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消费

2024-10-22

大学消费(9篇)

1.大学消费 篇一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现状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的大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开始有自己独立支配的较大额资金,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笔生活费自然不会很少,平均一下,一个人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一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只有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给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刚才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1、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代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以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以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处自我满足的效果。

2、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有多有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3、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会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能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高档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二名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4、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就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比如这校流行打篮球,那校足球特别受重视等等不一样的现象。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它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5、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高档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而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6、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我请你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7、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8、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不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9、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者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10、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仅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多,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属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那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以别人以众不同所以,生产厂乡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

2、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我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的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3、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a、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b、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什么,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c、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

4、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比如产品或是服务多迎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5、大学生用钱一般很难有计划性,而且是越有钱,计划性就越差,作为商家大制订一些销售方略的时候,一定看准时机,最好在开学的那段时间,同学兜里也都比较满,容易购买一些高价商品,而到后半学期,特别是快放学的那一个月,除一些比校便宜的食品外,其它商品促销活动最好停止,因为,他们已经没钱了。所以,什么也不会再去那么关注了。另外,那个时候考试也快到了,一心向着学习了,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注意太多了,

2.大学消费 篇二

一、调查目的、对象和方式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现状、发现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调查对象以延安大学的女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 于2010年11月2日至5日实施了调研。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 在延安大学六栋女生公寓楼采取随机发放的原则进行, 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976份, 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为95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2%。问卷共有25个问题, 前24个为选择题, 其中16个为单选题, 8个多选题, 问题涉及女大学生消费的来源、方式、心理、结构、态度等方面;最后一个为主观题, 了解的是被调查者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看法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

(一)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952份有效问卷当中, 大一女生占19.4%, 大二女生占25.94%, 大三女生占16.88%, 大四女生占29.11%, 女研究生占8.65%;调查对象当中文科学生占60.08%, 理科占25%, 工科占10.92%, 艺术类占2.1%, 其他学科的占1.89%。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占到了71.97%, 来自城市的只占到28.03%, 说明延安大学大多数的同学都来自农村。

(二) 消费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 85.77%的女大学的生活费完全是由父母给予的, 有6.79%的女大学生完全由自己做兼职来提供, 还有3.61%的女大学生是靠做兼职和父母给予, 再有0.42%的女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靠学校的奖、助学金, 而从其他渠道得到生活费的只占2.97%, 这些数据说明, 女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还是由父母给予, 但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女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越来越多的同学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做一些兼职或其他途径来帮助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三)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 女大学生的消费总体比较适中, 中低消费成主流。

调查显示, 83.54%的女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在300-800元之间, 75.86%的同学每月用于日用品的消费都小于100元, 在购买化妆品方面, 93.88%的同学每月的花费在100元以下, 在娱乐方面, 98.3%的同学每月的花费都小于100元。所以说当前女大学生的消费整体上还是比较合理和现实的。

2. 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主要用于伙食、生活必需品、学习这三个方面。在女大学生消费项目“您每月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9个选项中, 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伙食占97.48%, 服装、饰品、化妆品占45.38%, 学习费用占44.75%, 而其他的, 比如说上网消费、交通娱乐消费、恋爱消费等所占比例都小于10%。

3. 女大学生的购买动机是追求物美价廉。

在“影响您是否进行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的选择中, 70.54%的同学选择了“质量”;69.25%的同学选择了“价格”;50.97%的同学选择了“产品价值”;17.85%的同学选择了“售后服务”;17.2%的同学选择了“交易安全”;还有2.15%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这说明, 质量、价格是吸引女大学生进行消费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4. 女大学生的消费原则是节约务实。

在“您在消费时所遵循的消费原则是?”这一选择中, 87.5%的同学选择“务实”;而选择超前、盲目和从众三者的比例之和不到13%;还有在“您的消费方式是?”的选择中, 35.38%的同学选择了“事先做好消费计划”;53.6%的同学选择“能省则省”、这两组数据说明,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都能够勤俭节约, 本着务实的消费原则进行合理的消费。

5. 女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在“您在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满意会采取什么措施?”的选项当中, 13.24%同学选择了“找商家理论”;68.28%的同学选择了“不再购买其产品”;30.88%的同学选择了“告诉周围的人”;而只有10.71%的同学选择“自认倒霉”, 这主要是由于女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所以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注重的环节也比较多, 她们可能不仅要了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 同时也会注重服务人员的态度、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等, 但是如果遇到不满意她们大多数会采取措施, 维权意识较强。

6. 懂得感恩。

调查中发现, 女大学生都非常感恩于自己的父母, 在“如果您一夜之间拥有一大笔钱, 您会如何使用”这一选项当中, 有91.53%的同学会选择“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虽然最近几年社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提出了一些质疑, 认为年轻的一代是浮夸的一代, 是道德缺失的一代, 但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就能看出,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都心存感激, 只是现在还缺乏经济能力, 一旦条件具备, 她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孝敬父母。

三、女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一) 理性消费占主导, 消费原则节约务实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女大学生的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83.54%的女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能控制在300-800元之间, 而每个月超过1000元生活费的只占到2.74%, 在购买日用品方面, 48.54%的同学平均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在购买化妆品方面, 65.4%的同学平均每月的生活费都能控制在50元以下;在娱乐费用方面, 87.71%的同学平均每月的花费也能控制在50元以下;在交际或感情投资方面, 每月的花费能控制到50元以下的同学也占到了57.42%;但是在学习方面的费用, 48.9%的同学平均每月的花费却在50-100元;这样就能看出, 大多数女大生的生活费都主要用于学习和日用品消费这两个方面, 同时, 在被问到“您在消费时所遵循的消费原则”时, 87.5%的同学都选择了“务实”。此外, 在“您的消费方式是?”的选项中, 53.6%的同学会选择“能省则省”, 而35.38%的同学也会选择“事先做好消费计划”。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能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是较为理性的, 他们的生活也较为节俭, 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 因为有71.97%的女大学生都来自农村, 家庭都不富裕, 所以就应该理性消费, 尽量减轻家庭负担。

(二) 消费总体适中, 两极分化初露端倪

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们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很大一个瓶颈, 贫富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 同时也表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 而在校的女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有农村的, 也有城市的, 有东部的, 也有中西部的, 这就决定了她们在消费上并不平衡。从调查的数据也能看出, 有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不到300元, 而有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却高于1000元。此外, 不同的年级, 在消费上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 大四女生和女研究生的消费水平要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女生。

(三) 求美求廉动机, 攀比与炫耀同在

调查发现, 质量、价格是吸引女大学生进行消费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您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的结果显示, 87.65%的同学都承认当代女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攀比的心理从而就会导致一些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而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 女大学生就会更多的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消费就会受周围人的影响, 在“您认为自己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养成主要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一选项中, 36.67%的同学都会选择“周围同学”, 从这个数据我们也能看出女大学生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周围人的影响。在这种攀比心理的支配下, 女大学生在消费时考虑的可能就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而是商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其目的就是肯定自己和表现自己, 从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四) 消费结构基本合理, 多元化趋势已出现

女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和人间交往消费等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女大学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习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 这两部分的消费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最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所以同学们在校期间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 而人际交往消费的提高, 说明女大学生渴望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 在未来能够有一个高品质的生活。

四、建议及对策

(一) 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当代女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潮流当中, 往往会产生一时偏激的消费观念, 过于追求时尚潮流, 超前消费, 超过自己所能承担的水平, 给家庭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在访谈中发现, 女大学生购物大多数是盲目的, 有些仅凭心情去消费, 还有一些女生在食物上花费很小, 吃饭也不注意营养, 而把省下来的钱去买衣服、鞋子或其他的一些能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消费品。而女大学生作为消费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 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花费要与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为自己制定科学消费计划, 应该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 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 而文化娱乐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不能本末倒置。

(二) 树立自理消费的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 85.77%的同学的生活费完全是由父母给予的,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们中国, 孩子只要还在上学, 父母就有义务来承担孩子的生活费以及学费, 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其实大多数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了, 不应该总是寄托于自己的父母而生活, 应该学会独立和自立。上大学不像上中学,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自由的, 完全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情况下去做一些兼职或者勤工俭学, 这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有利于毕业之后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又可以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三) 家庭应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

在“您认为自己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养成主要受哪些方面的影响”的5个选项当中, 71.43%的同学选择了“家庭”;这说明家庭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 在校的女大学生当中, 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女, 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 有些女同学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的自私与任性, 自理能力低下, 在消费上表现为盲目消费, 自控能力较弱。因此, 家长应该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针对那些消费习惯不好, 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 家长可以缩短发放生活费的期限。

(四) 注重内在美的培养

在与部分女生谈话的过程当中发现, 当代女大学生太注重外在的东西, 衣服、鞋子要穿品牌, 在感情上投入过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而在学习上的投入却很少, 完全忘记上大学的目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要更加努力来提高自己, 在校期间要以学习为重,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做个有智慧的女人。

参考文献

[1]康开洁.大学生消费现状透析[J].职业圈, 2007 (5)

[2]李冉.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0 (6)

[3]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商业现代化, 2006 (9)

3.大学消费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消费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活动,对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反映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其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不但是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其消费方式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消费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状

(一)消费来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70.9%消费来源是父母供给,有6.4%的消费来源于其他亲友的资助,他们属于青年阶段,身体、思想各方面都逐步成熟,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但大学期间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时间和能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费,消费基本属于依赖性消费。

(二)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反映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大学生消费属于依赖性消费,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是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来源地经济发展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月消费由于家庭所在地不同差距较大。消费最低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总额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低52.5元。二是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伙食消费、衣着消费和交际消费方面差距较明显,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消费方面差距并不明显,分别为6.42%和7.71%。这与社会对他们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有关。三是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离社会越近,受学校所在城市消费的影响越大,消费支出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其学习消费和通讯等支出增加幅度较大,伙食消费增加幅度不大。

(三)消费结构状况

大学生消费70.5%是基本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较高,学习消费占总消费额的6.7%,比重不大,有待加强,交际、娱乐消费占的22.8%,比例偏高,应适度降低。

(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有近1/2的学生持赞成态度,1/4的人不赞成,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有1/2以上的学生持赞成态度,近20%的人不赞成,1/2以上的学生不赞成高消费。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学校园生活更趋多样化,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消费支出总额中,文体娱乐或旅游、零食等享乐品,以及上网、通讯等消费支出额相对比例较大,用于购买书报、学习用品等消费支出比例相对小,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消费行为及消费心里的非理性化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比较发现,只有11.9%一直坚持记账,43.5%从不记账。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具有合理的消费习惯。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念,但实际的消费行为中却缺乏合理性。

(三)享受和交往消费较高

通过图1对三种消费比较,月均用在学习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占59.5%,与此同时,交往方面的费用50元以下的是30.5%,50—100元的占到了52.3%。在享受方面的消费平均每月低于50元的仅有28.6%,大多数都超过50元,并且有2.6%的超过了300元以上。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心理。随着身体的发育,抽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

其次是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需要也开始异质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体现了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成熟易受诱惑的消费心理。

第三是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调查来看,现代的大学生近90%的认同即时享乐的观点,这种消费价值观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

第四,是参考群体的诱导。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具有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也体现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

四、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研究中,应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研究他们消费心理与行为中的问题,把握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使他们做到科学理性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需要对消费合理规划,协调好学习消费、生活消费、享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拥有系统科学的消费结构,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进行有计划、合理的消费,不盲目攀比、跟随,有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财商,形成自己的理财观,用理智支配消费,懂得运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原理,注意投资的效益,将投资用于学习和提高技能等方面,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四)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习惯

家庭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甚至通过金钱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生活费,引导合理开支。父母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五)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校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形成良好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许多高校之所以形成不良的奢侈攀比之风,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难辞其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刻不容缓。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其消费行为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化和炫耀性消费的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和学校管理带来重要的影响,针对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市场化、价值观、消费的参考群体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构建合理的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 ]①王宝义,张黎萍著.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山东经济,2006(5):28—30

[ ]②孟凡会.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滁州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J].经济师,2008(3):99—102

[ ]③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3—18

[ ]④曹宇,贾绍宁,史建伟.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分析及改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6):192

[ ]⑤张成钧,陈冰.高校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5(7):11—14

4.大学生攀比消费 篇四

摘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整体趋于合理,但是在小范围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是需要各界人士正视的,例如盲目攀比的现象在某些大学生中十分常见,这是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当中亟待纠正的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杜绝盲目攀比,树立健康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从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入手,重点关注了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问题,希望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攀比消费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基本现状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四个方面。据统计,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合理消费,收支平衡,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来自家庭的支持,远离故乡家人,他们的行为有更多自主的余地,但是他们大部分还是没有因为缺乏监督指导而放任消费。

然而,少数一些大学生在花钱消费方面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诸如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情绪化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等。众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给少部分大学生造成了“财政赤字”,这是大学生消费现状不容乐观的方面。笔者认为,这些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攀比心理过重所造成的,来自相对纯洁的中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由于自制力不足,看到身边一些同学吃好喝好玩好的,心理不平衡,虚荣心作祟,遂倾其所有与之攀比,使自己陷入了“财政赤字”的泥潭。

二、盲目攀比消费

每个大学生的出身不同,背景各异,所以在校的消费要量力而行,最好能以节俭为重,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却没有这个理念,他们的想法是“你有,我也得有”。这种攀比心理使大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追求前卫新潮,攀比心理严重,出现了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化妆品和衣服是女生最爱攀比的,强烈的爱美之心无可厚非,通过时尚的穿着和精致的化妆提升自己的形象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不惜代价购买高级化妆品和服装,这些东西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别的同学都有,我要是没有就丢人。钱不够就问家长要,相互摆阔,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影响极其恶劣。

而男生攀比消费的方向很多时候是在“人际交往消费”上。互相请吃饭,我请你吃的一定要比你请我的高档,第二次去吃的一定要比第一次的要贵,盲目攀比的心理让这种交际陷入了恶性循环,而学生口袋里的钱,就这么如流水般减少。男生还有一个方面的支出会给自己增加财政负担,那就是恋爱支出,攀比心理偶尔也会在这个方面让男生失去理智,“我送给你的礼物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观念使男生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诚然,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有能力去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开展自己的消费行为,不合理消费危害甚大,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会加重家庭开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不受委屈,所以他们会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你无上限的攀比会使你光鲜亮丽外表背后的父母必须付出更多辛劳。而你从此养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也许会在很长时间内带给你麻烦,毕业后理财陷入混乱,经济独立后经常入不敷出,这些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困境在此刻已埋下隐患。

大学生必须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消除盲目攀比消费现象意义都十分重大。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科学健康消费。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首先,必须克服攀比情绪,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不可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一味的追求新异,推崇时尚。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作一个清醒而理智的消费者是第一步。

第二,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大学生大多没有自己创造的收入,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来自家庭的支撑,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学校的消费行为都是家庭在支撑着,不论多少钱,容不容易挣,总之那都是父母亲给的,勤俭节约,不仅仅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且珍惜他们的劳动,尽量做到给家里减轻负担,也是为了将来独立生活做好积极准备。

5.大学生消费习惯 篇五

答:

1、个性消费。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购买“新、齐、美”等商品,喜欢把自己打扮的与众不同,以展现自己的消费独特性。时尚消费。

2、超前消费。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把握时尚潮流,希望用新异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潮流。

3、非理性消费。看见什么喜欢的产品都买,并不考虑实际情况,自己是否需要。贪慕虚荣,别人有什么产品自己也想要,出于攀比而购买。

4、多元化消费。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呈现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支出以占到相当比例,说明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5、忠城于购买品牌。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切体验,如果使用什么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形成固定偏好,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6.大学消费 篇六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

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

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

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7.李小芳.“新贫族”:一种消费的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6)

7.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研究 篇七

一、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1. 消费收入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经济尚未独立的特殊消费群体, 其经济来源亦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学校助学金为主, 辅之以父母供给。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国家改助学金为奖学金, 父母供给和奖学金就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在90年代中后期以后, 随着学校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 大学生消费支出来源逐渐多样化, 有父母供给、打工所得、奖学金、亲友支持、社会资助、国家助学贷款等。其中家庭来源一直都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家庭来源所占比例在90%以上, 甚至部分学生达到100%, 其它来源总共只有10%以下。

2. 消费支出

研究者余展洪的研究结果表明:7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月均消费30元~50元, 主要满足基本生活费用;80年代初的大学生月均消费50元~100元, 满足生活费之余买点喜欢的书籍;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学生月均消费120元~200元, 以饮食为主, 开始有了旅游消费;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月均消费400元~600元, 旅游费用逐渐增加;90年代后期以来的大学生月均消费400元~800元, 除生活费用外, 手机、上网、旅游等费用激增。21世纪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发达的时代, 大学生的消费亦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研究者李巍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分为基础消费、关系消费、偏好消费和表现消费四个部分。

(1) 基础消费

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了完成最基础的学业而进行的生活和学习的消费支出。

在生活消费上, 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也不同。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元~300元的2.09%, 在300元~500元的占44.41%, 在500元~700元的占34.17%, 在700元以上的占9.33%。笔者对山东日照大学城 (以下简称大学城) 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生活费用在200元以下的占5%~10%, 在200元~400元之间的占70%~85%, 在400元以上的占5%以下。可见, 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从分布上是两头小中间大, 成菱形状分布。

在学习费用上, 由于学杂费的支出不由大学生自主支配, 因此本文大学生的学习支出主要包括购书消费、考证消费、电脑消费等。当代大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的双重供给下, 已经很少购书, 大部分的学生此项支出为零。而考证消费随着学生就业难度的提高而急剧增加, 在校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 对考证高度重视, 四六级、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师、驾证、导游、物流师等等考试项目, 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成为大学生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笔者对大学城在校生的调查显示:考证费用一般在800左右, 最低的也有600元, 最高的竟达到了3000多元。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电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21.2%, 部分宿舍甚至是人手一台。有些大学生虽然没有购买电脑, 通过去网吧来实现电脑消费, 且每月在50到几百元不等。现在大学生中还出现了租房消费现象, 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或考研空间在校外租房。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 大学城的大学生有近10%的学生在校外租房, 每月支出约为200元左右。

(2) 关系消费

是指大学生为了获取社会认同、群体归属感和情感交往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

(1) 人情消费

有研究资料显示, 在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中, 每月用来人情往来消费支出额远远高于学习和文体消费支出额。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获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 甚至是家里来了汇款单都被列入请客之列, 否则便被视为“小气”、“不够人情”, 且被请学生亦要随礼。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城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每月每人也在100元左右, 人情消费在大学生中的蔓延之势, 已经成为一些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2) 通讯消费

随着国内电信费用和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 大学生对通讯消费特别是手机消费的需求是急速增长。根据笔者对大学城学生手机拥有情况的调查, 所调查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100%, 且价格一般在800元~1500元左右。大学生每月通讯费用在50元~100元不等, 高的能达200元以上。

(3) 恋爱消费

目前在大学生中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随之而来的谈恋爱的费用也成为大学生消费支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平时去喝杯咖啡、KFC、情人节礼物、生日礼物、鲜花等这些所谓的“爱情象征物”都是大学生在谈恋爱的必要支出项目, 不但花样繁多, 且价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大学城中大学生谈恋爱的费用约为每月200元, 最低的也有1000元, 最高的竟达400元。

(4) 毕业消费

是指大学生毕业之前为了找工作和同学间留念而支出的消费额。一些学生为了面试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 买高档服装、做美容美发等, 不惜花费重金。而毕业之前同学之间互赠纪念品、照相留念、社道别宴等更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消费。笔者问卷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毕业生在毕业消费时一般都在700元~800元之间, 高的能达到上千元。

3. 偏好消费

是指大学生为追求和实现个人爱好而进行的产品或劳务消费。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 精力旺盛, 爱好广泛, 热爱运动, 追逐时尚, 如体育、音乐、美术、旅游、溜冰、网络游戏等。大学生的一部分消费支出就用于了这些爱好追求上, 如购买体育运动或器材、磁带、溜冰鞋等。特别是旅游消费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项固定支出。根据调查结果, 大学城的大学生一年的旅游费用在400元左右, 最低也在200元左右, 最高的甚至可达几千元以上。

4. 表现消费

是指大学生为了表现自我、体现个性的消费, 表现形式有两种:“趋同”和“示异”。“趋同”是指大学生在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 虽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 以获得一种“群体成员感”, 摆脱“落伍”的诟病。“示异”是指大学生为了体现优越感, 展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追求“高人一等”的炫耀性消费, 如你用1000元的手机, 我就用3000元的手机。

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消费倾向, 如消费无计划、攀比消费、盲目追求新时尚、从众消费等消费误区。这些不良消费倾向对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连带影响, 应该认真对待。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形成因素分析

大学生中出现这些不良消费倾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 大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由高中备受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 很难有突出表现, 难以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 感到一种失落感和孤独感。不甘落后的心理使得他们刻意去改变自身形象, 追随时尚潮流, 希望通过这样“示异”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弥补失落或是通过“趋同”来避免自己的落伍, 驱赶孤独。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的家庭中, 人们习惯的是“向下的爱”, 将重心放在年轻一代, 在经济支出上也向子女倾斜, 不管经济条件好坏无节制的保证子女的物质需求, “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溺爱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 家长了为了让子女考上好的高校, 将子女的精力重点限制于学习上, 除了学习不准考虑任何其他的事情, 缺乏对子女的理财能力的培养, 导致子女进入高校后无节制无计划的消费。在调查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竟然一无所知, 只知道自己的消费。

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超前消费、虚荣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主义蔓延开来,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有些大学生经常是在学期初, 头两件事情一是还欠款, 二是约哥们去撮一顿, 之后手中可支配资金所剩无几了, 超前消费现象严重。

另外, 在现代的信息时代, 以广播、电视等为载体的社会传媒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传媒宣传的事物一般称之为时尚, 而当代大学生渴望并追求时尚, 其消费行为受大众传媒的左右, 尤其是各类明星所代言的名牌更是大学生的第一消费选择。

4. 高校因素的影响

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将教育重心放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上, 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够了解和重视, 对大学生有关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外, 高校对周边环境的的治理不够也是不良消费的催化剂。众多的网吧、歌舞厅、咖啡厅、游戏厅、溜冰室和桌球室等石刻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 促使其消费。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

1. 高校方面

高校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观的专题教育, 培养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反对各种不良的消费观念, 同时应加大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有效应对措施。例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 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 减少不良消费的时间和空间。

2.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不只关心学习, 还应该及时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和加强教育, 培养子女的合理消费习惯。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教会子女一些必要的理财之道, 培养子女以后独立生活时的理财能力。另外, 家长对于已进入大学的子女应该有节制的供给各类正当费用, 从根头上节制大学生的不良消费。

3. 政府方面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为此政府应采取经济或行政等相关措施, 提倡合理消费, 净化社会风气, 制止不良消费风气, 努力提高全民的消费文明程度。另外,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周围环境的治理, 取缔那些纯赢利性的、不健康的娱乐消费场所,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弹性[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1

[2]方翰青: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 2006, 5

[3]江鸿: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6

[4]吴茜刘薰词: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及其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 2006, 6

[5]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26

8.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等 篇八

一、日用品购买率最高

数据显示,上网大学生仍保持着很强的消费需求,产品消费覆盖率最高的是日用产品,如:酸奶,非乳酸菌饮料、鲜奶、瓶装水、茶饮料、碳酸饮料、洗发水、护肤品、运动鞋/休闲鞋等等,购买率都已经达到100%。对于手机/小灵通、网络游戏、手机卡、银行卡等产品的购买率平均在97%左右。

二、消费相对理性经验及口碑比品牌更重要

在快速消费品中,每一个品类中的优势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例如:酸奶、鲜奶的蒙牛、伊利和光明;茶饮料的统一和康师傅;瓶装水的农夫山泉,娃哈哈和乐百氏;碳酸饮料中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洗发水中三大宝洁的产品飘柔、海飞丝和潘婷;运动产品中的耐克与阿迪达斯。

酸奶:

蒙牛、光明、伊利,仍是领先的三个品牌。上网大学生对伊利的提示前提及率有较显著的提升,CTR认为这是高力度宣传的效果。

碳酸饮料: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仍竞争激烈,两个品牌的表现接近。但相对而言,可口可乐在提示前认知度上略好于百事可乐,CTR认为是其产品与游戏联合宣传的效果。

洗发水:

宝洁公司旗下的海飞丝、潘婷、飘柔仍位列前三位,而伊卡璐的表现也比较突出。相比之下,联合利华的力士、夏士莲在品牌知名度及使用率上,则表现一般。

手机卡:

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仍是5城市上网大学生认知及使用率最高的手机卡。

银行卡:

目前银行卡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100%。但是,银行卡的使用则非常分散,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品牌。目前占有率较高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因此,对于银行来讲,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宣传的良机。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魔兽世界是5城市大学生最常玩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游戏的第一提及率就已经为53%,合计认知度高达83%。其他各个网络游戏占有率相差无几,而且认知度普遍都为30%。CTR认为,这与其游戏与产品联合宣传,以及高力度宣传效果有关。

通过本次研究,CTB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厂商宣称的品牌形象不是最重要的,实际的使用经验与口碑可能更是品牌选择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讲,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具理性。

三、视频广告异军突起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产品消费能力及方向,为相关产品带来商机。从9月份开始,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校园餐厅视频广告目前各类产品的播出比例已经超过了60%,成为商家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

通过比较9月份与10月份各类媒体的到达状况,CTR发现,作为锁定大学生为目标人群的高校视频媒体,在短短的1个月内,高校视频媒体对手机、运动鞋等6个品类广告的认知度的贡献率平均提升了21%左右,广告的到达率发生了显著的提升。

国产车潜力巨大——汽车市场各国品牌分析

自从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汽车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达到近592万辆的总规模。目前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各品牌竞争非常激烈。那么,消费者目前拥有各品牌汽车的状况如何呢?他们对各品牌汽车的评价又如何呢?为此,新秦调查面向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五个城市进行了一次汽车消费状况的调查。

一、拥有汽车情况

调查显示,在544个拥有汽车的被访者当中,有66个被访者拥有国产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19.2%;有160个被访者拥有德系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46.5%;有12个被访者拥有美系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3.5%;有41个被访者拥有韩系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11.9%;有35个被访者拥有日系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10.2%;有30个被访者拥有其他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为8.7%。

由此可见,被访者拥有德系品牌汽车的比例相对最高,其次为国产品牌汽车。

二、各品牌汽车的评价分析

各品牌汽车的特点也非常鲜明。以别克为代表的美系品牌车,雍容华贵,奔放热情;以丰田和日产为代表的日系品牌车精致灵巧,轻盈飘逸;以捷达车和桑塔纳为代表的德系品牌车,朴实无华,坚实耐用。以伊兰特为代表的韩系品牌车,外形流畅漂亮,配置齐全。

那么,被访者对于各品牌汽车的评价又如何呢?

众所周知,德国人做事严谨、认真,这从其汽车设计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来。德系车整车的刚性比较高,当发生事故时,整车变形很小,能给驾驶人员最大限度的保护。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德系品牌汽车的质量评价分最高。以五分为满分,被访者对于国产品牌汽车、德系品牌汽车、美系品牌汽车、韩系品牌汽车和日系品牌汽车的质量评价分为3.23、4.27、3.89、3.40、3.29;性价比评价分依次为3.67、367、3.40、3.45、3.25;时尚感评价分依次为3.06、3.73、3.76、3.74、3.58。

三、汽车的未来购买意向分析

如下图显示,对于国产品牌汽车,有57.3%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对于德系品牌汽车,有73.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对于美系品牌汽车,有54.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对于韩系品牌汽车,有40.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对于日系品牌汽车,有38.0%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

由此可见,被访者对于德系品牌汽车的未来购买意向相对最高。

9.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篇九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趋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对自身正确认同的基础上理性消费,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消费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合理消费

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是也是符合这个层次需求满足规律的。

首先,大学生用于伙食和衣物方面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层次最低,最基本的需要;其次,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生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在恋爱的过程中要进行消费,这个消费可以看作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部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后果;再次,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加上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往往有会一些档次较高消费,如电脑/上网消费、手机/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属于尊重需要的消费;最后,随着对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慢慢的意识到“知识无价”、“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忙考研、考证,参加培训等智力投资,因此用于学习上的消费也就逐渐的提高,这部分的消费归结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消费。这样,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结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的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主要由学校来提供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的措施,因此大学生用来维护安全的消费额度是很小的,在研究中被忽略不计了。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如今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同时消费也呈现出了新趋向、新特点。这一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来源单一。作为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的大学生,由家里供给生活费仍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生活费的主要途径。二是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零食费、上网费、手机费、化妆品费以及感情投资费(恋爱、交友等)。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误区

1、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心理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他们远离父母,少了许多约束,于是将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越来越关注品牌,甚至有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省生活费就是为了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时尚杂志等也成了多学生的 着装宝典。

2、节约观念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们正处于求学阶段,自身时间及能力有限。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大学生普遍节约观念淡薄,“月光族”大有人在。

3、感情投资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谈恋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远远超过伙食费,同学之间为了庆生日、联络老乡、考试帮忙、疏通关系都得请客送礼这项开资每月不定,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会弄得自己节衣缩食、身心疲惫,影响学习,这是让人十分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等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分为两大类,既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消费者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校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将其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四大类: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家庭的传统影响因素;学校的管理

影响因素和社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二)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十每一个家庭都属十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家庭的消费特色。(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的独立。子女一旦远离父母去上大学,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孤身在外苦了他们。这种一味给钱满足大学生消费的溺爱行为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

(四)社会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

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自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一)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自觉摒弃奢靡的消费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改掉超前消费的陋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性消费的今天,大学生更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大学学业。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意识和行为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反映学校应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或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财商。

(三)社会、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社会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三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社会应引导理性消费的主流方向加强健康消费信息的传递。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监督与引导,并要积极鼓励子女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海艳.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6]金振蓉.我们该怎样“科学消费”[N].光明日报,2002

[7]张静.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J].现代交

际,2009年12期

[8]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苏志宏.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机关党建工作交流材料下一篇:stata回归分析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