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2024-07-23

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9篇)

1.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以前几个课时学习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知识为基础,是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做准备。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也突显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会运用前面已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懂得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各地气温和降水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呢?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想通过下面的学习和大家一起找出答案。

出示(20xx版)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1:教师引导:出示(春节期间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两极地区图片和赤道热带雨林图片),结合图3.29回答问题。

1.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来看,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南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出示***塔里木盆地沙漠景观和河北省秦皇岛景观以及两地在中国行政区的位置图,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 ***塔里木盆地和秦皇岛两地哪个地方距海近?(答:秦皇岛)

2. 秦皇岛和塔里木盆地哪个地方降水多?(答:秦皇岛)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小;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大。

活动3

教师引导:观察气温的变化与地形关系,结合图3.30回答问题

1.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2.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教师小结: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总结: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

位置

纬度高,气温低

纬度低,气温高

赤道降水多

两极降水少

海陆

位置

海洋:气温变化幅度小,冬暖夏凉

陆地: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冷夏热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地形

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6OC/1000米)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巩固练习:

1、夏季很多内地人去北戴河海边避暑,那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九江在庐山脚下,夏季九江气温比庐山高出很多.酷热难当,而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3、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5、家住武汉的几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夏季避暑旅游的地点,大家思考他们为什么选择去这样的地方?

小明:我去峨眉山。小刚:我去青岛。小强:我去哈尔滨。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仔细阅读第67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电脑板书)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3、气候异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学生阅读67页《水稻种植与气候》

活动探究:

68页活动1:

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68页活动2:

让学生认识到灾害只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就没有灾害而言,无雨或少雨的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

引伸提问:太平洋有一个岛国图瓦卢,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人民不得不离开家园搬迁他处,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出示相关图片)(同学阅读68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探究活动:面对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人类该怎么办?

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升高——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被淹没

学生探究回答:

植树造林

限制煤、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或寻找新的洁净能源等。

2.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篇二

让人们同意对排放行为负责任, 这是非常难的。因为全球经济是建立在化石燃料之上, 因此,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二十多年来, 世界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今天,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目标了。一些国家已同意, 在2015年, 我们将致力于签署一项全球性协议, 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遏制气候变化。这一承诺是去年德班 (Durban) 会议的主要成就, 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把这次会议描述为“气候变化谈判史上最全面和意义最深远的会议”。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 我们必须准备好改变世界经济的整个结构, 打破碳和发展之间的纽带。制定一些制度, 在最先进的国家支持低碳经济, 在贫穷国家支持低排放增长。

历史

今天, 我想谈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提出三点

首先, 气候行动的经济形势是明确的, 也是紧迫的。绿色增长是真实的, 而且已经对我们的经济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贡献。

第二, 欧洲的政治领导可以带来更多的绿色增长, 激发全球雄心, 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 采取多边主义。在联合国多哈 (Doha) 气候谈判以及其它方面, 我们可以描绘一条更安全的未来之路。

对于实现低碳经济我并不抱幻想, 因为我知道现实有多不易, 但是, 我们有可以实现可持续生存的技术, 而且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逐年上升, 还有经济刺激的提拉。这些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这个问题是政治性的, 而且是复杂的, 因为事实上,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纷繁的世界。

干扰因素

尽管气候变化的证据与日俱增, 世界经济的压力也同样冷酷无情。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欧元区的危机可能再次将经济拉到崩溃的边缘。

经济问题已经推动政治变革:危机爆发以来, 仅在欧洲, 就已经有9个政府垮台。人们已经对我们的能力失去信心, 我们想

共同努力以解决这一大问题。

对于气候变化而言, 这确实很重要, 因为除非我们可以证明多边主义行得通, 否则, 我们就无法达成急需的全球性协议。这

我们往往会听人说, 最先搞低碳的人们会牺牲自己的竞争力。这是误导和危险的。真正的危险是不走向绿色, 而被我们的竞争对手超越。在世界各地, 最有竞争力的国家都是投资低碳最多的国家。

很重要, 也因为当用户和企业集中关注削减成本时, 我们要提醒他们, 为什么现在应该优先考虑走向低碳。而且, 这很重要, 也是因为金融动荡推动资金成本上涨, 投资者需要心里有谱, 这样才会投资清洁能源。

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很遥远。

经济学

我相信, 我们要从经济形势出发, 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大家都在关注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而发展绿色经济即对这两方面都有利, 这是我今天的第一个观点。很难说我是最早这样表态的人, 少数政客已经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也有企业家持有相同的观点。就在上周, 英国工业联合会总干事约翰·克里德兰 (John Cridland) 曾说, 绿色和增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有助于企业和消费者免受化石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 到2050年, 气候变化政策可使全球化石燃料尖峰价格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减半。

而能源效率毫无疑问有益于增长。如果欧盟能达到2020年的能效目标, 那么它就可以节省340亿欧元, 而且新增40万就业岗位。因为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仅英国企业每年就可以节省高达40亿英镑。

但是,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引擎是绿色企业。在2011至2012年度, 英国超过1/3的经济增长来自绿色企业, 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去年, 尽管其他领域的经济在挣扎, 英国的绿色经济仍然增长了54亿英镑, 这是4.7%的增长率。这个领域去年创造了25, 000多个就业机会, 目前从业人员已达到近100万人。

从全球来看, 清洁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而且充满机会。这不只有利于我们的企业, 而且有利于我们的经济。这些清洁能源企业在3.3万亿英镑的全球市场上竞争, 且这个市场每年增长3.7%。

英国在世界低碳领域排名第六, 产业价值达1, 220亿英镑。我希望, 在这个充满活力而且不断增长的领域, 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分享。

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检讨过错的嬉皮士, 也不是因为受意识形态的约束, 而是因为我相信下面的证据:

去年, 绿色企业为英国产生的贸易盈余为50亿英镑, 如果我们发挥它的作用, 那就可以在下一次选举之前, 使我们的贸易赤字减半。

我们往往会听人说, 最先搞低碳的人们会牺牲自己的竞争力。这是误导和危险的。真正的危险是不走向绿色, 而被我们的竞争对手超越。

在世界各地, 最有竞争力的国家都是投资低碳最多的国家。韩国绿色增长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德国的开发银行正在利用1, 000亿欧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把绿色产业放在“十二五”计划的核心, 在北京和上海等七省市开发排放交易试点项目, 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多地投资可再生能源;而印度是对煤炭征税, 而且用这些款项资助可再生能源, 也鼓励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以及影响深远的能效计划。

低碳投资以及政策支持影响范围遍及世界各地。而在上个月的首脑会议上, 20国集团的所有国家都承认, 重要的是把绿色增长置于结构改革政策的核心。到明年这个时候, 会有33个国家具有全国性的排放量交易计划。

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 企业不仅可以达到, 而且已经超越。在追求可持续增长方面, 企业走在了政府的前面。这些企业正在寻找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长, 要使他们肯定, 需要投资清洁能源的未来:提供明确而可预见的政策, 就可以激发大规模的投资。

因此, 在经济和环境之间, 我们不能做出错误的选择。相反, 我们必须制定头脑清晰、精明实际的绿色增长方案。

时间跨度

要对时间范围做出更好的界定。在过去几个月, 如果说我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 那就是它的时间跨度需要很长, 是几十年, 而不是几天。然而, 在一个纷繁的世界, 很容易集中关注紧迫的事情, 而牺牲重大的事情。但是, 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兼顾这两个方面的。我们不能因为寻找短期解决方案而威胁我们的长远目标。经济复苏如果使我们遭受更大的气候风险, 从概念上说就不是可持续的。

在一定程度上, 需要寻找到一个不同的时间范围:在英国和欧洲, 要确保我们努力建设更可持续的经济。例如, 成立一个金融部门, 考察下一季度以后的事, 投资于长期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 这也是要我们竭尽全力, 确保政府做出正确的长期决策。这个愿望就是为未来做正确的事情, 而不仅仅为了近期, 这是成立联合政府的原则之一。从绿色投资银行到第四个碳预算, 我认为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一点。

同时, 我们要理解真正的责任在哪里。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的时候, 有一个倾向, 就是谈论子孙后代会如何承受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大多数人在有孩子时, 就会对未来有不同的看法。你不能不考虑你希望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那种复杂的反馈, 需要几年时间才会表现出来。把这个问题定位于遥远的未来其实是有风险的, 我们忘记了, 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起责任, 采取行动来解决它。现在的执政者必须感受到这种政治意愿, 在自身政治领导力的作用下必将产生成果。

欧盟30国

我相信, 欧盟有机会显示这方面的领导力。

当欧洲需要寻找自身问题时, 当欧洲的项目自身似乎需要尝试, 而且因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而动摇时, 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 欧洲大陆在全球气候变化斗争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对比1990年的水平, 欧洲已经减排约17%, 超过了它在“京都议定书”中的义务。我们刚刚认可了一项能效指令, 带来的节能相当于25%的减排。尽管存在所有这些缺点, 但是,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统。

尽管存在所有这些问题, 但是欧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体化经济体。对于气候变化, 欧盟已经做得很好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联合国进行谈判, 比我们单独召集会议具有更多的权力。

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比我们单独作战多得多。成群的个别代理人都在努力完成各国不同的优先任务, 这就不能保证《京都议定书》及其扩展协议。

我们应该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力量。不应该放弃远大抱负, 我们应该敬仰过去的成就, 这就要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

8欧洲必须做更多的工作, 以完善单一的能源市场。要更多地依靠互连, 更多地依靠全欧洲大陆的超级电网, 更多地依靠能效标准, 部署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计划, 进行更多的气候融资。关键是, 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相信我们必须做更多的工作。所以今天我的第二个观点是:更加远大的欧盟碳目标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而我作为国务卿, 正在努力争取这一点。

到2020年达到30%的减排, 这个目标是经过精心论证的。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减碳方式, 有助于保证我们的清洁能源投资, 我们需要这样以保持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发展我们的低碳产业, 确保欧洲的竞争力。这会使我们较少受化石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关键是, 它向世界表明欧洲的立场。我相信, 要达到30%, 这就清楚地表明了雄心壮志和领导优势, 而且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是联合政府的一个重大承诺, 我会竭尽全力来兑现它。

我的实现策略是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不只是确保欧洲委员会总结的2050年的低碳路线图或30%的目标, 而且也提供各种措施, 这将有助于我们达到30%的目标。

欧洲的领导优势在于建立联盟, 努力达成妥协性交易。在实施能效指令方面, 英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保证作用。这不像我们本来希望的那样目标远大, 但它正是我们可以争取的最好的结果, 虽然欧洲委员会存在负面声音, 但是, 仍会有助于我们超过20%的减排目标。英国还率先要求欧洲委员会提出强有力的目标远大的方案, 以加强欧盟排放交易计划。

最近, 我一直致力与副首相、非政府组织和商界领袖进行密切磋商以建立联盟, 合作进行变革。而我和我的德国同职尤其努力, 我们在找一种方法, 以帮助波兰加入联盟。波兰的支持绝不会不惜任何代价, 但是他们会看得远一点, 如果欧洲一起行动, 就会更好。在未来的几年中, 我们需要开始讨论2030年的排放量目标, 以及排放交易体系的长期改革。如果波兰止步不前, 这就会是一场斗争。

他们已经开始关注我们;现在,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伦敦会见了波兰部长。而实际上, 波兰的意见和欧盟其余地区一样:30%是可行的, 这是可取的;让我们来找到一种方法, 使它适合每一个人。

达到30%, 这将是具有政治智慧的气候行动, 这个行动涉及欧洲存在的理由:通过集体行动, 改善居民的生活。

而且, 要确保我们是基于实力、承诺和领导地位而进入谈判室, 这也会给世界上所有的居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欧洲的领导力会有助于我准备今晚的第三项优先任务, 就是适当准备今年年底在多哈举行的气候变化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下一个目标, 必然是推进去年在德班取得的重要成果, 而且要防止有人试图阻止我们已经看到的进展。

多哈不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但它应该是重要的一步, 会使德班会议搭建的平台向前发展。有些人称它为“有执行力”的会议。这当然名符其实。

如果我们完全做好了低碳方面基础工作的话, 我们也同意一些主要的措施。这应该是形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会议。这次会议应该使我们遵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这就会使谈判进程更加清晰, 不仅向我们表明目标, 而且也表明达成全球性协议的途径。

这次会议应该有更多的国家使2020年的承诺遵循《哥本哈根协议》, 保持当前的势头和进步, 需要有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行动来支持减碳。这次会议上, 我们应该发展气候融资, 而且要保证大力推动关键技术, 比如碳捕获和储存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

由于世界各国为气候改善所作出的努力并不能快速取得进展, 因此我们难以保证全球气温每年升高幅度低于2度的限制, 所以, 无论这些国家面临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挑战, 我们都需要抓住每一个像多哈这样的机会, 向前推进改善气候之路。

外部工作

我们在谈判室以外, 也应该努力推进。形成全球框架确实很重要, 没有它, 我们就不能达成有意义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协议, 而且也不能确保排放量下降。我们需要多边的、基于规则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来实现, 大家要一起做出承诺。这就是为什么说, 全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协议是我们气候政策的基石。

但是, 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从根本上推动事情的发展。要自下而上, 而不只是自上而下。我认为, 毫无疑问, 首脑谈判峰会不能妨碍实际进行的工作, 这些工作会消除我们的气候目标和实际排放量之间的差距。例如, 要采取行动, 减少森林砍伐。资金有了承诺, 而且已经准备好, 那我们就需要拯救森林, 拯救植物自身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要采取行动, 鼓励更多的国家做出排放承诺, 鼓励那些已经做出承诺的国家确实兑现承诺, 使强大的温室气体如氢氟碳化合物, 符合《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

在采取积极的气候融资措施方面, 我希望英国能发挥更多领导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把大量资源用于气候变化, 我们支持他们, 既因为这是正确的, 也因为这样做符合我们的利益。

我们正在兑现快速启动资金的承诺, 我们已经支出或承诺10亿多英镑。通过我们的《资本市场气候倡议书》 (Capital Markets Climate Initiative) , 我们正在利用私人资金。我们已经设立了29亿英镑的国际气候基金, 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贫困。

我们要集中进行气候融资, 这会取得成果。因此, 到2014年, 这项基金至少会使孟加拉国的1, 500万贫困人口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保护3, 900万公顷森林, 并帮助200多万贫困人口获得清洁能源。

因此, 我们的承诺应该是明确的:我们会兑现我们公平分摊的份额, 就是每年1, 00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的国际融资, 世界已承诺从2020年开始提供。因此, 快速启动期结束后, 我们决不能看到资金缺口:我想鼓励其他国家, 承诺2012年以后的资金。

要在融资、森林和氢氟碳化合物方面采取行动;如果我们要消除排放量方面的差距, 那么, 这些就都是我们现在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的一些事情。并没有什么理由说明我们不应该在气候条约谈判的同时做这些事情。

所以, 我今天最后的启示是:我相信,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并不相互排斥, 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不同的组成部分, 共同组成一个整体——采取减排行动, 保护地球。

结论

上周日, 我前往柏林, 去会见我的45个同职, 讨论我们如何为多哈气候会议做准备, 以及我们如何激发雄心壮志。我在那里谈到的形势与今天在这里谈的一样。

本周公布的研究显示, 近年的气候变化使2011年得克萨斯州的热浪比50年前增加了20倍以上。在英国, 就像我们在2000年看到的, 极端洪水的概率增加了两倍, 这都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并非远虑, 它们都已经发生了。

人们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但这很有可能迷失在世间嘈杂的商业环境中, 迷失在一如平常操心的那些政治事务中, 但我们必须倾听这种呼声。三个月前, 我第一次参加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时, 一个太平洋小岛国部长慷慨激昂的发言使我感到震惊, 当时, 他说, 一些国家的发展权与国内民众的生存权利相冲突!

3.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启示 篇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正是由于高速发展,有些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暴露。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坚持绿色发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形势看国际发展环境

在南非德班召开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方利益交织、明流暗潮不断涌动。中国代表团按照中央的部署,经过艰苦的努力,并在国务院各部门、企业和中国民间环保组织(NGO)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谈判任务。最主要的标志是:锁定了中国到二○二○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五年下降40%—45%的国际自愿减排承诺,打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施压的企图,基本保障了中国这一时期的发展空间;维护了《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坚持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在,延续了“双轨制”的国际气候制度谈判框架;在资金、技术的国际规则方面有所推进。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名义上是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实质上是化石能源的使用权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国际分配权问题。一九九二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一九九八年的《京都议定书》二○○八年的“巴厘路线图”均明确了发达国家要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责任。然而,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掌握国际话语权,在资金和技术上有优势,他们一直推卸历史责任,在资金和技术上不履行承诺,采取转移视线或以高价的方式进行拖延,同时又不断转换策略,以达到贫富差距的固化,在新一轮世界无形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

德班会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有一些动向值得重视。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的整体上没有更明确的进一步绝对减排目标;部分发达国家(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宣称不承担第二承诺期;会后,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至二○一七年结束,《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原则已大打折扣,尽管目前在名义上存在,但实质上已进入尾声阶段。又如,在发达国家的极力推进下,德班会议启动新的谈判进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提出从二○一二年开始讨论二○二○年之后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律框架,发达国家已明确表示将捆绑新兴工业化国家,让这些国家承担与历史责任、发展阶段能力不相适应的减排负担,这样的结果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空间,截断其经济发展道路。再如,发达国家筹划启动的全球范围的碳经济、碳市场、碳金融等已在国际规则方面加紧活动,控制规则主导权。欧盟单边强行推出的航空碳税已瓦解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国际准则。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即将到来。二○二○年之后,中国的排放空间还有多大?国际能源供应与国际压力强度会有多强?尽管目前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二○一二年开始的谈判会更加艰苦,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增加。中国在国际问题上采取的基本策略是韬光养晦。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已被迫被推到了前台。欧美等国家已把中国瞄准为直接的、最显著的“靶区”。发展中国家因国情差异和利益诉求不同而难于步调一致,对中国也有微词,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政策和立场有疑虑,与我国产生隔阂甚至矛盾,中国想躲也躲不过去。

中国工业化起步晚,人均历史排放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因此需要继续维护我们的发展权益。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使得全球排放格局、背景产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中国一九九○年的人均排放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二○○○年为二分之一,二○一○年人均排放超过五吨二氧化碳量,超过四点五吨的世界平均水平。据国际能源组织的统计,中国二○一○年排放总量超过七十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24%,比第二排放大国美国还多30%左右;从一九九○至二○○八年,世界近50%的新增排放来自中国。二○一○年,中国的新增排放占全球的近70%。如果中国仍按现在的趋势发展,至二○二○年之前,中国的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加欧盟的总和;中国的经济水平与日本接近,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出中国四倍;中国与美国的排放水平接近,美国的GDP是中国的二点五倍。上述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还会维持多久?我们所期望的机遇期在什么时候会因多重要素的制约而戛然而止?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因排放量之大而处于国际关系的“尴尬”之中?

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成为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推动进展的重要合作舞台,也是一些发达国家主导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和谈判的重要平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于二○一四年之后颁布,这一报告可能带有政治、经济背景和意图。从目前的趋势看,IPCC第五次报告将会进一步强化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且会突出建立更强约束力的国际制度。

二○一二年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即,特别是二○二○年之后,国际制度设计问题将成为焦点。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都已紧锣密鼓地为新国际制度的发言权、主导权进行着筹划,在今年的第一轮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政治意图会有所暴露。在这关键时刻,我们也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我们既要能平衡国际关系环境,又要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加快绿色转型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竞争中,中国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传统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土地增值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经济发展要素的驱动优势已大幅减弱,以房地产开发和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也已出现了重大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举步艰难。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和艰苦阶段,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系统有效性的提高等问题,可能因传统的“惯性”而拖延时间。

当前,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受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需要在国际竞争和不断洗牌过程中得到平衡,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制造”使得世界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潮起潮落,成为世界商业投机的重要风向标。石油作为国家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相关。中国的石油有近60%依靠进口,储备能力有限,国际海上运输通道又是多事之地。因此,摆脱依赖是最有效的安全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大部分人衣不愁、食无忧。在满足了基本温饱的情况下,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诉求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一些地方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重金属污染,湖泊、河流污染,土壤污染,城市空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土地退化等,是过去因盲目追求GDP而欠下的民生债、健康债,不能让“挣钱—污染—得病—花钱治病”的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了。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曾走的道路,也不能让目前的一代人为所谓的发展承受健康代价或生命代价。

从二○○五年开始,中国就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形势严峻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高能耗与环境污染同根、同源、同步。由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今后一段时间的能源需求还会增加,这就需要把存量和增量用好、用足,用在解决发展的“刀刃”上。据统计,中国二○一○年比二○○九年增加了近两亿吨标准煤,二○一一年比二○一○年增加了近三亿吨标准煤,总量超过三十五点五亿吨的水平(不含未纳入官方统计数)。由此来看,曾经设想的至二○二○年中国能源总量控制在四十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很可能会提前实现。这是人们习惯思维没有想到的,也是不希望的。

nlc202309040917

中国二○一○年人均GDP达四千三百美元,至二○二○年时可能会接近一万美元。中国迟早会从发展中国家行列中“毕业”。到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现在相比肯定大不一样。那么,近期的转型将决定今后的命运,包括国内经济发展,也包括国际地缘关系。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中国的绿色转型步伐。

坚持依法治国,推动绿色转型的法治化。我国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并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绿色转型的制度,如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后产能淘汰制度等。最近国内一些专家提出加快制定低碳发展促进法的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可。低碳发展促进法将针对绿色、低碳道路,从更全面统筹的角度、更顶层的设计来完善相关法规,实现绿色转型。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不是因为国际的压力,而是中国的内在需求。立足国情,抓好节能减排,做好自己的事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低碳发展促进法的制定,将为中国建设性参与新一轮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安排提供有力的“筹码”,增强“底气”,争取主动。

抓住中国绿色转型的机遇期。中国目前的国内状况、国际背景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能源利用格局的角度来判断,中国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在于今后七至八年,也是不可再现的七至八年。如果中国近期完成了根本的转型,可持续的道路可继续延伸;如果传统的惰性继续维持或放大,可能在二○二○年前后出现多重要素复合制约,出现长期低迷期或不稳定期。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绿色转型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也是对时代特征的概括。生态文明包括资源的有效供给、环境的健康、经济的竞争力、社会的稳定、民生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提升改造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还很大,需要制止“愚昧的疯狂”和“虚荣的膨胀”。建议把生态文明和绿色转型内容纳入有关重要文件及各级政府的干部培训,采取公众监督、考核结果公示制度。同时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

加强系统管理,建议组建国家能源部。当前中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因为自身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有些则是因为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九龙治水”的方式已相形见绌。建议组建国家能源部,统筹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中能源动力的整合与高效。

建立合理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态,就是生产的态度、生存的态度、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态度,只有将这“四生”融入到文明的、理智的生态观,才能培养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人类,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在宏观政策上,要摆脱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活层面,需要我们摒弃铺张型、攀比型、污染型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倡导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经济、简单、实用、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同时,引导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大力开发绿色产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在国内逐渐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国际上逐渐树立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的力度,深化南南合作,以此巩固发展中国家阵营作为战略依托,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促进适用技术转移,推动国内科技界和企业界走出去,实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互利共赢。

立即启动研究专项,为新一轮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安排的较量做好准备。面对碳排放的国际压力,中国必须提前筹划二○二○年之后的国际制度安排问题,从历史、人均、发展阶段、减排能力等多个角度提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案,同时也要考虑二○二○年之后中国所处地位和中国的国际战略等。其中,围绕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和排放峰值的谈判将继续成为未来谈判的焦点,涉及我国核心利益,亟待加强研究,包括针对我国排放峰值与时间框架、中长期减排战略与路径、支撑中长期减排的技术路线等关键问题。

4.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5.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篇五

课程标准: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

1、教材使用大量小比例尺分布图,有利于学生记忆每一种气候类型的相对位置。

2、教材使用了大量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多于课程标准。3、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有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4、教材缺少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例子,不利于对气候类型相对位置的记忆。学与教的步骤安排: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完成课程标准一第二课时:应用第三节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地理原理,对世界气候分布的某些进行分析和判断(完成课程标准二)。主要是举例进行学习和讨论(联机讨论),注重过程和方法。并引进例子,与其他学科(生物)的知识进行整和。

第 三课时:举上节课讨论的题目(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例子,讲解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相对景观图,联想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完 成课程标准三)。复习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课本p79)。

注 意:要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发挥教材的优点,补充教材的不足的地方。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学与教的步骤,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举例分 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没有内容,由于课程标准有因此也安排了学习内容。由于教材安排了影响气候因素在气温和降水进行学习,而气 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学生学习障碍已扫除。因此也较容易学习。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 中的地图,联机讨论,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讨论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相关性,与生物课进行整合。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与语文进行整合。要注重学生的学,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教放在第二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学后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通过学生的举例和联机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记住四种热带气候的名称;

2、掌握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和表格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和表格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列表对比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代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图或相关的表格。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中的地球上的五带;说明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导入新课: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板

书:

一、热带地区的四种气候 学生看图:《地图册》的《世界气候类型》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看,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热带地区的气候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四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教师讲述:同学们都已从图中看出了热带地区的四种气候。下面同学们对照地图,把课本几段看看。然后由同学们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边看书边对照表格在书本上划出主要知识点。

教师列表: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气候特点 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地区

非洲、亚洲、南美洲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两侧

非洲和南美洲、大洋洲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强调:其它地区没有)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受东(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非洲、亚洲、大洋洲)终年高温、降水稀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教学说明:每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最好由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其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并与课本中的大致位置对比。也可以在表格的旁边作一个副板书。如:

热带雨林气候: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分、马来半岛南部、非洲的几内亚湾和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南部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该气候的特殊性,课本中是直接给出了其主要分布地区。但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种气候是亚洲所特有的一种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区。

而且教学中要强调:南北回归线的中部和西部,不包括东部地区。因为后面的各章教学中都要涉及到相关内容。教学中不要讲的太细,先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印象。主要特点要带着学生联系补充内容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简单分析。

如果学生素质较好,可以利用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图(有投影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很认真地填写了表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四种气候类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全年气温都很高。)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一、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

6.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篇六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7.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篇七

ICT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方式。从移动电话和微电脑芯片到互联网, ICT对产品和服务的不断革新, 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ICT已经系统地提高了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然而, ICT的普及对全球变暖有什么影响?它是阻碍还是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根据对这一行业的增长预测, 报告定量分析了ICT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排放, 同时也着眼ICT应用于其他经济领域而带来的明显的节能减排作用, 并以二氧化碳当量 (CO2e) 的形式来量化这些减少的排放量和成本节约。

除了与森林采伐相关的排放, 人类造成的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于发电和交通使用的燃料。因此, ICT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无疑是提高电力输配电 (T&D) 、建筑和工厂用电以及货物运输的能源效率。

到2020年, ICT共计能减少排放近78亿吨CO2e, 相当于2020年基准情景下 (BAU) 排放总量的15%, 这在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根据1990年排放量而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危机2020年减排目标中占了很大比例。从经济角度来看, 由ICT带来的能源效率可以转换成近6000亿欧元 (9465亿美元) 成本节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机会。分析列出了ICT在达到这些节约方面一些最大最有可能的机遇。

智能电机:中国制造业研究表明, 如果不进行优化, 到2020年, 中国10%的排放 (相当于2%的全球排放) 将来自于中国电机, 而工业效率提高10%, 能减少高达2亿吨CO2e排放。如果应用到全球, 到2020年, 优化电机和工业自动化将减排9.7亿吨CO2e, 价值680亿欧元 (1072亿美元) 。

智能物流:通过提高运输和存储效率, 欧洲的智能物流在燃料、电力、供暖方面可减排2.25亿吨CO2e。到2020年, 全球通过智能物流将减排达15.2亿吨CO2e, 节能价值2800亿欧元 (4417亿美元) 。

智能建筑:通过对北美建筑的深入研究表明, 设计、管理和自动化更为良好的建筑能够减少北美建筑业15%的排放量。从全球来看, 智能建筑技术可以减排16.8亿吨CO2e, 价值2160亿欧元 (3408亿美元) 。

智能电网:通过对电网更好的监控和管理, 可以减少印度电力输配电 (T&D) 30%的能耗。首先采用智能电表, 再将更多先进的ICT技术集成到所谓的能源网络中。智能电网技术是此研究发现的最大机会, 它能在全球范围内减排20.3亿吨CO2e, 价值790亿欧元 (1246亿美元) 。

虽然ICT计划着重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效率, 但是ICT的最大作用是将其应用到其他行业实现能效提高, 到2020年, ICT应用到其他行业实现的减排量相当于ICT整个行业本身的5倍

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为了实现节约可能, 必须克服政策、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例如, 工厂的管理者们认为:为了采用高效的工业流程而停产很长时间是很难的, 因为这样会使他们面临损失收入和竞争力的风险。

对于物流, 市场的分散性阻碍了物流效率, 使其很难跨行业相互协调以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建筑, 即使使用最新技术, 也只有在管理得当的时候才有效率。对于电网, 在印度, 并没有实施智能电网的全国性协调路线图, 目前需要多功能和多行业的能力, 以设计和实施商业革新和经营模式, 并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除了通过支持其他行业使其更具能效而带来的可能节约以外, 非实物化或替代品也具有节能潜力———用虚拟的低碳产品和活动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先进的视频会议) 替代高碳物理产品和活动 (例如书籍和会议) 。研究表明使用技术以非实物化的方式改变工作以及公共和私人行业的运作方式, 到2020年将能够减排5亿吨CO2e—相当于2002年整个ICT的碳足迹, 或稍低于2007年英国的排放量。然而, 要实现这些解决方案的全面减排潜力, 需要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这是ICT对抗气候变化的一次机遇, 但同时也要付出代价。预计ICT行业本身的排放在接下来的几年会显著增加———在通常商业增长情况下, 从现在的5亿吨CO2e增加到2020年的14亿吨。该增长假定了该行业会继续在能源效率方面做出巨大推进, 如同它之前所做的那样。但是为了满足新兴市场如中国和印度对产品和必要的支持服务的大量要求, 同时在发达国家继续提供服务以提高生产率增长, 由此产生的对ICT增长的需求要超过当前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效率效益;另外, 新ICT技术的引入速度及影响或社会网络的大量使用会以目前无法预测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虽然ICT行业计划着重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效率, 但是ICT的最大作用是将其应用到其他行业实现能效提高, 到2020年, ICT应用到其他行业实现的减排量相当于ICT整个行业本身的5倍。

实现智能

尽管ICT行业本身的碳足迹还在不断增长, 但是通过将ICT智能解决方案应用到运行、生活、工作、学习和旅游中, 能够实现一定规模的减排, 这使ICT在对抗气候变化发挥关键作用。没有任何其他行业能在如此广泛的行业或工业范围内提供与能源效率如此紧密结合的技术能力。

然而, 潜力与责任同在。其他行业排放量的减少不能简单归功于它们自己;ICT必须证明其在气候变化的领袖地位, 而政府必须提供优化的监管环境。这份报告列出了需要采取的关键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总结为智能化转变。气候变化挑战为ICT带来了机遇, 首先是标准化:如何追踪ICT行业自身产品和服务之外的不同流程的能源消费和排放信息;其次是监控:实时监控各个经济领域的能耗和排放, 提供所需数据优化能源效率;第三是在优先考虑关键商业因素的条件下, 开发能够计算能耗和排放的网络工具;第四是再思考:通过最初的效率优化及提供可行的低成本替代品代替高碳活动, 使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在低碳经济下生活, 学习, 娱乐和工作。虽然单独的效率收益确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最终会有一个平台, 一整套技术或机制紧密协作, 产生最大的影响。最后是转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驱动低碳替代品的标准化、监控、计算、优化和商业模式, 可以通过这一平台, 在所有经济领域开发和推广, 以实现经济转型。

ICT如果要抓住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 就不能独立采取行动, 它还需要政府和其他行业的帮助。ICT的智能化实施需要政策的支持, 包括标准实施、行业内及行业间的信息通信安全以及研究和试点项目的融资。

这份报告证明了ICT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潜在角色。而决策者、行业领袖和行业本身现在要确保实现这种潜力。因为气候变化的风险不能再大。

二、时机

1、科学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7综合报告 (Synthesis Report) :“从全球空气和海洋平均温度的不断上升, 冰雪的大面积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以看出, 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全球变暖的争议, 已经由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发生, 转移到温室气体的大气安全值是什么, 以及人们能够做些什么来阻止其超过这个安全值。

根据目前的基准情景 (BAU) 预测, 全球排放量将从2002年每年400亿吨CO2e (在本报告中, 既指“碳”排放也指“温室气体”排放) 上升到2020年的近530亿吨。目前的大气温室气体水准为430ppm, 并且平均每年上升约2.5ppm, 最终会超过450~500ppm (约为工业革命前水平的两倍) 。

这个被认为“安全”的数值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而且当获得新的信息时这种争论还将继续。无论使用哪种基准, 削减规模都将面临挑战。

2、经济

前英国政府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斯特恩报告》的作者, 斯特恩勋爵明确指出, 无视碳排放的增加会导致危险的气候变化, 并影响未来经济的增长。根据该报告所述, 如果不采取行动, 气候变化引起的所有成本和风险相当于每年损失至少全球GDP的5%。如果现在不立即行动, 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危机和影响, 预计损失将上升到全球GDP的20%或者更高。相反, 采取行动的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最坏的影响———能够将损失限制在全球年GDP的1%左右。

《斯特恩报告》预测:如果不在现在以及未来采取行动, 可能会引起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破坏, “其规模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争和经济衰退相似”。

斯特恩勋爵最近加入到对这些问题的恶化性质进行总结的科学家队伍里。他的这份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在18个月前发布时, 就已经发出严正预警, “我们低估了风险.我们低估了与温度上升相关的损害.我们低估了气温升高的可能性。”

到2050年, 社会目前需要每年减排到大约200亿吨CO2e, 按《斯特恩报告》, 到2050年达到大约每人2吨。目前碳强度下降率定义为二氧化碳当量吨数/GDP, 目前的碳强度下降率为每年1%, 每年世界经济增长率3~4%, 在基准情景 (BAU) 下, 碳排放将每年持续增长2~3%。因此为了减少每年200亿吨的CO2e排放, 根据斯特恩的意见, 生产和消费框架需要进行较大的改动。

决策者和业界都必须在全球平均气温超越“临界点”的不归路之前, 主动迅速地实施气候解决方案。

3、政治响应

全球共有34个国家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 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的谈判协议, UN-FCCC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12年全球平均碳排放量与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减少5.4%。关于2012年以后的协议讨论, 目前尚在进行中。

个别区域和国家也已经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减排目标。2007年, 欧盟 (EU) 宣布其减排目标为2020年排放量与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减少20%, 并且承诺, 如果2012年后达成国际共识, 减排目标会增加到30%。英国的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 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减少30%。德国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60%, 而挪威计划到2050年成为碳中立国家。众所周知的加州气候变化法案AB32, 承诺该州2050年减少到1990水平的20%。中国最近的五年计划 (2006-2010) 包括将能源效率提高20%, 以降低最近经济增长引发燃料短缺产生的影响。

当世界各地政府意识到全球气温上升的紧迫性时, 他们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减少其碳足迹, 如何发展和提供低碳世界所需的创新。

4、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企业必须迅速适应政治、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影响以迈向全球低碳解决方案的应用, 把这种挑战变成机遇,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站在一个更有力的位置, 以减缓碳排放的增长并且适应这个正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彻底的解决方法是把不同方式的思维、生活、工作、娱乐、商务和发展解决方案结合起来。采取行动不再是一种选择, 事实上它已成为迫切需要。

5、这对ICT部门意味着什么

“新经济”,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都提到, 世界越来越依赖ICT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创造财富。大量研究将ICT的增长与全球GDP增长以及全球化问题联系起来。一份分析表明, 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1970年到1990年间的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固定线路电信网络的使用, 它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帮助企业进入新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 从2002年到2007年, ICT为GDP的增长做出了16%的项献, 而ICT本身在GDP的份额出5.8%增加到7.3%.预计从2007年到2020年, ICT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增长, 占到GDP的8.7%。

在低收入国家, 平均每100人里超过10个移动电话用户的使用量将剌激人均GDP增长0.59%18。在中国, 改善的通信技术通过拉低商品价格, 协调市场和提高商业效率来推动财富的增长。在印度的喀拉拉邦, 移动电话的引进使渔民的利润平均提高8%, 使消费价格降低4%。

6、范围, 过程和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由非营利组织气候组织和ICT行业团体Ge SI合作完成。分析支持由国际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独家提供。相关信息由Ge SI会员公司提供, 来自全球的专家对每个案例的研究提供咨询。

这个融知识和经验于一体的团队, 使我们能够在碳减排和潜在经济价值的背景下识别并量化ICT具体的影响和机遇。此外, 分析借鉴了参与研究的ICT公司的数据, 估算了ICT行业碳足迹可能的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 估算了将ICT应用在整个经济中可能减少的碳排放量和带来的商机。

这表明, ICT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日益强烈的对发展零碳增长解决方案的需求, 需要社会在继续满足新兴经济体中人们的需求的同时, 降低排放量, 发展减贫计划并应用到世界各地的多个行业。那么, ICT下一步该做什么?它是否能通过大规模地实现效率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来应用其创新和技术以减少碳排放?这样做的影响有多大?又如何影响其碳足迹?

7、智能化方法

为了理解和比较ICT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影响以及它在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中的作用, 报告针对以下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1) ICT产业的直接碳足迹是什么?

(2) ICT应用到其他行业产生的减排量是多少?

(3) 对ICT和其它与实现这些减排相关的产业来说, 新的市场机会是什么?

由于对ICT产品和服务在新兴经济体中需求的增长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快速采用, 在基准情景 (BAU) 下, 预计到2020年, ICT行业本身的碳足迹很可能增长到14亿吨CO2e, 相当于到2002年水平的3倍。本文第二章主要关注碳足迹增长的原因, 减少排放的措施以及ICT产业为获得最高效率需要克服的障碍等问题。

为了解决第2和第3个问题, 了解哪些行业碳排放量最高并且由此知道ICT应用到何处可以实现减排是非常重要的。

2002年人类活动的总排放量中, 24%来自电力部门, 23%来自工业部门, 17%来自农业和废弃物管理, 14%来自土地使用, 14%来自交通运输, 8%来自建筑业。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相同的数据, 即关注电力消耗和燃料使用的环节, 可以使问题进一步细化。2005年, 制造业占终端能耗的33%, 交通运输占26%, 家庭占29% (其余是其他服务和建筑, 占12%) 。

这个分析结果具有很高的启发性。尽管在全球经济中, ICT常常未被看作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设施, 但由于其普及度, ICT仍然是关键。ICT能够使这些减少CO2e的智能化发展机遇得以实现, 并能够成为低碳或零碳解决方案市场新的价值来源, 同时限制其自身碳足迹的增长。

甚至在处理自身的碳足迹时, 减缓气候变化的需求也给ICT带来了机会, 即对低碳能源效率解决方案的需求。ICT具有独特能力, 即它可以通过其产品和服务使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可视化。基础设施的彻底改变是可能的, 但前提是必须知道在各种经济领域中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工作流程的哪些地方出现低效。因为ICT能够提供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改变行为模式、过程、能力和系统。虽然孤立的效率收益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最终ICT要形成一个平台或协调运行的一组技术, 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影响。

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ICT带来的减排量为78亿吨CO2e, 5倍于ICT自身碳足迹。 (图1)

ICT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减排:

标准化:ICT可以提供多行业标准格式的能耗和排放信息。监控:ICT可以将监控信息纳入能源使用的设计和控制中。计算:ICT可以提供改善能源及碳的可计算性的能力和平台。再思考:ICT可以提供创新, 提高建筑/家居、交通、电力、制造业及其它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 并且提供替代目前运营、学习、生活、工作和旅行的方式。

转变:在经济领域的所有行业中, ICT都能够将智能化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应用到系统和处理过程的能源管理中, 包括从自动化和行为改变以及发展高碳活动替代品等方面受益。

关注5个最重要的“工具”或减缓的机会, 即:非实物化;中国智能电机系统;欧洲智能物流;北美智能建筑;印度智能电网。讨论了ICT对当地和全球排放的影响, 包括ICT在哪些地方可以对减排有最显著的影响、当前市场、制度背景以及如果ICT想在减排上的潜力得以实现必须克服的阻碍又是什么。

8.找准突破点学好《世界的气候》 篇八

一、根据重要纬线分析,宏观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联系前面所学地球知识,明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通过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些重要的纬线,可以大致了解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热带有热带(雨林、草原、季风、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地中海、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二、联系大洲精确定位,细化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联系前面所学大洲知识,对世界气候类型进行精确定位,在学生脑海构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北美洲南端、南美洲、东南亚等赤道附近地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广,南美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南部等也有不少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地区……

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非洲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等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而亚洲东部略南、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等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北美洲西部沿海、澳大利亚东南端和新西兰、南美洲西南端等也有零星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亚洲、北美洲、欧洲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南美洲也有零星分布;地中海气候,顾名思义,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端、非洲西南端、南美洲西南偏北沿海等也有零星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非洲东北部、亚洲东北部、南北美洲西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地区、亚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地区等,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洲极圈以北地区……

三、结合气温和降水,深化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教师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对号连线,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候,培养学生表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干季和湿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多雨季和少雨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不多;地中海氣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高原山地气候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降水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寒带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四、精选典型气候分布,全面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从南北来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从东西来看,同纬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大陆西岸的气候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从海拔来看,高原山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往往看最主导的因素。亚洲是季风气候的典型分布区,自南向北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从气温方面来看,其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从降水方面来看,其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显而易见,海陆位置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非洲的东部高原虽然位于赤道附近,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从纬度位置来看虽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但从海陆位置来看则位于陆地东岸、降水多,因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韩国南部、日本南部纬度位置较高,但受海洋影响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南北美洲西部沿海低纬度地区,距离海洋较近,但由于西部高大山脉的阻挡,却分布着热带沙漠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显著;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地区,濒临海洋……

五、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气候区的农作物品种、长势等各不相同;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同气候区人们的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工具等存在显著差异;气候会发生异常变化,产生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反过来,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不焚烧秸秆、少开私家车、使用水力和风力发电等都有助于改善气候。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利用气候的优势发展生产、享受生活,又要身体力行地保护气候,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灾害……

六、联系家乡实际,形象直观感知气候

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差别,我们每天感受着天气带给我们的影响,但长时间天气的平均状况就形成气候,气候离我们并不遥远,联系家乡实际,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气候。

我们的家乡位于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利用气候,说说你为改善家乡气候做出了哪些贡献……

9.《世界的气候》教案二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区分气候与天气,了解气候的特点。

2.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进一步巩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知识。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理性的控制对气候的负面影响的活动,从而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精神,并让学生体验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术语;明确表示气候的两种要素,并能准确描述几种特殊气候的特征;能说出并据图指出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上分别说明);能根据具体气候或气候特征,确定其影响因素。

难点:说出并据图指出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能根据具体气候或气候特征,确定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插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指导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图片)

师问:从以上几幅图片中,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自然景观的差异吗? 生答:气候。过渡:气候不同,自然景观就有差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的气候,首先了解什么是气候。

板书:

一、气候

1.什么是气候

活动:根据上面“各地气候差异图”中的话,分小组讨论A、B、C三地的气候各自有何特点?

生答: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炎热干燥;C地,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冷干燥。

活动:根据A、B、C三地的气候特征,小组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在什么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生答: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在该地区多年的天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师问:A、B、C三地的气候特征是指某一特定年份,还是一般而言? 生答:一般而言。师问:为什么是一般而言?

生答:因为气候描述的是一个地方天气的平均状况,不是特定的哪一天或哪一年。师问: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大吗?

生答:因为是天气的平均状况,所以变化不大。师小结: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师问:那么,天气和气候有差异吗?

让学生阅读以下几句话,使学生能区别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

(昆明四季如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天大风降温;极地地区全年严寒。)(学生回答)

师问:通过刚才的判断,说明天气和气候存在差异,那么它们究竟有何差异呢? 2.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活动:根据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小组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差异。(学生回答)

师小结:天气与气候有差异,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师问: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呢?

生答:一年或更长时间。

师问:人们描述气候,一般注意哪两个要素? 生答:气温和降水。

师小结:人们描述气候的时间,一般是一年或更长时间,主要关注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

3.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

过渡: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因此,世界气候在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的影响下,更加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

师问:那么世界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活动:将学生分六组,读图“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分别思考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以及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师问:以纬度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到大屏幕前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到大屏幕前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

师问: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生答: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北美洲的落基山脉附近。

师述: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不同气候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各地气候差异图”,A地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B地全年炎热干燥,是热带沙漠气候;C地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世界其它气候类型也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一定了解。那么,不同地方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主要看某一地区气候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非洲热带沙漠气候景观”、“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南极寒带气候景观”图片)

活动:将学生分三组,讨论假如各组同学分别到以上的一个地方旅游,请为本组同学准备行装。

(学生发言)

师问:为什么各组准备的行李有很大不同呢?

生答:因为各组旅游的地方不同,各地的气候也不相同。

过渡:那么造成气候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造成世界不同地方气候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多媒体展示“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纬度位置。

师问: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

生答: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师问: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呢?

生答:纬度位置。

师问: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到大屏幕前完成表格)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何特点。

生答:赤道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气候全年寒冷干燥。师问:两地气候特点相同吗? 生答:不同。

师问:为什么两地气候特点不一样? 生答:因为两地气温和降水不同。

师问:两地气温和降水不同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吗? 生答:受。

师小结: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会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就会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因此,纬度位置就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1.纬度位置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纬度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所不同,那么,纬度相同,气候是不是就相同了呢?

(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风光”、“天津渤海风光”图片)分析影响气候的另一主要因素――海陆位置。

师问:天津和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相同吗? 生答:不同。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找到天津和塔里木盆地。师问: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吗? 生答:大致相同。

师问: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可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生答:因为它们海陆位置不同。师问:它们海陆位置怎样不同? 生答:天津距海近,塔里木盆地距海远。

师问: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分析海陆位置是怎样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到大屏幕前完成表格)

师小结: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就受海陆位置影响,因此,海陆位置就成为影响气候的另一主要因素。

2.海陆位置

师问:在炎热的夏季,同学们想在夏天时外出旅游避暑吗? 生答:想。

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各小组选一处夏天避暑的地方。(学生发言)

师问:同学们选择的避暑地多为什么地方? 生答:山上、海边。师问:为什么选择山上? 生答:因为山上夏天凉快些。师问:为什么山上凉快些?

生答:因为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师问:也就是说气温会受什么影响? 生答:地形的影响。师问:那么,降水受地形的影响吗? 生答:会。

活动: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地形是怎样影响气温和降水的。

3.地形

(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到大屏幕前完成表格)

师小结: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受地形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受地形的影响,因此,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过渡: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我们在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有三大因素的同时,还要学会判断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气候会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这些都是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呢?反之,气候会影响人类活动吗?又有哪些影响呢?

四、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让学生简单概括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哪方面?从中体会学习气候知识的重要性。

提供“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的资料,其中反映的是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资料: 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

北京的冬季,天寒地冻,不利于蔬菜生长。过去,在漫长的冬天里,北京人吃的蔬菜主要是能够贮存的大白菜。每到秋末冬初,北京街头巷尾,大白菜堆积如山,人们争相购买,一户购买的大白菜常多达一二百千克。冬贮大白菜过去北京的一道风景。

现在,北京冬季的市场上可以买到多种多样的蔬菜,北京人已很少大量贮存大白菜过冬了。市场上的蔬菜,有的是从南方运来的,有的是郊区农民利用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的。

提供资料:“水稻种植与气候”反映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资料: 水稻种植与气候 水稻是一种喜温的农作物。气温高,水稻长得快;气温低,水稻长得慢。如果气温在10 ℃以下,水稻就不能正常发芽。热带全年高温,种植水稻是一年能收获三次;亚热带冬季气温较低,水稻从春到秋都能生长,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到了温带,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水稻生长也需要较多的水。降水多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稻;干旱地区,如果没有充沛的水源供灌溉,就不能种植水稻。

设: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与学生总结)主要说明了形成灾害现象的前提是气候发生异常变化,而且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同理,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资料: 气候变暖

人们常说,气候好像越来越暖了,冬天不像以前那么冷。气象观测表明,全球气候确实有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 ℃。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

从资料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气候变暖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

(4)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影响,而且人类活动也会反作用于气候。因此,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板书设计

一、气候 1.什么是气候 2.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3.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四、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在学生参与,让他们从查找的资料中、从现实的例子中、从讨论中去体会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自觉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思考题

上一篇:离休干部追悼会主持词下一篇:高级会计师资格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