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七条定律

2024-09-08

成功的七条定律(共6篇)

1.成功的七条定律 篇一

第一、要养成寻求尽可能多的不同探讨问题方法的习惯,而不要死抱住显得好象最有希望解决问题的那种办法不放。人们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的定额,它可以起一种刺激作用,以期头脑不断地寻求观察问题的其他办法,寻求类比和可能的联系。只要坚持不懈地探求,几乎总能找到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二、要对各种假定提出诘难。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思考某件事情时,总可作出几种假定——它们往往看来是如此明显,以致我们会无意识地把它们视苦当然。但是,当抱着怀疑的态度仔细追究时,它们可能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或不恰当的,并因此将思想上的障碍扫清。

第三、不要急于对头脑中涌现出的想法加以判断。众所周知,许多科学发现常以假线索作为先导,因此在没有道德探究某种想法会引导出什么之前,不要将其放弃,它也许能孕育出更进一步的想法。目的在于发现一种新的有意义的思想组合,而不问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

第四、使问题具体化,使之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象。这幅图象可以通过改变各个,或对它们进行重排而予以重新构思。要能注意到分歧点,发现相互的关联,考虑到各组分的功能,以及怀疑的限度。粗略的图解也许会有益于用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因素。

第五、要把问题分成独立的几部分。这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法,传统的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埃塞俄比亚的分解法,其目的在于对问题作出解释。与此不同,这儿的目的是对各部分作出鉴别,以便将它们重新排列,重新构成问题这种新组合应切忌把各部分放回到它们原来的位置上,那样只会把你引回到最初的死胡同里去。应该尽量使各部分颠倒和混合。

第六、要从问题之外寻求偶然的刺激。有几种办法可作到这一点,例如,逛逛象伍尔沃兹那样的大百货商店,或者小型的玩具商店,只是随便看看,或者也可以随便从字典里查一个词。在商店里闲逛时,人们并不寻找与问题直接有关的东西,而只会强化已有的想法。一个人应该在头脑中保留有空白处,并随时等待着接受引起人们注意的东西。偶然碰到的对象,或来自字典中的一个词,都可能引发出一批有关的想法,而其中之一也许由于一个幸运的机遇,以致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第七、要参加那种新观念的启发性集会。

2.教育的七条箴言 篇二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性成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人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

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索,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3.成功的七条定律 篇三

关于进一步改进组工干部作风的七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努力践行“七个带头”,争当“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实”的干部,充分发挥组工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我部实际,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带头走访基层

1、改进调查研究。部领导到基层调研要明确主题和任务,坚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陪同人员不超过2人。同城调研,不在调研单位用餐。一般不在节假日到基层单位调研。

2、实行“1+1”联系制度。部务会成员、每个组室分别联系1个基层党组织,部领导、组室负责人每年到联系点不少于30次,年内到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90天,每年至少完成2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并争取在上级主流媒体发表。

3、坚持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正科级单位党政正职由组织部长谈,其他班子成员由组织部部务会成员谈,一般干部由组工干部谈;每名组工干部每月谈话人数不少于10人,印发《谈心日记》,对谈心谈话情况进行如实记录。

4、推行“三进三同”活动。每年组工干部要进基层、进村组、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至少15天,“三进三同”不

1准向老百姓提吃住要求、不准收土特产、不准参加吃请、不准打牌赌博,并记好“民情日记”。

二、带头解决问题

5、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年初,每名组工干部要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出3-4项承诺,签订承诺手册,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完成时限和工作落实情况。基层干部、群众来部里办事,接待要热情,做到一起立、二请坐、三倒茶、四办事、五送客;办事要认真,对基层提出的事项原则上在一周之内予以解决或回复。

6、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部务会成员每人联系2户困难党员,其他干部每人联系1户。每年至少帮助结对困难党员掌握1门实用技术、提供1条致富信息、解决1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部办公室建立结对帮扶管理台帐并负责督促落实。

7、开展组工惠民活动。组织部每年确定2个自然村,开展1次组工干部送“送温暖、慰问困难党员”活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技术、规划等问题,由组织部长带队,每年帮扶物资或资金总额不少于2万元。

三、带头坚持原则

8、严禁“封官许愿”。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严禁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严禁违规干预下级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为跑官要官者说情、打招呼、联系和引见有关人员。

9、严禁“变通程序”。严格按规定程序发展党员,严禁发展

党员走过场、搞变通、简化程序或弄虚作假伪造入党手续。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审批要实事求是,规范程序,公开操作,防止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信访。

10、严禁“跑风漏气”。严禁传谣信谣,不准散布人事调整的小道消息,不准泄露领导班子和干部考察情况、干部任免调配讨论情况、干部和党员审查情况以及其他属于组织内部掌握的情况。

四、带头举贤纳才

11、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凭德才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看公论定取舍的正确用人导向。注重从重大项目、急难险重、复杂环境、边远山区等基层一线锻炼、发现和提拔干部。

1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名组工干部每年要向单位党组织推荐1—2名优秀人才,全县每年要面向社会引进教育、卫生、规划、金融、法律等方面高学历人才100名。加大科级领导干部公选力度,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

13、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每个组工干部要在联系点培树1名优秀共产党员,并长期跟踪。

五、带头服务中心

14、提高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实施“三培养”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活动,树立一批党员致

富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户。

15、围绕中心选人用人。注重配备“经济型”干部,“一把手”要选拔那些既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又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敢于创新、善于抓落实的人。

16、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要指导帮助联系点党组织成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提高管理水平和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的能力。帮助联系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增加集体收入。

六、带头改进学风

17、开展“修身”读书活动。组工干部坚持每天学习1小时、每月撰写1篇心得体会、每季度阅读1本好书;部机关每年举办一次组工业务知识考试,成绩列入组工干部日常考核内容。坚持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

18、开展“组工讲坛”活动。围绕组工业务、政治理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公文写作等内容,部机关同志每年轮流授课至少2次。每年至少邀请有关专家开展3次专题讲座。

19、加强党员理想信仰教育。开展“颂党恩、跟党走”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组工干部讲党课、邀请专家授党课等方式,增强党的信仰;开展党员干部亮牌上岗活动,通过佩戴党徽、挂牌上岗等方式亮出党员身份,强化党员宗旨意识。

七、带头勤俭清廉

20、改进文风会风。坚持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讲实话,控制会议规模和规格;精简文件简报,各类文件篇幅一般不超过

3000字,简报资料不超过2500字;尽量减少要求基层单位提供文字材料。

21、节约日常开支。不用公费电话聊天、谈私事;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从严核定公务用车油耗定额,严禁公车私用;严格接待范围、程序和标准。

4.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篇四

这是一本走向成功的最佳读本。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将使你最终业有所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在现代社会,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入手。

习惯一: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

我们常说:“我不会……,因为遗传……”、“我迟到,因为……”、“我的计划没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满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能主动积极地创造、实现梦想,来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自主选择应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积极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习惯二: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我们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之为“使命宣言”。

任何一个存在的社会组织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阶段性地评估以及持续修正和改良。

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选择不做什么更难。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觉得有价值并对你的生命价值、最高目标具有贡献的事情;要少做紧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别人认为需要立刻解决的事。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于到处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能的人只会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左右。要想集中精力于当前的要务;就必须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牵绊,要勇于说“不”。

习惯四:远离角斗场的时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领导的原则。

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

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五:换位思考的沟通。

如果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其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那么,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医生还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在病人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的同时,医生还反复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

这位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

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1+1可以大于2。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但也有例外。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习惯七: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志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础,所以有规律地锻炼身心将使我们能接受更大的挑战,静思内省将使人的直觉变得越来越敏感。当我们平衡地在这两方面改善时,则加强了所有习惯的效能。这样我们将成长、变化,并最终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有永远的经济保障,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5.与日记有关的七条忠告 篇五

今天我为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作了题为“与日记有关的七条忠告”的讲座,未来新闻媒介从业者、梦想与现实、象牙塔与社会是此次讲座前我仔细考虑过的三组关键词。

临近实习期,风华正茂的学子们即将踏入社会,他们将面临哪些抉择?如何应对危机?这七个忠告也许能对他们有所裨益。

忠告一:做一个清醒的梦想者

梦想是孕育成功之果实的鲜花,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有没有梦想。再者,要看他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和梦想实现的程度。

大三学生曾有过激烈的高考竞争,也经过了相对宽松的三年大学生活,将要面对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迷茫、困惑、犹豫等情绪是常见的。在这样的时刻,如果还没有树立人生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构想,是颇令人担忧的事情。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大梦想,还是小梦想,都是弥足珍贵的。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既然选择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就必然预示着为数不少的同学将与新闻结缘。要想日后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不可能的。在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的前提下,从现在开始,你要把树立的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写在日记里,记录你为目标的推进做的点点滴滴,完全可以取得励志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双赢的效果。当然,大目标可以是你终生为之努力的,小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

忠告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与一个人的智商、能力等相比,成熟的新闻机构聘用人才时,更关注应聘者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常规来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有无和大小,与日记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在与日记结缘后,通过记录、反思和不断地调整自我,是极有可能培养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

日记,似乎微不足道,也似乎是件一挥而就的事情。可是,要想常年坚持下来,对一个人的毅力就是很大的考验了。笔者写日记十五年,切身感受到了它在个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培养上起到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训练方式不可能替代的。

忠告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从事新闻工作,不仅需要宣扬真善美,还要肩负鞭鞑假恶丑的责任。在分辨事实、选择立场等方面,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否则,对弱者的熟视无睹,对恶者的畏惧、逃避或成为其帮凶,都将是对新闻工作者形象的极大损害。

社会是个大染缸,新闻工作者中市侩世俗、敷衍了事、投机钻营者也不乏其人,假记者谋取私利、敲诈勒索等事件屡见报端。这些反面教材都在警示我们——没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恐怕很难在新闻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

善良是一颗种子,它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培育。日记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把善的因子植根日记,把恶的因素不断剔除,不断让自己的心灵干净、明朗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与成功撞个满怀,世界才会越来越可爱。

忠告四:时刻有危机意识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这句经典话语里透露的危机意识让人钦佩。

一个人没有危机意识,或者说危机意识淡薄,要么是因其不自信,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么是经受不了太多的风雨,与混世者同流合污,甘愿平庸。

人生苦短,不把有限的时间用到阳光的事业上去,即使你锦衣玉食、香车美女,也充其量是个行尸走肉。世界一体化、媒介更新速度惊人,不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就要落伍,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和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踏着时代的节拍勇往直前。

提醒、督促和提升你的最好伙伴,就是日记。与你同甘共苦、既看到危机也看到希望的最好战友,就是日记。

忠告五:坚决PK掉昨天的自己

小富则满、浅尝辄止、自鸣得意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人生如登山,只有你不停地攀登,才会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如果你担心受累,害怕跌倒,只在山下原地踏步,面对高山则徒有仰望叹息的份。

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是一件雕塑,能不能打碎自己、重塑另一个全新的自我,需要你的魄力。日记则能为你不断地重塑提供成功的借鉴和必胜的勇气。如果你能每年盘点一下自己,并展望来年,那么,坚决PK掉昨天的自己将会成为你生活的常态。这种常态足以让人敬畏,也足以使人不断成功。

忠告六:忍受孤独

古人云: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小成功需要小孤独,大成功需要大孤独。一个人离太庸俗的热闹的圈子近了,很难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离群索居,也不是主张脱离朋友和集体。这里所说的孤独,主要指的是在往一个大方向前行的途中,因为磨难、挫折和失败,很多人倒下甚至退缩,而你为了更大的成功必须风雨兼程。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得越远,剩余的行者就会越少,这种孤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寂寞。它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抗争,它是你走得更远更快的保证。

综观历史上的名人,很多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孤独就是摧木之风,日记则使他们由凡人到名人的蜕变过程中得以释放了孤独,同时,也提升了孤独的境界。

忠告七:坚持写日记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写日记也不例外。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强调的都是一个“恒”字。

日记的益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这如好酒,存放时间愈长愈香醇。日记并不直接具备“杀伤力”,但是因为日记锻炼出来的毅力却可以使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一个对生命、事业认了真的人,一个怀揣梦想的坚持者,迟早要有所成或者有所大成的。我们乐意看到更多的成功者和他日记中的风景。我们也期待你我都能成为日记的受益者。

以下是讲座结束后学生的有感而发,这样的互动效果颇佳,值得关注和褒奖!

6.非潘金莲不爱的七条理由 篇六

二、不为金钱出卖自己。金莲出身微贱,原不过是大户人家的使女,但并不为那个老阳萎货色的金钱所动,遭遇性骚扰时勇于向主人婆举报。

三、爱国。金莲虽淫荡,但据我考证,所勾引的均为我国淫民。

四、敢于表达爱情。心里喜欢就说爱,谁说嫂子就不能爱上小叔子?晕菜吧你。只可惜遇到了武松这个无情无意的呆子,否则又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佳话。

五、心胸开阔。当第一次向武松示爱被拒绝后,虽然有丑事暴露的危险,却没有因此打击报复武松,并仍旧与其余情不断。不愧是“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六、心狠手辣。试想,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每天面对一个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丈夫,不能离婚,没有妇联,即使在虚拟世界里玩个网恋的机会都没有。换了我也只有杀死自己的份儿,但金莲的选择是与命运抗争,因此我非常佩服她。

七、敢作敢当。谋害丈夫的事情暴露后,敢于承认,瞧瞧潘金莲死的多有气节,听说人家连党员都不是呢,就有这个骨气!

综上所述,我没有理由不爱潘金莲。我对潘金莲的描述可能还不够全面,有昏昏然之处。有人说真爱是昏了头的,我现在就有点昏头,昏头就对了,说明我的爱是真的。

上一篇:2011电力行业创新企业50强下一篇:精选入党转正申请书格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