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环境作文

2024-08-09

校园的环境作文(共18篇)

1.校园的环境作文 篇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我们踏入了初中的校园,进入了新的班级,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愉快!

刚走进校园,这里的环境就让我震惊了,这里比小学时的校园大了一圈,有凉亭,有花草,有篮球场,就连这里的空气都是那么新鲜。甚至都可以想象的出来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是怎样的一番天地了。

春天永远是那么温暖。小鸟在头顶悠闲地飞来飞去,时不时便成群结队地做一些小游戏,累了便停留在大树上或者凉亭上唱一会儿优美的歌曲,太阳公公也十分地温和,同学们在玩耍着,让人们十分惬意。夏天是泌人心脾的。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好像在说“热死啦,热死啦。”这时,凉亭便成了一片风水宝地,坐在那里边乘凉边呼吸着带有花草味的空气,别提有多舒服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像一个个飞舞的蝴蝶,太阳这时也不会那么炎热了,同学们在篮球场打着篮球,十分热血,老师穿着漂亮的长裙在大厅里走动着。冬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姑娘暖心的为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大树也有了一顶新帽子,跟前面那几个天儿比,简直是截然不同的两样。

虽然是第一次步入初中的校园,但真的很美!

2.校园的环境作文 篇二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的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 就是要学校内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 舆论是引导、影响、支配学生思想动态、意识形成、价值观建立的导向标, 是大众对于现实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 社会群体中的个人, 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 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我们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有效途径,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新媒体在校园舆论中的角色。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大学校园舆论的引导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接触比较深入, 使用频率高, 从媒体中获取资讯信息、情感和社交渠道、实用性 (工作、学习、生活) 需要等。高校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中流砥柱, 由于高校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 对社会的探索欲高, 他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新媒体带给他们的思想冲击、潮流冲击、文化冲击中。新媒体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几条新闻、几个有意思的博客, 更多的是能体现出青年人时尚、个性、随意、情感的共鸣。校园舆论不再仅仅依靠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报等传统的舆论方式进行引导, 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彩信等方式, 形式多样, 生动具体, 而且时效性更强, 最新信息可以及时发布。

1. 新媒体的含义。

相对于传统的书信、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是一种依托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的一种新兴的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 其形式多样、内容多元、手段灵活, 涵盖了社区媒体、校园媒体、舆论媒体、手机媒体等互动网络媒体终端机, 通过微博、博客、手机报、手机信息、电子邮件、楼宇电视、车载电视、户外大屏幕 (LED/LCD/DLPD等) 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相对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 传播迅速性, 覆盖全面性、多样性、强制性迅速占领信息时代的前沿, 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新媒体在校园舆论建设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校园舆论中具有独特的兼容性, 它既可以是校园热点的发布平台, 又可以成为焦点争论的战场, 校园BBS是大学生们思想、情感、热点话题讨论、共享知识信息的场所。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针对师生群体进行手机互联沟通, 将最新资讯、中央实事、校园新闻用手机报的形式通过手机发布。随处可见的宣传海报, 楼宇电视、数字传媒都在充斥的校园舆论。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舆论的阵地。

二、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引导能力的机遇。

校园舆论具有导向功能、思想引领作用、文化宣传的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校园舆论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 而且是社会各领域控制系统的中枢, 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恶意传播有害信息的非法网络、铺天盖地的广告、肆意传播的病毒、随处可见的网络语言等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 利用新媒体的特性趋利避害, 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引导能力的机遇, 也是挑战。

校园舆论是师生关于现实社会, 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思维、认知的一种氛围,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环境的人看待不同的问题都会有理智和非理智、积极面和消极面。新媒体传播具有灵活性、迅猛性、多元化等特点, 我们应结合新媒体的优势, 正确引导校园舆论氛围, 为大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攒实力。

三、发挥校园舆论的优势, 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新闻网络、手机报、校报、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体要坚持正确导向, 唱响主旋律, 为改革发展的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强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理性判断, 正确面对虚拟世界, 转化大学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 甩掉思想包袱, 适度地自我调整, 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时注重用荣誉、尊重、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精神鼓励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 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舆论主要针对的是大学校园, 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舆论群体有其特定的敏感性、针对性、关联性、同向性。首先, 大学生正处在求知若渴的阶段, 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很强,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关心社会, 对新鲜事物、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十分敏感。其次, 大学生是比较单一的舆论群体, 校园舆论可以针对具体的学生、社团、班级进行介入、引导和沟通。最后, 在学生自身受到良好的、健康的舆论引导的同时, 他们也会影响到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的观念。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同时又是最易摇摆的群体, 他们接受的信息及信息渠道基本上是相同的, 具有较强的同向性。

2. 主流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影响。

校园主流媒体的介入能更好地引导校园舆论, 更为有效地做好学生工作。在校园主流媒体在介入校园舆论时, 应做到正确地激发舆论, 引导舆论, 宣传党的主张, 弘扬社会正气, 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学生情绪, 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 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应用和管理, 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3. 交通媒体、社区媒体引导校园舆论。

交通媒体是装载在各种交通工具上, 能够在移动状态下接受或者播放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新兴媒体。很多城市的公交车上有液晶电视, 大学校园的校车上也安装了媒体传播系统。社区媒体是在宿舍电视、公共区域 (食堂、走廊、电梯、实验室等) 安装的广播电视媒体, 对社会新闻、学校信息、校园文化、文娱活动、思想教育等校园舆论进行传播, 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覆盖和传播。

实时传播的交通媒体和社区媒体面对的群体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中, 注意力相对集中, 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关注度较高。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 在你等电梯的时候, 或者乘车的时候, 思想处于沉寂状态, 很容易被新型媒体吸引, 即使播放的内容你并不感兴趣, 但不可否认, 信息还是进入了你的视线, 你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过去, 并且在无意识中, 信息传播的内容进入了你的大脑。

4. 手机媒体引导校园舆论。

手机的使用率是所有传播媒体中最高的, 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甚至有些人群同时使用多部手机。手机集方便、灵活、实用、娱乐性于一身, 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 我们随处可以看见人们用手机上网、聊天、发微博、看电影。手机在校园中的使用率也是很高的, 通过飞信、手机报、手机彩信等形式及时把校园动态、国家事实、热点新闻、学习资讯、活动通知发布给每一位同学, 比起传统的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更具有便捷性、强制性及互动性, 同时也可以用手机电视的形式宣传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手机媒体最明显的优越性首先是交互性。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互动性, 通过电话、短信、飞信等形式, 及时确认信息是否接收、信息核实确认、最新动态掌握, 通过交流互动, 对信息的准确、意见、建议及时反馈, 以便于调整和变动, 灵活性更强。其次, 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天要开会, 可是对会议的内容、时间、地点不确定, 此时看看手机信息、通过手机网络查询、联系其他同学等方式就会得到想要的讯息, 这就体现了手机的便携性。很多人用手机存储资料, 手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讯, 更是文化的氛围, 环境的熏染, 手机报名、手机确认、手机购物、手机构建校园文化, 引导校园舆论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媒体的新形势。同时手机媒体具有强制性, 无论你是否订制手机短信, 手机信息、手机报都会发送到你的手机上, 只要开机必然会接受到手机信息。通过这种强制性, 校园信息的发布, 校园热点的更新, 校园文化的建立, 必然会引导舆论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的特点引导校园环境, 为校园文化的建立、为学生素养的提高保驾护航。

在新媒体环境的, 我们应该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优势, 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营造和谐校园的舆论氛围, 引导学生共同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摘要:新媒体科技的进步, 给校园舆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研究高校舆论引导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实现对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和谐、理性、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引导功能,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凝聚人心、激发动力,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和谐校园,舆论环境,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鸣.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4) .

[2]宫承波.新传媒[J].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 2010, (1) .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

3.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三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4.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作文 篇四

这学期我换了个新学校遇到了新老师。实话说我开始真有点不适应,无法习惯老师的讲题思路我跟不上老师说话的语速,听的我直犯困,像是被磕虫缠身的病人。我就只掐自己不让自己睡着。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太好,如果上课再不认真听的话,我可能。真的赶不上进度了

在这个新学校里,虽然老师都换了。可好在,还是原班同学,都没有换。有什么不会的题还可以向他们请教,不会觉得陌生,相处起来。比较融洽。在这个关键的初三新学期,我想对自己说即使你以前的成绩并不拔尖,也不能垂头丧气因为那已经是你的过去式了,已经成为历史,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未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力求进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走向成功的道路。

你要坚信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我们要完成拼搏,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描写校园环境的400字作文 篇五

走进学校大门的正北方是花坛,风一吹,香味扑鼻而来,再直走是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左边是操场,我一看到操场,我就想起了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时的快乐。

来到中院,第一眼看见的便是一座假山,一下课,同学们经常跑到假山旁边,去观看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可爱的小鱼们。

同学们最喜欢玩的就是健身器材了,一打下课铃,同学们便争先恐后跑出教室,奔向健身器材爬上单杠,同学们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所以很喜欢玩这些健身器材,当我有烦心事的时候,我玩健身器材,我的烦恼就立刻消失啦!

6.美化校园环境的作文450字 篇六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少人还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当中乱丢垃圾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还有的因为一句脏话,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言行,轻者别人认为你没教养,不愿和你深交。重者则对你产生不满,甚至发生冲突,发生意外。而讲礼貌的人,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拉近感情,增进友谊,换来微笑与热情。

在学校里。每天看着那些无辜的课桌被乱涂乱画,我不禁对那些课桌产生了同情。从小学起,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不要在课桌上乱写乱画”。而如今,我们却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明细节。崭新的课桌写着一些无聊的感慨。甚至还有一些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记来倾诉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和朋友谈心来消除短暂的痛苦;课桌是无罪的,我们不应该那它来当发泄的工具,不应该如此的摧毁它。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老师拿着一叠试卷准备给我们考试,刚走进教室,就发现一个方便面袋子躺在讲台附近。老师问道:“这是谁丢的,来把它捡掉。”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不是我”“不是我扔的!我下课在外面玩呢!”“可能是某某某,我看到他吃方便面了。”“可能是某某吧,他平时最爱乱丢垃圾了。”看到这个乱糟糟的场面,我心中升起一团怒火,但随即平静了下来。我看着那些推卸责任的同学们,心头浮现一丝无奈,这就是我们。

7.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的规划与设计 篇七

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是一个由多个学科协同开展的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涵盖景观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色彩学、色彩地理学、色度学等, 同时与自然地理因素、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本项目结合让-菲利普-朗克洛 (Jean-Philippe Lenclos) 的环境景观色彩调研方法, 以及日本的色彩规划中心 (Color Planning Center) 的理论体系。对于设计人员在实际城市环境色彩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手法进行归纳, 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校园环境色彩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方法。首先对校园历史和现状作出充分调研分析, 并对学校未来的总体布局作出纲领性的控制原则。其次, 分析研究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现状, 在校园中长期规划的总则下, 初步确定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理念和指导原则。本文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环境色彩规划项目实例对色彩的实践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一、现状调研———建立项目色彩信息数据库

影响一个校园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全面平衡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提升校园环境色彩品质的同时实现展现校园文化精神, 是实现校园环境色彩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读已存在的条件信息和制约条件, 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想目标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充分理解影响校园色彩的各种制约因素是进行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前提。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调研: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条件, 以及收集设计校园环境的色彩现状和信息等 (人工色彩和自然色彩信息) 。然后对相关色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以表格方式按照环境景观色彩元素的种类进行分类, 对调研对象的各种色彩表面材料和色彩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 当一个调研对象包含多种色彩时, 要注明主色、点缀色以及各种色彩的大致面积关系, 对于某些观测对象出现过于复杂的色彩元素, 则需对测量相关色彩元素进行精简, 将有代表性的要素纳入色彩数据库。整个测量过程采用孟塞尔色彩体系的标注方法, 即色相H、明度V、彩度C, 用HV/C的数值描述一个色彩的特征。

二、明确制约条件

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建立在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控的基础之上, 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 在进行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之前必须对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原则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需要与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紧密配合, 从而制定出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总体策略。

(一) 城市规划———天津市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原则。

2009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控制导则, 导则公布了城市色彩的总谱及城市主色调。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色彩规划中将城市规控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街区、城市核心区、城市过渡区、城市外围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刚好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 因此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色彩规控要求, 主要根据校园环境景观规划的性质、功能、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量, 并依据办公文教区的亮灰色色彩定位确定建筑主色调和辅助色。

(二) 校园规划性质———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总体构思对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对现代校园新老和谐化、生态园林化、专业特色化三大发展趋势的再思考。校园特色形成在于校园历史文脉的发掘与传承, 以及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新老校园和谐共生、学科专业特色、生态环境特色三个层面入手, 寻求校园文化特色与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理念共同的文化根源, 营造校园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精神家园。

(三) 使用者的意向和意见。

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营造宜人的生存环境, 设计师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设计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 不可以将自己的色彩喜好强加于人, 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制约因素。因此, 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是设计师进行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确立设计原则之前,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师生对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意见建议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确立设计概念

确立设计概念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标准以及校园总体发展策略。二是基于色彩美学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历史与校园文化精神。本阶段通过总结归纳前期项目调研成果, 结合对北辰校区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力图通过对校区建筑色彩的规划控制展现百年学府深厚的历史文脉及其所蕴含的工大精神, 为校区的改造、扩建、修缮所需的色彩管理提供可操作的规控依据, 将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营造含蓄恒久、智慧典雅的校园形象为设计目标, 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概念。总结归纳出北辰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原则:

(一) 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

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 创建于1903年, 从“始肇清末工学之庠”到“救亡图存兴邦自强”工大精神始终伴随着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所百年老校所倾心的色彩, 构成了校园色彩的标志及文化基调, 体现了校园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 是人文精神与校园环境的结合, 有助于增强学习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 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既是一项提升校园环境品味的工作, 也是延续学校历史与未来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河北工大一定数量历史保护建筑的色彩传统, 有助于平衡新老建筑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 保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的延续性原则。

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属性, 使得色彩承载着更多校友对于过往青春的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北辰校区的色彩改造已经超越了色彩理论本身的审美内涵。因此, 哪怕是对于校区基本色调的细微改变, 都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 必须坚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延续性的原则, 在保留色彩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平衡环境色彩中的“噪色”, 细化环境色彩中的诱目性等级, 努力营造一种智慧典雅的人文校园印象。

(三) 把握色彩的整体节奏与质感表现的基础上控制改造成本的原则。

建筑色彩离不开追求真实材料质感之美, 建筑色彩建构材料肌理的质感表现离不开建筑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石材、木材、砖材、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混凝土、涂料等等。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构造的表面特征, 从而形成一种材料的视觉触感, 也可以称为材料肌理或者材料质感。如何平衡材料质感与控制材料成本之间的矛盾, 应作为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 注重色彩关联性的原则。

人们在对色彩空间的理解上, 色彩的现象学比色彩心理学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会因为背景色彩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于色彩的印象, 因明度和艳度的不同而产生同时对比, 会引起对于色相判断的改变。我们把视觉认识与物理现实之间的差距称为误差。色彩心理中的这种色彩感觉或印象日渐成为色彩规划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便是色彩的关联性。对建筑和大型土木工程来说, 建筑物是相对固定的, 它所处的环境对于色彩印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围环境的颜色就决定了哪些颜色的建筑会与它产生相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要设计一栋住宅的外墙色彩, 那么就必须对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调查。

四、归纳总结推荐色谱

分析研究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现状, 在校园中长期规划的总则下, 初步确定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理念和指导原则。根据甲方的需要最终总结归纳出校园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推荐色谱, 或者是“禁用”色谱。该色谱的规控原则是以“控制”为目的, 在校园色彩规划中对校园建筑及景观的总体色彩进行整体设计, 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校园环境建筑景观中的改造与扩建提供相应的色彩参考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推荐色谱在控制“噪色”的基础上, 必须给设计师留有足够的色彩设计空间, 帮助设计师在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营造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色彩景观。结合上述原则总结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控制基准。

五、结语

校园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研究领域, 它从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色彩”这一古老话题。我国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过去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大学校区改造、扩建、修缮的重要阶段, 校园环境色彩规划将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提高校园环境品质, 提升人文校园品味, 弘扬办学特色的重要设计手段, 环境色彩规划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这一复杂、多元化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与尝试, 希望能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高校校园色彩规划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在校区的改造、扩建、修缮过程中营造校园色彩景观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环境色彩规划研究项目对校园色彩规划的实践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与尝试, 希望能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色彩学,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类似色调,诱目性,色彩控制基准

参考文献

[1]吉田慎悟.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11

[2]沈青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1

[4]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8.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划方法 篇八

关键词:校园环境;合理规划

作为校园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好的校园规划,体现于不仅有外在的美感,还有内涵的深刻;不仅有历史的厚重,还有未来的希望;不仅有成熟的稳健,还有青春的活力;不仅有学术的严谨,也有创新的闪光。

以下就两个方面讨论如何实现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劃:

一方面,它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在这方面,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一般来讲把握好校园环境规划中的生态性原则、延续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人文性原则、景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能实现校园环境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金铎. 城市商业街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布局构想[J]. 城市. 2006(01).

[2] 朱华,张永宁. 非物质的大学校园媒体空间[J]. 装饰. 2005(12).

9.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作文450字 篇九

六年里一起哭,一起笑。转眼间,六年时间,短短六年微微一笑,挥之散去。

当夏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射到我的房前,我知道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昨天已是过去,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过去并不代表将来,也不代表现在。从这一瞬间开始,我知道就变成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初中生了,初中生活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轻松快乐,因为我即将面对的是无尽的坎坷。

新的校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新的环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清雅而又枯燥,新的校园庄严的校规又使他蒙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秘的薄纱。

新的校园是辣辣的,新的校园节奏加快,使你受不了这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我们身影在教室餐厅吃少之间来回徘徊,将是一连串秩序井然的链条不容得有一丁点儿差错。其中不乏也有人开始埋怨这考之不尽,学知不觉的试卷,学习;也有人开始埋怨起五点起床,九点睡觉这短暂的睡眠。又有人认为一天14节课超负荷的学习令人崩溃。但我想对他们说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带来丰收的喜悦,只有短暂的睡眠才能带来久违的感觉。

新的校园是甜甜的因为他是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督促的是校园,努力的是我们拿到的是成绩单,喜悦的是我们、父母、老师。父母因为我们的成绩而不记疲惫,我们因为自己的成绩而不记劳累,老师因为我们的成绩而深厚教诲。

新的校园是酸酸的。考试考砸时错题从犯时总是不免受到老师父母的一顿臭骂,有人鼻子一酸落下泪来,可是迎接他们的不是鼓励,而是无穷无尽的大道理。有人挺不住哭着跑出家门,后面追上来的永远是那一声,你永远也别再回来了。可最后毕竟还是他们心软了,当他们找到你时你或许鼻子一酸又落下眼泪来。或许他们会严厉的对你说,别哭,我挺讨厌眼泪,又或许他们一言不发默默地抚摸着你。

新的校园是咸咸的,每天带着咸味泡在充满咸味的题海里,咸味儿沁入人心,令人一阵作呕。但,咸味的料我们来掌握,面对新的校园,我们继续上路。

10.校园保护环境作文 篇十

就拿水资源来说吧,有不少人认为我们这里不缺水。但大家可知道,每年我国都有一些地区出现干旱,山里有许多人们甚至连水都吃不上,更不说进行农业耕种了。要知道,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人均淡水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尤其我国的北方,有许多地方都严重缺水,更不说在生产中造成的污染,使许多淡水资源都白白地浪费掉了。

而通过观察,我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也存在不少浪费的现象,有很多同学到饮水机装开水的时候,会先用半瓶或一瓶开水冲洗瓶子,这样,校园每天都有大量开水被白白倒掉。有些同学洗手之后,忘记关水龙头,让干干净净的水白白地流走了,真让人心疼。

在校园里浪费最严重的是纸张。班上有些同学记笔记或做作业,经常会顺手撕本子,有时一张纸上写一个算式、画一个图形便不用了。很多本子只用了一半,到新学期便被丢弃了,虽然最后大部分都当废纸回收了,但不能物尽其用,多可惜呀!

不少教室里的灯,每天早上从第一个人进门打开,到下午最后一个人离开,整天都是亮的。有时候我们离开教室到操场上体育课或者到电脑室上电脑课,教室里空无一人了,却没人关掉灯和风扇。

我觉得,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向校园浪费现象说不,从自己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 纸、每一度电。只要人人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11.校园的环境作文 篇十一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欺负现象。意大利的中小学校里有高达37%的孩子被欺负或欺负过别人,澳大利亚28%的中小学生被欺负过,日本的这一数据则是27%。挪威的孩子欺负发生率最低,只有7.5%,这是因为挪威早在1983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反欺负预防体系”。截至2000年,全世界已经有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19个国家对学校欺负展开了研究,并发起了各种各样的反欺负运动,如1996年挪威的“预防和控制学校欺负计划”、1991年至1993年英国的“设菲尔德(苏格兰北部城市)反欺负计划”以及1998年欧盟(芬兰、瑞典、英国、荷兰等国)发起的“安全和人道的校园”等活动,掀起了一股反欺负的热潮。

虽然各国反对欺负所采取的形式不同,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反欺负的相关政策,明确学校的反欺负职责

在英国、挪威等国家,政府发出文件要求学校反对欺负行为。许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反欺负的政策。美国一所中学的反欺负政策中写道:“学校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必须同意遵循反欺负政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将每一例有欺负嫌疑的行为记录在案;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努力,使全校学生形成反欺负意识和帮助其他同学的意识……”在“设菲尔德反欺负计划”中,参与计划的23所中小学都制定了反欺负的政策。所制订的政策强调了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反对欺负的职责和目的、学校所采用的措施、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家长相应的职责。

二、加强教师和辅导人员的培训

在学校中,教师是制止和消除欺负行为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并及时处理好欺负事件,那么学生和家长也会意识到欺负问题的重要性。但1997年爱尔兰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27%的小学教师和53%的中学教师并不把欺负当成问题。教师对欺负问题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和家长的态度,不重视欺负问题的教师间接助长了欺负的行为,也使得受欺负者更加无助和绝望。在众多学者的呼吁下,许多国家开始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内容中增加了与欺负有关的内容。内容包括欺负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判断和发现欺负行为;欺负行为的特征、后果和引起原因;预防和解决欺负的方法;制定反欺负的政策等等。通过教师培训来增加教师的反欺负意识,提高教师解决欺负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减少和预防欺负的作用。

三、发展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咨询者

鉴于学生咨询者和学生志愿者在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领域中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在进行成人干预学校欺负的同时,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芬兰、英国等国家也开始使用学生志愿者和咨询者来干预欺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有关培训后,学生志愿者和咨询者们以在学校发起各种反欺负宣传活动、结对帮助低年级学生处理各种欺负事件等形式来干预学校欺负。由于青少年对成人的逆反心理和对同伴的接受心理,这些由学生发起的反欺负活动有显著的效果。

四、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增强反欺负意识

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之所以会反复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受害者的怯懦和旁观者的冷漠,这直接助长了实施欺负者的行为。由于学生缺乏反欺负意识,才使得欺负行为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学校加强了反欺负的宣传活动,如“反欺负宣传周或宣传日”,用讲座、学生戏剧、学生论坛、黑板报、观看录像等形式宣传反欺负的知识。有的学校还在课程中增加了反欺负的内容,在学生手册和家长手册中介绍欺负的有关知识和学生在受到欺负或发现欺负行为后可采取的措施。许多学校还设立欺负投诉信箱、电话、办公室等,由专业人员处理欺负问题。这些活动针对全校所有学生,以唤醒学生的反欺负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放心的学校环境。

五、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

由于许多欺负事件发生在校外,学校不能及时处理,因此许多学校加强了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除了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之外,学校还与社会机构合作,建立各种各样的反欺负中心,如英格兰的“儿童热线”、威尔士的“反欺负中心”、挪威的“曼纳林儿童福利中心”等都设有专线电话、专门的网站和接待中心,为儿童和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与帮助。

六、加强关于欺负的研究

除了采取各种预防欺负的措施外,一些国家的教育部、儿童基金会或研究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研究者们从事欺负的相关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各学校反欺负的效果;欺负者与受害者的行为、心理及社会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性别、年龄的欺负行为及对策;预防欺负的手段及其效果;与欺负有关的问卷修订等。1998年,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芬兰等十几个国家发起了“反对学校欺负大会”,各国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交流了本国的反欺负活动及相关研究,以提高反欺负活动的效果,更希望能通过这次大会唤醒公众的反欺负意识,希望社会各界能进一步关注欺负、关注安全的学校环境。

这些国家开展的反欺负运动虽然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学校还没有制定反欺负政策、仍没有长期而有效的反欺负手段、缺乏专业人员等等,但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反欺负活动表明,这些国家正在开始重视欺负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的不良影响,并正在努力消除和预防学校欺负。这些积极行动为营造安全、人道的校园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在中国,情况却不容乐观。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的中小学校中,19%的学生有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经历,其中被欺负者占14.9%,欺负者占2.5%,另外有1.6%的学生既是欺负者也是被欺负者,而这可能只是保守的结论。由于缺乏反欺负意识,一些欺负行为已经由打打闹闹升级到严重的暴力行为。2001年4月至5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圳、北京、山东的三家报刊上共刊登二十几起校园暴力事件,然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却仍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欺负的危害,仍对欺负行为听之任之,使得欺负行为严重危害了校园内外的安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12.校园的环境作文 篇十二

一、对校园建筑规划与社区环境营造的认知

校园建筑的规划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将学校的各种用地空间作科学完整的配置, 并透过时间的延伸和合理的管理经营, 使校园教学生活服务环境日臻完美。在规划的发展方向上, 校园正逐步走向开放, 这种开放的实质意义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场所, 但精神面的意义是意味着学问之门永远敞开。当然, 这种开放的精神面临着校园规划应该如何应对管理及与周边社区环境和谐相处的课题。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在这里是指某一特定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共同体, 这些居民之间普遍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社会文化心理。他们从事各种活动, 彼此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环境营造是指每一个社区成员都能感受到社区的一切事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进而积极去了解、关心, 努力去改善、推动社区建设。社区环境营造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 是要创造一个宁静、舒适、健康、安全、自在与愉悦的生活环境。

二、校园建筑与社区环境关系存在的问题

学校存在于社区之中, 学校教育除了必须提升其内部教育品质, 获取社区对学校的支持外, 也应进一步与社区合作, 改善与社区相邻的周边环境品质。校园建筑与社区环境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交通组织问题:比如学校大门出入口设置方位与连通道路的通行能力会影响周边交通。上学、放学等时刻会使临近道路交通负荷突然增加, 造成交通混乱和拥挤。又如学校停车位不足, 校区周边道路成为临时停车用地,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入。

空间环境问题:由于学校或周边地区人口过分集中, 建筑物密度过大等问题, 因此对物理环境造成影响, 产生了空气质量恶化、采光不良、卫生条件差和街面微气候变化等居住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校区大量机动车尾气影响社区空气质量, 噪声影响学生上课及社区安静等。

三、校园建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为因素:对于学校管理者, 其在建设和管理校园建筑物时一般以学校立场作为出发点, 常忽略校外环境, 如交通、师生停车、尾气、噪声等。对于规划设计者, 在规划校园建筑物时, 他们往往出于学校利益和执业压力, 很难基于专业的社会功能, 将公共环境利益, 如公共交通、公共卫生、景观等与学校周围社区环境列入考虑范畴。

时空因素:目前学校建筑有朝着高层化发展的趋势, 这一方面增加了校园的开放空间, 使学校建筑规划更具弹性, 但同时也对周边社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局部地区的容积率过高, 使过多的活动进入该区域, 产生了诸如拥挤、嘈杂、混乱等环境品质问题。

建筑物因素:建筑物因素既包括校园建筑物本身对社区物理环境的影响, 又包括在日常使用时带来的诸如污染性设施的设置等问题。比如为了维护良好的学校环境及生活品质, 学校将噪声、废气等污染设施, 如厨房、地下室废气排放口、冷气冷却塔等设置于学校围墙外的社区前面, 对社区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沟通渠道因素:当前学校与社区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并没有随着二者的开发建设而同时建立起来, 当社区居民生活环境被学校建筑物破坏时, 在向主管机构陈情、申诉无效后, 为了社区生活环境质量的保持与提高, 社区居民往往采取自救方式向学校抗争, 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规范和制度上的因素。比如学校内大体量建筑物及地点配置没有相应规范限制;一些有关社区环境发展的项目, 居民没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应首先建立在将民众参与纳入学校规划的基础上, 针对学校建筑物兴建、交通问题、机动车尾气及停车问题、噪声问题等, 透过民众参与, 使校方与社区居民意见达成共识。

(一) 学校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总体营造中

学校位于社区中, 为社区的一份子, 由于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区发展, 因此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学校与社区居民应首先建立相同的共识基础, 进而彼此了解和相互合作, 社区的总体营造由学校、社区居民与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共同参与, 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的工作方能发挥良好的功能。比如努力改善校园外部环境, 在交通上, 学校出入口设计留有足够宽度的回车空间作为社区、校园交通的缓冲节点;环境规划上, 校园与社区的邻接面做景观处理, 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宜人特性, 以优美的植栽塑造学校周围的街道景观, 形成有利于学校特色的景观环境;在建筑物设置上, 校园建筑的高度和位置配置应同时考虑是否对社区环境造成破坏, 保持其与社区环境的协调性。

(二) 合理组织学校的对外开放规划

学校空间在考虑对周边社区开放时, 可采用区分层级的办法划分校园空间。如全面开放空间:学校的室外活动场地、球场、小游园或其它开放空间可以随时提供社区居民的休憩娱乐活动;局部开放空间:教学建筑可视情况开放部分空间, 以供社区大型活动使用, 同时可在楼梯部分加以管理, 避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特定场所开放空间:如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或多功能厅等, 利用交通空间规划, 使用者无须经过教学区域即可直接进入该类空间。

(三) 加强学校与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学校与社区资源各有优势, 可通过沟通与整合, 使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共同使用所具有的开放公共文化教育场所, 包括运动场所、阅览室、报栏、文艺舞台等。同时, 在日常管理运作上, 学校可定期选派优秀教师为社区居民作专题文化辅导, 选送优秀文艺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或代表社区参加市、区级比赛等。社区选派优秀居民代表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定期举办公益性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做文明守法好公民;为学校的社区居民家长提供定时接送、保洁等家政服务, 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等。学校与社区蕴含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以及关系等资源, 相互了解具备的可利用资源, 并善加运用, 可使学校与社区双方良性互动, 在资源共享中获得双赢。

摘要:随着教育和生活水准的提高, 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事务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 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校园环境做为社区环境的一部分, 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建设同社区生活环境、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受到居民的强烈关注。

关键词:学校建筑,社区意识,社区环境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善容主编.高等学校建筑与文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2]谭英著.社区感情、社区发展与邻里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 1999.

13.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作文400字 篇十三

九月一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沿着笔直的马路来到新校园。哇!学校已焕然一新啦!校门右边的大石头上写着“镇安小学”四个红色大字,仿古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横匾 ,匾额上“甬城国学堂”五个大字闪着金光,下面的横梁上左右两边各挂着两个红色的大灯笼,好像在欢迎新学期的到来,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大门两边红色的大柱子上刻着一对楹联:“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尊孔子全身铜雕像,他右手背在身后,左手拿着一本古书,样子十分和蔼可亲。铜像的上方是一个长方形的电子大屏幕,不间断地播放着各种标语。再抬头往上看,四楼的阳台上左右各悬挂着一个大大的红色中国结,为学校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五楼的外墙上是一个正方形的红色中国印校标,上面用篆书刻着“镇安”两个字。整个学校的外墙雪白雪白的,像是穿上了一件圣洁的外衣,上面还有几条红色的勾线,看上去又庄重又美丽。

这就是我们的新学校,一所古色古香的学校,我要在这所处处充满国学气息的学校里好好学习。

14.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作文600字 篇十四

如果我是“创新学校”的校长,那我肯定会把整个学校都设计成一个大迷宫,在每个地方都有题目,答对了就会有一个礼品;答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把思路记清、弄懂,照样有礼品。这比我们以前做试卷好多了!以前做试卷还要动很多笔,看字看得又头昏眼花,题目也很多、很难,这样的话,不把人给累死,也要把人给烦死。

假如我是“创新学校”校长,我会在每间教室都装一台空调,这样一来,在炎热的夏天里,就不会再觉得那么热了。而现在,有的教室有空调,有的教室里却没有空调,上课的时候,就觉得污汗水从额头、脖子、背上流下来,不但觉得热,还觉得有点痒,还容易长痱子,如果每一间教室都装上一台空调的话,那么我们就不用再忍受阳光的折磨,可以好好地听老师讲课了,那该多么好呀!

假如我是“创新学校”校长,那么,我会在选老师上面下一点儿功夫。因为我可不想选那些见了学生就噼哩叭啦地“放鞭炮”的老师,只要学生作业做错了一点点就一记耳光,那学生不就受罪了吗?所以我选老师的时候要选温柔的。再说,老师那么凶,特别厉害,学生们都怕他,连和他正常说话都不敢,那怎么行呢?我们所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指教,而不是老师一天到晚的批评。

15.浅谈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篇十五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校园环境的系统性、完备性,以及人文化、艺术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规划和建设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使之在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环境工作者们面对的重要课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本文将对高校校园环境的自身含义及其育人功能进行研究和剖析,以进一步明确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1 高校校园环境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的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也有学者将环境定义为“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由此可见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首先环境的概念是基于人类而建立的,与人类相关的,同时又是对人类有影响的。由此,高校校园环境也应该是与高校人群相关的,对高校人群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广义上将,校园环境应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即自然因素范畴内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范畴内的环境。硬环境是指人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诸如校园道路、绿化、小品之类的室外环境,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餐厅等室内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是指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诸如校史、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等。

2 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随着高校育人功能的逐步完备,校园环境除了需要发挥使用功能外,也开始需要更多的关注其自身的育人功能,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高校校园环境具体具有哪些育人功能。以下我们就对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2.1 从审美观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校园环境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功能。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建筑、景观等反映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的感受,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感化陶冶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2.2 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青年学生尚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整齐清洁的校园、优美高雅的景致,能够给人以自由舒畅、清新向上的感觉。通过绿化植物的种植,改善校园内的小气候,起到调节温度、湿度、防风减尘、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效应。校园内的一些修读点和景点,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调节思绪、愉悦心情。

2.3 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影响人。一个清洁、有序的校园,有利于学生公共道德、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一个优美、幽静的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文明程度。优美怡人的环境能抑制不符合环境氛围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些雕塑、石刻、宣传栏等硬环境中融入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校规等,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和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他们的行为。

2.4 从人文素质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具有较高层次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能反映出大学的崇高和神圣,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突出人文环境的塑造,通过开发人文景观,增设名人塑像、名言碑记等方式,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提高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5 从促进学习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优美整洁、品味高雅、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幽静怡人的校园环境,特别是一些适合学习的修读点、修读长廊,都能为学生提供除了教室、实验室以外,更多适合他们潜心钻研、安心深造的适宜场所。另外,让园林、生物、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适当的参与到校园的设计与建设中来,也能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6 从世界观的角度,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时期。一个优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

高校校园环境是高校硬件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校环境建设工作的不断提高和深化,校园环境必将在高校的整体育人环节中,发挥越加明显和重要的环境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寥北文.论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137-139.

[2]高由信.高校校园建设与环境育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4-106.

16.漫谈结合校园环境 发展校园文化 篇十六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办学 ; 优秀教师 ; 获奖学生

学校是育人的,育人的环境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如何体现,又如何深入人心呢?那就是利用校园这块学生天天与之生活的地方,尽可能的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现在,一提到校园文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引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而如何才会使自己学校的每一面墙、甚至是每一株花草都开口说话,都让他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呢?

笔者认为,这种校园文化,是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的,而我校的实际是:从53年的《大冶技工学校》(湖北黄石成立)为前身,从武汉到攀枝花(当时还叫渡口市)。一路走来,又到了如今的“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企业办学,十九冶可谓是成功的典范。从新世纪恢复办学的八十人开班开始,到如今的近四千人规模,十九冶技校紧紧围绕着中国十九冶这块“西部铁军”的品牌为依托,每年向十九冶集团的八个区域分公司、十个专业分公司、九个子公司的多家用人单位、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毕业生,给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学生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一所校园,从成立到如今,它的发展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不应是在陈列室里,更不应是默默地躺在资料袋里。它在哪里?就应该出现在校园里,活生生地展现在师生们的眼前。学校的这种文化,是确确切切发生在学校里的,是独特的,是别人所没有的,也才是学校最真实的,别人无法仿制的,这种绝无仅有的校园文化,我们自己不宣传,还有谁会为我们叫好呢?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如我校校园里有号称“植物界大熊猫”的“攀枝花苏铁”。那么,苏铁是个什么东西呢?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如“攀枝花的苏铁与省内的 大熊猫 、 恐龙 并列为“巴蜀之宝”。 苏铁 是世界上十分珍贵而稀少的原始裸子植物。苏铁具有稀有、珍贵、古老等特点,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名录,1999年被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了这些,也让学生对“攀枝花苏铁”有了一些了解。还有,学校有两人才能合抱的攀枝花树,攀枝花树又是攀枝花的“市树”,“攀枝花”又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这些,不是都可以做一些宣传吗?还有,学校里的亚热带水果树如桂圆、芒果都可以做一些介绍,从经济上,从学科上做个介绍。再如,学校的楼梯口、楼道上的路灯及开关设施,经常会遭到破坏,我们常用严厉的口吻来教育学生,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学生来创造一种劝诫语言呢?如“亲!保护好开关,就是保护好自身的安全。”“黑暗并不可怕,开关为你护航!”“谢谢,有你的呵护,路灯才会更亮。”在学校这种学习的环境里,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特点,放开手脚,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慢慢地,它也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觉得,就我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给优秀教师一块宣传阵地

尊师重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而如何尊师,又如何重教呢?那就是宣传,如我校焊工专业指导教师周树春、唐川,就可以作为重点宣传对象。作为我校重点专业的指导教师,周树春培养的焊工走出了国门,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唐川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冠军、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还有冷作工指导教师刘定律,在“全国冶金建设行业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冶金系统比赛的桂冠。这样优秀的指导教师,应留一块地方,来展示教师的风采。

二、给优秀学生一块宣传阵地

说到学生的宣传,这几年,我校各专业都出了不少的优秀选手。以焊工为例,赵炜同学,一个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被中国焊接协会选拔进京,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焊工国际大赛,焊工代表队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还有秦小省同学,同样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也是在校期间就崭露头角,参加过省、市、冶金系统的各类焊工大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积极肯干,还曾走出国门,参加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X60管道”的施工,凭一手过硬的焊工技术,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诸如这些,不胜枚举,可给这些优秀的学生一块宣传阵地。

三、给企业留下一块宣传阵地

给经常来我校招生的企业留下一块“企业园地”,让企业与学校联办,重点介绍我校毕业生在该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这样,既介绍了我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也宣传了企业。试想,在学生还在校时,就对该企业有所了解,那么,进厂后,会不会距离感就缩小很多呢?而介绍的优秀学生,通过企业、通过学弟、学妹们的信息反馈,说你在学校出“名”了,留校“史’了,无形当中,对宣传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这样的话,宣传的学生,是不是更愿意在企业干下去呢?

针对我校的情况,笔者提出了有关“校园文化”的一些设想,也不知观点是否可行,操作能否进行,还望师生们能对本文做出评价,非常感谢!

17.爱护校园环境作文 篇十七

可是,经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发生,有人用完水时不及时关掉水龙头,有人爬到树上去玩,有人去花园去摘花……那你该怎么办?我在心中呐喊:“让我们爱护校园吧?”

中国的人口很多,用的水资源自然也很多。每当你看见水连哗哗地流,却没有人管时,你是不是过去把水龙头关掉,还是你看像没看见似的,爱理不理。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你错了。你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一天节约一滴水,那中国十三亿人一共能节约多少水啊!那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

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的教室里一直开着电风扇,是需要用电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电。我希望我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看见教室里的电灯,电风扇没有关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去关掉.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我们一个班级十天节约一度电,那我们整个学校十天可以节约多少度电呢!这当燃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18.新的校园,新的环境作文450字 篇十八

踏入中学的校门,我发现这个学校与小学截然不同,这个学校十分安静,只有偶尔会传来几阵整齐洪亮的读书声,根本不像小学那样到处布满学生们嘻嘻哈哈的玩耍声。看来中学真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刚刚来到教室报到,老师就开始发我们初一的教科书了。“周琦!”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时,我连忙跑上去,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可是当我看见老师怀里抱的那一摞书时,我的下巴都要掉地上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书?我刚刚接过书,就被这摞书的重量吓到了:这书,可真不是一般的重,我估摸着应该有七、八千克。

领完书后,并没有直接上课,而是由我们班的班主任——方老师来给我们讲班规、校规。

看着班主任老师那严肃的面孔,我彻底醒悟了——我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不再是小学生了。课本也不再只是三科而已了,班主任老师也不可能慈眉善目的对待我们,因为他要拿出威严来,以后才好管理我们……

上一篇:新华三技术支持笔试题下一篇:科技局精选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