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元宵节

2024-09-04

热闹的元宵节(共15篇)

1.热闹的元宵节 篇一

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对青年男女来说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

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闺女”直到出嫁是足不出户的,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民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这几天,姑娘们也可以成群结队的走上街头赏灯、猜谜。青年男女也可以趁此机会给自己物色伴侣。

在一些地区,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由于此晚男女无拘,可以同游共乐,也就留下了许多的爱情佳话。如:辛弃疾的词《青玉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这些都是元宵节晚上的场景。

所以说,与七夕节凄美的情人节不同,它是中国另一个具有热闹气氛的“情人节”。

【热闹的元宵节作文(通用15篇)】

2.热闹的元宵节 篇二

柴头会是武夷山特有的节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冲进县衙门,要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农民仅以木棍、竹叉和扁担就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一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我和妈妈在热闹的人群中,漫无目的地闲逛着。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环岛。哇,这里的竹制品种类真多,直看得我眼花缭乱,有小渔篓、竹椅子、竹篮子、竹筛子……可别小看了这些东西,它们可都是摊主用辛勤的汗水和精湛的技艺编织而成的。瞧,这竹椅做工多精细,丝毫没有扎人的竹丝。看,那竹筛子表面上多光滑,没有一点儿小孔隙。那细致的做工、那柔美的线条,一件件都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竹制品旁边是木制品,同样琳琅满目,精致惹眼:木桌子、木脚盆、木澡盆、菜板……也许因为木制品用刨子刨过,又上了油漆,所以看起来比竹制品更有光泽。妈妈看中了一个菜板,便与卖主讲起价来,谈到满意的价格,双方便愉快地成交了。

逛柴头会真有趣呀!你有空也来体验一下吧!

3.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篇三

吃过饭,我早早地乘坐公交车到动物之窗公园去,还没到公园站台,就远远看到公园门口人头攒动。好多辆汽车停在马路边。看到这个情景,我赶紧下车,走进公园,来到公园的广场上。扬州日报社小记者的横幅在空中随风飘荡。有带队老师在召集四所学校(育才小学、育才实验、扬大附小、梅岭小学)的小记者集合。

集合完毕,紧接着带队老师领我们来到动物之窗的大厅,大厅的墙壁上都是关于各种动物的介绍和说明,有不怕冷的动物、有趣的鸟儿、骆驼为什么耐饥……还没来得及细看,韦老师进来了,大家是一片欢呼,原来韦老师将给我们介绍元宵节的习俗。大家都举起相机拼命拍照,我被包围在人群中,既听不清讲话,又挤不到前面去采访,决定到外面的回廊去猜灯谜——这可是元宵节的一个传统节目。如此有趣的活动,又怎能错过呢?一条条写满灯谜的红丝带在风中飘扬。从刚一开始进大厅经过这儿的时候,回廊这儿就聚集了很多人,一拨又一拨,男女老少。有的沉思,有的浏览,有的欢呼,大家都非常自在地玩乐着……

我猜了一会儿灯谜之后,全体小记者来到广场空地上,这里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更加有趣的游戏节目,滚铁环、拔河、比赛穿卡通人物衣服……

滚铁环是爸爸妈妈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我们大多数小记者都滚不起来,我也不例外。我最感兴趣的是拔河比赛,首先上场的是我们育才实验队PK育才小学队,我们育才实验队的同学精神抖擞,有的把头抬得高高的,有的紧紧咬着牙,我在绳子后面看不见前面,但也拼尽了全力,过了一会儿,我的手不知道怎么了火辣辣地,但是我不管,仍是用力拉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绳子一点一点向我们方向移动。旁边啦啦队的叫喊声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快。 突然“耶!”的一声,我们育才实验队赢了。同学们欢呼雀跃,心花怒放。

4.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篇四

穿过昭明台的城墙,道路两旁的店铺里灯火通明,里面卖着各色的小吃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来来往往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爸爸也给我们买了许多小吃。

我忽然发现前面江边方向的天空布满了亮晶晶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慢慢飞向远方,把漆黑的夜空点缀得十分美丽。原来是有人在江边放孔明灯,我问妈妈为什么叫孔明灯啊。妈妈说孔明灯又叫天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当时是为了传递信息,现代的人放孔明灯是为了祈福。不知不觉我们走到江边,人真多。好多人都在放孔明灯,只见两个大姐姐分别抓着孔明灯的四个角,一个大哥哥点燃蜡烛,孔明灯慢慢膨胀起来,红彤彤的,两个姐姐手一松,孔明灯就慢慢升起来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也想放孔明灯,妈妈说孔明灯虽然好玩,但是会污染环境,也容易引发火灾。果然我看见城管人员在人群中制止售卖和放飞孔明灯。

5.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篇五

我还没踏进体育馆,就听到欢声笑语响彻整个会场。我们迫不及待地快步走进会场,“庆元宵活动”终于开始啦!歌曲、舞蹈、小品、相声……一个个精彩的表演紧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中间还穿插了互动游戏,为这场庆祝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整场活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撕“春”字。

当主持人宣布:“下面,就让我们来撕‘春’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拿出了红纸,开始撕起纸上早已事先画好了的空心字“春”。此时,背景音乐也变得活泼快乐。同学们有的拿出尺子,按着纸慢慢地撕着;有的折一点,撕一点,个个都小心翼翼地,生怕把“春”撕破了而不吉利;还有的男孩不管三七二十一,随心所欲的直接撕了起来……

而我呢?我按照“春”字的边框先折再撕。渐渐地,“春”字在我手下诞生了!看着满场“春”色,映衬着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春”色在整个会场洋溢开。大家不约而同的举起“春”字,体育馆变得“春”意盎然,热闹极了!

6.热闹的元宵节 篇六

一、对“静默”的理解

所谓的“静默”, 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冷场”, 即课堂上出现一种任凭教师怎样着急, 学生就是不开尊口, 课堂气氛冷漠、沉寂的现象。而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 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 使课堂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其实这样的暂时宁静沉思不是沉寂、冷清, 恰是为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在课堂教学中适度的“休止”与“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如音乐中有停顿休止, 舞蹈中有虚拟, 绘画中有空白, 电影中有“空镜头”, 文学中有“不写之写”一样, 语文课堂上适度设置静场也能产生“不教之教”的美学价值。这一无声的静场恰似“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学生通过静读、静思、静写这一整个静默的过程, 恰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的体现。

二、“静默”的价值所在

1. 有利于深入阅读与体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 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 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 让他们潜心会文, 沉浸其中,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科学预设静默,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行文对话的时间, 从而让学生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 真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融通, 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执教《故都的秋》时可以这样设置疑问:悲秋, 是我国赏秋文化的最重要主题。那么, 在郁达夫的笔下, 秋又是怎样的呢?“故都”指北平, 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故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与课本的“零距离”接触中逐步得到感受, 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兴趣。

2. 有利于个性思维的深刻

个性化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静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静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 为课堂教学活动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思考, 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准备。这样不但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让学生思考黛玉在两舅父处所见, 在贾赦处“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在贾政处“丫鬟们妆饰衣裙, 举止行动, 果亦与别家不同”, 房中用物作者连下三个“半旧的”。为什么作者如此注重这个细微的差别?有学生回答说应该是体现两人性情、喜好的差别, 为贾赦要纳鸳鸯为妾埋下了伏笔。其他同学豁然开朗, 点头赞同。

3. 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位是语言文字的回归, 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静默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思考, 让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 这样既注重了能力的迁移, 又强化了读写能力, 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双赢。

7.热闹的元宵节小学作文 篇七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20xx年的元宵,我们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都会吃完香喷喷饺子就上中心广场游玩。

俗话说得好,濮阳不论是哪一年元宵节都要看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我们走在街上,抬头就看见那像似圆盘的月亮挂在天空上。马路两旁挂起了彩灯,今年真不愧就是蛇年,那彩灯的形状摆的都像一条蛇,天上五颜六色的烟花把黑暗的天空照的五彩缤纷,黑夜简直比白天更亮了。到了路口,我们就停下看烟花,砰砰、有的像小花、孔雀、笑脸······不计其数。

到了中心广场,人山人海,那就是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多数人都聚拢在广场中心,放孔明灯,抬头望去,那孔明灯是那样的明亮。我相信明年元宵节会更加有滋有味更有趣的!

8.寂寞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篇八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早上起床我吃了10个水果味的元宵,好吃极了!外面的鞭炮声啪啪一直想个不停,好像跟过年一样热闹。下午,我们一家人来到武松公园,街上人山人海,非常拥挤,就连妈妈给我买的棉花糖都被挤扁了,我们先玩了碰碰车、套圈,还有扔沙包等等,在玩扔沙包时我还扔中了两个布偶呢,玩得可开心啦!

晚上我们几个好朋友在院子里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烟火会,都是和我一样大的朋友们,每个人都带一种不同的烟火,在一起比赛看看谁的最漂亮,我的烟火是“冰激凌”形状的,大家都拍手说好看,伙伴们的烟火都聚在一起好壮观啊!大概十分钟以后烟火就结束了,我们大家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同学们你们的元宵节是怎么过得呀?

9.选材“碰头”好热闹 篇九

一、“碰头会”怎么个开法

1. 首先要讲明这种作文选材方法, 是课堂内一种集体互帮互学的方式。和“三选一”等不同的是, 这碰头会一个人没法开。

2. 在作文课上, 老师板书命题后该分头选材了。这时, 老师提示大家:“开碰头会议论一下吧。”于是, 一、三、五、七各排回过脸去, 分别与二、四、六、八各排同学对面而坐, 四个人自然成组, 一个人当组长。

3. 碰头会开始, 四个人分别说出“我打算写什么”。遇到两个人写的内容相同, 组长负责协调一下, 请其中一人另选内容。

4.直到四个人要写的材料各不相同了, 组长宣布散会, 分头坐好。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种开会碰头选材好处很多:

1. 在集体中, 作文选材能力有强弱之分。常开这种碰头会, 互相接触, 互帮互学, 便于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 有的班同学练作文选材, 不是总受“千篇一律”那个小魔头袭扰吗?常开这种“碰头会”, 彼此所选内容不一样才能散会, “千篇一律”自然无处藏身了。

3. 练过几次后, 原先感到选材有困难的同学也会明白:噢, 学作文, 写什么, 要互相躲着, 写得与别人不一样才行呢。

三、怎样开这种“碰头会”

这碰头会, 知道是怎么回事, 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 具体做法, 很好学。请看下面一例:命题——“我喜爱的一首古诗”。

全班同学先议论一下。

课内学过的就不少。同学发言, 老师板书:

五绝——《锄禾》、《江雪》、《春晓》、《登鹳雀楼》等。

七绝——《早发白帝城》、《清明》、《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

开选材“碰头会”。

分头坐好后, 组长主持讨论。

“我写《 江畔独步 寻花》。”

“我写《 送孟浩然 之广陵》。”

“我写《滁州西涧》。”

“哟, 我也想写这一首。”

怎么办?组长赶紧帮着协调。她对第三个同学说:“请你把《滁州西涧》让给他写, 你再另想一首, 行吗?”

“好吧, 我写《出塞》,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组长见四人选材各不相同, 宣布散会。

看, 经过这样的碰头商量, 互帮互学, 人人都有的写, 彼此写得又不一样。“千篇一律”的现象不见了, 大家的选材

10.一个热闹的元宵节作文 篇十

过了一会儿,从远处传来锣鼓的声音。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表演开始了!只见唐僧师徒四人踩着高跷慢慢走来了。唐僧身披红色袈裟,左手拿禅杖,右手拿着一串圆溜溜的大佛珠,嘴里还念 念有词。猪八戒挺着大肚子,穿着黑色上衣,手里拿着大钉耙。还不时把钉耙挥舞几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孙悟空机灵极了,耍着金箍棒真是无所不能呀!沙和尚扛着扁担忠实地跟在后面。

在他们后面是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红红的脸蛋,弯弯的眉毛,笑眯眯的眼睛好像在对我微笑呢!

我们这儿不仅民俗表演好玩,趣味活动也丰富多彩。晚上我们一家来到球场参加闹元宵活动。项目真多呀!有“勇攀高峰”等等。我最喜欢“春燕报春”。我把手 中的沙包投进“燕窝”里。一连投进三次,获得一张奖券。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11.热闹的元宵节250字日记 篇十一

昨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晚上最热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天晚上人们要赏灯猜灯谜,放花炮,还要吃元宵。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去看烟花了。烟花好漂亮呀!

有桃心的,有百合花的,有彩色的,有字的`,还有金色的。还有的放枪花,就是从枪里面喷出来的火花,简称枪花。枪花我从来没见过,看起来很好玩。还有人放鞭炮,我们看了各种各样的炮,很好看,又好玩。我们看够了就往回走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遇见了郭奕伯全家。他们正在放花,能拿在手里放的那种。我也放了一个,感觉很好玩。放完一根花以后,我跟郭奕伯说了一声再见,就又继续走回家的路了。我们在院子外面又看了一会儿烟花就回家了。

12.热闹的元宵节 篇十二

[第一次试教]

一、课前游戏,复习“一定”“可能”“不可能”

教师出示转盘(都是二等奖),让学生通过玩转盘,得出一定会转到二等奖,不可能转到一等奖。然后增加一个一等奖,得出有可能转到一等奖,也有可能转到二等奖,但是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揭示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三、抛骰子,研究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同桌掷骰子(两面白、四面蓝),先掷一次,猜一猜掷出什么颜色的可能性大?

四人小组每人掷五次,并统计小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出现蓝色的可能性大。

四、摸球游戏,研究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小组摸球游戏(盒子里面装有1蓝、4红、8黄的球),每人摸球一次,摸到什么颜色就戴什么颜色的头套。

根据班级学生的头套情况,猜一猜盒子里面哪种球放得最多?哪种球最少?而后打开盒子验证,并得出结论:三种颜色的球中个数最多的摸到的可能性最大,个数最少的摸到的可能性最小。

五、抽学号游戏,综合运用

1-45的学号,任意抽一张,猜猜可能会抽到几号?抽到男生的可能性大还是抽到女生的可能性大?抽到的学号是一位数的可能性大还是抽到两位数的可能性大?

[反思]

教学中学生在始终高涨的情绪中度过了40分钟,教学过程看起来很顺利。但是静下来思考,课堂的表面热闹究竟是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展示还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

“可能性”研究的是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规律,是数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变化,使数学的研究领域从确定走向了不确定,从结果转向了过程,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数学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人教版教材分别在三(上)和五(上)进行了两段集中学习。三(上)的“可能性”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五(上)的“可能性”内容让学生完成从定性描述可能性大小到定量刻画的过渡,学会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在教学前,笔者进行了教学前测,如用“袋子里有3个红球、6个黄球,摸一个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和“袋子里有2个红球、4个黄球、7个绿球,摸一个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这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发现学生均能准确地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那么,可能性的教学到底该教些什么?该以何种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次试教]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1. 教师拿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先让学生猜一猜袋子里球的颜色,然后请3个学生摸球,摸完后再猜,再摸一次会是什么颜色?

2. 把球倒出来,说一说摸球的结果。(一定、不可能)

3. 如果想从袋子中有可能摸出黄球,该怎么办?

(评析:让学生在摸球游戏中体会“一定”“可能”“不可能”,并在猜测的过程中感受事件的随机性。)

二、实验分析,探索新知

1.初步体会可能性大小

师:现在往袋子里加入1个黄球,有可能摸到黄球吗?(请学生摸2次)

师:如果再摸一次,结果会怎样?你觉得是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红球有3个,而黄球只有1个。

师:现在继续往袋子里加入2个黄球,现在是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引导学生得出:摸到红球和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师:如果想让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增大,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增加黄球,也可以减少红球,使得黄球的数量比红球多。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可能性变化的数学规律,其中红球一直是3个,而黄球的个数有变化,尽管摸出黄球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的大小却是发生了变化。更通过“如果想让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增大,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了可能性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密切联系。)

2.小组实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活动要求:(1)每人摸5次,每次摸好后把球放回袋中。(2)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引导学生明确摸球的规则:不能偷看;摸球之前要摇一摇。

(评析:摸球活动作为一个验证实验,其操作必须符合随机实验的要求。所以选择的球都大小一致、轻重相等、手感相同,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同时在摸球之前强调要求:一是摸球者不允许看着球摸,二是每次摸球前先把球充分搅匀。)

3.反馈交流,建立可能性变化的数学规律

学生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教师把数据填入到Exce1表格中。

师:根据刚才的摸球情况,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引导学生得出:哪一种球的数量多,哪一种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同时针对摸球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引发学生讨论,从而明白:袋子里既有黄球,又有红球,尽管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也有可能摸到,所以像这组同学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再来看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情况,也是黄球多,红球少,随着摸球次数的不断增多,像这样的情况是不太会发生的。

师:请大家再来观察刚才思考的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指课件的3个红球1个黄球3个红球3个黄球3个红球7个黄球)

引导学生发现:红球数量不变时,黄球的数量不断增加,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评析:学生的摸球活动不是单纯的一个游戏,而是学生研究可能性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加以提炼和总结尤为重要。所以在学生活动之后,让学生小组进行汇报,用数据进一步说明学生推理的结果,也就是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关系。同时在反馈时,要抓住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体会随机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涂转盘,巩固新知

(1)一定转到红色区域。

(2)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3)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小。

(4)不可能转到红色区域。

请任选其中一个要求涂一涂,有几种想法就涂几种。

2.抽奖品,加深认识

奖品就在这两个袋子里,老师很想抽到红色的铅笔,你觉得该在哪个袋子里抽?

3.节目抽签,体会公平性

同学们正在进行班队活动,抽签表演节目,你觉得抽到表演什么节目的可能性:最大?表演什么节目的可能性最小?(课件出示:讲故事5张唱歌3张跳舞1张)想让喜欢跳舞、唱歌、讲故事的学生都觉得公平,该怎么办?

4. 选择抽奖方案,综合运用新知

在班队课的最后还有一个抽奖活动,抽到笑脸有奖,抽到哭脸没有奖,有下面几种方案,请你向老师推荐一种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5个不同的转盘:(1)8个笑脸(2)8个哭脸(3)1个笑脸7个哭脸(4)4个笑脸4个哭脸(5)7个笑脸1个哭脸)

(评析:通过涂转盘,让学生感受到几何概率的大小与所涂的面积大小有关,通过抽铅笔,让学生充分体会可能性大小的本质,数量多的实质就是指所占份额大,通过节目抽签让学生分析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并体会等可能性。最后通过转盘的选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反思]

第二次的教学尝试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注重学生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体现了概率教学的数学味。

一、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和正确的游戏方法

在第一次试教中学生的游戏材料有骰子、转盘、各种颜色的球,仔细分析,其中骰子游戏属于实验概率、转盘游戏属于几何概率、摸球游戏属于古典概率,而在课堂上真正操作起来,骰子和转盘容易受到材料的影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用大小、轻重、材质相同,仅是颜色有区别的小球作为实验的材料最为合适。同时,要求学生摸球时不许偷看,摸球之前摇一摇,这样就使摸到每一个球的可能性都相等,使摸球实验真正符合随机实验的要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选择何种游戏、用怎样的游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本质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其本质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展示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停留在了结论上,而忽视了游戏前的预测和游戏后的理性分析,因此课堂的热闹是表面的。第二次的教学,教师把握了可能性的数学本质,借用摸球游戏,紧紧抓住游戏活动的过程,在一开始的摸球游戏中就让学生摸了三次之后预测下一次的颜色,在3个红球、1个黄球的摸球游戏中,让学生摸两次之后分析再摸一次会是什么颜色,之后的3个红球、3个黄球和3个红球、7个黄球的实验中,教师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过程,让学生进行预测分析,明白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不确定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数学规律。这样就使摸球游戏不仅是一次游戏,更多的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材料,从而完成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本质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建立可能性大小的数学规律

从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说,了解“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这一规律并不难,因此在第二次试教中,除了让学生体会上面的这条规律,还要努力建立可能性大小变化的量变规律,让学生体会这样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学的素材就有了一个这样整体的构想,从3个红球一3个红球1个黄球—3个红球3个黄球一3个红球7个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也就有了这样的变化:不可能一可能性小一可能性相等一可能性大,让数量的变化与可能性大小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又通过“想让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又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只要数量发生了变化,可能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一个辩证的规律。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探究与交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数量变化与可能性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可能性的教学充满数学味。

13.热闹的元宵节二年级作文 篇十三

今天是元宵节,我和我的好朋友去金桥公园玩。

今天这边很热闹,而且它今天是一个元宵节的主题公园,有文艺节目表演、猜灯谜、写春联、剪纸展,还有很多大型游戏比赛。我们参加了跳绳、拍球比赛、还参加了“老虎背媳妇”(其实是妈妈背着我跑,和我的朋友比赛),但是很可惜我们摔倒了。不过我们还是得到了很多奖品。我的奖品有两只红色小老虎和一只棕色小狗;我朋友的奖品比我多,他得了一只小猪猪、两只小老虎和一个海宝。这个元宵节玩的真开心啊。

14.热闹的元宵节小学作文 篇十四

晚上,我和表妹一块去街上看龙灯,我也特别喜欢看龙灯。别提街上的人有多少了,简直就是肩膀挨着肩膀,脚尖挨着脚后跟走的。我和表妹也要踮着脚尖才能看得见。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碰见很多人围聚在那里,有的小孩子干脆骑到了大人的肩膀上,把脖子伸的好长。我和表妹挤在了最前面,只看见一条巨龙和一只凤凰在人们有节奏的舞动着。时不时也会有喷出火的人。龙飞凤舞很是好看。

观看完龙灯我抬头看见天空,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亮。还有在空中绽放的烟花,以及那些许愿飞向天空的孔明灯,一个个特别漂亮。好像小星星一样。

15.热闹的元宵节 篇十五

一、抓实“两大举措”,培养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1.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因此,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让组长或好学生一个人代替整个小组,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把小组当作一个离不开自己的具有向心力的集体。

2.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着协调、领导作用。一般应选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并且要对小组长进行指导、培养、激励。如果小组长不能发挥其作用,往往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二、注意“三个关节点”,选择有利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注意“三个关节点”,选择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根本点。

根据课程目标课前预设内容,尤其是在重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教学中为突出重难点较常见的是创设情境性问题,即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再提出问题。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对于消费者维权的途径设计了讨论:“花了300元钱买的一双皮鞋,穿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断底了,真倒霉”,面对这种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这种类型题目通过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使学生将兴趣内化成动力,主动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2. 质疑点。

为巩固基础知识,我们会设计很多“生本问题”,即学生通过读课本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如在《我知我家》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些情形?家庭结构有哪几种?”这类问题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一般来说,这些简单的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就可以了。而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轻易错过,这类生成性问题———在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如“拔刀相助为什么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妈妈可以随便拆开我的信吗?”这些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盲点。

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的问题则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解决。因为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要坚决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三、定位“三个身份”,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有的教师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有的教师心目中早就有了所谓“成功”的标准,不去关注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为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当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

1. 小组活动前,教师不做旁观者,而要当观察者。

教师在布置任务后,不是就没事了,而是应该在事前深刻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关注每一位同学的表现。

2. 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做倾听者,而要当参与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及时调控,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

3. 小组汇报时,教师不做领导者,而要当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点在关键处,导在需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更有效合作学习的最佳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要落实这些能力要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法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实践证明,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小组合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史聪.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上好品德课[J].小学教学参考,2013.8

上一篇:电商价格战下一篇:关于组织实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