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

2024-10-06

折线统计图(精选11篇)

1.折线统计图 篇一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8页。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教学重、难点:怎样根据数据确定点,再画线段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生谈话,由本班现在和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引出课本中学生戴眼镜人数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调查,数一数我们班戴眼镜的有多少同学。(全班数,教师统计下数据。)

师:我还想了解一下,一年级时,我们有几个人戴眼镜,请举手。(数人数,教师板书出人数。)

师:通过这两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现在戴眼镜的同学比一年级时多了)2.让学生读书了解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也有一个关于戴眼镜的调查统计表,读一读,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全班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统计表统计的是六年级(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一年级时有1人戴眼镜,二年级时有2人,三年级时有5人,四年级时有6人,五年级时有9人,到了六年级有7人戴眼镜。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五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多。„„)

(二)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统计图)

师: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生:图中的圆点表示六(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试着完成这个统计图。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师:谁把你完成的折线统计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教师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

1.提出“议一议”第(1)个问题,让学生描述6年中戴眼睛人数的变化。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在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六年级有所下降。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到五年级戴眼镜人数增长比较多。„„ 2.提出第(2)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眼睛对人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眼睛的意识。生活实际,你能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师:结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增大,有的同学只顾着学习,不注意休息,忽视了保护眼睛。到了五年级,能看的课外书有很多,有时候为了看喜欢的课外书,不注意让眼睛休息,导致视力下降。还有看书姿势不正确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视力下降。到了六年级,一些戴眼镜的同学做视力矫正,随时注意保护眼睛,他们的视力恢复了正常,所以在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有所下降。„„)

学生的说法可能有很多,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只说到戴眼镜人数增加,没有说到六年级人数下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矫正视力。

师:看来眼睛对我们非常重要,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壮丽秀美的祖国。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扇“窗户”呢?

学生可能会说:(看电视时,不要坐得太近,时间不要太长。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按照老师说的“三个一”去做。每天坚持按时做眼保健操。尽管现在戴上了眼镜,但是只要注意矫正,养成正确地用眼习惯,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才能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一)(感受实惠)

1、要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要分析沙井天虹商场1-6月份某商品的销售额情况,你觉得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3、练一练妞妞出生半年的身长、体重变化如下表,完成统计图

师:完成统计图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周围的同学互相欣赏一下,互相评价一下画得是否正确。学生互相欣赏,教师可让画得准确、美观的同学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

(二)分层式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请把你家里近六个月来

1、电费统计出来,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如果你家里有电脑,你能用电脑来绘制这张图吗,请试一试。

3、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请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 篇二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 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5 月22 日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 除了制作统计表, 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 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 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 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 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 在具体的情境中, 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 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 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 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 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 (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 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 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 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 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 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 然后逐步简化, 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体验“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 (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 比较一下, 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 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 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 (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 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 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 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 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 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 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 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 折线越陡峭, 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 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 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 (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 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 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 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 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 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 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 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联系生活, 丰富认识

1.说一说, 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 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 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 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 折线较平, 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 折线较陡) , 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 然后比划给对方看, 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 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 通过精选素材, 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 并根据数据分析, 预测事物的发展, 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总结提升, 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 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 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4.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四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

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00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5.折线统计图教案(四下)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第七单元P108-111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图的合理解读,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解读简单折线统计图。预设过程:

一、观察比较,解读新知

1、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临海风景图片

师:临海的风景美吗?每年都有从各地来的游客到临海旅游,我们先来看看2010年下半年江南长城接待游客人数的情况。课件出示:

2010年下半年江南长城接待游客人数统计表2011.1月份人数(万人)7月28月39月510月911月6.512月6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为了更形象地表示,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看到过吗?这是什么统计图?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课件出示:

2010年下半年江南长城接待游客人数统计图人数∕万人98765432102011.196.55326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份∕月

生1:每个月份游客的人数。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看数据。看条形的高度。

2、观察比较 课件出示:

2010年下半年江南长城接待游客人数统计图人数∕万人9876543212011.196.55326

师:周老师在旅游局还看到另一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看到过吗?叫什么统计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份∕月0图?你为什么叫它为折线统计图?在数学上,这种统计图的确叫折线统计图。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师:仔细看看这两幅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四人为小组一起讨论讨论。

3、汇报解读

4、小结:师:也就是说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线越陡示增长或减少的速度越快,线越平缓表示增长或减少的速度越慢,线是平的,表示是不变。(板书)

二、尝试画图,掌握技能

1、电脑展示画图过程。

师:这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动态展示画图过程(上述折线统计图),教师相机讲解。

2、独立制作统计图:

课件出示下表和图(材料预先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2010年7月份临海市部分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情况统计表景点收入(万元)江南长城江南大峡谷珠算博物馆地质公园东湖25356238

3、引导学生解读分析。

师: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你们又有什么话想说吗?(让学生小组内先说一说,再组织集体交流。)

师: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各个月份收入的变化趋势,当然也知道各个月份的具体收入。

4、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010年下半年桃渚地质公园门票收入情况统计表月份收入(万元)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52522403527

师:刚才第一个不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第二个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也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看来,条形统计图有些能转化成折线统计图,有些则不能。

三、素材解读,加深理解 素材

(一):体温

下面是两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温度℃4140温度℃414039.5393939.53938.5383939.238.***03837.23737366时12时18时0时4月7日6时12时18时4月8日时间06时12时4月7日18时0时6时12时18时4月8日时间小刚小明

仔细观察上面两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的红虚线表示什么?

2、从体温看,谁的病情在好转?谁的病情在恶化?

3、如果你是医生,接下去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素材

(二):气温

2010年温度∕°C3530市月平均气温统计图2011.52010年临海市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温度∕°C***596时间∕月***025192011.52520***2120155-5-10-9-15-15-20-25-4-7-14时间∕月******

图1

图2 出示图1:这是2010年临海月平均气温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示图2:想想可能什么城市?怎么想的?比较临海与哈尔滨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 素材

(三)***202224岁***202224岁甲乙***202224岁***202224岁丙丁

1、仔细看看,上面4幅折线统计图中,哪一幅可能是表示陈东的身高情况?为什么?

2、出示丙、丁两幅图,说说有什么想法?

厘米***240210***60300厘米260240220200***5***7160141******20岁***202224岁90***0*********丙丁

6.《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六

篇一: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条形统计图转变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

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篇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周我进行了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教材是以2003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在课堂活动一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

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篇三: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7.折线统计图 篇七

1. 数据的整理

初二 (1) 班班长收集了同学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 得到了如下数据:

利用表格整理上面数据如下:

【点评】一组杂乱无章的数据, 经过数据处理后, 容易看出某些变化、规律, 经过科学有效地分析, 便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依据和建议.

2. 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 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图1-1, 1-2所示:

扇形统计图:容易表示出一个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各种情况下各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出同一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 (因为比是一个常数, 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 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 , 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3. 条形统计图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各个 “条形”之间都有间隙, 频数分布直方图各个“条形”之间没有间隙.

条形统计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的类别, 用纵向指标表示不同对象的数量特征.

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数据的变化范围, 用纵向指标表示相应范围内数据的频数.

何时用哪种图表, 应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 应多总结、提炼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不要一味模仿.

4. 统计图的选用

例反映台州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 宜采用 () .

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 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析】四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能清晰地表示出收集或调查到的数据分布情况. 根据题意, 应选C.

8.折线统计图 篇八

关键词:折线统计;源于生活;亲历过程;享受快乐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暑假看奥运会的比赛了吗?还记得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夺取金牌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响彻云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吗?课前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一个个辉煌的中国时刻?(配乐《超越梦想》,出示中国奥运冠军图)

2.这么精彩的奥运会你最关注什么呢?谁能把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呢?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师重点选择与统计有关的资料展示,如本届奥运会金牌榜(统计表、文字)、本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银铜牌情况(条形统计图),或者中国每个项目获得金牌资料等。

二、探究新知

1.老师不但关注本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还关心历届获得金牌情况,并制作了这个条形统计图。(出示第23~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自主观察汇报)你发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了吗?(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3.这些金牌数量有什么变化趋势呢?(手势演)你能自己想办法表示一下这个变化趋势吗?可以用手试一试,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生操作,师巡视)

4.谁愿意展示一下呢?(学生汇报介绍自己画的图)

5.这位同学的图基本表示出金牌数量的变化趋势,但是大家看这个图有什么不足呢?(不能准确表示哪一届和具体数量是多少)

6.大家看看这个统计图(出示第23-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折线统计图)。你认识吗?生活中见过吗?(见过,股票的变化图、气温变化图)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知道就说,不知道猜叫什么)

7.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自己的特点呢?有了发现快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学生小组合作)

8.学生汇报。

三、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汇报)出示奥运会闭幕式照片。无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他留给我们的激动与振奋会永藏心底,让我们一起期待2012,期待伦敦,继续为中国加油!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

1.情境——源自生活,与时俱进

新课标中提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境创设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本节课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而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恰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说2012年的8月很多中国人都是在浓浓的奥运氛围中度过的,暑假在家的学生更不例外,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奥运情境,上课伊始我就问,“同学们暑假看奥运会的比赛了吗?还记得中国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响彻云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吗?课前我们一起重温那一个个辉煌的中国时刻。”(配乐出示奥运冠军图)富有激情的语言,音乐,激动人心的图片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主动地走进奥运,走进数学,走进统计,学习统计,最后用所学知识解决奥运问题,不同层次,梯度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明确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统计——完整亲历,享受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分析事物表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学生学习统计,一方面要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更要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以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统计角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四年级下册接着学习统计,主要是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再往后还会学习扇形统计图。本单元内容安排了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中使学生亲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关注的有关奥运的信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表)描述(条形统计图)课堂上师生一起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学生逐步从统计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

3.学习——学生做主,和谐相长

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有关于统计的教学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人作用。否则统计又成为学生眼中的看图表回答问题,又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枯燥,无趣的数据。学生亲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课前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发现条形统计图特点。然后动手实践尝试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无论是手势演演,还是纸上画一画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然后分析学生的图,发现不足,体现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必要性。亲历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的过程。然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比较,在比较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特点中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整个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建构知识。

统计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要让学生养成统计的习惯,学会统计的方法,学会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放手,让学生走上生活的舞台。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的闪光之处,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的数学有用。

参考文献:

[1]范伟强,陈庆宪.注重自主解读 培养分析能力:“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1).

[2]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10.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特征;

2、会看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

3、初步感受在具体情境下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制作。教学重、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

师:同学们,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喜不喜欢机器人?知道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这里是一幅2006年-2012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统计表,你能根据这个统计表绘制成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吗?

2、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说出它有什么优点? 师:观察老师比划过程中手指的运动路线。

3、揭示并板书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思考并讨论:

(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纵轴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支参赛队伍?(2)纵轴上0~390这部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两种统计图。)

(1)比一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4人小组合作完成)

(2)生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①“条形统计图”主要是反映数量的多少;

②“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有能根据线的起伏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根据这个统计图,你发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数量有什么变化?从这些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数据反映了什么趋势,你能预测到什么?

3、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2)师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小结: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根据线的起伏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发展趋势。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分析折线统计图

问:你读懂了什么?这里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

(2)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第105页的“做一做”。

师:折线统计图的用处很大,也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那么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呢?

①如果要统计某几个同学的身高情况,你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吗?

②如果要统计某一个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情况呢?(生回答后,尝试绘制)小结:

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1.复式折线统计图搜集资料 篇十一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统计(2)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其教材编排特点如下:

(1)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特点;

(2)重视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3)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图操作。B、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与优点;(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能作出合理推断。C、设计理念(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教活;

(2)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的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人人都来积极学习有用的数学。

D、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开始,通过与学生鼓励性的谈话,帮助学生树立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表现自我的信心,然后创设让学生认识朋友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复习了旧知,顺利导入新课,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学习新课,自我探究

首先媒体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陈明8――14岁体重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容易比较出陈明体重与标准重之间相关信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办法,可以把两张图合并在一起,并放手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在作业反馈交流过程中,有征对性地利用学生作业作为现成教学资源,让其他学生辨析,评议,提出疑问,谈出解决办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复式统计图三要素的名称及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对陈明体重与国家标准体重进行准确的分析,全面地比较,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和建议,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所在,即:便于分析比较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3)巩固提高,强化应用

练习题设计,从复式统计表入手,提出问题:如果将甲地和乙地气温进行比较,你们觉得应制成怎样的统计图比较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获得答案,并从中再次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然后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对数据进行分折比较,得出答案。由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我又进行了适时、必要的引导与揭示,如:第一问处理时适时,提出问题:甲地、乙地谁的温差大?从而引导学生从折线的上升与下降幅度上去分析数据,在处理第三个问题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出准确推测,提出合理建议,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课堂总结

提出:通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E、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突出了以生为本理念,给优生、部分中等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良好平台,但学困生在整节课上显得跟不上节奏,通过学习没有多大收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应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74~7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能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特点,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使学生经历借助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展运用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方法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学具准备

绘制统计图用的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张明是个气象迷,他想了解北京和南京这两个城市的气候特点,调查了2009年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想知道他调查的结果吗?(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下面的两幅统计图:

提问: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统计项目相同,都是统计四个季度的降水量;纵轴的刻度不同,说明两幅统计图的标准不同。)再问: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启发:你能根据两幅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对2009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吗?(如果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容易比较了。)

小结:由于数据分布在两幅统计图中,且两幅统计图的标准不同,这样对图中数据比较和分析就很不方便,于是同学们想到把两幅图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这非常好!那么,怎样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本课主要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把两幅单式统计图合并成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建构,获得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价值的深刻体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中,选择北京和南京两市各季度降水量情况作为统计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比较两市降水量情况的过程中,主动提出把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统计图的构想,进而引起学习新的统计图的心理需要。此外,呈现两市降水量数据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纵轴刻度的一致,这就凸显了在借助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比较时必须要有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自主建构

谈话:由于是把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新的统计图,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

提问:怎样确定新统计图的纵轴刻度?(纵轴刻度的最大值定为700比较合适,每格可以表示100,也可以表示50。)谈话: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方格纸,试着把两幅统计图合并起来,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图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反馈。(让选择不同方案的学生分别汇报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以及制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图例的确定,描点和连线的方法等。)

要求绘图有问题的同学完善或修正自己的统计图。提问(指不同刻度的两幅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完全相同,为什么看上去一幅图中折线的变化幅度要大一些,而另一幅图中折线的变化幅度要小一些呢?(一幅图的纵轴刻度是50mm一格,另一幅统计图的纵轴刻度是100mm一格。)课件出示2009年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降水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统计图中,表示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指出: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可以怎样对2009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进行比较?(北京市的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一年中,两个城市降水比较少的都在第一、四季度,降水最多都第三季度„„)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更便于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上面的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统计图纵轴刻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结构特点的正确把握。引导学生比较因纵轴刻度不同,而反映出的折线变化幅度的不同,再一次突出了因制图标准不同而可能带来的对统计数据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学生提高读图能力,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三、练习延伸

1.谈话:从2009年北京市和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来看,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下面的统计图: 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五年间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多相差883毫米,最少相差349毫米,并且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总是稳定在1100毫米左右,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总是稳定在450毫米左右,说明“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再比较这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看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2006年南京市的年降水量相对较多,北京市相对较少;2008年北京市的年降水量较多,南京市相对较少;2009年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都比较多,且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高于往年„„ 小结:虽然北京市和南京市在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各不相同,但如果连续几年对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跟踪调查,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设计说明:新课中发现的“北京市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仅仅是从2009年各季度降水量数据中得到的,这并不具有普遍性。本环节势顺提出“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呢”的疑问,并呈现2005~2009年北京市和南京市年降水量统计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五年间,北京市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京市,且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是相对稳定的,进而完成对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感受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中发现规律的乐趣。] 2.课件出示:

下面是2009年北京市、南京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表,你能在方格上把表中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把你绘制的统计图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相应的统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北京市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南京市低;第二、三季度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差不多,第一、四季度北京市的平均要明显低于南京市„„)3.谈话:仅根据2009年这一年的数据就能说明你的发现吗?可以怎么做? 提问:如果要说明“北京市的年平均气温是否比南京市低”是否正确,可以去调查哪些数据?要说明其他的发现呢?

谈话:同学们所需要的数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上都能查到。请大家从上面的发现中选择一个,在课后上网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制成统计图,看你的发现是否正确。[设计说明:选择平均气温作为统计活动的素材,既使学生能够紧紧围绕两个城市气候特点的主题展开活动,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又可以启发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联系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有关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描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看图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说明和验证规律方法,并布置学生在课后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通过统计活动发现简单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感受统计方法的实际价值。同时,还把学生的探索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什么特点?你还有哪些收收获和体会?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比较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价值。

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图表解读中体会统计的工具性,体会数据的作用。3.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教学重、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学准备:练习纸、课件 设计意图:

一、关于目标定位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四下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

二、关于材料选择

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然后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如体育活动、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三、关于教学方式

因为本节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位是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统计在决策中价值,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层次上产生矛盾冲突,初步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二是借助学生的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统计表,引入。

师:这学期我们三毛小学要举行1分钟踢毽子比赛,于是我们班的李欣和刘云两位同学早早进行训练,顾老师把他们两人最后7天来的测试成绩记录如下:(课件)

师:你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欣第7天踢70次,刘云第7天踢68次。生2:„„

师:要看出两个同学最后7天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好?为什么? 生1:我认为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生2:我也认为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因为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

教师随即板书:折线统计图 数量增减变化 2.尝试制作统计图。

师:好,那就按照大家说的,请你把这两个同学的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对比体会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对比分析,提炼。

师先出示分开画的折线统计图,问: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同学最后7天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

师:你是分别看两副图得出的,觉得怎么样? 生:很难比较。

师: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生: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哦!要画在一起,那么通过这幅统计图上你能更方便的比较两人踢毽子的成绩的变化情况吗?(出示学生画在一起的图)

生:看不清楚,因为哪条折线代表谁没有注明? 师:那么谁有好办法呢?

生1:在每一条折线上标明,写上名字。生2:可以用两种颜色。师:如果我只有一支铅笔呢? 生3:可以用虚线和实线。师:谁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生:用虚线代表李欣,用实线代表刘云。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2幅作品,请你来评价一下。生:„„

师:恩,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一块儿去了。3.解释图例。

师:由此看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还有讲究,需要图例。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看图人它所表示的对象的!

4.完善课题。

师: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遍。师课件演示,并指出需要图例来区分两条折线分别代表哪个同学。好了经过大家一翻周密的思考,我们已经把表示两人踢毽子成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合并好了,谁来给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合并、重合、复式„„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5.区别比较,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师: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不需要图例,只能看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图例,可以较容易的发现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6.分析预测。

师:现在你能方便地比较两个同学踢毽子成绩的变化情况吗? 问题:

(1)李欣第2天与第6天成绩相差多少?两人第7天的成绩相差多少呢?

生:李欣第2天与第6天成绩相差5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学生到前面来指出。

生:两人第7天的成绩相差2次,李欣比刘云多2次。

(2)李欣和刘云的成绩分别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生:李欣和刘云的成绩都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是忽高忽低。

师: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忽高忽低的动作。生:李欣的进步幅度大,因为他最后5次的成绩一直在上升,最后3次都要比刘云高。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生: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师:为什么呢?

生:李欣最后4天的成绩比较稳定,而刘云最后4天的成绩还是忽高忽低,不稳定。

7.小结。

师:刚才大家通过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问题,比较方便地看出了两个同学成绩的变化趋势,也为我们科学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师:这种预测不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上,还经常运用在其他方面呢?比如,比较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2007年下半年月销售量,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呢?

三、巩固练习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反馈学生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进行评价。(2)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更直观的信息? 回答问题

①哪个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

生:11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看两种颜色最接近,再比较数据。

师:哦!真是好办法,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便于比较。②A种品牌第四季度平均每月销售多少台?

生:因为一年有4个季度,第四季度是10月、11月、12月,共有3个月,所以是(32+37+30)÷3=33(台)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如果我是商场经理,我会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稳定的销售额。

师:为什么呢?

生:通过比较两条折线的走势,可以看出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销售量。

师:没想到,你还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呢!

师: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商家的作用还真不小呢!其实,它还能帮助我们比较男女生身高的变化趋势呢?

2.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男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生2:13岁以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慢。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12岁的平均身高要低,看样子我要加强锻炼,增加营养了。

生2: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比12岁的平均身高要高,这与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师: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呢!

四、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

生1:我爸爸是开店的,我以后可以帮助爸爸分析哪种商品好卖,就可以多进一点货。

生2:我爸爸是开厂的,我以后可以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帮助爸爸厂里进行数据比较分析,从而作出预测。

2.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生1:股票 生2:心电图

五、机动

上一篇:冬夜读书示子津,冬夜读书示子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的意思,冬夜读书示子津下一篇:外事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