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08-08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共8篇)

1.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2017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线答题答案

1.大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1、第三期

2、第四期

3、第五期

4、第六期

2.推进()建设,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95%以上。

1、“宽带安徽”

2、“光纤安徽”

3、“宽带计划”

4、“光纤计划”

3.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推进黄山、池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经典景区。

1、合肥

2、宣城

3、芜湖

4、马鞍山

4.今年将加快建设技工大省,实施(),开展面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退役士兵等群体的技能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1、“江淮工匠2020计划”

2、“互联网+”制造行动

3、“三重一创”产业联盟

4、“一号工程”

5.2017年,我省将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940.2亿元,继续实施()项民生工程。1、432、233、334、55

6.推进()建设,广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1、质量安徽

2、品质安徽

3、品牌安徽

4、精品安徽 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1、网格化 ;创新化

2、网格化 ;信息化

3、制度化 ;创新化

4、制度化 ;信息化

8.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为重点,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1、中小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

2、大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

3、中小企业和危险行业小作坊

4、大型企业和危险行业小作坊

9.今年我省将发展一批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启动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融资租赁公司,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推行()模式,突出发展面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

1、“产业+融资”

2、“产品+基金”

3、“产品+融资”

4、“产业+基金”

10.2016年,安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省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3.0万 ;8.6% 2、1.8万 ;8.7% 3、2.4万 ;8.7% 4、2.8万;8.6%

11.2016年,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建设(),大力推进“调转促”行动计划和“三重一创”建设。

1、皖江城市带

2、长三角城市群

3、国家级滨湖新区

4、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2.世界最薄()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1、0.15厘米 2、0.5毫米 3、0.15毫米 4、1.5毫米

13.2016年,我省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

1、“墨子号”

2、“实践十号”

3、“风云四号”

4、“碳卫星”

14.今年将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完成()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33.1 ;10 2、33.1 ;11 3、33.2 ;10 4、33.2 ;11

15.深入推进(),建设创业服务云平台,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1、“创业安徽”行动计划

2、“创新江淮”行动计划

3、“创业江淮”行动计划

4、“创新安徽”行动计划

16.2016年,全省粮食产量683.5亿斤,实现()。

1、“十一连丰”

2、“十二连丰”

3、“十三连丰”

4、“十四连丰”

17.2017年全面展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其中不包括()

1、推进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2、规划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

3、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4、建设安徽创新馆,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路演中心

18.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加强政务公开,推进()融合,加快打造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1、实体政务大厅与线上沟通平台

2、线下互动机制与网上服务平台

3、线下互动机制与线上沟通平台

4、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

19.强化法治思维,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在()党政机关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

1、镇级以上

2、县级以上

3、市级以上

4、村级以上

20.2017年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要完成造林()万亩。1、100 2、110 3、120 4、130

21.2017年我省力争城镇新增就业达()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1、60 ; 4.5% 2、60 ; 4.8% 3、62 ; 4.5% 4、62 ;4.8%

22.在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中,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品质制造 ;工匠制造

2、品质制造 ;精品制造

3、绿色制造 ;工匠制造

4、绿色制造 ;精品制造

23.2016年,我们成功抗击长江流域仅次于()年的大洪水,灾后修复和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展开,3.18万水毁住房群众全部搬进新居。1、1931 2、1998 3、1954 4、2010

24.健全环保监管体系,全面推行(),探索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与信贷联动机制,在火电、造纸等行业推动排污许可改革。

1、许可证制

2、考核制

3、河长制

4、监督制

25.2017年,我省将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940.2亿元,继续实施()项民生工程。1、43 2、23 3、33 4、55

26.今年,我省将以()为抓手,坚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1、推进“四督四保”

2、“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3、“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4、遏制“脱实向虚”苗头

27.随着()工程开工建设,让贯通江淮的梦想照进现实。

1、合肥地铁1号线

2、郑徐客专安徽段

3、望东长江公路大桥

4、引江济淮

28.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和()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1、医疗机构

2、小区诊所

3、医院医生

4、家庭医生

29.打力推行(),加快形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各种证明和手续,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和企业。

1、简政放权

2、政务公开

3、互联网+政务服务

4、政务清单

30.2016年,安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102 2、103 3、104 4、105

2.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众所周知, 山西是资源大省, 也是“资源可循环大省”。长期以来, 山西由于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 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角色。山西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增长和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 这种粗放的、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要求也最为迫切, 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 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 山西省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改造,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这既是提高山西省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抉择, 又是实现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既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又是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所在。

那么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下工作重点:

从清洁生产入手, 对传统产业循环改造

要从企业清洁生产入手, 用已经认知的循环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 坚持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引导并鼓励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对传统行业和重点行业中不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 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级利用, 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煤炭行业在三个环节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开采环节, 加大实现煤矿机械化、集约化、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生产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技术, 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深层开采技术, 提高煤炭开采的集约化程度;二是在加工环节, 采用干法和节水型洗选技术, 实现深度降灰脱硫, 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效益;三是在运输环节, 采用密闭运输, 减少抛撒损耗。同时, 向下游延伸煤炭产业链, 如煤电、煤钢、煤化工等发展。

焦炭行业在三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在配煤环节, 采用捣固装煤技术, 提高配焦煤掺入比例, 应用掺入粘结剂配用型煤、煤调湿和煤分级粉碎等配煤技术, 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二是在炼焦环节, 推广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 提高脱硫效率, 降低废水排放;三是在煤气利用和焦化产品回收环节, 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 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

冶金行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 实行高温废气回收及余热发电、废水闭环处理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废渣综合利用率和废钢、废铜的回收利用力度, 进一步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 积极开发高炉喷吹废旧塑料、轮胎颗粒等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电力行业加快对现有发电设备的改造力度,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降低水耗和烟气除尘脱硫为中心, 推广节能、节水、环保新技术, 逐步依法关闭单机容量较小的常规燃煤机组;发展一批洗中煤、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及热能梯级利用;逐步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

从园区建设入手, 建立循环经济链条

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避免“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循环不集约”问题。要从大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入手, 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 建立起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园区实现产业和企业的集聚, 解决单个企业废物利用循环不经济的矛盾, 通过补链设计, 将众多能够共享的资源互换到产品的上、中、下游, 使园区内形成必要的生产循环, 组成生态工业链,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从而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对现有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改造, 对基础设施较好、规模较大、产业档次较高、集聚功能较强、产出效益较优的工业园区, 要重点培育和发展, 充分发挥这些工业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形成集约化生产;对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园, 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 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 通过产业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管理机构整合, 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对新建工业园区要加强规划指导, 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建设, 园区内企业 (生产单元) 之间要尽量实现废物和副产物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 推动不同产业和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 推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 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网络,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三

一、建立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预报预警工作机制

依托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点,以农产品成本收益常规调查、专题调查和预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在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同比出售价下降10%以上、预期收益下降15%以上或预期成本增加20%以上时,向上级价格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在生猪饲养的猪粮比价进入5.5∶1以下、环比出售价下降20%以上、环比利润下降30%以上或环比成本增加20%以上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在主要农产品出现成本收益异动情况时,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实行动态成本收益(含收购价)情况月报或周报,同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交预警报告。

二、建立主要农副产品成本收益信息发布制度

结合各地实际,在主要农副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结束后,适时在主流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公布主要品种的成本、价格和收益情况。市县成本调查机构综合采取手机短信、赠阅资料、利用镇务、村务公开栏发布公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当地农本调查数据及调查成果向农民发布,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生产、调整种养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的作用。

三、建立对价格放开的重要民生商品成本调查与公示机制

拓展成本调查工作领域,结合各地实际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建立并适时启动重要民生商品成本调查工作机制,选择粮食、生猪、鸡蛋、牛奶、保障房、交通运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收费,就其价格、成本、利润等数据实施定点、定期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并将调查和监审结果在报刊、网站、电视台、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予以公布。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成本、利润和价格公示,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导理性消费,同时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努力构建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促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

四、开展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及利润分配状况调查

积极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将农产品成本调查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调查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批发和零售环节的成本、利润情况,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状况调查,分析研究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成本构成及利润分配状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服务稳价工作的需要。

五、开展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成本调查工作

选择不同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大户,尤其是选择特大规模、具备现代农业特征的农场,对其成本收益情况实施常年定点记账调查,并加强不同规模之间、规模户与一般户之间种植和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规模经营的合理区间。通过调查,引导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助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六、开展区域特色农产品成本调查

选择有一定地方特色、发展潜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进行成本调查,分析其产业发展前景,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通过分析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收益情况,提出优化本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农民增收的可行性方案。

七、加强保障性住房成本监审

按照国家和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对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价格、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成本调查与成本审核。及时出台保障性住房定价成本调查与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成本监控机制,规范保障性住房定价成本监审行为,为保障性住房价格的科学、透明决策服务。

八、积极推进成本信息公开

按照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和国家发改委的部署,推进城市供水成本监审信息公开工作,并逐步扩展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行业定价成本监审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务。在成本监审过程中逐步做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学者、特约监督员、媒体记者、消费者代表等参与监督,提高成本数据的公信力。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状况、成本数据及成本监审过程中核增、核减企业成本支出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咨询,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一、奋发前进的五年在中共中央、xx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2002年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按照中共福建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推进发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02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国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4682亿元,增长10.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7%,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0亿元,增长6.7%。外贸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亿美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可比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4%,城镇登记失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金融运行平稳,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进展,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保证本届政府顺利完成了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福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波动、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不利影响,以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营造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开放中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依靠全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12.1%和9.9%,提前于1999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4∶42.6∶38调整为2002年的14.2∶46.1∶39.7。农林牧渔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机械、石化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信息、金融、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五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90亿元,年均增长18.5%。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和千公里海堤加固任务。电力装机容量新增55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和扩建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与华东电网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机场航线增加9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490公里,在建里程300多公里,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加快,横南、梅坎铁路建成通车,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250万标箱。城乡电话用户9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70万户,互联网用户245万户。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审计工作得到加强。金融三项整顿初见成效。投融资、土地使用、医药卫生、住房改革明显加快。省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行政编制精简50.1%,市、县、乡三级精简20%。全面清理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达50%以上,公开办事制度得到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年均增长10.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境外企业规范和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闽台港澳经贸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货物海上试点直航稳步发展,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实现人员、货物直接往来,对台贸易扩大,吸引台资领域拓宽,闽台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与台港澳贸易和引资分别达229亿美元和126亿美元。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实现“两基”目标;整合组建集美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新成立4所本科学院和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211”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1.4倍和1.5倍;民办教育不断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管理、地方志编纂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进步明显。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连续12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基本农田得到保护,连续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60.5%,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和流域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立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共建活动继续深入,支前保障成绩明显,国防动员、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工作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9%。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2002年的43.6%,农村由

55.1%下降到45.9%;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16.3平方米和35.7平方米。城镇人口比重达44.6%。实现“两个确保”,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共新增就业233.6万人,再就业率71%。民政工作和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山海协作、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加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4.5万人,贫困地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五通”工作取得成效,“造福工程”搬迁13.7万人。《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正在实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在历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凝结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有些县乡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较困难;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政府职能、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要继续转变;有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我们将切实重视这些问题,着力研究解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今后五年的任务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决议,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 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省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今后五年,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发挥福建优势,着力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同时推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省,以德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开拓发展新思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生物工程与新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推进纺织服装、森工造纸、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并积极培育新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重要基地。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劳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办好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资本要素合理流动。以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发展新的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规范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完善经济服务体系。发展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业,壮大旅游、房地产业,推进教育、卫生等领域中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以海岸带和近海开发为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海洋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厦门经济特区要发挥龙头作用,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福州、厦门、泉州要加快构建大城市基本框架,提高城市竞争力;漳州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以重大项目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三明、南平、龙岩要从对接沿海、拓展腹地的功能出发,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

设为重点,促进小城镇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经济联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沿海地区要在推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增强对山区的带动作用;山区要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两纵三横”高速公路、“八纵九横”省级干线以及农村路网,形成五条铁路进出省通道,建立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为支撑的港口体系,建设和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体系。建设一批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形成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际、省际合作,促进优势技术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重视城乡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办好重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促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为综合性大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各类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第一线,优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使福建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才聚集的省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围绕加快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实现改革新突破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性服务领域建设,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并保护公平竞争。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在国有经济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任务。建立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深化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改革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人事等管理制度和政策限制,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产权、技术、信息、人才等市场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调节水平。在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保护合法致富的高收入群体,逐步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组建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按照xx统一部署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部门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以法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特征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革。以民间性、自律性为方向,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群众文化。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取向,推动经营性、开发性文化机构的转制,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更多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改革文化市场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按国家政策导向投资。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再创开放新局面在提高开放水平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强化功能开发,提高辐射能力。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发挥开发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增强外向拉动。围绕结构调整,抓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重大外资项目,开发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推出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项目。着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大幅度提高机电产

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在扩大开放领域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吸收外资,扩大商贸、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吸收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专门人才结合起来。制定新形势下我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步骤,加强与东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等的经贸合作,拓展独联体、非洲、拉美、中东等国际市场,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在强化开放优势方面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福建的整体优势,加强闽港澳经贸合作,依托港澳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扩大出口,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继续推动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和我省沿海部分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主动接纳台湾产业转移,欢迎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开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通商贸易、台企投资、农业旅游等产业广泛合作、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的重要地区,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继续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在拓展对内联接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联接,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货物进出的重要枢纽。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工与协作,连接大京九,拓展经济腹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对口省区的帮扶协作工作,积极开拓闽货市场,吸引省外企业来闽投资,形成省际经济开放新格局。在优化开放环境方面取得新进展。支持和保护海内外投资者在我省的创业活动,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增强综合环境竞争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好各类投资者反映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大通关”协调机制,构建高效便捷的货物进出和人员出入境通道。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外商投诉协调机制,推行外商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跟踪服务制度。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把握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着力推出工作新举措。

三、扎实做好2003年工作2003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增长7%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和4%-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43个,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45个,重大利用外资项目15个。争取炼化一体化、东南汽车二期、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温福铁路、龙长高速公路、尤溪街面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动工。加强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组织协调工作,强化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落实建设资金,搞好项目稽查和招投标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下大力气抓好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储备,把工业化、城镇化等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全面开发各类项目源,把项目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加强项目征集、推介和前期工作,创新项目储备体制、机制和载体,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大力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用地、出入境等方面的困难。在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和非义务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已建成的路桥、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等领域放开一批经营权,在银行、证券、保险、外贸等领域拓宽一批民间资本投资范围,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私营企业改制上市。推进基建投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等综合改革。对于民间投资,不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优化环境,做好服务,使投资者进得来、干得成、留得住。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买力,增强消费预期。清理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开拓市场的作用,提高闽货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更多产品进入跨国企业配送中心。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快工业化,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抓好项目实施,建设沿海石化、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辐射内地山区。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纺织面料、服装鞋业、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围绕重要产业中的龙头产品、关键性产品发展配套项目,对有原料优势的行业,发展深度加工,形成产业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着力研究解决企业集团发展中投入机制、资产重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制订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依托保税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枢纽,吸引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投资,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我省布点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抓好省定第一批22个现代流通企业和示范项目,培育龙头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落实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有关政策,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和规范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的执业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xx统一部署,研究设立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推进经营性

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方案,加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资产重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重组和并购国有企业。制定和实施商贸、建筑及公用领域企业改革措施。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

(三)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抓好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加农户、科技流通服务一体化”等经营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林竹、园艺等产业,扶持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商品林基地,培育森林后续资源。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行增产增效技术,增强农村科技队伍活力,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培训。抓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和示范园区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出口能力,实现农产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土保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在发挥山海优势上多下工夫。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稳妥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研究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规划指导,全面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带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设区市政府要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集中精力谋划中心城市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壮大城市经济,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要做好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跨县市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县级经济管理自主权,赋予县级市和经济强县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县要根据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山区老区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山区、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库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培植经济发展能力。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重点扶持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改善老少边岛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力争在3年内基本解决我省1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好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工作,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和卫生扶贫。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设。

(五)拓展对外经贸,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出口,推进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强的出口主导产品。加快国有外经贸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重点抓好电子、机械、石化、轻纺等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招商,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发展关联项目。切实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促进增资扩股。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支持有实力企业包括私营企业跨国发展。推进开发区体制创新,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营”。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沧投资区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建设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有效整合口岸资源,规范服务流程,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和监管手段,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具体应对工作,加快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促进商品检测中心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推行认证认可制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健全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各种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申诉和应诉工作,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强闽台港澳侨经贸合作。组织开展闽台港澳侨行业对口招商,努力吸引更多的台港澳侨企业来闽投资,推动金融、贸易、航运、旅游等企业来闽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闽台直接通商,争取在台湾本岛举办福建商品展销会。引导中小企业利用港澳商务平台拓展经贸合作。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的优势,加强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六)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审计监管。积极培育财源,认真组织收入,依法治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扶贫支农等事关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支出,争取集中一些财力办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都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不得搞赤字预算。围绕构建公共财政,推进财税各项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偿债机制,防范财政风险。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改进金融服务,积极组织和运用资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密切银企、银农、银贸、银校合作。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大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股我省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大证券市场融资力度,提高上市公司整体

素质。保护合法债权,维护金融安全。

(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做好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推进省内山海之间以及省际、国际的劳务合作,开拓就业市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更新就业观念,通过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探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途径。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济。重视做好民政、社会福利、救灾救济工作和慈善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分开,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农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办法。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八)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一批科研成果,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增列一批博士点、硕士点和若干硕士授予权单位。增进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省广电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精品创作,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组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集团。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作用。办好地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大国策。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建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完成海域勘界工作。重视生态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九)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紧贴时代要求,构建有利于发挥全省人民聪明才智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紧贴社会实际,推动以德治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紧贴经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紧贴基层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产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认真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和完善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在辖区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委会,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各项老龄事业,加强残疾人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管理民间信仰活动的办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继续实施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建立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监督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认真研究长效监管机制,正确处理好整顿与规范、打击与疏导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抓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做好食品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以及其他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人民调解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防观念,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人防和海防管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认真做好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5.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90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1284亿元,增长2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00亿元,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2亿元,增长38.7%;外贸进出口总额744.6亿美元,增长18.8%,其中,出口499.4亿美元、增长21%,进口245.2亿美元、增长14.6%;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实际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实际增长7.3%;城镇登记失业率3.89%;人口自然增长率6.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巩固农业基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省级财政投入67.4亿元,增长3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万吨以上,植树造林完成年度计划的107%,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7.1%,带动农户183.4万户。集体林权改革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业“五新”推广力度加大。水利“六千”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650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4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1万亩。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4328个建制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5万口户用沼气池,新建和改造4682个农家店。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有力有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推动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新增1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第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4656个项目,创新型企业试点有序展开,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稳步推进,“数字福建”、海西工研院、省超级计算机中心、光伏产业科技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3981亿元,增长19.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5%以上,创4年来最好水平。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福州、厦门软件园快速发展,全省软件产业产值增长41%。银行、证券、保险业服务保障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5.6%。旅游总收入增长23.7%,红色、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三)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民间投资、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5%和41.1%,重点建设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投资比重分别达22%和32%。龙长高速公路、嵩屿港区一期、三钢中厚板、友达光电、江阴火电厂、街面水电站和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温福、福厦、龙厦铁路,浦南、永武、泉三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向莆和厦深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扩建、平潭海峡大桥、戴姆勒汽车、泉州船厂造船、中化重油深加工、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拓展对外经贸,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出口环境变化,鼓励扩大进口,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民营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0.3%和30.5%;进口增速加快,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89.6亿美元,增长21%。对台贸易额69亿美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台资18.2亿美元,增长28.3%。出口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建设和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取得成效。闽港澳合作继续深化,实际利用港澳资金42.5亿美元,增长18.6%;闽港闽澳贸易额37.5亿美元,增长16.5%。积极引进侨资侨智,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外事工作继续加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第二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及各类交易会、博览会成功举办。

(五)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建设,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有序展开。淘汰小水泥生产能力919.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2.1万千瓦,清理整顿小水电327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继续提高。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行在线监控。12个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成使用。湄洲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全省建制镇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综合整治有效推进,水环境和城市空气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六)繁荣文化事业,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获奖作品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厦门园博园,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土楼列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候选项目。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从38个增加到4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56万平方米,新增2所本科院校、6所高职高专院校。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省第六届农运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二届特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平安福建”加快建设,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标准。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发生起数比上年下降18.1%。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人事、编制、气象、防震、测绘、地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七)办好为民实事,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受惠学生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对37.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选派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为1034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新建和改扩建127所乡镇卫生院、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所敬老院。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户户通电提前实现。“造福工程”新搬迁2.66万人,“侨居造福工程”新建住房4070套。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完成年度目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餐桌污染”治理继续深化,12315消费维权网络覆盖全省,产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民族、宗教、老区、库区移民、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61件、省政协提案804件,办结率均为100%。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进一步规范。“五五”普法深入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圆满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省委的部署和省人大的决定,把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实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具体实践,认真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落实“十大举措”,建设“九大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持续形成,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在发展规划、政策措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通关等方面的协作更加紧密,海内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的响应积极热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显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进一步形成,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的4468亿元增加到年的9075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从273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7%,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城镇化水平从44.6%提高到48.7%。各设区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的14.9∶45.6∶39.5转为2007年的11.5∶49.7∶38.8。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年增长1.4倍。工业主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6倍。服务业发展加快,增加值从1766亿元增加到3524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海运业、船舶修造业等竞争力增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总数从56个增加到433个;13家企业获得国家出口免验资格。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2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717亿元,均超过1949年至2002年的总和。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56万标箱增加到686万标箱;高速公路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通车里程从584公里增加到1365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增至四条,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五条在建快速铁路规模突破1000公里;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775万人次增加到1469万人次。电力装机容量从1352万千瓦增加到2376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730万千瓦,相当于前历年总和。农村路网累计改建3.1万公里,93%的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1.5倍,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全面实现。

(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农村工作机制有效创新。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形成。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五年共有54家企业上市融资395.5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山海协作、城市联盟积极推进,省际合作、对口支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大通关机制不断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以上,其中出口增长1.9倍,进口增长1.2倍;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19亿美元,年均增长13.5%;新设立三个出口加工区和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各类园区集聚功能有效发挥。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机制,高层定期会晤,各领域交流不断扩大;利用港澳服务业的优势,密切金融、旅游、物流、人才培养、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运用港澳发达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开拓市场,闽港澳关系更加紧密。

(五)闽台合作拓展新作为。坚持先行先试,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种类和范围,率先设立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商品展、图书交易会和文艺公演,率先启动“两门”航线包裹业务,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交流。闽台贸易额翻一番,实际利用台资累计34.7亿美元。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相继设立。“两门”、“两马”、“泉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最便捷通道,往来人员从2002年的6.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7.8万人次。我省与澎湖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福州、厦门与高雄港海上试点直航进展顺利,厦门新增为两岸包机航点。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先后启动。海峡两岸校长论坛等交流活动顺利开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闽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

(六)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全省财政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支出五年累计927亿元,年均增长18.7%。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得到加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五年提高22.9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51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3%提高到22%。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助学全面覆盖。终身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强省建设扎实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医疗服务持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竞技体育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兴起,老年体育广泛开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安定稳定。生态省建设有力推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62%和91%;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双拥共建持续深入,福建成为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唯一省份。

(七)改善民生推出新举措。集中新增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行农房统保,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率先推行“四位一体”劳务派遣模式,率先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市、县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群体数量明显减少。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下岗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9.1%,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八)抗灾救灾夺取新胜利。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精心组织,连续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超强台风和暴雨洪灾的多次袭击以及禽流感威胁等困难。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2547万人次,扶助10.22万户灾民重建家园。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初步建成,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天气雷达探测网、覆盖乡村的防汛减灾预案体系,海洋监测、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应急预案和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抗灾救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累的重要经验、展示的精神风貌,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宝贵财富。

(九)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把突出落实、强化责任、提高效率、有效作为等要求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507项。行政立法质量提高,五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通过30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15件省政府规章。率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改进面对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门槛”服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贯彻公务员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源头防治腐败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一以贯之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依法行政,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坚持求真务实,统筹协调,注重运作,集聚合力,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福建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持续完善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方方面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理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农村生活环境还比较差;受产品结构、贸易壁垒、汇率变动、政策调整等影响,外贸出口压力增大;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价格结构性上涨幅度偏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在部分领域服务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化项目带动,实施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到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为到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握中央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科学发展中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大成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格局,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一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长效反哺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走符合福建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海岸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信息、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符合福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发展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大流通、大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贸易持续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二是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三是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和发展综合能耗较低、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成果,使海峡西岸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把项目带动与品牌带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用项目带动的机制推进品牌带动,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提升项目带动,把两个带动延伸、运用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推动各项工作争先创优,体现好的要求,实现好的目标。通过项目带动集聚要素、落实工作、增强后劲,不断加大项目优选、扶持、推进力度,形成源源不断的科学发展新增长点;通过品牌带动提升质量、增进效益、提高水平,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带动力强的区域品牌、技术领先的科技品牌和涵盖各个领域的强势品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培育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涉外管理体制。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提升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深化闽台港澳合作,用好侨力资源,健全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增强外贸竞争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推动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创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建设城乡水、电、路、公交、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建立城乡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拓展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强化城市的定位和作用,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扩大集聚辐射效应,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承接带动功能,构建城市联盟,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和山海协作,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海岛、库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发挥我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有利条件,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开发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和开发环三都澳、罗源湾、江阴半岛、湄洲湾(南、北岸)、厦门湾、古雷半岛等临港区域和南平、三明、龙岩等产业集中区,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纵深推进出海通道和口岸通关服务的延伸,增强与内陆腹地互动联动,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发展。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步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型煤炭、成品油、石油天然气中转储备基地,集中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口群,提高福州、厦门国际机场综合运营能力,完善支线机场,发展轨道交通,推进“两纵五横”铁路、“三纵八横”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网建设,实现平均每年交付一条高等级铁路新线、竣工两条高速公路,构筑有效链接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开发有序、功能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福建地处对台前沿,闽台“五缘”不可替代,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优势独具、责无旁贷。要着力先行先试,拓展“六求”作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合作。落实零关税进口部分台湾农产品的政策措施,贯彻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促进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和辐射作用,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建设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闽台旅游对接,培育“海峡旅游”品牌。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的交往,深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的交流。提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保护祖地文化,综合运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八闽文化资源,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和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扩大民间往来。通过增进了解、培养互信,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

建设落实惠台政策的示范地区。实施好有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台湾农民来闽投资创业,扩大台湾农产品销售规模。支持台资企业在闽增资扩能,拓展营销事业。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建设两岸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完善台胞接待站和台轮停泊点功能,为台湾渔民船民提供方便。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通过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完善对台口岸设施和通关服务,开辟沿海与金马澎货运直接往来新通道,推动直接往来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促进两岸客运包机实现常态化,积极推进货运包机运营和海空联运业务。做大“两门”、新辟“两马”包裹业务,建立闽台邮政函件总包邮路。通过拓展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

(三)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

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致力于“学有所教”,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致力于“劳有所得”,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就业援助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致力于“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致力于“老有所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水平,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慈善事业和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致力于“住有所居”,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廉租房政策和供应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建立经济租赁房制度;加大“造福工程”实施力度,改善村居条件。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保持舞台艺术领先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和名家大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批影响较大的文化保护成果。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等现代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建设出版印刷等产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集团。

完善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法律援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商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安全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平安建设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扎实做好20工作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福建实际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把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重要机遇,把“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好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11.6%,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3%。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以稳定粮食生产为立足点,继续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稳定农资价格,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以发展品牌农业为切入点,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广农业“五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壮大畜牧、园艺、林产、水产等产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扶持一批品牌农业企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增长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关键点,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发展健康养殖,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着力点,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工程化、标准化措施,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基地;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加强水库、江海堤防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创建绿色家园。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支撑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六大员”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发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二)推进工业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引导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依托港口优势,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临港工业项目,发展港区经济,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强化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升光电产业配套水平,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对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高产品设计、生产控制和技术装备水平;以石化上游产业项目为依托,发展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项目。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并采用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对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物质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协调调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若干物流中心,扶持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提供“公铁水空”联运、“无缝链接”服务的物流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强信用社、创业投资机构和信托投资公司的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引进更多金融机构来闽设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认证认可、货代船代等商务服务业。加大对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二是消费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扩大居民消费领域,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推介,打造若干规模较大、品牌经营、星级服务的旅行社。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强化全过程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社区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整合改造现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加快社区商业、家政等网点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四是服务外包实现新提升。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物流配送等服务,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五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大型专业市场等,集聚一批关联度高、支撑力强的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

(四)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加大闽台信息、机械、石化等重点领域以及高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对接力度,推动闽台产业相互融合;办好现有台商投资区,加快建设对台光电、机电产业园区,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在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贸易点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办好各类重大涉台经贸交流活动;鼓励赴台举办各类商品展,实现更多福建产品入岛展销。加强台湾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深加工设备和管理经验;扶持台湾水产品和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发展。拓展金马澎旅游,争取将线路延伸到台湾岛内,继续推动武夷山和阿里山、大金湖和日月潭等旅游线路对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台湾工商社团、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完善台湾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台胞在闽就学、就业、就医提供便利。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入岛举办“相约东南·妈祖之光”等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推动与澎湖货运往来的双向直航;发展两岸“海空联运”和“一票通”业务。

(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招商引资着力点放在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在谈项目、一批出口带动型项目、一批增资并购和上市企业再投资项目;继续办好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顺应政策调整,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汽车及零配件、船舶出口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多渠道扶持出口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进出口品牌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进口鼓励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省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发挥出口加工区功能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发展,加快福州、厦门“区港联动”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设立保税港区。完善外经贸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按照进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推动检验检疫查验放行机制和出入境旅检通道申报机制改革,完善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扩大电子口岸覆盖面;深入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深化闽港澳侨合作,抓住内地对香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机遇,推动香港服务业与福建制造业对接;以专业化运作模式,拓展闽港联合招商;依托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及欧盟合作渠道,促进企业互设分支机构,扩大参展、采购和投资合作;贯彻落实侨务政策,依法保护侨益,做好新生代华人华侨工作;加强地方外事工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

(六)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工作,深入贯彻节能法,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办好第二届海峡绿博会,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加强节能统计和监测;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三废”综合利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三是强化污染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加强污染防控;完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减排设施建设,严格实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控,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超标排放企业;全面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四是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继续推进“五江两溪”、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和生态脆弱区,整治城市内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继续清理整顿违规小水电;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推进生态公益林、湿地、沿海防护林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五是强化资源合理开发,加快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编制,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港口岸线、前沿海域和后方陆域资源;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和批后监管,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七)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重点项目组织化水平,落实分级管理,强化协调服务,持续推进先进高效、节能低排、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9180亿元,年度投资1203亿元。贯通温福铁路,建成浦南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厦工三重和龙工扩建工程、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德和福清核电,宁武、永宁和松建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及省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建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火电、风电、抽水蓄能、主干电网等能源项目及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光电基地、修造船等产业项目。抓紧推进规划建设的铁路新线、深水泊位、高速公路、支线机场、能源和重大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重点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和国有产权代表制度,维护出资人的权益;逐步实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经营预算制度;稳步实施省属企业整合重组。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是落实激励扶持政策,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措施,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对困难县(市)实行转移支付,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严格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厦门港一体化管理水平,实施湄洲湾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改革,重点是深化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是实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九)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纲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健全社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抓好泰宁、冠豸山、“泉州海丝”等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保护和开发“三坊七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积极参与、支持办好北京奥运会。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进城区中小学改造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推动高考、高招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有机衔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组织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工程”。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二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严把药品质量关,严格控制药品采购价格,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建设数据共享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三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探索部分渔民转业转产的扶持办法,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研究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四是做好就业工作,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落实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五是加强粮油等主副食品的生产、调运和储备,继续扶持生猪生产,强化市场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六是加强老龄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支持老年体育设施建设;重视青少年事务,依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七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信访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八是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支持驻闽部队、武警部队训练和后勤保障,做好预备役部队、民兵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十一)着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继续集中新增财力,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方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医疗卫生方面,继续改造提升百所乡镇卫生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继续开展“光明行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改造完善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进“通信信息化助推新农村”项目建设;完成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邮政进社区、海西书报亭建设项目。社会保障方面,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继续新建和改扩建百所农村敬老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解决住房困难方面,所有市、县(区)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造福工程”年度搬迁6万人;完成“侨居造福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六千”工程;“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基本覆盖所有建制村,并逐步向较大自然村延伸。环境保护方面,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继续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农”服务方面,增加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专项补助;完善农村住房、水稻种植、渔工责任、渔船和森林火灾等农业保险试点。

五、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处处体现为民

为民是建设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行政理念中坚持为民。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更多长远利益和当前实惠。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使百姓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凝聚民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依法行政中保障为民。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政府立法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上。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将政府工作置于有效监督中。加强公务员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职责体系,完善问责制度,做到行政权力行使到哪里、行政问责就落实到哪里。深化绩效评估,加强效能监察,把问责与问效有机统一起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转变职能中突出为民。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分开,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服务。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推广网上审批、简化程序和限时办结等经验,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改造和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会议和文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畅通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渠道,促进政府工作公正、公平、便民。

在有效运作中落实为民。锲而不舍地实施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落实好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支持海西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思路、谋划举措、谋划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心、细心、耐心运作,有效破解事关发展、牵动全局、影响民生的关键性问题,拓展作为空间。基层存在的问题最能反映各级政府的工作状况,要把条条的工作延伸到底、块块的工作覆盖到边,条块形成合力,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在勤政廉政中强化为民。工作是干出来的,表态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是空话,关键看具体做的结果、看长远发展的成效、看人民满意的程度。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更严的要求、更多的付出,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把抱负放在发展上,把情趣融在事业里。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要竭尽全力而为,创造条件去办,善谋一方福祉;事关群众安全的问题,要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力保一方平安。从领导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抓起,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6.2018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六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本届政府任职的五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山东省委要求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2017年达到7.27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850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89元、15118元,年均分别增长8.5%、9.7%。生态山东建设成效显著,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建立。

去年,我们按照“一切围绕十九大、一切服从十九大、一切捍卫十九大”的要求,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走在前列”根本要求和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聚力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社会稳定攻坚战,形成了标本兼治、系统发力的工作局面,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去一降一补”强力推进,全年压减粗钢产能527万吨、生铁产能175万吨、煤炭产能351万吨,妥善分流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4.12万人。违法违规电解铝关停和“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0.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5%。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860亿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240公里、5820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5亿吨。两条“外电入鲁”通道建成投用。(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积极创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草拟上报综试区总体方案,今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步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谋划推出各类政策100余项。持续做好“去增提”三篇文章,在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促进新兴动能和传统动能协调并进。建立健全项目库,围绕“四新四化”先期储备重大项目数百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1.9万家,增长3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

(三)改革开放事业开创新局。制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两个10条意见,省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有市场主体达到806.8万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10.4%,直接融资规模由2012年的1814亿元增加到5366.9亿元。科教融合发展实现突破。制定出台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0条意见。全省进出口总额17823.9亿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1210.5亿元,增长9%;对“一带一路”沿线实际投资100.6亿元,增长81.7%。

(四)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省标以下83.2万贫困人口脱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各项资金总额280亿元。深入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PM2.5、PM10平均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13.6%、11.7%。煤炭消费总量压减2706万吨。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9%。全省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4.7万套,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6.9万户群众,农村危房改造竣工率100%。17市全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五)稳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9.1%和25.5%。出台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11条政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征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按照省委统一部署,集中开展防范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事故等四类风险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六)政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8件、政协提案26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本届政府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削减641项。首批公布3.6万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实现互联互通,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山东公共数据开放网建成开通。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效明显。“三公”经费比2012年压减55.3%。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7075件,处分35520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定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把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在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规律,抢抓机遇,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前瞻性、主动性;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必须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做到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是走在前列谋新篇、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突破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谱写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把“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作为总体思路要求,做好谋篇布局,以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任务落实,苦干实干谋发展,合心合力强山东。走在前列,就是自觉把走在前列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围绕走在前列谋划发展思路、展开发展布局、制定发展举措、衡量发展成效,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由大到强,就是立足山东大而不够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全面求强,就是深刻领会、主动对标强国建设的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强省建设的丰富内涵,全面聚焦全省优势,聚力做好优势转化、扬长补短的大文章,全面发力,持续加力,推动各项工作、各项事业都强起来。

(一)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走在前列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谋划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到2022年,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高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建成高质高效的全面小康,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建成补齐短板的全面小康,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厚植优势的全面小康,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创新型省份率先建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建成群众满意的全面小康,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通过不懈努力,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中走在前列。(二)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

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看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始终在创新发展上保持定力。

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看全省一盘棋,始终在协调发展上保持定力。三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始终在绿色发展上保持定力。四是处理好激活与规范的关系,看市场体制机制优势的再造,始终在开放发展上保持定力。

五是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看综合效益最佳,始终在共享发展上保持定力。

(三)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全面发力全面求强。一是发挥实体经济大省优势,开拓制造强省新途径。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现代工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努力建设数字山东,推动“企业上云”。培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建设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基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物流产业集群培育。

二是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聚焦产业兴旺,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到2020年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示范主体600家。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聚焦乡风文明,营造崇德向善的淳美乡风。聚焦治理有效,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聚焦生活富裕,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发挥教育科技大省优势,开拓创新强省新途径。把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优势转化为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优势。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强化创新人才第一资源。谋划推出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人才新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四是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优势,开拓海洋强省新途径。强化陆海统筹,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打造向海经济。加快“海上粮仓”、海洋牧场和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建设。探索发展海水稻。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强化“智慧海洋”深海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支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实施“七区三带”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大力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影视创作生产高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六是发挥战略平台综合优势,开拓区域协调发展新途径。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化“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行动。把东部口岸优势向西部延伸。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多规合一”、综合交通网规划、高速铁路网规划。扩大向胶东地区输送长江水、黄河水能力。七是发挥区位战略节点优势,开拓开放强省新途径。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前列。支持青岛、烟台、日照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探索中欧班列新模式。组织实施“选择山东”全球路演。加强国际产能、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加快打造外贸强省。

八是发挥品牌大省优势,开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途径。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创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要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青岛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省。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

(一)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聚力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推进塑造实体经济新辉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集中培育“5+5”十强产业,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代海洋产业、医养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动能主体力量;改造提升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现代金融服务等优势产业。设立60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积极主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深化改革激发动能转换活力,推进塑造政策、环境和服务集成新优势。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垄断。开展促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机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探索建立划转国有股权统筹运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省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产权保护。创新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扎实推进费改税改革。规范发展融资担保等新业态。支持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烟台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创新驱动增强动能转换动力,推进塑造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智慧农机、精准医学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用好自然科学基金。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扩大开放释放动能转换潜力,推进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综合示范区。加快对外贸易转型,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创新发展。推进济南、青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增加中高端消费品进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创新型、引领型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投资合作。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推进塑造动能转换新支撑。加强需求侧管理。聚焦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筛选100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服务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省建设。拓展新兴消费产品。扩大高质量、个性化旅游精品供给,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一是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坚决打击经济诈骗、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债务置换。二是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整治。三是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突出抓好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快推进黄河滩区60万群众脱贫与迁建。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动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在脱贫基础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深入推进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制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稳妥有序开展电代煤、气代煤行动。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净土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建立消除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机制。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0所以上,新增幼儿园学位50万个以上。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职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人均50元提高到55元。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住房租赁补贴,改造老旧小区40万户,开工改造棚户区84.3万套。

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深化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第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探索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开工建设山东自然博物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加快建设健康山东。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全域推进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打造食品安全放心省。

增强施政履职能力,实现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做好经济、平安、党建三张报表,守住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稳定和谐、廉洁从政四条底线,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强化思想政治保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二)强化环境保障,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抓实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继续压减行政权力事项,做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基本完成全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坚决查处和整治各种违法违规收费。(三)强化制度保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联系沟通。全力支持做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作用。继续支持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扎实推进政务全过程公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抓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四)强化本领保障,努力建设担当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定力深、眼力准、能力强、合力好的干部队伍。健全完善正向激励、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机制。抓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关心关爱基层一线干部。

(五)强化作风保障,努力建设廉洁政府。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绝不允许“四风”反弹回潮。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厚爱与严管结合。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中央决定,今年6月在我省青岛市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峰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提升山东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

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抓贯彻抓落实。我们要把“五力五强”作为系统方案,牢牢把握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个根本要求,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政治上坚定有力,思想理论武装强;牢牢把握新时代伟大复兴这个新使命,紧紧围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做到目标上凝神聚力,改革发展动力强;牢牢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个总方向,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做到战略上保持定力,思路举措创新强;牢牢把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个方法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做到战术上精准发力,重点难点突破强;牢牢把握党领导一切这个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做到保障上全面给力,政治生态支撑强。

7.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七

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闫晨曦主持。山西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常高才作了题为《持续攻坚克难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的工作报告。省直35 个有关部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太原市分管副市长, 省质监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各处 (室) 、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市、县分管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副市长、副县长, 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分会场参会。

会上, 高建民常务副省长向各市和有关厅局颁发2015 年度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目标任务书并作重要讲话。高建民常务副省长在讲话中对2015 年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对各级各部门在过去的一年中认真履职、积极作为, 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付出的艰辛努力, 表示慰问和感谢。对做好今年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强化安全理念, 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二是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三是强化工作措施, 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8.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八

房俐秘书长指出,我省是农业大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不但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同时,在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稳物价、控通胀方面也肩负着重要职责。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有清醒和足够的认识,切实增强抓好粮食和春季农业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全力组织好、推动好春耕生产,确保实现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实现600亿斤的全年粮食生产目标。

房俐秘书长要求,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春耕生产是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打好这一仗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春耕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迅速掀起春耕生产高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春耕生产各项任务。重点要做到“五保”:一是保面积,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000万亩以上。二是保播期,确保不种5月地,不插6月秧。三是保质量,要实现“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拿齐苗、拿壮苗”,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努力实现“苗全、苗齐、苗壮”。四是保技术推广,普及推广实用技术,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要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生产积极性。立足长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机化步伐,坚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购买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增加我省农机保有量,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

在工作落实方面,房俐秘书长指出,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二是要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四是要统筹抓好春季农村各项工作。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王守臣副省长指出,今年我省备春耕生产形势好于历年。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二是物资准备数量足质量好到户快;三是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大效果好;四是农资市场监管严力度大。抓好今年春耕生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高标准高质量把春耕生产搞好。

今年全省春耕生产和春季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突出“一个中心”,坚持“三个立足”,做到“四个确保”。突出“一个中心”,就是要把抓好春耕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地不种完,苗不出全,中心不能转。坚持“三个立足”,就是立足于抢前抓早,做到抢时间,抢进度,争主动;立足于抢墒播种,把地种在“火候”上;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做到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做到“四个确保”,就是确保把地种足种满,应种尽种,实现面积增加,结构优化;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实现早出苗、出全苗、拿壮苗;确保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条件,适时高质量播种;确保在最佳播种期内全面完成旱田播种和水田插秧任务,全省要在4月10日开犁播种,4月20日掀起播种高潮,4月底前结束旱田播种,5月底前完成水稻插秧任务。

会议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要狠抓粮食种植面积的落实。玉米面积要达到4800万亩,水稻面积1200万亩,大豆面积500万亩。

二是要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今年全省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田要达到400个。

三是要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应用。今年,省财政安排五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推广补贴8000万元。其中,测土配方施肥力争做到全覆盖,生物防螟达到3000万亩,農田灭鼠2000万亩,种子等离子处理6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100万亩。筹措安排水稻育秧大棚补助资金1.75亿元,扶持农民建设符合标准的水稻育秧大棚6万栋。

四是要多措并举搞好抗春旱保春播拿全苗。今年我省春旱趋势明显,尤其是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春旱形势严峻。一是要尽快完成春灌需要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二是要加强各类水库的科学调度,尽可能满足春耕用水需求。三是有条件地方要千方百计挖掘抗旱水源,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等蓄水工程,要进行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强蓄水能力。四是在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增打抗旱应急水源井,提高供水浇灌能力。五是要搞好抗旱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六是要做好人工增雨各项准备。七是要搞好抗旱用油、用电等能源供应,做到应保尽保。八是要强化旱情预警,适时启动重大旱情预警方案。九是要实行开源节流并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农艺、生物、田间管理综合措施并用,全力做好抗旱准备。

五是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全力做好农资市场整治,确保市场井然有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六是要切实帮助受灾户、薄弱户和贫困户搞好春耕生产。要组织机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帮扶重点乡村和重点户的办法,建立帮扶责任制。

上一篇:写给老教职工的重阳贺词下一篇:工伤管理办法(2012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