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2024-06-26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共11篇)(共11篇)

1.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一

引言

实行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最佳利好就是能够在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之间实现资金的直接交易。

减勉了不少中间环节,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

中介机构以获得的证券投资者的专利资产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利用增级机构和信用评级和对专利资产支撑的证券进行增级和信用评级,使专利资产支撑证券能够具备正常手续在证券市场上合法地实现合法交易。

专利资产证券化融资结构的核心概念是资产分割从法律上得到保证,准备用作证券化的专利资产实现了从资金的需求者的信用风险中剥离。

特殊目的机构在专利资产证券化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主要表现在:(1)特殊目的机构采取实际销售的的运营形式获得发起人的资产,使交易双方的资产真实分离,依据相关法规就能够实现证券交易双方破产风险相隔离。

(2)特殊目的机构实际经营状态也会对其发行的专利资产支撑证券的考核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3)特殊目的机构因其特殊的功能可以实现从组织实施形式直接探制专利资产证券的发行形式。

在实践中专利资产证券化必定会涉及到许多法律方面的理由,科学地处理好特殊目的机构所涉及到的法律理由极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到专利资产的证券化进程。

因此,专利资产证券交易化中介机构的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保障一直都是立法的重要元素。

一、必须解决特殊目的机构涉及到的法律理由

2.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二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内涵

旅游目的地营销即是将旅游目的地这一特定的空间层次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 将地区的未来发展远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 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 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旅游目的地可大可小, 可以小到一个具体的景点, 也可以大到一个城市, 甚至国家。在我国一般将旅游目的地以行政区划进行划分, 多指一个城市, 如成都市、北京市等, 但也有把具体的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在此, 笔者认为以一个城市、区域甚至或是国家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是比较合理的。

二、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积极作用

(一) 树立中长期发展目标。

旅游目的地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的饭店、旅行社、景点等, 其经营的出发点主要是短期盈利所以大部分的小企业在经营战略上一般都很难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其行为尤其是营销行为更多的都是短期行为, 甚至仅仅表现为促销的部分, 这就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和发展十分不利。政府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就体现在通过引导企业树立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解决战略性的发展问题, 主导那些不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营销活动。

(二) 破解信息不对称。

旅游服务在旅游者购买前是很难被展示的, 而且经常是在非旅游目的地就被远程出售。旅游者必须要通过信息收集来获得他人对服务的评价, 进而做出选择。而旅游者要想获得综合性的信息就会寄希望于服务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但大多数的旅游服务商提供的信息都是从本企业出发, 旅游者需要花费较高的代价来收集, 这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和营销是十分不利的。政府的积极作用就体现在, 政府可以从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的角度出发, 对范围内的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后向旅游者提供, 解决了旅游者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

(三) 树立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塑造上。政府可以通过策划或是主办一些大型的节事活动来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而在出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时, 由政府出面从宏观层面加以协调解决, 可以更好的保持旅游目的地的良好社会形象, 这对于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树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责任往往是单个旅游企业所不愿承担的, 必须依靠政府来主导。

(四) 协调旅游目的地各景点的行为。

很多情况下一个旅游目的地往往有着几个旅游景点, 这样不同的景点就会有不同的行为, 他们的行为很可能会互相促进, 但也很可能会互相牵制形成反效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通过协调不同景点的行为, 来达到共同营销的目的。比如农家乐,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就特别容易形成农户的恶性竞争, 这将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个效益, 而且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也会产生较坏的影响, 且农户的收入也会降低, 而政府的干预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政府通过相关的旅游法规, 约束农户的行为, 使之形成良性的竞争, 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 减少旅游目的地中各旅游企业的重复营销。

重复营销在旅游营销中十分常见的现象, 特别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 重复营销最容易发生在旅游目的地有多处景区的情况下。各个景区都会针对自己的特色进行营销, 在营销上都会花费较多的费用而由于处于一个旅游目的地范围内, 这种重复营销就会形成资源的浪费,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的增加, 甚至由于重复营销还可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不良影响。而如果政府主导旅游目的地营销, 就可以大大减少重复营销, 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来分摊旅游营销的成本, 还易于形成鲜明的特色。比如成都的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正是由于政府的规划改变了两个景区过去各自营销重复营销的问题。

三、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需克服的问题

(一) 政府要避免干预微观营销活动。

各个旅游目的地的景区作为微观营销主体, 其营销行为的出发点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 甚至会是从单次营销的具体、直接效益出发, 因而其营销行为必然体现出短期行为特点, 营销目标明确, 要求迅速提高收益, 而从长其来看, 微观主体的营销行为是不可取的, 但是这种自发的营销行为本身体现了各微观主体的现实需求, 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营销行为, 并不能消除微观主体进行短期行为。况且政府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 政府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因而政府应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整体营销, 去规范整个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整体行为, 引导行为主体向着整个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战略靠近。而不能去过多地干涉微观主体的具体行为, 这会影响政府在目的营销中积极作用的更好发挥。

(二) 政府应优化旅游目的地营销环境。

旅游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而旅游目的地营销是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营销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应着眼于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 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如优化媒体与旅游业的关系, 优化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目的地营销微观主体的关系, 优化营销的法律环境等, 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更有效的营销活动提供软环境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蒋满元.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行为选择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 (6)

3.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三

【关键词】目的论 目的原则 外宣翻译

一、引言

政治外宣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严肃性以及典型中国特色语言,英译过程必然障碍重重。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尽可能表达足够的信息。

二、目的论

由维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重点解释了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统摄地位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要与原文在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定要在功能上等同。这凸显出目的论优势在于允许译文因翻译目的和翻译委托而异。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且迎合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忠实原则强调原文的信息、译者对的阐释以及译者表达的信息之间必须忠实。

三、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1.目的原则。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比照例文,不难发现译者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准确无误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1)增词译法。增词译法是为了使译文尽可能与原文信息,效果,功能对等而在译文中增添的非加不可的词语。

1)“三公”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四风”formalism, bureaucracy,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例1)中的缩略词 “三公”“四风”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政治用语,若直接音译,西方读者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为使目的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信息,译文中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且因此类特殊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对应词汇,只需提供阐释性翻译即可,该词本身不一定要译出。

(2)抽象译法。根据冯庆华(2010),抽象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有必要把原文中有具体意义和具体形象的单词和短语习语进行抽象化处理。

2)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比对例2)不难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有铺陈渲染色彩。译者并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而是采用抽象译法弱化原文形象,利用客观简洁的手法来取代原文渲染铺陈的手法化虚为实。译者一则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喻表达并不为与我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迥异的西方大多数读者所熟知,二则考虑到外宣翻译需准确无误传达原文信息的基本要求,有力避免了原文如直译所带来的假大空之感。三,译者还顾忌了英文行文习惯,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非常具有可读性。

(3)省词译法。省词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删除那些细小繁琐重复的信息。这不仅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期待,使译文更易接受和理解。

3)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4)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例3)、4)中“……的声音”“扩大”和“提升”的意思上下文中皆有体现,略去未译简洁明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2.连贯原则。翻译政治外宣材料时,译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行文习惯及目标读者的需要,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地道、流畅自然,无晦涩难懂的中式英文表达。

3.忠实原则。下面例5)中,译者严格遵循外宣翻译贴近原文的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这种高度忠实性也是由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类似例子繁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5)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例6)综合运用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文“舌尖上的安全”套用中央电视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新颖独特,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套用 a bite of Safety 这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硬译,而是为了让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并了解中国国情以达到外宣的目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译出,而bite 一词的使用又尽可能地彰显了与原文的紧密联系,在遵从目的法则的同时又考虑到忠实法则,可见该译文的可行性以及译者做时政外宣翻译时游刃有余。

6)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四、结语

外宣文本事关国家大事,其翻译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形象的塑造和与外国交流顺畅与否,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时政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价值绝不止于此,有待学者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 + 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2): 40-43.

4.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四

三、重塑:新型侦查目的观在我国的建立

显然,我国的侦查目的观缺乏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由于侦查目的是缔造侦查程序的前提和指导,侦查目的观的混淆必然带来侦查程序的结构紊乱。我国侦查程序的结构之所以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良,尤其是与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的改革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甚至因此引发侦查程序与起诉和审判程序之间的机制冲突或硬冲突,究其原由应该说是与我们在侦查目的观上的混乱认识是密切相关的。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迄今已逾5年,新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已经在实践运作中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侦查程序中的问题已经引起学者和立法者的高度关注,如果说96年刑诉法的改革重点是庭审程序和起诉程序,那么侦查程序就是下一轮刑事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缺乏了侦查程序的配套改革,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的改革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但是,改革侦查程序,首先必须转变我们的侦查目的观,侦查程序的结构性调整依赖于侦查目的观的全面转型。

从一般法理上说,对先进国家法律制度的借鉴、移植是后发展国家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然而,跨文化的法律移植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难有成功的先例,这是因为,制度本身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孕育其生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将一项法律制度从一国移植到另一国,如果不注意对该项制度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理的斟酌、考量,将不免产生“南橘北枳”的效应。在这方面,国外已为我们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本世纪以来,随着英美法与大陆法两大法系之间接近、融合趋势的加强,两大法系的国家之间开始相互学习、借鉴。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陆法国家为改善本国的人权保障状况,而试图引进英美对抗式程序要素的努力。例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239条,就是模仿英美法中交叉询问制度而设立的,该条款规定可以采用英美模式,以当事人辩论制实施庭审程序,允许双方当事人的律师而不是法院,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对证人进行主询问与交叉询问。然而,出乎立法者意料的是,这一条款自设立以来,几乎没有当事人运用过,变成了一条死规矩。[18]其中的原因分析起来也至为简单,因为交叉询问制度虽然是一项技术性规则,但仍然是以英美国家内生的对抗制精神和文化为基础的,[1]在德国这个强调权威而缺乏对抗制精神和文化的国度,不具备使其生根、运行的社会土壤。对此,立法者只能感叹跨文化法律移植的艰难性,必须三思而后行。实际上,这一经验并非为德国所独有,它对所有面临跨文化法律移植的国家而言具有普遍意义,我国作为一个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进国家,在面临法制现代化的课题时,也选择了制度移植的发展路径,试图在借鉴、移植法治国家先进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法律制度体系。但是,法律移植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第一,选择移植的对象即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应当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应当代表法律制度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这是跨文化法律移植的内在条件;第二,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应当与移植国现成的法律体系深度契合,不会产生机制上的硬冲突或观念上的软冲突,这是制度移植的外在条件。虽然从诉讼文化分类的角度说,侦查目的观本质上属于观念性诉讼文化,而不属于制度性诉讼文化,因此本身属于不可移植的部分,但是由于观念性诉讼文化和制度性诉讼文化之间的互动性,我们通过对相关诉讼制度的移植,同样可以型塑与之相适应的`诉讼观念,侦查目的观亦是如此,侦查目的观的实质就是侦查与起诉、审判的关系问题,它是通过一些列具体制度设计加以体现的,侦查目的观的借鉴、移植是完全可以通过对具体制度的移植来实现的,因此,侦查目的观的借鉴、移植是可能的、可行的。

侦查目的观的借鉴、移植必须遵循制度移植的一般原理进行。首先,从制度移植的内在条件考察,英美法国家的侦查目的观应当成为选择移植的对象。比较英美法国家的侦查目的观和大陆法国家的侦查目的观,以公诉准备观为基础、倾向于独立目的观的英美法国家,更加看重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因此可以称之为权利保障型目的观,而大陆法国家的侦查目的观更为重视对犯罪的惩罚,因此可以称之为犯罪惩罚型目的观。从两种观念模型的客观效果来看,大陆法国家的犯罪惩罚型目的观更有利于打击犯罪、控制犯罪;而英美法国家的权利保障型目的观更有利于保障和维护犯罪

5.政府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精选)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历经五次机构改革,已经由原来的适应计划经济的政府逐渐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从历次改革的经验看,改革能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改革,还是各省、市、县乡的改革,能取得全面成功,都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措施得力分不开。就拿山西省的改革来说,从改革进行动员部署到中间召开推进工作会议,再到改革的总结,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省委省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各市县都要把机构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力求积极稳妥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而且省委、省政府还组织了专门的督查组五次深入各市、县、乡对机构改革进行督查,与此对应,各市、县也组织了督查组进行督查。有的市在市级领导班子中进一步明确分工,包县区、包部门抓机构改革,有的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书记签订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各县、各部门一把手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委市政府定期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通报。1994年山西省机构改革时许多市县仅仅是出台了改革方案后就再未进展,使得机构改革留于形式,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市县领导重视不够。

二、配套政策完善,措施得当有力。在机构改革文件出台的同时,其他配套政策必须相应出台,才能使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制度保障。山西省在2000年机构改革时,在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出台的同时,人员定岗、学习培训、人员分流、于部选拔、干部审计、资产处置、档案管理、事权划分、改革纪律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同时出台,使得机构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政策可循。单是在人员分流安置方面,许多市县都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积极可行的政策,如宁武县围绕发展旅游和煤炭产业,将大批干部分流到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减轻了财政负担;黎城县组织干部到农村搞调整产业结构等。但在改革中,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是一味照抄照搬上级或其他地方的人员分流政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可行方案,致使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因得不到妥善安置而成为遗留问题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三、准备工作扎实,宣传发动充分。无论是中央的改革,还是各省的改革,在机构改革前开展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能使改革顺利推进并全面完成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改革前,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对机构、编制、职能和人员的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调查,做到底子清、政策明,才能使改革有得放矢,不出差错。在改革正式开展前,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层层发动,在改革的每个阶段,都进行周密的部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保证整个改革过程思想不乱、工作不断、社会稳定都极为重要。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6.在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篇六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国伟同志宣读了《商丘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保存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部署,国务院、省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8 月20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启动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商丘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印发。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政府担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组织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职责。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搞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细致工作,务求扎实成效,确保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实现商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二是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合理划分事权;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四是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加强行政管理制度建设。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 .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重点。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

一要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梳理政府现有职能,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行业组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政府不再干预。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下放管理权限,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要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方面实现新突破。要结合商丘实际,在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的同时,加强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职能;加强政府在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强化市场监督方面的职能;加强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方面的职能;加强政府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职能。市县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是,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规定履行相应的市场执法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努力扩大就业,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应对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本地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负责本地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公用生活设施建设和维护,保护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三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解放思想,总结经验,大胆探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加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和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规范办事制度和程序,公开办事依据,简化办事流程,改进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 .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对政府机构改革关注的重点就是政府机构设置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予以落实。

一要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着力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在实行大部门制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综合管理与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服务“三农”的管理体制。这次市政府机构改革,组建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加强对工业的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组建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了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体系;组建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了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方面相近的职责和机构,加强了文化领域的综合管理;组建了市交通运输局,促进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合了医疗管理和药品管理职能,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责任;加强金融业、能源建设的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了有关管理服务机构。

二要严格执行政府机构限额,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大城市政府机构限额40 个左右,中等城市30 个左右,县级市22 个左右,县、区为14至22 个左右。这次改革,市政府设置了政府工作部门34 个,部门管理机构1 个,市人防办作为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维持现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已经设立的,该撤销的要坚决撤销,任务交由现有职能部门承担,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

三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规范机构设置。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省里没有就必设机构作出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市县与省里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市县之间也各有特殊性,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各地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去统筹安排机构的设置形式,为进一步整合机构留下一定空间。但是,省编委根据省委会议精神和中央编办的答复意见,对整合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下决心整合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真改、真整、真压缩,在这个问题上不留口子。在这里,我强调指出,市里设为行政机构或部门内设机构的,县(市、区)对应机构原则上不得设为事业单位;市里没有设置的机构,县(市、区)原则上不单独设置;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原则上不得设为事业单位。二是整合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同步进行,要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整合意见纳入机构改革方案同时上报,与行政机构一并审批,没有报批的,视为自行设置。三是机构设置要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今后一律不准自行设置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发现自行设置,按照中纪委《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严肃处理。

这次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涉及新组建、撤并整合、职责和隶属关系调整的机构共48 个,其中:新组建政府工作部门6 个、部门管理机构1 个,撤销政府一级机构11 个,调整政府一级机构4个,整合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17 个;另外涉及更名、设立、调整和职责划转的机构还有9 个。通过改革,市政府机构设置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主要部门与省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也切合商丘实际。

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在机构限额内,结合自身实际,加大机构的整合力度,合并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职能整合要注重体现本级政府的功能特点,主要部门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要尽量保持与市政府部门一致,便于工作衔接,县(市、区)政府机构的规格和名称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防止出现同类机构的规格高低不一,名称五花八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现在,一些部门的内设机构设置过多、分工过细,普遍存在职能交叉重复、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门坎多、办事难,干部和群众意见大。有的部门每增加一项新的职能或任务,就要增加一个内设机构,造成内设机构膨胀。有的部门一个科(股)室只有一两个人,除了科(股)室领导和担任非领导职务的科(股)级干部外,基本没有一般干部。这些问题,也是制约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这次市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积极稳妥、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方法,选择新组建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大科室制试点;同时,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原则上不增加内设机构,允许一个内设机构对口上级部门几个内设机构,不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内设机构对口上级部门一个内设机构。

3 .理顺职责关系,着力强化责任。

理顺职责关系,着力强化责任,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的必然要求。目前,部门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市县之间、市县乡各层级之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还普遍存在。这次机构改革,重点要理顺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要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合理界定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切实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划清职责边界,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并在“三定”中进行明确,防止交叉扯皮。要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有关部门在作出涉及其他部门工作的重要决定时,应主动征求意见,搞好沟通协调,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理顺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这次机构改革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实现以责定权,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通过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着力解决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对称等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绩效考评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大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的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受追究。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政府的执行力。

三要理顺垂直管理部门与市县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要通过体制、职能和机构调整,特别是通过“三定”工作,对垂直管理部门与市县政府的权责关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以明确,逐步形成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沟通顺畅、相互支持的工作配合和衔接机制,既确保严格执法和政令畅通,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维护市县经济发展环境。

四要理顺市县乡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要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重点的基础上,清晰界定、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责,切实解决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事权界限模糊、主次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上级有权无责、下级有责无权的问题,努力做到事权清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要结合政府职能调整与转变,按照必要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以及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的职能和权限。要实行重心下移,服务基层,把那些能够实行就近管理和属地管理的事务坚决下放,凡是下级政府能办的事,就不要拿到上一级政府来办。在市与区的职责关系上,要上收规划权、下放管理权,经济综合、城市规划与基础建设等事务以市管理为主;社会服务与管理事务以区管理为主。

4 .严控机构编制,巩固改革成果。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指标,更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

一要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这次机构改革,中央规定,要确保机构和行政编制总量在限额内实现“两个不得突破”。因此,在改革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必须”:必须严格控制增加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防止出现新的膨胀;必须严禁将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混用,严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和超编进人,防止出现新的违规现象;必须严格实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人入编审核和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机构编制实际情况与批准的机构编制相对应,实有人员数在编制数内与编制相一致。

今年6 月,中央纪委为严肃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纪律,处理机构编制违纪行为,保障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专门印发了《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针对机构编制工作专门制定的第一个解释性党内法规。《解释》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依据,明确规定了超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擅自设立机构或者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违反规定增加编制或者超出编制限额录用、调任、转任人员,干预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等违纪违规行为,分别应承担的责任和具体处分办法。《解释》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机构编制违纪行为在党纪处分方面的制度空白,对于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机构编制管理行为,防止和纠正机构编制违纪现象,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省纪委、省编委和市纪委、市编委也分别下发了《解释》的学习贯彻意见和实施意见,市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纪委文件精神,带头执行机构编制纪律,坚决防止和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那些借机构改革之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要依据《解释》的规定从严查处。

二要积极消化分流机关超编人员。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直党政机关平均超编达90 %,全省有6 个党政机关超编500 人以上的县,商丘就占了5 个。机关超编人员必须通过改革予以消化。各县(市、区)一定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超编人员的消化和分流。凡超编的党政机关,人员一律只出不进;对党政机关总体超编的县(市、区)上收一级进人审批权限;缺编的党政机关需要补充人员,原则上从超编的党政机关人员中调整,确保20xx年年底以前按中央要求完成消化机关超编人员和混用事业编制人员的任务。市委、市政府已经研究决定,将各县(市、区)完成消化超编人员年度任务情况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以确保年度消化超编人员任务得到落实。

三要优化人员编制的资源配置。这次机构改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同层级人员编制的潜力,优化公务员和编制的资源配置。对一些加强的部门所需要的人员编制,应优先从职能弱化和任务不足的部门连人带编制进行调剂。这样做,既能满足工作需要,又不增加人员编制总量和财政负担。

四要巩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20xx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大幅度精简了乡镇的机构和人员,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空编276 名,乡镇人员实现了负增长。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引导人员到基层去,到工作一线去。要坚决杜绝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反弹,决不允许出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擅自设置机构、超配领导干部和随意进人的现象,也决不允许发生擅自挤占挪用乡镇空余编制的行为,否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三、加强领导,切实搞好改革的组织实施

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到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政府工作的全局。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确保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现在距年底不到1 个月的时间,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机构改革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紧落实,确保积极稳妥,快速推进,尽快完成任务。对这项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吃透改革政策,把握改革方向,做好决策协调。要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形成合力。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县(市、区)要抓紧研究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切实把机构改革各个环节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中央规定,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由市级党委、政府研究提出,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向中央编办备案后实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由县级党委、政府研究提出,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并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后实施。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参谋助手,认真履行职责,勇于坚持原则,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做好改革方案的拟定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及时跟踪了解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实情况。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市委、市政府将适时对市政府部门和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进行检查验收。

二要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以及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严明纪律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要求,严明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纪律。严格执行经过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自行其是。不准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甚至搞任人唯亲或打击报复。严禁在机构改革中,违规调动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物、挥霍浪费。机构调整变动的部门要及时做好资产清查、财务清算和审计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做好改革过程中的档案、公文和印章管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各级各部门在机构整合和新职能界定之前,要认真履行原有职责,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职能转变和调整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工作衔接,防止出现“空档”,切实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正常运转。

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制度,加强对机构编制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对违反规定的要认真查处,限期纠正,并按照中央纪委《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处罚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纪检监察、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审计、档案、保密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那些借机构改革之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要从严查处。

三要立足全局,做好“三定”。“三定”是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简称,“三定”的重要性,温家宝有着精确的论述,他在20xx年4 月22 日中央编委会议上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定’好坏决定机构改革的成败。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三定’规定,坚决贯彻中央的改革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制定和完善部门“三定”,作为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早作筹划,抓紧抓好,确保质量和实效。在“三定”工作中,要加大内部机构整合力度,优化机构设置,减少职责交叉,完善协调机制,顺畅内部运行,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市政府各部门要抓紧安排部署本部门“三定”草案的拟定工作,要在12 月20 日前将拟定的本部门“三定”草案报送市机构编制部门审定。县(市、区)政府部门的“三定”工作也要在市委、市政府批准改革方案以后,抓紧进行。争取在明年3 月底以前,基本完成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四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当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机构改革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协调推进。要在推进机构改革的同时,抓紧抓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有效改善,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把机构改革与开展“两转两提”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效能;要把机构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一步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机构改革的成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7.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七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原则,外宣翻译

一、引言

政治外宣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严肃性以及典型中国特色语言, 英译过程必然障碍重重。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尽可能表达足够的信息。

二、目的论

由维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重点解释了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统摄地位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要与原文在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 但两者并非一定要在功能上等同。这凸显出目的论优势在于允许译文因翻译目的和翻译委托而异。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且迎合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忠实原则强调原文的信息、译者对的阐释以及译者表达的信息之间必须忠实。

三、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1.目的原则。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比照例文, 不难发现译者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准确无误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1) 增词译法。增词译法是为了使译文尽可能与原文信息, 效果, 功能对等而在译文中增添的非加不可的词语。

1) “三公”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四风”formalism, bureaucracy,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例1) 中的缩略词 “三公”“四风”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政治用语, 若直接音译, 西方读者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为使目的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信息, 译文中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 且因此类特殊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对应词汇, 只需提供阐释性翻译即可, 该词本身不一定要译出。

(2) 抽象译法。根据冯庆华 (2010) , 抽象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有必要把原文中有具体意义和具体形象的单词和短语习语进行抽象化处理。

2) 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比对例2) 不难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具有铺陈渲染色彩。译者并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 而是采用抽象译法弱化原文形象, 利用客观简洁的手法来取代原文渲染铺陈的手法化虚为实。译者一则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喻表达并不为与我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迥异的西方大多数读者所熟知, 二则考虑到外宣翻译需准确无误传达原文信息的基本要求, 有力避免了原文如直译所带来的假大空之感。三, 译者还顾忌了英文行文习惯, 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非常具有可读性。

(3) 省词译法。省词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删除那些细小繁琐重复的信息。这不仅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期待, 使译文更易接受和理解。

3) 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4) 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 又有质的提升。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例3) 、4) 中“……的声音”“扩大”和“提升”的意思上下文中皆有体现, 略去未译简洁明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2.连贯原则。翻译政治外宣材料时, 译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行文习惯及目标读者的需要, 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地道、流畅自然, 无晦涩难懂的中式英文表达。

3.忠实原则。下面例5) 中, 译者严格遵循外宣翻译贴近原文的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这种高度忠实性也是由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类似例子繁多, 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5) 稳中有为, 稳中提质, 稳中有进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例6) 综合运用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文“舌尖上的安全”套用中央电视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A Bite of China) 新颖独特, 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套用a bite of Safety这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硬译, 而是为了让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并了解中国国情以达到外宣的目的, 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译出, 而bite一词的使用又尽可能地彰显了与原文的紧密联系, 在遵从目的法则的同时又考虑到忠实法则, 可见该译文的可行性以及译者做时政外宣翻译时游刃有余。

6) 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四、结语

外宣文本事关国家大事, 其翻译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形象的塑造和与外国交流顺畅与否, 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时政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价值绝不止于此, 有待学者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 2012 (2) :40-43.

8.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八

关键词:破产法;政府托管经营;合法性

一、政府托管经营的基本分析

在市场实践中,托管经营多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指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通过法律形式(如协议)将某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有偿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一种产权运营方式。

政府机构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对企业进行托管经营,本文所指的政府托管经营,除了少数政府机构直接进行托管经营的情形之外(以下称政府直接托管经营),主要指政府为了挽救企业,避免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而单独出资建立国有企业,由国有企业负责被托管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产权运营方式(以下称政府间接托管经营)。在政府间接托管经营的情况下,托管人虽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国有企业,但它代表了政府,在实际中拥有政府公权力的支持,能基本达到与政府直接托管经营相同的效果。

政府直接托管经营是破产法中的一种危机救助形式,破产法有明确规定的情形是用于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当金融机构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时,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其进行接管、托管,以避免金融机构破产。除此之外,企业破产法并未规定其他情况下的政府直接托管经营。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托管经营有一定的合理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有相关的金融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预测和防范风险,承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职责。而政府间接托管经营,在破产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下文将以太子奶集团破产案为例,来分析政府间接托管经营的合法性基础。

二、政府间接托管经营目的合法性分析

破产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公平保护各权利义务主体的相关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侧重保护的利益主体发生变化。破产法最初着眼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随后认识到破产是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不应强加给债务人过多责任,此时破产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从债权人本位转变为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平衡本位,之后由于时代的发展,破产法要求企业在市场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职工利益,维护公共权益和经济秩序,因此现代的企业破产法体现了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利益平衡机制。

根据破产制度实践的一般规律,企业破产程序的总体目标包括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和财富最大化。为了保证破产法宗旨及其总体目标的实现,政府权力的介入成为必然。就如在太子奶集团破产案中,由于职工的一些不理性行为时有发生,对政治和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株洲市政府才注资一亿元,对太子奶进行保护性经营,其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促进就业,这在整体上是企业处于严重债务危机濒临破产状态时各方利益主体的共同需求,此时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是适当并且是满足破产法的总体需求的。

此外,政府也承担着平衡破产法中各利益主体利益的职责。所谓利益平衡,即按照一定的准则对利益冲突进行调和,以达到公平合理的结果。在破产法利益平衡问题的研究中,学者多注重债权人、债务人以及职工的利益保护,對于政府利益的研究比较少。破产程序当中的利益主体包括债权人、债务人、职工、财产权利人、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这些主体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利益,且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调和。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属于私益性的冲突,集中于是否进行破产清算,在破产和解、破产重整之间作何种决策,如何有秩序并且公正的进行财产的分配以及如何在破产程序中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等等。而本文中的政府利益主要指社会公共利益(即不考虑政府机构作为债权人对破产企业享有税收等公债权的情况),也就是政府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与债权人、债务人进行博弈,最终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社会总体福利等。政府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属于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协调的总原则总目标也应该如前文所提到的:在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公正的分配,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无论从维护破产法的宗旨和目标的角度,还是从平衡破产法各方利益主体利益的角度,政府对企业进行间接托管经营,都有其目的的合法性。政府在意图对企业进行间接托管的时候,所代表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实际上与债权人、债务人的私人利益并不矛盾,对债权人、债务人利益的保护,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有学者认为:“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本质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保护债权人利益实际上是尊重现行的制度、现行的产权基础、现行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在承认现行制度合法性的前提下,唯一的选择就是促进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债权人利益保护隐含的维护秩序利益、社会合法性等价值应是破产制度构建中必须首先承认的基础。”也就是说,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合法公正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同理,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本质上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是破产制度的主要参与方和博弈方,双方之间通过制度调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结构进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以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利益合法公正的在债权人和债权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进行分配,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债务人的利益,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柳艳.论破产法上的管理人中心主义[J].法制与社会,2011(2):115.

[2]巫文勇.《企业破产法》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J].资本市场,2011(7):84-87.

9.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九

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xx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xx县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服从改革发展大局,齐心协力、坚持“三个突出”,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突出高位推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此次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每项工作也都成立工作组,有具体分管县领导担任组长,并明确相关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每个月至少调度一次,每个工作组每周至少调度一次,确保工作有人拍板、有人管事,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是突出高点谋划。每个工作组在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三性”,即:统筹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既突出当前重点,也考虑到长远发展,不“吃一节剥一节”,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既有特色、亮点,也充分考虑到用地、资金等方面的现实承载力;

既有清晰的目标,也有清楚的步骤,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总目标中细化每一步,在做好每一步中体现机构改革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

三是突出高效落实。市委书记xx同志在参加在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时,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五个抓落实”,即: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抓落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落实,切实提高能力素质抓落实,创新方法改进作风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问责抓落实,我们一定贯彻落实xx书记讲话精神,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化、责任化”的要求,列出项目表、路线图、责任人。按照定下来的时序进度,各位组长抓调度、抓协调,各责任单位去抓执行、抓落实,督查考核办去抓督查、抓考核,确保我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

10.改革中的政府 篇十

------论政府机构改革

关键词: 改革的背景 大部制改革 改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改革的建议

摘要: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此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就是国家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民要求进行的一次改革。此次的大部制改革,从实际出发,对我国的社会机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国务院的机构改革的背景,大部制改革,及分析此次的改革利弊和其发展的前景和不足等方面对此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作出分析。从了解背景出发,通过对我国机构模式的了解来了解此次的改革。最后,从改革的效果分析,其发展的不足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正文: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竞争模式转向知识和信息与人才的新的竞争模式,各国在社会的发展中都在大规模的推行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而我国从1978改革开放开始,政府也经历了5次大的改革。经过这五次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得到很到的发展,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可以说,我国的每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进而对政府的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不断的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的需求,要在不断跟新的国际社会得到不断的发展,政府的改革就应该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不断的要求政府部门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改革自己,发展自己,创新自己的体制。

我国政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的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廉洁政府的建设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理论的提出,完善基层民主体制和基层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的建立公开化信息服务,完善各个层面的群众信访制度等等。。。同时不断的调整着政府部门的机构模式,适应发展和需求。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一 改革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的效果看,我们通过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方面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推进全面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除了继续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外,还要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而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要和推动其他三项改革协调进行。其中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根据各层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在机构设置方面,除中央有要求上下对口外,地方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受时间限制。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要坚持能由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不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因专项任务而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予以撤销;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建立协调机制;确需设立的,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分三类进行: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与此同时,还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的保障。

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后,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建立与机构改革方案相适应的科学的运行机制。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每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在实现预期改革目标的同时,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伴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有效防止和杜绝以往历次机构改革后出现的“回潮”和“反弹”现象,是目前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后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 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和其意义(1)大部制的含义

政府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近观这几年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改革,我国出现过很多的发展模式,有深圳模式,晋江模式,顺德模式,还有“小政府,大社会”发展模式。这些方法都是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是不断提升我国政府服务效率的有效推动力。在今年的全会中,提出要进行我国的政府机构的机制和机构的改革,而其中影响最远的莫过与进行大部制的改革。那究竟何谓大部制,其的提出又将对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将政府机构中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们统一行使其职能和权力。职能部门的精简,政府办公机构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资源的合理完善和利用,同时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2)实行大部制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减少政府机构的职能交叉,一定程度上完善行政机构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有效的带动政府体制的创新。在典型的“小部制”体制下,我国政府机构组织在机构的设置和部门之间职能的分配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现象。举不完全的统计,改革以前,政府机构的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能是交叉的。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的职能存在着交叉;在信息产业的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存在着交叉等等。这种体制即早造成部门之间的权责交叉,互相推责,而且还导致职能的分散,削落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不利于集中管理。更甚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在实习大部制改革的条件下,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有效的克服“小部制”体制带来的问题,使政府能有效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其次,推行大部制给个,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目的直指的是建设服务性政府。在”小政府”体制下,部门过多造成职能的分散,不利于落实好“问责制”和建设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而且容易造成部门利益个人化合国家利益部门化的现象的发生。而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部制”改革可以有效的提升效率,使政令通畅,便于管理和延续。

再次,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对我国行政体制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加快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无可否认,大部制将来的改革将会被放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来。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

(三)改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平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的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同时,在大部制的改革中,必须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的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权利的集中所来的腐败问题。

面对“大部制”改革带来的部门与机构精简与从设,在很大层面上说,造成了权利的一定集中。部门职能的集合和扩大,部门的精简,领导的范围和职能的加强,很容易引起一定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权利的过度集中带来的贪污问题,在这阶段的我国,表现的相当的突出。因此,改革中如何的规避因权利力集中引起的腐败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的经验。

3,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原有部门中,综合管理和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时不合理的。综合管理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行业和产业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4,同时还必须主要到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和其他改革相配套的为问题。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此外,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党的理论水平建设,做好理论的保障。

改革先行的是理论,没有良好的理论作保障,是无法推动政策的推行和建设的。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必须加快理论的建设,对我国的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

(四)完善大部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建议

任何的改革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大部制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规避或是减少大部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善政府的服务机制,关键是看与其配套的政策的实行。就目前的大部制改革来说,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健全社会和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只有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改革政策不断的完善。(2)建立好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机制,按照一定的评估原则,规范政府官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完善行政管理体制。(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基本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推进改革才有动力和目标。(4)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政府流程的再造,加强子信息技术对政府业务的流程的监督,同时,积极建立好电子政务的推行设施。这样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合作和相互间的沟通,提高改革的效率。(5)引入竞争机制。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模式,政府也应该推进竞争模式的发展。不仅是在机构的内部之间的竞争,在机构间也应该加快竞争的推进。加强部门之间的竞争意识,提升大部制改革后带来的腐败和权力的平衡问题。(6)加强公众的选择权,积极地发挥公众的权利意识,推进改革的步伐,同时,监督政府的行为,有效的将改革推进。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制改革是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因此,推行大部制改革,必将对推动我国建立法制政府,有效政府,透明政府,民主政府和责任政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新华社日报 2010年3月12号

《公共管理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 2007年

唐铁汉

《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创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井敏

行政管理

汪培琼

2009073029

浅谈我国的大部制改革

-------论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

汪培琼

11.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篇十一

关键词:外语教育;目的;途径;体系;改革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外语教育才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至今外语教育在我国已进行了一个半世纪。从起初的少数官宦子弟到如今的普通大众,学习外语的人数不断增加。国家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外语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但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需要外语,这些人的外语水平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等值得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弄明确。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得到国家政府领导、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和普通国民的广泛重视。随着学习资源和条件的不断改善,学制延长,学时增加,外语(主要是英语,下同)的学习人数规模越来越大。国家、学校、个人投入外语学习的时间、金钱、人力不断增加。效果有目共睹,30多年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一定的外语能力。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只有少数学习勤奋、刻苦钻研又加上有留学经历的人达到了精通某种外语的水平。据教育部2010年12月30日发布的《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的数据,2009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为5311023人,其中外语毕业生324724人(本科毕业生161021人,专科毕业生163703人)。[1]即使2009年的全部外语毕业生都是优秀,也只占2009年全部本、专科毕业生的6%多一点。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优秀者屈指可数。可以说90%多的人学近10年或10多年的外语,其外语水平和能力十分有限,在实际中仍然难以正确应用。因此,从普及外语的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是成功的,但从各方面的投入与达到的效果看,我国的外语教育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要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效率,必须从大处着眼。首先要明确在我国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或目标明确之后,才能确定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探讨教法和学法等才有意义。

一、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

就个体而言,学外语的目的有扩大就业机会、晋职、出国等,本文探讨的是集体行为的目的,也就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外语教育目标。在各级学校的外语教学大纲、课程要求、课程标准中可以找到官方对教育目的或目标的表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表述是:“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3]教高厅[2007]3号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2000年3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从上面的表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外语教育大致有两个层次的目的:一是培养国民日常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培养一定数量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

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多数的工作岗位对外语的需求水平并不高,需要应用外语的机会很有限。从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毕业应该达到的水平看,非涉外工作的人员具有高中毕业甚至是初中毕业的外语水平已足够了,完全可以满足第一种教育目的的要求。涉外单位、部门或岗位对外语的需求水平很高,要达到这些岗位所需求的水平,受教育者不但需要在中学良好的外语基础上在大学进行三至四年的专业外语教育,而且还需要在相当长的社会实践中边工作边继续学习。因此,培养外语高级人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通某种外语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既精通外语又精通一种或多种行业知识的人才,即复合型外语人才。而现在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是用少数单位、少数部门、少数人的高水平需求来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长达十年的外语学习,这显然是人力、时间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不够切合实际,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至于某些个人对外语的特殊需求,完全可以由个人来解决,无需作为大众教育目标兴师动众让没有需要的人陪读。

二、达到目的的途径

1.把我国外语教育的重心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国际化背景下把外语作为国民应具备的一种素质来看待是不会有多少人反对的。要达到普及外语和培养综合应用外语能力的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把外语作为必修科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几十年来,这一阶段的外语教育为在我国普及外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过去的外语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学以及应试教育对外语教学的严重干扰等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育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大学不得不继续进行基础外语教学,占用了大学进行专业外语教育的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把外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必修课完全能够满足普及和培养综合应用外语能力的教育目的,关键在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这一阶段的外语教学质量,首先要革新观念,改革机制,形成共识,切实重视这一阶段的外语教育教学,把这一阶段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心,因为这一阶段是基础,时间长,对人才的后续培养影响巨大。

2.开设特殊用途外语课程。要达到高中课程标准的九级目标和教育部教高厅[2007]3号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换句话说为满足各行各业的工作对外语的一定需求,必须开设专业外语课程,或叫行业外语、职业外语、特殊用途外语。只有让外语与专业或行业、职业结合,才能满足工作需要,才能学以致用。当然,由于过去长期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的社会发展对外语需求的局限性,我国的外语院系形成了重视外语语言和文学教育的传统,培养了大量的外语语言人才,而没有或很少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当我国需要大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时,我们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师资。结果,教育界的专家、高校的老师大都知道学生需要专业外语知识和能力,但开设专业外语课却困难重重。原因很简单,让只有外语语言知识的教师去教某门专业外语课难度当然很大。因此几十年来专业外语教学若有若无。大学开设专业外语课尚有如此难度,在高中开设就更困难了。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大学外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专业外语而不是基础英语或目前的大学英语。开设特殊用途英语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正确途径。

3.小、中、大学一条龙教育。这不是新的观念。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一条龙教育。外国语小学、外国语中学、外国语大学早已存在,这应该是一条龙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是这种思想观念还不够突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体系不够明晰,培养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培养外语人才应像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样,实行对口招生对口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扩大或缩小各个层次的规模。而目前的情况是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扩大一条龙培养规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只有把外语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的人才。

当然,除了外国语小学、外国语中学的学生对口升入外国语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外语院系外,外国语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外语院系也可以安排一定的计划从普通中学招收一些外语成绩优秀又愿意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来丰富生源。

在专业设置上,外语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应做好统筹兼顾。外语类专业院校除了保证一定量的语言文学方向的专业外,应重视和扩大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政治全球化而带来的越来越大的需求。

三、改革现行的外语教育体系

1.缩短基础外语学制。基础外语的教育应重点放在中小学。经过中小学6~9年的教育,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非涉外工作的需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外语的必修时间到中学毕业应该结束。但是几十年来,基础外语作为必修课一直延续到大学,只不过换个名称叫大学英语而已。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搞基础外语教育有现实需要,因为那时大多数中学缺乏外语教师,很多大学新生的外语还不如现在的小学生,即使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从ABC学起的。现在大多数中学都有正规院校毕业的外语教师,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了,但是外语教育的学制却没有变化。学制的一成不变是阻碍外语教育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最大障碍,也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改革学制势在必行。

2.改革大学公共外语的教学内容。与缩短基础外语教育学制相配合,大学公共外语的教育内容必须进行根本的改变。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应以服务职业、行业或专业为宗旨,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特殊用途外语作为教学重点而设为必修课。而对于基础外语水平仍然薄弱者和想提高基础外语水平的学生,可开设与中学外语相衔接的选修课来满足需求。多年来大学开设特殊用途外语课一直举步维艰、效果平平,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原因是缺乏师资。几十年来培养的教师基本都是语言文学方向,教基础外语轻车熟路,而教与其他专业有关的特殊用途外语则多有畏难情绪。另一原因是几十年来盛行不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该考试为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无形指挥棒的四六级考试已不符合大学外语教育的目的要求,极大地干扰了特殊用途外语教育的开展,或取消或根本改变考试内容是现实的选择。

3.落实分工学习的理念。目前我国各地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外国语小学、中学和大学,特别是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对外语人才和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些外语学校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正如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社会大分工是社会进步一样,分工学习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方式。政府应该高瞻远瞩,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好教育的宏观调控,扩大外国语学校的规模,使一条龙外语教育充分发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高级外语人才和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股权及物权转让协议书下一篇: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