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精选12篇)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一
精品资料
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 [摘要]:
“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体现出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通过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兴致勃勃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并正确运用。真正地使学生阅读英语成为“悦”读英语。[正文]:
英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信息技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场革命,多媒体技术使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变得越来越小,Internet 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资源,而且是一个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网络。运用网络教学,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身份,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网络文化信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应重视网络文化的感悟,以适应“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交际和学会创新”的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语境下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主要任务。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它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学习。这种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便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是提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英语,为学生将来在网络学校学习英语,构建终身的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新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其操作范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而人本主义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英语教学,人本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能力是正确、迅速地从英语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能力。阅读过程实际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它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但在教学实际中,英语阅读教学确实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阅读英语成为快乐之事、高兴之事,是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我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中;能够综合作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在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如果运用合理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起始阶段,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在上阅读课之前,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比起直接让学生看那些枯燥的英文单词,更让他们觉得轻松自然。
随着阅读难度的增加,学生会慢慢失去最初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这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帮教学解决这一难题。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SectionB 3a部分: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向学生演示了不同国家学生如何去上学的情况。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自读,学生很轻松地找出了问题答案。最后对各国学生上学方式加以讨论,效果很好。同时老师要善于、勇于和敢于运用表扬的手段。当学生阅读英语取得收获而津津乐道时,我总是在课件中给出一些鼓励:出示一些Flash图片,如竖起大拇指等。使学生能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兴奋。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会产生一些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使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持久,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以阅读策略的指导。
“读”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而是一个不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技巧的训练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合理的阅读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抓要点,略读。学生第一次阅读一篇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可以理解全文大意的内容进行通篇略读。文章主旨可到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中去寻找,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来领会,还可以从文中的when,where,who,what,why等重要信息点来理解。在最初做阅读训练时,学生总是会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翻译,如果没有生词还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旦遇到生词就失去信心,无从下手了。我利用课件先把文章的题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看到题目你能想到本文可能跟哪方面的内容有关?教给学生如何找信息点,我运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正确的信息点,这样更直观。渐渐地学生便能抓住文章的要点,理解起来也容易了。
指导学生通篇阅读文章时,要做到“两个切忌”,一是要切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二是要切忌逐句译成汉语,再由汉语来理解文意的读法。这样极易误解个别句子甚至全文的意思。
第二,会猜义,精读。指导学生弄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生词进行猜义,对文中的有些句子细读。猜义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利用构词知识推测词义。平时教学时,我总是穿插介绍一些构词法,帮学生在遇到生词时猜义。二是利用上下句意推理词义。如:Mother is ill。She has to see a doctor。如果学生阅读时不知道“ill”的意思,可以根据下句的“see a doctor”来推测其意为“生病”。三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解释获得词义。在猜义和细读过程中也要做到两个切忌:切忌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切忌望文生义。
同时我教给学生如何利用一些软件来上网查词,如灵格斯等,学生利用这样的软件不仅能查出单词的含意,也能知道单词的读音,还有一些词的用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以提高阅读水平。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第三,能概括,跳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所需信息,把握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读。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有一定量的输出。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掌握娴熟的阅读技巧,必须靠平时阅读训练的积累。
善思。思考文章的中心大意,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思考阅读所得,不能只是为阅读而阅读。
勤记。记录文章中原汁原味的优美片段或语句。因此,我经常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浏览一些美文,这样不仅能与时俱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每周都有一节课是让学生互相分享在网上浏览到的好文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大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每天都读一点,很重要。我每天从网上找一些时事要闻或是小故事等,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不但能增加所学词汇的复现率,而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内驱力。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参考文献:《英语教学法》
《学英语》报教师版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二
1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 即在数学中要结合先进教育理论改革教学方法, 要充分结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结合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 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 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识的主动构建者, 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
相对于传统的用电视机、录音机和幻灯机简单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化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 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动感的画面配合美妙的音效、新奇的互动环节加上巧妙的评价方式, 这些都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产生和保持着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并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 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 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2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英语教学上的优点
作为一种应用于教学的特殊手段, 信息技术有适应多门学科的特点,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能够就各门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机的整合, 特别是对小学综合英语而言它具有下列更为显著的优点:
2.1 音、形、义的有机统一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我们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卡片呈现所教词汇的形, 通过听录音或教师领读来教词汇的音, 通过教师讲解来了解词汇的义, 不可能达到音、形、义的有机统一, 尽管我们主观上想运用一切手段来达到更为直观的效果, 但终究逃脱不了机械的模式。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图、文、音、动画相互结合的效果, 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更为轻松”。这在教授某些抽象概念的词汇时更能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
2.2 有利于创设符合课堂特点的情境, 达到语言与情境的融合
在以往的口语与对话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在教师提供了一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感知与机械模仿, 然后分组或分角色进行表演,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语境, 但我们最终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就语言本身而言, 它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感的流露、信息的传递。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天气环境里我们会运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调进行语言交流。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三维动画的制作, 创设符合语言教学要求特点的情境, 再配上反映教学内容的语音对话, 就会达到情境与语言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对所听到与所看到的信息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传统的口语教学之所以成为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与境的脱节, 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 这也就是“哑巴英语”的成因。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的整合是解决“哑巴英语”最为有效的途径。
2.3 能够调用大量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听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中文语境下学习英语, 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氛围, 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障碍。而大量的信息网络资源能弥补这一缺陷,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www.4english.cn和www.xinzhitang.cn等英语网站, 这里有实时英语新闻、电子图书故事、动画故事、电影乃至各种各样的听力练习, 语言丰富, 形式多样, 趣味盎然, 任君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听英语新闻, 了解天下事;看电子图书, 加强认读, 开阔视野;看动画故事、电影, 提高兴趣;也可以进行听力练习, 检测自身的听力, 同时提高听力。而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往往对所运用材料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 我们常用的方法基于课堂时间因素, 不可能非常详细, 学生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提取众多相关信息, 供学生快速阅读,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知创新的思维,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学习结果”, 学生自己一旦掌握信息技术就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运用BBS讨论区, 网上英语角、“在线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自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一改以往任务式的写作训练,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意义, 提高他们的语言笔头应用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以其信息量大, 画面丰富,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3.2 利用多媒体, 有利于英语单词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 而多媒体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环境, 更快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3.3 制作教学课件, 有利于突破句型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情景, 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探讨、发现, 在特定的情景中去理解事物本身。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工具, 以网络为资源, 以活动为载体, 以语言交际为主线,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 定能给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全面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信息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克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3]刘梅.试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3.
[4]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J].中小学教育, 2004, 2.
[5]李坚.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3.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优势 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6-01
一、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不足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并使之运用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重要产物之一,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与突破,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1.缺少师生之间课堂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衍生物,其应用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使得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和崇拜,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听课,这也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缺少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同时也失去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由于网络的进一步发达,许多教学资源都会很容易地获取,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却也使得教师在庞大的教学资源面前迷失自我,失去了自身教学的思考。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猪照搬照抄,完全丧失了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的是僵化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后果。
二、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的优势
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先进性,结合语文的灵活和多变,使得语文的教学课堂从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声音、图片、视频的三维立体的动态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更加广阔有趣的语文世界,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和追寻,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与时俱进,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1.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语文课堂的情景式教学
语文学习当中会有一些偏重于抽象的情感的表述和表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感同身受地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盘吸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相关情景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这种情景的设定在没有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之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要完全依靠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情景的创设者,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切更加容易,通过视频等的辅助,学生很轻易就会进入到相关的情景当中,这对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教学上的一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只有声音的课堂。
2.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会过于重视学生的笔试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最新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案不能得以实施,这就给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带来了重重阻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出现以及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演讲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但是教师的示范毕竟只能涵盖演讲的一种特色,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演讲技巧,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演讲范例,以一种可视的形式更为直观有效地表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系统地提高自身的演讲水平,这就使得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
3.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有些枯燥难懂,而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缺乏对于事物的持续注意力,对于较为难懂的内容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海的女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会给学生放映《海的女儿》的动画片,以此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讲的细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既是一次教学改革和突破,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我们要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多媒体教学,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4.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四
[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通过大胆探索、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归纳点评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
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着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做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一般是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设计,课程评价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信息技术融人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中,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换言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它突出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和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并协调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这一环节来培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也不仅仅起展示作用。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应用这种工具自主地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例如: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的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等等。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会使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变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发生转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接受教育的途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
二、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一)大胆探索,理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阶段,首先要用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此,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试验,促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改革,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基于网络多媒体、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实验。例如,教学课件的制作、研究、应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等等。
(二)创设情境,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先播放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开场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这是我们经常看的什么节目,当学生猜到这个节目后,就问学生你知道这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吗?(生:下午六点半),最后,教师打开网络视频,让学生看到此时屏幕当中正出现的时刻,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接着再显示银行的营业时间表,火车站的营运时间表,广播电视上播报的时刻等,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计时法”的广泛运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三)自主探究,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教师所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课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圆的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如下:
教学中先用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近似的小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随后将圆分成32、64等等份,还拼成长方形,寻找圆和长方形的相互转换关系,并用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然后让学生应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而然地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探究新知,并在自主探究中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四)交流互动,拓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更象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譬如,对《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在这种通过实验的方法中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数学课堂教学枯燥而又无味,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有效的润滑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把情趣和理趣很好结合起来,让笑的细流在教学中及师生情感间潜动,从而润滑枯燥而又无味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并增进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又如:讲解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共有12个头,32条腿,笼中有鸡、兔各几只?时,如果常规教学:先假设12个头全部是鸡的,那么就有(12×2=24)只脚。这样比实际减少了(32-24=8)只脚,这是因为每一只兔的4只脚算成2只脚,每只兔少算了(4-2)只脚,结果就少了8只脚,所以可以求出兔的只数4只。这样的讲解比较枯燥,而且学生又不易记忆,影响了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动画,如:命令兔子全部立正,那么剩下24条腿,“手”有8只,兔子就有4只。这样表达清晰且幽默,以谐寓理,不但调节出情趣与气氛,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事实表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现见解,得出
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会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不受任何拘束。从而拓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五)归纳点评,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在归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两方面进行总结。
①知识技能方面,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同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教师利用教师机的网络影院功能向同学们播放一则电视新闻:“一位司机在肇事后逃逸,但汽车车牌号码已被屏幕记录——”此时屏幕被暂停在这个车牌号上,通过共同交流,得知该车是某市某地区车辆,接着屏幕继续播放“通过交通部门的进一步核实,已得知该驾驶员的身份证号码是——”屏幕继续被暂停,此时学生一下子被这一连串的身份证号码所困,面对这样的困难学生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后来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协商,想出决定先从搜索软件(如百度)中找到该软件,然后再输入此身份证号进行查询。这样通过大家的努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为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认证,教师将新闻继续播放完毕。学生在此活动中既对今天新课内容进行总结,又真实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策略进行点评,如:如何进行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师生、生生之间如何利用网络交流。为了避免在网络课堂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之前和计算机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作进一步的计划,也可以配合计算机教师先把上网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除此之外,媒体也要由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演示教具,改变为既要能辅助教师教更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还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迷信教材和迷信教师,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本书编号 : 421267著
作者 : 张文杰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I S B N 号: 9787508466576
出版日期 :2009-7-
12、《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作者:李学花
文章来源: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图书作者:茅育青
所属类别: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 版 年:2006
索 取 号:G434/M378
5.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篇五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国家指定的教育信息化方针来看,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都是必要的.要达到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全整合,就必须是信息技术和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完全整合.文章从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和人员的整合、信息技术和材料、技巧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和设备、环境的整合等四个方面论述这一过程.
作 者:林静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年,卷(期):9(4)分类号:H319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多媒体 信息化教学 整合
6.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六
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
一、“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他们更喜欢看童话、动画、科幻和战争方面的电影电视,因为这种立体与动感画面更能吸引他们,这就是直接兴趣。兴趣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之显著提高。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Ferry,Train,Plane这三个不同的关于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我就在媒体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对象──我,班主任方老师和班中的某一位学生,我们三人因去不同远近的景点旅游,从而要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情景。一开始我用自己国庆节去北京旅游,从而谈论交通工具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plane,学生不感到突兀,学起来轻松,又便于记忆。接着,电脑画面上出现了学生班主任的身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然也牢牢记住了班主任所使用的交通工具:train。最后出现该班的一位学生,因她要去浦东观光,因而只需乘坐ferry。随后,利用情景让学生说说去浦东还有什么交通工具,此时又及时引入诸如taxi,high way,underground等新单词,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二、“有情有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教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Fruits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外出游览活动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了“In the fruit garden”(在水果园里)的教学主题,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整个授课环节──“游览水果园”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新奇的感受,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我首先出示 Fruit garden 的图片,似乎美丽的果园、美味的水果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随之,一阵欢快的乐曲响起,学生手搭着肩,唱起了歌,“来”到了美丽的“果园”。新课前的复习单词这一环节,我巧妙安排了一张导游图,导游图上呈现着七个已学的单词的图片,这七个单词图片分别代表着七个景点。随着参观顺序的逐层展开,学生看到了7种不同的水果,并一一对这7种水果的音、形、义进行复习。同时,对于这7种水果的不同属性,如颜色,大小,酸甜等进行讨论,发展其英语使用的能力。操练过程中,我设计了看影子模仿,猜的游戏,摘果子并做统计的游戏。看影子模仿是这节课最为关键的新授阶段。教师通过四张不同的阴影,由易到难,引出并操练了本课的关键句型“Is this a/an.?Yes,it is. No,it is not.”猜的游戏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非但猜错没关系,猜对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参与面也更广。猜的游戏也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第一步为猜阴影,第二步为猜猜不清楚的图片是什么,第三步猜猜图中人物想吃的是哪一种水果,引出下一个游戏──摘果子。此时,全体学生已进入Fruit garden,摘果子的游戏是有奖励的,只有正确说出Is this a/an.?时,才能得到果子,更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又由于这一活动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所以,学生敢于开口,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到了语言知识。最后,每一组成员都要完成一张水果调查表,以反映他们的“劳动所得”,接着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所得水果最多的小组,并予以奖励,将学习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
三、“有滋有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例如,在教授“Cross the road”这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每个小组所创造的路线可以在媒体上以箭头呈现,最后再与教材中学生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媒体呈现本校、本地区的地理情况,让学生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Go to the classroom”,有的“Go to the bookshop”,还有的“Go to the toilet”,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难点,情境,效率,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越来越丰富,并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的运用直观清晰, 生动形象,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课堂效果,而且它可使教师的教学变得具体、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它可将很多单调、乏味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图像、动画、图表、声音等,它可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充满兴趣、充满希望。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识字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法,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达到培养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多数初入学儿童来说,识字是一项新任务。幼小的儿童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完善,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就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播放山、水、火、太阳、月亮的录像,利用课件显示“山、水、火、日、月”字,说明这些字的由来,然后显示金文、小篆中“山、水、火、日、月”字的写法,最后与现代汉字作一下比较。这样会令原本枯燥的汉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一)巧设情境,导入敲开兴趣大门。
在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上课伊始,多媒体课件展示:兵马俑艺术特点:有的嘴努起,胡须翻卷,显得坚定而刚毅;有的立眉圆眼,眉宇间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显得憨厚淳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表现出雅静和内秀;有的侧耳凝听,机警聪敏;有的低首牵马,似乎若有所思。学生顿时被眼前的各异神情吸引住了,教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学生急于想看秦始皇陵墓里殉葬的兵马俑,教师相机展示出2000多年前的地下大军,整个军阵气势宏伟,规模巨大,而且布局严密,结构严整,令学生仿佛看到了秦始皇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一堂新课的巧妙导入牵引着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
(二)声像并茂,突破课文难点。
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可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巍巍华夏,幅员辽阔,山川壮丽。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为教学生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教学《长城赞》时,下联中的“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带上配乐朗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惊喜的认识,长城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如奔腾的蜿蜒巨龙,真是赞叹不已。教师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学生产生共鸣,爱国爱民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了鉴赏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声像与动画结合,激发寓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占一定比重。这些寓言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通过教师的讲解只能大概理解字面意思,而对其中的语境、意境、人物神态及深刻的寓意是难理解的。在寓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寓言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教《井底之蛙》,教师先大屏幕显示蛙生存的井底环境和鳖生存的大海,然后用动画显示蛙和鳖的对话情景,使同学们能够一目了然地对比出两个环境的优差和他们对生活现状的态度,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得了一种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产生了对鳖的那种优美生活的向往。此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随之而生,“咱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满足于现状,而要想着向更高更远飞去。”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教师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加深了理解。
(四)拓宽知识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如讲完《一个这样的老师》一课后,学生观赏课件演示的老师形象,通过直观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中自己的老师形象,结合刚讲过的课文,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生活中的老师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等方面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上只提供一两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小兴安岭一天的景色变化,再配上音乐,加上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让学生在美中享受,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探索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课程整合中也作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及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作。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译、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教学效果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
一句话,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不但能改进老师的教,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学,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拓展思维、增强审美意识的有效工具,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巧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把最先进的教学技术带入到课堂中来,信息技术以辅助手段的形式与语文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
但我认为,在教育形式的整合中,教师应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整合时所选资料要注意艺术和技能标准,同时还需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一堂课所用多媒体不宜过多。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实际,找准相关知识点,分析、推理有关“切入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2-186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 33-37
8.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篇八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加上教师教学理念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喜欢教授,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思考的能力,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不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使很多喜欢直观的、感性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小学生宁可多看动画片,或者看图画本,也不喜欢观察或者思考。小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普遍高于数学成绩,尤其大多数女生不喜欢数学课。因此,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数学课程自身的逻辑性,与小学生直观、形象化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不知疲倦、兴致勃勃地学习数学知识。信息技术既可以播放音乐,又可以呈现形象生动的画面,因而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改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也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引下,应用信息技术富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为小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促进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的时候,应用信息教学课件设计“推导”“转化”和“猜想”等模块,启发小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这时,教师能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组织、启发和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上,为小学生的顺利学习创造了条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这样就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方便小学生的练习
课堂结构是非常关键的,倘若课堂的结构比较单调和松散,那么小学生就不能够牢固地学习知识,不能够实现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及时灵活与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方便了小学生的练习。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在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方面,首先,教师要转变“升学率为目标”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其次,要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从以往的单纯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以及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建构者。再次,教师要改变教育思想,从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互动式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数学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自主性。
(二)加强师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加强培训,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比如,对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网络的基本应用等。在教师熟练了这些基本技术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和师生交流以及信息的演示等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整合。这样,还能使教师搜索资料的能力提高,从而顺利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辅助资料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制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评价体系
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这样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就可以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认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高。这时的教学评价量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课程环境创建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和体系是从会话评价、情境评价、意义建构评价和协作评价等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
(四)转变学生角色,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着主要作用。要想提高整合的效果和水平,这要求学习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改变基本的学习理念,接受新型的学习模式。学生要渐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协作、建构的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水平。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信息课件的制作、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逼真形象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有效的表达工具,既帮助教师提升了讲课效率,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篇九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要建立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必须根据具体情境或事物形成表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增效的目标呢?下面我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课程整合 增效
激发兴趣
实践体验
转化角色
正文: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整合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个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整合对教学而言,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信息资源应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要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中的“信息技术”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等硬件的操作技能,“小学教学”是指数学课程。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包括三个要素:数学课程、信息素养、操作技能。
1、数学课程
学习和掌握国家课程标准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化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精品
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情感和价值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和实施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掌握教学的具体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确定哪一些知识可以用计算机或多媒体呈现,哪一些知识可以用教具呈现,以利于数学教学的总目标的实现。
2、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是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主要包括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等。
教师要能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数学学科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师在网络时代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有效地组织和设计教学,传播教学内容,同时充分认识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扬长避短、灵活多样地在教学中使用它们,使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为教育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良莠不齐,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同时又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要求教师能充当学生使用网络的领航员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强的信息辨识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3、操作技能
教师应努力将教育信息化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虚拟学习等。努力探索知、情技融合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努力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①、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
我们要从振兴中华民族这一高度来认识使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面积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老师上课,电教、计算机教师齐助阵,一个吹笛,一个按眼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怎能谈运用多媒体设计方法来改革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时代的教学,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精品
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会应用计算机。
②、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学习计算机是掌握一种应用、操作技能。仅看书或看教学光盘是不够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别人点几下鼠标就实现了,自己去试往往是千呼万唤始不出。因此我们强调要勤动手,多交流,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提升教师群体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不动手实践是学不会的,一动手做,很快就能入门,很快就可化难为易。计算机本身是复杂的,但它又是一个极大的傻瓜,需要什么只要按下键,就可以了。例如在excel中输入1至6年级的名称及每个年级的人数,选中后,只要按下F11键,马上就显示出一幅条形统计图。所以学电脑不必冥思苦想,宜不懂就问。
③、有的放矢,注重应用,学以致用。
学习计算机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就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用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用了就会有成就感,越用就越有兴趣,并有助于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计算机考试的四个模块在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用的。要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因此还要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例如“几何画板”在数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是应该掌握的。人是有惰性的,所以要给自己规定好时间和目标,促进自己的学习。
④、创造条件常上网、多上网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大信息量和资源共享是它特有的功能。在网络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然后应用教学中,在网络中和别人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在网络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优秀的课件,把这些课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建立自己的教学素材库。
教师应该具有非常强的教学素材整合能力。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大量搜集、整理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素材,然后把它们添加到自己的资料系统中,并进行整合,组成富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素材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素材库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独特创意生成备课教案和讲授教案,充分体现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课堂讲授,充分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面对挑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对策,塑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学习理念,调整自己的学习重心。谁能够先行做到这些,谁将拥有发展的先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师生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精品
而不是盲目追求先进的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1、激发兴趣,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或成本费用太高的实践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 出相关的逼真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既有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的体验感受,又能便捷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经验,这就能使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地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如教学“圆的周长”时,用信息媒体播放一个圆形花坛的情景,利用闪烁效果表示出什么是圆的周长,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怎么计算圆的周长,通过协作学习又认识了圆周率丌,圆的周长=丌D=2丌r。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
2、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都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活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意识到人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主体,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学科课程整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对学生而言,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即网络技术的学习者,是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者、交流协作者和创新者。信息技术将成为他们终生受用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一种认知工具。对教师而言就要体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精品
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教学中应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为主,演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要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操作。并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小学中、高段学生,则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向交流,自主学习。课内时间有限,可以向课外延伸,课内与课外互相结合、互相补充,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与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用Word编缉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用校园网站进行留言交流,用Internet查询资料……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扩展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雅虎、新浪、搜狐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3、提供实践体验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形式要灵活,效率要高,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到底是用传统的小黑板,还是网络化教室,在什么环节上使用,都应该由我们的教学目标来决定,而不是赶时髦,搞“花架子”。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二年级“千克、克的认识”,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公园”的情境。“公园”里动物们正在比体重。这让学生非常激动,刺激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裁判”。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点击到合适的秤上去称,再说一说谁重谁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也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生活经验走进了教材内容,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精品
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整合
1,师生双向整合。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一样,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峰整合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不仅要对媒体的特征,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 最佳。
2,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学生内部的思维洗,掌握学生的心理。因为在现代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不但感应信息的内容,还要理解信息的含意,选择处理信息,必须依靠思维的参悟(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坚持视听思维操作、图像与引导同步。教学中教师必须周密地组织学生的看和听,既为学生感性材料、倒是演示,又要善于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提高认识,真正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3,及时反馈适时调控。所谓反馈,就是指从教学对象处理获得信息,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过程的依据。只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的程度,从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程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控教学过程,变换信息,调控载体的传输方式,与学生建立各种形式的反馈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运用处理信息实现教学目标。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目的性
特定的教学内容本身的直观性和抽象性,是恰当选择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依据。比如计算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加大训练容量、梯度及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技巧。应用题教学,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几何知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运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实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
2、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不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3、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准备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
4、合适的网络课件和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进行,难以精品
系统化。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不好,而且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差,使用计算机不当也会带来危害。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既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师生还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0.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十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我市的信息技术环境在历经四大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接入了校校通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硬件配套设施;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从各方面为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勇于课堂教学创新,涌现出了不少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上级政府部门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这一切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在1—2年内我校实现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实现班班通,每班安装多媒体已纳入我镇教育发展计划。
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教师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有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不断上升。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其成效
我校申报本课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以校长孙华明同志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实验教师,数学教研组也把该课题研究纳入了教研专题,每名实验教师根据本课题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了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
(一)、现阶段研究目标
自课题申报至2006年12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从2007年1月开始进入了课题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了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都接入了城域网,学校微机室对教师全面开放,由宋良辰、孙丽丽、成兴禄三位教师做信息技术指导;
4、多次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主要是开发网络资源,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搜集有关知识。
6、实验教师及课题组成员统揽教材,共同研讨,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
7、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二)、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初步实践,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2、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3、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4、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5、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6、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成果及形式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有提高,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论文、案例库。
我校有多位教师在上级组织的电脑绘画及课件制作中获奖,王兴军老师的论文《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于《广饶教育》杂志第4期。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收获,但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
1、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并未真正转换,教学方式仍有陈旧之嫌,对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主动性较差;
2、实验教师虽都取得了微机应用初级或中级证书,但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仍偏低;
3、制作课件能力偏低,且制作的课件档次不高,主要是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类课件的教师很少,能制作其它形式课件的寥寥无几,这从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本课题的研究力度;
4、虽然学校各方面给实验教师提供了研究条件,但与研究要求相差较远;
5、我校目前虽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但只有一个能投入使用,没能很好的营造课题研究的大环境;
6、由于受到学校各项活动的影响,课题研究经费欠缺;
7、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平时各项活动较多,如迎接各种示范学校验收、固定资产检查、规范化学校验收等,从一定程度上也冲淡了课题研究的氛围。
总而言之,现在制约课题研究进展的障碍主要有两项:一是教师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我们急需获得相应的培训或指导;二是学校的硬件建设有欠缺,不能提供相应的、较宽松的配套设施。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及安排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课题组成员及学校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
1、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每个实验教师及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首先搞好课题的基础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2、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3、下一步研究目标: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②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网站;④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4、下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①、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④、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学生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的积极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5、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极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6、下一步研究步骤安排: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5月):各成员及试验教师依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下一步重点搞好基础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1)基础性研究(现在——2007年8月)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②对试实践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③参加《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专项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④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⑤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2)探索性研究(2007年9月—2008年5月)
①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的整合教学模式;②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③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3)应用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1月)
实际操作中,(2)(3)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稻庄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起步晚、发展快的城市,东营市的信息技术环境在历经四大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也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连入了校校通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但是并未作为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②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网站;
④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 ②论文、案例集 ③网络教学课例集、优秀课件 ④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五、研究内容
1、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2、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每一教学课件。
4、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学生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的积极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2月)。
①制定《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③请县教研室给予指导,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④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⑤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5月):各成员及试验教师依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
(1)基础性研究(2007年1月—2007年8月)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②对试实践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③参加《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专项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④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⑤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2)探索性研究(2007年9月—2008年5月)
①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的整合教学模式;②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③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3)应用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1月)
①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网站,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②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③实验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④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⑤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深入班级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整合模式的构建和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安排课题中期评估的有关事宜;组织课题中期评估。
(4)推广性研究(2009年1月—2009年5月)
①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②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③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课件、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④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实际操作中,(2)(3)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10年2月)。课题组对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理论研究成果并上报相关资料和成果: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组织专家鉴定;
③接受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组的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2月。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负责人:王兴军 负责课题的协调与相关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任金花 总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徐伦晓 具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李其昌 参与课题的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达到本科学历,都是我校的数学教学业务骨干,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撰写的论文和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乃至国家刊物及网站上发表。他们及精选的实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科学态度、奉献精神、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环境方面:作为“齐鲁之星”的稻庄镇,经济比较发达,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我校电教设施完备,教学然间资源库丰富。随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有能力随时购买、添加所需软硬件材料。如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校亦可随时抽派研究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我校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学校拥有专用网络多媒体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每个办公室配备多媒体微机一台,并已经开通校园网。学校处处能上网,教师个个会上网,具有一定的地方优势)幷实现了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学校已为“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建起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环境。
2、经费保障:
1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 课件 媒体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星辰。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汲取精华,陶冶性情,还可以丰富语言积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篇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这些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诗作,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深悠,感情真挚,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古诗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片面与保守,使得“读诗句、知作者、思词义、诵诗歌”的教学方法相对呆板单一。枯燥无味的学习扼杀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必须将词句的理解、古诗诵读与意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在诵读中感知、理解、想象、陶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美感,需要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由于古诗大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今汉语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在教学古诗以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自主积累和信息发布等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通过优化网络资源设计制作优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便捷的教学课件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简短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学中,除了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朗读吟诵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透过诗句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通过查找网络工具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学生在理解上普遍容易出现偏差的诗句,如字的通假,词义的变迁、古今句法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事先制作一些CAI的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辨别,或强化训练。
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诗句反复吟诵、认真推敲,体会诗人遣词的技巧。如教学《泊船瓜洲》时,结合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运用教学课件,在让学生欣赏到春到江南,芳草萋萋,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这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进一步深入体会“绿”字用得巧妙,历来受人赞叹,可以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这样可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
三、借助直观的视觉形象体会诗歌深远的意境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在古诗中,由于表达的需要,诗人常常将自己的丰富情感融入如画的景致,创设一种令人陶醉的意境,给读者创设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于诗人融语言流泻、审美体验、情感抒发于一体的艺术境界,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借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咀嚼琢磨诗人暗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思。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欣赏图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所领悟到的深幽意境用文字、图画或语言表达出来,生动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还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四、凭借媒体综合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古诗大都可以用来吟唱的,由读引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古诗中,诗人常常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借助于诗的韵律、节奏等,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谱曲吟唱等方式,带领学生入境、察情。因此,教学古诗,读不可少,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小组读、诵读、吟唱等方式,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指导朗读,通常应帮助学生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
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用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王维在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中,丝丝垂杨、悠悠白云、脉脉余晖。诗人借助于这些景物的描绘,就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别离环境,一种怅然的离别氛围,委婉地表达了无奈的别离。客舍青青,杨柳依依,细雨蒙蒙,一幅清新明朗,但又伤感动人的画面跃然纸上。在这绿柳如烟的渭城,诗人送别友人元二去荒凉孤寂的塞外,此时此刻,万语千言,却无从话别,唯有把悠悠的情思寄予眼前的景致。因此,人们根据这首诗把此次别离谱写了《渭城曲》——《阳光三叠》。教学时,可以借助于播放一段《阳光三叠》的古琴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引领学生来到离别的情景之中。在此基础上,再抓住诗中的朝雨、柔柳、客舍等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演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联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学生的朗读就会声情并茂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篇十二
多媒体技术包括了幻灯片、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既可以将事物静止放大,也可以播放动态的影像,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以达到动静结合、视听兼收的教学效果。生动的视觉效果,声如其境的声音刺激,可以将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语境中。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英语学习的语境设计直接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超强表现力和感官刺激对英语语境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单纯的教学讲授方式更有利于知识迁移。
二、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页面,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学习状况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的进度,还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获得解答等。计算机信息技术除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学习者的提问做出解答之外,还可以做整理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这种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哑巴英语”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失败,但是我们确实缺少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能引导学生从课文原型和教材联系中、发掘知识点,但是学生这种知识本身的迁移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每当在实际应用时,学生就容易束手无策。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传统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讲授“Can I help you”这一句型时,往往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在购物时;在一些旅客check in时,会用到这一句型,很多学生都有深刻的记忆,但是实际要用到这一句型时却很茫然。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多种场景,这种视觉画面形成一种场景刺激,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帮助学生熟悉语言应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展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传统的评价方式耗时耗力,容易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评价反馈的脱节。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更客观地、更完整地评价教学成果。书面成绩不足以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对于学习情况,学生自己有一个认知,教师和其他同学也有一定的认知,将这些认知完整地呈现并对比,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评价同学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整合思考
诚然,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以来,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要明确,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对于英语教学应发挥辅助的作用,而不是代替的作用。不要以之来盲目地替代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也有其长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多过滥,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只强调直观性,而忽视思维训练,也不要过多重视课件的展示,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之间,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使趋于全方位、多层次,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谐统一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易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
[2]刘恒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J].甘肃教育,2006(14)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7-09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07-22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实施计划06-23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07-08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09-2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8-26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06-23