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24-10-22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共20篇)(共20篇)

1.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一

1.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落后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面对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加入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或视频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视觉上的接收效果和画面的接受效果比单纯的声音效果要好许多,即学生在看画面或视频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有效节省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等新型手段,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忽略了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违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2.2充分利用各种阅读材料

语文教师的讲课范围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教材知识上,而是要进行适当扩展,充分利用一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课堂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引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关影视作品,只要与语文教学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能力即可。

2.2.3开展课外活动

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及大自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语文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知识积累,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语文知识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能力及思辨能力等。

3.结语

总体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观念,教学思路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目的,最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参考文献:

2.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二

1.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2.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习课)。

3.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定向,明确教学目标;自学,根据教学目的自学教材;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自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测试或评价;自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

4.武汉黎式法教授创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教学为整体,将单元教学分为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个环节)。

5.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模式”(设问阶段、阅读思考阶段、讨论切磋阶段、归纳总结阶段、练读读写阶段)。

6.宁鸿彬老师提出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的教学模式。

7.扬州大学顾黄初先生提出“学导式”教学模式(定向、自读、研讨、归纳、运用、反馈等)。

8.河南新乡市武镇北的“目标教学法”。

可以说,诸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独具匠心,各有特色,都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反映了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积极努力尝试。从以上诸多教学模式中不难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法导。

我从教38年,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平台,作为一线教学,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讲新课标吃透,了解新教材,为自己教学指路,从观念上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课堂内重分析、挺语言的模式,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更多地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掌握教改动态,了解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和教育信息,迅速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模式。

三、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我在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也就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内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得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里不再沉闷,课堂上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求知,在活跃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有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转变角色,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学生好动、贪玩,缺乏自挖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抓好思想教育,并是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工作。比如,嘘寒问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得即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课堂上总是教师比比划划,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展摄取知识的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想法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语文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在晨诵、午读时间里,我坚持下到班级了解阅读情况,布置诵读内容和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倡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提高他们能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认为语文学习有方法可言,但无锦囊妙计,没有终南捷径可走,正如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那么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在哪里呢?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和探究为最高目标,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感悟文化内涵,丰富学科素养,提升人生境界,使之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对科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改革既要改教法更应注重于学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进而积累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关注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改革;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界也在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自然会追求精神上的知识补充。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必将不能适应新型的教育体制。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新型的教育理念,結合新的管理方式,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限制因素

1.经济资金投入的不足,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城市地区的差异性,农村小学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其完善先进的教学条件,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还只能待在破旧的教室里面读书学习,甚至连完好的桌椅板凳都没有。国家对于农村中学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而且没有对其进行合理性的规划和使用,造成了资金紧张,农村中学难以建立起正规科学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而且由于乡村环境的艰苦,以及教学环境的恶劣,使得新近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了畏惧感,他们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并不愿意耗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贫穷的地区。因为这个原因,乡村的教师资源也是高度缺乏的。而且在当今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但是因为乡村的经济问题使得教学的信息化资源在利用中受到限制。乡村学生更是难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见到多媒体的使用,信息资源也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2.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语文基础储备弱

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接触面的狭窄,没有方式去接触外面广阔的世界,使得他们和城市的孩子相比,先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的语文教学占据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相当一部分,而且,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够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使农村学生增长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并培养其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整个小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好足够的准备和贡献。

3.语文教学方法的落后

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农村的语文教学手段不能够及时的更新,让农村的孩子不能够接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农村的语文教学方法的落后,使得教师并不了解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且也不能够及时的向学生进行信息的传播。在农村中学里,还有很多语文老师观念老旧,教师方式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样的现象将会进一步的拉大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语文教学的质量差距。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将来整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也对国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1.要营造积极主动的语文文化氛围

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素质的提高。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个学校有着优越的教育环境,先进的理念指导,其学生发展前途自然也是相较其他地区高出许多。语文文化实质上代表了这个学生的软实力。学生并不是仅仅学好知识会考试就够了的,一个人健康完整的成长,是需要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风气辅助的。面对这样的形式,语文教学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语文学习氛围的建设,比如语文知识竞赛、举办大型诗歌朗诵活动等等,通过提高对语文文化氛围的重视和加强实行的力度,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生活,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增强学校人文文化的实力,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2.提高乡村小学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比如条件允许的的乡村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年纪较大的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新的计算机电子技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同时对年轻老师进行经验传授,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3.优化语文教学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做到和学生平等,相互尊重,放弃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权威者的角色。对于那些年纪较大、观念转变不够的教师要进行宣传和引导,对教师进行新型的教育培养,使教学新型理念深入人心。另外,乡村教师应该和学生打好关系,师生要进行必要的融洽的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采用这种结合当地实际的方法创造出适合乡村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三、总结

在新型教育推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农村中学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需要从多元的角度采取措施,来使得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慈航.农村教师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2]蒋松德.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观照与反思——新邵县语文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薛文.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及转换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4]曾光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4.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 篇四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实施过程。它涉及诸多教学因素,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为什么教,即教学目的;三是怎样教,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等。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概括。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就不能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本文试图从优秀教师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经验中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总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弊端而发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弊端是:第一、重教轻学;第二、重知识轻能力;第三、重注入轻诱导;第四、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训练;第五、教学环节程式化;第六、班级教学组织单一,缺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第七、教学内容不讲求针对性,存在盲目性等等。考察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改革,基本上是为着变革上述时弊的。其改革的路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传授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改革。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钱梦龙的语文讲读课“基本式”。其形态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1)自读式: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训练自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自读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由教师安排、指导进行。自读训练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自读式,基本上分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六步进行的。(2)教读式: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读与自读同步结合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疑问,教读就应给予解答。对于学生自读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予以解决。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读书方法的过程.(3)作业式: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在课内完成,因而称之为作业式,即作业课。学生所做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补缺改错。即学生经教读后,对自己的自读笔记所作的补缺改错。二是迁移应用,即运用所学到的读写知识与方法,去指导阅读与写作的实践。(4)复读式:即复读课。学生读了几篇课文,教师就可把它们组成复读单元,进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从中探索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复读可以突破课本上的现成单元,并不受年级、课本的限制。可把不同年级不同课本的文体相同的课文组成复读单元。比如,初二读了《茶花赋》后,就可与初一读过的《香山红叶》《荔枝蜜》组成复读单元。把三篇散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从中探索杨朔散文的特点。

钱梦龙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第一、整个教学过程,显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而能力训练则作为主线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三主”教学思想。第二、它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方法的训练。“自读式”与“教读式”,教是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去把握读书的方法。第三、整个教学过程,把讲授知识、传授方法与训练思维统一在一起。在这方面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教学法。其形态是:通读―质疑―理解―概念―实践。

五步教学程序,包孕着四个环节,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加强练习,运用实践。宁鸿彬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第一、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时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纵观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通读”,要求学生自己去通读课文;“质疑”,则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严格要求,不深入课文内里,就提不出疑难问题;“理解”,是在对课文深刻钻研基础上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概括”,是对学习内容的抽象概括,概括不出规律性的知识,就不能进入下一步――指导实践;“实践”,则是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即运用知识去解决听、说、读、写、思的实际问题。从这五步程序中,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从自学中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二、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在语文训练中,要适时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从课文中提炼知识,怎样写学习笔记等等”(宁鸿彬:《从学“教”到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学习过程,自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读书的效益。

5.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五

[摘要] 篮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实践法,同时,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对目前中学篮球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优化中学篮球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学 篮球教学 教学现状 改革对策

篮球教学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篮球知识技能有组织活动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通过篮球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掌握篮球运动的方法和技术技能,把篮球运动作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方法手段。同时,篮球运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篮球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篮球一直以来就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在校学生最喜爱、参与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的是选项教学,篮球运动已经成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热衷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中以篮球作为素材的教学内容日益得到广泛运用与提高,充分显示出篮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日益突出的地位。笔者通过对目前中学篮球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措施,以期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研究

1.篮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中学篮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引起学生动机、维持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展现。目前,中学篮球教学通常是由易而难、简单而复杂、基本到应用等原则,循序渐进。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篮球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个部分;高中篮球教学阶段则是以复习和巩固初中学过的技术、简单战术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难度较大的技术(抢篮板球、跳投)和其它一些简单战术配合。由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篮球课程,其教学时数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把篮球教学内容分为移动、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等几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培养以及篮球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体能薄弱,对抗能力差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匮乏。这是与“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相违背的。

2.篮球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工作开展的成败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范法以及纠错法。近年来,尽管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等虽已被应用,但使用的频率相对偏低,说明教师在教法选择与应用方面思想转变较慢,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篮球教师一般都是按照动作概念讲解、动作示范、学生练习以及老师纠错等步骤进行,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学生在课外半场三对三、四对四打得积极、尽兴,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所以出现了学生喜欢打篮球,但不喜欢体育课上的篮球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技术好的学生想要学些难的技术,基础差的学生想要学些基本的、有用的技术,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掌握技术、战术以及理论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篮球教学设施场地缺乏,篮球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场馆、器材的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篮球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和课余篮球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篮球场地、设备设施的缺乏问题慢慢凸显,近年来,虽然有的中学都在不断修建室内篮球馆,以弥补篮球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场地大多数只是用于少数学校篮球队队员,并未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另外,中学篮球教师一般都是身兼篮球、田径以及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有的体育教师并非篮球专项出身,他们在篮球专业理论知识、自身篮球运动能力的这些方面有明显不足。这些都是限制中学篮球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4.篮球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固定

目前,中学篮球课程对于学生篮球学习成绩的考核、学生学习篮球的评价是以技术评价为主,考勤、课堂表现为辅。在技术方面,教师往往评价学生的传球、运球、投篮等,至于整体比赛表现的评价,例如,进攻、防守、何时传球及如何传球等细节,则常常被忽略。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篮球基本功稍好的学生能轻松地拿到高分,而对于一些女学生和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无论其课堂表现、考勤再好,其最终的成绩也达不到理想的分数,导致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折,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这种心理甚至会影响到他一生都不再热爱篮球,严重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教学宗旨。

二、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中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篮球是一项集体的竞争的运动,由投入篮圈的球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游戏。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有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篮球技术,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体育学者邦克和桑普(Bunker.Thorp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领会教学法”,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改进,目前正日趋完善,被许多体育学者推崇为体育改革中球类教学的新趋势。按照“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篮球教学过程中将不再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篮球规则、战术意识、抉择和解难能力作为教授重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技术、轻意识等缺陷,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篮球之后,再来学习基本技术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将不断强化学生的篮球知识,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改革对策分析

目前,中学大多数体育课程的教学,无论什么项目,都是沿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近年来,所提倡的快乐体育教学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固定的体育教学模式变成一种随意、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篮球教学要通过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教授学生学习篮球规则及战术意识,发展学生抉择及解难能力,使得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来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篮球比赛,从而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中用针对性的伸展活动代替传统教学中的开始部分;用篮球游戏或者比赛来作为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的手段。在组织形式教法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技术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然后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采用不同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佐以教师或体育骨干的指导后,再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将原来各低水平组的学生在其动作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上升到上一阶梯水平层次的小组中去练习,余以类推,直至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篮球技、战术的教学,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解析,同时将这些技战术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实地教学。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学生课堂上的身心负荷。

3.中学篮球课教学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的改革对策

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中学,在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篮球教学场地设施基础上,提倡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于中学篮球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稍差的中学,则需要体育老师充分运用不同创新教学手段开发更多试用篮球教学的设施。例如,通过篮球规则的简化和教授学生的减少来满足教学需求。在师资方面,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篮球专业教师的考核,在篮球技术以及篮球理论知识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的篮球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师的引进方面,要转变思想,按学生男女比例引进符合教学要求的女性老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中学篮球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对策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新的评价标准。在篮球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应该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为中心;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中着重看学生的进步幅度;对于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程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最后评出等级,取消过去的百分制。另外,为了尽量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以采用多人同时评价,然后取平均成绩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6.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板书 篇六

[作者]  周剑英

[内容]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表达的艺术,板书设计的精、全、美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板书设计要力求“精”

板书设计力求“精”,就是要用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较复杂的课文内容。

要达到对课文内容进行有主次轻重的概括,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反复筛选,用最精练的语言在黑板上列出课文线索或内容提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达到以简驭繁、语约义丰的.目的,起到便于学生记忆的效果。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设计的一幅板书堪称板书之“精”的典范;

迎\

绘―春

颂/

这幅板书只有廖廖数字,但却揭示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文字虽少,但内容丰富,印象深刻。

再如《变色龙》的板书设计:

奥楚蔑洛夫  名贵的狗  怪伶俐的狗  骄贵的动物

│        /\    /\    /

│      /    \/    \/

狗    疯狗    野狗    下贱胚子

这个板书文字亦很少。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一问题的发展变化,从一波三折的曲线中可以启发学生去思索奥楚蔑洛夫的善变,他为什么会以狗的主人的变化而迅速转变自己的态度?进一步启发学

7.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七

一、少讲多练,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课“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关键是让学生多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修订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内容,与修订前的“听说训练”大同小异。教学时需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课型特征和教学目标,不能上成对教材示例的讲读分析课,只需用较短时间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即应迅速转入学生的自主实践。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不能靠教师“讲”出来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一节课的主要时间都留给学生说,互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深化认识,审视自我与他人,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交际能力。为此,分组活动与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是口语交际教学常用的组织方式。

二、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互动

1. 落实教材提示,让学生充分互动

新课程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话题的互动性往往较强,教学中要认真落实教材提示,让学生充分互动起来。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成长的烦恼》中“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做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很显然,提示中的“交流”就是互动的出发点。教学中,分组和全班交流时,都可在学生陈述后,大家再合并筛选,确定最值得关注的“烦恼”加以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在“合并筛选”“深入讨论”中充分互动。

2. 挖掘、赋予话题交际性,努力实现互动

有的口语交际话题互动性不明显,或不具互动性,教学中应挖掘话题隐含因素或赋予话题交际性,努力让学生互动起来。例如,“讲述见闻”“看图说话”之类的题目,在小组活动或全班交流中,对一个学生的讲述或说话,其余学生可就自己不清楚的、感兴趣的、有异议的地方进行咨询、评议、质疑或补充,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

三、联系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经验,唤起交际需求

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随着阅历的增长,是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研究发现,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其对话题的关注程度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准备程度,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相关)。对感兴趣的、与自己的生活密切关联的话题,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互动容易;对不感兴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学生往往反应冷淡,发言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甚至给人作秀的感觉。后者当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虚拟”与真实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精心确定恰当鲜活的话题;重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积极创设交际氛围,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与语言积累的内存,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愿望。这也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8.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篇八

摘 要:在新课改条件下,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此进行了高中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入手,分析探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27-01

一、引言

目前,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注入式”、“填鸭式”、“强制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法中,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教师仍然讲一些枯燥的时代背景字、词、注音、解释、语法、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人物形象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学生听了却索然无味,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学生实际,不断改变教法,更新观念。

二、改变教学主题,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如何讲,而不管学生如何学。一节课下来,只听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根本不能从一篇课文中获得整体感受。素质教育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转变教学中心,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讨论争辩等。

“启发式”教学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通过一步步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学生从被动位置推到了主动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多发问,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三、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协作和分享,宽容和沟通,克服以往教学的诸多弊端,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扣准所教内容,找到学生兴趣与所教内容的“切点”。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学生不会永远跟着老师,终有一天要离开老师而单独走路,如果不学会自己走路,他将如何面对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严峻的社会,他将如何面对社会对人素质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教师在讨论中应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燃烧、扩展,在张驰起伏中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有机地诱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一单元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等进行归类,从归类中质疑。教师还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进行粘合、扩展、补充,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或写作。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指导学生尽情表达,锻炼语言表述的创新能力。“表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它集中体现于运用语言文字去描述、表达所进行的说、写等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表现中自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回答问题善用求异思维,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不沿袭旧说,从新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等。教师应放手作文,训练写作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不会千篇一律,完全一个模式,完全一个笔调,完全一种风格。

四、创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培养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要创造性地思考,助于加深理解,在理解过程中引起创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创造性地理解、掌握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将理解和创造有机地统一起来。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对学生文采的培养。语文教育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活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如国内外优秀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还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只有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才能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质,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五、结束语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9.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篇九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祟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有高尚的情趣。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也是为人而写的。文学最根本的仍是深入到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或引导。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显然是文学首要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审美性,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以美的人格熏陶学生。

美的人格即人格魅力。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教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视言传,更强调身教。因此,历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非同一般,讲求风范。语文教师的风范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意义上的体现为一种“文人”气质。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文教师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内在风范。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或为一种风度,或为一种姿态,或为一种境界,泛而为一副好仪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一口纯正的国语。著名翻译家草婴回忆60年前听韦月侣女士教古文,教的文章虽枯燥难懂,但韦先生一面讲解内容,一面用形体语言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这种独到美丽的演绎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几十年后这位银发长者还难以忘怀。

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美好的生 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提高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无数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大境界,很难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二、以美的课程展现美。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的因子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读者赏心悦目。所以,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另外,新课标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概念,这要求我们必须打开视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内容,从教学参考书和权威中释放出来,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对一些内容做适当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如引进影视资料,电子课件、文艺演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美的事物、美的活动。

事实表明,语文教学只有以审美的方式挖掘课程内在思想,学生才会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才会在审美中获得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三、以朗读感受美。

我们所说的朗读是指一种美读。它是艺术化的说话,是一项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通过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有声语言,阐发诗文的思想内容,实现诗文的艺术形式。朗读能品味语言美,正如果戈里说:“朗读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祟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美的画面,进行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受。”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经过反复朗读,就会发现,“艺术”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在假山堆叠方面是富有创造性和追求自然之趣的。朗读能体味意境美。特别是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尤其是放开嗓子高声朗读,其声韵铿锵,音律和谐,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而且还能给人以高雅飘逸的美感。如北国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诗的意境十分辽阔、雄浑,虽苍茫,但不寂寥荒凉。读着、听着,学生能不随 着那高亢激昂的旋律,进入北国那画一般的草原世界么?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感受美,认识美,并且能产生探求美、理解美的强烈欲望,这也为学生进一步赏析、理解课文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四、以赏析理解美。

作家是用笔蘸着自己心血和胆汁在写作,所以,要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博大蕴涵,领会他们高深的写作技巧,只凭初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有重点,有深度地引导和点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与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别出心裁的、深层次的美。所以,鉴赏、评析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赏析,不是搞一言堂,把本来脍炙人中的名篇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令人觉得味同嚼蜡,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审美化教学。赏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放矢地点拔,因为它能让学生通过美的外表,看到美的实质。如:《海燕》,要是不交代时代背景,学生往往只注意该文的语言优美,不理解其象征意义,这就需要向学生讲清时代背景。再如:《空中楼阁》,学生一般认为文章中只有两种感情:一是体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一是对台湾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时可提醒学生:还有一种难耐的痛苦在里边;当学生们感到新奇时,可在“空中”二字下面加着重号,对“空中”加以强调,从而暗示楼阁是虚幻的,结合台湾的社会现实,说明在那里根本找不到文章所描绘的那种美妙安静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总之,课文是知识的海洋,是蕴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赏析美文,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美的精华,去拓展美的视野,使学生在怒发冲冠的激烈中,去感受人生、社会的悲壮与祟高,在赏心悦目里去体味人生、社会的温馨与美好。藉此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人生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实现“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的美学理想。

五、以写作创造美。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 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做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的确,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只是停留在鉴赏美文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美文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写作美文。

写作美文分为模仿性写作和独力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就是对所学美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断、文章的整体结构等进行单一或综合的摸仿练习。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写作水平较低而有待于提高的学生,如在赏析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对其他季节的草、花、风、雨进行片断描写。学习《一面》中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一个所熟悉人的外貌。有时也可对一篇文章进行模仿练习。独立性写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鉴赏美文时学到的方法独立地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从而创造出重文佳作,这是一种进一步深化了的高层次的写作训练。它适用于那些掌握了一定写作技巧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

1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 篇十

紫阳中学孙仲辉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进行综合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驾驭文本。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观。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作出新的阐释,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进时代“活水”。由于文化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我们的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而我们语文教师假如只靠一本教材来面对学生,又怎能不捉襟见肘呢?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来丰富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不仅面向社会实际,而且体现出时代特点。

二、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或现有的教学方法做辩证的分析,然后灵活地加以选用。例如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足。而且由于现实教学因素的复杂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因课而异,因人制宜,加以恰当的选用。其间要注重教法与学法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两者是要同时考虑的。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进入跨世纪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必然。特别是多媒体中的电化教学媒体,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现在必须防止的一个倾向是:为用电化教学媒体而用电化教学媒体,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把教学内容落在实处。真正的多媒体,本来就应该包括黑板、挂图等常规媒体。也包括各种非常观媒体。所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应该是也只能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去确定。

四、一个语文老师,首先是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静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才能对教材有真实地感受,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体会。只有高瞻远瞩,才会一览众山,只有广博阅读,才会体悟语言之美,才能体会作家那颗跳动的心,你才会被作家精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觉、深切的生活感受所打动。例如我们讲朱自清的《春》,就该读读冰心的《一日的春天》,就该读读苏叔阳的《春天的梦》,至少你会感觉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内涵不同,思想情感不同,但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细心是相同的,对春天的感悟是那样的亲切真实,那样的细腻深邃。

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见解认识,那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欣赏文章呢?最好的办法是熏陶。所谓熏陶就是感染、影响和教化,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经典是一种文化,学习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以为立人之本。

五、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不管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相关训练。在提出问题时要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探讨是否有不同的结论,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11.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篇十一

一、 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进行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 分层教学,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敢于取舍,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教师要充分运用“讲、读、练、议、做”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达到“听、说、读、写、思”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三、 拓展阅读,充分展示语文魅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走进语文,可以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播放电视剧《红楼梦》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衣饰,房屋的建筑特色及屋内装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四、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好奇心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喜欢语文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比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借此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充分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解答的教课思路。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分组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例如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 深入研讨,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學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例如在《雷雨》一课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周朴园的心理。

1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根本, 教书育人的重任要靠教师去实现和完成。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那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受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限制, 还有众多语文教师依旧沿用着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 机械灌输式地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 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 加强中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首先,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有中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才能轻松驾驭语文的课堂教学, 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并做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

其次, 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也需要提高。创新而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度的责任心以及高尚的思想品质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任职条件。“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现代教学模式下, 加强教师思想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要用发展和科学的眼光将时代所赋予教师的要求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 真正促使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最后, 教师也要具备创新理念, 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用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授课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块黑板还有课本, 教师总是一味滔滔不绝的口授, 学生也只是一味地被动记忆, 教学模式单一、生硬、机械。这些都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相悖。所以, 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授课方式不仅是大势所趋, 也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所在。所以, 教师要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多设置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比如, 在学习课文《赵州桥》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自己见过的桥, 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重要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模式形象生动。

此外, 应适时增加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无论是声情并茂的场景, 色彩斑斓的画面, 还是对视觉具有极大冲击力的视频资料, 形式多样的文件处理模式,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又能体现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课堂的本质,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避免课堂教学形式化,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我们应该避免教学形式化的发生。而且, 素质教育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一般来说,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沿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理念是非常切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现代教育规律的。我们必须明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的选择。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转变教学模式, 这样做只会使语文教学改革游离在新课改的要求之外。

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当所学习的内容适合分组合作教学时, 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等因素之后, 可以采用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分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在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做好语文教学的主导者, 促进师生合作学习模式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 师生互换角色等教学形式也是值得尝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教师要善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理念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着荆棘和挑战, 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走上随波逐流的改革之路。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 大胆进行新课改的改革与创新。我们不能走因循守旧的老路, 而是要在巩固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勇于开拓语文学习的新路, 要在改革过程中继承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 摒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有这样, 初中语文教学才会呈现不呆板却严格、充满活力却不混乱、生动活泼却不乏味的新局面, 才能真正意义上开拓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语文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 这个过程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行动起来, 从而迎接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未来。

摘要: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回归初中语文教学的本源。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加强中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并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也可以避免语文的教学改革走入误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授课方式,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孙军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 2011 (5) .

[2]伏玮丽.探析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 (3) .

13.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篇十三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种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14.浅谈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 篇十四

[作者]  赵瑞芳

[内容]

(上海市铁岭中学  赵瑞芳)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再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也是必要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①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春、冬、夏、秋);②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绘景抒情为主;③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从时间上看,可以从初春写到暮春,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从时间上看,可从初冬写到深冬,而空间上,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滨仲夏夜》,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而空间上看只限于海滨;《香山红叶》,时间限定为秋天,空间限为北京香山,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二、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对比表格,内容有:“事物特征”、“说明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上课时只抓住说明的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建筑群的不同性质,而且只用了一教时的时间,解决了原两教时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不同体裁课文比较教学

同一类型的内容,因体裁不同,其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为让学生理解体裁与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常将内容相似而体裁各异的课文进行比较。如:在教第三册《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就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册的散文《荔枝蜜》中有关“蜜蜂”一段描写,然后导入新课。通过比较法教学,学生对说明、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在不同体裁中的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四、思想内容的比较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时,指导学生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议论有关刘禹锡提出的“德馨”问题,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清廉固然要,但要以“国”为重,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安贫乐道。也明确了:不同时代,德的标准是不同的,当今我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五、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小学里就开始了,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还是写不好,常是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不具体,欠生动,枯燥得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冬天雪地捕鸟”这一节,与学生的一篇没有具体描写的作文进行比较教学。通过逐句比较,学生们认识到:课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挑选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将捕鸟的过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焦急等待心理、专心致志的神态、详细准备的动作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了。通过比较,学生受到很大启迪。

六、文章结构的比较教学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采用什么结构,要取决于文章内容。一个完美的艺术结构,是最能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而且是最能引人入胜的。我在教学中,对结构精巧的文章常常爱不释手,总要引导学生到精巧的艺术殿堂里去领略一番。如《驿路梨花》所表现的内容是“学雷锋,做好事”。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将顺叙与倒叙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领略那完美的艺术结构,明确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用意是使文章曲折、委婉、悬念环生。

七、表现手法的比较教学

表现人物,可从正面来表现,也可以从侧面来表现。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酌斟再三的。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比较法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第二次考试》时,就对陈伊玲有关的侧面描写进行比较分析(请一位同学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经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对陈伊玲过去的经历及第二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陈伊玲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谦虚腼腆的性格。

另外,还有句子和词语的比较教学等,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比较法教学“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方面,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要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在实施比较法教学应特别注意坚持“参与式”教学。比较法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广泛参加之上的,要为学生留有“教学空白”、“教学间隙”,让学生驰骋其间,比较法教学就能达到优化程度。

15.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十五

一、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要让改革出成效,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素质。

教师教学观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理论保障, 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改变的前提。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没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 面对教材、学生、教学媒体等, 就无法组织起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应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 才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意义,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就谈基本理念建立与构成, 因此我们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下而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仍然有不足之处。比如, 对新的教育理念认知不深入, 不能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走形式主义。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学仍然或多或少走应试教育的路子, 仍然重视学生的分数等。而教学改革就要求教师彻底抛掉旧的理念, 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 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2.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指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 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学数学教师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包括以下方面: (1) 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文化素质的核心, 只有掌握熟练的数学知识才能传授给学生, 把知识转为学生个体的认知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教学素养, 对数学教材深入理解, 有本质的认识, 灵活教学, 做到深入浅出。 (2) 掌握数学的思想、教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教学问题的策略, 是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 (3) 了解与教材有关的数学发展趋势, 数学史, 掌握现代数学科学的相关知识。 (4) 除了具备教学的文化素质外, 教师还要多接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便于了解青少年心理,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措施

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 现代教学手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

传统的教学依靠教科书、粉笔、黑板、语言等单一进行教学, 教学锁定在课堂狭窄的空间。对于数学这一抽象的学科学习而言, 学生学习方式生硬, 不活泼, 感到数学学习困难, 枯燥无味, 易产生厌学心理。

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信息化。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渗入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教育也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一所学校, 如果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 将会失去未来的一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信息革命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其功能与作用愈来愈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从学科的角度, 充分认识对数学教改的意义和作用, 摸索数学教学现代化的路径, 已经刻不容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又称为“电化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包括:

1. 多媒体技术集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 图文并茂地展现书本内容, 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 增强感性认识。

便于把抽象的思维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加深理解和记忆。

2. 多媒体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 能具体地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尤其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

学生在思维出现认知障碍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提示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把知识直观化, 动静结合, 让知识活起来, 让学生轻松找到学习的方法。比如, 通过多媒体进行平移、旋转、对称, 闪烁、旋转等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定义和论证。

3. 中学教师的教学课时多, 工作量大,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同时, 把板书提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课堂减少了板书时间, 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 能了解一些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高教学效率。

4. 提高了教学信息量。

以往单一的书本教学, 学生学习所学知识有限。而多媒体只需把这些信息扫描进电脑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 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音、像、图、文呈现出来, 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上课时, 教师只需轻点鼠标, 教学内容便逐个展示出来, 教学节奏大大加快。虽然教学内容比平时多了将近一半, 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科学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内容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用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这种评价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易出现是高分低能状况,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素质人才的要求。现代教育改革就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评价,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立足点。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是全方位的评价方式。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数学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学习状况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 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提升全部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 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 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 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 容易导致信度降低, 学生自我满足, 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2. 过程性评价

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好成绩, 这中间学习出现起落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要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要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要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发现他们的学习是否有所提高还是落后, 关注他们学习的情感需要、学习的兴趣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 实施教学策略, 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16.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改革 现状 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传统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许多因素的限制,实施素质教育困难重重,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教学设施落后,多数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阶段。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没有手抄报、文学社。课堂教学对学生情趣的激发功能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低,教学效果差。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低,综合素质不高

一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队伍差异大。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程的看法、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没有跳出传统的藩篱;在能力、水平上,从学历达标率(低于城市20—30%)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差异来,而且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流失较为严重。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三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参与度、力度不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开展教研的氛围不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教科研层次低、成效不大。教师素质不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课程设置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仍围绕应试的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对音体美、计算机等课程或压缩,或没有开设,不仅影响高一级学校的生源质量,更影响学生自身全面和长远的发展。

(四)学生学习负担重,作业多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被挤压,校园文化氛围沉闷,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 更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素养与思想情操。

二、农村中学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要抛弃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教学观:语文课不是学课文,而是学知识、学技能、学运用。课文仅仅是同任何阅读材料一样的一篇范文、一个个例而已。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因为学什么课文而设定教学目标,而是先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来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课文作为范例。教师可以把一学期、一单元、一篇课文所涉及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罗列出来,把这些内容系统整理,将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与学习方法详细地安排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系列化教学。

(二)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高效催化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授课艺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有兴趣就会钻研,有钻研就会创造,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得到激励,进一步增强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进行岗位练兵,即开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请新秀上示范课、观摩课,达到研究、学习、促进的效果。二是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等。

(四)增加硬件投入,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加大,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将逐步得到改善。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农村中学开始使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辅助的教学,已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教学之中,使语文课超越了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语文教学方法有多种,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其二,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三,教学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1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十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

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8.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篇十八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据我观察如今市场上关于作文的书籍五花八门,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层出不穷的出版着,教育界也十分关注学生作文的问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作文大赛。但是匀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初中生写作文难的这问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反映作文教学没有章法,学生也反映作文不好写,没有章法可寻,写作文没有步骤,自己感觉无从下手。本人执教中学语文有近20年了,对作文的教学一直很重视,在作文方面积累了些一的线经验,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提高阅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先从阅读入手。在积极引导中,把写作文难化为让学生入“迷”。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兴奋点。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借助电子设备,学校的图书馆等手段来让学生多读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借鉴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可以把名家的作品中好的语句,段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我还经常把学校里写作好的同学的作文让学生阅读,让其借鉴比较自己的不足。

二、积累材料,成就美文

在长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初中生的经历少,头脑中的语言枯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材料的组织能力差。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记录写下来,可以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有感悟,真实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举一反三,动笔成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多练,多写。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要求每天都写高质量的日记不可以,过分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也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对于一次的要求我扩大了范围,可以对自己所看到的小事写写,也可以看到的新闻时政国事进行抨击,还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对一个新的词语造句,更可以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这样不知不自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创作的热情。此外初中的孩子对写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观念,做为教师更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写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选材,让学生写贴近生活的内容,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意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应该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积极乐观,有正能量的内容。用身边

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19.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九

一、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农村中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 其思想素质都比较偏低, 对新事物的接受上有抵触情绪。因为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课堂上大多数的情况还是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的表演,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这样, 就会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 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老师在课堂上是均等的传授知识, 很难顾及到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同时, 为了成绩, 老师们过多对教参的依赖, 对整个文本分解, 对做题技巧的过分关注。最终会导致语文的趣味性消失, 学生感觉语文学习枯燥无味, 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而新课改则完全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三六”模式正是体现了这点, 但是它的推行, 让思想上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农村语文老师有些不知所措, 让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知主动学习的学生们有些手足无措。所以, 笔者认为在推进新的教学模式时, 首先让农村中学的师生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接受, 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既要大力倡导, 也要循序渐进的展开。

二、对“三三六”模式的盲目套用

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在开始推行“三三六”模式时候, 并没有全面的对全校师生讲解“三三六”的精髓, 而只是让各位语文老师将杜郎口带回来的课堂实录播放给学生看。所以,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 对“三三六”模式的认识只是皮毛, 没有真正了解了它的实质。语文老师们在上课时, 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由学生主持、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己所承担的那点任务, 老师基本上是很少参与或者可以说是零参与。教师由以前的“一言堂”的极端转变到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交给学生活动, 很少讲或者是根本不讲的极端。虽然将课堂交给了学生, 几乎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课堂也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 变得像“赶集”似的热闹非凡, 但是学生在一节课下来, 脑袋里空空如也。同时, 这种学习慢慢地会流于形式, 譬如在课堂上, 老师一声令下“讨论”, 学生就会立刻发出嗡嗡的讨论问题的声音, 但是很多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参与讨论之中, 是不是真讨论, 老师能不能真正的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 笔者认为, 在“三三六”模式的推进过程中, 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热闹, 而应该更注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在伪学习, 还是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及是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东西等等。使得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充实有所获、活而不乱。

三、“三三六”模式推进过程中受学校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学校的很多评价机制主要是以成绩来评价老师教得怎么样, 教师的奖励晋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绩的好坏。因此, 为了更好的成绩, 教师是不放过任何时间向学生灌输考试的知识, 学生也只关心考试会考什么, 怎样才能拿到好的成绩。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 也是全天都在上课, 老师们轮番上阵的教学生。这样, 就导致学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也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 农村经济较为落后, 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较少。大多数的师生只是将课堂资源进行了利用, 却很少能够注意到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 不能很好得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结合利用。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注重课内外资源的引进, 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可利用的学习空间。而“三三六”模式的实施, 就是让学生要有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可供参考的学习资料, 学校应该从课程的安排和资源的利用上提供一定的方便。

四、轻了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

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就基础差、底子薄, 要多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即使在课前预习中, 教师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以笔记的形式进行积累, 这对于学习上比较自觉的学生来说会起到作用, 但是对于平时学习依赖性较强或者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就很难有效的展开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所展示的是文本的重点及难点, 这些都是能力上的提升, 那么这样, 就轻了抑或是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 在小组组长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责任心、较积极的学生, 而且老师也要经常性的抽查, 以防止学生的假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引进或改革过程中, 要在一定的本土的实际特点上进行引进, 有所扬弃。使本土实际情况与语文课堂模式的变革相结合, 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 创作出具有自我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使农村语文教学模式健康的发展。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的推动下, 笔者所从教的学校也紧跟时代的潮流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尤其是通过学习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 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使得传统课堂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 在改革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思想认识水平低下、对“三三六”模式的盲目套用、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轻了基础知识积累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三三六”模式

参考文献

[1]《农村初中语文“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东方青年·教师.2013 (9)

2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二十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策划的作用,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索与实践适合农村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放下来,针对农村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换位思考。在自主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互动。要克服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不强,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新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在交流总结点评中教师要鼓励赏识学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的畏惧心理,相信自己能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农村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门道。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农村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

三、学会合作、交流、倾听,养成良好学习品格

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每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们通力合作,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动,否则就只能产生盲从、人云亦云,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因此,具有合作交流倾听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让学生克服依赖、自卑的心理,在参与过程中获智,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总之,只有充分地了解农村中学语文教師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心理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的精神境界、个人品质、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高。

上一篇: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下一篇:店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