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精选8篇)
1.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摘要: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四、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倾听,思考,发言,合作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对学生来说,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然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度通常有限,但是并不意味着大脑一次只能学习少量东西,而是因为事物的新鲜感已经逐渐消退,孩子需要更新的刺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吸引住。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拿笔写字,你知道正确的书写姿势吗?”学生会说:“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同学们说的真好。然后老师出示正确执笔姿势的课件,注意看,笔杆所在的直线与纸面形成了一个夹角。想知道这个科学、合理的角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教师由学生再熟悉不过且有教育意义的书写和执笔姿势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发了量角大小的必要。揭示课题的同时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问自答,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思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时,提问:“王刚家到学校走那条路最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一边计算一边思考的情况下自己得出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是存在的,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会答,有的学生不会。有的学生答得快,有的学生答得慢。这时,我们可以要求会答的、答得快的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结果的过程,这就促使这部分学 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于此同时,鼓励不会答的、答得慢的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跟上其他同学的思维。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上应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四、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与自己的同桌讨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样的方式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之,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选取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2.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二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室外体育课的特点,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 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 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 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 踢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4.通过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要使学生锻炼成习惯, 只靠课内是不够的, 而学生个性的发展, 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 如黑板报等宣传栏, 校园广播体育专题内容, 近期国内外的体育动态。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增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 让学生开阔视野, 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观看比赛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和锻炼欲望。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比赛, 可以扩大视野, 增长知识。
三、在教学中, 应注意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意学生情绪的调节
根据教材的特点, 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树立好的典型, 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相反, 则给不良行为习惯带来市常体育课上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
1.严格课堂常规。
2.严密课的组织。抓住突发事件, 及时进行教育。
严密课的组织对学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队伍调动这条主线, 做到备课一定要备课的队伍调动。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
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比较多。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 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 对不良倾向必须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界线, 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 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3.严肃班风, 发挥集体作用, 不断提高要求。
体育教学需要一个好的班风,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个成员进行帮助教育。在教学中, 可采用练习法。如游戏、教学比赛等。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其才能, 同时也要发挥同他人集体协同配合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练习中, 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习惯, 从而达到养成好的集体行为习惯的目的。
总之, 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室外体育教学易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住的闪光点, 也很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 及时进行评价, 提出表扬与批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作为表率,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效果。
摘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明确提出, 要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 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三
一、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语言、经验和行为都来自自己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教学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结合儿童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品德与生活》教材采用了大量反映学生真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生活就在课堂中,而课堂的活动就是解决生活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哪些方面用到水了,使学生真切地了解水的用途及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不是用之不尽的,进而教育他们要节约用水。那么平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节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势引导,让他们动手做节水计划,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绘画等。最后开展评比活动,我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2.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的单元主题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全家福的图画,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一次拔河比赛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组织教学。如《安全第一》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集体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到生活中去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促进儿童发展。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出来的。如我在教学《人人防火安全生活》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防火的重要性,我先让学生观看发生火灾的纪实录像,并进行必要的讲解。为了了解相关的防火知识,我带他们到消防队与消防员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地了解发生火灾的种种原因、逃生自救方法及怎样防患于未然。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观看和倾听中对火灾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防火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自己解决问题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太杂太多,而这些又不能从教材中一一找到答案。而《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是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要遵守多少规范和规则,而是要让学生把这些规范、规则内化为自己基本的待人与做事的观念和态度。这是他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观点和态度正是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当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自己解决。
4.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四
来宾市金秀县三江乡同化小学
梁春芳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 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就对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 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 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 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 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 计算。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
(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5.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专心听课的习惯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关键是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把“听、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学会看平面图、立体图、表格、数据等,精心创设一种既有趣生动又有吸引力、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求知欲望。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上课听要入神、入脑、入心,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和手段,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了的情境中,运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和已学过的知识,去积极动脑思考,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启迪智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努力调度学生上课思维集中和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解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应用题。只有认真审题、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
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 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艮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上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6.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六
摘 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英语的一个良好开端,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英语的根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也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良好的英?Z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所以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还是依靠教师。教师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日常学习中,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训练学生。
关键词 小学;英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8,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97-01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还有人说过“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坚持21后就可以养成。”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呢?下面就来谈一谈本人的简单的意见。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更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不同于汉语,英语是外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前,并不能像接触汉语那样频繁的接触到英语。所以学习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教师要跟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来应对不用的学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新兴事物都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对英语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抓好学生的书写关、发音关,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情趣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来进行课程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必须具有敬业、乐业精神和加强自身英语素质修养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积极刻苦的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终身学习和刻苦钻研。时刻注意加强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想方设法的要克服可能出现的影响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因素。小学生大都有向师性,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培养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学会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学习英语,他们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听、说、读、写四会能力,习惯也能随之养成。
三、不为困难,持之以恒
小学学习英语与学习汉语也有相似之处,就是首先要学习单词,然后是短语,最后才是句子。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单词的记忆是十分重要的了,但是单词的记忆也是最难的。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广泛的认识单词,并且准确的记忆单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背完单词后忘的很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放弃,这就直接导致了英语成绩的下滑。实际上英语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也是一样的,单词背完之后只是短暂记忆,要想长久记住就要经常的读、写、认,这样就会加深记忆,要学会有效的进行复习。要不厌其烦地读,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直到读熟为止。
四、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除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小学英语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教授,也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教师要用爱来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只有让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在小学阶段只是启蒙教育,不会太难,句子也都是易于理解的短句,但是由于每个句子本身都是独立的交际语言结构,很容易受到人文感情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亲身示范朗读句子和对话时,一定要把握好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把状态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为了改善学生“羞于启齿”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克服自身的情绪焦虑,用亲切的口吻和幽默风趣的语气来进行英语教学。进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恰当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五、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小学英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好培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那么严格要求学生的重担就压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在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加以强调,并且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计划来严格要求自己。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以正面教育为主。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是需要学生,家长 教师一起努力的,在其中,教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小学生英语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在课堂上,在课外辅导中,小学英语教师都要倾尽全力的进行学习上的教授和学习习惯上的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教师。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7.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七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专注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媒介,这个媒介通畅,信息传输就顺利;反之,信息传输就会受阻。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倾向于学习活动本身和教学内容的趣味因素。但一节课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小学生又都有积极表现的特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没有提问到其中的某个学生,就有可能使这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教师不能够厚此薄彼,更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这节课没有提问到的学生,下节课要力求能兼顾到。
二、精研教法,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对数学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全面、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能。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对数学问题往往会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有时对问题就是不沾边,但对任何数学问题又总有一种好奇,教师就应当积极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因素,活跃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因此,针对问题需要再次思考,设计有效的思维题型并加以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有的放矢的思维模式,这样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学生数学思考的模型,无疑会形成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思考能力。
三、勤于研讨,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习惯
解答的步骤是学生对题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判断学生解题好坏的依据。解答过程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都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个习惯:
1. 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它关系着解题质量的高低。通过审题,要求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解题线索及突破口。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题,找出题干中的已知项,然后明确未知项,最终确定如何通过已知项求得未知项。要向学生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如果审题时没有把题意弄明白,就很难把题目做出来;如果题意理解失误,曲解了题意,那么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是错误的;而如果要求不明确,解答时就会出现答题不完整等丢三落四的现象。
2. 解题
解题是最终考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一旦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落墨在作业本或卷子上,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数学水平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教师应把指导学生如何解题以及解题的方法步骤作为平时训练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以上审题,当学生明确了目的要求,在理清思路后,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解题步骤,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轮廓,然后按这个轮廓开始写解题步骤。写每一步时都要想想这一步骤有没有必要,要保证写出来的每一个字句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让人一眼就可看清每一步所表达的内容。要养成使用草稿本的习惯,因为打草稿,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四、注重完善,培养学生严谨的纠错习惯
认识到错误就是改正了错误的一半。不要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方法出错,不出错就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说,小孩子就是在经常犯错又经常纠正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针对数学学习而言,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学生在各类计算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加以分类剖析,可精心制作出一定数量的、带有各种计算错误的试题卡,分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把试题卡上的错误逐一更正,同时向全班说明每道试题的错误所在和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有时学生犯的错误经老师指正后,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犯同样的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能急躁,要耐心疏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形成严谨的纠错习惯。
五、合理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肯定习惯
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错误的时候不气馁,正确的时候要善于总结,可以时时处处都握紧自己的拳头,给自己鼓劲加油。还可以暗暗告诫自己:“我是最棒的!”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形成。
总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8.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 篇八
【关 键 词】 学习习惯;言传身教;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样有如出一辙的效果。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树立形象
教师的示范,能起到虽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幼小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身上。
如规定学生上课不迟到,特别是早上上学时候。我就每天早早起床,在早读铃声响之前到教室。要求学生读写姿势正确,自己首先姿势端正,以身示范。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爱搭“二郎腿”写字。为了改掉这毛病,每次进教室前就在心里提醒自己:脚要放好,不能搭“二郎腿”!有时坐下来,一只脚就不自觉地搭上来了。这时,心里的声音就会猛然响起:放下!难道忘记和学生说的话了?于是立刻把脚放下来。
二、从小培养,越早越好
学习习惯是学生个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较大的改变。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又不易纠正。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如我班就有个男生,对自己学习用品管理很差。经常丢三落四,一找起什么东西来,就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全翻出来,学习用品摆得一桌子,一本本书揉得像“干腌菜”一样。今天这找不到,明天那落家里了。为他这事我可是伤透了脑筋,也用了不少方法,现在虽有了一点起色,但仍没能完全“根治”。归结原因,这是他的“老毛病”了。从开始上学一直到现在上四年级,这么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已具有了稳定性,难以一时改掉,纠正起来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我们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我们的教书育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等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也要注意细节。如字迹是否清秀,是否有抄袭现象,知识点是否掌握等。作业要求上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精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讲精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如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我注意收集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在班内集体讲解、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本该题目上做记号,以备以后复习时做重点训练。以此来训练、培养学生对重难点做标记的习惯。
人常说“积少成多”。在一个个小细节中,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等方面,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四、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制力不强,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不能光提要求,要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针对我班学生“认真书写”这一问题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字数不用多,只要好;笔画规范,一笔一画地写,字不要超出格子。然后,在学生写字时,我经常在教室内指导、督促。纠正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手把手地教学生书写,讲解给学生一些笔画较复杂字的各部分占位方法。最后,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还要及时检查,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书写认真、书写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态度不认真、书写零乱的学生给予批评,并在课后进行单独教育、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依靠班主任老师,还需要与各科教师、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在工作之余,向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课内外情况,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共同努力,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五、多方发展,全面提高
除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为他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马虎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应该把它与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为学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艳.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2] 宋帅华.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三种途径[J]. 语文天地,2016(9).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良好习惯】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0-30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5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11-17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8-28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10-27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08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1-02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