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例小结

2024-07-08

生物特例小结(共12篇)(共12篇)

1.生物特例小结 篇一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3.脂多糖【lps】: 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构成为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类脂A具有内毒素活性。

4.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5.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可通过接合等作用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6.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7鞭毛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上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也称为菌毛;可以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运动力无关,普通菌毛与黏附有关,性菌毛与接合有关。

9.芽胞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10.原生质体 指完全除去了细胞壁,只剩下胞浆膜包围的原生质的个体。这类细菌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如G+菌失去细胞壁后易形成原生质体)。11.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12生长因子 为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有维持细菌正常发育和促进生长的功能,极其微量就能显示其影响,而足够份量可促进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

13.生长曲线:在培养基中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14.培养基:人工配置的适合细菌生长的营养基质。

15.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6.菌苔 指众多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所形成的细胞群体.。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18.灭菌 指杀死一切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及其芽胞或孢子,使物体表面或内部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19.消毒 用化学物质杀死病原微生物,而对于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20防腐 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叫防腐。

21.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研究对象,同时防止研究的微生物污22.巴氏消毒法 利用不太高的温度杀死物品中的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害物品质量的消毒方法;如牛奶、酒类消毒等。

23.共生 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互为有利。

24.拮抗 是指一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25.协同 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达到。

26.寄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

27.正常菌群 在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经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存在,并不致病,反而对机体有益,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菌群。

28.SPF动物 Special pathogen free anima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类胚胎。

29.GF动物 Germ free animal,无菌动物,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这类动物在整个生活期内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不与外界的微生物接触。

30.病原微生物 凡是对人和动植物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31毒力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的强弱。32.侵袭力 指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宿主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

33.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34.外毒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35.内毒素

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细胞破裂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36.类毒素 外毒素经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将丧失了毒性而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毒素)。

37.ID50 median infectious dose,半数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38.MID minimal infectious dose,最小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39.MLD minimal lethal dose,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40.LD50 median lethal dose,半数致死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41.传染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42.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4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4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5.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6.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

47.带菌现象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动物称带菌者(Carrier)。

48.败血症

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49.毒血症 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50.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51.SPA蛋白 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特性。

52.S-R变异 就是指菌落的S型与R型之间的变异。53.V-W变异 新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多有Vi抗原,在普通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易丢失此抗原,这种变异称为“V-W变异”。

54.H-O变异

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丧失其鞭毛形成能力的变异。

55.青霉素串珠试验:炭疽杆菌检测中,此菌可在0.05~0.5%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化,菌体肿大呈球形,似串珠,称为青霉素串珠试验

56.病毒

是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传染性,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体,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57.亚病毒

亚病毒又称为亚病毒因子,是卫星因子、类病毒和朊病毒的总称。

58.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59.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6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61.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62.包涵体 某些病毒侵入细胞后,常可使宿主细胞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病毒的包涵体。

63.朊病毒 是亚病毒中一类重要的感染因子,侵害动物与人类,传染性极强。不具有病毒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迄今尚无含有核酸的确切证据。

64.干扰素 是由病毒或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因能干扰病毒在非感染组织的复制,故称为干扰素。

65.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66.空斑 细胞单层接种病毒后再覆盖一层含营养液的琼脂层,这样病毒自感染细胞释放后不能悬浮于液体中,只能感染邻近与之接触的细胞,以致感染区由原始病灶向四周扩大,形成类似细菌的菌落,该类似菌落的病毒感染灶就称为空斑,也称为蚀斑。

67.空斑试验

细胞单层接种病毒后再覆盖一层含营养液的琼脂层,这样病毒自感染细胞释放后不能悬浮于液体中,只能感染邻近与之接触的细胞,以致感染区由原始病灶向四周扩大,形成类似细菌的菌落,该试验称为空斑试验。

68.内基氏小体 也称为包涵体,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

69.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70.菌丝 霉菌菌体是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霉菌的细胞呈管状,肉眼看犹如细丝,故称为菌丝。

71.孢子 气生菌丝发育成繁殖菌丝,能产生出各种孢子;孢子是霉菌的繁殖器官。孢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也是霉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72.假菌丝 酵母菌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但由酵母菌所形成的芽体可依次相互连接,就象是丝状,我们称之为假菌丝。

革兰氏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各类化脓性疾病、脓肿、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以及食物中毒。无芽胞、无鞭毛、无运动性。某些可形成荚膜,革兰氏阳性。可产生不同脂溶性色素,需氧及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5-40℃。最适pH值为7.0-7.5。耐高盐:15%NaCl或40%胆汁培养基中生长。

一、金色葡萄球菌: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于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增加20~30%CO2时,可产生大量的毒素。无芽胞、无鞭毛、无运动性。某些可形成荚膜.形成溶血环。产酸产气.在不形成芽胞的细菌中该菌的抵抗力最强,耐高盐.多糖抗原。变异:耐药性变异、培养性状变异、毒力变异、染色变异。

二、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衰退型菌常呈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无运动性、有菌毛、有的幼龄菌有荚膜,除D群外无鞭毛。营养要求高,普通琼脂上不生长,而在加有血清、血液等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37℃,PH7.4-7.6。链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溶血环。多糖抗原(C抗原)、表面蛋白抗原(即型特异性抗原)、核蛋白抗原【P抗原】。致病物质:

1、细胞壁物质、2、侵袭性酶类、3、外毒素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假单胞菌科:绿脓杆菌;

布氏杆菌属:布氏杆菌

一、绿脓杆菌:G-,有菌毛,有鞭毛(1~3根)、粘液型菌株有多糖荚膜。需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生长良好。能产生蓝绿色的绿脓素和绿色荧光的荧光素,均为水溶性色素。产生H2S

二、布氏杆菌属:胞内寄生菌,引起母畜流产,公畜附丸睾炎。临床表现为间歇发热,称波浪热。本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阴性。本菌有抗酸染色性。专性需氧菌。普通培养基生长不好,生长迟缓。加及血清或肝浸液等可促进生长。一种是M抗原(羊布氏菌菌体抗原)、另一种是A抗原(牛布氏菌菌体的抗原)。内毒素主主要致病物质。

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一、肠杆菌科:埃希氏菌、沙门氏菌。G-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无芽胞,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部分菌有荚膜,多数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

1、埃希氏菌属:俗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多少是卫生检验指标之一。G-短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具有周身鞭毛,无荚膜。在血平板上有-溶血,产酸产气。不产生H2S。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主要有O、H、K及菌毛抗原。

2、沙门氏菌属:G-杆菌,除鸡伤寒与鸡白痢沙门氏菌外,其余都有周鞭毛和菌毛。营养要求不高,有O、H、Vi及菌毛等重要抗原。

1、O抗原:为细菌菌体抗原,即脂多糖;

2、H抗原,为鞭毛蛋白,沙门氏菌H抗原有两种,称第一相和第二相。

3、Vi抗原:成分为不耐热的聚-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有抗吞噬作用,并保护菌体不受抗体和补体作用。

1、H-O变异;

2、S-R变异;

3、V-W变异;(带有ViAg为V菌株;丢失ViAg的为W菌株。)

4、位相变异。通常侵害幼年动物,发生急性败血症、胃肠炎以及其它局部炎症。

3、变形杆菌属:G-杆菌,不形成荚膜、有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迁徙生长现象

4、肠杆菌属:肠杆菌即产气杆菌,本属菌为G-杆菌,可利用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不产生H2S、无鞭毛,无运动性。

二、巴氏杆菌科:

1、多杀性巴氏杆菌:G-菌;病料中呈两极染色;不运动,不产生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分解糖产酸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严格。在血液培养琼脂上形成无溶血环

2、曼氏杆菌属:牛羊肺炎,新生羔羊败血症。G-短杆菌,有呈多形性,无运动性,两极着色,荚膜有时看不到。在羔羊血琼脂上可生成双溶血环(内、外),产酸不产气。3里氏杆菌属:可形成荚膜,无芽胞,无鞭毛。瑞氏染色可见两极着色。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本菌营养要求较高 初次分离培养需要5%~10%的CO2。在巧克力或胰蛋白胨大豆蛋胨琼脂(TSA)平板上。抵抗力不强,鲜血培养基上置4℃冰箱保存容易死亡,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放线杆菌属:

A、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新鲜病料呈两极染色,有荚膜和鞭毛,具运动性。普通培养基上不长,需添加V因子,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可产生稳定的溶血。可产生细胞毒素:Apx,是一种穿孔素,有Apx I、ApxII、Apx III和Apx IV四种。Apx IV存在于所有血清型中。

B、林氏放线杆菌:无运动性,无芽胞,无荚膜。石炭酸复红染色最好,有两极着染倾向。5、嗜血杆菌属:一群酶系统不完善的G-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子。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两极着染,荚膜抗原具有型的特异性、菌体结构抗原包括LPS和OMP。

G+产芽胞杆菌:

一、炭疽芽胞杆菌

二、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

一、炭疽芽胞杆菌:G+;大杆菌,1.0~1.2×3~8m;鞭毛-;运动性-;芽胞+。在动物组织中:单短链,有荚膜,不形成芽胞;在人工培养基中:呈长链状,方砖形,18~24h形成芽胞。pH值为7.2~7.6;营养要求不高,7%NaCl,沙堡弱培养基中亦可生长。强毒株形成粗糙型菌落。在血平板上,一般不溶血,个别有轻微溶血。“串球反应”。

1、菌体多糖抗原

2、荚膜多肽抗原

3、保护性蛋白质抗原

二、魏氏梭菌:无鞭毛、可形成荚膜、有芽胞,厌氧菌,但厌氧要求不高。营养要求不高,本菌生长非常迅速,故可采用快速移殖法进行本菌分离。可形成双环溶血。牛乳培养基,8-10小时培养,呈“暴烈发酵”,产酸产气,产生H2S。

G+无芽孢杆菌 :李氏杆菌属与丹毒杆菌

一、李氏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荚膜。胞内寄生菌。20~25℃可形成4根鞭毛。两极染色,无抗酸性。需氧及兼性厌氧,在血琼脂上,可形成狭窄的溶血环,在4℃下,也可以缓慢(约1周)生长。

二、丹毒杆菌属:无鞭毛,不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氏阳性。微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琼脂或血清琼脂生长较好,有的可形成狭窄的溶血环,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明胶穿刺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明胶。一种是热酸稳定性抗原;另一种是仅对热稳定的抗原,对抗生素敏感,尤其是青霉素。

RNA病毒:

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双RNA病毒科】:无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线状双股、双节段RNA,胞浆内复制。5种病毒多肽,即VP1、VP2、VP3、VP4和VPX。高度抗酸(PH2),有两个血清型,即鸡型(1型)和火鸡型(2型),二、新城疫病毒【属副粘病毒科】NDV:有囊膜,外有纤突两种:一种为血凝素-神经氯酸酶(HN),另和种为F因子。核衣裳壳呈螺旋对称,核酸为负段单链RNA,不分节段。当NDV浓度很高时,能溶解鸡RBC,即溶液血现象。

三、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囊膜上有密布的棘状的纤突,核衣壳中空,螺旋对称,基因组为单股负股RNA。具有免疫原性和血凝性。病毒有五种多肽:L(转录酶)、G(糖蛋白)、N(核衣壳蛋白)、NS(磷酸化的结构蛋白)和M(基质蛋白)。本病毒有四个血清型:即I、II、III、IV型。在胞浆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i body),具有特征性。

四、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囊膜,囊膜上有两种纤突,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基因组为线状负股单股RNA,分8个长度不同的节段。在囊膜内层有一种基质蛋白(M),核酸外面有一层核蛋白(NP)。

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冠状病毒科】TGEV:有囊膜,衣壳螺旋对称,核酸为单股正股RNA。有3种结构多肽,即核衣壳蛋白(N),囊膜蛋白(E1),纤突蛋白(E2)。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某些毒株有血凝性,在4C可凝集鸡、豚鼠和牛的RBC。

六、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毒【动脉病毒科】PRRSV:有囊膜,囊膜有蜂窝样的表面结构。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线状正股RNA。病毒有核衣壳蛋白(N),非糖基化的嵌膜蛋白(M)以及至少两种糖蛋白膜粒(GS、GL)四种以上的多肽。

七、口蹄疫病毒【微RNA病毒科】FMDV:球形无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外表光滑呈球形。具有4种衣壳蛋白多肽:VP1、VP2、VP3、VP4;此外还有基因组结合蛋白VPg。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正股RNA。本病毒有7个血清型:O、A、C、SAT1(南非1型)、SAT2(南非2型)、SAT3(南非3型)和Asia 1(亚洲1型)。

八、猪瘟病毒【为黄病毒科】:有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单股正链RNA,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DNA病毒:

一、伪狂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有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核酸为不分节段线状双股DNA;仔猪表现为发热及神经症状,最特征的症状为体躯某部位的奇痒。

二、鸭瘟病毒【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本病毒在结构和理化特性上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见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三、马立克病病毒【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MDV:MDV毒株可分三个血清型:1型为强毒株、超强毒株和它们的致弱株;2型为天然无毒;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对鸡无致病性。

四、减蛋综合症病毒【属腺病毒科】EDS:病毒无囊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该病毒能凝集鸡及其他禽类红细胞,减蛋综合征病毒适应体外培养CPE

五、番鸭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无囊膜,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单股DNA。本病毒无血凝性。

六、猪圆环病毒【属圆环病毒科】 PCV:无囊膜,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分子单股DNA,环状。

2.生物特例小结 篇二

一、小结不及时

课堂小结,要求每节课最后的5分钟均要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明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在更多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往往在教材所设置的一节教学内容结束之前,并未进行小结,一直等到该教学内容教学结束之后,才归纳总结其中的脉络,由于受教材内容设计的限制,即教材中所设置的章节,一节课往往是无法完成教学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2~3个课时才能完成授课,如减数分裂的教学,第一课时一般只能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概念对比,有丝分裂图像的再现,完成各期图像特点的回顾,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教学,其中不包括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分析;第二课时一般是在引导学生复习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基础上,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教学,并对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概念进行分析,从而初步完成精子生成过程的教学;第三课时是在引导学生对精子生成和卵细胞产生的对比中,完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教学。本节内容牵扯到的变量甚多,如同源染色体动态变化、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的变化: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分析,等等,这些极易让学生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的变化相混淆,由于每节课的难点较多,因此需要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规律性的结论整理出来,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二、课堂小结停留于教师的独白

由于课堂小结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进行的,时间显得较为仓促,所以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简单地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未唤起学生的热情,有时只是在匆忙之中提纲式地罗列一下,学生并未真心领会,学生的大脑仍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小结,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提纲性的总结。

实际上,这样的课堂小结应该交给学生讨论分析,为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教师可通过问题式的形式进行引导,如在进行减数分裂教学的第三课时小结中,可引导学生思考:(1)如何有效辨别精子与卵细胞的发生?(2)如何判定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3)如何辨别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图像?(4)如何辨别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即可归纳出细胞图像辨别的技巧:对于细胞的辨别,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辨别的依据就是看细胞中是否存在大小、形态两两相同的染色体,如不具有同源染色体,即可确定该细胞一般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若含有同源染色体,就要查看细胞中染色体是否成对存在,若成对,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否则为有丝分裂时期。

三、小结的形式过于单一

多种多样的课堂小结,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活课堂教学氛围。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用语言描述本节课内容的主干,很少利用其他形式进行小结。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小结形式,如在教学富含概念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小结,而总结“免疫调节”时,可给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靶细胞、抗原、吞噬细胞等关键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关联性,画出概念图,学生经过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教材,即可绘出概念图,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知识的目的。此外,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小结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为其组成成分,不能正确写出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尚未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问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对于一些变量较多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填空的形式进行小结,如在整个减数分裂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需要进行一个大的总结,由于其中的内容较多,学生易混淆的内容甚多,于是教师可设置填空类的内容进行小结。例如:染色体复制发生的时期是__,一个四分体中含有__条染色体、__条染色单体、__个DNA,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__,染色体数减半的时期是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数分别是__,其中精细胞的种类数为__,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数分别是__,其中卵细胞的种类数为__,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含的染色体数、DNA数与该物种体细胞的关系是__。当然,也可以呈现部分分裂图像,考查学生对其所处时期、染色体数、DNA数的判定。

3.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小结 篇三

2009~2010学年,我校开始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如果说开始还只是在学习、模仿的话,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现在老师们已经能有效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下面我来说说我在这一年以来的收获。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环节

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要点;○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自○

5讨论交流;○6当堂检测;○7回顾目标,小结;○8布置三维学检测;○

作业。这种模式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老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1“先学”时候老师的正确引导○2后教时候的精华点拨。在○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先学”的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先学”时候有老师的引导和巡视督促,学生必将对课本内容进行仔细的研读。同时,老师在巡视时候也能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后教”的优点: 由于有“先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的了解,“后教”时老师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老师点拨。

“当堂训练”的优点:(1)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认真自学、专心听课,使得学习就像一场竞赛。(2)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动手训练的机会。

(三)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1)在“先学”阶段,教师要注意:

1.○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细致,不但要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还要备具体学习目标的制定,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方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怎么样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先学”之前,要出示制定好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点,使○

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还需注意,此时要说明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和自学检测的方法等。

3.学生“先学”时候,老师的巡视。有些学生学习不自觉,在自○

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使其专心学习;在巡视时候,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概括归类,为“后教”做好准备。

(2)在“后教”阶段,要注意:

1.要知道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地方。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存在○

差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一定相同,所以在每个班所要讲述的内容应当有所差别。

2.要讲清规律或原理。学生遇到问题,关键是对原理、规律没有○

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要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讲清原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3.要指导如何应用知识,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的是活的知识。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要“精讲”,所以一定要在备课时候下功夫,认真思考哪些内容该讲,讲多少,哪些内容不该讲,要去掉表面的东西,精确点拨。这一点是对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的一个考验。我的体会是,简单的内容要相信学生,直接在自学检测时候考查,核心的内容才需要点拨,否则,这个知识点要讲,那个知识点还要讲,就失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意义。

(3)当堂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校初一的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采用让有学生“当堂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当堂批改”的做法很好,学生们认真紧张的完成作业,争先恐后,全体学生处于一种竞赛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

有很大的促进。

4.课后作业的布置 ○

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比如作业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选做题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题目,不必每个学生都做。

4.高中生物教材中特性小结 篇四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特殊的性质,总结如下:

1.流动性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膜脂与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是保证正常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在生理状态下,生物膜既不是晶态,也不是液态,而是液晶态,即介于晶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既具有液态分子的流动性,又具有固态分子的有序排列。

2.选择透过性与半透性

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膜的生命活动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3.高效性

3.1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除核酸(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生物体内的大多数化学反应,在没有酶的情况下,几乎是不能进行的。即使像CO2水合作用这样简单的反应也是通过体内的碳酸酐酶催化的。每个酶分子在1秒内可以使6×105个CO2发生水合作用,这样以保证使细胞组织中的CO2迅速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肺泡及时排出,这个经酶催化的反应,要比未经催化的反应快107倍。

3.2 激素是机体产生的对机体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物质,不参加具体的代谢过程,只对特定的代谢和生理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起调节作用。激素在体液中的浓度很低,但其作用显著。例如美国学者肯德尔(E.C.Kendall)从3吨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g的甲状腺激素。在人体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由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以使人产热增加4200KJ。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糖蛋白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些列的酶促放大作用,一个接一个,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4.专一性(特异性)

4.1载体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表现在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特异性在于载体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有选择地吸收一定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4.2 酶 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种选择性作用称为酶的专一性。

4.3 激素 各种激素有其作用的专门细胞、组织或器官,即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这种选择性作用与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糖蛋白有关。

4.4 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是存在于抗原表面的特殊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藉此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个抗原分子可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每种决定簇只有一种抗原特异性。

4.5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4.6 单克隆抗体 杂家瘤细胞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 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产生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4.7 tRNA的专一性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这是因为在t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的这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

4.8 根瘤菌的专一性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不同的根瘤菌,各自只能侵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

4.9 限制酶的专一性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4.10 淋巴因子 由特定的效应T细胞所产生的淋巴因子,具有专一性。

5.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表现出胚细胞中每个基因的潜在能力,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一般来说,细胞全能性高低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全能性越低。

植物细胞全能性高于动物细胞,而生殖细胞全能性高于体细胞,在所有细胞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完整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6.多样性

6.1 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而每一类型细胞中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功能又是多种多样的。细胞的多样性是变异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2 DNA分子的多样性 每个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是不同的。6.3 蛋白质的多样性 形成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及多肽的空间结构不同。

6.4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统一性与差异性

7.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组成元素的种类是相同的,差异性体现在同种元素的含量不同;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有这种现象。

7.2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同种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7.3 遗传密码的统一性,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但不同的生物基因不同,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性状不同。

7.4 遗传物质的统一性,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但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DNA分子。

8.稳定性

8.1 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的共同协调下,维持动态的稳定。为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8.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都能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9.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包括突变和重组都是不定向性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0.连续性

生物膜系统中各种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内质网为中心,与核膜、细胞膜、细胞器膜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11.两重性

植物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浓度较高时起抑制作用,浓度较低时起促进作用。当然对于植物的不同部位其最适的浓度不同。

12.先天性与后天性

12.1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例如,初生婴儿嘴唇碰到奶头就会吮奶;人进食时,口舌黏膜遇到食物,会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12.2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人体的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13.全球性

5.初中生物复习教学计划(小结) 篇五

前言:中学阶段生物科目的学习,主要以理解+记忆的方法为主。许多学生说(包括笔者自身),刚接触这个科目或多或少会觉得生物比其他科目难学,其实是因为生物这个学科很少能够以日常的经验去作常识判断。然而作为考生首先不要被它这种“外壳”吓到,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只要能够把握好课本每个章节的重点,自然事半功倍。

首先考生必须把基础的分数拿到(这部分主要以围绕课本为主),这种考点单纯靠梳理课本知识点,没有任何难度;其次配合练习中考真题(了解命题老师的命题方向,做到举一反三),可以提升和拔高分数;最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前文已说过有的题目看起来复杂,其实只是“纸老虎”,例如在考卷上的一道10分的题目如果90%的考生不能拿到3分左右的,这是失败的题目,如今的考试已经很少再出现这样偏、难、怪的考题,即使出现了也不必害怕,关键在于①看清题干意思,第一、第二问还是能够通过日常的课本学习能够作答的;②如不确定就写上自己第一印象的答案(千万不要空着试卷不写,因为阅卷老师对这种难题会采取以点给分的方式,就是你答对一点就给该点的分数,试卷空白的绝对0分);③认真把握好考试时间分配,不要将试卷过于浪费在没有准确记忆的考题上,务必先把试卷做完,再回头看不确定的题目;④考前及时调整考试状态,据笔者分析,中山市学业水平考试近年来,考试时间在早上,地理在前生物在后,所以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好,做到考哪科时思维模式就是最在状态的。

祝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

复习框架: 一:科学探究

1.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2.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区分变量;

3.解读和生物学有关的图表,并用恰当的图表来处理数据; 4.区分考题中所阐述的事实和观点,并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 5.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初步的概括能力。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认识人体及植物的几种基本组织; 3.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三:生物与环境

1.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富积;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生物中的绿色植物

1.描述开花植物的全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2.理解植物生存需要水和无机盐;

3.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五:生物圈中的人

1.人体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必考点);

2.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列举动物的不同的运动方式,并从中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人的生殖和发育:重点记忆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植物的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了解扦插和嫁接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重点、难点): ①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举例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③认同优生优育,生物的变异的例子,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八:生物的多样性。

1.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认识生物进化的观点。九:生物技术。

1.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十:健康地生活

1.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2.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6.白垩系红层电法找水的一个特例 篇六

关键词:电法找水,低阻,低极化,白垩系红层,特例

江西抚州地区林科所地处抚州红盆西部边缘内侧, 地表为第四系及全新统地层覆盖, 区内无基岩出露地电条件单一。前人在本区进行过物探找水工作, 由于工作方法和仪器的使用不当, 无果而归。为解决红层找水难和缓解该所用水的难题, 我队决定再上该所电法找水工作。在激电测深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一、地质特征

工作区内第四系发育, 基岩基本上没有出露,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中更新统及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上部地层。第四系松散冲积层底部为砾石层, 上部为网纹 (蠕虫) 状亚砂土亚粘土, 厚几—几十米, 覆盖于白亚系上统南雄组岩层上, 白亚系上统南雄组上部的红层中由下而上为紫红色砂砾岩, 多为中厚层状, 呈整合 (断层) 接触, 岩层倾向北东或北西, 倾角9º-18º, 节理不发裂隙不发育。

二、工作方法

(1) 电法联合剖面工作:从所获资料来看, 联合剖面工作未发现明显的低阻异常, 方法效果不理想。

(2) 激电测深工作:在该所北侧施工了4个激电测深点 (即Ⅰ、Ⅱ、Ⅲ、Ⅳ号) 最大AB/2分别为825米、464米、383米、261米, 激电测深剖面方向为近东西向, 测深点间距为100米 (见激电测深地电断面图) 。

由激电测深地电断面图可看出, 本次所获得的视电阻率 (ρs) 值均为低阻、低极化值, 在Ⅰ、Ⅱ、Ⅲ、Ⅳ号测深点中均可见到该低阻层, 该层视电阻率 (ρs) 值在30-60 (Ω-M) 之间, 与其他红层中视阻率值没有明显差别, 而其对应层位的视极化率 (ηs) 值也较低, 一般为0.1%-1.2%之间, Ⅰ号测深点该层位深度为AB/2=215---316米之间, Ⅱ号测深点该层位深度为AB/2=121-216米之间, Ⅲ号测深该居位深度为AB/2=38.3--147米之间, Ⅳ号测得该居位深度为AB/2=21.5-31.6米之间。该层位的ρs、ηs值变化不大。层位产状稳定, 厚度在60—80粒间, 由地电断面图可见该层位倾向西, 倾角不大, 大约10º左右, 其西部极化率值有增大的可能性, 应引起重视。从找水角度来看:低电阻率有利, 低极化率是否有意义?不得而知, 这种低阻低极化异常区是否含水。有待下步验证。

三、验证工作

根据低阻低极化异常带的分布特征, 推测该层位沿倾向方向深部有变化, 其ηs值有增大的趋势, 因些建议在Ⅰ号激电测深点的西部施工一个探水孔, 进一步进行深部探水验证工作。经钻探验证, 在该孔深度约420米处见有一厚度为170米左右的富含钙质砂岩、粉砂岩居位。在该居位中见有大小不一的溶蚀空洞。初步判断是引起本区低阻低极化异常的原因, 经抽水试验, 该孔水量为180T/日, 基本解决了该所用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傅良魁、李金铭:《电法勘探教程》, 地质出版社, 1980年。

7.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小结 篇七

十多年前的非典,让人胆战心惊,十多年前的艾滋病,又让人不寒而栗。而如今,比非典和艾滋病更为危险的疾病又在非洲国家肆虐着。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长灵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近四十年来科学家都没有发现有效治疗埃博拉的办法。

埃博拉病毒又称作为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8月的一天,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小城杨布库的医院里来了一位发着高烧的病人,名叫马巴罗,非洲当地的医院数量极为有限,医疗水平落后,去那里的病人一般都只会被医生诊断为疟疾。一旦诊断完成,病人就会等待注射抗疟疾药。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每个护士一天下来要用几支注射器给上百个病人注射药品。然而谁都没想到,杨布库医院里的这种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的行为居然这么快就让当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这家医院为基点,可怕的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就血洗了周边50多个村庄,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和马巴罗一样。发病之后,病情会在几天内迅速恶化,稍晚期一些的病人开始浑身血,就是所谓的七窍流血,严重的出血会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与此同时,距离杨布库400英里远的恩扎拉,也出现了类似的病人。这两个地方暴发的神秘疫病后,国家卫生部马上请求了国际援助,一只国际专家组冒着生命危险抵达扬布库村,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由于病发的地区是在埃博拉流域,所以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近两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已经超过10000人死亡。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进行传播,其感染率极高,而且死亡率也极高。埃博拉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内部,就会通过抑制干扰素来进行感染,而且病毒的繁殖速度本来就很快。它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免疫,人体一旦失去了免疫就像是一只等着被宰的羔羊,研究人员发现了埃博拉病毒产生的蛋白质之一是VP24,它可以结合并阻断免疫细胞表面的并在干扰素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转运蛋白。[1]感染之后,埃博拉病毒就会释放出凝血的蛋白质,把人体内的血液凝成小血块,减少了对体内的其它器官的血液的供应。此外,它还产生其它的蛋白质和一氧化氮,这些物质会损伤血管的内壁,从而导致了感染者眼睛、鼻孔等身体部位出血的症状。正因如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病发生亡,最短可在二十四小时内,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之所以为四级,是因为其感染率和死亡率极高,患者病发到死亡的时间短,而且世界上还没有能有效治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不过现在美国、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已经在研制疫苗了,而且已经有一些疫苗在进行试验了。中国研制的一种名为MIL-77的疫苗已经治愈了一名英军女性医务人员。[2]

我觉得埃博拉病毒的确是一种很可怕的病毒,但肯定不是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1976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感染区都在西非地区,由于西非地区的人民与大自然的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接触比较多,饮食习惯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感染一些病毒的概率也很高。既然是一种病毒,那就肯定需要寄主细胞,只要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埃博拉病毒了。另外西非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缺乏一些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和医学人才。以利比里亚为例,全国只有37名执业医师,而其总人口有400万之多。[3]他们缺乏控制病情扩张的能力,人民也缺乏医学常识,当地人还十分重视一些利于病毒传播的民风民俗,如:去世的人只让土葬不让火葬、死去人的尸体必须被洗干净才能下葬、亲人会亲吻死去的病人等,就是因为这诸多的因素,才会让埃博拉病毒如此地猖獗。而且埃博拉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一般的化学及物理消毒法可使其灭活。如:用60℃的水煮30min,或者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4]

所以总体来讲只要有足够的技术、装备及人才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还是可以做好的。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措施的进展,控制并治疗埃博拉病指日可待。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日前发表声明称,已研发出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便携设备,可在75分钟内检测出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5]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下,我想要解决埃博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就像以前的瘟疫、鼠疫、结核病、天花病毒,最终埃博拉病毒会被解决掉。

参考文献:

8.七年级生物上下册重点知识小结 篇八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生物的共同特征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O2,呼出CO2)3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得生存空间(非生物因素)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扑食、合作、竞争。

4、生物的适应性: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5、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蚯蚓松土、胡杨固沙等。

6、生态系统:在一定得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多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人和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7、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画食物链的方法:箭头由被吃者指向捕食者。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自我调节能力。10生态系统的主要形态:森林生态系统、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1、植物细胞(P45页示意图)

2、动物细胞(P48页示意图)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1、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光合作用 线粒体:呼吸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DNA是细胞核中存储信息的物质、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2、细胞中的物质:水、糖、无机盐、脂质、蛋白质、核酸、氧等

3、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一样。(P59页)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组织——器官——植物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生殖、内分泌

4、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根尖的区域由下往上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66页)

6、植物的主要组织:保护组织(根、茎、叶的表皮)、疏导组织(植物体的导管)、营养组织(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分生组织

7、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如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68页)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70页)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核。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生活繁殖。(73页)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危害人类健康、利用病毒研制疫苗。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没有导管、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繁殖(水绵、海带)

2、苔藓植物:生活在陆地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导管、有茎和叶、有假根、孢子繁殖(墙藓、苔藓)

3、蕨类植物:生活在陆地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导管、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繁殖(肾蕨、满江红)

4、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菜豆种子的结构(85页图)

2、玉米种子的结构(85页图)

3、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得水分、充足的空气、完整的胚、已过休眠期

4、种子萌发的过程: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94页)

5、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无机盐

6、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有: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

7、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果实小,坐果少或不结果,产量低,品质差。

8、缺磷时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

9、缺钾时植株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果实品质下降,着色不良。

10、植株的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98页图)

11、花的结构(102页图)

12、受精的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长出花粉管,花粉管一直伸长达到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花粉管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103页图)

1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受精卵——种子 胚珠——种子的胚 花瓣、雄蕊、花柱——凋落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植物体内充满水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各个器官。

2、根部的根毛:吸收水分

3、导管的作用: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111页图)

4、筛管的作用:向下运输有机物(111页图)

5、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115页图)

6、蒸腾作用的意义:(1)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内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2)散热(3)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7、生物圈的水循环(116页图)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和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物质;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植物用有机物来构建植物体 细胞壁——纤维素 细胞膜——蛋白质、脂质 DNA——蛋白质

3、呼吸作用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储存着能量)

植物靠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自己的生活利用。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也需要呼吸。

4、呼吸作用是生物共有的特征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要,剩余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生物下册重点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1、人的起源有力证据是化石

2、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人的发展: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4、人的生殖过程: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受精)——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分娩)胎儿

5、胎儿生活在子宫里,胎儿靠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通过脐带胎盘排除体外的

6、女孩的青春期开始的年龄比男孩早1—2年

7、进入青春期后,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8、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1、食物的营养物质有:

糖类:主要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提供原料。

脂肪:主要为人体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也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蛋白质:主要作为备用能源储存在体内

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人体的各种主要生理活动 无机盐:构成组织、酶的辅助因子,形成体液并调节体液环境 维生素: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2、无机盐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主要食物来源 含钙的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中老年、妇女)

奶类、豆类、绿叶蔬菜、虾皮 含磷的: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瘦肉、鱼、奶类、蛋、豆类 含铁的 :缺铁性贫血(头晕、乏力)血液、肝脏、鱼、奶类、蛋

含碘的:(微量)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智力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海带、紫菜、虾、海盐

含锌的:(微量)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肉类、鱼、蛋

3、维生素

种类 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动物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牛肉、动物的肾脏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了下降 黄瓜、西红柿、橘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动物肝脏、蛋类

4、消化道的主要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等(32页图)

5、食物的消化:(1)淀粉在口腔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成葡萄糖。(30—31页实验)

(2)蛋白质在胃和小肠中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氨基酸

(3)脂肪先在胃里被胆汁分解成脂肪微粒,然后在小肠中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

6、营养吸收:(1)胃吸收少量的水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无机盐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7、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33页图)

8、小肠一般长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绒毛里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43页图)

2、呼吸道的作用: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气管壁的纤毛作用: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除体外,这就是痰

4、会厌软骨的作用:处理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5、呼吸过程: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吸入气体

肋间肌和膈肌扩张—胸腔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呼出气体

6、演示膈肌作用的实验装置(49页实验)

A表示的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位置上升,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表示的是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位置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7、气体在肺泡内交换:肺泡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50页示意图)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3%)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它在含氧量搞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4、白细胞能包围吞噬浸入人体体内的病菌。

5、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6、血管的种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P66页示意图)

7、心脏的四个腔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与肺静脉相连,左心房与主动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有心室与肺动脉相连。(P68页示意图)

8、血液循环的途径(P70页示意图)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脉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9、肺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动脉血

10、万能输血者:O型血的人;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

11、正常人失血不能超过400毫升。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每个肾有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主要有肾小球、神小囊、肾小管等构成。

3、尿的形成:(1)肾小囊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2)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4、排尿的意义:不仅起到排除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图(P89页)

2、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3、近视眼的形成:晶状体过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4、预防近视眼:“三要”“四不看”

5、耳的结构和功能图(P93页)

6、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震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7、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

8、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手拿烫馒头:手指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手指肌肉(P102页示意图)

11.反射又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复杂反射是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锻炼出来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听到上课铃进教室等。

12、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13、内分泌腺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P106页示意图)

15、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举出生态环境遭受人类破环的实例

2、酸雨的形成:二氧化硫+水蒸气==酸雨

9.生物特例小结 篇九

一、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的一般规律

1. 不同类型的晶体

一般熔沸点: 原子晶体 > 离子晶体 > 分子晶体. 例如熔沸点: 金刚石 > Na Cl > 干冰. 因为原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原子, 原子间的作用力为共价键, 原子晶体熔化需破坏共价键; 离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阴离子和阳离子, 离子间的作用力为离子键, 离子晶体的熔化需破坏离子键; 分子晶体的组成微粒是分子,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 含范德华力或氢键) , 分子晶体熔化需破坏分子间的作用力. 而一般作用力的大小: 共价键 > 离子键 > 分子间作用力.

一般熔沸点: 金属晶体 ( 除少数外) > 分子晶体. 例如熔沸点: 金属Cr > 硫黄. 因为金属晶体的组成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作用力为金属键, 金属熔化时需破坏金属键. 而一般作用力的大小: 金属键 > 分子间作用力.

2. 同种类型的晶体

( 1) 原子晶体

可通过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来确定熔沸点的高低. 一般原子半径越小, 共价键键长越短, 键能越大, 熔沸点越高. 例如熔沸点: 金刚石 > 碳化硅 > 晶体硅. 因为键长C - C < C - Si < Si Si, 所以键能C - C > C - Si > Si - Si.

( 2) 离子晶体

晶胞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 离子所带电荷越多, 离子半径越小, 晶格能越大, 熔沸点越高. 例如熔沸点Mg O > Na Cl. 因为Mg2 +、O2 -所带电荷数大于Na+、Cl-, 而且前者离子半径较小, 所以前者晶格能较大.

( 3) 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 离子半径越小, 则金属键越强, 熔沸点越高. 例如熔沸点: Al > Mg > Na. 因为半径Al3 +< Mg2 +< Na+, 且所带电荷数递减, 所以金属键强度递减; 又如熔沸点Li > Na > K > Rb > Cs. 因为半径Li+< Na+< K+< Rb+< Cs+, 而所带电荷数相同, 所以金属键强度递减.

( 4) 分子晶体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 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分子间的作用力 ( 范德华力) 越大, 熔沸点越高. 例如熔沸点I2> Br2>Cl2> F2.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 若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则分子的极性越大, 熔沸点越高. 例如熔沸点CO > N2.

3同分异构体的分子, 一般对称性越高, 熔沸点越低. 如熔沸点: 正戊烷 > 异戊烷 > 新戊烷.

4若分子间有特殊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 则沸点比结构相似的同类型的晶体高. 例如沸点H2O > H2Te > H2Se >H2S, 因为H2O分子间有氢键作用, 而其他的却没有.

5若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分子内也可形成氢键, 则由于分子间形成氢键会增大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使熔沸点增大, 但分子内形成氢键会削弱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使熔沸点降低. 例如熔沸点: 邻羟基苯甲醛 < 间羟基苯甲醛 < 对羟基苯甲醛, 因为邻羟基苯甲醛中羟基与醛基间隔很近, 以形成分子内氢键为主, 削弱了分子间的作用力; 而对羟基苯甲醛中羟基与醛基间隔较远, 以形成分子间氢键为主, 增大了分子间的作用力, 增大了物质的熔沸点.

二、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的特例

1.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不一定高于其它晶体. 例如石英为原子晶体, 其熔点为1710℃ , Mg O为离子晶体, 其熔点为2852℃ , 前者低于后者; 又如石墨为混合型晶体, 金刚石为原子晶体, 但前者的熔点3652℃ , 后者的熔点3550℃ , 前者高于后者, 因为石墨层内原子间碳碳共价键键长为1. 42×10- 10m, 金刚石内原子间碳碳共价键键长为1. 54×10- 10m, 前者比后者短, 键能前者大于后者, 所以熔点石墨大于金刚石, 但两者的沸点相同, 均为4827℃ .

2. 原子晶体中不一定共价键键长越短, 熔沸点越低. 例如共价键键长C - Si > Si - O, 但熔点: 碳化硅 ( 2700℃ ) > 二氧化硅 ( 1723℃ ) , 因为碳化硅 ( 与金刚石相似) 晶体中, 每个原子都能通过4个共价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 而二氧化硅晶体中, 每个氧原子只通过2个共价键与其他原子相连接.

3. 分子晶体中分子间若有氢键作用, 熔点不一定是同类别分子晶体中最高的. 如HF分子间有氢键, 但熔点: HI > HBr >HF > HCl. 因为HF固体在变成液体时, 只破坏了少部分氢键, 液态HF分子间存 在大量的 氢键作用, 并通过氢 键聚合为 ( HF) n等缔合分子, HI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与HF由固体变为液体破坏的那部分氢键相抗衡了, HBr与HI类似, 而HCl相对分子质量小且分子间无氢键作用, 所以熔点最低. 但对于沸点, 是分子间几乎克服了全部的作用力, 而氢键的强度是范德华力的很多倍, 所以含分子间氢键作用力的物质沸点要高于分子间无氢键的物质, 故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HF > HI > HBr > HCl.

4. 离子晶体中, 离子半径越小,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不一定越高. 如Mg Cl2与Ca Cl2相比, Mg2 +半径小于Ca2 +, 两者电荷数相同, 阴离子相同, 但熔点Mg Cl2< Ca Cl2. 比较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关键是比较晶格能的大小, 因为Mg Cl2与Ca Cl2的晶胞属于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晶胞的晶体, 不能全凭离子键的强弱比较熔沸点的高低, 只有晶胞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才具有可比性, 如Mg O与Na Cl晶胞相似, 因前者晶格能大, 故熔沸点前者大于后者.

5. 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成分的熔点. 如熔点 Na - K 合金

6. 金属晶体熔沸点不一定高于分子晶体. 例如熔点: Hg <硫黄, 因为Hg常温下为液体, 而硫黄常温下为固体, 仅由常识即可判断.

10.生物特例小结 篇十

2017年病媒生物防治宣传活动小结

海口双创工作进入国检阶段,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病媒生物的发生和流行,保证学校全体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校于2017年8月22日在校门口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出黑板报,发放病媒生物防制宣传资料,校园广播宣传等,进行了病媒生物防治宣传工作,在宣传工作中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共张贴宣传画4张,通过开展此次病媒生物防治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使广大教职员工再次了解了防治病媒生物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自我防护能力,增进了全体教职员工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意识,为创造健康、文明、卫生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XXXXXXX实验小学 2017年8月22日

11.生物特例小结 篇十一

目前正值盛夏,是病媒生物孳生的高峰时期,也是蚊、蝇、蟑螂等害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为降低蚊、蝇、蟑螂等害虫密度,有效切断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XXXXXX医院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夏季灭蚊蝇蟑螂消杀活动。

医院防疫科传染病专干已经是第三次带领防疫科人员,采取喷洒药物方式,对辖区内的两个集体食堂和单人宿舍等进行了消杀,并宣传餐饮人员和各居民在自家同时进行消杀,效果比较理想。通过开展此次病媒生物防制活动,清除了蚊、蝇、蟑螂栖息地,优化了环境,增强广大居民群众参与防制行动的责任感,提高参与行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统一防制行动的效果,给居民创造一个清爽整洁的生活环境。

XXXXXX医院防疫科

2018.7.24

12.生物特例小结 篇十二

1. 植物、动物都有应激性和反射吗?

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3. 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吗?

4. 真核生物细胞中一定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吗? 5. 原核细胞中无任何细胞器吗?

6.真核细胞不能完成无相应细胞器的功能,但原核细胞则不一样。例:蓝藻无线粒体、叶绿体,为何还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7. 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何种结构? 8. 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形成赤道板吗?

9. “病毒、反硝化细菌的细胞分裂方式为哪种?”的提法对吗? 10.蛋白质的合成只是在间期吗?

11.高分子化合物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 12.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13.人体内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还是消化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14.干种子、冬眠的动物是否进行代谢? 15.暗反应、细胞呼吸在光下是否进行?

16.植物的同化作用就是光合作用,异化作用等同于细胞呼吸吗?

17.渗透作用中的“浓度”如何理解?动物细胞能否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植物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吗?

18.结构蛋白质就是储存形式的蛋白质吗?脱氨基作用直接产生尿素吗? 19.什么叫化能合成作用? 20.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吗? 21.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哪里产生的?产生过程是否需要光?单侧光作用于胚芽鞘的何结构?生长素作用于胚芽鞘的何结构? 22.兴奋能由细胞体传向轴突吗?

23.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后天性行为有哪些? 24.一种生物的生殖方式只有一种吗?

25.利用克隆、试管婴儿技术来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 26.胚的发育、幼苗的形成(即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所需的有机营养来自何处?

27.由马铃薯的芽眼长成苗的过程属于出芽生殖吗?以水稻、小麦种子进行的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吗? 28.极核、极体有何区别?

29.常见的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有哪些? 30.囊胚与胚囊有何区别? 31.胚珠与珠孔有何区别?

32.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氨基酸数:DNA中碱基数,为何是1:6而不是1:3? 33.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基因、DNA单链的关系如何? 34.基因组成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所产生的精子有几种?

35.同一胚珠内极核与卵细胞基因组成关系如何?与它们结合的两个精子的基因组成关系如何?该胚珠所形成的种子中,胚与胚乳基因组成关系如何?一果实中可否形成不同的种子?

36.F2中的新类型(重组型)个体指的是什么?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指什么? 37.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有何区别?

38.生长素能让染色体加倍吗?秋水仙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吗?它们的变异能否遗传(变异都可遗传吗?)秋水仙素是植物激素吗?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与生长激素一样吗?

39.白化病遗传中,基因型为Aa的双亲产生一正常个体,其中携带者的几率是2/4还是2/3? 40.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有何区别?

41.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吗?一种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吗?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特定的tRNA转运吗?一种氨只有一种密码子吗? 42.如何判断显隐性?

43.如何证明等位基因的分离?

44.人的体细胞中有性染色体吗?精子中有X染色体吗?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过有两条X染色体的细胞吗?

45.三种可遗传变异来源发生的条件如何?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吗? 46.由基因型、细胞染色体图如何判断染色体组数? 47.单倍体就是一倍体吗?

48.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的不同变异个体被环境所选择。其中的“环境”指的只是非生物因素吗?

49.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寄生关系吗?两虎相争为竞争关系吗? 50.一条河里的全部鱼组成群落吗?森林的群落包括落叶吗? 51.乳酸菌是消费者吗?

52.物种A构成了第一营养级,物种B、C、D构成了第二营养级。若A的能量增加1000个单位,则B、C、D都分别增加10~20个单位吗? 53.皮肤对水的排出量就是排汗量吗? 54.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55.固氮就是自养吗?

56.一条DNA上有多少非编码区? 57.植物体细胞杂交与植物杂交一样吗?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感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