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2024-11-09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共11篇)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一

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税收国家是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收入的国家。这两者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密不可分,而税收国家的经济基础又是公共财政。当前,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与“税收国家”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社会公众利益而建立的财政运行机制,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是作为政权组织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公共财政的分配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即是为了保证满足各类通过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共产品财力的需要。

公共财政是凭借政治权力经由非市场性的渠道进行分配的,因而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补偿性。税收是公共财政的主要收入,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来源与基础。

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主体税种是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税种。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大税制结构模式,一个是以所得税为主体,另一个是以商品税为主体。我国现行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的,其基本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实行的是以增值税为第一主体税种,企业所得税为第二主体税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这种税制结构实行近10年来,成效显著,但由于税制改革方案出台时间较仓促,使新税制从一开始就存在某些先天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使现行税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国家要完善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

财政与税收 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民生大计。财政与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活动、居民切身利益及政府决策行为都具有重大影响。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支农、惠农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因此,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对我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对财政支农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并分别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很少有对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建立3个变量的VEC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其具体结果, 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理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及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选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民收入水平, 用S表示;选用第一产业产值反映农业产值状况, 用G表示;选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反映财政支农支出水平, 用Z表示。各变量的数据均选用1978-2009年的年度数据。其中, 从2007年起,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统计口径与往年不同, 2007-2009年这一指标的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中心, 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克服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 本文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分别表示为Ln S、Ln G、Ln Z。

二、VEC模型分析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是在VAR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改进了时间序列模型只考虑用平稳变量建立模型, 却忽视了原非平稳变量信息的弱点, 以及经典计量模型忽视虚假回归的问题, 把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协整概念指明具有协整关系的高阶单整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 当且仅当若干个非平稳变量具有协整关系时, 由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才有意义。可见,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应首先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而在检验协整关系之前, 又必须检验变量的非平稳性 (或称单整性) 及其单整阶数。

(一) 变量的非平稳性检验

因为α=0.05, T=32条件下含有时间趋势项的单位根检验回归式的ADF临界值为-3.57, 而变量Ln S、Ln G和Ln Z单位根检验的ADF值分别为-2.68、-1.69和-3.43, 均大于-3.57, 所以3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这时应进一步检验3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Ln S、△Ln G和△Ln Z的非平稳性。因为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式中已经包含时间趋势项, 所以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式中不必再包含时间趋势项, 其ADF临界值 (α=0.05, T=32) 为-2.62, 而它们的单位根检验的ADF值分别为-2.79、-3.14和-3.04, 均小于临界值, 所以它们都是平稳序列。即, Ln S、Ln G和Ln Z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之前应首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数k, 因为, 若滞后期k太小, 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有时很严重, 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而k值过大又会导致自由度减小, 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通常, 根据VAR模型的AIC和SC等统计量的最小值原则来判断滞后期。本文所建立的滞后0-4期的VAR模型的各统计量值见表1, 除极大似然统计量外, 其他统计量都是滞后2期的值 (表中带有*) 最小, 因此, 建立滞后2期的VAR模型足以消除随机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

下面利用Johansen方法对LnS、LnG、LnZ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其检验结果见表2。

在表2中, 因为LR=42.55636>35.19275, 所以在5%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认为3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接下来应继续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因为LR=20.45179>20.26184, 所以在5%水平上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认为3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方程;同理, 应继续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因为LR=6.383539<9.164546, 所以在5%水平上接受至多存在两个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最终得出结论, 3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方程, 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如下:

(三) VEC模型结果的分析

由协整检验可知, Ln S与Ln Z、Ln G与Ln Z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0.37%, 第一产业产值平均增加0.33%。因此, 可以建立3个变量的VEC模型, 其矩阵形式如下:

从VEC模型中可以看出, 在Ln S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G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都为负, 分别为-0.0338和-0.2345, 说明短期内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 即农业产值增长越快, 农民收入增长越慢, 这是因为农业的利润率低造成的;△Ln Z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也都为负, 分别为-0.0414和-0.0631, 说明短期内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也具有抑制作用。这与二者的长期关系正好相反, 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政府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在Ln G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S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7645和-0.0147, 说明上一年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当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促进作用很大, 而前两年的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则具有抑制作用, 但不明显;△Ln Z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0875和-0.0404, 二者之和为0.0471, 说明短期内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值的增长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但不明显, 而二者的长期关系则相对较明显, 政府支农支出每提高1%, 农业产值将提高0.33%。

在Ln Z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S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3268和0.5049, 二者之和为0.1781, 说明短期内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促进作用较大;△Ln G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5385和0.0046, 说明上一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影响很大, 而前两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作用则明显减小很多, 只有0.0046。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当年的支农支出主要受上一年的税收收入影响较大而与前两年的税收收入关系很小。

三、结论、含义及不足

(一) 长期来看, 政府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但短期来看, 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说明加大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所证实。目前中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足和支农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因此, 一是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二是要调整支农支出结构, 提高支农支出的资金效率。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应该加大对采用优良种子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补贴。

(二) 农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小。

说明单纯通过增加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很有限, 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增加非农就业途径, 比如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收入来源。

(三) 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很大。

这说明,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 农民收入提高, 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从而促进农业产值提高, 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投资能力。

(四) 不可否认, 该模型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 从模型结果来看,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对财政支农支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前者较小, 后者较大, 而实际上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的。因为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收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较大, 而当经济总量增长较快时, 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和税收等经济变量一般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因此, 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关键还是要促进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次, 由于3个变量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简单的方程远远不能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模型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陈灿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80-2005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0 (12) .

[6]王汉章, 李上炸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

[7]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0) .

[8]杨林娟, 戴亨钊.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3) .

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浅议;医院、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随着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所属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属于事业单位,但医疗卫生行业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于2010年12月31日发布实施,其早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样致使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收入费用表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下面将解析二者报表勾稽关系。

收入费用表既反映医院的各项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以及相应的成本费用等,具体来讲 ,对应总账上的医疗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会计填列,同时填列报表时 要将财政基本补助收入也要纳入进来统一进行核算,也就意味着医院收入包括四大板块:即住院收入、门诊收入、药品加成收入、财政基本补助收入。但与之相对应的医疗业务成本也要按照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进行核算,特别注意的是,运用财政项目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要剔除在外(具体要通过待冲基金账户进行过渡处理)。避免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支出形成的成本费用纳入医疗业务成本,致使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看病成本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收入费用总表中设计的医疗收入加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形成总收入(要特别注意剔除科教项目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收入)。但与之对立的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中还包含有财政补助基本支出形成的成本费用,因此医疗结余中还包括财政补助基本收入,又包含财政补助支出形成的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考虑到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助政策以及事业单位结余分配不能够用财政资金的相关规定,必须对财政补助基本收入、财政补助支出形成的医疗业务成本形成的财政补助基本结转从医疗结余中剔减出去,方能进行医院的结余分配。

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来看,分为两项内容,一是财政(一定是本级财政)给予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补助支出,另外是财政给医疗卫生部门的项目补助支出,结合收入费用表;二者的勾稽关系必须一致。但从两张表来看,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相对来讲比较好对应,而财政补助基本支的收支余额(即财政补助基本结转)在收入费用表中的医疗收入和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中列拓,因此本期医疗结余中包含财政补助基本结转,必须予以剔除,从而真正反映医疗卫生部门真正的收入、成本费用、结余,对此医疗卫生部门结余才能进行结余分配,计提相应的专用基金,最后余额转入事业基金。

对于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减去本期财政基本补助中用于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中的余额,形成财政补助基本结转,留待下期继续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当地财政部门不能予以统筹。而对于财政补助的项目支出,运用当期收入减去当期支出,余额形成财政项目结转,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财政部门统筹资金规定精神,超过两年的要予以统筹本级财政。对此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当中没有说明,因此从二者报表架构来看,显然收入费用表的内容包含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内容,但是二者报表的属性又不尽相同,收入费用表属于月报,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属于年报,因此两张报表的勾稽关系平时对不上,也只有等年末时收入费用表的年报才能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才能产生相对应关系。这是特别注意的一点。

收入费用表中的数字逻辑关系也是清楚的,大体上分为四个内容:财政补助的基本结转、财政补助项目结转、医疗卫生部门收入减去费用(不包含财政基本支出当中形成的医疗业务水平、管理费用)的医疗结余、科教项目结转。在这四个内容中,财政补助项目结转相对取数容易,只需要查阅财政补助项目收入、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的明细账即可得知;科教项目结转报表项目只需要查阅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即可得知。比较难以取数的是医疗结余、财政补助基本结转,因为二者混淆在一起,用医疗收入加上财政补助基本拨转收入形成总收入,然后减去总的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形成医疗结余,此时医疗结余中含有财政补助基本收入支出所余的结转部分,但由于新的《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对医疗结余的分配只能限于自身收入、支出之差额进行分配,而不能对纳税人形成的公共财政资金余额搞分配,因此要把医疗结余中含有财政补助基本结转要剔除在外,这也是整个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也是《预算法》的精神。

而对收入费用表最终反映的结果又进一步对应了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项目:财政补助结余(含基本结转、项目结转)、科教项目结转、事业基金等,也符合这次会计改革中的资产负债表观点。因此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隶属于收入费用总表,而收入费用总表又隶属于资产负债表,这是两报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参考文献:

[1]《事業单位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医院财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四

2012-7-19 9:10:00陕西统计局

上半年,安康市大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收入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同时,财政支出进度进一步加快,支出结构进步优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1、财政收入大幅回升,实现了“双过半”。6月,财政收入较上月大幅回升,当月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亿元,上半年增长22.5%,与一季度和上月相比分别提高8.5和12.2个百分点,为今年上半年最好水平。

1—6月份,全市市级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29.4亿元,占年初任务的58.8%,比上年同期增收5.5亿元,增长23.2%。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亿元,为年预算的54.7%,比上年同期增收2.1亿元,增长22.5%。

2、税收收入增长提速,大部分税种实现较快增长。今年前五月,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截止6月底,税收收入止跌回稳,累计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全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1.3%、28.0%、29.2%。

3、非税收入增收贡献突出,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1-6月非税收入完成4.1亿元,增长66.1%,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99个百分点。

4、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保障到位。1—6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3亿元,增长18.7%,占全年预计支出的47.2%。其中市本级完成6.4亿元,增长4.%;县区完成55.9亿元,增长20.6%。一般预算支出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注重扶持经济和改善民生,其中:教育支出16.95亿元,增长25.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5.53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6.52亿元,增长11.7%;农林水事务支出6.43亿元,增长7.8%。

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增收压力大,收入质量有待提高。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增收后劲不足,收入质量下滑较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财税政策变化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税收较快增长的局面并存,涵养税源的任务加重;三是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非税收入和一次性收入的拉动,缺乏持续性;四是收入质量不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63.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

2、财政压力前所未有,市与区县财政十分困难。安康市各级财政均为吃饭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工商质检等部门下划后,增加了大量供养人员和经费支出。加

之各类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民生工程覆盖面拓宽、标准提高,对财政资金配套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各种政府性贷款的压力最后都反映到财政,今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问题前所未有。

三、建议和措施

1、认真抓好财源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进一步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着力培植税源,积极争取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项目,产业升级项目和龙头带动项目在安落地建设;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灵活运用和把握财税政策,创造宽松的财税环境,以壮大财源税源。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注重民生”的原则,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和调度财政资金。

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五

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搞清楚他们的关系,两个县比财政的时候,一定要同口径..你不能用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去比另一个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出来的结果是,怎么那个县GDP那么高,财政收入才那么点..其实不是人家不高,你比错了,很多县的统计公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通过这样说来的话,那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等,就属于基金收入..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所得税退税

五、个人所得税

六、资源税

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

九、房产税

十、印花税

十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土地增值税

十三、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十四、屠宰税

十五、筵席税

十六、农业税

十七、农业特产税

十八、牧业税

十九、耕地占用税

二十、契税

二十一、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二十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二十三、行政性收费收入

二十四、罚没收入

二十五、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

二十六、专项收入

6.财政收入和预算执行情况半年总结 篇六

标。现将2011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预算收入情况:

2011年上半年,XXX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XX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XX%,比去年同期增长XX%。其中:国税收入XX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XX%,地税收入XX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XX%。加上各类专款收入XX万元,2011年上半年,XXX财政收入是XX万元。

二、预算支出情况:

2011年上半年,XXX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X万元,占全年预算的XX%,具体情况是:

1、一般公务服务支出268万元,主要包括:办事处机关人员的工资,办事处机关日常办公经费,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和地税所经费。

2、公共安全支出支出20万元,主要是派出所经费及联防队员工资。

3、教育支出172万元,主要是盈园中学的建设投入,寒龙山小学的建设投入。

4、社会保障支出95万元,主要包括民政优抚,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福利院经费、后期工程建设和前期工程欠款,寄思园投入。

5、医疗卫生支出31万元,主要是卫生院经费和新农合支出。

6、农林水事物支出35万元,主要是大环境绿化支出。

7、转移支付支出52万元,主要用于有线电视补助、村级道路建设补助、村水利建设补助、吃水补助。

8、其他支出192万元,主要是综合治税费用。

三、存在的问题

XXX财政税收工作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但在财政税收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不稳。今年以来,由于煤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税源基础十分薄弱,给财政税收带来困难;二是税种结构不合理。财政税收不均衡,企业所得税基数较低,增值税额度较小;地税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国税欠进度;三是税收质量不高,多数税收靠综合治税,成本较高;四是刚性支出较大。各类项目投入大,工资及遗留问题增支多。这些都给今年的财政收支增加了难度。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强信心,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确保超额完成全年XX万元的任务目标。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培植财源力度。按照XXX向四个方面挖潜力、要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环境优化等措施,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在上半年引进XX限公司等9家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启动民力,力争全年引进新兴产业企业15家以上。积极围绕XX工业园区和XX工业园搞好服务,大力发展新城经济、总部经济,为城服务、靠城致富。大力发展沿河、沿路经济,鼓励、吸引、扶持村集体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借外力促发展。在完善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的同时,加快XX、XX等民营园项目建设步伐,对占而不建、占多建少的必须尽快收回,对投资强度不够的,督促其增资扩股,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二是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坚持把增加税收作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关键来抓,稳定基础财源,注重新兴财源,狠抓后续财源,依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增收,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建立财政、税务、工商、地材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税源动态,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将大量隐蔽失控的税源变为可控可管的税源。充分发挥综合治税机构的作用,完善综合治税机制,配齐配强协税人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着重抓好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征管,多方协调动态税源,切实做好零散税收、边缘税收的征管。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办公室的作用,加大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力度。对于应属地征收的,切实做到有理有据,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三是全面加强财务监管,加大支出管理力度。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的要求,坚持“两个务必“,加强机关车辆、燃油、维修、水、电、电话费及日常开支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能办事,切实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进一步完善制度,靠制度管理工作,靠机制推进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对重大工程实行全过程审计、旁站式管理,增强财政投资的外部效应,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要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切实做到聚财有方、管财有道、用财有效。

7.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七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经济发展由外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合理选择。但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政府在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上要逐步优化,以期财政支农支出不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学术界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改善其结构和方式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杨爽,2006;陶然、刘明兴,2007;张勇 ,2008;梁文凤 ,2013);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和方式一般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章奇,2003;陆铭、陈钊,2004;黄祖燕等,2005;李秉强,2007;陈安平、杜金沛,2010)。

一、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一 )财政支农支出

1. 公共财政理论 。 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一书中提到 ,我们之所以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牛奶、面包,并不是挤奶工、面包师们的仁慈,而是在他们这样做的同时,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主要思想,也是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形象描述。但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周期性的失灵,就需要另外一种体制——公共财政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公共财政对于市场有效领域不予干涉,对于市场弱效或无效领域加以调控和监督,从而为保证经济的平稳良好运行提供保障。

公共财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不可能使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公共财政通过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优化一般支出;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等方式,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等,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效率和公平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内在要求,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市场通过一切手段,以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公共财政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通过加强税收的调节,如个人所得税、“营改增”等税制改革; 通过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等方式,以求达到公共财政调节收入的目的。三是经济稳定职能。公共财政通过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如加强环境治理、加快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物质文明构建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通过加快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现象。

2. 财政支农支出政策。财政支农政策是各级政府利用税收、补贴、分配等方式来支持和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综合政策。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科研、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事务费用支出、农产品流通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财政扶贫等项支出。

我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具体有:(1)取消农业税,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3)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4)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不断探索农地使用流转的形式,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5)疏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6)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落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7)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现了社会公平,为新型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城乡收入差距

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二是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因为消费和收入息息相关, 而且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把实物补贴、财产等隐性因素考虑进去,所以用消费水平差异能更准确地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状况。

1.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又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值之比;第二种是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值之比 (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 ,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值的绝对差距在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复杂。

2. 城乡人均消费差距。度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可以通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的差值来衡量。

度量消费水平的指标还有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与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 家庭收入越少,恩格尔系数越高。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会逐渐下降,恩格尔系数会逐渐变小。从图2中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三 )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揭示了人均财富增长与人均财富差距之间的内在基本规律,即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差距会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逐渐拉大;当人均财富的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均财富差距会出现一个拐点,即随着人均财富的进一步增长而逐渐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一方面要靠市场力量的自发调节,另一方面要靠公共财政的干预调节。财政支农支出隶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公共财政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使经济社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具体来讲,政府通过税制改革,逐步完善各类税种, 目的就是要逐步缩小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 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消费差距;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可以很好地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的选取

1. 城乡收入差距 (gap)。 文中选择使用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值之比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2. 财政支农支出指标 (fsr)。 文中选择使用财政支农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值作为财政支农支出指标。

3. 城 镇化指标 (nri)。 文中选择的城镇化指标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之和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 (infri)。由于其它指标使用的都是比值,所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使用的是农村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数值。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中所进行的实证分析是基于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金融年鉴》(2009-2013)、《中国财政年鉴》(2013)。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三 )实证分析过程

1.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注:*表示按照以上标准选择的最优滞后阶数。

如表1所示,在5个指标中有4个指标认为应建立VAR(1)模型,则文中确定建立VAR(1)模型。

2. ADF单 位根检验

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文中使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汇总如表2。 (c,t,p)分别表示变量在检验模型中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gap、inrfi都是二阶单整序列,而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变量之间就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变量gap、fsr、nr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 协 整检验

对变量gap、fsr、nri进行协整检验, 得到它们之间的协整方程如下: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支出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之间呈反比,城镇化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之间呈正比。

三、结论与思考

(一 )研究结论

1. 财政支农支出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呈反比。政府通过农村救济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2. 城镇化指标与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呈正比。政府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使农民逐步丧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切断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在城市不断扩容的同时,城镇市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在逐渐增加。这是城镇化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注:此表为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

(二)政策性思考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优化支农支出结构。 (1)持续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2)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 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强其获得非农业收入的能力。 (3)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似的公平待遇。 (5)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力度,推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 合理运用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 (1)加强财政补贴政策法规建设,做到财政补贴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逐步增加财政补贴的额度,改进支农财政补贴的方式和方法。 (3)提高财政支农补贴的资源配置效率,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章奇,刘明兴,陶然,Vincent Yiu Por Chen.中国的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金融学,2003(1).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李秉强.我国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J].世界经济文汇,2007(4).

[7]李普亮.财政农业支出、农民增收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方经济,2012(8).

[8]尚晓贺.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0年-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八

1.财政收入增幅不可能长期超常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收入(其主体是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2-3倍的速度增长。从理论上说,以商品税为主体、以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采用比例税率的税制结构,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低于GDP名义增长率,即税收弹性系数应小于1,但1997-2001年,我国税收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最高的在3倍以上。与此相应,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近年来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到期恢复征税、进出口增加和打击走私促进进出口税收迅速增长、证券市场活跃使得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加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加强税收征管,甚至有税款“虚收”问题。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对于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有好处的,但却以我国的税收负担不断提高为代价,而税收负担的不断提高有可能会妨碍经济的增长。从长远看,税收的增长应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应是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操之过急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随着税收征管的强化,财政收入的增长将逐步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增速有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正常的。去年1~9月财政收入的大幅下降就有这方面的因素。因此,当前财政收入的回落有正常的一面,从1995、1996年的数据看,财政收入的弹性都在1以下,预计2002年仍在1.67左右,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不能算低。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一方面可以支持积极财政政策所需的必要开支、在短期内保持对经济的必要拉动,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2003年财政收入增幅有望较2002年有所回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3年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有以下因素:

(1)国民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为税收增长创造了条件。税收的稳定增长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税收创造了良好的税源。2003年,从国际经济大环境看,总体上略好于上年的可能性较大。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5年来的集中建设,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资金储备比较充足。只要能逐步推进相关改革,供给能力能够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由财政刺激主导增长的阶段,转入财政刺激与市场内在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阶段。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对策,投资、消费、出口都可以保持适度的增长。因此,2003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增速有望与上年持平,甚至略高于上年。经济增长的较高增长将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奠定基础。

(2)增加新税种、推进税费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将直接扩大税收收入。

(3)企业经济效益出现明显回升,企业所得税将保持较高增长。2003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企业利润将继续提高,亏损面持续减小,这将有利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

(4)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个人纳税意识增强,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税种,2003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5)2003年税务部门将继续采取各种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措施,加强税源管理,尤其是要抓好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征管。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加强反避税工作,加大税收专向检查和大要案查处力度,大力清缴欠税,进一步加强海关税收征管。这些措施将保证税收的征收。

(6)2003年国家将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2003年国家将清理现行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对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堵塞税制不健全的漏洞,以上这些措施将有利于税收的增长。

从不利因素来看,一是2002年基数较高,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有一定的难度;二是2003年我国进出口继续保持2002年的增速可能性不大,进出口增速的下降,再加上关税税率的进一步下调,将影响关税和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三是为了继续扩大内需、增加出口,2003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税收调控力度,取消一些抑制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政策,这将直接减少部分税收;四是2003年我国将顺应国际惯例逐步对我国税制进行调整,以与国际接轨,有可能根据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调整国内的一些税收政策,使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有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如国内金融和保险企业营业税税率将再下调1个百分点等,这将对我国的税收增长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五是2003年证券市场走势还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前景不太明朗。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03年税收收入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增幅较2002年有所回升,全年将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2003年财政支出形势分析

1.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解决国家财政“越位”与“缺位”的矛盾是财政政策重中之重

积极财政政策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因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今后若干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及作用方式应相应改进和调整。

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只有当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政府才要管起来。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是:国防、外交、公安、司法、行政管理、监察等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支出;科技、教育、农业、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公共事业发展支出;水利、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所必需的支出,等等。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

2.2003年财政支出增幅将低于2002年,财政赤字规模基本持平,赤字率有所下降

2003年为了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保持投资较高增长速度,进一步刺激消费,维持较高的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财政策,财政支出仍需保持较高的增长。

(1)基建支出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2003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发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并加大对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倾斜,为了保证已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保证西部开发等一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工作的稳步推进,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2002年基数较高,2003年基建投资实际增加工作量将大大小于2002年,2003年基建支出的增幅将明显下降。

(2)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挖潜改造资金需要进一步增加。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将继续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及贴息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将是2003年政府开支的一个重点。2003年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

(4)政府将继续增加教育、科技、农业投入,确保按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增长。2003年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改善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加大对县乡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政府在教育、科技、农业方面的支出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5)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是为了构筑公共财政体系,2003年政府将继续加大在国防、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等方面的开支,但由于以上开支已经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特别是在政府一再重申增收节支的情况下,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

(6)为了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府将增加大量开支。

综合以上因素,为了满足各项增支要求,并考虑到诸如基建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等一些财政开支大项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各种政策性补贴将进一步减少,2003年全年财政支出增幅有可能低于2002年,在12.8%左右。财政赤字保持在3100亿元的规模,赤字率有所下降。

2003年财政政策取向

2002年国民经济发展好于预期,经济中出现了诸多亮点,但“高增长、低就业”,“高增长、低物价”矛盾的出现,一方面表明经济中自主增长因素有所增强,但另一方面表明自主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2003年,为了使经济景气进一步回升,必须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不应减弱,但政策方向应做适当调整,要把扩大内需同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针对上述情况,提议:

1.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但国债投向应做进一步调整;

2.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税费改革;

3.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促进出口增长;

4.在增收节支基础上,可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

5.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资,下决心解决农村公共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7.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调整国债结构,发挥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8.与结构调整政策相配套,适当转变政府财政投资方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9.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九

三、中国公共支出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能力低下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这一情况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政府财力不仅难以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的正常资金需要,而且在相当一些地区,地方财力已无法维持政府机关的常规运转,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连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2、财政支出浪费严重

支出管理不善,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奢侈摆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仍较严重。在经济建设领域,项目建设单位基建概算编制中高估冒算现象严重,基建预算执行中超预算现象普遍,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尤其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带来的损失更是惊人。在社会事业方面,事业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投入产出效益差,规模效益低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3、财政支出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财政统收局面被打破,但统支的局面依旧。财政支出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而做出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财政支出最明显的“越位”是经济性支出,许多不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本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最后却变成了由财政来支出。

4、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目前财政支出结构中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本性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在中国公共支出总额中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直到最近,这个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相反,无论是与国际标准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相比,用于诸如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等满足人力资本以及其他发展需要的投入比重却显得有些低。”

5、财政支出效率不高

在“2011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高强表示,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很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增加政府投入,却不关心支出的绩效。” “教育经费年年大幅度增长,而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依然很重。卫生经费连续快速增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水利投资不断攀升,而雨多泽涝的局面没有改观。科研经费没有扩大,很多科研成果依然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环境保护经费逐年提高,而生态环境制约依然非常非常严重。”

(二)美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经验

美国十分明确的定位了财政部门的职能,即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解决的,财政就应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应介入。

1.合理界定财政支出领域

在我国,一般侧重于把财政支出的应用划分为行政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性支出、政府投资和社会保障支出。美国的划分更多地是按支出是否在经济上直接获得等价补偿而把支出划分为两类:

(1)资源消耗性支出:又称购买性支出,意味着政府可直接获得等价的商品和劳务,并将其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支出内容有国防、教育、太空、公路、水利等。

(2)转移性支出:由社保与社会福利构成,内容有各种补贴、往来拨款、资本转移与债务利息支出。

这样的划分更能体现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履行其经济职能,而且又便于计算,且形式简洁,所以显得比较合理。

2.有效控制行政支出

美国的行政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重偏低,甚至在没有事先预算的情况下,一个州长请客人吃饭都得自掏腰包。

3.重视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因为信奉凯恩斯经济理论,美国在国防支出方面一直是十分“大方”的,即认为“医治失业与经济危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推行赤字财政同时扩大预算支出”,而国防的支出往往是巨大的,所以比较容易达到赤字的“要求”。在小布什上台后,从2002年到2006年,美国政府增加了200亿美元国防科研发展资金,分配20%的科研发展资金特别用于推动美国武装力量和技术更新。“9.11”以后,进一步加大国防开支力度,也使得美国经济在多年疲软后出现了抬头趋势并控制了伴随而来的通胀问题。美国的国防支出政策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政府的青睐,原因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其防御能力,还因为其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

4.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增强政府支出透明度。提高公民纳税积极性

现代各国的政府采购资金数额庞大,一般要占GDP的10%以上,这使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市场供应商极为关注的对象。

在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大大地提高了财政的支出效益。同时,推行此制度还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并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管,从而有效抑制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5.强调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力度显著

美国政府一直很注重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其支出制度一般采用类似征税制度的累进、累退和按比例支出的方式,主要有支付食物和支付补助金两种形式。前者提供诸如“医疗补助支出”(各州和地方按人均收入的不同,向医疗补助支出基金提供20%-50%的资金,剩余的由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拨款进行补贴)之类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的政策,而后者主要是向穷人们提供可随意使用的现金救济,比如“家庭及子女救济支出”(AFDC)政策。

6.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监管,克服政府“失灵”问题

在美国,财政体制实行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管理的体制,并设立了“联邦审计署”,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监管上也运用了高科技管理手段,比如建有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财政监督信息得以共享。同时,美国还在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初就借鉴英国经验建立起的“预算财政支出制度”,以接受全国人民的审查。此举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改善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政府行使其经济职能的正当性。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1.保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的管理机制

(1)逐步推行零基预算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基数预算制度,即在分配各部门的支出时,按照基数加增长的原则,在基期的支出基数上简单加上一个增长比例。这一制度已经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实行零基预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实践表明:实行零基预算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绝不仅仅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整个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零基预算”是指对某种计划目标费用进行预算时,不以上期或现有预算为基数,而是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之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陆续采用了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使其成为政府支出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如安徽、河南、湖北、云南、海南等省也先后实行了零基预算,尽管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这种改革思路值得充分肯定,而且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零基预算具有下列优点:第一,可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促使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程序化;第二,实施零基预算,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确保地方财政的预算收支平衡。这既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变,也是整个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实施零基预算,可以增强财政监管力度,避免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无目的性和随意性,减少了财政追加经费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预算单位运用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时,工作目标不明确、无计划性的局面,使财政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经费按规定用途合理有效地使用;第四,实施零基预算可以打破“大锅饭”的弊端,克服传统基数法、比例法分配经费引起的弊端,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果,使政府能够把需要发展的事业,进行综合考虑,把有限财力集中用到刀刃,国家应及早制定规范化的零基预算改革方案并在全国加以推行。这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效益具有 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 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明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基本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目前改革处于深化和完善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有效解决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相关改革措施尽快到位,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各地财政部门要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争到 2010 年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管理,各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操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行电子化操作方式,建立健全现代支付操作模式。

深化国库集中收缴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库集中收缴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二是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各地财政部门要在全面实施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监督,完善非税收入收缴操作,提高非税收入收缴透明度,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跟踪分析非税收入动态变化,为提高预算执行分析水平提供条件。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内部监控机制,保障财政国库体系安全运行;要将外部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所有资金和单位,以及上级政府补助下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保障财政资金规范运行。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分析报告制度,对财政国库运行进行综合分析,反映预算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加强和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提供监督反映机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可以有如下好处:一是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使库款调度更加灵活;二是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财政部门要严格按预算办理财政资金的支付,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切实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外资金分散管理的状况。

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自 1998 年就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不断地探索与完善。2003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行的《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购的制度规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终于有法可依,也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政府采购已成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强化财政约束、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国政府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它在预算编制、方式选择和程序执行上都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多方位着手,深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政府采购制度。

2.国防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特别是一些国家在人 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下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以及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必须保持 高度警惕,并提高国防保障能力。因此,国防支出可适当增加。

(1)增加军队人员生活支出和军队的维持性支出

由于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军队人员自然也需要确保同步增收,保证军队人员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改善。同时,随着部队生活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军队的维持性支出也需要不断增加。

(2)增加国防现代化建设支出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深化推进国防建设,增加国防实力,对国际霸权势力和反华势力给予强大的威慑。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军队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和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做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在财政上,必须给予这方面相应的支持。

(3)增加军队人员培训支出

在经济市场上,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在战场上更是这样。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高技术装备,更要求高素质官兵。为了吸收、培养、保留、稳定一支高素质的官兵队伍,部队要对官兵加强军事技术培训,使之掌握防卫作战能力,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新形势下,我国将继续培养军、民两用人才、储备优秀军队干部。因此,适当增加国防支出用于军队人员培训。

3.加快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首先,要尽快建立财政监督新机制。出台一部统一、完备的《财政监督法》,健全相互配套、上下统一的财政监督体系,明确财政监督机构的设置、职责、监督程序、工作方法、监督方式、监督人与被监督人的权利与义务、违反财经法规的法纪责任等,以保障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财政监督部门也要随之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如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登记和备案制度、处罚和重大案件移交制度等。

其次,加强对财政支出监督工作和法规的宣传。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与监督作用,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

再次,要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一是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监督客体的处罚力度。财政监督处罚一定要达到使违法违纪者胆战心惊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促进财政支出的监督执行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财政监督主体的再监督。财政监督部门作为财经纪律的维护者,一方面要将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定

期或不定期地向领导和新闻媒体通报,并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质询;另一方面也要 接受有关部门的再监督。

(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1.科学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的结构

(1)经济建设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经济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政府投资的范围,除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基建和公共投资外,绝大部分投向了具有竞争性的生产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财政用于竞争性生产经济领域的比例应有所降低,并且,对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也要随之进行变化。

(2)从竞争性的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

要依据制度变迁的进程,按照政府职能来调整财政支出范围,改变国家包揽过多的支出状况,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支出中分离出去。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中长期发展重点,改善财政运行状况的重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基础教育提供资金保证。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初、中等教育研究。

(3)加大对科研的财政投入力度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其更新的周期大大快于以往任何时代。科技进步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在科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政府财政需要在这一领域做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与改革。首先,提高政府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各方面逐步贯彻落实。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科技工程的运转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的发展上,财政科技投入起着主导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必须予以重视。国家财政必须在坚持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将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提高,并使科技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

其次,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尤其是研究与发展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投入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越多,通常创造出来的知识和设计出来的新产品、新系统也就越多。因此,在科技支出结构上,必须保证国家财政拨款向研究与发展倾斜,不断提高财政拨款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

(4)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

社会保障不仅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而且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国家财政支持。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三个方面。

2.加快市场开放与产业升级

(1)大力削减财政补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范围过宽,财政包揽着社会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资金供给和国企经营亏损的弥补。从 1978 年开始,我国进行改革,在这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为了克服和减轻改革中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过于激烈而引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运用财政补贴过渡性地协调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矛盾有其必要性。但是企业亏损中有些亏损不是政策性亏损而是经营性亏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制转轨带来的政策性亏损会逐渐减少,因而政府除了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或承担着政府特殊责任的国有企业产生的亏损给予财政补贴外,大多数属于竞争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域的国企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而予以取消。而且,今后一个时期,整个国有经济面临着战略性改组的艰巨任务,如果不对现行国企的补贴制度进行改革,财政就无力支持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取消一些财政补贴,以推进改革的深化进程。

(2)停止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财政资金

在财政资金分配中,有一些资金被用于企业流动资金。财政资金涉足经营性投资领域,且数量及比重都不低。企业流动资金属于纯粹的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财政没有必要提供,而且财政分配是行政性配置,势必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生严重的排挤作用,从而无法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挤占了财政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使得一些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而且同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因此,对盈利性投资,应排除在财政职能范围之外,由市场来引导配置。

(3)加大对非经营性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力度

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减少经济建设性支出,但不能完全退出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还很重,大致上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成长阶段,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仍要保持一定比重。由于国家财力还较弱,需要财政投入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国民经济发展最急需的方面。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普遍的养老保险,加强财政支持

未来中长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会较快增长,这意味着养老保险的支出将一再扩大,形成社保支出压力;而且随着我国可持续战略的实施,要求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起来,这迫切需要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保险支出。

(2)完善社会失业救济制度,提高失业救济支出水平

尽管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还有众多的失业人口会给社会失业保障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狭窄,需要加大财政社会保险支出,完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救济支出水平,以有利于劳动力的再就业和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缓和社会矛盾。

(3)增加社保支出,保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

尽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享受居民都有所增加,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还需要增加社保支出,严格确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立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监督机制,保障城镇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4)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历来是各国政府财政预算必要的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国家财政用于该领域的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但是,正如前问所分析的,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从公共财政的要求来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从长期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借鉴国际经验,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应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基本保持在 GDP 的 1.5%比较合理。从短期看,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共卫生的支出结构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加大医疗体系市场化步伐,从而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支持无法市场化的防疫体系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当前国内有效需不足、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现实情况,国家财政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应当主要发展道路桥涵、公共绿地、消防设施、路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而针对更为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近期目标是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巩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地区乡村间的简易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加快完成改水改厕工作。中期目标是完成对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对小流域的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和信息交流基础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的硬化率和油路率,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村饮水质量和安全;建立健全乡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远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发达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生态与生活环境方面的高度协调一致。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 域,必须由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发展。而准公共产品领域可采取包括财政资金的参股和控股形式、财政贴息、对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担保和补偿等间接投资形式。

5.加大农业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日益严峻的“三农”形势也表明,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农业政策还不够直接,不够有力,农民真正享受到的实惠还不够。在耕地减少和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对农民的保护就显得尤为迫切。要实现未来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就必须强化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切实有效地解决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问题。现阶段我们在加大农业投入时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逐步解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二是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三是中央财政应主要承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属于全国范围调把公共卫生支出的重点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巨大差距。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公共卫生支出中事前防范支 出的比例。尽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6.行政管理支出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政府要做的公共事务必然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的不断增加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是对社会财富的“虚耗”,因此不能增长得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能过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今后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过去,经过几次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彻底,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目前仍然是机构林立,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这个问题不解决,财政支出规模就无法控制,支出结构就无法调整。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压缩行政管理支出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应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根据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机构,对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可进行必要的撤消、合并和精简,或进行经营性改组;一些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必须与政府有关部门脱钩走向市场,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合并、调整原有的间接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裁减人浮于事的冗员,压缩不合理开支。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这不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包括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防止腐败的发生。强化预算约束力,加强行政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10.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十

时间:2009-11-01 17:14:

43字体:【大 中 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省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财政运行日益高效和规范,但仍然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成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等一系列活动。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财政改革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我省财政管理现状来看,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政府管理改革趋势来看,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受全体纳税人委托管理国家资产和资

源的主体,有责任向纳税人披露履行受托责任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更有效的为公众服务成为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需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财政资金,回答“用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有什么效果”的问题,才能达到更有效为公众服务的目的。因此,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从国内外财政管理历程来看,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管理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发达国家财政管理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公共财政体制形成阶段。其核心是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程序,来控制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合规性及有无错弊情况进行监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此时的财政管理并未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及其结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有效监管。二是规范管理阶段。在此阶段,发达国家进行多方面的制度建设,试图对政府财政收支进行规范管理。三是“目标、有效和效率”阶段。随着政府支出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支出领域不断拓展,产生了“政府失灵”问题,即存在政府行为的“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人为加大预算,低效或无效支出增多。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公共支出问题的注意力开始由支出的“合规性”转向“有效性”,即为保证公共部门活动的效率、公平和必要的透明度,原则上所有的政府活动都要作支出绩效评价。

我国财政管理历程和发达国家有很多类似之处。多年来,由于财政收入总量小、收支矛盾突出,我国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收入管理方面,财政支出改革和管理严重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财政收入形势的逐步好转,我国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为核心的财政管理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有效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问题;通过细化预算编制,在实现由功能预算向部门预算转变的同时,对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对项目支出实行评审支出;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统一采购、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等,减少资金滞留、挪用和损失浪费。因此,当前我国财政管理改革大体处于上述“规范管理”阶段。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基本建立,需要财政加大支出,重点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三农”、“贫困人口脱贫”、“地区差别”、“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等),而财政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向管理要资金”,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级财政正在积极研究探索财政资金支出之后的效益评价方法与标准,建立财政支出的“跟踪问效”制度。因此,推行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三)从我省财政管理现状来看,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是进一步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我省推行了多项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极大促进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但我省财政管理中仍然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财力不稳定增长和支出刚性

增长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受到较大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持续下滑,而我省五年民生规划出台后,全省民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二是财力有限和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我省是一个小财政,一方面大量的公共服务领域需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大量财政资金无法有效形成支出,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形成了浪费现象。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了进一步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即通过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使得财政资金在一个逻辑严密、制度严厉和无缝对接的通道中高效运行,堵住财政资金低效使用的“后路”,“向存量资金要效益”、“向管理要资金”,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管理”格局,达到“少花钱、多办事、办政府应该办的事”,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二、我省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展缓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我省从2003年开始摸索推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省本级和三亚市进行了试点。通过几年试点,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制定了一批制度,为建立绩效评价框架奠定了基础;通过绩效评价工作,向政府反映了部分单位的用款情况;在预算单位和社会中营造了一定的氛围。但是,和绩效评价工作的目标相比,我省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达到清晰反映、反馈和控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一般

认为,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是“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即,由哪个部门来推动和主导评价工作,哪个部门具体承办;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之后的结果如何反应到预算编制环节,如何进行奖惩等。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省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谁来评”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机构组织不健全。我省财政厅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牵头处室为预算处,三亚市则放在法规科。两者都未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由于人手有限,工作繁杂,很难抽出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建立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全力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二是预算单位自评工作尚未有效开展。我省虽然作出了要求预算单位必须对部分项目提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规定,但是并未严格执行,甚至有些没有执行,甚至起不到基本的反映效果。三是尚未有效利用专业力量。财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具体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既将矛盾集中到财政部门,又使得评价结果欠缺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怎么评”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差距。一是相关指标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我省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财务指标,对于与项目有关的专业技术指标涉及较少,且主观性强,不易操作和量化,无法真正判断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评比广度不够。虽然我省本级从2005年开始推行绩效评价改革,但仅在有限的几个部门进行了试点,没有全面铺开;三亚市虽然对2006年部分支出项目进行了评价,但是2008年停止了此项工作。

(三)“怎么用”方面。主要存在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挂钩方面的制度差距和实践差距。我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要与预算安排挂钩,但这些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不易操作,且并未严格执行,目前的改革仅限于反映情况,降低了支出绩效评价应该发挥的作用。

总体上看,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互为因果,形成了我省绩效评价工作推进迟缓的系统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专门的结构和人员无法及时到位,无法深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无法有效利用专业力量,导致评价结果粗糙,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欠缺合理性,工作有效开展难度很大,直接使绩效评价工作覆盖面窄、深度不够、进展迟缓。这些难题的存在,又极大程度加重了我们的畏难情绪,反过来成为了推进改革的重要障碍。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鉴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笔者认为,我省推行绩效评价要找准两个突破点: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从更高层面推行我省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人事和制度建设。这是基本前提。二是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完善指标体系。这是基本内容。具体如下:

(一)深入推行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各项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综合来看,深入推进我省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障碍,但如果冷静分析,我认为,这些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主要理由如下:一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深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工作符合省委、省政府执政理念,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财政支出进度缓慢问题,多次要求加快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完善我省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深入推行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符合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要求。我们完全能以此为契机,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省内外的改革实践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当前,浙江、北京、广东和其他部分省市建立了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开展了较大范围的评价工作,技术和制度条件较为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相关制度和指标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修改,在我省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进我省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人事和制度建设。机构方面。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财政厅成立专门的绩效评价处。负责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拟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和实施办法;负责指导、检查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牵头组织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社会中介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负责搜集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资源,建立绩效评价工作数据库;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专家人才库;探索运用评价结果,结合部门预算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财政厅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适时在各市县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绩效评价

工作。二是省政府成立由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厅绩效评价处。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绩效评价范围、内容和结果应用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办公室具体承担绩效评价工作,具体职责和上述绩效评价处职责一致。我认为,为了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领导,缓解财政部门压力,第二种方案为较佳方案。

法律法规方面。初期,可以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内容、步骤和形式。在逐步成熟以后,如果国家没有出台相应措施,可以利用我省特区优势,通过省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三)充分吸收其他省市经验,逐步完善绩效评价方法。一是自评与统一考评相结合。在编制预算时,要求预算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预先提出资金使用评价标准,形成实际支出后,财政部门进行检查或检验。这样做不仅能够达到“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更能使财政部门在不断持续的工作中,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指标体系。二是先简后繁、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开始就覆盖全部项目和建立完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关于综合效益、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评价问题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比如,美国历年的国会立法中,设计的100多件政府公共支出绩效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逐步建立的,并且现在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些绩效评价指标都是完全科学合理的,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寻求“次

优”解决方案。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可以在借鉴其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些符合我省实际情况,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在评价对象上,不求全、不求广,先选择一些资金量大,重点涉及民生和重大项目进行评价。如教育、水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等,以利于总结和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三是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优势,推行“专业外包”。由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财政干部的专业限制,可以选择一些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机构介入前期绩效评价工作,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在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时,要建立专家库,随机选择专家,参与评价工作。

1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篇十一

1 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的判断

在研究收入差距时, 研究者们通常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 通过构造各种指标来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度。本文使用基尼系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恩格尔系数这三种度量方法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情况进行描述。张车伟 (2012年) 认为, 我国已从一个收入相对均等的国家转变为存在严重收入差距的国家, 基尼系数达到0.47左右, 处于世界上的较高水平。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09.8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 977.3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达到3.13, 此比率与2010年的3.22变化不大。2011年恩格尔系数与2010年相比,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5.7%升为36.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1.1%降为40.4%。可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不公平的城乡收入差距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李爽 (2007) 对1995年和2002年全国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得出城乡间收入差距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不平等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并且二者之间互相关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最高, 这其中西部地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也有所上升。杨宜勇 (2010) 认为, 我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 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也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

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收入差距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其背后反映的是人力资本的差异。然而这种观点往往是忽略了政府公共政策在收入分配中应有的作用。蔡昉 (2010) 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 可以从改革财税制度、消除行业进入障碍和扩大均等的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入手来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矫正与调节。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通过财政活动来调节资源, 进而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政府的财政活动往往是通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来实现, 这是政府重要的再分配手段 (1) 。

2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国内学者常常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来分析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2) 。高霖宇 (2011) 认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具有两方面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既能减少贫困,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又能降低纯粹的市场分配机制无法避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他通过对发达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情况和不同时期基尼系数进行分析得出,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差距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两者变化方向相反, 呈负相关关系, 即社会保障水平越高, 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越显著, 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水平越低, 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越微弱, 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然而, 更多的学者用我国的数据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对收入差距起到了调节作用,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徐倩、李放 (2012) 使用1998~2010年的各省级动态面板数据, 通过系统广义矩的方法检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 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与我国的城乡差距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不仅没有缩小, 而且还扩大了收入差距。此外, 在控制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以后, 完全以城镇居民为保障对象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越高, 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显著扩大。于此观点相似的是, 王莜欣、鲍捷 (2013) 通过选取1998-2010年的财政社保支出水平数据、财政社保支出占GDP比重数据和基尼系数, 来考察前两者与后者的关联性。发现我国财政社保支出水平与财政社保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而二者与基尼系数的相互关系并无规律可循。她们认为, 由于我国财政社保支出水平很低, 财政社保支出总量占GDP的比值较低, 因而偏低的财政社保支出总量无法对缩小居民收入贫富差距产生积极影响。转移性收入在占比上的差距, 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也使财政社保转移支付对城镇的地区差距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而对农村的地区差距调节作用不显著。

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 并不是说我国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不能够起到调节作用, 而是在不同的阶段和条件下会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同时,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也会影响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3 财政支出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配比的总称。财政支出结构就其现象形态, 它表现为各类支出的集合, 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 但实际上它是财政职能状态和政府政策的体现。

王艺明和蔡翔 (2010) 研究发现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 并且存在地区差异性。孙文祥和张志超 (2004) 研究发现地方和中央财政支出的实际作用是不一样的, 前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 而后者可以明显改善社会公平程度。陶然和刘明兴 (2007) 基于中国地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 中国地方财政的支出严重倾向于城市地区, 而且其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地方财政的独立程度, 中国由于分税制改革带来的税权上收, 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陆铭和陈钊 (2004)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发现, 各种不同政府财政支出对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 其中支持农业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而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宁德业 (2009) 认为目前我国政府财税调节手段乏力, 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投入不足, 导致一些社会成员未能享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国家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不强, 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4 基本评价和结论

根据文献的综述情况来看, 考察城乡收入差距通常有两个视角:一是通过实证研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多数结果显示二者没有显著的关系或者是起到拉大收入差距的逆向调节作用。二是通过实证分析结合理论探讨认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对调节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来实现再分配的调节功能。

通常说,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如李实、赵人伟 (2011) 所言, 承认差距的大小是一回事, 分析差距的原因是另一回事, 寻求解决缩小差距的办法又是一回事。我们研究的焦点应放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上, 而不是降幅和差距的大小上。政府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好蛋糕, 设计更有利于低收入者的财政支出政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需要, 加强对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这有利于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 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要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安排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接轨, 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同时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回归其公共财政的应有之意。

摘要: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 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多数文献表明,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对收入差距起到调节作用, 反而是出现了逆行调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城镇偏好, 对农村投入仍然偏低。要让其对收入差距起到调节作用需要调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结构, 重点向农村倾斜, 同时还要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

上一篇:宣传片报价明细表下一篇:学自行车作文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