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2024-08-11

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共8篇)(共8篇)

1.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一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

核心条款(共33条)

第一条(第一章 医院功能任务):1.1.2.1 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院授权院办实施,分管院长:余雪燕 【C】

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

2.急诊部门独立设臵,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臵。

4.根据病源,与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危重病人转诊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 2%。5.医学影像可提供 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3%。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含 CT、超声)可提供 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A】符合“B”,并

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第二条(第一章 医院功能任务):1.4.3.2 编制各类应急预案。(★)——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B】符合“C”,并

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 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A】符合“B”,并

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第三条(第一章 医院功能任务):1.6.4.1 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 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院授权科教科实施,分管院长:席恒忠 【C】

1、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具体的方案。

2、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保证达标工作进行。

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B】符合“C”,并

用当年案例证实在以下二方面能有提升:

(1)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和部分疑难重症的诊治任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升。

(2)开展 24 小时连续性急诊科院内急救服务,组织建立本县域内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承担日常院前急救救治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提升。【A】符合“B”,并

1.有数据及相关案例证实受援方案取得预定目标。

2.数据指标显示在严重外伤(颅腔、胸腔、腹腔内大出血,与其它威胁生命需要紧急手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仅 STEMI)、急性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病人诊治效率及处理结果取得显著进步,其能力在本区域具有明显优势。

第四条(第二章 医院服务):2.3.4.2 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 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医院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2.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以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3.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用关键质量指标与服务时限来管理与协调各个相关科室的服务。2.有培训与教育,措施落实到位。

3.职能部门知晓与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危重症患者来源与救治能力在本区域具有优势明显。第五条(第二章 医院服务):2.6.1.1 患者及其近亲属 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院授权医务部实,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第六条(第二章 医院服务):2.7.1.1 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设立院领导接待室并执行院长接待入日制度、意见箱、投诉电话等。2.设立专门科室、专职人员接待医疗纠纷投诉,并有登记记录。

3.定期对员工进行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 培训和考试,有奖罚措施。

4.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5.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臵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臵机制。

2.有配臵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1.每季召开一次专题医疗纠纷投诉事件的讨论会,各科主任均应参加通报会。

2.职能部门对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有成效评价的记录。第七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院授权医务部、护理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于文华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B】符合“C”,并

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A】符合“B”,并

1.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第八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3.3.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1)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3.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应在手术结束后填写。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B】符合“C”,并

1.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步骤来统一程序,支持在手术室之外的内科和牙科等部门的操作,确保正确部位,正确操作和正确病人。2.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95%。【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第九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4.2.1 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院授权院感部实施,分管院长:于文华 【C】

1.对员工提供手卫生培训。2.有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的宣教、图示。3.手术室等重点部门外科洗手操作正确率 100%。【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有对规范洗手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2.洗手正确率≥90%。【A】符合“B”,并 不断提高洗手正确率,洗手正确率≥95%。第十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6.2.1 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臵并记录。【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臵及时、有效。第十一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9.1.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多种途经便于医务人员报告。

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 件。【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采取防范措施。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 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2.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20 件。

3.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第十二条(第三章 患者安全):3.9.2.1 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呈报实行非惩罚制度。

2.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规定。【B】符合“C”,并

激励措施有效使用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A】符合“B”,并

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

第十三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3.5.1 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 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授权制度。(★)——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3.抽查中无一例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第十四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6.2.2 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A】符合“B”,并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第十五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6.8.3 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士培训。【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A】符合“B”,并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第十六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8.2.1 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4.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6.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8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 20%。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A】符合“B”,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9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 30%。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第十七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8.4.1 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院授权医务部、院感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于文华 【C】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

2.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B】符合“C”,并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A】符合“B”,并

1.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第十八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4.5.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 师能力评价。

(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A】符合“B”,并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

2.上报信息准确与可追踪溯源。

第十九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4.5.7 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C】

1.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度与程序。2.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制度与程序。

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B】符合“C”,并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考核工作、有记录。

2.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落实到每名医师。

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第二十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6.4.1 病理诊断应按照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规范病理诊断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2.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

3.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4.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5.有上级医师会诊制度,并有相应记录。

6.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7.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8.病理医师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解释说明。9.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10.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B】符合“C”,并

1.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制度得到有效执行。2.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7%。

3.主管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落实有监管,重点是肿瘤手术标本的冰冻与石蜡诊断质量。【A】符合“B”,并

1.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

2.根据监管结果分析,持续改进病理诊断质量。

第二十一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8.5.1 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第二十二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8.5.2 对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2.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B】符合“C”,并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第二十三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8.5.5 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院授权医务部实施,分管院长李勇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 7 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 100%。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第二十四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9.3.2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院授权院感部实施,分管院长:于文华 【C】 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4.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5.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B】符合“C”,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2.职能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A】符合“B”,并

1.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2.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体现管理的成效。第二十五条(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23.5.1 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 ICD-10 与手术操作分类 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院授权病案室实施,分管院长:于文华 【C】

1.对出院病案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2.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高编码质量。【A】符合“B”,并

1.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

2.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3.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第二十六条(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5.3.3.1 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院授权护理部实施,分管院长:于文华 【C】

1.医院成立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医院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具体的工作职责或措施。2.医院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重点任务、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3.医院有各级关于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重点是新护士和专科岗位护士)培训的工作方案或计划。

4.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5.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士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改革护理分工方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2.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职责。

3.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掌握所负责患者的诊疗护理信息,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

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

5.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

6.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A】符合“B”,并

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二十七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1.3.1 由具备法定资质的经本院注册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院授权人力资源部实施,分管院长:余雪燕 【C】

1.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2.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均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 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或对口支援等),按照本人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3.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

4.无卫生技术人员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2.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完整。3.研究生、进修生执业管理资料完整。【A】符合“B”,并

用信息化系统对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料进行动态管理。第二十八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2.1.2公立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由职工监督。(★)——院授权院办实施,分管院长:余雪燕 【C】

1.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接受职工监督。

2.重大事项实施前能获得职代会通过,并在决议中有记载。

3.“三重一大”事项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按信息公开规定予以公示。【B】符合“C”,并

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2.相关重大事项应事前充分论证。【A】符合“B”,并

“三重一大”相关事项应充分征求并尊重职工代表会的意见。第二十九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4.2.1 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资质的认定与聘用。(★)——院授权人力资源部实施,分管院长:余雪燕 【C】

1.职能部门为每位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经审核的执业注册证、文凭、学位、教育和 培训等资料复印件)。

2.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并具备必须的技术能力。

3.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熟悉本人的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按照聘用周期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进行审核评估。

2.有高危操作项目(含手术与介入等)授权制度与程序。3.科室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记录与评价。【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监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情况。

2.在授权后至少每二年一次的能力与服务品质评价与再授权,作为继续聘用的依据。

第三十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8.2.1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院授权后勤实施,分管院长:罗敬阳 【C】

1.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按规定持证上岗。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的原理图,作业人员 24 小时值班制。3.有日常运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

4.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节假日出现故障时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

5.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B】符合“C”,并

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计划、措施与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与班组。【A】符合“B”,并

1.有根据演练效果评价和定期检查情况的改进措施并落实。2.后勤保障安全、有序、到位,无安全事故。3.节能降耗工作有成效。第三十一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8.4.3 医疗废物处臵和污水处理符合规定。(★)——院授权电工组、院感部实施,分管院长:罗敬阳、于文华 【C】

1.医疗废物处臵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

2.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3.医疗废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环保部门评价。【B】符合“C”,并

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管。【A】符合“B”,并

1.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2.无环保安全事故。

第三十二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8.7.1 消防安全管理。(★)——院授权物业保卫部实施,分管院长:罗敬阳 【C】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应急预案。

2.有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有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3.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同时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等,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要求。

6.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门、重要部位防范与监管,有监管记录。【B】符合“C”,并

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特殊部门的消防演练。

2.全院职工熟悉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3.科室消防安全职责管理落实到人,每班人员有火灾时的应急分工。【A】符合“B”,并

医院所有部门和建筑均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第三十三条(第六章 医院管理):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院授权设备科实施,分管院长:于文华 【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A】符合“B”,并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

核 心 条 款

焉耆县人民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六月

2.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二

1 规范的制度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必要基础

《JCI标准》中把“依法执业”作为医院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JCI标准》提出以国家、地区和部门法律、法规、制度和程序为依据,几乎所有的重点条款都有相应的文件系统作为考核依据,以保证真正实现行有所依和行有所录,做到依法执业。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推进医院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环节。

健全而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各项经济行为的有效手段。第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整理了原有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其结构、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其中大部分属于通用性文本,针对性差,直接引用上级文件多,切合医院实际的内容少,而且内容实用性和系统化程度均比较低,与JCI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缺乏符合院情的特征。为了达到“有章可循”的目标,按照上依国家、地方法规,下切医院实际的要求,结合最新的行业法律和相关制度,将原先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并汇编成册,建立了制度32项,岗位职责20项,涵盖了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地规范了我院财务管理。

2 全面的财务分析是医院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医院管理持续改进”是《JCI标准》提出的新目标,而以财务分析为依据,建立优化的财务运作程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财务分析即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循环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JCI标准》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从报告内容至经济指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认为做好医院财务分析,可以客观总结医院管理经验,从而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医院财务活动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标准》的要求,我们完善、补充了原有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主要包括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利用指标分析法对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医院的发展后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医院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

我们特别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前,我们通常只评价预算的建立情况如何,预算项目是否完成或超支,却常常忽视预算项目的事中完成效果,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容易造成预算控制的前紧后松。通过对《JCI标准》的解读,我们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加强预算执行分析,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预算管理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项目,做到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使医院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又可全过程的控制循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财务控制由他律机制变为一种人性化的自律机制。

3 科学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精髓

《JCI标准》中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价格的统一限定,使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JCI标准》的指导下,我院实行成本核算,从科级核算至院级核算,从医疗项目核算至单病种核算,不仅使医院在各种物资的领用、周转和报废等具体程序和环节上加强了经济管理,也使医院管理者能够更加明确医院经济运营情况和注重投资效益,使医院全体员工都能够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首先,医院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管理网络,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还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充分认识到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其次,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成本管理,包括材料成本管理和设备成本管理。对大批量的卫生材料、药品、大型设备等实行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等科学采购方法;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科室在领用耗材时应与收入相匹配,严禁科室“二级库”现象;增添、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的调研,提交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学成本核算;另一方面,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检查设备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严谨的收费管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医院收费管理与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合理收费是医院取信于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新形势下,医院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JCI标准中“满意执业”将患者的满意度放在了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医院运营目标。

医院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开展的医疗业务活动,组织和管理好医疗收费,可以确保医院业务收入计划顺利完成。对正常开展医疗业务工作,增强医院自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加强医院的收费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使群众满意才能保证医院持续发展

我院通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探索医疗服务质量的新标准和新观念。在医疗质量方面,要求医护人员从患者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医疗方案,按照临床路径治疗,努力降低人均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处方、合理诊断、合理收费。在价格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宣讲国家关于物价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价格管理制度,讲解收费中易混淆的地方,指出收费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全院对物价工作的认识。我们还编制下发了《医疗项目价格指导手册》,请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做到标准认识统一、准确,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意识。在全院门、急诊大厅的显著位置公示主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门诊病人提供“收费清单”,为住院病人提供“一日清”查帐服务,在财务科和门诊大厅设立投诉接待专窗,建立了纠费投诉接待制度和程序。

按照《JCI标准》的各项要求,我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经过4年的持续改进,门急诊人次增长49%,业务收入增长48%,效果显著。

摘要:学习和解读了《JCI医院评审标准》,希望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标准模式,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并且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

关键词:JCI标准,医院评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合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Z].北京:卫生部,2004.

[2] 程明,赵惠君,等.以效率为主导的医院奖金分配模式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06,11(6):281-283.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利用指标分析法对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医院的发展后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医院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我们特别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前,我们通常只评价预算的建立情况如何,预算项目是否完成或超支,却常常忽视预算项目的事中完成效果,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容易造成预算控制的前紧后松。通过对《JCI标准》的解读,我们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加强预算执行分析,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预算管理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项目,做到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可使医院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又可全过程的控制循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财务控制由他律机制变为一种人性化的自律机制。

[3] 科学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精髓《JCI标准》中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价格的统一限定,使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JCI标准》的指导下,我院实行成本核算,从科级核算至院级核算,从医疗项目核算至单病种核算,不仅使医院在各种物资的领用、周转和报废等具体程序和环节上加强了经济管理,也使医院管理者能够更加明确医院经济运营情况和注重投资效益,使医院全体员工都能够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首先,医院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管理网络,规范核算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还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充分认识到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其次,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成本管理,包括材料成本管理和设备成本管理。对大批量的卫生材料、药品、大型设备等实行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等科学采购方法;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科室在领用耗材时应与收入相匹配,严禁科室“二级库”现象;增添、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的调研,提交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学成本核算;另一方面,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检查设备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院评审 篇三

【关键词】医院评审;护理质量;作用

医院评审是由一个医疗机构之外的专业权威组织对这个机构进行评估,以判断评定这个机构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程度。医院评审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起到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医院评审准备过程中扎实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内涵。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在等级医院评审中的作用。

1规范护理文书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好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建立护理质量体系的目的和意义,需要进一步整合规范护理工作规章、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等相关文件,并增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以及护理质量管理及安全保障文件,先从制度入手,建立完整的護理质控体系,才能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2认真领会审核标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2.1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及《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等标准,明确指出护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在法律法规规定内实施,增加病人权利和义务告知,加强对各个科室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化,让患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

2.2护理质量保证就是利用医院评审进行强化护理质量工作,让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本质上保证整个护理全过程取得高质量,让护理人员明白实施各项护理行为时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平时工作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护理操作程序。

2.3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均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对患者要实施不间断护理观察、评估,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保证护理全过程的安全有效性。使得整体护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3加强监督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3.1由护理部定期召集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工作规章、职责以及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个护士熟悉护理工作规章、职责以及流程等文件,领悟文件所要宣贯的精神,掌握护理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从根本上保证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3.2各科室专科护理操作规范、流程等要形成明确的文字材料,科室护理单元质控组讨论通过后科护士长签字确认,交到护理部进行审核、备案等,确保护理程序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3.3护理部设立督查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督查组组长、各科护士长为督查组的成员,定期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每个护理环节的检测和监控,通过认真检查、发现护理质量与医院评审之间的关联信息,找出护理质量控制和检测方面的不足,做好信息记录工作,并且提出不符合项的整改意见,让护理人员端正态度,及时按照督察组的意见进行整改,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3.4无论是病房自查,还是经过外部的检查所发现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符合医院的系统护理程序,将形成的文件,发放到各个科室护理单元,将程序理念深入所有护理人员内心,提高责任意识。

3.5在医院评审过程中要注重护理过程的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为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既要注重护理行为又要注重护理结果。护理服务质量的最终结果是护理对象对护理实践效果和技术性服务的反应。长期坚持对出院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反馈病人的意见,及时改进护理工作环节中的不足,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质控体系是顺利通过评审检查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医院评审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管理,由护理部主任任督查组组长、各科护士长为督查组的成员,定期对护理单元进行每个护理环节的检测和监控,及时整改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建立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和程序文件,让每位护士都熟练掌握护理工作规章、职责以及流程。对护理工作进行细化管理,规范护理全过程的操作,从程序上、护理人员责任感等方面,加强对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兰,邢改书,李亚静,等.以“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标准”为指南,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6):158-159.

[2]S.R.Vallabhaneni,K.Bjrses,M.Malina,et al.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Isolated Infrarenal Aortic Occlusive Diseas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Selected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2005,30(3):307-310.

[3]卫生部办公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要求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到位[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13.

[4]Miller,J.David Richardson,Jorge L.Rodriguez.Selective management of blunt hepatic injuries including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strategy[J].Surgery,2005,138(4):606-611.

[5]李扬.医院评审工作中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有益探索——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护理专业组在试点工作中的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14-15.

[6]李婷婷.转变观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常态化——访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评审评价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陈晓红[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18-19.

[7]Amer Alshekhlee,Tobias Walbert,Michael DeGeorgia,et al.The Impact of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Duty Hours,the July Phenomenon,and Hospital Teaching Status on Stroke Outcomes[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09,18(3):232-238.

[8]伍玉玲,谭晓青,孙雁,等.应用国际医疗认证联合委员会评审标准分析90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J].护理学报,2012,19(11):31-35.

[9]汤培凤,刘薇群,王慧萍,等.二级综合医院护理部迎接等级医院评审的组织工作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8):550-551.

4.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四

★1.1.2.1 评审标准: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评价要点:

【C】

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2.急诊部门独立设置,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置。

4.根据病源,与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危重病人转诊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2%。

5.医学影像学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的>3%。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学(含CT,超声)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A】符合“B”,并

1.重症医学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的≥5%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1.4.3.2 评审标准:编制各类应急预案。评价要点: 【C】

1.根据灾害易损伤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

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A】符合“B”,并

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1.6.4.1 评审标准: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评价要点: 【C】

1.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工作计划,有实施具体的方案。2.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保证达标工作进行。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B】符合“C”,并

用当年案例证实在以下二方面能有提升:

(1)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和部分疑难重症的诊治任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升。2(2)开展24小时连续性急诊科院内急救服务,组织建立本县域内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承担日常院前急救救治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提升。【A】符合“B”,并

1.有数据及相关案例证实受援方案取得预定目标。

2.数据指标显示在严重外伤(颅腔、胸腔、腹腔内大出血,与其它威胁生命需要紧急手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仅STEMI)、急性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病人诊治效率及处理结果取得显著进步,其能力在本区域具有明显优势。

★2.3.4.2 评审标准: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

评价要点: 【C】

1.医院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

2.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以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3.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用关键质量指标与服务时限来管理与协调各个相关科室的服务。2.有培训与教育,措施落实到位。

3.职能部门知晓与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危重症患者来源与救治能力在本区域具有优势明显。★2.6.1.1 评审标准:患者及其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评价要点:

【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2.7.1.1 评审标准: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评价要点: 【C】

1.设立院领导接待室并执行院长接待日制度、意见箱、投诉电话等。2.设立专门科室、专职人员接待医疗纠纷投诉,并有登记记录。3 3.定期对员工进行医疗纠纷案件分析、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和考试,有奖罚措施。4.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5.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置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置机制。2.有配置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每季召开一次专题医疗纠纷投诉事件的讨论会,各科科主任均应参加通报会。2.职能部门对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有成效评价的记录。

★3.1.1.2 评审标准: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评价要点: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

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A】符合“B”,并

1.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3.3.3.1 评审标准: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评价要点: 【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1)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3)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应在手术结束后填写。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

【B】符合“C”,并

1.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步骤来统一程序,支持在手术室之外的内科和牙科等部门的操作,确保正确部位,4 正确操作和正确病人。

2.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95%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3.4.2.1 评审标准: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评价要点:

【C】

1.对员工提供手卫生培训。

2.有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的宣教、图示。3.手术室等重点部门外科洗手操作正确率100%。【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规范洗手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2.洗手正确率≥90%。

【A】符合“B”,并

不断提高洗手正确率,洗手正确率≥95%。★3.6.2.1 评审标准: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评价要点: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3.9.1.1 评审标准: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评价要点: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多种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件。【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采取防范措施。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2.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20件。

3.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5 ★3.9.2.1 评审标准: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C】

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呈报实行非惩罚制度。2.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规定。【B】符合“C”,并

激励措施有效使用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

【A】符合“B”,并

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4.3.5.1 评审标准: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授权制度。评价要点: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3.抽查中无一例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4.6.2.2 评审标准: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评价要点: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A】符合“B”,并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4.6.8.3 评审标准: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士培训。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A】符合“B”,并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4.8.2.1 6 评审标准: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评价要点: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4.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6.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标≥8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20%。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A】符合“B”,并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标≥90%。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30%。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4.8.4.1 评审标准: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评价要点: 【C】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

2.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A】符合“B”,并

1.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4.14.5.1 评审标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评价要点: 【C】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师能力评价。(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7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

【A】符合“B”,并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2.上报信息准确可追踪溯源。★4.14.5.7 评审标准: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评价要点: 【C】

1.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度与程序。

2.药物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制度与程序。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B】符合“C”,并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有记录。2.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落实到每名医师。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4.16.4.1 评审标准:病理诊断按照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评价要点: 【C】

1.有规范病理诊断制度与流程。

2.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

3.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4.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5.有上级医师会诊制度,并有相应记录。

6.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7.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8.病理医师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解释说明。

9.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10.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 【B】符合“C”,并

1.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制度得到有效执行。2.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7%。

3.主管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落实有监管,重点是肿瘤手术标本的冰冻与石蜡诊断质量。【A】符合“B”,并

1.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

2.根据监管结果分析,持续改进病理诊断质量。

★4.18.5.1 评审标准: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评价要点:

【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8(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

(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2)储存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4.18.5.2 评审标准:对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评价要点: 【C】

1.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2.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B】符合“C”,并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4.18.5.5 评审标准: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评价要点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上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9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反馈率为100%。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3.2 评审标准: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

评价要点: 【C】

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3.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4.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5.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B】符合“C”,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

2.职能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A】符合“B”,并

1.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2.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体现管理的成效。★4.23.5.1 评审标准: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

评价要点:

【C】

1.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

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

2.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供编码质量。【A】符合“B”,并 10 1.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

2.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3.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5.3.3.1 评审标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评价要点: 【C】

1.医院成立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医院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具体的工作职责或措施

2.医院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重点任务、相关政策、保障措施。3.医院有各级关于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重点是新护士和专科岗位护士)培训的工作方案或计划。4.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5.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士知晓率100%。【B】符合“C”,并

1.改革护理分工方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2.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职责。

3.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掌握所负责患者的诊疗护理信息,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

5.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6.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

【A】符合“B”,并

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6.1.3.1 评审标准:由具备法定资质的经本院注册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评价要点: 【C】

1.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2.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均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或对口支援等),按照本人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3.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4.无卫生技术人员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全院卫生技术执业监管有记录。2.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完整。3.研究生、进修生执业管理资料完整。【A】符合“B”,并

用信息化系统对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料进行动态管理。★6.2.1.2 评审标准:公立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由职工监督。

评价要点: 【C】

1.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接受职工监督。2.重大事项实施前能获得职代会通过,并在决议中有记载。11 3.“三重一大”事项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按信息公开规定予以公示。【B】符合“C”,并 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2.相关重大事项应事前充分论证。【A】符合“B”,并

“三重一大”相关事项应充分征求并尊重职工代表会的意见。★6.4.2.1 评审标准: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资质的认定与聘用。评价要点: 【C】

1.职能部门为每位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经审核的执业注册证、文凭、学位、教育和培训等资料复印件)。2.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并具备必须的技术能力。3.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熟悉本人的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按照聘用周期对卫生专业技术资质(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进行审核评估。2.有高危操作项目(含手术与介入等)授权制度与程序。3.科室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记录与评价。【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监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情况。

2.在授权后至少每二年一次的能力与服务品质评价与再授权,作为继续聘用的依据。★6.8.2.1 评审标准: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评价要点:

【C】

1.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按规定持证上岗。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的原理图,作业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有日常运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

4.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节假日出现故障时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5.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B】符合“C”,并

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计划、措施与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与班组。【A】符合“B”,并

1.有根据演练效果评价和定期检查情况的改进措施并落实。2.后勤保障安全、有序、到位,无安全事故。3.节能降耗工作有成效。★6.8.4.3 评审标准: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符合规定。评价要点: 【C】

1.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

2.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3.医疗废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环保部门评价。12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管。【A】符合“B”,并

1.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2.无环保安全事故。★6.8.7.1 评审标准:消防安全管理。评价要点: 【C】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应急预案。

2.有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有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同时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等,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要求。6.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门,重要部位防范与监管,有监管记录。【B】符合“C”,并

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特殊部门的消防演练。

2.全院职工熟悉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3.科室消防安全职责管理落实到人,每班人员有火灾时的应急分工。【A】符合“B”,并

医院所有部门和建筑均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6.9.6.2 评审标准: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评价要点: 【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符合“C”,并

5.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五

1.6.3.1 学科专业设臵与诊疗技术能力在本县域内同级医院中具有优势明显。【B】符合“C”,并2.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85%以上可在30 分钟内获得(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二级科室或专业组)专科会诊。【A】符合“B”,并2.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95%以上可在30 分钟内获得(所已经设置临床全部二级科室或专业组的服务)专科会诊。

2.1.4.1 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A】符合“B”,并1.信息系统支持病历资料协同传输。

2.3.2.1 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C】2.急诊患者、留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符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全过程。

2.3.4.3 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C】 2.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 70%以上可在 30 分钟内获得(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二级科室或专业组)专科会诊(抽查住院病历证实,下同)。【B】符合“C”,并1.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 80%以上可在 30 分钟内获得(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二级科室或专业组)专科会诊。【A】符合“B”,并2.有病历可证实,需急诊会诊患者 95%以上可在 30 分钟内获得(内科、外科、骨科、神外科、心内科、神内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二级科室或专业组)专科会诊。3.有病历可证实,严重外伤(颅、胸、腹腔内大出血,其它威胁生命需紧急手 术)手術在 30 分钟内到达手术室的比率≥70%。

2.5.3.1 保障各类参加基本医疗保障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C】有患者签名对于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范围外的诊疗项目知情同意。【B】符合“C”,并“1.告知制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并知情同意”。检查:考核医务人员和查看病历。

2.6.1.1 患者及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C】检查:

2、抽查2个科室病历查阅对患者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是否 全面?能否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B】符合“C”,并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检查:

1、抽查2个科室病历并询问患者及其近亲属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是否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6.2.1 【C】向患者、家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检查:

1、抽查10份病历并询问患者及其近亲属。

2.6.5.1 【C】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医患沟通等培训,相关医务人员能够知晓并遵循。检查:

3、实施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如化疗)或输血、使用血液制品、2 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应由主诊医师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抽查10份病历并询问患者及其近亲属。

3.1.1.1 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C】检查:医院有无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查具体实施倩况:内、外科各抽两个科每科5份住院病历并追踪门诊病历。【B】检查:有无施行唯一标识管理的制度。内、外科各抽两个科每科5份住院病历并追踪门诊病历。3.2.1.1按规定开具完整的医嘱或处方。【A】符合“B”,并医嘱、处方合格率≥95%。检查:查当日住院、门诊病历各20份,处方100份评价合格率。

3.3.1.1 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C】检查:1.抽查外科2—4个科室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查当日和次日手术病历每科各2份核查程序是否正确。

3.3.3.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B】检查:

2、抽查当日手术室手术中10份病历评价。

4.4.2.1 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C】检查:

2、检查病历,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 4.4.4.1 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 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A】检查:随机抽查评审期内2个病种各50份归档病案进行统计 4.5.1.1 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 C】检查:

1、查看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等内容是否符合上述要求;要求首次病程记录和上级医师第一次查房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2、查看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和上级医师第一次查房记录的签名者是否具备法定资质;

3、检查培训记录。【B】检查:

1、检查内外妇儿科各5份病历,诊疗方案是否与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相一致 【A】检查:检查病历,患者病情评估质量逐步提高。4.5.2.1 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C】检查:

2、检查10份相应病历,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等行为符合规范要求。【A】检查:

2、评价上述病案,能体现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检查上述20份归档病历。4.5.2.3 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检查:

2、检查上述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分级分线管理等规范。

4.5.2.5 遵守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检查:

2、检查病历,病程记录中有无评价用药情况的记录;

3、检查病历,是否按照规范与程序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

4.5.3.1 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C】检查:

1、检查病历中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情况;

4.5.3.2 每一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上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检查:【C】检查50份归档病历:1.首次病程记录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2.病程录和医嘱能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判断,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3.病人入院时的诊疗方案及其重大变更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4.诊疗方案及时与患者沟通,患者出院时能做好出院指导。【B】

1、病人入院时的诊疗方案及其重大变更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A】检查病历,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95%。

4.5.4.1 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检查:【C】

1、查看会诊制度,内容包括:会诊的必要性、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会诊时限、会诊记录书写要求;查看病历,会诊制度的落实情况;

4.5.5.2 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检查:【C】查看归档病历,评价出院小结记录质量。【A】检查50份归档病历,出院小结95%规范。

4.5.6.3 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检查:【A】检查归档病历50份进行评分。

4.5.6.5 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检查:【C】

2、查看病历中的评价分析记录;

4.5.8.1 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检查:【C】

2、检查病历,病历中能反映规范、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置预案,药学部门能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6.1.1 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性文件。检查:【A】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病历各5份核查授权管理档案。4.6.2.1 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检查:【C】1.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执行倩况。2.查医院有无制度。2—3级手术由治疗组完成讨论,4级手术以上和危重、致残、新手术、特殊等手术则需全科讨论,疑难复杂者在全科讨论前提下可申请全院会诊讨论。同时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执行倩况。3.讨论详细内容记录在术前讨论记录本上,上述主要内容则归纳记录在手术前病历中。

4.6.2.2 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检查:【C】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病历各5份来评价。4.6.3.1 在患者手术前履行知情同意。检查:【C】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病历各5份(含肿瘤手术),核查手术前谈话、知情同意等内容。2.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病历各5份。3.同上。【B】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病历各5份。【A】结合上述查病历核查5位签字患者及近亲属的意见。2.上述病历核查统计(2.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内容完整,合格率100%)。

4.6.5.1 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度。检查:【B】1.抽查Ⅰ类切口50份病历(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A】抽查Ⅰ类切口50份病历,抗菌药使用品种和时间符合规范。4.6.6.1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完成手术记录与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检查:【C】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执行倩况(1.手术主刀医师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特殊情况下,由一助书写,主刀签名;2.参加手术医师在术后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 程记录。)。【A】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

4.6.6.2 手术离体组织(肿瘤)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并记录。检查:【B】3.抽查肿瘤手术50份病历。【A】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10份评价。

4.6.7.1 制定患者术后医疗、护理和其他服务计划。检查:【C】1.查医院有无制度与流程。同时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执行倩况。【A】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

4.6.7.2 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到位。检查:【C】2.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3.查诊疗常规与预防措施。抽查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4.6.8.2 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检查:【C】查科室管理和具体统计、分析资料,4个手术科各抽查5份手术核查。4.7.1.1 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度。检查:【C】调10份手术后病历核查(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调10份手术后病历核查(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B】调10份手术后病历核查。(独立实施全身麻醉的医师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或中级四年以上)资格。)4.7.2.1 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检查:【C】抽查4个手术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麻醉前病情评估。

4.7.2.2 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定麻醉计划。检查:【C】1.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麻醉计划。2.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麻醉术前访视记录”)。4.抽查5份变更麻醉方法麻醉单,必要时核查病历。

4.7.3.1 履行麻醉知情同意。检查:【C】2.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3.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存放在病历中)。

4.7.4.1 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检查:【C】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A】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1.麻醉师参加手术安全核查并签字达100%。2.麻醉单及相关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符合规范,合格率100%。)。

4.7.4.2 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检查:【C】抽查4个科室3—4级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核查。

4.7.5.2 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检查:【C】2.查手术病历。

4.7.7.1 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检查:【C】查5份输血麻醉单。4.8.2.1 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检查:【C】2.查收治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同时抽5份病历核查。3.查评估标准,同时抽5份病历核查。

4.9.2.2 对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检查:【C】检查门诊和住院患者病历,了解诊疗过程是否规范。4.9.2.3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以及相关控制传播措施。检查:【C】

2、检查门诊病历和工作日志,了解传染病患者诊治和疫情上报情况;

4.10.2.2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建立并完善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的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诊疗服务。检查:【C】

2、检查中医科病历,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三级查房。【B】

1、检查会诊单和讨论记录,能放映中西医之间协作对疑难危急重症的病情评估,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

2、检查病历,了解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情况【A】提交中医科门诊病历复印件,体现中医参与多学科综合门诊诊疗工作。

4.11.1.1 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要求设置康复医学科,有康复诊疗指南/规范,康复医师对每位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开展了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服务。检查:【C】

3、检查病历,要求首次病程录包括病人的初步诊断、功能评估以及康复诊疗计划;

4、检查病历,能体现疾病早期康复服务;

5、检查病历,检查康复治疗计划的落实情况。【A】检查病历并询问病人,了解患者康复效果。

4.11.1.2 住院患者康复治疗。检查:【C】

2、通过检查病历,了解康复医师在住院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3、检查病历,检查康复治疗计划的落实情况。【A】1.通过检查病历并询问病人,了解患者康复计划落实情况与康复效果。2.检查评审期内的归档病历20份。

4.11.2.1 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检查:【A】检查病历并现场询问病人,了解康复训练质量。

4.11.2.3 对康复治疗训练过程有记载。检查:【C】

3、检查病历,检查上述诊疗标准与规范的落实情况,康复治疗情况在病历中记载情况。【A】

1、检查康复科病历记录情况;

4.11.3.1 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知情同意,主动参与康复治疗。检查:【A】检查评审期内的归档病历20份。

4.11.4.1 有定期的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标准与程序。检查:【C】检查病历,考核上述制度和程序的落实情况。

4.11.4.2 对康复治疗训练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并发症、预防二次残疾等有评价。检查:【A】提供评审期内上述指标的客观数据,通过检查病历质量、医院医疗信息报表、现场考核等复核上述指标。

4.12.2.1 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评估、疗效评估与追踪随访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诊疗 活动。检查:【C】1看资料有无评估标准,抽10份病历核查(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再评估制度与程序,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2.抽10份病历核查(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及“药物止痛五条原则”,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标准:【A】有完整的疼痛治疗病历档案与定期总结评价,提高诊疗质量。

4.12.3.1 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检查:【C】查规范并抽10份病历核查(有疼痛诊疗知情同意规范。实施有创镇痛诊疗操作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B】看现场,抽10份病历核查(符合“C”,并根据患者疼痛评估,提供可选择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由具备资质的医师以患者易懂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沟通,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记录在病历中)。4.20.2.2 有血液透析患者登记及病历管理制度。检查:【C】2.抽10份病历核查(透析病历包括首 次病历、透析记录、化验记录、用药记录等)。3.查病历和相关资料(病历书写规范,有培训与教育)。【A】符合“B”,并登记资料完善,病历书写规范,改进措施落实。4.23.2.1 按规定为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写书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病历记录。检查:【C】抽查内外妇儿和其他1个科室各10份病案以及门诊病历(含急诊病历)50份进行检查,是否符合上述要求。【B】

2、检查质量管理相关部门、病案科以及临床各科对病历书写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分析的相关原始记录;【A】检查职能部门对病历书写质量整改措施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的记录,持续改进病历质量。

4.23.2.2 为每一位门诊、急诊患者建立就诊记录或急诊留观病历。检查:【C】提供急诊留观病历。

4.23.2.3 为每一位住院患者建立并保存病案。检查:【B】抽查任意2个科4例多次住院病人,核对病案号的同一性;

4.23.2.4 住院病案首页应有主管医师签字,应列出患者所有与本次诊疗相关的诊断与手术、操作名称。检查:【C】抽查内外妇儿和其他1个科室各10份病案检查病历封面的完整性、主要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三级医师签名情况。【B】1.检查上述50份病案:诊断与手术名称使用国际疾病分类规定;2.诊断有依据;3.不遗漏次要诊断、手术诊断、不良反应等;4.检查临床科室自查及主管职能部门督查记录,有整改措施。4.23.2.5 病程记录及时、完整、准确,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检查:【C】检查上述50份病案:病程记录及时、完整、准确,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B】1.病程记录体现医疗组三级医师的诊断思路和处理方案。2.检查临床科室对本科室医师书写的病程记录进行评价记录,促进提高病程记录质量。【A】甲级病案率不断提高,抽查的50份病案甲级率大于90%,无丙级病案。4.23.2.6 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检查:【B】随机抽查病员管理科3天内出院患者50名,了解住院病历在3个工作日之内回归病案科达≥90%。2.检查病案科与职能部门对患者出院后病历未能及时回归的科室进行追踪、分析、改进管理等资料。【A】

1、随机抽查病员管理科7天内和2天内出院患者50名,统计病案回归率; 4.23.5.2 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C】2.病案首页内容完整、准确。3.病案首页全部资料信息录入查询系统,至少能为评审提供2年以上完整信息。(现场检查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符合上述评审标准第2、3条要求)。

4.23.7.2 由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病历记录全部内容、格式、时间、签名均以纸版记录为准,而非模版拷贝生成的病历记录。检查:【C】

1、2、提供关于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的管理规定和禁止使用“模版拷贝复制病历记录”的规定。

6.二级医院评审制度 篇六

2、1.2.2.1有保证所有住院医师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制度。

3、1.3.2.1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4、1.3.2.1有对特定传染病的特定人群实行医疗救助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

5、1.3.4.1有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的数据与其他信息的制度与流程6、1.4.2.1有信息报告和发布相关制度。

7、1.4.2.1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8、1.4.5.1有应急物资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审批程序。

9、1.5.1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10、1.5.3.1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制度11、1.5.4.1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

12、1.6.2.1医院有相关的工作制度与程序予以保障(建立与完善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3、1.6.2.1有以本医院为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工协作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工作制度与程序。

14、4.15.2.1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规定各个场所、各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安全准则。

15、4.15.2.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16、4.15.2.4建立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

17、4.15.2.9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18、4.15.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19、4.15.4.2严格执行检验报告双签字制度(急诊除外)。

20、4.15.4.2制定复检制度并保留相关的复检记录。

21、4.15.4.4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

22、4.15.4.5建立检验与临床的科间协调会议制度,每年1~2次,共同改进检验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23、4.15.5.1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的相关制度。

24、4.15.5.1有试剂及校准品使用登记制度。

25、4.18.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设输血科或血库。

26、4.18.1.1有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27、4.18.1.2有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与规范:(1)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2)有应急用血预案。(3)有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和输血管理流程。(4)有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28、4.18.1.2输血科和各临床科室(如各手术科室、急诊科等主要用血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共同落实输血管理相关制度。

29、4.18.4.1有用血申报登记、血液入出库管理、血液核对、血液贮存及相容性检测的制度,服务项目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30、4.18.4.2有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规范,且保存。

31、4.18.4.2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再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各项内容,执行双人、双

核对、签字制度。

32、4.18.5.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33、4.18.5.1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34、4.18.5.3医院有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35、4.18.5.4有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

36、4.18.5.4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

37、4.18.5.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

38、4.18.5.4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

39、4.18.5.5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40、4.18.6.1有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41、4.18.6.1有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应急预案汇编1、1.4.1.1各级各类人员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内容。

2、1.4.1.1有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以及医院的执行流程。

3、1.4.3医院有明确的应对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4、1.4.3.1定期进行灾害易损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对相应预案进行修订,并开展再培训与教育。

5、1.4.3.2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6、1.4.3.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7、1.4.3.2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8、1.4.4.1医院有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应急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及应急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训,组织考核。

9、1.4.4.2有停电的医院总体预案和主要部门应急预案。

10、4.15.2.5制订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11、4.15.2.8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实验室建立微生物菌种、毒株)

12、4.15.2.9有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

13、4.18.1.2有应急用血预案。

14、4.18.4.3医院有紧急用血预案,有具体保障措施。(1)有紧急用血的应对预案文件。

(2)有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措施。

15、4.18.5.5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培训考核1、4.15.2.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4.15.2.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4.15.2.5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并作相关记录。

4、4.15.3.1医院若设置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IV 初筛实验室等”,则检验人员经培训考核后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方可独立工作。

5、4.15.3.2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6、4.15.3.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评价培训效果。

7、4.15.3.2培训及考核记录完整,有授权人员的定期评价,工作人员无超权限范围操作。

8、4.15.4.5定期对咨询情况和沟通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培训。

9、4.15.6.2对临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10、4.18.1.1有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11、4.18.1.2有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与教育,并有记录。

12、4.18.2.1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13、4.18.2.3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14、4.18.5.3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15、4.18.5.5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16、4.18.5.5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17、4.18.5.5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涉及“督导”的条款1、1.4.4.2A有主管职能部门的督导检查和持续改进资料。(医院有停电事件的应急对策)

2、4.18.1.1B职能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成效评价,有记录。(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3、4.18.1.2A职能部门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持续改进有成效。(医院有临床输血反应处理规范和应急用血预案、采集血标本等制度与流程,并遵循)

4、4.18.3.1B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血库)对各临床科室(如各手术科室、急诊科、血液科等主要用血部门)合理用血,落实输血适应证的规范要求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督促整改。(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用血合理)

涉及“监管”的条款1、1.4.5.1B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记录。(制定应急物质和设备计划,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有适量应急物资储备,有应对应急物资设备短缺的紧急供应渠道)

2、1.5.4.1B职能部门对工作有监管,有追踪、有评估与持续改进。(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取得成果)。

3、4.15.1.4B有职能部门监管记录。(有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

78、4.15.2.7B职能部门有监管记录,有改进措施。(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置符合要求)

4、4.15.2.8B职能部门有监管记录,有改进措施。(实验室应建立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并安排人进行监督)

5、4.15.2.9B有职能部门监管的记录。(实验室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6、4.15.2.9A针对监管情况,持续改进危险品管理工作。(实验室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7、4.15.6.2B实验室与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有监管流程与记录。(有完整的标本采集运输指南、交接规范,检验回报时间控制等制度)

8、4.15.6.2B根据监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有完整的标本采集运输指南、交接规范,检验回报时间控制等制度)

7.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七

该第三版反映了全球医疗服务的动态变化, 例如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法的应用;医护工作者面临着接触到生物及其它的危害。感染因素在全球迅速传播, 医疗错误不断发生, 医疗服务面临种种道德与法律的挑战日益增长等。该第三版医院标准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比第二版增加篇幅约近1/3) , 新增加并修订了一些标准, 以处理出现的这些问题, 包括了新增“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一章, 新的评审决定规则, 以及修订了评审政策。与所有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一样, 第三版医院评审标准包括整套的标准、每条标准的含义、以及评估是否达到各项标准的衡量要素。这种结构将使读者明确和理解体现在这些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本书中文版将忠实于原文, 内容准确, 具有专业水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独家发行, 即日起征订, 每册定价人民币80元 (邮购免收邮费、挂号费) 。

邮购地址: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芳群公寓6号楼203室《中国医院》杂志社邮编:100078

电话:010-67609652 67609651传真:010-87677821 87677705

联系人:袁英均赵珊E-mail:zgyy@vip.163.com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崇文支行南三环东路分理处户名:《中国医院》杂志社

账号:2006 0104 0007190网址:www.chaj.com.cn或www.yyqbts.cn

8.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 篇八

分析二级医院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护士长的作用。

首先分析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监控管理中质量的管理认识肤浅,对其管理工作的缺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管理上缺乏力度。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病人的治疗护理上,忽略了对各病区医院感染的监控和护士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没有将有关院内感染的预防知识融入到病人的健康教育中。

2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相当一部分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高危、中危、低危物品,及高效、中效、低效消毒液含糊不清,致使临床工作中出现高危物品采用低效消毒液进行消毒的现象。

3重点环节(导管室、内镜室、产房、ICU)的感染管理监控及医院感染监测不到位。

4院内感染管理相关质控管理制度坚持不能进入常态对质量控制的范围模糊不清。忽略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落实,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区分不清、换下的脏被服管理不善、一些消毒物品有过期的现象等。

5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护理管理者比较重视病区的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缺乏对护士进行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使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为了节约成本,违反操作规程,简化流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较差,接触患者后洗手率42%,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洗手率45%,仅有32%的人认为手是传播病毒的媒介。52%受访者认为洗手培训不足,包括对洗手的指征和技术要求不了解,平时工作中没有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2]。

医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是否能有效持续地发展和逐步提高质量,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士长的作用体现在对环节质量的监管方面。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科内工作人员监控管理意识。首先护士长要加大对科室护理人员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意识方面的教育力度。树立主人翁的参与意识,树立医院感染的“零宽容”理念。从而在认识上跟得上,行动上展得开。

2强化在职培训。护理管理者要把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纳入到护理理论的培训考核中,使护理人员能自觉的学习感染防治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增加护理人员主动预防的观念。要根据科室人员的不同层次,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培训与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技能培训目标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与考核管理。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季有考试,考核的结果与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全员学习和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管理措施。实行质量的自控和互控相结合的控制管理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质量指标管理体系,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将定期检查与随时督查相结合。重在转变管理行为与效果上下功夫。

4切实落实手卫生。科室必须为医护人员提供易于接受的洗手依从条件,从而有效促进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将督促手卫生的落实纳入科室质控小组常态管理内容之一。

5督促科内护理人员把预防院内感染知识融入病人的健康教育。在病人入院时就向患者传授相关知识,引导他们作好自我防护,增强患者和家属参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提高病人的遵医依从性。

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工作与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密不可分,

护士长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要充分利用科學的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及人性化的理念进行管理,将预防院内感染体现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齐珊,李润秋,黄惠珍 护理管理与预防医院感染的关系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月第11卷第6期633-634

上一篇:大学生关于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生人生目标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