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实录

2024-11-20

《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实录(共9篇)(共9篇)

1.《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实录 篇一

【关键词】“把”字句 谓语种类 使用条件

一、情境导入

教师进入教室后,可以根据现实语境,说“把黑板擦干净”“把灯打开”“把门关上”“把书翻到第×课”等。这些“把”字句会给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老师可以把刚才的话板书到黑板上,并让留学生总结其特点,他们一般就会发现今天老师说的话都有“把”字,从而很自然地接触到“把”字句这一语言现象。由于教师举的例句,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留学生会很容易地接受,从而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二、无标记被动句与“把”字句的转化

有了这些铺垫,老师可以先板书几个话题——评论句,或者叫做无标记被动句。

衣服洗干净了。

椅子搬出去了。

今天的作业交给老师了。

我炒的饭吃完了。

老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些例句的共同特点:主语是动词的受事;主语是定指的;谓语动词是复杂形式,完成补语并加“了”;整体事件为事件完成后的结果状态。然后将上面的例句改写为“把”字句。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我把椅子搬出去了。

我把今天的作业交给老师了。

我把我炒的饭吃完了。

由此总结出“把”字句的基本结构:施事主语+把+受事宾语+动词+其他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字句的作用是强调动词把宾语怎么样了,对宾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黑板上的例句,强化学生对这一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把”字句最常用的有六种句型

(1)他把书包放在桌子上。

(2)老师把作业本发给大家。

(3)他把那个水瓶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

这三种句型表示的语义是: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

(4)他把黑板擦干净了。

(5)他把那句话告诉了老师。

这两种句型的语义可概括为: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

(6)他把葱切成丝。

这种句型的语义: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个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上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

我们在初级阶段就要教学生必须用“把”字句表达的句型(1),也就是“把”后面的宾语发生位移的这种。比如:

他把照相机放在书桌里了。

我把钱包忘在家里了。

请把车停在马路对面。

他把桌子搬到教室外边去了。

根据研究,句型一是出现率最高的,容易习得的,学生最不熟悉的是句型五,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习得顺序、分散难点。初级阶段,错误的教法就是不分阶段,不抓主次,一股脑地把所有的“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全部教给学生,学生不仅记不住所有的要点,还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在初级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避免犯这种错误,我们应该遵循“把”字句教学中的原则:在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在频率上,高频率使用的句型在前,低频率使用的在后。关于“把”字句的操练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片,图片上画一些学生开门、擦黑板、关灯、开窗户、搬椅子等图片,让一个同学按照图片来做动作,另外的同学用“把”出指令。通过任务活动来操练“把”字句,老师准备的图片都是带有处置性、位移性的句子,学生操练多了就会对“把”句的使用条件和语境有语言经验的积累。

四、“把”字句的使用条件

老师可以给学生语境,提示学生:我们在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衣服、做菜,或者让一个东西改变位置时可以运用把字句。老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列举一些运用把字句的具体语境。

结语

外国学生往往回避使用“把”字句,大多是由于学生对“把”字句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害怕使用后会出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把”字句基本结构及其各方面特点的教学,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时候使用“把”字句和怎么使用“把”字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运用“把”字句,用“把”字句进行造句,要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导和更正。在初级阶段,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并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鹏兴. “把”字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J]. 安徽文学下半年,2011-02-23

[2]李梅.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教学[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9-25

[3]王延杰. 也谈“把”字句教学[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09-15.

2.把字句语法教学 篇二

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学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此课让学生掌握把字句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做动作、由学生用自己现有的语法句式描述教师的动作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语法,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学习。

【老师演示第一个动作(把书放在桌子上),学生描述】(学生应用的语言句式有 S + V东西 +在+地方)

然后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入正确的表达方式即“把”字句 引入1

S + 把东西、人 + V在 + 地方

老师 把书

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 把包

挂在门上了。

老师 没 把书

放在桌子上。

由第二个动作(把包挂在门上),练习“把”字句。并引入把字句的否定。

课件制作:字体颜色不一,区别重点

(看视频回答问题)、视频中的人物以学生为主、增加学习趣味。问答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足够的赞赏与鼓励)提问学生的针对性 操练1 例:

琼英 把表 挂在墙上了。奎东 把地图 贴在墙上了。

琼英 没 把地图 贴在墙上。

(老师演示搬椅子的动作,学生描述)引入2 例:

1、老师

把椅子

搬到秀玲旁边了。(老师演示翻书到某一页的动作,学生描述)

2、老师

把书

翻到第三十一页了。

(老师提问:老师已经做什么了?引导学生回答)

3、老师

已经

把书翻到第三十一页了。把字句的完成时。已经。了。(动作与视频交叉应用教学)(提问问题时,由以前学过的句式开始,慢慢加深难度,教新课的同时,复习了旧的知识点)操练2(看视频回答问题)再次练习,强调“已经” 例:奎东 把桌子 搬到客厅里了。

秀玲 把信

寄到法国了。

秀玲

已经

把信寄到法国了。引入3(老师动作,学生回答问题)

例:老师

把笔

递给松田了。

(老师提问:老师要做什么?引出“要”)

老师

把苹果

送给高笛。老师

把苹果 送给高笛了。

(强调没有做的事情用“要”不用“了”,做完的事情要用“了”)总结句型: S + 把东西、人 +V给 +人(看视频,回答问题)操练3 奎东

把钱

交给售货员了。秀玲

要 把钱

交给售货员了。

琼英

把礼物

送给奎东了。练习一 游戏:“你说我做”

两人一组,用把字句造句,一人说,一人做动作。

东西——包 钱

钥匙 苹果 椅子

词典

S + 把东西、人 + V {在 + 地方

到 + 地方

给+ 人 练习二

准备生日晚会

每个人用把字句描述自己要做什么

复习小结1 看图说句子

S + 把东西、人+V在+地方 琼英 把表 挂在 墙上了。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小结2 S+把东西、人+V到+地方

奎东 把桌子 搬到客厅里了。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小结3 S+把东西、人+V给+人 琼英 把礼物 送给奎东了。秀玲 要 把钱 交给售货员。小结

S + 把东西、人 + V {在 + 地方

到 + 地方

3.把字句‘被字句联系 篇三

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那是因为它有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

14、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5、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6、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7、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8、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20、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21、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25、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26、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人民空军击落了。

27、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0、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1、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12、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4、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5、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6、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8、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19、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2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2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2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3、张韧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改为“被”字句)

三、将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1 夕阳染红了西天。(把字句)(被字句)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把字句)

(被字句)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把字句)(被字句)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把字句)

(被字句)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把字句)

(被字句)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把字句)(被字句)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把字句)(被字句)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把字句)

(被字句)树木挡住了风沙。

4.《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实录 篇四

摘 要:“把”字句偏误分析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把”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希望给广大学习者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指导。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类型

“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式,其结构比较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参照前人对“把”字句的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重点分析“把”字句偏误的四种类型:状语的偏误分析、与谓语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宾语的偏误分析、补语的偏误分析。希望给广大学习者提供有力指导。

一、状语的偏误分析

我们根据错把状语放在“把”字前后的情况把状语偏误分析分为:状语在“把”后的偏误和状语在“把”前的偏误。

状语在“把”字后的偏误产生原因是学习者没有掌握“把”字句中否定副词、关联副词以及能源动词的用法,我们依次来看:

①?~我把这本书没看完。

②?~他刚回来,妈妈把饭就做好了。

③?~明天老师讲第二课生词,你把生词应该预习一下。

我们知道,“把”字句中的否定副词“不”、“没”应放在“把”字前。因学习者受“否定词+动词”这一语法规则的影响,他们会把否定副词放在动词前,于是造成了①句的偏误。②句的偏误是因为不清楚句中表示关联作用的“就、才、便、再、又”等副词的用法,他们一般应该放在“把”字前,而非动词前。还有学习者不知道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字之前这一用法,因此造成③这样的偏误。

第二种是状语放在“把”字前的偏误。我们知道,“把”字句中的状语一般要放在“把”字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状语需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于是会产生下面的偏误,如,④?~他往前面把足球一放,就踢了出去。句④中的“往前面”应该放在“把”字后,因为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若它主要说明的是宾语的处所时,它应放在“把”字短语后。

二、与谓语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

“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表示一种处置意义,它能使宾语受到某种作用和影响。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单个的动词。它的偏误有以下五种:

(一)动词单独作谓语造成的偏误,如:⑤*他把课文看。谓语部分只有一个动词,而没有任何附加成分,也表示不了处置意义。

(二)联系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如,⑥*他把蓝色的衬衫有。“是”、“有”、“在”等联系动词的意义较为抽象,不表示具体的动作,也没有处置意义,因而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

(三)心理活动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如,⑦*弟弟把那只小猫喜欢上了。句中的“喜欢”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没有处置意义,所以它不能作谓语动词。这类动词还有“希望、愿意、同情、后悔等。

(四)趋向动词造成的偏误。如,⑧*我们一起把学校回了。句中的“回”是趋向动词。趋向动词虽然是动作性动词,但只表示动作的方向,而不表处置。这类动词也不能作谓语动词。

(五)谓语动词缺失造成的偏误。刘月华认为:“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也就是说,在“把”字句中一定要有动词,如果句中没有动词,那就是错误的“把”字句。

三、宾语的偏误分析

“把”字句的偏误中宾语的偏误有以下两种:

(一)宾语无定造成的偏误。如,⑨*他把一台电脑买回来了。一般情况下,“把”字句中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所谓“有定”,就是这个宾语必须是谈话双方都确定的。而上句中的“一台电脑”为不确定的事物,因而不能用作宾语。

(二)宾语错序造成的偏误。如,⑩*我把吃完了那些水果。“把”字句的基本结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介词“把”之后紧跟的应是宾语,而在⑩句中,“那些水果”错被放在了句末,因而造成了偏误。

四、补语的偏误分析

补语的偏误大都起因于特殊的补语类型,其偏误类型有以下四种:

(一)可能补语造成的偏误。如,*他把这些功课做不完。“不完”作为可能补语只表示一种可能性,不能表示确定的结果或变化。学习者没有遵循语义上的“确定性”这一原则,才出现了如此偏误。

(二)趋向补语造成的偏误。如,*请你把通知单送回来我家。若“把”字句中的谓语部分是复合趋向动词,同时句中也有表示处所的词,那么处所词就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两个词中间,像上述例句应改为“送回我家去”。

(三)语义指向错误造成的补语偏误。如,*他把这篇课文翻译得很认真。在“把”字句中,状态补语是可以作谓语动词后的补语的,它的语义指向的应是宾语。而例句中的“很认真”的语义指向指向了主语“他”而非宾语“课文”。上述句子应该改为“他很认真地翻译课文”。

(四)处所补语造成的偏误。如,*他把午饭吃在那家川菜饭店。这个句子从句式上看是“主语+把+宾语1+动词+在+宾语2”,从语义角度看,句式是表示位移的,即“宾语1”的位置因为“动词”动作而发生位移。但此句中的“午饭”并未因为动词“吃”而发生位移。这个句子应改为:“他在那家川菜饭店吃午饭”。

以上就是“把”字句的四大偏误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希望能直观地向学习者介绍这些偏误类型。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在此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研究,找寻更为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共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5.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特点 篇五

一、构成“把”字句的条件

1.“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指能应用于事物对象的及物动词,能够挟带宾语成分。2.“把”字句中的动词要有行为所造成结果的部分。3.“把”字句中的宾语一般是说话的人所明确行为事物对象。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如:我高兴把眼睛都湿了。侧重于“眼睛”“我把眼睛高兴得湿了则是重点突出动词“湿了”。“我喝水了”是强调的“水”“我把水喝了”则是重点强调动词结果“喝了”。

二、“把”字句的有关特点

1.“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即动词后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单独出现,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如:把衣服给他。把这件事告诉她。或者动词前面有状语,如:别把这件事到处说出去。动词中有一种双音动词,这种动词既有动作行为部分,同时也带有行为结果。可以用“光杆”充当谓语,不用添加辅助成分完成句式含义,比如,“快把作业做完”“把电脑打开”。

2.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你肯定把父母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

3.“把”字句中的宾语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已经明确的事物,所以这种句式通常携带“这”或者“那”之类的词语作为修饰。假如把字句中指不明确、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如:不能把外人当成自己人看。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

4.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不能携带结果或者行为方式的动词,比如,不及物动词、判断动词等不可以用作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

5.否定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与动词之间,一般情况下把否定词放在“把”字词语之前,例如,不能说“我把问题没有弄乱”“为什么把事情不告诉我”,强调否定意义,“我没有把作业写完”。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如:怎么能把人不当人呢?

6.“把”字句中,“把”字句中动宾关系一般由主要行为动词构成,比如,“拿杯子”“写作业”“穿衣服”等等,但是也存在不能构成动宾关系的动词,比如,“别把眼睛哭肿了”,总不能说“哭眼睛”吧?但是,全部动词短句可以组成动宾关系,比如,不能说“哭眼睛”,可以说“哭肿眼睛”。

7.我们再看这句子:“把门关上!”关门中的“门”,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我们就称“门”为受事宾主。“把”后面的部分不仅仅受限于受事,也可以是地方、处所等,比如,“我今天把农田都浇完了”,在这个把字句中,“田地”就是处所,“浇完田地”构成了动宾关系。

8.一般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如上边的“关”等。但是像“千万别把学生打了”。在这句话中,“学生”是施事,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受事、处所,动词是不及物动词,这句话表明发生了不太高兴的事件,需要说明的是,就算是能够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也不是都能够用做主要动词的,比如,那些不表示行为的动词,像“有、姓”等,这些动词不能构成“把”字句。

比如,下面的句式:

我有一个蓝色的外套。(√)

我把一个蓝色的外套有。(×)

还有一些动词,比如“感觉、闻到、见到”等,也不能构成把字句,如:“你把香味问到了嘛”“我没有把疼痛感觉”。

9.把字句中存在一种特殊句式,“把”字词句构成谓语,后面不分动词短句,比如,“我把你这个臭小子(啊)!”不过这种把字句习惯用语口语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固定句式,“我把你这个xxxxx啊!”,表示说话人的情绪处于责备某人或者没办法。

总之,“把”字句结构句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语法,语义单位,它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把字结构”本身表达目的的意义;第二,“把字结构”表达目的的实现——结果的意义;第三,“把字结构”表达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执行特定的行为动作——手段的意义。“把字结构”在语用上基本规律是,它始终处于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的意义范畴之中,当人们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便使用“把字结构”的语句形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

[2]黄维.动词“告诉”带宾语情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1997,6.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作者简介:

娜吉达·啊合买提汗(1970— ),女,哈萨克族,新疆塔城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专业汉语。

6.把字句_被字句_练习题 篇六

1.故乡美丽的土地被东方升起的鲜红的太阳照亮了。

2.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掉了。

3.我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了。

4.同学们把一项任务交给了我。

5.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6.妈妈,我已经把晚饭烧好了。

7.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8.那只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9.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10.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被冻死了。

11.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12.黑暗把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吞没了。

13.我的作业从头到尾都被老师用红笔批改了。

14.灯光把夜空照得光彩夺目。

15.妈妈不小心把我的文具盒摔坏了。

16.雨过天晴,蚂蚁把洞口的泥土清除了,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17.小敏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好了。

18.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19.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20.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空军击落了。

21.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

22.妖怪被葫芦娃打败了。

23.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24.大雁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25.海浪把小船淹没了。

26.他把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了。

27.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都没有改变。

28.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29.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美丽极了。

3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31.清洁工人把一堆堆的垃圾清理掉了。

3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3.雷锋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34.火车把各种蔬菜运往全国各地。

3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36.凶猛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37.西天被夕阳染红了。

38.敌人被战士们消灭了。

39.孙青在操场上把丢失的钢笔找回来了。

40.盲人叔叔被少先队员搀扶过了马路。

41.一阵清脆的铃声把睡梦中的小芳惊醒了。

42.孩子们被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43.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44.菜地里的杂草被爸爸清除掉了。

7.“把”“被”字句复习 篇七

2.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3.小华拿走了数学课本。

4.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5.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

6.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7.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8.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把句子该为“被”字句。

1.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2.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

3.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4.武松终于把那只凶猛的大虫打死了。

5.他很快就把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吃光了。

6.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我们。

7.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8.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9.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把下列陈述句改为把、被字句

1、我们克服了这个困难。

2、大水冲走了八只大铁牛。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把句子该为“把”字句。

9.哨棒被武松赶紧丢在一边。

10.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11.小华拿走了数学课本。

12.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13.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

动了廉颇。

14.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15.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16.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把句子该为“被”字句。

10.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11.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

12.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13.武松终于把那只凶猛的大虫打死了。

14.他很快就把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吃光了。

15.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我们。

16.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17.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18.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把下列陈述句改为把、被字句

1、我们克服了这个困难。

2、大水冲走了八只大铁牛。

8.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 篇八

“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

“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1.句法层面

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刘月华(2001)指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比”前后的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中省略),省略的原则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省略中心语;

(二)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

(三)省略定语;

(四)省略定语和中心语中的相同部分;

(五)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

(六)“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

(七)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

任海波(1987)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他把结论项分为AP、VP、AV、NP四大类型,A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形容词,V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动词,AV结论项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结论项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被修饰成分。并且给出每一种结论项的不同组合形式,共计十三种,而这十三种里面的每一种几乎都有几种不同的情形。造成这么多不同的组合形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宾语以及“了”等与结论项的不同组合造成的。比如:AP后出现数量短语或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可以看作一种组合形式,而这种组合形式又可以有几种情形:

(一)AP后可以只出现数量短语,比如:这妹崽比姓侯的大一些;

(二)“了”和“出”可以交替出现在AP和数量短语之间,如:他比过去胖了一些;

(三)数量短语后面可以出现NP,如:与其说他别人多一分天分不如说他比别人更多两分努力。

2.语义层面

从语义上看,比字句包含六个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词“比”字,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六成分中,比较主体(记作X),和比较客体(记作Y)称为比较对象,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组成比较结果项(记作Z)。

马真(1986)研究了“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她重点谈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字句N1的N+比+N2的N+VP(N表示名词性成分,VP表示谓词性成分)例如:(1)他的马比你的马跑得快。(2)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3)他的马比你的马多。(4)他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健谈。这种“比”字句中的比较项“N2的N”,有的只能为“N2的”替换,如例(1);有的则不能为“N2的”替换,只能为N2替换,如例(2)有的既能为“N2的”替换,也能为N2替换,如例(3);有的既不能为“N2的”替换,也不能为N2替换,如例(4)。造成种种不同替换的因素有五个,(一)N1/N2跟N的语义关系;

(二)NI/N2及N的性质;

(三)VP的情况;

(四)社会心理;

(五)句子重音。其中因素

(三)(四)

(五)对替换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因素

(一)(二)对替换的影响则是全局的。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她认为对“不比”句各种语义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句外的和句内的两个方面。句外因素主要是上下文的提示,而句内因素则包括

(一)“不比”句所包含的心理因素;

(二)“不比”句某种意义的特定的表现形式;

(三)“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

(四)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的性质;

(五)“不比”句所属的类型。进而她将“不比”句的语义类型一共划分为六种:

(一)“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

(二)“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

(三)“不比”句的意思是“A没有/不如B—X”;

(四)“不比”句的意思是“A比B— X”;

(五)“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差不多X”;

(六)“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不一样”或“A不能跟B相比”。她试图通过大量“不比”句的用例,对整个“不比”句系统的实际意义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以期得出比较完整客观的结论。

3.语用层面

王媛(2010)对“比”字句的预设进行分析,认为首先, 简单“比”字句通常都有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 这是“比”字句所能触发的最基本的预设。因为“比”的作用是介出比较对象, 即与事。它的这种作用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存在预设或事实预设。其次, 性质(或程度)预设不是“比”字句必然引起的预设。简单“比”字句中这类预设的触发受到很多的限制条件:一是比较结果W 要有主观评价性;二是W 和Y(D)的感情色彩不能抵触;三是性质(或程度)预设有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和交际中的心理倾向性。而“更”类程度副词对性质(或程度)预设的触发则是绝对的,并且是正向的。第三,影响“比”字句预设分析的主要是Y、D、W 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小兵(1994)对“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也进行了分析。他将“比”字句否定式分为四类:

(一)A+不+比+B+VP;

(二)A+不+比+B+VP+数量;

(三)A+比+B+不+VP;

(四)A+比+B+VP+不+数量。根据分析,他认为

(一)式不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而是话语否认,其特点是:A.从功能上看,是用来否认或反驳别人的话语;B.从形式上看,要受语境的限制,很少单独成句,一般用于后续句,不用于始发句。说话人发出

(一)句式时,一般都有一个预设,即:有人认为A比BVP。

(二)式也是话语否认,也有一个预设,但跟

(一)式有三点不同:A.预设和否定话语不同,(二)式的预设是:照理说A比B•VP•很多,否认的话语是:A比B•VP•很多;B.否定焦点不同;C.两种句式的含义不同。

(三)式与

(一)式也有三点区别:A.预设不同,(三)式的预设是B不VP;B.否定类型不同;C.句子的蕴涵不同。

(四)式与

(一)式的区别在于:A.预设不同,(四)式的预设是A比B•VP;B.否定类型不同;C.否定范围不同。可见,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通过不同形式的否定表达出来。

吴福祥(2004)研究了“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他认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不比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三类。“不比”句可以体现三种反预期类型:

(一)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其功能是对受话人持有的某种看法、意见进行否认或辩驳。

(二)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原先对某一事态持有某种预期,但后来发现事实与其预期相反。

(三)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X不比Y·Z”和“X没有Y·Z”话语功能的差别,他认为“没有”句是对“X比Y·Z”这一差比命题的否定,而“不比”句是对某种预期的否定。

二、对外汉语“比”字句研究现状

“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随着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研究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但相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说,这类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附带讨论了作为比较句重要句式之一的“比”字句。(乔燕妮,2010)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同时也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留学生“比”字句的使用情况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大的不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或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在目的语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误。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即我们所说的“偏误”。乔燕妮(2010)总结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

1.误加 “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如“更”、“一些”等。我们知道,“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留学生没有这种语感,就会出现Y后加“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如:他的嗓子比我的十分好。

2.搭配偏误

“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因为留学生词汇有限,或者是学过的词语没有真正掌握,在考察其“比”字句用例时,我们发现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如:他的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更快。

3.误用

有时候留学生在本不需要使用比字句的场合用了比字句,因而造成偏误。如:我觉得对这问题的好解决办法是改变,比现在的交通道路大。这句话不需要使用“比”字句,可以简单地改成“我觉得对这问题的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宽道路”。

4.语序偏误

“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N1+比+N2+VP”,但是有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或其他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将顺序颠倒,写成“N1+VP+比+N2”格式。如:在我的国家会汉语的人容易找工作比不会汉语的人。

5.“不”字错位

“比” 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种。语法学界一般的观点认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在“比”前加“不”。有些留学生在运用时把“不„„”放在“比„„”之后,如:北京的夏天比上海不凉快。

根据陈珺、周小兵(2005)的研究,有关“比”字句语法点的排序为: 1.A比B +形容词:他比我高。

2.A比B +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宾语:他比我喜欢你。/他比我能吃。3.A比B +动词+程度补语:他比我跑得快。/他跑得比我快。

4.A比B +动+宾+动+程度补语:他比我唱歌唱得好。/他唱歌比我唱得好。5.A比B +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他比我高三厘米。6.A比B +形容词+模糊数量补语(一些、得多、多了、很多):他比我高一点儿。

7.A比B +提高类动词+数量宾语: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一倍。8.A比B +多/少/早/晚+动词+数量补语:他比我早来三分钟。9.含“更、还、再”的比字句:她妹妹比她更漂亮。10.没有比⋯⋯更⋯⋯的:没有比他更狡猾的了。11.不比:他也并不比你能干。

12.比不上:北京的环境比不上上海(那么好)。13.主语+“一量词+比+一量词+形容词/动词”:这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14.A比B还B(名词):你真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王茂林(2005)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实验室收集的“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选取了大约30万字的材料进行考察,得到“比”字作介词的用例264个。对其进行了偏误分析,发现发现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A.误加(30例);B.搭配偏误(23例);C.误用(13例);D.语序偏误(6例);E.“不比”句偏误(2例);F.其他(4例)。

代雪曦(2006)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提取“比”字句571条,以偏误在句中发生的位置归类,辅之以从形式语法角度对偏误分类。各类型偏误数量和占总数百分比分别为:比较点(17,7.8%);比较项(50,22.8%);比较方式(33,15.1%);结论项(119,54.3%)。

综合二人的研究,从句式角度切入,发现句式5在使用中有过度泛化的现象;句式2出现频率较低。王茂林(2005)认为这与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有很大关系,代雪曦(2006)则进一步提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化原则”,力求简便和“回避策略”造成的。

四、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

鲁健骥早在1992年就提出教学上的失误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是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而“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大纲和教材对于实现课堂教学总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将通过考察“比”字句相关内容在大纲中的分布和在教材中的体现,讨论对外汉语“比”字句的课堂教学,并着重对初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提出我们的看法。

1.大纲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语法大纲部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比”字句教学都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部分,各大纲对“比”字句语法点的选择和编排相差不大。在句式8、9、10的编排上,句式8在《进修大纲》初级二阶段,而在《专业大纲》中为中级阶段,句式8较为复杂,在认知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放在中级阶段更合适。对于句式9和10,陈珺、周小兵(2005)指出,对于涉及到语境因素、语用条件比较复杂的项目,如“不比”、“含‘更、还、再’的“比”字句,不能只考虑形式上的相关性,在初级阶段追求大而全,一并出齐,而应放在较后阶段,等学生积累了一定语感后再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句式10应安排在中级阶段教学。

2.教材方面

《汉语教程》在一课之内安排了“比”字句几乎所有句式,分别为句式1、2、3、4、6、7和句式9、10共八种句式。而《初级汉语课本》则是在四课中安排了句式1、3、5、6和8共五种句式。相比起来,《教程》更重视语法点的系统性,但是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台中市系统性,追求大而全,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而《课本》则简化了语法项目,只选择最基础的形式,更能减轻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的负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对语法点的解释上,《课本》减少了许多语法术语,又能把语法点说清楚。

3.教师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讲解具体语法点时采用何种技巧,以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方面,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对“比”字句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语法点展示、语法点解释和语法点联系三个环节。

语法点的处理上应该深化、细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只注重形式、忽略语义、语用造成的偏误很多,因此,教学应从意义到形式再到语用。最后,教师应该对偏误进行预测、分析、引导,根据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减少偏误的发生。

4.小结

从对大纲和教材的考察来看,“比”字句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相关语法项目很少,有的大纲或教材则干脆没有。在初级阶段,受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限制,讲解的只是“比”字句最基本的句法形式、语义要求和语用预设。初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受到局限,且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的语法量大、集中、重现率低。中级阶段的教学又出现脱节的话,就会导致学习者在运用时出现回生,以致在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还出现一些在初级阶段就有的偏误。因此,“比”字句句式中某些相对复杂的句式如句式七、八等应放在中级阶段进行讲解。且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一些基本句式在中级阶段应有复现,并对语义、语用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另外还有一些句式如“X比Y还Y”等具有修辞功能,应放在高级阶段教学。这样可以避免“比”字句的学习在初级阶段后就停滞不前,促进学习者最终习得“比”字句。正确运用“比”字句必须以对语义要求和句法限制的掌握为基础。而如何使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得体,离不开对语用环境的认识。(代雪曦,2006)

五、结语

对外汉语“比”字句的教学是句法、语义、语用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三个平面理论不仅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也有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本体研究、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比”字句对外汉语语法及教学进行了综述和研究,由于本体基础和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很多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设想之上,难免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1942年 殷志平《“比”字句浅论》《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的替换规律试探》,1986年《中国语文》第21期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王媛《“比”字句的预设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11期 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 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代雪曦《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年

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茂林《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乔燕妮《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

杨德峰《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2期

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二册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鲁健骥主编《初级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练习专题 篇九

9、我把桌子擦干净了。

10、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11、我把鱼儿钓起来了。

12、小狗把我咬了。

13、我把小兔子赶跑了。

14、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15、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16、我把椅子倒过来了。

17、我把电视关了。

18、我把作业做完了。

19、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20、小闹钟把我吵醒了。

21、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

22、我把书本弄破了。

23、我把衣服弄脏了。

24、妈妈把晚饭做好了。

25、我把书本放进书包里。

26、我把小白兔弄丢了。

27、我把电脑打开了。

28、我把口算做错了。

29、妈妈把我的头发洗干净了。30、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晒到阳台上。

31、小华把草原画得那么绿,那么美。

32、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33、司马光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将下面的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小羊被我从麦地里赶出。

2、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3、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

4、窗户被我擦干净了。

5、凳子被胖子坐烂了。

6、蚊帐被妈妈放下来了。

7、椅子被我修好了.8、红领巾被我洗干净了.9、衣服被我叠好了.10、椅子被我修好了.11、红领巾被我洗干净了.12、衣服被我叠好了.13、树叶被大风吹落了

14、校服被我弄丢了.15、小明被我送回家了.16、我被蚊子咬了

17、水被我喝完了

18、灯被我关了

19、书包被我整理好了。

20、玩具被我收拾好了。

【《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把字句教案10-14

从历史的字句中收获真谛初中作文08-03

上一篇:通信专业技术总结下一篇:楼盘销售经理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