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江采芙蓉》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024-09-23

论《涉江采芙蓉》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精选3篇)

1.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一

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抒情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介绍(积累文学知识)

1、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多形式朗读,并与听读相结合,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快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能在脑海中再现画面,体会诗歌的美景美情。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5、齐读诗歌(男女分读)。

六、文字,诗与音乐都是相通的,那么在学过这首诗后,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与此同时,我给大家朗读一首根据这首诗改写的现代诗。(营造美的气氛,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加强审美感受。)氤氲的雾气,弥漫在这寂静的河面上。

我手提竹篮,走向那片迷人的粉红 乘上小舟,慢慢渡到河的中央 那淡雅的莲花,那挺拔的枝叶,像极了你

我远离故乡的爱人 伸手

轻轻抚摸,缓缓摘下这美丽的莲 你还记得么 当初

就是在这片粉红中

你向我许下了一世的诺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答应过我 很快就会回来 可是,这莲花开开落落

却依然见不到你那熟悉的面庞......我抬头远眺,向着故乡的方向

我的爱人,想必依然在莲花边 默默地等待吧 对不起

虽与你定下了美好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我无法实现 归乡的路 短暂而又遥远

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重陷阱 我无法归去 此生

我无法与你携手 就这样孤独终老,今生今世

生活在对你的思念中。

七、作业:将《涉江采芙蓉》改写成现代诗歌、散文或者短小说都可以。

八、结束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清淡的笔触中写出的却是一世的苦悲。

2.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二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3.《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篇三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以音乐渲染气氛>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摇曳着多少美好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些丰润情思的滋润,我们的灵魂里才永久的氤氲着浪漫和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去感受流传千年的经典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悟(约5分钟)

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全班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味。

(多媒体出示)注意体会:(1)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不同情感的诗句的诵读技巧 问:在诵读和听读后,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思念,忧伤......三、反复吟咏,深入体味诗歌的情感(约25分钟)

将你的心与诗中的那颗心契合起来,让诗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词句、每一个细节都跳动在你柔软的心灵上。也许,我们再来读这一首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得更细腻。

1、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表达你品鉴诗歌的感受,并结合相关诗句表达你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

方法点拨:(1)(主要引导调整学生从意象、情与景、细节、思想情感等方面去感悟品鉴诗歌)

着重关注课后的两个思考问题。

(2)勾画、批注、吟咏、想象、体味。

2、学生自由表达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教师点拨补充备用:

(1)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美好高洁的意境与形象——重点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荷花盛开的明媚季节,江南女子在风和日丽中采摘晶莹可爱的莲花。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教人醉心,此可谓“诗中有画”或者“如画之境”了。同时,这里的荷花是一种清雅高洁之物,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诗人将抒情主人公置于其中,这就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优雅。(这里实则已经涉及到了情与景的关系)

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相机深入点拨情景交融是《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

拓展:a《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在这里,“草”和“柳”已经染上了浓厚的思念的色彩。草色青青,绵延不尽,杨柳依依,牵人情肠。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拨着她青春的情思。

b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春日融融,繁花满树,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是孤零零的一个。叶儿一片片的绿,花儿一朵朵的开,而她得烦恼却是一分一分的堆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蓄的意境。这就是将情与景“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

c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究竟是照进罗帏的月光引动了游子的乡愁,还是游子本来就夜不能寐,才烦恼于撩人情思的月光,是主人公因情而见景,还是因景而生情,实在很难分辨清楚,因为情景在这里是融合为一的。

(多媒体出示)《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草、柳、竹、柏树、白杨、兰泽、芳草、奇树、明月、白露、秋蝉、星星等意象来营造不同的意境从而表达不同的情感。

从《诗经》的比兴,到《楚辞》的象征,再到《古诗十九首》的意象相生,可以见出在东汉后期的诗歌中,《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2)

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浪漫、优雅的传统——物寄相思,“采之欲遗谁”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一颗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远方的好友。花草娇美,欣欣向荣,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浓浓的思念,又表达深深的祝福。花草乃有生命之物,它比赠送珠宝金银更显浪漫气息,也更寄有生命的灵动。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但更是美好的。

物寄相思的例子还有很多:

A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C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古诗十九首》)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

E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

秦观)

F

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浪漫的气息:玫瑰送爱人,康乃馨送母亲

歌曲中也有很好的例子:亲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迪玛利亚。

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山里的雪莲花。

(3)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情深意长,思念,无限的眷恋——重点品味“还顾”(细节的鉴赏)

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

灵感应,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不见妻子的容颜,只能是朝着所爱之人的方向深情地凝望,一边是孤独惆怅的妻子,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丈夫一步三回头的深情回眸,两者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深挚的情感被无法跨越的现实障碍活活阻断,巨大而隆重的悲剧感顿时凸现。任何人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焉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泣泪?

(多媒体出示)钟嵘《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

同时这里也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大量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一当爱情、婚姻受到威胁,她们作为社会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有可能完全丧失。故爱情、婚姻悲剧之于女性,尤为感人。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感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在古代宗法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世界是相当隔膜的。但汉末文人在君臣僚属的人身依附关系中历尽心酸与屈辱之后,他们对女性

依附于男性悲剧性的命运就有了较多的理解和同情。以男女之事比附君臣关系,先前还停留在简单的类比联想的层面上,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上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念。

(5)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了惆怅,忧伤,无奈——重点鉴赏“漫浩浩”

“漫浩浩”这个叠音词似乎将千山万水的云遮雾障、阻滞不前的自然之景顿时凝塞到了我们的心头,产生一种气息难通、惆怅迷茫无可奈何之感。

《古诗十九首》还有很多叠音词的使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用迢迢写牵牛星,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写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织女的光彩照人。

还有: 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6)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同心离居的夫妇痛苦的叹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离别是最难忍的忧伤,而将忧伤盛满每天的日子,以至终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断肠。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是一种慢性灼痛日日爬满你的肝肠,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法消解,是“负你千行泪,系我一身心”的永恒的熬煎,是饱含眼泪抖颤而出的字句。

而这种悲剧它之所以具有惊心动魄的悲剧力量,是因为它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共同的伤痛。说它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因为在那个黑暗而动荡的东汉末年,文人为了得到一个生命价值,不得不离乡背井,长期漂泊在外,甚至因党锢之祸而亡命江湖,那么忧伤以终老就成了那个时代共同的悲剧。《古诗十九首》反映的便是那时的文人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其真实的生命感触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人一种巨大而沉重的压抑感。说它是人类共同的忧伤,是直到今天,相爱却不能相守,相思却不得相见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剧痛!

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品它用最平常的话语,道出的却是最深沉最普遍的人生况味,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传唱千年,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震撼力!

(7)读《涉江采芙蓉》,我感受到的是 一种高贵而忠贞的爱情--------

虽然分隔天涯而无法长相厮守,但是会和着眼泪,饱蘸忧伤走过这一生,为这一份爱坚守终生。这是一种何其忠贞的爱情,虽不能执子之手,但仍会与子偕老的永恒誓言。在那种乱离的时代,却有如此亮丽的人性与情感,比起现代易碎的爱情,它多么值得我们向往与珍藏。所以,文学也就成了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它保证我们情感的发育有一个温暖而厚实的根基。这也许就是文字、文学的温度吧!

3、配乐全班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体悟。

活学迁移,提升运用

浪漫而多情的同学们,你如果要选取一种植物赠送给你最想赠送的人,你会选取哪种植物?并且要为之配上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物之情语,你会怎么写?(五分钟创作)

学生展示交流创作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五:结束语:

美好的中国,浪漫的民族,优雅的传统,永恒的感情。真幸福,可以让这样唇齿留香的诗歌永世温暖着我们的生命,永久地浪漫,永久的感动。

备注:

为学生发放《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打印稿,主要包括《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篇目。

上一篇:优惠条件承诺书销售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