并尝试用语言讲述出来。于是我利用白板的图片旋转功能,把乐乐熊手里拿的伞旋转过来,再轻轻地放到小河里,让乐乐熊坐上去,使用组合功能,把伞和乐乐熊组合起来,慢慢地拖拉到小河的对岸。这样,乐乐熊把小花伞当成小船安安稳稳的过小河的情景会像变魔术地展现在孩子的眼前。孩子们觉得非常神奇,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在最后完整欣赏故事的时候,我又利用白板的折叠式的翻书和插入音效的功能,边讲故事边看书。图片一张一张的折叠翻过,就好像有一个隐性的人在帮大家一边翻书一边讲故事呢!孩子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看着神秘的翻书,一边思考着老师的问题,是那么的认真专注。整个活动在这种趣味十足的氛围中缓缓展开。

三、白板让语言活动“简单”起来

(1)教师操作过程的简单化。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PPT、Flash和视频三种模式的切换功能,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孩子的反应随时暂停或回复,便于课堂的演示。例如中班诗歌欣赏《春天来了》,在教学时,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幼儿直接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当孩子们不理解冰是怎样融化的时候,我就在触摸屏上直接点击切换到冰融化的一段视频,他们对冰融化的这一现象就理解了。这样的切换既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又加深了孩子的理解。

(2)幼儿学习过程的简单化。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孩子有时仍然不理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白板提供的照相和拖放功能,这些功能的恰当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大班语言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这个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孩子理解穿过、绕过等动词。当屏幕上出现母鸡萝丝走到池塘的一幕,为了让孩子能理解“绕过”这个动词,我运用白板的拖放的功能,让孩子自己点击母鸡,沿着池塘边慢慢地安全走过去,这个走的过程就是“绕过”。我还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操作,使他们理解了“穿过”“跳过”等多个动词。

2.让语言活动活起来 篇二

关键词:语言活动;原因;困境

一、语言教学的现状

很多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常常是这样的画面:教师在前,孩子在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孩子们坐在椅子上,有的打哈欠,有的相互玩,有的冥想,有的……真正认真听的寥寥无几。教师经常在维持纪律和讲述内容之间交换着。结果是老师讲得累,孩子听得乏。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班额大,地方小。组织集体活动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无效教学就在这样的无奈下周而复始地进行。

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社会上杂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充斥着,每一家都说自己的教材好,教学方法好,使教师,特别是新老师无所适从。的确,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想在这里有一席之位,于是,不同的教材和培训让教师眼花缭乱,在短短的教学活动时间内,我们应该把握一些什么东西,集体活动中的语言教学内容应该取材于什么,怎样才能达到集体活动中的有效发展孩子的语言?等等的这些,让老师越来越不敢教,或者逃避教。

(二)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师往往脱离孩子的实际需求去选择教材,教学内容与孩子需求不相匹配。有的教师对教材的选择粗糙,不动脑筋,拿起教材就用,根本不思考教材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是孩子的生活经验,以致孩子在学习当中没有共鸣,结果结束后孩子一无所获,还被老师冠以“不动脑筋、上课不认真”的评语。每次活动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活动气氛沉闷,经常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情况。不给孩子创造一个语言交流和沟通的生活情境,孩子的语言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导致孩子语言学习停步不前。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孩子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忽视语言教育的核心意义和价值,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标准”答案去讲述,使孩子产生退缩、畏惧错误的心理。

其次,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师往往不想去思考多样的教学形式,常常只是进行讲故事、诗歌或者谈话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难发现,孩子大多是静止地坐在位置上,听着老师枯燥乏味地讲述,或者看着没趣的画面。孩子的需求不能在喜欢的情境中得到满足,想法没有得到更好的机会表达,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和倾听能力得不到锻炼,更不要说语言能力的发展。

最后,教师的教学目标地位不清,体现不了学科的核心价值。教师在一个活动里设计的目标过多或者主次不清,例如语言活动突出不了语言领域孩子的发展特点,却更多地表现在艺术领域的目标,数学活动的数概念目标又定位了科学活动的认知目标。目标的不清晰导致教师组织教学时出现混乱、自己要给孩子哪方面的指引也不清楚。

三、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语言活动要求:“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教师在幼儿有需求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难看出,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语言活动的时候,只需要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使用语言,这个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让孩子间尽情地表现与表达,以达到发展幼儿语言的目的。教师只需在孩子出现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而不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强行孩子按照要求去练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又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按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四、走出困境,让语言活动活起来

怎样才能使集体教学的语言活动成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语言学科的教育作用,让孩子爱说、乐说。

(一)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

现实工作中,很多老师还存在着根据教材教学,一切为教材服务,重视教材的本意,轻视孩子的实际等问题。然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都指出“以幼儿为本,从幼儿实际出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分析教材,使用加减法的手段,减去一些孩子在生活中难以接触的内容,或者增加一些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元素。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学习,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和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的经验。

(二)紧抓孩子的兴趣点选择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基石,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语言的教学尤其是这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孩子“有机会说”。也就是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能帮助孩子主动建构经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选取孩子感兴趣的点,孩子就会很主动地参与到讨论的活动中。例如在一个中班的语言活动《蚂蚁搬糖》中。早上上学的时候,孩子们发现走廊上有一群蚂蚁围在一粒糖的旁边,这个情景紧紧地吸引了孩子。在活动时间,老师也特意组织了这个活动。由于是孩子的兴趣点所在,整个活动孩子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并且词语丰富,语言流畅。

(三)多元素的结合,使语言活动活起来

1.在语言活动中注入音乐元素

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在语言活动中适当地加入音乐元素,能引发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间。例如,语言讲述活动《小火车来啦》,播放小鸟鸣叫的音乐可以把孩子带到森林;通过播放火车飞驰的音乐,可让孩子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熊一起坐着火车去旅游。通过音乐的帮助能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在语言活动中注入动作

巧用肢体语言,帮助孩子运用无声语言理解词义,既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使语言活动更生动活泼,充满乐趣。例如语言活动《我和汉字做朋友》,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个别或分小组用动作表现汉子,孩子很快就能把简单的汉子记下了。在故事活动《森林的秘密》中,我让小班孩子通过动作理解“躲”“缩”等词语,孩子对词语理解特别深刻。

3.在语言活动中注入游戏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结合游戏的语言活动更能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猫寻宝》的活动中,目标是引导孩子学习方位词。我设计了小猫寻宝的游戏,让孩子在高高兴兴玩游戏的时候学习了方位词。整个活动孩子学习积极主动,同伴间相互商量和分享,最后学习的不仅是方位词,更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

总之,语言是人一生都要使用的工具。而3~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一个专门的语言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从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让每一教育活动都充满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海东,韩元龙.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2]李婷.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的问题与对策[D].江南大学,2013.

[3]朱家雄.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J].幼儿教育,2010(13).

3.让人物 “活”起来 篇三

塔中 段海鹰

教学目标: 1.认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能力,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领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的要点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少教多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关于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明确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重点训练关于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两种方法的写作要点,并进行写作训练。

三、领悟描写方法要点,并进行写作应用练习

(一)外貌描写:

1、猜一猜:同学写片段

a她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喜欢将头发扎成马尾,远远望去像个“小拖把”。细长的眉毛下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因为皮肤白皙的缘故显得黑而亮,胖嘟嘟而红润的脸蛋与小巧鼻子下红嫩温润的嘴唇互相映衬的恰到好处。(徐文婧写)b他身材不高也不矮,发型是典型方方平头,面色如沸羊羊般呈古铜色,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的明亮的眼睛,嘴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身上穿着合身的校服。(魏星冉写)

2、外貌描写的内容: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A精彩片断欣赏:

小姑娘浑身上下可用一个“圆”字来概括。圆嘟嘟的脸上有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圆溜溜的,闪动着调皮、无邪的光;小嘴还张得圆圆的。扎着两个麻花儿辫儿,白色的蝴蝶结像两只暂停在她头上的白蝴蝶。第一招:抓住典型的特征,突显出个性。B精彩片断欣赏:

乍一看,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块跳舞的料。细看,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她平时最喜欢穿的是一条蓝底白花的连衣裙,裙摆又宽又大。她一跑动起来,裙子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飞起来了。第二招:要有一定的顺序。

描写人物外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描写顺序,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C精彩片断欣赏:

片断

1、那富婆一身珠光宝气,五根手指像五根胖墩墩的香肠。

片断

2、妹妹七岁,是一年级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东瓜,又像是个胖鼓鼓的花生米。她的名字就叫小胖。

第三招:善用修辞。总结外貌描写方法,学生体会并掌握。

3,试一试:请描写一个的外貌,要求抓住特征,反映其个性。(学生写完后四个人一组进行交流。然后指名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二)动作描写:

1、例文赏析,明确动作描写要点:

片断

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怎样“爬上月台”的?“爬”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几个动作?父亲爬月台容易吗?能不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生总结,明确动作描写要点: 技法归纳一:分解动作,一点点展开 技法点拨二:精选动词,一字传神。技法归纳三:联想想象,运用修辞 2.写作指导:设置情境:

炎热的夏天,同学们刚上完下午的第一节体育课,满头大汗,口喝,想喝水。请同学们写一写你(他)到教室或者到小商店去喝水的这一系列动作。

⑴、要求学生写清楚从操场到小商店这一段路是如何走的?到小商店又是如何买水喝的?

⑵、老师在这段时间巡视全班同学,随时了解学生写作的情况。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点评做准备。

⑶、选择确定两三个同学的习作作为点评的对象。名字记起来,防止忘记。

3、老师点评学生习作。

A、首先选择写得一般的习作进行点评。习作一:上完体育课,我非常口渴.便想到小卖部买瓶水喝,我气喘吁吁地走向小卖部.买到水之后,我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地喝掉半瓶水,这才解决了我的口渴.点评:优点是这位同学为了表现口渴,能够用“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地”来修饰喝这一动作。不足之处有:在写这个过程时描写不具体、不准确。

如:用“走”来形容还不能准确地表现口渴这一心理需求。比“走”更好的动词可以用“跑”,气喘吁吁地跑向小卖部。这就比较形象地表现了同学们顶着烈日暴晒一节课后,渴望喝水的焦急心理了。习作二:刚刚上完一节体育课,累得我满头大汗.打算去小卖部买瓶水喝.然后大步大步地向小卖部走去,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瓶水付了钱,边走回教室边大口大口地喝水.喝了一大半才解了渴.点评:优点是这位同学为了表现天热,人口渴。用了“累得我满头大汗”、“大步大步地走去”、“大口大口地喝”来形容。得出结论:描写不具体。

那么既然有那么多同学不能把一件事写具体,我们该怎么办呢? B引导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首先:在写之前认真思考:

在头脑里构思,像放电影似地一遍遍重现这一过程。(构思)

思考什么?就是说具体想什么?

想:自己如何去买水?其它同学如何去买水?自己口渴时怎么想、做?其它同学口渴时怎么做?

C通过反复的重现和思考,得出这一件事情连续性的小动作。(分解)从操场到小商店买水喝

这个情景要描写的的重点动作是什么? 跑 喝

如何跑?如何喝?应该作为重点。那这两个动作如何刻画呢? D:精选动词来刻画。

这时要开动脑筋,把脑海里贮存的相关词语找出来进行比较。“我走向小商店,我跑到小商店”。这是大家想得到的,没有什么时候特别的。我们写文章要准确生动,就是要体现在你想到了别人想不到了东西,那才叫真功夫。那还可以用到什么词语呢?跳、奔、跃、越

运用这几个词就比原来的走和跑来得具体些了。但是还有没有其它词呢?还有没有更精彩的,别人可能想不到的词 踏、蹦、跨、蹿、蹬、提、转„„

这样子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比原来的丰富多彩了: 同学们都想得到的动词:走 跑 部分同学想得到的动词:跳、奔、跃、越

更少部分同学才能想到的词:踏、踩、蹦、跨、蹿、蹬、提、转、蹑、抬、蹓„„ 小结:(展示写得有亮点的学生习作,师生共同来点评)这样子,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⑴、我朝着小卖部一阵猛冲。⑵、气喘吁吁的跑到小卖部。⑶、飞奔似地跑到小卖部。⑷、用十万火急的速度飞速的跑向小卖部。⑸、因为人很多,到小卖部门前用双手推开其它同学,径直挤了进去。可不可以再结合身体其它部位进行描写呢?

⑴、我从操场一路狂奔着,向主席台前的台阶跑去。来到了台阶前,我咬紧牙,后脚一蹬,前脚一提,一步四级台阶,一口气冲到了小卖部。接着我们来说说如何喝这一动作? 同学们都想得到的动词:拿、喝

部分同学想得到的动词:伸、挤、掏、拿、打开、抓、递、拧、拉、咀嚼、咽、吸、吮、含、咬、灌、品、咕噜、更少部分同学才能想到的词:甩、咕嘟、嗅、噙、咂、溅、沾、擦„„ 小结:(展示写得有亮点的学生习作,师生共同来点评)

⑴、我打开小卖部的冰箱,拿出一瓶冰凉的矿泉水,走到收银台,给了钱,我打开瓶盖,一口气喝光了水。⑵、拧开矿泉水瓶,往嘴里一倒,喝了下去。(仰头直喝)⑶、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的朝嘴里灌下去。⑷、(跑到冰箱前,)打开冰箱,随手抓起一瓶水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拧开瓶盖,咕噜咕噜的就把一瓶水给喝完。⑸、我三口并作两口的大喝起来,嘴角因此而漏出了水滴,把胸前的衣服溅湿了。

喝和嘴关系最密切,当喝是为了解口喝时:还可以怎么写呢?口喝时的感觉如何呢?喝完后的感觉又如何呢?也可以描写一下。(展示写得有亮点的学生习作,师

生共同来点评)

⑴、口干舌燥,喉咙像有一把火在烧,难受极了。⑵、胸前有团火在燃烧,难受极了。⑶、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⑷、抓着这瓶水,就像抓了根救命草似的。

⑸、看到小卖部柜台上一排排的矿泉水,就像行走在沙漠中的人看见了绿洲。⑹、喝完水,我像是来到了冰天雪地一般,清凉爽快。

2、同学根据老师指导,结合课件提示,选择自己觉得好的动词和修饰语,再次修改作文。

习作三:上完体育课,我已口干舌燥了.我像火箭似地跑到小卖部.来到小卖部时,我气喘吁吁的掏出了钱,伸出了手拎起了一瓶水.我抓着这瓶水,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似的.我把钱扔给了售货员.迅速的拧开盖子,就把水一口一口的喝了下去.喝完,我才慢慢地走出来.习作四:“叮叮叮”,体育课下课了,尽情玩耍的同学们也感到十分地口喝,一群男生就犹如离了弦的箭似的向小卖部飞奔而去,只见他们拿了一瓶水甩出一元钱给收钱的就立马打开瓶盖,大口大口向嘴里灌去.而女生就不像男生那样了,一边聊着天,一边小口小口地喝着瓶中的水.有一些同学喝完了水,就把空瓶子扔入垃圾箱里,接着又“嗖”地一下跑回了教室。

四、老师小结。写好动作的要点:

1、写前先思考。在头脑里构思,像放电影似地一遍遍重现这一过程。

2、注重动作的先后顺序。把一件事情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动作进行刻画,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

3、精选动词。搜集有关的动词,进行比较推敲。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4、在描写动作的时候注意在动作前后添加修饰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5、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合情合理的刻画。让情节更加精彩。

6、反复地进行修改。不断地提高文章档次。

四、提升空间。(布置作业)

请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相结合写一个小片段。情景设置: 1.课间十分钟 2.迟到

4.让课堂活起来 篇四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兴趣。既要讲得“广”、讲得“准”,还要讲得“活”。那么,怎样才能讲得“活”呢?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导语)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是这样开场的:“鲁迅先生是爱国的,爱之深才责之切。在旧中国黑暗的岁月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黑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灯下漫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

二、使用规范、诙谐的教学语言。

规范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普通话。普通话很注意语法规范,而且有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往往能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很适合用普通话有表情的朗读。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甚至常常能妙语连珠,迸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求新、求变,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活”起来。

5.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五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

凤冈县第四中学 何仕信

摘要: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英语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 唤醒潜能教育底蕴激发兴趣交际策略服务课堂

教学标高

目前,凤冈的初中英语教学运用了新目标的课程,此套教材比较活,比较联

系实际,但同时,词汇量以及语法等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因此,需要我们新目标的英语教师对教学有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这个谈一点我在英语教学中自己的看法: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英语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操练,其中包括话语训练和书写训练。要进行话语训练,就必须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保证。语言的概念告诉我们: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of people’s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英语作为外语,在学生生活中缺乏适当语言氛围,课堂教学是进行话语训练的主要途径,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话语训练。只有在课堂上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组织学生自主操练,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因此,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课堂活跃。这里所指活跃的课堂气氛涵盖了学生的积极举手发言、组对练习、分组讨论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操练方式,也涵盖了学生阅读理解、当堂写作等积极的、独立的思维活动。只要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体学生能参与所有课堂活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开展和活动评估等。这样的课就是活跃的课。活跃课堂效果的检验,就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活动的时间、是否有表现的机会、是否有

成功的体验。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表达的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加教育底蕴

要组织一堂活跃的英语课,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储备,要掌握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了解现代西方主要外语教学流派。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洪德指出:“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贯彻3A理论,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英语教学上的一个比较流行的理论:3A指Awareness,Autonomy和

Authenticity。表示“意识、自主和真实”。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计划。

Learners learn what is meaningful to them.Learners learn in ways that are meaningful to them.Learners learn better if they feel in control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Learning is closely linked to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mselves.Learning takes place in a social context.从大处着手,要给学生以理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外语为人类作贡献的远大理想。从近处着眼,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科教育目标,学年教学计划、当周教学安排和当堂教学打算。常识告诉我们明确的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放思想,开放课堂。大胆尝试,开展任务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真正把“讲课”改为“做课”。做到了这一点英语课堂必定活跃。

三、贯彻交际策略,扫除教学障碍

初中英语要投入一定精力教给学生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帮助学生扫清听课障碍。同时要求教师教学的指令必须明确。教师要明白基本提问方式是启动对话,打破僵局的根本保证。教给学生基本的提问方式是非常重要。对话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好形式。问答是对话的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提问方式: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学生才能开展讨论、对话等活动。

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出现交际障碍时,要明白用What do you mean by this? Pardon? Sorry,I didn’t catch it.等日常用语使交流继续下去。这是课堂活跃的重要保证。

四、调整时间分配,多做生生活动

生生活动即Students to students的活动,主要包括pair

work,groupwork,discussion,interview,retelling,brainstorm等。在教学设计中,多考虑生生活动,多安排生生活动。本人以为师生活动主要起示范作用,不宜太多。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差异性,要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适应个性发展需求。因此要多组织生生活动。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体验、探究、发挥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五、调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情景

上海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吴威玲认为:“学生并不因为缺乏语言材料而没有讲外语的积极性。他们刚学了几句话,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学生这种积极性更进一步说明在起始阶段培养对话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他还指出“采用情景教学,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因为现在的英语课程基本上都和实际生活接轨,所以,创设一点情景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学生更容易在比较真实地情境中使用英语。

六、熟练教学材料,做好教学设计

一堂英语课是否活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要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教材、备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任务、做出不同的评价,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课堂自然活跃。其次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做好时间分配。此所谓备思想、备方法。最后设想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活动人员以及活动评价。正确的、恰当的评价是维持活跃课堂的重要措施。不正确的和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课堂死水一潭。英语教学设计要关注多元目标。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重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依本人的教学经验,如果备课时考虑了情感态度教育、学习策略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课堂必定活跃。

七、组织课前预备,服务课堂教学

心理学指出“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所以一堂新授课需要有导入的过程。同理,上课之前教师提前两、三钟进教室,用英语和学生聊聊天,或组织学生唱

一、两首歌曲,或用英语给学生讲故事,或要学生猜一猜与课文相关词语的谜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为上课做准备。直接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八、学乐相互交替,开展趣味教学

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少年期,但他们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仍然不长。加之独生子女数量较多,学生心智有儿童化的趋势,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

中,适当组织一些学习游戏,开展趣味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学习游戏和趣味竞赛组织方式,积累经验。使学习游戏和趣味竞赛真正起到活跃英语课堂气氛的作用。

九、运用科学手段,开展媒体教学

众所周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系统制作出来的课件,呈现介面优美,交互方式灵活,能增加教学材料的直观性、提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弥补课堂场景的局限性。在多媒体教学中,音乐、图片、电影、动画等材料只要用得恰当,就能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十、控制渐进节率,掌握教学标高

现代教育强调成功的体验对学习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标高。教学内容太难,学生不能接受会使学生散失学习兴趣。教师通常要把握的教学标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讨论、思考能得出新的正确的结论,或通过操练能力能够向前迈进一步。此所谓,跳一跳,够得着。为了启动学生的口语交流活动,老师在课内要经常给学生作示范朗读或让学生听录音,并不断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较快地熟练、记忆表达结构,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做到先易后难。操练的难度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一定能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6.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 篇六

一、英语活动课的四大注重

1. 注重实践性, 这是初中英语活动课的根本特点。

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嘴和动手, 通过听、说、读、写、译和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扩大视野, 拓宽知识, 训练技能, 培养和发展五种能力。

2. 注重自主性, 这是初中英语活动课的又一突出特点。

在英语活动课中, 学生应该始终处在动态之中, 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 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参与英语活动的设计、策划, 参与英语活动的准备, 在英语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次活动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让学生自己“活”, 自己“动”, 使学生在统一组织的英语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 真正成为英语活动的主人。

3. 注重创造性, 这是初中英语活动课的灵魂。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活动, 不是简单模仿或机械操作, 而是在英语活动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甚至尝试错误, 从而总结经验, 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五种能力, 形成素质。

4. 注重趣味性, 这是初中英语活动课不可缺少的因素。

英语活动课应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 让学生到新鲜有趣, 吸引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从而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目的。

由此看来, “动”是初中英语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学生始终要处于动态之中, 所有学生都要动, 而目的是自主地动, 创造性地动, 饶有兴趣地动, 在动中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事, 学会英语。

二、英语活动课的多样形式

初中英语活动课的内容往往要通过多样化令人感兴趣的节目形式表现出来, 如竞赛、游戏、表演、唱歌等, 这种在乐中求学的英语活动课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 使大多数同学都跃跃欲试, 自觉参与。

1. 布置趣味性作业, 发展语言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 我们通过设计画一画、找一找、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多变的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中玩耍, 在作业中学习。比如教学了Happy Birthday!和Happy New Year!之后, 教师布置学生制作贺卡, 写上祝福语, 并摘录名言佳句;学完了Colors一课之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观察红色和黄色混合后会出现什么颜色等等;当学生已掌握个人信息的相关词汇后, 我们让学生设计一张个性名片, 配上优美的图案, 写上自己的name、school、grade、class、telephone number、address、e-mail、hobby等, 并在全班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和“经典图片奖”。

2. 设计创造性任务,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业, 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完仁爱《Project English》七年级下Unit 5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这一单元后, 我们布置了“评选最佳路线”的任务:全班同学暑期将前往厦门游玩, 需要选择一条时间合适、价格合理的旅游路线, 并算出所需交通费用。学生仿照下表, 制订了自己的出行计划。事实表明, 孩子们总能从创造设计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 又进一步拓展了思维。

3. 开展交际性活动, 促进亲子、同伴互动。

最新研究表明, 课外活动强调亲子互动和同伴互动, 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家庭教育,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

4. 尝试实践性任务,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语言具有交际性, 它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特点。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教材内容活化于实际生活, 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 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 发展语言能力。形象地说, 就是“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

5. 组织欣赏性活动,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采用教学录像、投影、录音或图文并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教材,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鉴赏。它可以是英语歌曲欣赏、英语名片欣赏、外国名人演讲欣赏、外国幽默笑话欣赏等。这种欣赏教学活动,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为学生在这种欣赏活动中, 得到了愉快的感觉。

6. 针对性区分各年级活动, 循序渐进。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 英语还是一门新课程。因此, 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朗读能力、听说能力, 养成他们爱读、爱说英语以及规范书写英语的良好习惯。可开展英语书法比赛、单词接力、查字典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对话表演等。进入初二后, 很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少数学生会产生对英语的厌烦情绪, 所以初二全年的英语活动课的内容必须以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可开展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英语歌曲大联唱等。初中三年级的英语活动课要考虑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拓宽学生知识面。可开展英语知识抢答、小小翻译家、英语小作家、英语改错大王、快速阅读能力赛等。

7.让企业文化活动“活起来” 篇七

——活动导向由“高档”向“低档”转变

高档次的文化活动,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具备一定的高度,但对参与者也提高了门槛。据笔者了解,一些基层组织为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开展了如主持人大赛、书画创作、乐队演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虽然这些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基层单位具有该方面素质的人不多,且对高档文化理解有限,致使看的多参与的少,尽管组织方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活动效果并不明显;某些时候,逼着员工爱好还容易引起大家的抵触情绪。因此,开展文化活动要根据基层员工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来设计,让活动更符合大众口味。“低档”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降低员工参与的门槛,而且组织方便,分散的精力少,在意义和价值上也不一定比高档次的文化活动逊色。像摄影展、有奖竞猜等小活动员工喜欢参与,就是因为它简单,具有普遍性,因而受到大众青睐。所以,组织者在开展活动时,要在衡量活动价值上下功夫,莫以“高档”为特色,应以“低档”为普及,真正使文化活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活动策划由“命题”向“选题”转变

据了解,目前企业各级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是由组织者“命题”,即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么开展,都是由组织者决定。如果实施“选题”,则是由组织部门列出要开展文化活动的清单,通过网上投票或者深入调查的方式,让员工决定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命题”式文化活动,对员工来说有可能是被动地参与,有可能引起员工的共鸣,取得好的效果,但也有可能遭遇员工冷落。而“选题”式文化活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员工,员工可以在所列的文体活动中根据能力水平进行筛选,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参与由“个别”向“全员”转变

有的基层单位组织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参与者的能力素质、场地要求、交通情况等实际存在的特殊因素,造成活动设置不科学、激励措施不得当。虽然大部分员工想参与,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摇头叹息,致使活动演变为熟悉面孔的专利活动,大多数员工却鞭长莫及,这样不仅没有取得活动应有的效果,还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注重全员性、普及性,让活动既有“特色菜”,又有“家常菜”,使广大员工能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活动内容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传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但由于员工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新事物的思想不同,传统的如球类、拔河等活动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而诸如游戏、影视、微博等成为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因此,应结合基层单位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如美德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从员工的品性培养抓起,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思想、净化心灵,同时结合一些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心理测试和趣味性调查,让广大员工在多元的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

——活动载体由“场地”向“网络+场地”转变

由于基层单位较为分散,受距离较远的局限性,开展大型场地文化活动需要涉及人员流动和车辆保障等,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行政管控角度都会对日常工作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文化能够使参与的范围广、开展的内容多、采取的形式活。因此,基层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应更加注重网络化形式,充分调动网络资源,将员工生活中的事、交往中的情、工作中的愁融入活动中,利用网络打造一个解人忧、育人才、让人乐的综合性活动平台,达到健全身心、放松心情、激发斗志的目的。

——活动激励由“评比”向“讲评”转变

有人说,开展活动就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有竞争才会精彩。然而,由于基层单位的班组、科室比较分散,人员较难集中,凡参加上级组织的文艺晚会或者知识竞赛等活动,一旦涉及评比就会与所在部门挂钩。对于参加活动的人员,各班组科室都会仔细斟酌、优中选优,有些员工可能想参与,但因为涉及评比,要为集体争荣誉而不得不被迫退出。参加活动的员工往往是背负本部门的荣誉、领导的压力、同事的希望去参加的,势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这样一来文化活动反倒有可能成为员工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广大员工的兴趣下降。因此,在活动中,以讲评为主,对活动的组织和内容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抛开班组科室的名义,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大家参与活动将变得比较轻松,积极性也会提高。

8.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篇八

(二)——动作语言描写训练

设计理念:对于初四的学生来说,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作文教学能够检验和提升他们的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长,另一方面从功利角度讲,作文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我在本学期开学初就涉及了一系列的作文训练课。以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迷雾中找到一条通往光亮的道路。初四的作文重点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训练,一是内容的丰实。内容的丰实主要是解决作文的细节描写问题,作文的局部和细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颖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名人、一本名著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亮点”,因此,高分作文的同学都是把握语言的高手,学生作文要得到发展等级的分数,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教师对写作应当有一种激情和切实到位的指导。有名的唐惠忠老师总能在作文指导中发现细节问题。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抓住具体的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抓住具体情节进行细节刻画的方法反复训练,使之成为能力。语言优美永远是作文“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因描写而美丽,不仅记叙文、散文是这样,即便是议论文也应该如此。也许我们都习惯于在写议论文时板起面孔说教,似乎这就是议论文的特色,其实不然。因为优美的语句、丰富的联想、精当的比喻、新颖的表达,不仅使例证得以丰满,而且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一篇作文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描写和表达手法的灵活多变中使自己的作文趋向生动形象,加强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背影》的动作描写探究出方法,并能运用于“实战演练”。

2、能根据《胡椒面》的视频说出语言描写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3、能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性格。

4、能通过赏析佳作体会到热爱生活、体悟生活、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对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性。

创新点:摒弃以往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生硬的一言堂,在预设和生成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从具体可感的事物里探索发现写作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并用自己的写作激情和成果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

亮点: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利用一个小品既检验巩固学生动作描写,又引出语言描写这一环节,并能使学生一下子抓住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从而总结提炼出语言描写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另外,自己的下水作品的展示也是本科的一大亮点。授课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作文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人物的肖像描写,但是仅仅通过肖像来描写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它充其量只是一张照片或是一张肖像画,我们还应当赋予人物的行动、语言,让人物从画面上走下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板书: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二、忆海拾贝

打开记忆的仓库,在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总是让我们感动着……(课件展示)

同学们知道这段文字选自哪篇课文吗?(朱自清的《背影》)对,这是一个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一个凝聚着浓浓爱子之情的背影,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学生朗读)朱自清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双眼记录下这一刻,用他那隽永的文笔描绘下这段动作,让父亲的形象立体而生动。我们在收获着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能说出这段动作描写精彩的原因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提炼:)

1、作者选用的动词很准确,比如一个“攀”,一个“缩”充分描摹出父亲翻月台时的艰难吃力,换做其他动词就没那么形象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句诗:春风—— →生:又绿江南岸。→师:当初王安石为了找一个恰当的动词,曾找了“到、过、入、满”等不下十几次的反复推敲,最后才选中了“绿”这个动词,所以,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反复推敲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方法命名为—— →生:推敲法。(板书:推敲法)

2、从这段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把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解,原本可能是“翻过月台”,却被他细化成走、探身、穿、爬、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可见,人物的动作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一连串的组合动作。正因为作者把动作过程分解出来了,所以才会这么精彩。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分解法”吧。(板书:分解法)

3、在描写动作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在动词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例如:作者如果只是写“走到铁道边”,那就平淡无奇了,但在“走”字前加上个“蹒跚”表达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把父亲行走时身体肥胖、走路摇摆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动词前加上生动贴切的修饰成分,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效果。你来给这种方法命名吧。→生:修饰法。(板书:修饰法)

板书呈现: 分解法

动作描写 推敲法

修饰法

分享了大家的思考成果,我们发现可以运用分解法、推敲法和修饰法来进行动作描写。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运用到我们接下来的“实战演练”中。

三、实战演练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人物的动作表演,请同学们先用“分解法”将人物的动作过程捕捉下来。(课件展示小品《胡椒面》视频片段)

(学生口头捕捉动作过程)

2、老师将同学们捕捉的动作过程用文字呈现出来,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括号中哪个动词较为准确并简述理由。

(学生推敲选择,并简述理由)

3、动词已经选准确了,这段动作描写是否已经传神了呢?还缺了点什么呢?(修饰成分)请同学们选择一处动词进行修饰润色。(学生添加修饰成分,并简述理由)

同学们,典型的动作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人物心声的语言描写也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让读者不仅如闻其声,而且如见其神,如知其妙。

四、感受经典:接着看《胡椒面》小品视频片断:刚出场时的语言各自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启示?(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语言描写应注意的事项)

1.每个人所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而知其人,闻其声便能明其性。也就是说,语言描写中渗透着人物内在的神韵,传达着人物的精、气、神。语言描写的实质是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或道德品质。

2.如果只是死板的讲话,那么陈佩斯和朱时茂能赢得那么多掌声吗?可见光靠语言表现还是不够传神,应该加上动作或神态等语态的描写。

考验医术: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课件展示)

同学们说说这段语言描写如何?(学生评价,应到学生猜想这四个孩子的性格)

妙手回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那就请同学们各显神通,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适当改写这段文字使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更鲜明。(学生动笔修改,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教师点拨评价)

教师课件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给学生一个高屋建瓴的示范: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极不自在。

五、真情告白:现在给大家读读我的一篇文章:

早点是从来不在家吃的,这回例外。除了乔迁新居外,更重要的,孩子的姥姥姥爷也搬来一起住。

早市刚买来的小菜娇嫩欲滴,青翠可人。抽出了一棵小白菜,掐了几叶香菜,用葱花炝锅后,煮了一顿蝴蝶面。

看,绿叶白蝶红胡萝卜丁,色香味形足令人垂涎。女儿潇潇乐得围着锅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站在厨房门口,煞有介事地挺直了身子,扯亮了嗓子喊:“姥姥—爸爸—吃饭—蝴蝶面——”潇潇用筷子匆匆地吃了几个,又贪玩儿不吃了。我边吃边哄:“吃吧,吃吧,吃了这面,一会儿就变成小蝴蝶飞走了。”可好,这下子,女儿索性就放下筷子,一口也不吃了。

“乖,姥姥喂喂。”“不吃了,妈妈说吃了蝴蝶面就变成小蝴蝶飞了。”“那,你不吃,我们吃了也会变蝴蝶飞得远远的,快吃吧,咱们一块飞。”

“嗯——嗯——你们变了蝴蝶也飞不远,老蝴蝶,一飞就飞回来了。”

潇潇似乎知道在哄她,又似乎不明白这到底是咋回事,碗里的小蝴蝶飞速地减少。

“快摸摸小腰,小翅膀一鼓一鼓往外长呢,飞哟——”

“没有!”潇潇斩钉截铁地说,小手却情不自禁地在腰际摸来摸去。

我们却一直不动声色地偷着乐。

一碗蝴蝶面,一个美丽如诗的家庭欢乐曲,因它,温馨缕缕,余香犹存。通过这篇小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语言描写还应注意些什么呢?

总结:对,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如果只有华美的辞藻,灵动的技巧,而没有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只会变得空洞乏味,矫揉造作。真情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需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语言描写还得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才会更富生命力,如果运用富有情趣的口语会更具表现力。千万不能写废话、大话和空话。板书呈现:

分解法 合身份

动作描写

推敲法 个性

加语态

语言描写

修饰法 造情境

张三绝不附属于李四,李四也绝不等同于张三。此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以,我们无论是运用分解法、推敲法、修饰法来进行动作描写还是运用加语态、合身份、造情境的方法来进行语言描写,都应该立足于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张扬出人物的个性!

六:学以致用

任选其一自设情境综合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1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温柔。2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粗鲁。3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势利眼。4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俏皮。5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幼稚。6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一个人的正直。

七、总结:1同样的生活可能在不同的人笔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丰富多彩,有的却苍白乏味。因此,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让生活的色彩永远明亮灿烂!.2.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平时往返于学校、家庭,无论是生活的经历还是阅历,我们都不可能非常丰富,所以,完全依赖于从生活中发现、感悟也是不现实的。我认为还有很多的生活感 悟是间接地从阅读中得到的。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感受作者感受到的,也感受作者所没有感受到的,来累积我们的知识和情感积淀。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史上哪一位文坛巨匠不是通过丰富的阅读而厚积薄发的呢?所以,我们还应该多阅读,博采众家之长。同学们已经用眼睛,用心灵,找到了把一篇文章写好写活写绝的法宝,那就是除了要有生动的描写,还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坚持阅读,坚持感动!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缺少令人感动的事与物,殊不知其实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心灵之眼,是我们没有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与大自然之中,没有用心地去观察和感悟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记录下让你感动的每一个瞬间,不断积累,这样才能描绘出最真实、最感性的生活,你也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课件展示:热爱生活、体悟人生、坚持阅读、坚持写作。

八、作业:把刚才写的人物片断扩展成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新阳中学

9.让数学材料活起来 篇九

一、让孩子的操作“活现”材料

数学材料是否对幼儿有意义需要在活动中检验,孩子操作数学材料的过程能透射孩子对材料的感受:孩子喜欢材料吗?这种材料对孩子难吗?材料能推进孩子的主动探究吗?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园长给我看了一张记录纸(一份要求孩子先做沉浮实验再进行统计的记录纸),记录纸一分为二,以水波浪为界,上面画浮的物体.下面画沉的物体,上下各画一个方框,用来填写最后的统计数字。园长说,她和老师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记录纸是没有问题的,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让幼儿试用一下看看。结果孩子们的记录出乎意料:他们不会表现沉浮的物体,有的用正方形表现不同的积木和小瓶,有些用一条蚯蚓形状的细线表示不规则的物体等,由于记录的不清晰,以至于孩子们无法统计。事后园长说:“如果孩子不操作,可能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材料。看来孩子的操作真的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份记录对中班孩子来说太难了。”

二、以教师的观察“激活”材料

当幼儿展现对数学材料的感受时.教师应该捕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教育初衷比较,检验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幼儿的真实水平和需要,从而“激活”材料,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应能了解材料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指向、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如在操作《小动物住哪里》的材料巾。教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先填上列“l、l、1.…_.一2、2、2……”“3、3、3……”等,再写第一行“l、2、3……”第二行“l、2、3……”等,一下就完成了。该孩子告诉教师,他找出了序数的规律。这是孩子思维概括性的表现,但同时又传递给教师另一个信息:这份材料对他而言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需要进行调整;要不,材料就是“死”材料。

三、用教师的积极回应“活化”材料

“活化”原指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这里引申为让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调整活动区环境,包括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材料。为此,教师可用积极回应的方式来缩小教育目标与材料之间的距离,使材料真正具有操作性、适宜性等。使原有的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活现”、“激活”“活化”是“让材料‘活’起来”的途径.是以新知识观为理论背景,动态的建设数学材料的理念和行为。它以教师的观察和孩子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积极回应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孩子真正对话,以期建立适合和推动孩子需要、发展的材料。

因此在强调数学材料是孩子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数学材料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匹配”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添加材料,显示要求

这主要针对教师在数学材料提供上的不完整而采取的回应策略,通过补充材料使孩子更好地感受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实现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如在《发夹排排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颜色和式样各异的发夹,请孩子有序地夹在布绳上.学习排序。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无规律地全部夹在布绳上。教师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添加了一些按颜色、形状分类好的卡片,让孩子参考.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读懂材料蕴含的要求,有目的地发展孩子的排序能力。

2.转变形式.深化目标

针对同一个教育目标,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掌握相关内容,但对原有的数学材料有所“疲倦”的情况下,教师须变换形式演绎同一个教育目标.重新激起孩子的兴趣,回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如在《神算子》活动巾,两个孩子同时投骰子,根据呈现的数字,谁先计算出得数,谁就在各自的晾衣杆上晒上一条小鱼,以鱼多者为胜。可几天下来,孩子不太喜欢晒鱼。于是教师把“晒鱼”环节进行了调整,改为“粘粘纸”,这样孩子依然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3.弱化游戏.突出主题

教师在数学材料的投放中,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活动,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或在材料的设置巾注重综合能力和动作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因为游戏化而弱化数学教育目标的现象。如在《打保龄球》活动巾,教师希望通过玩保龄球的方式发展小班孩子的计数能力。教师提供了lO个可乐瓶、一个小球。结果孩子只专注于把瓶子击倒,无暇顾及每一次击倒瓶子的数量,这就无法实现教师通过玩保龄球发展计数能力的目标。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在引导孩子探索如何击中更多的保龄球”的前提下,及时地加入了记录纸.用记录纸暗示活动要求(统计每一次倒地的可乐瓶的数量)。调整孩子的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4.完善规则自我检验

在设计数学操作材料巾,教师们都会注意“留痕”.从留痕中了解孩子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操作情况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但这种检验可以蕴含在材料当巾,通过一定的规则使

材料有利于孩子自我检验、自我判断。如活动《解密码》要求孩子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图片信息获得4个密码号.输入电脑,才能看到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们纷纷应战。可是.在孩子的操作中,大多数孩子会因一个密码的错误而失败.同时又无法确定哪一个出错。重新检验,孩子又缺少了第一次活动的认真度。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完善了规则:获得一个密码号,孩子必须经过两次操作活动,根据不同的图示信息解开同一个密码。这样,第二次的“解密”就成为孩子检验第一次“解密”是否正确的过程。

10.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 篇十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相互作用;自己学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0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15-03 收稿日期:2012-01-12

一、指导思想

数学知识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点。其实质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而幼儿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他们对数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而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他们还缺乏认识和理解这些关系的基础概念以及相应的感性经验,同时他们的逻辑推理也要借助于具体形象和动作进行。通过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来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特点。为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和应用活动数学法来对幼儿进行早期数学教育,把抽象的逻辑数学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接受的知识,促进幼儿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数学活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是幼儿自己用脑用手“做”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和学习环境,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和学习。

2.一个基础概念要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概括出来。教师通过改变材料或活动规则,为幼儿提供与某数学概念有关的多种活动变式,为幼儿形成有关数学概念储备足够的经验。

3.系统地提供数学活动。幼儿所进行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均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幼儿能力、思维发展的连续性。

4.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幼儿的内部发展水平。

5.活动的组织要能适合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以上这几点是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材料、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必须遵循的。

二、内容选择

我们在基本保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数的教育进行了调整,即从认识集合开始,过渡到认识抽象的数,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的初步概念。我们认为这样做是让幼儿从数学关系入手来学习数和数的运算,这有利于幼儿获得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幼儿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活动过程中必须应用一些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即类、序和对应。这样一来,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初步的数知识,而且能得到数学基本能力(数学概念能力、可逆思考能力和函数思考能力)的发展。

所有的数学教育内容分为两个主要系列,即数的系列和空间图形系列。数的系列教育主要通过九个阶段的活动来进行。

第一阶段:①给物体分类(从实物到图片、从物体的外部特征到内部属性);②有节奏地排列物体和按连续量特征排列一组物体的顺序。

第二阶段: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观念,比较两个集合,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样多,比什么多、比什么少)。

第三阶段:集合之间关系(等价、大于、小于)的守恒训练。

第四阶段:①按数量进行分类(实物→图片→点卡→数字);②给非连续量的物体集合排序。

第五阶段:用数字表示物体集合的量(从非连续量的归类到连续量的测量)。

第六阶段:认识10以内的自然数之间的兼差关系和顺序关系。

第七阶段:给物体集合进行层级分类和双维排列。

第八阶段:学习数的组成(从实物→点卡→数字)。

第九阶段:学习加减法运算。

这九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逐级地进行抽象概括。他们不仅包含了数概念的基本属性,而且包含了形成数概念所必需的逻辑准备。

空间图形的系列教育分为认识空间关系、辨认平面图形、制作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关系特征、认识立体图形、制作立体图形六个阶段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时间的教育活动。

三、活动设计

应用数学活动教学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幼儿进行自我学习提供基本条件。

每个活动由七个要素组成,即活动的目标、材料、规则、形式、指导、发展和评价。其中材料和规则是体现数学概念属性和运算规律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们也是使活动多样化的角色,活动的不同层次和各种变式就靠改变材料和规则来实现。

目标:活动目标是指活动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以便教师把握活动的主要功能和了解幼儿是否能完成任务。

材料:活动材料是指幼儿动手操作用的材料,包括操作材料时所应用的工具,以及说明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所需材料的数量。活动时操作材料的类型很多,如实物、图片、点数卡、标记图、范例板等,此外还有一些工具,如分类盒、纸笔、胶水、剪刀等。在为活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三点:①材料要充分,使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有一套;②材料要体现从实物→图片→符号逐步概括抽象的过程,例如分类活动先用实物,然后用图片,最后用标记;③学习同一概念或认识同一关系的材料要多样,如学习有节奏地排序用圆形卡、颜色卡、穿珠、物体图等等。通过不同表征形式的材料来适应幼儿表征能力的不同水平,帮助他们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帮助幼儿积累同类型的数学经验,这更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材料的理解和概括。

规则:活动规则主要是指幼儿必须遵守的活动步骤和所要掌握的要领,让幼儿知道怎样去进行活动,有时规则中也有教师为幼儿做的第一步准备。活动规则的制定也要考虑三点:①规则要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运算的性质及规律。例如让幼儿把有一样多物体的图片归到一起,这条规律体现了等价集合的相等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自然数的基数性质;②规则要能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规则可以通过三种形式让幼儿掌握。第一种是把规则寓于材料之中,如数字镶嵌板(如图) 幼儿只要能使两块板吻合了,那就对了。第二种是和范例板来表示规则,让幼儿照着做。如排序范例板(如图) ,幼儿可以反复尝试。第三种是用语言描述的规则,这要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规则由简到繁。③通过改变活动规则充分利用材料,一物可多用。例如有色彩的塑料插片用于分类活动,规则可以是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也可以是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或是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在一起等等。

形式:活动形式是指幼儿的活动方式。如果是个别活动就注明人手一套材料,如果是小组活动就注明使用一套材料。教学的组织一般为5~6人一组,由幼儿自愿组合。

指导:活动指导主要指教师怎样把活动的材料和规则介绍给幼儿,或是引导活动的要点。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切记应避免把幼儿所要学的知识或规则直接提示给他们,而要由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发现。

发展:活动的发展是指根据幼儿掌握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材料或规则提高活动的层次,增加难度,让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活动都是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步骤开始的,然后通过活动发展来体现活动的层次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幼儿对同类活动的不同需要。

评价:活动的评价目的是确定活动的效果,教师应把评价项目看作是帮助幼儿学习和观察幼儿行为的一个重点,而不能抱着测验幼儿的态度。评价时要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下转第15页) 四、教学组织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集体活动(全班幼儿用一套教材),小组活动(2~6名幼儿合用一套教材)、个别活动(幼儿人手一套教材)。在我们的活动教学法中以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

在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里我们一般提供六至七个教学游戏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体现适合幼儿不同学习特点和满足幼儿不同需要的思想。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同一内容的活动的要求层次不同,有同一性质活动的各种不同变式,以保证有关经验的充分获得,有重复出现的活动,以使幼儿得到不断的复习和巩固。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及形式,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由于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可以自行调节学习的进度,按照自己的理解水平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组织安排活动时要根据幼儿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同时要注意活动的逻辑连续性。不要把活动定死,大家都玩一样的,也不要一定把所有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顺着玩一遍。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能力强的先走一步,能力弱的学习进度就慢一点,要在幼儿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在每次教学的单位时间内都要安排一个新的教学活动。每个新的活动要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次,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材料,理解活动规则。这样幼儿离开教师以后自己就知道怎样玩儿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勉强幼儿一次就学会,要允许他们多次尝试和探索。同时还要注意,如果幼儿掌握了就要引导他进入高一层次的活动;如果幼儿接受多种玩法感到困难可以降低要求;如果幼儿不愿意玩,就允许他到别的活动小组去。总之,要尽可以地让幼儿接受多种活动方式。

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有机会具体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并根据幼儿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机会也增多,有助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活动教学法进行早期数学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①为幼儿创设一个合适的数学学习环境(包括材料、活动、组织形式),使幼儿面临有关的数学问题的各种情境。②激发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让他们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发现和学习有关的知识。③观察和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不断组织、调整材料和活动,以适应幼儿的学习。④适时地帮助幼儿整理、概括以获取的经验,形成初级概念。

11.19让教研活动活起来 篇十一

柳夕浪曾在《活动教学概述》一文中这样形象地阐述活动教学:“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只是作为‘辅导者’的身份出现,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内)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情境、活动区域,师生关系主要呈现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导的倾斜模式。”而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恰恰是新教育改革以来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教学。那么,该如何把活动教学用在智障儿童的识字课堂中呢?为了找到答案,作者就从自己所讲授的一节识字课《跑》说起吧。

一、教学设计

看到“跑”字,我们首先会联想到奔跑的场景,可以说“跑”字本身的意义赋予了它许多的活力和动感。我也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想用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活动中认识“跑”这个字。首先,我设置了如下的三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A组学生(能力较强)通过活动能理解、掌握跑的音、形、义,在生活中能熟练运用,认识足字旁,并能自主扩展认知偏旁相同的类似生字;B组学生(能力中等)能在活动中掌握跑的音、形、义,了解它的偏旁部首,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C组学生(能力稍弱)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跑的动作模仿。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识字的乐趣,同时掌握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全班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同学间的配合能力。

2.活动过程

对“跑”字音、形、义的掌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有活动都围绕着重点来展开,具体如下:

热身篇

活动一:火车奔跑。伴随着《火车开了》的音乐声,学生们排成一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课堂,拉开了本课的序幕。当唱到“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向前奔跑”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踮起小脚跑了起来,一张张轻松活泼的笑脸也随之在课堂上依次呈现。

活动二:穿越“大门”。这是一项自选活动,在讲台前有一道“大门”,上面有两个字“足”和“包”。学生认出这两个字后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小鸟飞、小兔跳、小马跑等等)进入大门,坐到课桌前。

课堂伊始的集体活动和自选活动,完成了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常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样以活动来开场,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课堂更为期待。

体验篇

活动三:“足字旁”和“包”的聚会。看这个活动名称就知道它的意图了,这是本节课要让学生明确的重点。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足字旁,同生字“足”作比较,加深对偏旁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别拿着“足字旁”和“包”的卡片参加聚会,这两个字卡聚在一起就是要学习的新字“跑”。字形解决了,接下来是字义。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小问题,“足”表示什么意思?“跑”的时候要用到什么?然后揭晓答案:脚。正因为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字用了表示脚的“足字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围着课桌跑一跑,让课堂充满了轻松和快乐。

挑战篇

活动四:前面几项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愉悦,在快乐中学习生字,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于是,抓住时机,在此处安排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任务一:看图猜字

这几个生字很类似,偏旁都是“足”字旁,既有本课刚学过的“跑”字,也有还未学到的 “跳”字和“踩”字,这项任务让能力较强的A组来完成。其实看图不难说出上面对应的生字,但关键是让学生去领悟这种认字的方式,通过字与字之间的比较,以更快识记新的生字。“授之以渔”,正是此意。

任务二:看图选字

这项任务主要由能力中等的B组学生来完成,这部分学生也是班级学生的主体部分。这项任务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字卡中的生字很类似,容易混淆。另外,当学生选出字的时候,等于把这个字放在了一个句子中,让学生去体会字在句中的运用。为了降低难度,我选择了自己班级学生运动会时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快地做出选择;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回放本节课学过的“跑”字,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新字对学生产生的混淆程度。

任务三:选照片做动作

这项任务主要是给能力稍弱的C组同学设计的,对于个别不识字的学生,相

应的卡片上贴有照片,以便他们更容易进行选择。学生找到卡片后,教师下达“跑”的口令,让学生跑到指定的区域内,通过模仿跑的动作,加深他们对“跑”的印象。这些同学因能力有限,还无法在短时间内认识“跑”这个字形,但对“跑”的音和义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记。

设置上面三个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生字“跑”的音形义进行巩固认知,同时扩展认知其他新字,体会认字方法。另外,在任务二中还涉及了字在句中的运用,体现了语文课中字词句的综合练习;其次体现智障班级的分层教学,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此外,为了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除了授课教师外,请了2位指导教师一起辅助ABC三组完成任务,以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

总结篇

活动五:总结评优。教师对前面四项活动进行简单总结,对“跑”的音形义再次巩固,同时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全体学生颁发制作精美的“跑”字卡片,鼓励他们用学到的认字方法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认识更多的生字。

二、教学启示

短短的一节课,学生们在活动中兴高采烈,积极参与,这让我兴奋不已,原来枯燥的识字课,在活动的驱使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活动教学给课堂带来的惊喜和收获。

1.活动设置要有目的性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带着鲜明的目的性的。每项活动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储备知识,内化知识,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述课例的活动三,学生在“足字旁”和“包”“聚会”的真切体验中,亲身体验了“跑”的字形构成以及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字认知之法。

2.活动过程要体现师生的民主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应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上述课例中,教师充当的是活动传达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完成者,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3.活动设计要有创新性

上一篇:加油吧实习生语录下一篇:读《六(四)班的追星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