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

2025-01-27

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共2篇)

1.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 篇一

基于solidworks深松机的设计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耕作系统,针对国内外现有深松机存在的深松度达不到要求、耕作阻力大、易堵塞及能耗高等问题,对深松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适合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进行深松作业的机械。通过对深松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该机具各部件的总体布局,设计出适合动力配置的能对土壤进行高效松碎的深松部件及其结构参数。和对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及其仿真。

关键词:深松机

有限元分析

一 深松的背景和好处及其种类

(一)深松作业的背景

在农业生产上,要想获得粮食丰产丰收,不仅需要有优良的种子,足够的肥料,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手段,还需要有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做为支撑。

1、机械深松技术含义:是指用不同的动力机械配套相应的深松机械,来完成农田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减少径流,减少水份蒸发损失。由于机械深松是只松土、不翻土,作业后使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所以特别适合于黑土层浅、不宜耕翻作业的土壤。土壤实现机械深松,实际上是一场农业耕种领域内的技术革命,它正在变为一种使粮食增产最有效、先进的技术耕作制度而被人们认识和认可。

2、机械深松的背景及必要性:农业生产事实告诉我们,制约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壤的质量。据调查,在过去的30年中,我省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即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厘米左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一锹下去就会大块大块地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底层也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业,也导致了土壤中蚯蚓等生物的大量减少,土壤毛细管的破坏,土壤养分输送能力的破坏,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另外多年来传统的种植习惯---翻、耙、压,翻动土壤严重,不符合作物生长需求;另一方面机车多次进地,土壤压实,降雨径流现象十分突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明显不足。

据测定,小四轮机械灭茬,耕深6-10cm,多功能复式整地机也只有12-16cm。由此导致了土壤干旱现象逐年加剧,恶性循环,农作物只能在夹层陕小的空间中生长,根系发展没有空间,养份吸收不上来,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抗风、抗旱、抗病能力不足。土壤板结,玉米根系不能深扎,应该说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障碍因素。鉴于上述问题,在农业种植技术上,就必须进行改革,大力推广以机械化深松为主导的种植模式,这是在目前现有综合技术条件下,使玉米增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实行以机械化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是迫在眉睫。

(二)深松作业的好处:

实施深松作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土壤经过深松作业后,打破犁地层,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了雨水渗透能力,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较多地吸纳、伏雨和秋冬雨雪,增加土壤含水量。

2、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深松增加了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的形成。

3、增加作物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深松改善了作物根系的生长条件,根系粗壮、下扎较深、分布优化,可以充分的吸收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倒伏能力。土壤实施深松作业后一般能增产10—15%。

4、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较铧式犁旋耕机相比,作业效率高,铧式犁作业后还需旋耕,填墒沟,一般旋耕机作业两遍,而深松机一遍完成,一般3—4年进行一次,减少了拖拉机进地次数,减少了资源消耗,从整体来看降低了作业成本,是节能减排的一项重大措施;但是必须注意,深松作业的土地播种后,必须及时压水,防止出现去年秋冬突降大雪,冻死青苗的现象。

(三)深松机具的种类和特点

1、深松机种类和特点: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耕层浅的土壤。局部深松则是用杆齿、凿形铲或铧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由于间隔深松创造了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实践证明,间隔深松优于全面深松,应用较广。

当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土壤深松方法主要有间隔深松、垄沟深松、中耕深松、浅耕深松、垄翻深松、全面深松等。

按作业机具结构原理可分为:凿式深松、翼铲式深松、振动深松、鹅掌式深松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讲,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二

深松犁的结构设计及其关键部位分析

(一)深松犁的结构设计

1、深松犁的总体结构模型,如图1.1

1.1

2、主要部件模型的建立

各部件的简化模型建立 零件1的建模:

再打开软件后,点击草图开始绘制一个长方形,并绘制一个圆,各尺寸使用智能尺寸进行标注。退出草图后,使用特征命令,进行拉伸。在选择左边的一个面,另外创立一个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绘制草图进行拉伸,最后镜像、倒角得到最终零件。如图2.1

图2.1

零件2 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一个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完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命令得到如图2.2所示的模型。

图2.2

零件3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一个基准面,前基准面,点正视该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完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命令得到该零件的基准模型。在拉伸面创建一个基准面,绘制一个四边形,对尺寸进行标注,退出草图,拉伸草图,最后倒角,完成模型。如图2.3

图2.3

零件4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前视基准面或者左视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完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命令得到如图2.4所示的模型。

图2.4

零件5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前视基准面或者左视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完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命令得到的模型,如图2.5。在如图所示的模型的前面,创建一个基准面,绘制圆,编辑尺寸,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切除”,得到孔。对该模型倒角,完成模型。

图2.5

零件6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前视基准面或者左视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如图2.6所示的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旋转”命令得到所示的模型。选取图中零件的左面创建一个基准面,绘制一个圆孔,标注尺寸,退出草图。选取草图,进行拉伸切除,得到圆孔。最后对轮子的外观进行编辑,渲染表面,完成模型。

图2.6

零件7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前视基准面或者左视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一个u形草图。退出草图,在如图2.7的右面创建一个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绘制一个长方形的草图,尺寸标注完后退出草图。在特征模块中的扫描出一个U形的实体,在实体上的左面创建一个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绘制一个圆,拉伸切除一个圆孔。在该实体上创建基准面4,在该基准面上绘制圆,同样拉伸切除圆孔,完成模型。

图2.7

零件8的建模:

点击文件“新建”,进入草图的绘制界面,选择前视基准面或者左视基准面,开始草图的绘制,绘制完草图。退出草图,点击特征命令中的“拉伸”命令得到如图2.8所示的模型。

图2.8

(二)关键部件的分析

1、材料 材料属性

名称: 普通碳钢

模型类型: 线性弹性同向性 屈服强度: 2.20594e+008 N/m^2 张力强度: 3.99826e+008 N/m^2 弹性模量: 2.1e+011 N/m^2 泊松比: 0.28

质量密度: 7800 kg/m^3 抗剪模量: 7.9e+010 N/m^2 热扩张系数: 1.3e-005 /Kelvin

2、结构的离散化

对模型进行结构离散化,就是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结构的离散化也就是网格化,网格化就是将模型分成若干小方块或者三角形单元。对单元的每个节点进行计算作近似代替,并用位移插值函数算出每个点的相关特征。离散化的结构模型如图3.1

图3.1

3、载荷的施加

选择组

整个模型 单位

N

总和 X

1419.63

总和 Y

662.22

总和 Z

0.15934

合力

1566.49

表3.1

对模型的约束及其施加载荷,载荷的大小垂直于工作面,如图3.2。约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拟约束,添加固定几何约束。

图3.2

3、算例结果(1)应力的分析

图3.3

由图3.3的结果可以看出,应力最小2.96374 e+004N/m^2,且最小应力出现最下端,由于此处的扭矩最小,古应力最小。

最大5.5640e+007 N/m^2,最大应力出现在最上端,由于最上端离作用点最远,扭矩最大,故出现最大应力。

由结果可知,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应力,故此能达到要求。

(2)位移的分析

图3.4

此模型可以看作是一个悬臂梁的受力分析。由图3.4可以看出,最小位移约0mm,且最小位移出现在最顶端。由于最顶端为固定几何约束,所以位移此处最小。

最大位移9.272e-002mm,由于此处离约束端最远,悬臂梁的长度最长,故此处出现最大位移。

由于最大位移为最大时,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此模型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

(3)应变的分析

图3.5 此模型可以看作是一个悬臂梁的受力分析。由图3.5可以看出,最小应变约3.181e-007mm,且最小位移出现在最顶端。由于最顶端为固定几何约束,所以位移此处最小。

最大应变1.979e-004mm,由于此处离约束端最远,悬臂梁的长度最长,故此处出现最大位移。

由于最大应变为最大,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此模型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

(4)安全系数的分析

图3.6 由图3.6可知,此零件在该模拟的情况下的安全系数的情况。最小的安全系数为3.96,最大系数为7443.10.但是该零件大部分的单元结构的安全系数都在最小值范围内,故该零件的材料大多数没有浪费,都能够发挥最好的性能。只有极其少数的一些材料安全系数过大,材料过于浪费。

总体上讲,该零件的材料没有浪费,都发挥到自己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满足经济性的要求,节约成本。

4、结构的简化设计 设计洞察的观测

图4.1 对于所有工程设计除了满足基本的工程性能问题外,还要满足经济性,简单的说就是要节约成本,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成本。

由以上结果得到的零件,虽然能很好的满足工程的需要,也符合成本控制的要求,但是不是最经济的设计结构。由图4.1可知,蓝色部分的材料可以去除,可以节约材料外,还可以减轻结构的重量,便于搬运。此外,能满足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但是,减少材料的同时要考虑结构的需要,不是所有蓝色部分的材料都去除。

三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我们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化设计理念,与传统设计相比,设计周期缩短,成本减少,避免材料的浪费,为社会减轻负担。

2.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 篇二

关键词:南水北调 关键部位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99-01

南水北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容不得一丝疏忽,要始终把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把工程建设成为一流工程、精品工程、人民群众放心的工程。本文就南水北调渠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预防措施。

1 土方工程

土方工程主要包括土方开挖和土方填筑,土方开挖和土方填筑的质量制约着工程的许多后续环节的施工,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土方填筑必须选择经鉴定的可利用土料,结合现场试验和设计要求,选择最优的施工参数进行施工。

1.1 土方开挖

容易出现的问题:边坡及底板超挖、欠挖,未预留保护层。

控制预防措施:(1)首先测量人员准确放样,定出渠道开口边线位置,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高程、开挖边坡、保护层厚度,着重检查是否存在超欠挖现象,测量是否有放样及校核两道程序。(2)加强汛期、永久排水设施管理,规划好排水通道,如按设计图纸要求设置截流沟和防护堤。做好边坡防护,防止成型边坡坍塌,造成质量缺陷。

1.2 土方填筑

容易出现的问题:渠道填筑密实度不够,填筑坡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填筑料不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控制预防措施:(1)认真进行生产性试验,优化碾压参数。对开采区的植被、覆盖层等无用料层先行剥离处理。(2)土方填筑中,以控制碾压参数为主,按规定的错距宽度进行碾压,低速行走。(3)设置洒水专业队伍,控制土料的含水率接近最优。(4)在填筑期间或填筑以后,发现有污染的填料予以全部清除。

2 地基处理工程

2.1 强重夯地基处理

容易出现的问题:夯击次数不足、落距不够,夯锤落地不平稳造成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等。

控制预防措施:(1)强、重夯开始时起吊钢丝绳应该与夯锤连接紧密并保持平衡。(2)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及时用壤土将坑底整平重新夯击。(3)严格控制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夯击土坑下陷深度用水准仪测量控制,必要时进行整平。

2.2 挤密砂石桩地基处理

容易出现的问题:桩体倾斜,点位偏移,成孔深度不够,孔径不足,出现空桩、断桩,填料质量差等。

控制预防措施:(1)每根桩施工前严格控制桩机沉管的竖直度达到规范要求。(2)对测量已进行的放点位置进行圈点固定保护,不得私自移动。(3)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控制每根桩的成孔深度,施工前做好相应的标记,配合质检人员及监理人员做好复核检查。(4)严格控制碎石料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5%。

3 砂砾料垫层铺设

容易出现的问题:砂砾料级配、含泥量及铺设厚度。

控制预防措施:(1)材料要求:①由实验室严格控制砂砾料的进场验收。②加工好的砂砾料分类堆放,不得混杂,并需要防止分离。③砂砾料运输和卸料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颗粒分离。运输过程中砂砾料要保持湿润,对卸料高度加以限制。(2)施工质量控制:①砂砾料填筑严格按照施工详图中所示的层次、级配、厚度和范围进行。②在铺筑砂砾料的第一层时,检查地基面平整度,若有的部位需要填平时,用第一层料对地基面进行填平找齐。③妥善保护压实后的反滤层,不允许破坏。在砂砾料面上施工下一工序前,先对砂砾料进行检查,如有损坏,立即修补至合格。④预留排水孔采用预埋PVC管成孔,埋管至反滤层以上达到设计要求。孔内充填砂砾料。排水孔、排水管在施工中必须保证不被堵塞和破坏。⑤在反滤层铺筑完毕,下一道工序施工前需在其上摆放跳板供人行走和进行施工活动,不允许直接在反滤层上行走或堆放其他物料。

4 复合土工膜铺设

容易出现的问题:接缝搭接及检查,接缝布置不复合要求。

控制预防措施:(1)由质检部及实验室严格控制土工膜进场验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土工膜及时清退出场。(2)在每层复合土工膜被覆盖前需要目测有无漏接,拼缝有无烫损,有无褶皱,铺设是否平整等。(3)复合土工膜剪裁整齐,保证足够的黏(搭)结宽度。(4)复合土工膜铺设力求平顺,松紧适度不得绷拉过紧;土工膜与土面密贴,不留空隙。(5)接缝布置,坡面不允许有纵缝。

5 保温板铺设

容易出现的问题:保温板衔接不紧密、不平整,未固定。

控制预防措施:(1)严格技术交底制底,加强交底资料审核。(2)做好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工序,清楚各项技术指标。(3)严格控制保温板衔接宽度、平整度等要求,规范化施工。

6 混凝土工程

6.1 混凝土浇筑

容易出现的问题:蜂窝、麻面、孔洞、漏筋、破损掉角、裂缝、错台等现象。

控制预防措施:(1)原材料控制:对进场原材料做好质量验收工作,严格按照南水北调要求检测频率进行取样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原材料方可用于施工,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及时清理出场。(2)混凝土拌合控制:①严格控制砼拌和计量设备,控制计量结果在允许偏差范围内。②严格按实验室提供的配料单进行配料,不得随意更改配料单。③施工过程中,及时测定骨料的含水率,及时调整拌和用水量。(3)混凝土浇筑控制:①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度不得超过2m。②采用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浇筑层高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③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不得漏振。④加强砼的养护,控制砼处于有利于硬化及强度增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⑤对浇筑完成的砼做好保护措施,避免损坏,影响外观质量。

6.2 预应力混凝土质量控制

容易出现的问题:強度不够、模板版面粗糙、预应力张拉裂缝等现象。

控制预防措施:(1)预应力筋张拉前,根据构件混凝土的强度试压报告,当混凝土的实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方可施加预应力。(2)制梁台座为砼台座,台面铺设钢板,底模按设计要求设置预设反拱度,制梁模板采用钢模,确保梁体光滑。(3)施工过程中的浇筑必须严格分层,即:首先,在侧模上标出内模底的相对位置,然后浇注底板砼到内模底高。(4)张拉过程中,必须将所有张拉设备清理干净,安装就位;检查所有管道的接口是否牢固密封;(5)预制板的安装直至形成结构整体各个阶段,都不允许板式支座出现脱空现象,并应逐个进行检查。

7 结语

上一篇:《社会福利与保障》期末复习重点和综合练习题下一篇:发动机水温过高的维修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