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2024-09-09

文化旅游产业讲话(共8篇)

1.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一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对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统计系统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纳入全国名录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深刻认识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将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作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纳入全国名录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将“建成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作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四大工程”之首。

一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是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的重要依据和文化及相关产业“三经普”的重要线索。利用法人单位的核查认定工作不断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为核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提供了可靠的重要依据。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利用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可以准确地反映文化及相关产业经济活动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有效地审核和确认行业增加值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充分利用此次核查认定工作的机遇,确保核准、核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为“三经普”提供重要线索,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二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是夯实基层统计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要积极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核查认定工作,这既是各级基本单位名录库准确建立,又是加强基层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有效地促进各县市区以及市直各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法人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基本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夯实基层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将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维护与更新,及时反映法人单位的设立、变更、迁移及消亡,改变当前信息资料不全,信息滞后的状态。通过核查认定,及时满足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需求,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要实现三大目的。目的一是明确调查对象、范围。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是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没有完备系统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就无法全面掌握文化产业统计的对象、范围,整个文化统计将成为空中楼阁。目的二是规范调查方法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方式。通过核查认定规范调查方法,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调查单位和方法的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规范统计数据收集方式,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统一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避免统计机构多头面向企业布置报表收集数据,有利于提高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目的三是统一规范政府部门综合统计基础。通过核查、认定,整合部门资源,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的适时维护更新机制,确保文化相关部门和统计部门名录信息一致,从而实现规范政府综合统计基础。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打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的攻坚战

进行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核查认定,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纳入全国名录库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夯实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基础和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这次核查认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是一场攻坚战。为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明确任务,制定相应措施,抓好落实。我们将按照“234”的工作方式( 2即二个步骤,3即三项原则,4即四大任务)开展核查认定工作。

一是明确“二个”主要工作步骤。按照国家对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的部署安排,将分二个步骤进行,其一是在20xx年3月10日前,完成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和标识入库工作,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资料。其二是在通过“三经普”,摸清所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完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名录库建设。

二是掌握“三项”主要工作原则。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原则。原则一:按照国家部署,核查认定的范围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xx)》所规定的行业范围中的全部法人单位,包括文化服务业(企业、事业和社团)、文化产(用)品和设备制造业,文化产(用)品和设备批零业的法人单位。原则二:核查认定以全国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对有关部门提供的名录及其他渠道得到的相关名录进行核查,核查认定结果按照“先入库,后出数”原则,由名录管理部门加打标识,纳入全国基本单位名录库统一管理,与“四大工程”建设保持一致。原则三:按照统计单位划分标准和维护管理方法建立更新机制。

三是落实“四大”主要工作任务。一是整理摸清底册,进行核查确认。对目前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xx)》所规定行业范围内的全部法人单位进行核查。依据主要业务活动对法人单位是否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进行初步认定,对旧行业代码进行转化。摸底核查工作采取“先比对后摸底”的方式,在开展摸底前,将国家反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及信息与各市州自己掌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基本单位名录、有关部门行政记录进行全面比对、核实、合并和整理,生成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摸底底册。二是实地摸底调查,补充入库。根据底册情况,深入实地进行“地毯式”查找,通过打电话、实地调查、让企业上门等方式确认单位是否存在,并认真核对名录库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相关指标,存在指标缺失或变更的要进行修改完善。若发现新增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要由名录管理部门组织填写《法人单位基本情况》,按照名录库管理要求完善名录信息并增补到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对于底册中不能确认的单位,要重点进行查遗补漏。三是进行标识认定。各地区要严格按照要求将核查认定及增补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中进行标识;对核查中发现的错误信息,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中进行更正。四是建立统一的单位名录及其信息的维护机制。通过此次核查认定工作,切实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把统计系统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库、各级社科文统计部门自己掌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以及各相关部门掌握的系统管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进行有效整合,简称统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并研究建立实施维护更新机制,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基础保障。

三、强化措施,真抓实干,确保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的质量

一是认清形势,加强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党的报告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特别是在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已列入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把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此次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向当地党政一把手做好汇报工作,争取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发挥相关部门合力,为核查认定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同时,希望各级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各市州及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争取专项经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起点,进一步做好文化及相关产业名录库建设工作,也为20xx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注重沟通,加强内、外协调,确保核查认定工作的落到实处。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内专业协作,形成工作强大合力。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核查认定工作任务量大,时间紧迫,我们需要统计局内部各相关专业部门的联合协作,如工业、贸经、服务业统计部门提供本专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相关信息;社科文统计部门负责整理和下发核查资料,并组织实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及信息的核查和认定工作;名录库管理部门负责对核查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单位进行审核、信息更新和标识入库;因此各级统计机构应切实加强对核查认定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做好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协调内部相关专业部门应各付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开展工作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强化对外的沟通协调力度,形成工作联动运行机制。核查认定工作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个部门的职能缺失都可能会导致该项工作的失败,只有相互之间交流畅通、团结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要求各地区要强化部门协作机制,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此次核查认定工作,提供的部门单位名录信息,共同进行核查认定。

三是加强督查管理,严格抽查核查,确保核查认定工作的质量。为大力推进了全省核查认定工作,确保核查认定工作的质量,我们将加强督查管理工作,采取抽查的方式下到各市州、县区进行严格的督查。通过抽查核实,确保核查认定工作质量。其一是督查各地领导是否重视,是否把核查认定工作当作“四大工程”的基石来抓,软硬件设施是否到位,是否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是否稳定;其二是督查核查认定工作进度和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方案要求开展,是否严格执行标准等;其三是实地调研,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是否存在、是否符合条件要求进行调查。

同志们,这次核查认定工作意义重大,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实施难度大,希望大家加强工作组织的科学性,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确保我市核查认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二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关系,耦合度

当今旅游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旅游业做为一个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不同地区旅游产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出奇制胜, 就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独特作用, 而实现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目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显现出独有的魅力。近年来, 有些旅游景区大胆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模式, 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一体的西北宁夏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讨论的文献资料较多, 但大多数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定量角度讨论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全球化发展中兴起的一门新产业, 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或 “黄金产业”。文化产业 (Cultur Industry)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 几年后文化产业又被演绎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 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004年, 我国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 (1) 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2) 文化传播服务; (3)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4) 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5) 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 (6) 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因此, 本文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文化休闲娱乐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等等。

目前对旅游产业的定义, 我国学术界定义分为三类, 第一类认为由旅游引发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 是“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第二类是从服务业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 把旅游业归于第三产业门类;第三类是系统论, 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本文主要认同第一类定义, 认为旅游产业实际表现为一个产业群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3]。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耦合 (coupling)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在不同系统中, 通过各自的耦合子系统, 产生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这种现象关系称之为耦合关系。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较强的行业, 现代旅游者进行旅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 只有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展示其文化特色, 才能吸引旅游者;其次, 旅游产业的相互竞争, 必然使得旅游产业的竞争是文化层次的竞争, 旅游地理空间的特色只能满足旅游者的观光要求, 而只有独特的文化和创新文化才能满足旅游者的认知需求, 因此,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而文化产业虽然有自有的发展途径, 但通过旅游产业, 不仅有效增加人们对相关旅游文化的认知, 同时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相互的子系统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的关系被称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

如图1所示, 文化产业里面运动主要取决于它的4个关键子系统, 包括文化资源构、文化集群演化模式 (即文化企业的群体发展合作模式) 、文化产品生命周期、文化产品创新体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文化资源构成是基础, 文化企业群体是主体, 文化品生命周期是结果, 文化产品创新体系是动力;同理旅游产业的4个子系统也是如此。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是由文化资源的构成, 文化企业的发展形成的, 这种关系相互作用表现为文化资源是内容, 依赖于旅游区域地理空间, 文化企业在旅游区域空间的发展, 必然会影响到旅游的发展模式, 文化转为产品其生命周期影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文化产品的创新又优化和提升了旅游产生的活力。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模型选择

耦合协调模型包括耗散耦合模型,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耦合模型, 基于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进行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反映两者的要素较多, 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 各个子系统也呈现网络化的状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耦合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指标规定, 本文参考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件, 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各自系统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指标选项。

3.1.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 (1) 以增加值为核心, 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经营规模、运营效益为主。 (2) 充分体现文化在旅游目的地中的特色, 突出特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3) 指标应能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4) 指标的设定, 要有利于数据的收集、核算指标要拥有可操作性, 能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与财务相关资料。

3.1.2 指标体系的设定

根据以上原则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特点, 参考联合国和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发展指标体系, 制定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3.2 耦合度模型

3.2.1 指标赋值

不同的指标纲单位不一样, 因此要对各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 这里正向指标表示指标值越大越好, 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 Xi (i=1, 2, 3…n) , 是指标的变量, Xmin, 是指标的最小值, Xmax是指标的最大值这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功效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Ui={ (XiXmin) / (Xmax-Xmin) (XmaxXi) / (Xmax-Xmin)

本函数中Ui反映了变量Xi对系统的贡献大小, 当Ui趋向于0时表示最不满意, 当Ui趋向于1时为最满意, 所以0≤Ui≤1, 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对于各自系统内各个参数的“总贡献”可以通过线性加权法。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为:

f (x) =i=1naixi

式中:i为描述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ai为指标权重, xi为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越高, 表明文化产业状况越良好, 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越低则文化产业状况越差。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为:

g (y) =i=1nbiyi

式中:i为描述旅游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ai为指标权重, yi为旅游产业系统特征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的旅游产业综合指数越高, 表明旅游产业状况越良好, 旅游产业综合指数越低则旅游产业状况越差。

3.2.2 耦合度函数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及其系数模型可以推导出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Cn={ (u1·u2, …, um) /[∏ (ui+uj) ]}1/n

由此分析, 可以直接得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函度, 它可以表示为:C={ (f (x) ·g (y) ) [ (f (x) +g (y) · (f (x) +g (y) ]}1/2

从上可以知道耦合度值C介于0到1之间, 当C=1时, 耦合度达到最大值, 系统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 整个系统实现了有序发展;当C=0时, 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 系统向无方向发展。

3.3 评判标准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从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表明, 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文化产业较为发展的地区对旅游产业促进起到良性推动作用。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发展水平, 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 如表2所示。

当然受到外在因素和产业转型和升级等影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可能退化到前阶段的耦合阶段。

4 甘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实证分析

从2006年以来的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看:甘肃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8.8万人, 实现增加值21.74亿元 (不含个体户数据) , 较2004年增长了20.6%。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及外围层的各行业有从业人员5.04万人, 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有从业人员3.79万人, 实现增加值6.2亿元。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①。

文化产业投资的发展来看, 国有企业为1304家, 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363家, 分别占甘肃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64.4%。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甘肃省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从区域发展情况看, 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和庆阳市的发展情况较好, 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 资金主要为自筹款, 外商投资水平不在高, 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领域。近两年甘肃文化产业主要借助丝绸之路文化优势, 把旅游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开发了平凉崆峒武术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松鸣岩——莲花山花儿会、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甘肃旅游业作一项产业发展已经近30年时间, 截止200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482.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86%;国内旅游收入136.4亿元, 增长23.28%。30多年中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旅游生产力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省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步由点状向线状扩展, 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南、东三条旅游区域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六条线路: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丝绸胜迹寻根朝觐游、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的特点即与文化产业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性旅游, 主要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特色有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

因此, 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 而这种关系又表现为相互交织, 相互耦合的关系;为了进一步量化探讨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交互作用和关联关系, 本文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模型来分析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交互的发展程度及变化趋势。

本文从甘肃省近3年2006年~2008年的《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年鉴》、《甘肃省旅游统计年鉴》选取了相关指标的数值, 进行分析处理, 由于文化产业指标、旅游产业指标的纲单位不一样, 因此首先要对各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由于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未知的情况, 有可能超出取值范围的离群数据的情况。这里取用基于原始数据的均值 (mean) 和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其次借助因子分析法和德菲法综合后量指标所要取的权重值。如下表所示:

经标准化后,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并把上面评价值直接输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函度可得如下表:

由图2可知,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2007年文化产业指数下降的原因在于经济形势有所下滑影响所至, 而2008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 再加上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特别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有所加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文化产业综合指数上升到0.45。同理, 旅游产业数据也呈现V字型的发展, 说明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模型求出的耦合度整体数值落在 (0, 0.4) 区间之间, 这表明甘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系不紧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其二者的耦合规律, 甘肃省应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 以文化理念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甘肃省的产业比较优势, 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得出二者的耦合关系, 同时根据本文的建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 它们共处于文化产业——旅游空间区域、市场机制系统-旅游产业大系统之中, 但作为两个子系统,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在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文化产业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产业反过来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济与物质支持;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大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反映了两个产业在交互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 从而使系统从无序发展中向有序、有效发展。同时耦合度的指标的选取对于构建模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科学性、逻辑性、适用性原则, 同时参考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计算指标, 以及考虑了耦合度指标的特殊性。从总体来看是否将文化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指标体系中,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耦合度在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强度有效, 但很难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效应, 如果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多地区的比较研究, 耦合度不能反映动态与不平衡的特性, 因而就要加入协调度来判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S].国家统计局文件, 2004, 1

[2].王琦, 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 2008, (4) :145~149

[3].王言峰, 牛泽东, 马瑜.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5) :95~98

[4].王慧敏.旅游产业定义的新界定——无边界产业[Z].http://www.davost.com/Intelligen-ce/Expert/200805/27/150745459.html.

[5].尹贻梅, 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3) :42~47

3.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三

【关键词】时尚产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思考

一、时尚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

1.文化旅游产业是时尚产业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追求更高时尚生活品质的实现形式

文化旅游是时尚产业展示和宣传的平台,时尚产品作为旅游商品会成为游客的购物首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激励和促进了时尚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在不断提升,人们在闲暇之余,旅游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选择,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时尚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生活的新特征。

2.时尚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时尚产业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差异性的特征。时尚产业的融入为传统和经典旅游项目增添了现代感,赋予了“现代魅力”,也使文化旅游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品位,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时尚作为文化旅游的“卖点”,可增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时尚产业已成为激发人们文化旅游意愿的重要诱因,是扩大旅游市场容量,增强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吸引物。时尚产业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有效途径,时尚产业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3.时尚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时尚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动机都是暂时离开所在的熟悉环境,到陌生的环境去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旅游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内涵。时尚也是一种文化。时尚是人们对社会某些事物一时的崇尚,它引领潮流,代表着大众追求的目标,时尚充分体现了一个时期人类文化需求的特质。时尚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是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关系。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三者相结合可以引领旅游业发展、引导旅游消费,增进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时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拉动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促进时尚产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1.开发时尚旅游商品,满足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将时尚元素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积极打造“哈尔滨美食”、“哈尔滨印象”、“哈尔滨礼物”等品牌旅游商品。依托丰富的民俗和非遗资源,展现哈尔滨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依托寒地黑土自然生态优势,开发山珍特产;依托资源优势,开发高端旅游商品;依托动漫产业优势,开发动漫衍生产品。

2.发展时尚演艺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品质

借鉴“大梦敦煌”、“印象刘三姐”等成功大型旅游演艺品牌经验,邀请高端策划团队,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演艺企业或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2-3台代表我市区域文化特色、品位高雅健康、旅游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文旅驻场秀。

3.发展时尚休闲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多样化发展

促进体育竞技、休闲与旅游业融合,重点开发水上休闲运动、野外休闲运动、航空休闲运动、冰雪休闲运动。促进传统餐饮与休闲旅游融合,重点打造中华巴洛克传统美食街品牌;依托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花园街“黄房子”等欧陆风情特色街区,发展休闲娱乐业,丰富哈尔滨“夜经济”。

4.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产业,拓展文化旅游领域

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为主的生态水疗养生旅游,以森林浴为主的森林养生旅游,以健康绿色食品为主的美食养生旅游,以中医药膳为主的中医养生旅游;针对俄罗斯市场需求,开发康复医疗旅游。发挥我市夏季避暑气候条件优势,以充分的医疗护理资源、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供应、丰富的时尚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打造“生态哈尔滨,养老宜居地”品牌。推动松江避暑城、长岭湖养生养老休闲区等项目建设,发展开心农场、养老农场等乡村休闲养生养老旅游。

5.发展时尚奢侈品产业,引导文化旅游方向

推动宝玉石产业发展。打造对俄宝玉石开采、进口、加工、销售、复出口的全产业链。依托宝玉石产业园,引进宝玉石加工和销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宝玉石保税仓库,建设国际珠宝玉石资源、交易、市场、加工一体化的产业中心。加快皮草产业提档升级。对养殖企业实行挂牌统一管理,引导标准化养殖生产。依托现有大型皮草城,建设皮草制品货源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发展美容化妆品产业。韩国医疗整容技术世界闻名,我市与韩国民间交往密切,借助我市的医疗优势,加强与韩国医疗机构的合作,引进知名美容化妆品生产企业,将我市打造成为医疗美容特色城市。

6.打造时尚环境,营造文化旅游时尚氛围

4.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四

开拓新思路

全力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

——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全面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查找问题不足,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2017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首位产业跨越发展。下面,我就抓好2017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抢抓机遇,在深入分析问题短板中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紧迫感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性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产业,更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旅游兴州”战略,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

入,挖掘资源潜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加强行业监管,特别是全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抢抓机遇,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推动景区开发建设,加快景区升级晋位,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脱贫攻坚、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文旅产业综合实力有新提升。

据统计,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40.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45.5%。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95万元,同比增长25.44%。截至目前,全县重点景区达到9个,其中A级景区5个;建成农(林、藏)家乐14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2家;宾馆饭店100家(床位2131张),其中星级宾馆3家(床位532张),发展餐饮企业94家。文化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400余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二是景区规划编制站在新起点。

在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邀请国内知名院所,按照5大引擎、10大景区、60个支撑景点的资源布局和“一环、两核、三门户、四片区”的全域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了《舟曲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沙滩、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翠峰山、亚哈等重点景区修建性详规,规划起点高、谋划远、立意新、内容全,为舟曲旅游产业发展绘就了崭新蓝图。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跨越。

立足大旅游、大景区、大交通、大环线建设,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渭武高速舟曲连接线、峰迭至代古寺二级公路、舟曲至四川永和三级公路全面开工,拉尕山景区、大峡沟至沙滩国家森林公园、瓜咱沟至武坪3条旅游公路已完成前期,憨班至宕昌南河高速公路有望获批。投资5400万元的沙滩国家森林公园、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筹资6300余万元实施了翠峰山、庙沟、龙王沟、赛尔布等景区道路及游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牌、新老城区亮化和连接段中华楹联灯安装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峰迭新区热斯坝综合性旅游服务区、拉尕山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全面启动。

四是乡村旅游发展迈出新步伐。

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旅游扶贫,按照各村资源禀赋、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了曲瓦岭坝、巴藏各皂坝、立节杰迪、城关沙川、大川土桥子、武坪哈迭等11个旅游专业村,打造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特色小景点110个。新增农(林、藏)家乐40家。旅游专业村优美的环境、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流连、休闲体验,成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立节乡拉尕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佳美丽乡村”,巴藏乡后北山村荣获“绚丽甘肃·美丽乡村”提名奖。

五是节会活动呈现新亮点。

持续加大“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

”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在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深度宣传报道,组团赴广元等地开展了宣传推介活动。按照全州“月月有节会、县县有特色、时时有惊喜、处处有看点”的要求,在举办好传统“五节一会”的同时,大力推进“一月多节会”活动,全年举办各类节会活动26场次。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暨第三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并荣获“最美中国·首批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活动”荣誉称号。

六是文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不断创新“旅游+文化”业态,着力打造舟曲楹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苯教文献“三张文化名片”,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编排了《花开舟曲》等大型文艺节目,出版发行了《“一带一路”楹联文化论文集》、《舟曲楹联》等一大批楹联文学作品,由全国楹联文化知名学者集体创作的56米联墨鸿篇巨作在舟曲诞生;全面启动《舟曲记忆历史文献系列丛书》、《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丛书》等史料丛书编纂工作。新建了楹联文化专题展馆、土桥村乡村记忆民俗博物馆、舟曲画苑等文化场馆和43个乡村舞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国家和省州级文化遗产项目达到46个。邀请五省藏区藏学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调研并召开研讨会,苯教文化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大旅游、大产业、大投入、大发展、大竞争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干部群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动力不足,全社会关注支持文化旅游的氛围不浓厚。

二是缺少核心景区。

我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少挖掘和有机整合,体量小、布局散、线路长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5A级景区还是空白,游客以过境游、短途游为主。三是配套服务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化、便利化水平较低,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乡之间的通达性不够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公厕、停车场等功能不完善,尤其是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不足。四是旅游缺少文化内涵。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在旅游当中的比重不高,高品位资源、低层次开发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楹联、非遗、苯教文献等宝贵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很好地对接旅游市场,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五是旅游产品缺乏。缺乏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娱乐节目,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使游客无物可购、无娱可乐。六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推介方式不灵活,创意不新、策划不够、影响不大,融入大景区和大环线的办法不多。七是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员紧缺,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景区景点的管理、导游的讲解水平、宾馆和农家乐的个性化服务等与游客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还不相适应。

在认真分析问题不足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近期***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发展文化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省政府确定了打造丝路旅游黄金通道,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强省的工作思路,将通过建设核心景区,打响敦煌品牌,强化交通支撑,拓展产业空间,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跨越。甘南州被国家列入首批创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

“五大生态”主攻方向,2016年底召开的全州旅游发展大会上出台的《甘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这些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培育,省州要求发改部门25%的投资用于涉旅项目建设,将为今后一个时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层次、改善旅游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兰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武九高速、渭武高速舟曲连接线、峰代路、舟永路和拉尕山景区、大峡沟至沙滩国家森林公园、瓜咱沟至武坪等旅游公路的相继开工,将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增加,舟曲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交通骨架更加健全,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良好机遇。舟曲楹联文化享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且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环境、秀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有独特的“舟曲味道”、深受游客喜爱的农特产品,这些都是全面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极其宝贵的资源。

因此,全县上下既要看到不利因素、直面困难问题,也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清醒认识到发展文化旅游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促发展、稳增长的有效抓手,是挖潜力、变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就业、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提升区域竞争的新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增加群众收入的新亮点。

二、紧盯目标,开拓创新,在深度挖掘资源潜力中进一步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脱贫攻坚的决战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主题品牌化、旅游市场国家化。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率先创建“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区”的目标。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部署,提出了打造舟曲楹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苯教文献

“三张文化名片”,推进文化旅游“九大转变”、“十个跨越”的工作思路。我们要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今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今年重点把打造“花开舟曲”作为吸引游客、提升形象的有力抓手,把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工程,把促进文化旅游提质增效作为主要手段,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突破点,深入挖掘整理舟曲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力争2017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700万元,同比增长37%。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把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首位富民强农工程聚焦发力。

1.以旅游规划编制为引领,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主动做好与《甘南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的对接,提升优化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规划,住建、国土、文化、交通、农业、环保等行业规划要主动向旅游规划靠拢,推动旅游单一规划向全域旅游规划转变,做到多规融合和无缝对接,提高操作性和针对性,使各类规划真正成为旅游发展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实现全域旅游“一张蓝图”绘到底。县旅游局和文旅交建公司要尽快高标准完成沙滩、大峡沟、翠峰山、亚哈等重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旅游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全方位、高起点、高标

准编制白龙江沿线风情线规划和特色旅游村镇规划,大力发展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精品旅游景点。文广局要抓住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重大机遇,借助地质灾害遗址和灾后重建成果,主动对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红色旅游。各乡镇要围绕朝水文化、采花文化、楹联文化、民俗文化四大经济版块,抓好生态文明小康建设规划与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对接,做优做特乡村旅游。通过增强科学规划的引控力,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核心景区和乡村旅游并驾齐驱、蕴含舟曲深厚人文底蕴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2.以打造核心景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大景区建设。按照州上“一个县市重点打造一个核心景区”的思路,组建大景区管委会,统筹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拉尕山景区提质增效和翠峰山、沙滩、大峡沟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拉尕山等景区的升级晋位。瞄准舟曲全域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示范区建设,倾力打造“一江两河”流域特别是山后片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突出G345沿线主要城镇和重点景区,聚焦打造郎木寺—迭部—舟曲南部峡谷森林探险体验带、白龙江流域风情线、迭部舟曲峡谷森林旅游板块、舟曲“地质灾害”缅怀与教育板块,为加快实现全州

“一核、三带、三点、四线、六板块”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聚焦发力。县财政按照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标准投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改渠道投资的25%要用于涉旅项目,文广局、旅游局和文旅交建公司要及早谋划储备旅游项目,3月底前要完成旅游新建项目可研、申报等各项前期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做到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局,水利、交通、林业、农牧、住建等重点建设项目要按照景观化要求打造。各乡镇要以生态文明小康建设为平台,以乡村旅游扶贫为抓手,在乡村旅游发展上高位谋划、高端布局。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开放发展空间,统筹开展景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工作,形成东接川北,南连九寨沟,西串扎尕那,北通冶力关、官鹅沟的大景区建设格局。

3.以特殊区位优势为纽带,主动融入大旅游经济圈。充分发挥舟曲东接陇南,南通川陕,西临迭宕,地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川陕蜀道文化区、九寨黄龙生态旅游区和迭宕红色文化区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抢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和渭武、武九高速等省际交通主干道、县域等级公路即将建成投用的重大机遇,深度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主动融入大九寨北线、丝绸之路南线精品线路和黄河上游大草原、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同时,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开发,大手笔动作,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将舟曲打造成为全面展示甘南州文化旅游的东部窗口、川陕甘大旅游经济圈的璀璨明珠、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4.以打造花开舟曲为亮点,全力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舟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最美彩色风景线”的打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期筹资400万元以“花开舟曲”为主题的观赏花卉种植工程已全面启动,即将制定下发《花开舟曲实施方案》,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任务分工,全面推动落实,要把打造花开舟曲工程作为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升舟曲知名度的重点工程来推进,以新老城区为核心,在“一江两河”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和峰迭新区居民小区集中种植适宜舟曲生长的各种花卉,其中在新老城区绿化带、公园、翠峰山景区、武坪景区和岭草湿地公园打造花卉景观,形成新的旅游景点,供游客月月看花、四季赏花、处处看景。要把“花开舟曲”打造成全面展示舟曲发展的民族团结之花、生态崛起之花、文旅蓬勃之花、经济跨越之花、产业壮大之花、人民幸福之花、社会和谐之花、开放开发之花。

(二)紧盯旅游业态,把做优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聚焦发力。

1.推进旅游与文化挖掘体验相结合。深度挖掘舟曲楹联文化、苯教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特色挖掘包装上做足文章,争取创建全国文化文明县和“中国书画之乡”。在翠峰山景区打造国学文化研修中心,建立全县乃至全州干部职工国学文化学习基地,建设一处涵盖舟曲历代楹联、诗词以及书法等内容的名家作品碑林,以开展国学讲堂、名师培训、国学教育进学校、进农村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游学问道、孝道文化、楹联文化、德音雅乐、书法摄影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提升舟曲楹联碑林文化内涵。高规格举办中国楹联文化和国学文化高峰论坛,不断提升舟曲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邀请省摄影家协会开展以“舟曲山水、民俗风情”等为主题的摄影大赛。出版舟曲民俗、藏传佛教系列丛书,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编撰《舟曲山水文化》、《舟曲金石叙录》、《舟曲简史》、《舟曲记忆》、《舟曲楹联文化记事》、《舟曲佛教寺院志》、《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文化书籍。办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持续提升舟曲特色节庆魅力和影响力。积极策划创作和拍摄反映舟曲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的影视剧、舞台剧,力争实现重点景区文艺演出常态化。大力开发舟曲锦带、藏毯、藏族服饰和花椒、核桃、土鸡、土蜂蜜等具有舟曲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必购产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2.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老城区停车场建设,加强水、电、路、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实现重点景区wifi全覆盖。抓好城乡建筑的特色化风貌改造,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寨和民居,加快特色旅游名镇和旅游专业村打

造,重点抓好立节桃树坝、峰迭狼岔坝、曲告纳丁字河口等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以3A级景区标准打造曲告纳旅游名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达到城乡“显山、露水、透绿、通畅”,既提升城镇和乡村的服务功能,又保持城乡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把舟曲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3.推进旅游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各乡镇、村组的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统筹考虑各村的民俗、宗教、历史等文化资源和景区景点、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继续挖掘提升已打造的11个旅游专业村的特色亮点,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今年要在各皂坝按汉文、岭坝村按藏文标准融入楹联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古老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在大街小巷悬挂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花灯,沿白龙江河道对两岸进行亮化,精心打造“灯市”,做好“石头文章”、“花灯文章”、“水景文章”和“楹联文章”,力争打造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示范村。以3A级景区标准创建各皂坝、吾别、土桥子旅游名村,今年新确定的7个旅游专业村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深度挖掘各村的山水文化、石头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及早按照生态体验、休闲度假、田园采摘、民俗文化等旅游业态,编制好建设方案,做到文化旅游景点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美结合,全力打造具有舟曲特色乡村旅游模式,使游客深入体验舟曲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

4.推进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要把旅游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旅游扶贫生力军作用,坚持走旅游与扶贫富民相结合的路子,通过金融扶持和政策支持,大力扶持引导群众发展交通运输、劳务输转、商贸流通、电子商务、餐饮住宿、手工作坊等产业,在城镇和景区周边、景观道附近,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农家乐、农家客栈、民宿等旅游项目,2017年建设旅游扶贫村18个,扶持发展有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家乐40家,让游客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采摘、农耕等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体验式活动,开发民俗深度体验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田园生产生活体验游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既能让游客通过民俗文化体验感知舟曲旅游的深度,又能增加群众经济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实现多渠道增收、多元化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5.推进旅游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生态优势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和最大资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大生态”、发展“大旅游”,构筑“大屏障”,始终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及天保二期工程等林业生态项目,广泛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热潮,加大流域治理力度,加

快实施生态水利工程,积极对接争取“两江一水”项目,为发展全域旅游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活动,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环保、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助力全域旅游优质环境打造。

6.推进旅游与餐饮娱乐相结合。对舟曲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升,满足游客舌尖上多样化的餐饮需求,积极筹建特色餐饮研发中心和土特产研发中心,成立餐饮协会,建设舟曲美食小吃一条街、旅游产品购物街,加快舟曲传统名小吃、名优土特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商品化进程,让游客能够在餐桌上品味到、在市场上采购到、在农家院体验到“舟曲味道”,全面展示舟曲小吃风味和特色,着力打造具有浓郁舟曲特色的小吃饮食品牌。县文旅交建公司要积极与州文旅交建集团和各金融机构对接,努力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探索推进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建设游乐场馆、健身场所、养生理疗、温泉药浴、滑冰滑雪、徒步穿越、攀岩登山、野外探险、峡谷穿越等娱乐设施,丰富旅游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度假休闲。

(三)明确目标任务,把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夯实基础提升发展能力聚焦发力。

1.以打破交通瓶颈为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全力构建内通外联、便捷畅通、舒适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渭武高速舟曲连接线等3条等级公路和拉尕山景区公路、狼岔坝至沙滩、瓜咱沟至哈迭公路,积极争取舟曲至迭部麻牙省级高速、憨班至宕昌高速公路,进一步提高全县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着力构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互联互通”的路网骨架。以立节、曲告纳等乡镇为中心,整合项目资源加强景区客运枢纽站点建设,逐步开通县城到景区、乡镇至景区的旅游交通线路,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全面加快重点景区游步道、观景台、停车场、游服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景就有观景台、旅游公厕的要求,年内在拉尕山、亚哈、大峡沟、沙滩森林公园、旅游公路新建观景台4处,停车场2个,旅游公厕5座,改建公厕2座,推进亚哈、赛尔布景区自驾游宿营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拉尕山景区阴阴沟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在拉尕山、翠峰山等重点景区建设医疗救助和应急救援基地。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城区机关单位厕所要实现免费开放,城区、景区、道路沿线厕所要安排专人管理,负责日常保洁工作,进一步解决游客如厕难、乱收费问题,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文明、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

2.以新型媒体宣传为载体,在创新宣传推介上实现新的突破。县财政落实宣传资金200万元,积极组织参加省州文化旅游整合宣传活动,重点在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和首都机场投放宣传广告。加强对客源地市场的调研,以精准对接广元、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营销体系为突破口,针对各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重点在四川、陕西、青海等自驾游

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开展宣传促销,加强与兰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自驾车联盟和汽车俱乐部的合作,将舟曲主动融入大旅游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将舟曲作为深度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实现游客由“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型。持续推进“一月多节会”和“五节一会”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打造四季游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体验感。改版提升舟曲旅游微信和各乡镇微信平台,在全社会征集文化旅游宣传信息,每月举办评奖活动,利用互联网宣传迅速、便捷、高效等优势,邀请在互联网宣传方面经验丰富的公司,对舟曲旅游宣传进行全面策划、重点包装、集中发力、强化效应,形成网络宣传的强大声势。加快完善重点景区景点旅游服务中心导引体系建设,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纪念品,开发生产一批体现舟曲特色和风味的特色旅游商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拍摄一套景区景点画册,录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创作一组反映舟曲地域民族风情的文化大戏,制作一套旅游导引标识牌,配备一批专业导游服务队伍,推出一名展示舟曲精神文明风貌的形象代言人,全方位展示舟曲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让游客深度地感知舟曲,让“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为“青藏之窗、户外天堂—甘南香巴拉”增光添色。

3.以加强行业监管为保障,在提升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

组建县旅游综合执法局,不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编制文明旅游手册,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设立游客投诉热线,健全先行赔付体系,县财政落实旅游先行赔付资金10万元,强化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和旅游安全执法监管,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快组建大景区管委会和游客服务中心,成立旅行社、导游、星级酒店、农家乐等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运行。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隐形壁垒,促进各类旅游要素和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引进品牌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管理公司、汽车租赁公司,鼓励发展和引进旅游策划营销、电子商务、旅游演艺、户外运动等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扶持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客栈、休闲农庄、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客运、游乐场所等特色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支持全国知名旅行社在舟曲设立分社和门市,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的衔接,做大做强各类文化旅游企业。

三、凝聚合力,狠抓落实,在完善全民共建体系中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氛围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抓好,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环节,必须上下联动,多方发力,统筹推进。今天会上下发了《舟曲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舟曲县2017年旅游工作要点》和《舟曲县2017年“一月多节会”实施方案》,我们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工作任务都已经明确,美好的蓝图能不能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各项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

各级各部门要把抓好文化旅游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规划制定、督促落实等重要作用,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工作调度,落实工作责任。在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上,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干部包抓重点景区制度,集中精力、精心策划、扎实推进。各乡镇、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履行职责,将文化旅游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问题亲自解决。

(二)落实政策资金是保障。

今后县上将逐年加大对文化旅游方面的投入力度。县财政要多方整合、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户,重点用于宣传促销、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改、住建、交通、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对涉旅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各驻舟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和推广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文化旅游企业、项目,要给予最大限度地融资授信支持,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

(三)强化协调配合是合力。

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宣传部门要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文化旅游的浓厚氛围。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做好产业规划、业务指导和市场监管等工作。发改部门要更加突出旅游产业的优势主

导地位,对旅游重点项目给予倾斜扶持。各乡镇要为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严禁群众私自在旅游景区内乱搭乱建,杜绝辖区群众阻工、干扰景区开发建设。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文化、民宗、水电、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招商局要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注重引进有实力、懂旅游、善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四)加大督查考核是重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天会上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旅游产业目标责任书,各项指标纳入了综合目标考核范畴。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把旅游工作与项目工作、经济工作、行业工作同安排、同推进、同落实。各县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健全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考核,严格实行奖惩,强化结果运用。对落实不力、工作推进滞后的乡镇和部门,要通报批评;对敷衍塞责,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的相关责任人要约谈追责。

5.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篇五

这么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是今年以来第三次召开。会议不仅仅确立和启动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更是金乡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的动员会。今天,市旅游局杨局长亲临指导,并给我们做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分析了全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很多文化旅游发展方面的前瞻性信息和利好消息,同时对金乡县的工作从市里角度、从专家角度提了很好的建议,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对金乡文化旅游产业是支持的,市旅游局对金乡的工作是关心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对杨局长的指导及有关单位多年来给予金乡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杜书记宣读了《关于调整金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成员的通知》,李洁书记传达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都是县委、县政府近一个时期以来重视和加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体现;几个单位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知行如一,抓好落实,为金乡的发展再作努力。下面,我根据县委会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抢机遇、树信心,坚定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实施的决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文化旅游战略,不是心血来潮、想当然,而是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慎重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对文化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更充分的认识,对金乡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要有清醒的估价,对加快金乡文化旅游崛起的潜力和前景要有坚定的信心。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可以用四句话概况,就是“发展有趋势,转型有要求,群众有期盼,现实有基础”。

首先上级有要求。 随着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今后将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中央已经将文化旅游产业上升为转方式的主线,列为国家战略。20_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时隔一年,今年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提出“小短假”模式等一系列政策,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打“强心剂”。去年底,山东省出台《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市里也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实施旅游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刚才杨局长也说了,近期市委、市政府还将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所有这些,都在给我们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要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另一个“双轮驱动”,这是中国增长潜力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整合充实文化旅游产业指挥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初步搭建文化旅游产业组织架构,目的就是做好提前量,打好提前仗,顺应形势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紧跟发展取向,让金乡的发展再次抢先一步、跟上潮流。因此,这次会议既是统一思想的动员会,也是立说立行的部署会,动员各级,明确职责,强化整合,迅速行动,打响金乡文化旅游的“王牌”。

其次转型有要求。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语道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我们经常讲“吃喝游玩”,虽然单独来讲是贬义词,但是道出了人的生存哲理、蕴含经济商机,“吃喝”是人生存的基本,“游玩”是人幸福的元素。这就注定: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是永不落后的“朝阳产业”。文化旅游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高关联度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带动作用。实践得出的数据表明: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收入;旅游业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相关行业4.2人就业,而且受大环境影响小,这两年经济下行,但是曲阜等旅游业发达地区,仍然独树一帜,保持高幅增长,原因就在于此。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一个认识必须要澄清:头两年我们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战略,今年又将信息化、生态化纳入主导战略,实施“五化并进”战略是“主导”,而不是“唯一”,决不能讲“五化并进”,就要放弃其他。通俗地讲,就是“五化并进”要“大搞”,其他方面也要“多搞”,我们一定要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 不仅能够集聚人气,促进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金乡形象,更是资源消耗少的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环保法出台以来,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我们建设生态水城,创建生态园区,发展信息产业,这次又提出发展文化旅游战略,都是为了贯彻落实好上级转型升级要求,从本质上讲,这些都与发展导向高度契合,都是为了促生态提质,文化繁荣,产业升级。

三群众有期盼。 当前群众有两大期盼:一个期盼是希望就业更广、收入更高。在经济起伏中,如何稳定就业、稳增收入,这不仅是党委政府的政治课题,更是群众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党委政府,我们必须始终守住民生这条底线,各项工作的推进,围绕促就业、增收入这个发展根本。文化旅游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受惠面广,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群众,这棵“摇钱树”,我们要不但要栽好,更要看好,把流入百姓“钱袋子”的渠道打通、拓宽、变多。比如羊山景区,投入已超6个亿,拉动周边消费近2亿元,带动6000余人次就业。目前,投入看似大于回收,但是,这是一劳永逸的投入,随着配套完善、名气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将“几何式”释放。群众另一个期盼是希望人生更潇洒、过的更开心。大家大都有个感受,一到周末,济宁外出的几条高速车流量明显增加,为什么?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生活观念开始转变,家人、朋友结伴出游成为生活的趋势,“当地挣钱异地花钱”成为消费的潮流。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健全文化旅游场所,完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满足金乡群众亲子游、休闲游、近郊游的需求,提高群众满意度;也是为了吸引周边、增加人流、扩大影响,让金乡成为快节奏大社会中的“生态休闲”之地。

四现实有基础。 我们知道,文化旅游发展和交通条件有直接关系。客观地讲,金乡当前制约最大的是对外交通。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些争取、努力和道路建设,城区和镇街、乡村的路网丰富了很多,但是还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这样的更为便捷的交通,不过这个制约正在加快_,贯穿金乡东部的济徐高速明年就将竣工通车,南部和西部的枣菏高速、德上高速预计明年也将启动,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建成后,到徐州高铁只需要1小时左右,到济南缩短到3小时以内。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必将有力促进金乡文化旅游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好“基本功”,迎接“大开放”,这方面,我们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基础:从历史资源看,作为“千年古县”,我们有多年的历史,曹操、郗鉴、檀道济、朱温、李白等历史名人,或者诞生此地,或者驻足金乡,人才辈出,仅在清代就出了23名进士;据有关资料记载,至19,金乡有私塾336处,而当时私塾发达的济宁县也仅有100多处,金乡的厚重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丰富的文化遗产,二贤祠、文峰塔、奎星楼、壮观碑等等,这些人文景观,很多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还处在“沉睡”中,比如保存的圣旨,青州一道圣旨就开发利用的淋漓尽致,作为县一级,圣旨保存量在金乡如此多的,全国也没几个县。但是我们的资源却在那里尘封多年,开发的少,知道的少,利用的少;比如檀道济,在南北朝时被尊为“兵神”,其著作的“三十六计”名扬海内外,其原著独一无二,都知道“三十六计”,但是知道“三十六计”和金乡的关系的人很少。《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妇孺皆知,深受人民喜欢。故事中穆桂英摆天门阵的地点据说在今卜集镇白?村,虽是传说,但是“白?集,十个人去了九个人迷”之说却是事实,这些都是可开发的资源。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但是,三星堆文化究竟来自何方?其中有一个观点,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也已经报道,那就是三星堆文明来源于有缗国,而有缗国的大部就位于金乡县境内。我们只要挖掘好,无疑将会激发人对金乡的向往,这些就是我们可利用的资本。从有形资源看,连片成区的景点开始成型,羊山景区顺利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_年游客量超过120万人次;金水湖、金济河-奎星湖创建成为3A级国家旅游景区,金水湖还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金龙湾文化商务区、太康湖、真武庙、金平湖、万福湖、长宁湖、金山公园等形象日益彰显,河湖贯通、水域相连的生态景观正加速呈现。有些人认为,这些景点缺乏历史文化,大都是人为造景,这种观点,我们必须扭转。西湖苏堤怎么形成的?在900多年前,不也是人造的吗!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浙江的横店影视城,等等。我们现在不加以建设、创造,金乡将永远形不成有形的景观!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义很大。由于多种原因,金乡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遗留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不多,要发展旅游,就要在人造景点上多作文章,若干年后,这些就是金乡的有形资源。从无形资源看,作为中华蒜都,金乡名声已经在外。近几年,随着“九湖五河十八湾”的打造,“生态水城”的城市形象也已经被各级初步认可,成为周边游的目的地。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下一步随着各景区陆续投入使用,这些数据还会有一个井喷式增长。

细数回顾、认真挖掘,我们金乡旅游、文化、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说是文化宝库、山水宝地、生态宝藏,依托这些特色资源、促进文旅结合发展是金乡优势所在、增长潜力所在,也是金乡下一步转型升级、稳中求进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二、要抓创意、求特色,做好六篇文章打响六大名片

发展文化旅游业,看到资源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化无形为有形,把人文、自然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资源变产品,最终要在“创意”上做文章。经研究,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总的考虑是:牢固树立旅游与文化联动发展和大健康、大休闲理念,充分发挥山、水、人、物“四大资源”,做好亲水休闲、大蒜养生、三十六计、诚信探源、梦回古缗、修身清心“六篇文章”,打响运河水城、长寿之乡、兵家圣地、诚信金乡、千年古县、问道福地“六大名片”,一年开好头、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金乡打造成山东省文化旅游名县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落实这个基本思路,实现总体目标要求,四大资源是基础,六篇文章是关键,六大名片是核心。四大资源中,“山”就是我们的羊山、葛山、金山、银山;“水”就是县域内24条河流,以及城区九湖五河十八湾;“人”就是指鸡黍之约的两位主人翁,以及檀道济、晁补之、王淑和、王璨、王弼、彭越等历史名人;“物”主要包括自然物产(大蒜、金谷等),以及历史文化古迹等方面。可以说“山、水、人、物”涵盖了我们金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所依赖的所有资源,是我们做好六篇文章、打造六大名片的前提。以这四大资源为基础,六篇文章就有了抓手,把这六篇文章做好了,我们文化旅游产业的六大名片也就打响了。

一是要做靓“亲水休闲”文章,打响“运河水城”名片。 把城市做美了,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南宁之所以吸引游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城市环境很好,有“中国绿都”之称,再像“春城”昆明,再像一提桂林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出行环境,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也起着极大的作用。特别是我们持续打造的“九湖五河十八湾”,这种资源和优势,为我们做好“亲水休闲”文章,打造运河水城名片提供了现实基础。下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用旅游的理念和旅游的眼光,坚持树立大健康、大休闲的理念,不仅要统筹旅游景点、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注重美化、亮化等基础工程。尤其对一些重点项目,一定要精心设计,力求每建成一个项目,就增加一处景观。在县委县政府的《意见》上也说了,加速构建“一核引领、景区支撑、多点挖掘、集中呈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引领”,就是突出金乡河湖水系,做靓“亲水休闲”文章,我们有这方面的基础,也是马上可以启动的工程,要把“亲水休闲”打造成为金乡文化旅游产业的最靓丽的品牌。一方面要做好文化的植入,让水更有韵味。比如老万福河,先后有武障河、柳林河、菏水运河等名称,后因汉武帝“宣房塞兮万福来”而改名万福河,即为万福之源的意思。还有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居所,比如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归来园、张肃父子张氏亭园,也大多沿河而居,这都印证着金乡古时候是一个河湖贯纵、风光秀美、名士集聚的地方。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开通环城游船,但是沿途看什么,生态景观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特色,无论是滨水街区的布局,还是新八景、老八景的打造,都要体现这些历史的、文化的内容,让整个环城水系更有韵味。另外,部分低矮桥梁的改造、新老万福河两处蓄水船闸的建设,都要尽快提上日程。为什么要建蓄水船闸?我们整个金乡县城水的流向是西南-东北,在下游建了这两处蓄水船闸,金乡县城区的九湖五河和其他支流水系的水位都能提升起来,整个水系能尽快畅通起来、丰满起来。另一方面要发展涉水娱乐,让水充满活力。依托九湖五河十八湾,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涉水娱乐项目,游客来金乡,各种水上娱乐项目应有尽有,就会来了还想来,还会带动更多的亲戚朋友来金乡。项目多了,人流活了,我们整个河湖水系灵动性就上来了,知名度就打出去了。另外,在意见和方案中都有,我们计划沿“九湖五河十八湾”建10处钓鱼体验区,规范现有自发形成钓鱼爱好者的队伍,同时吸引外来游客参与钓鱼体验,打造“中华蒜都垂钓城”的美誉。

二是要做足“大蒜养生”文章,打响“长寿之乡”名片。 我们常说特色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命。一个地方要叫响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质。云南的丽江、皖南的村落、江浙的水乡等地之所以游人如织,就在于他们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品质。到我们金乡,我们的特质是什么,这就是大蒜。金乡因大蒜而出名,我们要想打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名气来,就必须紧紧依托大蒜的品牌优势,突出“大健康”的主题,放大“长寿之乡”的优势,做足大蒜养生的文章。现在有人追求“美容苗条”、有人追求“健壮长寿”,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旅游也不仅仅是为了游玩,而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崇尚健康、绿色、环保、长寿等诸多因素。这种新的旅游消费理念,为现代农业、生态养生、大蒜产业等更好的融入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大蒜方面,我们已经开发出黑蒜系列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以这些为基础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大蒜长寿宴、功能保健品等;还有在河湖水系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出户外运动、休闲保健等系列养生品牌,不断做实金乡康体养生产业体系。下步,依托这些长寿品牌、生态优势,还可以逐步发展养老健康、医疗康复等产业,将金乡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健康养生目的地。

三是做强“三十六计”文章,打响“兵家圣地”名片。 军事体验方面,我们不仅有鲁西南战役这篇红色教育文章可做,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打好“三十六计”这个品牌,认真研究“三十六计”和金乡的关系。红色教育这方面近年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挖掘打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金接受革命教育,但是三十六计这篇文章,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智慧谋略,也是我们金乡的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还没有真正挖深、挖透。在全国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地方打出过这个招牌和名片,只要我们好好谋划,招引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产业集团,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国唯一的三十六计智慧园,打造一个融体验、科教、参观、休闲于一体的高端综合性旅游项目,就一定能够一举叫响“兵家圣地”这张名片,给我们金乡文化旅游的品牌增添亮丽的一笔。同时,檀道济故里、白?村都完全可以作为“兵家圣地”的景区来打造。

四是做响“诚信探源”文章,打响“诚信金乡”名片。 鸡黍之约发生在金乡,中华诚信起源于金乡,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具有金乡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说一个“鸡黍之约”的故事,就是我们金乡一张越擦越亮、越发掘越光彩照人的金字名片。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被我们国家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名片如何擦亮,品牌如何叫响,关键在于一个运作的问题、包装打造的问题。因此来讲,我们要打响“诚信金乡”这个名片,不仅要注重挖掘,更要注重培育和经营,让书上的故事走出来,让尘封的记忆活起来,让每一个来金乡的游客都能近距离、零距离地接触诚信、感受诚信,接受一次诚信文化修身之旅,将金乡打造成为“中国诚信文化标志性城市”。

五是做实“梦回古缗”文章,打响“千年古县”名片。 先秦时期,金乡就是缗国所在地,故城就在城北缗城?堆,秦汉时迁至现在的位置,设东缗县,至今已2000余年的历史。客观地讲,虽然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历史遗存并不多。贞洁坊、魁星楼、周家堂楼等等,如果不听导游讲解,自己参观,满打满算几十分钟就看完。所以,在物化历史资源方面,我们比不了平遥等历史文化名县,但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文化毕竟只是文化,只有进行产业化开发,才能唤醒和激活尘封的文化。外地一些成功经验都启示我们,必须从整合资源、整体发展的角度,狠抓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创意,变无形为有形,甚至“无中生有”,包装打造旅游精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启动实施光善寺景区建设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千年古县这个名片才能越做越响。

六是做深“修身清心”文章,打响“问道福地”名片。 道家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所体现的“道法自然”思想,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一脉相承。从历史上看,金乡道教一直比较兴盛,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正规宫观就有万春宫、神游观、真武庙、东岳庙等三十余处,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从现实基础看,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打造,金乡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具备了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基本条件,将这两者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入挖掘提炼, 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仙居”、“仙游”、“学道”等道家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修道人士和道家爱好者问道金乡,形成稳定的宗教文化客源市场,这是任何其他方式的旅游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六篇文章,打响六大名片,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以羊山景区为龙头全县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成为美丽金乡的第一窗口、第一名片、第一品牌。

三、要讲规律、抓关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突破大提升

文化旅游业本身是高度开放的产业,涉及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规律性,这个产业很难做大。结合我们刚刚全面启动的实际,金乡首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是抓规划。 可以说,金乡在规划方面受益很大,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园区开发,还是生态湿地的布局打造、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靠的都是高标准规划的引领。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专项的规划也不多。下步,一方面要坚持高点规划,聘请国内外一流旅游规划编制单位来把脉、会诊,拿出高水平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内不落后。规划一定要强化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既是产品融合,又是产业融合;既是科技融合,又是创意融合。只有做好融合文章,旅游产品才能释放“核能”,金乡旅游产业才能产生“裂变”。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都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指挥部和相关部门要从严把关,强化管理,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发旅游资源,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全县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是抓项目。 资源变成产品,就是“矿石”到“钻石”的质变。像台儿庄古城的打造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周围的一些其他地方也都做了很多的文章。所以说,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标准配套。要强化经营理念,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通过出让景区景点经营权、开发建设权等方式,吸引大的企业入驻金乡,参与投资建设,激活旅游投融资体制。在这方面,我们与山东水发集团的合作就是很好很成功的例子,共同出资成立了金水旅游发展公司,目前正着手启动金水湖大型游乐项目建设,一期投资就达到5000万元。下一步,六篇文章涉及的景区开发建设,也要按照这一思路来做,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战略投资者参与综合开发。要积极抢抓上级政策机遇,当前,国家和省市对文化、对旅游的政策支持非常大,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抓好项目的策划、对接工作,积极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上来。具体工作在意见和方案中已经列的很细了,请各镇街、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抓好落实。

三是抓推介。 成熟的旅游市场,来自成功的旅游营销,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好客山东”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金乡文化旅游的口号正在征集,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还在继续讨论斟酌。电视台、指挥部、文化旅游局及相关各部门要注重宣传推介,要让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干部都知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对金乡经济发展的融合支撑作用,同时把金乡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宣传出去,把我们现有的形象、品牌向外打出去。要借助“大媒体、大节会、大事件”,多渠道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要借助新媒体开展推广营销,杭州西溪湿地借助电影《非诚勿扰》,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要积极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推广营销,加强与在线旅游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探索植入营销等宣传模式,吸引名导演、影视剧、娱乐节目来金拍摄,打响金乡旅游品牌。同时,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沿线路集中布局项目,让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凸显出来、提升起来。

四是抓环境。 从目前看,金乡的整体环境是好的,但是从打造旅游名县的角度看,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方面,就是要用旅游的标准提升提高工作的标准境界,做每项工作时就要考虑是不是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标准相符合。要按照快进慢游、方便舒心的原则,抓好各类设施的建设完善,尤其要注意细节,餐饮、安全、停车、指路、避雨、如厕等都要考虑周到,最大限度为游客提供方便。同时,要搞好服务。景点再好,如果服务跟不上,游客必然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所以,旅游行业各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要强化“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发展“诚信旅游”,强化行业自律,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让游客安心放心消费、休闲和娱乐。

四、要强保障、抓落实,凝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共推合力

加快文旅结合发展,目前思路是否可行,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既定任务能否完成,需要同心同德、合力推进。

一是组织协调要有力。 文化旅游涉及行业多、部门广,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战略眼光来统筹,以创新思维来谋划,以过硬措施来推动,做到主动作为、全力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今年,我们对文化旅游产业指挥咳嗽弊隽私徊降髡氤涫担娓窠徊郊忧亢吞岣撸富硬恳惺捣⒒雍们M纷プ艿淖饔茫⒍ㄆ谝槭滦髦贫龋岢置吭抡倏淮位嵋椋芯烤霾吆托鹘饩鋈芈糜我捣⒄怪械闹卮笪侍狻8髡蚪帧⒃扒拖喙夭棵哦家喂淌髁ⅰ耙慌唐濉彼枷耄逊⒄孤糜我档弊鳌耙话咽帧惫こ蹋汛俳幕糜尾捣⒄褂胱龊帽局肮ぷ髅芮薪岷掀鹄矗魉酒渲埃鞲浩湓穑鞫瘢胱ス补埽餐旒涌炻糜我捣⒄沟墓ぷ骰坪土己梅瘴А

二是政策支撑要管用。 今天会议上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今明两年的实施方案,也拿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措施和优惠办法,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同时结合各自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县里将专门设立1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对外宣传推介、旅游队伍建设等,并根据财力增长和旅游业发展适当增加。下步,一方面要加大对具体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战略合作伙伴,对投资大、带动强、影响广的大型旅游项目,给予工业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本地旅游企业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增多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项目,加快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旅游集团和经营实体。

三是督导考核要到位。 县里将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年度责任目标,对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进行考核。县考核、旅游、统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发挥好考核机制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督查部门要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定期督查,反馈情况。对工作不重视、职责不到位、任务不落实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6.市长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篇六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促进江津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次会议不仅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而且是市委、市政府贯彻“两会”精神,为落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实现“旅游兴市”目标而召开的会议。它将对我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认真总结××年全市旅游工作,研究部署××年全市旅游工作任务,表彰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刚才,市委书记唐林同志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扎实工作,为开创××年旅游工作新局面做好积极准备。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回顾过去工作,坚定“旅游兴市”信心

第一,在产业定位方面坚持科学、客观、求实,使全市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十五”期间,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围绕旅游服务、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市围绕旅游建设”的“报告总结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全市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培植。二是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江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相关配套文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围绕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确保了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了市、镇、办三级旅游管理机制,运行情况良好。市委、市政府设置了江津旅游管理的宏观管理机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今年月撤销四面山镇,成立四面山风管委;月,撤销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了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个有旅游资源的镇街设了旅游办公室。全市重旅游、抓旅游、服务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新格局。我市创新旅游管理模式的举措经《中国旅游报》、《重庆政协报》等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强烈反响。

第三,在投融资方面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使旅游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我市先后争取旅游国债资金万元,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万元,地方投入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多万元,多渠道投融资亿多,改造硬化了傅家至四面山景区公路公里,东部景区公路公里,西部景区公路公里,改建东部到西部景区公路公里,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重点抓了城市道路、交通客运、旅游公厕、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城市入境道路和城市到各景区点的道路公里;新建了平方米的主城客运中心和平方米的四面山游客接待中心;扩建、新建个停车场,增强了游客疏散能力,改造扩建了个星级宾馆;新建和改建高标准旅游公厕座;新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余套;建成了时代广场、十里滨江路、美食文化一条街、艾坪山公园、人民广场等一批城市新景点,旅游硬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第四,在行业管理方面采取标本兼治,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一是制定我市旅游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办法,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和目标管理,规范和约束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二是组织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物价、城管、交通等部门,对扰乱我市旅游市场秩序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三是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了名专职旅游质监员和名兼职旅游质监员,形成了较完善的质监网络。四是抓好旅游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五,在宣传促销方面坚持主题活动、媒体宣传、行业交流相结合,积极宣传我市旅游产品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我们坚持“巩固重庆、发展周边、拓展国内”的原则,加大了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年以来,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了区域联合;与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联合拍摄并播出了旅游风光片与专题片,开通了江津旅游网站,成功举办重庆首届四面山旅游节,大力宣传了江津旅游。

第六,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坚持突出主题,抓点带面。主要对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山、塘河等重庆市四大古镇进行不断挖掘、包装;打造跨区域、含金量高的“渝川黔金三角”旅游产品;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景区聂帅陈列馆进行硬件改造,将其与聂帅故居、陈独秀旧居一道定位为“红色旅游”产品来培植,从而带动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步、协调发展。

第七,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坚持巩固传统、培植新品的思路,促进旅游商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我市丰富的商品资源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玫瑰牌和荷花牌米花糖先后获国家旅游天马金奖;四面山牌花椒、四面山老腊肉、四面山根雕、骆来山绿茶、金银花、富硒保健食品等深受游客青睐,旅游商贸不断发展。

第八,在打造城市名片方面立足市情,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我市继创建全

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后,今年又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全民参与下,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庆市山水报告总结园林城市获得成功,受到重庆市检查验收组的好评。好范文版权所有

应该看到,历届政府的努力已为江津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目标,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范围。

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已在全市形成共识。如果说——××年江津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话,那么,从××年至“十一五”期间,江津旅游将迎来蓬勃发展,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旅游市场占有额大幅提高,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振兴时期。希望同志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为“旅游兴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为“旅游兴市”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兴市”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镇、街党委、政府务必把“旅游兴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做细做实为旅游产业大发展服务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有旅游资源的镇街,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首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监督作用。市、镇两级政府要着力于制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划。没有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上马,必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第三,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建设“旅游兴市”这个战略目标,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切实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已要求各镇街、各部门每年为旅游做一件好事、实事。第四,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行业指导、管理、服务、监督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依法治旅力度。第五,充分发挥好市旅委会的作用,协调好各方关系,确保旅游工作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机制到位、服务到位,以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合作观制定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旅游兴市”步伐

要实现“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把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江津旅游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必须下大功夫,作长安排,让全市每一个旅游经济实体都优化和做强做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力度,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一)产品定位上要有新突破,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按照总体规划,我市旅游产品开发要按照两翼()一线()十古()产业的布局,将四面山定位为生态旅游目的地;聂帅陈列馆(故居)、陈独秀旧居定位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圆洞定位为森林旅游目的地;中山、塘河(含滚子坪)、石蟆(含清源宫)、白沙(含黑石山)定位为怀古旅游目的地;几江(含长联、天字联、江公享堂、奎星楼)定位为文化鉴赏旅游目的地;几江——先锋——李市——蔡家定位为特色商品旅游目的地。已建成的旅游区都要在现有基础上与时俱进,优化升级。四面山要尽快建成国家级景区、国家生态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骆来山、黑石山——滚子坪要建成国家级景区;四大古镇要建成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名镇;聂帅文化、联圣文化要在全国叫响。

(二)可进入水平上要有新突破,加快构建外通内畅、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旅游业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景区与景区间未形成交通循环;二是出境公路特别是四面山与贵州习水、赤水、四川合江的断头路未打通;三是景区内公路质量差,大多还是泥结石路面,四面山也仅硬化了公里。因此,当务之急是继续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和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外,要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和民间资本投入交通建设,做到大交通通达,小交通顺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力争在改善旅游可进入性上实现新突破。年初市旅游局与市交通局已启动了四面山望乡台至洪海景区公路改造,拉开了我市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帷幕。

(三)在规划决策上要有新突破,确保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序开发

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薄弱,旅游景区开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开发不当的话,则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是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是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还是分景区规划,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要搞标准、高水平、高品位、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在制定旅游规划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保护旅游资源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四)在宣传促销上要有新突破,提高包装、策划和运作水平

旅游经济是“概念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搞好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对于提高我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借鉴九寨“人间天堂”的宣传包装设计的视沉效果,围绕建设“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找准最能反映江津城市风貌,最能体现江津旅游精髓,最能展示江津旅游形象的视角点,对江津的旅游主题、旅游口号、旅游标识、旅游歌曲等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形象设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促销模式,抓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旅游促销体系,统一向外展示和推介江津旅游整体形象,争取每年宣传促销上都推出有轰动效应的新亮点、新热点。如举办“江津渝川黔毗邻地区旅游交易会”、“江津旅游文化节”、“江津农业旅游展示会”等。

(五)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有新突破,提高旅游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力

为保障我市旅游景区的快速、稳步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对我市旅游景区目前的体制进行大力创新,实现景区企业化营。在我国的“入世”承诺中,从××年起外商就可以在我国投资景区,旅游景区(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因此,不管是从我市旅游景区发展的需要还是从面临的大环境出发,都有必要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切实做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工作。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管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对监管的力度,使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确实能够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旅游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我们要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他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经营权通过市场化手段依法、有序出让,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陈独秀旧居引进民间资本修缮投入市场,不仅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而且还探索出一条政府部门引导、市场化经营、盘活资产的路子,值得推广。

(六)在旅游对内对外开放上要有新突破,提高我市在旅游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合作,全力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才能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兴市”进程。一是加强市内旅游横向合作。充分发挥好四面山、聂帅陈列馆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带动作用,推进市内景区间的联合与合作。二是加强与重庆市内特别是与南川、武隆、万盛等旅游景区的横向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力争三年赶上三地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与赤水、习水、合江的区域合作,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三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世界级旅游品牌。我市要率先打通渝川黔出境干道,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发挥我市在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七)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上要有新突破,形成“依法治旅”有效运行机制

“旅游兴市”是建立在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旅游市场秩序的好坏,决定旅游业发展的成败。我们要借优秀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应有的地位,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重庆市旅游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全市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对旅游经营单位进行行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净化旅游市场、打造诚信旅游,营造宽松的旅游发展平台,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江津旅游目的地的可信度。

7.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七

一、创新文化观念

首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解放思想,摆脱一般狭隘的乡土意识,将我国文化产业自觉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地与国内外文化体系不断磨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创造出一种既反映我国文化积极成果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文化。第三,要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沟通,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切不可重复虚无和妄自菲薄的思潮,而犯下简单模仿西方文化产品的错误;也不可盲目认同西方的流行原则和话语逻辑,而损害本土的国家利益、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要积极预防和抵制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要坚决给予取缔,要高度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

二、创新文化体制

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调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继续完善符合WTO体制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化。其次,制定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允许和鼓励文化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政府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第四,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减少行业部门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摆脱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第五,制定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力度,尤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创新产业经营体系

首先,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治理与淘汰一批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经济社会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培育一批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区域。要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建设,最终构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第三,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劲的跨国公司、跨区公司。第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产业输出转移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与网络技术,努力开拓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渠道,通过直销、代理、合作经销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网络。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建设,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管理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势品牌,品牌个性既要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也要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力求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具有知名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第六,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群众需求和文化消费为出发点,使题材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产业精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缩小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逐步使我国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国。第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民俗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娱乐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出版业、广告业等媒体产业,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

四、创新资源整合体系

首先,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要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全国范围采购、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 其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以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有效地对我国宝贵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研,科学地认知我国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特别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从而统筹规划,联动开发。第四,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整合和精心提炼各种资源,尤其是吸引世人眼球的原生态宝贵资源,对其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宏扬,强势包装、宣传和运作,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最佳看点、亮点和卖点。

五、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要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文化产品创新。首先,在文化产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上有所突破。重点解决文化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科技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其次,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推进艺术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结合,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具有我国优秀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入国内与国际市场。

六、创新人才建设体系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人才是根本,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工程。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第二,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学习和专业培训。第三,要运用艺术和经济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急需的各类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第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专项基金,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用政策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成长。

我国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拓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同样,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庞大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既能全面汲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才能培育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够大发展。

8.文化旅游产业讲话 篇八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对策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怎样顺应这一趋势,研究二者的结合,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发展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向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市场,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巨大的市场。

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全国各地各地对文化与旅游这两个产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这两个产业相互融合的认识日益清醒、强烈而又迫切,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印象刘三姐》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已经超过200多台,2007年北京老舍茶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个亿,占当地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的《宋城千古情》、陕西的《梦回大唐》、河南的《大宋东京梦华》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旅游演出的异军突起,声名鹊起,收效显著,是演艺界、学者、企业家联手共同培育的艺术之花,更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合作的成果。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在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和倡导。该县深入挖掘境内特有的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淮河源文化、佛教文化、盘古文化和山水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优美的自然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走文化建设促经济崛起之路,有效地实现了优势转化,创造出“点石成金”的文化现象,形成了文化繁荣、旅游兴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200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前移至49位,2007年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8年高票当选“河南十大文化名县”。

尽管如此,当前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等。人民的文化、旅游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孤军作战、各自为政难以做强做大,产业要继续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就是文化与旅游进一步结合,双方结合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总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成为共识,成为发展趋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2.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具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温家宝总理指出,“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一体,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从2008年以来的发展实际考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潜力。在2009年中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功不可没。

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 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9年1~5月份,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速为17%,其中新闻出版总产值平均增长30%左右,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0%。2009年全年国内文化消费十分旺盛,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增速超过GDP增速6个百分点。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978年之后,领改革开放之先,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30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出游人数达1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11.1%;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

上述数字,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更说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力量。

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有助于落实中央提出的“轉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因此,从我国已有的实践考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功不可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衡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A.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B.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C.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D.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E.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還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F.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文明的瑰宝。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是文化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旅游项目、设计旅游活动,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农村信用联社银企对账工作报告下一篇:小燕子和小女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